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作文写作指导

2024-05-09

课堂作文写作指导(精选8篇)

篇1:课堂作文写作指导

《如何提高写作教学中课堂指导的有效性》

课题研究的中期报告

揭阳市空港区地都中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它包括一个人的语文能力、思想修养、生活体验、知识积累、文化素养和写作习惯。同时,作文在考试中占有40%的大比例分数,因此,作文教学自然也就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

然而,就是这样一项重要的综合技能,这样一个在高考中“举足轻重”的版块,我们的学生却“谈文色变”,我们的老师虽有“授业解惑”之心,却无“授之以渔”之策,传统的训练模式“指导—作文—批改—评讲”在作文教学作用甚微,教师的“指导”因脱离实际写作而成为纸上谈兵,学生的“作文”因缺少鲜活的材料而成为“无米之炊”,那么,老师的“批改”和“评讲”也就失去针对性,变得毫无意义了。总之,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已十分突出:

1、写作课程开设偏少,作文指导缺位,甚至几乎没有;

2、教师的作文指导纯为理论说教,严重脱离学生的写作实际;

3、学生缺少写作素材,少有个人的真实作文;

4、教师批改速度较慢,评讲不及时,缺乏针对性;

5、写作教学观念落后,形式单一,很难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

6、作文指导随意性很强,没有形成系统化。

这些都成为作文教学的诟病,严重制约作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如何提高写作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困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亟待解决。

面对作文教学存在的弊病,我们开展课题研究,希望探求提高写作教学中课堂指导有效性的方法与技巧,力求解决两大问题:

(一)“教”“学”并行,使教师的课堂指导成为学生的实际写作指南针,实现课堂指导的明确性和实效性,避免单一的理论,单面的说教,最终因“教”与“学”脱节而使得教师辛辛苦苦的作文指导课变成无用功。

(二)努力拓展渠道,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把激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造力放在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位置去思考作文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基于此,本课题准备研究一下三个问题:

(一)构建开放的写作课堂,开拓多样性作文训练形式,提高课堂指导有效性。传统的作文教学缺乏生动性和吸引力,很容易使学生感到厌倦,失去写作的动力和表达的热情。这样势必影响作文教学,久而久之就束缚了学生作文时的思维。

(二)构建有效的素材积累体系,提高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激发写作热情与灵感。学生写作能力较薄弱,主要原因在于见识浅,生活积蓄不多,思想情感贫乏,由于没有素材自然就无法写出好文章,更无法深刻地表现文章的主题。作为语文教师,主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善于积累材料、运用材料。

(三)构建多元化作文评讲课,提高作文评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及时高效的作文讲评,好似一盏明灯,可以为学生指点迷津,使学生茅塞顿开;又犹如一把钥匙,为学生开启遨游作文浩翰大海之门。

三、课题研究过程及其具体操作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二年:(2014年9月~2016年9月)第一阶段(2014.9--2014.12):立项申请、开题报告

1、选题(2014.9)

2、课题立项申请(2014.10)

3、设计研究方案和撰写实施计划(2014.11)

4、写开题报告,启动课题研究.(2014.12)第二阶段(2014.12--2016.7):研究活动、资料收集

5、按方案和计划开展研究活动。(2014.12--2016.6)

活动中认真做好情况记录和资料收集(包括会议通知、会议情况记录、图片资料、案例、课例、课件、调查表、实验报告、工作总结、心得体会、论文、获奖证书及有关文件等资料的收集)。

6、做好阶段性总结,写出阶段性总结报告。(2016.7)第三阶段(2016.8--2016.9):撰写总结,申请结题

7、研究任务完成,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撰写课题总结报告,申请结题。(2016.8--2016.9)

8、向评审机关递交材料参加结题评审(递交材料包括:结题评审申请书、课题立项申请书、课题研究总结报告以及作为已实现预定目标、完成既定课题研究任务的佐证材料的会议情况记录、图片资料、案例、课例、课件、调查表、实验报告、工作总结、心得体会、论文、获奖证书及有关文件等)。

四、课题研究中取得的初步成果

1、成员理论水平有所提高。开展实质性工作过程中,我们面临很多的困难与问题,遇到许多挫折与失败,使我们能及时发现工作中大的不足与缺点,有针对性地加以整改,修正我们研究的方法和措施,逐步提高各成员的专业水平;

2、初步探索到适合实际、可操作的研究方案,有利于后期工作的开展;

3、完成对学生写作情况的调查,掌握学生实际情况的第一手的资料;

4、按各研究项目的内容收集、积累材料,为后期的研究做资料的准备。

5、完成几个课堂教学设计并进行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进入实质方面的探究。

五、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三方面:

(一)学生方面

1、学生的写作兴趣不高,未能积极配合课题研究的各项活动,使得课题研究效果欠明显;

2、学生知识积累单薄,生活阅历肤浅,造成写作水平在较短的时间内难以迅速提高,课题研究效果出现滞后性;

(二)教师方面

1、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不高,专业性,针对性的培训不多,影响课题研究的系统有效开展;

2、受团队成员教学跨年级、居住跨区域及教学任务、家庭事务的影响,各成员之间未能充分交流,深入探讨。

(三)学校方面

1、学校对课题研究在资金及时间上投入不够,未能确保课题按时按质进行;

2、现有的教学制度使得学校未能足量开设写作课,学生训练不够。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中面临重重地困惑:

其一,课题的全面开展遭遇学生的热情欠缺,如何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调动其参加的热情?

其二,如何科学安排各成员的工作,合理协调,密切配合,使研究合理化、系统化、高效化? 其三,如何统筹安排,抽出时间,并争取各级部门资金的投入,为课题研究保驾护航。

六、今后研究思路与计划

针对前阶段存在的问题,我们及时调整工作思路:

1、加强理论方面的研究。继续加强课题组成员培训,通过研修,进一步提升课题理念水平,并为他们更多提供校外学习交流平台。

2、重视实践方面的探究。继续做好校际相互学习工作,聘请课题研究专家为全体课题组成员做课题研究阶段问题剖析和专题讲座等方式,让课题组成员有更充分的认识,保证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更深刻、更有效。

3、协调各方面的力量,争取更多人力、物力及资金的支持。下阶段工作计划如下:

1、分子题分阶段研究:计划将课题研究分成若干个研究领域,个人负责其中的某一部分,分阶段进行研究;

2、定时间定中心交流:定时进行交流学习,并确定交流讨论的主题,力求每次解决一个问题,每次都能有所收获;

3、争时间争硬件开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争取课题研究活动室,争取设备配套及资金投入,以确保课题研究顺利开展;

4、常态化多样化进行:计划每两周学生进行一次写作活动,每个月教师交流学习一次,学生活动及教师交流的形式力求灵活多样。

篇2:课堂作文写作指导

——如何编写寓言

【写作导航】

寓言是就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它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要想写好寓言,得注意以下几点:

一、故事短小,寓意深刻。

寓言的篇幅短小,其目的是寓事说理,精彩的故事是写好寓言的关键。没有一个有趣的故事,道理就没有一个安身的地方。要想写出一个通俗简单而又有吸引力的故事,首先要发挥丰富的想象,确定寓言的主人公。然后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活动起来,让他们来到你的故事中,演绎出一个富含某种哲理的故事。

寓言仅有故事还是不完整的,因为它的教育性,寓言往往还要揭示一个简单明白的道理。如“骄兵必败”的哲理就是被蕴含到一只蚊子和一只狮子的故事中;“祸福相依”的哲理被蕴含到塞翁失马的故事中。深刻的道理蕴含在有趣的故事中,很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生活中有很多有现实意义或教育性的道理,我们都可以把它蕴含到我们想象的故事中去。

二、抓住特点,赋予情感。

寓言的描写对象同童话一样,一是写人,二是写物。写物的寓言一般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物描写得具有人的思想、性格、品德和语言、动作等。写物时,要抓住物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来写。如狼的残忍、凶狠,羊的温和、善良,狐狸的狡猾,驴的愚钝;青松的坚韧,杨柳的柔情,荷花、秋菊的高洁,蜡梅的风骨等。赋予神、动物和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思想性格,运用语言、神态等描写表现其特点,再加上比喻、拟人和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最终达到生动其情节、深广其道理的效果。三、一线串珠,事理融合。

设计寓言故事时,要从命题人的考查意图出发,注意故事和哲理的相生相融。这样可以使内容集中、主题鲜明,同时事理交融,串起了故事,揭示了深刻的寓意,让读者在享受精彩有趣的故事之余自然而然地懂得了道理。

要写好寓言故事还应该注意:一是要尽可能把故事写得生动形象;二是语言不仅要精炼,还要幽默、风趣;三是要把所描写的对象的特点写得鲜明突出。【例文引路】

龟兔赛跑后传

龟兔赛跑,输了比赛的兔子很不服气,他觉得自己失利的原因是中途睡觉耽误了比赛,并不是自己跑得慢。那天回家,兔子见到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用异样的眼光看他,兔子爸爸甚至都不承认他这个儿子了。唉,想想一辈子背着个黑锅生活,太没面子了。于是,他多次给森林田径仲裁委员会写信,要求重赛。

功夫不负有心人,兔子终于等来了田径仲裁委员会决定重赛的电子邮件,他们还派专人监督了重赛过程。比赛的结果不用看你也知道,因为这次兔子没有睡觉。兔子高兴地在微博里第一时间就公布了此事:龟兔赛跑,兔是赢家。

这次轮到乌龟不舒服了。他想,上次明明也是这样跑的,甚至在得到兔子要求重赛的消息后,他还加大了训练量,可怎么就那么容易地输给兔子了呢?他想不通,他在QQ群里请求网友的支持。

一个月过后,兔子收到了乌龟发来的挑战书,不过这次比赛的项目不再是马拉松,而是一万米障碍赛,乌龟邀请了来自非洲的著名星级裁判鳄鱼做这次比赛的裁判,据说乌龟跟鳄鱼裁判是QQ好友……

比赛开始,兔子依然把乌龟远远地抛在后面,独自向前狂奔,不过来到第一个障碍——水池时,兔子傻了眼。兔子不会游泳,众所周知。怎么办,障碍水池有10多米宽,3-4米深,兔子急得团团转,可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慢慢赶上来的乌龟,也爬到了障碍水池前,只见乌龟扑通一声跳下去,轻松地摆动了一下,就游出了三四米远……比赛的结果让兔子如鲠在喉。在翻越第一个障碍水池差点要命的情况下,兔子放弃了比赛……

兔子想不通,他把自己关起来,说不想明白不出兔窝……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拿自己的长处跟别人的短处比,是自欺欺人,拿自己的短处跟别人的长处比,是自寻烦恼。【名师点评】

篇3:高考英语基础写作课堂指导与训练

目前, 大部分高中学生对英语写作充满畏难情绪, 可以说是“谈写色变”, 他们在写作训练时暴露出很多问题:有的学生审题不准, 其中包括对要点把握不全造成写作时漏写要点以及短文中句子的时态和人称运用混乱;有的基本功不扎实, 用词不当, 固定短语和句型胡乱搭配;有的虽然能够比较准确地表达出全部的内容, 但不会使用正确的过渡语句和不会恰当运用高级句型如强调句、倒装句、含有with复合结构的句子、there be开头的句子、以形式主语it开头的句子以使文章的句式变得更加丰富、行文更加流畅;还有的学生可能由于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在作文中出现大量的诸如拼写、词形、漏写小品词、乱点标点等“恶心”错误。

基于这些情况, 我在基础写作课堂强化训练和指导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任务为基础, 能力培养为主攻”的原则, 自始至终让学生自我建构写作实践中的素材, 从审题到完成后的检查环节完全由学生合作或独立完成以让学生不再畏惧写作, 并且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以下是我在高考备考过程中的一节基础写作课的教学设计 (teaching design) 。

I.呈现目标。

教学三维目标:略。

II.直接引出并展示话题。

2010年, 亚运会将在广州举行。假如你是亚运会的一名志愿者, 请你根据下面的要点提示, 用英语写一篇短文, 向外国朋友介绍一下亚运会的举办城市:广州。

课堂只有四十五分钟, 教学时我坚持以课堂为基础 (classroom-based) , 开门见山地直接进入话题, 展示写作材料。我选择的材料是一个当前的热点话题 (hot topic) , 具有时事性和现实性。

III.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结合所给写作材料讨论基础写作的写作步骤。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刘兆义老师给我们英语教师提出建议:给学生一些问题, 让他们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些权力, 让他们去作选择;给学生一些时间, 让他们自主思维;给学生一些空间, 让他们自主发展。我在课堂教学中,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learner-centered) , 以教学内容为基础 (teaching content-based) , 以教师为主导 (teacher-leading) ,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此时布置学生讨论后, 我只是在教室充当“巡视员”, 帮助学生解决他们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IV、利用实物投影展示两组学生的讨论成果, 同时引导学生对写作步骤进行点评和整理。

一、审题:

1.确定文体:说明文

2.确定基本时态:一般现在时

3.确定基本人称:第三人称

二、要点信息与分句 (基础写作要求写5个句子, 每多一个或少一个句子要被扣掉1分) 。

1.广东省省会城市;中国第三大城市;别称:羊城、花城等;

2.全市面积7434.4平方公里;人口1, 000多万;

3.是一座有2, 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

4.珠江从市中心穿过, 温暖多雨、光热充足;

5.风光旖旎, 旅游资源丰富;

(注:划线部分为关键词。)

三、连词成句、连句成篇:运用合适的句式、句型把所表达出的信息点连成句子, 并使用正确的过渡词连句成篇。

定语从句;同位语结构;with结构;as well as/also/not only...but also...;with.../because...;be rich in.../be abundant in...

V.学生开始独立完成写作任务, 同时叫两名学生上黑板写。

为了训练学生的书写, 在课堂训练时, 我每次都会叫两名学生 (自愿或学生推举) 上黑板写。这样讲评起来非常方便, 对好的表达和书写进行表扬, 也能起到示范作用, 而对不足之处可及时提醒学生注意。

VI.向学生展示写作评分标准, 组织学生小组内评分。

作文的批改和讲评是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我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学生之间应加强合作、互教互学。一方面, 这能充分体现学生间的合作精神, 发挥他们的集体智慧;另一方面, 可以增加写作时的真实感, 训练语言意识和敏感性, 通过动脑、动手纠正错误而印象更深, 提高更快。

VII.利用实物投影展示由各小组评选出来的“高分”作文, 与全体同学一起对这些“高分”作文进行点评。

我在点评时还引导学生拓展表达同一意思的不同短语和句型, 指导他们学习学生的优秀习作, 帮助他们吸取精华。在课后, 我还要求这些学生把他们的习作展示在英语角张贴栏。

VIII.布置作业:布置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写作步骤, 课后独立地写一篇类似体裁的基础写作。

后记:有几个平时英语成绩不太好, 尤其怕写作的男生找我聊天。其中有一个说:“Miss Hu, 原来写作文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可怕。我想通过训练, 我也可以上台展示。”我听了非常高兴, 趁热打铁地对他进行鼓励:“肯定啦!下次我一定叫你。”

篇4:小学高段学生写作课堂指导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写作方法 课堂指导

学生在作文写作时,经常会在篇章结构上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平铺直叙,没有详略;选材不当,偏离中心;东拉西扯,没有主题;主次不分,详略不当;意思相左,首尾脱节;前重后轻,虎头蛇尾;记叙平淡,没有起伏等等。

例如,一个学生的作文题为“小老鼠”,她为了认识老鼠,特意在周末去乡下奶奶家,到了奶奶家,看到奶奶正在冲鸡喊:“喔——”这引起了她的兴趣,本来是要写认识老鼠,却变成了对奶奶撵鸡事情的描写,严重偏离了主题。再如,一个学生写“放假的感觉真好”,本来是要写放假了,没有了学校纪律的约束,妈妈忙着玩“偷菜”也没工夫管她,这篇习作的重点应该放在无拘无束上,但她大部分的笔墨都是描写妈妈“偷菜”时的神态和动作,对放假在家的“自由”一笔带过,属于典型的详略不当。

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缺乏习作指导的时间。教师只有上“口语交际·习作”课时才进行专门的习作教学,一次习作训练一般只安排两节课,一节课主要用来打稿,另一节课主要用来讲评,有时甚至连讲评课也让位于阅读教学或作业练习。二是习作指导关注的内容单薄。作文指导时,教师关注的重点通常放在词语准确、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感受独特、情感真挚等方面,却忽略了对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

针对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课堂指导。

一、学习课文,整体领会写作方法

肖川在《语文教学的目标与策略》这篇文章中提出,对文章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要注意篇章结构,才能很好地进行欣赏借鉴。对于一篇课文,教师往往进行肢解性阅读教学,只关注文章的遣词造句和思想情感,常常忽略它的篇章结构。

以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本为例,“详写和略写”出现在《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我最好的教师》这五篇课文中,“插叙和倒叙”出现在《凡卡》《灯光》《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三篇课文中,“总分结构”出现在《手指》《北京的春节》《和田的维吾尔》这三篇课文中,“对比衬托”出现在《和田的维吾尔》《学弈》《十六年前的回忆》《汤姆·索亚历险记》这四篇课文中,“首尾呼应”出现在《顶碗少年》《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凡卡》这四篇课文中,“承上启下”出现在《北京的春节》《和田的维吾尔》《卖火柴的小女孩》《千年梦圆在今朝》这四篇课文里。从上面的列举看出,一种写作方法往往不只出现在一篇课文里,一篇课文也不仅仅只有一种写作方法。教师如果从整体把握课文,关注篇章结构,将写作方法的指导渗透其中,作文教学就能事半功倍。

比如,让学生领会详写和略写,在教学《北京的春节》一文时,笔者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找出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然后让学生思考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最后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让学生体会详略的写作方法,笔者让学生延伸阅读了梁实秋的《过年》和斯予的《除夕》,引导学生体会老舍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梁实秋和斯予却写得很详细。这样的对比,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详略的妙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写作方法,笔者随机安排学生练笔迁移。例如,《十六年前的回忆》写李大钊被捕时,有三处对比衬托。“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而“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拿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父亲的不慌不忙与敌人的来势汹汹形成了鲜明对比。另外两处,一处是来的人多和我们人少形成对比,一处是那些便衣、侦探和父亲的态度形成对比。三处对比让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的形象跃然纸上。学完这篇课文后,学生在作文里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以下摘录一个学生的作文片段:

今天起得晚了,没来得及吃饭。下课铃响了,我饿得一点力气都没有,肚子“咕噜咕噜”地发出强烈抗议,我只好趴在课桌上。不知同桌李大嘴早上吃了多少,肚子鼓鼓的,都挺到桌边了。他边打饱嗝,边从书包里掏出一颗软心糖,眯着小眼睛,有滋有味地嚼起来,边嚼边炫耀地朝我哈了一口气,四溢的糖果香,让我口水直往下咽。眼睛不争气地往他那边偷瞥了一眼,“天哪!”我竟意外地发现李大嘴的书包里还有一包牛肉干和烧烤味饼干。

——陆康熙《“李大嘴”的故事》

二、引导说话,围绕中心组织结构

教室里常常发生一些事情,让学生兴致盎然,不吐不快。教师如果能捕捉到这些细节,及时引导学生说话,那么这种“说话”就构成了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清楚完整地把事情讲述出来。要达到清楚完整,不仅要注意遣词造句,还要注意说话内容的结构安排。说话有重点,也就是详略得当;说话有中心,也就是主题突出。

下面是笔者引导学生说话的过程:

师:今天诵读的声音怎么这样响亮啊?

生1:刚才数学课,有很多老师来听课。

生2(补充):连校长都来了。

师:是吗?刚才上课怎么样啊?

生(七嘴八舌):紧张!

师:有什么好紧张的,上课的老师都不紧张。

生(高声):老师说话都结巴了,还不紧张?

师:什么,老师说话都结巴?我不信!

生1:真的,数学老师平时说话很快,可这节课说话都结结巴巴的,一句话要想好久才说出来。还有,她提醒我们计算要细心,对我们说,计算很重要,要想得出准确的答案,一定要细心,远离“细心”。我们都知道她想说的是“远离马虎”。

师:他这样一讲,我就信了。那老师平时说话是什么样子呀?

生:她平时说话速度非常快,有时,我们稍不留神,就不知道她说了什么。

师:能用一句话概括地说说,数学老师还有什么变化吗?

生1:老师的板书变得漂亮了。

生2:老师的态度变得和蔼了。

生3:老师的动作变得柔和了。

师:能具体说说她这几方面的变化吗?

…………

这个谈话交流的过程,其实就是指导学生围绕一个中心来“说话”的过程。引导学生围绕“有人来听课,老师变了”这个中心,分四个方面来说话,每个方面又都围绕一个中心句展开,即“老师说话变得结巴了”“老师的态度变得和蔼了”“老师的板书变得漂亮了”“老师的动作变得柔和了”。下面摘录一段学生写的作文:

老师说话变得结巴了。老师平常上课说话的速度极快,要是稍一走神,老师说什么我都会听不见。今天老师说话结巴结巴的,每一句话都要想好久。有时,一句话说了上半截,要停些时间才能说出下半句。徐梦醒在黑板上做题,计算错了,数学老师边讲题边说:“计算很重要,要想得出准确的答案,一定要细心,远离‘细心!”我们都知道她想说的是“远离马虎”。我的手心都出汗了:“糟了,老师说错话了。”教室里真静啊!再看看老师,嘴唇发白,鼻尖上沁出了汗珠,她用手示意我们班平时最喜欢发言的王佳乐,好几秒钟,竟没喊出她的名字,最后只好说了一声:“请你来回答!”

——张笑宇《有人来听课了》

叶圣陶说:“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学生说话清楚完整,好作文自然水到渠成。

三、点评习作,巩固写作方法

一篇好的作文既有丰富、充实的内容,又离不开合理的布局和巧妙的结构,它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笔者在作文点评课上比较关注典型,具体做法是:欣赏优秀作文,让学生揣摩人家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谋篇布局,努力从中汲取营养;分析“问题”作文,让学生清楚这些作文是遣词造句上有问题,还是篇章结构要修改,让学生在对比中赏析。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遣词造句已不是难点,难的是对作文结构的安排,所以在点评时,笔者把重点放在篇章结构上,让学生巩固学到的写作方法,揣摩如何运用写作方法来增强表达的效果。

陆康熙写的《“李大嘴”的故事》就是一篇佳作,陆康熙读完自己的作文后,师生共同点评:

生1:我听完就想说,这真是个名副其实的“李大嘴”啊!

师: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生1:陆康熙写了李然的两件事,一是馋嘴,二是插嘴,让我感觉这个外号起得一点没错。特别是陆康熙写了他看到李然吃东西和书包里吃的东西时,“两眼放光,口水直流,眼睛偷瞥了一次又一次……”肚子还“‘咕噜咕噜地发出了强烈的抗议”。让我们看出李然带的吃的真诱人!

师:你说得非常好,不仅说出了他的作文好,还说出好在哪儿。“‘我肚子‘咕噜咕噜地发出强烈抗议”和“他肚子吃得鼓鼓的,直打饱嗝,可嘴里还在嚼着软心糖,书包里还有牛肉干和烧烤味饼干”形成强烈对比,“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样对比描写,李然的嘴馋形象跃然纸上,让人忍俊不禁!

生2:老师,我觉得这部分内容,还有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是陆康熙描写的主人公是李然,他在写自己看到李然吃东西时的感受,只用了一句话来写,详略安排得好。

师:你有一双慧眼,从细微处看到了大学问!

生3:我觉得作文中“他不单嘴馋,插嘴也是出了名的”这句话写得好。既总结了上文,又开启了下文。他是模仿了我们刚学的课文《和田的维吾尔》里“维吾尔的姑娘小伙子不单漂亮,能歌善舞也是出了名的”。他这样写,一下子就把前后内容连接了起来。

师:创作由模仿开始!刚学过的写作方法就能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之中,陆康熙是个会学习的孩子!

上面的师生对话,复习巩固了三种写作方法,即对比衬托、承上启下、详写略写。

对于那些“问题”作文,教师抓住普遍现象作总结后,出示有代表性的,如平铺直叙,没有详略;选材不当,偏离中心;东拉西扯,没有主题等作文,让学生看病诊断,并为其下药。通过写作后的点评反馈,对优秀作文和“问题”作文对比赏析,让写作方法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教师要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领会写作方法;引导说话,让学生学会运用写作方法;点评习作,巩固写作方法。让学生游刃有余地写作文,写好作文!

(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师范附属小学)

篇5:课堂作文写作指导

以往我们备战高考作文,多从指导文体和命题形式的角度考虑。其实,从高考作文可能的命题内容这一角度来备考,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本次介绍的“人与自然”类作文颇具现实意义,契合当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题,同学们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人与自然”类作文的三个话题

依据笔者的认识,“人与自然”类作文主要涉及三个话题。

1、欣赏自然,表述自然之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都有大量自然风光类的文章了。我们生活在神奇而美丽的大自然中,自然界蕴含着各种美:动态美和静态美互相补充,阳刚美和阴柔美兼而有之……我们不仅要将足迹留在山水里,还要用自己的彩笔描绘大自然的如画风光。

2、体悟自然,书写自然美景引发的人生感怀

着名诗人徐志摩在名篇《翡冷翠山居闲话》中写道“只要你自己性灵上不长疮瘢,眼不盲,耳不塞”,大自然“这无形迹的最高等教育便永远是你的名分,这不取费的最珍贵的补剂便永远供你受用。只要你认识了这一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

3、敬畏自然,反思生态的恶化,呼吁人类善待万物

有个叫西雅图的印第安酋长,曾有一段发人深省的话:“人类属于大地。但大地不属于人类。世界上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就像血液把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连接在一起。生命之网并非人类所编织。人类不过是这个网络中的一根线、一个结。但人类所做的一切,最终会影响到这个网络,也影响到人类本身。”的确,我们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生态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方式。

总之,“人与自然”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热点话题。写作这一类的作文,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经常到大自然里去感受它的奇妙,并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认真思考;②收集、准备一些与生态保护、环境恶化相关的素材,素材不需要太多,但必须有典型性;③多读含有哲理的、有真情实感的、有才识的“自然”类美文,阅读后可采用类比、联想等方式学写数篇文章,以逐渐提高自己作文的底蕴;④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有准确而深刻的认识,从而确保作文立意积极向上。

“感悟自然”命意型作文写作指导【模拟题目】

试着一个人去爬山,让自己和自然紧贴。

入山,微风拂面,一阵凉意沁人心田,我心中荡起莫名的激动,像是就要见到久违的朋友。在山间,仿佛听到大山凝重的呼吸,我的心也和它一起跳动。我知道大山在给我讲那永远不变的故事……

站在山顶,我看见片片树林,也看见远处的下面,房屋密密如麻。可我却听不见繁杂与喧嚣,有的只是几只秋虫肆无忌惮的鸣叫……

身处自然中,我就由衷地豁然开朗。什么时候我的心也来到自然中那该多好,那又是怎样的感受呢?

读上面的这段文字,想一想,你有过类似于上面的感悟自然景物的哪些经历呢?然后选择其中的一次或几次,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思路导引】

这是一道命意型作文,要写好这篇作文,在构思时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一、选择“感悟”切口。“感悟”的对象是“自然”,而“自然”的范围太大了。因此写作的切口应落在一个或几个自己有深刻“感悟”的具体的“自然景物”上。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充满智慧,深蕴哲理,富有灵性,它必然会引起我们的沉思和遐想,让我们在沉思和遐想中产生感悟。一朵花开,一片叶落,一声鸟语,一丝虫鸣,都可以成为我们心灵的感悟对象,成为我们写作的切口。

二、表现“感悟”内容。

感悟不同于“感受”,它比简单的“受到影响或接受”要深刻得多:“感悟”的前提是“感受”,其结果却是“彻悟”。所以,在写本篇作文时,我们就不能只是片面地写我们对具体“自然景物”的“感受”,而一定还要从对具体“自然景物”的“感受”中得到某种“彻悟”并把这种“彻悟”表现出来。比如花开花落:当它含苞欲放时,你能感受到花朵的勃勃生机,从而感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准备着将来为国家为民族作出应有贡献的人生启示;当它绚丽灿烂时,你会感受花朵的鲜艳,从而联想到人生的美丽,感悟要珍惜青春年华,勤奋学习,让生命发出灿烂的光辉的人生哲理;当它随风飘落时,你会感受花期的短暂,从而联想生命的奉献,感悟到人生“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崇高精神境界。

三、明察隐性限制。

写这篇作文,我们还必须明察该材料作文命题中的一个隐性限制,即要让我们的作文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这一隐性限制虽蕴含在该材料作文的命题当中,却不难被我们明察,因为只要稍微动一动脑筋,就会知道,写以具体“自然景物”为“感悟”对象的作文时,你若不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你的“彻悟”就不能自然表露。注意到这一点,我们写这篇作文时就要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自然环境”类话题作文写作指导及例文评点

教学内容:

指导学生能围绕有关环境或自然话题,根据作文要求,进行写作。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有关环境或自然的话题要求,进行准确立意、选材。

2、运用作文技巧,进行写作。

3、能运用一篇优秀的作文,改写出相似话题或要求的不同类作文。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处在各种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神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的沉思;朝晖夕阳,寒来暑往,花开花落,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在沉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

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睿智的人总能从所处的环境中,从大自然的气象万千中,得到人生的真谛。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有关环境和自然的作文,应该如何去写。

二、话题分析

1.明确写作主旨

(1)如以环境和自然为话题的作文,作者会借环境或自然现象写出什么感悟?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教师可归纳总结:必定是就某一环境或自然现象有感而发,要么是借景抒情,要么是托物言志,要么是以物象征某一意象,要么是就某自然现象或环境感悟生活或人生的哲理。

请学生回顾所学的写环境或自然景物的文章,体会作者是如何立意。如《春》、《济南冬天》、《海燕》、《白杨礼赞》、《鼎湖山听泉》、《三峡》、《陋室铭》、《小石潭记》等。让学生先讲,教师可适当选一两个提问或讲解。

(2)请学生就一自然现象“风”,进行感悟。

让学生自由讨论,在班级中交流。

教师可归纳:“风”有自然界的,想到春风,给大地带来生机;夏风给人带来凉爽;秋风既可飘来果香,也可横扫落叶;冬风凛烈,象征严酷。有母亲手中摇出的风;也有社会上兴起的各种流行之风。既有可亲可爱的,也有可憎可恶的。朱自清先生在《春》一文中的一句话:“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让我想到了最伟大最深沉的母爱。一位歌手唱的《风筝》,它象征着自由奔放,无拘无束。从可怕的沙尘暴联想到环保问题。

(3)从多角度立意是使作文的立意达到较高要求的途径之一。刚才同学们围绕“风”这个话题,根据题目的提示,分别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两个方面切入,有的从有形的角度出发,抒发自己的情怀,有的从无形的角度立意,或歌颂新时代新风尚,或揭露抨击坏风气,追求深刻、新颖。多角度立意需要进行发散思维,既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的角度想开去,寻找新的视角,更可以凭借自己的阅读积累展开广泛的联想,使自己的立意高人一筹、别开生面。

在写以环境或自然为话题的作文,一定要从“自然界——有形”写到“人类社会——无形”。在写作时,可根据作文所给的材料,来确定无形(文章的主旨);如材料主旨不明显,或较笼统,可进行多角度地进行联想,主旨越细小越好,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2.精心选择材料。以环境或自然为话题,必不可少对环境和自然描写的内容。描写不能面面俱到,所描写的内容必须与文章的主旨有联系,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示主旨。第二类的材料是揭示主旨的语句。语句既能紧扣环境景物的特征,又能精炼地表达出作者的写作意图。第三类材料是过渡的材料,要选择那些具有触发点的材料,由写景物既自然又贴切转到写人写情写理方面。

3.写好景和物。

首先要抓往主体,要根据主旨明确所写主体景物和环境是什么,其特征是什么;其次迅速辐射联系,写出与主体景物有关的与主旨有关的周围的联系物;必要时可展开联想,可顺时间进行联想,也可顺空间进行联想。

要写出景物的时令性,地域性,典型性,让人感到真实可见;要有层次地写出同一景物的不同方面,不同景物的共同特征;能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融觉、感觉等多方面进行描写;能动静结合,运用对比衬托,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进行描写;能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篇6:中考作文指导:命题作文写作指导

请以“其实很简单”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二、审题

1、“其实很简单”是省略主语的陈述句式,如可以补上“快乐”、“幸福”、“关爱”、“感恩”、

“尽孝”、“成功”……

2、理解文题中“其实”暗示的要求:“其实”指这个问题从表面上看似乎很难,其实并不难。它暗示了行文的情节应该设计为起初认为是那样,后来因为某一际遇,明白了是那样。

三、选材、立意

1、幸福其实很简单,幸福就是带着满足的心生活,就是能够关爱别人,就是能够谅解别人,就是能够理解别人,你读懂了,你用心体会了,你就会觉得幸福其实很简单。

2、快乐其实很简单,原谅自己或别人可以原谅的过错,不要一味地内疚后悔或漫骂责怪,让你的心情轻松起来。

3、感恩其实很简单,对亲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表示对他们的关爱,这就是感恩。比如:为亲人端茶、送饭、嘘寒问暖用来回报亲人,表示对他们的关爱。

4、成功其实很简单,把我们人生征途中的目标具体化一些,以坦荡的心情迎接挑战,相信你我一般的凡人,也可以取得成功,因为成功其实很简单。

四、写作构思

1、写一件事的作文:生活中什么其实很简单,为什么说它其实很简单,用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它的简单,最后再谈谈自己的感悟。

2、以镜头剪接的方式,再现生活的精彩,最后再以简洁的语言点明中心。

五、范文示例

(一)其实很简单

尽孝,其实很简单。

父母的恩情深似海,我相信每个人都有颗尽孝的心,可是许多人都认为尽孝需要一大笔财富,因而他们觉得尽孝难,“难于上青天”。其实,尽孝是极其简单的,父母所想要的并非是无尽的物质享受,他们所想要的仅仅是你力所能及的,哪怕是一个发自内心的浅浅的微笑。

对此,我深有感触。

上初中以来,因功课紧张,我从不动手干家务,母亲身兼多职,洗衣煮饭打扫样样不离手,父亲则义无反顾地承担着家庭重担。每每看到他们脸上滑过的汗水,我总默默许下心愿,我将来一定要有所成就,好好孝敬父母,但这太难太遥远了。

那天中午放学,恰巧母亲外出,父亲正蹲在地上工作着,他那专注的眼神都集中在手里的零件上,谁也无法打断他。我越过这熟悉的场景,直奔入厨房寻找“能量来源物”。令我大失所望的是,锅里空空如也。我肚子里“空城计”已唱了一遍又一遍,顿时我生气极了:“到底是钱重要还是我重要,只顾挣钱不顾我!”我又气又饿地走出厨房,本想大发脾气,但看到父亲那矮小的`身影,蹲在地上的他已完全失去幼年时在我心里那高大如山似的形象。我蓦地发觉:父亲老了。于是,心中的气早已抛到九霄云外,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我知道,这段时间对父亲来说,是犹如红军过草地时的艰难时期,不仅要忍受饥饿,还要完成这艰难的工作。我为啥不下厨煮饭给他们吃呢!说干就干,我操起很久未碰的厨具,洗菜、切菜、炒菜,做这一切时,我都觉得是那么的温馨与幸福。因为我的心里藏着一个给父母的惊喜。

“开饭喽!”随着我一声吆喝,父亲已放下手头事在洗手了,母亲也已归来。这时,我才发现父母脸上那熟悉的欣慰的笑容,“孩子长大了!”我高兴极了,一次举手之劳竟能让父母如此欢喜。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会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感恩。可惜,他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

“百善孝当先”。尽孝并不要等到辉煌腾达时才能做到,父母最想要的,正是那份最真最实在的行动。尽孝,其实很简单。

(二)幸福原来如此简单

幸福,有的人一生在追求,一生感觉不到幸福;有的人从未刻意追求幸福,却时刻品尝着幸福;有的人在别人眼里已经很幸福了,而他自己却体会不到;有的人在他人看来很不幸福,而他却觉得十分幸福。幸福说到底,只是一种感觉,有感觉了,也就幸福了。

一位在他人眼里很有身份、很有地位的人,一位在他人眼里什么都不缺、什么都拥有的人,一位在他人眼里很高贵、甚至很难接近的人,突然有一天,他的同事,他的朋友,他的邻居都发现,这位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每天一大早,却在他们家的卫生间,大桶大桶地洗着孩子的尿布,洗好后,又来到自家的阳台,一块一块认真而又细致地洒好,下午再一块一块地迭好。他的妻子自豪地说,丈夫在洗尿布时,一边洗、一边哼着小调,那神情,严然做着一件十分开心、十分快乐的事。有人说,他完全可以用尿不湿的,他完全可以找个保姆的,他的父母,他的岳父岳母也说,他完全可以让老人做这些事的。但他不需要,他对他们说,他要自己做,他觉得他应该这样做,他是父亲,他从洗尿布中,享受到了做父亲的快乐和幸福。

也许,我们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在一片泥地上,两个孩子,一个男孩,一个女孩,他们正在用他们的小手,尽情地玩着泥巴。他们捏泥人,做泥团,用泥巴做一顿丰盛的宴席,小女孩还用比小男孩更加灵巧的小手,捏了很多很多的泥巴花。然后,把捏好的小工艺品整整齐齐地排列好,比他们家中自个的小房间收拾得整齐得多。小男孩还提议,两个人共同做一个恐龙,尽管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是恐龙,只知道有恐龙这个东西。但是,他们硬是用自己的小手做好了恐龙。当他们完成后,两人一起舒心地站起来,象两个大艺术家一样,欣赏着自己的作品。此时此刻的他们,那幸福的神情,只有他们自己能够体会得出来。在那一刻,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他们也一定没有想到,为了他们的幸福,今晚,他们的父母又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去洗衣服了,因为,他们身上的衣服沾满了泥巴。

一对中年农村夫妇,丈夫陪同妻子到城上大医院看病,晚上,他们来到城市的某个公园。

这个大门旁写着公园的公园,其实并不是公园,而是城市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地方。当他们向着公园的深处走去时,只见一对对青年男女,搂着的搂着,抱着的抱着,亲着的亲着,更有一些女青年,躺在男青年的怀中,说着话,撒着骄,一副陶醉的样子。起初,他们有点不适应,看到城市小青年的动作,他们的脸身微微有些发烧。他们走路也十分小心,唯恐他们走路的声音太大,引起男女青年们的不满。渐渐地,他们被小青年们的行为感染,丈夫拉起了妻子的手,妻子尽管有点不好意思,但还是接受了丈夫亲热的动作。当他们也在一个没有其他人的地方坐下来,妻子把头靠在丈夫的身上,丈夫搂着妻子的肩膀时,只听妻子轻轻地对丈夫说道,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在上班的路上,我每天都要从一个垃圾箱前走过,每天也都能看到一个中年妇女在垃圾箱中寻找着在她看来值钱的东西。一年365天,天天如此,刮风下雨,一天也不拉下。时间长了,她也认识了我,遇到我时,还朝我笑笑,我也朝她笑笑。

我为她的精神所感染。一天,我问她,为何不去找一个工作做。她好象很无奈,也好象很无所谓地说,找不到,也不想找了。我又问她,一天能有多少收入。她告诉我,有十多块钱一天的,也有多一些的,能够供孩子读书就行。只是她又告诉我,孩子马上要考大学了,成绩还不错,如果能够考上大学,可能钱就不够了。

这一天,我刚刚路过垃圾箱,准备去上班。突然,看到一位邻居急匆匆地走向垃圾箱,说是有东西被爱人扔到垃圾箱中了。我问是什么,他没说,但从他的表情中,一定是重要的东西。果然,捡垃圾的中年妇女告诉邻居,你刚才把一个装着钱的信封摞到垃圾箱中了,她正在等着他呢。邻居很感动,抽出几张百元现钞准备给哪个捡垃圾的,但被拒绝了。但是,在哪位捡垃圾的中年妇女的脸了,我却看到了她从未有过的幸福。

在我们小区,有一对老年夫妇,都近八十岁了,女的得了中风,腿脚不灵活。但是,每天夫妇俩都要到外面转上几个小时,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从不中断。老头背上背着一张小凳子,一只手扶着老伴,一边轻轻地讲着什么,慢慢地,慢慢地,在他们熟悉的、已经不知走了几百遍的路上走着。每走上一段,老头就放下背上的凳子,让老太坐下,然后轻轻地用手在老伴的背上拍着,每逢天气较热时,还从口袋中拿中一杯水,在休息时给老伴喝着。此时此刻的老伴,就会很深情地望着老头,那眼神里充满着年轻人所无法体会的温情和感激。每当我看到他们时,我都会生出一种难以言表的感情,原来幸福是如此简单。

篇7:生活好比写作指导 作文指导

要求:(1)先回忆难忘的生活经历,品尝其中的人生滋味,再补足题目。

(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3)书写认真工整。

(4)不少于600字。

[思路点拨]

本题要求填入的内容是对生活的一种感受,它直接概括了所写材料的意义和价值,即文章的主题。填完的题目是一个比喻句,“生活”是本体,“好比”是喻词,喻体是要考生填的。填题时,要根据要求“先回忆难忘的生活经历,品尝其中的人生滋味”来思考,填好题,填妙题。如:“生活好比一首歌”、“生活好比爬大山”、“生活好比怪味豆”、“生活好比万花筒”等都是很好的题目。如果填成了“生活好比快乐”、“生活好比学习”,则是读不通的怪题。

【优秀范文】

生活好比一幅画

生活对于我这个懵懂少年而言,虽近在咫尺,触手可及,但却如梦般梦幻。

什么是生活?我问。戴着厚厚眼镜片的爸爸定了定,提着画笔笑了笑说:“生活……正如你眼前的这幅画。”我睁大眼睛盯着这幅还没画完的画,带着疑惑的心情开始无限遐想。

白皙的纸上画着一望无际的江水,正浩浩荡荡地流向远方,在画的一隅,一股江水怕打着悬崖;一棵石松像一位诗人一样朝着大海,似乎是在等待离乡的故友归来,风无情地吹着,但他仍面不改色地凝望远方。我恍然大悟,生活不正是如此吗?我们每个人都遇到不愉快的事,都会有离别的痛苦与不舍。正如画里一样,虽然经历困难,但只要想想重逢的喜悦。我虽不能有古仁人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但我们也要学习那种精神,要知道悲伤不可怕。让心间的少一份灰暗,多一份坦荡,让快乐永驻心头。

“那没有画完的画是什么?”我仰头望着爸爸。“自己的画应该由自己续写,在这张洁白的纸上,你应该描绘出自己心中的美景。画画如读心,要读出自己的心,如果自己都不了解自己,那么也无法破译出生活给你的启示。”我再看看那没完的画,心中的一切杂念都荡然无存。

画面中,正是傍晚时分,美丽的夕阳映红了江水,一只帆船正劈波斩浪地驶向远方,愈行愈远。此刻,我想到了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雄伟气势。我仿佛成了画中的哪只帆船,载着希望与梦想通往胜利的彼岸。正因为希望与梦想,我才勇敢地拼搏,才能坚定我的方向而不迷失自我。

我的脑海已满是景物,早已飞出纸张之外。爸爸提醒道:“生活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十分充实,就和这画一般,你不可能在这纸上毫无缝隙地画满全部。太过于充实的生活反而会感到沉重的负担,有起有落,这才是所谓的生活!”

生活是一幅让人遐想与探索的画,丰富了我空灵的脑海。但纸张之外,我们的生活远远不止这些。

【点评】画中蕴含着生活的道理,关键取决于一颗善于感悟的心灵。

生活好比一杯茶

连着几天的阴雨,天终于放晴了。午后的阳光不是很刺眼,而和煦的暖风却吹得人昏昏欲睡。

在后院的小庭里,捧一杯香茗,读一本闲书,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空云展云舒,让人别有一番滋味。

茶香缕缕,扰我心扉。轻轻地抿一口茶,心中顿觉温暖。蓦地,我想起一句话:喝了阳光晒过的茶,心中便有了阳光的味道。的确,这丝丝光线在茶面上浮动着,连同这茶香,缓缓注入了我的心田。

生活中最大的享受莫过如此,面对此情此景,我又能感慨些什么呢?

我不是懂茶的人,也不像贤人那样可以畅谈人生,仅仅是发表一些自己的浅见罢了。

生活好比一杯茶

有人说,生活如水般平平淡淡;也有人说,生活如火般轰轰烈烈;我却道,生活如茶般余韵悠长。

品茶,需要宁静的心境。人生莫不如此吗?青年的风风火火终究是年少轻狂,只有远离了繁华与喧嚣,保持一颗平常心,方能领会其中真味。

试想,夜晚万籁俱寂,独余你一人倾听窗外月光流淌的声音,思索人生真谛,岂不美哉?

茶,当你细细品味时,方能明白其中真味。生活的历程与品茶的滋味何其相似?

初尝茶时,甜中带着微涩。这便如同年少的我们,总是喜欢幻想,憧憬着未来的美好,渴盼着长大。正如诗中所云:“少年不识愁滋味”。而后便略有苦味了。因为我们长大了,长大后才知道,现实与理想是不同的。失去了父母的庇护,不知我们是否能够担当起未来的风雨。最后才是甜,历经了风雨之后,我们早已能独当一面。而在每一次经历中都沉淀出一丝对人生的感悟。也只有此时,我们才能完全明白生活的真谛。

生活如茶,茶如生活,不知谁品其中味?你不妨在闲暇时,品一口茶,思索生活之味,如何?

【点评】对生活有着独特的感悟,文笔细腻。

生活好比一杯茶

它并不复杂,却让人捉摸不透;它并不甘甜,却让人回味永久。一杯热气腾腾的新茶,上边漾着香气,中间是褐色的茶水,下面还浮着些许茶叶。这情形,每个喝过茶的人都再熟悉不过了。

人们都愿闻着茶香,赏着茶色,喝着茶水,却无一例外地倒掉茶末。因为,那茶末终究是乏味,就如同倒掉那些无味的回忆,免得让它们破坏了我们的好心情。

至于人们享用的,尽然是茶水来。茶水的滋味就在于沏茶的功夫。有的茶沏的浓些,如同生活中浓墨重彩的大手笔,一夜飞升,功成名就;虽香中泛苦,却也回味无穷。有的茶沏的淡些,又恰似一件平常小事,峰回路转,意境别出,虽略显清淡,却也幽香宜人。

但茶叶与茶水毕竟难以分开,在一杯茶里轻轻搅上一搅,顿时一篇浑浊。哪里是茶水,哪里是茶叶,难以分辨。这时不妨冷静一下,醒醒浑噩的头脑,松松紧绷的神经,将自己从混沌钟解脱出来。稍待片刻,茶水与茶叶重又开始分层,一切又重归于静。

杯上腾起的香气,使人放松,让人陶醉。好比一次野餐,一个派对,一首交响乐,一场音乐会,可以给人以极度愉悦的精神享受。着意欣赏那香气,你会感觉到清新自然,怡然自得。隔夜凉茶,早已滋味全无,却充满苦涩。人的心灵就像一杯茶,若是盛满了愁绪,怎能笑对人生?不妨忘掉愁苦,从头开始,生活便又会重新充满快乐。

生活好比一杯茶,让我们静静地坐下,倒一壶开水,沏一杯香茶。不管是浓是淡,其中自有生活的永远清香……

【点评】小作者很热爱喝茶,而且懂得很多喝茶的道理。但是把喝茶提高到生活的高度就非常不易了!作文写的有深度。

生活好比一片树叶

一片初秋的竹叶,又瘦又小,从叶根到叶尖,色彩浓淡不一。但造物主却赋予了它神奇的本领:记录了生活的点点滴滴。

从叶根开始,柔柔的,淡淡的绿,那是我们的童年。童年是纯色的,是鲜嫩的,没有岁月的斑驳,没有沧桑的洗练,透透的,融融的。这时,叶柄离母体最近,就像童年的我们依偎在母亲的怀抱,能最真切地感知母亲的体温,倾听母亲的心跳。

向外,由嫩绿到浅绿,到深绿,颜色逐渐加重,生活便度过了童年,走过少年,到了生命了最旺盛的青年。浓重的绿,象征着生命的勃勃生机,象征着拼搏与希望。在这浓重的色彩里,人们以最饱满的热情去创造生活,最蓬勃的朝气去拥抱生活,以最无畏的脚步去追赶生活。于是,离母体远了。

再向外,颜色开始斑驳,浓重的绿夹杂着泛白的脉络,于是,我们的青丝染上霜雪,人生步入到了中年。那几丝的泛白,是我们的经验,是我们对生活的感悟,期间还有成长的艰辛,奋斗的不易,同时还有对生活的严酷的无奈。那凝重的绿,则是我们的动力。但无论怎样变化,叶柄始终连着母体,连着家,丝丝脉脉中传递着母亲的信息。

叶柄上的颜色渐渐褪去,叶尖处,已是枯黄。淡淡的、静静的,写满了疲惫、沉重、困惑与凄清,这是遍历生活苦难的丰富心灵的沉淀。忽地,这黄色的记忆一夜调成秋风,无声无息。

观一叶而知一生,它向人们展示着生活的过程及意义。在生活面前,最伟大的人也无法逆转光阴,我们只有选择、利用。生活是每个人不可转让的专利,每个人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叶,把它捧在手中,细细品味你的浓淡生活。

【点评】仔细观察,一片小小的树叶记载着生活的点点滴滴。本文以小见大,构思新颖。

生活好比一盘棋

有人说,生活像一杯清茶,虽没有牛奶的醇厚,却越品越香;有人说,生活像一条路,路边有盛开的野花,也有丛生的荆棘。然而,我却觉得生活就像一盘棋,它是我们永远的对手。

生活如棋,棋盘里洋溢着生活的气息。看吧,大胆者举棋从容,落棋有声;胆小者心思缜密,步步为营,开局总是先让数招,摸清对方杀路,再奋起直追;傲慢者却是抬眼望天,不可一世,终因一招失算,满盘皆输。人就是这样,把自己的一切都在这小小的棋盘里展露无遗,可是在生活中,却往往看不清自己。

生活如棋,在生活的战斗中充满着成功的喜悦。而每一个成功,都离不开对生活的精心经营。棋亦如此,走好一步棋,得时刻计算,等待时机,为自己创造机会,成功便一定属于你。

生活如棋,在生活的棋盘里当然少不了失败的痛苦。一会儿“大意失荆州”,一会儿“火烧赤壁”,更严重的时候甚至会“破釜沉舟”,如此种种,数不胜数。然而,棋会败,生活却不会败,只要我们能够认真总结,不弃不厌,继续拼搏,就一定能够“过五关,斩六将”,重新东山再起。

生活如棋,棋场里“落子无悔”,生活更是这样,从不许你后悔。有人总是在失败之际感慨:“如果不是那时我……现在,哼,我早就……”是啊,如果,我们在做每件事之前都细细打算,做好充分准备,那么就一定能积小成大,取得最后的胜利。

生活如棋,在生活中同样存在着机遇与挑战,兵贵神速,要想出奇制胜,就必须抓好每一个机遇,机遇与挑战并存,也许一招“空城计”摸到对手的虚实,反而助你反客为主;坐以待毙,只能眼睁睁地让成功一次次从你身旁溜走。

生活如棋,我们的一生将会在“楚河”“汉界”里度过。在这里,人们展现自我,感受成功,品尝失败。在对弈的过程中,我们取长补短,逐渐完善,直到击败对手。

我终于明白了,生活好比一盘棋,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成功而拼搏厮杀,直到死亡。让我们在这个生活的棋盘里好好地展现自我,下一盘精彩的棋吧。

【点评】紧紧扣住“生活如棋,展现精彩的人生”的主题,处处充满了哲理,写的大气磅礴。

陶海保

篇8:课堂作文写作指导

一、简言方能激趣

失去了精神“故乡”的鲁迅带给读者的是忧郁和悲凉, 而行文开始却仅是一句“我冒了严寒, 回到相隔二千余里, 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二千余里”“二十余年”, 对故乡的复杂情感浓缩在短短的一句话中;朱自清先生笔下的“一个背影, 两行清泪”感动了无数现代中国人, 而文章开首却如学生作文般简单“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名家写文章开篇“用语”是那样简省, 表达的“语用”却是那样意味深长, 我们的课堂开始是不是应该简言导入呢?

授课之初, 教师表情或宁静平和, 如春日里柔柔的阳光;或豪放奔腾, 似黄河的一泻千里, 而用语却期待要言不烦。简略不繁琐, 学生自然不会“烦”你, 不会讨厌课堂, 这样做能在课堂开始时给学生留下良好的首因效应。

“随笔”写作指导课堂我这样开场:

有人讲:随笔掌中看, 天地无限宽

也有人说:随笔是———一粒沙里见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

随笔有哪些特点, 该如何写呢?我们有必要来探讨一下。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习的热切愿望, 明确的学习目的, 是学生学习活动最重要的动力。” (第五卷12页《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 “无欲不举笔, 无情难成文”, 要言不烦的导入, 能攫取学生听课的心, 引导他们搜寻尘封在记忆深处的感点, 产生听课的冲动。

二、感知方能顿悟

教学中, 我们常常重文章的条分缕析, 轻学生的多读多练;重字词句段语义的解析, 轻语言的实际应用;重作文指导的理论言说, 轻学生随手随笔作文后的心得感悟。语文学科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基础科目, 是慢功夫, 需用温火不急不缓的煨。教师常用演绎法操练语文教学, 学生常常是“欲辨已忘言”, 而用归纳法分解整合语文, 学生往往是“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但却很难精妙地运用语言。教随笔, 讲随笔, 首先需出示随笔佳作, 在感性的基础上梳理随笔的特点, 学生方能自我感悟, 抑或灵光顿现, 触摸作文真谛。

随笔指导课堂我先让学生读两篇短文:《多看了一眼》《面具》

多看了一眼

有一回, 一位老人对我讲:

“我年轻时自以为了不起。那时我打算写一本书, 为了在书中加进点‘地方色彩’, 就利用假期出去寻找。我要去那些穷困潦倒、懒懒散散混日子的人们当中找一个主人公, 我相信在那儿可以找到这种人。”

“一点不差, 有一天我找到了这么个地方, 到处都是荒凉破落的庄园, 衣衫褴褛的男人和面色憔悴的女人。最令人激动的是, 我想象中的那种懒散混日子的味儿也找到了———一个满脸胡须的老人, 穿着一件褐色的工作服, 坐在一把椅子上一直为一小块马铃薯地锄草, 在他身后是一间没有油漆的小木棚。”

“我转身回家, 恨不得立刻就坐在打字机前。而当我绕过木棚在泥泞的路上拐弯时, 又从另一个角度朝老人望了一眼, 这时我下意识地突然停住了脚步。原来, 从这一边看过去, 我发现老人的椅边靠着一副残疾人的拐杖, 有一条裤腿空荡荡地直垂到地面上。顿时, 那位人物, 刚才我还认为是好吃懒做混日子的人物, 一下变成为一个百折不挠的英雄形象了。”

“从那以后, 我再也不敢对一个只见过一面或聊上几句的人, 轻易下判断、作结论了。感谢上帝让我回头多看了一眼。”

([美]马里杰·斯比勒·尼格文, 李娟译, 选自《百味小品》, 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面具

人面原不如那纸制底面具哟。你看那红的、黑的、白的、青的、喜笑的、悲哀的、目眦怒得欲裂底面容, 无论你怎样裹奖, 怎样嫌弃, 他们一点也不改变。红的还是红, 白的还是白, 目眦欲裂底还是目眦欲裂。

人面呢?颜色比那纸制底小玩意儿好而且活动, 带着生气。可是你褒奖他底时候, 他虽是很高兴, 脸上却装出很不愿意的样子, 你指摘他底时候, 他虽是懊恼, 脸上偏要显出勇于纳言底颜色。

人面到底是靠不住呀。我们要学面具, 但不要戴他, 因为面具后头应当让他空着才好。

(选自《许地山散文集》, 百花文艺出版社)

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默读文章:结合随笔的特点, 谈谈你对这两篇作品的认识和体会。学生默读, 思考, 言说, 总结, 教师聆听, 观色, 辅学, 释疑。师生初步总结了随笔的特点:

板书:随笔特点———随真活短

随 信手随意

真 取材、情感真实

活 表达灵活

短 篇幅短小

结合佳作, 印证随笔的特点, 避免学生宕开范围, 远离教学主旨, 降低教学实效;对作品的体会和认识, 应让学生感知思考、继而交流汇集, 然后在班级范围内分享。此环节, 意在引导学生感知到底什么是“随笔”, 目力所及, 口中所读, 心里所想, 嘴上所说, 环节相扣, 使学生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知道这就是随笔, 好的随笔里似乎还包含着一些特点。这样, 会给学生留下可观的视觉和真实的感受。

三、合作方能共赢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方式”是对教师主宰课堂的否定, 是对学生互助学习的期待。张永君老师曾著文讲, 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表达、支持、扩充、建议、悦纳”等习惯。

基于此, 我在示文题—说思路—写文章后, 安排了以下环节:

1. 组内交流

(1) 学组内传阅。

(以学组为单位, 交流作品,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多读几篇文章, 毕竟, 多读———无论何种方式, 总是需要的。)

(2) 推荐一篇最好的, 学习小组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并简要写下评语。

(学生甄别、筛选, 合作写下小组的意见和建议, 拓宽写的途径。)

2. 展示修改

(1) 实物投影学组推荐的随笔

(2) 所属学组提出拟就的修改意见

(3) 学生各抒己见谈体会

无论组内传阅, 书面推荐, 抑或佳作展示, 组际共享, 均期待在合作学习理念的指导下, 在学组高层次的范围内交流分享, 激荡学生的思维生成, 疏浚学生表达渠道。你文我读, 我文你阅;你文我评, 我文你说, 在合作中共同提升。

“新课程倡导在互动中, 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交汇碰撞, 创造火花, 不断迸发喷射;新的信息、新的学习需要不断涌动产生, 通过讨论、辩论、争论, 认识不断提高, 体验不断加深、情感不断升华, 这就是生成性的课堂。”特级教师于永正曾如是期待。

四、尊重才是教育

语文教学中, 要求教师“蹲下来和学生交流”“做学生平等中的首席”, 并非让你蹲下身子甚至“跪着教书” (特级教师吴非语) , 倡导教师保持师生平等的心态, 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 尊重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 尊重学生心绪的每一处细微变化, 打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生态课堂, 让学生在这样的教育场中得到主动、和谐、自由的发展。

随笔指导课堂上, 学生习作展示后, 学生的发言、习题、文章等当做靶子被同学“指手画脚”时, 可能会心生不快, 我特意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习作者发言。“随笔”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探索, 一种对自我人生意义和与他人、社会、自然关系的探求和追问;“随笔”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表述, 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流露。给小作者一个发言的机会, 阐述写作心得, 抑或辩解明志, 对作者是一种尊重, 给其他学生也会带来新的认识。这样做, 或许应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 对待它要极为小心, 要小心的像对待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

简言、感知、合作、尊重, 是从学生的心理和语用的教学目的出发, 是为了学生激趣、顿悟、共赢, 也是为了教育———学生个人抑或授课学生群体的教育。教师授课时, 应该顺应教育规律, 关注师生行为, 注重学生体验, 突出语言运用。培养学生在恰当的语言环境中, 说出声韵悦耳的话语, 合理妥帖地将汉字生灵组成和谐优美的篇章, 让学生自如地使用我们的母语, 在本应生机盎然的学堂, 充满对生活的美好遐想。

一堂课下来, 稍有授课后的轻松和成功, 或许, 离姚伟斌老师在《江苏教育》2012年第1期著文憧憬的理想又进了一步, 他如是说:“只有当‘有效’成为我们的教学追求, 成为教学的现实的时候, 教师幸福地教, 学生快乐地学也就不再是天方夜谭了。”

参考文献

[1]刘仁增.让语文回家——刘仁增语用教学新思路.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9.

[2]周治南主编.语用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祖晶策划.蔡汀, 王义高, 祖晶主编.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五卷本)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4]王元华.语文教学本质上是语用教学.语文建设, 2008, (Z1) .

上一篇:小学礼仪设计活动方案下一篇:《夜宿山寺》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