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的火塘教学反思

2024-04-21

迷人的火塘教学反思(通用12篇)

篇1:迷人的火塘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具有浓厚侗族风格的歌曲,歌曲教学最大的难点是多处切分音以及二声部的演唱,而且切分音还以两种形式出现,所以在教学时,设计了两个课时,而且把这两个难点分开教学,期望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我播放了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少数民族侗族的风光和三大特色,了解的侗族的生活以及侗族的风土人情,以激起学生对歌曲的浓厚兴趣。然后顺势让学生来听听侗族的歌曲《迷人的火塘》,播放范唱,让学生对歌曲的各个部分有个整体的印象。然后教师在伴奏音带的伴奏下,分别范唱第一段歌词的两个声部,让学生对每一个声部有一个初步的感受。然后再分别学唱两个声部。由于是复调声部,如果两个声部对自己的声部都能流畅地唱好,合成时,只要能相互倾听,一般来说是能唱好的。

在歌曲处理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和学生一起分析歌曲,让学生自己找出适合本课歌曲的演唱方法及演唱情绪。这样学生在进行演唱时就会增强演唱的兴趣。也可以在学生出现错误时使学生印象深刻,便于加强学生的音乐感。同时以学生为主体是让学生更好的走进音乐课、走进音乐的一个有效手段。找出四个学生领唱,然后根据分好的高低声部加上老师的伴奏共同表演唱这首歌曲。

也许是这首歌真的激起了学生的唱歌欲望,也许是我首次尝试领唱的演唱方式吸引了学生,总之这节课上同学们非常的投入。虽然有学生的投入,老师的指导,不过合唱始终是难点,它是需要有一定的功底和时间的花费的,一节课40分钟,真正花费在二声部合唱的时间还是有限的,所以学生还是很容易串调,特别是低声部,把握不住自己的旋律。如果仅靠课堂上的四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这对我们音乐老师的教学也是很大的难题

篇2:迷人的火塘教学反思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采取了这样的方法-分层教学:

首先让学生聆听歌曲曲调多遍,接着我来范唱歌曲曲调,然后和他们合作,分别视唱两个声部的曲调。在视唱过程中重点唱好切分音和十六分音符节奏及音准,接着就让他们跟着伴奏小声填唱歌词。在这个环节中,因为两个班级程度不同,一班,我采用了部分乐句跟唱的教学方法,二班直接模唱的教学方法。然后再用分小组“合唱”的方式,较好地完成了歌曲的演唱。

为了提高他们合唱的水平,激发演唱的热情,我“以点带面”,指定部分歌唱能力较强的学生,与我一起来演唱歌曲。这样,一班终于有了歌声(以前很少)。唱完后,再让他们说说自己前后演唱的感受,有的孩子小声说:我们原来唱歌也这么好听啊!还有的孩子说:我感觉自己正围在火塘边弹着琵琶,听着故事,愉快地唱歌,心里好高兴啊!......

篇3:迷人的火塘教学反思

一、三个冬天

(一) 自然的冬天

《寒风吹彻》开篇描绘的是自然的冬天, 大雪纷飞, 寒风怒吼, 是作者家乡奇特的地理环境。“寒风还是进来了, 它比我更熟悉墙上的每一道细微裂缝”, “而这次, 一野的寒风吹着我一个人。似乎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 现在全部对付我”。凛冽的寒风造就了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 文中的“我”曾因拉回一车柴火而被冻伤了一条腿, 文中的“路人”被活活冻死在雪地里, 更多的人就像“姑妈”一样“总担心自己过不了冬天。天一冷她便足不出户, 偎在一间矮土屋里, 抱着火炉, 等待着春天来临”。那里的寒风让人毛骨悚然, 它带给人们的是实实在在的苦难。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新疆冬天的实景, 让学生驰骋想象, 感受一下人在冰天雪地、寒风肆虐环境中的孤独与无助!

(二) 人性的冬天

寒风不仅吹冷了我们的肉体, 还吹冷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代表着冷漠与无情。文中写姑妈的文字让我们不寒而栗。姑妈孤苦伶仃, 很需要亲人的关怀、情感的慰藉, 她只有一个小小的要求, “天热了, 让你妈过来暄暄”, 两个老太婆一起晒晒太阳, 拉拉家常。而文中“母亲”的反应是“只是望望我, 又忙着做她的活”。多少年过去了, 姑妈小小的要求至死都没有得到满足, 她是带着深深的孤独与遗憾离开了人世。寒风的凛冽, 生活的困窘让“母亲”的心变冷变硬, 姑嫂之间的亲情荡然无存。亲情尚且如此, 更不用说对待毫无血缘关系的路人了, 文中的路人冻死在雪地里,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还有他的比多少个冬天加起来还要寒冷的心境”。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人文环境荒漠化, 《寒风吹彻》将人性的孤独、无奈、冷漠、麻木、自私表现得淋漓尽致,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远比自然的冬天更可怕的人性的冬天!

(三) 生命的冬天

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 每个人都会走进生命的冬季, 文章具体描绘了母亲生命冬天的来临“但母亲斑白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 那些雪开始不退、冰霜开始不融化——无论春天来了, 还是儿女们的孝心和温暖备至。”“隔着三十年这样的人生距离, 我感觉着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 我无能为力。”作者写生命的旅程有一种很悲凉的宿命意味。每当儿女们回到家里, 母亲都会特别高兴, 家里也顿时平添热闹的气氛”, “我的亲人们说我是个很冷的人, 不是的, 我把仅有的温暖全给了你们”。刘亮程抒写着彻骨的生命寒意, 但也平静地表达着悲悯的情怀, 透视生命, 同情自己, 关怀他人, 使这篇文章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二.与几种人的关系

(一) 与父母的关系

不少学生在读过这篇文章之后, 都会认为父亲特别的冷淡, 依据是:在一个异常寒冷的夜晚, 父母让自己赶着牛车去运柴火, 结果自己的一条腿冻坏了, 运回的柴也非常少, 父亲没有关心我的身体情况, 而是说柴火有点少。这部分文字似乎让我们感觉到父亲的冷淡, 在他们的眼里, 柴火比儿子更重要。其实, 我们如果从另一角度思考, “我”为什么没有告诉父母是因为我不想让他们担心, 自己独自一个人承担苦难, 也正是缘于对父母、对亲人的爱, 才使我不想说, 也不愿说。

此外, 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我”对母亲的关怀, 充满了对母亲的爱:不管天冷天热, 我们都常常过去和母亲坐坐, 希望自己能为母亲挡住一些寒冷。

(二) 与姑妈的关系

姑妈一直希望妈妈过去陪她暄暄, 但是母亲始终没有去, 在姑妈死了几年后的一天, 母亲很平淡地告诉了我姑妈去世的消息, 我也问得平淡。这些文字的背后似乎都反映了亲人之间的冷漠, 其实则不然, 母亲一直没有过去和姑妈说说, 也是迫于生活的原因, 在恶劣的环境中, 母亲有五六个没有长大的孩子, 她要拉着他们度过冬天, 不让一个孩子受苦。

母亲平淡的叙说和我问得那样的平淡, 也说明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 死得人也太多了, 母亲让大哥和弟弟帮助料理后事, 说明其实对姑妈还是关心的, 我时时刻刻记住姑妈让妈妈去暄暄这句话, 也都充满了对亲人的关心。

(三) 与路人的关系

“他身上怎么能留住一点点温暖呢?靠什么去留住, 他那件烂了几个洞棉花都露在外面的旧棉衣?底磨得快透了一边帮的已经脱落的破鞋子, 还是他那比多少个冬天加起来还要寒冷的心境?”这些文字, 让学生产生误解, 似乎验证了, 这篇文章中人心的寒冷, 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互不关心。但是, 我们再看这一段文字。在一个寒冷的早晨, 我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子, 给他倒了一杯热茶, 让他坐在我的火炉旁暖和, 希望自己能帮助他渡过难关, 度过这个冬天, 这是作者善良、同情他人, 悲天悯人的体现。

篇4:迷人的火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继续学习切分音的另一种形式,X X X、X X.,以更好的表现该地区的民族音乐风格。

2、用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迷人的火塘》,表达侗族少年儿童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3、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了解少数民族——侗族的音乐风格和风土人情,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对侗族的音乐风格及风土人情的掌握和了解, 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教学难点:

侗族音乐风格X X X、X X.的节奏特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创设音乐情境。

2、师生问好歌

【设计意图:歌曲《爱我中华》是学生比较熟悉喜爱的歌曲,溶入Flash,能够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对各个民族不同的服饰产生了兴趣。】

(二)、感受侗族音乐和风情文化

1、初次聆听歌曲《迷人的火塘》

师:一首《爱我中华》拉开了我们今天这节音乐课的序幕。同学们都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且每个民族都有它不同的文化和生活。单从音乐方面去欣赏,我们就可以发现每个民族都有其不同的音乐风格,有很多少数民族的民歌受到世人的关注和喜爱,经常被我们传唱。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歌曲呢? 谁能来给大家唱一唱。

生:演唱不同的少数民族歌曲。

师:看来同学们会唱的还真不少。那么今天,我也带来了一首少数民族的歌曲,是哪个民族呢?你们猜猜看,答案就在这首歌里面。

(师播放音乐范唱,生边听边思考师提出的问题。)

师:答案找到了吗?是哪个民族?

生:侗族。

2、侗族风情文化介绍

师:这回同学们应该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让大家在课前搜集有关侗族方面的知识了吧。你们准备的怎么样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到侗族的村寨去走一走,看一看。师:哪位小导游愿意先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收集到的资料呢?

生:回答收集到的有关侗族的资料。

①侗族概况 ②侗族服饰 ③侗族建筑

④侗族民居 ⑤侗族乐器 ⑥侗族大歌

(生在叙述的同时,教师适当做以补充,重要的地方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配有《迷人的火塘》作为背景音乐)

3、出示歌名

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让我对这个民族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感觉呀就快成为了他们其中的一员。可是,侗族人民个个能歌善唱,所以我们光说不行,还得怎样啊?(会唱)对了,所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非常好听的侗族民歌:《迷人的火塘》。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火塘吗?

生:说一说自己对火塘的理解。

师:侗家人有个习惯,就是在忙碌了一天后全寨子的人都会聚集在火塘的四周,在那里举行篝火晚会,那载歌载舞的场面,让人别提有多开心了。同学们想不想去参加这场篝火晚会呀?别急,为了表示我们的诚意,我们得闯过三道关才能有资格加入。你们对自己有信心吗?

(三)、学习歌曲

1、节奏训练

(1)完成第一声部的节奏

师:我们先来挑战第一关。老师这有四条不同的节奏,请同学们先观察一遍。我来拍击其中的一条节奏,请同学们听一听我拍击的是哪一条,并且能够把它模仿出来。听明白了?我们看看谁的耳朵最灵。

(教师按不同的顺序分别把四句节奏拍击出来,播放节奏器。)

生:认真聆听,猜出来后再模仿拍击节奏。

师:下面我们把这四条节奏组合在一起,完整地拍击一遍。

(播放节奏器,师生共同完成第一声部的节奏。)

(2)完成第二声部的节奏

师:这回老师把第1条节奏做一个小小的改动,你们听一听在哪个地方出现了变化,看看谁的耳朵最灵。

生:找出不同之处:前面的两拍休止和后十六分节奏。

师:下面老师把第2条节奏也稍稍改动一下,请你们再来听一听。

生:后十分节奏。

师:好,我们把改动后的这两句节奏连同第3条、第4条节奏完整地练习一遍。

(播放节奏器,师生共同完成第二声部的节奏。)

(3)完成二声部的节奏

师:我突然之间产生了一个想法,我把这几句节奏组合到一起。看,由原来的一个声部的节奏变成了两个声部的节奏,不知同学们敢不敢挑战一下呢?(把事先准备好的条幅帖到上面,组成二声部节奏练习。)

师:这回我们就得分成两组了,一组拍击上面的节奏,一组同时拍击下面的节奏,听懂了吗?这一关我们能不能成功闯过,就在此一举了。各组准备好。

生:分成两组,合作完成二声部的节奏。

2、视唱曲谱

(1)师:接下来,我们要挑战的是第二关:视唱。(出示谱例)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条视唱曲的节奏和我们刚才练习的节奏有什么关系。

生:节奏相同。

(2)师:这回就要靠你们自己完成了。还是按照刚才的分工,一组完成高音声部,一组完成低音声部。如果有唱不准的地方,我们还可以借助我们的小乐器进行较正。小组长组织好本组同学进行学习。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学的最快,唱的最好。

生:分组合作完成二声部的视唱。唱不准的音可以用乐器较正。

(3)师:现在我们请各组分别汇报展示一下你们的学习效果。为了唱的更准确,每组可以选派3到4名同学用小乐器进行伴奏,其他同学唱谱。(播放电子琴伴奏1、2)

生:分组汇报。乐器吹得好的同学进行伴奏。

(4)师:现在我们要集中注意力,两个小组要同时进行完成这条二声部的视唱练习。注意,两个声部的音量要均衡。希望我们这次挑战成功。

生:完成二声部视唱练习。

3、填唱歌词

师:现在我们还剩下最后一关:填唱歌词。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还是各自唱各自的声部。

(1)填唱高音声部的歌词

师:我们先来进行高音声部。我来唱歌曲的前半部分,你们完成后半部分的歌词填唱。(播放电子琴伴奏4)

(2)填唱低音声部的歌词

师:我们说低音声部不太好把握,所以我么更要集中注意力,千万不要受高音声部的影响。还是我唱歌曲的前半部分,你们唱后半部分的歌词。准备好,注意后半部分又两拍休止,还有音准和节奏。

(3)完整填唱歌词

师: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接下来我们两个组就要同时进行了。不知我们的演唱会不会得到侗族人们的认可呢?在演唱之前,我还是要说一下歌唱要求:注意姿势 ,把嘴 ,吐字 ,最重要的是要面带。我来指挥,准备好了吗?(播放电子琴伴奏6)

生:随琴完整演唱歌曲。

(四)、编创与活动

1、情境表演

师:听了你们的演唱,让我仿佛看到了侗家人围在火塘周围边歌边舞的情景。所以说,光有歌声还不够,接下来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请出我们的侗家表演组,他们将用舞蹈为我们再现这迷人的火塘,其他同学的任务就是要用你们的歌声来为他们伴唱。还是像前面那样。好,下面我宣布我们今天的篝火晚会现在开始。

生:一组学生手中拿着红绸,围起源泉,中间的同学模仿火苗进行舞动,其他学生进行演唱。

2、结束语

篇5:迷人的火塘音乐教学教案

一、师生问好。

二、发声和节奏练习:

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同学们走进快乐的音乐殿堂,今天我们先进行发声练习,(出示发声练习)这是我上周新教的一条发声练习,请同学们用lu和u演唱,注意发声练习的节奏。看哪些同学能够演唱准确,好、请大家调整一下演唱姿势和状态。

(点击课件:出示节奏谱,讲解切分音)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还要接触到切分音,期待同学们有更好的发挥。

三、新课导入。

刚才同学们表现很棒,为了鼓励大家,老师送给你们一首少数民族歌曲来欣赏,让我们伴随着优美的乐音一起跳起舞来!(播放《阿佤人民唱新歌》)

感谢同学们的积极参与,那么在参与的过程中,谁注意到这首歌曲是表现哪个少数民族的?(佤族)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这些民族分布在我国不同的地方。你们知道佤族位于我国版图的哪个位置吗?(西南部地区)在这个地区,不仅有佤族,还有20多个少数民族呢!让我们来看一看(出示图片),接下来,老师就给大家演唱一首西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歌曲,听的过程中请思考几个问题:1、这首歌曲是什么情绪的?2、歌曲是表现哪个少数民族的?3、主要演唱了哪些内容?好,下面让我们在歌声中去寻找答案吧。(播放伴奏)。学生回答(优美抒情、歌唱迷人的火塘、侗族)

三、新歌教学(学唱歌曲主旋律)

你们了解侗族吗?谁来说一说。这样吧,老师带你们去侗族之乡看一看,瞧:美丽的鼓楼、迷人的火塘、壮观的风雨桥、优美的侗族大歌、悦耳的芦笙……,这里真是风景如画、美不胜收。这一切不愧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

你们知道吗?刚才我演唱的歌曲名称就蕴藏其中,歌名是《迷人的火塘》,那么火塘是干什么的。(请同学回答)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点击课件)(歌曲中所唱的“火塘”是侗家人在修建房屋之前,先要找一个最好的地方修建一个火塘,他们认为火塘是祖先的寄居之所,所以他们对此非常敬仰。在侗族有个习惯,就是在忙碌一天以后,全寨子的人都会聚集在火塘的周围,再那里举行篝火晚会,那场面让人别提有多开心了。)

1、下面我们就来学唱这首侗族歌曲《迷人的火塘》,请看歌曲的名称下面有一个节奏型,谁知道迷人的火塘,哪位同学能读?(真棒)好下面我们一起再来聆听一边歌曲,有两个要求,(1)请同学聆听后说一说歌曲中的范唱和老师范唱在演唱形式上有什么不同?(2)歌曲中出现了若干次切分音节奏型,谁能听出来,请举手示意。(点击课件,听原唱,听后让学生回答问题)

2、好了,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一起来随录音默唱这首歌曲的一声部。请做出正确的演唱状态、情绪表现,并找出歌曲的难点部分。(第三次聆听歌曲,加深对旋律的熟悉和歌曲的理解。)

3、针对难唱乐句,教师逐句来教唱。(强调切分音的正确演唱)

4、让我们用柔美的声音,饱满的情绪来演唱这首歌曲。

四、合唱教学

1、用竖笛吹奏曲谱: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侗族人民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当地男子还人人会吹芦笙,每逢劳动之余,婚宴喜庆之日和有贵宾来临的时候,都要吹奏芦笙和跳芦笙舞。(点击课件,介绍侗族芦笙)让我们也用手中的竖笛去体味一下侗族人吹奏的乐趣吧!

2、吹奏歌曲二声部(对于切分节奏重点讲解)

3、钢琴与竖笛进行声部合作(体会双声部的和谐之美)

4、练习合唱:同学们吹得很好,你们能不能把这几个乐句用合唱的方式唱出来呀?

5、完整演唱歌曲

随音乐完整演唱歌曲。

五、欣赏侗族大歌

同学们你们唱得真好,在侗族有一句谚语就是“饭养身,歌养心”在当地人们把“歌”看成是于“饭”同样重要的事。我们说这首歌是一首创作歌曲,并不是侗族当地的地方民歌,那么我们前面也有提到侗族大歌,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吧!(播放侗族大歌)听完后请你告诉老师侗族大歌有什么特点呢?请学生来回答(由民间歌队演唱的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音乐,1986年侗族大歌第一次走入国际赴法国演出从国际上扭转了中国没有复调音乐的说法;它成为了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六、课程小结

篇6:《迷人的夏天》教学反思

《迷人的夏天》原为《多彩的夏天》,课题中的“多彩”即为“丰富”,而文中也有夏天的特点为“多彩”一词,学生易混淆,所以我引用本文结语中“迷人的夏天”作为本课题目。

教学目标是:巩固生字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记录心中的夏天想做的事。本文以“分---总”的顺序来展现夏天的迷人生活,以“炎热---多彩---有趣---悠闲”为主线,贴近学生生活情趣的事例,总括夏天是迷人的。本堂课第二课时的内容,教学时我抓住课文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感受夏天的“迷人”和“快乐”,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说说自己最想在夏天做什么事情,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认”、“听”、“读”、“说”、“写”能力。从整体上看这堂课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主动探索、体验、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新的课程教学理念。同时我还结合课题,同伴竞争在教学中的运用,来设计本堂课的教学。

篇7:《迷人的秋色》教学反思

一、通过对学生两个能力的考察,学生应该会养成认真倾听习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听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味地老师讲,学生听。待老师把课文讲完了,有的学生还不会读课文,甚至不知道课文究竟写些什么。这是什么原因呢?寻根到底就是学生课文听少了,读少了。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是说,多听、多读就能自然而然地理解课文。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进行听读训练,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听和读的过程中,收到了很好的听读效果,深刻感悟文章的内容。

二、在教学中,凭借教材,引导语言实践活动。要抓住中低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利用一切机会,以课文空间为“实践活动乐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翱翔。课文中,作者常常运用“空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这就为孩子大大开辟了创新的空间,学生也乐意插上想象的翅膀,进行创造、想象。这不仅给教学增添了“乐学”的气氛,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思维。

篇8:《迷人的夏天》教学反思

夏天是有趣的、夏天是悠闲地、夏天也是多彩的,翠绿的大自然在热浪中渐显幽深和成熟。茉莉如雪,紫薇带蓝,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大街上走过一群少男少女,仿佛飘过一朵七彩的云霓。大都市令人眩目的夏装琳琅满目,叫你说不出哪种颜色最美丽。夏天从来就不甘寂寞,淡雅和浓艳,都可以成为夏的象征。

所有这一切构成了美好而迷人的夏天。然而,今年的夏天却被地震摧毁和打乱了,山间的小溪被泥石流掩埋了,瓜棚小院成了残垣断壁,甚至很多人再也没有机会欣赏夏日的夜空,他们已经像流星一样永远地消逝在生命的夜空。尽管如此,地震却无法阻止夏天的脚步,无法掩盖夏天的美,在经历了这场巨大的灾难以后,夏天变成了由一个个感人的瞬间所组成的一幅永恒的画,这幅画美得深沉、美得高贵、美得伟大。画里有老师张开的双臂,有母亲紧紧地拥抱,有三岁孩子崇高的军礼,有废墟中坚强的歌声,更有迷彩和白衣的身影,志愿者闪光的标志和四面八方支援的双手。这幅画让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中从未经历过磨难的孩子们看到了人性的善良与伟大,看到了坚强与信念,我们正在这个夏天里走向成熟。

我们更懂得珍惜生活了,生命是可贵的,而生命又是由一点一点的时间所组成的,珍惜生命就是要珍惜一点一滴的时间,不要虚度光阴。以前讲这些孩子们都不太懂,但现在当看到那么多的生命在瞬间被夺走,她们理解到了这些话的含义,珍惜生命就从珍惜一点一滴的时间开始,好好学习好好生活。现在我们班的孩子都很珍惜美好的学习生活,尽管地震打乱了我们原有的生活,但很快我们就从阴影中走了出来,重新面对学习生活。我们班42个孩子一个也不少,我们以自己的坚强和自信成功地走完了这一学期,这种坚持正是成长的表现。

篇9:《迷人的夏天》教学反思

一堂课很快就过去了,上完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回顾与反思。课堂上的师生的配合并不默契。主要表现在答非所问,如在回答学生找一找夏天有什么特点时,学生抓不住要点,该用词语来概括的,却读了整段文字,几位回答的学生都是这样,浪费了不少时间,后来在评课时,有老师认为师设计的这个问题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可以省略这个问题,先学文,最后概括。也可在第一个学生回答问题时,师强调要抓住词语来回答,让学生明确回答的方向。在学习生字时,师让学生说出“炎”、“趣”哪些地方容易写错,师本来的用意让生指出“炎”上面的“火”字后面一笔应为捺点,“趣”字的最后一笔也应为捺点,结果学生东说西说,抓不住要点,又浪费了课堂时间的浪费。有师建议,师在指导写字时,要做到有的放矢,如师在指导写“炎”时,可让学生观察两个“火”字有何不同,这样可让学生又快又准地写对“炎”,评课老师还有一个重要的建议,既然是指导写字,不能只指导不动手,那只是虚把式,要真正地动起来,让学生当时就能写一两个,这些建议让我醍醐灌顶,写字教学就应该落在实处。反思整个课堂,师生配合不够默契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师与学生缺少课前交流,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师生课前对文本的对话较少,因此为学本文少了一层铺垫,自然就上不好了。上课时,因为学生的答非所问浪费了不少课堂时间,我的内心有些着急,为了完成预设的课堂教学内容,我对重点朗读及感悟不敢花时间,造成每个环节教学都给人蜻蜓点水式,抓不住重点。突出表现在学段时,师只是借助课文泛泛而讲“有趣”、“悠闲”、“畅想”,而这些词语的理解完全可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而理解,让学生在悟中读,更能显出“语文味”,教师的朗读指导方法也较单一,这与我备课不精细有关,课堂教学语言不能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

教学时,为了突出这次研讨课的意义,我有意识地设计多种形式的词语教学。结果弄巧成拙,正像有的评课老师说的那样,淡化了课文的整体把握,词语教学有些偏重。在教学中,有这样的一个设计:为了让学生认识夏天的鲜花,我出示了几张精美的花的图片,让学生在赏花的同时,说出看到的花儿的颜色,我还出示了形容花图片的词组。如师说出这样的建议很有道理,为了突出词语的丰富性,师不必出示表示颜色的词。

篇10:《迷人的张家界》教学反思

张家界地处我国湖南省,学生中很少有人去游览过。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是个旅游爱好者。假期中我游览了湖南省的张家界风景区,给你们看看我照的相片吧。(课件出示相片)张家界迷人的景色让我流连忘返,就连书中的作者也忍不住去游览了张家界。你们想去吗?让我们跟随着作者走进张家界。”凝练优美的导语和真实的相片,使学生好像置身于风景如画的张家界风景区。

在引导学生学习第五自然段金鞭溪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课件:同学们欣赏着金鞭溪的图片,聆听着轻柔的音乐。这声形并貌的多媒体课件,在给学生带来了美妙的视、听觉享受的同时,催化了学生对溪水特点的理解,并用填空的形式积累了好词佳句。实现了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真正做到了“潜移默化”。

2、层次清楚,学法多样。

《课标》中强调高年级的学生要“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迷人的张家界》是一篇写景文章,学习写景文章应该明白三个内容:景物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出声自由读找出了山峰千姿百态的特点,但我并没有让学生停留在这个层次上,而是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山峰的形态,接着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书中描写山的姿态。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高,动手画出了六、七种山的姿态,对张家界山峰的姿态有了感官的认识,并实现了语文与美术的整合。在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方法时,我出示了四幅张家界不同姿态山峰的图片,边看图边想象用以上修辞方法口头描述其他山峰的姿态。在此指导了学生描写山峰的写作特点,而且使学生了解到张家界的。山峰确实是千姿百态、形态万千。在学习黄狮寨一段是我设计了:如果你站在点将台上向下望能看见怎样的景色?这样带学生入境,仿佛亲临点将台与作者感同身受,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有利于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小精灵儿童资讯站出品

3、以读促解,读中感悟。

《迷人的张家界》一课语言优美,感情丰富,教师的朗读指导是非常必要的。我运用多种方式如:引读、齐读、默读、自由读、填空读、配乐读、带着感受读等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读得不太通顺到读得流畅,从读得较为平淡到读出感情。这样“以读促解,读中感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使其读出了语感、情趣和韵味。

4、巧妙迁移,读写结合。

《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学习的终极目的是运用语言。就这篇课文而言,第一自然段中比喻、排比、拟人修辞方法的配合运用,以及描写山峰姿态的详写与略写。这样的描写,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课上,通过自读自悟和积累,这段美文中传神的表达和张家界山峰特有的姿态已经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心灵中。故此,教师在课尾巧妙迁移,读写结合,安排了这样的课上练笔:根据你的所知,抓住张家界某一方面的特点,精炼语言,写一句或几句精彩的广告词,向周围人介绍张家界,打响张家界的知名度。从学生展示自己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写成的形式纷呈的精彩的广告词中,从教师的相机点拨中,我欣喜地发现:无论是内容还是表达,学生都能恰当准确地巧妙迁移生成,学以致用,相得益彰。

篇11:《迷人的张家界》教学反思

《迷人的张家界》是一篇略读写景课文。课文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张家界迷人的自然风光,表达了对张家界景色的热爱、赞美之情。全文紧扣“迷人”, 布局巧妙合理,作者由美丽的景色写到宝贵的资源,最后总结张家界是“名副其实的人间仙境”。

教学目标:

1.认读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了解张家界美丽的自然景色及其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张家界迷人的。

教学难点:知道由于张家界举世无双的美学价值,张家界的武陵源被联合国列入世

界自然遗产名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搜集张家界的有关资料、图片。2.按要求阅读思考,在书中批注,完成预学单,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同学们,在我们祖国广袤的土地上有着许许多多的名胜风景,其中在我国湖南就有一处集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变化、桂林之秀丽于一身风景——迷人的张家界,

2.谁能把你对张家界的了解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不仅要会搜集资料,还要学会根据需要整理资料。看老师搜集整理的资料(PPT出示,师读)。

3.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张家界,领略那里迷人的风光。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板书课题)

你从课题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生1:这是一篇写景文章,(你读懂了文章的体裁)

生2:这是写张家界景色的文章。(你读懂了文章的内容)

生3:张家界的景色很迷人。 (你读懂了张家界景色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能够概括张家界迷人景色的句子。

1、来到张家界,我才真正领略了这仙境般迷人的景色。(文中有一句和它意思一样的话,你能找到吗?)

2、迷人的张家界,名副其实的人间仙境。

同一个意思,一句在文章开头,一句在文章结尾,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我们把这样的两句话叫首尾照应,这样使文章结构更紧凑。)

三、细读品味,领略张家界仙境般的迷人景色。

(一)出示“阅读提示”:

1.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张家界是迷人的人间仙境?从哪看出来的?画出相关语句,做简单批注。

2.组内交流。

(二)学生自主学习,组内交流。

(三)组织汇报,适时指导。

1.指名组代表汇报: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张家界是迷人的人间仙境?(板书:山、水、物)

2.指名一组汇报“山”的部分,师生感受山的迷人。

“重重叠叠的山峰拔地而起,高耸入云。”(山:多、高)

“它们是那么多,一座挨着一座,一座有一座的特点,一座有一座的姿态。有的像背草篓的采药老人,有的像手捧鲜花的妙龄少女,有的像摩天大楼,有的像两根尖尖的竹笋,有的一柱独峙,像一支长长工的利剑??”(千姿百态 奇丽无比)

“金鞭岩高出峰林之上,与其他山峰迥然不同,从山肢到顶巅,像斧砍刀劈似的,只在它的顶上生长着几株苍郁不衰的松树。夕阳映照下的金鞭岩,金光闪耀,有如一支

怒举的金鞭,直指云霄。一座巨大的山峰紧靠着金鞭岩,巨峰酷似雄鹰,鹰首高昂,凌空展翅,一只翅膀有力地半抱着金鞭岩,气势磅礴,这就是有名的“神鹰护鞭。”(斧砍刀劈 气势磅礴)

“站在观景台上,放眼望去,张家界的美景尽收眼底。我们来到一处叫点将台的地方,朝下望是万丈深渊,台的对面齐齐刷刷地屹立着大小八九座山峰,像一个个虎背熊

腰的威武将军,在等待着出征的号令。”(高而平)

组长总结

师问:同是写山,这三段的写法一样吗?

讲述:第2自然段对山进行了总的概括描述,而3、4自然段着重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山峰来写。在写景的习作中,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先总体概括写,再具体举例子,这样点面结合,既给人以整体感,又可以让人真切地了解事物(景物)的具体特点。

师总结:在“山”这部分,既有四字词语准确运用,也有比喻、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还有标点符号的巧妙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张家界山多、山高、山奇的特点。那组愿出个代表美美地读给大家听。

3、指名小组介绍“水”的部分,师生感受“水”的迷人。

溪水弯弯曲曲自西向东流去,久旱不断流。(状美)

走近金鞭溪,满目青翠,连衣服都映成了淡淡的绿色。(色美)

流水潺潺,伴着声声鸟语。(声美)

清澈见底,纤尘不染的碧水中,鱼儿欢快地游动,红、绿、白各色卵石在水中闪亮。(物美)

阳光透过林隙,在水面上洒落斑驳的影子,给人一种大自然安谧静美的享受。(影美)

师总结:这部分中,从形状、颜色、声音等不同方面向我们展示了张家界溪水仙境般迷人的美。那组能读出这种美?

4、指名小组介绍“物”的部分,师生感受“物”的迷人

据统计,这里已发现的木本植物就有93科、517种,比欧洲多一倍以上,有活化石之称的珙桐、银杏、水杉比皆是。(植物的宝库)

野生动物达500余种,属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的有金钱豹、娃娃鱼、红腹锦鸡、猕猴等等。(动物乐园)

师总结:张家界不仅山奇水秀,而且物产丰富名贵,正如人们所说——名副其实的人间仙境。

5、读课文3-6自然段中的第一句话,想想他们在文中的作用。(总起句,概括了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可以使文章层次清晰,主题鲜明。)

四、练笔

1.争当小导游:那组能从课文《迷人的张家界》中选一处最喜欢的景点,介绍给大家听。

2.张家界确实是名副其实的人间仙境,可遗憾的是很多人还不知道或不了解它,

你能为张家界编写一句或几句精彩的广告语,让世人向往吗?(三分钟练笔,指名读)

五、小结:听了大家的介绍,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来张家界旅游,会有更多的人欣赏到这仙境般迷人的张家界。

六、作业:

1、摘抄自己喜欢的美词佳句。

2、搜集张家界奇异的美景,仿照3-6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16迷人的张家界

山 奇

迷人水 美人间仙境

物 丰

课后反思:

1.课堂体现了“三自一导”即自主探究、自主参与、自主展示、教师适时指导的教学理念。上课不久,出示了学习提示: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张家界是迷人的人间仙境?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做简单批注。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最后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展示。在以上三个环节中教师适时指导。如:有的学生默读批注时

2.学生的潜力很大,要充分相信学生。上课之前,不知道对课文理解程度,虽有导学单,但课前没来得及审阅一遍,心中无底。但在汇报展示时,出乎意料,组长概括准确,语言流利,组员对课文的理解有理有据,台下的补充更是精彩,就连“等等”、“已发现”这类词语都能结合课文恰到好处理解,有的同学还结合上下文讲述了省略号的特殊意义,实在是妙。从这节课,我认识到,千万不能低估了学生,要充分相信学生。

3.教师能对学生的语文行为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如:阮玉同学汇报戏中景物美,在分析溪水洁净时抓住了重点词语“”,在分析“溪石美”时,和生活中北方的溪石比较,教师在点评时说:“阮玉既能抓住重点词结合课文理解,又能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理解,真会学习”这样导向性的评价,将会使更多的学生慢慢学会像阮玉那样里就课文。

篇12:迷人的火塘教学反思

《迷人的蝴蝶谷》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蝴蝶谷得名的原因,感受到台湾蝴蝶谷的迷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迷人的蝴蝶谷》是一篇文字非常优美的文章,在教学时力求从整体感知入手,通过学生的朗读,把台湾蝴蝶谷的美景呈现在大家眼前。教学从介绍祖国宝岛入手,引出台湾是蝴蝶生长的好地方。随之,找出那里被称为“蝴蝶谷”的原因,通过教师的引读,让学生就像一群蝴蝶一样飞进了那个山谷。

课文的重点教学落在蝴蝶谷美景的教学上。文本所用的语句非常优美,有不少的好词好句,足以让学生体会这美不胜收的情景。这时,教师把学习、阅读的自主权教给了学生,让他们找出认为最美的句子多读几遍。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蝴蝶谷”的迷人之处,同时也让学生积累了一定写景的佳句。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跟随镜头看看蝴蝶谷真正的.美景,更直观地欣赏了宝岛的景色,更激发了学生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在了解了书本上介绍的蝴蝶种类之后,在课件中,还能见到不少书本上没有的蝴蝶。学生在学习课文语言之后,试着也来说说印象最深的一只蝴蝶。把书本上的语言和自己的语言融会贯通在一起,把蝴蝶的特点给表述出来。

上一篇:2022科学总结下一篇:班风学风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