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省委袁书记

2024-04-18

尊敬的省委袁书记(精选5篇)

篇1:尊敬的省委袁书记

尊敬的省党委袁书记:

你好!

我是因工负伤耳聋腰残93年退休工人。家霍州市陶唐峪乡刘家庄,在霍山脚下度晚年!一个平民百姓真担当不起向省委信。虽陌生,但从电视天天可看到爱人如己动人的光辉展眼前,是全省人民的好书记贴心人。为民排忧解难!从阅添麻烦可知,坚信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有问题我问书记:入档案计工龄。而面对解决失入档案属纠正?还属该当牵涉回应无政策? 党的政策抓大不放小,宽宏大亮处处皆春。持实事求是仅求计“一般工龄解决因工伤残”不论又无对策不合理合法?在炮火声中站岗放哨不计工龄,却给离职离岗多年计连续工龄?结“使好心伤本人”果? 根据实事求是有错必纠保障人民合法权益,该不该当解决期待回音。深表感谢!敬祝安康 延年益寿!为民造福奔小康,万事如意!

霍州煤电集团辛置矿退休工人

郝贵全

2013年 4月 2 日

篇2:尊敬的省委袁书记

★ 同志在市创学委第二次全会上的讲话

★ 同志在全县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同志在全县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市政府领导班子调整会上的讲话

★ 在区委五届八次全会上的讲话

★ xx 同志在市直机关党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在2022民主生活会上发言

★ 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讲话

★ 区委办公室工作安排汇报

篇3:两篇报道引起省委书记的关注

而《大河报》也为此创下了三个奇迹:不到十天, 连续挽救了两个孩子的生命;不到十天, 记者所写的报道得到了省委书记的两次关注;采访的记者也在《大河报》一月评比中, 连获两个“周之星”。

“不到十天, 同一记者采访的两篇民生报道, 均得到了省委书记的肯定、关注和互动, 这在河南新闻史上也极为少见。”一位报业同仁不无幽默地对记者说。

记者采写的两篇民生报道同时得以刊登, 并产生广泛影响, 都引起了省委书记的关注, 有一定的偶然性。但细细品味两篇报道的画外音, 以及省委书记关注所释放出的信号, 就会觉得, 确属偶然中的必然。

记者采访到第一个孩子时, 首先考虑的就是, 无论是小孩, 还是医院, 甚至包括记者, 都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难题。

一个17岁的女孩, 她刚出生不久就被父母送人, 养父母在外打工又将她寄养在亲戚家, 由于缺少亲情和关爱, 她性格孤僻、倔强。9岁时养父母又将她送回亲生父母身边, 亲生父母不愿要她这个“累赘”, 又将她送给姑姑, 但姑姑又死了, 她违背了父母的意愿, 只身去做了啤酒妹。不幸又打工受挫, 无奈的她想用死来表达对这个凄凉社会的厌倦, 但对生命本能的依恋又让她挣扎着求生。而就在她遭电击致伤后, 无钱医治的父母不愿救治, 因少女不满18岁, 自己也不能签字, 医院也苦于无法给其做手术……

“爸爸妈妈, 我错了, 我不想死, 爸妈救救我!”面对记者, “烧伤女孩”终于向世人发出了凄惨的呼救。“烧伤女孩”的处境和她热爱生命、祈求活下来的心声, 深深地触动了记者的心灵。

出于人的本性、记者的良知、媒体的责任, 笔者决定尽自己的能力, 挽救这个生命。10月21日, 《大河报》以《我不想死, 爸妈救救我!》为题, 对“烧伤女孩”的呼救进行了报道。

报道引起了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的关注。卢书记不仅打电话给南阳市市长穆为民, 委托其替他看望了“烧伤女孩”, 还委托穆为民向郭俊丽捐助了2000元慰问金。

第二天, 《大河报》及时地在一版醒目位置推出了《揪心报道引来省委书记捐款》的报道, 刹那间, 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香港文汇网、凤凰网等数百家网站争相转载, 使得这个新闻事件产生了强烈的爱心冲击波。

在省委书记的感召之下, 南阳市委书记黄兴维、南阳市市长穆为民, 唐河县县长和学民及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奉献爱心。10月22日下午, 《大河报》副总编辑王泽元受总编辑王守国的委托, 代表全体大河报人赶到医院, 送去了2000元现金和慰问品。23日下午, 河南中德宝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冯长革派人赶到南阳, 捐出20万元救助郭俊丽。第二天, 住院20天之后的郭俊丽, 终于盼来了狠心的父亲。南阳南石医院及时给郭俊丽实施了手术, 并于11月4日病愈出院。

采访到第二个祈求救助的孩子时, 记者却有些犹豫。刚刚报道了一个祈求救助的“烧伤女孩”, 又来了一个祈求救助的“摔伤三龄童”。《大河报》难道真的成了救助站、福利院了?天天喊着捐款、救助, 读者烦不烦?

这个被救助的三岁男孩叫张豪瑞, 家住南阳市卧龙区柳湾村。母亲痴呆, 父亲残疾, 可张豪瑞却长得眉清目秀, 聪明伶俐, 富有爱心。

据孩子的爷爷讲, 前不久, 他家楼上的一个剥玉米机不慎从楼顶掉了下来, 差点将坐在院子里的张豪瑞的母亲砸死。当时张豪瑞的爸爸就嘱托张豪瑞和妈妈, 以后都不许到楼上玩, 以免发生危险。可张豪瑞的妈妈是个痴呆人, 不长记性。2010年9月26日早晨八点多, 张豪瑞见妈妈顺着楼梯就往楼上爬, 便大声呼喊着:“妈妈, 别上楼, 危险!”但张豪瑞的妈妈却不听, 继续往上爬。此时, 张豪瑞追了过去, 想把妈妈劝下来。可刚上楼的孩子却不慎踩住了一个玉米棒, 一脚蹬空, 从楼顶摔了下来……

闻讯赶来的爷爷抱着孩子, 孩子满头是血, 但脑子还清醒, 他说:“爷爷, 我去拉我妈妈, 不让她上楼, 楼上危险……”孩子的爷爷和父亲将孩子送到了医院。经医院抢救, 懂事又可怜的孩子总算保住了性命, 但巨额的医疗费却压得均是残疾人的父母喘不过气来。孩子的父亲张明良找到记者说:“实在筹集不来钱, 我们只好放弃治疗, 可我们多么不忍心啊!”

张豪瑞的爷爷和父亲含着眼泪述说了事情的经过, 记者也是流着泪完成了采访。10月28日记者将稿件发至大河报社。夜里11点, 编辑此稿的大河报副总编辑王志杰拨通了记者的电话说:“孩子太懂事了, 也太可怜了, 我读着稿件流泪了, 他让我想起了‘孔融让梨’、‘王祥卧冰求鲤’的历史故事……”

10月29日, 大河报以《三龄童为傻娘一头栽下》为题目进行了报道。报道发出之后, 从上午到晚上, 全国各地的读者不断打来电话, 纷纷表示要捐款帮助这个懂事可怜的孩子。

“救痴呆娘栽下楼的南阳三龄童现在病情咋样?请转告医院, 孩子摔伤之后前期治疗十分重要, 一定要抓住这个宝贵的时机, 用最好的药、请最好的医生, 全力救治!”10月30日夜里10点, 省委书记卢展工看了《大河报》的这一连续报道后, 深深地为文中这个孩子的行为所感动, 也为他眼下的处境揪心。他立即让工作人员向报社主要领导询问这个孩子的病情和治疗情况, 并对工作人员说:“康复阶段非常重要, 请立即组织专家会诊。如果条件允许, 就把孩子接到郑州治疗。”

一位河南籍企业家得知卢书记如此对待河南百姓时, 很是感动, 并当即表态:“孩子的治疗费用我全包了!”接着, 南阳市市长穆为民也作出了救助三龄童的批示, 卧龙区王村乡党委书记张建龙, 卧龙区民政局局长宋跃军, 南阳市妇联主席张婉婉, 省慈善总会会长李志斌等有关部门的领导, 也纷纷赶来慰问三龄童……

在卢书记的关注下, 郑大一附院的专家们星夜赶到南阳, 给张豪瑞做了会诊, 并在征得医院和家属同意的基础上, 将张豪瑞转入了郑大一附院ICU病房治疗……

为什么一个三岁孩子的行为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为什么这个孩子的命运又会再次地牵挂着省委书记的心?这是摆在广大读者面前的一个问题, 也是记者一直思索的一个问题。经过几天的学习、思考, 笔者有如下粗浅的认识。

向世界传递了一种声音。两篇报道向世界传递了这样一种声音:“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 但中西部和广大农村不少地方经济相当落后, 还有不少人生活在贫困线之下, 中国民生有了很大改善, 但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

作为连续八届蝉联“世界百强”的大河报, 应该在服务中原百姓的同时, 肩负着向世界传递声音, 向世界介绍一个真实的中国的重任。特别是互联网日益发达的今天, 《大河报》每释放出一个信息, 都是向世界发出的一个信号, 也都将在世界上产生影响。

向党员、干部传递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 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以省委书记卢展工为代表的省、市领导及各个部门捐助“烧伤女孩”和“救母三龄童”的行为, 都是重视民生的一种具体体现。

两个孩子的遭遇还让我们广大的党员、干部看到, 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 在我们的身边还有个别的父母带着孩子一起乞讨, 还有多少离婚家庭的孩子寄人篱下、无家可归?我们的公安、教育、妇联等具体政府部门和团体应该对这些特殊的孩子给予更多的保护和重视。

向社会发出了一个号召。省委书记的行为, 让我们感受到他在向我们发出一个号召, 一个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号召。

为什么一个三岁孩子的行为竟然打动了千千万万成年人的心?这是因为, 孩子虽然并不清楚他救母的行为有多大的危险, 但成年人都因他而联想到历史典籍中的“孔融让梨”、“王祥卧冰求鲤”等一类故事, 故事中蕴涵的中华传统美德, 引发了称得上全国社会各界对他的关注和帮助!这个故事再一次向我们证实, 市场经济完全可以与爱心、道德的坚守和弘扬并行不悖。

向媒体树立了一种导向。这个导向就是“传播民生新闻, 强化社会责任”。省委书记关注南阳两个儿童已经远远超出本身的意义, 他的爱心好似漆黑阴冷的黑夜中的一点光, 温暖了孩子的心, 他不仅让人体会到了一个生命——即使是一个弱小生命活着的尊严。他同时也让我们思考, 媒体该如何尊重关爱每一个弱小的生命, 如何帮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生命的快乐和尊严。

两篇报道都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 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民生新闻。

两篇民生新闻, 之所以受到关注, 主要取决于其真实可信, 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其能感染人、教育人的艺术魅力和其导向作用。

无论是报道“烧伤女孩”, 还是报道“救母三龄童”, 都是在更加实际地关注实实在在的个体生命。报道的同时, 也对广大读者进行了正确的、具有人文精神的引导, 倡导大家奉献爱心, 扶助弱势群体, 树立正义感、同情心。

因此, 我们将更加细致入微地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 并将“民生、民情、民意”作为主要的关注点, 并在具体运作时体现“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要时刻牢记使命, 关注民生贴近群众, 记群众所盼、写群众所忧、呼群众所急, 当好群众的传达员、信息员。

篇4:重塑河南形象的省委书记

回想起《时代报告》做过的有关河南的报道,那一幕一幕像电影镜头一样在我们脑海中回放。从“改变历史的河南人”“你所不知道的焦裕禄”“红旗渠的儿女们”到“河南省魂”“河南大爱”“河南大师”“河南大美”“河南奇迹”……我们对河南的理解在这样一组一组的报道中得以加深。每期报道中主人公的事迹都让我们深深感动,他们的精神也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我们。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黄河水、黄土地与我中原儿女的性情血肉相连。

我们有理由、有责任让国人认识到一个发展变化中的河南,也是时候让人们真正明白河南人为重塑自己形象走过的漫漫长路。这是每一个普普通通的河南人聚沙成塔的角力,也是历任河南省委书记的艰苦跋涉。

“河南的形象问题不抓不行了,我们这届班子,如果能把河南的形象树立起来,就是对河南人民最大的贡献。”2000年10月,陈奎元从西藏调任河南省委书记后说。

有着“平民情结”的陈奎元在就任时说,他大半生的经历在祖国边疆,来到河南,才更深刻地体味到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灿烂,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原人民世世代代为中华民族承担的奉献与牺牲,更加坚信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河南人民决不会落在别人后头。

也就是从那时起,河南开始了一些着眼长远的形象宣传。

有目共睹的是,一年一度的“网上看河南”活动和“在京豫籍优秀外出务工人员”表彰大会。这两个活动分别于2002年4月和12月展开,“网上看河南”活动此后开办了12届,国内及各区域知名网站参与了这一活动,而他们的报道,成为外界全面、客观了解河南的一扇窗口。

2002年12月,李克强接任河南省委书记,此前,他已在河南省长任上四年。

1998年6月,在团中央工作了15年的李克强从团中央第一书记调任河南省长,开始了他治理地方的第一步。河南的问题千头万绪,但摆在他面前的最大难题是如何提升河南落后的经济水平和社会面貌,而那时,外界“妖魔化河南人”正暗潮涌动。

形象问题后来影响到经济发展,河南高层震动。2002年被河南省定为“优化环境年”,4月11日,河南省经贸洽谈会在郑州召开,这是河南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涉外经贸盛会,与会外商达1800余名。当时有官员表示,此次洽谈会展示了河南形象。

接任河南省委书记之后,在李克强的战略棋局上,以“中原城市群”构筑经济隆起带的思路逐渐清晰,高起点打造郑州郑东新区成了他构建中原城市群的点睛之笔。

为改变河南城市给外人留下的“小气、土气、俗气”的面貌,他上任伊始便提出,郑东新区要“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在当时,有人认为这一目标是个难以实现的“童话”,李克强却坚信,只要运用好各方资源,郑东新区的建设目标完全可行。他亲自督战,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几十次到郑东新区现场解决问题。河南当地的一名官员说,李克强做事的韧劲和实干精神为郑东新区的建设插上了翅膀。

时任省纪委效能监察室主任的刘长青说:“克强同志当时要求我们关起门来自己整顿,对改善河南形象问题只做不说,让别人来感受河南的变化。”

2008年初,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河南参观四天后留下这样的评价:中原大地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坦白地说,完全出乎我的想象”。

让连战印象深刻的是,他在河南不时听到人们把一个人的名字同河南的发展变化联在一起。这个人就是李克强。而此时,李克强正在辽宁省委书记任上,他离开河南已有两年多。

当时有分析认为,人们谈到李克强,往往看到的是他的共青团系背景,强调的是他与中共最高领导人胡锦涛的渊源,却常常忽略了他的才干和实干精神,尤其是忽略了他经略河南的成绩。而“正是李克强在河南近七年的不凡表现,奠定了他作为中国下一代政治领军人物的地位。”有权威媒体如此评价。

尤为可贵的是,李克强在任上提出了中原崛起战略,并把“三化思想”即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作为中原崛起的基本途径。分析人士认为,李克强给河南指引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方向的道路。

李克强在河南近七年的耕耘收到了丰厚的回报。2004年底他离开河南时,河南的经济总量已位居中西部地区首位,人均GDP从1990年代初期的全国第28位上升到第18位。在他的告别大会上,河南官员以经久不息的掌声送别他,向来低调的李克强不得不几次起身示意大家停止鼓掌。随后,他还在演说中留给河南官员这样的嘱咐:我主持的一些决策未必都是对的,如果今后有些决策不符合实际,请大家一定要实事求是地改正。

2006年,前国家广电总局局长徐光春调任河南省委书记,这也为此后河南省委引导舆论、扭转河南形象的努力形成了新的推力。

徐光春注意到了利用外资额与地方形象之间的关系,他曾在《河南日报》撰文指出,河南外贸依存度只有6.2%,大大低于全国水平;实际利用外资仅占全国的1.4%,与河南省GDP占全国6.45%的现状很不相称。

不唯此,徐光春还十分注重对河南民间感人事迹的宣传。2007年2月,他在网上看到温州的河南籍打工者李学生为救两个孩子而命丧车轮的消息,立即批示河南媒体进行报道。他也亲自到李学生家里探望。随即,河南省有关部门发掘出了张尚昀、靳伟杰、高增玉等一大批感人的高尚事迹,河南电视台、《河南日报》《大河报》《郑州晚报》等几十家媒体接连出击,掀起了一次次为河南人正名的浪潮。

热潮蔓延至省外和中央媒体,至今不衰。在今年2月27号播出的新一届“感动中国”人物中,陇海大院相亲相爱的人们走上了颁奖台。此前,医者仁心的胡佩兰、三次跳进大浪中救人的魏青刚、带着妹妹上学的洪战辉……这些普普通通的河南人一次一次以河南人的新形象感动全中国。

徐光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改善和提升河南形象就是要把一个真实的、发展中的河南展示给世人,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把河南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成就、河南人民的优秀品质、河南广大干部的优良作风客观地反映出来。我们非常希望广大新闻媒体,对河南进行客观、全面、公正、真实的报道,让全国人民真正了解河南,让世界真正了解河南。

三年后,卢展工接棒河南省委书记。他在任上先后概括河南在京务工人员的“三平精神”“四种河南人”“八个形象”。

2012年,卢展工在与河南省在京人员代表座谈时说,普通人的事迹最能打动人、最能感染人、最便于每个人学习。也是在那一次,他第三次阐释河南人形象,并表示,这是河南人奋斗的形象,发展的形象,但归根到底,是关键在做的形象,做出河南人的精气神。

……

如果把120多万河南“北漂”的代表组成一个朋友圈的话,从一名普通保安做到保安公司总经理助理的杨红权,是这个朋友圈里的老面孔了。2013年3月3日,他参加了河南在京务工人员和民营企业家代表座谈会。正是在这次座谈会上,时任省长郭庚茂有感于家乡人在外务工创业的艰辛,提议建立北京“河南人之家”。

2015年两会期间,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的日程安排里有一项重要活动,那就是到北京“河南人之家”看看。

“大家过年都回去了没有?对河南的变化有听说吗?大家感觉有什么变化?”郭庚茂见到大家激动地问了一连串问题。

“有啊,听说过郑州航空港区,我感觉特别振奋。”杨红权抢着发言。

“噢,你知道航空港。”郭庚茂笑了,“对家乡你们最感兴趣、感到最振奋的事情都是什么?”

“我是开封的,郑汴城际铁路开通对家乡影响特别大。”孙士琦兴奋地说。

这一话题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还有人说,他觉得最自豪的是河南的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通车里程居全国首位。人们说的没错,在郭庚茂的省委书记任上,郑州航空港区拔地而起,城铁以迅疾的速度连接着河南的各个区域,河南GDP稳居前五……对于河南这样一个内陆省份来说,这无异于一场山河巨变。

“原来河南人不被人尊重,现在不一样了,这几年变化非常大。”杨红权说,现在走到哪儿都理直气壮。

听到这儿,郭庚茂说:“河南人原来不被外地人认可,自己也不敢承认(自己是河南人)。现在可以说是,我们有底气说‘我是河南人’了。”

郭庚茂的这句话得到了众人点赞,现场响起的热烈掌声里含着河南老乡这些年来情绪的释放、安慰。郭庚茂还提到了习近平曾引用过的一句古诗词“九万里风鹏正举”来形容河南如今的态势,他满怀深情地对老乡们说,河南大有希望,河南出彩的时候到了,“河南发展好了,你们在外面也有底气。”

从15年前“河南的形象问题不抓不行”到如今“我们有底气说‘我是河南人’”,河南高层与每一个普普通通的河南人一样,为重塑河南形象经历了煎熬、困顿与奋起。

2010年10月8日至9日,已是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到河南调研。多年来,他仍然密切关注着河南的发展,河南的一草一木都让他感到亲切,河南的亿万人民让他充满无比的挚爱之情。他充满希冀地说:“河南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当前,河南省委、省政府正在谋划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奋力去实现中原崛起,努力使河南走在中部崛起的前列,河南是充满生机的,也是大有希望的。”

篇5:“书生”省委书记周小舟

1957年4月27日, 中共中央公布《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 决定在全党进行一次整风运动。但是, 由于对1957年春夏的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 在全国开展了一场群众性的政治运动, 致使反右运动被严重扩大化了。湖南也不例外。

1957年在开始反右运动时, 湖南的动作是比较缓慢的, 为此以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为首的湖南省委主要领导受到了中央高层领导人的严厉批评。因此, 到1957年9月, 湖南不得不在全省加大反右运动的力度, 反右扩大化的战果大大超出了常人的想象。查出的右派比7月底增加了3倍多, 党内右派比7月底增加了4倍多。在周小舟非常熟悉的《湖南日报》编辑部里, 竟揪出了一个在全国仅有的特大的“反党右派集团”。那些敢于坚持正确办报方针的全部业务骨干几乎一网打尽, 都成了右派。面对这样的现实, 周小舟有点坐立不安。为此, 周小舟以“多日失眠, 精神不佳”为由, 向中共中央提出休养一段时间的请求, 经中共中央批准, 周小舟心事重重地来到青岛疗养。

1958年, 全国开始出现了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周小舟对人民公社持保留态度, 主张公社规模要“搞得小些”, 对于“共产风”和大搞土法炼钢也不太满意, 他同省委书记处书记周惠等人研究决定, 在湖南省全面停止土法炼钢。同年11月, 中共中央在广州召开全国农业工作会议, 周小舟主张实报产量, 结果在会上湖南被拔了白旗, 成了全国倒数第一。可到了第二年, 插了红旗的湖北、广东、河南等省, 却反过头来跟插了白旗的湖南索要猪肉、粮食、肥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错误及其危害, 到1959年的上11半年开始逐步显露出来。

1958年12月, 时任国防部部长的彭德怀回湖南进行调查研究, 周小舟陪同他视察湘潭。彭德怀给当地的干部规定了八个不准, 即:不准搞瞎指挥、不准浮夸、不准说假话、不准搞强迫命令、不准打人、不准罚口粮、不准拆社员房屋、不准毁风景林。

周小舟和湖南省委大力倡导, 要求广大干部走出办公室, 下农村, 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这一期间, 湖南全省的省、县、乡三级干部共下放了10万余人, 平均每个社都有两三个干部, 担任社里的领导工作, 或参加劳动锻炼。1959年上半年, 随着湖南省各地整顿人民公社运动的深入, 一方面为指导各地“继续跃进”, 一方面为纠正已发觉和认识到的一些“左”的错误, 周小舟决定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4月29日至5月27日, 周小舟在湖南西部作了为期一个月的实地社会调查。

周小舟轻车简从, 由长沙出发, 沿途考察了宁乡、益阳等县、市之后, 来到湘西北地区第一站常德。5月10日, 在常德地委第一书记尹子明的陪同下, 周小舟到慈利县 (当时属常德) 重点调查了农村食堂的情况。

当时担任慈利县委第一书记的左承统如实向周小舟详细地汇报了浮夸风、大炼钢铁和大办公共食堂中存在的问题。左承统反映, 在慈利愿意办好食堂的只占30%, 有70%以上的人主张散伙或采取其他办法。左承统的汇报对周小舟的思想产生很大震动, 他决定微服私访, 和尹子明、左承统实地考察两个公共食堂。

11日上午, 周小舟、尹子明、左承统乘一辆小车来到环城公社至零溪公社之间的一块小坪。周小舟安排警卫人员在山边石崖下等着, 他和尹子明、左承统走进离公路不远的一个公共食堂。农民反映, 大家参加公共食堂并不是自愿的, 而是农村基层干部强行把各家各户的一切炊事工具, 吃饭的桌椅板凳及粮食、油盐、柴火等统统搬到生产队的公共食堂里, 不准私人另起灶火做饭, 甚至不准农民把食堂分到的饭菜带回自己家里吃, 男女老少都只能在食堂的桌子上吃等等。

看完这个公共食堂后, 周小舟又到环城公社附近看了一所公共食堂, 这所食堂房子既矮小又黑暗, 地上、桌子上和厨房餐具都很脏。周小舟从食堂一出来, 就对陪同的地县领导说:“看来这种食堂不行呀!非整顿不可!要当机立断, 我们就在慈利作整顿公共食堂的试点吧!”

5月12日, 周小舟在慈利县给省委写了一封信。他提出应当进一步缩小生产单位, 允许私人养猪和整顿公共食堂。他肯定常德地区有些公社把规模在30户左右的原生产小队改为生产队, 减少了一个层次, 不仅便于经营管理, 而且使“三包一奖”责任制落到了实处。为了解决猪肉供应紧缺和肥料不足的困难, 他提出要同时发挥集体养猪和私人养猪的积极性, 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并划给社员一定数量的饲料地。他还认为, 现在的公共食堂不方便社员私人养猪和种自留地, 必须从发展生产、搞好生活的需要出发, 采取办法加以解决。他在信中还尖锐地指出, 供给制是刮共产风的关键所在。因此, 他主张从1959年下半年开始, 实行口粮半供给制, 增加多劳多得部分, 以利于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周小舟的这个意见得到了尹子明和随同考察的省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史平的赞同。当天常德地委就召开电话会议, 在会上传达了周小舟在常德考察的情况, 并将周小舟给湖南省委的信印发给常德各县委第一书记, 要求各县进行调查, 每个县选一个公社或一个大队进行试点, 如果群众拥护的话, 就有步骤的逐步取消食堂。不久, 常德地区各县都进行了试点, 并解散了一部分食堂。其中慈利行动的步伐最大, 到8月上旬, 慈利县共撤了1366个食堂, 占全县食堂总数的1/4, 退出食堂的农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38.4%。

此后, 周小舟继续在永顺、吉首、怀化、黔阳、邵阳等地进行调研, 重点考察供给制、公共食堂、算账、住房等方面的问题。5月27日, 周小舟从湘潭回到长沙。此次湘西之行, 周小舟沿途考察了15个县、市, 有的地方边走边看, 有的地方则住下来调查研究。他一边检查工作, 一边着手解决实际问题, 在沿途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一路上, 他既为广大农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信念所感动, 同时又为农村中存在的许多“左”的错误和各种问题深感不安。

这次湘西之行的调查研究, 对周小舟产生了极大的震动作用, 更加深了他忧国忧民的意识。但是,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 周小舟的这一正确主张和做法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理解, 反而因此遭受了来自党内的严厉批评和极不公平的待遇。

刚刚返回长沙的5月28日, 周小舟就主持召开来省委常委会议, 就湘西之行调查到的各种问题, 向省委作了系统汇报。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来农村出现的共产风等“左”倾错误提出了许多批评意见, 提出要制止“共产风”, 反对浮夸风, 要取信于民。他明确提出不赞成在农村实行供给制的, 认为多数农民也不赞成实行供给制, 但现在既然已经实行了, 又不宜立即取消, 可以将它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而最主要的是要靠按劳分配来促进生产发展。他再次提出必须立即解决公共食堂问题, 认为公共食堂有六个方面的缺点, 即浪费粮食、浪费燃料、肥料减少、浪费劳力、私人无法养猪、群众心情不愉快等。他还指出, 这几年来生产关系变化太大太剧烈, 人心震动极大。现在干部、群众都希望政策稳定, 生活能够安定。

但是, 由于当时大环境的影响, 中共湖南省委并没有接受周小舟撤销食堂的意见, 反而指出“食堂优越性很大, 要积极办好, 巩固下来。”事后, 常德已撤销的食堂又全部恢复。直到1961年, 常德地区的公共食堂才和全国所有的公共食堂一道停办。

在1959年7月召开的庐山会议上, 周小舟将自己调查到的湖南的实际情况如实向党中央和毛泽东作了汇报, 并与彭德怀等同志一道, 积极向党中央进言, 要求纠正“左”的错误。然而, 自彭德怀上书后的7月23日起, 毛泽东来了个急转弯, 走上了相反的道路, 从开始纠“左”突然转向反右倾斗争。周小舟最终被错误打入所谓的“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反党集团”, 受到了错误的批判。在庐山会议进行的过程中, 毛泽东曾亲自做周小舟的工作, 希望周小舟改变原来的立场, 但周小舟没有听从毛泽东的意见, 他因此也为他的这种书生性格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959年8月17日, 周小舟被错误地撤销了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的职务, 下放到浏阳县大瑶公社, 担任党委副书记。1962年6月, 周小舟调到广州, 任中科院中南分院副院长。“文革”中, 周小舟遭受残酷迫害, 于1966年12月25日晚, 在广州不幸逝世。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及六中全会, 正式为周小舟平反昭雪。1979年5月30日, 广东、湖南两省党、政、军各界千余人, 在广州为周小舟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高度赞扬了他“为党为人民利益奋不顾身的高贵品质和革命精神”。

摘要:通过对“书生”省委书记周小舟生平追忆, 从而深刻体现了他“为党为人民利益奋不顾身的高贵品质和革命精神”。

上一篇:《人民的名义》经典台词下一篇:关于爱国的作文:奇迹,伟大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