羿射九日教案

2024-04-15

羿射九日教案(共10篇)

篇1:羿射九日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射、值”等12个生字,会写“觉、值”等8个生字。

2、能根据表格提示的内容讲故事。

3、默读课文,做到不指读。能就自己觉得神奇的内容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

1、识记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并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同学交流。

2、能够复述羿射九日的故事。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吗?今天我们再来读一个神话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主阅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圈画课后生字词。

2、全班交流:认识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

3、教师小结学生学习生字的方法:

(1)借助图画猜读生字:射、熔、裂、窜、腾

(2)比较识字:直——值艰——坚家——稼

(3)组词识字:炎(炎热)庄(村庄)滋(滋润)

三、默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1、默读课文,借助表格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默读要求:不出声,不指读)

故事的起因十个太阳炙烤着大地,人类的日子很艰难。故事的经过羿射下了九个太阳,留下了最后一个。故事的结果大地上重新现出了勃勃生机。

2、指名读第1~3自然段。

3、读了这三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4、指名反馈。(很久以前,天上有十个太阳。后来这十个太阳一同出现在天空中,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5、思考下列问题:

(1)太阳是怎样值日的?(每天天快亮时,扶桑枝头的太阳就坐上两轮车,开始从东往西穿过天空。)为什么是从东往西穿过天空?照样子,写句子。

十个太阳像十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

像。像。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每天天快亮时,的太阳就坐上,开始穿过天空。十个太阳每天轮换,给大地万物带来。(2)十个太阳每天轮换,给大地万物带来光明和温暖。如果十个太阳一同出现,会怎样呢?(学生自由讨论)

(3)出示干旱、沙漠等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以下内容。

①十个太阳像十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解释“炙烤”的意思)

②禾苗被晒枯了,土地被烤焦了,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连地上的沙石好像都要被熔化了。(解释“熔化”的意思)

(4)人类的日子非常艰难,那该怎么办呢?同学们有什么办法帮助人类吗?(学生自由讨论)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生字。

2、学生互相交流写字方法。

3、学生提出难写的字,教师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

觉、害:上下结构,重点区分上部“”“宀”,“”上部两点一撇,与“m”一竖一点一撇写法不同。“害”字中部是“丰”,竖笔两端都出头。

类、炎:上下结构,上下要均匀,上部的“米”“火”最后的捺改为点。

值、艰:不要多笔或少笔,“值”右部框内有三横,“艰”右部“艮”无点。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提示坐姿和执笔姿势。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听写词语,指名复述故事的起因。

二、学习第4~6自然段,了解后羿射日的经过

1、教师朗读第4~6自然段,学生思考:后羿是怎样射日的?

2、让学生画出后羿射日的句子。

(1)他翻过九十九座高山,蹚过了九十九条大河,来到东海边。(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后羿射日的路程之艰辛。)

(2)他登上一座大山,搭上神箭,拉开神弓,对准天上的一个太阳,嗖地就是一箭。(从这句话中你能看出什么?后羿的箭术高超。)

3、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后羿的箭术高超?

这个太阳害怕极了,慌慌张张地躲进了大海里。(指导学生读出害怕的语气)

4、后羿把十个太阳都射下来了吗?(学生回答)为什么后羿留下了最后一个太阳?(没有太阳,世界就会一片黑暗,人类和动植物就没法活下去。)

5、你们觉得后羿的做法对吗?(学生自由讨论)

三、学习第7自然段,了解故事的结局

1、指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天上只有一个太阳了,世界变成了什么样子?(画出文中句子)

(1)展示图片,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2)理解“勃勃生机”的意思。

(3)指名用“勃勃生机”口头造句。

3、与前文对比,理解后羿射日是为民造福。

勃勃生机:造句:四、讲述神话故事

1、播放无声动画,整体回顾课文内容。

2、这么好的动画如果加上配音就更好了,谁来试试?

3、小组内合作:用自己的话把这个神话故事复述出来,一会儿我们进行小组展示,好吗?(学生看动画练讲故事,教师巡视)

4、小组展示。

五、拓展延伸

1、讨论:你觉得后羿是一个怎样的人?

2、故事里有哪些内容很神奇?和同学互相交流。

3、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

[教学反思]

《羿射九日》是一个神话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教学过程中,我从神话故事开始导入课堂,让学生对这个故事有一个大致的印象,然后通过图片想象、读文,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为下节课打好基础。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在教学设计的过程,我应该多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篇2:羿射九日教案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能根据课后提示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上古时代人类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难点:根据课后提示能够讲述羿射九日的故事,体会上古时代人类征服自然的愿望。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入学习

1、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生字词,指名朗读词语,教师适时进行词语纠正与指导,同时指名说说羿射九日的主要内容。

2、过渡引入:孩子们,羿为什么要射掉九个太阳呢?他是如何射下九个太阳的?九个太阳被射下后,大地有了什么变化?接下来,让我们继续走进故事《羿射九日》。

(二)、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读准字音,试着把课文读通顺,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羿为什么要射掉天上的太阳?最后全部都射下来吗?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请同学们给每个自然段标出段落序号。

(三)、逐段精读课文,质疑解难

1、学习“羿射九日”的起因学(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1)、学习第1~3自然段,想一想,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开始十个太阳是如何值日的?后来呢?

生:我从很久很久以前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

生:十个太阳开始是每天轮流值日,给大地万物带来光明和温暖。

生:后来十个太阳觉得轮流值日没意思,就一起跑出来。

(2)、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我们在一个太阳的照耀下,会觉得怎么样?如果天上有十个太阳,你又会觉得怎么样呢?

学生回答,我们现在一个太阳都觉得中午热,如果是十个太阳,那简直会热得受不了……

(3)、课件出示:十个太阳就像十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

读一读这句话,说一说,这句话把太阳比作什么?“炙烤”是什么意思?(暴晒过渡)根据炙烤的意思,进一步感受十个太阳照射下大地热的程度。

(4)、说一说在十个太阳的照射下,地上的生物发生了那些变化?

学生回答……

(5)、课件出示(禾苗被晒枯了,土地被烤焦了,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连地上的沙石好像被熔化了。)

(6)、这个句子是个排比句,连举了四个例子,连用了四个“被”字,突出了大地被太阳炙烤的景象,从侧面烘托了人们无法生存下去的原因。

2、学习“羿射九日”的经过(第四至六自然段)

(1)、学习第4~6自然段,思考:羿是怎样射下太阳的?

(2)、从两个“九十九”中体会羿射日的辛苦。

这里的“九十九”不是确切的数字,只是一种代指,强调了羿为射太阳走了很远的路。

(3)、看图说一说羿是怎样射日的。

(4)、从羿射日的动作中你又领悟到了什么?

(羿射日的动作:登上、搭上、拉开、对准;从这些词语中可以领悟到羿射箭本领高超,不愧为神箭手。)

(5)、当羿射下九个太阳后最后一个太阳害怕极了,慌慌张张地躲进了大海里。把太阳害怕被射中的惊慌的样子写活了,“慌慌张张”属于AABB式词语,这样结构的词语还有:干干净净、明明白白等。

(6)、羿为什么决定留下最后一个太阳?

因为没有了太阳,就没有了光明和温暖,庄稼就不能生长,人类和动物也没法活下去。所以羿射下了九个太阳,留下了一个。读到这里,你感觉羿是个怎样的人?

(从这里可以看出羿是个有勇有谋、一心为人类着想的英雄。)

(7)、课件出示羿射九日的过程和方法。

3、学习“羿射九日”的结果(第七自然段)。

(1)、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分析交流羿射下九日后,大地发生的变化。

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土地渐渐滋润起来,花草树木渐渐繁茂起来,江河奔腾欢唱,大地上重新出现了勃勃生机。学生朗读这句话,教师相机聚焦“滋润”“繁茂”“奔腾”等词语,让学生感受大地的变化,并引导学生理解“勃勃生机”(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

(2)、这段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回答天空出现一个太阳之后,大地上重新现出了勃勃生机。

(3)、课件出示大地上重新现出了勃勃生机的图片。

四、讲述神话故事

(一)、整体回顾课文内容。

十个太阳炙烤着大地,人类的日子很艰难,羿射下了九个太阳,留下了最后一个。大地上重新现出了勃勃生机。

(二)、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参照上面的表格提示,复述课文。注意前后连贯,语言流畅、通顺,表达清楚。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羿射九日》这个神话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放学后,请你按照这个顺序,把《羿射九日》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一听。

六、课外拓展

篇3:羿射九日教案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读分析】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 九又是数字中最大的数。九月九日, 日月并阳, 故而叫重阳。“九九”与“久久”同音, 含有长寿长久的含意, 又正逢一年当中收获的季节, 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 所以一向很重视重阳节。重阳登高的习俗在晋朝已经开始, 到了唐宋更加兴盛起来。人们在这一天, 有佩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来避灾的习俗。山东, 指华山以东 (今山西) 作者的家乡蒲州。又是一年菊花黄, 诗人在这传统的节日里, 看到周围的人们兴高采烈地出游赏景、佩戴茱萸登高远眺、饮酒祈福, 想到自己客居他乡的境遇, “独在异乡为异客”便脱口而出。一个“独”字涵盖了“孤独、唯一、只有”这些意思。写诗的人最忌讳一句中用相同的字, 王维当然明白这个道理, 但这句诗中赫然出现的两个“异”字, 我们却没有感觉到丝毫的重复和累赘。“异乡”是相对于诗人宦游的背景而言, “异客”是相对于诗人客居的这片土地而言。表达的无非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游子思乡之情。那么, 游子的思乡情什么时候最迫切最强烈呢?是在繁杂琐碎的公务之余?是在羁旅匆忙的劳顿中?还是在三五知己推杯换盏时?不, 这些都不是, 诗人告诉我们, “每逢佳节倍思亲”。因为古代的佳节, 公务人员也是放假的, 这就有了思乡的闲暇, 同僚、朋友都热热闹闹回家团聚了, 只剩下自己独自一人孤零零地咀嚼思乡的苦味。“每逢”和“倍”这三个字, 将平时无时无刻不思之情有力地表现出来了。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 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 据说可以祛邪、避灾, 古人重阳节有佩插茱萸的风俗。这两句是诗人的想象。遥想着此时此刻千里之外的故乡, 家族里的兄弟们应该是成群结伴、佩戴茱萸、登高饮酒欢聚佳节了吧, 欢乐的盛宴唯独缺少我一人, 越想心里就越发不是滋味。写的是自己思乡, 却又笔锋一转, 写兄弟思念自己, 还设想出一个动人情节, 就此更凸显了自己的情感。

“每逢佳节倍思亲”, 用字精确, 使意思转深, 因此成了广为传诵的名句。诗人对常见的游子思乡主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和升华。每逢佳节, 离家在外的游子都是最孤独、最寂寞、最难过的, 如果说平时尚有朋友可以互诉衷肠, 那么在众人欢乐我独愁的节日里, 游子们内心的郁闷, 又能向谁诉说呢?只好加倍地、更加刻骨铭心地思念故乡和亲人了。王维巧妙地捕捉了在“佳节”的背景下与“独”、“异”、“一”的对比映衬, 构成独到的意境, 使得这句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名句, 在普天下游子的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我以为确定古诗教学目标宜从文字、想象力、情感三个角度去思考。这首诗中的用字, 就很有讲头。教学中, 选择几个关键字讲透彻, 传授好方法, 然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巩固。如此反复练习, 学生的语感就会越来越好。这样, 提升的就不只是鉴赏古诗的能力, 而是语文综合水平。

【片段设计】

一、举例示范

1. 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请同学们从遣词造句的角度找一找这句诗的特别之处。

2. 这句诗里用了两个“异”字。

通常, 在写诗的时候, 诗人会比较忌讳用相同的字。但一旦用了, 就必定会有特殊的效果。

3. 解释“异乡”、“异客”。

异乡:当时作者在外地做官。对故乡而言, 外地便是异乡了。

异客:对外地而言, 作者是客居在那里的异乡人。

4. 用了两个“异”到底有什么好处呢?先不着急找答案。请看“独”这个字。

请学生朗读诗句。

交流“独”的意思。 (孤独、孤单)

5. 把“独”和两个“异”放在一句诗中, 你感受到什么?

先朗读比较句子再说体会:

独在异乡为异客

身在他乡为异客

(使用两个“异”字能更强烈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6. 小结:

两个“异”字写出了诗人对他乡的距离感, 写出了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如果只用一个“异”, 读者也可以读出作者的思乡之情, 但用了两个“异”后, 从音律和意思上都能把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更真切强烈。所以, 通过研究关键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能让我们更好地感受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二、尝试运用

1. 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找出诗句中的关键词。

(每逢 倍)

2. 请使用刚才学的辨析字义的方法, 先解释字义, 再分析它们的含义、作用。 (这两个字词较容易理解, 教学时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充分交流, 以成功体验所学方法。)

3. 小结:“每逢”和“倍”这三个字, 将平时无时无刻不思之情有力地表现出来了。

4. 带着理解到的意思, 朗读诗句。

三、迁移巩固

1. 出示第三、第四句诗, 找出诗句中的关键词。 (遥知少一人)

2. 作者想念故乡的亲人, 想着想着, 眼前仿佛出现一幅兄弟们登高眺望的情景。请同学们结合诗句以及有关“登高”、“茱萸”的注释来设想, 故乡的亲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了什么?先同桌之间讨论一下。

3. 邀请学生交流想象出来的兄弟登高时的情景。指导学生说清楚兄弟们发现“少一人”时的情形。

提示:怎么发现少一人的?发现之后会说些什么?

(这个环节变辨析说明词义为将辨析出来的词义整合到情景的想象表达中, 从而既巩固了已学的方法, 又使教学层次有了递进。)

4. 明明要表达自己思乡, 可写的却是想象兄弟们在思念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在想象表达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创作手法的巧妙。)

【知识链接】

篇4:羿射九日教案

老爷山是“上党战役”的主战场。

老爷山是“羿射九乌”的神话传说之地。

老爷山(原名三山)森林公园旅游区,位于山西省屯留县西北部25公里处,据《淮南子》载“羿射九乌”(后羿射日)的神话传说就发生在这里。此处三峰鼎峙,“佛、儒、道”三教同居一山, 地势险峻,沟壑纵横,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1945年闻名于世的“上党战役”在这里打响了全国解放战争的第一枪,从此拉开了中国解放战争的序幕。1984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屯绛水库银湖山庄旅游度假村,位于屯留县城西16公里处,此处青山环绕、碧波荡漾、山青水秀。该水库容量为5000立方米,正常水面6000亩,库区东西长7公里,南北宽1.5公里,水源充沛,水质良好,透明度达172厘米,无任何污染源,是一处集田园风光、商务会议、旅游度假、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旅游胜地。该项目规划投资1.5亿元人民币,目前,县委、县政府已投入1000余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出台了优惠的投资政策,竭诚欢迎社会各界名人志士前来投资开发,共谋发展。

篇5:二年级语文羿射九日教案优秀

知识目标:认识8个字。

能力目标:能够讲述《羿射九日》这个神话故事。

情感目标:体会上古时代人类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与同学交流自己知道的神话故事。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内容。

2.能够讲述《羿射九日》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古代人们为我们创设了许多神话故事,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神话故事?(《女娲补天》)

谁来讲一讲《女娲补天》的故事?

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

1.自己读课文,看课后认读字和查字典给生字注音。读准字音。

2.读读下列词语:

帝俊 羲和 扶桑 轮流 违反 烤焦 苦不堪言

尧 羿 疾飞 爆裂 箭囊 红光四溅 安居乐业(困)

3.读课文,把句子读流利,了解课文内容。

三、感悟课文结构,练习讲故事。

1.读读课题,说说“羿射九日”的意思。

2.哪些自然段讲的是“羿射九日”的原因?

自己读一读,想想原因是什么。

借助下列词语讲一讲:

帝俊 羲和 汤和 轮流 违反 苦不堪言

3.哪些自然段讲的是“羿射九日”的经过?

自己读一读,想想羿是怎样射掉九个太阳的。

借助下列词语讲一讲:

尧 神弓 神箭 爆裂 凉爽 派人 罢手

4.哪些自然段讲的是“羿射九日”的结果?

自己读一读,想想羿射九日以后怎么样。

借助下列词语讲一讲:

只留 安居乐业 拥立

篇6:羿射九日教案

1、知识与能力

会认“射、值”等生字,会写“觉、类”等生字。

2、过程与方法

能够讲述羿射九日的神话故事,体会上古时代人类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

3、情感与价值

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知道的神话故事。

【教学重点】

读通、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够讲述羿射九日的故事。

【教学难点】

能够讲述羿射九日的神话故事,体会上古时代人类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

【教学准备】

课件动画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我们中国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羿射九日”就是其中一个。

2、指导学生读题。

二、学生质疑,导读课文

1、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

2、指名反馈,教师归纳问题,并出示:

(1)羿为什么射日?

(2)羿怎样射日?

(3)结果怎样?

3、鼓励学生读课文,解决问题。

三、学生自读,整体感知

1、播放视频,学生欣赏动画片《羿射九日》片段。

2、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

3、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十个太阳炙烤着大地,羿射掉了九个,大地上重新现出了勃勃生机。)

四、学习生字

(一)识字。

1、语境识字。

十个太阳没有轮流值(zhí)日,而是一齐跑了出来,地上的沙石都要熔(róng)化了,人类的`日子非常艰(jiān)难。神箭(jiàn)手羿射(shè)日,太阳爆裂(liè)开,火球乱窜(cuàn)。羿射九日,炎(yán)热退去,庄(zhuāng)稼(jià)生长,土地滋(zī)润,花木繁茂(mào),江河奔腾(téng),大地重现勃勃生机。 学生反复拼读生字,认读句子。 自由读、小组合作读、指名读、齐读。

2、生字卡片检查。

指名读、“开火车”读。

3、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二)写字。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你有什么新发现?

写好这些字,要注意什么?

2、教师重点指导写字。

“弓”字:占中格,共3画,横折、横、竖折折钩。 “炎”字:占中格,上面的“火”要小,且最后一笔是“点”。

3、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4、讲评写字,学生再练写。

五、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生字、生词。

★ 羿射九日教学设计

★ 羿射九日教学设计一等奖

★ 教案

★ 加权平均数教案

★ 送温暖教案

★ 训练教案

★ 再别康桥 教案

★ 美术教案

★ 劝学 教案

篇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一、导入

1、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相信同学们都能背诵出这样一首古诗《静夜思》。(出示诗题)

生背古诗。

你知道诗人想通过这首诗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吗?

师:遥远的古代,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人就用诗句来表达内心的思念,今天,就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王维的表达思念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出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前板书好课题)

2、解题,了解作者

(1)师:谁来给我们读读诗题?生读诗题。

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理解“山东”“忆”

(2)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看书中注释

(3)从题目我们知道重阳节这天王维没和家人团聚,王维身在何处,为何不能与家人团聚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王维。(出示王维资料,学生自由读)

王维,唐朝诗人,他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15岁时王维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20岁时考上进士。在这段时间里,他一直孤身一人漂泊在外,自然会想家,尤其是过节的时候,这种情感更加强烈。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这首传颂千古的思乡佳作,到底写了些什么呢?

二、自主合作,读通读顺,初步感知。

1、师:自由读诗,多读几遍,读准生字新词,如果能读出一点儿韵味就更好了。(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读读。

3、你觉得有哪些字不好读?

⑴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重点强调:逢、插、茱萸(字音、课件了解“茱萸”)

指导写“逢、插。(实物投影,反馈书写,红笔纠正)

⑵加上节奏,教师配乐范读。(朗读古诗的时候,注意停顿,和重音,读出来会更有感情。)

(3)自己练读,指名配乐读。

三、细读品味,体会思乡

1、再回到诗题,这么长的题目中,你觉得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是的,思念)板书

2、诗中哪句道出了了诗人的思念?说说你的理解。

3、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啊!,每逢佳节倍思亲,“倍”怎么理解?从“倍”字你体会出了什么?指导朗读。为什么每到传统佳节时诗人会更加思念亲人呢?

4、从哪知道他是一个人?(独在异乡为异客)

重点理解“独”“异”,字典中的解释:(1)奇异、特别

(2)惊奇、奇怪

(3)另外的、别的

从这句诗里你又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孤独、寂寞、难过、失落)是啊!孤独、寂寞、失落、难过,这千般愁绪,万般思念都凝成了这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生齐读)

5、同学们想一想,王维在外漂泊的几年间,仅仅是在重阳节时特别想念家乡的亲人吗?(春节、端午节时、中秋节时)

6、是啊!当辞旧迎新的爆竹在耳畔响起时,王维不禁感叹:(音乐响起)

当粽叶飘香,人们龙舟竞技时,王维再次感叹:

当中秋月圆,全家团圆时,王维依然感叹:

王维用诗、用最美的语言叙述着深深的思念和浓浓的乡愁,让生活在一千年以后的我们同他一起感怀,一起悲伤,再读这两句。

7、诗人王维在重阳节深深思念着亲人,那他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他呢?从哪里可以看出?

出示后两句。

生读这两句。

8、读着这两句诗,你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家乡的亲人正在登高,插茱萸。

师:如果你就是王维的兄弟,在登高时,你会说些什么?

生:我的兄弟王维,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师:如果你就是王维。你会对你兄弟们说些什么?

生:我多么想早点回到你们的身边,和你们一起过重阳节呀!

师:这一切的一切只能在想像中。重阳节是别人的,团聚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那只茱萸又在哪里呢?让我们闭上眼睛,边读边想像画面。

生边读边想像。(配乐)

师:千言万语道不尽双方心中深深的思念,还是让我们用诗句来表达吧!

9、读全诗。

三、诵诗

1.又是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站在异乡的窗前.面向亲人的方向.深情念诵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一年又一年,依然是我一个人的重阳节,我独自登上高山回想和弟兄们插茱萸的情景,不禁大声地念诵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配乐诵

让我们把这份思念长留心中,随着优美的音乐一起来背一背。

四、总结:

同学们,短短28个字,将道不尽的离乡愁说不完的思念情展现在我们面前。历经一千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这首诗的时候,涌上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这浓浓的乡愁,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啊!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

五、拓展

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作,老师节选了其中的名句,你们可以找来全诗读读,体会别样的思乡情。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篇8:羿射九日教案

桑梓覆丛莽,赤地万重尽悲荒。

命易伤,莽歌泣菊芽。

荆棘刺梅香,绝壁幽幽悬心凉。

望重生,望重生,凤凰追桐芳。

众生,还故乡,江山碧透沐春阳。

这是电视剧《四十九日祭》的片尾曲歌词,影片在凝重的旋律里,时常让人泯然泪下。在残暴的日寇破城之时,金陵的子民依如纷纷飘零的秋叶,在寒冬里任之践踏,在生命之河里随之沉浮……

灾难和战争,永远是反映道德和人性的大书,尤其在当下“抗日神剧”充斥荧幕之时,这部作品的存在,就赋予人们一种尊严感。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深省和缅怀,更启迪着人性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是一部血泪铸就的岁月悲歌。

1 战争中爱

战争是暴露丑恶的污秽,也是激发人性的药引子。人性与爱的味道,在战争时代也彰显的越发浓烈。玉墨,藏玉楼头牌,她与孟凡明战前在餐厅里双双誓言,炮火攻来,两人躲在桌子下避难,在狭小的空间里小小的桌腿在镜头中间把两人一左一右隔开,似乎暗示着妓女与政客身份的悬殊也终是分道扬镳。相爱又如何,母辈根深蒂固的阶级观念,也终是离散。

日寇的铁蹄蹂躏金陵,巍巍古城瞬间沦为不忍卒睹的人间地狱。战争中,生命太卑微,人越绝望,就越期待重生,活的越简单,思考的就越深沉。少尉戴涛的出现让玉墨感受到尊重,温暖和爱,两人的惺惺相惜在战火纷纷的微雨中化作一只轻舞;厨子陈乔治和妓女红绫互生情愫;豆蔻偷来学生服和浦生私奔,期待着自己的青春梦……战争让每个人健忘了妓女身份的卑微和低贱,让寂寞的心灵惺惺相惜。爱是奢侈品,家庭也是奢侈品,爱的温度和战争的冰冷,爱的质感柔润战争磐石般的坚硬。

影片里没有血性风雨的浓墨渲染,但战争的威慑早浸染到教堂的每丝空气。在民族危亡关头、朝不保夕的时刻,贵与贱的对立已如此苍白和无力,而最终也将走向渐隐和弥合。玉墨对孩子的耐心和关爱,是长辈对晚辈的照顾,是母亲对孩子的疼爱,是朋友之间的患难见真情。妓女和女孩们的身份区别也早已统一到“大中国”身份里。

黑云压城城欲摧,法比最终引爆炸药炸毁教堂,让日本人以为所有人都死了,躲在地窖的孩子也就此得救。法比的丧生,意义是非凡的、崇高的,法比在战争里褪去了自私、狂妄、虚伪的外衣,更有责任感、更具担当、更忠义。他人物性格和命运的转变,正是战争的使然,也正是人性的使然。士兵戴涛不忍受辱献出自己的生命,孟凡明为了照顾爱女忍辱负重甘当汉奸,但屈死也不愿背叛国人,更让人感受到什么叫做可歌可泣的傲骨,什么才是有情有义的中国男人。

混世生英雄,乱世出巾帼。影片的最后,玉墨战中被迫成了慰安妇,她的心不止于情与爱,还担当对战争的一位控诉者……“酒池肉林快活乡,纸醉金迷脂粉阵”,恰恰就是一位藏玉楼的头牌,一朵烽烟战火下的秦淮玫瑰,在关键时刻用自己包容了这个世界的丑与恶。

无论是一身正气,还是血与火中经历着灵魂的挣扎。在残缺的环境下,剧中每一个人,每一个中国人都选择光荣抵抗,向着自由前行。而死亡更不意味着结束,而是永恒的生存。屠杀并不会吓坏国人,是在铸就国人内心更坚固的长城。

同是改编自严歌苓《金陵十三钗》的小说,张艺谋的商业大片《金陵十三钗》自然不得不提。在《金陵十三钗》里一个酗酒如乞的外国入殓师,在短短几天里,涅槃成一个“救赎”孩子和妓女的核心灵魂。更让人感慨的是,精心刻画的商女群体在战火中释放的情怀,决定替孩子慷慨赴难。这十三个原本被孩子唾弃的女人,在最后的时刻熠熠发光,达到了她们人生的最高潮。

也许是为了迎合西方市场,《金陵十三钗》的商业性也变得越加明了。玉墨与约翰的情投意合,竟在电影里呈现出一场男欢女爱的云雨之景,情感因素在民族大义的环境下却略显怪异。相比之下,电视剧《四十九日祭》剧情则显得更加丰满、更易触动观众对战争的反思,对人性的思考。过分的迎合商业市场,《金陵十三钗》功利性的诉求就显得过重了。

2 苦难中的真

作为一部反思战争的史剧,故事的走向往往都是没有悬念的。但《四十九日祭》在细节的呈现上,更尊重史实,也更贴近现实,以客观为灵肉,大气磅礴、理性、考究,又不乏缜密、条理的经脉填充其中,让故事变得充满思考和意义。

49天的弑杀下,有人醉生梦死,有人刚毅抵抗,有人苟且度日,恐怖下的一切欢娱都是忧伤、不恭的杂烩。但这就是那时的环境,不做任何脸谱化的涂抹,真实、客观、细腻,更是椎骨般的深刻,沁心般的寒冷。

南京城的攻破固然有着多重因素,以孟凡明为代表的上层阶级凭着权势就可弄到稀有的船票,想必当时自私、昏庸的上层更是导致城池涣散的根本原因。与此同时,国民党内部中央军与地方军的也削弱了战斗力,尽管少尉戴涛所带的溃兵充满了血性,但单薄的装备却让人不忍直视。一个民族的伤痛,只有它自己最清楚为什么会痛。

混战乱世里,那些鳏寡孤独废疾者也只得等死。那时的社会背景,无序、混乱、懦弱,《四十九日祭》很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和国人的大体面貌,教堂里南京浩劫的缩影。导演悉心刻画了一群随时会成为侵略者刀下鬼的、还暂时活着的惊弓之鸟;教堂外,日本人肆意横行抢杀淫掠的暴行,还有那无处销毁的“罪恶证据”。中国军民中,既有铁血英勇的视死如归,也有蠕虫版的胆怯懦弱;日本侵略者,既有毫无人性的残暴高官,也有良心未泯的单纯新兵。还有,唐生智听闻蒋介石放弃南京时的无奈;国际安全区里,魏特林女士的慷慨大义……

杨柔淇被玉墨从安全区救回,但水灵的姑娘已被逼疯,半夜躲到李全友藏身的坟墓里,吃着日军啃过的鸡骨头津津有味。豆蔻和浦生逃难时,在屠城里找到死人手里的血花生,为了温饱哽咽下咽。还有可怜的王小妹,身体被日本人蹂躏后,虽然生命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可小妹的心早已被摧残的苦不堪言,吃了好多糖,再也中和不了灵魂的苦楚,最终选择自杀身亡。悲悯、愤怒、苦涩及压抑,生命被糟践到如此的轻薄,即使活了下来,肉体也只得靠虚渺的灵魂游离。

死去的人是不幸的,战中幸存的人也被毁了,她们心中的阴影,更是常人无法体会的。现实生活外,曾拯救不少难民的外国友人魏特琳女士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最终竟也选择自杀。破碎的花瓶是无法恢复到原有的光润,民族的伤疤更是很难痊愈的。《四十九日祭》更为南京的这场浩劫,铸造了一块纪念碑。影片以一种“日志体”的形式呈现历史,让人感觉更身临其境,更发人深思。四十九日,既是对死去同胞的纪念,也是鞭策国人,永远铭记这段历史。

剧里一直受到美国佬庇佑的圣玛德比教堂,即使悬挂了美国国旗,可怜的玛丽依然逃不过日本兵的恶伤。导演这一点的设计,也是颇具匠心的。危难时刻,国破了,家碎了,人亡了,它告诫人们,能够拯救民族命运,有谁?只有自己,每日争上游的信念。“将来”是由每一个现在构成,与其自怨自艾的回忆过去,不如正视伤痛,清醒地站起来,不依靠任何人。

相比电影《金陵十三钗》,妓女怀揣利器坐上日军的军车视死如归的半开放式结局。电视剧却采用一般同类型剧鲜有的战后审判为结局,这是平时战争剧里少见的结构方式,也让观众感觉更真实、更泄愤、更深省世人。当日方找寻一堆理由否认南京大屠杀事实时,我方都能举出一堆证据驳回。日军侵华的证据百口莫辩,屠杀的真相板上钉钉。玉墨那句“你们审判这几个人有什么用,过去的日子回不来了。”发聩之声如灼心烈火,哀怨、激愤、呐喊,感觉要把在座每一位的愤怒给点燃。这场足以惊天的审判,更是动人心魄,深意冥冥。

3 被审视的人性

在《四十九日祭》里,看到了太多的假设,有会为热血沸腾的正义而放弃自己的戴涛、孟凡明,也有会为了强烈活着的欲望而背叛他人的教友约翰……战争就是在这样一个特定时空,催紧着人的心智,人物与人物之间的链接是为了生与死的赌博,会不会为了生存而屠杀别人,会不会为了拯救其他同胞而愿意放弃自己。当然,也许连思考的机会都已被剥夺,早已命丧屠刀。

战争是历史的立体反映,更是留给后人一种把握未来的智慧。《四十九日祭》呈现的不仅仅是时代与个人的真实苦痛,更是难能的责任和担当。影片控诉着军国主义的霸行,张扬着最微弱又最珍贵的人性光芒,它警醒着世人或麻木或游离的心智。

偈曰:“菩提本如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静,何处有尘埃?”人之初,性本善。人在特定的时空里,心智似乎会发生变化,如同善与恶的交织有意识无意识地影响着人们的言行。而人性的善与恶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一个人所置身的制度和文化有关。

南京大屠杀,日本国的暴行,对当时的国人已构成剑鞘般的裹胁。手无寸铁的金陵子民,面对死亡,大部分都放弃了抵抗,选择了麻木。国人的心智也早已拘禁的不成样子。而日本人持续的屠杀,又何尝不是一种愚忠和贪婪的麻木!割刈的生命,犹如黄土般廉价,日军心智的扭曲,让人心生恐怖。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75年过去了,斯人相继远去,而国人更应勿忘国耻。“忘记屠杀,等于第二次屠杀。”反战箴言出现在《四十九日·祭》的片头,而审判罪恶,省视人性更成为该剧最鲜明的态度和主题。

《金陵十三钗》,短短的2个多小时,浓缩了很多情境,但仅仅2个小时无法承载的内容还有太多太多。作为一部旨在还原历史的文艺作品,《四十九日祭》做到了,它让观众走进历史,渴望了解真相。“六朝金粉”49天灰飞烟灭,但人性光芒是永远不会熄灭的,就像这血泪里咏唱的金陵悲歌。

摘要:随着首个国家公祭日的到来,这部改编自严歌苓小说的电视剧《四十九日祭》也应时播出。由于张艺谋指导的商业电影《金陵十三钗》改编在前,观众自然要有一番对应与比照。而张黎版的《四十九日祭》更跳出了娱乐抗战剧的围剿,以历史的深沉眼光,聚焦出南京大屠杀背景下的众生相,触动观众对国辱的深省;剧里细腻的人物表现,更引发观众对人性的思考。本文章就以《四十九日祭》为重,对南京罹难进行艺术的追思。

篇9:丝绸之路九日游

漫漫旅途遇知己,张掖影友路相助

2011年11月18日下午,我们坐上了青岛到兰州的K172次列车,高兴得像孩子似的,聊天,吃零食,累了就躺下,其实硬卧是出行最经济实惠的方式。旅途漫长。慧姐的下铺对面刚好是一位青海玉树藏区中学的汉语老师,今年退休,一路上我们谈兴很浓。她讲起玉树地震和藏族信仰,讲起她的藏族学生多么可爱,藏族家长如何尊敬老师,许多故事非常感人。我很想给她拍张照片,很遗憾,她说在蓬莱娘家长胖了20斤,自己都接受不了,不想面对镜头。旅途偶遇,听听别人的人生故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到了西安,我们恋恋不舍地送别了这位可敬的老师。

19日傍晚火车到达兰州,历时29个小时,跨越了2248公里。下车就看到一家商务宾馆,进去询问刚好有一间标间,我看了房间挺整洁,可以洗澡,洗手间公用,才68元,便宜啊!我们就住下了。

晚上去逛附近的小吃街,朋友推荐的酿皮果然劲道极了,酸麻适中,正宗地道。

20日早上醒来看看窗外雾蒙蒙的,西北的天亮得晚,七八点了还是阴天的样子。我们背着相机去滨河路看黄河。初冬的树叶黄绿相间,气温也尚有些秋日余温,周围大山巍然耸立,黄河安静怡然地流淌。人群熙攘,车水马龙,黄河穿城而过。我们登上百年的中华桥,摄取着独具特色水上清真寺,留影于黄河母亲的雕塑,浏览水车博物园……直到肚子饿得咕咕叫,才想起还没有吃饭。尝一尝正宗的兰州拉面,也是我们的游览的内容。匆匆去了西关十字最大门头的“中国兰州牛肉拉面店”,花了20块钱,过了把嘴瘾。急匆赶到火车站,晚上八点多到达547公里之外的张掖。张掖(古称甘州),前121年汉武帝置郡,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早就听说张掖既有南国风韵又具塞上风情,所以有“不望祁连山上雪,错将甘州当江南”的佳句。张掖市摄影家协会的朋友热情周到,不仅派人来接站,还预定好了宾馆,另外还有两位来自青海的摄影家朋友,大家平时都是通过网络联系,只见作品未见其人,这次终于见面了,既陌生又熟悉,大家相谈甚欢并约好第二天一早去拍片。

狂欢于巴丹吉沙漠

21日5点半被闹钟叫醒,西部的天空还没放亮。一行十人两部越野车开着大灯在黑暗中穿行,天上的星星依稀可见,渐渐地天放亮了,太阳极不情愿地从厚厚的云层中偶尔露个脸,倏忽又不见了,两个小时后到达了巴丹吉林沙漠的边缘。第一次到沙漠来,开心的我忍不住在沙漠中撒欢打滚,转得头晕眼花。大家的相机咔嚓咔嚓响个不停,甚是悦耳。摄影时时间过得非常快,边走边拍,不知不觉一个白天就过去了。夜幕降临,我们欢快地笑着痛快地饮着酒。西北人热情招待着我们远道来的客人,席间青海的图登华旦、裕固族的哈日尕娜和我同唱《卓玛》,乔姐跳起了藏舞,慧姐跳了新疆舞,我们笑着醉着。

陶醉于祁连雪山和丹霞地貌

22日早上6点钟,我们去观赏张掖的祁连雪山和丹霞地貌。气温大约零下15度,西部的风都具有信步荒原的雄浑豪放、冷寂肃杀。到达山顶时,太阳还没有升起,不知道是因为冷还是出于激动,我的心也颤抖着,有一个声音按捺不住打破了这片广阔的宁静:雪山啊,我来啦!跨越了2200公里,我终于从海滨城市青岛来到了魂牵梦萦的西部大雪山!站在祁连雪山奇妙宏伟画卷的面前,我震撼、惊叹,我感受到自己的渺小!眼前的山沉寂在暗处默默等待着阳光,万籁俱寂。霎时太阳的光芒将雪中的群山染成了红色,绚丽多彩的丹霞围绕着雪山,这一幅幅神奇壮丽的诗歌般的画面令人心旷神怡,叹为观止!一天的游览拍照,我没有感到丝毫的疲倦。夜色的降临,阻止了我们的脚步。

仰慕敦煌壁画,登山赏泉抒情怀

23日的火车是0点20分出发,火车的轰鸣声,划破了这夜的寂静。从张掖到敦煌586公里,早上7点50分到达,打车到敦煌国际青年旅社住下,50元/人,旅游淡季游客不多。敦煌旅游业很规范也很周到,从青年旅社出门走过一个路口边上就有去莫高窟的旅游车,8元一人,便宜又方便,包出租车至少150元。

莫高窟精美的壁画和雕塑不仅仅是中国的文化瑰宝,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珍品。远远望去莫高窟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南北长约1600多米,景区只是对外开放其中最精彩最漂亮的一段。走进窟内,色彩鲜艷的壁画上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尤其是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飞天女裙裾飘飘,婀娜多姿,犹如天女下凡。这历时十个朝代的雕像、壁画风格迥异,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智慧的结晶和非凡的艺术修养。

窟周围小白杨笔直挺立,落叶凋零,肃穆苍凉。几座零星的小塔成千年地矗立着,塔内安息着在这里修行生活的僧侣。大泉河对岸那些破旧的小洞窟,据说是当时工匠画师们的住所,他们将自己生命那微不足道的光和热都奉献在这里了。出于对工匠画师的敬仰,我举起相机,掀动了快门。

下午乘车去鸣沙山月牙泉,距离敦煌市内只有5公里,乘坐小公共汽车一元钱就能到达,方便快捷。历来水火不能相容,沙漠清泉难以共存,但在敦煌鸣沙山你就会欣赏到沙漠与清泉千年相伴的奇观。这里却堆积着巨大的五色流沙的鸣沙山,不能不说是个奇迹。长280米宽约46米的“沙漠第一泉”月牙泉,状如一弯新月,碧如晶莹翡翠,微波荡漾;它干旱不枯竭,风吹沙不落,又犹如一妙龄少女温柔缱绻地依偎在鸣沙山的怀抱中,深情演绎着千古绝唱的爱情传奇。当登上沙山,我抬头忽然看到太阳的周围出现了一圈彩色的光环(光晕),犹如彩虹挂在沙峰之上。这是自然界的奇观,我禁不住举起了相机。下山最快乐,犹如滑滑梯,身边沙浪滚滚,好似山洪奔泻,爽快至极,我仿佛回到快乐的童年。“聚粒沙而成山无欺自安,汇滴水以为泉有容乃大。”月泉阁的这对联我想是对沙漠清泉最好的注解。

晚上我们逛逛沙洲夜市,吃吃烤肉,品酸奶,略作休整,夜宿敦煌。

晚霞夕照嘉峪关,今人脉脉怀古情

24日,乘坐9点半的火车去363公里之外的明长城起点嘉峪关。在敦煌的一日疲惫都消化在卧铺上了。下午两点半到达,在火车站小广场东侧就有旅游车到嘉峪关长城,票价一元,很便宜。嘉峪关是明代长城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也是重要的军事要塞,素有“河西第一隘口”之称。关城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地势险要,巍峨壮观。

登上雄伟的嘉峪关古城楼放眼望去,天空飘着淡淡的白云,祁连山上的皑皑白雪依稀可见,肃杀的寒风裹着呜咽呼啸而过,一望无际的戈壁滩苍茫浩瀚。西出阳关无故人。我极目远眺关外,夕阳渐渐西沉,我仿佛在聆听鼓角争鸣,金戈铁马咆哮。

傍晚绮丽绚烂的晚霞漫天飞舞,给这座凝重的古城增加了绚丽的色彩。这可是拍摄最好的时机,一幅幅“嘉峪关晚霞”在我的相机里定格。

25日,嘉峪关与酒泉只有半小时车程,我们决定去酒泉看一看。酒泉旧城里钟鼓楼是最经典的景点,创建于东晋,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古老凝重。钟鼓楼下面是十字相通的拱形设计,这是它的独特之处。北通沙漠、南望祁连、东迎华岳、西达伊吾,这四面城墙上的十六个字准确的概括了酒泉的地理位置,站在城楼上可以感受到千年的苍凉。

望着车窗外,丘陵,黄土高原,戈壁滩,冰雪,沙漠,都渐行渐远,慢慢模糊。西行之旅让我感动的不仅仅是风景,还有西部友人的热情豪放和真挚友谊。

旅行Tips:火车硬卧是经济实惠的选择,火车下车时买好下一程的车票,青年旅社是住宿的上乘选择,淡季出游门票均有优惠,出行前做好攻略是旅行顺利的诀窍。

篇10:九月九日以山东兄弟教案

1.遥远的古代,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人就用手中的笔表达内心的思念,今天,就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王维的思乡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出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谁来给我们读读诗题?生读诗题。

3.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重阳节)在这样一个团聚的日子里诗人王维在干什么?(在思念山东的兄弟)

4.题目中的山东指哪儿?(指华山以东)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诗题。

5.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那对于王维同学们了解多少呢?(课件出示关于王维的简介及写作背景)他为什么要写下这样一首千古绝唱?我们一起走进诗文,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诗,遇到不会读或不理解的字词多读几遍。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我们先一起来看看这首诗中的生字(出示忆、异、逢等8个生字)

2.生字我们已经会读会认了,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读)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句,出示第一句,指名读,你从这两个“异”中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什么?(我体会到诗人很孤独)

当时的长安是热闹的,繁华的。可为什么在这样繁华热闹的地方,诗人却感到孤独呢?(因为诗人思念自己的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

引读: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再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独在异乡为异客。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是如此的孤独与无助,怎么不叫他思念。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至于写出这样一句千古名句,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3.从“倍”字你能读懂些什么?(我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换词体会情感“每逢佳节更思亲”、“每逢佳节又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

a、读一读,你发现三句诗有什么区别?你觉得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

b、“倍”组词(加倍、双倍„„)在这里“倍”指的就是“加倍”。一个“倍”字,既表现出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现出王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亲人。

c、用你的朗读表达出王维的这份思念。(个别读、师评价,齐读)

4.诗人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平常里就常常思念亲人,而对今天的良辰佳节思念之情更加涌上心头。这句诗道出了多少漂泊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多少游子对家乡的点点回忆,同学们“每逢佳节倍思亲”流传至今,仅仅是指重阳节思念亲人吗?当国庆佳节,普天同庆,远在他乡莘莘学子,用诗句对亲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句诗成了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了多少游子的心!

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你的眼前讲浮现一幅怎样的画面,可能在哪,看到什么?心里的感受怎么样?

5.指名读前两句。

当深深地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王维用诗,这最美的语言,让生活在一千多年后的我们同他一起感怀,一起悲伤,也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三)学习第三、四句

1.诗人王维在重阳节深深思念着亲人,那他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他呢?从哪里可以看出?(出示后两句,生读这两句)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家乡的亲人正在登高,插茱萸)(师解释)

如果你就是王维的兄弟,在登高时,你会说些什么?(我的兄弟王维,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如果你就是王维。你会对你兄弟们说些什么?(我多么想早点回到你们的身边,和你们一起过重阳节呀!)

3.这一切的一切只能在想像中。重阳节是别人的,团聚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那只茱萸又在哪里呢? 千言万语道不尽双方人心中深深地思念,还是让我们用诗句来表达吧!(个别读,齐读)

(四)、拓展

1.从古至今,又有多少诗人借着诗表达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请你背一背,你还从哪些诗里感受到诗人的思念之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

(五)、总结:

上一篇:有关幼儿教师培训感想优质下一篇:中方县县长在县委会议上的讲话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