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材料探究题例谈

2024-05-16

语文材料探究题例谈(通用4篇)

篇1:语文材料探究题例谈

语文材料探究题例谈

针对基础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新课程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是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观察、讨论、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等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的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可以是词句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也可以是学生感悟语文学习的过程,领悟语文学习方法的过程。“探究”更重要的还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本身,学生获取探究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正是在这样的教学改革之风吹拂下,体现新教材乃至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的材料探究题也就应运而生了。这种题型实质上是一种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命题形式。通过训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现举几例如下: 一、伊拉克战争以美军控制伊首都巴格达而告终。但战争初期,美军曾遇伊军顽强抵抗,一度在巴格达城外受阻,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也摆出了一副要与美军在城内决一死战的架势。对此,各国媒体纷纷认为美军的“速胜论”遭到了挫败,有的媒体甚至干脆把巴格达称之为“萨达姆格勒”。(人名加上“格勒”是前苏联给城市命名的常用方式。)阅读下面两段材料,不涉及战争的性质,仅就媒体对战况的预测,探究出“萨达姆格勒”的含义。 材料一:列宁格勒保卫战。苏德战争期间,希特勒北方集团军以优势兵力突破苏军抵抗后,侵入列宁格勒郊外和苏芬界河拉多湖一带。从1941年9月8日到1944年1月17日,列宁格勒被围困872天。德军参战兵力有4个集团军、一个装甲集团群和部分空军。苏联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围困斗争,终于挫败德军封锁,把德军从列宁格勒击退到220-280公里外。 材料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这是前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次决定性战役。德国不甘心1942年初在莫斯科战役的失败,于1942年7月放弃全面进攻苏联的计划,主攻南线,以占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斯大林格勒为主要目标。7月17日,德军集中100多万优势兵力猛攻斯大林格勒,9月中旬攻入市内,苏联军民与德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11月19日,苏军开始反攻。次年2月,德军第六集团军、第四集团军等全军覆灭,损失官兵近150万人。(常州市中考题) 【参考要点】:①战争将以美军的失败而告终;②美军可能在巴格达城外长期受阻终被击溃;③美军也可能在巴格达陷入巷战而遭受重大伤亡。(若有其他答案,只要合理,亦可)。 二、对历史上的成吉思汗,有很多评价,阅读下面摘选的几则材料,结合本文,说说你从中有什么发现。 (1)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主题曲:(男)长天飞沙,壮士血在狂号,(女)原野飞花,壮士怀抱冷傲。(男)一代天骄,千秋知我名号,(女)谈笑造时势,问谁领风骚。 (2)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中评价成吉思汗和蒙古帝国:“他们,出现于文明化了时代的野蛮人,在几年之内突然把罗马世界、波斯世界和中国世界变成了一堆废墟。” (3)普希金描述成吉思汗入侵时说:“蒙古人征服俄罗斯以后,除了肆无忌惮的攫取和破坏,既没有给予我们代数,也没有给予我们亚里斯多德。” 【参考要点】:(1)历史上的成吉思汗野蛮、凶残,肆意掠夺,破坏人类文明。(2)电视连续剧美化了成吉思汗的形象,把他视作“壮士”、英雄。(如从其他角度有独特发现,也符合要求。) 三、阅读下面两段资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把一份随意拟定的学生名单交给有关教师,说这些学生被他鉴定为是最有潜力的,但必须对学生保密。教师深信不疑,无意中对名单上的学生特别厚爱。8个月后,凡被列入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老师感情也特别深厚。这个实验被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选自《心理学》) ②一个偏远的小村调来一个能“预测”孩子前程的老师,他能“算出”某孩子能成为数学家,某孩子能成为作家……家长和学生都很相信他的话。多年之后,这个小村几乎每年都有几个人成为大学生、硕士、甚至博士。这个小村也因而成为闻名遐迩的“大学村”。(选自鲁先圣《信念的力量》)(20常州市中考题) 【参考要点】:如果教育者能把对学生的期望和关爱,转化为外在的行为(语言、表情、行动等)施加给学生,学生就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能从目标(期待)、方式(行为)、结果(学生发展)三方面写出探究的结论亦可)。 四、阅读文章有关内容和下面两则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在广博的植物世界中,有一类能捕捉活的昆虫的植物,这类特殊植物被称为食虫植物,它们用黏液、滑溜的叶面、针刺、囊袋等来捕捉动物。有的以香甜的蜜汁和鲜艳的色彩来引诱昆虫,进而不动声色地将其囚禁起来,再消化吸收;有的通过自身的主动运动来捉住昆虫,再慢慢享用。 ――摘自《植物界的猎手》(《中学生知识画报》)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子,虾子吃污泥。” 事实并非如此,研究发现,植物在受到昆虫蹂躏时,会送出特定的化学物质信息,这些信息既可以是促使其它同类植物构筑起化学防御工事的信息,也可以是召唤捕食者来吃掉昆虫的信息。金合欢树在动物舌卷它们的枝叶时,能够产生一种化学物质,刺激临近的金合欢树分泌出一种吃起来带恶臭的化学物质,让嚼食者馋而远之。 ――摘自《植物反击动物》(《百科知识》) 【参考要点】:(1)植物形成了一套对付动物的办法(2)看似弱小的事物,不一定是真正的弱者。(如从其他角度有独特发现,也符合要求)。 五、阅读下列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有一个人去应聘工作,随手将走廊上的纸屑捡了起来,放进了垃圾桶,被路过的口试官看到了,他因此得到了这份工作。 一位青年在自行车店当学徒。有人送来一部坏的自行车,这位青年将车修好,还把车子擦拭得漂亮如新,其他的学徒笑他多此一举。车主将自行车领回去的第二天,这位青年被挖到他的公司上班。 【参考要点】:良好的习惯,多一点追求,会有更多的收益。或(关心并做好份外事,益人又益己)也可。能有独到的创新见解,并言之有理更好。 六、读下面一则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有位动物学家在对生活在非洲奥兰沿河两岸的动物进行考察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生活在河东岸的羚羊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强,并且奔跑能力也不一样,东岸的羚羊奔跑速度每分钟要比西岸的羚羊快13米。 对这些差别,动物学家百思不得其解,因为除了东岸有狼群活动以外,其他的生活环境和食物都相同。在这位动物学家的倡议下,动物保护协会做了一个实验,在河东西岸各捉了10只羚羊送到对岸,结果,送到西岸的羚羊繁殖到了14只,而送到东岸的只剩下了3只,动物学家发现,另外7只都被狼吃掉了。 【参考要点】:东岸的羚羊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它们附近生活着狼群,它们为了生存,天天生活在一种“竞争气氛”中,反而越来越强健,而西岸的羚羊之所以弱小,是因为它们缺少天敌,没有生存压力。 七、读下面一则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牛头羚个头庞大,力量惊人,行动迅捷。如果数十万只牛头羚齐心协力干某一件事,那是非常危险的。但猛兽袭击时牛头羚们从不团结起来抵御,它们只会惊慌奔逃,将弱小者甩在队伍的尾部。面对险境,即使母牛头羚也不会挺身而出保护自己的亲生骨肉。 猛兽也和牛头羚达成了某种默契,有一只供食了,就不再惊扰其他牛头羚――绝大多数猛兽都没有过量储备食物的习惯。 【参考要点】: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是维持生态平衡的自然规律。 八、下列有关资料,从中你能看出苏州园林在布局上有什么特点?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①拙政园池水面积占1/3,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 ②网狮园以池水为中心,水面聚而不分,池周亭阁造型秀丽,石板曲桥,低矮贴水,微微拱露。环池一周叠筑黄石假山,高下参差,曲折多变,使池面有水广波延和源头不尽之意。 ③环秀山庄,假山座座,池水湾湾,独出心裁,另辟蹊径,两者配合,佳景层出不穷。望全园,山重水复,峥嵘雄厅;入其境,移步换景,变化万端。 ④怡园池水居中,环以假山、花木及建筑。中部水面聚集,东西两端狭长并建曲桥、水门,以示池水回环、涓涓不尽之意。池北假山,全用优美湖石堆叠,山虽不高而有峰峦洞谷,与树木山亭相映。 ⑤沧浪亭园外景色因水而起,园林北面而开,前有一道石桥,一湾池水由西向东,环园南去,清晨夕暮,烟水弥漫,园外之水与园内之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极富山岛水乡诗意。 【参考要点】:苏州园林在布局上大都依水造景,将小桥、楼阁、亭台轩榭、花草树木、假山等融为一体,相映成趣,美丽如画,从而使佳景层出不穷,突出苏州水乡的特点。(能有独到的创新见解,并言之有理有据则更好)。 九、阅读下列材料,写出你的发现,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有一个40岁的人被医生告知患了绝症,最多再活三年时间。因此,他为了使自己最后的生命更有意义,便拟出一个“三年要做十件事”的工作计划其中包括写一本书、学一门外语、搞一项发明、办一个工厂、游30座名山、看50个城市等等,计划列出并付诸行动。过了两年零八个月,10项目标全部完成。 三位大学的同学,同时分配到县直机关工作。几年后,一个不甘心总这样打水扫地,看领导眼色,调到了企业。另外两个没动心。又过了几年,又一个辞职下海。剩下的一个仍未动心。再过几年三人相聚,到企业的那个已成了大厂的.厂长,辞职的已成了富翁,留在机关的则后悔莫及。 【参考要点】:只要勇于追求,努力实践,就会取得成功。(能有独到的创新见解,并言之有理有据则更好)。 十、阅读下面的几段资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1)乌鸦,嘴大而直,全身羽毛黑色,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多群居在树木中或田野间,喜欢选择高达二十米以上的乔木做巢、栖息,如果树木低于二十米,乌鸦就会离去,另选高枝。主要以谷物、果实、昆虫等为食物。喜欢闪闪发亮的东西,常常收集碎玻璃渣子等。(《现代汉语词典》) (2)随着改革开放,随着沈阳城急剧向四周扩展,尤其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乌鸦们不知受了什么诱惑,夜幕下三三两两,犹如一道道黑色闪电,悄悄潜入沈阳城区,或落在古老教堂钟楼顶,或飞到老乔木上栖息,而清晨来临天还未亮,又很自觉地飞离。那时进城乌鸦数量少,又都很羞怯,人们的正常生活未受到干扰。(《江海晚报》) (3)秋天,沈阳获得联合国的人居奖,城市靓丽起来,乌鸦们似乎也要来分享这份荣耀了。如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一般,数以万计的乌鸦们四面八方向沈阳城聚集,不再是三三两两,而是成群结队;不再是悄悄潜入,而是鸦噪齐鸣漫天飞舞;不再是暮来晨去,而是早归晚出;不再是仅仅栖息于闹市公园,而是地盘扩大到五公里,占领了最繁华地段的天空。沈阳城里,一时漫天乌鸦,其壮景足以用“遮天盖日”来形容。(《江海晚报》) 【参考要点】:①人们破坏了乌鸦的生存环境;②乌鸦的习性发生了变化;③沈阳变得越来越靓丽,乌鸦喜欢闪闪发亮的东西,所以进入了沈阳。(能联系环境变化引起乌鸦习性改变进行分析即可)。 十一、阅读下面的几段资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一分钱在许多地方已经失去人们的尊重,全国每年估计有70亿的一分钱消失不见。1989年国会议员詹姆士提议立法,希望政府能在以前停止发行一分钱。 1992年经济低迷到谷底时,财政部只铸造了91亿枚一分钱,1990年120亿枚,1991年99亿枚,1993年113亿枚,经济好转,则有133亿枚。 四年前,加州一位小学教师,想向学生表现“100万个东西”的概念,发起捐一分钱的活动,四年时间终于募到100万个“一分钱”。银行反复数过1040遍,去年春天,这100万个一分钱,也就是1万元,利息达到868美元。目前校方还没有决定到底怎么使用这笔钱,不过最大的可能是设立奖学金。 【参考要点】:可以看到小事物照样蕴涵着巨大的价值。(如从其他角度有独特发现,也符合要求) 十二、读下面一则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1)阅读下面的材料,从中你能的出什么结论?用简要的语言加以表达。 青岛、烟台附近海岸是山东主要粮食产区,但是当地缺少灌溉用水。有人想到抽用地下水来灌溉。一段时间内,这里成为粮食高产区。但是由于当时没有考虑环境因素,没过几年,所属莱州一带的地下水位已经抽到比海面还低十几米,导致海水倒灌。海水以一天1米的速度向内侵蚀,所到之处一片荒芜,原来的高产田变成寸草不生的荒土。现在要解决这个问题非常困难,要把入侵的海水弄出去,不仅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而且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 【参考要点】:①发展要同时考虑保护环境,环境保护要有长远目光②环境一旦被破坏要恢复很困难③环境保护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 十三、阅读下面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材料一:普氏野马,又称蒙古野马,原产于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的荒漠地带,因此又称准噶尔野马。普氏野马素有“马中活化石”之称。 野马在我国历史上有过不少记载。据载,周穆王西游东归时,西五母十分热情,临行惜别,奉送不少礼品其中有“野马、野牛四十”另据文献载,成吉思汗的军师耶律楚材军旅诗里也有对野马的描绘“千群野马杂山羊,壮士弯弓殒奇兽”。新疆、贺兰山、阴山、甘肃,乌兰察布等地的岩画中,见有大量野马的足印。郦道元在《水经注》里就多处提岩画里的马及野马的形象。 1974、1981、1982年,中国科学院,新疆大学等单位先后组织考察队,深入到准噶尔荒漠、乌伦古河、克拉麦里山、北塔山等野马产地考察,寻找最后的野马,后又进行过航空调查,但无果而终。 材料二:中国野马被偷猎至欧洲各国圈养的,不断繁殖后代。但圈养普氏野马比野生普氏野马腿变粗2―3公分,体重平均增加50―70公斤,奔跑速度下降一半,性情变得温顺起来,没有了百年前野生普氏野马的那种警觉、躁动和野性的强健。甚至在20春天,新疆野马繁殖中心引进的一匹最好的盛年母马“准葛尔1号”因肥胖死于难产。 国际野马组织提出“野马还乡保种计划”,并积极实行。1986年我国引进第一批野马共18匹。8月28日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进行了第一次实验性放野。由“准葛尔11号”头马带领,放出27匹到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的野外荒漠。放野过程中死掉3匹,五个多月后收回剩下的24匹。这是一次积极的尝试。相信在国内外科学界的共同努力下,普氏野马保种、扩群和恢复原始野生种性等工作将大有希望。 ――――摘自《自然与人》 【参考要点】:历史上我国有大量的普氏野马,由于人类没有积极保护,造成野马濒临灭绝。如今人们意识到并采取了保护措施,进行积极的尝试,但圈养繁殖的比野马适应环境的能力差。 十四、阅读下面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班会课上,班长郑重其事地在黑板上写了一个“足”字旁,又在右边添了一个“隹”字,然后转过身问:“谁认识这个字?”“duī―”“zhuī―”“根本没这个字!”大家七嘴八舌地说。“难怪大家不认识,”班长说,“这是我造的字,它读作‘tuī―’,是咱们班专用的‘推门’的‘推’字。今天的班会就请大家谈谈这个问题。” 【参考要点】:班长的意思是有同学用脚踢门,而不用手推门,这样不仅破坏公物而且影响大家。班长提出讨论的初衷是要求大家爱护公物,举止要文明,不要再做这种不文明的行为。

[1][2]下一页

;(江苏省示范初中:常熟市碧溪中学;)

上一页[1][2]

篇2:语文材料探究题例谈

一、 观点评析式

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就某一话题或全文进行分析评论,发表自己的感想。这是此类题目的特点。它需要学生仔细地阅读材料,将平时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大胆地发表意见。像苏州市中考题的第21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题要求根据作家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一文谈谈对文中“我”父亲的印象,并将自己的看法写出来。又如:

例(1)(根据《孔乙己》第11节回答问题):如果在文中肖像描写后面加一个比喻句,下面两句中你觉得哪一句更恰当?试从其表达作用上简要说明理由。

A.哆嗦得像秋风中的一片落叶

B.犹如土地庙里一尊破旧的泥塑。

此题中的A、B两句均可选择,关键是要言之成理。因此,对这样的题目,学生就得在全面把握文章的中心

二、拓展增添式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和生活同在,其应用性极强。在原材料的基础上设计拓展型试题,或添加内容或补充情节或替换原句,不仅能考查学生对语言的整体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使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例2不仅老师,各行各业都是如此。我们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更重要的是不断壮大自己。一个医生只有不断学习新的医疗技术,才有更大的才力去奉献;(乙)。社会需要我们的奉献精神,更需要我们有更大的奉献才能。模仿文中画线的句子,在(乙)处补充一个论据,要与上下文内容一致,语气连贯。

这道试题极富开放性。它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各抒己见,旨在激发学生的求同思维,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解答时只要内容一致,语气连贯,能证明“在奉献的同时更壮大自己”这一观点,不管是何种内容的论据,都可以认为是正确的。如:一位工程师只有不断地开辟新的领域,才能使自己发挥更大的作用;一位作家只有不断地深入生活,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体现。例3根据《“富门寒教”与“寒门富教”》一文回答问题:依据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填写文章最后一句的两空,使它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为全文得出一个结论。

一个孩子只有从小________,长大后才能________。

“一石双鸟”是本题的最大特点,它不仅考查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对题干的理解能力和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而且由于不要求试题答案的唯一性,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了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学生只要能从整体感知文章入手,真正理解题目的要求,前空紧扣“寒教”,后空与前空构成条件关系,且文通字顺,答案就水到渠成。如可填:受到“寒教”……享受“蜜果”;吃苦耐劳,经受磨炼……苦尽甘来,有所作为等。

三、学科渗透式

“强调学科间的渗透,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是近几年来中考语文的命题趋势。这种试题新颖别致,答案灵活,呈开放性特征,为学生提供了交叉、立体式的思维空间,试题涉及的内容已超过了语文学科本身,需要学生调动多方面的知识积累,全面地思考问题才能解答。

篇3:语文说题例谈

一、说题内容

说题一般从下面四个方面进行。

1.考点分析:1解析考点是什么。要求准确、全面。2分析为什么考这个考点。可结合考题切合的热点 (专业热点及时事热点等) 和学生能力与素质的考查等视角分析。

2.学情分析及对策:1该考点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与所教班学生具体学情的比较分析。2指出该题在教学中体现出的学生最近发展区。3该题研究成果如何推动日常教法改进与学法指导。

3.试题拓展及变化:1试题的拓展与变式分析。2试题的改编。3以上两个内容均要结合学情、考情谈原因和预估。

4.自选内容:命题的趋势和方向预测;开展此次活动的反思等。说题的反思包括如何找到说题与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如何以教师说题教 研带动学生想题,并进而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及能力;如何制订说题比赛的量化标准,既突出科学的普遍标准,又能展示教师个性,等等。

二、说题示例

下面以2014年全国高考浙江语文试卷第15题为例谈谈如何说题。

(一) 考点分析

2014浙江卷第15题 (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 形象分析作品 主旨。〈“大阅读”《走眼》〉) 考查的是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作品形象的欣赏”“作 品主题的概括”。能力层级为C级。

全国高考浙江语文卷的“大阅读”,主要考查散文和小说两大文体的阅读。

自2009年实行新高考以来,6年中,有4年考小说,2年考散文;即便考散文,考的也是跟小说相近的记人叙事写景的记叙性散文 ;形象和主旨均为 常考内容。小说,是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的;考小说,人物形象和作品主旨当然更是必考点,只是考查的方式和题型时有变化而已。

2009年的《魔盒》,考的是小说阅读。第14题:联系全文,在空格内写一句话,要求连贯、生动,能揭示主旨。这是间接考主旨。16题:赏析文中贝格斯太太的形象。这是直接考形象。

2010年的《静流》,考的也是小说阅读。第13题: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 (“拍拍”“喝令”“挺直”),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这是间接考形象。

2011年的《第9车厢》,考的依然是小说阅读。第15题:第9节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这是间接考主旨。

2012年的《母亲的中药铺》,考的是散文阅读。第11题:简析第三段中的“抓药”细节。这是间接考形象。第15题: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这是间接考主旨。

2013年的《牛铃叮当》,考的是散文阅读。第12题:赏析第五段中的画线句。这是间接考形象。第15题 :简要概括 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这是直接考主旨。

2014年的《走眼》,在考了两年的散文之后,又回归到考小说阅读了。第15题: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这是直接考形象和主旨,并且形象分析和主旨分析 用一道题来 考查,这是自浙江自主命题以来第一次出现的新题型。有较强的综合性,很有研究的价值。

(二) 学情分析及对策

如上所述,以前的高考,形象分析和主旨 分析是单独 设题的,没有出现过将二者用一道题来考查的题型。因而在平时的训练中自然不大可能涉及,学生一般也就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答题时,不知道先简要分析形象,再揭示主旨。要么只分析人物形象,不分析小说主旨;要么只分析小说主旨,不分析人物形象。2014浙江卷第15题的答案应是:

小说塑造了一个阅历丰富,洞悉人心,为人仗义,精通业务的商人形象;揭示了经商与做人一样,都应该诚信、宽厚、与人为善的主旨。

解答该题,应根据题意要求分两步进行:先简析人物形象,再概括作品主 旨。分析人 物形象,要着眼于全篇,从人物的言行和故事情节着手。概括主旨,要在整体阅读把 握文意的基 础上,关注体现文章要旨的段落和语句,尤其要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

对策,一是引导学生辨明单一的人物形象分析和单一的作品主旨分析与将二者结合起来分析的不同点,并熟悉彼此的答题角度、答题术语和答题范式;二是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相关文本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单一人物形象分析的答题范式可为:一句话明身份,几个词评性格,用言行作佐证。

单一作品主旨分析的答题范式可为:文章通过什么 (主要内容),揭示 (揭露、批判、讽刺、谴责、控诉 、歌颂、赞美 、表达) 了什么 (主旨)。

形象、主旨结合分析的答题范式可为:文章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揭示了什么主旨。例如,在苏教版必修 (一) 《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的教学中,就可以设计如下三个题目:

简要分析贝尔曼这一形象。

分析这篇小说的主旨。

分析贝尔 曼这一形 象的意义。

问题提出来之后,不要急于解释,先让学生书面作答,可请两名学生板演;然后让学生就同学板演的答案展开讨论,老师作点评;再让学生对各自的答案作修改,发言交流;最后老师呈现答案,引导学生分析答题规范,掌握答题范式。参考答案:

第一题:贝尔曼是一位老画家。他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但幽默善良、富有同情心和牺牲精神。他靠替青年艺术家当模特儿为生;琼珊得了肺炎,因藤叶掉落而担心死去,他一面责骂琼珊是傻子,并表示不愿替苏艾当模特儿,一面又同情琼珊,表示愿意为苏艾效劳,并希望自己画一幅杰作带他们离开这个晦气的地方;为让琼珊燃起生的希望,他在凄风苦雨的夜里画上了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自己却因 此病逝。

第二题:小说通过讲述老画家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别人即将熄灭的生命火花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小人物身上表现出的人性美;表达了作者对处境悲惨、心地善良的人们的歌颂。

第三题:小说塑造了一个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但幽默善良、富有同情心和牺牲精神的老画家形象。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小人物身上表现出的人性美;表达了作者对处境悲惨、心地善良的人们的歌颂。

2014浙江卷第15题,在教学中体现出的最近发展区,就是由原先的形象、主旨的单一分析能力提升为二者的综合分析能力。该题的研究,有利于改进以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教学:变浅层阅读为深层阅读;变单一性分析为综合性分析;变定式思维为变式思维;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教学内容,看待学习主体。

(三) 试题拓展及变化

2014浙江卷第15题这类将形象与主旨结合起来,用一道题目来考查的题型,还有可能拓展变化为“表达技巧与主旨结合”、“表达技巧与形象结合”、“形象与作用结合”等题型。比如,在苏教版必修 (二) 《祝福》一文的教学中,就可以提出这样三个问题:

小说首尾两段的环境描写对主旨的表达有什么作用?作者是怎样刻画鲁四老爷这一形象的?“我”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问题一,是表达技巧与主旨结合考查的题型,答案可为:首尾两段的环境描写,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时热闹忙碌的气氛,与祥林嫂的寂然去 世形成鲜明 对比,反衬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揭示了旧社会劳动妇女低下的社会地位;控诉了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的罪恶。

问题二,是表达技巧与形象结合考查的题型,答案可为:作者运用环境、语言等描写来刻画人物。通过见面时的寒暄、书房的布置、对祥林嫂“谬种”“可恶”“败俗”的评说,塑造了鲁四老爷这一思 想反动、顽固 保守、自私伪善、冷酷无情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

篇4:语文说题例谈

一、说题内容

说题一般从下面四个方面进行。

1.考点分析:①解析考点是什么。要求准确、全面。②分析为什么考这个考点。可结合考题切合的热点(专业热点及时事热点等)和学生能力与素质的考查等视角分析。

2.学情分析及对策:①该考点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与所教班学生具体学情的比较分析。②指出该题在教学中体现出的学生最近发展区。③该题研究成果如何推动日常教法改进与学法指导。

3.试题拓展及变化:①试题的拓展与变式分析。②试题的改编。③以上两个内容均要结合学情、考情谈原因和预估。

4.自选内容:命题的趋势和方向预测;开展此次活动的反思等。说题的反思包括如何找到说题与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如何以教师说题教研带动学生想题,并进而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及能力;如何制订说题比赛的量化标准,既突出科学的普遍标准,又能展示教师个性,等等。

二、说题示例

下面以2014年全国高考浙江语文试卷第15题为例谈谈如何说题。

(一)考点分析

2014浙江卷第15题(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大阅读”《走眼》〉)考查的是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作品形象的欣赏”“作品主题的概括”。能力层级为C级。

全国高考浙江语文卷的“大阅读”,主要考查散文和小说两大文体的阅读。

自2009年实行新高考以来,6年中,有4年考小说,2年考散文;即便考散文,考的也是跟小说相近的记人叙事写景的记叙性散文;形象和主旨均为常考内容。小说,是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的;考小说,人物形象和作品主旨当然更是必考点,只是考查的方式和题型时有变化而已。

2009年的《魔盒》,考的是小说阅读。第14题:联系全文,在空格内写一句话,要求连贯、生动,能揭示主旨。这是间接考主旨。16题:赏析文中贝格斯太太的形象。这是直接考形象。

2010年的《静流》,考的也是小说阅读。第13题: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拍拍”“喝令”“挺直”),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这是间接考形象。

2011年的《第9车厢》,考的依然是小说阅读。第15题:第9节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这是间接考主旨。

2012年的《母亲的中药铺》,考的是散文阅读。第11题:简析第三段中的“抓药”细节。这是间接考形象。第15题: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这是间接考主旨。

2013年的《牛铃叮当》,考的是散文阅读。第12题:赏析第五段中的画线句。这是间接考形象。第15题: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这是直接考主旨。

2014年的《走眼》,在考了两年的散文之后,又回归到考小说阅读了。第15题: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这是直接考形象和主旨,并且形象分析和主旨分析用一道题来考查,这是自浙江自主命题以来第一次出现的新题型。有较强的综合性,很有研究的价值。

(二)学情分析及对策

如上所述,以前的高考,形象分析和主旨分析是单独设题的,没有出现过将二者用一道题来考查的题型。因而在平时的训练中自然不大可能涉及,学生一般也就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答题时,不知道先简要分析形象,再揭示主旨。要么只分析人物形象,不分析小说主旨;要么只分析小说主旨,不分析人物形象。2014浙江卷第15题的答案应是:

小说塑造了一个阅历丰富,洞悉人心,为人仗义,精通业务的商人形象;揭示了经商与做人一样,都应该诚信、宽厚、与人为善的主旨。

解答该题,应根据题意要求分两步进行:先简析人物形象,再概括作品主旨。分析人物形象,要着眼于全篇,从人物的言行和故事情节着手。概括主旨,要在整体阅读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关注体现文章要旨的段落和语句,尤其要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

对策,一是引导学生辨明单一的人物形象分析和单一的作品主旨分析与将二者结合起来分析的不同点,并熟悉彼此的答题角度、答题术语和答题范式;二是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相关文本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单一人物形象分析的答题范式可为:一句话明身份,几个词评性格,用言行作佐证。

单一作品主旨分析的答题范式可为:文章通过什么(主要内容),揭示(揭露、批判、讽刺、谴责、控诉、歌颂、赞美、表达)了什么(主旨)。

形象、主旨结合分析的答题范式可为:文章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揭示了什么主旨。例如,在苏教版必修(一)《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的教学中,就可以设计如下三个题目:

简要分析贝尔曼这一形象。

分析这篇小说的主旨。

分析贝尔曼这一形象的意义。

问题提出来之后,不要急于解释,先让学生书面作答,可请两名学生板演;然后让学生就同学板演的答案展开讨论,老师作点评;再让学生对各自的答案作修改,发言交流;最后老师呈现答案,引导学生分析答题规范,掌握答题范式。参考答案:

第一题:贝尔曼是一位老画家。他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但幽默善良、富有同情心和牺牲精神。他靠替青年艺术家当模特儿为生;琼珊得了肺炎,因藤叶掉落而担心死去,他一面责骂琼珊是傻子,并表示不愿替苏艾当模特儿,一面又同情琼珊,表示愿意为苏艾效劳,并希望自己画一幅杰作带他们离开这个晦气的地方;为让琼珊燃起生的希望,他在凄风苦雨的夜里画上了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自己却因此病逝。

第二题:小说通过讲述老画家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别人即将熄灭的生命火花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小人物身上表现出的人性美;表达了作者对处境悲惨、心地善良的人们的歌颂。

第三题:小说塑造了一个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但幽默善良、富有同情心和牺牲精神的老画家形象。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小人物身上表现出的人性美;表达了作者对处境悲惨、心地善良的人们的歌颂。

2014浙江卷第15题,在教学中体现出的最近发展区,就是由原先的形象、主旨的单一分析能力提升为二者的综合分析能力。该题的研究,有利于改进以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教学:变浅层阅读为深层阅读;变单一性分析为综合性分析;变定式思维为变式思维;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教学内容,看待学习主体。

(三)试题拓展及变化

2014浙江卷第15题这类将形象与主旨结合起来,用一道题目来考查的题型,还有可能拓展变化为“表达技巧与主旨结合”、“表达技巧与形象结合”、“形象与作用结合”等题型。比如,在苏教版必修(二)《祝福》一文的教学中,就可以提出这样三个问题:

小说首尾两段的环境描写对主旨的表达有什么作用?作者是怎样刻画鲁四老爷这一形象的?“我”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问题一,是表达技巧与主旨结合考查的题型,答案可为:首尾两段的环境描写,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时热闹忙碌的气氛,与祥林嫂的寂然去世形成鲜明对比,反衬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揭示了旧社会劳动妇女低下的社会地位;控诉了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的罪恶。

问题二,是表达技巧与形象结合考查的题型,答案可为:作者运用环境、语言等描写来刻画人物。通过见面时的寒暄、书房的布置、对祥林嫂“谬种”“可恶”“败俗”的评说,塑造了鲁四老爷这一思想反动、顽固保守、自私伪善、冷酷无情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

问题三,是形象与作用结合考查的题型,答案可为:小说中的“我”是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灵魂的有无”问题,之所以作出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无能。在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见闻来表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上一篇:Football英语作文下一篇:自我介绍归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