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

2024-04-09

退避三舍(精选6篇)

篇1: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的典故

作者:

【拼音】tuì bì sān shě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典故】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释义】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退让

【近义词】委曲求全

【相反词】针锋相对、锋芒毕露

【成语造句】

◎ 同它们的远亲海蜇一样,海葵的触手上有一种刺细胞,触及到它的触手时,这些刺细胞便会像一个个极小的鱼镖射入触摸者的皮肤并往皮肤里注射一种有刺激作用的液体,使接触者麻痹死亡抑或被吓得退避三舍。

◎ 马儿就自觉地退避三舍了。

[退避三舍]

篇2:退避三舍

【汉语文字】退避三舍

【汉语拼音】tuì bì sān shè

【字词解释】避:回避难所;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

【词语解释】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成语性质】褒义词

【成语用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

【近义词】委曲求全

【反义词】针锋相对、锋芒毕露

【英文翻译】retreat to avoid a conflict

重耳逃亡在楚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晋楚在城濮交战,后来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军队撤九十里。

成语示例

面对他们的无理取闹,我只能退避三舍。

明朝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五回:“按行军三十里一停,谓之一舍,三舍九十里。言异日晋楚交兵,当退避三舍,不敢即战,以报楚相待之恩。

篇3:晋文公的退避效应

晋文公, 名重耳, 生于公元前697年, 卒于公元前628年。

重耳的父亲为晋献公。晋献公灭骊戎后, 纳了年轻美貌的骊姬为妃子, 并且十分喜欢这位新妃子。骊姬得宠后, 晋献公疏远了申生、重耳、夷吾几个儿子。后骊姬得子, 名曰奚齐, 晋献公意欲废长子申生而立奚齐为太子。申生被逼而自尽, 为了避祸, 重耳和夷吾逃往他国。重耳历尽艰辛, 先后辗转于狄国、齐国、宋国、曹国、郑国、楚国、秦国等地。

重耳心存仁义, 礼贤下士, 得到了贤者智士的鼎力相助, 即使面临极大的风险, 一批忠实的属下也不离不弃。狐偃、赵衰、贾佗等有远见卓识的贤士跟随其19年, 为重耳渡过难关作出了巨大贡献。还有一位叫介子推的名士, 曾在晋文公饿得奄奄一息的时候, 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熬汤给重耳喝。

晋献公死后, 骊姬弄权, 天怒人怨。里克等大臣密谋杀掉奚齐及其弟卓子, 准备迎重耳回国为君。重耳感到自己在国内还没有根基, 所以拒而未返。

其弟夷吾捷足先登回国继承了君位, 称为晋惠公。晋惠公恐怕重耳与他争夺君位, 多次派人刺杀重耳。

重耳预先得到消息, 由狄国逃到了齐国。到齐国后, 齐桓公厚加礼待, 为他娶妻, 并送他马匹。第二年, 齐桓公死, 齐国发生内乱。重耳贪图安逸, 不想离开, 又继续住了三年。赵衰和狐偃等人与重耳夫人商量, 阐述了重耳必须得到外力帮助返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而不能在温柔之乡消磨意志的道理。重耳夫人是一位深明大义的女子, 支持丈夫不畏艰险, 创立伟业, 与赵衰等人设计把重耳灌醉, 装上马车离开了齐国前往楚国, 以寻找靠山, 伺机归国。沿途备尝艰辛屈辱, 到达了楚国。

楚成王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 颇有远见的政治家, 他以诸侯国君的礼遇接待重耳。在宴会上, 楚成王问重耳:“如果您当了国君, 将如何报答我的知遇之恩呢?”重耳支吾了一番之后说:“流亡之人有何回报呢?我有的东西成王您都有, 我没有的东西成王您也有。”成王说:“我这样厚待于你, 总该有所承诺吧。”重耳说:“若托您的福, 能够回国为君, 如果晋、楚两国军队对垒, 我将命令晋军退避三舍。”

楚令尹子玉劝说楚成王杀了重耳, 免遗后患。楚成王却认为“重耳是一个既讲仁义, 又有本领的人才, 晋国权柄终为其执掌。”没有采纳子玉的建议。

后来秦穆公邀请重耳去秦国, 不仅热情款待, 还把女儿怀嬴嫁给他, “秦晋之好”的成语就出自于此。

晋惠公死后, 晋国大臣们欲迎重耳归国执政。秦穆公派军队护送重耳归国, 重耳继位, 是为晋文公。经过几十年混乱的晋国方才安定下来, 晋文公开始整顿和治理国家, 诸如整顿官职, 责成各级官员尽职尽责, 轻徭薄赋, 赈救困乏, 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关税, 开通道路, 促进商旅贸易, 奖拔贤能, 赏赐有功, 赡养老人, 礼遇宾客。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 从而晋国大治, 一天天强大起来。

晋国国内安定以后, 晋文公便开始了一系列的对外战争和外交活动。对于晋文公称霸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晋楚“城濮之战”。公元前633年, 楚成王率楚、郑、陈等国军队围攻宋国, 宋国向晋国求援。晋文公抓住这个时机, 立即进行战前准备, 首先派兵攻打楚国的盟国曹国, 活捉了曹共公。晋、楚两国在城濮交兵, 晋文公履行当年的承诺, 命令晋军退避三舍, 当时晋军将领难以理解, 狐偃等向将士们解释了其中缘由。楚军统帅令尹子玉求战心切, 以为晋军胆怯, 挥师追击。晋、楚两军决战, 晋军大胜。这次战争, 晋文公不仅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 而且占领了道德高地, 得到了秦、齐等国的首肯, 奠定了晋国称霸中原的基础。

“城濮之战”把北上争霸的楚国打败后, 晋文公为周襄王在践土建起一座行宫, 举行向周襄王献俘的盛大仪式。周襄王命大臣王子虎等册命晋文公为齐桓公以后的又一位侯伯, 周襄王赐给晋文公象征霸主权威的礼器及黄河以南大量土地。晋文公从此可以直接祭祀天神, 自由征伐。他随即在践土与各国诸侯举行了盟会, 史称“践土之盟”。从此, 晋文公便成为春秋时代的又一位霸主。

退避效应

“退避效应”指晋文公君子一言、退避三舍、言而有信, 从而赢得道义, 获取人心, 终成霸业。

晋文公坎坷跌宕的一生, 演绎了许多影响历史进程和名垂青史的故事, 如放火烧山寻找恩人介子推;行将就木、割股奉君、志在四方、秦晋之好、白水为誓、汗马之劳、危如累卵、一战而霸、师直为壮、人莫予毒、退避三舍等成语均与晋文公有关。尤其是“退避三舍”, 蕴含着诚信文化的内涵, 不仅体现了政治和军事智慧, 而且成为做人和经商的准则。

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故事早已形成“退避效应”, “退避效应”不仅闪耀着历史的光辉, 而且穿越时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代启迪

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孔子说:“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诗仙李白曾留下了“常存抱柱信, 岂上望夫台”的诗句, 讲述了一个青年为诚信殉命的故事。有人请教李嘉诚先生成功的秘诀, 李嘉诚先生答曰:“一字而已—信。”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无不得益于诚信的助推。我们今天的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值得从“退避效应”中得汲取智慧。

一、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经济越发展, 诚信的作用越重要。现代银行、证券、保险、电子商务、网上购物等都是以诚信为基础的。一旦产生诚信危机, 就会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损失, 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一国的诚信危机有可能殃及世界。比如,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其实质就是一场诚信危机, 是美国华尔街的“精英们”为了一己私利, 违背职业道德将垃圾包装成财宝欺骗世界。其结果是大量企业倒闭, 无数员工失业, 世界经济严重倒退。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一再说明,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 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

二、诚信是企业发展的基因。哲学规律告诉我们, 有因必有果, 有果必有因。现在许多企业“其兴也勃焉, 其亡也忽焉。”健康发展和基业长青的企业都离不开健康基因特别是诚信文化。如历经300多年而不衰的同仁堂, 已成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优秀代表, 可谓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托起同仁堂这块“金字招牌”的基座则是“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品位虽贵必不敢省物力”的店训和“修合无人见, 存心有天知”“一视同仁, 老少无欺”的理念。

三、失信是企业衰败的鸩酒。名利既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 同时也是导致企业破产倒闭的陷阱。不少企业当家人在名利面前丧失了道德和人性, 利令智昏、财迷心窍, 将企业送上了不归路。

品牌价值达150亿元的三鹿集团曾经是我国乳制品行业的一面旗帜, 董事长田文华是全国著名的女企业家。2008年因危害消费者的“三聚氰胺”事件, 而导致三鹿集团破产, 田文华因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被判处无期徒刑, 并处罚金2000多万元。

美国华尔街传奇人物、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前董事会主席、对冲基金创始人麦道夫, 设计庞氏骗局使基金投资者损失600多亿美元。不仅公司倒闭, 麦道夫也被法院判处150年监禁, 罚款1700亿美金, 年过古稀的麦道夫将在监狱里度过他的凄惨余生。

篇4:如何理解对方的“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产生于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逃亡过程中的一段对话。《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重耳到了楚国,楚王盛情招待并问重耳:“公子若返回晋国,如何回报我?”重耳先客套了一番,说:“楚国这么强大,这么富有,晋国能拿出什么来回报呢?”楚王继续追问:“虽然我什么都有,你还是说说用什么回报吧?”重耳就说:“如果以大王的力量使我返回晋国,将来晋楚两国万一交兵,我会退避三次扎营。如果您还继续进逼,我就只好同你打上一仗,在战场上见输赢。”由此,后人把两方相遇、其中一方避让的行为称“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是一种“报”,这里的关键是“报”字的内涵。对“报”的理解不同,就有可能产生误判。纵观古今,涉及到“报”,一般有下列四种情况。

一是情感的回报,即“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这种回报是完全超脱算计的,目的在于满足情感需要,“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二是礼仪的回报,即按照礼仪的要求采用不同的对待方式,根据《论语·乡党》的记载,孔子面对不同的人,会报以不同的对答,有“恂恂如也”、“便便言,惟谨尔”、“侃侃如也”、“訚訚如也”、“如也”、“与与如也”。之所以这么复杂,是因为对象的身份不同而产生的礼仪区别。这种回报有了一些计算,但不完全对等,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就是强调这种回报的不对等。但是,这种不对等以“滴水”为前提,没有滴水哪来涌泉?

三是利益的回报,即“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彼童而角,实虹小子”。这是不带任何情感因素的计算。正因为是一种斤斤计较,所以是冷冰冰的,不但没有情感的无偿因素,而且也没有礼仪的相让因素。由于它排除了情感和礼仪,人们往往不大看得起这种计较。然而,这正是市场经济所必须,即完全对等的平等回报。

四是阴谋的回报,即“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先抛出一个诱饵,目的是钓鱼。这种诱饵的抛出者,显然希望得到的回报大于诱饵,必须有赚头,能把对手彻底拿下更好。同上一种回报相比,不但没有情感,而且也不讲对等。所以市场经济对这种“报”有规则的限制。

管理中的一个常见问题,就是双方对“报”的理解不同。如果把“退避三舍”理解为情感回报,就会要求对方不计得失。显然,在重耳对楚王的回答中,重耳是计算得失的,但以“三舍”表示尊重和礼让。所以,楚王的大臣才对重耳的回答不满意,要求楚王杀了重耳。而“三舍”之后的对峙,则是完全对等的斤斤计较了。需要指出的是,重耳的回答和楚王的理解,都没有阴谋的成分,光明正大。然而,后来人在施展钓鱼权谋时,往往也会给出“退避三舍”的假象,所以在这里一并论之。

管理活动中,需要人们弄清楚“报”的内涵,否则就可能产生矛盾甚至带来冲突。例如,有些企业举办“感恩节”,既然是感恩,明显是喻指员工要向企业提供情感性回报,即不计得失的回报;然而,员工未必作这样的理解。上级向下级布置工作,通常会希望下级能够给予礼节性尊重;但对下级而言,有可能利害的计算超过了礼节的约束。本来是投桃报李的对等活动,有的人却希望在平等交易的基础上添加情感的认可,但对方却不一定买这种账。持有阴谋论假设的人,则有可能把对方善意的交易行为看做恶意的欺骗行为而拒斥;或者寄希望于对方当傻大头而受骗。一旦对“退避三舍”所示之回报产生理解上的差别,就会做出不合适的选择。

篇5:成语退避三舍的故事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出处: 《淮南子・泰族训》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前交趾,后幽都,师起容关,至蒲水;士亿有余万,然皆倒失而射,傍栽而战。武王左操黄戟,右执白旄以麾之,则瓦解而走,遂土崩而下。

释义: “崩”,倒塌。“解”破裂。像泥土倒塌瓦片破裂。比喻彻底垮台或溃败。

故事: 商纣王是商朝的末代君主,是一个暴虐无道的昏君。他贪恋酒色、荒淫无度,整日花天酒地,寻欢作乐,不理朝政。

他听信谗言,重用奸臣,残害忠良,戮杀无辜,他强征暴敛,动用巨资,强迫百姓为自己修建宫苑,他惨无人道,制造种种酷刑,以观看人受刑后的痛苦为乐。在他暗无天日的统治下,百姓无不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虽说商朝的疆土辽阔广袤,左起东海,右至杳无人烟的沙漠,南从五岭以南的交趾,北至遥远的幽州,军队从容关一直驻扎到蒲水。士兵不下数万,但打起仗来,因为兵士不愿意为纣王战死,所以“倒矢而射”把兵器扔在一边。商朝军队士气如此低落,商朝的政权自然是岌岌可危了。

所以,当周武王左手擎着用黄金作装饰的大戟,右手节用牦牛尾装饰的白色旌旗、坐着战车,势不可挡地杀来时,所到之处,无不披靡,讷纣王军队的溃败,商纣王政权的垮台,就如瓦片的碎裂,泥上倒塌,迅速而无法挽救。

篇6:退避三舍成语故事

【近义词】:委曲求全、远而避之

【反义词】:针锋相对、锋芒毕露、周旋到底

【灯谜】:一再让住房

释义

退避三舍,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自《左传》:“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 历史典故:退避三舍

★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

★ 成语故事

★ 成语故事大全

★ 成语故事

★ 经典成语故事

★ 简短成语故事

★ 玉汝于成成语故事

★ 成语故事典故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退避三舍】相关文章:

退避三舍成语故事04-24

退避三舍的成语含义和造句04-21

上一篇: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书:机电一体化专业下一篇:定宁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情况汇报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