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刊贺词

2024-04-17

创刊贺词(精选13篇)

篇1:创刊贺词

欣闻周刊创刊一周年,谨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衷心的感谢!祝贺你们在短短的一年里,把握政策高度,拓展内容广度,挖掘报道深度,办出了自己的风格,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感谢你们始终关心学生成长,始终服务学生需求,始终关注校园精彩,为学生奉献优秀精神食粮,为学校提供有力的工作指导,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校的得力助手。

在这值得庆贺的日子里,希望贵报坚持特色,创新发展,越办越好!

篇2:创刊贺词

创刊贺词致辞1

同志们:?

值此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x大和盛市委工作会议精神,凝心聚力求发展、并肩携手奔小康之际,x市地方文化研究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地方文化期刊——x杂志问世了。这是我市深入学习“x”重要思想、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是全市人民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也是广大宣传文化工作者为建党82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对x杂志创刊表示热烈祝贺,并向参与创办杂志的全体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

x自古被誉为“东国名地”、“礼义之邦”,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资源丰富、底蕴厚重的历史文化名城。数千年来,x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对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进行研究、整理,去伪存真,并加以继承与发展,古为今用,意义重大而深远。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地方文化的研究与发展,更期盼x文化在新世纪得到更大繁荣,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今年4月,寄托着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厚望的x市地方文化研究学会成立了,并在成立后不到两个月时间,创刊发行x杂志。x杂志的创办,是学会同志克服困难、辛勤工作的一项重要成果。x杂志,是地方文化研究学会宣传研究成果、展示文化精品、增强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必将成为x又一大媒体,载入x文化建设的史册。?

创办x杂志,是学习实践“x”重要思想、切实加强地方先进文化建设的实际行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文化建设占有重要地位。“x”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建设先进文化,必须做好继承与发展的文章。顺应社会发展要求创办的x杂志就承担起了宣传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的媒介功能,一定会在建设先进文化中发挥出无可替代的作用。?

创办x杂志,对于促进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创办x杂志,为研究、传承x丰富独特的地方文化搭建了平台,结束了我市没有综合性文化期刊的历史,填补了文化建设的一项空白,在潍坊是具有创造性的,在全国县级也是领先的。它必将很大程度上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有效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维护和树立良好的文明城市形象。?

创办x杂志,对于推介x、发展x作用巨大。三年实现“市内赶寿光、省内上位次、国内进百强”的奋斗目标,经济必须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要实现这个发展,推介宣传工作至关重要。x杂志的创办,不仅弥补了我市对外宣传的不足,而且突破了原有媒体在对外宣传上的局限性,更有利于全方位、深层次、高质量地宣传推介x,让更多的人了解x、热爱x、投资x、发展x。?

创刊贺词致辞2

火红的七月,在中国共产党九十华诞之际,在x总医院即将迎来120岁生日之时,在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翘首祈盼中,由医疗集团文联创办的文学艺术综合性期刊《x》,今天,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开滦医疗文化史上的创举,是医院文化建设中的一件大喜事,也是广大员工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值得庆贺!

凡新办之刊物,必先开明宗义,《x》也不例外。弘扬医院文化主旋律,为医疗集团的改革发展服务,为创建和谐医院服务,忠实地记录医院建设和学科发展的脚步,展示医疗集团的良好形象和医疗人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凝聚开滦医疗人昂扬的斗志,应当成为办刊的主旨。

把握时代脉搏,突出医疗卫生行业特色,倡导优良学风,传播健康知识,塑造有生命力的天使形象,应当成为编者不懈追求的目标。

《x》,对内、对外她既是宣传的窗户,也是沟通的桥梁,更是一面高扬的旗帜。我们期待着编者们,以创刊号为起点,发挥好此刊独特的魅力和窗口、桥梁、旗帜作用,努力把她办好,办成医院文化的橱窗,办成员工展示才情的平台,办成医院对外交流的名片,使她成为员工和患者信赖的知心朋友。

《x》这株幼苗破土而出了。我们诚挚地希望医疗集团和社会方方面面给她以呵护,期待着她,枝繁叶茂,茁壮成长,繁花似锦,向着灿烂的阳光绽放,给医疗集团文化的百花园带来绿色的希望!

创刊贺词致辞3

尊敬的x,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新闻宣传战线上的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

春风送暖,百花飘香。在这美好的季节,我们迎来了《x周刊》创刊一千期的重要时刻。《x周刊》千期华诞,不仅是x区的一件盛事,也是我们兄弟报社的重大喜事。应邀参加庆祝大会,我感到非常荣幸,借此机会,我谨代表x区委宣传部、《x》和各兄弟报社向《x周刊》千期华诞表示热烈的祝贺。

《x周刊》作为一份资深的区县报,在x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新闻宣传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植根沃土,讴歌时代;春华秋实,枝繁叶茂,谱写了灿烂的篇章,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办报经验。不仅在x内部巩固和提高了主流媒体的地位和舆论引导能力,而且在兄弟区县产生了重要影响。

《x周刊》拥有一支思想先进、业务精练、忠诚于党的新闻事业的采编队伍。全体新闻工作者立足本职,辛勤耕耘,不仅为x区科学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许多优秀的新闻作品也不断发表在中央和市级媒体上,扩大了x在全市的影响力。我们相信,有这样一支团结、敬业、勤勉的队伍,《x周刊》的发展之路将会越走越宽广。《x周刊》的明天将会越来越美好。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值此报庆大喜之日,衷心祝愿《x周刊》越办越好!

创刊贺词致辞4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领导:

在纪念《某某》创刊一周年之际,我谨代表中共 市委宣传部向《某某》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报社全体同志致以诚挚的问候!

《某某》自去年创办以来,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忠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倡导美好社会生活,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塑造美好心灵,倡导科学精神,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某某》报刊发的许多深层次的文章,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一年的办报实践中,《某某》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办刊风格,积累了丰富的办报经验。希望《某某》继续发扬成绩,牢固树立现代办报理念,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求真务实,坚持“三贴近”,进一步发挥特色、提高水平、扩大影响,使《某某》越办越好。

中国有句俗话,叫“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某某》报已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我相信今后必将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创刊贺词致辞5

x报社:

值此《x报》创刊60周年之际,我谨代表上海市政协,表示热烈的祝贺!

作为全国最早创刊的第一张面向工人的日报,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x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方针,始终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热情讴歌上海工人阶级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忠实记录、全面反映广大职工群众的愿望呼声,为推动上海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当前,上海正在按照中央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加快落实“四个着力”、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在此进程中,有关各方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的要求,积极建立完善和谐共赢的社会主义新型x关系、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动实践,既为《x报》提供了大量鲜活素材,也是《x报》下一步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

60年来,《x报》认真贯彻党的新闻宣传方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与上海工人阶级同呼吸共命运,发展成为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x报》热情讴歌上海工人阶级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形成了自己的办报特色和风格,深受广大职工群众喜爱,在引导、凝聚、激励、服务职工群众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面向未来,在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伟大征程中,上海工人阶级任务光荣、责任重大。希望《x报》以创刊60周年为新的起点,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进一步团结凝聚职工群众,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上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笔墨写盛事,华章著未来。希望你们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关注民生、体恤民情、倾听民声、反映民意,在发扬优良传统、保持工人报刊鲜明特色的同时,紧扣时代脉搏、弘扬时代精神,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进一步推动《x报》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亮点,为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人民群众作出更大贡献!

篇3:创刊点滴事

1971年4月,国务院科教组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四人帮”的把持下,会议通过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提出了两个估计:“解放后17年‘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大多数教师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这两个“基本上”对饱受“文革”洗劫的科技教育界无疑是雪上加霜.被罩上这样一顶黑色的大帽子,广大知识分子受到极大的压抑.自从“文革”以来,中国科学院力学所被实行“军管”.之后,石景山钢铁厂和长辛店机车车辆厂的工人师傅又进驻了研究所各领导部门.自钱学森所长被调往中国空间研究院,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副所长又不幸牺牲,力学所已长期没有学术带头人.书刊停止出版,图书馆购书渠道被掐断,讯息不通,设备老化,专业人员流失.人人都清楚,我们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是越拉越大了.

1971年秋天,我从被下放的宣武区香厂路小学回到所内,与董务民,晏名文3人组成了一个情报小组,暂时安顿下来.董务民长期跟着郭永怀副所长做《力学学报》的编辑工作,他和晏名文都是老情报室的人,抓动态、查资料、搞翻译、编书刊是行家里手.我是学地质出身,对力学是外行,在科技情报方面,我更是新兵,但不愿闲着白吃饭是我们3人的共同点.于是,就搜集国内外的科研动态,编写资料,打印后发送各研究室.不想,大受欢迎.得到鼓励后,我们越出越多,一、二页纸不行了,就装订成册.董务民说:“加个封皮吧,取个名字叫《力学情报》如何?”我们请刚恢复工作的力学所原党委书记、副所长杨刚毅题写了“力学情报”4个字,油印在蓝色的封皮纸上,给出了期号和时间,俨然一份杂志出世了.这期间,也听见过另外的声音,“314(我们的办公地点在力学所大楼3层314房间)不经批准印什么小册子”,“找走资派题字”…等.好在到第二年即1972年春,随着中美关系解冻,频频传来周总理强调要重视理科教育和基础理论研究的讲话精神,给我们壮了胆.1972年,遵照周总理批转周培源的建议书,中国科学院当时的革委会负责人刘西尧会同周先生由力学所组办了“力学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座谈会”,会议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座谈1973~1980年力学学科的主攻方向、重点课题和具体措施.会上钟万勰介绍了国际计算技术迅猛发展的情况,钱令希介绍了优化设计的方法与知识;王仁介绍了地球力学的新方向等,似久旱逢甘雨,大家都鼓起一股新的热情.董务民参加了这次会议,他不知疲倦地邀约稿件,我们连夜整理、编写,在《力学情报》上印出,连续出了3期约10多篇文章,很快就在各高校相关专业和科研院、所传开,大家纷纷讨要,有些外地的人甚至专程到北京来抄写.

1973年10月左右,我们高兴地得知科学出版社可以给我们一个公开出版物的名额,当时我们最大的心愿是恢复《力学学报》,但被告知凡“学报”、“情报”类刊物都难以批准,较早恢复发行的多为科普类期刊.就这样,我们决定先办一个通报类刊物,第一,多年积压的科研成果可用简报形式尽快发表;第二,栏目可以多样,《力学情报》的综述、动态、新知识介绍等内容可以继续安排.当时的想法,只要能公开发行,也就很知足了.于是,力学所革委会批准申报,我们办起了《力学》,并于1974年1月正式出刊.《力学情报》也就自然停刊了.

《力学》是个很奇特的学术刊物,因为它没有主编和编委会,却拥有一大批热心的审者、作者队伍,有着很广的读者群.在那个艰难的日子里,我们还自发组织了有全国影响的断裂力学交流会.承担了恢复中国力学学会的任务.

1976年10月,全国欢庆“四人帮”垮台.12月的一天,突然接到钱学森亲自打来的电话,说要与周培源、沈元、张维先生到力学所商议恢复学会活动的事,要我安排一个会议室.那天钱所长来得特别早,多年不见,倍感亲切.这是一次学会的党组会,除商议恢复学会的各项工作外,大家最关心的是何时能恢复学报?会上钱学森再三强调,早做准备,恢复学报;另外,只要有可能,要办一个不仅限于科研人员,要最大范围地照顾到从事工程技术和教学的人员,甚至要让理工科学生都能看得懂的普及型力学期刊.

遵照这个意见,我们开始了积极的准备.当时我们的小集体中,晏名文已调至科学出版社,新来了原在《科学通报》工作的汤寿根和《知识就是力量》的老编辑肖枕石,他们都是办刊的老手.还有从图书馆来的胡淑敏和小郭芹(郭永怀的女儿).我们反复讨论这个普及型刊物应该是什么样子,还找了各类杂志作比较.大家认为它既不同于综合性科普如《知识就是力量》或《科学实验》,也不能是技术资料型如《机械工人技术资料》;既不能仅有理论计算和推导论证,也不能仅是科学论文登录如《科学通报》.我们希望它是一个为读者长知识,扩视野的;既注重力学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又有理论分析、有方法、能让工程技术人员懂力学,会运用力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刊物.为此,我们要把它办得生动活泼,内容多样,风格上能深入浅出,启发读者,举一反三.总之,这个刊物要“新”,

因为心里没底,我们决定出个试刊,摸摸深浅,听听反映.记得那时我们走访了不少单位的专家,如建筑研究院的张维嶽、水利科学研究院霍永基、地质力学研究所的孙殿卿.请他们介绍相关领域最关心的力学问题,为期刊提出设想.还参观了不少院、校、工厂的实验室,约请他们写稿.还到大连红旗造船厂(当时的名字)找陈火金,请他介绍爆炸成形、参观吊装机械和造船工程,到大寨去采访爆破造田.我们拿着稿样,到上海、杭州去征求意见,开座谈会.有一次,我们骑车去上庄公社请农机厂的工人座谈,请问他们怎样理解力学,需要我们做什么.有个技术员带我们去看脱谷机,这个机器开动后,就突突突地边跳边往前跑,闹得工人在后边满场撵着喂料,引得我们禁不住哈哈大笑.粗看好象是有个偏心轮有问题,后来我们画了草图,拿回来请王震鸣做了分析和计算,把改进意见返回给农场,不想他们真的改进了,还打电话来邀我们再去.事后,我们请王震鸣写了一篇短文叫“脱谷机为什么会跑”,不久,王震鸣在与北京第二汽车厂(位于白石桥)合作时,又写了一篇“红旗桥车的刹车怎么不灵?”,这些文章都被刊登在试刊上.这大概也就是后来办“力学小问题”最早的一点“火花”吧.

为了让刊物活泼一点,我们自己学着画栏头和题头,写美术字,制作铜版.那时,没有计算机,排版是用成千上万的各种字号的铅字,版面设计是靠一个字对应一个圆圈一一数出来的,叫做画版式图.图表,照片越多,排版越繁复,但我们的期刊恰恰希望图文并茂!

我们曾到处联系印刷厂.因为试刊没有批件,大印刷厂不肯接,小印刷厂一见到力学的那些数学公式和符号就连连摇头.最后,我们联系到远在宝鸡的一个厂,对方的条件是自带纸张和装订用的乳胶,于是,我们又满北京城地跑,去买大捆大捆的印刷纸、封皮纸和大桶大桶的乳胶,打包、托运.大约是77年初,肖枕石,董务民出差宝鸡,春寒料峭,他们和工人师傅同吃、同睡,拣字、校对、核红、排版、印刷、装订.终于,3000份《力学与实践》试刊本运回了北京,除召开座谈会,四面八方赠送,征求意见外,其余2500份我们委托当时位于琉璃厂的中国书局发售,很快销售一空.

试刊给了我们勇气,也扩大了影响.1977年5月5日,以力学研究所的名义,我们向中国科学院四局(当时也叫图书出版局)正式呈上“关于《力学》杂志改刊(注:改为力学学报)和创办《力学与实践》杂志的报告”,并附上了两份试刊.

几经周折,1978年2月28日,中国科学院(78)科发宣字0186号文件批准“同意出版科普刊物《力学与实践》,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与此同时,《力学学报》在停刊12年后,于当年3月复刊了.我们日夜加班,保证学报如期恢复后,又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简报组的工作,接着又参加全国力学学科规划会的筹备与组织工作,这些重要的会议为《力学与实践》的报道方针与内容作了充分的准备.之后,我们马不停蹄地于次年春即1979年3月使《力学与实践》创刊号正式出版了!回想起来,那真是一个既忙碌又快乐的1978年.

在创刊号上,周培源、钱学森、钱伟长、钱令希、陈宗基等一代力学宗师一齐为它撰写文章,阐述对力学的认识,指明力学的方向,所有的文稿都经作者一一校对、核红!这些宝贵的文献资料既反映了当时制订全国力学学科规划会的历史成果;也是后来数十年中,力学工作者为之奋斗的指南.弥足珍贵.

《力学与实践》是个给“大家看”的刊物,也是个“大家办”的刊物.在后来的日子里,历届主编和编委们,各栏目的负责人、撰稿人和审稿人都为之付出了无数的心血.

篇4:创刊一年间

为何要创办《瞭望东方周刊》?一言以蔽之,国家的崛起已到了战略机遇期,中国需要主流声音,在更宽阔的时空中、在更多元的人群里传播,既体现时代发展的主要方向,又解释变化无尽的复杂现实,以便我们面对机会和风险,有更从容的选择和自信。

过去一年,乃大事频发之年,《瞭望东方周刊》与读者同悲同喜,由衷感到改革开放确已进入关键阶段,实为利益分化、矛盾迭起时代。先人平已言明,国之强弱,则于通塞而已,去塞求通,报馆导其端。一年来,我们致力建造一座新质材、新形式的桥梁,期望它能接贯天空大地.经纬中心八围,连系往昔明朝,沟通物质心灵,以助和谐世界之成。

创刊伊始,我们便注意到,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文明进步,已成互哺相促之势。让广大公众关心核心政治而不是疏离,让人们了解国家大事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便成了我们一年来自觉的追求,也标识了我们特殊的贡献:新一届政府如何实现平稳过渡?世界上最大政党怎样探索走出兴亡周期律?中央新政策与中国现实有何关系?什么是国家统一的前景?反腐战役进展如何?等等。我们还密切关注每一次中央政治局学习的详情,让公众了解中央高层注意力所在,由此创出新的报道品牌。我们的时政新闻引起了读者的浓厚兴趣,有人称由此理解了中央的夙夜之忧,识清了国家的走向;也有人提出自己的改革建议,期望我们代为反映。这样的心声吐露,这样的无间联系,使办刊者备感欣慰。

我们也把目光锁定最真实的民生。在春节的寒夜,我们的记者奔赴街头,记录穷人过年的场景;在农民饱受圈地之苦时,我们吁请对他们的特别关怀;当病患者遭受浮夸广告蒙骗时,我们率先予以揭露。特别要提到的是,新兴社会阶层包括民营企业家的生存形态,也落入了我们的视野。我们报道他们如何造汽车,如何与跨国公司打官司,以及如何参与政治。总之,一年来,我们说民众想说的话、讲民众能懂的话、这使传统的新闻人感到了新生的愉悦。

一年来,我们须臾不敢脱离国情而独存,我们到达焦点事件的现场,直面最深刻的矛盾,也分享改革者的创新激情,并探求现代化建设重大问题的答案:宏观调控到底要解决什么?地方政改是怎样的一种冲动?地下金融风险已到了何种地步?经济学家究竟在为谁代言?郎咸千事件怎样关系着国企改革?审计困难在哪里?“国九条”如何才能落实?等等。每次报道,都使我们心绪难平,感叹执政者的不易,操作者的艰辛。

我们为全球化大潮下的中国未来而求解。我们提出前瞻性话题,与理性的读者共同思索:中国下一种形象是什么?中国人面临哪些海外风险?经济发展为何竟会导致一国政府下台?美国的软实力对中国有何影响?中日关系如何破冰?印度会否超越中国?尽管是新创之刊,我们一年中也两度派出记者去周边国家采访。我们期待中的读者,是拥有了全球视野的新公民。

我们所做的一切,用二字可以概括:责任。责任并非所谓精英们的自诩,而实是读者的殷殷之托。我们印出的每一张纸、每一个字,都是国民的财富;我们写下的每一笔、每一划,都不敢擅自挥霍。一年来,我们呕心沥血,无非是为着读者——最广大的民众服务,我们追求于他们最大的利益,而无一已之私念,这为的是实现我们共同的理想,让所有人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为了这样的目标,我们选择了说真话、讲事实;为了这样的目标,我们身,临东海一隅,却选择做一份全国媒体。我们不仅提供资讯,更在提供见识;我们不仅报道事实,进而寻求意义。我们做有立场、有方向的刊物,并拒绝以脱离实际的说教强加于人。我们不惧威胁,不受利诱,也不媚恶俗,以此决定新闻价值的取舍,并打造记者良知的根本。从而全面贡献于时代。

而我们也深知,这时代已与任何一个时代不同,这决定了我们像一切求索者一样,必然去解放思想,采取创新的姿态。这是对自身的一场改革,有时会摸着石头过河,有时会走弯路。但我们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我们坚持真理,改正错误。所幸的是,我们得到了上上下下的关爱与扶持。我们也从在市场上先行的兄弟媒体那里,学到了很多。我们是资源整合时代的产物,这决定了我们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篇5:创刊祝贺词

诞生,像是一颗幼苗穿破坚硬的泥土,努力地舒展自己的筋骨,又似一朵鲜花含着微笑,自信地绽放自己的英姿。时近晚春,在领导的重视下,《珠光风采》创刊了。相对于集团近十年的发展轨迹来说,作为企业内部报刊,《珠光风采》显得有些迟到。但记得曾有诗人作诗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晚其实也具有一种特别的味道,她可以避开繁花的烦扰,更具一方风格。

成长,含着无数的激励。企业报刊作为一种阐述企业理念、构建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管理和增进企业员工之间沟通的平台,我们所要办的报纸不仅是企业的宣传板、也不是员工的灌水堂,我们的报纸应该是代表着先进企业文化发展方向,有利于员工了解企业,有利于员工自我发展,有利于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春天有个节气叫做“惊蛰”,也就是春雷唤醒万物的意思。我们没有春雷的权威,但是希望每一季的报刊都能够让员工感受到春天的活力,每一份既是员工的激励,也是企业的收获。

归宿,是一种情感。无论是员工的经验心得抒写,还是企业的经营成果报道,都是企业员工感情的归宿。当我们折叠着这份报纸,就能够感觉得到她的重量;当我们在百忙之中,能够从案头拿起她来细细品读;当多年以后,还会有人从档案室找她出来寻找回忆;那我们的成功也就凝聚了相当的归宿。归宿,是终点,但更是起点。

篇6:创刊贺词致辞

大家下午好。

春风送暖,百花飘香。在这美好的季节,我们迎来了《x周刊》创刊一千期的重要时刻。《x周刊》千期华诞,不仅是x区的一件盛事,也是我们兄弟报社的重大喜事。应邀参加庆祝大会,我感到非常荣幸,借此机会,我谨代表x区委宣传部、《x》和各兄弟报社向《x周刊》千期华诞表示热烈的祝贺。

《x周刊》作为一份资深的区县报,在x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新闻宣传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植根沃土,讴歌时代;春华秋实,枝繁叶茂,谱写了灿烂的 篇章,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办报经验。不仅在x内部巩固和提高了主流媒体的地位和舆论引导能力,而且在兄弟区县产生了重要影响。

《x周刊》拥有一支思想先进、业务精练、忠诚于党的新闻事业的采编队伍。全体新闻工作者立足本职,辛勤耕耘,不仅为x区科学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许多优秀的新闻作品也不断发表在中央和市级媒体上,扩大了x在全市的影响力。我们相信,有这样一支团结、敬业、勤勉的队伍,《x周刊》的发展之路将会越走越宽广。《x周刊》的明天将会越来越美好。

篇7:创刊贺词摘抄

2.衷心祝愿越办越好,在以后的日子里取得更好的成绩!

3.愿能以独特之思想,敏锐之直觉倡导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和农技文化。

4.希望能更加贴切地反映农技方面点点滴滴,祝越办越好!

篇8:《文化纵横》创刊

会议由《文化纵横》杂志社执行主编高超群主持,《文化纵横》杂志社社长、主编杨平,就《文化纵横》杂志的宗旨、杂志的定位与方向,向与会学者作了简要的介绍。与会学者对《文化纵横》的创刊及基本定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就杂志定位所涉及的价值重建、普世价值与中国特殊性、观察中国与世界的多重视野等命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也为杂志的作者群、读者群建设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应运而生”的刊物

首先,与会者充分肯定了《文化纵横》杂志的创刊与基本定位,大家肯定地指出:这是一本“应运而生”的刊物,是应时代之所需出现的刊物。

北大政府管理学院的李强认为,“现在中国需要一个这样的杂志,讨论文化重建”——其实也就是要解决“中国人面临现代世界,如何安身立命”的问题。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的范亚峰认为,改革30年后,中国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都处在十字路口,《文化纵横》杂志“比较敏锐地把握住这个时代的脉动,可以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在这个社会最需要文化价值的时候,《文化纵横》杂志就“为思想的出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载体”。

中国人民大学康晓光认为,这本杂志的出现,对于目前中国各种力量的整合有很大的价值,他认为,《文化纵横》所要承担的责任就是“通过文化把各方面的力量整合起来”。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姚洋比较了《读书》《财经》与《南风窗》三种杂志,认为《文化纵横》杂志以“文化”的名义,行“综合性”杂志之实,恰好补目前杂志之所缺。

北京大学潘维认为,这个杂志的出现,某种程度上表现了我们的“自信”—— “用通俗一点的话说就是‘气到了’”。

中国社科院美国所黄平说,他也认为《文化纵横》在这个时候创刊,说明“时代是到了这个份上了”,《文化纵横》的使命,的确是这个时代的需求,是这个时代“需要我们拿出自己的价值观”了。

价值重建:注重实践、注重民间

对于如何处理当代中国的价值重建,与会学者有不同的倾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的刘海波认为,中国的价值并没有消失,关键是一直没有给予“哲学上的解释”。他认为,要从中国的传统、社会主义理想以及1949年以后的政体这三个层面,研究我们的价值观,价值重建其实就是“哲学上的治疗”。

香港中文大学的王绍光认为,虽然中国并不存在广泛的价值观流失,但是,价值观的确在“付诸行动”的层次上出了问题。因此,他认为在这种时候,我们尤其需要“放下知识分子的傲慢,关注民间”,关注民间社会中正在生长着的社会实践。研究这些实践,可能比单纯的理论思考更有价值。

时评家秋风也认为,中国的价值体系虽然并不完美,但已经存在;中国的价值处于“生成”的过程中,因此需要特别关注当代的行动者,要到“行动中的社会主体中去观察,去感受”。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黄纪苏认为,“在民间”是这个杂志中非常醒目的一个栏目。他认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文化实践非常自发,“实”,已经走在“名”之前了。这个正在变化着的“实”,是理论界和思想界需要去认识的。

韩德强从理论上描述了文化价值观的生成。他用比喻说,文化价值体系的形成,有点像是蚕吃桑叶,吃够了后就会吐丝,最后破茧而出。对于文化价值的形成来说,吃桑叶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普世价值与中国特殊性

价值重建的课题,自然与当下关于“普世价值”的讨论牵连在一起。

清华大学的秦晖指出,普世价值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谁能够掌握普世价值的话语权”。过去,在意识形态上我们一直处于守势,现在全世界面对“现代化”都有点迷茫,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自信,就根本用不着回避“普世价值”这个说法。

李强则认为,在普遍主义和多元的视角中,任何一个观念都不能把自己说成是一个普遍主义观念,但这不妨碍我们“提升和改善我们自己,使我们有更多普遍主义的因素”。

秋风则认为,虽然我们文明的文化价值是在“生成”的过程中,通过行动形成的也必然是一个“中国文化”的观念,但是,其观念来源却是普世性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的高全喜也认为,把特殊主义隐藏在普遍主义之下,恰恰是西方近代意识形态最为成功之处,我们的意识形态建设也可以这么做。

潘维比较强调普世和特殊的辩证关系,他认为,一些基本的人类伦理道德是普遍性的,这没问题;但在普遍性之下,确实是有些特殊性的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从中国自己的文化理念来思考当前的现实问题,讨论中国的特殊性问题,他认为,这种现象说明的,恰恰不是中国的焦虑,而是中国的自信;经过这种思考形成的,也许是相当独特的自我,但也一定是包容的。

观察中国与世界的多重视野

有学者也针对《文化纵横》杂志的自我定位,提出了一些意见。

针对《文化纵横》杂志在定位和议题设置上反复涉及的“中国与西方”的问题,汪晖提出,在这里正是要从“纵横的角度”,提供观察中国与世界的多重视野。首先,在大的社会变迁中,面对中国崛起,要多一点历史的、地域的视野。他说,现在很多现实都超出了我们目前的认识框架,是我们现有的知识体系不能解答的,对待中国本身的问题,一定要有更丰富的视角。同时,现在谈论中国也离不开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如果在我们的思考中没有世界,将是非常危险的。

王绍光则认为,目前杂志关于“中国与西方”的框架,有些过于简化,他也主张要“放眼世界”,要把非西方的思潮,拉美、东亚的思想等等,都纳入到自己的视野之中。

作者群与读者群

关于杂志的作者群与读者群的构成,与会者也给出了中肯的意见。

汪晖认为,《文化纵横》杂志是一份思想性的刊物,但所倚重的作者,却不能是空谈思想的“思想家”,他主张寻找各个领域的“专家”,让专家就中国的实践,就中国当前发展中的一些具有前瞻性的问题,从专业的角度出发,来谈思想建设。王绍光也认为,思辨性的学者谈文化建设,只能是文化建设中很少的一部分,文化建设需要包含很多学科,诸如民俗学、传播学、历史、艺术,、城市规划设计等等,都和文化重建有很大的关系。他认为《文化纵横》杂志,要“多多考察各个学科的前沿问题”。

对于杂志社描述的读者群定位,与会者普遍表示在读者群中缺少了“大学生”这个群体,对于青年一代在文化、道德上的诉求,关心不够。曹卫东指出,如果杂志的定位是影响中国未来20年的人群,那恰恰不该忽视在20年中会成为社会主流的大学生群体。吴飞认为,从《读书》的经验也可看出,《读书》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持续性地影响着在校大学生。姚洋也认为,一个思想类杂志的生存,是离不开思想敏锐的青年学生读者的。

最后,社长杨平总结说,《文化纵横》杂志的创刊,得到了诸多意识形态、价值观不尽相同的学者的共同支持,今后,《文化纵横》杂志也将延续当前的思路,希望以当前社会具有前瞻性的问题为引导,为不同立场的学者,打造一个共同探讨问题、提炼文化价值的平台。■

篇9:杂志创刊周年贺词

十三年的风风雨雨,依旧清晰地印在xxxx的脑海里,依旧回荡在每个人的耳畔边,从零开始的团队,克服了那么多那么多的艰辛,一步一个脚印地朝前迈进,这期间积累的经验与教训需要我们每个人继续地传承下去,xxxx的文化也一点一滴地形成了,而且我们在坚定自己,永永远远不改变真实的自己,朝着既定目标前进……

希望《xxxx》是我们每个人畅谈自己的空间,是我们每个人心灵沟通的桥梁,是我们每个人抒发情怀的诗坛,是我们每个人充分展现自我的平台,是奇辉团队厚积薄发的大本营。

篇10:《历史教学》创刊50周年贺词

时光过的真快,眨眼之间《历史教学》创刊已是50周年。孔夫子说过:“吾十有五而老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历史教学》创刊50年,已是“知天命”之年,应该祝贺的。

孔夫子说“知天命”,不知他是怎幺想的,大约知道了天命不可违,人要顺着天命走。《中庸》上说“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就是这个意思。顺着天命走就是道。只顺着走还不行。还要加以装潢、修饰,加以丰富。这就是教(丰富,不是改变)。这是儒家的大道理。

《历史教学》已创刊50年,走过了50年。《历史教学》也应该知天命了。那,《历史教学》的天命是什幺?就是说:《历史教学》应知的天命是什幺?我想,它就是如何办好《历史教学》,或说办好《历史教学》的方向问题。

我想了这个问题,我认为《历史教学》的方向应该是:普及与提高并重,教学与研究并重。《历史教学》刊登的文章要两方面并重。

《历史教学》是解放后创刊最早的一份历史学刊物,比《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好像都早。50年代初,《历史教学》是威风凛凛独步天下。顾名思义,《历史教学》的内容应该是以历史教学为重。这是对的。但应该认识的是教学离不开科研。有高水平的科研,才有高水平的教学;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就不会有高水平的教学。期刊杂志,应有分工。这也是对的。但搞科研的.可以离开教学,搞教学的却离不开科研。《历史研究》可以完全不管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却完全不能离开科研。50年代早期,史学名家张苑峰(政火良)、邓恭三(广铭)都作过《历史教学》的编辑,刊载过不少篇有分量的史学名作。举例言之,张政火良教授的一篇关于东汉铁官徒的文章,就常为各家所引用,至今没有一篇文章讲东汉铁官徒的能够迈过它。

解放后十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就曾在重师范还是重科研之间摇摆。有一时期认为师范大学毕业的学生主要是到中等学校教书的,北师大的教学围绕着中学教本和教学就好,不必搞高尖科学研究。又一时期,又提出与综合大学看齐,实际是重视科研。50年代,在党委书记、副校长何锡麟同志主持下的校务委员会上曾讨论研究过这样一个问题:综合大学毕业生和师范大学毕业生,在中学教学中谁占优势。

当时有个调查,结论是初教书时,综合大学的学生不如师范大学的学生。因为师范大学的学生懂教学法,教学比较有条理,综合大学的学生课堂教学比较紧张,比较乱。但过个一两年,优势就转到综合大学了。综合大学的学生有后劲,有研究基础,课堂教学比较深入;师范大学的学生,没后劲,教学内容比较浅。

几十年前的这个调查和讨论,反映一条真理:师范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应该并重,有机的融合一起。有高水平的教师,才有高水平的教学。师大的教师、学生,学术水平都不能低。

我介绍北师大这段往事,在说明《历史教学》和师范大学都是搞教育的,有相通性。师范大学教学离不开科研,离开科研,师大的教学水平就不会高。《历史教学》也离不开历史研究,离开历史研究,就会无生气。

过去50年,《历史教学》大体上也正是沿着这条线走的。那就是说:《历史教学》不到50岁就早已知天命了。但希望今后能更明确地在这条线上走。

我想:(1)《历史教学》不妨不断(不一定每期)刊登些有分量的历史研究的大文章,能提高读者历史认识水平的。(2)每期辟专栏对“20世纪的史学”作作回顾和批判,按顺序对20世纪的史学家如王国维、梁启超、胡适、郭沫若、范文澜等作作批判介绍,对20世纪的史学名着作作批判介绍。(3)辟专栏(每期或两期或半年)对国内、外史学专着或论文选重要的作作摘要或批判介绍。批判,不是只说坏话,挑毛病。批判,包括着批坏的褒扬好的。批坏的、扬好的,才是批判的真谛。

篇11:创刊辞(创刊寄语)

创刊寄语

在百花斗妍、万物葳蕤的阳春时节,欣悉xxxxx《xxxxxx》创刊,我代表xxx表示热烈的祝贺!

《xxxxxx》是我处精神文明花园中的一支花朵,一株新苗,是xxxxx两个文明建设的阵地、窗口和喉舌。希望你们立足专业,贴近现场,突出特色,以“展示xx风采,反映员工心声,丰富文化生活,塑造良好形象,培育优秀文化”为宗旨,辛勤培育,精心呵护好这株幼苗,让她繁花满树、硕果累累,让她与时俱进、一往无前,让她成为xxxx人的骄傲。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既已有了良好的开端,成果满园的日子便也不再遥远。基层工作千头万绪,《xxxxx》能早日创刊,来之不易。希望你们好好珍惜,以xxx项目为契机,在xxx大地树形象,创辉煌,显神威,既办出好刊物,又干出好工程,既盛开精神文明的奇葩,又创造物质文明的杰作。

人生自信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值《xxxxx》创刊之际,处xxx希望你们大力发扬xxx精神,大力发扬不畏艰难、团结奋进的精神,立足xxx,传承优秀,争创一流,用智慧和汗水在xxx大地牢塑起开路先锋的丰碑,展示出新时代义勇军的风采,开创出千古留芳的业绩,以“铁骨雄风铸路魂,汗洒神州塑丰碑”的英姿誉满xx,建功xx。

篇12:创刊人推荐

是快乐成就了事业。

罗素

事业的抱负和理想,

是以“真”为开始,

以“善”为历程,

以“美”为最终目标的。

西塞罗

事业是栏杆,我们扶着它

在深渊的边沿上行走。

高尔基

传你不朽之名,非你子孙,

乃你事业也。

弥尔顿

成功者一定是用自己的理想

去点燃别人的理想,

是时刻播种理想的人。

李彦宏

自信造就奇迹

军队的战斗力很大程度上基于

士兵们对于统帅的敬仰和信心。

一个人的成就,

绝不会超出他的

自信所能达到的高度。

无论做什么事,

坚定不移的自信力,

都是达到成功所必需

和最重要的因素。

青年男女,本来可以做大事、

立大业,但实际上竟做着小事,

过着平庸的生活。

原因就在于他们自暴自弃,

他们不怀有远大的希望,

不具有坚定的自信。

光有自信心还不够,

更须使自信心变得坚定。

卓越人物在开始做事之前,

总是具有充分信任

自己能力的坚强自信心,

深信所从事之事业必能成功。

生活的理想,

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张闻天

世间的任何事物,

追求时候的兴致总要比

享用时候的兴致浓烈。

莎士比亚

希望与忧虑是分不开的,

从来没有无希望的忧虑,

也没有无忧虑的失望。

罗休夫柯

真理是时间的女儿,

不是权威的女儿。

弗·培根

治天下者当用天下之心为心。

《汉书》

有人生而伟大;

有人因奋斗而伟大;

有人则被吹捧成伟大。

莎士比亚

让这世界改变你,

然后你就能改变这个世界!

切·格瓦拉

使生活变成幻想,

再把幻想化为现实。

居里夫人

人生最初的40年

会给我们教科书,

而后的30年

是对教科书给予注解。

叔本华

每个英雄的背后

都隐藏着一段悲剧。

弗兹杰罗

人生活唯一的悲哀,

是生活愿望中少了希望。

但丁

人生的最终价值

在于思考的能力,

而不只在于生存。

亚里士多德

一个人能好好工作

的时间太少了。

项南

开发新观念并不难,

难在跳出旧观念。

凯恩斯

在考虑力求提高人的素质中,

我认为必须列入“强”

这一个字。

在当代中国社会中,

更要突出“强”这个字。

于光远

最愚蠢的生活方式,

是追求享受,别人生气。

最聪明的生活方式,

是自己享用,他人受益。

茅于轼

中国人有绝对的自卑、自傲,

就是没有自尊。

柏扬

羡慕就是无知,模仿就是自杀。

爱迪生

一百种理论,不如一份良心。

渡边淳一

世间有两种清净人,

一种是断除诸恶的圣贤;

一种是犯错能改的人。

这二种人,同等尊贵,同等清白。

明心法师

怕苦,苦一辈子,不怕苦,

快乐一辈子。困苦是激素,

能吃苦才能有成就。

明心法师

减少生气的次数

便是修养的结果。

梁实秋

多忿害物,多欲害己,

多逸害性,多忧害志。

崔敦礼

好胜者必争,贪勇者必辱。

林道

聪明人有三个特点:

一是劝别人去做的事情自己去做,

二是绝不去做违背自然界的事,

三是容忍周围人们的弱点。

列夫·托尔斯泰

当我们大为谦卑的时候,

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

泰戈尔

自负对人和艺术是一种毁灭,

骄傲是可怕的不幸。

季米特洛夫

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

萧伯纳

忍耐是创造希望的技术。

沃夫拿格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

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

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

口善言,身行恶,国妖也。

荀子

知识不再是力量,

感性才是力量。

今后需求的人才,

需要具备感性能力。

美国白宫讲稿撰稿人 丹尼尔·品克

我们正从一个讲求逻辑、循序、

电脑效能的信息时代,

转化为一个重视创新、

同理心与整合力的感性时代。

丹尼尔·品克

每一个研究人类灾难史的人

都可以确信,

世间大部分不幸来自无知。

爱尔维修

如果仅仅依赖于物质繁荣,

任何国家也永远不会成为

真正伟大的国家。

西奥多·罗斯福

任何宝贵的东西都不会

因为从容对待而丧失。

萧伯纳

多静坐以收心,寡酒色以清心,

去嗜欲以养心,玩古训以警心,

悟道理以明心。

原文:

常静坐以收心,少酒色以清心,

省嗜欲以养心,鉴古训以警惕,

悟道理以明心。

《格言联璧》

宠辱不惊,肝木自宁。

动静以敬,心火自定。

饮食有节,脾土不洩。

调息寡言,肺金自全。

恬淡寡欲,肾水自足。

原文:

宠辱不惊则肝木宁,

动静皆诚敬则心定,

饮食有节制则脾不病,

调整呼吸则保肺,

平淡寡欲则肾水足。

篇13:新图时代创刊语

缺乏理想和信仰的一支武装力量,不是军阀、就是土匪!

回顾新图软件(NewMap)十年创业路,比积淀的系列成果更加弥足珍贵的是,新图软件磨炼出的:坚定的信念、实干的精神、顽强的毅力、开放的胸怀和淡定的心态。

“中国人要有自己的软件!”。从模拟到数字的变革中,我国尽管有了一些零散的自主技术,但多是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学习、模仿和跟踪,谈不上“自己的”。本世纪初,新图软件紧紧抓住数字向服务变革的历史机遇,创新思想理念、技术基础、底层核心和应用模式,开发了真正意义上自己的软件。

“讷于言,敏于行!”。能说善写,精于宣传之道,被当今信息化社会奉为成功法宝,自然也就有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无奈和感慨。“打铁尚需自身硬”,新图软件始终坚守,不是向社会奉献华丽的承诺,而是最好的技术。

“咬定青山不放松!”。大千社会的诱惑,随向跟风的投机,艰难险阻的困扰,历经了无数考验的新图软件,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造就了面对诱惑、孤寂和压力,不惧世俗、“不抛弃、不放弃”、勇往直前的魂。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新图软件秉承“不求最大,但求最精”,做精自己最擅长的事,把不擅长的与最精的伙伴合作,强强联合。与上游合作、与竞争者合作、与下游合作。在开放合作中,强身健体。

“淡薄名利,宁静致远!”。一路走来,新图软件不乏困难、挫折与怀疑,也倍享了鲜花、掌声与肯定,逐渐养成了淡定的心态。波谷时看到的是希望,波峰时感受的是危机,内在的强大足以屏蔽外在的纷扰和浮躁。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创刊贺词】相关文章:

创刊辞创刊寄语05-03

杂志创刊策划04-15

[创刊词]04-20

创刊词04-28

创刊意见征询表04-22

报纸创刊词范文05-18

学报创刊词范文05-21

光谷人创刊词04-08

校报创刊词标题04-27

内刊创刊策划书05-11

上一篇:西小王镇中学初三毕业典礼下一篇:安大入学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