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点评

2024-05-11

高考作文点评(精选8篇)

篇1:高考作文点评

西科软件点评高考作文题目

作为高考语文中的重头戏,高考作文题目每一年都抢足了风头,引发社会的强烈关注。昨日,2013陕西高考作文题目出炉,立刻引发了关于“经验与勇气”的讨论。本报记者也在第一时间采访到三位作家,他们对今年的陕西高考作文题目进行了点评。

第一、“给出的命题素材比较蹩脚,但是也可以激活考生联想,写出无数种作文。工匠不敢切割是因为商人没有投保吗?徒弟大胆切割,有没有切坏了要赔偿的风险?师傅审美品位太低,因为根据“道法自然”的高端标准,应劝说商人保持原生态多好!当然,如此工匠就挣不到钱了。”

第二、“从刚恢复高考的前几年主要倾向于政治,到中间十年转变为空谈的道理性题目,直到2008年以后更注重“人性”的命题方式,我们的高考作文命题在不断地进步。”吴克敬表示,这次陕西高考作文的命题就非常好,“高考学生正好处在这样一个人生的转折处,经验与勇气的话题正好符合了他们的现状。”与孩子们的生活经历相符合,也就更容易写出真情实感,让高考作文可以摆脱程式化的模式。

同时,在吴克敬看来,这个话题不仅是一个作文,更是让孩子们对未来提前进行思考。“我们的人生就如同题目中的美玉,你能否去发现去认识美,就看你选择以怎样的方式面对。面对困难人会止步很正常,但只有鼓起勇气去隔开它,你才能获得美。”

第三、作为全国小小说最高奖“金麻雀”两届金奖得主,陈毓的小小说《雉诱》《减法》《两个老人》等多篇文章都曾被一些出题官拿去做考评中学生的阅读考题。有考生在其博客下留言询问标准答案时,陈毓表示会心存恐慌,努力作答,但能否得考官高分,心中则十分没底。

在她看来,作为高考作文的考题,大不如准,准是指立足学生的视域,既能使其有话说,又能表达得出,使其作文时既能脚下有路,又能仰望头顶的星空。从这一点看今年的作文考题,这段材料给得好,站在学生作文的立场,可小可大,有得发挥,能够发挥。在此基础上,考验学生的知识面、剪裁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表述力。

篇2:高考作文点评

点评专家:河南省安阳市虹桥中学 马国民

今年四川卷英语作文是提纲类作文,材料给出了有关课外活动的四个要点,并要求词数在100个左右,文中不得提及人名、校名及地名,开头已经给出,不计入总词数。

试题材料和学生生活结合得比较紧密,情景真实可信,使考生有亲切感,有内容可写。虽然提示内容对写作内容要点进行了界定,但是,仍然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使考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英语写作水平。考生在写作时,注意把握好时态,应该以现在时态和过去时态为中心,以第一人称为主,词数严格控制在80―120之间,文中可穿插使用一些表示逻辑关系的连词、副词、介词短语、句型等,如,if, when, but, for example, I’m afraid, besides…,做到书写工整,卷面整洁。在有把握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一些高级词汇和句式,来为自己的书面表达增光添彩。

篇3:高考作文点评

关键词:高考,辅导,现状

六月是属于高考的季节, 硝烟还未散去, 新一届的学子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进入了准高三状态。绝不能让孩子输在终点线上, 家长们除了喊口号, 更要付出行动, 干什么, 赶紧找家教!

家教有多少, 看看学校门口发了多少传单就知道。最近的一则报道称高三考生备考成本30年涨8万倍, 不少学生2012年备战高考的成本一年已达到4万元。在这4万元中, 占到其中半数以上的是家教费。作为一名执教高三多年的一线教师, 我感到学生家教人数确实在逐年滚雪球。据我粗略统计学生经常在校外补课的约占总数的70%, 艺术班中绝大部分学生都在校外参加辅导, 甚至许多艺术生为了参加校外培训, 连学校的课都不上了。暑假才开始, 大部分新高三的家长就忙着帮孩子寻找培训班。首选是数学, 继而是英语、语文, 艺术生则要参加艺术集训。看看假期中满大街背着书包急匆匆赶去上课的学生, 谁都知道现在高三家教已经是一个回避不了的普遍现象。

那么高三家教的现状又怎样呢?高三家教真的是灵丹妙药吗?怀着这些疑问, 我对刚毕业的高三学生进行了一些调查, 得到了一些真实的情况, 希望能对高中, 特别是准高三的同学及家长有所帮助。

高三家教从类型上大致可分为三种:小班上课、家庭辅导、一对一。

小班上课往往是主办方在校外租用教室, 聘请一些教师授课, 一个班十至三十人。上课形式与学校授课基本相同, 以讲为主, 也有练习。因为学生多, 老师很难照顾到全体, 师生互动较少, 所以教学针对性不强, 只讲一些老师认为该讲的东西, 比如课堂知识的加深拓展, 或者是一些竞赛题。利于培优, 而不利于补差。但因为小班上课是家教中费用最低的, 所以也是学生参加培训最多的一种方式。

家庭式补课是由教师在家里带三到六名学生, 针对学生情况教师编写讲义, 有练习、重辅导, 辅导时会顾及每一位学生。教师一般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注重因材施教, 尽量做到拾遗补差, 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当然费用也会更高一些, 但普通家庭仍可以承受。

一对一家教是许多教育机构主推的项目, 简单说就是一个老师一个学生, 缺啥补啥, 在许多大城市相当普遍, 高三的家长们似乎也格外喜欢, 觉得花的钱多, 效果就一定好。但教育机构为了降低成本, 普遍用在校大学生作为教师, 这些临时教师解题能力还可以, 不过对于知识结构、重点、难点把握不住, 容易犯就题论题的毛病, 所以教学情况因人而异, 对于后进生还可以吧, 对于高三的好学生却常常伤不起。

家教的成败在于老师, 重点中学的老师总是家长们争抢的对象。满街的宣传中好像都是名师呀, 骨干啦, 真的吗?不可能, 哪有这么多名师。学校明确规定在职教师不许带家教, 轻则警告, 重则开除。教师本身的工作压力、精神压力都大得很, 空闲时间却少得很, 能真正从事家教的在职教师比想象的少得多。

那么那些众多的“资深骨干教师”又是谁呢?

一部分是退休教师, 他们业务精, 善管理, 负责任, 教学效果也是很好的。可是近五年来, 教师退休的高峰已过, 大部分退休教师已是七旬老人, 教学上也已是有心无力, 能从事家教的并不多。

家教的主力是他们——代课教师。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五六年前, 各中学因为退休教师太多, 招聘了许多青年临时代课教师, 不给编制, 只签临时合同。后来由于年龄、编制、待遇等原因, 大部分聘用教师离开了学校, 转而进入了家教领域。因为当过老师, 他们通过以前的同事介绍过来学生;因为当过老师, 他们了解学生, 补起课来能够有的放矢;也因为当过老师, 他们更珍惜眼前的工作, 能做到随叫随到、有问必答。但是——现在他们还太年轻了。教师不是吃青春饭的职业, 一位高三教师的培养至少要十年的时间。或许将来他们会成为很好的家教老师, 但现在做高三辅导还嫩了点。有一位同学, 高三经历了五六位这样的“名师”, 也未开窍, 直至高考名落孙山。

还有一部分家教老师是在校大学生 (研究生) 。虽然它们有热情、有精力, 但是教材不熟, 教学经验欠缺, 面对考试的各种陷阱浑然不知, 有时甚至还会把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带给学生, 所以他们基本不具备高三辅导的能力。可是辅导班为了降低一对一家教的成本, 大量雇佣这样的“童工”。机构虽然收了大量的学费, 给他们的报酬只有1/4, “童工”们为了多赚出场费, 减少了备课时间, 辅导成效可想而知。

由此可见, 辅导是良药还是稻草关键在于辅导老师, 希望家长们擦亮眼睛, 谨慎选择, 不要赔上夫人又折兵。

除了教师外, 重要的就是辅导方法了。根据以往高三学生经历, 好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通过大量的例题, 在深度上挖掘, 在广度上扩展;或者讲练结合, 先做试卷, 再在对问题进行讲评, 纠错;或者先答疑解惑、拾遗补缺, 再安排做近期的练习, 使学生领悟还未发觉的解题方法与解题陷井……但有两种辅导方法却是害人的。某些辅导老师图省事, 把学校中将要考试的试卷提前拿给学生做, 再把答案告诉他们。我班里就有几位学生参加了这样的培训, 表面上校内测验学生次次优秀, 其实什么都没掌握好, 这样的家教白白耽误了孩子, 高考必定一塌糊涂。另一种辅导教师只讲题, 不讲方法, 功夫只停留在表面, 长期以后孩子养成依赖的毛病, 题题等着家教老师, 遏制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篇4:高考作文习作点评

开放式作文(15分)

请根据下面提示,写一篇短文。词数不少于50。

You and your Australian friend Jim are visiting a city where you see the street sculptures as shown below. You and Jim are discussing what the artist is trying to say. Now you are telling Jim how you understand this piece of art and what makes you think so.

提示词:雕塑-sculpture

笔记本电脑-laptop

学生习作:

First of all1, I think the street sculpture is about education. The artist is aiming to tell the modern apart from the traditional things, including the difference of foreign and China2.

I can imagine this by looking at the laptop and the newspaper. I can also get know it from the clothes they wear.

In a word3, I think4 it wants to tell us that we should combine the modern and traditional together, not leaving the traditional.

原文修改稿:

I think the street sculpture is about education. The artist is aiming to illustrat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odern world and previous times and between China and overseas.

I can imagine this by looking at the laptop the young lady is working on. I can also get to know it from the clothes they wear.

I think it wants to tell us that while we have modern things we should not forget about our traditions.

点评:

内容:这篇习作大致上覆盖了题目所要求的要点,叙述了对图片中雕塑的理解以及从何处获得该种理解。

主题:文中说雕塑要求我们在现代社会保持传统似乎有点牵强,主题把握不够准确。

表达:

1. First of all使用错误。虽然它一般用来表示段落之间的关系,但是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楚它用来表示什么样的关系,而非简单地放在段首的位置就可以了。First of all 用于多项列举的开始,在讨论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或者是举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理由时使用。但在原文中,作者只写了雕塑有一定教育意义,接下来并没有讨论雕塑另外的意义,并不存在列举,因此first of all用在这里不恰当。

2. 原文中,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艺术家的目标是告诉我们古今的不同,其中包括中外的不同。 “古今的不同”和“中外的不同”应该是并列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所以最好处理为并列形式,即:The artist is aiming to illustrat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odern world and previous times and between China and overseas. 另外,tell apart是“仔细辨别”的意思,而图中两座雕塑的反差很大,一目了然,不能使用tell apart 这个表达。

3. In a word使用错误。使用in a word这个词组时, 后面只能说一个词,而不能是一个长句子。而且,in a word用于总结,可是原文中这句话不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而是提出了新的观点,因此不能用in a word。

4. I think 在文中使用太多。句首的I think没有必要,加上了这个表达,反而给读者造成一种作者对自己的说法不太确定的印象。

试比较:

I think I am at the top of the class. 我想,我是班上最好的学生。

I am at the top of the class.我是班上最好的学生。

显然,第二个句子的语气更加肯定,充满自信。

【参考范文】

The artist wants to show changes in the city. The man stands for the old generation in China: he is wearing old-fashioned clothes that date back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1 he is looking at the laptop in great curiosity, unable to figure out what it is. The girl is totally different: she has long hair and wears a fashionable short skirt. While2 the man doesn't know anything about the laptop, she plays with it skillfully. The striking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are showing rapid changes in life in China.

【参考句型】

1. 该句使用了复杂句式,即定语从句;同时还使用了现在进行时用于描述画面。

2. While用于对比,而非简单地说明同时进行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这个用法同学们都学过,但是会用的人不多。

【有用的表达方式】

1. date back to回溯到,从前就有

[提示] 有时也用date from

[例句] The large, typical Irish stone crosses, seen across the country, date from the ninth and tenth centuries.

[例句] Also, around the area of Aswan there are a lot of important old temples, which date from about 1250 BC.

2. figure out 算出;想出,理解,明白

[例句] Yes. When choosing a product, I sometimes try to figure out the meaning attached to its brand name.

[例句] I would sit in class feeling completely lost , the teacher's words muffled as I tried to figure out how I was going to manage.(2006 北京)

3. striking adj. 显著的,突出的

[提示] 大家比较熟悉的是它的动词词性“打击”(strike) ,而对它的形容词性不是很了解。

[例句] We would have two striking similarities to our solar system: a Jupiter-like planet and an Earth-like planet. And there may be life!

[例句] Several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book are very striking.

篇5:高考作文题目点评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夏野虹点评】:

今年的题有难度,要求的很具体。这次是对高考作文的回归,有一定的深度。

这次的.作文题目把教育部的三个要求,引导教学、服务选拔人才、立德树人这三方面都涵盖到了。

这次作文主要有两点

1:追求理想

2:青年的自身发展

在这两个维度之间展开,写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每个人的自身发展都不一样,在这两者里想找一些链接是有难度的。

在写作上,如果以轻松一点的方式来写,要立足自身发展,要对自己有明确的认识;如果从追求理想的角度来写,这样子角度会比较宽泛不好下笔,如果角度落到自身发展上,可能会把文章的整体调子降下去,从自身发展到追求理想上去写,这样文章整体的调子是昂扬的,也很好落笔。

【夏野虹简介】:

篇6:高考作文点评

纵观今年高考各省的作文题,应当说开放度比往年更大,给了考生一个主动思维的机会,一个展示自己思想的空间,可以看出:回归本真,以人为本,是命题者的基本思想。

1、回归本真,符合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纵观今年高考各省的作文题,应当说开放度比往年更大,给了考生一个主动思维的机会,一个展示自己思想的空间,可以看出:回归本真,以人为本,是命题者的基本思想。

1、回归本真,符合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如辽宁卷高考作文题:材料: 祖孙两人坐在山上看风景。孙子说霓虹灯很美,让城市变得五彩缤纷;爷爷说当初没有霓虹灯的时候,能看见满天繁星,更美。

再如湖北卷高考作文题:一群人上山游玩,在山下的时候,碰到山上旅行团下来,问山上风景,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走到半山,又遇到一群下来的游客,有人说风景好,有人说不好。最后他们上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他们有的人觉得风景好,有的觉得不好。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样的作文命题,很符合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中学作文教育的基本要求教会学生:怎么想就怎么写,怎么说就怎么写,我以我手写我口,只要能用文字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如实地表达出来就可以了。这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也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从事各项工作所必要的一种基本技能。作文教学一定要考虑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把中学生的年龄、思维、知识、语言和表达能力当作作文教学出发点和参照系。写作,作为语文素质的重要内容,应研究学习对象的特点,可长期以来,写作教学上由于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导致作文教学的基点偏了:有人将中学作文写作等同于文学创作,将作文教学简单的等同于文本教学。作文教学简单化为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构思、如何结构;教学生掌握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写法等(在这里,我并非说这些在中学作文教学里不重要,而是讲作文教学的定位问题),作文教学演绎成纯技法的训练,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他们就是懂得了写文章的基本要素(当然,这一点也值得怀疑),但写出来的文章也是千篇一律,缺乏生气,缺乏灵性,缺乏体现自我个性和创意。也难以适应今天高考的作文要求。

2、以人为本,“要作文先做人”。今年的作文命题更符合教育的本质。

如北京卷高考作文题:老规矩。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 话不高声”、“站有站相 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 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再如:湖南高考作文题:有一个很穷的地方,很多人干了两年都走了,但有一人留下当村支书干了八年,把村子变成了“最美乡村”。在接受荣誉时,村支书说:“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请以此写一篇议论文或者记叙文,题目不限。

透过这些作文命题,告诉我们中学的语文教育要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铸造民族文化精神,培养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方面所应担当的历史重任。新课标告诉我们:中学作文是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应当确立“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指导思想。我们总说“文如其人”,“要作文先做人”,可见人是本,是根。从文章的生成过程来看,任何一篇文章的诞生都要经过“双重转化”,中学生作文也不例外,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的转化。然后是作者的观点、感情向文字表现的转化,将头脑中的意识、情感转化为书面语言,这是由认识到表现的第二个变化。无论是第一个转化还是第二个转化,其中心毫无疑问是写作“主体”,因此,写作就应该把“主体”置于中心地位,这就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符合文章写作的客观规律,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作文的根本出发点是人,应该从人本出发,而不是从文本出发。国家的新课标中说:“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高中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批判力,让学生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候具备一定的理性精神,为他们构建一定的精神的底子”。写作不仅仅是语言表达的事,它首先是生活体验、知识积累、思维方式、思想认识的事,他是一个人文化素养。价值趋向。创造能力的综合体现。高考作文又有指挥棒的作用,高考作文关注学生的理性思维其意义就在这里!

3、注重辩证思维,“文以载道”是作文的基本原则。今年的作文考题越来越重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这些思考的背后是学生文化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认识自我。

如上海卷高考作文题: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再如山东卷高考作文题:开窗看问题。窗口下一个画框,通过它可以看到不同的画面,有的人看的雅,有的人看到的是俗。有的人看到的是静,有的人看到的是闹。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还有浙江卷高考作文题: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向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浅,有的很深。根据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这些命题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从言语技能的学习去领悟作品的思想、精神、意蕴,培育其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而高中语文则必须把价值观的锻造,精神家园的构建放在首位,然后去分析言语技巧。高中语文教师应根据目前社会转型期的特点,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针对其一些弱点,如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狂热、偏激,好走极端,反教育,盲从,没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等,在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的一些理性精神,独立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冷静地处理问题的能力,表达个人的一些成熟的看法,对世俗的现象有自己清醒的认识,透过现象分析本质,具有一定的批判能力,对自己的思想行为有反思的能力,对未来生活有一定的构想并为之努力奋斗,具有积极昂扬的状态,具有崇高的生活信念,鄙弃假、丑、恶,追求真、善、美,有一定的价值取向能力,使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定位在对人格完美的追求上。作文中蕴含的文化价值观、审美力以及理性思辨力既不是空中楼阁 ,也有别于昙花一现式的灵感。她来源于对生活的独特观察 ,来源于阅读中的涵泳品味、,更来源于作文教学中对思维训练的执着追求,人文素养的积淀板结的土壤是结不出甜美的果实的 ,只有在具备厚实的人文素养的心田 ,才能绽放绚丽的理性之花。只有在具备相当的人文积淀之后 ,才能做到厚积薄发 ,推陈出新。所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关键在学校的校园文化精神建设,对此,笔者有专论,在此不深谈。

篇7:2013高考作文点评

话说

作者:郭鹏 来源:燕赵晚报 2013年6月8日 A03版 录入:陈丽

发布时间:2013-06-08 18:07:10 点击次数:1104

知名教师分析作文;

作文“切割钻石”,大部分考生“感觉有话可说”

今年河北高考仍是材料作文,给出的一段材料为:一个有一道裂痕的钻石,若切割好的话就价值连城,若切割不好则损失惨重,很多钻石商家都不愿意切割。一位老雕刻家设计了周密的方案,让他年轻的徒弟进行切割。徒弟没有犹豫就切割了并获得成功。老雕刻家说,不考虑价值,无所畏惧,就能做好一件事情。

对于这样一个材料作文题,记者昨日随机对几位考生进行了采访,考生们大部分都表示材料作文相对简单,“感觉有话可说”。张同学说,他感觉作文材料就是讲我们要有勇气,敢于创新,敢于去做,而不要循规蹈矩、墨守成规,“我就是按照这个立意去写的,以自己的一些成长经历为例子,写了如何充满勇气去做事情”。

新课标卷不会在材料理解上为难考生

今年河北高考作文应该如何把握?对于考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记者昨日专门采访了石家庄一中和石家庄二中两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语文老师。

石家庄一中卢冀川老师认为,河北省高考用的是新课标卷,这就决定了语文的作文命题者永远不会在材料理解上为难考生。“做这样的材料作文,一定要注意作文立意不能脱离材料。要想不脱离材料,认真阅读所给材料,然后找出一个角度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卢老师说,一般这种材料作文都可以有多个角度立意,考生关键是要选择一个他认为拿手的角度。“从材料看,我个人认为仅从商人和专家的角度来立意,其难度较大,也很难写出有新意的作文来。关键是老切割师和徒弟,钻石切割之所以成功,完全归功于二人。先说老切割师,材料中的‘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可以理解为‘技艺高超’,‘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既是‘技术’,更是‘经验’。鉴于此,可以立意为‘丰富的经验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或者‘技艺(能力)过硬是成功的基础(前提)’等。”卢冀川说,要从年轻徒弟的角度来看,则“有勇气”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同时,他的成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去想价值的事”,可以理解为“不分心”、“专心”、“不为可能的后果干扰操作”、“没有失败的顾虑”等。据此,考生可以立意为“有勇气去做才可能成功”“不要庸人自扰”,“做事要专注”,“不要畏惧失败”,“抛弃(放下)顾虑(杂念)”,“不问得失与后果,认真做事”,“多虑使人怯懦”等。而从师徒两人的角度看,卢老师认为“技艺+经验+勇气+专注=成功”也应该是符合题意的。

石家庄二中的孙国玉老师也表示,这个作文跑题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因为出题人已经给出了立意,就是材料的最后一句话:成功不仅需要技术、经验,更需要抛开一切顾虑的勇气。考生只要综合“顾虑”“风险”“勇气”“冒险”“行动”等这些关键词来写即可。

写作没难度,得高分关键看怎么写

篇8:高考作文点评

2011年我国多个地区发生了罕见的干旱灾情, 就连湖南、湖北、江西等历来称为“水窝子”的地方, 也发生了70年不遇的大旱。干旱引发人们对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 2011年生物高考对此也极为关注。下面对几道考查“水”知识的生物试题进行分析。

类型一水的跨膜运输

例1. (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1) 将人的红细胞放入4℃蒸馏水中, 一段时间后红细胞破裂, 主要原因是 ( )

A.红细胞具有水溶性

B.红细胞的液泡体积增大

C.蒸馏水大量进入红细胞

D.低温时红细胞膜流动性增大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膜和细胞的吸水等相关知识。细胞都有一定的结构, 对于人的红细胞来说, 最外面的结构是细胞膜, 细胞膜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组成, 对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没有水溶性。红细胞之所以破裂, 是由于蒸馏水大量进入红细胞。红细胞没有液泡或不明显, 故不是液泡吸水增大所致。由于分子的运动性导致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温度影响分子的运动, 故低温时细胞膜流动性降低。

答案:C

误区警示:本题考生最容易误选B项, 原因是思维定势。考生习惯认为细胞吸水, 液泡体积增大, 最后细胞破裂, 却没有注意此题特指人的红细胞。

对策:加强审题, 克服思维定势。比较掌握动物、植物细胞结构的差异。

例2. (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4) 撕取紫色洋葱外表皮, 分为两份, 假定两份外表皮细胞的大小、数目和生理状态一致, 一份在完全营养液中浸泡一段时间, 浸泡后的外表皮称为甲组;另一份在蒸馏水中浸泡相同的时间, 浸泡后的外表皮称为乙组。然后, 两组外表皮都用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处理, 一段时间后表皮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减少。此时甲、乙两组细胞水分渗出量的大小, 以及水分运出细胞的方式是 ( )

A.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与乙组细胞的相等, 主动运输

B.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比乙组细胞的高, 主动运输

C.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比乙组细胞的低, 被动运输

D.甲组细胞的水分渗出量与乙组细胞的相等, 被动运输

解析:本题考查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时, 细胞吸水;反之, 细胞失水。甲组浸泡在完全营养液中, 乙组浸泡在蒸馏水中, 乙组吸水量大于甲组。当两者都放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时, 乙组与外界溶液的浓度差比甲组大, 故失水量甲组小于乙组。水可以通过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水通道) 进出细胞, 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答案:C

误区警示:有的考生误选了D项, 原因是对题干中 “此时” 的理解存在偏差, 认为“此时”是“表皮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减少”时, 即细胞内外浓度达到一个平衡状态, 进入的水分和渗出的水分量相等。而选项中是要比较两组水分渗出量, “此时”应理解为两组外表皮都用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处理之后的这段时间。

对策:加强各项能力训练, 提高能力水平。

类型二水的应用

例3. (2011年北京理综卷-5) 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细胞肿胀, 功能受损。可用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 (1.8%NaCl溶液) 对患者进行治疗。其原理是 ( )

A. 升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

B. 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C. 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

D. 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

解析:本题考查人体水盐的调节。一次性过量饮水使得人体内水分过多, 这时需要加快水分的排出。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 是升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 促使细胞失水, 消除细胞肿胀, 恢复细胞功能。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尿量减少, 不利于排水。

答案:A

误区警示:本题有的考生误选B项, 是对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模糊不清。误选C项, 是对内环境物质交换理解不清。误选D项, 是对渗透作用和水盐平衡调节理解错误。

对策:平时学习要做到理解深刻, 记忆准确。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应考。

例4. (2011年重庆理综卷-5) 如图为某种植物幼苗 (大小、长势相同) 均分为甲、乙两组后, 在两种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中培养时鲜重的变化情况 (其他条件相同且不变) 。下列有关叙述, 错误的是 ( )

A.3h时, 两组幼苗均已出现萎蔫现象, 直接原因是蒸腾作用和根细胞失水

B.6h时, 甲组幼苗因根系开始吸收K+、NO3-, 吸水能力增强, 使鲜重逐渐提高

C.12h后, 若继续培养, 甲组幼苗的鲜重可能超过处理前, 乙组幼苗将死亡

D.实验表明, 该植物幼苗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多:水分吸收和散失 (蒸腾作用) 、矿质元素的吸收, 以及两者的关系。能力上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3h后, 两组幼苗重量均已小于初始萎蔫鲜重, 即发生了失水, 一方面是因为蒸腾作用散失了水分, 另一方面是因为放在比根细胞浓度大的KNO3溶液中, 根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根系从一开始就通过主动运输吸收K+和NO3-, 6h后鲜重增加说明根细胞吸收的水分比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多, 根细胞内离子浓度高于外界溶液浓度应在6h前就开始了, 只不过根细胞吸收的水分比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少, 所以鲜重还是在减少。根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的离子数量在增多, 而吸水量也在增加, 根细胞内离子浓度在变化, 而根细胞外离子浓度也随离子和水分的被吸收在变化, 根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的变化不好确定, 所以根的吸水能力不好判定。12h后, 由于甲组根系不断通过主动运输吸收K+、NO3-, 从而保持根细胞内外浓度差, 使其吸水量大于蒸腾量而有可能超过处理前的鲜重量。而乙组放在比根细胞浓度大很多的KNO3溶液中, 根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和蒸腾作用不断大量失水造成严重萎蔫最后死亡。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吸收离子与吸收水分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答案:B

误区警示:本题考生容易误选D项, 表面上好像图示结果不支持得出这个结论, 实质是对水分吸收和矿质吸收的关系没有理解透彻, 或者看不懂图。

对策:加强知识点的掌握, 提高理解、实验和识图能力。两组实验的变量是外界KNO3溶液浓度不同, 细胞的吸水能力取决于细胞内外浓度差。

上一篇:环水保实施方案下一篇:敦煌联珠纹的形态特征与其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