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金锁

2024-04-13

尚金锁(通用9篇)

篇1:尚金锁

尚金锁同志事迹简介

尚金锁,男,中共党员,1951年10月出生,河北省柏乡县人,现任河北柏乡国家粮食储备库主任。

一是对国家讲诚信。以最强烈的责任意识,用最优秀的员工管理中央储备粮,用最完好的设施储存中央储备粮,用最先进的技术保管中央储备粮,用最优质的粮食轮换中央储备粮,确保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确保国家急需时调得动、用得上。

二是对农民讲诚信。尚金锁组织起近2000人的农村粮食经纪人诚信队伍,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信息服务和业务培训,帮助农民种好粮、管好粮,卖好粮,把诚信服务延伸到千家万户。柏乡周边几个县的农民,跑几十里路,把粮食卖到柏乡粮库,舍近求远,图的就是尚金锁领导的柏乡粮库服务好,信誉好,不压级压价,保证一手粮一手钱,从不打白条;过磅有人帮助卸车,风雨天有人帮助苫盖粮食,因故回不了家,粮库管吃管住。

三是对客户讲诚信。不欺、不瞒、不糊弄;重合同,守信用;注重产品质量,讲究货真价实;规规矩矩经商,堂堂正正做人,使柏乡粮库的贸易伙伴由几年前4个省市的十几家增加到25个省市自治区的300多家。2005年4月,尚金锁联络11个省市的13家国有大粮商成立了“粮食企业诚信联盟”,如今已发展到19家,把诚信扩大到更大的范围内,使诚实守信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且是组织行为,为整个社会的诚信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四是对银行讲诚信。柏乡粮库连续16年被评为全省金融信贷AAA企业,是全省唯一一家连续16年获此殊荣的企业,也是全国唯一一家荣获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首批黄金客户称号的县级粮库。

尚金锁几十年如一日始终讲诚信,创立企业名牌,赢得市场信任,使柏乡粮库实现了连续20年年年盈利上台阶,人均创利、人均经营量、吨经营量费用开支三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10年全国同行业名列前茅,由全省最小的一个基层粮站发展成为全国同级库中最大的粮库,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粮食系统先进集体等称号。他是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商业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的优秀专家、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粮油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粮油学会粮食物流分会常务副会长、河北省粮食行业协会副会长,多次受到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李鹏、朱鎔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诚信经营的事迹,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河北日报、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都做过报道,全国、全省以诚实守信为主题的现场会也多次在柏乡粮库召开。2007年4月,河北省副省长宋恩华在河北省粮食局举办的“柏乡粮库经验培训班”上指出,要把柏乡粮库办成“全省粮食系统的党校”。2007年7月,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包克辛总经理提 出,要把柏乡粮库作为“全国中储粮系统的党校”,并请尚金锁同志任校长。

篇2:尚金锁

金锁诗,金锁诗僖宗宫人,金锁诗的意思,金锁诗赏析 -诗词大全

金锁诗

作者:僖宗宫人朝代:唐体裁:五绝 玉烛制袍夜,金刀呵手裁。锁寄千里客,锁心终不开。

篇3:尚金锁

河北柏乡粮库是全国同级粮库中比较大的粮库, 仓容量达9亿斤, 业务范围辐射全国25个省、市、自治县。曾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粮食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然而, 很少有人知道, 许多年前, 它只是一个破旧不堪、经营不善的柏乡县镇内小粮库。

历经沧桑, 几经磨难, 让这不起眼的小粮库发展壮大的正是柏乡粮库主任——尚金锁, 当年的他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粮库“临时工”

责任发展不竭的动力

万籁俱寂的深夜, 尚金锁办公室的台灯依然亮着, 他正伏案工作, 这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无论白天工作有多忙, 晚上仍然坚持看书学习, 整理调研资料记录工作心得。在尚金锁心里总有一股不服气的劲儿, 他认为人生不可碌碌无为, 做什么事都尽力做到最好。时光荏苒, 如今尽管他已年届六旬, 但在大家的眼里, 他依然是那样不知疲倦, 充满了活力、激情和干劲。

尚金锁1951年出生, 河北柏乡人。1970年成为柏乡粮食局的临时工, 1974年调到柏乡粮库担任会计工作, 一年后, 他主动请缨, 成为柏乡粮库的粮食保管员。197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7年走上柏乡粮库党支部书记、主任岗位。2006年, 他组建河北柏粮集团, 任党总支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39年来, 他始终坚持诚信做人、诚信经营、年年盈利。他带领全体员工以艰苦奋斗起家, 以改革创新兴业, 把一个原来只有4亩地、6名员工、78万元资产、河北省最小的基层粮站, 发展成为如今的全国地方级粮库中规模较大、各项管理先进的粮库企业。尚金锁在平凡的岗位上, 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在过去的39年里, 尚金锁呕心沥血研究科学保粮技术, 共完成16项研究成果, 其中3项填补国内空白, 4项填补省内空白。作为一名老粮库工作者, 尚金锁知道“民以食为天, 国以粮为本”这句话的分量。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 粮食工作责任大如天, 而他正是顶着这天大的责任尽职尽责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全国粮食系统有一个口号, 叫“宁流千滴汗, 不坏一粒粮”。尚金锁当上粮食保管员后, 把“不坏一粒粮”改成了“保鲜粒粒粮”。三字之差见精神, 这是他尽职尽责保国粮的庄严承诺和责任。

科学保粮, 防虫治虫是一大任务。为了在杀灭粮库里的害虫时不过度用化学药剂, 减轻对粮食的化学污染, 保证粮食安全, 尚金锁亲自养了3年虫子, 在瓶瓶罐罐里养了27种各种各样的害虫, 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观察害虫在不同温度、不同湿度中的生活习性、繁殖过程和危害规律。刚开始一段时间, 他觉得干什么眼前都有虫子的影子在晃动, 端起饭碗就反胃, 晚上睡觉也觉得浑身上下爬满了虫子。有一次, 妻子带着3岁的儿子来粮库看尚金锁, 好奇的儿子不小心打翻了他养虫的瓶子, 虫子爬了一床。他一看到就急了, 试验的成果就这样没了, 从来没打过孩子的他, 扬起手重重地向孩子打去, 孩子随即哇哇大哭。尚金锁泪流满面, 呆呆地站在那儿, 在他心里, 孩子和自己的科研项目都是自己的心头肉。经过长时间的不断努力, 三年的观察试验成功了, 他研制出的低药杀虫技术, 用药少, 效果好, 杀虫剂的含量远远低于国家标准。

本刊记者宋庆森 (左2) 与柏粮集团主任尚金锁 (右2) 及工作人员合影

用药量再少, 也不如不用药。为了全面把握科学保粮的规律, 尚金锁又设立了一个综合大课题:弄清一年中每月每天的气候变化与虫、霉、鼠、雀危害粮食的关系, 从中找出规律, 拿出预防办法。

观测从1976年开始, 尚金锁每天从凌两点到早上八点, 分四次观察记录, 风雨无阻。六度春秋, 2191天, 6万多个数据, 8764次观测中, 他生病了, 家里经常有大小事情需要他, 但他从没错过观测钟点。孩子或妻子病了, 没时间陪他们住医院, 就把他们接到办公室, 自己学着给他们打针、输液。

六年时间里, 他获得了六万多个准确的数据, 绘制出“三温三湿变化图”, 总结出“仓库性能规律”、“仓虫危害规律”和“鼠雀活动规律”等资料, 在这个基础上, 又从六万多个数据中筛选出29600多个数据, 绘制成一套“粮食保管一年早知道示意图”, 用坐标法把气候和粮情变化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 指出一年中每个时段的保粮重点和方法, 并写出了万字说明书, 被称为“粮食保管小词典”。

河北省粮食局有关领导看到尚金锁绘制的示意图后, 非常震惊, 他们难以相信这出自一个粮库保管员之手。随后, 十位储粮专家抽检了尚金锁保存的原始数据, 考察论证了整整三天, 他们提出的每个问题, 尚金锁都对答如流, 专家们信服了, 称这张图是粮食保管的“小词典”。河北省粮食局将“小词典”在全省引发推广, 国家粮食局专家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被中国粮油学会认定为“全国首创”。山东、山西、北京、天津等地的粮库、粮站纷纷派人“取经”, 这一技术更被广泛应用于长城以南、黄河以北地区的粮食系统。令尚金锁感到欣慰的是, 不仅他绘制的图得到了相关专家、领导的肯定, 他还凭借着这张图享有了当时大学生的待遇, 领到了书报费。从此, 他在自己的岗位上更加兢兢业业、勤勤恳恳, 潜心研究出更好的粮食储备技术。

2012年尚金锁刚刚完成的“大豆包衣安全储存技术”创造了东北大豆在冀中南储存保鲜时间的新纪录。2009年调入的东北移库大豆经过三年零五个月的储藏期、四个夏季高温的考验, 大豆品质良好, 顺利解决了东北大豆在冀中南储存难以度夏的难题, 得到了国家粮食局、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和中储粮北京分公司的充分肯定。

这些年来, 尚金锁始终抱定“保粮责任大如天”的宗旨, 把“保鲜粒粒粮”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柏粮集团科学保粮率达100%, 为国家保管过几十亿斤的粮食, 从未出现过任何事故, 多次被评为国家粮油保管工作先进单位和中央储粮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1997年, 时任国内贸易部部长的陈邦柱来粮库视察时, 拉着尚金锁的手说:“尚金锁啊, 尚金锁, 你可真是为国家粮库上了一把金锁!把粮食交给你, 党和人民放心。”

诚信企业飞翔的翅膀

“经商如做人, 诚信为本。”这是尚金锁20多年来一直坚守的经营之道。柏粮集团在他的带领下坚持做到了诚信“五讲”:对国家讲诚信, 尽职尽责保国粮;对客户讲诚信, 规规矩矩做生意;对农民讲诚信, 情系三农服务人民;对职工讲诚信, 以人为本求和谐;对银行讲诚信, 银企合作达双赢。

在柏粮集团, 凡是外销的粮食, 坚持做到“五不销”:超水杂不销、虫粮不销、质次不销、破包漏袋不销、不符合同要求不销。国家规定, 发运粮食麻袋口要缝9-11针, 他们缝11-13针, 贵重品种缝24针。怕中途脱称, 每袋多装半斤到一斤;怕车厢污染, 节节车厢铺上苇席。每发一个车次粮食, 增加成本几百元, 但他们几十年从没走样。

作为企业, 逐利是根本, 但尚金锁多年来坚守着一个原则, 即企业可以有利可图, 决不能唯利是图。

有一年, 浙江一位业务员来柏粮集团购一批大豆供当地做豆浆用。当时, 粮库里有两种大豆:一种是个儿大、粒饱满、色泽鲜亮的东北大豆;一种是个儿小、色泽暗的河北大豆。常言道, 货卖一张皮。这位业务员马上就相中了东北大豆。尚金锁一听就笑了, 并告诉业务员, 东北大豆虽然好看, 但是它出浆率低, 出油率高, 河北大豆恰恰相反, 做豆浆显然河北大豆是最佳选择。业务员对尚金锁的话半信半疑, 尚金锁看出了他的犹豫, 建议他一样一半少买点, 回去做个对比。结果, 客户回去后一试验, 确实如尚金锁说的那样。

尚金锁经商以诚信为本、重合同、守信用。他清楚地知道, 信用也是一种资本, 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无形资产和资信证明。

河北柏粮集团董事长尚金锁荣获首届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称号

买卖双方的交易行为是靠合同契约来确定的, 合同一经签订, 双方都要言而有信, 但在商品交易中, 常常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

一次, 湖北一家客户与柏乡粮库谈妥了一笔1500吨的玉米生意。合同刚签订, 山东玉米价格开始上扬, 这时, 山东一客户来到粮库, 要够买2000吨玉米, 出的价钱比湖北客户每斤高出三分钱, 恰好当时玉米库存不多, 山东客户主张把卖给湖北的玉米先卖给他, 湖北那边推迟几天。尚金锁说:“那不行, 湖北的合同我们还是要先履行, 你的我可以另想办法。”粮库如期把货发给湖北, 接着又千方百计联系货源, 满足了山东客户的需求。虽然尚金锁少赚了几万元, 但达到了两家客户都满意的效果。湖北的客户称赞他是“黄金客户”, 山东客户也送来了“经商如做人”的锦旗。随之而来的, 是柏乡粮库在湖北、山东广获美誉, 两个省市有70多家客户慕名而来。

对银行尚金锁一样讲诚信。他们没有挪用过一分钱的收购资金, 没有拖欠过银行一分钱的本金和利息, 连续18年被评为全省金融信贷AAA企业, 是河北省唯一一家连续18年获此殊荣的企业, 也是全国唯一一家荣获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首批黄金客户称号的县级粮库。购粮贷款需要多少银行就给多少, 不用抵押, 不用担保。

尚金锁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诚信为本, 打出了自己的品牌, 也赢得了市场的信任。柏乡粮库的生意越做越大, 全国各地除新疆、西藏外, 都与柏乡粮库有业务往来。由河北省最小的一个基层粮站发展成为全国同级库中最大的粮库, 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粮食系统先进集体”等称号。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道德模范尚金锁到敬老院问孤寡老人

企业员工温暖的家园

生于农民家庭的尚金锁对于教育子女没有什么条条框框。不过, 他也自有一套“教育经”——一切从孩子自身兴趣出发, 从不打骂孩子, 坚持以理服人。他认为, 孩子犯错误了, 要同他讲道理, 所讲的道理对方接受了, 双方达成了共识, 他才认可你所讲的, 才会真心诚意地改正。

作为一名企业家, 尚金锁同样把教育子女的方式及其自身厚德善行的品质带入了企业管理发展中。他常说:“一心一意、掏心掏肺地对待他人, 他人也会同样对待你。人心都是肉长的, 你待人如何, 大家心里都清楚。”多年来, 尚金锁一直视员工如亲人, 员工家里的大事小事只要他帮的上忙, 都会亲力亲为。

粮库职工周保江得了尿毒症, 需要透析, 花钱很多, 家里还有两个在上学的孩子, 生活非常困难。因此, 不管是用钱还是用车, 只要他打来电话, 尚金锁一定帮忙。他特意嘱咐办公室主任, 只要是周保江打电话要车, 不用请示, 直接派车。有天晚上, 周保江家属打来电话说他快不行了, 尚金锁马上派车拉着周保江去隆尧县医院抢救, 随后自己带着5000元现金租车赶过去, 周保江抢救过来以后, 第一句就对尚主任说:“没有尚主任, 我就活不成了。”

2006年, 柏乡赵村女孩王晓月以河北省文科状元的成绩考进了北京大学, 女孩拿到通知书后, 第一个告诉的人竟是尚金锁。原来从小学开始, 王晓月的学费就是尚金锁资助的, 一直到她完成学业。晓月家里经济条件不好, 当时她的哥哥正在上学, 家里的收入只承担得起一个人的学费。尚金锁与晓月的爷爷是村里的故交, 有一天俩人闲聊时, 得知了晓月的情况, 尚金锁当时就表示要资助孩子上学, 不能让孩子错过求学受教育的机会。就这样, 从小学到大学, 尚金锁一直信守承诺, 资助着晓月。

粮库副总郭俭在记者到来的前几日被查出脑瘤, 就在采访那天尚金锁接到电话, 说脑瘤为良性, 手术很成功。传来的虽是喜讯, 可尚金锁的表情仍很沉重, 他说:“粮库每年都会组织员工进行常规体检, 这次春节前才刚体检过, 却没有检出他得了脑瘤, 我很愧疚。我想以后体检一定要更严格、更全面。”

尚金锁一直认为帮员工解决困难是自己应当做的, 善待他人是他的处事原则。柏乡粮库有职工一百多人, 谁家有人结婚、生孩子、老人去世, 尚金锁只要在家, 都会亲自去看望。一天夜里两点多, 一名职工的父亲在外县出了车祸, 尚金锁从被窝里爬起来就往现场赶, 并为其料理后事。粮库每个月为员工举办一次集体生日晚会, 点一首生日祝福歌, 送一份生日礼物。上级奖励和补助尚金锁的16万元, 都被他拿出来奖励有贡献的干部职工。

百善孝为先。孝亦是尚金锁秉承的品质。他一直赡养着自己的老岳父, 33年来无怨无悔。当听说一位粮库员工的爱人不孝敬婆婆时, 尚金锁生气了, 他觉得员工家属不孝顺是自己工作的失职。于是, 在一次例会上, 尚金锁立了新规定:凡是不孝顺, 不赡养老人, 不抚育子女的员工, 一律开除。还对全体员工提出了三点要求:即孝养、孝敬、孝志。

尚金锁的一言一行, 职工都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 他们把粮库当成自己的家, 把粮库的事当成自己家的事。职工们怕晚上下雨听不见雨声, 就把脸盆蒙上油布放在自家屋檐下, 雨一来, 雨打油布像敲鼓一样“咚咚”响, 职工们将其称为“雨鼓”。许多年前的一天夜里, 突然狂风乱作, 电闪雷鸣, 下起了瓢泼大雨, 职工们来不及穿上雨衣雨裤, 顶风冒雨摸黑爬上粮垛盖苫布, 狂风一次次将苫布掀开, 职工索性用身体压住苫布, 很多人从苫布滑下来再爬上去。大雨持续了一个多小时, 职工们在垛上冒雨趴了一个多小时, 尚金锁看到此情此景, 感动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就在记者采访的时候, 尚金锁讲到这一情节时, 依然满怀感动。他在回首那些远去的坎坷岁月时, 心中有的是更多的光荣和感动, 对职工们的奉献和付出的感激。

尚金锁靠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带出了一个团结和谐的团队、一个亲如一家血浓于水的团队、一个充满朝气和干劲的团队。2007年, 尚金锁在获得全国道德模范大奖时说:“这个奖是属于我的团队的, 我只是代表我的团队来拿这个奖。”

集体和团队, 在他眼里, 更在心里。

使命脚下延伸的未来

尚金锁生在农村, 长在农村, 深知农民种粮的艰辛, 他体验过食不果腹的日子, 知道粮食对于人民的重要性。

2000年, 柏乡县原来引进的高优503小麦因为退化, 品种已不再是优质的了。尚金锁便建议农民换成硬质率高、品质好的8901和白硬冬小麦, 新品种每斤价格比普通小麦高5分钱, 大大提高了全县农民的收入。

在其位谋其政, 尚金锁帮助农民致富亦不忘自己保粮职责。为了帮助农民管好粮, 使粮食免受虫咬、鼠盗、霉烂变质的危害, 他拿出一年半的时间, 研究出了“新鲜树叶辅助缺氧”、“热沙压顶”、“草木灰压顶”等八种农家保粮技术, 并免费为农民举办保粮技术培训班, 在集市庙会上印发宣传资料。为了扩大范围, 他还将八种农家保粮技术编制成电视科教片《丰收之后》, 免费在市县电视台播放, 深受县农民群众的欢迎。

1981年尚金锁被选为县人大代表, 接着又当选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作为人大代表, 尚金锁恪尽职守, 不敢辜负众望, 深入百姓生活, 留心身边的人和事。一有时间, 他就直接深入人民、群众, 走访、调研、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盼什么、怕什么……每年撰写议案前, 他都会到乡村调查走访, 他提的建议案、议案大部分与“三农”和粮食安全有关。今年, 尚金锁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的关于加强地方粮食储备的建议被采纳, 国家粮食局下发了关于增加地方粮食储备的文件。尚金锁说:“老百姓手中有粮, 心里才能不慌, 民以食为天, 粮食又是食品的源头。所以, 我们粮食工作者要把好这个关口, 为粮食安全工作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尚金锁常说:“国以民为本, 民以食为天。国家把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交给咱, 这是国家和领导对咱的信任。我们要肩负起这天大的责任。”就是因为这份责任, 尚金锁不断钻研科学保粮技术, 履行人大职责, 为粮食储备做贡献。

经历岁月蹉跎, 尚金锁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他从一个朴实农民, 一个基层粮库的临时工起步, 栉风沐雨、勤恳乐观、奋发进取, 现已成为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曾向温家宝、朱镕基、李鹏三任总理汇报工作。他仅仅初中毕业, 却自学成才, 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和省管优秀专家。他从一个临时工不断刻苦钻研, 成为粮食行业的一面猎猎夺目的旗帜。究其原因, 答案和因素有很多, 但尚金锁抱定的“一生干好一件事”的朴素却坚定的信念应该是对此最好的诠释。

篇4:金锁·心锁

在姜家她处处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断反抗。在别人眼中,她恶名昭著:牙尖嘴利、格格不入。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曹七巧且不坐下,一只手撑着门,一只手撑住腰,窄窄的袖口里垂下一条雪青洋绉手帕,下身上穿着银红衫子,白线镶滚,雪青闪蓝如意小脚,瘦骨脸儿,朱口细牙,三角眼,小山眉,四下里一看,笑道:‘人都齐了,今儿想必我又晚了!怎怪我不迟到——摸着黑梳的头!谁教我的窗户冲着后院子呢?单单就派了那么间房给我,横竖我们那位眼看是活不长的,我们净等着做孤儿寡妇了——不欺负我们,欺负谁?’”

她是那么的年轻,她渴望正常的爱。可是她嫁给了一个病人,一个颓败麻木的躯体,她的爱无处宣泄。关在深宅大院里,她从哪里找爱呢?于是,她幻想着幻想着,就看见那唯一一个可以爱的——三爷姜季泽。于是,她拼命地要抓住他,想在他那里得到一些活着的爱的快乐。只可惜年轻的她那样不聪明,那样不识人:“七巧待要出去,又把背心贴在门下,低声道:‘我就不懂,我什么地方不如人?我有什么地方不好……’她睁着眼直勾勾朝前望着,耳朵上的实心小金坠子像两只铜钉把她钉在门上——玻璃匣子里蝴蝶的标本,鲜艳而凄怆。”“季泽看着她,心里也动了一动。可是那不行,玩尽管玩,他早抱定了宗旨不惹自己家里人,一时的兴致过去了,躲也躲不掉,踢也踢不开,成天在面前,是个累赘。何况这累赘嘴那么敞,脾气躁,瞒不了人,而且人缘坏,上上下下没有肯代她包涵点。她也许豁出去了,闹穿了也满不在乎,他可是年纪轻轻,凭什么要冒这个险,这名声他可担当不起。”

季泽是她最后的感情依托,支撑着她在这个寂寞的家,让她对这个沉闷而毫无生气的姜家存有一丝幻想的依据。哥哥嫂嫂是她仅存的亲人,可是亲人也是“吸血鬼”,一点点榨取她卖掉一生换回的几个钱。世间冷漠至此,还能有什么期待。她的遭遇与《雷雨》中的繁漪是那么相似,将爱情寄托在一个不应该的人身上,最后繁漪疯了,彻底疯了。七巧更坎坷,她没疯,以清醒的头脑看待这一切,这比疯更难受。

等丈夫和婆婆相继去世了,她终于盼到了分家的日子,得到了一部分家产。为了捍卫她的家产,不惜得罪她最爱的人。当季泽再来找他时,她怕他不是真心而拒绝了,有这样一段描写:“酸梅汤沿着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滴,像迟迟的夜漏——一滴,一滴……一更,二更……一年,一百年。真长,这寂寂的一刹那。七巧扶着头站着倏地掉转身来上楼去,提着裙子,性急慌忙,跌跌跄跄,不住的撞到那阴暗的绿粉墙上,佛青袄子上沾了大块的淡色的灰。她要在楼上的窗户里再看他一眼。无论如何,她从前爱过他。她的爱给了她无穷的痛苦。单只是这一点,就使她值得留恋。多少回了,为了要按捺她自己,她进得全身的筋骨与牙根都酸楚了。今天完全是她的错。他不是个好人,她又不是不知道。她要他,就得装糊涂,就得容忍他的坏。她为什么要戳穿他?人生在世,还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归根究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得到钱,她把钱捂得实实的,害怕别人打起他们孤儿寡母那些钱的主意,那些钱使她疯狂、扭曲甚至变态。她成了怀疑论者,任何人都不可信,无论是她爱过的季泽,还是亲生骨肉她都提防着。她对女儿长安说:“男人……碰都碰不得!谁不想你的钱?你娘这几个钱不是容易得来的,也不是容易守得住。轮到你们手里,我可不能眼睁睁看着你上人的当……”为了进一步套牢两个子女,她相继让子女沾上鸦片。正是那份猜疑,直接葬送了儿女一生的幸福。

七巧是一个变态的母亲,她这辈子得不到一个女人应该有的幸福,长安也休想得到。她在寻找心理补偿。哥哥曾经为了高攀姜家,将她嫁给病入膏肓的二爷。如今她将这份怨恨转嫁女儿身上。她不让长安接触外面的世界,潜意识里希望可以困住长安,让她长伴自己左右。所以她在寻找借口:友人做媒,七巧总疑心人家是贪他们的钱;若是有财有势,对方却又不十分热心。高不成低不就,硬是将长安的婚姻大事耽搁了。

儿子“长白在外面赌钱,捧女戏子,七巧还没甚话说,后来渐渐跟着他三叔姜季泽逛起窑子来,七巧方才着了慌,手忙脚乱替他定亲,娶了一个袁家的小姐,小名芝寿”。娶亲当天,七巧就当着众人面说新娘子“这两片嘴唇,切切倒有一大碟子……但愿咱们白哥儿这条命别送在她手里”。婚礼后不到一个月,许多羞辱的话都当着新媳妇的面说了起来。为了拢住儿子不和媳妇同房,七巧叫儿子整夜伺候自己吃烟,还引诱儿子把和媳妇的那些事儿说出来。媳妇得了肺痨,七巧嫌她“比平常似乎多享了一些福,自己一赌气便也病了”。她这样作践芝寿,长白自然也不待见媳妇。为了牢笼儿子,“七巧把一个丫头娟儿给了他做小……又变着方儿哄他吃烟”。后来,“娟姑娘生了个小少爷……芝寿挨了半个月光景死了,娟姑娘扶了正,做了芝寿的替身,不上一年就吞了生鸦片自杀了”。长白由此再不敢娶。儿子的生活就这样毁在亲娘的手里。

七巧成功了,她破坏了至亲们的幸福。她相继逼死了媳妇寿芝、姨太太绢姑娘。一对子女将永远陪伴着她,直至终老。

七巧有一个疯子的审慎与机智。她已经看多了他人眼中的鄙夷和不信任,如今她用百倍的恶毒一一奉还。这是人性最丑陋的一面,也是人性最真实的一面。

“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她儿子女儿恨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她曾经是那么青春,丰腴的身体,那么多人喜欢她,如果她挑中了他们之中的一个,往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会多少对他有点真心。是谁?把她推向如斯境地。是那把金锁,华丽的囚笼,囚禁了她鲜活的生命,她的青春年华在被寂寞吞噬,被岁月风干。到老了,她什么也没有,只剩下这金锁陪她走完人生最后一程。这金锁使她众叛亲离。她是可怜的,然而这悲剧并没完。这把锁代代相传,或许三十年后,长安还是如此寂寞地走完剩下的旅程吧。

造成曹七巧悲剧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从历史因由看,七巧是因为钱才无奈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和幸福嫁到姜家的,具有极强的金钱情节。她认为,“人都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只有钱”,为了得到金钱,她不惜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戴着黄金枷锁的“奴隶”。小说题名《金锁记》,这个金锁,就是存在七巧骨髓深处的黄金枷锁,压得她透不过气来。在不断寻求病态与报复的过程中,她变得越来越自私、乖戾、刻毒、残忍。

其次,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曹七巧身上存在着严峻的性缺失或者性压抑。这种潜意识才是曹七巧性格孤僻、行为怪异的根源。爱情体验的缺失,让她苦楚不已、疼痛不已、孤独不已,同时充满着强烈的落寞与感伤。这成了她性格悲剧的主因,扼杀了她的人性。从她对待儿子、女儿的婚姻方式可以看到:我得不到的,我看着你们得到、看到你们快乐开心,我会更压抑。所以,你们也别想得到。这就是七巧内心的真实写照。

篇5:《金锁银锁》教案

1.对数量在10以内的两个集合进行多少的比较,并能运用数经验解决游戏中的问题。

2.理解并遵守游戏的玩法和规则,体验共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大呼啦圈1个(见图1);

2.金钥匙若干(见图2);

3.人物记录卡片若干(见图3);

4.宝物箱2个(内含的礼物大小不同)(见图4);

5.场地(蓝、黄两个长方形框);磁性板1块。

(教学建议:1.蓝、黄两个长方形框不宜太大,框的大小应根据参与游戏的幼儿人数而定,每个框的大小只要能容纳半数的幼儿即可;2.宝物箱中的礼物大小最好相差比较明显,且“大的礼物”数量少于幼儿人数,“小的礼物”数量要超过幼儿人数,可为后续幼儿理解函数关系——物体大小与数量多少之间的关系做铺垫。)

活动过程

一、说说游戏

1.小朋友都喜欢玩“金锁银锁”的游戏,知道怎么玩吗?请说说。

2.小结:“金锁银锁”游戏的玩法是一只手当锁,另一只手当开锁的人,边念儿歌边游戏;儿歌念到“3、2、1,逃”时,大锁立即关闭,开锁的人马上逃走。

(师生坐在位置上共同玩游戏。)

二、玩玩游戏

1.交代玩法和规则

(1)导入:“金锁银锁”还有不一样的玩法,怎么玩呢?请仔细听。

(2)玩法:

这里有一把“大锁”(出示“大呼啦圈”),我是“上锁”的人,小朋友是“开锁”的人,这是开锁人的“家”(蓝色和黄色的长方形框)。

游戏开始,开锁人站在“大锁”下念儿歌:“金锁银锁,咔啦咔啦一锁,赶快逃过,3、2、1,逃。”念到“逃”,大锁立即关闭(平放在地上),开锁人赶快逃回“家”,原地坐下不能走动。比比哪家人数多,就能得到1把“金钥匙”,游戏继续;最后比比哪家的“金钥匙”数量多,就能打开“宝物箱”得到礼物。

(3)规则:

①开锁人听到倒计时“3、2、1,逃”时,才能逃回“家”,原地坐下不能走动。

②比一比哪家人数多,就能得到1把“金钥匙”。

【设计意图:教师讲述游戏玩法时,语速稍慢,边讲边演示,帮助幼儿理解玩法;宣布规则时要突出“重点”,便于幼儿理解,如第一条要突出“逃”,第二条要突出“哪家人数多”;同时对第一条规则“原地坐下不能走动”,教师需要示范并追问“能坐到方框外面吗”,以此形象地帮助幼儿理解玩法和规则。场地上布置的长方形框不宜太大,以容纳半数幼儿为宜。】

2.幼儿开展游戏

(1)第一次尝试游戏(4个小朋友)。

重点关注:幼儿对玩法的掌握情况、遵守规则的情况。

(2)游戏后分享:哪一家能得到“金钥匙”?两家人数一样多怎么办?

【设计意图:第一次尝试玩游戏的目的是为后续游戏起示范作用,因此参与游戏的幼儿不宜过多;当出现儿歌还未念完幼儿就急于逃回“家”的情况时,教师一定要以规则为约束提示幼儿遵守;当两个“家”中出现人数相等时,教师应听取幼儿对“金钥匙如何送”的想法。】

3.第二、三次游戏(人数依次为6、8)

(1)玩法与规则同上。

(2)游戏后分享:

①开锁人都逃走了吗?哪一家能得到“金钥匙”?

②哪一家的人多?哪一家的人少?

③你是怎么数出来的?

(3)小结:人数少的时候,用眼睛一看就知道有几个人;但人数多了就要仔细数一数,一定不能漏数、不能重复数。

4.第四、五次游戏(人数依次为9、10)

(1)玩法与规则同上。

(2)重点分享:

①现在能打开哪个“宝物箱”?

②有什么办法可以同时打开2个“宝物箱”,每人得到2份礼物?

③有没有办法让两个家里的“金钥匙”变得一样多?

【设计意图:游戏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金钥匙”都在同一个家或者两个家的`“金钥匙”不一样多的情况,如蓝蓝家有2把金钥匙,黄黄家没有金钥匙;蓝蓝家有2把金钥匙、黄黄家有1把金钥匙??教师应根据现状提出以上问题,让幼儿思考并想办法让两家的“金钥匙”一样多,以达到教学目标。】

三、活动延伸:分享礼物

(逐一打开“宝物箱”,让幼儿先推测礼物是否够分。)

1.提问:如果每个小朋友都要得到礼物,你觉得够分吗?请说说理由。

篇6:《金锁银锁》教案

1、感受乐曲中的重音,能听辨延长音。

2、尝试听着音乐交换同伴,体验和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会玩”金锁银锁”游戏

2、材料准备:音乐—七步进阶、铃鼓

活动过程:

一、念一念,玩一玩

价值分析:熟悉游戏,引起活动兴趣。

1、示范游戏《金锁银锁》:怎么玩?

2、师幼边念儿歌边做游戏。

小结:这是一个民间游戏,所以是用沪语边念边游戏的。

二、听一听、玩一玩

价值分析:通过听辨铃鼓、音乐的不同重音,尝试游戏。

1、教师拍铃鼓:你听到了哪几种声音?分别可以表示什么?

小结:摇铃鼓的声音代表开锁,拍鼓面的一声重音代表锁锁。

2、听音乐:你听到了几种声音?

3、听音乐做游戏:怎么才算真正的赢了?

小结:有音乐的地方和朋友面对面做游戏,延长音的时候开锁,重音的时候锁锁。

三、换一换、玩一玩

价值分析:根据乐曲中的不同音高邀请朋友做游戏,初步体验同伴游戏的乐趣。

1、和很多人玩,怎么玩?

2、儿歌什么时候可以交换朋友?什么时候面对面?

小结:念“找个朋友”的“找”字时候找朋友,念“准备开始”的“始”字的时候面对面做游戏。

活动反思:

篇7:金锁关

金锁关是建在三峰口的一座城楼般石拱门,是经五云峰通往东西南峰的咽喉要道,锁关后则无路可通。杜甫《望岳》诗中“箭栝通天有一门”就是指的这里。道家认为,华岳为仙乡神府,只有过了通天门,才算进入仙境。所以有“过了金锁关,另是一重天的”的民谣。

历史沿革

篇8:尚金锁

这个七月里生的麻油店的曹大姑娘, 有过青春的丰满, 有过与肉店朝禄的打情骂俏, 可高攀了簪缨望族姜家, 嫁给残废的二少爷, 虽也生儿育女了, 但守着的是一堆没有生命的肉体。她爱着小叔子季泽, 可两人像捉迷藏似的, 只是不得近身。等到丈夫过了, 姜老太太过了, 分家的一天到了。她哭闹叫吵大打出手, 终于得到了15年的青春换来的钱!但她并没有追求到幸福、享受到人生, 而是遏制儿女追求幸福、享受人生的欲望, 又摧残了她的儿女。她戴着黄金的枷, 她用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 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扯上了这么多无辜者乃至亲骨肉替她殉葬。她的惨史成了令人发指的故事, 悲剧变成了丑史, 血泪变成了罪状;还有什么比这更悲惨的呢?

《金锁记》中曹七巧的人生经历可以分为两段。前一段是“被害”, 后一段是“害人”。作品一开始, 丫鬟小双、凤箫月夜私语, 侧面交代了七巧的出身、现状。因为七巧家是开麻油店的, 二爷是个残废, 找不到侯门闺秀才找了她, 所以连丫鬟都鄙视她。新来的丫鬟凤箫问伺候她的丫鬟小双, 是否是她陪嫁过来的时候, 对方冷笑道:“她也配?”可见七巧在姜公馆地位之低下。

七巧出场, 乍一开口, 便有着王熙凤的风范, 而说下去, 却活脱脱是个怨妇, 满腹怨情。但七巧又不是一个甘心被欺辱的怨妇, 她泼辣、急躁, 这样的性格强化了她的悲剧色彩。在七巧残缺的生活中, 她把对正常的人的生活的渴望转注在对小叔子季泽的畸形爱欲上, 这里的曹七巧不是一个金钱的奴隶, 而是一个渴求着幸福、渴求着爱情的女人。可是, 谁能听懂她的心音, 谁又能在意她的感情?季泽尽管心动, 然而想到七巧是家里人, 终是未敢。七巧渴望爱与被爱, 她不甘心季泽的退却, 她怨, 她恨, 可她不知是谁裁决了她命该如此。她不平, 她不服, 并且面对季泽的冷漠, 她做出了厉声断喝, 她要自己像人一样地活, 可生活、命运、环境不允许。于是她绝望地说道:“难不成我跟了个残废的人, 就过上了残废气, 沾都沾不得?”这凄怆的质问道出了她之所以不能为人的正真原因, 她生活在一个冷漠污浊的世界里, 她怎么可以有人的尊严?她的爱怎么可以如她所愿呢?在这个冷酷的世界里, 无论是她的哥嫂、妯娌还是小姑, 就连下人都对其厌恶与嫌弃, 她没有做人的尊严, 更没有人关心她、理解她、在乎她, 于是她便让自己在吞云吐雾中得到一丝的安慰, 打发自己难耐的愁苦。曹七巧不仅仅是在“爱情”中苦苦挣扎, 她还要在“亲情”中孤立地挣扎, 在这冰冷的世间, 她唯一的亲人兄嫂给她的是屈辱和心酸;残废的丈夫给她的是压抑和厌恶;左右的人给她的是白眼和作践, 七巧对自己的既定生存现状是不甘心的、不顺从的, 这无疑更加重了她的精神痛苦。她意欲寻求幸福, 表现出一种勇敢执拗, 可季泽不敢与她纠缠, 她又没有其他对象可寻, 在这痛苦的深渊中, 她在被人一步步逼向变态的边缘。此时的她既是被害者, 又是值得同情的人物。

作品以“分家”为界, 七巧进入由“被害”转为“害人”的性格发展阶段。

当丈夫和婆婆都已辞世, 经过哭闹、争执终于分了家后, 七巧总算离开了埋葬她青春的姜公馆, 在守着“金锁”后终于得到了家产。她自由了, 她富有了, 然而, “金锁”反而更紧地锁住了她。当季泽来向她借钱向她示爱时, 她“低着头, 沐浴在光辉里, 细细的音乐, 细细的喜悦……”男人的温情, 哪怕是假的, 也让她如此渴望。但马上她又转而担心, 怕他是想她的钱。当她确认季泽的真正目的是图谋她的财产时, 她震怒了, 她抓他, 她打他, 将他赶了出去。季泽走了, 七巧又依恋他, 跑到楼上窗口望着季泽, 并且后悔, 情愿“装糊涂”:这是何等复杂的情绪!这是爱在七巧心里的最后一次挣扎, 这是七巧与自己爱的决绝!爱的可能性的丧失是七巧人性异化的关键一步, 她变得疯狂起来, 她要把这种不幸的命运转嫁到她的每一个“臣民”的头上。她仿佛不是一个母亲, 而是一个敌人、一个他人幸福的嫉妒者。她完全把自己套进黄金的枷锁里, 一步步泯灭了自己的良知和人性, 她变得乖戾、任性、无情、变态。从此, 她将疯狂的报复施在自己的儿女身上。这种报复既造成了儿女的悲剧, 又构成了她个人悲剧的潜在层面, 她对儿女的迫害一步步加深, 她人性中的善与美就一步步泯灭, 直至完全丧失。

长安从失学到失爱, 人生的希望与幸福全部被七巧毁掉了。七巧以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活活拆散了30岁女儿的婚恋, 女儿长安只能留下一个苍凉的手势……

七巧的刻薄、乖戾、变态、破坏力以无比强大之势残害了女儿, 儿子也未能幸免。儿子长白的婚姻一样以悲剧收场。畸形的婚姻, 畸形的婚后生活, 势利互诈的人情关系, 使得七巧的血管里只剩下了金钱, 她一辈子想的是钱, 念的是钱, 嫁到姜家来, 盼的是分家以后自己掌握一大笔钱, 当一切幻想最终只能集中到金钱时, 金钱欲就成了吞噬别人吞噬自己的可怕力量。她疯狂地残害别人, 包括自己的亲生子女。在这个过程中, 血缘亲情就被金钱的利剑一寸寸地摧毁了。

七巧就这样守着她的金钱的枷锁, 最后她似睡非睡横在烟铺上, 她知道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 她婆家人恨她, 她娘家人也恨她。她在操纵着别人命运的时候, 她的意识是非常清醒的, 她知道每个人都在恨她, 她也知道别人恨她的理由, 因为这些人的不幸遭遇是她一手造成的。的确, 曹七巧从来没有享受过健全的爱情、正常的生活, 在这方面, 她是一个“被害者”, 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她去葬送别人的爱情的理由。因为她不能够过自己所期望的那种生活, 当她看到别人过这种生活的时候, 她就采取这种卑劣的手段来颠覆之, 并在这种颠覆中寻求一种带恶意的满足, 甚至连自己的儿女也不放过。她的这种性格的变异、母爱的沦丧, 使得她成了一个众人所毒恨的人, 孤独地走完了畸形人生路。

七巧的人性被金钱、情欲的力量扭曲, 如果说“被害”时, 她因被压抑、受歧视而有变态心理的话, 尚可被理解被接受。而到了“害人”时, 七巧无意识的给儿女的折磨摧残比自己所受的还深重, 此时, 七巧的变态心理已为人所痛恨了。张爱玲以女性自省的眼光审视人物身心的内部构成, 毫不留情地揭穿病态的真相, 七巧被作者描绘得入木三分、悲凉无比。七巧的“被害”本身已是悲剧, 而七巧“害人”则是更大的悲剧。张爱玲关注的焦点始终是人性, 对人类本性的书写是其最高命意。她以一个女性真实的体验和独特的人生感悟, 平静地展示了人性丑恶的一面, 心酸而不无美感地反映着生命的本来面目;一切是赤裸裸的真实, 没有丝毫的矫情和掩饰, 有美也有丑, 有爱也有憎, 而且爱在一点点地毁灭。在她笔下的那些被蹂躏的女性形象身上, 负载着作者对现实世界无奈的认同中所隐藏的失望与惆怅、所感受的苍凉和感伤。

篇9:从《金锁记》到《怨女》

关键词:张爱玲 《金锁记》 《怨女》 七巧 银娣

1943年张爱玲的短篇小说《金锁记》获得巨大成功,一时间被认为是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称之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1957年张爱玲又写了与之相似的长篇小说《怨女》,被认为是《金锁记》的“展开本”。

众所周知,张爱玲在小说里总是很少运用第一人称,避免谈到自己,而在散文里她却总是谈到自己,可以说她的小说和散文存在着某种对照关系。为了反驳傅雷先生对自己的偏颇评价,张爱玲写了《自己的文章》,小心、但又认真、细致地为自己辩护,同时也阐明了自己的审美观点与创作见解。在这篇文章中,她宣称自己喜欢回味无穷的“苍凉”,喜欢像“葱绿配桃红”的“参差的对照”。“不喜欢采取善与恶,灵与肉的斩钉截铁的冲突”,不那么强调主题,而是“让故事自身给它所能给的,而让读者取得他所能取得的”。也不把虚伪与真实写成强烈的对照,“却是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写出现代人的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她喜欢素朴,她要写的是人生“安稳的一面、和谐的一面”,“人生安稳的一面有永恒的意味”。她“从描写现代人的机智与装饰中去衬出人生的素朴的底子”,文章虽或过于华靡,心所向往的还是海水一般“饱蓄着洪涛大浪的气象”。虽然“只是写男女间的小事情”,却是意在写出人性的素朴与放恣,并有意于“描写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下来的记忆”,“以此给予周围的现实一个启示”。

如果把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里提到的关键词强调出来,恰好可以构成两两对照的两个系列:

飞扬 安稳

斗争 和谐

超人,生在一个时代 凡人,存在于一切时代

力是快乐的 美是悲哀的

壮烈,似乎缺少人性 苍凉

悲剧,强烈的对照 苍凉,参差的对照,更真实

刺激性 启发性

极端,彻底 不彻底

英雄 普通人

悲壮是一种完成 苍凉是一种启示

对比两部作品可以看出,《金锁记》固然是张爱玲的代表作,却更接近于前者,《怨女》则更接近于后者,在很多方面也更接近于张爱玲的文学理想,更加体现了张爱玲的艺术观和艺术个性。《金锁记》的悲剧性、大起大落的情节,人性的扭曲、压抑、变态,七巧所体现的力量与紧张,正是傅雷所赞扬的地方。但是张爱玲却说:“极端病态与极端觉悟的人究竟不多。时代是这么沉重,不容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这些年来,人类到底也这么生活了下来。可见疯狂是疯狂,还是有分寸的。所以我的小说里,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这时代的广大的负荷者。因为他们虽然不彻底,但究竟是认真的。他们没有悲壮,只有苍凉。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

七巧就是一个“彻底”的人,彻底的病态、彻底的疯狂。而银娣则是张爱玲所说的一个“凡人”,是个容易接受现实、顺应环境的人,她更符合芸芸众生的态度,代表一般人的取向,代表一种普遍的、常规的人生境遇。小说开头以三节的篇幅铺张了银娣与药店伙计小刘的爱情,以及对外婆的亲情,更多的表现了银娣“善”的一面,她的人生中美好的一面,她的“凡人”的一面。如果说七巧是因为外界的力量被迫嫁入豪门,嫁给残废丈夫,然后走进自己的心狱,在情欲的折磨中给自己带上了黄金的枷锁,并用这黄金的枷锁辟杀了几个人,那么银娣则是自己把自己推向了悲剧,她的道路更大程度上是自己选择的。如果说七巧是被巨大的情欲的力量所毁灭的,那么银娣则是被琐碎的生活的细流所侵蚀的。七巧是被无法控制的力量所牵制,一步步走向病态和疯狂的,而银娣虽不是极端病态的,也不是极端醒悟的,但她究竟是认真的,她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认真的,她是认真地活着的。七巧的一生是个悲剧,银娣的一生也是个悲剧,但是七巧是悲壮的,而银娣是苍凉的,在苍凉中给人以启示。从七巧到银娣,从三万字的《金锁记》到十几万字的《怨女》,张爱玲把那个彻底疯狂、彻底变态的女子的一生的悲壮故事,演变成了另一个比较理智和世俗的女人无奈挣扎的、过着安稳日子的、苍凉的一生的故事。

下面我们从七巧到银娣的变化之处来看张爱玲是如何写“普通人”的“安稳”生活的,以及这些变化是如何体现张爱玲的美学观念的。

一、对嫁入豪门的态度

《金锁记》中七巧一生的悲剧源于错配的婚姻。这种婚姻是七巧不能选择、不能改变的。在文章的开场七巧就已经有一子一女。从后文的信息中可以得出,七巧是因为哥嫂贪图钱财嫁入豪门的,做了奶奶而不是姨太太已经是不错了。有七巧和哥哥大年的争吵:

“ ……凭良心说,我就用你两个钱,也是该的。当初我若贪图财礼,问姜家多要几百两银子,把你卖给他们做姨太太,也就卖了。”七巧道:“奶奶不胜似姨奶奶吗?长线放远鹞,指望大着呢!”

在自己的婚嫁命运中七巧是没有主动权的,无论做太太还是姨太太,七巧完全是被动的,是没有选择也是不能选择的,这是悲剧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与七巧相比,《怨女》中的银娣有多种选择的可能,也有选择的自由。银娣很泼辣,哥嫂也要惧她几分,她拒绝给姚家做小,可以大哭大骂大叫,在媒婆为姚家做媒时,嫂子说“不过我妹妹要先问她一声,她也有这么大了--哥哥嫂嫂到底跟父母不同,这是一辈子的事,还是问她自己。”同时,她有一个可以说是两情相悦的意中人——药店伙计小刘,并且托了外婆来做媒。就在做媒的同一天晚上,吴婶再次登门——姚家要聘她做正太太。这样小说就把银娣放在了三种可能里,面对这三种选择,银娣是有不同的心理反应的。她含蓄地默许了小刘的提亲,却“在喜悦中若有所失”:嫁给小刘的命运是住在乡下的茅屋里、种菜、伺候一个老妇人、看季节的变化,看时间把自己变成老妇人,她就会“像外公外婆那样成为哥嫂的穷亲戚”,“人家一定说她嫁的不好,她长得再丑些也不过如此。”她觉得嫁给小刘有点可惜,就像所有的漂亮女孩子一样,在终身大事决定以后都会感到悲哀和失落,因为命运已经注定,所以银娣有点不甘心,就把外婆先打发走了。而对去姚家做太太,尽管一想到未来的丈夫是个瞎子她就“身子僵冷”,但还是为这出乎意料的平步青云的机会而喜悦、得意,很快就答应了,甚至连外婆来提亲的事都没有告诉哥嫂。

二、对叔嫂婚外情的态度

小叔子是她们枯燥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对七巧而言这是悲剧制造者之一。对这种不正常的感情关系的处理,七巧和银娣也是截然不同的。比较说来,七巧冲动、盲目、激烈、狂热,她爱季泽,处处采取主动,却得不到他,在情欲的煎熬下“她迸得全身的筋骨和牙根都酸楚了”。及至她有可能得到他时,却因为发现对方是想借此骗钱而迅速由陶醉转为暴怒,将季泽赶了出去,痛极难言,失魂落魄。这一切既流露出她为情所使、不计利害的单纯冲动的性格,同时也隐藏着她对爱情的幻想与追求。她是一个性情中人,也是一个有幻想的人,一直认为和季泽的爱情是美好、纯洁的,这种幻想破灭后,她是那么的愤怒、伤心、绝望!

银娣就不同了,她和三爷互有感情,一开始她也敢冒冒险。但是,浴佛寺里一次不成功的偷情令她又悔又怕:“大钳子似的夹紧了她,苦痛到极点。”她知道“向来姨奶奶们不规矩,是打入冷宫,送到北边去,叫看房子的老佣人顺便监视着。”她觉得自己那么傻(在后面第十节又一次出现“她也是傻,不该认真起来”),她不敢想象自己将要面临什么样的结局,感觉月亮就像“末日的太阳”等着她,她想以上吊结束这一切,被救下来之后就再也没有过半点越轨之举。

和七巧相比,银娣是清醒的、理性的,她看重现实的安稳生活、自己手中的地位和金钱以及随心所欲地使用自己金钱的权利。七巧险些被季泽的虚情假意所欺骗,这说明她还是希望或者渴望爱情的,心中还是有爱情的存在的。而银娣,且不说三爷来此的目的是躲债、借钱,还是追怀旧情,银娣连调情的机会都不给三爷了,她宁可不要任何男人。我们怀疑她的心中是否还有男女之欲,更别说爱情了,她要保住自己的金钱和地位,为此可以牺牲情欲,这是她和七巧的不同之处。

三、家长权利的运用

在丈夫、婆婆相继去世之后,她们掌握了金钱和权威,也掌握了子女的命运。二者对自己的这种权威的运用也是有巨大差异的,尤其是在对女儿、媳妇、姨奶奶等身边女性命运的掌握和关系的处理方面。在这一点上,与《金锁记》相比,《怨女》更能体现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里所阐释的美学观念。

长安称得上是《金锁记》的主角之一,有关她的段落几乎处处精彩,充满青春气息和忧伤之美,像一支“LONG LONG AGO”的忧伤的歌。同时,长安作为七巧的亲生女儿而遭受种种精神折磨与羞辱,终至于和恋人分手走进那弥漫着鸦片烟雾的“没有光的所在”。长安是七巧变态心理和报复欲的最严重的受害者,也是最明确的例证。如果说婆媳矛盾历史悠久、潜藏的“俄狄浦斯情节”使七巧对待芝寿和娟姑娘的精神凌虐尚有情可原的话,那么对亲生女儿的自觉不自觉的嫉妒和报复则只能说明其情欲之强烈、受伤之剧烈、怨恨之深重、内心畸变之严重,这是长安的悲剧,更是七巧的人生悲剧。她以“疯子的审慎和机智”亲手毁了女儿的爱情和幸福。至此七巧的变态和疯狂都达到了“彻底”的地步。“七巧和女儿长安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冲突,最能显出《金锁记》的悲剧的力量”。

但在《怨女》中女儿不见了,只保留了儿子——玉熹,小说的悲剧性从而被减弱。因此,与七巧相比,银娣在读者的眼中也不至于那么变态和疯狂,没有那么强烈的情欲之苦,没有那么残酷的情欲的压抑,没有那么剧烈的情欲的挣扎。七巧作为母亲,又不是母亲,她是一个毁掉别的女人的爱情和幸福的恶魔,对于长安来说,七巧是一个“恶母”形象,恶得无孔不入。而银娣只是一个守寡多年的母亲,玉熹是她多年守寡岁月中的伴儿,她“相信她的儿子一定与众不同”,怕他在外面跟着堂兄弟学坏了,宁愿他呆在家里不出去。也许银娣对她儿子投入的感情太多,寄予的希望太多,给予的溺爱太多。正是这太多的溺爱是玉熹难以承受的。

再看两个儿媳:芝寿和冯氏。《金锁记》中的芝寿是个面目模糊的受害儿媳,除了她的心理控诉之外,没有更多的描写。作者重点将笔墨用于七巧对媳妇的精神折磨,比如让儿子整夜整夜的给自己烧大烟,不让儿子与媳妇同房;打探儿子与媳妇的房事,然后在亲戚中大肆宣扬等等。《怨女》中的冯氏却详细交待了外貌、定亲、娶亲等日常生活内容,对其外貌毫不客气地加以“丑化”,这在张爱玲作品中是很少见的。她不但相貌奇丑还喉咙粗哑得像个男人,以至银娣母子俩人都自认晦气,算是“上了无为冯家的当”。描写冯氏的丑和银娣的受骗,意在将银娣虐待儿媳之举正常化、一般化,冲淡、化解甚至消弥其中的情欲动因。这种努力不止一处,比如芝寿之死并无明确病因,冯氏却确确实实有了“痨病”;银娣固然骂儿媳,但她做姑娘时就爱骂人;还有,“三十年媳妇三十年婆,反正每个女子都轮得到。”“虐待媳妇是常事”。这样张爱玲把银娣对媳妇的虐待加以正常化,七巧的变态到了银娣这里就变成了常态的东西。

总而言之,通过以上对七巧和银娣的分析,我们对于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对自己创作的阐释会有一个更真切的体会,对七巧和银娣的形象也会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体会。

就七巧的决绝、彻底的气质和抗争力量而言,她近于悲剧英雄性格,是一个悲剧性的抗争者,一个现存秩序的破坏者,一个强有力的、勇于与命运对抗并竭力控制自身与他人命运的英雄,她宁可头破血流却从不计后果。她没有对庸常人生幸福的追求,却有对爱情的幻想。“当初为什么要嫁到姜家来?为了命中注定她要和季泽相爱”——一个在虚情假意基础上产生的如此幻美的解释,唯其纯洁、美丽,爱情才展示出它最美最动人的部分,将人生的意义和乐趣都押在了这里。而她则注定是一个得不到爱情的女子。当她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她就要用全身的力量来挣扎、反抗,折磨别人就是她反抗的方式。她是一个有强烈欲望的疯狂的女人,自己得不到的别人也休想得到,她要毁灭别人的爱情和幸福。她在黑暗中挣扎,以牺牲、摧残别人的幸福为自己的青春殉葬,终于走上疯狂的、变态的道路,在毁灭别人中也毁灭了自己!

银娣则是个普通人,驱使七巧的强烈情欲在银娣这里已经淡化,蜕变为一个正常人的再普通不过的欲望。没有剧烈的心理冲突,没有难以言表的怨恨交加,没有“迸的牙根都酸楚了”的极力克制,因而也就没有激烈的虐人和自虐,没有失魂落魄和疯狂。银娣清醒、冷静、理智、节制、谨慎、守礼、 有目标、有心计,把得住自己,她追求的是安稳、风光、出人头地、有子有孙、安享晚年,情欲在她这里没有多少分量。她的行为准则、思想方式、心理动因没有超出正常人的界限,她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固然,她丧失了人生中的一部分重要生趣,但由贫困低贱的市井细民而跻身豪门,大福大贵,而后作威作福,尽享天年,一个贫寒人家的普通女子还能指望什么呢?在面对金钱地位和情欲的二难选择时,有多少人可以潇洒地放弃前者呢?银娣的选择是无可厚非的,在街坊邻居眼中,她是交上了好运,很多人对她艳羡不已。她的选择是带有普遍性的,她身上体现的是人类的共性,也是人性的弱点。在她的生活中她所能抓住的只有物质和金钱,谁能说她就不应该这样做呢?从这里也可以折射出女性的生存困境和面临的生存选择。

七巧那里存在的“黄金——情欲”的既紧张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但求安稳的庸常的生活愿望。银娣得到了,只是于满足中稍有怨意。所以,七巧对这个世界是“恨”,而银娣是“怨”,但也止于“怨而不怒”,回归传统的“平静”。七巧是安娜、包法利夫人、蘩漪似的人物,在一部长长的女性形象画廊里,她将永远为她的不幸、为她被迫嫁到豪门、为她无情无爱无温度的婚姻、镜花水月的爱情而痛苦着、暴戾着、报复着。银娣则带着满足的微笑安然地坐在那里,如任何一个要强好胜并善于逆来顺受自我宽解的中国女人一样,即使在如此残缺破碎的生命里也能设法获得一些小小的满足。张爱玲在《谈女人》里引用奥涅尔剧中的地母娘娘来谈他对女性的理解:“超人是男性的,神却带有女性的成分。超人与神不同。超人是进取的,是一种生存的目标。神是广大的同情、慈悲、了解、安息。”如果以此为标准,张爱玲的作品中的女性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七巧、薇龙、许小寒,她们在强烈的情欲撞击中顺流而下,无法自控,在与命运的对抗中都成为失败者。第二类是银娣、流苏、霓喜、敦凤等,她们务实、平凡、理性,对情感不抱幻想,努力去抓住对自己生存有利的种种条件,无论抓住的是男人、金钱,还是其他能带来安稳的东西,为了谋生而结婚,她们最后都能都能获得某种女性意义上的“成功”:一个平凡、稳定、甚至有某种“幸福”的生活。在张爱玲看来,这种女性物质化生存不但无可厚非,并且实际上更是“妇人性——人性”的体现。银娣就是“妇人性”的化身,幸福、安稳的人生就是她的全部目标。张爱玲把光聚到银娣一人身上,启示出女性生存的种种智慧、心机、无奈、压力,她把最庸常琐碎的生活作为素材,写出了在一般人看来没有诗意、没有灵魂、没有神性的生活中的“诗意”、“灵魂”和“神性”。

参考文献:

[1]张爱玲.金锁记[M],传奇[M].上海杂志出版社,1944.

[2]张爱玲.怨女[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7.

[3]张爱玲.自己的文章[M],流言[M].上海书店,1987.

[4]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A],张爱玲文集[C].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5]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

[6]林幸谦.女性主体的祭奠[M].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

上一篇:度个人计划个人工作计划下一篇:技术咨询合同的特征与主要条款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