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月球

2024-05-14

飞向月球(通用9篇)

篇1:飞向月球

三十岁的吴响天是一名宇航员。现在他和同伴杨静仁正坐在“玉兔”号航天飞船上。不知不觉中,开始倒计时:“10、9、8、7……点火,起飞!”

飞船向茫茫太空驶去。过了半天时间,雷达显示航天飞船已经到达月球。这里没有神话中的嫦娥,也没有传说中的玉兔,只有一些干枯的河道、奇形怪异的石头和巨大的盆地。宇航员们采集并拍摄了许多月球上的标本。这时,突然听到有人说话:“欢迎你们来到月球!”宇航员一起问道:“你是谁呀?”这时从黑暗的地方突然跳出一个外星人:“我就是这个月球的.主人,我叫卡拉卡尔,请跟我来。”宇航员充满好奇心,到底去什么地方呢?走了半个小时,前面出现了一幢房屋,原来这就是卡拉卡尔的家。卡拉卡尔介绍说:“我和儿子住在这里。现在我儿子到银河奥委会工作去了,现在只有我一个人住在这里。你们能来坐客,我很高兴!”

没想到许多外星人也发现了他们,都围了过来。当天晚上,大家举行了联欢会。跳舞的跳舞,唱歌的唱歌,还说相声,可快活了……

就在这时,闹钟响了。吴响天醒来一看,发现自己正躺在床上。太阳已经出来了,小鸟在树上欢快地鸣叫。多么美的梦啊!吴响天开心地想:“我要去对杨静仁说,以后还要代表地球参加银河奥运会,为地球人争得荣誉!”

篇2:飞向月球

《飞向月球》完整地记叙了宇航员第一次飞向月球并登上月球的经历,告诉我们月球很有开发价值,激发人们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全文共7个自然段,可分为3段:第一段(1―4),写了三名宇航员乘宇宙飞船飞向月球。第二段(5―6),写两名宇航员登上月球。第三段(7),写人类发现月球很有开发价值。课文以“飞向月球”为重点,首先交代宇航员离开地球的时间和方法,接着写了宇宙飞船脱离地球引力产生“失重”现象后宇航员们工作、吃饭和休息时的情形,最后写飞船接近月球,两名宇航员乘登月舱在月球上着陆。

教学目标

1.学会读本课6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会写11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先…再…然后…”写一段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和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1―4)小节,即“飞向月球”部分,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和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学准备

字词的预习情况利用早读等时间解决。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谈话:前阶段,我国宇航事业中取得了一项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你知道是什么吗?

2.如果杨利伟来到课堂,你想对他说什么,你想问他什么问题?

二、络查找加深体验

1.教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进入精彩的络世界,找到杨利伟叔叔,去揭开太空之旅的神秘面纱,领略其中的奥妙吧!你还可以约上好朋友一起查找!

2.学生用“oole、百度”搜索器,输入“杨利伟太空之旅视频”观看上的自拍录像、图片和文字资料。

3.络中的太空之旅让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三、学习课文彰显个性

1.教师:其实,早在1969年7月16日,美国三名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柯林斯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成功飞向太空,并在月球上安全着陆,迈出了人类踏上月球的第一步。现在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出示课文)读到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读课文,感悟语言材料。

3.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读课文的感受。

4.全班交流,指导朗读重点句子。

四、课外拓展解决疑问

1.教师:除了课文的信息,你还想了解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哪些情况?

2.学生提出问题,找到与自己有同样疑问的同学一起上查找资料,进行。

3.全班交流自己的问题与答案。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飞向月球

知道了“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柯林斯”他们……

2.今天,老师带来一个好消息,我们有机会加入“见习宇航员”的队伍,愿意的同学请举手。

3.那么,我们进行一个简短的入队仪式,全体起立,“欢加入见习宇航员的队伍,我们鼓掌表示通过”。――请坐下。

4.现在就有一个飞行任务交,跟着课文中的三名宇航员一起――飞向月球(生读课题)。临行前,老师有个小小的愿望,你们能否把旅行中有趣的经历认真地记录下来,带回地球,跟我和客人老师一起分享?

5.那我们准备出发吧,穿上价值三十万美元的宇航服,登上“阿波罗11号”飞船,准备发射,倒计时开始,10、9、8、7、6、5、4、3、2、1升空!(音乐起,学生开始自读课文,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下有趣的见闻)。

二、精读体悟

1.现在,老师已收到部分队员发回的信号,请求飞回地球。

2.很高兴,大家都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回到了地球,不知道你们带回了什么有趣的见闻,能否让老师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学生交流:(说到哪儿讲到哪儿,但建议作适当引导,避免先讲第六自然段后面的文章)

学习第二自然段

1.交流后出示:“感到自己的身体轻飘飘的,无法在

座舱里站稳,稍一抬脚,就会跳起三四米高。”

2.通过朗读表达你的体会。

3.那么,当你刚抬脚,就跳起三、四米高,你心里害不害怕?能解释一下这是怎么回事吗?

4.还有哪些宇航员也认为这很有趣的,请你们一起通过朗读来表达你们的体会。

学习第三自然段

1.交流后出示:“因为失重的缘故,座舱里没有上下左右和正反之分,所以,他们可以飘在空中睡,也可以头朝下、脚朝上悬着睡。”

2.在空中睡觉你感觉如何呢?(轻飘飘的,自由自在)请你读出这种感觉来。

3.谁还愿意来轻飘飘一回的?

4.指导朗读

5.交流出示:“吃的‘饭’是特制的。吃的时候,先要把食品放在塑料袋里,再灌进水,把食品捏成糊,然后像挤牙膏似的把食物挤进嘴里。如果是吃花生米一类的硬颗粒状食物,就要让它们漂浮到空中,然后像鱼儿觅食一样在空中捕捉。”

6.请你通过朗读来感受吃饭的特别。

7.指导朗读:个读――小组读――齐读

学习第六自然段(提前要求阅读飞向月球助读第141―143页)

1.交流出示:“月球上没有宫殿,也没有嫦娥和玉兔,只能看到广袤的荒原上高山耸立,巨石嶙峋。”

2.当你登上月球时看到高山耸立,巨石嶙峋时,你有什么感受?

3.指导朗读

4.“随着太阳光线角度的变化,月球的表面呈现出各种奇异的色彩,有时是灰色的,有时是棕色的,有时是黄色的。”

5.抓住三个“有时”来指导朗读。

6.“最令宇航员百看不厌的是地球,它发出耀眼的蓝色和白色的光芒,漂浮在茫茫的宇宙中”

7.景色的确太美了,棕黄色的陆地镶嵌在蔚蓝色的海洋中,还不时有几朵美丽的云彩在上面飘荡,在月球上看地球真是太美了,真是令人――百看不厌。来,你来读好它,感受一下它的美。

8.美吗?谁再来?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令人百看不厌的美景。

师:我们都觉得这次旅行非常有趣,也看到了与众不同的景色,那么大家是否留意过身边的三名宇航员,他们在干什么呢?

1.“他们在座舱里飘来飘去,仔细地检查一个个开关,还不时地和地面指挥中心联络着……”

A.你亲眼目睹了他们工作的情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B.老师听了也非常的佩服,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赞一赞他们吗?

C.指名读

D.我们一起来赞一赞这几位工作认真的宇航员。

2.“舱门打开了。阿姆斯特朗小心翼翼地沿着等月舱的扶梯下来,在月球表面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指好“小心翼翼”这个词语,再指好句子。

3.“宇航员们在月球上采集了不少土壤和岩石标本,拍摄了许多照片,带回了地球。”

A.经科学家研究分析DD接读课文至结束

B.大家查找过资料,具体是哪种元素呢?

(铝、钙、碳、硅、钛、镁、钾等66种元素)

C.这些元素就是我们地球上所缺乏的资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资源将会被充分利用起来,月球也将成为我们人类另一个家园。

三、拓展

1.各位见习宇航员,请问我们现在能否到月球上居住?能说说原因吗?

2.那你想为月球成为人类的另一个家园做些什么?

3.除了66种元素,你还有本课相关的哪些资料推荐共享?

4.课外收集资料,以“神奇的宇宙”为题,写一份板报稿。

篇3:小麻雀:期待飞向更远

“利用客运的资源, 比如客运站、客车、客运线路等发展小件快运, 有利于合理的优化运输资源, 不仅能提高客运资源的利用率, 而且还是一种有效应对油价上涨的手段。”对于小件快运的发展, 中国道路运输协会会长姚明德如是说。

他认为, 近年来油价不断上涨, 企业成本逐年上升, 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 而小件快运业务恰恰开辟了一个能让企业增加利润的新渠道。

全新的利润增长点自然吸引着业内不少客运企业、客运站积极涉足, 通过近几年的摸索和尝试, 国内已经形成了一些较有影响力的快运品牌。在南方, “小麻雀”这个快运品牌已被大众熟知, 它是汽车客运站发展小件快运比较成功的典型之一。

飞出桂林的“小麻雀”

据了解, 2003年, 桂林骏达运输有限责任公司 (原桂林连通运输集团) 提出了“客货并举, 两翼齐飞”的发展战略, 把发展货运业务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 为发展道路快件运输, 将其下属单位的桂林汽车客运总站的行包房业务划给其全资子公司—桂林小麻雀物流公司, 成立桂林小麻雀物流公司快件中心。

取“小麻雀”之名寓意小件快运业务能像一只只灵巧的麻雀般, 飞向全国各地, 真正做到物畅其流, 货畅其行。

5年来, “小麻雀”快运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 截至目前, 企业经营道路快件物品运输的跨省班线有44条, 78个班次, 跨市班线21条, 172个班次, 市内跨县11条班线、204个班次。2007年公司全年受理快件物品31万多件, 快件物品运输实现营收总额390多万元, 快运网从桂林一个城市发展到8个省市。

“骏达将桂林汽车客运总站行包房业务划给桂林小麻雀物流公司, 将货物快件运输业务与客运脱钩, 充分利用客运资源, 达成专业化发展, 这样的做法非常明智。”桂林小麻雀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经理周继荣说。

在周继荣看来, 快件运输产生的利润对客运站而言可称作九牛一毛, 所以客运站对行包房的经营管理很不重视, 而将快件物品运输划给物流公司经营管理后, 物流公司就对此项业务非常重视, 并能把它作为一个重要项目来发展经营。

据了解, 专门的快件中心成立后, 中心立即加强了与各客运企业、车辆承包业主、客运站的沟通协调, 大力开展快件运输业务, 尽可能做到凡是有客运直达班线运行的线路就开展快件运输业务, 直达客运班线开到哪, 快件运输业务就发展到哪。

“我们还大力依托直达班线, 加强与各合作单位之间的协调, 积极开展快件物品运输的中转业务, 扩大业务网络。”周继荣介绍说。

桂林小麻雀物流公司所开展的快件运输服务是全方位的, 目前可以做到接、送货上门, 门到门服务, 极大延伸了服务范围。同时, 根据接送货的实际情况, 形成了助力车、自行车、面包车等多种车型组成的配送工具, 以满足不同的服务需求。还逐步恢复了普通客运班线的行包货物受理业务。

飞行中的忧与思

在大胆地摸索与创新中, “小麻雀”不仅在本地快速起飞, 而且还飞出了桂林, 飞遍了南方, 还想飞向更远的地方。

但谈及当前公司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 周继荣直言, “交通运输部刚出台的《快递市场管理办法》对快递业务范围的界定似乎与原交通部已经制定的《汽车货物运输规则》及相关客运行包运输的规范有混淆、重复, 小件快运似乎有了同属交通运输部的邮政管理局及道路运输管理部门两个行业主管部门的嫌疑!”周继荣颇显迷惑。

另外, 他还提到, 在很多大中城市, 货运车辆不能入城, 即使允许, 往往通行证也很难办理, 且会规定比较苛刻的时间, 但邮政车就不存在这样的约束, 这导致门到门的服务难以实施。

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 周继荣认为, 散、小、弱仍是问题所在, “运输强势单位往往各自为战, 很难形成统一的经营理念, 统一的经营品牌和统一的经营网络, 而且国有企业原有的一些弊端无法得到彻底根除。单个企业做网络又往往人才缺乏、资金缺乏。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小件快运企业的发展, 无法与国外品牌企业相抗衡。”

虽然问题不少, 市场也不是很成熟, 但周继荣对小件快运业务的发展还是充满了信心:“随着道路交通的高速发展, 人们生活圈子的加大, 小件货物的快速运输需求会越来越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个性化物品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这些都会导致小件物品运输市场的繁荣。”

对于公司今后的发展, 周继荣对记者讲, 要继续在网络和信息方面打好硬件基础, 在服务的人性化、多样化方面做好软件, 朝着品牌化、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在运输工具的选择方面, 也将考虑不局限于自身的客运班车, 而是根据客户需求, 采用水陆空综合运输的方式。

“希望交通运输部的成立能减少部门利益之争, 积极扶持、推动小件快运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满足人们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对于政策环境, 周继荣寄希望于大交通运输体系的建立。

四大“法宝”不可轻视

业内人士预计, 随着客运市场竞争的进一步白热化, 随着客运行业利润空间的进一步缩减, 小件快运业的突飞猛进将呈必然之势, 而新兴的快运企业如何在全新的领域站稳脚跟呢?这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姚明德指出, 以下四大发展要点不可轻视:

首先要确保安全。各客运站、客运企业一定要监管得当, 从源头上把好安全关, 对所有物品进行安全检查, 翔实登记, 确保托运的物品没有危险品, 确保不被不法分子利用。

其次要规范化。各客运站和客运企业一定要将小件快运业务规范化、标准化, 做好服务, 形成品牌, 扩大影响力。“2006年中国道路运输协会出台了《道路客运小件快运经营服务规范 (试行) 》, 被很多企业采用, 对行业的规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现在, 协会正在进行调研, 准备根据小件快运业务的实际发展需求, 对规范进一步修订, 使得行业内有一个基础性的参考标准, 对发展形成一定的约束。”姚明德介绍说。

其三要网络化。当前, 很多企业还是单打独斗, 缺少企业间的合作, 没有形成网络, 无论在信息方面还是运输线路资源方面都无法共享, 合作。“今后, 企业间、客运站之间通过协议或股份制等方式的联手发展是趋势, 我们协会也是要在政策上、组织上协助企业加速联网进程。”姚明德坚定地说。

其四要信息化。小件快运的发展与信息化是紧密相连的, 信息化发展的快必将提高运作效率, 推动小件快运的快速发展。

篇4:飞向月球的时间

可是,他回到地球,发现自己还是50年前的样子,一个小伙子。而他的爸爸、妈妈早已去世,他的许多朋友、亲戚也都已不在了。他这才知道,他在来回冥王星的100年的时间里,因为在飞行器上,便没有感到时间的流逝和漫长,可地球上的人类,却经历了100年的时间。这位科学家不禁失声痛哭。

那时,看了这篇科幻小说,我心里也充满了一种悲哀和凄凉:这样的飞行器,就是研究出来了,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几乎在同一个时代。当我们拂去尘埃,翻开历史,却惊讶地发现,早在1969年7月16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就已乘坐“阿波罗”飞船,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并在月球上度过了21个小时,来来回回,只用了4天时间。阿姆斯特朗说:“浩瀚的宇宙空间,需要我们人类不断和平开发和利用,这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一种责任。”

一个封闭的信息社会,必将造成人们思想落伍、陈旧、僵化。当我们打开窗户,看到外面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世界。飞向月球的时间,其实根本用不着100年,只需4天时间。

篇5:飞向月球教案

备课人:李静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记叙性的科普课文。它介绍了人类第一次登月的经历,按照“升空--途中--在月球上”顺序记叙,告诉我们月球很有开发价值,激发人们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全文共7个自然段。课文以“飞向月球”位重点,首先交代航天员离开地球的时间和方法,接着写航飞船脱离地球引力产生“失重”现象后,航天员工作,吃饭和休息的情形,最后写飞船接近月球两名航天员乘登月舱在月球上着陆。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先„„再„„然后„„”写一段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后提示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先„„再„„然后„„”写一段话。

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后提示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方法:导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题质疑。

我们都听说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在这个神话故事中,月亮里有广寒宫,有桂树,有玉兔,还有漂亮的嫦娥仙子。那么,月球上面究竟有没有我们说的这些呢?大家想知道吗?这堂课,我们一起跟宇航员叔叔飞到月球上去看一看,好吗?(板书课题:飞向月 球)

二、初读感知,自主学习。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广袤 嶙峋 联络 牙膏 呈现 土壤 浆糊 捏

棕色 扶梯 百看不厌 心驰神往、指名逐行读,要求读准字音。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联络:彼此交接,联系。

耸立:高高地直立。

宇航员:本课指乘宇宙飞船在太阳系内空间航行的人员。

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

百看不厌:长久地看,多次地看,不会产生厌烦情绪。

失重:本课指宇宙飞船在高空摆脱了地心引力而失去重量。(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按课后提示划分段落。

第一段(第1~4自然段)。

第二段(第5~6自然段)。

第三段(第7自然段)。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其他同学看图思考:读了这一部分,你知道了什么?(2)讨论交流,总结为以下三点(出示):

①在什么时间飞向月球? ②谁飞向月球? ③怎样飞向月球?指名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宇宙飞船飞向月球的经过,语言要通顺连贯。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懂得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重点:

读懂课文,了解航天员飞向月球的经过及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

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学方法:导读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在飞向月球的过程中,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2、课文中详写了什么现象?

二、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继续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你最感兴趣的地方,并说说为什么感兴趣。(2)讨论,交流:

①‚宇航员感到自己的身体轻飘飘的……还不时地和地面指挥中心联络着……‛,(‚轻飘飘‛、‚无法……站稳‛、‚稍-……就……‛、‚飘来飘去‛等词语写出了宇航员们在失重之后的工作情况)指导学生朗读。

②‚座舱里没有上下左右和正反之分,……悬着睡。‛

(‚可以……也可以……‛、‚悬着睡‛等词语写出了宇航员们在失重之后的休息情况)指导学生朗读。

③‚他们吃的‘饭’是特制的……捕捉。‛这里写宇航员们失重之后的吃饭情况。作者用了一些表示先后的词语,你能找出来吗?(‚先……再……然后‛表明了宇航员吃饭的先后次序)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做某一件事的次序,想一想,然后说给大家听,当宇航员们吃硬颗粒状食物时也这样吃吗?为了说清楚,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句子来说明?(用‚像鱼儿觅食一样‛来比喻宇航员吃硬颗粒状食物的样子)(3)这些失重现象很多人都觉得特别好玩。可是,宇航员们携带着工作任务飞向月球的,这种现象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不便,因此,宇航员们的工作非常艰难。(4)工作如此艰难,宇航员们是怎样工作的呢?找出反映他工作认真负责的词语。(‚仔细地检查‛、‚一个个‛、‚不时地‛……)(5)经过三天多时间的飞行,飞船渐渐接近月球,在宇航员与地面指挥中心的合作下,登月舱在月球上停稳了,这个过程容易吗?(6)小结。

2、学习课文第二段(第6、7自然段)。

(1)默读课文,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写两名宇航员登上月球)(2)指名读第6自然段,体会两名宇航员登上月球的过程。

‚心驰神往‛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小心翼翼‛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3)自由读第7自然段,思考:宇航员们登上月球看到的是什么?(板书:没有……也没有……只能看到……)指名读课文‚最令宇航员百看不厌的……‛

(4)宇航员们登上月球欣赏了这独特的美景后又开始了工作。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

宇航员登上月球有什么收获?(从课文中找句子回答)

(5)假如你是宇航员,你登上月球会怎么做?

三、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收获了什么?

2、同学们想不想通过自己的研究、设计让月球为我们服务?无穷无尽的宇宙里藏着数不清的奥秘,老师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将来去研究它们,开发它们,让更多的天体,更多的资源为人类造福!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用“先„„再„„然后„„”写一段话。板书设计:

飞向月球

离开地球 升上天空

加速前进 脱离地球

篇6:飞向月球作文

我急忙往窗外看去,繁星点点,美丽极了!不一会儿,又响了:“旅客们,马上就要到月球了,请准备降落”呀,很快就到了,科技发展得真迅速。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月球表面,原来这就是我们熟知的月亮,只是到处坑坑洼洼,一点也不像月亮那样光滑。导游介绍到:“这是月球表面的环形山长约2—23米左右,是月球上的一大风景点。

接着,我们到新月旅馆去住,今天只游览环形山了。到了旅馆,终于可以把这太空服脱了,可谁知道外面火热火热的,有空调也是78度,热得快昏过去了,幸好及时反应过来,把太空服穿上,才好一些。到了晚上温度又降到了零下78度,好冷呀!但这太空旅行,就得这样。

第2-4天,我们组织了一支”小小采矿队“由12人组成,我也是其中一员,目的是为了找到月球上的矿产,并带一些回地球。月球的矿产非常丰富,其中铁、铝、镁这三种矿物的总量比地球上还多,还有静海石等5种矿物还是地球上没有的。这三天,我满载而归,虽然找的时候很辛苦,但付出就有回报,当看见我的成果时,我不禁喜出望外!

最后三天,我们游览了卫星空间站和核电站以及氧气制造站,这三个站都运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制作材料和一流的工程师连手建造的,一共可以容纳300个人同时办公……

篇7:飞向月球作文

我急忙往窗外看去,繁星点点,美丽极了!不一会儿,又响了:“旅客们,马上就要到月球了,请准备降落”呀,很快就到了,科技发展得真迅速。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月球表面,原来这就是我们熟知的月亮,只是到处坑坑洼洼,一点也不像月亮那样光滑。导游介绍到:“这是月球表面的环形山长约2—23米左右,是月球上的一大风景点。

接着,我们到新月旅馆去住,今天只游览环形山了。到了旅馆,终于可以把这太空服脱了,可谁知道外面火热火热的,有空调也是78度,热得快昏过去了,幸好及时反应过来,把太空服穿上,才好一些。到了晚上温度又降到了零下78度,好冷呀!但这太空旅行,就得这样。

第2-4天,我们组织了一支”小小采矿队“由12人组成,我也是其中一员,目的是为了找到月球上的矿产,并带一些回地球。月球的矿产非常丰富,其中铁、铝、镁这三种矿物的总量比地球上还多,还有静海石等5种矿物还是地球上没有的。这三天,我满载而归,虽然找的时候很辛苦,但付出就有回报,当看见我的成果时,我不禁喜出望外!

最后三天,我们游览了卫星空间站和核电站以及氧气制造站,这三个站都运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制作材料和一流的工程师连手建造的,一共可以容纳300个人同时办公……

篇8:阿波罗Ⅱ号——飞向月球

“Four, three, two, one and lift-off.”

The flight of Apollo 11 was the culmination[巅峰] of many years of planning, working, building and testing. Thousands of people had contributed toward this day of accomplishment.

The great Saturn Ⅴ rocket and the complex Apollo

spacecraft had been assembled[装配] together and moved to the launch pad[发射台]. The equipment and techniques and personnel had been proved in earlier missions, and now they were ready. The astronauts chosen for this mission had flown it many times in ground-based simulators[模拟器]. They had all been in space before, they had trained carefully and well, and now they too were ready.

Astronaut Michael Collins would pilot the Apollo command module[(航天器上各个独立的)舱]; astronaut Edwin Aldrin Jr. would pilot the lunar module, and astronaut Neil Armstrong would serve as mission commander. Armstrong would be the first man to step upon the moon. Other astronauts had made this journey to the launch pad, but never with such anticipation.

9:32 AM, July 16th.

Three hours later, the Apollo command module moves forward to extract[拔出] the lunar module from the third stage of the launch vehicle. Both are moving at more than 17,000 miles an hour. Docked[使(两艘太空船)空间对接] together, they will sail a quarter million miles across the sea of space and into orbit around the earth’s nearest neighbour.

July 19th. Apollo 11 slows down and goes into orbit around the moon. The bright blue planet of earth now lies 238,000 miles beyond the lunar horizon. Astronauts Armstrong and Aldrin, now in the lunar module, separate from the command module.

Astronaut Collins remains behind. The Eagle注1 is poised[作……姿势] and prepared for its descent[降落] to the lunar surface.

Aldrin:Twenty feet, down two and a half…kicking up some dust…four forward…four forward, drifting to the right a little…contact light…okay, engine stopped.

Mission Control: We copy[接收(无线电)信号] you down, Eagle.

Armstrong: Tranquility Base注2 here. The Eagle has landed.

Mission Control: Roger[(尤用于无线电通讯)知道了], Tranquility, we copy you on the ground. You got a bunch of guys about to turn blue. We’re breathing again. Thanks a lot.

Armstrong opens the Eagle hatch[舱口] and begins his climb down to the surface.

Armstrong: I’m gonna step off the LM注3 now. 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Despite the bulky[体积大的] spacesuits and the backpacks containing oxygen, temperature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the Apollo 11 crew found they could move easily about the surface. Through a specially made television camera, viewers in many

nations on earth were able to watch the astronauts as they walked and worked on the moon.

After two hours and 31 minutes, the first lunar explorers had completed their research on the moon. A night of rest in the lunar module, countdown

preparations, and they were ready to come home.

July 21st. The Eagle and its two man crew lifted off the moon perfectly, and climbed slowly to rendezvous[会合点] and dock with the mother ship, Columbia.

While Armstrong and Aldrin explored the moon,

Astronaut Collins had kept a long and lonely vigil[守夜] in the Columbia. The approaching Eagle was a welcome sight.

Dawn in the Pacific. Apollo blazes[燃烧] across the heavens, coming back to earth at 25,000 miles an hour.

President Richard Nixon, who had talked with the astronauts by telephone while they were on the moon, was waiting aboard the recovery carrier to welcome the returning voyagers.

The President later expressed the nation’s response to this historic mission.

Nixon:Someway, when those two Americans stepped on the moon, the people of this world were brought closer

together.

To protect against any possible lunar contamination[污染], the astronauts put on airtight[密封的] special garments[外衣] before coming aboard the rescue ship.

They transferred directly from the helicopter to a mobile quarantine[检疫,隔离] van, in which they would be flown back to the Manned Spacecraft Centre in Houston, Texas.

July 27th. The journey was ended. They were home again. Ahead lay three weeks of isolation, medical tests and mission debriefings[任务报告], then visits to major cities of America and abroad.

The details of their unique mission would be relived and remembered, so that others might learn what they had learned, and that future travellers in space might build upon their experience.

Wherever man journeys tomorrow across the ocean of our universe, history will remind him that Apollo 11 was mankind’s first encounter[遇到] with a new world.

“四,三,二,一,升空。”

阿波罗11号登月飞行是经过多年计划、工作、建造和测试的顶峰。数千人曾为这一天的成就做出贡献。巨大的土星5号运载火箭和复杂的阿波罗太空船已经组装完毕并移至发射台。设备、技术以及人员的素质均已在早前的任务中得到证明,现在都准备好了。入选这次任务的宇航员已经在地面模拟舱内进行过多次飞行。他们以前都上过太空,接受过严格而良好的训练,现在他们也准备就绪。

宇航员迈克尔·柯林斯驾驶阿波罗号指令舱,小埃德温·奥尔德林驾驶登月舱,而尼尔·阿姆斯特朗则担任指令长。届时,阿姆斯特朗将成为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其他宇航员也曾经踏上通往发射台的道路,但从未如此备受关注。

(1969年)7月16日,上午9时32分。

三个小时后,阿波罗指令舱向前推进,从第三级运载火箭中分离出登月舱。两者都以超过17000英里(27359千米)的时速飞行。它们完成对接,在浩瀚的太空飞行25万英里(402336千米),然后进入地球最近邻居的轨道。

7月19日,阿波罗11号减速,进入绕行月球的轨道。地球这颗亮蓝色的星球此刻正在距离月球地平线238000英里(383024千米)之外的地方。在登月舱内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与指令舱分离。

宇航员柯林斯则留守后方。鹰号登月舱已经就位,准备在月球表面降落。

奥尔德林:(距离表面)20英尺(约6米),向下2.5……搅起了一点尘土……向前4英尺(约1米)……向前4英尺,向右边飘移了一点……联系灯……好,引擎熄火。

指挥中心:我们收到信号了,鹰号。

阿姆斯特朗:这里是静海基地,鹰号已经着陆。

指挥中心:收到,静海。我们在地面上收到你的信号了。你刚才把一群人吓得脸都紫了,现在我们终于能回过神来了,非常感谢。

阿姆斯特朗打开鹰号的舱门,开始向下爬到月球表面。

阿姆斯特朗:我现在要从登月舱走下来了。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尽管穿着庞大的太空服,背着装有氧气、温度调节和通讯设备的背包,阿波罗11号的宇航员发现他们能够在月球表面轻松移动。通过一台特制的电视摄像机,地球上许多国家的观众能够看到这些宇航员在月球上行走和工作的情形。

经过2小时31分钟,第一批月球探险者完成了对月球的研究。他们在登月舱休息了一个晚上,进行倒数准备,马上就要回家了。

7月21日,鹰号载着两名宇航员从月球表面顺利升空,然后慢慢爬升至会合点,与母船哥伦比亚号对接。

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勘探月球的时候,宇航员柯林斯在哥伦比亚号上度过了漫长而孤独的一夜。能看着鹰号逐渐靠近真是太让人高兴了。

太平洋上的黎明。阿波罗号的火光划破长空,以25000英里(40233千米)的时速回归地球。

宇航员们在月球上时,美国总统理查得·尼克松与他们通过电话。现在,总统正在回收舰上欢迎宇航员们归来。

随后,总统表达了美国对这次历史性任务的回应。

尼克松:当这两位美国人踏上月球之时,这个世界的人们以某种方式被拉得更近了。

为了防止可能发生的月球污染,在登上救援船之前,宇航员们先穿上了特制的密封服。

他们被直接从直升机转移到一辆移动隔离车内,飞机其后将隔离车运回位于德克萨斯州休斯敦的载人太空船中心。

7月27日,旅程结束。宇航员们重新回到了家园。他们要接受三个星期的隔离、医学测试和任务汇报,然后到国内外各大城市进行访问。

这次独特任务的细节将会被人们不断地重温和铭记,好让其他人可以学习到他们所学到的东西,让将来的太空探险者能够吸取他们的经验。

无论未来人类将穿越浩瀚的宇宙去往何方,历史都将让我们铭记,是阿波罗11号让人类首次遇见了一个新世界。

注1:“鹰号”是阿波罗11号登月舱的呼号。

注2:静海是月球上的一处月海,位于宁静盆地之内。

注3:LM指阿波罗登月舱(Apollo Lunar Module),是阿波罗宇宙飞船直接登月的部分。

相关链接

阿波罗计划——20世纪最大骗局?

阿波罗11号飞船的升空实现了人类首次登月。然而,一直有科学家和科普爱好者对美国登月资料提出质疑,认为人类从未登陆月球,那些照片和影像是在地球上拍摄的“登月骗局”。2001年,美国福克斯电视台甚至制作了一个一小时的特别节目《阴谋论:我们登上月球了吗?》(Conspiracy Theory: Did We Land on the Moon?)那么,人类究竟有没有登陆过月球?一起看看双方争论的焦点。

疑点1:国旗无风却飘扬 月球上没有空气,不可能有风,但资料中宇航员在月球插下的美国国旗却迎风

飘扬。

支持者反驳:国旗旗杆有两个,竖的一个,横的一个,呈“7”形,便于展开旗帜。当宇航员插旗时,由于月球地质较硬,要用力扭动才能把旗插上,这个扭动动作加上旗杆本身弹性引起的震动,造成国旗的摆动。在真空环境中,没有空气的缓冲,国旗反而可以摆动多时而不停。

疑点2:登月照片中看不到星星 月球没有大气层,因而也就没有空气折射的问题,应该能清晰看到月空中群星闪耀的图景,可是登月照片上却看不到一颗星星。

支持者反驳:由于没有大气层,月球上的太阳光很强烈。为了成功拍摄照片,不会过度曝光,摄影机的快门速度必须很快,曝光时间短,因而收集不了宇宙远处的星光。

疑点3:太空行走跳跃和地球一样 月球上重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宇航员应该轻易地比地球上跳得高六倍,远六倍。

支持者反驳:理论上来说是没有错,但宇航员穿的宇航服又重又复杂,大约有100公斤重,在月球上相当于穿着16公斤重的衣服行走,而且宇航服是根据失重状态设计的,十分笨重,不可能像理论上那样轻松。

疑点4:登月舱没在月面撞击出坑洞 如果阿波罗登月舱飞船真的停落在月球表面,巨大的冲击力应该使登月舱落地时撞击出一个大坑洞,而登月照片中的登月舱好像是被轻轻地放在地面上。

支持者反驳:登月舱在着陆过程中会启动底部的发动机,在接近月球表面时就开始减速,快着陆时发动机甚至停转,所以降落时不会产生太大冲击力。如果冲击力过大,登月舱和宇航员也受不了。此外,登月舱和月球表面的接触面积较大,所以不会形成大坑。

篇9:《飞向月球》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材第二单元的《飞上月球》第二课时,下面我就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几个方面说课。

一、说教材

《飞向月球》记叙了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飞船飞向月球并登上月球的经过,再现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的喜悦和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和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难点:感受飞行过程中的奇妙,体会宇航员工作的艰辛。

四、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自学法、讨论法、朗读感悟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积极参与,激发潜能。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活情感

以探讨《嫦娥奔月》的故事为切口,激活学生对月球的向往,揭示本课任务,奔赴月球,调动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以高度的热情、饱满的精神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之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课没有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也没有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纯粹的读课文 可能会削减他们的兴致,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为学生营造“飞向月球”的氛围,作了这样的设计:同学们,为确保这次飞行的顺利,咱们得做如下准备:

1、熟悉飞行路线——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扫除飞行障碍——运用工具书,认识生字,理解不懂词语,确保读通课文。

3、了解飞行准备——根据“飞向月球”“登上月球”“研究发现价值”将课文分段。

4、准备飞行,接受考验——检查自学情况。以这一系列的设计,引导学生自学课文,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富有挑战,让学生进入角色。

(三)读文理解,感悟道理

在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之后,开始奔赴月球的旅行。

精读课文1——4小节,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提出了更具挑战性、激励性的任务——此次飞行,我们将选择最优秀的宇航员,并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奖赏“智慧之星”,使学生保持学习激情,乐于去学。在熟悉了飞行过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发现飞行过程的奇特现象,让他们去找一找文中最感兴趣的地方,读出令人发趣的味道,通过找、画、听、读宇航员工作的句子,从而感悟现代科学的进步,宇航员工作的艰辛。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结合飞行过程,让学生谈谈此次飞行的感触,回顾“神州五号”成功返回的激动时刻,从而激发起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五)知能训练,快乐作业

抓住课文中出现的“先···再···然后···”让学生学会在记叙进行某一活动过程时能按一定的顺序,避免作业的枯燥乏味,以这种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快乐作

六、板书设计

揭求标题,抓住本课重点,将飞向月球的过程概括板书,做到条理清晰,深化课题,让学生能根据板书,回顾中心,把握本课的重点。

行:飘来飘去 奔月 睡:没有方向,悬着

吃:先。。。再。。。然后。。。

飞向月球 小心翼翼

登月

终于

上一篇:弟子规拼音及解释打印版下一篇:交谊舞舞会主持稿修剪adsff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