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师版五年级上册

2024-05-04

辽师版五年级上册(精选6篇)

篇1:辽师版五年级上册

辽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一、指导思想

1.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发展特长,全面提高。2.重塑校园文化,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教学方式,推进基础教育改革进程。

二、目标任务

1.立足生活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探索综合实践活动方式及途径。

2.以创新教育为主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体验、感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其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以研究性学习为重点,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生存能力的要求。

4.通过多种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5.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逐步探索出一条科学规范的活动课程评价体系。

三、活动内容

(一)拥抱自然

围绕“植物”的研究主题,开展了解植物、爱植物、调查统计校园的植物、寻找秋天等系列活动。

(二)走进社会 开展环境卫生小卫士、参观龙鼎山仿古长城等活动。

(三)体验生活

主要开展爱家、爱父母,珍爱父母的叮咛、父母的关爱活动。

(四)动手操作

主要开展制作小礼物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活动中成长,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尽量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适合其自身特点的活动天地,让孩子都能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每一个人的潜能。

四、活动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要反映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各方面的个性表现。不但要关心学生学会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更要关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和变化,关心学生合作与交往能力的提高,关心学生社会化的发展。

评价的内容应该包括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情感反应、参与程度、合作程度等。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评价”,充分挖掘和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发展和个性化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乐趣。活动主题一 我是小小摄影师

活动背景

掌握基本的数码摄影技术,会让我们更加充分地享受到生活的惬意和乐趣。“小小摄影师”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码信息化背景下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活动目标

掌握简单的摄影技巧,并能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些技巧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与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热爱生活的态度。

活动过程

一、活动激趣

1.导言:你们会照相吗?

2.播放:祖国的壮美山河及学生生活的照片记录。3.活动:生展示自己的照片,找出照片的优点和缺点。4.提问:通过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二、初步了解

1.小组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如何解决? 2.了解相机的发展历程。说一说你见到过的照相机。3.关于相机,还有哪些好奇和感兴趣的问题吗?

三、制定方案

1.讲述:关于摄影,大家提出了这么多有意思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现在我们都不是很清楚,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得出来答案。

2.提问:小组商量一下,你们准备研究哪方面的问题? 3.了解摄影拍摄角度、照片的布局和光线的应用。

四、实践活动

1.谈话:想不想自己实践一下呀? 2.摄影的注意事项

五、操作室

1.拍摄了这些照片觉得满意吗?如果还不满意怎么办? 2.活动:学习使用美图软件来美化照片(美图秀秀)。3.美化后的照片和原来的对比有什么变化?是否满意? 4.学习如何将照片存入电脑。(小组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六、制作电子相册

1.提问:你想通过什么方式来展示给大家看呢?(1)通过播放幻灯片方式.(2)通过一张一张给大家看的方式。(3)老师上课之初的方式好不好? 2.教师评价、同学互评。3.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4.教师小结。

顽皮的手偶 活动背景

在日常生活中,玩具为很多孩子甚至是成年人所喜爱,可以自由操控的玩具更受青睐,手偶便是其中之一。手偶是中国民间艺术,是由17世纪初的和木偶发展而来的。

活动目标

通过制作手偶,了解民间木偶戏。学会利用和改造身边废旧物品,培养环保意识。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热爱生活。培养认真负责、善于沟通、乐于合作的良好行为习惯。

活动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展示课件和实物,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可爱的动物吗?知道他们叫什么吗?

2.展示手里的废旧物品,你们能用它们做出漂亮会动的手偶吗?

二、学生小组探究

1.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材料,摆一摆,看一看,议一议,这些材料怎么运用,可用来制作手偶的哪部分。

2.选出一种主要材料,挑选所需辅料(装饰所需的材料)。3.根据材料选择相应的制作方式和手偶造型,小组成员间的材料可以进行资源共享。

教师巡视指导和学生共同研究。4.根据动作方式进一步完成手偶的设计,画出设计草图。想一想看,怎么做快捷、美观。

三、展示设计成果

1.展示几个构思比较好、能够充分利用材料特点的设计和创意。

2.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针对不同材质,有创意地表现手偶。

3.帮助学生解决制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四、制作手偶 1.挑选出所需材料。

2.依据上节课的设计,加以改进,进行制作。

3.初步制作完成后,小组探究各个作品有待改进的地方,进行修改。

五、手偶剧的表演

1.介绍手偶剧,引导学生了解环保的意义,想想看我们还可以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

2.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小组成员的手偶形象,设计情景剧。

3.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手偶和所扮演的角色,设计手偶的语言和动作,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作品。

4.分小组表演手偶情景剧。活动主题八 生活中的小窍门

活动背景

指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小窍门,解决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麻烦、棘手的小问题,既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又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

激发活动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小窍门,并针对生活中遇到的麻烦提出他们有待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提出问题:在衣服上蹭上油笔的痕迹,应该怎么办?

2.揭示主题: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生活中的小窍门,教师板书:生活小窍门

二、讨论并提出问题 1.教师说出几个生活小窍门

(1)现在很多酒瓶造形十分独特,拿它作花瓶再合适不过了,买一些塑料花在里面就成了家里一件十分漂亮的装饰品。

(2)有沙子或异物进眼睛的时候,立即吐口水,吐多点,然后不停地眨眼睛,百试百灵的(3)家里很多杯子上都有茶渍,可以用牙膏刷,抹在茶渍上,一刷就下来啦

(4)白鞋刷完包上卫生纸晒,在阳光下曝晒,会很白。2.你们还知道哪些生活小窍门,能不能与大家分享一下?

3.在学生汇报过程中为小窍门分类。其中有教师演示的小窍门,也有学生的小操作。

4.这些小窍门你们都是怎样发现的

5.是不是什么事情都有小窍门,总结小窍门的分类 6.你还有哪些生活方面的小难题,提一提?看看能不能解决。你还想知道哪些生活小窍门?需要解决的问题用卡片记下来。

7.介绍小窍门。学生举例说说

三、总结 教师结束语:

每天都在变化的生活,需要更多更新的生活技巧和生活窍门,享受优质健康的生活,需要简单实用的窍门,愿本节课能打开你聪明、智慧的头脑,去迎接更加轻松、简单、美满的生活。

活动主题三

小车跑起来

教学目标:

1、通过制作小车的过程,学习使用剪子、直刀、锥子等简单工具的方法;

2、了解使用橡皮筋作动力,可以驱动小车运动,初步感受能量的转换和作用;

3、通过制作和研究小车运动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 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4、初步感受小车运动状态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培养解决问题就要从多个方面 进行思考和研究的习惯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使用橡皮筋作动力,可以驱动小车运动,初步感受能量的转换和 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制作和研究小车运动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准备:一个小药盒、一张较厚的纸、一枝用过的旧铅笔、剪子、直刀、锥子 等 教学步骤

一、谈话引入:今天,各种各样的车辆在人们的生活和 谈话引入 生产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车的运行状态又和 哪些因素有关呢?让我们制作一辆小车,对这一问题 通过制作小 做一番研究吧!做一辆橡 车 的 过

二、做一辆橡皮筋动力车。皮筋动力 程,学习使 用橡皮筋作动力,用小盒做车轮,就可以制作一辆 车 用剪子、直 刀、锥子等 简单的小车,进行研究了。

1、准备好材料。简单工具的 方法

2、尝试着制作小车(1)在药盒底部钻一个小孔(2)在药盒盖处钻一个大孔(3)用双面胶加工盒盖,使其与盒身一样粗。观察小车 运行(4)橡皮筋从盒底穿入,并用火柴梗卡住。(5)橡皮筋另一端从盒盖穿入,套住笔芯。(6)穿上毛衣针。

3、观察小车运行: 将笔芯朝顺时针方向拨动,把盒内橡皮筋拉紧;把 初步感受能 小车平放在地面上,观察它的运行状态。拓 展 延 量的转换和 问:作为车辆的小盒是怎样转动起来的,原因是什 伸:研究 作用 么?小车转动时,卡在盒底的火柴梗转动吗?

三、拓展延伸:研究小车 现问题和解 对小车运动状态进行观察的基础上,请同学们对小 决问题的能 力,以及动 车的运动进行深入的研究。

1、改变车辆自身状况 手操作的能 创新活动 力

2、改变车轮状态

3、改变路面状况 培养解决问 对小车的研究,同学们一定有许多收获吧!请在和 题就要从多 把你最主要的收获写在活 个方面进行 同学们交流分享快乐的同时,思考和研究 动记录本上。

活动主题五

沟通大本营

一、破冰游戏、引出课题

1.上课之前我们先玩一个游戏好不好?请同学们围成一个圈听 音乐快速走,老师喊数字是几就几个人抱成一团!抱团失败的同学要为大家表演一个节目(游戏3次)。

2、由请抱团失败的同学为大家表演节目,大家掌声鼓励!

3、老师要采访两位表演节目的同学,当你独自面对观众表演节目 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害怕、紧张、怕被嘲笑.....)

4、其他同学,如果表演节目的是你,而你什么也不会怎么办?如 果有人帮了你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从中你有什么领悟?

5、可能因此会成为朋友增进感情,在今后的生活中愿意把自己的 想法说给对方听,而这就是沟通,生活在沟通大本营里,同学们的生活一定是轻松愉快的(板书课题)

二、探究交流

1、同学们想一想,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会有这种压力感和孤独感? 要怎样面对?

2、生活中常常有不愉快的小事发生,比如下面的场景(表演发卡 误会)不同的沟通方式会有什么后果呢?(如果道歉....如果不道歉......)

3、道歉的方式有哪些呢?(当面道歉、便条写信、网络、鞠躬拥 抱)板书:面对面交流,便条,网络,肢体动作。

4、那么,你从中有什么感悟?除此之外不同的沟通方式不但能解 除误会也能增进感情,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打招呼、点头、微笑、拥抱)这就体现了沟通的重要性。

5、请同学们拿着手中的卡片对号入座,选出小组长,在小组长的 带领下完成表格。讨论在不同情境下用哪些方法和周围人进行交流的。

三、展示与评价

1、谁愿意分享你们的讨论结果?(边听边补充)同学们的沟通方 式多种多样,哪一组最全面?

2、生活和学习中,其他人是怎样沟通交流的?

3、说一说,你最擅长使用和最容易接受的沟通方式。

4、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沟通方式,那么课下庆同学们与自己不 喜欢的伙伴沟通交流,下节课分享你的感受和收获!

同学们,沟通是人与人架起的一座无形的桥梁,是情感的纽带,相信同学们今后会用正确的沟通方式温暖你我,快乐成长!

活动主题六

我们在行动

一、活动目的

1、教育学生关注身边的垃圾,引导学生调查垃圾的产生、了解垃圾的危害以及分类处理等活动,从而来认识环境问题;

2、引导学生能对水的污染和水资源的浪费情况进行简单的考察,并写成简单的考察报告,并通过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调查处理信息能力。

3、通过调查研究以及自己动手捡垃圾,节约用水等活动,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资源意识。

二、活动重点:

1、让学生了解生活垃圾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通过写垃圾处理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三、活动的实施步骤: 本次实践活动的实施是五年级学生,因此共分为:

1、活动准备阶段。

2、调查研究阶段。

3、汇报交流阶段。

4、宣传展示阶段

5、扩展、延伸阶段。

第一阶段: 活动准备 为了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此次活动中,有效地展开调查研究,让学生了解此次主题研究的意义。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去查资料来了解“我们生存的环境对我们的学习与生活有什么影响? ”课上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人类对保护环境的认识不够,在垃圾处理和利用时,把一些有毒有害的物质排入河流土壤,使水土受到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那么如何处理垃圾,保护生态环境呢? 教师因势利导提出本次主题活动,让同学们去进行一次垃圾的调查,了解垃圾的产生、分类、危害和处理情况。开始制定活动计划和方案,准备工作完成。

第二阶段: 调查研究 依据活动主题的要求,设计了 三份调查表,一份是一个三口之家每天大约产生的垃圾,种类和危害,这些垃圾是如何处理的调查。第二份是学校垃圾产生和处理情况调查。第三份是家乡 水污染的调查。(1)家庭垃圾调查 首先从自己的家开始调查,看看家里一天扔掉多少垃圾,扔掉的都是些什么。连续记录一周后作出统计。这些垃圾是怎么产生的? 又是如何处理的? 可以从网上查找垃圾的危害和处理的资料。一个家庭有这么多垃圾,那么一个乡 镇、省份呢? 请你结合实际提出垃圾的处理方法的建议。(2)学校垃圾的调查

1、校园的各种垃圾是怎样产生的?

2、垃圾的产生主要是我们的卫生习惯所形成的,我们怎样来改变 这些不良的习惯,使我们校园环境更加优美呢

3、校园的这些垃圾你认为怎样处理? 提出合理化建议。(3)关于家乡 水污染的调查 调查家乡 水源污染情况及造成污染的原因。对如何防治水污染,提出你的好的建议。

第三阶段: 汇报交流 汇报交流是整个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学生们纷纷展示自己的调查研究成果。学生们搜集整理垃圾的危害: 主要有 ⑴果皮会使人摔倒; 毛皮、废纸影响美观; 金属类垃圾会放射射线;塑料袋埋入地下会影响植物生长。⑵生活垃圾中含有病菌、寄生虫,如果直接用来作为农家肥料,人吃了施了 这种肥料的蔬菜、瓜果,就可能得病。⑶工业废渣中的有些有机物质,能在一定温度下通过生物分解成恶臭,从而污染大气。⑷垃圾会侵占大量土地。如: 我国光是北京三环路与四环路之间的垃圾就占地7000多亩。⑸污染地下水。矿山、钢铁厂等排放的工业废渣中,含有不少有害物质。如砷、汞、铅、铬等,这些有害物质日晒雨淋,会渗入地下,从而使地下水受到污染。⑹污染农田。垃圾肥造成土壤渣化。用强有力的数字说明垃圾的危害这么巨大,坚定学生的环保意识。垃圾的分类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将垃圾分成三类

一、有机垃圾: 又称湿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或餐余废弃物。包括:瓜果皮、蔬菜皮、变质食品、剩饭菜等。

二、无机垃圾: 又称干垃圾、可回收垃圾或可再生废弃物。包括:废纸、废金属、废塑料、废玻璃、废织物(布料)等。

三、有害垃圾: 又称危险废弃物。包括: 废电池、过期药品、水银温度计、废油漆桶等。垃圾的处理: 垃圾的处理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向社会公布了 处理城市垃圾的国家行动方案。这个方案规定: 今后中国的城市垃圾将进行填埋处理,并把垃圾填埋产生的气体收集起来发电,通过综合处理回收利用,可以减少污染,节省资源。汇报家三口之家的一天垃圾量,计算全班、全校、全县、全市乃至全省一天合计约产生多少千克垃圾。水污染原因是造纸厂把污水直接排入河中大地中,周围居民的生活垃圾直接倾倒入河中和大地上。解决校园垃圾问题最根本的是从从我做起、现在做起,不乱扔乱丢,看到垃圾随手捡起放到垃圾箱内,用我们实际行动去影响教育周围的同学。现在,就请同学们将校园内的垃圾拾起,用我们的行动美化校园。学生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学会了 积极思维,集思广益,相互合作,知道了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垃圾,激起了保护环境的社会意识

第四阶段: 宣传展示 了 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如何让每个人都参与到保护环境的活动中来,并积极进行宣传。要求每位学生做好宣传工作,向家人、邻居、亲戚宣传垃圾的危害和处理垃圾的保护水资源重要性。人人动手编写一份《爱护环境,从我做起》 的手抄报,加深减少垃圾爱护环境的责任心。

第五阶段: 扩展、延伸: 圾其实是放错了地方的财富,如果将它有效的利用,能做许多的事情,还能节约大量的资源。同学们课后还可以继续了解垃圾的回收利用、重新使用等方面的情况。评价与反思 评价本次综合实践课的情况,反思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活动中继续加强和努力。

活动主题七 早餐的学问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早餐的分类,知道科学营养早餐有利于健康,养成良好的饮食规律。

2.培养学生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并对结果做出一定的解释。

3.学会配置一些科学、合理、有营养的早餐菜谱,做一名“小营养师”。教学重难点:

学会配置一些科学、合理、有营养的早餐菜谱,做一名“小营养师” 课时安排:本活动共用四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早餐研究

(一)制定活动方案

1、提问引入研究课题:早餐 问题设计:

(1)同学们,你们早晨到第三课时,肚子有什么感觉?(2)引起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3)这些情况会有什么害处? 对于吃早餐的学生教师可这样提问:(1)你早餐每天吃的是什么?

(2)对于每天一样的早餐,你有没有感到厌倦,没胃口?(3)你吃的早餐是否符合科学营养价值?

通过提问,使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早餐问题上来,以引起学生的思考,产生 学习兴趣,从而为活动的内容开展创造条件。

2、分组讨论各小组研究课题,制定调查方案。

各小组制定各自的研究课题及方案,例如:a.调查早餐价格定位问题。b.调查早餐营养问题。c.调查早餐用餐时间问题。d.调查附近“一百放心早餐”的销售情况。e.上网收集早餐资料。

第二课时

(二)调查整理

1、各小组根据各自的研究课题,在一星期内在社区、家庭、学校 进行调查访问。

2、分组整理调查结果。

学生根据自己一星期对早餐用餐情况的调查,进行整理、统计,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

(三)讨论思考

1、分组讨论统计结果。

学生对他们各自统计的结果(百分比)进行讨论,思考为什么会有的所占比例大,有的所占比例小。是否科学合理?

例如:早餐时间一般起床后半小时吃比较科学,起床后就吃不利于健康,在路上、校门口吃不卫生。

2、分组提出科学合理意见。

各小组根据讨论结果,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可参阅有关的资料,写成一份富有建设意见的报告。

(四)交流报告

1、汇报成果。

每组根据自己的一份富有建设意见的报告,在班上进行汇报。

2、学生答辩。每组汇报后,全班学生对每组的研究课题,可进行提问,小组派代表进行答辩。

第三课时

(五)做一名“小营养师”

让学生来做一名“小营养师”,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配置一套科学、合理、有营养的早餐菜谱,在班上进行交流。

例如:

主食:馒头、包子、油饼、烧饼、豆沙包、泡饭、鸡蛋挂面、鸡蛋炒饭。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咸鸡蛋、火腿肠、豆腐丝、小葱拌豆腐、炒花生米、煮黄豆、豆腐干、酱豆腐。

稀的食物:牛奶、米粥、鸡蛋汤、麦片粥、面条。

小菜:泡菜、拌胡萝卜丝、拌黄瓜、拌雪里红、拌西红柿白菜丝、拌海带丝等。

(六)实践活动

要求学生在家做些实践活动,为自己或爸妈做一次早餐,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活动成果: 活动方案、调查问卷、调查报告、照片等

成果汇总: 1.调查统计表。2.设计宣传画。3.写活动后的收获。4.自己设计的营养早餐 实施时的相关要求:

1.学生自由选择活动主题,对同一主题的学生合并为同一小组,选出组长,讨论设计活动方案。

2.对自己选择的活动主题查找相关资料,根据资料、平时的观察尽量设计较科学的调查问卷

3.对校外学生早餐情况进行观察、记录

4.调查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找到彬彬有礼、落落大方。5.采访组:

(七)活动评价,总结提升

今天我们收获真不少,在这次活动中,你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呢?你最欣赏哪个小组?

第四课时

二、零食与健康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生活在幸福、温暖的家庭里,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关心、爱护,似乎并不存在什么危险。但是,生活中仍然有许多事情需要备加注意和小心对待,否则很容易发生危险,酿成事故。下面就谈谈食品安全要注意什么:

1、正确洗手,是饮食安全第一步。

“湿、擦、搓、捧、干”,人人饭前便后不忘做,病菌不入口。

2、路边饮食、零食拒入口,疾病远离我。

3、不买包装不完整、标示不明的食品,不吃隔餐食品、牛奶。

4、购买眼睛、鳞片明亮有光泽、肉质有弹性、无腥臭味的鱼;呈粉红色具弹性的肉;绝不买头、脚部以及尾扇部变黑、头部快脱落的虾。

5、防交叉污染:买回家中的食物,应分类分区贮放;烹调时,生、熟食分开处理,保持餐具与食器清洁。

6、禽畜类食物先除去内脏、清洗,并依每餐份量个别包装存放冰箱;蔬菜去污、除烂叶,不以一般报纸(可用白报纸)包裹置冰箱内,防油墨食入体内有碍健康。

(二)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食品卫生习惯。

1、购买食品时要进行选择和鉴别,不购买“三无食品”。就是没有商标的食品不能买;没有生产日期的食品不能买;没有厂址的食品不能买。天气炎热,微生物繁殖迅速,食品容易腐败变质,一旦不注意易发生食品中毒,故烹调及保存食物时应特别注意卫生,尤其是厨房环境设施卫生、个人卫生及食品原材料调理都要注意。

2、除了服药预防外,食疗也是方便可行的选择。一根白萝卜、半个橘子皮、三片生姜、两段葱白、一绺香菜,煲汤全家喝,就能够达到增强呼吸道防护能力 的作用。

(三)发生身体不适怎么办?

1、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

2、饮水。立即喝下大量洁净水,稀释毒素。

3、催吐。用手指压迫咽喉,尽可能将胃里的食物吐出。

4、用塑料袋留好呕吐物或粪便,送医院检查,以便于诊断。

5、出现脱水症状(如皮肤起皱、心率加快等),应尽快将国毒病人送往附近医院救治。

(四)小结:

喜欢零食是孩子的天性,但往往在吃得高兴的同时却忘记要看看食品是否过期,是否变质,因此就存在一个很大的安全隐患。请同学们在享受零食时记住要吃安全放心的食品。

活动主题八

生活中的小窍门

活动目标

1.了解利用网络收集资料的方法,了解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些小问题,能够用小窍门解决问题。了解小窍门与低碳环保的关系,提升环保意识。

2.学生制作收纳篮,了解废旧物品在生活中的运用。

3·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养成善于思考、勇于尝试、勇于创新的意识。认识到生活小窍门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家庭责任感。

活动重点:解决生活中的烦心事。活动难点:解决生活中的烦心事的办法。关键:寻找小窍门的途径和方法。活动过程

一、直接导入

教师:在衣服上蹭上油笔的痕迹,应该怎么办?

(首先将酒精倒在衣服蹭上油笔的划痕上,接下来将满满两瓶盖的漂白水倒在清水中,捎做搅拌,之后再加少许的洗衣粉,这个量您可以自己掌握。再将衣服完全浸泡在水里,时间是二十分钟。时间到了,清洗衣服一点印记也没有了!)

二、揭示主题: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生活中的小窍门(板书:生活小窍门)

1、教师说出几个生活小窍门(1)、现在很多酒瓶造形十分独特,拿它作花瓶再合适不过了,买一些塑料花在里面就成了家里一件十分漂亮的装饰品。

(2)、家里很多杯子上都有茶渍,可以用小苏打刷,抹在茶渍上,一刷就干净了。

(3)、白鞋刷完包上卫生纸晒,在阳光下曝晒,会很白。

2、你们还知道哪些生活小窍门,能不能与大家分享一下?

3、学生汇报自己知道的生活小窍门。

三、探究路

1、这些小窍门你们都是怎样发现的?如果不清楚怎么办? 设计意图:着重引导学生用电脑上网搜索来获得知识的方法。

2、怎样利用网络收集资料呢?(教材36页)

3、小组制订一份调查活动计划表。(寻找去污小窍门)

四、操作室活动 利用废旧报纸编制收纳篮 活动准备:剪刀、双面胶、报纸数张 活动过程

1、导航站(教材38页)

2、小提示(教材39页)

五、瞭望窗: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小窍门不但能使生活更健康,也能为社会节约很多的资源。

六、总结: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了生活中的一些小窍门,掌握了利用网络收集资料的方法,增强了家庭责任感,利用废旧物品搞创作,初步形成环保意识。

篇2:辽师版五年级上册

活动主题的背景:

如今的家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面对6+1的家庭模式,由于家长的娇惯和宠爱致使大多数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生活,就连扫地,擦桌子这样简单的生活都不会。长此以往孩子们依赖的心理会越来越强,这样在未来踏入社会也是不能独立生活的,所以教会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是很重要的。钉纽扣属于学生日常生活中应该会做的小事,所以就应该锻炼学生从日常小事开始做起。活动的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本活动让学生认识各种纽扣,知道纽扣有什么作用。2能力目标:让学生通过活动的探究和实践知道不同纽扣的钉法,并能快速熟练的钉好纽扣,提高动手能力和设计能力。

3情意目标:通过本次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同时让学生懂得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课件;纽扣创意作品等。学生准备:各种纽扣、布、针线、剪刀等 活动过程:(建议2课时完成)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师:课件出示谜语(兄弟四五个,各进各的门。若是走错路,就要笑死人。)生:猜谜底——(纽扣)

2、师:(课件出示纽扣图片)大家说说你身边都哪些物品上有纽扣? 生:指名回答

3、师:那你们知道这些纽扣都起到什么作用吗?

生:小组讨论汇报(固定物品的作用;装饰物品的作用。)

4、师:老师想调查一下咱班同学以前遇到衣服上的纽扣掉了是怎么办的?谁帮你们钉的纽扣? 生:(让家长帮助钉好的)

5、师:老师觉得对于三年级的你们来说,“钉纽扣”这件事情自己是可以做好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如何钉纽扣好吗?(板书课题)二:交流探究

1、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来课前搜集到的纽扣,认真观察这些纽扣有不一样的地方吗?区别在哪里?

2、生:小组合作探究汇报(颜色、大小、形状、材料、扣眼数等方面的区别)。

3、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接下来我们就重点研究一下根据扣眼数量不一样,看看纽扣的钉法会有什么变化?

生:小组合作交流,并画一画四个眼的纽扣有几种钉法。

4、生:汇报交流的结果,教师适当指导

三、快乐动手做——钉纽扣(一)穿针引线。

1、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工具和材料,小组内互相帮住尝试穿针引线。教师巡视指导。(穿针有什么小窍门,如何打结?)

2、师:为什么要在线的末端打结?

3、生:指名回答

(二)钉纽扣

1、师:请学生阅读课文中的钉纽扣的步骤,自己试着把一颗纽扣缝到布料上面。

2、师:课件展示操作中的安全提示。

3、师:巡视注意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4、生:反馈在钉纽扣的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请会做的学生给予演示,如果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在适当的指导。

例如:扣子放反了或者放到布的反面了。

进针时候找不到扣眼。

在钉的过程中线为什么线总打結?

钉几遍线合适?

钉完扣子怎么打结,止结应该留在哪一面?

5、生:不断改进作品最后达到熟练钉好纽扣

6、生:小组之间进行比赛:5分钟之内订好一颗四眼纽扣,要求每种钉法都得有。四:展示评价作品:

以下两个方面来评价

牢固:用一些力气不能拉下来就过关了。美观:是否从布的反面进针

松紧是否合适

针脚是否匀称

正面是否有线头

止结是否打在衣服反面。

1,请同学们根据评价标准先自己评一下自己的作品,然后在小组之间互评。

2、请每个小组选出2个最优秀的作品作为小组之间的评比,选出优胜的小组

3、教师小结评价 五:实际运用

1、师:同学们现在已经熟练的掌握了钉纽扣的方法了,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帮我一下:看老师今天穿的这件衣服就掉了一颗纽扣,那我们在真的衣服上钉纽扣和我们今天的练习相比较应该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2、生:小组交流讨论。

3、生:汇报交流的结果

4、师:小结课件展示:最好用原来的纽扣,如果原来的丢失就用相近的代替。

同种颜色的线。

采用相同的针法。

要与对应的扣洞对齐。

与其它纽扣上下也要对齐。

六、课堂延伸:

1、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轻松一下,我们共同来欣赏一下纽扣的别样风情。教师出示纽扣画的图片,拓宽学生视野,知道纽扣还有很多妙用。鼓励学生课下有时间也可以动手尝试设计并做一做。

2、师:今天同学们学会了钉纽扣的技能,从现在开始遇见纽扣掉了就要自己钉上了。老师更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一步一步学会。。。

3、生:我要学会自己洗衣服

我要学会帮助妈妈收拾屋子

。。。4师:老师听了同学们的回答感到很欣慰。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自己去做,不会的可以学着去做,祝愿大家都能成为生活中自强自立的人。

板书:钉纽扣 纽扣的作用 四眼纽扣的钉法 钉纽扣的步骤

教学反思:这是一个培养小学生生活技能的实践课。我设计的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钉纽扣的方法,在学中做,做中学的过程中能熟练的钉好四眼纽扣。

通过学生的操作可以看出来这项技能对于三年级来说较容易掌握的。有两个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弱的孩子但通过小组的帮助也最后钉好了一颗纽扣。

篇3:辽师版五年级上册

一、走进生活, 感知建模

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 他们的演绎推理能力还不完善, 好多数学内容的学习必需建立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之上. 学习的数学内容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 让数学走进生活,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也是新课标的重要精神. 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学习, 来分析, 来解答.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选取也是以生活中的一些原型来设置的. 这些问题的呈现方式具有生活情境化, 很多教学内容都是采用图文相结合的形式来安排的, 教材中的画面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 也正如新课标中所阐述的那样, 让学生从生活中感知数学模型, 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比如, 在教学这一节课时, 教师营造了一个让学生买铅笔的情境. 买铅笔是学生经常遇到的事情, 所以学生就会对这样的情境产生兴趣. 教师再引导学生走进情境, 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而教材中看似简单的两只小动物在一起对话的画面, 却蕴含着一个数学信息资源, 学生通过观察便能简单地获取一个数学信息, 即15支铅笔, 被小花兔买去9支, 那么还剩多少支呢? 这样, 学生就在一个生动形象的现实情境中经历了建模的感知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发现了数学问题, 为下面如何解答这道题的策略和数学建模奠定了基础. 如果我们直接让学生来计算15-9, 由于学生没有生活经验作为铺垫, 所以对这两个数字也许就不感兴趣, 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 但如果营造了一个生活情境, 那么学生马上就会意识到计算15-9是为了解决自己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 并且从生活中建立了15-9的数学模型.

所以,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对数学内容进行有效建模时, 要引导学生学会认真看图, 弄清楚教材中图的意思, 这为学生理解题目奠定了基础, 可以让学生准确、快速地理解题目的意思, 为下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作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 形成建模

受小学生年龄特征的限制, 学生思维的发展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他们的动手操作才能形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学生只有通过操作, 才能让自己的思维有条理性, 才能让自己的数学建模有序.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学生看到数学问题时, 连题目还没有看完整就马上开始解答, 结果造成了许多错误, 特别是一些题目的数量比较复杂, 中间有很大的跨度, 学生错误的现象更是普遍. 这是因为学生在平时的解决问题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建立数学模型思想, 缺少了把生活经验数学化的过程. 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建立数模思想就是为学生解决问题找寻一条捷径, 看看哪个策略可以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 并初步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教学这一课时, 我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计数棒来代替铅笔, 每人拿出15根计数棒来自主操作, 然后全班交流自己的建模过程. 生1:我是一根根数的, 当数到第9根的时候, 我就把它放在一边, 看看还剩下6根. 生2:我是把15支铅笔分成10支和5支, 然后拿10支来减去9支还剩1支, 再加上旁边的5支, 就得到还剩6支铅笔了. 生3:我是把要买的9支铅笔分成5支和4支, 拿15支减去5支得到10支, 再拿10支减去4支得到6支, 所以还剩6支. 生4:我是这样想的, 9加上6等于15, 所以15支铅笔减去9支还剩6支. ……

这样,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 许多学生形成了15~9的数学建模思想, 从而获取自己的解答策略. 然后, 我把这些解答方法列举投影出来, 让学生在一起小组讨论, 看看哪一种解答方法更好, 更简便, 从而达到最优化的建模思想, 形成最佳的解决问题策略. 所以, 学生通过操作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过程也是学生获取数学建模的过程. 这个过程, 对学生学习数学以及应用数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实践应用, 内化建模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获取的建模思想与解题策略要通过一系列的实践与应用才能得到内化, 才能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完整的建模思想, 而让学生实践应用是学生对数学建模的一个不断修正与完善的过程. 所以, 在学生完成数学建模思想之后, 我们还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应用中加以内化. 只有这样, 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才能更加完善.

篇4:北师大版五年级英语上册教案

本课设计遵循新《英语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的理念,注重在学习语言知识和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和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以生为本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水平,进行各种活动,力求做到面向全体,促进全员参与。通过体验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

(1)能够了解怎样询问生日、年龄和正确表达生日和年龄。

(2)能用本单元主要句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

2.知识目标:

(1)基本掌握核心词汇When, birthday, autumn, spring, March, September, October,及短语happy birthday. 能说,能简单运用。

(2)句型

When is your birthday?It’s March 12th.

How old are you?I’m eight years old.

(二)教学重点:

1.怎样询问生日、年龄和正确表达自己的生日和年龄。

2.能用本单元主要句型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

(三)教学准备:

课件,电子白板,习题

(四)教学过程:

Step1 Greetings and warm-up

Step2 Set the scene

(1)T: Today is my friend’s birthday. I have a gift for her.

(Ss review and read the word: gift.) Here is a birthday gift. 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birthday.(Ss read and practice the pronunciations).

Let’s sing it!

Ss: Sing a birthday song together, and say “happy birthday” to the friend.

(2)整体感知

Watch the flash and think about the question: Whose birthday is it? (It’s Mocky’s birthday.)

(3)Read the story one sentence by one sentence.

Show the pictures of the four seasons and a calendar, learn spring, autumn, October, September, and October.

(4)Read the story again, and repeat: Today is Mocky’s birthday.

T: When is Mocky’s birthday? How old is Mocky?

Write down the dialogue and read.

(5)Then do the exercise: T or F.

Step3 Paper work:

(1)Show table 1 and fill Mocky’s birthday and age.

Then read the story again and complete the table 1 in groups.

Check the answers.

(2)Show a calendar again, and ask Ss to answer:

When is your birthday? How old are you?(Point at the right picture and talk about it.)

Ask 3 friends about their birthdays, and complete the table 2.

Ask 2-3 to show their table and read the sentences.

Step4 小结: 新单词和句型.

T:Today we learned five new words…

Ss: Spring, autumn, March, September, October.

T: And how to ask and answer your friends’ birthday and age?

Ss: How old are you? I’m … . When is your birthday? It’s … .

Step5 Say Goodbye.

(五)板书设计:

Unit 4 Mocky’s birthday

When is Ken’s birthday? How old is Ken?

It’s March 12th.

He’s 10 years old.

New words:

springMarch

autumnSeptember

October

(六)作业设计:

1.Read the story.

2.Tell your parents your birthday in English.

三、教学反思

“Mocky’s birthday”是小学英语北师大版第九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重点是关于询问及介绍生日,年龄的句型,以及十二个月份的学习。本堂课的教学选择了第一课时,关于课文教学。课文由Mocky看到桌上的礼物,猜测是谁过生日,由此引入关于询问和介绍自己生日和年龄的对话。

在教学中,我利用课件的展示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由听力练习,到模仿对话,学习单词,再到自读课文,运用对话,由学习到模仿再到运用。

反思这堂课,在前半部分学习新知的环节上,先设计学生整体感知,再由整体到句,词,对新单词的学习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边听边读边学,分解了课文的难度。学生在学习时也就不会有太难而学不懂的感觉。

总之,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英语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英语,使他们喜欢英语,乐学英语。

作者简介:

曾丽娜(1981~),女,四川成都人,职称:小学一级教师,学历:本科,主要研究方向:英语。

篇5: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 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假设法和代数法德一般性。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程序:

一 激趣导入

师:咱班同学家里有养鸡的吗?有养兔的吗?既养鸡又养兔的有吗?把鸡和兔放在同一个笼子里养的有吗?在我国古代就有人把鸡和兔放在同一个笼子里养,正因为这样,在我国历才出现了一道非常有名的数学问题,是什么问题呢?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研究大约产生于一千五百年前,一直流传至今的 “鸡兔同笼”问题。

师:关于“鸡兔同笼”问题以前你们有过一些了解吗?流传至今有一千五百多年的问题,是什么样呢?想知道吗?

二 探索新知

1(课件示:书中112页情境图)

师:同学们看这就是《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这里的“雉”指的是什么,你们知道吗?这道题是什么意思呢?谁能试着说一说?

生:试述题意。(笼子里有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鸡兔各几只?)

师:正像同学们说的,这道题的意思是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各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鸡和兔各有几只?

师:从题中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生:笼子里有鸡和兔共35只,脚一共有94只。

生:这题中还隐含着鸡有2只脚,兔有4只脚这两个信息。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这道题的数据是不是太大了?咱们把它换成数据小一点的相信同学们就能解决了。

2.出示例一(课件示例一)

题目: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师:谁来读读这个问题。

谁能流利的读一遍?

请同学们轻声读题,看看题里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读题

师:现在就请你来解决这个问题,你想怎样解决?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生:我想我能猜出来。一次猜不对,多猜几次就能猜对。

师:按你的意思就是随意的猜,为了不重复,不遗漏,我们可以列表按顺序推算。(板书:列表法)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想用方程法也能解决。(板书:方程法)

生:要是笼子里光有鸡或光有兔就好算了,可这笼子里却有两种动物,我还没想好怎么算。

师:那我们就不妨按笼子里只有鸡或只有兔来思考,假设笼子里全是鸡或全是兔,看脚数会有什么变化,说不定从中你们就能找到解题的思路呢。(板书:假设法)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那这些方法行不行呢?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对你们感兴趣的方法进行尝试验证一下吧。

生:在小组内尝试各种方法。

师:经过上面的研究学习,你们都尝试运用了哪种方法呢?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生1:我们小组用列表法找到了答案,有3只鸡,5只兔。

师:把你们研究的结果拿来让大家看看。这样按顺序推算,对于数据小的问题解决起来很方便,不过一旦数据比较大,比如笼子里的鸡和兔有100只,200只,甚至更多,再用这样的办法怎么样?

生:很麻烦。

师:是啊,那要花费很长时间。哪个小组还想汇报?

生:我们小组用方程法计算的。(生说计算过程,师板书过程。)

师:我们看这个方程列得是否正确?4X表示什么?2(8-X)表示的是什么?兔脚数+鸡脚数=什么?这就是列这个方程所依据的数量关系。谁能把这个数量关系完整的说一遍?

生:说数量关系。(鸡脚数+兔脚数=26只脚)

师:根据这个数量关系你能想到另两个数量关系吗?

生:叙述另外两个数量关系。(26只脚-鸡脚数=兔脚数

26只脚-兔脚数=鸡脚数)

根据这两个数量关系你又能列出哪两个方程呢?

生:汇报师板书两方程。

师:除了可以设兔有X只,还可以怎样设?

生:还可以设鸡有X只。那兔就有(8-X)只。

师:对,那根据什么数量关系你又能列出怎样的方程呢?

生:汇报,根据鸡脚数+兔脚数=26只能列出方程2X+4(8-X)=26

根据26只脚-鸡脚数=兔脚数能列出26-2X=4(8-X)

根据26只脚-兔脚数=鸡脚数能列出26-4(8-X)=2X

师:同学们看根据不同的数量关系我们能列出这么多的方程,但是同学们要注意用方程法解决问题时必须要找准数量关系。

师:除了这两种方法,假设法有运用的吗?

生:汇报。

我们小组是把笼子里的动物都看做鸡。(板书:全看作鸡)

生:我们是这样想的。假设笼子里都是鸡,应有脚8×2= 16只,比实际少了26-16=10只,一只兔少算2只脚,列式为:4-2=2只,所以能算出共有兔10÷2=5只

鸡就有8-5=3只。(生说师板书计算过程)

师:这位同学说的你们听明白了吗?结合算式进行明理。明确每一步算式各表示什么意义。

师:这种方法都明白了吗?结合课件图画进行解释质疑。

师解释:刚才我们把笼子里的动物都看做鸡(课件图画上显示)那么笼子里共就应该有多少只脚?

生:16只。

师:实际上笼子里有26只脚,怎么会少了10只脚呢?(课件显示)

生:每只兔子少算2只脚。

师:一共少算10只脚,每只兔子少算2只脚,所以有5只兔子, 3只鸡了。

师:把笼子里的动物都看做鸡,你们会算了,要是把笼子里的动物都看做兔,(师板书:全看作兔)又该怎样思考呢?你能参照前面的方法自己试着做一做吗?

生:试做。

师:刚才已经假设都是兔的同学,再按假设全是鸡的情形算一算。

生:练做。

师:谁来说说假设全是兔该怎么算?

生:假设笼子里都是兔,就应有脚8×4=32只,比实际多了32-26=6只。一只鸡多算2只脚,4-2=2只。就能算出共有鸡6÷2=3只。兔就有8-3=5只。(生说师板书计算过程。)

师:你们也都算上了吗?师解释:要是都是兔的话,就有32只脚,而实际有26只脚,为什么会多出6只脚呢?(课件示)

生:每只鸡多算2只脚。

师:一共多算6只脚,每只鸡算2只,所以有3只鸡,5只兔。

师:还有运用其他方法的吗?

师:同学们看,通过上面的探究学习,我们共找到几种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三种)哪三种?(列表法,方程法,假设法)你们能说说这三种方法各有什么特点吗?

生汇报:列表法适合于数据小的问题,数据大了就不适用了。

方程法思路很简捷,但解方程比较麻烦。假设法,写起来简便,但思路很繁琐

师:那以后我们再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就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三 巩固练习

师:现在就请你来解决那道数据较大的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生:独立解答后全班交流。

师:哪位同学愿意说说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生:汇报不同的算法。(学生边汇报边把计算方法展示在实物展台上)

师:刚才我们用自己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你们想知道古人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示)

师:古人的办法很巧妙吧?如果大家对这种解法感兴趣,课后可以再研究。

师:在一千五百年前,我国的古人就发明出这么的数学问题,一直流传到现在,他们还想出那么巧妙地解决办法,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知识财富,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吗?

四 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学会用……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

师:今天通过大家的自主探索,找到了多种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方程法和假设法应用得都比较广泛。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比如有些租船问题,钱币问题等。下节课我们就应用这些方法去解决那些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鸡 兔 同 笼

列表法

方程法 假设法

解:设有兔X只,鸡就有2(8-X)只。 全看作鸡

4X+2(8-X)=26 8×2=16(只)

2X+16=26 26-16=10(只)

X=5 4-2=2(只)

8-5=3(只) 10÷2=5(只)

答:有5只兔,3只鸡。 8-5=3(只)

26-4X=2(8-X) 全看作兔

26-2(8-X)=4X 8×4=32(只)

2X+4(8-X)=26 32-26=6(只)

26-2X=4(8-X) 4-2=2(只)

26-4(8-X)=2X 6÷2=3(只)

篇6:辽师版五年级上册

《分饼》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带分数。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观察、比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进行学法迁移。

教学重点

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的分类。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自主探究法。

课前准备

实物投影仪、挂图(课文插图)、多媒体课件。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和同学们分享。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猪八戒正遇到一个难题:取经途中师徒四人饿了,准备吃些干粮,八戒打开包裹分饼(板书:分饼),发现只剩下了3块,他呀,不知怎么分才能平均分?同学们愿意用你们的智慧帮帮他吗?(出示主题图:)

二、新课学习

(一)探索活动一。

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圆形纸卡代表饼,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1.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2.全班反馈,展示分法。

(1)指名汇报,交流分法。

(2)操作演示,总结分法。

先把1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到—,按照这样的方法,再分第2张饼,这样每人分到3个—张,即34张。

把3张饼叠在一起分,每人分到3张饼的—,也是—张。

3.这时每人只分到四分之三张饼,要使每人刚好吃到一张饼,每人必须再分到几分之几?合起来一共几分之几张?

(二)探索活动二。

唐僧师徒四人每人还吃不到一张饼,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担心他们吃不饱,又给他们4人送来了9张饼,现在平均每人又可以分到多少张?

1.同桌讨论分法。

2.班级反馈,展示分法;

(1)学生汇报,交流分法;

(2)操作演示,总结分法。

分法一:先分1张,每人—张,这样一张一张分,9个—张,也就是—张。

分法二:可以把9张饼叠在一起分,每人分到9张的—,合起来也是—张。

分法三:可以先分8张,每人分到2张,再分剩下的1张,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又分到—张,合起来是1张又—张。

板书:写作2张,读作:二又四分之一(学生跟读)。

小结:三种分法得到两个分数,因为分法都是正确的,所以这两个分数的值是相等的。

(三)探索活动三。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获得新知

1.出示下列分数,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并分类。14、23、34、94、33、65、55、89、63、214。

2.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并汇报(说出分类的依据)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小结出示:

真分数:分子小于分母<1。

假分数: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1。4.辨析举例:分母的值越大,这个分数的值是不是就便假分数了呢? 讨论后学生举例。

5.讨论:214应该分入哪一类?

带分数: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1。

小结:带分数也应归入假分数这一类,带分数是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

三、结论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带分数。

四、课堂练习

第一关:填一填。

(1)以4为分母的真分数,分子最大应是()。

(2)以8为分母的假分数,分子最小应是()。

(3)—是真分数,—是假分数,那么X是()。

第二关:判断。

(1)假分数都比真分数大。`````````````````````()

(2)带分数一定大于假分数。```````````````````()

(3)分子是5的真分数有4个。`````````````````()

(4)分母是5的假分数有无数个。```````````````()

五、作业布置

完成《课课练》。

六、板书设计

上一篇:9册作文备课下一篇:兼顾效率与公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