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长社会活力心得体会

2024-04-30

学习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长社会活力心得体会(精选8篇)

篇1:学习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长社会活力心得体会

篇一:解放思想艰苦创业心得体会 解放思想艰苦创业心得体会

思想就是工作的灵魂、工作路线的指南针,解放思想、艰苦创业。才能促进各项工作的发展。打破思想禁锢,激发工作活力,思想也应视作一种生产力,解放思想就是与时俱进、思想开放就是一种进步。适应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寻求新发展,提高个人工作能力。一是思想要促动。通过学习讨论活动,查找自身存在问题、查找差距、激发潜在的思想活力,动脑筋,想办法,转变观念,解放自己的思想,用崭新的眼光、科学发展的观点去解决问题,从多个角度去审视自己还需要在那些地方努力。二是学习要改动。“活到老、学到老”,首先要树立学习终身制、“官”念淡化,利用休息时间、利用工作之余,切实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其次要会学习,要有方法,学习要有针对性,更要有时效性,切实做到学以致用、持之以恒,在学习中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三是作风要变动。它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解放思想、加快发展为目的,以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查找、自我提高为主体,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四是实践要运动。重在行动,贵在落实,将学习与行动结合起来促进发展。分析形势,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措施,努力确保工作的扎实推进。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中,党领导中国人民谱写了一曲曲艰苦奋斗的壮歌。历史表明,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艰苦奋斗的美德在有些人的头脑中渐渐淡化了。有的人认为艰苦奋斗是战争年代的要求,现在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再讲艰苦奋斗没有实际意义了。我们应当看到,艰苦奋斗、艰苦创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勇于吃苦耐劳,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是打开成功之门的“万能钥匙”,是共产党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法宝。

为此,在新形势下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我们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在政治上始终胸怀共产党人的远大目标,坚定不移地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二是要在思想上始终像革命前辈那样具有威武不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移的凛然正气,保持饱满高昂的斗志和乐观进取的精神;三是要在学习上始终刻苦钻研,勤学好思,不断学习新知识,学习新技能,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不断地鞭策自己行为;四是要在生活上始终保持艰苦朴素、勤劳节俭的生活习惯,反对奢侈之风。篇二:领导干部解放思想心得体会 领导干部解放思想心得体会

领导干部解放思想心得体会

破除四种陋习增强五种意识 为推进**各项事业发展努力工作

当前,按照县委的部署,一场紧紧围绕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更好更快发展、以“解放思想,**要发展,干部怎么办”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正在全县上下深入开展,整个活动成效初显。我个人通过学习,感到我们**干部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才能认识机遇、捕捉机遇、抓住机遇,才不会坐失良机,留下遗憾;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超前谋划,才能在谋大局、明思路、求发展中不断提高抢抓机遇的能力和用好机遇的本领;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因势利导,才能把发展机遇转化为发展动力,把发展动力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发展优势转化为发展成效。而要解放思想,推动**发展,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一、大胆破除四种陋习,养成良好习惯

一要破除思想庸俗,不爱学习的陋习。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要变质,那么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对学风建设的问题党中央一直都高度重视,也有很好的传统。然而,我县仍有一些同志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态度还不端正。有的把理论学习当作额外负担,总认为只要干好工作,学不学习无关紧要,还存在重事务轻学习的现象。一个人如果不注重学习,其思想就会逐渐庸俗起来,就会上班时萎靡不振,下班后精神百倍,沉迷于喝酒、打麻将,做社会“活动家”;就会耐不住寂寞,守不住清贫,在吃喝玩乐中消磨意志,做享乐主义的“俘虏”;就会办事拖沓,推三阻四,门难进、脸难看,做高高在上的“官太爷”;就会热衷于拉关系,走后门,搭天线,喜欢拉拉扯扯,搞小圈子,做“百事通”,对党纪国法缺乏敬畏,对礼义廉耻不再坚守,理想也必然会随之而淡化;也就必然会导致行为上的粗俗,就会耐不住寂寞,守不住清贫,就会对庸俗的东西,始起羡慕之心,继而暗送秋波,再而勾勾搭搭,终而狼狈为奸,对党纪国法缺乏敬畏,对礼义廉耻不再坚守,理想也必然会随之而淡化。

二要破除墨守成规,不敢闯的陋习。事业是闯出来的,小闯有小作为,大闯有大作为,不闯难有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开拓的过程,尤其是当前改革已经步入了深水区,借用习总书记的话就是“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这个时候是没有“石头”可以触摸的,要“过河”就只能游过去,更要有一种敢闯敢为的开拓精神。然而,我县少数同志,对“过河”的热情还不高、信心还不足,要么站在岸上瞻前顾后,等待观望,没有政策的时候向上要支持,有了政策的时候又等其他地区出经验,经验出现了又害怕“水土不服”,像“小马过河”似的,欲试又止,举棋不定;要么坐井观天,浅尝辄止,不思进取,小进则满,只朝后看不向前赶,缺乏危机意识,存在无过就是功的思想。

三要破除铺张浪费,讲排场的陋习。成由勤俭破由奢,这是一条深刻的历史经验。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广大干部提出的新要求,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传家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丢不得。**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滞后,各方面条件还很艰苦,更需要坚持。但随着近几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物质条件不断改善,一些同志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有所淡忘,少数人甚至认为节俭意识成了过时的观念,花钱大手大脚,做事讲究排场,讲究所谓的“面子”,打肿脸蛋充胖子,装点门面、攀比阔气;极少数人为谋取个人一点私利,不惜慷公家之慨,为违规违法行为大开方便之门,置党纪国法于不顾,致使国家和群众遭受损失。

四要破除不讲科学,乱决策的陋习。决策是否科学、民主,是否切实可行、符合当地实际,是衡量领导干部综合能力的重要尺度,没有科学的决策,就没有科学的行为。然而,有的干部调查研究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下基层走马观花,做做样子,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做深入了解和剖析;还有些领导干部把群众的意见当成了对自己工作的刁难,听不进不同意见,听不得批评建议,刚愎自用,自以为是;有的安排项目不考虑能不能解决群众的困难,没有针对性,项目建了用不上。有的对工程实施管理不到位,质量低下,工程年年建,问题天天在,群众意见较大,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

二、增强五种意识,真正把主要精力放在推动**更好更快发展上

一要增强自觉学习意识。由于地处边远、开化较晚、经济发展长期处于滞后状态等诸多自然、历史原因,造成**干部人才极度缺乏。从全省、全州来看,**干部能交流出去的很少,从全县来看**土生土长的干部也不多。一方面,这和**总人口较少有一定关系,但寻根究源,就会发现,主要问题还是我们**缺乏复合型干部,专家型干部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干部只有进一步增强学习意识,减少不必要的应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增强干事创业的本领上,才能真正在**的发展中挑大梁,才能真正解决**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大问题。

二要增强履职尽责意识。**是**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家园,**的发展离不开大家的努力。无论你来自何方、时间长短、职务高低,作为一名**干部,都应该自觉把自己当作**人,切实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意识,自觉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的发展捆绑在一起,荣辱与共,竭尽全力推动**的发展。

三要增强勇于担当意识。**要发展,各项工作都必须有人去担当,敢担当、善担当。目前,我县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大家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作出贡献,赢得了尊重。但也有一些干部甚至是少数领导干部,当四平八稳官,工作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更有极少数人推诿扯皮,连自己应尽的职责都不愿完成。如果这样的干部多了,将严重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的发展就没有了希望。因此,我们**干部必须增强担当意识,大胆工作,勇挑重担,带头做好工作,**发展才会有人担当,才能中流砥柱,才有希望。

四要增强探索创新意识。产业是发展的基础。草果产业是几代**人多方探索、努力实践的结果,为群众增收起到了支撑作用。但单一的产业,撑不起一个县的天空。因此,如何培育更多的优势产业,助推**群众的增收致富,在当前十分关键。如果我们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不愿探索,**就无法进一步发展。要加快发展步伐,我们各级各部门不能整天怨天尤人、相互抱怨,停留在对产业发展规划的怀疑担忧上,而需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才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

五要增强团结干事意识。团结出生产力,团结出战斗力。在**工作的各族、各地干部都是党的干部,不应以民族、地域等来划分亲疏、搞小团伙,既不能看不起本地干部,也不能对外来干部另眼相看,更不能表面一团和气、暗地下互相掣肘,而应从加快**发展的大局出发,加强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共同把**的事做得更好,不辜负组织和群众的信任与支持。篇三:解放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2015 解放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2015 解放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201

5(一)

按照厂党委统一部署,电站管理公司党支部柬埔寨项目部认真组织开展“创造价值、创造效益,我该怎么办”专题大讨论,讨论过程中,广大干部员工深刻思考、踊跃发言,就如何推动公司和部门科学发展、实现扭亏增盈等重大问题进行专题大讨论,体会如下:

一、转变观念、勇于探索 要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跳出旧思路,及时转变观念。公司成立以来,暴露出许多问题,大多问题具有流域特色,是以前从未遇到的,必须大胆探索,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只有这样才能提出科学对策,给实践以正确的指导。一是充分认识和分析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造成困难的根本原因,只有找到根本问题,才能有效解决;二是增强主体和危机意识,领导干部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站在全局的高度来考虑问题,只有思想观念的进步,才能带动行动上的进步,把公司带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三是充分激励广大员工的潜力,通过正确引导,使广大员工全力以赴投入到公司各项工作中来。

二、加强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

针对流域电站,员工食、住、行显得尤其重要,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公司和谐发展。在努力解决员工困难的同时,还需要紧密结合实际做好以下几项思想工作:一是加强广大员工理论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消除等、靠、要的思想;二是加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员工正确处理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三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爱企如家;四是加强公司文化建设,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五是加强民主管理建设,让广大员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三、用管理创造效益,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电站管理公司成立至今,由于前期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一些制度和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制约了公司发展。对照行业先进企业,还有一定差距,必须健全管理机制,挖掘内部潜力,向管理要效益,加快>规章制度的补充和完善,完善成本费用管控制度,加强定额和成本核算,努力降低成本费用;在制度完善的同时,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和广大员工遵守制度的主动性,建立奖惩长效机制。

四、立足本职搞生产,脚踏实地创效益

员工最大的愿望就是在创造价值和效益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自身的利益,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员工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提高业务技能、强化敬业精神。这是创造价值,创造效益的基础,要克服过去那种为了安全而安全的工作态度,我们要以更积极的>安全生产意识去搞安全生产,努力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尽可能利用低谷时段消缺,尽可能缩短消缺时间,尽可能降低缺陷重复出现的概率,确保机组多发电;

二是强化员工工作责任心。很多工作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理论和技巧,仅仅需要我们付出足够的责任心,也就是认真、仔细、严格按标准去完成我们的日常工作,尤其是党员干部,必须以万分的责任心从点滴做起,为员工起好带头作用,为公司扭亏增效贡献我们的力量; 三是正确处理好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作为企业员工必须要把自己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首先要想的是我们应该为企业做点什么,只要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一致和企业一道共渡难关,扭亏一定指日可待,反之大家怨天尤人、不思进取,浑浑度日,企业扭亏必将毫无希望,又何来效益;四是工会组织利用群团组织自身的优势。团结员工,组织一些相关有益的活动,活跃员工思想气氛,使大家以更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各项工作中。

通过支部开展“创造价值、创造效益,我该怎么办”大讨论活动,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公司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增强了危机意识,找到了差距、理清了思路,增进了了解、增强了信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业务技能、强化敬业精神、工作责任心,正确处理好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把自己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更多思考我们应该为企业做点什么。解放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201

5(二)作为一种思想的常态,解放思想最根本的要解决思维方式问题,即从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形而上学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思维方式,在我们这样有着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是根深蒂固的,其表现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在不同的领域和问题上,会有不同的表现。在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作用下,再好的东西在实践中都会被变形,被扭曲,正确的指导方针、政策都可能在贯彻落实中走样,甚至被歪曲。所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是要高度警惕和防止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干扰,要自觉把我们的思想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解放思想需要制度、体制环境,更需要主体素质、价值观基础。解放思想是着力解决思想观念问题,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还必须在继续解放思想的前提下,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解决制度体制方面的问题。同时要以深化改革为继续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体制保障。解放思想作为社会主体的自觉行动,还必须重视主体素质条件,要求我们全面提高主体自身素质,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导全体人民,特别是全体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勇于破除旧的思想观念、勇于开拓创新。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我们应当自觉地把这一要求落实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肩负起这历史的使命。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开放的思想才能有效地指导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我党革命和建设的无数实践证明,解放思想就能打破思想禁锢,激发工作活力,就能改进生产关系,解决先前落后的生产力,解放思想是适应形势,抢抓新机遇,寻求新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这次我校的解放思想大讨论非常及时,十分必要,对适应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寻求新发展,壮大我校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如何使这场大讨论深入开展,取得实效,结合我校的实际,我认为应扎扎实实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激活全体教职员工的思想。要通过学习讨论,查问题、找差距、激发职工的思想活力,形成人人动脑筋想办法,个个转变观念谋发展的局面,使领导和普通职工,干部和群众思维互动,同步调解放思想。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座谈会使全校党员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统一到加快我校发展上来。

二是坚持与时俱进,弘扬创新精神,就是要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勇于进取,开拓创新,不断增强全校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才能更好地发挥我校在服务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三是敢于转变工作作风。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考验,通过学习,认真总结,积极主动解决认识上的问题,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我们在为学生服务的过程中,既要灵活多变,又要把握好原则性。同时,在教学中要能够开拓创新,破除旧思想、旧观念,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拉近距离,热情的解决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开放教育的学员,都是在职学习,平时工作比较紧张,学习时间比较集中,一次讲课内容太多,难免有不懂的地方,作为教师,更应该耐心详细的对他们进行辅导。四要勤于学习。应时刻不忘学习,正所谓“学海无涯”.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利用休息时间、利用工作之余,切实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其次要会学习,要有方法,学习要有针对性,更要有时效性,切实做到学以致用;最后要坚持学,持之以恒,不浮躁,在学习中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

篇2:学习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长社会活力心得体会

——推动会计文化发展和繁荣

一、会计文化实质、内涵和基本要素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学者居延安认为,“传播乃是文化的本质”,传播是文化的实现。文化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表现,是人的创造活动及其成果。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生产、交换和消费的一定阶段上,创造和形成一系列规范人们的相互关系及其行为的会计制度。社会是文化的载体,没有人类的会计活动就没有会计文化。反之,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会计活动和领域。

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会计人的实践具有内外双重尺度,改造自然、社会,改造人自身,合乎目的与规律,自觉的创造文化成果,体现会计文化的本质。社会也是会计文化的承载体,发展会计文化使社会成员最广泛的认识会计工具、会计法规、会计习俗。葛家澍教授指出,对会计的本质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形成信息系统论和管理活动论两种观点。后者代表为杨纪琬和阎达五教授,前者以余绪缨教授为代表。一代代会计人通过自己的辛劳和智慧研究传播会计文明,通过杂志、报刊、书籍介质,积极储存、生产会计文化。

会计文化是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社会意识各社会结构层面的主导要素之一,离开社会结构层面的文化要素,社会不复存在,会计文化是社会构成的主导要素之一,要大力发展会计文化。

二、发展会计生产力

会计文化的社会作用通过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显示出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和进步。发展会计文化需要解放和发展会计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其形成和提高离不开社会各要素的共同作用,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会计学是经济管理学科,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和控制经济活动的管理科学。对外进行会计反映(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对内进行会计管理(预测、决策、控制、考评),会计具有两大基本功能。会计以生产过程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为对象,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生产消耗和产品及其分配进行计量,是微观企业管理和宏观国民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科学知识的运用可以提高微观和宏观的管理技巧与经验,物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会计技术可以节约时间,提高质量,控制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新的生产力,会计信息是信息之源。

发展会计生产力的现实意义在于,会计本质是一种为完成双重受托责任而向内、外提供与利用会计信息的管理活动,具有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体现着马克思关于簿记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论述,具有社会经济监控的作用;现代会计在多元的委托——受托关系中承担着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受托责任;在履行双重受托责任过程中,体现出相当专业的技术专长。

三、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现状

中注协秘书长陈毓圭介绍说,中国注册会计师人数已达15.5万,执业注册会计师8.5万人,非执业会员7万多人,全行业从业人员近30万,基本上能适应经济社会的需求,每年还会增加一定数量的注册会计师。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高度重视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财政部党组书记、部长谢旭人曾向李副总理报告行业发展小结,表示进一步加大了行业监管力度,行业诚信道德防线进一步筑牢,行业发展制度机制建设进一步健全,构建了行业发展规划体系。制发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发展规划(2011-2015年)》,以及《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

制定实施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节能专项鉴证业务指南》等新型业务领域技术指导规范,助推事务所更好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行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

行业党建及创先争优活动同步取得新成绩,初步形成“杠杆化行业指导党建工作体系”。

四、会计生产力现状和发展会计文化的具体途径与办法

我国企业会计发达,预算会计作用明显,会计代理记账服务经济达到一定水平,会计师事务所发展迅速。随着技术的发展对业务流程进行了再造,人保部和国资委联合推出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制度,增加公司战略和风险管理内容,主动参与经济活动管理。会计教育发达,教材科研成果丰硕,涵盖了从中专到博士后的全部层级。会计从业资格、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考试培训,ACCA和LCCA 考试培训,CMA认证考试全面展开。新的会计师、高级会计师不断涌现。北京、上海、厦门国家会计学院相继成立。企业会计准则、独立审计准则相继推出。会计法、条例,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会计报告条例均已经颁布施行,并进行了适时修订。

文化的本义是文治教化,人文化成,即以礼乐制度,法令条文,人化美德来教育人、教化人,从而达到移风易俗,化成天下之功效。继续教育保证了会计人员对制度和法律条文的持续学习和知识更新,进行会计文化传播。财政部举办了六五普法知识竞赛,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进行了会计学术人才后备培养计划,著名学者劳秦汉推出了首部《会计文化学概论》。

在《浅析贺国强同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一文中,我介绍了思想上层建筑概念,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美学、宗教、文化传媒等等。向各领域传播,提高全民对会计知识的了解,有利于反腐败工作的开展。

在首都给吴邦国委员长写感谢信时,曾表达出用更多的知识推动会计生产力发展的愿望,实行集约化管理。

当代中国会计文化的选择伴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而进行,始终是发展会计生产力,适应和促进生产关系的调整。文化的本意表明,发展会计文化需要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会计人员,凝聚智慧,培育和实践崇高的会计精神,把诚信、独立、客观、公允的精神付诸于日常的会计核算、制度设计,以及经济和社会的管理中,规范执行财经纪律,贯彻先进的会计标准,以会计行业的科学、严谨、细致,全面的系统控制,程序化(流程化)与柔性化相结合的管理,向最广的人民传播会计文化,展示会计人的精神,参与社会道德建设、进行职业道德建设。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时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处在工业化中期,涌现出了包括用友、金蝶、新中大等一批财务软件,ERP管理信息系统得到广泛应用。

前总理朱镕基同志为国家会计学院题词,“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推动会计文化的发展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加强和改善行业党建,提高从业人员政治素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先进典型。

2、深化职业道德建设,广泛开展法律法规学习与建设,参与普法教育;

3、举办区域性会计文化成果展,如会稽山划分九州的典故,发展着的会计工具,会计制度,颁发的规范文件,实行的会计观念等;会计人物介绍,如主管官员、杰出学者、研究人员、会计实务代表。建设会计行业的音乐,展示会计人员的文艺,体现会计人的素质和全面发展。

篇3:学习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长社会活力心得体会

社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邮编:100081

顾问编委会:焦洪波杨时光

柴淑敏徐溯经

社长:李宪主编:祁书彦执行主编:魏蕾

编辑:王杰婷崔琦

李松王世鸿

美术编辑:崔良发行部:王昆仑

编辑部电话: (010) 64465953

发行部电话: (010) 65681306投稿信箱:cpcst@126.com网址:www.cpcst.cn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1-5820/N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4/6708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0354号印刷厂:北京七彩光彩色印刷有限

公司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土城路8号

林达大厦A座22层A室

邮编:100013定价:18元

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的战略任务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科技支撑措施, 总结2009年科技工作成绩和经验, 部署2010年科技工作。

要实现新一轮发展任务, 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上新水平, 就必须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破除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体制性障碍。事实上, 只有大规模科技投入而没有有效科技体制, 是无法实现科技资源效益最大化的。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 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的重要保障。

改革科技管理体制,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加强科技工作的统筹协调, 进一步完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 加强科技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提高科技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和自主创新要求的科技管理体制, 解决部门利益分割、多头管理、职能错位等问题, 在投融资、技术标准、对外贸易、政府采购、财政资助和消费政策等方面形成协同一致的创新激励政策,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进重大科技和创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提高政府科技政策的透明度和执行力。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 促进产学研用结合。要从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入手, 从完善创新链的角度来营造创新生态。技术创新活动是一根完整的链条, 这一“创新链”包括:孵化器、企业研发机构、公共研发平台、风险投资、产学研合作、技术产权交易、知识产权服务、各类科技中介, 以及围绕创新活动形成的产业链等。政府的科技投入和政策设计, 应围绕整个创新链的薄弱环节来有选择地布置力量, 让整个创新链更加紧密、完整和活跃, 应积极构建围绕企业技术创新的产业链, 防止产业链出现断裂, 不断拉长产业链。培育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无形资产评估、知识产权代理等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 发展金融、会计、法律、资产评估、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 为创新型企业提供良好服务和支撑。

完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制度, 加强统筹整合, 使科技基础能力产生倍增效应。努力建设跨部门、跨区域、多层次的资源整合共享体系, 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以及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提供有价值的基础数据支持和基础条件资源保障。按照“分层建设、分级管理”的平台建设整体部署, 鼓励各部门和地方开展各具特色的平台建设工作, 为行业科技进步和区域创新提供基础支撑。深化科研事业单位改革, 通过机构整合和功能整合, 建立起职责明确、评价科学、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体系, 形成支撑区域发展的科技基础能力。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 科技界要按照今年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和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精神, 从重点环节突破, 最大限度地集成科技资源, 为推动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环境。

篇4: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义

会议不是详解各项政策的细枝末节,而是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日前中央政治局会议说,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这的确是转型时期改革和发展的一大命题。

从经济学角度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要义即是革新观念,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允许更多潜在的生产要素进入并积极参与市场交易,扩大市场规模,进而带来更高水平的分工与专业化,让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率不断提高。

“包产到户”之前,广大农村的劳动力没有进入市场,创造的价值无法得到市场的承认,偷偷种养的农副产品甚至会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而被“割掉”或没收。农业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产出能力处于被压抑状态。一旦这一套压抑的桎梏被解除,获得解放的生产力就释放出高于此前百倍的活力与产能。

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在解放生产力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并不意味着这项工作再无推进的余地。恰恰相反,容易解放的要素已经进入了市场,剩下的那些要素形态,改革的难度更大。

与劳动力要素被压抑会降低社会产能一样,资本要素或土地要素市场活力被压抑同样会影响一个社会的长期经济增长。

典型案例如:土地供给成为地方财政的支柱,造成获得土地的企业可能是那些短期内能够向地方政府提供更多“租金”的企业,而非着眼长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未来带来更多“税金”的企业。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利率市场化等放松管制的改革已经有明显进展,有理由期待在三中全会上对这一改革大方向作出顶层的规划。

除了扩大国内生产要素对市场的参与度之外,解放生产力同样还有解放思想、扩大利用国外生产要素及市场的含义。

改革开放之初,欣欣向荣的“三来一补”生产模式,本质上是利用了国外法治及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制度环境,不用或可以较少担心要素压抑环境下的欺诈、违约或恶意执法等寻租行为对制造业成果的侵夺。

现在,国内的营商环境也在迅速改善,更长和更高端的产业链条和生产要素可以在国内环节实现,国内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这样的背景之下,是否可以忽视海外要素的利用及市场的扩大了呢?

显然并非如此。尽管国际金融危机让中国认识到高度依赖发达经济体所蕴含的风险,开始采取措施扩大内需,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对中国经济的支持。

另一方面,所谓发展生产力,即是深化市场,提升已经或能够进入市场的生产要素的产能或效益。

这尤其需要重视人力资源的优化和科技创新的推进。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科教兴国已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我们将秉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兼收并蓄,吸取国际先进经验,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同时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这样的认识,一旦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得到制度性确定,发展生产力的重任就会有更坚实的政治基础。

篇5: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8日 15:24 作者:陈敏尔

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既包括由经济、军事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这里指狭义文化,即精神文化)、制度等展示出来的软实力。文化作为软实力的核心表现形式,越来越成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的素质、增强综合竞争力中的作用,是浙江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迫切需要。增强浙江的文化软实力,必须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在文化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的突破,增强文化发展的创新能力

可持续的文化创新能力,是文化发展的不竭源泉。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文化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条件发生了新的变化。所有这些,对文化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增强文化发展的创新能力,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深化改革,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形成有利于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多出效益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浙江文化体制改革经过一年半的试点,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与此同时,随着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开始显现,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扩大改革试点,突出改革重点,形成改革亮点,不断增强文化发展的创新能力。

着力于文化发展理念的创新。进一步推进文化创新,就要不断破除不合时宜的观念和意识,与时俱进地确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具体地说,就是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有者,在重视打造文化精品的同时,更加重视把文化精品推向大众,努力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确立文化统筹发展的理念,注重城乡文化发展的统筹,注重区域文化发展的统筹,注重公益性文化与经营性文化的统筹,注重文化的存量改革与增量发展的统筹,注重国办文化与民办文化的统筹,实现文化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确立以文化促和谐的理念,致力于弘扬和谐的文化精神,用先进文化启迪和引导人民群众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人民群众文明素质的提高,夯实建设平安浙江、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文化基础。

着力于文化发展思路的创新。要坚持把改革作为发展的动力,用改革的思路落实《浙江省文化建设“四个一批”规划》,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取得显著进展。建设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就是要加大政府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和城乡基层文化设施。发展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就是要积极扶持发展报刊出版业、广播影视业、印刷发行业、体育服务业、文化娱乐业等优势产业,大力培育高新媒体业、文化经纪业、现代广告业等新兴文化产业。培育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区块,就是要培育一批以影视产业实验区、文化旅游名胜区、工艺美术制造区、印刷包装产业区、文体用品制造区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区块。壮大一批重点文化企业,就是要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壮大一批以大型文化集团为龙头、中小型文化企业为主体、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

着力于文化管理体制的创新。要积极探索、努力形成既符合先进文化发展要求,又符合市场发展规律,能够有效引导精神产品生产和流通的管理新体制。要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管理体制,规范各自职能,“进足退够”,切实解决缺位和越位的问题。要进一步整合现有文化资源,依法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健全文化市场体系,推进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斗争,有效保护知识产权,净化文化市场环境。要进一步探索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制度,健全协调机制,提出国有文化资产授权经营、考核分配的具体办法,把坚持正确导向与保值增值统一起来。

着力于文化发展环境的创新。要注重抓好规划,结合各地各部门文化建设的实际,抓住重点项目,针对薄弱环节,在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突出文化发展规划。注重完善政策保障,坚持和完善支持文化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认真落实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健全鼓励民营资本投资文化的相关政策,不断优化创业环境。注重文化法制建设,逐步形成有利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推进文化发展的法制化、规范化。注重文化行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社联、文联、作协等群众团体,记协、报协、广电、演艺、印刷等行业协会在加强行业自律、完善中介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文化事业发展上取得新的突破,增强公共文化的服务能力

公共文化服务作为现代文明的标志,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把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作为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是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大背景下的一种新的文化自觉。近年来,浙江在全国较早地实行了公共博物馆免费参观,大力推进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积极探索公益文化社会办的新路,取得了明显成效。要坚持把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实现人民群众文化利益的基本途径,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把为全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作为重要目标,努力形成覆盖全省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支撑作用。十六大以来,浙江的文化体制改革实际上是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翼推进的。在这一过程中,各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明显增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有效地缓解了公共文化历史上欠账较多的矛盾。要进一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继续加大投入力度,优化投入结构,改进投入方式,扶持重要新闻媒体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扶持体现浙江特色和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扶持基层特别是农村和社区的文化阵地建设;继续探索公益文化社会办的路子,改变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政府一包到底的习惯做法,运用政策引导、表彰奖励、优化服务等手段,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公益文化发展新格局。

充分体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基本要求。基层群众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能否维护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的问题,实质上是文化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方向问题。当前,要特别注重体现文化建设的大众情怀,眼光向下、重心下移,加大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要注重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扶持乡镇文化站、社区配套文化设施和村级文化中心建设,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广播电视农村入户工程建设,推动企事业单位内设文化设施与周边农村、社区的共享。要注重基层文化阵地的内容建设,积极组织娱乐类文化产品、信息类文化产品、教育类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为群众提供大量能享受娱乐、接受教育、感受文明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要注重重点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把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妇女,外来人口尤其是外来民工作为文化服务的重点,千方百计为他们提供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充分激发公益文化事业的内在活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基本特征应该是开放和共享,而不是计划和分配。这就要求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公益文化事业也要以改革为动力,增强发展活力,提高服务水平。要转换机制,进一步深化公益性国有文化单位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三项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采取多种形式面向群众、面向市场,根据群众的需求来改进服务,通过内容、形式、手段、载体的创新来改进服务,通过文化设施的共享共用来改进服务。要整合资源,有效利用各类公益性文化资源,降低文化公共管理和服务成本,提高国有文化资源的使用效率。

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取得新的突破,增强文化发展的竞争能力

文化竞争力是占领国际国内文化市场、发挥文化影响力的决定性因素。文化竞争力既包括文化产品和文化人才的竞争力,也包括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的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竞争力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应该看到,浙江是物质资源小省,又是文化资源大省。增强浙江文化发展的竞争力,就要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作为重要突破口,促进浙江由文化资源大省转化为文化产业大省。

面向市场,重塑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培育一大批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发展主体,是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国有文化单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必须通过转换机制、优化结构、扩大规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企业。要进一步推进“事转企”的改革,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对新闻媒体中的经营部分,一般性文化产品的制作销售单位,一般性的艺术表演团体等实行分类分步转企改制,使其单位性质、人员身份从事业转为企业。要进一步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产权结构调整,吸纳多元社会资本,建立新型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要进一步推进集团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宣传业务与经营业务相对独立、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和组织结构,继续推进资源整合与结构调整,推进跨地区跨行业发展。

面向社会,壮大文化产业发展的力量。浙江非公有制经济十分发达,民间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热情很高。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把民营文化企业作为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亮点,努力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共同发展的开放格局。要积极鼓励现有大型民营企业集团进入国家允许的文化领域,扶持现有文化企业中具有一定规模、较大潜力的企业扩大生产和经营规模,培育一批龙头民营文化企业。要积极利用浙江经济发展结构特色,发展各类“专、精、特、新”民营文化企业,促进集约发展,形成一批专业特色文化产业区块。要积极优化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环境,加强引导、管理和服务,促进民营文化企业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面向高新技术,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层次。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运用现代经营理念整合产业要素,以高新技术提升产业水平,是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要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推动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推动高新技术在报刊、出版、印刷、影视等传统产业的运用,不断提高技术含量,促进传统文化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从粗放型向质量型转变。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兴高新技术文化产业,从浙江实际出发,进一步扶持浙江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等连锁企业发展,加强品牌建设,加快产业拓展;进一步加快动画、游戏等新兴产业开发,加快杭州滨江、中国美院动漫产业两大基地建设,努力打造集动画制作、研发、教学于一体的动画产业强省;进一步推进数字电视发展,加快数字电视多种功能的开发、推广和利用。通过努力,使高新文化产业成为浙江文化产业发展新的重要增长点,把浙江打造成为全国文化产品的先进制造基地。

篇6:学习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长社会活力心得体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新理论,首次把文化生产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把文化同经济、政治发展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突出强调了文化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这一理论的提出,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有物质的丰富,还要有文化的繁荣。文化的发展繁荣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没有文化的发展,小康社会就是不完全的。文化不仅是促进发展的精神动力,还是现实的生产力。经济发展越快,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就越大,可以提升人民群众的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凝聚力。同时文化本身也是生产力,是潜力巨大的增长点,对优化结构,扩大就业有着重要的拉动作用。文化与经济从来都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随着我县经济的不断发展,支持文化建设、扶持文化事业的力度必将逐步加大;随着城乡建设步伐加快,文化建设的空间将得到进一步拓宽;随着人们富裕程度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将为文化发展提供更大的市场。这些积极因素综合起来,不仅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而且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广大文化工作者要抓住机遇,坚定信心,当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更好地发挥在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优势,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大的动力。各级各部门要积极转变观念,从着眼“小文化”向发展“大文化”、从就文化抓文化向经济文化一体化转变。牢固树立抓文化工作就是抓导向、抓动员、抓管理的思想,同本乡镇、本部门的具体工作紧密结合,为全县的三个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氛围,实现良性互动。

篇7:学习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长社会活力心得体会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在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夕,胡锦涛同志审时度势,高瞻远瞩,高举旗帜,提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为此,胡锦涛明确指出:“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继续解放思想”作为大会主题的主要内容,赋予“解放思想”新的历史意义和时代内涵。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是社会经济的基本细胞,是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内部改革,优化内部环境。从自身的体制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在建设和谐企业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一、解放思想,不断推进企业和谐发展

解放思想作为一种正确的思想观念具有鲜明的批判性与建设性,批判性是建设性的前提基础,而建设性是批判性的必然产物,只有人民以批判的眼光敏锐地发现、改变或抛弃一切不符合客观实际及其规律的思想、观念和制度体制等,才可能鼓舞人们勇于创新,不断进步,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也只有在双方的相互循环往复中,逐渐就形成了万事万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检验——再发现问题——再分析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国家要发展要进步,就必须坚持不懈地走解放思想的道路,只有坚定不移地开展解放思想运动,才可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逐步推进企业和谐发展。

1.解放思想,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础和载体,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量。企业文化建设,要着力培养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文化精神、文化理念,引导员工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在企业内部,我们提倡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文化导向,组织开展了“访问党支部和班组访谈一线党员和职工活动”,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落实惠民工程,组织三批“先进工作者”外出学习;加强班组建设,组织参加了山东公司班组长竞赛;做好后勤服务工作,关心职工生活,对影响职工生活的问题,及时研究措施,予以解决。工会、共青团组织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各项活动,加大“惠民工程”实施力度,丰富了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增进了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实施一系列制度和措施,营造“年轻同志有希望,中年同志有所为,老年同志无所虑”的氛围,增加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2.解放思想,坚持倡导创新理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做企业“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已成为共识。因此,电力企业的创新是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动力。开阔视野,放大格局,转换思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积极探索,寻求新路径、新方法,既不因循守旧,也不固步自封,充分认识到创新是对自我的突破,是集团发展的客观需要。现代许多知名企业在实行国际化的经营与竞争中,就是以其鲜明的管理文化模式和企业文化,树立起新的形象。如美国“通用”、日本“丰田”、中国“海尔”等企业,在其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就始终贯穿着企业文化的不断整合与创新。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必须勇于创新,要建立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成果的及时评价激励体系,推动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加强各类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力求各类技术人员能够及时掌握最前沿的技术知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鼓励在生产、经营、管理等方方面面形成全面创新进步的局面。企业文化只有及时适应形势,才能取得企业和社会的双赢

3.解放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推进企业和谐发展

和谐社会最大的特征是人的和谐。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员工是国有企业的主人翁,是企业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企业要实现经营管理的规范有序,在和谐、稳定中快速发展,最终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就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将员工个人利益、长远发展与企业的创业和成长有机地结合起来,满足员工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1)抓住重点环节,维护员工的切身利益。在工资收入、工作环境、保障体系等方面提供充分保障,是实现员工队伍稳定的前提,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我们不但着力优化员工工作环境,并且对参与集团开发建设任务的外来施工队伍进行关注,把他们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安全作为重要任务来抓。

(2)妥善处理员工最关心、最敏感的问题。基层员工是我们社会和企业实现和谐的基石,要在涉及员工重大问题上,不但要增加透明度,而且真正由员工说了算,真正体现出主人翁的权利。我们在各项经营管理决策中,把员工群众意见放在第一位,凡是员工拥护的建议,我们都认真采纳;员工不满意的事情,就坚决不予考虑。特别是我们在选拔集团职能部门中层正职人选时,创新工作思路,通过广泛征求员工群众意见,以员工群众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拔拟提拔的干部人选,最终以得票数超过半数以上,来确定人选,真正体现了员工群众的意愿。在年底对中层管理人员和员工民主测评过程中,按照工作述职,群众评议,民主推荐,组织推荐、考查,党委研究后进行聘任的程序进行。在员工群众最关心的计票、监票程序上,由纪检监察部门负责全程监督计票过程,并规定计票结束后,计票、监票人均须签字确认方可生效,确保了整个计票过程的公正,使员工群众做到心明眼亮,对干部任职决定心服口服。

(3)建立完善的正向激励机制。和谐与稳定,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成不变,不是低层次上的人际关系庸俗化,只有通过制度和约束,激发每一个人的内在活力和创造性,使大家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个人和组织的发展上,才能实现更高层次的和谐。要彻底打破国有企业员工进入国有企业就等于进入保险箱的思想和国有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只能上,不能下”的用人体制,使每位员工和管理人员增强了危机意识。从而使工作作风发生了明显转变,企业劳动纪律、工作效率和水平都有明显的提高,工作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4)以班组建设为入手点,努力构建和谐团队。基层班组是构建和谐团队的根基;基层骨干是构建和谐团队的最基层、最直接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因此,加强和谐团队建设应从最基层的团体抓起,抓基础、抓基层,特别是要注意充分发挥基层骨干的作用。例如:可以组织开展“四个一”活动,即:每天一句格言,每周一次讲评,每月一次总结,每季一次评优等方法,加强班组建设。一方面,可加强班组员工之间的沟通,有问题化解在基层。另一方面,培养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每月总结和每季的评优,使大家互相学习,树立各方面的典型。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基层骨干的日常培养,提高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水平,切实发挥好基层班组的作用。

二、以企业和谐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根据第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社会和谐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从和谐社会的内容和目标来看,和谐社会的特点就是充满活力,诚信友爱,公平正义和不断创新发展。现代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细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证。

1.国有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

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和谐,需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作保证,“仓廪实而知礼节”。如果一个区域的经济基础薄弱,发展速度缓慢,就难以实现真正和谐。因此,国有企业必须加快发展,履行好其第一职能即经济职能,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来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必须坚持更高标准、追求更高水平,不断开创科学发展、强企增效的新局面。

(1)明确发展核心,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效益是企业的生命线,是员工的福祉源,是衡量我们工作水平的最根本的标准。我们在企业运营过程中,紧紧抓住提高经济效益这条主线开展工作。截至10月底,一期完成发电量53.993亿千瓦时,完成全年68亿千瓦时电量计划的79.4%,完成供电标准煤耗率327.06克/千瓦时;二期完成发电量62.4765亿千瓦时,完成省经信委下达全年73.65亿千瓦时电量计划的84.8%,完成供电标准煤耗率306.29克/千瓦时,实现利润总额13448万元;实现了连续安全生产3337天;继续保持了集团公司四星级发电企业称号;被评为“2011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十佳先进基层党组织”,并被授予“国电一级红旗奖状”。

(2)抓住发展机遇,不断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只有不断拓展经营领域,增加企业的总体规模,致力于打造“百年老店”而不是“百年小店”,才有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与其他竞争对手对抗并站稳脚跟,才有机会为员工队伍提供发掘潜能、展现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才有实力为社会贡献更多的物质财富。

2.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企业作为社会中的经济组织,具有“经济人”和“社会人”的二重性,其经营活动不仅是为了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实现个体价值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和政府的需要。国有企业在凭借其独特优势、占有社会资源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不但要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且更要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要比其他所有制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事实上,国有企业既是社会经济的支柱,同时又是一个开放的组织,离开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基本的主题,就会偏离企业创立的主旨,也就不能获得维持系统所需的物质、能源和信息。国有企业只有与社会形成一种和谐关系,才能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改善和提升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

(1)责任意识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增强责任意识,发挥服务社会功能。由于资本具有逐利性,经济利益最大化是每一个企业所追求的目标。然而,作为国有企业,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服务职能,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也同样至关重要,特别是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推进器,创建优越的投资环境和服务体系,为其他所有制企业的迅速发展提供条件,也是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形式。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预测,今冬明春全国最大电力缺口将达3000万-4000万千瓦,其中华中和华南地区将最为严重。业内专家认为,造成“电荒”主要原因是煤与电之间的成本“剪刀差”越拉越大。煤炭价格继续攀升,大批火电企业大面积亏损,越发电越亏损,加上发电企业资金不足,经营困难,无资金采购煤炭,发电积极性严重受挫。电煤库存普遍不足,发电机组因缺煤而停机、出力下降。面对煤炭价格不断上涨的压力,公司没有因为发电成本地上升而停机,而是大力开展节能降耗措施,努力降低成本的同时,四台机组接近满负荷运转,保证电网的电力供应。

(2)倡导绿色理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保持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关系,就需要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开发新型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在这方面,国有企业一定要走在前列。全面落实节能减排任务,加强脱硫设备管理。公司通过加强对标管理、节能评价,深化星级发电企业创建活动,通过优化机组运行方式、实施#3炉电除尘控制系统节能改造、#

1、2炉增加邻炉热风改造等节能技改项目,节能降耗取得了显著成效。

3.企业改革和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动力

要保持企业的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和制度改革,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地位,保证在未来的扩张中立于不败之地。利用制度手段,不断完善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对职能部门强化计划管理意识,逐渐形成每日每月的工作汇报会制度,通过听取各部门的经营管理情况汇报,对经济指标、管理指标、专业指标,进行统计、总结和分析,查找问题,明确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同时,创新企业考核评价体系,重点加强对物资采购的全面监督检查,对效益增长明显、为企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重奖,真正实现“按程序办事,靠制度管人”的良好局面。

总之,和谐企业应该是一个管理完善,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健全的企业。推进和谐企业建设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需要经过不懈的努力。企业经营者要努力提高企业生产发展水平,以发展促和谐;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以良好的环境求和谐;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以企业内在动力助和谐;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文化育和谐,全力推进和谐企业建设。这是构建和谐区域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国电聊城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清河同志在“大干60天、全面完成今年各项工作任务”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3]朱民.新形势下解放思想的科学内涵.党政论坛,2007(8)

篇8:学习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长社会活力心得体会

通过改革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观点, 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其贡献主要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 确认了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强调社会主义革命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伟大作用, 这里所说的“革命”是指推翻和消灭旧剥削制度和私有制度, 从束缚生产力的旧制度下把生产力解放出来, 建立起平等的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正如邓小平所说的:“推翻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 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 这是革命, 所以,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 如何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是否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解放”?如何“解放”?邓小平根据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首次提出要进行全面改革, 用改革来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并以惊人的胆略称其为“第二次革命”。邓小平根据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 认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 但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后, 要形成能够真正具体体现这种基本制度优越性的各种体制, 必须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需要不断地开拓创新。所以,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 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 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这是改革, 所以,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1992年初在南巡讲话中, 邓小平从解放生产力的角度, 讲到了改革的革命性质, 他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因此, 在邓小平看来, 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 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 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它们都服务于一个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即当旧的经济体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时, 就必须对旧体制进行革命性变革。

(二) 全面、系统、完整地提出了用改革来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基本构想

邓小平指出:为了发展生产力, 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以解放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 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同时不改革政治体制, 就不能巩固和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 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进行, 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四个现代化的实现。所以必须对我国政治体制进行改革, 以解放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对发展生产力的阻碍, 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与此同时, 邓小平还倡导推行科技和教育体制的改革, 以解放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的潜能, 实行科教兴国和科技兴国战略。最后, 邓小平还积极主张思想观念的革新, 以摆脱旧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计划经济对人的束缚, 并且通过体制的调整而改变维护旧体制的传统思想观念, 从而为不断解放生产力打开新的思路, 消除大力解放生产力的思想障碍, 并由此引发思想上的解放和理论上的突破, 为解放生产力创造有力的思想理论基础。在邓小平看来, 改革的对象与任务决定了改革不是原有体制个别方面, 个别环节的调整, 而是经济体制的全面转轨。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和局部调整, 而是传统体制的彻底更新。我们的改革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原有体制, 是对旧体制的革命。通过对原有体制根本的、深刻的革命, 将消除来自社会各个方面对生产力的束缚, 从而大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市场经济是发展生产力的有效方法

邓小平对长期争论不休的市场经济是不是必然姓“资”和社会主义可不可以搞市场经济以发展生产力的问题做了一个十分明确、透彻、精辟的回答。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思想, 是邓小平在对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观察和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的实践探索中得出的科学结论。

(一)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是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重大改革, 是把在计划经济模式束缚下的生产力解放出来, 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由、自主对统制和命令的革命, 实现了高效率对低效率的革命。邓小平经过深思熟虑, 把改革的目标定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 市场经济强调分散决策, 自主经营, 会形成对计划经济体制中的高度集权和政治体制中的官僚主义、权利过于集中等弊端的共同冲击, 使改革形成的合力朝一个方向冲刺, 以利于动摇乃至打碎传统体制的稳固结构。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经济基础, 也是人们民主、平等意识产生的必要条件。以市场经济为改革目标, 有利于形成经济、政治、观念的递进式改革的推进顺序, 有利于对传统体制诸方面弊端的各个击破和改革的循序渐进。 (3) 以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改革的推进, 必然使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发生革命性变革, 进而引起传统政治体制的根本性变化, 实现政治体制的制度创新和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以及人们观念的根本变革, 最终实现邓小平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战略意图。

(二)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在过去, 无论是西方学者还是马克思主义者, 一般都把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看作是分属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邓小平的贡献在于他不再把计划和市场看作制度性范畴, 而是看作体制性范畴, 它们不是某种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只是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不能说市场经济只是资本主义的,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 就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 就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与此同时, 邓小平又提出, 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普遍采用的调节经济的手段。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这是对现代经济运行方式的概括。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不是截然对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首先具备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否则就不成其为市场经济, 如产权关系明晰的企业具有硬的预算约束, 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由、平等的市场竞争秩序;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具有充分的弹性;市场的开放性;政府主要运用经济手段调控经济等。从运行规则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没有实质性差异。所以, 邓小平认为, 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支配劳力、调节经济的手段, 是建立社会化大生产基础的商品生产发展所客观需要的, 其本身并不带有社会制度的性质。所以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相似”。因此, 我们完全可以学习, 大胆借鉴, 引进和吸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运作和管理的经验、方法、形式、规则和手段, 以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三、四项基本原则是发展生产力的保障

四项基本原则的保障作用首先体现在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生产力的发展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既然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那么现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头一条就是务必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在生产力获得解放和发展的基础上,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达到共同富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1985年3月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 邓小平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 一个共同富裕, 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他还特别强调, “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 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 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可见在邓小平看来, 在改革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此邓小平认为, 根据当前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历史经验与现状, 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 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 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 产生一批百万富翁, 但顶多也不会达到人口的百分之一, 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 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穷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生产力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之所在。因此, 过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今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而社会主义的发展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是不行的, 我们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四项基本原则的另一个保证作用是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任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都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没有这样的环境, 在今天什么建设、改革、振兴中华都将成为空话。在这一问题上, 邓小平始终保持着异常清醒的头脑和警惕的心理, 他期待着中国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也担心中国政局的动荡, 所以邓小平反对动乱的意志一直异常坚决, 不止一次地在不同场合告诫国人:“中国的问题, 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既然稳定压倒一切, 那么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就是十分必要的。人民民主专政不仅是维护祖国和人民安全的强大力量, 而且也是维护安定团结、保障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

邓小平始终从发展生产力这个基本观点出发, 去理解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 以发展生产力为契机, 去把握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科学技术、四项基本原则、国际环境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而这些问题也正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由此可以看出, 发展生产力的理论, 既如一块巨大的磐石, 奠定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厦的根基, 又像一条红线贯穿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始终, 发展生产力既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也是它的归宿。从这个意义上, 也可以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发展生产力理论。

摘要: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当代的新发展, 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取得的伟大理论成果和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思想、行动的旗帜。在其包含的丰富内容中, 邓小平一直把发展生产力作为自己理论的奠基石, 并围绕这个中心来构建整个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思路。本文仅就社会主义制度下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理论展开论述

关键词:生产力,改革,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 1993.

[2]列宁.列宁选集[M].人民出版社, 1972.

[3]斯大林.斯大林选集[M].人民出版社, 1979.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人民出版社, 1991.

[5]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 1995.

[6]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

[7]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8]郝立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述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虎跳峡游记作文400字下一篇:排查安全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