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导学活动总结

2024-05-04

志愿导学活动总结(共7篇)

篇1:志愿导学活动总结

阅读欣赏 组志愿导学活动记载

时间 地点

导学五年级对象 学生

导学教师

活动主题 古诗《秋思》欣赏

家长学生建议 秋 思

[宋]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①。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②临发又开封③。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今天,我们切合时宜地来学习一首和秋季有关的诗——《秋思》。

2、板书:秋思。齐读。

3、释题:说说你对“秋思”的理解,再带着你体会到的感情读题。

4、质疑:对了这一诗题,你又有什么想要问的吗?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评读。

3、反复朗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互动交流。

三、品读,感悟情感。

1、默读,思考:你从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会出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2、互动交流:(见秋风;意万重;复恐、不尽;又开封)

3、带着自己的体会,感情朗读。

4、指名读。

四、回读,总结、积累。

1、回忆诗中描述的日常生活片断,反复朗读。

2、背诵古诗。

3、师总结:《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五、拓展延伸。

1、搜集其他写“秋天”、“思乡”的诗词、佳句。

2、给家人写一封信,传达你对家人的浓浓亲情。阅读欣赏 组志愿导学活动记载

时间

活动主题

地点

导学五年级

对象 学生 导学教师

古诗《泊船瓜洲》欣赏

家长学生建议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舟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理解题目。(出示全诗)

(1)“泊船”是什么意思?(停船靠岸。)“瓜洲”是在什么地方,(出示挂图,指名找出瓜洲所在地。)

(2)“泊船瓜洲”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二、理解诗句意思。

1、小组合作学习

(1)先自己对照注释默读,思考,再小组互相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2)小组合作画一幅简图,图上要标有京口、瓜洲、钟山。

2、讨论、交流。

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出示标有京口、瓜洲、钟山地名的简图,并说全诗意思。“京口瓜洲一水间,两岸只隔数重山”的意思。

3、评议

你觉得哪一小组完成的质量最高。

4、教师演示

同学们,我在备课的时候也在电脑里画了一幅简图,我给大家展示一下。

三、体会古诗思想感情

(出示挂图)

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诗人驾船来到了江边,望着对岸,想到了家乡就在离对岸不远的地方,现在你就是画中哪位诗人,此时此景,你在想些什么呢?

四、启发学生推敲词句。

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修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我们一起来想一下,作者可能用过什么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

阅读欣赏 组志愿导学活动记载

时间

活动主题

地点

导学五年级对象 学生

古诗《长相思》欣赏

导学教师

家长学生建议 长 相 思

[清]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一、、学习上阙

1、大家看,这是词的上阙,谁来读读,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谁能帮他解决?

谁能简单说说它的意思。

2、康熙21年,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一等侍卫随皇上从北京出发,出山海关去长白山祭祀,他们初春时节出发,现在已经到了寒冬时节,这期间他们岂止翻过一座山,跨过一道河,山一程水一程指的是?你从这一程又一程读出这是怎样的征途?板书:征途

我们可以用那些词语可以形容这种漫长艰辛的征途?

3、告别了家乡,告别了亲人。纳兰性的他们风餐露宿,走了一程又一程

学生读,学生评价,你认为他读得怎样?他的读,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4、夜深千帐灯,读到这儿,老师产生了疑问,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是呀,将士们白天车马劳顿,疲惫不堪,为什么夜深还不休息?

二、学习下阕

1、自己读读下阕想一想,为什么会夜深千帐灯

2、谁来说说下阕的意思。

3、和上阕的山一程水一程一样,这儿的风一更雪一更,指的是,一整夜风雪交加。

4、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走进营帐、走进纳兰性德,边听边想,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读出自己看到的画面,读出自己的感受。

5、同学们,出现我们在面前的,是一位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词人。板书:身在,心系故园

他行走在千山万水之间,然而他那颗心,却在故园,在家人身上。

6、大家想像一下,出征前,在他的故园会有什么样的情景呢?学生交流,他多么希望可以,梦回故园,感受这份温馨、宁静、祥和,可是,现在,却被吵得乡心破碎,乡梦难圆。

7、对词人来说,这,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阅读欣赏 组志愿导学活动记载

时间 地点

导学五年级对象 学生

导学教师

活动主题 古诗《牧童》欣赏

家长学生建议 牧童

[唐]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阅读欣赏 组志愿导学活动记载

时间 地点

导学五年级对象 学生

导学教师

活动主题 古诗《舟过安仁》欣赏

家长学生建议 舟过安仁 [宋]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一)激趣导入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阅读欣赏 组志愿导学活动记载

时间

活动主题 地点

导学五年级对象 学生

儿童诗《我想》欣赏

导学教师

家长学生建议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请大家伸出你的手指和老师一起画一个东西。(老师和学生共同在空中画了一个圈)你们猜一猜我们刚才画了一个什么东西。

(上课伊始,教师用形体语言与学生共同完成了一项任务,学生的积极性马上上来了,并且学生放开了思维,激发了学生想像的欲望,为新课开了一个好头)

师:你们在上学之前和现在还有什么样的梦想,讲给大家听听。(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想像欲望再一次被调动起来。)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可以展开我们想像的课文,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我想。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

1、师:用你们最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一遍,用你们那智慧的笔记下你们的问题,留下学习知识过程的痕迹。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一直是这个班级的教学特点。)

2、把你记下的问题与同组同学交流一下。

3、汇报你们学习的体会和收获。你学会了什么?

4、师生共同提出自己认为的重点词语,全班共同解决重点词语。

(老师用这种方法了解了学生的合作收获,尊重了学生主导学习。)

三、品读课文、加深理解

1、再读一遍课文,到小组中讲一讲,你自己读了什么?在读的时候你又想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学生提到的重点问题。

3、师:这首美丽的小诗中,一定有你最喜欢的一部分,马上练一练,一会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我们大家都是评委。

(这项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先练再读再评的过程中体会到诗中的意境,学生得到了多方面的训练。)

4、尝试背诵

四、放飞想像、拓展延伸

1、师:把你的想像写下来,可以仿照第三小节续编,也可以不用仿照,自己写。

2、师:把你们的美好想像用你们最美的声音读出,把想像的翅膀放飞。

阅读欣赏 组志愿导学活动记载

时间 地点

导学五年级对象 学生

导学教师

活动主题 儿童诗《童年的水墨画》欣赏

街头

听不见马路上车辆喧闹,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

书页在膝盖上轻轻地翻动,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教

也想看“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溪边

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学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童年》。过

简介你认识的高洪波。

师导语:这节课让我们来欣赏著名儿童文学家高洪波的《童年的水墨画》。

二、交流摘录笔记,感知大意

1、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 概括主要内容。

2、说说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程

三、感悟诗句优美,欣赏画面

1、从学生摘录的词句入手,引导品味一节诗的语言美,画面美,并进行朗读。

2、提炼欣赏方法。

3、学生自己按方法欣赏其它诗节。

4、交流,师引导点拨,并指导朗读。

四、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1、说说童年生活的一些片断,再小组合作,模仿诗歌,试编诗歌。

2、交流所编的诗句。家长学生建议

导学五年级对象 学生

导学教师 阅读欣赏 组志愿导学活动记载

时间 地点

活动主题 古诗《春夜喜雨》欣赏

家长学生建议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一、运用各种方法读,纠正字音。

二、运用定位联想认字。

三、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记字。学习“勿”。(1)“物”是形声字,去掉牛字旁后念什么?请你猜一猜。(2)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字。(出示有“请勿吸烟”“请勿喧哗”生活场景图,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理解“勿”的意思。)

小结:在生活中要细心观察,你也会学到很多知识。(3)出示物。(牛是一种温顺的动物,古时人们把它看成是吉祥的象征,所以人们把牛字旁作为物的偏旁,作为动物的总称。右边“勿”表示它的读音,是“物”的声旁。润:

1、部件组合法记忆。

2、“润”是三点水秀,说明它和水有关系,组词理解。

3、“润”也是形声字,三点水秀是它从形分表示它的意义,右边“闰”是它的声旁,猜一猜这个字念什么?

4、出示“闰”你在那见过这个字?

5、出示带有“闰”字的台历并说明“闰”是“闰年”、“闰月”的闰,请你回家查资料看一看“闰年”“闰月”是怎么回事。

四、有感情的背诵。

(一)出示画面并听发音。

(二)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听歌《春夜喜雨》,感情升华。

五、巩固练习,(乌龟妈妈点名)

六、学习成语。(在语言环境中应用。)

喜出望外和风细雨 阅读欣赏 组志愿导学活动记载

时间

活动主题

地点

导学五年级

对象 学生

古诗《别董大》欣赏

导学教师

家长学生建议

一、诵读导入,整体感知。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诗人是在怎样的环境下送别好朋友的呢?品读前两句。

(1)你从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什么?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引导学生发现理解这两句诗中涉及到的一些景物——黄云、白日、北风、雁、雪。指导抓住如下重点:

黄云?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点拨,当时他们分别地点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

你能把这句诗读一下吗?啊,我看到了一片黄云悠闲地向我飘来。

谁能再读一下?这一回我看到了两片了。谁愿意再来试试?(突出“千里”)。

男生试读,女生试读,全班试读。

好一派黄云蔽空、天地间一片昏黄的情景!

在你们的眼前还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呢?第二句谁来读一下?学生读——见机点拔:(我感觉到的是微风,好舒服啊!你读的“北风”能再猛一些吗?你读的雪能再大一些吗?)(学生读)

两句连起来读。(个别读,小组读)

同学们,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此情此景,你注意到那奋力高飞的大雁了吗?它又有何感受呢?

(2)小结:是啊,已近黄昏,夕阳西下,北风呼啸,雁阵迁移,大雪纷纷,凄凄惨惨戚戚,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带着你的感受再读一读。

2、高适又是如何安慰他的呢?品读后两句。

(1)听了这样的话语,董大还继续陷入无边无际的忧愁之中吗?这句话有何神奇的的力量,竟然能让处于抑郁悲伤之中的董大精神抖擞地踏上别途呢?(生谈感受,同时让他们再次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2)从这真情的话语中,你体会高适对董大的鼓励了吗?假如此刻你也在场,你又会如何鼓励即将离别的董大,你会说些什么?

(3)说得多好,说得多轻松啊!同学们,可是你们毕竟不是高适,又如何体会他的苦衷阿!董大落魄,高适当时情况又是如何?(师生补充:好友董大受到冷落,高适送别他,可这时也正是诗人自己失意落魄的时候啊!高适一生无人赏识近30年。这时的高适也到处流浪,陷入贫贱的境地之中。)

阅读欣赏 组志愿导学活动记载

时间 地点

导学五年级对象 学生

导学教师

活动主题 古诗《渭城曲》欣赏

家长学生建议

一、诵古诗,初读解题。

1、和着《阳关三叠》,大屏幕出示诗文。读题导入:运用组词,归类法教学“使”。

2、元二谁?他与王维的关系?教学“故人”。

3、元二出使至哪儿?(安西)解读“安西”。生找资料明确地点。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找地名,明了诗意。

1、找出诗中其他表示地名的词。(渭城、阳关)

2、探究以上两地点具体位置。生找资料——师补充——课件地图明确地点。

3、课件同时出示标有三地名的地图:用上三个地名,再说说题意。(渭城——阳关——安西)

4、路程,体会离情:看地图,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致路程。

三、诗配画,领会诗旨。

过渡:王维不仅是伟大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画家。如果你就是王维,你若给自己的这首诗,配上一幅画,该画上些什么?需要强调些什么,并说说根据。(小组讨论——交流——点拨)

1、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浥)

2、客舍:客中送客。(王维是山西人,在陕西送别,倍感神伤。)

3、柳:“留”。古人折柳赠别。

4、酒:美酒?千杯万盏?借酒饯行。

„„

四、明古风,体味别意。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还知道哪些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

人生自古伤离别,配乐吟诵。

五、悉评价,赏读古诗。阅读欣赏 组志愿导学活动记载

时间 地点

导学五年级对象 学生

导学教师

活动主题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欣赏

家长学生建议

一、学习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二)精读课文理解古诗

1、复习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读诗句,悟诗意)

2、分组合作学习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与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可动笔记一记,方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3、学生汇报所得所感所疑。

4、师边小结边板书。

5、指导朗读。

二、回读全诗,感受意境。

三、扩展思维

我们被诗人带到如此迷人的西湖中,你会想此什么呢?

四、指导背诵

五、作业

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把西湖的美景画下来。阅读欣赏 组志愿导学活动记载

时间

活动主题

地点

导学五年级对象 学生 导学教师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欣赏

家长学生建议

一、学习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自读古诗,读正确。

2、指名读古诗。(男女各一)。

3、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4、还有那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我们第一次和这首诗亲密接触,就有不小的收获,再来读读,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二、再次学习交流。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三个)

在知道诗的大致意思后,我们也只是知道了个大概,学了点皮毛,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三、深入研究学习。

1、你还想深入了解些什么?

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

2、就近找学习伙伴讨论。

反馈交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同学们你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那些词句写出了西湖的美,把它读得特别好,那些词句写出了对友人的眷恋,也把它读好。同桌试试吧。

3、看着这满湖的荷花,你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4、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的读一读。

5、背下来行吗?试试吧!

四、以前也曾学过一首写荷花的诗是什么?(小池)

1、这两首诗有什么不一样?

2、你喜欢那一首,为什么?

五、西湖是世界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美景的诗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六、这些诗是我们古代先辈为我们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也来学学古人,用我们自己手中的笔,来夸夸我们的杭州西湖。

阅读欣赏 组志愿导学活动记载

时间

活动主题

地点

导学五年级对象 学生 导学教师

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凉有感》欣赏

家长学生建议

一、品读比较,领悟诗语精练美。

1.利用手头资料,采用释(注释)、留(保留每一个字的意思)、补(补充有关词语)、调(适当调换语序)的方法,用现代语言表现古诗意思。

牛儿吃草,抚把草吞下去,再返回嘴里细细咀嚼。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研讨自学能力,理解此首诗大致的意思,并不是难事,此时可作为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时机。

2.质疑问难,重点解答作者“感”什么,为什么“感”。

相机穿插有关时代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填补认识上的空白,深入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原文与诗意比较读。

仅仅满足于理解诗意,把古诗译为现代文是远远不够的,岂不如译文比起原文“意义大致还在,它的情致就不知去向了”(朱光潜)。

二、拓展阅读,体会诗语意蕴美。

从“南望王师又一年”引申开去,展示以下资料拓展阅读:

(1)1177年陆游52岁作的《关山月》:“中原干戈古已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度今宵垂泪痕。”

(2)1186年陆游61岁作的《书愤》:“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3)1192年陆游67岁作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1193年诗人68岁作的《秋夜将晓出篱门凉有感》(略)。

(5)1210年诗人85岁作的绝笔诗《示儿》(略)。接着学生分小组选择学习其中一首,大致理解诗意后开展诗歌朗读比赛。这些诗分别是诗人在中原沦陷后50年、65年、66年、67年、83年写的,学生从这些具体数字中可以感受诗人一生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伟大精神。

“像这样以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知解与领会的范围将扩张多大呀!”(叶圣陶)古诗教学如果只守住课文中几首,就如单腿走路,学生受益不大;在精读一首诗后,再拓展读其他几首诗,则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感。以同样的题材组织学生集中学习相同的作品,则诗人一生为恢复中原、统一中国而奋斗的感人形象以及将个人的生命和民族的前途融为一体的伟大爱国精神,也能使学生受到感染。

阅读欣赏 组志愿导学活动记载

时间

活动主题 地点

导学五年级对象 学生 导学教师

古诗《过故人庄》欣赏

家长学生建议

一、导入。

二、学文

1、交流

(1)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3)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4、交流:“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1)指名读诗句,理解字词

故人——老朋友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

(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样?(开心、高兴)

(3)指导读好这句诗句。

5、交流:“话”——“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指名读。

(2)把你的体会说说。(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事。)

(3)随机理解“桑麻”

(4)看着插图,发挥你的想象,完成“说一说”——“想象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一些什么?)

(5)学生自己完成。

(6)交流

(7)齐读“话”句

6、交流:“别”——“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些什么?

7、是啊,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那还有什么让诗人要相约重阳日在来赏菊花呢?(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

(1)出示“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把你看到的说出来。)

(2)读好此句,练习背诵。

阅读欣赏 组志愿导学活动记载

时间 地点

导学五年级对象 学生

导学教师

活动主题 古诗《客至》欣赏

家长学生建议

一、自读全诗,划出不会读的字词

二、教师范读,纠正读错的字音

三、探究新知

1、介绍写作背景:这首诗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杜甫50岁是,在成都草堂所作。当时他历尽颠沛流离,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活定居下来。

2、通读了解古诗大意。

3、逐字逐句读懂诗意。

4、反复朗读,体会感情。

5、小组讨论:你读懂了什么?

6、讨论交流后评价自学情况。

7、学生逐句理解,连起来说一说。

四、巩固练习

说说下面诗句意思: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五、小结:学了本诗,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板书设计:

客至

1—4句 迎客之喜悦

5—8句 待客情感的质朴

篇2:志愿导学活动总结

一、活动主题:

本次活动以“清明时节,红梅踏青,爱护公园,维护环境”为主题,讲解公园文化,宣扬清明时节,倡导保护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二、活动背景:

在这清明时节,外出踏青的人越来越多,希望能通过青年志愿者的力量,给公园营造一份整洁而美丽的氛围和气息,让过往的游人能驻足于此,享受公园给他们带来的清新空气和美好体验能更浓的感受这清明的氛围。在通过讲解活动,让人们更深刻的了解公园的发展和公园所包含的文化内蕴。

三、活动目的:

宣传讲解公园文化,结合清明踏青时节,宣扬传统纪念日的意义。正值春夏季节,天气转暖,落英缤纷,暖意洋洋,为了让红梅公园的每一位游客能够有一个优雅的环境,锻炼身心和陶冶情操,感受春日气息的同时,纪念我国传统时节,也为了倡导大家注意保护环境,提高环保意识,更为了让这踏青的气氛更加浓郁。

四、活动对象:

江苏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16酒店2ZD全体同学

五、活动时间和地点:

时间:2017年4月19日 9:00~11:00

地点:常州市天宁区红梅公园

六、活动形式:

1、打扫整理公园,将游人遗留的垃圾清理干净,保持公园的整洁,保护公园公物,以免遭受破坏,修理已受损坏的公物,如垃圾桶,公共座椅类

2、整理落叶,将道路上的落叶清理干净,以免阻挠游人行走,保护树木,整理树木标识

3、抹擦公共座椅,清理干净长凳,方便来往的客人坐下休息

4、如遇迷路的游客,尽可能的帮助游客指明道路,如遇需要帮助的游客,尽一切可能帮助他人

5、宣传公园文化,树立道德意识

6、在公园中遇到游玩的老人和小孩儿,要尽可能的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

7、举办公园讲解活动,宣传红梅公园的公园知识和公园内涵,公园文化。

8、正值清明时节,来往踏青的游人也是十分的多,趁此时节,宣传公园文化讲解时,氛围中也包涵清明时节的意义,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春暖花开的清明时分,在这个时节里,他们结队出游,在凭吊先人的同时,感受春天气息。在郊野中荡秋千、放风筝、斗草、打球等,心情被放飞得不想回转,快乐也渐渐从脸上溢满内心。

9、利用这次的公园讲解活动,在感受春意的同时,感受时节的同时,渲染我们身边的人,让人们都能深刻感受到这时节下的公园,结合公园的文化涵义,让游人们能有一次新的体验,新的感受心情

七、活动流程:

(一)活动前期准备:

1.团支书,组织委员联系公园的工作人员,向其请教活动可行性,并咨询注意事项,以便于定期开展活动

2.了解公园的相关情况,更好的为公园提供志愿服务

3.通讯员准备好拍照工具,制定出一张时间安排计划表,为每一位志愿者划分责任,形成系统的志愿流程

(二)活动具体流程:

1.敲定集合时间,对志愿者进行分组,点名 2.志愿者听从工作人员安排负责各地的领域 3.整理打扫公园各处,保持公园的整洁 4.帮助来往游客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 5.活动完成后向公园负责人说明活动的成果

八、注意事项:

1.志愿者在活动开展期间应当服从管理

2.注意个人行为,注意维护志愿者形象和学校形象 3.合理分配好每位同学的工作

4.如遇需要帮助的游客,尽量满足其合理的请求

5.活动前的宣传要到位,活动中对我们的活动记录文字,还有相片记录也一定要切实做好。活动后要跟进,进行总结,吸取教训,在今后的活动改进加强。

篇3:“活动单导学”模式描述

为了能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一场课堂改革已悄然进行:老师的教案改成了导学案, 学生手里有了活动单, 老师备课改为集体备课, 学生座位不再横排而是被分成6-8人一小组, 教室里也增加了几块小黑板, 课堂上老师的授业时间也缩短到只有十几分钟, 其余的时间都交给学生交流讨论和课堂反馈。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活动单导学”模式正轰轰烈烈地在教学中开展着。

一.“活动单导学”模式的内涵

“活动单导学”是指在某个教学环节或整个教学流程中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师生借助于活动单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所谓“活动单”就是通过集体备课最终形成的用于课堂操作的学生学习活动方案。“活动单”不同于教案, 教案的执行者是教师, 而“活动单”的执行者是学生, 是以学生为主线设计的活动方案。“活动单”重在“活动”, “活动”是展示课堂教学的灵魂。但还要注意这个“单”, “单”既是学生学习探究的引擎, 又是学生学习材料呈现的平台, 更是学生活动历程与结果的记录, 学生在“单”的引导下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如何做, 学会按照一定的秩序完成各种活动。

二.“活动单导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1. 学科性原则

语文是一门具有交际工具性的学科,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引导学生朗读、品析、交流、引领提升。把理解内容、体验作品情感和品析文章语言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既要树立现代语文教学的开放意识和拓展意识, 又要立足于语文素养和实际能力的有效提升, 凸显学科特点, 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2. 目标性原则

“活动单”的设计必须紧扣课堂教学目标, 要意图明确, 要服务于教案。目标的设定一是要准确, 不能“超标”或“降标”, 要根据学科课程标准, 教学内容, 学生能力等方面精心设计, 将知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三维目标贯穿于教学实践中。二是要具体, 不能空洞。要从学生的视角, 而不是从教师的视角设计学习目标。因为这不是“教学目标”, 而是“学习目标”。所以在学案中的学习目标要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训练, 培养独立思考与钻研问题的习惯, 自主生成合作探究中的重难点, 真正达到教与学的双赢, 迅速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3.激励性原则

学生在课堂上, 可以说是活泼不够、严肃有余, 学生主动参与率不高, 积极性不强。那么, 采取合适的激励机制尤为重要。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思想, 有感情, 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个体。这就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去唤醒, 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让学生能超越文本, 大胆发表独立见解, 大胆创新。所以学案的设计要多形式、多角度、有针对性地编排, 切实有效地解放学生思想, 鼓励质疑, 鼓励想象, 合理安排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穿插于学习中。如:以“小演讲”、“辩论会”、“课本剧”、“成果展览”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竞争意识。还可以延伸到课外: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竞赛”、“读书汇报会”等。这样学习的内容丰富了, 形式多样了, 自觉参与意识也就增强了。学生在这种自由平等, 充满智慧与挑战的互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 自觉地用耳去聆听, 用眼去观察, 用脑去思考, 用口去诉说, 用手去记录, 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成绩。

三.“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有效教学形式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中的活动单是由教师精心设计好的, 是为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活动提供引领的活动方案。我们老师都知道学生思维习惯不稳定, 思考问题不够主动, 全面, 长期习惯于依靠老师进行学习, 自主学习无从下手。因此在实施有效的活动单导学模式的初级阶段, 老师应充分借助集体备课, 精心设计活动单, 让学生做到学有所据。“活动单导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学习活动, 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活动形式, 并将一堂课中学生的所有学习活动以一份学案的单子呈现给学生。其贯穿的理念而是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培养, 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把自主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 把合作探究的课堂让给学生。

为了提高课堂新教学模式推进的实效, 教师要从根本上更新教学理念, 优化教学行为。我个人认为这几种教学理念值得借鉴:

1.“先学后教”的理念

所谓“先学”, 既指课前学生按照老师或自己的需求对所学内容中基本知识点进行的梳理, 也指在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 包括在老师引导下学生看书, 交流, 质疑, 练习, 逐步学会自学。所谓“后教”, 既指教师的教, 也指“兵”教“兵”, 让学生自主进行讨论、质疑, 最后教师做适当有效的点评。教师教的内容不只是教材, 而是学生不会的内容;教的方式是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 尽可能让多数学生参与讨论并积极发言。老师只讲大部分学生不会的内容, 引导学生找规律, 探索思考问题的方法, 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当然这些主要看一开始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先学”的情况, 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激情, 挖掘其内在潜力, 让学生学会学习, 获得发展。

2.“以学定教”的理念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课堂教学一方面要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 因材施教, 要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 包括听、说、读、写、思、唱、画、跳、做、玩等, 充分利用教材, 随时随地取材, 创设情境和愉快的氛围。教学设计要把教材化难为易, 化多为少。不同的教学内容, 不同的教学要求, 能采用相应的教法, 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合作意识, 又锻炼了能力, 同时也学到了新的知识。

另一方面还要以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等为基础, 确定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 他们的思维认知水平也不尽相同, 在问题的设计上要合理搭配, 要让学生踮一踮脚, 伸一伸手也能够得着。凡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 就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凡是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 就应通过小组交流取得共识。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充分探究, 展示, 主动生成自己的认知过程。教师只需适时指导, 点拨。同时应遵循“三讲、三不讲”的原则, 即讲重点, 讲难点, 讲疑点;不讲学生会的, 不讲学生能自学会的, 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自主寻求解题策略, 积极实践完善自我。

3.“以教导学”的理念

这种模式的活动单是由教师精心设计好的, 是为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活动提供引领的方案。因此教师要借助集体备课, 精心设计, 因势利导, 让学生做到学有所据。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 不在全盘授予, 而在相机诱导。”这就说明“以教导学”的关键不是教知识, 而是教思想方法。要把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 也就是把教师的教学能力,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化为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这种模式中的教师完全演变成为一个退居“幕后”的“导演”, 由“主角”变成“配角”, 把原本属于学生的课堂“还给”了学生。通过激励、帮助、调控, 引导学生完成整个学习。这就如教研室袁月主任所认为的, 有效的课堂教学, 老师要做好三种人:一做毛泽东当总指挥, 二做张艺谋当总导演, 三做袁伟民当总教练。即注重课堂上的“三导”:导学, 导教, 导练。必须导在问题上, 导在必要处。尤其在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疑难时, 教师更要适时相机的“导”, 以便活动的顺利开展。所以这种课堂教学既在教师的引导下又不在教师完全的掌控中, 课堂是流动的, 生成的, 不是预设和管制的。唯有如此, 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外, 还能在课堂学习中体验学习的方法和过程, 体验与人合作学习的乐趣, 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真正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课堂教学目标。

篇4:“导学活动单”

关键词:导学活动单;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导学活动单是在高效课堂的背景下产生的,它在新课程理念下应赋予新的内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使用导学活动单不仅仅是让学生做好学习的心理、知识准备,更为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笔者结合一些具体教学实例浅谈导学活动单的应用心得。

三、学生“看不到”的,教师作“点补”

导学任务后,对于学生“看不到”的,要重视“引导性”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容易产生问题、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从而去探究问题。比如,教学“圆柱的认识”,对于“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图形”的问题,学生自学后,一齐说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长方形。显然,学生局限于书本介绍的剪法,而没有从其他的角度思考问题。此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思维盲点,添加一些探究材料“点补”给学生去领悟,可以让学生通过以下学习材料单逐步完成学习活动。

1. 想一想: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只能是长方形吗?书上是“沿着高剪”,如果不沿高剪呢?

2. 剪一剪:不局限于书上说的剪法,从其他角度思考,动手试试剪剪看!

3. 拼一拼:这些展开图形能不能转化成长方形呢?可以联系你画的过程想一想。

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能发现的要放手让他们去发现,为了使他们的发现富有成效,更有深度,可以如以上片断中那样给他们提供一份学习材料单,以活动要求的形式让学生明确探索的思路。事实上,在接下来的全班交流这一环节中,学生的表现也说明了他们已有的水平能够适应这样的开放设计。交流中呈现了他们的思维状态:(1)我发现,如果斜着剪,圆柱侧面展开后是平行四边形;(2)我随便剪,圆柱侧面展开后是不规则图形;(3)剪成的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3)剪成的不规则图形也可以转化成长方形……显然,这样的学习减少了教师的介入,但学生拥有了更多的探究空间,在尝试、讨论、相互启发的过程中,本课的难点解决了,学生的智慧也得到了增长。我们知道,智慧是悟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只有像这样,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导学活动单的作用,才能让学生真正深入、更全面地理解知识。

篇5:志愿活动总结

作为一名党员学生,我不是第一次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志愿者服务给了我最好的锻炼机会和实践舞台。突出的感受就是通过志愿者服务活动,我的眼界更加开阔了,心灵更加清纯透彻了,对奉献过程中得到的快乐感受也更加深刻了。

正如志愿者服务口号“助人助己,乐人乐己。”我以助人为快乐之本为座右铭。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时间里,让我学习到了很多,感受到了很多,领悟到了很多,成长了很多......如果要我逐一去描述的话,恐怕真是几个小时也未必能够说完!

在文学院党员的大家庭里,有来至不同地区的人们,不同的面孔,不同的想法,可我们有一颗同样奉献的爱心的心。即使观点和做法不一样,可是爱让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同微笑、同服务,共吃苦、共幸福,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原本不相识,也变得熟悉,也成了朋友。

我利用空余时间参加了各种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活动,我得到很多的快乐与心灵的满足,这一切都是我宝贵的财富,是书本学习不到。志愿者活动是助人和自助的统一结合体。在我们帮助他人的同时,我们也得到了快乐,心灵得到了满足。在这学期的志愿者生活中,我体验到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在做志愿者的时期里,我觉得就算再累,那也是值得的。我的内心感到无比的充实、愉悦。

在这学期的志愿者生活中,我体验到了志愿者当以爱心为前提。服务社会,帮助他人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要发自内心,要用真心去关爱需要帮助的人,哪怕是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关爱的手势,都能给予人温暖的感觉,因为爱心最具魅力。

一个志愿者就得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要有漫长的心理坚持能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冷静执着思考,一丝不苟的完成任务,同时,基本的准则必须认真履行,如服从分配,准时,不早退等等。总之,志愿者的精神贵在坚持,不退缩,不放弃。而对于相应的工作内容也得熟悉,不能盲目的喜爱,若连基本的工作任务都不熟悉就谈不上奉献了,反而给被服务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又得要求我们志愿者要付出无数的汗水。

志愿者当从点滴小事做起,并非所有人都能成就惊天伟业,大多数人都在默默无闻中度过一生,只要你不计得失地付出,那么你就是社会的志愿者。有时志愿者很平凡,平凡的面容,平凡的制服;同时志愿者也不平凡,不平凡的内心,不平凡的精神。通过志愿服务,我觉得自己有了不一样改变。作为志愿者我们不过是在尽一份真心,如果你有着水一般玲珑剔透又充满灵性的灵魂,就让周围的一切都会因你的光彩而变得美丽。如果你有一颗犹似水晶的心肝,常常在笑着,你的气质会不经意间感染身旁的人。小小的动作都会有巨大感染,并不是一定要做一些轰轰烈烈的事。在生活中,在别人失意的时候给他一个微笑,一个关爱的手势,也是一件好事。

参加志愿者活动,不仅能增强我的实践和创造能力,也能带动人们参与到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活动中来,发挥我作为党员的先进性。

通过志愿者活动,有助于建立和-谐社会。志愿服务是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一种方式,是传递爱心、播种文明的过程。对被服务对象而言,它是感受社会关怀、获得社会认同的一次机会。对社会而言,它是提升社会文明风气、促进社会和谐的一块基石。

许多人会问参加志愿服务到底图的是什么?对我而言,我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看到香飘满园的和谐文明社会。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总会觉得缺少了爱,缺少了关怀。尤其是随着人渐渐地长大,接触到更多的人与事的时候,我们的思想就越来越复杂。但是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份爱,是一种对弱势群体的爱。我相信从我们党员做起,我们能够让别人看到这个社会始终是温暖的。

志愿者的管理其实是一门科学。目前社会上的志愿服务机构很多,只要他人做的事情是对志愿服务有帮忙,能够帮忙到需要帮忙的人,不对志愿工作大方向有影响,我们就就应学会包容他人。

篇6:志愿活动总结书

一〃活动前准备:

(1)召开班委会,讨论预防同学们迟到、偷懒的措施,与班干们分工合作,分别跟进拿小红帽、拿打扫工具、拍照、考勤等。(2)根据场地将全班平均分为10个小组,每组约7人;叮嘱小组长安排好同学分别扫垃圾、拖地、檫栏杆与椅子。

(3)向13公管2班借了8把拖把,我班宿舍共提供11把拖把。(4)提前通知同学们腾出时间参与班级志愿活动,给同学们分析班级志愿活动的意义、活动流程和注意事项。(5)集合后再次叮嘱同学们注意安全。二〃回顾活动的开展:

(1)同学们按照既定计划分工合作,扫地,拖地,抹栏杆,有条不紊地进行。

(2)同学们想方设法疏通排水孔,排出淤积的脏水;还去提水回来冲洗淤积的泥沙和污垢。

(3)此外,同学们发现一间堆满杂物的小房间,主动去清扫里面的垃圾。

(4)一个多小时过去了,经组长检查卫生完成后,催促各个小组照大合照,大家都在坚持继续打扫,迟迟不肯集合。

(5)男生主动去倒了几大桶垃圾;清点打扫工具,洗干净借来的工具与归还。

三〃活动后期:

(1)田径场整体都变得干净整洁。

(2)同学们分享心得时普遍喊“累”,有同学抱怨一个志愿小时太少;

(3)大部分同学觉得“累并快乐着”“难得有机会与同学们一起劳动,很开心!”“扫地看似很简单,要做好并不易,生活也如此,真是受益匪浅!” 四〃活动的总结和反思:

(一)优点:

1、准时出席,出勤率高

2、志愿者热情很高,非常认真、负责。

3、志愿者听从小组长安排,互相配合,团结合作。

4、志愿者发扬了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

(二)缺点:

1、由于天气较冷,有些同学没穿短袖班服

2、我计划借小红帽没借到(被借走了)

3、到达场地后,志愿者们不用心听负责人讲注意事项

4、工具(拖把、抹布)不够

篇7:社区志愿活动总结

一、定期进行培训,不定期进行辅导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是我志愿服务的主要工作任务。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严格遵照相关规定,结合当地实际进行不同程度地培训与辅导。农车乡共建有两个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按照要求,为该乡共培训了操作员两名,每月进行培训三期,一年共计三十六期九百余人次。在定期进行培训的同时,还不定期进行个别辅导。在搞好培训的同时,还深入当地进行调查,然后因地制宜,联合相关部门进行技术指导,使得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老百姓的科技水平相应得到了提升。

二、兼顾乡镇基层工作,不折不扣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在搞好远教工作的同时,按照农车乡党委、政府的安排,协调党委、政府搞好其他各项工作。一年里共驻两个村,去年驻新生村,今年驻舍龙村,虽然两村十分偏远,但我都按时完成了各项工作。记得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为了取得每一个准确的数据,我不顾艰辛,深入农户,进行了详细的统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广,为了让老百姓都能参与进来,我深入群众,作好政策的宣传。计划生育工作更是如此。“烟基”工程的实施,我与乡镇干部一道,深入田间地头与老百姓共同劳作,不顾夏日的炎热与劳动的艰辛。在老百姓心中树立了干部的良好形象,更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人虽然累了、黑了、瘦了,但老百姓得到了实惠,我觉得值!在搞好以上工作的同时,还协助办公室搞好各种资料的整理工作。只要有需要的地方,我都尽力而为,用行动饯行着志愿者精神。

三、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摸索与实践

上一篇:瓜菜下一篇:论忠诚与老实-邓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