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的礼物》教学反思

2024-05-01

《十年后的礼物》教学反思(精选10篇)

篇1:《十年后的礼物》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的研讨课已顺利地完成了,自己也松了一口气。因为当时决定由一班第一个上课,而自己由于学校方面的工作较忙(需制定第一单元统测方案),故仅抽了一个晚上的时间进行备课,硬着头皮把课上完了,没有耽误后面三位老师的课。

从而有幸地认真欣赏了后面三位老师的课堂表演,精彩之余,但也觉得我们在拓展训练方面都显得时间及力度不够,情感升华教育还是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具体表现为:大家分析课文时都能层层深入,使学生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学生也能很快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也都基本能抓住重点文句加强情感朗读训练,使学生从读中感悟,进而突破难点。但导致上课时间几乎耗尽,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情感升华教育。其实,“十年后的礼物”它应有双层含义:既指具体的礼物——动听的歌,更指“诚实守信”的高贵品质。所以,“礼物”在最后应升华为高贵品质——“诚信”。这时,教师应多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多谈谈诚信,教育学生如何做一个诚信的人,可在拓展练习的时候,要求学生写一写(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这样既是对学生的口语训练,也是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思想教育。

有反思才有进步,更多的反思将会造就更美好的课堂。

篇2:《十年后的礼物》教学反思

一、语文教学要渗透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以往的语文教学更多地注意体现语文的工具性,注意字词句段篇的训练。相对而言,而语文自身的人文性特征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但如果在课堂教学中片面追求所谓的人文性,又使语文课失去了 “ 语文味 ” 。在教学达格妮收到礼物的心情时,我有一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师:当达格妮收到了大音乐家送给他的礼物,感受到了音乐家对她的祝福时,她的内心是多么激动,情不自禁——齐读最后一句。

生:(朗读)音乐会结束以后,这位十八岁的姑娘走到海边,面对大海高声说: “ 生活啊!我爱你 ——”

师:要让辽阔无边的大海听见达格妮所说的话,应该怎样说?那就请再高声朗读一下这句话。

一个“情不自禁”,使孩子们的声音里充满了激情,无不渗透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抒发了达格妮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而学生们也似乎就是那位幸福的小姑娘。在反复的朗读中,一方面,孩子们的朗读水平在逐渐提高 —— 这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另一方面,在我的引导下,朗读中渗透了浓烈的情感:孩子们感受到了达格妮听着乐曲感动得眼泪流满了双颊,听完乐曲以后,激动得来到海边大声呼喊,生活是这样美好,情感在迅速积聚,毫无疑问,这又是人文精神的熏陶。两者是如此和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润物无声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

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灵魂,二者合一,就能绽放异彩。不过,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有一个缺憾,就是我对孩子们的感情理解不是很到位。我

让学生也站起来,看着一幅深蓝的广阔无垠的大海图片,像达格妮一样再读读这句话。一定会给孩子们留下达格妮一般的难忘。

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新课程呼唤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十分必要,也是大有可为的。我在这节课上就采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方法,设计了不少很有价值的“质疑、探究”问题:

达格妮为什么听完乐曲后要流泪?

为什么说这份礼物比漂亮的项链、华丽的衣服更珍贵?

达格妮为什么要说“生活啊!我爱你 ---- ”

这些问题的提出,无论是对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还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时在课堂上,学生们小组学习的表现也还相当不错。唯一的一点美中不足就是我在抽学生回答时人文性还是不够,评价互动很淡漠,有些走过场了。

三、投入朗读,“情”深自然“味”浓。

篇3:《十年后的礼物》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理解文章蕴含的道理, 树立诚实守信的美德, 体会生活的美好。

3.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不同心情的写法。

4.了解插叙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达格妮不断变化的心情, 体会音乐家信守诺言的美德。

教学过程:

一、交流已知, 破题引入

1.出示课题。

2.交流:十年后的礼物是谁送给谁的?

3.认识达格妮和爱德华·格里格, 交流音乐家爱德华·格里格的有关信息。

【设计意图:交流所搜集到的两位主人公的信息资料, 实质是引发学生在他们之间身份的对比中寻找文中的冲突点。】

二、品读故事, 体会人物心情, 感受礼物的美好

当达格妮听到著名音乐家爱德华·格里格先生竟然献给她一首“得意之作”时, 她会想些什么呢?

(一) 出示自学提示一:学习1~3自然段, 体会达格妮收到礼物时的心情。

学习步骤:

1. 画:画出能体现达格妮此时“惊讶”心情的句子。

2. 读: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这些句子。

3. 想:下列句子分别是关于达格妮的什么描写?从中体会到达格妮怎样的心情?

(1) 忽然, 她坐直了身子, 睁大了眼睛。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2) 这是怎么一回事儿?这个著名的音乐家怎么会知道她的名字, 而且将一支乐曲献给她呢?

(相机学习通过描写人物动作与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心情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边读边画, 透过人物动作与心理活动描写体会人物心情, 既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锻炼, 更便于引发其对文中人物内心情感的体验。】

(二) 出示自学提示二:学习4~5小节, 走进十年前的回忆。

环节一:在情境中了解礼物的由来

学习步骤:

轻声读第4自然段。

1. 画:达格妮遇到的这个人具有什么特点?画、记重点词语。

(相机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来反映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2. 想:这个人话中的两个“礼物”各指什么?

3. 演:情境对话, 了解礼物的由来。

(幻灯片出示台词, 教师旁白, 学生读画横线部分, 两个学生分角色读格里格和达格妮的对话)

当黎明的第一道光线穿过薄薄的云雾, 静谧的森林渐渐苏醒, 格里格散着步走进了海岸边的一处树林。这儿的生活真美呀:蘑菇发出清香, 树叶

低语。……在那里, 有脆美的鸟啼、枞果的清香、露珠的颤动, 还有一个拾枞果小女孩颤颤的身影……

“你叫什么名字, 小姑娘?在这里做什么呢?”格里格的眼睛里含着微笑。

“我叫达格妮, 我正在拾红红的枞果, 今天是我的8岁生日呢!”回答的声音就像林中鸟儿清脆的啼叫, 使格里格的心弦随着她的声调而颤动。

“咳, 真糟, 我没有什么礼物可以送你。我口袋里连一根丝带也没有, 更不要说会唱歌的洋娃娃了。”格里格想, 小女孩都是喜欢这些礼物的。

“我家里有, 一个旧洋娃娃, 原先是我母亲的。可是它现在坏了, 老是闭着眼睛, 就像这样。”

女孩儿慢慢地闭上她的眼睛。当她重新睁开眼睛时, 格里格注意到她的眼睛是淡绿色的, 清晨的曙光投影在她的眼珠上, 眼珠闪耀着金色的斑点, 好像是林中树叶的反映。

格里格面对这景、这人、这充满了勃勃生机的美好生活, 一瞬间迸发了创作灵感。带着这种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带着这种获得创作灵感的欣喜, 格里格心里想:“是的, 我一定要将这美好的生活写进我的乐曲中, 就送给这个小姑娘。”

“好吧, 达格妮, 我要送给你一件很好的礼物, 不过, 得等你年满十八岁, 成长为一个年轻人的时候。……”

说着, 帮达格妮提起装着枞果的篮子, 把她送回了家……

【设计意图:通过课文情景表演, 让学生了解到是这景、这人、这样美好的生活给了音乐家创作的灵感。为了感谢达格妮, 音乐家决定要为她创作一首曲子, 记录下这美好的一幕。】

环节二:感受达格妮十年等待中的心情变化

学习步骤:

1.讨论:在十年的等待中, 达格妮的心情从最初的期待渐渐发生了什么变化?画、记描写她心理活动的句子。

2.和小组成员一起有感情地轻声朗读以下句子。

●当她渐渐长大的时候, 有时会微笑着想起这次相遇, 期待着那件礼物。 (期待)

●终于, 她仿佛明白过来:“那个人真会哄我, 哄一个八岁的小姑娘。送我一件很好的礼物, 在十年以后!” (怀疑)

(1) 在朗读中体会“哄”字折射出的怀疑与“仿佛”体现出来的不确定性。

(2) 比较句子, 体会等待的漫长:

(1) 送我一件很好的礼物, 在十年以后!

(2) 在十年以后送我一件很好的礼物。

●即使他有这样的心意, 也无法把礼物送到我的手中啊。 (失望)

(3) 用关联词“即使……也……”说句子。

(相机学习通过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心情的写作方法)

3.思考:课文中插入第4、5自然段这些描写达格妮回忆的内容有哪些作用? (了解插叙在文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插叙部分的学习, 体会达格妮在等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感受等待的漫长难熬, 同时也为学习下文———达格妮收到礼物时的“激动与幸福”埋下伏笔。】

(三) 出示自学提示三:学习6~8小节, 感受礼物的美好。

学习步骤:

1. 体会:

意外收到这份礼物, 达格妮会有怎样的举动?从她的举动中你体会到她此时的心情怎么样?

2. 感受:

达格妮在“音乐的洪流里”聆听到了什么声音?你从音乐家对达格妮的祝福中感受到了什么?

3. 回顾:

回顾乐曲的由来, 感受音乐家信守诺言的美德及对生活的热情。

4. 归纳:

找出能说明这是“最好的礼物”的几个理由。 (信守诺言、方式奇妙、饱含祝福)

5. 深情呼唤:

“生活啊, 我爱你!”

【设计意图:本环节抓住“最好的礼物”“达格妮的举动”“音乐家的祝福”“呼唤”深入分析, 从中理解礼物的珍贵在于它是一份信守诺言、方式奇妙、饱含祝福、使人热爱生活的礼物。】

三、总结全文

读这一个极美妙的故事, 我们通过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 感受到了一份浓浓的人间真情;我们明白了表现人物心情, 要写好人物的动作及其心理活动;我们还了解了插叙的写作手法, 认识了一位热爱生活、信守诺言的音乐家。我以为, 有了音乐家这份饱含祝福的礼物, 达格妮不管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怎样的困难与挫折, 都能充满勇气地大声呼唤:“生活啊, 我爱你!”感受着这份美好的祝福, 我相信面对困难与挫折, 我们同样会充满勇气地大声呼唤:“生活啊, 我爱你!”

四、拓展

以达格妮的名义制作一张感谢卡, 写上对爱德华·格里格先生说的话。

【设计意图:在言语的转换表达中, 训练学生的思维, 发展学生的语言, 升华学生的情感。】

篇4:《十年后的礼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自主识字,能正确读写“白桦树、旋律、喧哗、咆哮、珍贵、双颊、曙光、陶醉、沉浸、期待”等词语;理解词语“呜咽”。

(2)欣赏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朗读感悟短文的內容。

(3)背诵课文第6、7、8节。

2.过程与方法

在读中品味语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描写达格妮心情的语句,体会达格妮的心理变化,懂得心理描写的烘托作用。

3.情感与价值观

感受礼物之珍贵,了解音乐家爱德华信守诺言的崇高品质。使学生从中受到启示:诚信乃做人之本。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用简练的语言,根据提示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品读了解文章的叙事方法,体会心理描写和插叙的作用。

【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课件

一、激情导入,蕴课堂精彩魅力

板书课题,读完课题后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在导语中把十年后的“礼物”打个问号,让学生像“警察”一样去寻找礼物送出的原因,更快地走进文本,熟悉文本内容,体会课文的主题。过渡:要解决这些问题,还得让我们先回到十年前去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铸学生文化底蕴

1、带着疑问读课文,思考:“礼物”是什么呢?谁送给谁的礼物呢?

师板书: 乐曲

(音乐大师)爱德华——(小姑娘)达格妮

(课件出示)格里格简介:爱德华?格里格是挪威著名的作曲家,他把挪威的民间歌曲和舞曲融汇于自己的作品中,创作了大量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很受人们的推崇。

2.说它是十年后的礼物,依据是什么呢?

(板书:八岁——十八岁)

3.讨论交流,逐层出示填空:

(1)十年后, 送给 一份礼物。

(2)十年后的礼物是 ,达格妮是在(什么情况下) 收到了这份珍贵的礼物的。

(3)这份礼物源于 ,达格妮收到礼物以后 。

4.围绕课题,说说你了解了课文的哪些内容。

(设计意图)本课的主要教学重点是根据提示简要地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教者在设计时应紧紧地围绕这一重点,通过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用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述课文内容。

三、细读课文,唤学生飞扬文思

(一)自主学习,寻找珍贵

1.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什么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在文中找一找,把有关语句画下来。

2.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再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二)读中悟情,感受珍贵

1.交流出示:

(1)忽然她坐直了身子,睁大了眼睛,她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2)这是怎么回事呀?音乐大师爱德华怎么会知道她的名字,而且将一支乐曲献给她呢?

(3)渐渐地,她不由自主地沉浸到乐曲中去了。她听到了森林的喧哗,大海的咆哮,小鸟的鸣唱,牧童的笛声……

2.指导朗读1——3节,在朗读中读懂乐曲的美妙,读出达格妮惊讶、疑惑的心情,感受礼物的珍贵。

3.哦!达格妮终于明白了,让我们跟随她的思绪回到十年前。

(三)合作交流,理解珍贵

1.课件出示插图:

引导学生看图:城里人与小姑娘相遇的情景。

2.指名读4、5自然节。

十年前,音乐家给8岁的小达格尼的承诺是什么?

这次相遇给他们各自都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随着岁月的流逝,小姑娘仿佛明白了:“那个人真会哄我,哄一个八岁的小姑娘。送我一件很好的礼物,在十年以后!”

3.想象交流,小姑娘期待礼物的情景

出示:当她 的时候,她会微笑着想起这次相遇,期待着那件礼物。

前后桌合作交流一下,体会小姑娘怀疑、失望的心情,并指导朗读。

4.这两节是回忆,这种回忆在写作上被称为插叙,初步了解插叙的表达作用。

插叙是故事情节铺开的必要补充,但课文的交代比较简单,我们借助插叙读懂了礼物的来历。

(四)诵读联想,珍惜礼物

1.指导朗读,说话训练

课件出示:

(1)达格妮听完乐曲,眼泪流满了双颊。她竭力抑制住呜咽,弯下身子,把脸埋在双手里。

(2)这是最好的礼物——对于一个十八岁的少女来说,这是比华美的衣服,比漂亮的项链更珍贵的礼物。

(3)音乐会结束后,这位十八岁的姑娘走到海边,面对大海高声说:“生活呀!我爱你——”

爱德华送给少女的礼物是什么?板书:诚实守信。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本课的一条主线是达格妮的心理活动,说说读了这篇短文后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诚实守信、热爱生活)啊,诚信是为人之本,即使对小娃娃也得遵守,格里格做到了,老师相信,你们也能做到。

2.拓展延伸:展示搜集的诚信格言和古人诚信的小故事。(曾子杀猪、范式守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成功之处有:

1.抓住主线,理清思路

教学中,抓住文中表达达格妮心情的句子来组织教学。品读感受达格尼初收礼物时的惊讶之情,期待礼物过程中的愉快、怀疑、失望之情,以及听完乐曲后激动的心情。以礼物为线,以心情为珠,运用彩线穿珍珠的方法把整篇文章串联起来,思路清晰。

2.读中悟情,以读代讲

在指导学生朗读方面比较到位,以读代讲,读出情感,理解了课文内容,贯彻了“有效阅读”这一目标。结合实际请学生谈诚信,教育学生做一个诚信的人。

篇5:十年后的礼物教学反思

《十年后的礼物》叙述的是大音乐家爱德华用一曲《献给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实践了十年的诺言。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我思索着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反馈,对照我自己的教学设想,我觉得本节课在这些方面还是比较成功的:

一、以读促情,读中感悟

我主要采用以读为主,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领悟,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音乐大师信守了十年前的诺言,是以一种奇妙的方式,把无比珍贵的礼物送给了达格尼。教学中,我抓住达格妮收到礼物后心情变化的句子,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清了达格妮复杂的心情变化;通过小组有感情地合作读,让学生感受到她由期待到失望的变化。通过品读感受达格尼初收礼物时的惊讶之情,期待礼物过程中的愉快、怀疑、失望之情,以及听完乐曲后激动心情。最后反复读:“生活啊,我爱你——”,目的是让学生感悟到十年后的礼物使达格妮对生活充满爱!引读、指名读、自由读等多种朗读形式穿插于课堂中,充分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二、抓住重点,解决难点

达格妮听完乐曲后的激动心情作为教学的重点来提出,通过“我明白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自由表达,感受到爱德华的信守诺言,送礼的方式奇妙。又通过引入原文中的一段话,帮助学生理解爱德华还在乐曲中倾注了对达格妮的祝福,让学生领悟这是达格妮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三、感情升华

“十年后的礼物”它应有双层含义:既指具体的礼物——动听的乐曲,更指“诚实守信”的高贵品质。所以,“礼物”在最后应升华为高贵品质——“诚信”。这时,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请学生谈谈诚信,教育学生如何做一个诚信的人。

当然,教学原本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虽然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理想,但是我发现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整节课教师的评价有些单一,学生互动的时间还不够充分。

篇6:《十年后的礼物》教学反思

合浦县常乐镇中心小学:陈 娟

教学目标:

1、欣赏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2、研读文中心理描写的句子,体会达格妮的心理变化,懂得心理描写的烘托作用。

3、感受礼物的珍贵,感受大音乐师爱德华信守诺言的崇高品质,体会诚信的可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叙事方法,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激动与幸福。

3、体会人与人之间诚信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17课的课文,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7课(板书课题--齐读)。

2、请同学们回顾前一节课的内容,十年后的礼物是什么?(板书:一首乐曲)是谁送给谁的礼物?

3、欣赏乐曲《献给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

二、学习课文,体会情感。

(一)、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如果你就是达格妮,收到礼物时你会怎样?那达格妮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2、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描写她当时心情的句子。

3、交流出示描写达格妮心情的句子 :忽然,她坐直了身子,睁大了眼睛,她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1)老师读这句话,学生把她当时动作、表情做出来。

(2)学生边读边做动作。

(3)能用一个词来描述达格妮当时的心情吗?(学生回答后板书:惊讶)

(4)引读:达格妮惊讶是因为--(报幕人的报幕词)

(5)要求扮演报幕人读报幕词。

4、再交流出示: 这是怎么一回事儿? 这个著名的音乐家怎么会知道她的名字,而且将一支乐曲献给她呢 ?

(1) 此时,她的心情怎样呢?(学生回答后板书:疑惑)

(2) 老师和学生合作读这句话。

(3) 男女接读 (你们真会读书,都读到达格尼心里去了。)

(4)全班同学齐读以上两个句子,读出达格妮惊讶、充满疑惑的心情。

过渡:起初,由于心情激动,达格尼无法静下心来听音乐.渐渐地,她不由自主地沉浸到乐曲中去了。

引读出示:她听到了森林的(喧哗),大海的(咆哮),小鸟的(鸣唱),牧童的(笛声)……

(1)播放音乐,请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牧童吹着悠扬的笛声,各种动物在欢快地唱着歌,远处隐约传来阵阵大海波涛汹涌的声音,想象中的画面美吗?声音动听吗?感觉怎样?

(2)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3)各种声音交汇成一首美妙的交响乐,达格妮深深地陶醉了,(板书:沉醉)她在乐曲中还会听到什么呢?(想象说话)

(二)、学习课文第4-5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描写这个人的动作词语(提、送),通过这些动作词语体会人物性格。

2、借助课文插图, 感悟、体会他们的对话情景,并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知道这个陌生的城里人向达格妮许诺十年以后送给她一件很好的礼物。

3、指名读第5自然段、其他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概括达格妮的心情变化:(期待-怀疑---失望)

4、学生和老师合作读、感悟达格妮的心情变化、男女接读。

5、学生了解“插叙”在文中的作用--交代了礼物的由来,连接上下文,起到铺垫作用。在以后的写作时可根据需要恰当地使用“插叙”的方法让叙述更完整。

(三)、学习课文第6-8自然段

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为什么这首乐曲超过了华美的衣服、漂亮的项链,成了最好的礼物?(学生每说一个理由,就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读出这是最好的礼物。)

2、通过学习,你体会到到爱德华是个怎样的人?

3、收到这样珍贵的礼物,达格妮听完乐曲后又有什么表现?

4、屏幕出示:达格妮听完乐曲,眼泪流满了双颊。她歇力抑制住呜咽,弯下身子,把脸埋在双手里。她从音乐的洪流里感到了音乐家对她的祝福:“你是黎明的曙光,你就是幸福。”

(1)找出描写达格妮神态动作的词语,从中体会达格妮的心情?(相机板书:激动)

(2)老师范读、指导用激动的语气朗读。

5、得到这样的祝福达格妮又有什么举动?(面对大海高声说:“生活啊!我爱你!”)

6、此时她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她所陌生的情感指的是什么?(同桌交流)

7、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汇总:达格妮这一举动说明她被大音乐家爱德华格里格信守承诺的美德深深地感动了(板书:感动),使她产生了对美好生活更加热爱的思想感情,让我们深情地高声喊出(生接读:生活啊!我爱你!)

8、让我们也铭记这美好的人间真情,请同学们轻轻地说(生接读:生活啊!我爱你!)

三、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生活中你也收到过哪些迟到的礼物,哪些因某人答应过你而未曾实现还在期待的礼物,有没有自己答应了别人而未曾实现的诺言?

四、布置作业

1、把学完这篇课文后的感想写下来,字数300字以上。

2、搜集一些自己喜欢的诚信格言,背诵格言。

五、板书设计:

17 十年后的礼物

十年前:许诺

音乐家 达格妮

(信守诺言) 十年后:献曲 (热爱生活)

教学反思:

教学《十年后的礼物》这篇课文,我以礼物为线,以达格妮收到礼物前、后的心情变化为主把整篇文章串联起来,根据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入问题情境,认真阅读,积极探究,通过听、读、想、说、品、议、析等学习方法来学习课文。其中主要采用以读为主,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读中理解音乐大师以一种奇妙的方式,把无比珍贵的礼物送给了女孩。这份礼物让达格妮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并且,我还抓住达格妮心情变化的句子,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理解达格妮复杂心情的变化及原因。最后反复朗读“生活啊,我爱你--”,再次让学生感悟到十年后的礼物多么珍贵,读中感悟到了礼物有价而诚信无价。

教完本课,细细回顾整堂课,我觉得还比较成功。学生都为大音乐家爱德华精湛的艺术和高贵的品格深深感动。但有一点遗憾的是,课堂上,我有点漠视学生的能力,自己说得太多了,其实孩子们还可以品悟到许多,可以是学习方法,可以是独到感受,而自己却不经意间剥夺了他们的自主权。

在今后课堂教学中我将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学习的发展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促进他们去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学会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并且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尤其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篇7:十年后的礼物教案(教学设计)

十年后的礼物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工具书等读准字音,进一步扩大自己的识字量。

2、了解破折号在句子中的作用;能仿照课文,学习写一句话或几句话。

3、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音乐家以奇妙的方式。信守了十年前的诺言,给他人送去了比任何东西都珍贵的礼物,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齐读课题17十年后的礼物

2、回忆思考:(1)十年后的礼物是什么?

(2)谁送的礼物,送给谁?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出示学习重点

二、带着疑问,整体感知

1、思考解决:这件礼物为什么要在十年之后送出,那么在十年前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找出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写十年以前的事情?

2、指名交流学习课文第四和第五自然段。

(一)学习4——5节

重点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来理解,有感情的朗读有关的句子。

出示重点句子

他帮她提着装满了野果的篮子,一边送她回家,一边微笑着说:“咳,真糟,我没有什么礼物可以送给你,我口袋里连一根丝带也没有,更不要说会唱歌的洋娃娃了。”但他答应送给她一件很好的礼物,“不是现在—大约十年以后。”

3、同学们对于一份十年后的约定,你是怎么想的呢?那达格妮是怎么想的呢?在等待中她的心情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句子:

当他渐渐长大的时候,有时会微笑着想起这次相遇,期待着那件礼物。终于,她仿佛明白过来:“那个人真会哄我,哄一个八岁的小姑娘。送我一件很好的礼物,在十年以后!即使他有这样的心,也无法把礼物送到我的手中啊。”

师:正当达格妮失望的时候,在十年后的今天,她意外的收到了一份礼物,达格妮收到礼物时的情景,表现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的1—3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体会情感

过渡;达格妮收到礼物心情是怎样的呢?

(一)学习,朗读课文1—3节

1、默读1-3节,划出能表达达格尼心情的句子

2、交流出示,指导朗读

(1)忽然,她坐直了身子,睁大了眼睛,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能用一个词来表述她此刻的心情吗?板书:惊讶达格尼惊讶是因为什么?感情朗读

(2)这是怎么一回事?这个有名的音乐家怎么会知道自己的名字,而且将一支乐曲献给她呢?也用一个次来说板书:疑惑的是因为什么?感情朗读

(3)(出示)她听到了森林的喧哗,大海的咆哮,小鸟的鸣唱,牧童的笛声

(4)哦!达格妮终于明白了,让我们跟随她的思绪回到十年前

师:前面4、5自然段写的是十年前的事情,作者把它插入到十年后发生的故事中,叫插叙,它有什么好处?

3、想起十年前的偶然相遇,听着耳边动人的交响乐乐曲,达格尼-------眼泪流满了双颊……(出示句子:达格尼听完乐曲一句)

(1)此时,我们又该用哪个词语来形容达格尼的心情呢?

(2)她为什么如此激动呢?读读第六节,同桌讨论

理解这是最好的礼物一句,并指导朗读。

(3)说话训练:她如此激动是因为像葛利格这样一个有名的音乐家,能够信守诺言,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为她这个普通的守林人的女儿创作了一首乐曲,并用让乐曲传遍四方的奇妙方式把礼物送到了她手中。

(4)指导朗读

她竭力抑制住呜咽,弯下身子,把脸埋在双手里。

5、达格尼的另外一种心情你们感受到了吗?(提示:最后两句话乐曲所表达的内容)

6、师:是啊!生活是多么美好,大音乐家答应达格尼,用乐曲捎来了对她的祝福,难怪音乐会结束后,这位十八岁的姑娘走到海边,面对大海高声说:(齐:“生活啊!我爱你——”)(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

有感情的读生活啊,我爱你。这句话。

师:想想音乐家为什么不是三年后或者五年后送这份礼物呢?

四、总结、历经十年的承诺 一份珍贵的礼物

诚信

诚信是人最美丽的外套,是心灵最圣洁的鲜花。板书设计:

十年后的礼物

一首乐曲

爱德华

——————

达格妮

信守诺言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实在让人爱不释手、回味无穷。其间记叙的是大音乐家爱德华用一曲《献给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实践了十年前的诺言。达格妮听了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与幸福,面对大海高声说:“生活啊!我爱你——”这礼物的确珍贵,作为大音乐家能对一个素不相识的8岁小姑娘如此信守诺言,还有什么比它更珍贵呢?

课上完了,我觉得本课的可取之处有:

1、抓住主线,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文章的结构安排,情节描述非常有亮点。以达格妮参加音乐会时的心理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她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她沉浸到乐曲中去了”,“她明白了”,自然引出十年前的那件事。“当她渐渐成长的时候,有时会微笑着想起这次相遇,期待着那件礼物……”当那么厚重的礼物收到时她包容在幸福里,以至于不知道应该怎么感谢上苍对她的厚爱。教学中,我抓住文中表达达格妮心情的句子来组织教学。我请学生找出描写达格妮收到礼物时的心情的句子,八岁的达格妮期待礼物过程中的心情变化的句子,达格尼听完乐曲后的心情的句子,通过品读感受达格尼初收礼物时的惊讶之情,期待礼物过程中的愉快、怀疑、失望之情,以及听完乐曲后激动心情。以礼物为线,以心情为珠把整篇文章串联起来,思路很清晰。本课的不足:

1、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没有足够的经验,不能教给每个人最有效的方法。

2、对于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没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篇8:二十年后的我

二十年后的我已经有了一份非常稳定的工作, 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当了校长。我建成了一个美丽的校园, 有池塘、花园、健身器材, 让同学们在一个美好的校园中成长。我还把同学们都变成一个个“智慧星”, 让他们聪明每一刻, 开心每一天。而且我还让穷孩子都来我的学校上学, 不让世界上再有失学的孩子。我并且让来我校上学的孩子都改掉坏毛病, 不再有打架或吵架的行为, 让他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让孩子们学会顽强的生活, 像梅花一样傲立于雪中, 去适应社会、创造未来。

“校长”, 这个神圣的职业, 带给我无数的欢乐与喜悦, 带给孩子们的童真, 童趣, 让我们仿佛走进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我爱“校长”这个神圣的职业, 我会努力, 用自己的力量, 去做好这个工作。

这便是20年后的我, 一个有理想、有爱心的人, 一个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的人!

篇9:三十年后反思“乡土文学”运动

在世纪之交,我慢慢厘清了一些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似乎比以前更了解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学、新文化的发展与现代中国之命运的关系。从这个角度出发,也许更可能说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乡土文学的暴起暴落,以及最终被“台独文学论”取代的原因。因此我底下的分析似乎绕得太远,但却不得不如此。想读这篇文章的人,也许需要一点耐性。如果觉得我这个“出发点”太离谱,不想看,我也不能强求于人。

中国新文学原本是新文化启蒙运动的一环,这一点大家的看法是一致的。新文化运动当然是为了改造旧中国,也就是以“启蒙”来“救亡”。这样的启蒙运动后来分裂了,变成两派:以胡适为代表的改良派,和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革命派。

革命派在孙中山联俄联共政策下,全力支持国民党北伐,终于打倒北洋政府。但北伐即将成功时,蒋介石却以他的军事力量开始清党,大肆逮捕、屠杀左翼革命派(主要是共产党员,也有部分左翼国民党人)。就在这个阶段,原来采取观望态度的胡适改良派才转而支持国民党。这样,国民党保守派就和胡适派(以下我们改称“自由主义派”,或简称“自由派”)合流,而幸余的革命派则开始进行长期的、艰苦的武装斗争。

抗战后期,形势有了转变,大量的自由派(其最重要的力量组织了中国民主同盟)开始倾向共产党。到了内战阶段,知识分子倒向共产党的情况越来越明显,最后,当胜负分晓时,逃到台湾的只剩最保守的国民党员(很多国民党员投向共产党),以及一小群自由派(连与胡适渊源深厚的顾颉刚、俞平伯等人都选择留在大陆)。

新中国建立之初,执政的共产党宣扬的是“新民主主义”,认为“民族资本家”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共产党(以工、农为主体)的“同盟”。一九五七年“反右”以后,这种“同盟”的伙伴关系才有了明显的改变,留在大陆的自由派命运开始坎坷起来。

不管大陆自由派和共产党的关系如何,但有一点看法应该是他们共同具有的:他们都知道,新中国的重建之路并不是循着五四时代“向西方学习”的方向在走的。虽然共产党在五十年代初期学过“苏联模式”,但为时不久,这个政策也大部分放弃了。台湾很少人注意五十年代大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工作模式,我们也很难为这一政策“命名”,但可以说,它绝对不是“西方模式”。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共产党内部有关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实问题的辩论与路线斗争,一直没有间断过。这也是历史现实的合理现象,一个古老的中国不是可以轻易改造过来的。像大鸣大放与“反右”(这是一个事件的两个阶段)、文化大革命(包括林彪事件)和改革开放,就是内部最大斗争的反映。应该说,到了改革开放,共产党的“革命阶段”才完全结束,大陆进入“后革命时期”。

退到台湾的蒋介石集团,这时候也在台湾实行另一种很难命名的“改革”。纯粹从政治层面来看,朝鲜战争爆发以后靠着美国的保护终于生存下来的国民党,在五十年代进行了一项最重要的社会变革,即土地改革。国民党把台湾地主大量的土地分给农民,从而改变了台湾的社会结构。台湾许多地主阶级的子弟跟农民阶级的子弟此后循着国民党的教育体制,逐渐转变成新一代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在美国的协助下,台湾社会第一次大规模的“现代化”。台独派一直在说,日本殖民统治促使台湾现代化,但不要忘记,如果没有土地改革,就不可能出现大规模的现代化运动。坦白讲,不论国民党的性质如何,必须承认,土地改革是它在台湾所进行的最重要大事,这是国民党对台湾的“大贡献”之一(但也是台湾地主阶级永远的隐痛──他们的子弟也就成为台独派的主干)。

国民党统治格局的基本矛盾表现在教育、文化体制上。官方意识形态是三民主义和中国文化,但它讲的三民主义和它的政治现实的矛盾是很明显的,特别是在民主主义上。它讲的中国文化是孔、孟、朱、王道统,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的对象,也就是中国“封建文化”的糟粕(这里是指国民党教育体制的讲授方式,而不是指这些思想本身)。国民党官方意识形态的主要对手是,美国暗中支持下的胡适派自由主义,他们讲的是五四时代的民主与科学(前已述及大陆不走这条路)。经由《自由中国》和《文星》的推扬,再加上教育体制中自由派的影响,他们的讲法日渐深入人心,成为台湾现代化运动的意识形态基础。它的性质接近李敖所说的“全盘西化”,轻视(甚或藐视)中国文化,亲西方,尤其亲美。因此,它完全抵消了国民党的中国文化教育,并让三民主义中的西方因素特别突显出来。这也是我三十五岁以前的“思想”,在李敖与胡秋原的中、西文化论战上,年轻人很少不站在李敖这一边的。

上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台湾正在成长起来的年轻知识分子的特质可以用“反传统”与“现代化”这两个术语来概括。“传统”包括中国文化、国民党的反民主作风,以及每一个年轻人家里父母的陈旧观念。现代化表现在知识上就是追寻西方知识,而且越新的越好。意识、潜意识、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这些名词很新、很迷人。老实讲,这些东西很少人真正理解,但只要有人写文章介绍、“论述”,大家就捧着读、热烈争辩。当然,真正求得新知的途径是到美国留学、取经。取经回来以后,就成为大家崇拜、追逐的对象。

当然,新知有个尽人皆知的禁忌。中国近现代史最好不要碰,所以一般人只知道辛亥革命、北伐、抗战、“剿匪”。至于马克思、社会主义、阶级这些字眼,没有人敢用(反共理论家除外),苏联、共产党则只能用在贬义上。所有可能涉及政治现实和社会现实的知识,最好也别摸。我母亲没受过任何学校教育,但我上高中以后,她一再警告我,“在外面什么事情都不要去碰”,我知道,“什么事情”说的是什么。因此,我们的新知涉及现实的只是,现代化社会是怎样的社会,应该如何现代化(都只从社会生活角度讲,不能在政治上讲),以及民主、自由、个人主义是什么意思(心里则清楚只能在口头上讲)。当然,年轻人(尤其是求知欲强的人)都很苦闷,所以李敖会成为我们的偶像,因为他敢在文化上表现出一种非常叛逆的姿态。

台湾知识分子对国民党的大反叛,是从一九七○年保卫钓鱼岛运动开始,“保钓事件”让许多台湾知识分子深切体会到,国民党政权是不可能护卫中国人的民族尊严的。于是他们之中有不少人转而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思想上也开始“左倾”。

在此事情爆发不久之前,也正是西方知识分子的大反叛时期(一九六八),左翼思想在长期冷战的禁忌下开始复活。这个新的思潮,一般称为“新左派”,以别于以前的“旧左派”,“新左”的思想其实是很庞杂的,派别众多,其中有些人特别推崇中国大陆正在进行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并按自己的想法把“文革”理想化。

现在我已经可以判断,一九七○年从海外开始,并在整个七十年代影响及全台湾的知识分子“左倾”运动,根本就是西方“新左”运动的一个支脉。西方“新左”运动的迅速失败,其实也预示了七十年代台湾“左倾”运动的失败。它是“纯粹的”知识分子运动,没有工农运动的配合。因此,“新左”一般不谈工农运动,一点也不令人讶异。

当然,七十年代台湾知识分子的“左倾”运动也有它自己的特点,因为同一个时段,全台湾各阶层人士越来越热烈地投入了台湾的民主化运动(当时叫做党外政治运动),左倾运动和民主化运动是两相呼应的。

一九七七至一九七八年的乡土文学论战,一九七九年的高雄美丽岛事件,分别表现了国民党政权对两大运动加以镇压的企图,但结果是一样的,国民党都失败了。此后,台独运动逐渐成形,民主化运动的主要力量被台独派所把持,而支持乡土文学的左倾知识分子大半也在思想上或行动上转向台独。

我想,一般都会同意,七十年代的政治运动,是台湾新兴的资产阶级想在政治上取代国民党的老式政权,它真正有实力的支持者其实是台籍的中、小企业家,以及三师(医师、律师、会计师)集团中的人。只要国民党还掌握政权,他们就不可能进入权力核心。随着他们的社会、经济影响力日渐强大,他们理所当然也想得到政治权力。

在文化战场上,支持乡土文学的,也以台籍的知识分子居多数(他们当然也支持党外运动)。他们的左倾思想其实并不深刻(包括当时的我自己),“左”是一种反叛的姿态,是“同情”父老辈或兄弟姊妹辈的台湾农民与工人,在有些人,可能还是一种“赶流行”(当时对乡土事物的迷恋,让我这个乡下出身的人很不习惯,心里认为这些人太做作)。乡土文学,正像六十年代的现代主义,是台湾的一种“风潮”,它能袭卷一代,正如现代主义一样,也可以随着下一波“风潮”的兴起而突然消失。当政治反对力量在八十年代中期明显壮大并且组织了民主进步党以后,支持乡土文学的知识分子开始转向台独思想,其实也不过是转向下一个“风潮”而已。

但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降,台湾本土势力对国民党政权的挑战,只是台湾面临的两个重大问题中的一个而已。另一个则是,台湾必须面对它与大陆的关系问题。

一九四九年以后,由于西方对中国共产党所建立的新政权的敌视,居然让在台湾的“中华民国”在联合国占据中国代表席位达二十一年之久。一九七一年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取得早就应该属于它的这一席位,这样,从国际法来讲,台湾也就成为共和国的一省,因此,不论在现实上谁统治台湾,他们都必将面临复归中国或反抗复归的问题。

一九七一年以后,台湾知识分子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但是,他们却不能思考。在一九八七年解除戒严令之前,谁要公开主张“复归”(也就是统一),或公开反对“复归”(也就是独立),都是“叛乱犯”,是可以判死刑的。

七十年代的情势可说极为诡异。“乡土文学”,哪个“乡土”?“中国”?还是“台湾”?谁也无法说,谁也说不清。“同情下层人民”,大家都有这种倾向;“应该关怀自己的土地”,大家都同意,只是谁都不能确切知道“自己的土地”是什么意思。

这个问题到了八十年代中期,终于由“台独派”正面提了出来,向大家“摊牌”了。他们那时只敢在“文学”上动手脚。他们说,“台湾文学应该正名”,用以取代“现代文学”,而且,“台湾文学”具有“主体性”,这当然是“台独派”的台湾文学论了。这样,“乡土”对他们来讲,就是只指“台湾”,既然明说了是“台湾”,他们也就越来越少用“乡土”这个词。这样,七十年代的乡土文学就被他们改造成“台湾文学”了。

他们的另一个策略就是攻击陈映真的中国情结,因为陈映真是公认的乡土文学的领袖,为他的左倾思想坐过牢,是大家都知道的“统派”。陈映真受到“台独派”的攻击,国民党当然乐于见到,因为从它的角度来看,这代表“乡土文学阵营分裂了”。当陈映真被孤立起来以后,“台独派”的“台湾文学论”的招牌也就巩固下来了。应该说,八十年代“台独派”借文学以鼓吹“台独”思想的策略是相当成功的。

到九十年代末期,“台独论”的某些说法已不知不觉地渗透到很多人(包括反民进党的人)的言辞和思想中。那时候,我曾经想过,为什么七十年代盛极一时的左倾思潮会突然消失?那时候,我曾怀疑陈映真派(主要是《夏潮》杂志那一批人,我自己在七十年代时并未与他们交往)是否在哪些地方出了问题。坦白讲,在“乡土文学阵营”分裂时,我对整个情势完全不能掌握。我只是对于“内部争执”感到焦灼与不解。因此,我事后相信,陈映真派也许比我稍微清楚,但他们大概也未能了解全局。

当攻击陈映真的声音此起彼落时,我还并未完全相信,攻击的一方是真正的“台独派”。身为南部出生的台湾人,我当然先天就具有省籍情结,因此,我觉得,那些攻击陈映真的人,只是把他们的省籍情结做了“不恰当”的表达而已。后来我发现,他们藐视中国的言论越来越激烈,让我越来越气愤,我才真正相信他们是“台独派”,而我当然是“中国人”,只好被他们归为“统派”了。既然如此,一不做,二不休,我干脆就加入中国统一联盟,成为名符其实的“统派”。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才跟陈映真熟悉起来,其时应该是一九九三年。

应该说,我加入“统联”以后,因为比较有机会接触陈映真和年龄更大的五十年代老政治犯(如林书扬、陈明忠两位先生),对我之后的思考问题颇有助益。我逐渐发现,我和他们“接近中国”的道路是不太一样的。

据陈明忠先生所说,他在中学时代备受在台日本人歧视与欺凌,才意识到自己是中国人,因此走上反抗之路。后来国民党来了,他又发现国民党不行,因此而考虑了中国的前途之后,才选择革命。我也曾读过一些被国民党枪毙的台湾革命志士的传记资料(如钟皓东、郭琮等),基本上和陈先生所讲是一致的。因此,他们这些老左派可以说是在二十世纪四十至五十年代中国革命洪流之下形成其中国信念和社会主义信念的,他们是为中国人被歧视的人格尊严而奋斗。

陈映真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大整肃之后的恐怖气氛之下长大的。他居然可以在青年时期偷读毛泽东的著作,偷听大陆广播,只能说是六十年代的一大异数。因此,他很早就向往社会主义中国,他的社会主义更具理想性,而且从未全盘否定“文革”。

我是国民党正统教育下的产物,理应和战后成长起来的台湾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思考,并走同样的道路。最终让我选择了另一条道路的,是我从小对历史的热爱。我读了不少中国史书,也读了不少中国现代史的各种资料,加上很意外地上了大学中文系,读了不少古代文史书籍,这样,自然就形成了我的中国意识和中国感情。因此,我绝对说不出“我不是中国人”这种话,也因此,我在九十年代以后和许许多多的台湾朋友的关系都变得非常紧张,不太能平和地交谈。

七十年代以后,因为受乡土文学和党外运动影响,我开始读左派(包括外国的和大陆的)写的各种历史书籍。经过长期的阅读,我逐渐形成自己的中国史观和中国现代史观,这大约在我参加“统联”时就已定型。后来,常常跑大陆,接触大陆现实,跟大陆朋友聊天。再后来,在世纪之交,看到大陆的社会转型基本趋于稳定,中国的再崛起已不容否认。这些对我的史观当然会有所修正和深化。

如不具备以上所说的中国感情和中国史观,我一定会和同世代的台湾朋友一样,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而且,我还发现,我的同世代的外省朋友(在台湾出生、在台湾接受国民党教育),不论多么反对民进党和“台独”,也不乐于承认自己是“中国人”。也有一小部分人,认为自己是“文化”上的中国人,但不愿意说,自己是现在中国的一分子。他们认为,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其心目中的中国了。

根本的关键在于:跟我同世代的人(当然也包括比我们年龄小的一些人),或者瞧不起中国,或者不承认共产党治理下的中国。而很明显,共产党统治下的中国不可能在可预见的未来“消失”,那么,他们当然也就不是“中国人”了。用他们的话说,他们护卫的只能是“中华民国”。当我问“中华民国”的国民不也是“中国人”吗?他们就拒绝回答。

所以,我只能推论说,只有当你相信,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是不得不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现代中国命运的不得不然的归趋时,你才会承认你是中国人。一直到现在为止,跟我同世代的台湾人(不论省籍),很少人是这样想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陈映真派,有很多人不知道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即使有人知道了,他们也不能公开说明这一点,而且也不知道如何说明这一点。我现在认为,这是盛极一时的左倾思潮在不到十年间烟消云散的基本原因。关键不在于“左”,关键在于他们不了解“中国之命运”,尤其是“现代中国之命运”。而国民党在台湾的教育,告诉我们的是刚好相反的说法。他们说,对方是“共匪”,大陆是被“窃据”了。所有的人,包括“台独派”都一直相信这个违背历史事实的说法。

为说明这个问题,以下我想以已去世的历史学家黄仁宇为例子来加以论证。黄仁宇的父亲黄震白曾担任过国民党重要将领许崇智(蒋介石之前的国民党军总司令)的参谋长,黄仁宇本人毕业于黄埔军校,曾担任过郑洞国将军(在东北战场被共产党俘虏)的幕僚。国民党在大陆失败后,他到美国留学,最后选择学历史。由于家世的关系,他一直支持国民党,虽然他结交了一些令他佩服的共产党友人(如田汉、廖沫沙、范长江),但他不能接受共产党的路线。最后,共产党打赢了,只好漂泊到异国。他无法理解国民党为什么会失败,选择历史这一行,其实就是为自己寻找答案。黄仁宇整本自传的核心,其实就是对中国独特的历史命运的解读,特别是对现代中国史、内战以及共产党所领导的道路的解读。

黄仁宇是从研究明代财政入手,来了解中国历史的。经过漫长的思索,他终于承认,毛泽东所选择的道路,是中国唯一可走的道路。他说:

……至少我们可以接受这个明白的事实:透过土地改革,毛泽东和共产党赋予中国一个全新的下层结构。从此税可以征收,国家资源比较容易管理,国家行政的中间阶层比较容易和被管理者沟通,不像以前从清朝宫廷派来的大官。在这方面,革命让中国产生某种新力量和新个性,这是蒋介石政府无法做到的。下层结构还在原型阶段,显然未来需要修正。在此同时,这个惊天动地事件所激起的狂热──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财产重分配和集体化──似乎一直持续,直到“文化大革命”为止。这时历史学家提及上述事件时,可以持肯定的态度,不至于有情绪上的不确定。

与黄仁宇不同的是,由于我是佃农子弟,因此,在感情上很容易认同这一场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我相信,国民党所以在台湾实行土地改革,也是为了抵消共产党的威胁。事实上,为了这一改革,它得罪了台湾所有的地主阶级,让它的统治更加艰难。前面已提到,台湾地主阶级出生的中小企业主及“三师”集团是目前“台独”势力的核心。

对于共产党重建新中国以后的作为,黄仁宇是这样评论的:

我们必须承认,在毛泽东的时代,中国出现一些破天荒的大事,其中之一就是消除私人拥有农地的现象。但我在美国住了数年后,终于从历史角度了解这个运动的真实意义。考虑到中国人口过剩、土地稀少、农地不断分割、过去的农民负债累累等诸多因素后,我实在无法找出更好的解决之道。如果说我还有任何疑虑,我的明代税制专书和对宋朝的研究就可以让疑虑烟消云散。管理庞大的大陆型国家牵涉一些特定要素,并不能完全以西方经验发展出的标准加以衡量。如果没有这场改革,也许绝对无法从数字上管理中国。就是因为无法在数字上进行管理,中国一百多年来才会一错再错,连在大陆时期的国民党也不例外。我已经提过,毛泽东是历史的工具。即使接受土地改革已实施三分之一个世纪的事实,也并非向毛泽东低头,而是接受地理和历史的判决。

在其分析里,黄仁宇指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即,“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仍然在累积资本的原始阶段”。我认为,新中国的重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中国现代化原始累积的资金与技术来源问题。由于西方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敌视和所采取的围困策略,中国不得不一切靠自己。刚开始还有苏联援助,等到中、苏闹翻,就真是孤军奋斗了。

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七六年,路线虽然几度翻覆,但最主要的现代化“奠基”工作从来没有间断过。要不然,实在无法解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为什么发展得这么快。中国共产党,在一九四九年以后为中国重建所做的正面贡献,是无论怎么评价都不为过的。

黄仁宇的自传初稿于二十世纪八十年初,当时大陆已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如果他能活到现在,一定会更高兴,并且一定会继续发表他的看法。就我个人而言,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特别是最近这两三年,我已完全确认,“中国道路”确实是走出来了。中国社会当然还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特别是政治体制如何变革尤其令人伤脑筋,但可以断言,“中国崩溃论”基本上已经没有人相信了。而且,我还敢断言,中国以后也不会完全循着西方的道路走,即使在政治体制上也是如此。

以上大致可以说明,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台独论”日渐抬头时,我思考中国问题的一些基本看法。所以引黄仁宇为证,是因为,我的看法和黄仁宇类似。我们的不同是,黄仁宇是一辈子研究中国历史又亲历内战的人,而我只是一个关心自己国家命运,因而不得不一面阅读、一面思考的一个小知识分子,我肯定看得不如他深入。但另一方面,我比他更认同革命道路,他是接受“事实”,我则欣喜中国终于从千辛万苦的革命中走出自己的道路。应该说,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台湾知识分子完全置大陆于度外时,我花了近二十年时间完成了对自己的改造──我从“中华民国”的一个小知识分子转换身份成为一个全中国的小知识分子。这一点我有点自豪,并为此感到幸福。

反过来说,跟我同世代或比我年轻的台湾知识分子完全接受了国民党统治下的思想观念。除了“共匪”和“窃据”之外,他们盲目相信胡适自由主义的“科学”与“民主”,盲目相信自由经济。我认为,他们不只是“自由派”而已,许多人在美国“软性殖民”(相对于日本的“硬式殖民”)的影响下,纷纷表示自己不是中国人,无怪乎陈映真称之为“二度皇民化”。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降台湾和大陆所走的不同的历史道路,使台湾知识分子不但走上了这一条无法思考中国之命运的道路,甚至最后还想弃绝中国。这正是美国“软性”统治台湾的后果。

最近几年我曾经跟一些比较谈得来的台湾朋友讲,除非你选择移民,只要你住在台湾,你就不可能不面对你最终是中国人的这一事实。这样,你不但非常痛苦,而且还会错失一生中(甚至历史中)的大好机缘。

远的不说,就说与我同一世代的大陆朋友,他们基本上属于“老三届”,在“文革”中都吃过苦头,当我们正在按部就班地读大学时,他们许多人在乡下插队。我们比他们幸运多了(在他们之前几代的知识分子的命运就更不用说了)。现在时来运转,中国出头了,不论有没有吃过苦,大家都一起来“共享荣耀”。在这时候,我们台湾的朋友反而不想“分享”了,实在很难评论他们的“愚蠢”。

三年前我开始产生另一个想法:“五四”以后大家都反封建、反传统,当时这样做是合情合理的。但事过九十年,中国突然在浴火中重生了,你又觉得中国的再生能力简直不可思议,显然五四时代的人对此有所低估。不过,也没有关系,正因为反得厉害才可能重新奋起,让中国重生。如果有人一路反下去,最后连自己的“中国身份”都要反掉,那只能说是他自己的悲哀。改革开放以后,也有一些大陆知识分子走上这条路,我知道其中有些人是后悔了。我也希望,台湾的知识分子迟早能看出自己的错误。

台湾的乡土文学论战已过了三十年。这三十年是我一生中最艰苦但也最宝贵的三十年。最艰苦,因为台湾像我这样想的人太少了;最宝贵,因为我摸索出自己的历史观(中国历史观必然孕含了一种更大的历史观)。如果要在论战三十周年时谈一些自己的看法,我大概只能说这些。如果有人认为离题太远,太离谱,那就随他去罢。

篇10:潘凤霞《十年后的礼物》教学详案

广西都安县安阳镇第一小学 潘凤霞

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1、播放音乐,生聚精会神地听。(课件1)

教师过渡: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听一段音乐,看看你还熟悉这首歌吗? 生:这是挪威音乐大师爱德华·格里格送给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的一首乐曲,名字叫做《献给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师随生回答而板书:

一首乐曲

爱德华——————————————————达格妮

师:大家回忆一下,达格妮在这首乐曲中都听到了什么?

生:达格妮听到了森林的喧哗,大海的咆哮,小鸟的鸣唱,牧童的笛声。师:从同学们的回答,老师知道上节课你们学得非常认真。(课件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请大家把课题齐读一遍。(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十年前的偶遇(插叙部分)

教师过渡:当十八岁的达格妮在一个公园的音乐会上听到这来自故乡熟悉的声音,她的心情由开始的惊奇到激动,最后完全陶醉在这美妙的乐曲中。她不由得想起了十年前的一件事。让我们跟着达格妮的思绪一起回到十年前去看看吧。

1、(课件3出示课文插图)请同学们带着下面地问题默读课文4.5自然段:

(1)说说达格妮想起了十年前的一件什么事?

(2)在达格妮的眼里十年前偶遇的爱德华是个怎样的陌生人?

(3)用~~~~~画出描写达格妮心情变化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时间是两分钟。

2、(学生默读、写体会)

3、代表展示,教师点拨。

生:达格妮想起了十年前她到林子里去捡野果,遇到了一个和气的城里人,他答应十年后送她一件很好的礼物。

师:你学会了概括段意,简练、恰当!(课件4出示句:他帮她提着装满了野果的篮子,一边送她回家,一边微笑地说:‘咳,真糟,我没有什么礼物可以送给你。我口袋里连一根丝带也没有,更不要说会唱歌的洋娃娃了。不过我会送你一件很好的礼物,不是现在——大约十年以后。”

4、指导朗读。

师:这就是那个和气的城里人对达格妮说的话,谁能根据句子中的提示语把这句话读好?其他同学注意看、注意听。

师:大家评一评,他读得好在哪里?有什么建议送给他吗?

生评价——再读

5、体会达格妮心情变化的句子。

师:一次不经意的相遇,达格妮得到了一个和气的陌生人的承诺——十年以后送她一件很好的礼物。同学们,如果是你,得到这样的承诺你会相信吗?

师:有同学高兴,有同学怀疑,有同学觉得不大能相信。那么达格妮又有什(1)(课件5)“当她渐渐长大的时候,有时会微笑着想起这件事,期待着那件礼物。”我从这句话看出达格妮开始对那件礼物是很期待的。师: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生读)

(2)“那个人真会哄我,哄一个八岁的小姑娘。送我一件很好的礼物,在十年以后!”我从这句心理描写,感受到格妮觉得这份礼物不大可能兑现,她开始怀疑那个人是骗她的了。(课件6出示句子)

(3)比较下面两个句子,(课件7出示句子:送我一件很好的礼物,在十年以后。在十年以后送我一件很好的礼物。)对比两句话有什么样不同?

(4)指导朗读。

师:对于这份礼物,达格妮由期望,到怀疑,到最后怎样了?

生:最后达格妮失望了。我从这句话感受到:“即使他有这样的心意,也无法把礼物送到我的手中啊。”

(5)(课件8出示句子“即使他有这样的心意,也无法把礼物送到我的手中啊。”

(6)运用关联词说话。

师:那么同学们能用“即使„„也„„”来说一句话吗?同桌先相互说一句。(同桌间互相说话)

师:愿意把你想到的句子说给大家听吗?

三、感悟本文的写作特点,初步了解插叙的表达作用。(课件9)么表现呢?谁来说一说,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到达格妮的心情变化? 教师过渡:第4、5自然段内容是达格妮对十年前的回忆,作者把它插入到十年后的故事中,这种写法叫“插叙”。那谁能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吗? 师:是的,这就是这部分插叙的作用。它让我们知道十年后的礼物的由来。还有助于表现音乐大师信守诺言的崇高品格。突出中心。我们今后的习作也可以尝试运用这样的方法。四、四人组合作学习第三部分:

师:现在让我们再跟着达格妮的思绪回到公园里的音乐会上。十年的时间,当达格妮一次次想起,一次次失望的时候,就在十年之后,这个礼物却奇迹般地来了。此时,达格妮有哪些表现?(课件10)请四人为小组合作学习,找找达格妮得到这份礼物之后的表现,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写上你们的体会。

(一)学生合作学习。(二)代表汇报,点拨,评价。

1、理解重点句子:忽然,她坐直了身子,睁大了眼睛。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教师过渡:咱们读文章的时候,可以抓住一个字,也可以抓住一个词,甚至可以抓住有些重要的语句,看看你能体会到什么,感悟到什么。谁来说说你抓住哪方面来体会?

(1)体会句子: “忽然,她坐直了身子,睁大了眼睛。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2)指导朗读。

师:刚听到乐曲时达格妮很惊奇,听完乐曲后达格妮的表现又是怎样的?

2、理解重点句子:达格妮听完乐曲,眼泪流满了双颊。她歇力抑制住呜咽,弯下身子,把脸埋在双手里。(课件12)(1)找出对达格妮动作描写的词。

(2)从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什么?(3)学习“双颊”的“颊”字。

“颊”是什么意思?组个词语、并说一句话。生:“脸颊”,“小妹妹脸颊绯红,显得机灵可爱”。

(4)学习多音字“呜咽”的“咽”。(课件出示:学生组词)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读一读,并组词。

师:同学们,得到礼物应该高兴啊,为什么达格妮哭了?(5)指导朗读。师:能让达格妮如此的激动,所以这份礼物对她来说,是一份怎样的礼物呢?你能用文中的话来回答吗?

3、理解重点句子:这是最好的礼物——对于一个十八岁的少女来说,这是比华美的衣服、漂亮的项链更珍贵的礼物。(课件11)(1)从这里可感受到达格妮收到礼物后怎样的心情?

(2)为什么这首乐曲超过了它们,成了最好最珍贵的礼物呢?(板书:珍贵)(3)指导朗读。

4、体会大音乐家的祝福。

让我们像爱德华格里格那样真诚地祝福她——(课件出示句子:“你是黎明的曙光,你就是幸福。”示意学生读)

师:音乐会结束了,达格妮觉得有一种陌生的情感在心中萌芽了。于是,她无限感慨地面对大海高声说: 生:“生活啊,我爱你!”

5、理解“ 陌生的情感”?

6、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

师:达格妮从音乐家那里感受到了对她的关爱的幸福,信守诺言的美好,对生活充满了快乐与希望。这就是课文所说的“陌生的情感”。因此,达格妮再也抑制不住内心激动的心情,面对大海,她高声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课件12出示句子:生活啊!我爱你!)(师示意学生读)

(“生活呀!我爱你——”)(生读,五、课堂小结,悟道理

师:同学们,学到这儿,你认为达格妮从大音乐家那里收到的礼物仅仅是一首乐曲吗?还有什么呢?

师:是啊!信守诺言,是音乐大师爱德华·格里格送给达格妮的一份珍贵的礼物,也是送给老师,送给你们,送给我们所有人的一份珍贵的礼物!让信守诺言永远与我们相伴吧。

六、联系生活,随堂练笔。(课件13)

1、(课件)说一说:发生在你身上的有关信守诺言的事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件事?

2、教师过渡:是啊,看到这样动人的故事,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也想把亲身经历过的信守诺言的故事和老师、同学们分享,现在,就请大家打开记忆的匣子,把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印象最深的一件信守诺言的事它写下来。时间是5分钟。

3、学生写片断。

4、学生代表汇报。

5、教师评价

6、课堂小结。

七、资源共享,课外拓展。(课件14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后大家可以把你昨天准备的写有信守诺言的名言小书签也当作礼物,送给你喜欢的老师、同学、朋友们,好吗?

附板书:

十年后的礼物

一首乐曲

爱德华——————————————————达格妮

珍贵

!!

上一篇:叮铃铃说课稿下一篇:做销售保险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