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村

2024-04-21

名村(精选6篇)

篇1:名村

道德名村——西庞村。

在牡丹花城洛阳有一个美丽的村庄西庞村,走到村里看见的是美丽漂亮的楼房、门前管理精致的花园和伸手可釆的西红柿、豆角莱地;听到的是群众们开心的笑声;这里人杰地灵、经济发达、村容整洁、民风纯朴、村民道德高尚!

西庞村位于美丽的洛阳伊滨新区庞村镇西部,因"庞参秉公斩逆子,高风大义传 千古"而改原"伊滨庄"为庞村!后分西庞、东庞两个自然村,省道320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全村现有17个村民组,5380口人,耕地4500亩。村党总支建立于2002年8月,辖一个村支部和36个非公有制企业党支部,共有党员298名,其中村党支部有党员129名。2012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6亿元,人均年纯收入16000元,村综合经济实力位居洛阳市各行政村之首。被誉为"䂊西第一村"美名!

全村现有钢制家具企业80余家,全部是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达1.5万余人。产品包括钢制家具、图书设备、金融保险设备、校用设备和防盗门五大类180多个品种,年生产能力达260万件(套),1000多个销售网点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产品出口俄罗斯、英国、法国、澳大利亚、迪拜、等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截至目前,西庞村钢制家具产业已经拥有1个“中国名牌产品”(花都),2个中国驰名商标(莱特、花都)4个“河南省名牌产品”(花城、星高、九都、安顺),3个“河南省免检产品”,12个“河南省著名商标”("花城"“花都”、“虎力”、“龙立”"九都""安顺"先导"星高"等),名牌及著名商

标数量居全省各行政村首位!

西庞村能有今天村强民富的变化和成绩,靠的是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好政策,靠的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农民的文明素养,靠的是西庞村历届村两委的不懈努力!特别是现任村党总支部书记张惠群提出了“和谐就是担当,打造幸福西庞;团结乃是力量,再创西庞辉煌”"争创道德名村"的宏伟目标以来,全村上下呈现出道德至上,团结一致,齐心协力,艰苦创业,敢于创新,勇于奉献,服务为先,互助互爱的良好社会局面;

在区委、政府和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村党总支、村委会始终如一地发扬“团结奋进,崇尚文明,稳中求进,勇争一流”的精神。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抓住机遇,扎实开展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先后荣获:省五好党支部"省、巿先进行政村"等

多项殊荣!

村老党员张长光自豪的说:"西庞村目前政通人和、环境优美、村风文明、经济发达、百姓富裕、邻里和谐、难有所帮、老有所乐、生活幸福、、与总支书记张惠群领导的团结的两委

人员的拼搏努力是分不开的!

西庞村新两委班子上任近两年来,将道德建设放在首位!注重整体村民素质提高,以利各项

工作顺利开展!西庞两委的主要做法是:“

1、设立"工作就是道德,服务乃是幸福"道德文明理念!树立"服务、服务、再服务""认真工作、检视自我""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意识!领导班子率先垂范

没有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就没有和谐幸福文明的西庞村。近几年,我们始终把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贯穿始终:一是不断组织干部进学习班参加学习、到先进地区参观,提高领导班子理论

水平,树立领导既是服务的理念。

二是坚持民主决策。凡涉及西庞村发展的重大事项,均召开村委班子会议,集体协商解决,充分发扬民主,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三是领导干部工作在前、服务在前、奉献在前,在西庞村每年一度的捐款大会上,捐款最多的是领导干部,为了不耽误村委工作,把企业交给别人管理的是领导干部,每月领着微薄的薪水,起早贪黑工作的是领导干部。新农村创建,总支副书记张豪杰、陈宏恩都亲自动手干

活!

2、运用多种渠道,加强道德风尚建设

一是西庞村村总支书记张惠群创建了“惠众道德乐园”,园内绘制的文化长廊、每月二期的道德讲堂、生态种植打造的有机食品、以及各种道德建设场所,让人们在劳做、休闲、娱乐中受到美德的熏陶、心灵的洗礼,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是发动退休老教师利用广播、标语、板报、版面等宣传教育方式,多渠道宣传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政策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进行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广

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

三是在全村深入开展以评选“好党员、好家庭、好公婆、好媳妇、好妯娌”为主题的“五评”活动,弘扬传统美德,引导群众学习身边事,争做文明人,有效促进了村风文明,实现了农

村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四是完善了村规民约,制定道德版面,运用三字经、顺口溜简短押韵、便于诵记的形式,达到村民们能自觉约束自己言行,提高道德水平的目的。

五是在全村干群中开展了“学礼仪、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全村干群的文明素质显著提高。“西庞村志愿者服务活动启动仪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涌现出一大批道德模范。六是联系学校,开展“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评选“美德少年” 等活动,让孩子和家长手拉手互相影响、互相监督,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共建文明家园。

七是成立各种各样的团体,利用各种活动宣讲倡导道德至上的力量!如“太太俱乐部”、“老年协会”、“老年门球队”、"残联""业余戏曲队"“红歌合唱队”等,让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群众休有去处、乐有所依,互帮互助、发挥特长,营造积极向上的道德氛围,让家

更和谐、让村更美好!

3、美化净化生活环境、服务群众生活 一是组织全体村干部开展了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乱堆乱放、乱排污水的现象得到了有效制止。给全村群众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并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使村内环境长期保持干净、整洁。二是通过领导干部带领和宣传引导,全村共新硬化道路 13 条,种植绿化带 5600平方米,使村内空气清新、四季飘香。人居环境得到很大改善。走进西庞村,如在画中游,看到的是整齐明亮的洋楼,整洁绿化的街道,听到的是群众开心的笑声!

这就是现在西庞村的真实写照。

在村干部服务意识的感召下,在我村高尚道德氛围的影响下,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村涌现出了一大批甘于奉献、不计报酬的道德模范:如每年拿出1000元慰问退休教师的张延伟、每年捐出10000元设立奖学金的高万华、每年拿出10000元给村70岁以上老人送鸡蛋的周克现,在外办厂的周克现看到村里道德建设后的喜人变化,特别高兴,并于母亲三周纪念之际,将过事俭办节约的三万元捐给村里设立道德基金;企业家们在搞好企业的同时,不忘惠报乡里!象杨新伟、杨靑立、杨迎伟、张菊霞、朱建栓、胡新和、马宏波、马肓民、马会民、周克俭、张会群、张军伟、张荣军、张志鹏、马建玲、高建舟、等爱心老板和在外的知名人士张建升、马宏伟等每年都拿出几万元支持村公益事业和扶贫济困。村内呈现出企爱民、民拥企、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邻里和睦祥和、稳定的氛围。西庞村两委今后将与时俱进,以"打造幸福西庞、创建道德名村"为己任,不断提升全村干群的道德修养,创建

更加宜于人居的幸福西庞!洁冰2013年9月19日

篇2:名村

一、基本概况

(一)地形地貌

位于xx乡(东经87°15′-87°25′,北纬42°8′-42°17′之间)东南部,距xx县城 53公里左右,北靠xx村,南抵部队路,东临国防路,西接则格德恩呼都格村,总面积8平方公里。海拔1082米,地形由东向西、自北向南倾斜,平均坡降在3-5‰。

(二)气候气象

属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热量适中,光照充足,降水量小,蒸发量大,空气干燥。年平均气温8.87℃,极端最高气温40.3℃,极端最低气温-31℃,无霜期172天,年均降水78.67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为2224.4毫米。

(三)行政特点

全村共有152户543人,其中放心户103户365人,基本户32户118人,重点工作户16户56人,重点管控户1户4人。全村由汉、蒙、维、哈四个民族组成,其中汉族57人,维吾尔族210人,蒙古族265人,哈萨克族11户。全村有党员 22 名,团员36名,四老人员6名。建有1所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1个农家书屋,藏书量达5000余册。

(四)社会经济

xx村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牧业村,全村有耕地3000亩,牲畜存栏21300头(只),从事畜牧业户数为60户255人,人均占有耕地5.5亩。2011年,xx村总收入3195万元,村集体收入14.92万元,人均收入10254元。

二、历史演变

xx,蒙古语,“咸水井”之意。1975年由博湖等地迁入xx,是为牧业三队,归属于xx人民公社。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xx村委会,并于当年9月,建立村党支部。属xx回族民族乡管辖。

三、经济文化特点

(一)立足实际谋发展

在1990年以前,由于村里的居民90%以上是游牧的牧民,由于牲畜管理体制落后,牧民放牧方式陈旧,广大牧民人随羊走,传统的放牧形式死死的把xx村的畜牧业限制在山区所划的圈子里,集体牲畜流失严重,而农区的生产种植单一,只能解决吃饭问题,村经济停滞不前。该村两委班子首先从牲畜管理制度着手,对原有的牲畜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实行了承包制,把集体羊群包给有头脑,有责任心的人放牧,年底按比例收取提成,集体和个人都得到了实惠。同时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养殖大户。制定了种养结合,发展农区畜牧业的三年经济发展规划。到了1999年xx村牧民定居率达到了100%。随着牧民定居,xx村再次提出利用牧业村的优势,不仅要养,而且要在育肥上下功夫,要在短时间内见效益的思路。村两委班子带领全村建起了暖圈、暖棚,并缩小玉米、棉花和小麦的种植面积,增加优质苜蓿的种植面积加。现在xx村几乎家家都有暖棚、暖圈。

畜牧业是村里的支柱产业,如何让这个支柱产业突出一个“特”字,从而进一步的带动和壮大集体经济。xx村看到绒山羊改良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于是,面向社会多次考察、洽谈,招商引资。通过调查,新疆天毛股份有限公司看准了xx村牧业发展前景。2003年6月新疆天毛股份有限公司和自治区农科院联手与xx村签定了2000只绒山羊改良建设基地的协议。由农科院提供改良技术,天毛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服务费用和种山羊,村里承担技术员的生活费用,牧民只承担配种费,羊绒由新疆天毛股份公司负责统一收购。通过改良,三年内绒山羊的产绒量将由原来的250克增加到450克,仅此一项一年将会给xx村的牧民增收12万元。通过协议的签定,公司+农户+科技+基地的生产模式在xx村已初具规模。

(二)军民共建成果显著

“哪里有困难,那里就有解放军,哪里就有共建单位的战士。”回顾xx村的发展历史,无时无刻不与一个部队联系着,那就是驻军某团。

1984年,xx村和这个团正式结成军民共建单位。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该部队出动人力、物力给xx村规划建设居民点、修路、架线,为xx村带来了光明。xx村的畜牧业之所以有了今天这样的发展,与部队的大力协助是分不开的。在交通不便的年代,该部队经常出车给牧区送粮、送草,冬季给贫困牧民送去棉衣、棉被,保证人畜安全过冬。

常言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富裕了的xx村各族人民群众没有忘记部队广大官兵。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人民子弟兵的情意。每逢重大节日尤其是“八一”建军节,xx村各族人民都会自发组成慰问团,带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和本地土特产前去慰问部队官兵,送去瓜果、蔬菜、牛羊肉、鸡蛋等慰问品,与广大官兵载歌载舞进行联欢,姑娘们在歌声中用蒙古族的银杯盛满自制的奶酒敬给亲人解放军,这杯中盛满的不仅仅是酒,更饱含着xx村各族人民对亲人解放军的无限敬意和爱戴。

xx村军民共建取得巨大成果,于1997年8月被国家中宣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评为“军民共建先进单位”;2006年10月被州委命名为“军民共建先进单位”。

(三)精神文明硕果累累

xx村富了,农牧民的口袋里鼓了,但不能富了口袋,穷了脑袋。1998年以来,该村陆续投资近12万元对村委会办公场所进行了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2002年,投入9万元资金,对村委会办公场所又进行了维修,四周种植了风景树。2003年,投入8万元专门新建了一座占地250余平方的文化活动室,并征订了党报党刊和其它各种杂志。

xx村注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组队参加县、乡大型文体活动。2002年,在自治区、自治州骆驼大赛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2005至2007年连续三年,在xx乡农牧民运动会中,在男子篮球、女子拔河赛及文艺类节目都获得了较好的名次。特别是在2006年自治区民运会上,xx村又崭露头脚获得了赛骆驼第二、第三名的好成绩。2011年参加xx乡“庆祝建党90周年红歌大赛”以及“爱我中华?经典诵读”等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2012年xx乡第十五届农牧民运动会上,xx村又在女子拔河项目中拔得头筹,篮球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并荣获“精神风貌奖”。此外,xx村为了丰富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还自主举办了“庆三八文艺汇演”、“军民共建文艺汇演”、“学雷锋”等各种文化活动,农牧民文化体育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

篇3:名村

1 临沣寨聚居传统特色景观的构成

临沣寨历史悠久, 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河水》中记载:“水 (石河) 经 (宝丰县) 城北复南, 沣溪自香山东北流入郏境, 至水田村。一由村南而北, 一由村北而东, 环村一周, 复东北至石桥入汝”。这里的“水田村”即为今天的临沣寨。村落的传统特色主要是由一系列要素通过一定的结构组成的, 临沣寨的传统特色主要由文化传统特色、村落结构、自然环境等组成。 (如表1)

1.1 姓氏聚居文化

临沣寨中朱姓姓氏居民占了绝大部分。传说其宗族为明朝万历年间有山西移民至张家埂, 最初, 朱家人以给这里的张家大户人种田编织芦苇为生, 沧海桑田, 200多年后张家倒日渐败落, 靠给朱家种地为生, “张家埂”由此更名为“朱洼寨”。临沣寨既是依托自然山水而建造, 同时也体现了姓氏聚族而居的村落传统, 是河南封建寨堡型建筑的典型代表。

1.2 盐商文化

清道光年间, 河南内地不产盐, 当时盐主要靠水运从沿海地区运往内地。朱家宗室朱紫贵、朱振南、朱紫峰依靠盐运业发家。清中期, 朱氏家族达到事业顶峰, 其中朱紫峰官居二品, 还当上了河南汝州直隶盐运司知事。朱氏家族一跃成为“郏之巨族”。朱氏三兄弟发迹后乐善好施, 多行善事, 兴办祠堂, 修筑寨墙, 施舍乡亲, 受村人尊崇。

1.3 寨门

寨墙在其东、南、西北各设一门作为通向村外的主要通道。门的位置按照八卦形制设置, 其中西北门上有红石门楣石扁, 刻有楷书“ (临沣lin feng) ”二字 (图1) 。字体丰腴浑厚, 气势恢宏。西北门因临着沣溪而得名, 这也正是今天临沣寨寨名的由来;南门叫“来曛 (xūn) 门”, 取自《诗经》“曛风南来”一句, “来曛”隐含着祥和美好, 喜庆大吉之意;东南门叫“溥 (柏) 滨”门, 取自“利溥渠之滨”之意。东西两门都不是正方向, 这样从寨墙外很难窥探到寨内详细的情况, 有利于军事防御。南门正面朝南, 平时很少开启, 据说是用于接待尊贵的客人。

1.4 寨墙

临沣寨依照河南传统的寨堡式形制而建, 整个村落被醒目的红色石砌的寨墙环绕, 故当地人又称临沣寨叫“红石寨”或“红石古寨”。寨墙为明代朱氏兄弟建造, 平面呈弯弯曲曲的椭圆形。寨墙上每隔1.5米有一个垛口 (图2) 。每个寨门上方都有红石水槽, 可以将水注入两扇大门上, 防止敌人火攻。寨墙上还有对外射击的高低不等的枪眼。寨周围有5座哨楼。临沣寨寨墙外是护寨河, 与红石寨墙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5 街巷

自然街巷是临沣寨主要的道路。寨内的街巷由各个院落退让形成道路, 街道的尺度较小, 多呈“井”字形分布, 村民沿街而居。主要道路沿东西主街横穿而过, 构成村落的骨架。建筑多为四合院式结构, 主房位于轴线端处。村落中间还有不少弯弯曲曲的小街道, 深入于套院之中, 用于联系各个院落。寨外的街巷沿护寨河向外展开, 主要为素土道路, 村落利用东高西低的地势系统的组织排水。

1.6 传统民居

临沣寨明清民居建筑保存完好, 寨内现有明代民居一栋3间、清代民居100余栋400多间, 建筑大多沿街, 多为脊坡式的瓦房和楼房。明代建筑在临沣寨寨内南大街北侧, 平面凹陷, 面阔3间, 五步架进深。临沣寨民居为清代传统的四合院式建筑, 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院落有二十多座。

在村内西段, 坐落着其中朱氏三兄弟的宅院, 体现了清代晚期的建筑特色。朱氏三兄弟的宅院中, 保存较为完整的是朱紫贵的宅院和朱紫峰的宅院。朱紫贵的宅院为三进院落。建筑沿中轴线布置。如 (图3) 。宅院呈狭长型, 进深较长, 院落布局严谨。正房最高, 均为砖石结构的二层楼房。二楼楼上两端的山墙上砌有用红石透雕成“”字形的窗户, 建筑装饰简洁。内敛而含蓄, 朴素而古雅。

朱紫峰在朱紫贵宅院的东边, 即被称作“汝河南岸第一府”的朱镇府 (图4) 。朱镇府系清代盐官的官宅, 占地2516平方米, 是一进五的四合院。宅院是大院套小院的结构。高大宽敞的会客厅、精美的石雕、木雕、彩绘可见当年朱镇府的华丽气派。朱紫云的宅院在在北大街东边, 被称作“棂子门”, 是一座一进二的宅院。整座宅院朝北, 建于清道光11年, 院内东西厢房为砖石结构的瓦房, 窗户下边是砖墙结构, 门窗及周边是木制结构, 门窗的装饰纹样精美。

1.7 建筑装饰艺术

临沣寨中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精美。有的门洞拱券上都雕刻精美图案, 十分美观;有的建筑装饰有小巧玲珑的木格子门窗, 有的房屋的山墙上方砌有精美的镂花窗户用以采光;有的立柱的基座上或柱绘有富有寓意的图案;有些房子的屋脊上砌有石雕麒麟、仙鹤等象征美好的祥兽, 以求吉祥, 五脊六兽形态各异, 神形兼备、惟妙惟肖。

2 保护中出现的问题

修建了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的新建筑。临沣寨的居民具有一定的名城保护意识。在新建民居的过程中, 大多自觉的保存了传统特色, 采取建造砖木脊坡式的瓦房建筑, 他们认为周围都是坡屋顶的建筑, 建造平屋顶的建筑不好看, 但是在建筑的细部处理上仍有不协调的装饰出现 (如图6) 。的建筑在大门上采取了白色瓷砖的面材, 与周围环境不协调。

3 临沣寨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3.1 保护临沣寨的文态环境

村落的形成与发展与他的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村落中的村民、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有机体, 构成了村落独特的景观意

文资源 (文物, 地上、地下的遗址) , E (Environment) 指保护区的整体环境风貌 (文态和生态环境、传统格局等) , D (development) 指保护区的协调发展[2]。

3.2 尊重村民传统习俗, 保护传统的生活方式

村民的是村落的主体, 村民的生活方式、民风民俗也是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村落的灵魂和村落文化延续的根基。21世纪, 随着世界文明的交互和经济的加速发展, 文化村镇的现代化过程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趋势。在临沣寨中, 村落的空间聚落结构已落后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习惯, 限制了村落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保护历史文化名镇 (村) , 必然要使村镇的空间结构符合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文化。在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过程中, 任何迫使村落居民拘泥于保守的生活模式的保护策略, 或者人为的阻止外来文化的干扰保护策略都是文化的策反, 是难以长久持续的。所以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 一方面要顺应文化物种自然演替的规律, 另一方面要保护村镇的历史文化, 为子孙后代留下历史的地标。

参考文献

[1]左满常, 白宪臣.河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4:80-81.

篇4:文化名村司前寨

据了解,司前村围绕“强村富民”这一目标,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创造条件鼓励村民养殖“温氏鸡”,形成以养殖“温氏鸡”为主导的农业结构,提高村民收入。“现在我们村年人均收入至少有9000元。”听了司前村党委委员吴俊锋的介绍,记者不由地打量起四周,只见远处的山峦郁郁葱葱,山下布满了一间间崭新的房屋,房屋四周是一块块的田地,水泥铺成的村道与房屋、田地相互交错;近处的池塘边上摆放着一排健身器材,供村民锻炼身体,老人、小孩在水泥空地上嬉戏玩耍,一派祥和富足的景象。

家训文化正民风

司前村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每代吴氏客家人都聚居在此,吴氏族人淳朴善良、热情好客,村民们以自己的家族、文化为荣。

在村委会办公楼旁,立着几块长幅宣传牌,吴俊锋指着上面一处文字对记者介绍说:“家训是我们吴氏家族一直传承下来的文化,乡亲们有什么矛盾的时候,都是用家训来化解。”据介绍,吴氏家训是指:一厚伦理;二尊王法;三救急难;四和乡里;五勤本业;六莫非为;七周贫乏;八谨祭祀。利用每年正月十八全村男女老少都来参加暖灯宴机会,村干部和有威望的族中老人讲家训家规,评理释怨,化解矛盾和纠纷,以达到和谐。

目前,“吴氏家训”正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司前村干部、群众的脑海中。正是因为家训文化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司前村人,村中没有一例村民刑事犯罪案件,全村呈现了风清气顺、文明和谐的良好局面。并先后获得了“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广东省宜居示范村”、“广东省卫生村”等十几项荣誉称号。

吴俊锋表示,今后司前村将把弘扬家训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使之发扬光大。

花灯文化成品牌

“每年正月十八挂花灯,很多摄影发烧友都会赶来这里,香港、澳门、台湾的也有,到那时候真的非常热闹。”采访中,吴俊锋向记者介绍道。

花灯文化是忠信镇司前村的另一种传统文化。据了解,忠信花灯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忠信花灯的吊灯习俗是司前村主要的民俗活动,每年元宵期间,全村人参加此活动。

跟随吴俊锋的脚步,记者一行来到了光裕祠堂,这里是司前村人挂花灯、举行开灯仪式的地方。一栋庄严古朴的客家建筑物,里面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刻有历史的痕迹。吴俊峰手指着房顶上的木头介绍:“这是明代时期刻的横梁,我们村子有人添男丁时,一定会在过年时来这里挂花灯和暖灯,每当到了那个时候,村子会举行开灯仪式,大家就可以观看舞龙舞狮的表演了。”

据悉,司前村的花灯文化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从明朝末期一直延续至今,虽然在“文革”期间中断了近十年,但后来又开始恢复,如今,花灯文化正逐步发展为司前村一个旅游品牌。

十分凑巧的是,记者采访当天在祠堂后边的厨房里碰到了一户人家在准备酒席。一吴姓村民高兴地告诉记者:“我们在准备满月宴的酒席,明天才是正式请酒的日子,今天大家来帮忙。”看过新奇的客家宴,这次的行程也差不多要结束了。末了,吴俊锋坚定地向记者表示,司前村定会将生态文明村建设和旅游经济结合起来,打造成忠信花灯文化民族旅游名村。

篇5: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 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通常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一起公布。

评选条件和评定标准依据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2003年10月8日发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或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评选办法,主要内容:

历史价值与风貌特色:建筑遗产、文物古迹和传统文化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地 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现存有清代以前建造或在中国革命历史中有重大影响的成片历史传统建筑群、纪念物、遗址等,基本风貌保持完好。原状保存程度:村内历史传统建筑群、建筑物及其建筑细部乃至周边环境基本上原貌保存完好;或因年代久远,原建筑群、建筑物及其周边环境虽曾倒塌破坏,但已按原貌整修恢复;或原建筑群及其周边环境虽部分倒塌破坏,但“骨架”尚存,部分建筑细部亦保存完好,依据保存实物的结构、构造和样式可以整体修复原貌。现状具有一定规模:村的总现存历史传统建筑的建筑面积须在5000平方米以上。已编制了科学合理的村镇总体规划;设置了有效的管理机构,配备了专业人员,有专门的保护资金。简介

第一批:2003年10月8日公布,共12个;第二批:2005年9月16日公布,共24个;第三批:2007年5月31日公布,共36个 ;第四批:2008年10月30日公布,共36个;第五批2010年07月22日公布,共61个;第六批:2014年3月10日公布,共107个。

第一批

2003年10月8日住建部公布名单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

1、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底下村

2、山西省临县碛口镇西湾村

3、浙江省武义县俞源乡俞源村

4、浙江省武义县武阳镇郭洞村

5、安徽省黟县西递镇西递村

6、安徽省黟县宏村镇宏村

7、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

8、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村

9、湖南省岳阳县张谷镇张谷英村

10、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大旗头村

11、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鹏城村

12、陕西省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

第二批

2005年9月16日住建部公布名单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 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 河北省怀来县鸡鸣驿乡鸡鸣驿村

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

山西省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 山西省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

内蒙古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镇美岱召村 安徽省歙县徽城镇渔梁村 安徽省旌德县白地镇江村 福建省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 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乡下梅村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渼陂村 江西省婺源县沱川乡理坑村 山东省章丘市官庄乡朱家峪村

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堂街镇临沣寨(村)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大余湾村 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 广东省开平市塘口镇自力村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碧江村 四川省丹巴县梭坡乡莫洛村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云山屯村 云南省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 陕西省米脂县杨家沟镇杨家沟村 新疆鄯善县吐峪沟乡麻扎村

第三批

2007年5月31日住建部公布名单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

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镇琉璃渠村 河北省井陉县于家乡于家村 河北省清苑县冉庄镇冉庄村 河北省邢台县路罗镇英谈村 山西省平遥县岳壁乡梁村 山西省高平市原村乡良户村

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 山西省阳泉市郊区义井镇小河村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石拐区五当召镇五当召村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陆巷村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西山镇明月湾村 浙江省桐庐县江南镇深澳村 浙江省永康市前仓镇厚吴村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唐模村 安徽省歙县郑村镇棠樾村 安徽省黟县宏村镇屏山村 福建省晋江市金井镇福全村 福建省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 福建省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 江西省高安市新街镇贾家村 江西省吉水县金滩镇燕坊村 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汪口村

山东省荣成市宁津街道办事处东楮岛村 湖北省恩施市崔家坝镇滚龙坝村 湖南省江永县夏层铺镇上甘棠村 湖南省会同县高椅乡高椅村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富家桥镇干岩头村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 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 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

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佛子镇大芦村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玉州区城北街道办事处高山村 贵州省锦屏县隆里乡隆里村 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乡肇兴寨村 云南省云龙县诺邓镇诺邓村 青海省同仁县年都乎乡郭麻日村 第四批

2008年10月3日住建部公布名单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

河北省涉县偏城镇偏城村 河北省蔚县涌泉庄乡北方城村 山西省汾西县僧念镇师家沟村 山西省临县碛口镇李家山村 山西省灵石县夏门镇夏门村 山西省沁水县嘉峰镇窦庄村 山西省阳城县润城镇上庄村 浙江省龙游县石佛乡三门源村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呈坎村 安徽省泾县桃花潭镇查济村 安徽省黔县碧阳镇南屏村 福建省福安市溪潭镇廉村 福建省屏南县甘棠乡漈下村 福建省清流县赖坊乡赖坊村 江西省安义县石鼻镇罗田村 江西省浮梁县江村乡严台村 江西省赣县白鹭乡白鹭村 江西省吉安市富田镇陂下村 江西省婺源县思口镇延村 江西省宜丰县天宝乡天宝村 山东省即墨市丰城镇雄崖所村 河南省郊县李口乡张店村

湖北省宣恩县沙道沟镇两河口村 广东省恩平市圣堂镇歇马村

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南岗古排村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

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秀水村 四川省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村 贵州省赤水市丙安乡丙安村 贵州省从江县往洞乡增冲村

贵州省开阳县禾丰布依族苗族乡马头村 云南省石屏县宝秀镇郑营村 云南省巍山县永建镇东莲花村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香山乡南长滩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回城乡阿勒屯村 贵州省石阡县国荣乡楼上古寨村

第五批

2010年07月22日建设部公布名单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单

01 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镇焦庄户村 02 天津市蓟县渔阳镇西井峪村 03 河北省井陉县南障城镇大梁江村 04 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源镇店头村 05 山西省阳泉市义井镇大阳泉村 06 山西省泽州县北义城镇西黄石村 07 山西省高平市河西镇苏庄村 08 山西省沁水县郑村镇湘峪村 09 山西省宁武县涔山乡王化沟村 10 山西省太谷县北洸镇北洸村 11 山西省灵石县两渡镇冷泉村 12 山西省万荣县高村乡阎景村 13 山西省新绛县泽掌镇光村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玉祁镇礼社村 15 浙江省建德市大慈岩镇新叶村 16 浙江省永嘉县岩坦镇屿北村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山头下村 18 浙江省仙居市白塔镇高迁村 19 浙江省庆元县松源镇大济村 20 浙江省乐清市仙溪镇南阁村 21 浙江省宁海县茶院乡许家山村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汤溪镇寺平村 23 浙江省绍兴县稽东镇冢斜村 24 安徽省休宁县商山乡黄村 25 安徽省黟县碧阳镇关麓村 26 福建省长汀县三洲乡三洲村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适中镇中心村 28 福建省屏南县棠口乡漈头村 29 福建省连城县庙前镇芷溪村 30 福建省长乐市航城街道琴江村 31 福建省泰宁县新桥乡大源村

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亭江镇闽安村 33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钓源村 34 江西省金溪县双塘镇竹桥村 35 江西省龙南县关西镇关西村 36 江西省婺源县浙源乡虹关村 37 江西省浮梁县勒功乡沧溪村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李家疃村 39 湖北省赤壁市赵李桥镇羊楼洞村 40 湖北省宣恩县椒园镇庆阳坝村 41 湖南省双牌县理家坪乡坦田村 42 湖南省祁阳县潘市镇龙溪村 43 湖南省永兴县高亭乡板梁村

湖南省辰溪县上蒲溪瑶族乡五宝田村 45 广东省仁化县石塘镇石塘村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水车镇茶山村 47 广东省佛冈县龙山镇上岳古围村 48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松塘村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江南区江西镇扬美村 50 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保平村 51 海南省文昌市会文镇十八行村 52 海南省定安县龙湖镇高林村 53 四川省阆中市天宫乡天宫院村 54 贵州省三都县都江镇怎雷村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屯村 56 贵州省雷山县郞德镇上郞德村 57 贵州省务川县大坪镇龙潭村 58 云南省祥云县云南驿镇云南驿村 59 青海省玉树县仲达乡电达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五堡乡博斯坦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克斯县喀拉达拉乡琼库什台村

第六批

2014年3月10日住建部公布名单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单

1.北京市房山区南窖乡水峪村 2.河北省沙河市柴关乡王硇村 3.河北省蔚县宋家庄镇上苏庄村 4.河北省井陉县天长镇小龙窝村 5.河北省磁县陶泉乡花驼村 6.河北省阳原县浮图讲乡开阳村 7.山西省襄汾县新城镇丁村 8.山西省沁水县嘉峰镇郭壁村 9.山西省高平市马村镇大周村 10.山西省泽州县晋庙铺镇拦车村 11.山西省泽州县南村镇冶底村 12.山西省平顺县阳高乡奥治村 13.山西省祁县贾令镇谷恋村 14.山西省高平市寺庄镇伯方村 15.山西省阳城县润城镇屯城村 16.吉林省图们市月晴镇白龙村 17.上海市松江区泗泾镇下塘村 18.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革新村

19.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杨湾村 20.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东村 21.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郑陆镇焦溪村 22.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三山村 23.江苏省高淳县漆桥镇漆桥村

24.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甲镇余西村 25.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杨柳村 26.浙江省苍南县桥墩镇碗窑村 27.浙江省浦江县白马镇嵩溪村 28.浙江省缙云县新建镇河阳村 29.浙江省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

30.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 31.浙江省磐安县盘峰乡榉溪村 32.浙江省淳安县浪川乡芹川村 33.浙江省苍南县矾山镇福德湾村 34.浙江省龙泉市西街街道下樟村 35.浙江省开化县马金镇霞山村 36.浙江省遂昌县焦滩乡独山村 37.浙江省安吉县鄣吴镇鄣吴村

38.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雅溪镇西溪村 39.浙江省宁海县深甽镇龙宫村 40.安徽省泾县榔桥镇黄田村 41.安徽省绩溪县瀛洲镇龙川村 42.安徽省歙县雄村乡雄村 43.安徽省天长市铜城镇龙岗村

44.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灵山村 45.安徽省祁门县闪里镇坑口村 46.安徽省黟县宏村镇卢村 47.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万安镇竹贯村 48.福建省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

49.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 50.福建省龙海市东园镇埭尾村 51.福建省周宁县浦源镇浦源村 52.福建省福鼎市磻溪镇仙蒲村 53.福建省霞浦县溪南镇半月里村 54.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忠山村 55.福建省将乐县万全乡良地村 56.福建省仙游县石苍乡济川村 57.福建省漳平市双洋镇东洋村 58.福建省平和县霞寨镇钟腾村 59.福建省明溪县夏阳乡御帘村 60.江西省婺源县思口镇思溪村 61.江西省宁都县田埠乡东龙村 62.江西省吉水县金滩镇桑园村

63.江西省金溪县琉璃乡东源曾家村 64.江西省安福县洲湖镇塘边村 65.江西省峡江县水边镇湖洲村

66.山东省招远市辛庄镇高家庄子村 67.湖北省利川市谋道镇鱼木村 68.湖北省麻城市歧亭镇杏花村 69.湖南省永顺县灵溪镇老司城村

70.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芋头村 71.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坪坦村 72.湖南省绥宁县黄桑坪苗族乡上堡村 73.湖南省绥宁县关峡苗族乡大园村 74.湖南省江永县兰溪瑶族乡兰溪村 75.湖南省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村 76.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塱头村 77.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良溪村 78.广东省台山市斗山镇浮石村 79.广东省遂溪县建新镇苏二村 80.广东省和平县林寨镇林寨村 81.广东省蕉岭县南磜镇石寨村 82.广东省陆丰市大安镇石寨村

83.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白沙镇旧县村 84.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青狮潭镇江头村

85.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福溪村 86.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漠川乡榜上村 87.广西壮族自治区灌阳县文市镇月岭村 88.重庆市涪陵区青羊镇安镇村 89.四川省泸县兆雅镇新溪村

90.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天仙镇乐道街村 91.贵州省江口县太平镇云舍村 92.贵州省从江县丙妹镇岜沙村 93.贵州省黎平县茅贡乡地扪村 94.贵州省榕江县栽麻乡大利村

95.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金鸡乡金鸡村 96.云南省弥渡县密祉乡文盛街村 97.云南省永平县博南镇曲硐村 98.云南省永胜县期纳镇清水村

99.西藏自治区吉隆县吉隆镇帮兴村 100.西藏自治区尼木县吞巴乡吞达村

101.西藏自治区工布江达县错高乡错高村 102.陕西省三原县新兴镇柏社村

103.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麦积镇街亭村 104.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新阳镇胡家大庄村 105.青海省班玛县灯塔乡班前村

篇6:中国徽州历史文化名村

徽州歙县雄村,是座千年历史文化古村,山青水秀,风景优美,人杰地灵。雄村依山傍水,自晋即有多姓居住,每姓各自散占一处,后渐集居。有宋时期,洪氏兴旺,曰“宏村”,至明末渐衰,没落于清。明中叶曹氏兴旺,清则更盛,曾曰“雄川”、“雄溪”,古云“枝分叶布,所在为雄”,故名雄村。曹氏人才辈出,科甲联缨,官宦不断,谓之歙地第一文化古村,宰相故里也。

一、地理概要

雄村之北有座大山,名城南山,拱卫徽州府歙县城南。雄村之南有条大河,名渐江,环抱雄村大半个村庄,从村左侧向东汇入新安江。从易理上讲,城南山又称天马龙,山脉向南缓缓延伸至渐江边止,龙脉雄厚有力。城南山右翼有座芙蓉山,紧随龙脉延绵渐江,名“护山”,环抱雄村,又曰“案山”。芙蓉与城南山脉之间有一小溪,即祖山的沙水,俗称腰带水,环抱雄村,流入渐江。雄村就座落在这块风水宝地上。

雄村离歙县15里,从县城由北向南有条曲径小路直达雄村,一色青石板砌成,由清户部尚书曹文埴之母朱太夫人捐资建造,雨后即干。小路两侧高山峻峭,沿路摩岩石壁雕刻九处菩萨庙,是路人赏鉴的佳景。三里一亭、五里一舍,可供行人避雨休息,风景十分优美。走出山谷,豁然开朗,一望无际的雄村田园和村庄呈现在眼前。距村一里建有“下马亭”,重修后俗称“新亭”。亭内三面有青石砌成的美人靠,供行人息足。亭傍立有一碑,雕刻“满汉不论,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十二个大字,路人到此步行进村。乾隆以后,徽州的新任官吏,须到雄村拜访后方可上任。由此可见,旧时

思堂”宗祠两处。洪氏宗祠两处。曹氏“崇德报功祠”官祠一处。曹氏“余庆堂”庆典厅一处。项氏厅一处。汪氏厅一处。李家厅一处。朱家堂一处。曹祥“都宪公祠”和曹楼“大参祠”功臣祠两处。

2、社屋两处:曹氏“雄村上社”社屋和洪氏社屋。皆为旧时百姓祈求天地神灵保佑地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祭拜之处。

3、牌楼、牌坊七座:主事牌楼、一品牌楼、慈孝牌楼、冠英牌楼、崇报牌楼、曹氏宗礼公墓道坊、钱包氏守登仕郎墓道坊。牌楼为四脚两层,牌坊为两脚一层。

4、皇帝特殊恩赐府第五处:曹振镛宰相府、曹楼学宪府、曹学诗进士第、曹城太史第、曹坦柱史第、曹墅光禄第。

5、东西两大花园:明代曹祥家花园,在村西,名八角亭;清代曹文埴家花园,在村东,名非园。

6、村周边寺庙四处:小南海“星岩寺”、翠微山“壹恣寺”、竹山“慈光庵”、芙蓉山“慈福庵”。

7、村路口都建有土地庙,共五处,都建在村路口,:供百姓四时八节祭拜,保佑地方五谷年年丰登,百姓岁岁平安。

8、庙宇四处:大圣庙、李王庙、太子庙、关帝庙,每年要举行一次游菩萨活动,十分热闹。

9、古桥五座:朱家桥、明代西溪桥、清代深坑桥、东山桥、庆歌桥。

10、古树十棵:古樟6棵、梓树2棵、雾枣树2棵。

11、古民居:过去,雄村的民居大部分是明清两朝的房屋,少数是民国时期建造的,可谓举世无双。因房屋陈旧等种种原因未能妥善保护,有

14、竹山书院:竹山书院俗称文会。文会是雄村曹氏最高领导机构,由雄村曹氏家族公选耆老硕德、资历深厚的文人组成,管理和处理整个雄村的一切大小事务。竹山书院由书院、文昌阁、桂花圃三大部分组成的园林式古建筑群体。进书院游览不需走一步雨路,累者可在曲径小路边的美人靠上休憩。院内每一空间置有不同的奇花异石,假山、花台、石桌、石凳,伴池、小桥、曲水游廊画龙点睛,充实了许多景色。每间房内外都置有古色格子窗户,文人能在室内观赏内景,亦可眺望窗外万态美景。书院门口是渐江,江边有石条砌成堤坝,约里许。坝边有石栏护卫,内外各植一排桃树,桃花坝由此得名。沿江水边栽植一路杨柳,保持水土。桃花盛开时,一字长蛇阵,如十里红云,桃红柳绿,十分耐赏。石栏内傍有条石子花路,用五种不同颜色的鹅卵石砌成108朵形彩各异的花卉,游人沿路观花,兴趣倍增,恰似世外桃源。书院并非读书识字的学堂,它是供各地大文豪来书院讲学,融全国各地人文会萃、文化交流的中心,为发扬中华民族文化、推动社会前进的一处公共场所。

三、文化教育

雄村曹氏历代重视文化教育。明代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曹祥曾在遗书中首先倡导创办竹山书屋,后因经济拮据未能如愿。清康熙年间,号称四大盐商之一的曹世昌先生,耆老硕德,藉于讲诵诗书,合族之意建立文社,因积虑有日未获鸠工,故易篑之夕申命二子。因此,斡屏昆季继父之志,引领全体曹氏族人,建文阁、创书院、修社祠、筑园亭、植花木,不遗余力,终于乾隆廿十四年春,竹山书院造成,自此成为文化交流中心。

除竹山书院外,雄村尚有很多私塾学堂。自明代到民国,都有学堂供

游一面唱戏。

7、闲时义务演老徽剧戏,徽剧起源于雄村。乾隆年间,曹文埴带着徽剧团庆升班进京演出,深得皇上赞美,留京续演,经过多年演变,成了后来的京剧。曹瑾先生著有徽剧庆升班进京演出始末。

8、雄村有两班乐队艺人,一班由吴、鲍两氏组成,另一班由项氏组成。解放后,吴、鲍两氏艺人均到合肥参加比赛,荣获全省第一,回来后陆续加入市县各剧团工作。每逢人家喜庆,都要聘请乐师到家中吹打,拉琴、唱戏,热闹一番。

9、做祭,即操祭。

10、团体聚会活动多样化,有文会、竹山书院、崇报祠、余庆堂、孝思堂、一本堂、都宪祠、大参祠、承周膳、文注膳、咬城膳、增福膳、传芳会、忠义会、远山会、雄村上社、余星会、太子会等许多团体活动。

六、科甲联缨

明清两朝,雄村曹氏科甲联缨,代不乏人,由科目或举荐出仕的大小官吏和吏治将才二百余位,有文化的廪生、庠生、监生、太学生、国学生、郡学生等芸芸众生不计其数。全村仅有几户务农种田的,也能书写简单的收据和凭证,大部分以经商为主。

明清时期,雄村科举进士和贡进士46人,举人15人,共61人,其中殿试二甲第一名曹文埴,会试会魁一名曹城,廷试第一名曹懋忠、第五名曹蓼瑞,学政5人,主考、同考4人。

七、雄村曹氏明清时期官宦名录

明资政大夫、大中丞曹祥;明奉政大夫曹文修;明知州曹士鹤;明文

(2)九公安仁:大鳙、光山一都、万年、武昌、黄州、梁下佳源、隆阜前峰、大鳙田、小源岭、德兴十六都、浦城、球州徐畈、靳州、淮安、湖州。

(3)十分存仁:长清沅、钟吕、大祀。

2、大九公仲经:绩溪旺川。

3、、大十一公仲维:祁门西乡、北村、南村、淮西、松林、鄱阳。

4、德遇公:浮梁曹家滩、锦溪、牛轭山、景德镇、麻仓、调思、潘村。

5、德成公:黟县。

6、德威公:江西。

雄村始祖曹永卿支下定居各地如下:雄村、扬州、盐城、安丰场、古堂场、处州、滁州、青浦朱家阁、朱家坞、松江周浦镇、休宁闵口、砀山县、横塘山下、永丰坝、白洋河、霍邱十庙集、海州板浦、江苏盱眙、宣城、大仓、富阳、桐盧、溧阳、五河、河南永城、朱仙镇、临安黄潭街、襄阳、宁国、九江、苏州、鄱阳太阳埠、北京、合肥等地。

余已迈古稀、年老多病,精神欠佳,对雄村各方面的历史文化未能如愿一一详明,谨以概况点述,敬请大家体谅。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名村】相关文章:

上一篇:爱情诗词经典下一篇:论谈“中学生如何正确引导中学生使用手机”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