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利西斯》读后感

2024-04-11

《尤利西斯》读后感(精选14篇)

篇1:《尤利西斯》读后感

当时就是走马观花般的把《尤利西斯》给翻了个遍,算是骑了回马,花倒是真没观着。

人人都夸它,就好像人人都读过它,人人都说它,就好像人人都懂它,但是,人人又对它轻描淡写,就好像害怕有问题被提出,人人又说不清它,就好像他们从来都没有读过一样。

对于未知与神秘,人们总是充满了好奇,恐惧与景仰。《尤利西斯》于我,便是未知、神秘与我的关系,我迷它也是非常不正道的迷,非常无知的迷,非常自负的迷。对于一个看书的人来说,心里有本看不透的却又被世界所景仰的书,是不是会有股畸形的满足感啊?

后来在余秋雨的某篇文章中,他这样写到:“我轻步在那里逡巡,整理着自己心中对《尤利西斯》的印象。记得写的是仅仅一天的时间,一对夫妻的心理遭受紧凑而肆意,真实得难以置信,却又与荷马史诗《奥赛罗》构成遥远的平行,于是成为了一部现代史诗。它会使习惯于传统小说的读者不习惯,但一旦有了它,人们也就渐渐对传统小说不习惯起来。爱尔兰一度拒绝他,也因为不习惯,而现在,谁也再不习惯一个没有乔伊斯的爱尔兰。”

它影响了一代文学史,它到底在哪些方面通过哪些手法产生了哪些影响?我仅知道它意义重大。于是,我又翻开了它,思绪紊乱,我。

再来说说我所理解的意识流吧!

我把它抽象成画面。画底是黑的,中心只有一个光点,无数条光线向四面射去。你抓不准方向,也摸不透强弱,不知道哪条光线会在哪个地方消失或延续。你所能做的就是自然而然的接受它,然后,自然而然的顺着它,然后,自然而然的遇上了强悍的作者,然后,自然而然的用他或她的文字思考,然后,自然而然的或许会有自己的一点小小想法,然后……总之,有点琐碎又微妙。我总是会冒出一句:“原来,在你们的眼里世界是这样的!”

我觉得意识流更像是生活的原本,一切都是那么偶然,那么碰巧,那么永无休止。一旦它发生了,就没有人能知道它是怎么发生的,它会怎么发生。

就像后院长满了青苔的老柴火,你不知道它能否划燃;就像被拧碎的草莓,你不知道它到底有多甜;就像长在屋顶上的豌豆,你不知道它结了多少;就像书柜里裹着灰尘的某本书,你不记得什么时候翻过它,更不记得它写了些什么……

就这样无意识的接触着意识流,看它玩弄着小把戏,同时,也被小把戏玩弄着。

我喜欢诗,但不见得会喜欢诗人。

我读意识流,但不见得就懂意识流。

篇2:《尤利西斯》读后感

从底比斯一页又一页的翻看着,直到古埃及王朝的鼎盛时期,拉米西斯二世,骁勇善战的新王国时期第十九王朝非常有名的君主,古埃及王朝盛世时期的统领者,善于征战,善于统治。

埃及与赫梯关于叙利亚的争端,在过去从未停止。连年战火,使得富裕的埃及元气大伤,赫梯依靠铁带来的强大军事力量,逐渐在叙利亚的争夺中取得了优势。自从两个国家各自上任了一名年轻的统治者,双方不约而同地想要寻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展开一场决定性的对决,确立己方的霸权。拉美西斯二世即位后的第四年,埃及首先出兵占领了南叙利亚的别里特(今贝鲁特)和比布鲁斯。次年年初,赫梯出兵,铁蹄踏过了叙利亚的首都大马士革,重新获得对叙利亚的绝对控制权,趁埃及法老的大婚仪式,军队向埃及边境挺进。四月末,拉美西斯二世御驾亲征,率三大军团从下埃及三角洲东部的嘉鲁要塞出发,沿里达尼河谷和奥伦特河谷挥师北上,路上间或遇到些微赫梯的抵抗,均被强大的阿蒙、塞特以及拉军团的军事力量踩碎。埃及乘胜追进,经过近一个月的行军,进至卡迭石地区,于卡迭石以南约15英里处的高地宿营,位于奥伦特河上游西岸的卡迭石,河水湍急,峭壁耸立,地势险要,是联结南北叙利亚的咽喉要道,也是赫梯军队的军事重镇和战略要地。埃及军队的战略是试图首先攻克卡迭石,控制北进的咽喉,之后再向北推进,恢复对整个叙利亚的统治。

这本书从拉美西斯二世即位,到叙利亚战争,再到卡迭石之战,无不在赞美这位法老的睿智、骁勇善战。拉米西斯二世在位时,善用王权,还建造了令现代人瞠目结舌的伟大文华遗产,同时也很好地处理了各国商人之间的关系,获得信息、技术,从而使埃及在战争中节节得胜。第十九王朝最耀眼的时代,即是由他统治并发扬光大。

篇3:《尤利西斯》读后感

一.《尤利西斯》和《尤利西斯的归来》

《尤利西斯》[1]这首诗是张曙光在九十年代初始将历史融入到个人当下经验, 以获得“更为广阔的经验”的典范之作。这首诗巧妙地嵌入了荷马史诗《奥德赛》, 传达出后世常常提及的有关人的精神境遇和命运的隐喻之意。为什么作者要煞费苦心抒写尤利西斯这一希腊古国的的英雄人物呢?在中国比较特殊的转型期发出这样的声音, 用意又如何呢?回答这些问题的前提是深入文本。这首诗开头, 作者很直接摆出“这是一个譬喻问题”。譬喻什么呢?我们一头雾水。接着, 作者还原历史场景, 呈示尤利西斯在海上漂泊的全貌, 众所周知, 尤利西斯当年漂洋过海的过程是相当艰辛, “破旧的”和“寒冷的”表萧条的形容词, 将艰难过程表现得笔记比较清楚。接着, 作者由历史的“浪涛的声音”转回到现实的“抽水马桶哗哗响着”的的声音。这种琐屑的生活搅得人心神不定, 而人对此如同“白纸”般的苍白无力。接下来一节, 出现了几个人称代词:“它”、“我们”、“它们”。要理清这段的意思, 我们必须理清这几个代词。王璞先生在解读这首诗时, 这样陈述:“‘它’就是指在精神漂泊与诗人写作中出现的‘陌生的岛屿’, ‘我们’指的是诗人自己, ‘它们’是‘它’的复数, 喻指我们在尤利西斯式的当代命运中的种种境遇和写作中浮现的词语。”[2]前两节是从历史联系到现实, 到了第三节则是现实中的人主动融入到历史中, 思索着追忆美好时日的问题。我们追忆过往, 主要是对现实的很多事情不满, 无奈。第四节中提到了荷马史诗的原作者荷马和重写《奥德赛》反映现代社会的乔伊斯。作者试想是否在他们写作中也会受到“塞壬的歌声” (塞壬的歌声即《奥德赛》中出现的极具迷惑力的海妖的歌声) 的干扰?此时的作者又联想了写作者的处境。塞壬的歌声已经已经变成了流行歌曲, 实际上作者以迁移的方式来思考着当代的写作者是否能够经受得住流行文化, 商业文化的诱惑, 保持自我的问题。“我们的写作恐惧来自我们自己”, 为什么我们会恐惧呢?我猜想, 是当下的写作者害怕陷入写作困境。“最终我们将从情人回到妻子”回答了具体困境是什么。这里的“情人指涉的是理想的写作状态, “妻子”则指涉的是现实的“写作秩序、意义性的东西”。那么“困境”就是写作者希望按照自己的理想进行, 却由于现实写作秩序、框架, 最终放弃了理想, 无奈接受现状。最后一句“冰冷而贞洁, 那带有道德气味的历史”是作者发出的感慨。作者感叹尤利西斯的命运, 同时也在悲叹自身被现实性的东西束缚的无奈。

《尤利西斯》反映出九十年代诗人的写作困境。张曙光在这一时期初始, 敏锐嗅到了这一问题, 并用诗作的形式表现出来。2004年张曙光又一次关注“尤利西斯”, 创作了《尤利西斯的归来》[3]。这首诗又向我们传达了什么呢?它与九十年代创作《尤利西斯》有无关联呢?同样, 让我们先深入这首诗。

《尤利西斯的归来》这首诗的开头, 作者让一个瞎子来讲故事。为什么故事时“被一个年老的瞎子所讲述”?我以为, 强调年老说明阅历多, 经历丰富。强调“瞎子”是因为这一群体, 相对于常人来说, 视力意外的感知力, 听力更为强, 他们拥有更丰富的内心世界, 由于看不见, 他们对所知晓事物抱有更多的畅想。这样, 经由年老的瞎子讲出来的故事更具有虚幻性, 实际上更加突出开头对故事的描述“古老而虚幻”。这样的故事虽经时间的流转, 却在现实中充满着相似性, 让人感到真实。接下来, 作者又从现实返回到历史, 由尤利西斯迷茫望着大海的目光, 来发问他期待什么。“始终指向家的方向”就是答案。尤利西斯抵御种种诱惑, 攻克海神的陷阱, 历经坎坷和沧桑只为回家。这里的“家”是我们平时所理解的社会的最小单位吗?作者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家是“灵魂和肉体的栖息地”, 不是实质意义的家。因为心中有家, 才可以禁受得住歌声的诱惑和儿女情长的缠绵。“家”作为本文的主题, 具有很强的抽象意义, 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精神所属。有了精神上的满足, 才可以在这个浮躁的现实世界享受心灵的宁静。接下来, 作者用两个文具来探寻尤利西斯到底有没有抵达到抽象意义的“家”。探寻的结果是, 抵达只是“空洞期许”。物理意义上抵达了, 抽象的精神意义上却致死一种更遥远地期盼, 无法实现的理想。接下来, 又说“家常常令他恐惧”, 经历无情的和超人想象的磨难, 终无法抵达理想, 希望变成失望, 再展望理想, 内心的恐惧感油然而生。再接下来, 作者从历史回到现实深感尤利西斯的这种有“家”而不能回的故事时“我们生命的另一个版本。”正如尤利西斯, “我们”这群写作者, 更确切地说是诗歌创作者, 畅想着诗歌理想, 却始终达不了。尤利西斯永远在追逐精神家园的途中, 我们的诗歌创作者也一直在追逐诗歌理想的途中。写作时的思绪和词语不断涌现, 写作者热切地希望用语词表现理想, 却依旧感到写作的无力。最后, 让我们讲目光投向诗的题目《尤利西斯的归来》。我以为, 题目至少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 作者在新世纪后重新审视写作问题, 同样嵌入尤利西斯同命运, 现实斗争的历史。从创作的时间上看, 《尤利西斯的归来》是作者对写作困境问题的又一次关照。二是本首诗的主题思想。归来指向的是家, “灵魂和肉体的栖息地”。作者并不认为尤利西斯找到了抽象意义的家, 而认为他永远在追寻“家”的途中。由之隐涉当下中国的写作者, 不断探索思绪和词语, 却很难实现写作理想。在追寻的途中跋涉, 深感艰难。

二.二者之间的关系及现实意义

无论是《尤利西斯》, 还是《尤利西斯的归来》作者都试图联系历史人物尤利西斯的命运遭际来呈示九十年代和新世纪以来写作者在现实中所面临的问题。写作似乎处于一种比较矛盾的状态。《尤利西斯》中体现出写作理想与现实的写作秩序, 实体类东西的矛盾。《尤利西斯的归来》中体现出写作者热切地希望抵达理想的精神家园, 在思绪和词语艰难探索中终难实现。二者在体现写作困境上具有比较大的相似点, 只不过, 前者反映的是自身与外部的矛盾, 而后者反映的是自身的内部矛盾。历经九十年代诗界的“沉潜”和新世纪以来对诗歌多样化的探索, 写作困境问题一直存在。作者在两个不同时间段对写作命运和理想的关照, 比较鲜明地表现出这一点。作者认识到这些矛盾, 也早积极探索调和矛盾的方式。从1984年创作的《1965年》到九十年代创作《尤利西斯》、《照相》、《纪念我的外祖母》、《十年》, 再到《时间表》、《尤利西斯的归来》。关注的时间, 历史一直没有变, 他善于用记忆的方式或回忆这一载体表达诗歌思想。这里可以引用洪子诚的一段话:“他对现实的生活, 日常的, 当下的生活不那么信任, 无法从里面寻找到意义。他或者会认为, 那些有光彩的东西复活……”张曙光希望借助于记忆, 回忆来聚拢美的东西, 切实的东西, 重建“秩序” (因为他对既有的秩序束缚写作是不满意的) , 以适应写作的需要, 调和写作理想与现实写作秩序的矛盾。《尤利西斯》写于1990年, 实际上反映了前一个时期, 八十年代诗歌出现的问题, 张曙光认识到集体式对抗写作的方式是不利于诗歌写作的。“诗是诗人同世界的对话”, 不会是为了集体对抗而出现的产物。新的写作秩序, 是在推崇“个人写作”的基础上出现的。张曙光就是这样一个坚持“个人写作”的诗人, 他试图建设一种新的写作秩序来实现自己的写作理想。王家新曾经提出九十年代诗界所做的是建立秩序与责任[4]。事实上, 众多的诗人, 包括张曙光, 程光炜, 王家新等。他们都在这方面作出了努力, 因而秩序问题在九十年代解决得是比较好的。张曙光新世纪以后创作的《尤利西斯的归来》, 更多折射的是诗人与自己的内部矛盾。诗人们渴望用思绪和言语来表现自己的诗歌理想, 却发现自己在追逐理想的途中。找寻灵魂的栖息地, 享受宁静是比较困难的。

摘要: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写作困境一直受到诸多写作者的关注。诗人以诗歌的形式, 呈现他所面对的写作困境。九十年代初, 诗人思考的是写作者与外部的矛盾, 新世纪后诗人思考的是写作者自身的内部矛盾。

关键词:写作困境,尤利西斯,归来

参考文献

[1]张曙光诗集[F].红岩.2010.4.

[2]洪子诚.在北大课堂上读诗[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10.

[3]梁晓明聂广友.北回归线[M].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3.

篇4:告别“尤利西斯”

奔向特殊的工作轨道

尤利西斯是罗马神话中的英雄,亦即希腊神话中的奥德修斯,以果敢机智著称。由美国宇航局和欧空局联合研制的探测太阳奥秘的航天器以其冠名,意在祝福它在按预定路线邀游太空的征途上大获全胜。“尤利西斯”号太阳探测器的飞行实践证明,它不仅没有辜负研制者们的期望,而且还使他们取得了喜出望外的收获。史诗中的奥德修斯历尽10年艰辛终于返回故国,成为名垂史册的英雄人物,而“尤利西斯”号航天器亦凭借它的长达18年的探测历程,成就了科学探索中的一段传奇。

这个以太阳为探测目标星的航天器,总质量为385千克。上面载有太阳风等离子体探测仪等10种仪器。研制者们为它设计的工作寿命为5年,赋予它的重要任务是探测研究太阳风的特性、太阳与太阳风界面的结构、日光层磁场、太阳射电爆发等,以加深人类对太阳及其周围环境特性的认识。

1990年10月6日,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载着“尤利西斯”号太阳探测器发射升空。“发现”号进入预定的飞行轨道6小时后,机上航天员打开货舱,施放了“尤利西斯”号太阳探测器。随后探测器启动自身携带的火箭发动机工作,以提高飞行速度。当探测器加速到16千米/秒时,即向深空飞去,开始了奔向工作轨道的征程。

研制者们为“尤利西斯”号设计了一条借助木星引力改变飞行方向的路线。它冲出地球的引力范围之后,在黄道面内沿预设轨道飞向木星。具有自主导航能力、自主定向能力和自主姿态控制能力的“尤利西斯”号,于1992年2月飞越木星时,借助木星强大的引力脱离黄道面。沿着与黄道面成80度夹角的椭圆轨道飞向太阳的两极上空,随即开始了对太阳的探测研究工作。

三次飞跃太阳两极上空

1994年5月~9月,“尤利西斯”号飞越太阳南极区上空,1995年2月,它从近日点穿越黄道面,1995年5月~9月,它飞越太阳北极区上空。此后,它又奔向远日点,并于1998年2月再次穿越黄道面。由此可见,它沿工作椭圆轨道飞行一圈所用的时间为6年。

按照原定的设计寿命,“尤利西斯”号在1995年9月飞掠太阳北极区上空之后,即应停止工作,结束探测使命。但令人惊喜的是,它继续在工作轨道上正常飞行,继续开展探测研究。这样一来,它于2000年和2001年依次第二次飞越太阳南、北极上空,并于2006年和2007年第三次飞越太阳南、北极上空。太阳活动大概以11年为一个周期,而“尤利西斯”号的服役期几乎覆盖了两个周期,这使其探测结果远超原来的想象。

在对太阳开展探测研究期间,“尤利西斯”号一直与地球站保持着正常通信联络。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帕萨迪纳喷气推进实验室,作为测控中心与多个地球测控站组成的深空地面测控网,负责与它联系。探测器上的通信系统的接收机能够接收地面发出的遥控指令,其携带的发射机天线始终对准地球,能定时地将大量的探测数据和图像发送回地球。往来信号都是以每秒30万千米的无线电液传送的。

已在太空遨游了18年9个月,行程约90亿千米的“尤利西斯”号,虽然今后无法再传回数据资料,但它依然会环绕太阳继续运转数百年。实际上,它已成了太阳系中的太空垃圾。

获得宝贵的探测成果

当“尤利西斯”号从太阳南极区上空跨越太阳赤道飞向太阳北极区上空并继续飞行再次跨越太阳赤道重新回到太阳南极区上空时,它利用携带的科学仪器对太阳表面进行了全方位地观测,第一次从三维立体角度考察了太阳的详细情况。当它飞越太阳南、北极区上空时,启动仪器测量了极区磁场的强度和方向,测量了极区太阳风的速度、密度和温度,测量了极区日冕的温度,探测了极区带电粒子和宇宙线、x射线等,近距离地观察了太阳两极地区。它还创下了探测器观测太阳最长时间的纪录,为人类提供了有关太阳周期及其影响的史无前例的视角。

初步分析“尤利西斯”号传回地面的数据资料,大大改变了人们对太陽磁场、太阳风以及太阳表面活动情况的认识,还使科学家发现了更多太阳系的奥秘。

首先,它发现太阳两极地区的磁场强度几乎不随纬度变化,但是其极性却是紊乱的。同时发现,太阳磁场的影响遍及整个太阳系,对行星际空间物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次,它发现太阳风的速度会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加快。从太阳赤道到纬度50度的区域,太阳喷出的高速高温带电粒子流即太阳风的速度,由400千米/秒增加到800千米/秒,提高了1倍。在超过纬度50度的地区,太阳风的速度却基本不变,说明两极地区太阳风速度达到最高值。当然,这里说的是平静太阳风,而非扰动太阳风。

第三,它发现太阳上来自宇宙深处的宇宙线密度比预期的要低,宇宙线密度随纬度升高变化幅度不大,改变了以前科学家关于太阳两极上空的宇宙线密度应该比赤道附近高得多的认识。

第四,它对从外太空进入太阳系的宇宙尘埃进行了探测和分析,发现其数量和质量比预期的要大,结果显示比天文学家们认为的至少要多出30倍。

第五,它用氯同位素的新测量方法,确认了宇宙产生于“大爆炸”的理论以及宇宙未来可能的命运。

此外,它为科学家们研究日光层成分提供了珍贵数据,且对宇宙间的彗星也有意外的发现。美欧科学家高度评价了“尤利西斯”号的贡献。美国宇航局项目科学家埃德,史密斯说,“尤利西斯”号的科研探测范围之广令人惊奇。欧空局项目负责人理查德,马斯登说,“尤利西斯”号教给了我们比预期的多得多的关于太阳及其与周围空间相互作用方式的知识,确是一项非凡的科学探测。

篇5:反法西斯抗战70周年阅兵观后感

今天,2015年9月3日,是我们中华民族重大的节日,是抗战胜利70周年的纪念日。但在70年前的这一天,却是一个历史的转折,是一个值得欢庆,值得歌颂,值得喜极而泣的特殊日子。中国人民在民族存亡之际团结一致,力挽狂澜,彻底击败日本侵略者,书写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者战争中最壮丽的一页篇章。

习近平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发表演讲,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就是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让我们共同铭记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了,上午10点,宣布庆祝仪式正式开始,北京天安门广场,镶嵌着国徽的礼炮齐放70响,响彻大地。200名国旗护卫队员伴着雄壮的国歌声中,护卫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的目光注视着五星红旗,随着大家也唱着国歌。国家主席习近平乘坐检阅车驶出天安门城楼,经过金水桥,在斗志昂扬的《义勇军进行曲》的伴随下,一支支受阅方队徐徐地映入大家的眼帘,57个方队排列在长安街上,威武庄严。

57个方队依次走来,每个人的脸上显示出威武庄严的神情,一个个昂首挺胸,精神抖擞,迈着整齐一致的步伐走过主席台前。仔细观看,不禁为之赞叹不已:每一个士兵的体型基本一致,步伐统一,没有一个人打乱整体,犹如一人在行走。许多人的队伍,能做到这么整齐,我不禁肃然起敬。

篇6: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观后感

阅兵仪式升国旗,军士们从英雄纪念碑到升旗台走了121步。知道这121步代表什么吗?这象征着从甲午战争到今天经历了1的峥嵘岁月!令我期待的是将士甩出国旗的那一刻。这一甩,甩出了中国的屈辱史,甩出了日本人的丑恶!

阅兵仪式从礼炮声开始,56门炮响象征56个民族永远一心,56枚礼炮排成“八”字形,代表二战经历了8年时间。打了70响炮声,一声声如雷贯耳,这,是中国雄狮的咆哮。

随后海陆空三军仪仗队出发,令我佩服的是步兵的走姿,那一步步走的坚定,整齐,豪迈。迈出了中国人的步伐。各种武器装备,导弹,无人飞机,信息装备车队等陆续从天安门城楼前经过,这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武器毫不逊色。

最后,数万只气球与和平鸽飞向蓝天,带走了世界人民对和平的希望!

庆祝胜利,守望历史,正是为了和平的希望。做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我们一定要记住“三个必胜”:

正义必胜!

和平必胜!!

篇7:《尤利西斯》读后感

接着,习近平主席乘坐检阅车驶出,检阅44个地面方队,让人感到如此震撼,威武庄严。“同志们好!”“首长好!”“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受阅方队喊出的口号声,字字句句刻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

分列式检阅开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整齐的脚步让人心旷神怡。他们意气风发,展示了我们祖国的强大。华夏儿女被凌辱的日子,已经过去了,迎接如今的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70年前,我们胜利了。而70年后,历史的警戒仍然存在,我们华夏儿女的心聚集在一起,钓鱼岛只属于它真正的主人,日本屡次公然企图为侵略历史翻案,让我感到无比愤怒。而今天,我们不为仇恨,只为铭记历史守望和平。尽管我作为一名学生,感到由衷的光荣和自豪,可是一想到我们泱泱大国,却沦落到被日本一个小岛国欺负的份上,我的心中依然充满了愤愤不平。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阅兵式是为了警告那些妄图篡改历史的人,让中华民族更加热爱和平,珍惜和平。

篇8:《尤利西斯》读后感

我一向认为人性首先体此刻它的动物性。动物会透过某种特殊方式,比如撒尿,来圈定它们的势力范围。它有多大的潜力它就圈多大,它有可能去侵犯同类的领地,但它无法拓展他潜力之外的领地。这被我们称为动物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在人类身上其实也有体现,人类大到能够组织国家、社会,小到拉帮结派,无不是这种本能的体现;那些能够圈定自己势力范围的人通常被我们称为“领袖”。与动物的本能表现不同的是,人类的“领袖”总是在试图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甚至他都不明白自己到底有多大的潜力就敢跃跃欲试,这就是人性,那种总是试图证明自己比别人更优越更高贵的人性,而这种“证明”往往需要类似于“法西斯主义”这种意识形态的宣传手段作支撑。

基于意识形态的宣传机器一开动,对人的思想控制是无与伦比的,尤其处于敌对状态的人,那种“把人还当作人来看待”的人性就所剩无几了。有一部俄罗斯反法西斯战争片《女狙击手》,当片中女主角被问及击毙多少人时,她回答说:“我没杀人,我杀的是法西斯”;最近还有网传,某宗教称不杀人,但能够杀敌人。且不谈正义与否,当这些被意识形态控制住思想的人,他们是能够把某类人从“人”中区分开来,从而为泯灭人性的杀人行为找到能够安心的借口。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这个纳粹头目艾希曼,即使应对自己犯下罪行的纪录片、证人控诉,他也能够一向面无表情地坐在那儿看着、听着,因为他根本就没将犹太人当人看待过,那么,Leo所说的人性在他这儿就无从谈起。Leo之所坚持要拍艾希曼的眼神和面部表情,甚至不惜因此跟制片人MiltonFruchtman发生冲突,是因为他坚信,但凡有一点人性的人,即使不担心“自己行为导致的形象后果”,也必须会下意识地对自己的暴行有所反应。事实上,在看纪录片时,艾希曼的确脸部肌肉抽搐了几下,这被其他人认为是笑,虽然Leo坚持认为不是,但不足以证明这是一种悲悯或忏悔式的人性反应,最后Leo承认在艾希曼身上没有发现他想证实的人性。

篇9:《尤利西斯》读后感

今天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第15次大阅兵,是进入21世纪以来第2次大阅兵,同时也是第一次在非国庆节举行的大阅兵.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半个多世纪前,在那场世界性的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时间之长,规模之大,作用之巨,是举世瞩目的,我们可以毫无愧色地说,这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蒙受无数屈辱之后,反对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的胜利。今天是一个值得世界人民永远纪念的日子。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向全国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老同志、爱国人士和抗日将领,向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海内外中华儿女作出崇高的致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面对侵略者,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各国人民为中国抗战胜利做出的贡献。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的子弟兵,全军将士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忠实履行保卫祖国安全和人民和平生活的神圣职责,忠实执行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使命。

阅兵式上,习近平乘坐的阅兵车悬挂国徽“车牌”驶过金水桥。这是新中国成立66年以来,国家领导人乘坐的阅兵车首次悬挂国徽。共1.2万名官兵参阅,抗战老兵方队乘车致敬,84%现役装备系首次亮相;17国外军亮相,俄方队压轴;首次由将军领队,展示众多新式武器装备,海军方队以舰载武器为主;多款机型首次参阅,空中方队将令人炫目。演唱《抗日军政大学校歌》《保卫黄河》《在太行山上》和《人民军队忠于党》等近30首反映抗战时期的经典歌曲和富有时代特征的乐曲。军歌背后是军魂,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斗争精神和战斗意识,是这样的灵魂,让中国人民的武装能够战胜日本侵略者,乃至美帝国主义带领的联合国军。未来,中国人民军队不仅会保护我们的祖国,让战火不再在中华大地上燃起,更会保护中国的全球利益与地区和平,让每个中国人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感到来自祖国的安全感。本次阅兵共有17个国家军队的方队、代表队应邀参加阅兵分列式,外军总数近1000人。平均每个方队正式参阅人数在75人左右,每个代表队在7人左右,但外军方队和代表队均位于解放军地面徒步方队和装备方队之间。

“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勿忘国耻、圆梦中华。”70年前那场决定世界前途命运的伟大胜利,永远铭记在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心中。举行抗战胜利纪念日首都阅兵,隆重纪念那场伟大胜利,就是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更好地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全体同胞团结奋斗的结果,也是中国人民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人民并肩战斗的结果。中国人民为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感到骄傲,也为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感到自豪。

篇10:《尤利西斯》读后感

从1945到2020,世界反法西斯抗战胜利走过第75个年头,而《美丽人生》修复版电影为纪念反法西斯胜利75周年即将在中国上映。此电影,是带中国的观众重温发生在二战时期的那些犹太小人物的那经典的浪漫爱情故事,以及歌颂伟大的父爱,以及记录着这永恒的电影艺术。《美丽人生》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来表现反法西斯主题的电影,比较老的电影,是一部不管看几遍,都能收获不一样的感悟的电影。

和很多反法西斯战争题材不同,这部电影没有正面呈现纳粹的残暴,而是聚焦于一个小家庭,以喜剧的方式让观众领悟生命的真谛。影片笑中有泪,将一个大时代小人物的故事,转化为一个扣人心弦的悲喜剧。这或许也是它至今还让人回味无穷的原因。

本片开场一个成年人抱着一个孩子在迷雾中走向远方,这是男主人公基多和他的孩子,旁白缓缓道来:“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但却不容易说清楚,像寓言,有悲有喜,也像寓言,让人不可思议。”将时间回溯到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二战中。故事前半段以一种欢快活泼的基调描述了基多与妻子的相遇,以幽默搞笑的肢体语言描绘出基多的风趣,整个色调是明亮的,但也采用了明暗相交的手法,来展现二战的影子。一反战争片沉重的基调,这时候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而在故事后半段,基多一家被抓进集中营,婚后的美好生活在二战的推进中渐渐消失,犹太人所受的威胁和迫害越来越严重,故事的基调从这里渐渐暗沉。还有一幕是基多为了偶遇自己未来的妻子,假扮督学官到学校,学校的校长给学生传达的思想,就是纳粹的种族主义,歌颂自己的种族,歧视犹太人,由此可见当时纳粹主义和种族主义的盛行。并且穿插的人物对话中的小心当前的态势,事态很严重,以及那匹“犹太马”,都展现了犹太人在二战中的所受灾难。一辆火车将故事基调带入了浓重的灰暗色彩中,二战的残忍苦痛蔓延开来。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战争的残酷。

今时今日,《美丽人生》的重映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纳粹、法西斯虽然距离我们太过于遥远。但是这部电影里包含的爱情、亲情以及对于战争的反思至今仍有现实性意义。

美丽人生,以小人物的视觉角度讲述了二战的黑暗和残酷,同样也更多展现了小人物的美丽心灵,前后篇幅的强烈对比给观众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以及冲击,以人物经历的形式对比直接展示战争场面,更令人感受到战争的惨烈,更多的向往和平,引人深思。

篇11:《尤利西斯》读后感

庆典大会主要分为7大部分:1、观众、老兵、外国贵宾进场;2、千人军乐团、合唱团,奏唱《抗日军政大学校歌》《保卫黄河》《在太行山上》和《人民军队忠于党》;3、升国旗;4、习主席演讲;5、习主席亲自阅兵;6、分列式阅兵仪式;7、全体人员退场。

那场战争的战火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军队和民众伤亡超过1亿人,其中中国伤亡人数超过3500万,苏联死亡人数超过2700万。这无疑是一场大屠杀,比犹太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更恐怖、更残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在那场惨烈的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面对侵略者,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扞卫了中华民族5000 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扞卫了人类和平事业,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

篇12:《尤利西斯》读后感

诺曼底的胜利,不仅仅是盟军的胜利,而是一切热爱和平的人,一切反对法西斯的人们胜利了。它的胜利将为法西斯敲响丧钟!

《诺曼底登陆》这部电影让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残忍。它主要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其实,当初登陆有三种地区较为合适:康坦丁半岛、加莱和诺曼底。但康坦丁半岛地形狭窄,不便于展开大部队;加莱却缺乏内陆交通线,不利于登陆后向纵深发展,所以他们选了诺曼底作为登陆地点。

1939年,德、意、日三国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将来之不易的和平再次打破,全世界陷入战争的漩涡。诺曼底登陆,是盟军开辟第二战场的开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起点,他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诺曼底登陆战充分显示了战争的智慧,盟军充分利用了一切可利用的有利条件,将自身的优点完全地发挥出来。无论是战前的侦察,伪装还是战时士兵们的骁勇善战都预示着这将会是一场盟军伟大的胜利,德军的麻痹大意和指挥不当也加速了德军的败退。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德军失利的原因从自身上来说有两点。一是不利的估计局势。诺曼底登陆战之际,德国的兵力分散过于严重,又由于东线吃紧,俄国的强势反击也给德军带来了很大的威胁,这就迫使德国不得不从西线调集更多的士兵支援东线,这就造成了西线兵力的真空,给了盟军极大的机会。意大利政府的投降不得不使希特勒派兵驻守意大利,从而使勉强的兵力更加入不敷出,再加上日本陆军被中国牢牢牵制在中国大路上,海军和空军又连连失利,不能给予德国以战术配合。可以说当时的德国是孤掌难鸣,形式极为不利。二是指挥的不利,虽然当时德军指挥部意识到盟军会进行登陆战,可是他们却一致认为盟军会在加尔地区登陆,而不是环境恶劣的诺曼底,这就导致了德国大部门的兵力集中在了加尔地区,而在诺曼底则只有形式的防御而已。然而这一决策还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德军在加尔地区的严密防守可谓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毫无作用。相比于德军的不利,盟军可谓是准备充分,打了一场好仗。在制定登陆战之前,盟军就制定了详细的侦察方案,无论是登陆时的天气,海水情况,还是诺曼底的沙石样本,盟军都一一侦察,不放过一丝可能影响战局的因素。影片中最明显的就是登陆时间的确定,原定的时间由于天气的原因迫于退后,仅是怀疑当晚的月色不够明亮,不利于空军空降,所以说,盟军的准备工作可谓是细致入微。相对于德国的孤家寡人,盟军一方可是朋友众多,英美联军,无论是从兵力上还是从士气上,盟军都处于优势。制空权和制海权的.掌控则充分显示了这一点,出色的英国空军予以了德军以致命的打击,致使德军在空中失去了优势,盟军的海上实力又强于德军,数量和质量上都处于上风,制海权的再失去就意味着德军在这场战争中的低位岌岌可危。诺曼底登陆是20世纪最大的登陆战役,也是战争史上最有影响的登陆战役之一。最令我难忘的是:当盟军正准备上岸时,敌人的子弹便如雨点一般向盟军送去,那些人的脸上扫过一丝惊恐,然后惊恐立马变成勇气。盟军用自己的身子挡着那枪林弹雨,只为让后面的人得到一丝生的希望。慢慢,慢慢,尸体堆积起来,从小丘到山坡,一直堆积到一座座山。

当我看到战后,就仿佛看到了一个大型的屠宰场,到处都是死人,伤兵,到处都是一片血海。鲜血,鲜血!海水都被染红了,所有幸活的人都在呻吟,痛苦的呻吟。想想看,那些人都是年轻的小伙子,活生生的人,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不惜血染沙场,英年早逝。他们每一个人都值得我们尊敬。

看完了,流下来的是无尽的眼泪和心酸,留下来的却是一段历史和一颗颗为了保卫自己祖国而奋斗火热的心!

篇13:《尤利西斯》读后感

一要清正廉洁。当你脱下西装换上布鞋,翻山越岭,走村串户,抓脱贫攻坚,谋乡村振兴,听见朗朗的笑声,看见满足的笑容,你自然会感到一种满足和升华,问心无愧。目前,基层干部的待遇不高,不少同志还比较困难,村集体大又都是空壳经济,就是这种情况,咱也要耐住清贫,更应知道多数群众的生活还不如你自己,所有扶贫救济钱物,应悉数安抚,万万伸手不得。身为党员,应穷而不忧,乐而不淫。项目开发、工程招标、土地拍卖、管钱管物,应牢记党纪国法,不得伸手探囊。

二要戒骄戒躁。古人云:正已而不求于人,形端则影直。我们要做到常走淤泥而不染,权钱在握而不贪,方显公仆本色,更显高风亮节。在平时言行中,要注意把握自己,与民相聚不乱讲,汇报工作不怨民,言谈不论他人非,灯红酒绿不涉足。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干部受“夹板气”是家常便饭。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下属和百姓的抱怨,要反复思索,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民骂官而不恼。对于上级的批评和褒奖要正确对待,争取支持,宠辱不惊。

三要艰苦奋斗。乡镇工作的主战场在农村,主人翁是农民,主旋律是农业。一定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多和农民交朋友、结穷亲,敢带复杂片,敢解疑难事,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发挥聪明才智,经受锤炼,增长才干。

篇14:《尤利西斯》读后感

今天,9月3日是世界反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我早上7点多起床刷牙、洗脸,然后打开电视转到中文国际台看阅兵仪式。

阅兵仪式在我们的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观众席里汇集了四面八方的中国人,有许多老爷爷、老婆婆也来观看。整个观众席变成了一片人的海洋。

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上午10点,当主持人宣布庆祝仪式正式开始,镶嵌着国微的礼炮齐放70响,200名国旗护卫队员伴着雄伟的国歌声中,护卫着鲜艳的五星红旗,随着大家也大声地唱着国歌。接着,国家主席习近平乘坐红旗检阅车驶出,经过金水桥,检阅44个地面方队,排列在长安街上的14个徒步方队、30个装备方队,威武庄严。

今天,9月3日,是我们中华民族重大的节日,是抗战70周年的纪念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其乐融融,五十六个民族在音乐的伴随下,翩翩起舞,那鲜艳的各色服装把典礼打扮的绚丽多彩。在斗志昂扬的《义勇军进行曲》的伴随下,一支支受阅方队徐徐的映入大家的眼帘,他们的脸上显出威武庄严的神情,一个个昂首挺胸,精神抖擞,迈着整齐一致的步伐走过主席台前。仔细观看,不禁为之赞叹不已:每一个士兵的体型基本一致,步伐一致,没有一个人打乱整体,犹如一人在行走。三千人的队伍,想要做到这么整齐,他们得在台下练习多长时间啊!我不禁肃然起敬。尤其他飞机飞过北京的上空时,拉出那一条条彩色的烟雾道,犹如彩虹般五彩缤纷,令人惊叹。这是一条多美的风景线啊!

上一篇:音乐课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邱村镇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动员大会主持词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