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部个人工作计划

2024-04-16

志工部个人工作计划(精选6篇)

篇1:志工部个人工作计划

一. 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

团结引导全县广大青年志愿者,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理念、坚持服务党政大局、服务社会所需、服务青年志愿者本身,着眼发展、着力建设,团结和带领长汀县青年志愿者往更好的方向发展。部门将结合志愿者的服务理念、服务特色,拟定20xx年工作计划,以期实现青年志愿者工作的蓬勃开展。

二.基本要求

(一)组织体制

1、健全组织管理体制

(1)明确内部分工和职责,制订细致的工作任务,加强分工与合作。

(2)完善部门章程和规章制度,分工合作,以便部门在运作的时候有标准和严格的行动标准。

2、加强我县志愿服务管理体系系统化、规范化

(1)密切关注志愿者的思想动态,改变成员的不准确认识;很多志愿者对志愿服务活动怀着一颗热心,但是很多思想还停留在浅层次的状态,认为志愿者活动只是单纯形式的搞卫生,献爱心。这就要求我们志愿者活动的组织者能够密切关注我们志愿者的思想状态, 组织一系列质量高影响力大的活动。

(2)以明确志愿者权利与义务,严肃志愿者内部纪律; 在志愿活动的过程中,不少志愿者会存在“想去就去,不想去就不去”的想法,不重视协会内部纪律,散漫。这要求我们严格制订和执行各项制度,明确志愿者权利与义务,并将它严格贯彻和执行下去。

(3)抓好骨干志愿者队伍,发挥示范辐射效应。 对于工作参与度高、工作能力强的个人或协会在评优时予以表彰。

3、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1)强化作风建设,工作务实,不要浮于表面。

(2)强调纪律建设。

(3)大力宣传先进志愿服务文化及先进志愿者典型,营造志愿服务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的浓厚氛围,提升群众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4、增进交流程度,整合全县志愿服务资源

加强与社会公益团体的联系,有利于我们及时掌握信息,了解工作动态,统一调配、及时获取和共享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

(二)活动开展和宣传

1、强化活动管理,加强志愿服务基地建设

加强服务基地的建设,比如敬老院,福利院。要不断开拓新的区域,使我们的活动开展范围更广,活动开展更顺利。同时深化社区服务。

2、坚持传统活动,挖掘特色活动,坚持活动稳定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坚持传统活动,例如“共青团义务星期六”品牌活动、”5〃4”主题活动、“12〃5”国际志愿者日主题活动等时间节点的志愿者活动。同时,要挖掘特色活动,在推进常规活动的情况下,我们要多开展一些富有特色和意义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可大可小,既灵活又深入人心。

篇2:志工部个人工作计划

熊小冬

一. 志愿者标语征集。(时间11月3日——7日,从志愿者内部评出十条好的标语)

二. “待定”志愿者在行动启动仪式。(从志愿者标语中选出最好的一条,做

成条幅,让有爱心的同学们签字,志愿者在行动开始。时间待定)

三. “清洁家园,美化校园”组织志愿者在校园内捡白色垃圾,同时征集‘心

中的绿色’环保征文和环保标语。(做出宣传单,宣传环保的重要性,时间待定)

四. 举办‘漫画展’抨击校园不文明现象。(面向全院学生征集漫画,来提高

全校同学的素质,来建设文明校园,时间待定。)

五. ‘福利院’之旅,并让去的 同学写感想,并总结由新闻网部上传到网上。

(福利院待定,节目有文艺部出,志愿者内部也可以出,要新闻网络部照相,并贴出宣传,去时要买些合适的礼物,礼物可以向全院有爱心的同学征集,统一前往,统一回来。每人要写出去的感想,呼唤更多的人献出自己的爱心。时间待定)

六. 组织志愿者清理建筑物上的宣传单,小广告等垃圾。(在校内或校外再定,时间待定)

七. “收集感动,才艺比拼”(志愿者内部收集一些感动的电影,事迹等来让

大家分享。志愿者内部可以进行手工制作,棋艺比赛,串歌词比赛等,时间待定)

八. “待定”志愿者在行动闭幕。(作出终结,评出十佳志愿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地点待定)

篇3:志工部个人工作计划

——学理清晰, 学术价值高。自由是实现科学创新的基本条件, 是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的一项基本权利, 追求自由是科学家最重要的品质, 也是科学的基本精神。因此, 科学活动的自由问题是科学事业成败的关键, 也是政府在科学政策制定中必然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关于科学家个人自由的问题, 长期以来, 政策制定者就这个问题徘徊于政治需要和科学价值之间, 难以取得平衡, 就是在科学家群体内部, 对这个问题也没有形成共识。二战以后,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科学和技术对社会进步作用的凸显, 原始自主创新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日益受到强调, 基础研究中逐渐引入国家目标。基础研究中引入国家目标, 意味着基础研究方向的选择必须首先考虑国家的需要, 研究的成果能够首先为国家目标提供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 对科学家个人自由问题的研究就变得非常重要而又迫切。因此, 从学理上厘清科学家个人自由的本质, 解决与自由相联的有关问题, 无论是对科学研究本身, 还是对相关政策的制订, 都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家个人自由是内在自由和外在自由的辩证统一, 内在自由是科学家个人自由的根本, 外在自由是内在自由实现的条件。其中, 内在自由是就科学家而言的, 它是科学创造的源泉, 也是科学家的一种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 是科学创造活动不可缺少的精神品质;外在自由是科学家所享有的能够自由地探索真理以及传播科学思想的经济和政治权利, 是科学活动的社会环境。内在自由和外在自由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如果内在自由缺乏, 那么就意味着科学活动失去灵魂;反之, 如果外在自由缺乏, 那么内在自由只能是一种抽象的存在。科学家个人自由是一个历史范畴, 随着科学研究方式的变化, 科学家个人自由的形态也在发生着不断演替。

从古代科学萌芽到19世纪中期以前, 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是业余爱好者, 科学研究是一种业余活动。业余科学家仅凭个人兴趣出发从事科学探索活动, 不以科学为谋生的手段, 科学也不作为手段被社会利用。所以, 这一时期科学家个人自由以求真为基本特征, 是一种主要表现为内在自由的自由形态, 是一种“无待自由”。所谓无待自由, 是指不受任何外在事物和外部条件的控制、只凭内心意向去求取的自由。科学家在无待自由状态下通过对纯知识的追求, 捍卫了科学的自主性, 维护了科学家的独立人格, 这是科学创造的前提。但在这种状态下, 由于科学家只是遵从了科学自身的目标, 科学没有被视为一种社会活动, 因而缺乏相应的物质基础, 研究自由仅仅成为有经济来源的少数人物的个性化追求。从19世纪中叶开始, 科学研究成为一项专门的职业, 科学家实现了职业化。职业化为科学家从事研究活动提供了经济和政治保证, 使得科学研究在运作方式上发生了变革。科学家开始把从事科学作为谋生的手段, 原来以兴趣驱动的个体自由研究, 被定向的集团协作劳动所取代。职业科学家个人所享受到的自由是一种“职任自由”。所谓职任自由, 是指科学家在完成外界赋予的定向任务前提下享受到的权利, 因而是一种“有待”的自由。职任自由与无待自由是两极分立的, 它实现了权利层面的外在自由, 但由于职任自由是科学家把自己作为掌握某项专业技能的工具来换取的自由, 它使科学家屈从于某些实际利益而失去了捍卫真理的尊严, 于是在很大程度上便失去了个人的发展空间和相当的社会责任感。职任自由又分为弱职任自由和强职任自由两个阶段。

19世纪中叶到二战以前, 科学研究主要在军事科研和工业研究领域实现了建制化发展。为了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权利, 科学家必须迎合政府或企业的功利性需要, 成为政府或企业研发组织的雇员, 他们被要求从事任务定向的研究。于是, 科学中的个人主义和自由研究被定向约束和实用主义取而代之。基础小科学研究遭到轻视, 主要依靠私人基金会和社会慈善机构的少量资金来维持。尽管如此, 少数学者仍然尚可以凭个人兴趣从事自由探索研究, 科学家对社会问题保持着一定的批判声音。因此总的来说, 内在自由保留有一定的成长空间。这一时期科学家个人自由是一种弱职任自由。二战结束后, 随着基础研究重要社会功能的显现, 各国政府都开始把科学研究当作一项基本国家资源予以资助, 科学研究进入规划大科学时代, 科学的任何一个分支都处在政府计划的控制之下。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国际局势的变化, 基础研究中进一步引入国家目标, 政府通过科学规划和各类计划进一步控制着基础研究活动的方向、方式和应用, 科学家被政府的效用原则驱动, 这是科学家个人自由的强职任自由形态阶段, 其特点集中表现为科学研究的意识形态化、产业化、局域化以及科学评价的政治化, 科学家的个人兴趣被严重约束, 批判精神被严重削弱, 科学研究固有的自主性在很大程度上丧失。

随着国际竞争日益在综合国力方面、尤其是创新能力方面的体现, 科学研究的物质文化价值和精神文化价值必然日益同时受到强调, 因而国家目标和研究自由的统一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 科学家的自由和首创精神的保护已经成为国家目标实现的前提。在这种态势之下, 科学家个人自由本质上应该是一种“责任自由”。责任自由强调科学家承担社会责任, 让社会责任内在地置于研究自由之中, 使追求真理并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内化为对社会的公共关怀, 因而使社会责任成为科学家的一种自觉。作为国家目标下的科学家个人自由形态, 责任自由一方面将会抛弃无待自由脱离社会的消极方面, 批判地继承它的“为求知而研究”的基本内核, 将科学求真与国家的未来需要相结合;另一方面, 又克服职任自由舍弃对真理的追求而屈从于权力意志的缺陷, 变原来由外部设定的、被动的社会责任为科学家的一种自觉能动意识, 从而将社会责任与科学求真内在地统一起来, 达到内在自由和外在自由的辩证统一。这样, 科学家个人自由从无待自由、经过职任自由, 再到责任自由, 中间经过两次否定, 将构成一个完整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从而把科学家的自由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责任自由的实现包括双向的责任, 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国家保护科学家应有权利的责任和促进科学发展的责任;另一方面是科学家对于科学求真的责任和对于社会的责任。

——时代性强, 操作性强。科学家社会责任的实现在中国有特殊而紧迫的意义。一方面, 要用精神激励机制提升科学家的思想境界, 使他们自觉地将个人兴趣同国家的利益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努力为社会做出独创性的贡献, 实现科学求真和国家目标的统一;另一方面, 政府应当为科学家提供经济和政治保障, 保护科学家的无私利性探索, 培育创新精神, 以法律保障学术民主, 宽待科研中的失败;遵循科学创造的规律, 规范学术评价体系, 有效防止学术败德行为的发生。在中国, 要实现科学家自由的进一步发展, 必须改变目前这种行政约束过强、权威力量过大的状态。为此必须:第一, 加大政府对基础研究的资金投入, 稳定一批有兴趣、又有能力的基础研究队伍, 给予这些机构以充分的自主权, 让它们自主决定研究方向和课题;提高一线科研人员的物质待遇, 改善工作条件, 使他们全身心积极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去;第二, 彻底纠正科研管理上的“官本位”价值取向, 取消不必要的行政级别设置, 回归专业领域内以学术贡献为主的人才标准, 减少行政力量对科学资源分配的直接干预;第三, 创造宽松的创新文化环境, 关键是改变对科研人员行政羁绊过多的局面, 建立一种科学家之间自由交流和科学家自由流动的机制;第四, 变政治权力主导下的科学权威评审、评价为主要依靠科学共同体的评价, 充分发挥学会的作用, 减少行政力量对科学活动的直接干预;变政府的干预为大目标和大方向的引导, 让政府回到为科学发展提供服务的位置上, 实现从科研管理中的“大政府, 小社会”体制, 向“小政府, 大社会”体制的转换。

本著作对科学家个人自由研究只是完成了探索性的第一步, 未来的道路任重道远。

篇4:步道志工的工作假期

观光需要减速

工作假期的概念并非新颖,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因为欧洲农村残败,法国、德国的青年人组成工作营,四处志愿协助重建农场,也可游历见识。在英国与美国,以志工与邻近小区的力量参与包括生态保育、步道修护、围篱整建等工作假期,都可回溯至20世纪初。在台湾,保育工作假期的概念发展将近10年,其中涉及到专业技术工法的步道维护成为工作假期生态游程的新趋势,对社会大众而言,由于技术要求与体力劳动相对较高,因此曾经担心一般志工参与的意愿与能力:对政府部门而言,由小区与志工进行步道的维护,也挑战了景观专业与工程发包制度的惯性。

笔者与千里步道筹划中心自2006年将美国阿帕拉契山径步道志工经验带回台湾后,开始推动步道工作假期的制度深化与概念推广。从一开始,担心找不到志工愿意付费、出力来从事这样的劳动假期,到后来步道志工俨然成为潮流,亦推动着政府必须在制度上有所响应。

这一切的过程始自2000年初,当时台湾推动周休二日,笔者亦开始爬郊山、亲近自然、进行旅游,然却看到台湾四处横行的四轮传动车,凭着超强动力上山下海、肆虐没有路的自然场域;号称为了振兴地区观光,到处开辟高速公路、快速道路、拓宽道路甚至推动高山缆车,让观光客只有快速抵达、更快速离开;目睹台湾的山路步道系统为了推动登山健行而兴建水泥、石阶工程,反而破坏了鸟、蝶、萤火虫的栖息地。大众观光旅游并不像书本上说的那样是不破坏环境的“无烟工业”,讲求游客数量的结果,是游客涌入之处都成为了灾难的开始。笔者从反对四轮传动车、反高山缆车乃至各地阻挡步道开发的抗争,进而认识到,在旧有的人定胜天工程体系下与之对抗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反过来,笔者想要寻找每个人可以即知即行、动手参与的正向典范,来引导政府的思维转向,从后来的发展中证明,温柔细致、欢乐参与的社会运动,更能让所有参与其中的伙伴获得感动与收获。

阿帕拉契取经

寻找新的解决途径,往往会先向外取经。2006年暑假,笔者在台湾“筑梦计划”的赞助之下,有幸到美国参加阿帕拉契山径保育协会的步道志工工作队,跟着步道技术最精湛、最早成立的康拉洛克步道工作队,到各地与当地的步道志工俱乐部一起背着工具,在步道上并肩工作。

在异乡当步道志工的第一天,看到许多叫不出名字,也没使用过的工具,样子很像大小铁锤、斧头、铁锹、十字镐、铲子、树枝剪的东西,但是又不太一样,还有像捕手护膝、护目镜、安全帽等装备。只看到工具,没有任何材料,志工分工背负工具到预定工作现场,在领队的指导、讲解与分工下,学习以人力、简单工具、团队合作维护侵蚀步道、击碎石回填。修筑木栈道、翻修山屋屋顶、改建旧桥梁、就地取材找木桩固边坡,设立石阶与排水系统、封闭严重侵蚀或过陡旧步道,改道或开辟新步道等计划。令人赞佩的是,移置山屋附近生态厕所的堆肥,也是步道志工的工作项目之一。

参加人员全属不具工程背景的志愿者,却能够在领队、副领队充分的工作与安全讲解之后,学习并完成步道修护,使之看来不留工程施作痕迹,相当自然原始,符合四周地形地貌,并具有高度因地制宜的特性。砍一棵树、步道改道、新设步道,都要现场衡量寻求最少破坏的方法,设施仅在需要施作处设置,无论在工作现场临时设置击石场或弃土,工作结束一定落实恢复原状。

领队常常说,一条好的步道,是一条融入荒野的步道,同时也能够使游客愿意专注在步道上,不会自行走出步道外开辟小径;如果一条步道被健行者越走越宽,甚至出现复线化踩实或侵蚀,就表示这个步道没有规划好,施作是失败的。

当笔者完成生平第一段亲手打造的步道,笔者所学习到的不仅只是工法,而且还是更深入了解步道所在地的自然、水文、植物、植被、地质等特性。当回填泥土与洒上落叶之后,步道浑然天成,完全看不出人为施作的痕迹,这才是上乘的手工步道工法。用双手与自然土地互动的过程中,必须产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综合了解,与当地小区步道俱乐部并肩工作、面对面互动的过程中,由于停留驻足而非匆匆路过,比一般的游憩行为更能产生与地方文史的深度连结。

失传的手工智慧

起初,笔者将步道志工的概念带回台湾推广,有些人质疑这是外来文化,台湾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志工不可能像美国人一样愿意付费、出力,将自己的假期用来辛苦劳动工作。因此,笔者开始回溯台湾的手工步道根源与工法技术变迁,试图从本土文化的根基发展出步道志工的当地语言。

步道工法不仅只是硬梆梆的专业技术,实际上反映了一个时代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我们现代人都以为,所谓步道,必然是有硬质铺面的,而且需要很多设施,比如凉亭、公厕、入口意象、观景平台、外来种园艺植栽、指标牌等,因此,步道必然是“政府的工作”,并且只能依赖工程才能做到。许多人因为习惯工程营造的步道,因此也以为自己的需求必须藉此才能获得满足,比如,好走、舒适、便利等,进而要求步道必须做到穿高跟鞋、拖鞋也可以走。就如同都市里建筑内的阶梯一样整齐才叫美观,误以为步道要这样才符合大众化、满足多元需求。

但是,回顾步道漫长的历史,我们记忆中的古道,最早往往是原住民族部落间往来之路,接着可能是征服者征用民力兴建之路,这些都是手工打凿、堆砌,就地取材的结果,而这种手工步道总是可由手工工法辨识出技术的智慧,比如同样是驳坎,清朝时代多人字砌、日本殖民时期多互字砌,在没有铁钉的时代,卡榫接法往往耐久弥新。这些都是台湾手工式步道的源流。

随着工业化,现代化,讲求快速、效率与相信水泥钢筋可以战胜自然律动的结果,步道工程遂走向依赖重机具的工程手法,而工程开路也对自然生态造成很大的冲击。直到上世纪90年代,慢慢引入专业的景观、建筑思潮,甚至近年来出现生态工法,但也强化了专业社群才能确保步道设施安全的迷思。值得省思的是,日本殖民时期手工步道的智慧也随之失传,例如古道上的铁线桥,历经百年仍未崩毁,但民间手工技艺的失传,却无法将之复旧再使用了。而现代因应休闲风潮,大量以工程“修复”的古道,不

但使得所有步道失去原有特色、面貌模糊,更加剧了古老手工工法的佚失。

与此同时,台湾民间自力营造步道的传统始终没有中断,在都会区的郊山,社群居民善用各类废弃不用的材料铺地,最常见的如旧地毯、废轮胎、沙包,并以竹子、杂木搭建亭棚,占用公有土地建茶室、运动场所,甚至卡拉OK厅,将“郊山客厅化”,登山团体喜欢自己寻找挑战刺激的新路,因而走快捷方式、绑布条、拉绳子、钉里程牌,自行开发出新路。这些民间对步道的想象,反映了自身因为城市化与自然隔离的焦虑与渴望,同样也与用重机具发包工程一样,展现了人定胜天、要改造自然为己所用的价值观。而采用废材自力营造的结果,也显现了与古老手工技艺的脱节,这些材料与人在自然中的活动,都反映了工业化后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贫瘠。

重拾传统工法

步道志工在政府发包工程与民间自力营造的两种模式中间寻找第三条路,一方面找回传统工法智慧、展现民间参与力量、采取对环境友善又兼顾使用者观点的工程减量作法;另一方面,尝试转化小区草根的力量、辅导其具备专业的技术与能力,进而以工作假期的方式为小区带来收益。

2007年初,在新竹霞喀罗古道举办了第一次步道工作假期,奠定了日后将近20场的步道工作假期必然与周边小区进行合作的基础。而富有族群色彩的小区特色以及历史古道的历史文化与工法传承,更成为台湾别具特色的步道工作假期发展路径。

霞喀罗古道,是穿越现在的新竹县尖石境内“泰雅族基纳吉群”和五峰乡“泰雅族霞喀罗群”两大族群领域的联络道路。无论从哪一端进入霞喀罗,都会经过泰雅部落,了解霞喀罗的历史,就是了解泰雅的历史,要穿越或停留霞喀罗,都必须尊重以及体会泰雅文化。因此,在这三天两夜的步道工作假期游程里,大量结合了“泰雅族”部落的传统文化与生态游程。从抵达第一天先由霞喀罗观光休闲发展协会带领部落导览,第三天便在经过生态旅游解说培力训练过的族人带领下,走了一趟霞喀罗泰雅文化丰富之旅。步道志工进入霞喀罗古道工作前,要由部落长老带领并敬虔遵循入山仪式,部落小区发展协会精心安排、设计了志工在部落的生活细节,志工与部落妈妈们共舞、共饮,与部落的居民一起捣小米麻糈,度过短暂却又难忘的泰雅之夜。

相较于美国阿帕拉契山径的经验,台湾多元族群增添了当地的文史丰富体验,而富含浓浓历史古意的步道,更拉开了历史的纵深。行走台湾的步道,时常可见清朝、日本殖民时期留下来的古迹,尤其霞喀罗古道,沿途有许多驻军的遗址,路边随处可见用以联络的警用电话线。透过这些遗址的连结,行走其间彷佛与过往时空产生关连。台湾早期的步道多由原住民开辟,这些就地取材、顺应自然的传统技术,正可藉由志工参与筑路而加以延续。这是一个兼顾环境生态与文化厚度的深层生态旅游。

每场次为了控制步道承载量,只招收最多20名志工,这些登山地图上的陌生地名吸引了非常多的人慕名前来,志工们并非全爱爬山,其中不乏科技新贵、一般上班族、教师和学生,也有家庭主妇。许多女性的步道志工,第一次把高跟鞋晾在一边,穿着雨鞋上山在泥土地上工作。志工们带着各自的专长与社会网络相聚于此,透过挥汗劳动与合作默契,让步道成为一个小型公共领域,手工步道成为人们回归土地、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地方。部落与小区透过合办步道工作假期的过程中,终于相信:“真的有一群傻子,愿意花2000块钱来深山野地,与小区居民一起做步道”。

去年笔者收到一位志工来信,信中提到他“中了步道志工的毒”,这句话让笔者会心一笑。记得2006年从阿帕拉契山径返台后。笔者每当走在步道上就会忍不住驻足观察工法,思考怎样做会更好。

那些曾经挽起袖子、弄脏手脚在步道上设置导流木、排水沟,修整石或木阶梯的步道志工们,每每从毫无经验到亲手完成一个段落的成就感,最后分享的时候内心总是有满满的感动,然后他们会问:“步道上还有很多没做完的段落怎么办?我们可不可以隔一段时间再回来看看施作的成果?下一次是什么时候?会在哪里?”大家都希望不只是一次性的活动,希望更多人可以有就近参与的机会。许多小区也希望能比照阿帕拉契山径的模式,由小区居民来负责步道维护,吸引对深度生态旅游有兴趣的游客,藉此提振小区的小民经济,同时也不希望步道涌入大量浅碟式、消费自然式的人潮而破坏部落的原貌。

台湾的步道附近都有部落、小区,应可转化为就近守护、管理的常态力量,藉由步道工作假期的举办,培训当地的解说员,引导民宿朝向生态深度旅游的方向发展,让部落、小区获得经济改善的同时,也能自发管理步道。

然而,对小区而言,组织一场工作假期的门坎相对一般生态旅游更高,除了有完整的游程规划与生态解说能力外,还必须加强生态工班的专业技术,从当地文史特色去梳理出古法复旧工法智慧的传承,因此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开展更多的培训与辅导工作。

成绩与挑战

至今,台湾步道志工的投入人次将近1000人,贡献工时数接近10000个小时,在各地完成约1600米的步道,以步道工程单位造价5000元,米来计算,志工在步道工程实质贡献金额将近800万元新台币,而每位志工在小区食宿交通的花费上平均至少贡献2000元新台币,保守估计约产生200万元新台币的旅游效益。同时也提升志工的服务奉献精神,用志工参与的方式打造融入自然地景、符合使用者需求的步道,藉由志工常态解决小问题的实时维护处理,取代放任累积成大问题后重工程的侵入式重建。同时也可以藉由步道志工的环境参与推广,改变更多登山者消费自然、增加当地负担的行为模式,因此步道志工制度本身即兼具环境教育、无痕山林、生态旅游等多层次的涵意。

篇5:志工部的工作计划

志工部,简称志愿者工作部,是重庆大学招生宣传志愿者协会下协助招宣开展日常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的一个下属部门。

二、年度规划。

(一)十月份。

1、月初:统计志愿者基本信息,做成一个志愿者基本档案。

2、月中:配合协会其他部门、协助虎溪招宣协会完成纳新工作。

3、月末:志工部内部交流工作或者礼仪培训,运动或者聚餐。

(二)十一月份。

1、月初:与办公室、策划部等部门协作,开展迎新晚会的筹备。

2、月初:本部门内部开展迎新晚会活动节目的准备。

3、月中:社团内部交流活动。

(三)十二月份。

1、协助协会各部门开展寒假招生宣传的志愿者招募。

2、月末:部门总结和社团总结。

三、人员安排。

1、部长:xx。

2、副部:xx、xx。

篇6:2013年志工部计划书

我们地学志愿者工作部(以下简称志工部)作为社会实践部的新兴势力,应该积极依托团委社会实践部的力量,开展更多更丰富的课外活动。下一,我们的工作大体分为两部分:加强自身建设和联系各部开展活动,争取打造出最有影响力,最具前瞻性的一流社团部门。

2013年全年工作目标:提升志工部的工作能力,积极配合各

个方面的工作,加强和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积极挖掘和培养志愿者,为地院的志愿者工作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更加努力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为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学院征得荣誉;把志工部建设成一个人性化的温暖的大家庭。

一.加强自身建设

1.细化人员分工

将活动组织人员分为前期筹备组(2人,其中1人提供活动所需经费明细和前期宣传,1人负责活动流程具体细节设计并统筹时间等主观情况(最后汇总后呈报部长或副部长批准执行)),中期执行组(3人,会场安排布置1人,联系协调各部1人,维持秩序1人),后勤部(1人,负责供应活动时紧急所需及会后的打扫收尾)。

2.发展外围力量

首先,以5位干事为基点,加强宣传,联系个班有意向参与活

动的同学加入,形成形式多样的各班小分队,同时使更多同学了解我部,关心我部,逐渐成为我部的外围活跃分子,为我部活动壮大声势,扩大影响力,同时也为我部下一步人员壮大做好准备,二.2013年活动明细

1.上半年(三月到六月)

①3月12日星期二(植树节,学雷锋)

鉴于现在有许多同学分不清庄稼的现状,避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历史笑剧,在3月16或17开展“进农庄,识五谷”的小活动,可联系植物爱好者协会共同走进农田、大棚认识蔬菜及果树。

同时在三月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领会新时代下的雷锋精神精髓,并深入学习雷锋的各种精神,落到实处,实践于平时生活中,开展各项帮扶活动,条件允许,可到校外参加交通协管员,爱心公交售票员,爱心车站协管员。

②4月4日星期四(清明节)

清明节缅怀烈士。开展各类爱国运动,如有条件可组织观看

爱国、卫国电影,同时若植树节活动无法进行,可后推至该日。

此后气温开始回转,志工部在四月可配合各部整顿校园卫

生,防止春季传染病大流行,同时制作宣传卡片,引导各地同学积极参加室外体育活动,如举办小型的团部乒羽赛。

③5月4日星期六(青年节)

五四绝对是团委最重要的任务了,因此组织时间应提前一个星期结合各部做好筹备工作,注意宣传党的精神,同时为新党员入党仪式做好前期准备。

④6月1日星期六(儿童节)

联系文艺社团,巴乌葫芦丝社团,武协等文艺表演性的,国学,编织协会等知识技能的社团及各个志愿者协会(如阳光志愿者青少年关爱部)共同去孤儿院或希望小学给他们表演一些小节目,或者我们自己做的礼物。(如有可能,可去看看乡下的留守儿童,在父母远离之际,他们要熬过多少孤单的童年,而一次陪伴,或将扫去多少阴霾)。如果无法协调好各部,可以组织我们的部员买风筝,带着他们一起去南湖或人民广场放风筝。

2.下半年(九月到十一月)

①9月18日星期三九一八

②9月19日星期四中秋

如果放假,是否能协调各方(联系文保,历史系),到伪满皇宫或东北沦陷史博物馆做作导游,宣传九一八,勿忘国耻。如果不休假,中秋节上午可去敬老院给老人们送月饼,打扫卫生。晚饭后,若征得大部分人同意,鼓励带同伴室友,可在足球场搞一个小型的party,包括真心话大冒险,男女双方歌曲接龙,背后传字等,加强团内沟通互信。

③10月13到10月15准备纳新

在部长领导下,向新生宣传相关事宜,印发相关传单,准备

下一的纳新事宜。

以上是明年(2013)的全年计划,相信在我部的努力下,在各部的帮助支持下,我们将打造出一个更为出色的全新志工部!

上一篇:护士长竞聘岗位认识下一篇:我笑了小学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