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和语言文字

2024-05-13

中华文化和语言文字(共6篇)

篇1:中华文化和语言文字

规范语言文字,彰显“和”文化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创办于1904年,是一所具有百年文化底蕴的首批省实验小学。近年来,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以“科研兴校,让百年老校蒸蒸日上;文化强校,让优质品牌熠熠生辉”教育思想为引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在各种环境中充分挖掘语言文字的内在张力,让教师和学生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领略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从而达到“教师智慧地教学生智慧地学充满智慧的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学校在普及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活动中,从实际出发,将要求多方落实,注重实效,积极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不断提高师生的普通话水平,全面推进我校的语言文字工作。我们力求引导学生在愉快学习中热爱语言、感受语言、运用语言,打造学校的品牌,培养了一批具有良好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2006年,被评为苏州市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学校。2008年4月,全国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小组领导和专家来校考察评估,省语委会领导对我校规范语言文字工作的开展情况作了充分肯定。2011年,成功申报首批张家港市中华经典诵读基地学校。现将学校近年来语言文字工作总结如下:

一、和实生物,语言文字工作在学校各项制度中落实、明确、健全 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发展,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它已成为现代文明教育的重要标志。学校全面贯彻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规范标准,把规范用字用语工作纳入到学校文化建设,人才培养目标,争创品牌学校等具体工作中,使之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部分。

1.领导重视,目标明确。学校成立了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中层以上干部任组员,并配备多名教师为督导员,每班一名学生为推普员,制订计划,明确分工,齐抓共管,使各项工作有序开展,逐层深入,真正让语言文字规范化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语言文字规范使用的培训、检查和评价工作。通过规范语言文字,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培养教师良好的育人言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与语言素养。就这样,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能力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生的技能训练,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有机结合。使语言文字工作有制度,有措施,有落实。为学校工作的更加规范、有序推波助澜。

2.完善工作制度。为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1

学校建立并不断完善《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教学常规管理规定》、《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智慧型课堂教学分析评估方案》、《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新教师考核标准》等相关规章制度,将语言文字工作要求纳入各项制度之中。

二、和美交融,语言文字工作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切入、铺展、深化 学校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的宣传,努力营造校园良好氛围,在活动中宣传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范标准,不断优化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学习环境。

1.营造文化氛围。学校将语言文字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校园主干道、走廊、楼梯口、会议室等公共场所的醒目位置设置了永久性宣传标语、标牌,如“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树立语言规范意识,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等标语,为语言文字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同时,严格规范班级牌、科室牌、楼名牌、电子屏幕、横幅标语、评比栏、板报、公文、讲义、校刊等的用字。

2.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栏、小百花广播、小百花电视、学校网站、联合早会、黑板报等各种阵地,以推普周等各项活动为契机,多种形式宣传推广普通话和规范语言文字的重大意义,介绍规范语言文字的相关知识,大力开展规范语言文字的宣传活动。

三、和融相长,语言文字工作在师资培训中加强、提高、完善 为不断规范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学校高度重视教师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将“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师基本功训练培训内容之一。建立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考核制度,并作为业务考核、职务晋级、评优评先的条件,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已经成为教育教学基本用语用字。教师普通话水平全面达标且整体水平明显高于一般学校。

1.规范教师用语用字。(1)组织老师学习法规和规范标准。通过教师例会,集中培训等形式,组织教师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关于公文、报告、试卷等文字材料中规范使用序号标点、汉语拼音的通知》等法律法规,结合“推普周”活动,向全体教师发出“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倡议,以增强教师用语用字规范化意识。领导班子成员身体力行,带头说普通话,写规范字,为师生员工树立规范用语用字的榜样。(2)组织教师开展基本功比赛。组织教师开展普通话朗诵比赛、青年教师“三字一话”基本功比赛、优秀教案评比、朗读比赛、板书比赛、说课比赛、演讲赛、课堂教学比赛等活动,来检查教师规范语言文字的使用情况,并以此鼓励和督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做好表率,努力提高教师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

2.加强工作考核。学校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教师考核之中,把提高师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能力的要求纳入培养目标,纳入学生日

常行为规范,纳入学校课程标准。将语言文字目标管理切实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的全过程。

(1)学校坚持把语言文字达标作为教师业务考核、晋级职务、评优评先等的基本内容和条件,并积极落实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使用能力纳入教师业务学习、职后培训、教学基本功训练的基本内容。按照国家标准,实行教师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制度。学校全体教师积极参加普通话培训和等级测试,100%达到二级乙等及以上,其中语文、英语教师100%达到二级甲等及以上。

(2)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教育工作中必须使用普通话;在备课、板书、批改作业、评语等工作中写规范字;教师教育学生时用语规范;出试卷、自编教材、教辅读物、教学软件等用字规范。教导处经常开展不定期的教育教学常规调研,及时总结反馈,并与月考核挂钩。

(3)将“自觉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纳入学生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先后修改完善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学生语文能力考核方案》、《张家港市实验小学一年级拼音过关要求》、《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学生作业书写要求》等相关规定,并检查落实,将语言文字规范意识、语文综合能力等纳入各类学生评优评先活动的基本条件。

(4)使普通话真正成为校园语言。学校的所有集体活动、各种集会、公务活动、学生的课外活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各种交流沟通,全部使用普通话。

四、和而不同,语言文字工作在各项活动中渗透、规范、提高 学校重视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能力,以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为推广普通话和推广规范字的主阵地,并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由点到面,全面展开,不断提高师生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

1.扎实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学校重视学生的写字教学,每天开设写字课,推进教师辅导作用,要求学生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并定期把全体学生的作品展示在各班教室的外墙壁上,有效促进了学生的书写规范,每年都有班级在张家港市、苏州市写字比赛中获团体一等奖。语文教学中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专门就习作课、口语交际课展开研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2.有效开展“推普宣传周”活动。学校以“推普宣传周”的示范效应带动推普工作的开展,营造“人人讲普通话,个个写规范字”的氛围,利用联合早会发动宣传,开辟了黑板报“推普宣传角”,各中队举行主题活动。不仅如此,还开展了校外推普宣传活动,开展 “规范街头用字,提升城市形象”的“啄木鸟”行动,对街面上的广告牌、商店名称等进行用字规范化纠查,并向有关部门反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积极开展语言文字活动。学校每年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组织学生举行“朗读课文及古诗词吟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节

目主持人比赛”、“手抄报比赛”、“书画展”等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水平。积极开展“阅读之星”、“书香班队”的读书活动,建立了班级图书角,成立了“文学欣赏”、“经典诵读”、“小记者站”等兴趣小组,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兴趣和能力,每年有几百名学生在各类读写竞赛中获奖。

4.开展让普通话走进家庭的倡议活动。为加快家庭及社会推普的步伐,学校积极开展“把普通话带回家”活动,通过学校向社会、家庭辐射,鼓励学生在家里与父母、亲戚说普通话,把讲普通话的良好习惯带到校外,带动影响全社会。

五、和谐共生,语言文字工作在经典诵读中扎实、丰富、升华。学校积极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在各项活动中不断不断探索经典诵读的有效机制,并逐步完善,形成良好的中华优秀文化育人氛围。

1.在传统文化环境中传承经典。学校的楼名“三省楼”、“知明楼”、“博见楼”、“跬步楼”来自荀子的《劝学篇》;教育楼上“半肯半不肯”,巧妙借用“禅语”,形象解读“教学相长”古训。“三人行,必有我师”“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校文化石上一句句老夫子的教诲,学校大会堂里醒目处的古代智慧文化展板……无不处处凸现学校在追寻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弘扬着光辉灿烂的文化精髓。学校还在走廊、角落、办公室添置了读书吧整个校园弥漫着浓郁的书香氛围。

2.在校本教材中落实诵读。为了便于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华经典文化,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编写小组,由教导处的各语文教导牵头,各语文备课组长负责编写校本课程,名为《书香雅韵伴我成长》,作为诵读教材并挂在学校的校园网上供大家随时阅读。此书一套六本,每个年级一本,分上下册。每册分三部分:经典诗文、现代美文、课外阅读推荐篇目。每本书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逐步加大难度和量度,集诗词歌赋、四书五经、古文名篇、经典名句、晨读对韵、中华成语千句文、现代诗歌散文、俗语谚语歇后语于一体。为此教导处统一安排了诵读时间:语文、数学课前预备铃2分钟古诗赏读(《古诗文诵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前5分钟背诵《三字经》(一年级)、《弟子规》(二年级)、《古今贤文》(三年级)、《中华成语千字文》(四年级)、《论语》片段(五年级)、《孟子》《老子》片段(六年级);小百花综合活动(原始班)课上前10分钟诗文诵读(校本教材《书香雅韵伴我成长》);小百花少年宫活动项目中的阅读班和经典诵读班,辅导老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诵读。以保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全力构建书香校园。

3.在各项活动中保证效果为了让经典文化真正浸润到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内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我校主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来温润

推进,如常规活动“课前一吟”,“论坛交流”,“师生共读”等;也有主题活动“课外阅读的问卷”,“图书漂流活动”,“读书成果展示”,“书香雅韵迎新年”经典诵读比赛。学生在经典的活动中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感受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诵读水平,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

如今,推广普通话,使用规范汉字,树立新的语言观念,已在实验小学的校园里蔚然成风,有效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提高了师生的文化素养。我们会进一步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管理,提高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并积极向社会辐射,为提高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作出应有的贡献。

篇2:中华文化和语言文字

Abstract: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like two wheels of our human beings.Language is a vehicle that helps record and interpret culture.And culture becomes alive by means of language.However, culture is not only unique to human, but also something concerning animals.As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a society, idiom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ir concise expressions, rich and vivid.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carry the different nat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In order to improve ou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this paper will mainly analyze some idioms on dogs in terms of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religious influence, historical influenc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nfluence etc, and explore the possible reasons which can account for these differences.Key words: Animal idioms;dog;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difference;similarity

1.Introduction

Language is an indispensable carrier of culture.Culture finds a better representation through language use.Vocabulary,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of a language, will surely reflect the multi-dimensional image of a society.Countries of different cultures attach various associative meanings to their vocabulary, which is especially obvious in animal terms.Because animals play a significant part in daily life, animal term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own culture, convey different cultural features and messages of their own nation, reflecting their own culture.In the long course of human history, animals, especially dogs, have been keeping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human beings and also influencing their living and growth deeply.This relationship brings people all kinds of complex emotions such as fondness, sympathy, disgust and horror.Moreover, many animals have become a kind of symbolism in people’s thinking, and this symbolism is reflected in the language.Languages of all nations contain plenty of words and phrases connected to animals, so 英语11002班 胡 畔 1010291061 do English and Chinese.However, because of different history and culture, the connotations of animal words in one language do not parallel with those in another.Due to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geography, customs, historical allusion, religion and so on, such idioms embody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culture.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cience, globalization is a more and more obvious phenomen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untries is becoming closer and closer.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se idioms more clearly and make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more effectively, it is useful and necessary to compare such idioms.The paper will mak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nimals employed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2.Comparison of connotations of animal idio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Take idioms on dogs for example)2.1 Similarities of connotations All humankind lives on the same planet.They have similar environment,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ability;therefore,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people nearly have the same knowledge of animals.As a result, they have the same or similar association and give the same cultural connotation to animal words.So it also applies to “dog”.In China, dog is defined as,“哺育动物,种类很多,嗅觉和听觉都很灵敏,毛有黄、白、黑等颜色。是一种家畜,有的可以训练成警犬,有的用来帮助打猎、牧羊等。” And in English, the definition of dog is," an animal with four legs and a tail, often kept as a pet or trained for work, for example, hunting or guarding building.” Judging from it, we can easily notice that Chinese and English have similar knowledge of dog.Meanwhile, both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 dog” can be a negative or positive word.The examples are as followings:(1)He lives a dog’s life——他的日子过得很艰难(2)A lucky dog——幸运儿(3)狗嘴里吐不出象牙(4)犬子

2.2 Differences of connotations The majority of animal words carry different connotations, because of their 英语11002班 胡 畔 1010291061 different natural environment, customs, and society systems.Besides, English history is influenced more by Egypt and Roman, while Chinese history is much more independent.For example: In English: I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 lucky dog:幸运儿

top dog:最重要的人物

every dog has it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 While in Chinese: 狗胆包天 狗急跳墙 狗屁不通 狗崽子

3.Possible Reasons of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imal Idioms

Every country has its own history and culture personality.So there is more dissimilarity between China and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then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m.There are many sources responsible for these differences, such as natural surroundings, social conditions, religions, customs, psychological reactions, thinking styles, aesthetic standards, and national traits and so on.3.1.Historical Influence

China has experienced more than 2000 years feudal society, and agriculture played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in nation’s economy while other counties already began their industrial age.There are more than 0.9 billion peasants in China;therefore Chinese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animals such as oxen, cows, sheep, silkworms, bee and so on.So we use silkworm as a metaphor to illustrate people who are hard working, while English-speakers don’t.For example:(1)Rain cats and dogs: it originates from Nordic mythology,in which dog symbolize wind.(2)狗咬吕洞宾:it originates from Chinese myth.英语11002班 胡 畔 1010291061 3.2.Religious Influence

Ancient Chinese believed in Buddhism, and most of the modern Chinese have no religious belief.However, most of the English people believe in Christianity.There are many religious stories that involve animals in both Taoism and Christianity.That’s why same animal referent may have quite different senses.For example: The dog return to his vomit(狗又呕吐了,比喻重犯旧日的罪行)

3.3.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nfluence

篇3:语言文化差异和学生语言错误

按照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的观点, 学习语言是一个试验——出错——再实验的过程, 语言错误是语言习得过程中要经历的必然阶段或要出现的必然现象。学生从对一种外语毫无所知到最后学会使用, 要经历一个颇为漫长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 学生使用的是一种过渡性的语言。这种过渡性语言既不像他们的母语, 也不像他们将来要学会的目的语言, 而是一种变化中的语言, 因而常常会出现各种语言错误。

外语学习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 它涉及到许多因素, 有语言方面的, 也有文化方面的;有社会习俗方面的, 也有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因此, 语言错误的形成与以下这些因素都有着直接关系。

一、 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语言差异

以英汉两种语言为例, 英语是一种字母语言, 而汉语则是一种象形文字, 两者在语音词汇和句法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如果忽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 无疑会出现各种语言错误。

1.语音错误。

英语具有与汉语不同的音位系统和发音特点, 易造成学生的语音错误, 如有学生把life错读成knife, 把vest错读成west, 把work错读成walk等。

2.词汇错误。

英汉两种语言出于两个不同语系, 因而在词义的内涵和外延方面没有完全的和必然的对应关系。如果缺乏对英语词汇的概念含意及引伸意义的深刻领会, 只看字面意义翻译或用汉语方式翻译英文词汇, 就会导致用词错误。如有学生把“政治家” (statesman) 误译为politician, 而不知道politician在英语中含有强烈的贬义色彩, 容易引起人们的蔑视。如把a white elephant译为“一头白象”那就错了, 应该译为“沉重的负担”。

3.词法错误。

汉语属于分析性语言, 没有词尾和词形变化;而英语则是结构性语言, 要靠词尾和词形变化表现不同的结构意义。中国学生因受汉语影响往往忽视这一点, 而出现各种词形错误, 如名词单复数的词形错误及不可数名词的用法错误, 代词的主格宾格和所有格的用法错误, 动词的一般形式和过去形式的用法错误等等。

4.句法错误。

中国学生常按照汉语的句法结构去理解使用英语, 因而出现各种句法错误。如有学生混淆了汉英关于过去时和完成体的用法区别, 因而把“你看过那部电影吗?”误译为“Did you see that film?”, 把“昨天我看了一场电影”误译为“I have seen a film yesterday”。还有的学生不清楚汉英表达转折和因果关系上的差异, 把“虽然……但是……”错译成“Although…but…”, 把“因为…… 所以……”错译“Because…so…”。

二、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各个民族不同的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都会在其语言中表现出来。因此, 如果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及差异, 那么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时, 常会出现误解或误用。中英文化差异引起的常见语言错误有以下几种:

1.问候用语错误。中国人见面常问:“你吃了吗?”或“你上哪儿去?”, 以示问候。但是, 如果你用英语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 他们会误认为你是想请吃饭, 或误认为你是问个人私事而不高兴。英语国家的人常用“Hello!” 或“Hi!” 表示问候, 或常以天气, 健康状况以及兴趣爱好等为话题。

2.介绍用语错误。英语国家的人在需要问及对方姓名时, 一般常说:”May I know your name?” 或“Your name, please?”。如果按照汉语习惯用“What’s your name?” 问对方姓名, 会使对方产生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3.答谢用语错误。在英语国家, “Thank you” 几乎用于所有场合及所有人之间, 即使是家人和朋友也不例外。当别人问及是否再要点什么时, 英语国家的习惯是:若想要就说“Yes, please”;若不想要就说“No, thank you”。如果按照汉语习惯说“No more” 或“No more trouble” 就会引起对方误解。

4.赞美答语错误。英语国家对别人的赞美最常见的回答是“Thank you”。如果按照汉语习惯对别人的赞美表示谦逊一番说“不好”, 用英语说“Not so good”, 会使对方感到不愉快或迷惑不解。

5.收礼答语错误。收到礼物, 英语国家的习惯是要当面打开, 称赞一番并欣然道谢;而中国人常要先推辞一番, 接受后并不当面打开。如果按汉语习惯推辞说“No need”或“We don’t need it”, 那会让对方误认为是不喜欢所送礼物, 甚至会感到尴尬。

6.涉及隐私错误。中国人见面时常问及年龄, 婚姻, 收入等情况以示关心;而英语国家的人对这些问题却比较反感, 不愿意回答。因此, 用英语问对方“How old are you?”“How much do you earn?”“What are you doing?”等一类话题会引起对方不高兴或误解。

7.颜色词用法错误。表示颜色的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所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 如green是绿色, 而green-eyed则表示“嫉妒, 红眼病”;blue是蓝色, 而blue mood则表示“沮丧, 忧郁”;red是红色, 而red-faced则表示“难为情, 困窘”, in the red则表示“亏损”。如果把“红眼病”译成“red-eyed”, 那就错了。同样, He looks blue.不能译为“他脸色发蓝”, 其真正含义是“他情绪低落”。

8.比喻错误。英汉两种语言由于其文化附加意义和历史典故都不相同, 因而有着不同的比喻用法。如果把“力大如牛”译成“as strong as a cow”, 把“凡人皆有得意日”译成“Every man has a happy day”, 那就错了。其正确译文应分别为“as strong as a horse”和“Every dog has its day”。

中英文化的其它差异还有很多, 都会直接影响到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如果对这些文化差异及语言本身的差异了解不多或理解不透, 无疑会导致各种语言错误的出现。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中英文化差异和英汉语言差异的教育, 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语言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 将大大有助于使学生少出现语言错误, 进一步提高自我纠错和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春洞, 王才仁.外语教育语言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1.

篇4:语言文化和社会的关系

关键词:语言;文化;社会;教学;相融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305-01

语言是一种特定文化中基本和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对文化有着本质的、不可替代的影响。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语言和文化之间关系的探求一直占重要地位,为了使我们有一个了解有关情况的方向,我把重点集中在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上,以及语言、文化对语言教学的影响。

一、语言如何和文化先联系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这是一条不证自明的道理,如果我们简要回顾一下过去语言领域发生的事情,就可以找到更多的观点来支持这个观点,必须承认,自18世纪初以来,对语言的探究从本质上说要么是历史比较的,要么是结构形式化的;然而新变化在20世纪开始的时候出现了。无论在英国还是北美,语言研究都开始了人类学转向,这种传统的特征就是将语言研究置于社会文化的语境之中。在英国,马木诺夫斯基和弗斯是这一近动的先驱,而在与平行却有着独立传统的北美,人类学家马木诺斯基在新几内亚东岸的Frobriand岛进行田野调查时,观察到在这种原始文化中,一个词的意义在于很大程度依赖于他所出现的语境,或者说依赖于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语言环境。比如wade 一词。在本文化中,它既有英语中相当的用法,既指树的坚固的物质成分,也可更具体的指独木舟。独木舟是这些岛屿居民的一种重要交通工具,在语言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个词的第二中释义有着极强的环境色彩和文化意味,对一个来自不同文化环境的外来者而言,可能不是那么容易掌握。又如eat 、crow 、吃鸭;被迫认错或收回前言;rubber-chicken circwit(在竞选中出席的味同口嚼蜡的巡回鸡宴)基于上例述的分析,一方面语言可以决定我们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语言之间的相似性,是相对的,所反映的世界的认识也就不同。在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中比喻性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如下内容只是个人在国文化中的经历的几个小插曲,但是讨论的目的。

1、在美国文化中,当我们说get your hands dirty,并不意味着你做了一些体力活而需要去洗手。交际情况:美国预言家教授和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杨教授正在办公室里谈论教学和研究的关系。Tulai教授:从事研究意味着to get your hands dirty.

杨教授:喔不!我不是哪个意思。我那样说的是你在做什么?(you are engaged in doing something)或者“你在从事什么事情”

2、当说你have enough dumbbells,并不一定指你经常为了锻炼身体而拥有这种器械,交际情况:Goodell先生和杨先生的美国房东和杨先生正在打扫寓所,杨先生拍着地上的哑铃问:“先生,他们现在是否有用?”Goodell 先生:我想最好是把他们放到库房去,我办公室里“have had dumbbells”杨教授:是吗?你在办公室里可以联系哑铃?Goodell先生:当然不行了,我刚才在开玩笑。我真正的意思是我办公室里有许多愚蠢的家伙。因此,深入了解西方文化有利于外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所学东西。

二、文化在语言研究中占什么地位?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像水门(watergate)时间这一的政治丑闻不断被揭露,一连串的衍生词语涌进了英语中。如:“Billygate”(大米门)都是这样的复合形式。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感到在对于由“门”(-gate)构成的组合形式和衍生形式进行社会语言学研究时,有必要考察这些新词涉及的语义,结构以及功能的发展情况,同时在进行构词研究时需要更多了解这些相关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yang 1997).在对这一现象进行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1、美国英语中,这个词缀有丰富的能产性;2、源于此的衍生词不可避免地暗含文化以上的贬损意义,即指“被揭发出来的高层丑闻”(Barncation and Barnhart 1981:2364),他们也就成了各种类型丑闻事件的同义词,不管是政治还是金钱的;3、在这种复合形势能产性的研究中,各种衍生形势(即换称发,功能转换发,词缀附加发)可以得到解释。基于这些发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假设性的结论:a、watergate 作为一个指称任何高层政治丑闻的隐喻贬义词将在英语中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b、他在造词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衍生形式,导致其结构的语言中的地位变得十分稳固。C、它的隐语意义将和该词一起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实际上,这种组合形式变得如此广泛,以至有些-gate 结尾的词已经走出了美国和社会,在其他文化中也用来指称政治丑闻。

三、语言教学中的文化

了解另外一种文化的确不是件轻松的事情,而能够在另外一种文化中保持恰当的行为举止则更为困难的工作。考虑到这一点,同时认识到语言学习中文化知识的有益作用,本文简要讨论文化学习和语言教学的关系。

总体上说,我们再语言课堂上讲授文化知识至少有三个目的:

1、让学生熟悉文化之间的差异;

2、帮助学生跳出自身文化的圈子,从目的文化的角度考虑问题;

3、通过各种课堂练习,强调语言和理解文化的不可分离性。

篇5:学习语言与文化的体会和感受1

姓名:邱艳红学号:08680418班次:外语系四班

[摘 要] 委婉语是汉、英语言中共有的现象,有着相同的心理基础和共同的适用范围;同时也透射出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伦理传统等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 委婉语;心理基础;文化异同

以前只是抱着好玩的心思选择了这名课,转眼间这学期已接近尾声,但是现在觉得选择他我是正确的,而并不是当初的为了好玩,而是通过这学期我确实收获到了很多知识,虽然谈不上丰富,但总的来说,受益匪浅。不仅是从书本上,也从老师那懂得了很多。本篇主要阐述一下我对委婉语的一些理解。

委婉即“说话时不直白本意,只用婉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英语中的euphemism(委婉语)一词源于希腊语的前缀eu(好)和词根pheme(说话),意为good speak(说好听的或友善辞令)。英语中的“euphemism”和汉语中的“委婉语”意思大体等价 [1]。委婉语不仅指委婉词语,它更是积极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一种交际方式,在语言符号的所指和能指之间造成心理上的疏离效应,力图代替、掩饰、削减表达的禁忌、直接和粗鄙。

一、汉、英委婉语共同的适用范围及心理基础

汉、英委婉语折射出汉英两种文化有共同的适用范围。在汉英文化中,委婉语主要适用范围大致为:生、老、病、死;性;排泄;穷困;犯罪;职业;政治。就老年人之“死”而言,英语有与汉语意思相似的婉称,常见的有:to close/end one’s days(终其天年);shut one’s light off(逝世);to cross the bar(去了);to pay the debt of Nature/to pay one’s last debt(寿终);to run one’s race(了其一生、寿终正寝);to slip by/away(悄然去了); to be home and free(归去来兮自由哉)等。汉、英委婉语中有一些完全或基本的等价,反映了汉、英民族对外部世界的共识和共同的避讳、美化、掩饰心理基础和思维模式。

1.对某些事物情形的避讳

汉、英委婉语的使用体现了共同的社会心理基础。不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英美国家,“忌讳”都是产生委婉语的重要心理基础。2.对生理缺陷及某些行为的掩饰

汉、英语言中常用委婉语说明人体的某些特征和生理缺陷,以避免引起不快或冒犯。如在汉语中人们用“腿脚不方便”或“行动不便”指代“瘸子”或“双目失明的人”;用“说话有点慢”指代“口吃”、“大舌头”。英语中用“imperfect hearing”代替“the deaf”(聋子),用“visually retarded”指“the blind”(瞎子),用“queer”表示“homosexual”(同性恋)。委婉语的礼仪功能(ritual function)也掩盖了羞于启齿的令人难堪的事实,用委婉语来表达人们讳言的生理行为,以避免交际中的尴尬和唐突现象。如人们去厕所大小便,英语中婉转地表达为“to washroom’ shand, to powderone’snose, to spend a penny,to payacall, to gosomewhere, to answer the call of nature”等。这些说法近似于汉语的“方便一下、去洗手间、去一号、去洗个手、去补一下妆等”.3.对事物的美化

人的价值观里有趋美性和趋好性的一面,委婉语的作用除了避免刺激、消除粗俗、摒弃陈腐外,还可满足人们的社会心理需要,维护交际双方的面子给人以安慰。例如就职业来说,为了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委婉语里就出现了一些花哨、委婉而动听的名称以升华职业,提高社会地位消除怕“失体面”的忧虑。在中国人们将以前称呼的“保姆”、“钟点工”改为“阿姨”、“大嫂”、“家政人员”等;将没有固定工作的人员称为“自由职业者”。在英美国家如称Hairdresser(理发师)为beautician(美容师);gardener(园丁)为tree surgeon(花木外科医师)或landscape architect(风景建筑师);“打字员”自封为secretary(秘书);“补鞋匠”自封为shoe rebuilder(鞋子复原师);就连butcher(屠夫)也以meat technologist(肉类技术专家)自称;funeral undertaker(葬礼承办人)也被一个更高尚的词代替为mortician或grief therapist(哀伤治疗师)。

汉英委婉语在使用上还是有细微的差异。首先,汉语委婉语强调用委婉含蓄的话代替或烘托暗示原意,汉语委婉语表层意思和深层含义距离更大,显得更为委婉曲折,折射出王权思想和尊祖敬宗、仁义道德的儒家传统。而英语委婉语则强调用单词和短语替代原语。其次,英语委婉语强调替代词语更文雅、更温和,不冒犯人,使人高兴,具有“关爱”的情感内涵。而汉语委婉语只强调用与本意相关的话委曲含

蓄、转弯抹角地代替或烘托暗示出不能或不愿直说的话。当然,里面也含有“关爱”的情感内涵,但不局限于“关爱”。以“死亡”的委婉语为例,英语中有数百种代替“death”和“die”的词语,如“to go home”、“to be at rest”、“pass away”等,并不把“kick the bucket”,“be done for”, “one way ticket”等戏谑词算作委婉语。而古汉语中“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民曰死”。现代汉语如“走了”、“离开了”等表达难以割舍之情,尤指亲友的死亡;“去世了”、“不在了”则用来表达一般意义的避讳;如果是针对生前处境艰难或久病、恶病缠身的人的死亡,通常用“解脱了”等表示同情和安慰;而“完蛋了”则用于表示对敌人的憎限;对英雄模范人物的死,常用“牺牲”、“为国捐躯”、“以身殉职”等[5]。[参考文献]

篇6:中华文化和语言文字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渗漏(lòu)

吐痰(tǔ)..曝光(bào)令人咋舌(zé)..B.愧疚(jiù)精髓(suí)..疮疤(chuānɡ)以诚信(zài).C.推搡(sǎnɡ)饕餮(tāo)..媲美(pì)外强中干(ɡàn)..D.蕴藉(yùn)胸襟(jìn)..皎白(jiǎo)以儆效尤(jǐnɡ)..答案 A 解析 B项“髓”应读“suǐ”。C项“干”应读“ɡān”。D项“襟”应读“jīn”。2.下列各句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A.这些试题牵涉面广,很难一下定夺,切记心浮气躁,而应该冷静分析辩别。B.音乐界、教育界一些知名人士大声急呼:让好儿歌尽快走向我们的少年儿童。C.如果那里的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引进几个人才也是杯水车薪,无计于事。D.于成龙清政廉洁,久负胜名。他临摩古人碑帖,目的是陶冶性情。答案 D 解析 A项“记”应为“忌”,“辩”应为“辨”。B项“急”应为“疾”。C项“计”应为“济”。D项“政”应为“正”,“胜”应为“盛”,“摩”应为“摹”。

3.(2012·江西)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昨天,看见好朋友赵曼丽独自在操场一角哭泣,王婷婷连忙跑过去问怎么回事。B.大陆同胞、台湾、香港、澳门同胞,还有海外侨胞,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C.他最要好的朋友,——一个房地产商——告诉他,市场正在调整,眼下买房要慎重。D.有人认为:儿童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不可能发生心理异常,心理学家并不认同这种观点。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顿号、逗号、破折号、冒号的使用方法。B项第一个顿号改为逗号。“大陆同胞”和“台湾、香港、澳门同胞”同一层并列,“台湾、香港、澳门”同一层并列,大并列用逗号,小并列用顿号。C项把第一个破折号前的逗号去掉。“一个房地产商”是对“朋友”的解说,它的前面使用了破折号,就不用逗号了。D项把“心理异常”后面的逗号改为句号。冒号起总领下文的作用,只管到“有人认为”的观点结束。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昨天,国家发改委在其官方网站以“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研究小组”名义刊登国家 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与此同时,为更广泛地征求民意,该研究小组在网上展开了民意调查。

B.奥斯特洛夫斯基不仅坚强地在病榻上和疾病、痛苦作斗争,还为千千万万青年点燃了生命之火,写下了著名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C.修改后的“节约能源法”明确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销售房屋时,应向购买人明示所售房屋的节能措施、保温工程保修期等。

D.商场保安员的职责是保障商场的货物安全和环境安全,不是执法机构,擅自打人行为属于执行公务中侵害他人权利的行为。

答案 A 解析 B项语序不当,句中“坚强地在病榻上”应为“在病榻上坚强地”。C项成分残缺,应在句末“等”的后面加上“信息”作“明示”的宾语。D项搭配不当,“职责”和“执法机构”不搭配,删去“不是执法机构”。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每当落日黄昏,暮烟疏雨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

①缕缕白色的炊烟 ②弥漫在山野的四周 ③缭绕在茅舍的烟囱上 ④山脚下便笼罩着一片苍茫的烟幕 ⑤一种松脂燃烧的香味

A.⑤①③②④ C.④⑤③①② 答案 D 解析 与首句时间状语衔接最紧密的是④,先写“山脚下”的“烟幕”,再写“炊烟”“缭绕”,后写“香味”“弥漫”。顺序是由视觉到嗅觉。

6.下列各句中,语气最委婉的一句是()A.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呢? B.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吗? C.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无疑是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的。D.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恐怕不能不引起我们认真思考了。答案 A 解析 A项疑问语气,表达一种询问、提醒,双向选择,比较委婉。B项反问语气,表达肯定。C项肯定语气,确定了问题的结论。D项“恐怕”表示一种估计和担心,双重否定,表达肯定语气。

7.(2012·湖南)下列选项是四则“遗失启事”的主要内容,其中表达通顺、得体的一项是()A.本人昨日在体育馆遗失一副红色羽毛球拍,您若及时联系鄙人,不胜感激之至。B.昨日本人不慎丢失《随想录》一书于阅览室,期盼拾得者璧还原物,谢谢哟。C.本人昨日在图书馆不慎丢失黑框眼镜一副,希望拾到者与我联系,不胜感激。

B.⑤①④③② D.④①③⑤② D.昨日本人遗失饭卡于学校饮食服务中心,恳请拾者高抬贵手交还,万分感激。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通顺、得体。A项应为“不胜感激”或“感激之至”。B项“不慎丢失《随想录》一书于阅览室”不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D项“高抬贵手”多用于请求对方饶恕或通融。用在本句中不当,应删掉。

8.某汽车运输公司,修建了一个新的停车场,场门口两侧各有一个标语牌,下列内容不宜写在标语牌上的一项是()A.发扬主人翁精神,为发展经济献计献策。B.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C.大干快上,多装快跑,争分夺秒。D.场兴我兴,场荣我荣。答案 C 解析 注意行业性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文化的字义有多种,一般来说,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与精神。中国文化有两个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一是“以人为本”,一是“以和为贵”。

中国文化和西方、印度的文化很不一样,中国文化有着无神论的传播,有超越宗教的人本主义倾向。从孔子开始就一直把“人”看得比“神”重要。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重道义而远鬼神,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这应当说是极有价值的。西方宗教比较发达,基督教在西方社会生活中有广泛影响。西方基督教文化可以说是“以神为本”。基督教徒也重视为他人服务,这一点当然很好,可还是要信仰一个上帝。俄国大文学家托尔斯泰,最后信了教,每天晚上跪着祈祷,要和上帝说话。中国的儒家就没有这一套。佛教讲了很深刻、很详细的哲学理论,可它同时也讲生死轮回,人死后或者上天堂,或者下地狱,或者变牛变马,这完全是错误的。佛教东来,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并没有居主导地位。儒家思想的迷信成分比较少,这正是儒家比较高明的地方。孔孟偶尔还讲“天”的模糊概念,稍有一点信仰的意味,但到了宋明理学阶段,“天”就完全没有上帝的意思了,而是宇宙的本体,中国至少在知识分子阶层,宗教思想相当淡薄,有着“以道德代宗教”的传统。

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人”,《礼运》曰“人者,天地之心也”,认为人是天地的思维器官,人表现了天地的自我认识,孟子辨析“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强调了“良贵”观念,即人有道德自觉心。有人对此不了解,说中国自古是“他律”,服从于外界的压力、管束,说西方文化是“自律”。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些观点都强调了人的价值,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以人为本”,与有神论相比,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中国哲学特别重视和谐,强调“以和为贵”。春秋时期的史伯说“和以生物”,“以他平他谓之和”。所谓“和”是创新的源泉,指多样性的统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孔子弟子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张载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认为和解是解决矛盾的原则。“和”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经常相互矛盾斗争,但是,如果只强调斗争,最后将同归于尽。西方也不是不讲“和”,但更强调“争”,把利益和力量之争看得很重要。

(节选自《中国文史百科总序》,有删改)9.以下不属于“以人为本”思想的一项是()A.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B.中国知识分子宗教思想相当淡薄,有着“以道德代宗教”的传统。C.孟子强调“良贵”观念,即人有道德自觉心。

D.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答案 D 解析 D项属于“以和为贵”这一思想范畴。

10.以下不能证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的一项是()A.中国文化具有“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精神。B.中国文化有着无神论的传统,有超越宗教的人本主义倾向。

C.尽管佛教讲了很深刻、很详细的哲学理论,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并没有居主导地位。D.所谓“和”,指多样性的统一,是创新的源泉,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答案 A 解析 “以人为本”和“以和为贵”只是中国文化的两个基本精神。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孟观念中的“天”是个模糊概念,它仅指神。“天”作为宇宙的本体,是在宋明理学阶段确立的。

B.中国知识分子宗教思想相当淡薄,这与孔子始终强调“人”及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主要地位有密切关系。

C.说中国自古是“他律”,服从于外界的压力、管束,说西方文化是“自律”,这是不恰当的。

D.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君子做事讲和谐,即用正确意见去纠正错误意见,达到恰到好处,而不人云亦云,盲目服从。

答案 A 解析 原文中没有说孔孟观念中的“天”仅指神。12.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非人类所创造的事物不是文化,如蚂蚁堆积的土山,蜜蜂造的巢。B.人类在原始时期创造的结绳记事、图腾崇拜、神话传说都属于文化。

C.“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人的价值,就是以人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实现个人价值。

D.现在的世界更需要“和”,而不是“争”,如果再继续相互残杀,那么人类就没有了希望。“和”才是持续发展的准则。

答案 C 解析 “以人为本”不是以人为中心,更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13.顺着下面几句话的思路,讲究一点幽默,续写两三句话,组成一个语意完整的语段。中国有了不起的“吃文化”:吃蛇、吃鳖、吃猫、吃鼠,也吃河豚、吃野猩,这总还与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关系。但也有“吃黄牌”“吃官司”……

答:

答案 示例:(1)这“吃”是“遭遇”“承受”,由身体而至精神;吃请、吃回扣,则身体精神兼而有之。中国的语言形象,也够厉害,当吃不当吃,还真要想一想。

(2)最古怪的是“吃一堑,长一智”,连“堑”也讲究“吃”,你说中国人思维中有多少是不能吃的?

解析 此题扩展后的语句要在总体上与原文前后呼应,语意连贯、完整。原句前半部分的“吃”与人体消化有关,“但”后则明显转折,写与精神有关的“吃”。注意整个语段意思的完整。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在过去的20年里,北大保安队先后有500余名保安考学深造,有的考取大专或本科学历,有的甚至考上重点大学的研究生,有的毕业后还回家乡当上了大学老师。针对北大保安考大学现象,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称:“大学本来应当是开放的,应当引导社会观念、社会潮流。现在只是有保安旁听他们的课,拿文凭。我想未来应该更加走向开放,有更多的市民去旁听他们的课,拿到文凭。”

北大保安、北大中文系学生、支教老师——在很长的时间里,甘相伟在这三个角色之间变换。来自湖北山区的甘相伟不是一名普通的保安,他有大专文凭,毕业于湖北经济管理大学长江职业学院法律系,曾在南方工作,后来怀着梦想来到北京,为了接近北大,转行当起了保安。在北大当保安期间,他以执著的精神通过成人高考,成为北大中文系的一名学生。

山西省的张君成被称为“北大保安读书第一人”,他1995年到北京大学做保安,1998年取得北大法律成人高考的专科文凭,后又修完一个自考本科文凭,如今是一所中专的副校长。同时,他还是一名兼职大学讲师,在长治学院讲授公关礼仪课程。

据报道,2010年9月,大学毕业的刘某一心想要考研究生,他来到了高等院校云集的 北京。但是高昂的房租和生活费用让他犯了难。听说北京大学保安队鼓励队员考取学历,他来到这里当上了一名保安员。第二年4月,他通过了北京理工大学的面试,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研究生。

张国强家在河南洛阳农村,初中毕业后就来到北京找工作。幸运的是,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进入北京大学当保安。几年下来,每天出操锻炼,他都能看到未名湖畔正捧着书籍阅读的大学生们,每天晚上巡逻,他又能看到大学生们三五成群地走进自习室和图书馆。于是,他开始了学习之路,选择了没有门槛限制的自学考试,3年下来,他拿到了北大的大专学历,后来又报考了清华大学法学和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两个专升本课程。(2013年5月12日《燕赵都市报》,有删改)(1)请为上述消息拟一个标题。答:

(2)从上述消息中,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15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答:

答案(1)20年间500余名北大保安考学深造(2)参考角度:

①北大保安考大学,一个直接原因是,他们身处名牌大学的校园,得益于大学里丰富的教育资源,各个专业的课堂、藏书丰富的图书馆,都是宝贵而难得的教育资源。大学应当是开放的,应当引导社会观念、社会潮流。大学也应当在社区中为提高人们的素质和文化作出贡献。在发达国家,大学大多是没有围墙的,社区的人可以到大学来听课,拿到文凭的人就更多。在中国,过去大学是封闭的、有围墙的,像北大、清华甚至都进不去。现在只是有保安旁听他们的课,拿文凭。未来应该更加走向开放,有更多的市民去旁听他们的课,拿到文凭。这样就体现了大学的社会责任。

上一篇:上学第一天自我介绍下一篇:多媒体教学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