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法的案例分析

2024-05-17

关于民法的案例分析(精选8篇)

篇1:关于民法的案例分析

大学社会实践总结

实 践 课 题关于民法中的保护责任案例分析

关于民法中的保护责任案例分析

我是某县广播电视大学的一名学生,在学习法学这门专业期间对行政执法案件很感兴趣。对民法中的保护责任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理解深刻。在民法维权实践中,法律服务所民法维权站工作人员也遇到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案情简介】

被告人:李希全,男,43岁,河南省安阳县人,系安阳县水治镇武装部部长。1993年7月3日被逮捕。

1992年7月5日下午2时许,被告人李希全到被害人逯中秋(男,10周岁)家,提出要带逯中秋去附近水库游泳。逯中秋之母马玉兰告诉李希全,逯中秋不会游泳,叮嘱李要照看好逯。约3时许,李希全带领逯中秋、徐勇(男,13周岁)到达水库,租了3个救生圈,3人一起下水游泳约一个小时,尔后一起上岸休息。休息片刻后,逯中秋提出再次下水,李希全开始不允许,经逯再三要求,乃表示同意。逯中秋、徐勇各带一救生圈下水,李希全则在岸上抽烟并与人闲谈,没有照看2人。逯中秋下水游泳不久,因救生圈脱落而沉入水中,徐勇发现后喊叫李希全,李急忙下水施救,但已寻找不到人。后逯中秋从水中漂出,被送往安阳县第一人民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经诊断为溺水死亡。案发后,经过调解,李希全赔偿了被害人亲属的损失。

「审判」

河南省安阳县人民法院经公开审理认为,被告人李希全带领不会游泳的儿童去水库游泳,负有保护其安全的义务和责任。对被害人逯中秋再次下水可能发生溺死的后果,李希全本应当预见,但因自己抽烟和与别人闲谈,忽视了采取安全措施,导致逯中秋溺水死亡的严重后果,其行为已构成过失杀人罪。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于1993年7月2日判决如下:被告人李希全犯过失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宣判后,李希全不服,以逯中秋的死亡属于意外事件,自己不构成过失杀人罪为理由,提出上诉。其辩护人辩称:逯中秋是溺水死亡还是水中猝死未经法医解剖检验,其死因不明,不能认定李希全犯有过失杀人罪,请求依法予以改判。

安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经过二审审理认为,上诉人李希全带小孩去游泳,对小孩负有保护的义务,这种义务是由其先前的行为派生出来的,由于其疏忽大意的过失,以致发生了逯中秋溺水死亡的严重后果,其行为属于不作为犯罪,原审法院认定其犯过失杀人罪是正确的,上诉人所谓逯中秋死亡属于意外事件的理由不能成立。逯中秋溺水后被送往医院抢救时,参加抢救的医生证明,对逯作人工呼吸时,发现他腹腔有水,口鼻有水和白沫,符合溺水死亡的特征,故辩护人关于逯中秋死因不明的辩护理由也不能成立。但根据本案的具体情况,李希全的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据此,该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六条第(二)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第三十二条的规定,于1993年11月10日判决如下:

一、撤销安阳县人民法院的刑事判决的量刑部分;

二、上诉人李希全犯过失杀人罪,免予刑事处分。

「评析」

本案在审理过程中,对被告人李希全的行为如何定性有较大的分歧。

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李希全与被害人逯中秋的父母平时关系较好,李带逯去游泳并无恶意。在游泳过程中,李为逯中秋、徐勇租了救生圈,第一次游泳时并在旁边保护。逯中秋要求第二次下水时,李开始并不同意,在得知逯沉水后立即下水救护。从整个过程看,应当认为李希全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也尽到了保护责任,逯中秋溺

水死亡属于无法预料的意外事件,李希全不构成犯罪。

另一种意见认为,李希全的行为构成了不作为形式的过失杀人罪。理由如下:

(一)李希全负有保护逯中秋游泳安全的特定义务。这一义务是基于李希全的先行行为而产生的。逯中秋系儿童,且不会游泳,本不应到水库中去游泳。李希全主动提出并带领逯到水库游泳,这无疑使逯中秋处于危险的境地,因而也就产生了李希全应当负责保护逯中秋游泳安全的特定义务。这种义务要求李希全在整个游泳过程中,应当以积极的行为,采取足以保证逯中秋生命安全的保护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危险,直至游泳结束,将逯安全送回家中。

(二)李希全的不作为与逯中秋溺水死亡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本案情况看,在第一次游泳时,李希全确实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如租赁救生圈,一起下水在旁看护等,因此保证了两名未成年人游泳的安全。但是,当逯中秋要求再次下水时,李希全先是未能坚决阻止,在同意之后又没有一同下水进行保护或在岸边照看,而是在岸上抽烟并与人闲谈。以致在逯中秋出现危险时未能及时发现,无法及时救助。应当说,李希全在逯中秋再次下水时未予保护的不作为,与逯在脱圈沉水时得不到救助以致溺水死亡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三)李希全主观上有疏忽大意的过失。李虽然不是故意不履行保护责任,希望或者放任逯中秋溺水死亡的发生,但也绝非对逯的溺死无法预料和不能抗拒。李明知逯是不会游泳的儿童,应当预见到如果不加以保护,很可能发生溺水死亡的危险。事实上李对此也是十分

清楚的,因此才在第一次游泳时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但在逯中秋再次下水时,李却因抽烟和与别人闲谈,疏忽了对两名未成年人的保护。不幸的是,正是这一时的疏忽大意,酿成了逯中秋被溺死的严重后果。在象本案这样的特殊情况下,疏忽大意造成的致命恶果往往就是在片刻之间甚至一刹那间发生的。李希全在此之前所采取的保护措施和在此之后所采取的救助行为,都不能否定他在逯再次下水时因一时疏忽而未尽保护责任的事实。正是由于李希全的这种过失行为导致了逯中秋的溺水死亡。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由于自己的过失行为致他人死亡的,构成过失杀人罪。

一、二审法院认定被告人李希全犯过失杀人罪是正确的。

篇2:关于民法的案例分析

2014政法干警考试专业综合I:民法——关于民事行为的分析

民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领域内基于其意志所实施的能够产生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民事主体取得权利和承担义务,必须通过自己的行为,如订立合同、立遗嘱、设立公司等等。民事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1)民事法律行为

《民通》54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就是公民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

(2)无效民事行为

指因欠缺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不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为。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根据《民通》第58条,《合同法》及其它有关法律的规定,无效民事行为有以下情形: ①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但是自己纯受利益的民事行为除外。

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或没有征得法定代理人同意的。

③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民事行为。

④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为。

⑤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

⑥经济合同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民事行为。

⑦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民事行为。

《民通》第60条:“民事行为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3)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指民事行为不完全具备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但仍然暂时基于意思表示的内容发生法律效力,同时赋予一方当事人以变更、撤销权,如果当事人行使此权利,则民事行为将变更其效力或归于无效,如果当事人不行使此权利,则民事行为原来的效力不变。

篇3:关于民法的案例分析

一、关于民法规则与民法原则的概述

(一) 民法规则

民法规则是对案件当事人民事行为以及民事行为所构成后果进行具体判断的根本法律准则, 是对某一民事行为具体的判定标准。民法规则起源于民法原则。[1]

(二) 民法原则

即民法以及民法的经济基础所体现出来的本质及特征, 是一种极为抽象的法律精神, 是一般民事行为的价值判断依据。民法原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主观性, 是法律裁判者以法律规则所赋予的判定标准为基础, 通过主观意识上对民事行为及其所带来的后果形成一种自我价值判断, 从而将之用于案件的审理中。民法原则一般是在案件出现实质性不公平时使用。

二、民法规则与民法原则的联系

(一) 从作用上来看, 民法规则与民法原则贯穿于民事立法的始终。民法是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合法权益不受损害而制定的, 而民法的制定, 是基于民法原则与民法规则这两个重要的法律要素。具体说来就是, 在法官审理民事案件时, 既要坚持民法规则来保障法律的公平性, 又要通过民法原则来达到绝大部分群众共同认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增强法律的公信度。

(二) 从内容上来看, 民法规则与民法原则都没有相关的明文规定, 其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法官个人意志所支配, 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因此应当加强对法官法律裁量权的限制, 从而保证法律的公平公正, 保护人们群众的根本利益。[2]

(三) 从法律本质来看, 民法规则与民法原则都体现着民法精神, 是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法官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 对公民的道德行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能够帮助公民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以及道德素养。

三、民法规则与民法原则的区别

(一) 从性质上来看, 民法规则是贯穿于民法之中的基本准则, 是统治阶级对民事关系意志的表现形式, 是民事立法与案件审理的特定价值判断标准, 同时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本质要求。民法原则是适用于某一民事案件的一般准则, 只对特定法律环节具有指导意义, 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民法案件。

(二) 从适用范围来看, 民法规则是具体的价值判断标准, 内容充实详细, 适用范围较广, 能够应用于较为复杂的民事案件, 且法官能够通过民法原则对案件进行多方位的判断, 可以进一步约束法官的行为。而民法规则由于其对法律标准的界定较为模糊, 因此不适用情节复杂的案件, 只能在特定的民事纠纷中加以使用, 且只能作为法官对民事关系与民事行为判断的参考依据。

(三) 从内容上来看, 民法规则是构成要素与法律后果判定的基本标准, 比民法原则更为具体, 是法官进行案件审理的法律依据, 对法官的裁定行为构成了客观上的约束。相对来说, 民法原则更为抽象, 对构成要素与法律后果都没有具体的判断标准, 是基于法官自身思想道德状况、法律素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进行案件裁定的主观价值判断。从这个角度来看, 民法规则与民法原则具有一定的对立性。

(四) 从作用上来看, 民法规则对法官的裁定行为具有较强的限制性, 能够保证法官的裁定依据符合法律标准, 尽可能地减少因为法官主观价值判断而带来的不公正, 避免裁定结果偏离法律轨道。而民法原则对法官的裁定行为的约束性不如民法规则, 给了法官相对自由的裁量权力, 一旦法官自身价值判断出了偏差, 就很可能导致判决的不公正, 违背法律的公平性。

由以上观点可以看出, 民法规则是民法中“硬”的部分, 是对民事关系、民事主体、民事行为进行有效规范不可缺少的元素, 是民法制度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而民法原则则是民法制度中“软”的部分, 是通过 (法官) 内在价值观对案件结果产生影响, 因此可以弥补民法规则的缺陷性, 避免僵化固定的法律体系导致的判决不公, 使民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维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

四、结语

民法规则与民法原则既有着性质、适用范围、内容、作用以及使用标准上的不同, 又存在着辩证的联系, 是民事立法与民事案件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法律要素。民法原则是民法规则的起源与基础, 这是导致其存在区别的最根本的因素。

参考文献

[1]崔建远.论民法原则与民法规则之间的关系[J].江汉论坛, 2014, 02:28-32.

篇4:关于民法的公平原则探讨

关键词:民法;公平原则;社会规范

一、引言

在民法中,各种基本原则都会对相应具体的内容有所规定,个别还会与民法的多方关系主体有所联系,在众多基本原则中,公平原则是与法律关系主体相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对于民法公平原则的积极倡导,并将该原则运用到每一个具体民事案件中,使公平原则能够得到社会人士的认可,对于规范民众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二、民法多个领域中公平原则的体现

有学者认为,法律中的公平主要体现在社会正义上,在民事案件处理过程中,主要体现为各方权益均衡等方面,要做到公平合理。在我国,有学者提到,所谓公平原则,就是民事案件各方主体从公平的角度和观念出发,在兼顾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处理民事活动。

1.《民法通则》中公平原则的体现

《民法通则》对于公平原则有着明确的定义,并在第四条中说明民事活动必须本着公平、自愿、诚实的原则进行,并且在第五十八条中有提出,不具备民事行为能力者所做出的行为是无效的,恶意损害国家或者其他主体利益的行为也是无效的,无效即是不符合公平原则。与此同时,《民法通则》还规定,取得的某些利益如果不合法、不正当,或者对他人造成了损害,都应当将其返还给受害人。另外,有关诉讼时效的规定也是公平原则的另一种体现,民法针对某些不可预估或者防范不了的情况来确定诉讼时效的中止或者中断,最大程度地使当事人的权益得到公平对待。

2.《合同法》中公平原则的体现

在《合同法》中第五条提到,当事人的权利或者义务是在符合公平原则的基础上确定下来的,在第三十九条中规定,以格式条款的形式签订合同也需遵循公平原则,同时,合同的有效性不仅与当事人的意愿有联系,也需要双方通过合同控制来实现等价交易。在《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中提到,如果双方先前制定的违约金数目低于实际造成的损失,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其它有关机构提出增加违约金,如果约定的违约金过高,也可以请求适当降低,违约金数目不当所导致的不公平现象,都可以根据公平原则来进行调整。

3.《侵权法》中公平原则的体现

公平原则体现在《侵权法》中最主要的就是公平责任问题。所谓公平责任就是指如果所造成的伤害并不是来源于危险源,并且加害方并不是主观上想造成伤害,但是却致使受害人不能正常获得赔偿造成公平失衡的局面时,法官在公平责任原则的基础上对双方的经济状况加以考虑,判定加害方对受害人的赔偿金额。公平责任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保证受害人的损失能够得到补偿的同时使双方的利益得到均衡,减少争议。

三、关于民法公平原则的几点思考

1.在理论上对公平原则合理定位

公平原则与民法中的其它原则相比,具有更大的作用,其它原则都能在公平原则中得到体现。公平原则的概括性较强,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概念模糊,这就需要其它原则的进一步阐述。公平原则提倡自由、自治和等价有偿,在民法的范围内实现契约自由,但这种自由具有相对性,不能对他人的利益有所损害,更不能违背社会公平,而自治就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自由行为,保证行为的公平性,等价有偿就是指交换等价,交易公平。要想真正使公平原则得以实现,就要做到诚实守信,公平交易,对公平原则有正确的定位和认识。

2.公平原则对于个案正义可以优先适用

为了公平正义能够被社会大众广泛接受,可以在特殊情况下突破法律的束缚,将公平原则适用于个案中,在特殊情况下,公平原则可以优先于法律规则,实现真正的公平。在判断能够优先适用公平原则的同时,除了要满足某些特殊要求外,法官等主体也要承担例外的义务,这种情形可以理解为个案正义。有学者认为,个案正义是在运用法律的过程中坚持公平原则,综合考虑多方因素根据个案事实来保证当事人的权益。

3.法官在优先适用公平原则中的责任

当出现要优先适用公平原则的情况时,需要有严谨的态度来行使权利,稍有差错就会对法律的权威造成损害,甚至有可能出现法官滥用职权的现象。在此考虑的基础上,法官就承担着个案情形下的责任,这也是对法官行使裁量权的一种规范。在这种情况下,法官需要证明优先适用公平原则的理由和必要性,只有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在论证了突破现有法律规则的紧急性并通过后,才可以直接运用公平原则来进行处理。在这一过程中,法官承担着证明责任,一方面保证了法律的严谨性,又不会对法律的权威性造成损害,同时也维护了公平正义。

四、结语

公平原则的运用需要正确的公平观念来支撑,当今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念也越来越趋于多样化,部分公民过于注重自身的权力和利益而很少考虑到他人,因此个体在想方设法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如何做到不对他人的价值利益造成损害,又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自身价值是所有价值主体应当考虑的问题。个体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同时,内心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公平标准,遵守标准来进行自身活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社会各个阶层的需要不同,价值观和理念也不尽相同,因此彼此之间必然存在着矛盾,真正实现和谐具有很大的难度,要想真正减少各阶层之间的冲突,双方都要学会让步,形成一种全社会都能够认可的公平观念与原则,在这些公平原则的约束下来实现自身价值,同时又不损害他人利益,这样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易軍.民法公平原则新诠[J].法学家,2012,04:54-73+177-178.

[2]徐改改.论民法之公平原则[D].扬州大学,2013.

篇5:关于民法典实施的心得

(篇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作为新中国历史上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凝聚着14亿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梦想,在“民”与“法”之间彰显“人民至上”的理念,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回顾编纂工作的历史沿革,了解民法典的时代需求。回首整个编纂历程,从1954年首次起草后历经多次条件受限到今天的完成定稿,中国的民法典编纂之路走了整整66年,前后跨越了革命战争年代,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时期到如今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是结合当今国情实际,经过诸多律法改编而形成的顺应民心的综合法典。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励政府依法行政、推动政府治理水平提升;树立法治大国形象、提升国际法治话语权,是中国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实现制度优势向国家治理效能转化的宝典大法。政治学家傅达林说:“民法是一个时代的结晶,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智慧成果。我国民法典既吸收借鉴世界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又传承彰显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优秀基因,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整个立法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坚定的文化自信。”

读懂“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刻内涵,感悟民法典的民生需求。民法典涵盖面广,涉及诸多条例均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最大亮点为人格权独立篇重点阐述保护人格权和维护人格尊严。此外,合同篇关于租赁合同的完善解决了稳定租赁关系、规范租赁市场秩序、保障承租人的居住利益,侵权责任篇重点完善高楼抛物致人损害的责任,保障了“头顶上的安全”,婚姻家庭篇30天离婚冷静期的加设给离婚来了个缓冲,还有,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明确禁止高利放贷,破解高空抛物坠物难题等……民法典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促进社会和谐有序。

做学用宣传遵守的好典范,维护民法典的权益保障。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和知识青年,站在引领中国发展的最前端,更应做学习、遵守、宣传、维护民法典的模范。一要扎实学习悟透,准确把握民法典的主旨精神和核心要义,重点熟悉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条文内涵。二要自觉遵守践行,以民法典为规矩律法自觉遵循,养成守法遵法、遇事找法的习惯和能力。三要宣传维护保障,以思促学、以学践行,增强自身底气,做好群众身边的宣传员、解读员,将民法典的民生权利结合群众需求落到实处。

(篇二)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全党要切实推动民法典实施,以更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好保障人民权益。

以人民为中心,还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已被民法典纳入保护范围的利益。我们常说的保护民事权益,既指保护民事权利,也包括对民事利益的保护。民事权利在民法典中有确切的名称,如生命权、名誉权、隐私权、所有权、著作权、股权等,而民事利益是指被纳入民法保护范围,但尚未成长为权利的重要利益。例如,在民法典正式接受隐私权为独立权利之前,隐私利益已经得到了保护。民法典并未确定个人信息权,但却用10个条文对个人信息保护作出了明确规定,这说明个人信息已经被纳入民法保护的重大利益范围。

(篇三)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对“合体”后的完整版民法典草案进行了审议。2020年即将召开的两会,民法典呼之欲出。民法典,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4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从名称就能看得出,民法典,关乎我们每一个人。民法典草案共7编,依次为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以及附则,共1260条。对百姓关心的问题几乎做到了全面的回应,是一部全方位保障人民权益的法律,民法典不仅包罗广泛,而且还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时代要求,体现出对人民的关怀和对人民权益的保障,回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其中关注度最高的有禁止高利放贷、完善居住权、制止性骚扰、个人信息保护、防止高空抛物等等。其中,个人最期待的是增加隐私权的问题,特别是酒店房间私自安装摄像头偷拍的行为。

一、立法与执法形成合力。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长久捍卫的隐私权正在遭受严峻挑战。伴随技术手段的进步,个人信息的泄露、交易和滥用,已经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困扰,立法呼声一直很高。保护公众的个人信息和隐私权利,保障人们的私人生活安宁,需要立法与执法形成合力,执行与落实缺一不可,要在执行上下功夫,不能把立法当摆设。

二、规定更完善更有针对性。

对于公民隐私权的保护要有新的突破,要对于什么是“隐私”作出更完善的规定。民法典草案中,将隐私的定义修改为“自然人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秘密空间、秘密活动和私密信息等”。其中,特别针对在宾馆房间私装摄像头进行偷拍、侵害公民隐私权的行为,草案作出有针对性的规定。草案三审稿增加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搜查、进入、窥视、拍摄他人的住宅、宾馆房间等私密空间;拍摄、录制、公开、窥视、窃听他人的私密活动;拍摄、窥视他人身体的私密部位。

三、公共摄像头要明确界定。

大街小巷公共摄像头随处可见,目的不同引发的法律效果也不同。如何能在维护社会治安和提高百姓安全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隐私场所私装摄像头的行为在法律上如何界定是难题。首先要看安装摄像头的目的,如果私装摄像头是以违法犯罪为目的可能属于违法犯罪;如果私装摄像头是为维护安全,要有非常严格的规范。而《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有规定:在旅馆客房、公共浴室、更衣室等隐私场所“禁装摄像头”。

如今民法典只差临门一脚,让我们共同期待2020全国两会上民法典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具体方案以及落实情况,一起捍卫自己的个人隐私保护,生活的更有尊严。

(篇四)

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文章指出,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民事法律制定实施。党的**以来,我们顺应实践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把编纂民法典摆上重要日程。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经过5年多工作,民法典终于颁布实施,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

文章指出,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文章指出,要加强民法典重大意义的宣传教育。要讲清楚,实施好民法典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我们党治国理政水平的必然要求。民法典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制度载体,很多规定同有关国家机关直接相关,直接涉及公民和法人的权利义务关系。民法典实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尺度。

文章指出,要加强民事立法相关工作。民法典颁布实施,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解决了民事法治建设的所有问题,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探索,还需要不断配套、补充、细化。要坚持问题导向,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推动民法典不断完善和发展。

文章指出,要加强民法典执法司法活动。各级政府要以保证民法典有效实施为重要抓手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把民法典作为行政决策、行政管理、行政监督的重要标尺。各级司法机关要秉持公正司法,提高民事案件审判水平和效率。要充分发挥律师事务所和律师等法律专业机构、专业人员的作用,发挥人民调解、商事仲裁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作用,多方面推进民法典实施工作。

文章指出,要加强民法典普法工作。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将其作为“十四五”时期普法工作的重点来抓。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青少年民法典教育。聚焦民法典总则编和各分编需要把握好的核心要义和重点问题,阐释好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和一系列新规定新概念新精神。

篇6:关于《民法典》的心得体会集锦

关于《民法典》的心得体会精选范文集锦1

20__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让中国人民饱受疫情的困扰。在这个万众一心共克疫情的时刻,《民法典》的出台可谓是为人民打上一针“强心剂”。这是中国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目的是全方位、多角度保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同时也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通过对我国现行的民事法律制度规范进行系统整合、编订纂修,形成一部适应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防合理、内容完整并协调一致的法典。这是一项系统的庞大的立法工程。

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求,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_X一中队党支部全体党员积极学习了编纂《民法典》的重大意义,领悟编纂《民法典》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探讨并了解《民法典》的主要内容,并针对性学习第三编《合同》、第七编《侵权责任》的相关内容。下一步,_X一中队党支部将逐步结合实际工作,对民法典中涉及执勤业务的部分着重研讨,并形成执勤规范,为未来工作扎实稳步推进筑桥铺路。

关于《民法典》的心得体会精选范文集锦2

近日,中央政治局就“切实实施民法典”举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全党要切实推动民法典实施,以更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好保障人民权益。”这一要求深刻表明,民法典实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级党政机关治国理政成效的重要方面。

管子曰:“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从中国历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法经》问世,到代表中国古代历立法水平的《唐律疏议》出台,历史表明,法之盛衰关乎政之治乱,良法向来是治国之重器、善治之前提。今天,汲取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系统整合新中国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诞生,宣告中国迈入“民法典时代”。可以说,编纂法典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是中国法律传统和法治信仰的生动写照,映射出中华民族在法治道路上的不懈奋进。

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才能更好推动民法典实施。从实践看,中国经济发展行稳致远,社会生活风清气正,都离不开民法制度夯实基础、与时俱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充分把握民法典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才能推动“中国之治”进入更高境界。

实施民法典,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常抓不懈。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开展工作,各级党和国家机关不仅要考虑民法典规定,还要加强同民法典相关联、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与此同时,维护好民法典,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是题中应有之义。善以保证民法典有效实施为重要抓手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善以提高民事案件审判水平和效率来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才能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欲茂其枝,必深其根。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建议,民法典诞生就是充分尊重民意的过程。遵循同样的逻辑,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不管是遇上高空坠物,还是碰到遗产纠纷,抑或遭遇隐私泄露,只有全体社会成员以民法典为遵循,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才能让民法典真正成为老百姓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从这个意义上讲,把讲清楚阐释好民法典作为“十四五”时期普法工作的重点来抓,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方能保证全社会缘法而行,实现法盛人和。

大国治理,机杼万端,法治始终是令人瞩目的关键词。让民法典的规章与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日常生活,神州大地必将绘就全面依法治国的崭新画卷。

关于《民法典》的心得体会精选范文集锦3

“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承载着人民期待、凝结着几代法律人梦想的民法典必将为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作为从事法律服务工作的民革党员,我们要在民法典实施过程中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对民法典条文原原本本的逐条学习和理解。

民法典共七编1260条,与以往单行的民事法律条文相比新增加了居住权、占有、保理合同、物业服务合同、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责任等很多内容,还有原有法律条文的修改和完善。我们必须通过参加培训和反复看法律条文等多种方式,尽快地对民法典条文原原本本的逐条学习和理解,尽快完成知识更新。

民法典各分编从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民事权利、维护社会关系和谐稳定出发,对紧急情况下财产征用、有关合同权利义务、物业服务企业职责和业主义务、侵权责任等条款,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建议,将民事权利法定化、法定权利具体化,在总结既往立法经验基础上有许多新的突破。

以社会普遍关注的“高空抛物坠物”伤人事件为例,侵权责任编明确了各方责任的划分,对于经调查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同时,还规定了建筑物管理人应当履行安全保障义务以及未履行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这有利于充分保障被侵权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引导公民自觉提升社会公德和法律意识,有利于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社会治理。”

民法典单独设立人格权编,突出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名誉权、隐私权等重要权利。这是民法典的重大创新,体现了国家对加强人格权保护的重视,彰显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顺应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呼声。

人格权编将“隐私”定义为“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和私密信息等”,扩大了隐私权保护范围;将同样具有识别特定自然人功能的“电子邮箱地址”和“行踪信息”纳入个人信息范围,使个人信息保护更加全面、严谨、细微。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婚姻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婚姻家庭纠纷逐渐增多,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规定了离婚冷静期制度。“离婚冷静期制度的设立,有利于尽可能挽救当事人的婚姻,避免当事人因为一时冲动而草率离婚,并强化当事人的家庭责任感,维护和促进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定。”

民法典确立了“继承人宽恕制度”、“自助行为制度”,“自甘风险”规则,同时对遗体器官捐献、职场和校园性骚扰、非法从事与人类基因、人体胚胎有关的医学和科研活动严格规范。

还有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保护、抚养赡养、收养、继承等方面的新规定,这些都将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二、积极投身于对民法典实施重大意义的宣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好民法典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民法典调整规范自然人、法人等民事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这是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见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同各行各业发展息息相关。民法典实施得好,人民群众权益就会得到法律保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就会更加有序,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实施好民法典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民法典把我国多年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一系列重要制度成果用法典的形式确定下来,规范经济生活和经济活动赖以依托的财产关系、交易关系,对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施好民法典是提高我们党治国理政水平的必然要求。民法典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制度载体,很多规定同有关国家机关直接相关,直接涉及公民和法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国家机关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必须清楚自身行为和活动的范围和界限。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开展工作要考虑民法典规定,不能侵犯人民群众享有的合法民事权利,包括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同时,有关政府机关、监察机关、司法机关要依法履行职能、行使职权,保护民事权利不受侵犯、促进民事关系和谐有序。民法典实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尺度。”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己了解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我们还要广泛宣传,让周边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均能认识民法典实施的重大意义。

三、做严格遵守民法典的表率。

用民法典规范自身言行,并影响周围群众自觉学习民法典,遵守民法典。让周围群众养成日常学法,遇事找法,维权用法的好习惯。

四、运用民法典参与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学习好民法典、宣传好民法典、实施好民法典,让民法典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有力制度支撑,让民法典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是我们民革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共同加油!

关于《民法典》的心得体会精选范文集锦4

我国民法典是一部“新法”,对现有民事法律进行梳理、整合、完善,使之更加全面完整,更具系统性、协调性。我国有物权法、合同法、婚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有2017年通过的民法总则,以及仍在继续适用的民法通则等,单行法律数量多,内容庞杂,有的存在抵牾之处。如今,这些法律的主要内容以及司法实践中形成的相关司法解释,共同汇聚成了这部共1260条、10万余字的民法典。经过整理、编订之后,在划定好的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等7个“楼层”里,民事法律各归其位,类型清晰、秩序井然。

民法典对众多民事法律关系进行的“确认”,将在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在民法典新增内容里,用益物权中增加的居住权可能是影响最大者之一。老人把房子过户给子女或“以房养老”卖给他人,夫妻离婚一方没有产权又无房居住等等,都可以要求设立居住权。合同编中,www.850 500.c o m、基于此次疫情增加了国家订货合同制度,还增加了4种典型合同;

此前并没有单行法律作为基础的人格权,更是独立成编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决定以来,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持续取得积极进展。建立健全完备的民事法律规范体系,以良好民法保障民事善治,是新时期继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全面总结我国的民事立法和司法的实践经验,对现行民事单行法律进行系统编订纂修,将相关民事法律规范编纂成一部综合性法典,对于以法治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地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民法典编纂充分体现了民主立法、科学立法和依法立法,充分回应了“中国之问”和“时代之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民法典反映了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成果,为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法治保障——民法典开启了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也开启了我们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关于《民法典》的心得体会精选范文集锦5

编纂民法典是对现行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编订纂修,从而打通民事法律体系“血脉经络”,实现对法律条文的“深加工”  民法典的一大亮点,就是将“人格权”单独成编,彰显了21世纪信息社会背景下人格权保护的…小编为您整理了《法律工作者学习民法典心得体会》,供您学习参考使用。

编纂民法典是对现行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编订纂修,从而打通民事法律体系“血脉经络”,实现对法律条文的“深加工”

民法典的一大亮点,就是将“人格权”单独成编,彰显了21世纪信息社会背景下人格权保护的特殊价值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法律的生长、完善,离不开其所处历史和文化的滋养

未满8岁的孩子,偷偷用父母银行账户给网络主播打赏10万元,这钱能退么?在小区被高空抛物砸伤,如果找不到扔东西的人,该找谁赔偿?租的房子还没到期,房东却把房子卖了,要求租户搬走,该怎么办?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这些问题都能找到相应法律依据。7编加附则、84章、1260款条文、超10万字内容,这部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的法典,必将深刻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民事法律制度有多重要?很多人可能不曾想到,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的第一部法律,不是宪法、刑法,而是民事领域的婚姻法。社会秩序的建立,人民权利的保障,都有赖于对基本民事法律关系的调整和规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民事法律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进一步明确市场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充分保障公民民事权利,买卖、交易等才能顺利进行。在此背景下,民法通则、担保法、合同法等相继出台,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日趋完善。

既然民事法律制度已较为完善,为什么还要把与民事相关的法律编纂成一部法典?原来,民事法律调整的主体多、涵盖领域广、关系复杂,相应的法律条文数量也很庞大,其中还有不协调、不一致甚至相冲突的地方。因此,编纂民法典就不是简单的法律汇编,而是对现行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编订纂修,从而打通民事法律体系“血脉经络”,实现对法律条文的“深加工”。对已经不适应现实情况的规定进行修改完善,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经过系统编纂,民法典将发挥“1+1>2”的效果。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生活方式在不断变化,社会关系在不断调整,调节社会关系的民法也需要与时俱进。今天中国的民法典可以说是21世纪互联网、高科技时代民法典的代表。民法典的一大亮点,就是将“人格权”单独成编,不仅弥补了传统大陆法系“重物轻人”的体系缺陷,同时彰显了21世纪信息社会背景下人格权保护的特殊价值。如何应对烦不胜烦的骚扰电话?遇到摄像头偷拍该怎么处理?AI换脸、伪造他人声音算不算侵权?这些只有生活在这个时代才有可能遇到的问题,都能在这部民法典中找到答案。由此而言,这部权威、严谨的民法典,又何尝不是一部信息时代的“生活指南”?

法律的生长、完善,离不开其所处历史和文化的滋养。民法典中新设置的“离婚冷静期”,引发不少关注和讨论,这样的“制度设计”本身就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倡导夫妻和谐、珍视家庭价值的文化观念。此外,民法典还专门引入“优良家风”的表述,同时在商事交易与夫妻关系的平衡中更加凸显了维护家庭和睦的价值取向。类似规定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不仅体现着“中国特色”,对于世界民事领域的立法也是值得珍视的宝贵财富和经验。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未来,民法典的实施将是我国法治建设领域中的一件大事,这不仅体现在立法、司法、执法等环节和程序中,也需要每一位公民、每一个民事法律主体参与其中,尊重法律、敬畏规则。只要我们共同努力,这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法典就一定能发挥最大效用,法治中国建设必能再上新台阶。

篇7:关于民法的案例分析

审理公司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

(2004年2月24日 京高法发[2004]50号)

市第一、第二中级法院,北京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各区、县法院,各铁路运输法院: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公司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试行)》,已于2004年2月9日经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6次会议通过,自下发之日起试行。现将《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公司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试行)》及其说明一并印发给你们,望组织有关审判人员认真学习并遵照执行。执行中注意总结新的情况和问题,请及时报告高院民二庭。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公司纠纷

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试行)

(2004年2月9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审判

委员会第116次会议通过)

一、诉讼主体问题

1.有限责任公司设立中的筹备组是否具备诉讼主体资格?

有限责任公司设立中的筹备组没有独立的财产,不能独立地承担民事责任,因此不具备诉讼主体资格。因公司筹备组行为发生的民事诉讼,公司依法成立的,以公司为当事人;公司未成立的,以负责成立、组织筹备组的创办人或发起人为当事人。

2.职工持股会是否具备诉讼主体资格?

凡经过核准登记,取得社团法人资格的职工持股会即具有诉讼主体资格;未经登记而以职工持股会名义进行集资入股活动的,以负责组织、发起人为诉讼主体。

3.涉及股东会议、董事会议的诉讼如何确定被告?

涉及因股东会议、董事会议而提起的诉讼包括要求召开股东会议、董事会议,请求确认股东会议、董事会议决议效力,请求撤销股东会议决议、董事会议决议案件。股东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代表公司行使法定的和公司章程所规定的职权;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是公司的执行机构。股东会议、董事会议的召开及决议均属于公司法人行为,此类诉讼,应当以公司为被告。

根据无效的股东会议、董事会议决议取得财产利益的当事人可以列为共同被告或第三人。

4.涉及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变更登记纠纷提起的诉讼如何确定当事人?

因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应当以股权转让合同的签订人,即股权的转让人与受让人作为原告或被告,如涉及办理有关股权变更登记纠纷,可以将公司列为第三人。

股权转让合同生效后,因办理有关股权变更登记而产生的纠纷,应当以依据股权转让协议取得股东资格的股权受让人为原告,有义务办理公司登记变更的公司为被告,如涉及股权转让事宜,可以将股权转让人列为第三人。

5.股东的签名被他人冒用,导致其股权被转让并丧失股东身份提起的诉讼如何确定被告?

实践中该类诉讼分为两种情形:

(1)股东以其签名被他人冒用为由,主张股权转让协议无效,应当以股权转让协议中的股权受让人为被告,确认股权转让协议效力;

(2)股东以股东大会对其股权予以转让所作决议无效为由提起诉讼,应当以公司为被告,确认股东大会决议效力。

冒用他人名义的责任人在第(1)种情形下可以作为共同被告,在第(2)种情形下可以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

6.因公司与股东以外的第三人签订出资协议纠纷而提起的诉讼如何确定当事人?

公司与股东以外的第三人签订出资协议,由股东以外的第三人向公司投资,公司承诺给其股东身份,属于公司增资扩股行为。由此提起的诉讼,应当以公司和增资扩股协议的签订人为双方当事人。

公司股东对增资扩股协议有异议的,可以作为原告提起诉讼,以公司和增资扩股协议的签订人为共同被告。

7.涉及股东知情权纠纷提起的诉讼如何确定被告?

股东行使知情权的义务主体是公司,涉及股东知情权纠纷提起的诉讼应当以公司为被告。

8.股东以公司利益受到股东或公司管理人员不当行为的侵害提起的诉讼如何确定当事人?

该类诉讼属于股东代表公司利益提起的诉讼,公司股东可以作为原告,被告为作出不当行为的股东或公司管理人员以及相关交易的相对人,公司应当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9.有限责任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后,股东能否直接提起要求清算的诉讼?

有限责任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后依法应当进入清算程序,股东在其他股东不履行清算义务时可以作为原告提起要求公司清算的诉讼。公司是被清算的客体,股东是法定的清算义务人,不履行清算义务的股东应当作为该类诉讼的被告。

10.有限责任公司已经成立了清算组进行清算,因掌握与公司清算有关的公司档案文件、财务账簿以及印章等的股东或公司管理人员不向清算组交付上述物品导致清算组不能清算而提起的诉讼,如何确定当事人?

有限责任公司成为清算法人后,依法成立的清算组具有独立的诉讼主体资格。依法清算是清算组的权利和义务,该权利不能行使时,清算组有权作为原告提起诉讼;不执行股东大会决议,为清算组工作制造障碍的股东或公司管理人员应当作为被告。

二、股东资格与股东出资问题

11.如何确认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

股东资格是投资人取得和行使股东权利并承担股东义务的基础。依据《公司法》的相关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的确认,涉及实际出资数额、股权转让合同、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出资证明书、工商登记等。确认股东资格应当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在具体案件中对事实证据的审查认定,应当根据当事人具体实施民事行为的真实意思表示,选择确认股东资格的标准。

12.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股东死亡,其继承人能否直接主张继承股东资格?

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具有人合性质的法人团体,股东资格的取得必须得到其他股东作为一个整体即公司的承认或认可。有限责任公司的自然人股东死亡后,其继承人依法可以继承的是与该股东所拥有的股权相对应的财产权益。如果公司章程规定或股东会议决议同意该股东的继承人可以直接继受死亡股东的股东资格,在不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的前提下,法院应当判决确认其股东资格,否则应当裁定驳回其起诉。

13.国有企业划拨土地使用权能否直接作为股东出资?

依照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国有企业划拨土地使用权必须经过国家土地管理部门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审查、评估,由申请人向国家土地管理部门交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将其出让土地使用权的价值折成股本金后方能作为股东的出资。

以国有企业划拨土地使用权作为股东出资,应当以是否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作为认定出资的标准。

14.有限责任公司中持股职工能否退股?

依据我国现行相关政策的规定,持股职工具有实质意义上的股东地位,持股职工与职工持股会、股东代表、工会之间建立信托合同关系,通过股东代表、职工持股会、工会间接行使股东权利。持股职工向公司要求退回股金,本质上产生与股东退股同样的法律后果。按照《公司法》一般原则,股东在公司登记后,不得抽回出资,持股职工应当通过转让出资或公司回购的形式将股本金收回。

15.股权转让款已经实际交付,公司尚未办理股权转让确认或变更登记即被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股权受让人能否向股权转让人主张撤销或解除股权转让合同?

股权转让协议生效后,股权受让人已经支付了股权转让款,公司尚未办理转让后的股权确认或变更登记即被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致使股权受让人对公司的收益权无法实现,股权受让人只有在《合同法》第五十四条、第九十四条规定的情形下,才有权请求撤销或解除股权转让合同。该类诉讼,应当由股权受让人承担举证责任。

三、诉讼时效问题

16.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出资义务,其他股东或公司要求其补足出资,如何计算诉讼时效期间?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履行出资义务是依据公司章程履行合同义务,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出资义务属于违约行为,其他股东有权对其提起要求补足出资的诉讼。诉讼时效期间应当依据公司章程规定的出资时间起计算。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不履行出资义务是对公司的侵权行为,公司有权对其提起要求补足出资的诉讼,诉讼时效期间的计算适用《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七条之规定。股东因此提起代表诉讼的,亦适用该规定。

17.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要求确认其股东资格,如何计算诉讼时效期间?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要求确认其股东资格,诉讼时效期间的计算适用《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七条之规定。

18.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受让人依据股权转让合同已经取得公司对其股东身份的确认,股权转让人要求股权受让人给付股权转让款,如何计算诉讼时效期间?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人依据股权转让合同要求股权受让人给付股权转让款,诉讼时效期间应当依据股权转让合同约定的给付股权转让款时间起计算。

四、法律适用问题

19.涉及股份合作制企业纠纷的法律适用?

股份合作制企业既不同于有限责任公司,也不是合伙企业,审理该类案件的主要依据是企业章程,并参照国家体改委《关于发展城市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指导意见》(1997年8月6日发布)。

20.涉及企业改制而发生的公司纠纷的法律适用?

涉及企业改制而发生的公司纠纷分为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民事纠纷和基于改制后公司法律关系发生的民事纠纷。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民事纠纷包括企业改制过程中发生的民事纠纷和因企业改制涉及他人民事权益而引发的民事纠纷,该类纠纷应当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企业完成公司制改造后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国有独资公司基于公司法律关系发生的民事纠纷应当适用《公司法》。

21.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外资企业纠纷如何适用《公司法》?

《公司法》第十八条规定:“外商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适用本法,有关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的法律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据此,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外资企业纠纷应当首先适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外资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上述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适用《公司法》。

22.公司章程与《公司法》条款规定不一致时的法律适用原则?

公司章程是股东之间的协议,是公司的组织准则与行为准则,只要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公司章程即具有法定约束力。公司章程与《公司法》条款规定不一致时,应当结合具体案件判定所涉法条的性质是否属于强制性规定,凡所涉法条不属于强制性规定的,即不影响公司章程的效力。

五、其他问题

23.已经被法院判决限期清算,并成立了清算组进行清算的公司,对于清算组已经确认但拒绝清偿的债务纠纷,如何确定管辖及审理原则?

篇8:关于民法的案例分析

民法原则, 其定义是运用于民法的特殊领域或者可以称之为运用于民法全部领域的有效准则, 特殊领域即民法具体原则, 例如债务方面的实际履行原则、损害赔偿方面的完全赔偿原则等; 而是用于全部领域原则被称之为民法的基本原则, 例如诚实信用原则、平等原则、敬老爱幼原则等。

民法规则是指民法中的构成要素和法律后果间的具体规则, 也被称为法律规范。民法规则与民法原则的区别在于: 第一, 就内容而言, 民法规则较为具体, 包含民法要素和民法后果, 审判者具备有限的自由裁量权; 民法原则则更为概况, 不具备民法要素和后发, 职能对审判者在审理案件过程中进行价值上的补充; 第二, 就适用范围而言, 民法规则的具体性便于应用在处理特定领域的民事行为和民事关系; 民法原则因为其概况性和抽象性, 则应用范围较广, 具备价值补充的能力; 第三, 就适用方式而言, 民法规则适用于民事个案, 即在案件事实既定的条件下, 必须按照民事规则进行审理; 民法原则由于效力的不同而运用于不同的方面, 效力较高则指导民法规则, 效力较低则对民法规则进行补充; 第四, 就作用而言, 民法规则较民法原则而言, 更能对审判者进行审理的约束作用, 避免审判过程中偏离法律。

二、缺少民法规则下的民法原则适用性

民法原则是民法的基础和核心, 是法律审判的价值依据, 在缺少民法规则的情况下可以依据民法原则处理相关民事案件。

缺少民法规则并不以为者将民法原则直接运用在民事那件中, 而是依据民法原则中的内涵、价值由审判者内化的民法原则建构法律要素和后果, 形成具体规则审理案件。民法原则不具备法律要素和法律后果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 完全不具备法律要素和后果,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的第5 条表示, 公民、法人的合法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的原则; 第二, 部分具备要素和后果的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的第8条规定, 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 当事人按照约定履行义务, 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 第三, 部分具备要素但缺少法律后果,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第6 条规定, 当事人子啊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时应遵守诚实信用原则; 第四, 部分具备要素和后果, 但法律后果不明确,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7 条规定, 遵守法律, 社会公德, 不能损害他人合法利益。本文通过法律个案对民法原则和民法规则进行论述。

案例: 两家银行甲方和乙方, 甲向乙开出不能撤销的信用担保函, 受益人为乙。信用担保函中写明: 甲行受丙公司请求, 开立以银行乙为受益人的人民币信用担保函, 担保函不能撤销。甲行担保, 当丙公司受到外贸代理人丁公司关于“收取合同预收金”的相关通知和文件后, 应将金额汇到丁公司在乙行开设的账户中。如果丙公司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将金额汇入指定账户中, 乙行可以将相应金额从甲行账户中划出, 并按照乙行规定支付罚金和利息, 甲行无理由拒付。但受到回来不影响当担保金额不足时, 担保金会相应调整。即日起担保函生效, 有效期直至引进设备贷款支付完毕之日。

在这个案例中, 自愿原则和自治原则是请求权的前提, 还是甲行出具的信用担保函为请求权基础, 这是尚未有定论的情况。同时民法原则作为民法规则缺失情况下的审理案件基础, 并有审理者内在建构法律规范, 具有法律续造的嫌疑。相较于英美法系而言, 就民法原则的具体使用情况, 被不少大陆法系所认可, 可是却存在立法权分配的问题。

三、使用民法原则审判系争案件放弃民法规则

现行法中的民法规则包含法律要素和法律后果, 能够有效解决系列民事案件, 但使用民法规则解决系争案件, 也会产生不恰当的结果。在解决系争案件时应该使用民法原则。赞同此举的学者以诚信原则为例, 认为该原则不仅能有效补充民法规则, 而且能修整民法规则的功能。一些学者和教授也表示对此举看法, 法律标准是法制社会中公民的理想信念, 诚信应该是最高理想, 并超脱于法律规定; 也有学者建议, 在现行法的具体规定下, 如果符合该规定但违反社会公平时, 就应以诚信为基准。

我国在处理系争案件时, 也有采用民法原则而放弃民法规则的前例。改革开放初期, 房地产开发商具有国有土地使用权, 但却缺少开发能力, 就利用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 而后向公众宣布期房预售, 但最终携款私逃。待还款期限到了之后,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中的第36 条第1 款规定的, 抵押人未能到期还款则收取其抵押财务。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银行的债务问题, 却忽略购房主的利益。因此一些主审法院会以诚信原则为基准审理该案件, 而放弃民法规则。

四、民法原则作为对不完全法条的有效补充

不完全法条是指法律中欠缺部分要素或法律后果。这些不完全法条只有彼此配合相互合作才能形成完整的额法律条例, 通过法则间的相互补充, 以及民法原则在价值上的有效补充, 以免法律产生偏私行为。

利用民法原则补充不完全法条, 例如《物权法》的230条规定, 还款期限到期后, 债权人有权占用债务人的动产;第231 条规定在债权人留置的动产与债权同属于法律关系, 不包含企业留置的动产; 第232 条则是动产的留置不能违反公序良俗的最高原则等等, 这就是民法规则中的不同条例间的相互补充, 并以最高民法原则为基础, 形成完整的法律制度。例如民法中认为必要费用和赔偿责任不同, 必要费用是第一义务, 受到债务履行期限的制约; 而赔偿责任是第二义务, 运用于诉讼期间的制度。法律适用的期限不同, 却完整履行法律审理中的义务。《民法通则》中的第93条, 强调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 同时不具备法定以及约定义务时, 可以向受益人要求其支付必要费用。这里弥补了管理人因为受益人获益而遭受的损失, 是属于前面所提及的第一义务即必要费用。而第132 条的解释中赞同第93 条规定的受益人向管理人付出一定的偿还费用。但这属于赔偿责任, 不在必要费用所包含的概念和范围之中, 因此法律不能运用必要费用的文艺解释将其纳入必要费用的范围之中。

五、民法原则限制或扩充民法规则的使用范围

关于民法原则具备限制和扩充民法规章使用范围这一功能, 还包括目的性限制和扩充的法律解释以及适用范围两类情况。首先是民法原则限制民法规则的案例, 诚实信用原则能够限制合同无效的法律规则, 即具备恶意的缔约人不能够在合同无效的情况下获取不正当利益。相关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实施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5 条: 工程承包人在超越等级许可的范围内签订工程合同, 不予支持。关于民法原则扩充民法规则使用范围, 则是法律规定的“债务人享有第三人权力”, 《合同法》将其规定为“到期债权”, 即债务人未到期还款, 债权人可以就遭受的损失为名, 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呢的债权。而《合同法》对其解释是“具有金钱给付内容的到期债权”, 但这进一步限定债务人的权利, 因此在公平原则的指导下, 给与目的性扩充。

六、小结

通过上述分析, 民法原则和民法规则具有一定差异性, 但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补充。民法原则是民事法律的灵魂和基础, 民法规则是民事法律的具体行事准则。民法原则对民事规则进行限制和扩充, 并在法律价值意义上给与审理者一定的“自由裁判权”, 是对民法规则的指导和修整。

参考文献

[1]崔建远.论民法原则与民法规则之间的关系[J].江汉论坛, 2014, 02:28-32.

[2]陈海棠.简析民法原则与民法规则的关系[J].才智, 2015, 24:262.

上一篇:2024年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下一篇:孩子我想对你说人生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