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责建议书范文

2024-04-30

问责建议书范文(共6篇)

篇1:问责建议书范文

申论范文:问责制度 问责制度:由“权力问责”转变为“制度问责”

从2003年开始,全国各地陆续出台规定,对官员进行问责。“非典”、“毒奶粉”事件、山西矿难、松花江污染事件„„铁腕问责让一批行政不作为、乱作为者丢掉了乌纱帽。但是问责秀、假问责也时有发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这种现象严重降低了官员问责的声誉和效率,已经引起包括两会代表委员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关注。继去年两会有委员提案提出国家应该完善官员问责制度,制定国家行政问责法后,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潘复生再次呼吁加快制定国家行政问责法,推行“异体问责”,健全问责制度,实现由“权力问责”到“制度问责”的转变。

潘复生说,目前,官员问责大多局限于行政部门内部的上下级间,属内部问责,即同体问责。在问责方式上,大多是行政问责,在已有的问责案例中,问责对象大多还局限于重大事故或灾难中失职的官员,而对于一些官员盲目决策造成巨大损失的问责尚少,甚至出现“集体负责”即无责的情况。

针对行政问责出现的问题,潘复生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大多问责都是“权力问责”而非“制度问责”,这也使得问责弹性较大。

全国政协委员葛均波在提案中支招行政官员问责制科学化:第一,要建设指向明确、措施刚性、反应快速的行政问责制度体系;第二,行政问责制要具体落实职责范围和评价指标;第三,行政问责制免职人员的再任职需要公众监督的法律程序;第四,制定与其配套的相关法规。

问责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问责风暴”力度不减的同时,我国问责法制化建设在去年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去年7月出台的《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强化了问责的制度化,并对被问责党政官员复出作了明确的规定。今年将进一步完善官员问责的制度建设。在2月份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上,初次审议的行政监察法修正案草案规定了被问责的官员的处分期限,处分期限满后,并不会影响官员的正常晋升。

篇2:问责建议书范文

一是新增贷款逾期问责。对新增不良连续两个季度超过1%的支行行长给予免职处理,连续两个季度超过1%的信贷员给予待岗;二是对新增大额贷款到期回收率低于99%的,按审批权限给予问责;三是存量大额贷款压降问责。对不能完成大额贷款压回任务的,对相关人员予以警告,约见谈话;四是不良贷款清收问责。不良贷款清收排名末位且未完成任务的支行行长给予诫勉一个季度,下浮岗位系数;五是贷款五级分类问责。对故意隐瞒资产质量、偏离度超过3%的支行行长给予撤职。

篇3:问责建议书范文

一、基层央行内审问责的难点和问题

1. 问责思想和认识难统一。

一是“好人主义”思想影响问责公正性。内审问责作为一件“找茬”的差事, 为维护单位、部门甚至个人利益和形象, 为不影响年终的评比考核, 在问责过程中难免出现当老好人, 导致“好人主义”思想。因此, 每当论及内审问责时, 总是想掩盖, 希望“内部消化”。二是“避重就轻”影响问责严肃性。由于被追究者本人没有违纪或故意违纪, 误认为批评教育就行了, 不必采取组织处理、纪律处分等, 能轻则轻;个别出现严重违纪或违规的, 也碍于面子“避重就轻”, 导致问责思想和认识难以真正统一。

2. 问责标准难把握。

一是难以准确衡量权责。既不能过分夸大职责与权力, 也不能将内审问责失之简单化、扩大化, 不管具体情况、不分原因地一味追究责任, 会挫伤人员的积极性, 背离内审问责的初衷。二是追究幅度不易把握。是否给予批评教育、限期整改、书面检查、经济处罚、诫勉谈话、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通报批评、调换岗位和行政处分, 在内审问责标准与幅度上一般不易把握, 不像对待违纪违法问题那样好量化比照, 结果往往是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影响了问责的实际效果。

3. 问责部门协调程度不够。

审计问责工作机制中, 成立了由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 也规定了各部门的职责。而实际上, 各部门除例行参加有关会议外, 尚难在工作中形成合力, 仅把审计问责当做是内审部门新增的一项重要职能。对于内审部门而言, 审计问责工作不同于一般审计项目, 有其特殊性:一是内审部门由于在工作计划安排上不能面面俱到, 随机性强, 不能全面掌握和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全部问题和差错;二是对上级行各主管处室组织的专项检查情况以及其他职能科室的检查情况难以做到全面掌握;三是由于审计问责直接牵涉员工的利益, 如由内审部门单一实施问责处罚, 与内审职能不匹配, 容易引起员工歧异, 存在员工配合程度不高的情况。这些问题均不是内审部门能单独解决的, 必须由各部门相互配合, 发挥各自优势, 才能促进审计问责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

4. 问责机制难长效。

由于目前中央银行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内控工作机制, 对风险的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管理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就市州中心支行而言, 尽管目前设有纪检监察、内审、事后监督等再监督部门, 但因各自的职责不同很难顾及全面, 业务主管部门的业务检查、内审部门的项目监督、纪检监察部门的执法监察、人事部门的人员管理等各自为政, 缺少协调和信息共享, 不是重复检查, 就是出现监督死角或空位。因此, 难以建立一个健全完整、统筹安排、运行有序的长效问责机制。

二、完善内审问责机制的建议

1. 确立内部审计问责理念。

制度理念的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前提。内部审计问责制度化和规范化实质上是一个制度创新的过程, 在过程中, 我们必须根据人民银行内部制度要求, 实现岗位与义务, 岗位与责任的平衡。这就需要基层央行各级部门和人员要转变观念, 充分理解内部审计问责的深刻蕴义, 正确地履行各自岗位职责, 实现内部制度所预期的目的。同时, 为使内部审计问责达到预期效果, 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入持久地开展岗位责任意识教育, 不断强化各级员工的责任意识, 促使其正确行使岗位职责, 完全履行岗位义务;二是提高对内部审计问责工作的认识, 改变原来“烦审计, 怕处罚;厌审计, 嫌罗唆”的错误观念, 积极配合和正确对待内部审计部门开展各项工作;三是各级部门和人员应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 尽量避免或减少因工作失误造成问责行为的发生。

2. 把握三条原则, 量化问责实施标准。

在问责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三条”原则:一是详尽周密原则。面对问责各种情况, 要注意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尽可能避免遗漏;二是一一对应原则。对所罗列出的应予追究责任的各种情况, 都要给出一个相应的处理方式, 给出的方式应是唯一的, 不能含糊其词。三是恰如其分原则。在给出的处理方式中, 每一种方式必须与其所负责任相对称, 不能随心所欲, 不能感情用事, 要保证给出的处理方式有理有据, 行得通, 做得到。

3. 优化内部审计问责环境。

从全局来讲, 人民银行总行应制定内部审计问责制度或出台指导性文件, 只有通过统一的制度规定、完备的政策指导, 为基层央行内部审计部门提供有章可循和有规可依的政策环境, 才能确保各级人民银行审计问责工作的有效实施。从基层来看, 内部审计问责工作离不开基层领导的鼎立支持, 更离不开各职能部门的密切协作。因此, 内部审计问责工作应超脱部门之间的约束, 构建出基层领导直接参与, 内部审计部门牵头促进, 各职能部门密切协作, 齐抓共管的整体格局。

4. 严格内部审计问责程序, 建立问责长效机制。

全面推行内部审计问责制度, 就要逐步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经济问责程序, 以规范化的程序保证问责的有序进行, 才能实现问责的制度化、规范化。审计问责的具体程序可能会因问责主体和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但总体上需要经过下列几个相互衔接的阶段: (1) 立项:依职权或依申请启动审计问责程序; (2) 调查:收集、整理与审计问责行为相关的有效证据; (3) 申辩: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 (4) 决定:根据认定的事实和相关的制度规定, 作出审计问责决定; (5) 通知:送达审计问责决定; (6) 执行:落实惩戒内容; (7) 结果:关注执行结果, 进行后续审计。

参考文献

[1]王会金, 王素梅.建立健全政府审计问责机制研究[J].财经科学, 2009, (1) :119-124.

[2]侯晓靖.中国审计问责制度的设计及其实现途径[J].会计之友, 2008, (36) :60-61.

[3]冯均科.基于国际视角的审计问责规范体系分析[J].审计月刊, 2008, (10) :20-21.

[4]郑沽.基层央行领导干部履职审计工作的难点与对策[J].中国内部审计, 2008, (1) :60-61.

篇4: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完善建议

关键词:行政问责程序;行政问责制度;完善建议

引言:

所谓行政问责制,是指一级政府对现任该级政府负责人、该级政府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在所管辖的部门和工作范围内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未正确履行法定职责,以致影響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贻误行政工作,或者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给行政机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进行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的制度。

一、我国行政问责程序存在的问题

1.首长问责范围过于狭窄和笼统

有关行政机关首长问责的规范,虽然涵盖面不窄,但是仔细分析有关的规定,发现不少的责任追究要以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或恶劣影响、造成重大损失、违法行政等为条件,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过错问责①。归根到底,行政问责就是要政府及其官员对社会有所交待,是让掌握公共权力的政府官员对其行使权力的行为负责。行政道德责任,就是要求行政机关公务人员按照社会伦理道德以及个人操守的最高标准行事,如果在道德上受到民众指摘,失去人民的信任,也要承担相应的不利后果。以此来审视目前有关行政首长问责的规范,其监督的领域及问责的内容也不免失于狭窄和笼统。

2.问责程序规定比较简单、笼统,程序的完整性、公平性体现不充分

目前我国行政问责还没有专门的、完善的成文法来进行规范,而在对行政问责作出规定的政策法规及地方政府规章中,对问责程序的规定也大多数是不具体的,甚至是完全没有体现出来的。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两类:第一,有相关的问责程序规定,但规定较为笼统。例如《成都市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中对于问责事件调查的部分规定:“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査核实的,调查组应当在市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规定的时限内行政调査报告上报市人民政府行政首长,提出问责或不予问责的建议”,这种笼统的规定赋予了调査组很大的自由裁量权,难以使调查结果达到真正的有效和公平。第二,行政问责程序缺乏公开性。公开原则要求行政问责程序中所适用的一切规则和标准,对于参与其中的人来说都必须是透明的,任何裁判或决定都应该尽可能地以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看得见的方式进行,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③。正由'于政府行政问责程序信息公开程度不够,造成了行政问责主体对于问责程序的忽视,同时又缺乏外部监督机制的作用,程序便自然而然的成为了问责制度上的摆设。提高行政问责程序各个环节的公开性,加强媒体舆论的知情度,不仅是对公众及问责对象的尊重,同时也会推动问责结果在公众与客体心目中的公正性,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心。

二、完善我国行政问责程序制度的建议

1.补充现有的问责程序制度规范

如前所述,在现有的法律和地方政府行政问责规章中,对行政问责程序的规定大都属于抽象性的,甚至是有明显缺失的。在尚未有统一的程序性规定的情况下,应当根据问责主体、对象、情节、方式等的不同规定相应的程序性内容。有关的程序性规定应当包括以下因素:设立有各问责机构的问责受理机关,负责对投诉、检举和控告进行统一的接收和管理;规定有受理期限、审理期限、复议期限;规定有行政问责的回避制度、申诉制度;规定有行政问责的启动程序等等。

2.制定统一的行政问责法

全国性统一的、专门的行政问责法律缺失,导致了现行行政问责制度缺乏明确而又规范的问责标准和程序,缺乏实际可操作性,给具体的执行增加了难度。而现有的行政问责政策规定、法规和地方政府的规章对问责程序内容的规定弹性太大,把责任形式主要局限于行政责任,对道德责任、法律责任和政治责任则很少涉及。行政问责程序直接关系到问责的可操作性,对问责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行政问责立法要对问责的程序进行统一的规范,只有程序得到落实以后,问责制的意义才能真正的体现出来;只有通过法律对问责程序进行强制性规定,才有可能纠正现阶段对程序适用的混乱局面。行政问责立法的一个重点就在与制定出操作性强,保障得力,权责分明的行政问责程序性法律规范。加快行政立法歩伐,尽快建立统一的行政问责法,才能把行政问责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三、结论

行政问责制的旨义就在于“责”。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是由所有参与政府管理具有高度负责精神的公务员组成。公务员行使的每一项权力背后,都伴随着特殊的责任。建立行政问责制要在源头上对政府及其公务员的权力、职责进行充分全方位的约束和规定。由于政府及其公务员必须对其所负责领域内的决策及施行负责任,因此他们应该有一种很强的责任感来行使权力,以减少工作中的差错和责任事故的出现。与此同时,行政问责制弥补了法律上的空白,因为即使公务员在工作中没有违法,但在政绩上无所作为,我们也可以通过问责制的实施,让一些公务员在法律上没有规定要承担责任的时候,也让他们承担政治责任和伦理责任,最终建立起廉洁、高效的责任型服务性政府。

注释:

①李昆.《我国当前行政问责制研究——基于六省市问责办法的分析》.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2011年四月

②牛晓燕.《行政问责中公民参与问题初探》.吉林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1]韩志明.《当前行政问责制研究述评》[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2]顾杰.《论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现状与完善》[J].理论月刊.2004(12)

[3]张成立.《行政问责基本原则探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三期

[4]韩剑琴.《行政问责制—建立责任政府的新探索》[J].探索与争鸣.2004

[5]宋涛.《行政问责概念及内涵辨析》[J].2005年第3期,第44页

作者简介:

篇5: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范文模版)

【党员学习问责条例心得体会1】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以下简称《问责条例》)从制定到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再到中央印发执行,标志着我们党在全面从严治党上,又增加了一个利器,再次向全党释放失责必问、问责必严强烈信号,告诫和警示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担当就是负责,如果不担当、不负责就要被追责,使问责形成制度,成为常态。

好的制度需要有管用的措施来保证有效实施。关于问责,不是什么新提法,《问责条例》出台之前,在党章党规等制度里也有相关的规定,《问责条例》只是从如何落实上做进一步强调,而且在总体设计上,《问责条例》也是粗线条的,在贯彻落实中还需要在措施上进一步加细,在指导上进一步规范,使操作更有抓手。在我看来,问责体现在基层重点要抓好“问职”、“问效”和“问廉”。

“问职”就是监督检查履职情况。平时我们常说“有职有责”,责任对应的是职能,按照法律和制度规定履行了职能的过程,也就是履行责任的过程,换言之,只有认真履职才能有效履责,督促履责能够促进保证履职,履职就是责任担当。制定出台《问责条例》,从大的方面讲,是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重要保障,从具体实施层面说,就是要保证履行好应有的责任。为了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部署有效得到贯彻落实,需要从履职这个源头抓起,这个督查的过程有助于从正面引导履职履责。

“问效”就是督办履职的成效。《问责条例》中的问责,其实是被问责。而“问效”恰是在被问责之前的督查,目的是促进履责,保证各项管理和事业发展按照制度规定取得成效,“问效”建立在“问职”基础上的督查手段,旨在督促党员和领导干部善用权、履好职、尽好责,避免被问责。各项职责管到哪,“问效”就该问到哪,防止在履职过程中因为小毛病得不到及时纠正而酿成大问题,最终被问责为时已晚。

“问廉”就是在侧重权力和作风上问责。权责一致、权责统一,强调有权必有责,掌权必履责。大凡被问责,多数情况与权责不一致不统一有关,出现了光强调权力而忽视责任甚至逃避责任。这就需要在日常监督管理上要围绕重要权力事项和关键环节存在的廉政风险开展问廉,着力解决“虚拖庸懒散奢”等问题,解决执法不公不廉、暗箱操作、作风粗暴、滥用自由裁量权等问题,推动廉政风险内部防控机制落实,促进公正廉洁执法。

落实《问责条例》是个细功,需要在解决认识问题的基础上,细致研究可操作性的措施,把大量的工作精力放在日常督促检查防止酿成问题上,以严与实的态度和作风,保证《问责条例》在落实中发挥应有的效力,促进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党员学习问责条例心得体会2】

“责”体现党的职责。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反复强调,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公权力的所有者,有权必有责,自然要承担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职责。换个角度理解,就是党要承担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责。当前,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是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对人民的庄严承诺。责任重于泰山,出台《条例》就是党通过制度手段,督促党组织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督促党的领导干部践行忠诚干净担当,从而确保党的历史使命得以实现。党员干部学习《条例》,首先就是要认识到这一点,问责只是手段,督促履职才是目的,如此才能自觉担负起责任,焕发出党的战斗力。

“责”直指履责不力。有责必担当,但实际上,不担当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依然存在。或是山西塌方式腐败等严重腐败问题,侵蚀着党和人民的利益;或是湖南衡阳和四川南充拉票贿选等严重违规违纪行为,危害了党员队伍的“肌体”健康;或是“四风”等不良作风问题,阻碍着党和人民事业的推进。等等问题的存在,与党的职责相违背、与人民的期待相向而行。基于此,党中央将反腐败和作风建设成果固化为制度,出台《条例》,直指履责不力的问题,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从治标为主向标本兼治转向,推动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党员干部学习《条例》,就是要明确问责的指向性,自觉提高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当党和人民事业的蛀虫,不做得过且过的敲钟和尚,用一颗忠诚之心履职与党、用一颗为民之心服务于民。

“责”在于从严问责。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只有做到失责必追究,才能倒逼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担当意识。针对当前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问题突出的现象,党中央出台《条例》,打破好人主义,打破问责疲软现象,从三类问责对象、六种问责情形、三种和四种问责方式以及终身问责等方面作出详细的规定,为从严问责提供规范性督导,确保失责必追究。党员干部学习《条例》,就是要认清问责无例外的纪律性,摒弃“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侥幸心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旁观者心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好人心态等等,牢固树立起担当意识和规矩意识,认真履行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领导责任,如此才是对自己和干部负责,对党和人民负责。

党员干部只有学透《条例》,读懂其中的“三个责”,才能视《条例》为督促而非处罚,才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轻松的心态,用好权、守好责,做让组织放心、人民满意的忠诚干净担当好干部。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学习问责条例心得体会一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我们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祛病疗伤,激浊扬清。”《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的制定和实施,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有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让党的肌体更健康。

我们党作为一个有8800多万党员、440多万个党组织的大党,作为一个在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执政的党,党的建设关系重大、牵动全局。“打铁还需自身硬”。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因此,管党治党,必须严字当头,把严的要求贯彻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和实行全面从严治党方针,针对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标本兼治,既通过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着力解决党员领导干部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以及“不严”、“不实”的问题,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进一步解决党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又着力加强党内制度建设,先后制定和颁布实施了《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巡视工作条例》坚持从严治党、依规治党,落实中央巡视工作方针,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发现问题,形成震慑,推动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两项党内法规一正一反、相互配套,《廉洁自律准则》坚持正面倡导、重在立德,是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能够看得见、够得着的高标准;《纪律处分条例》围绕党纪戒尺要求,开列“负面清单”、重在立规,划出了党组织和党员不可触碰的“底线”。这些党内法规有效地遏制了党内存在的违反纪律、不守规矩的各种“乱作为”问题,但是,对于有些领导干部“为官不为”,怕担当、不作为,有的党组织全面从严治党不力,主体责任、监督责任落实不到位,管党治党失之于宽松软,导致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作风建设流于形式、维护党的纪律失察失职、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坚决、不扎实,以及其他失职失责的情形,上述法规还难以有效覆盖或触及。《问责条例》首次全面聚焦党内问责,成为首部关于党内问责方面的基础性法规,弥补了党内法规建设的一些空白点和死角区,把党的制度笼子扎得更紧了。

《问责条例》的制定和实施,旨在落实党组织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督促党的领导干部践行忠诚干净担当。问责的范围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维护党的纪律、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问责对象是各级党委(党组)、党的工作部门及其领导成员,各级纪委(纪检组)及其领导成员,重点是主要负责人。问责的内容是对于失职失责造成严重后果、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损害党执政的政治基础的都要严肃追究责任,既追究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又追究领导责任。条例还区分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两种不同对象,根据情节轻重规定了共7种问责方式:对党组织的问责方式有3种,包括检查、通报、改组;对党的领导干部的问责方式有4种,包括通报、诫勉、组织调整或者组织处理、纪律处分,其中诫勉既包括谈话诫勉,也包括书面诫勉;组织调整或组织处理包括停职检查、调整职务、责令辞职、降职、免职等。条例还规定,受到问责的党的领导干部应当向问责决定机关写出书面检讨,并在民主生活会或者其他党的会议上作出深刻检查;建立健全问责典型问题通报曝光制度,采取组织调整或者组织处理、纪律处分方式问责的,一般应当向社会公开;实行终身问责,对失职失责性质恶劣、后果严重的,不论其责任人是否调离转岗、提拔或者退休,都应当严肃问责。

《问责条例》的颁布实施,实际上是党在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祛病疗伤,激浊扬清。它向全党释放了有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强烈信号,有助于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学习问责条例心得体会二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问责条例》。《问责条例》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是全面从严治党重要的制度遵循,对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党的历史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问责条例》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聚焦全面从严治党,突出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着力解决一些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不担当、不负责等突出问题,进一步夯实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基石,向全党释放出有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强烈信号,是管党治党的重要利器。

《问责条例》强调权责统一,失责就要被问责,强调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内团结统一、强化政治纪律的刚性、政治规矩的强制性和严肃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员必须担当起应该担当的责任,这是总书记为党员领导干部早就刻画出的“担当底线”。但在现实中,部分党员干部对党的意识薄弱、组织纪律涣散、立场不坚定,存在信念动摇和缺失,导致精神“缺钙”,“你拉你的琴,我吹我的号”,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不执行或搞变通,使党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打了折扣,损害了群众的利益,也严重影响了党的威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反腐倡廉取得了一系列成效,而制定党的问责条例,就是要把责任这把利剑高悬起来,剑指为官乱象,告诫和警示全党,党中央对问责是动真格的,党的领导干部不担当、不负责就要被追责,实实在在刻画出为官底线。

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执行制度关键在人。问责条例能否起作用,关键在于各级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敢不敢较真、有没有战斗性。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要把自己摆进去,以眼里不揉沙子的认真劲儿,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唤醒责任意识,激发担当精神。

学习问责条例心得体会三

7月17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

2016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正式施行,随着《条例》的施行,我忍不住思考《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的制定意义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利器。条例贯彻党章,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维护党的纪律、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开展问责。对于失职失责造成严重后果、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损害党执政的政治基础的都要严肃追究责任,既追究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又追究领导责任。要把责任压给各级党组织,分解到组织、宣传、统战、政法等党的工作部门,释放有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强烈信号。《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制度,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全面从严治党、推进标本兼治,最根本的就在于各级领导干部要把管党治党的责任担当起来。各级党组织都要把自己摆进去,联系实际、以上率下,敢于较真碰硬、层层传导压力,让失责必问成为常态。要紧紧围绕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化问责,倒逼责任落实,确保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确保党的团结统一。

为落实党中央部署和总书记重要指示,中央纪委从2015年下半年着手研究起草《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

在数个月的起草过程中,中央纪委充分调研、反复论证。中纪委主要领导同志先后13次主持中央纪委常委会议、办公会议和专题会议,研究条例起草工作,明确制定思路和主要内容;在北京主持召开部分中央部委负责同志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到辽宁召开座谈会,听取辽宁省委、省纪委和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党组负责同志的意见。中央纪委还安排各位副书记,分别召开所联系地区和单位纪检机关(机构)主要负责人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

在此基础上,2016年5月18日,经中央批准,中央办公厅印发通知,征求各地区各部门共180余家单位对条例的意见建议。各单位对条例征求意见稿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该稿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目标明确、简洁凝练、务实管用,是一个成熟的稿子。同时,也提出不少很好的意见。中央纪委对意见逐条梳理,进行认真修改,形成条例送审稿。

条例的制定严格坚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层层传导压力,释放从严管党治党强烈政治信号;坚持问题导向,把握有限目标,不贪大求全,突出重点作出规定,增强条例针对性和实效性。

2016年6月14日、28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分别审议通过条例送审稿。2016年7月8日起条例正式施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8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参考。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心得体会:共产党问责条例,彰显党的时代担当

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8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会议指出,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忠诚干净担当是党对领导干部提出的政治要求,问责条例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利器,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制度,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

自从我党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以来,我们党对于政府、党员干部及全体党员赋予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对于责任担当也在通过相应的党内主题教育进行专项培养,这其中就包括“群众路线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主题教育”以及今年伊始开展至今的“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等等。本次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是将这些零散的规定串联起来,使他们形成一个有条理的制度。

习近平在会议上提出“要整合问责制度,健全问责机制,坚持有责必问、问责必严,把监督检查、目标考核、责任追究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问责内容、对象、事项、主体、程序、方式的制度化、程序化。”权利的行使就是责任的担当,在党的培养下树立新时期一名党员应有的社会担当精神是当今社会所必需的,同时也是“两学一做”活动倡导的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所应有的。

在十八大以来,我党反腐的力度是空前的,许多“老虎”级官员落马,但是我党明确强调,抓、打不是反腐的目的,反腐是为了治病救人,是在反腐的过程中将正确的价值观传输给腐败的人,在惩处的同时给予相当一部分人以警醒,使得在内心深处重视我党的纪律,使得他们深刻的意识到我党为人民服务的态度与决心。与此同时党纪的严明是为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对于广大的人民群众来讲会有更好的政府、党员干部来接待他们,会感受到我们党在历经95年峥嵘岁月后仍然不忘初心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我想《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的审议通过给我们党又增加了一副“镣铐”,她的实施也给许多党务部门以震慑,在实践中必然是问责一人,警示一部分人,对于党员干部或机关行为规范的指引具有深远的意义。对于《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这种强有力文件的出台必然会让我们的老百姓在未来的生活更加的幸福,我想这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时代担当!《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心得体会:治党利器

再过3天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就在6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在这个时刻出台《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标志着什么呢?有网友这样评论说,“这下可要动真格了,又会出现那些问题官员呢?”

问责也并非新鲜事,我们对于问责并不陌生,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严和实”已经是全面从严治党的热词。早在以前,也有一些官员因问责从省级降至科员。如:江西省委原常委、秘书长赵智勇从副省级连降7级到科员,云南省委原常委、昆明市委原书记张田欣由副省级降为副处级非领导职务„„

遍览古今中外列国,莫不以问责追责为治国之利器。问责追责之要,本质上就是人们所形成的关于问责追责的理性。因此,只有实现问责追责的理性化,才能用好问责追责这件利器。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更像一把规尺,对责任有一个法度。《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明确规定对于失职失责造成严重后果、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损害党执政的政治基础的都要严肃追究责任,既追究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又追究领导责任,使“有权必有责,有错必问责”成为治党法规、执政定律。

然而《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的出台,更是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坚定决心和维护党的纪律、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执政信心,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心得体会:发挥好“利器”作用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党的建设的一贯要求和根本方针。全面从严治党,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更多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今年1月召开的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的工作报告中,明确今年要制定党内问责条例,将问责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制定问责条例,是继2015年修订《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后,中央就全面从严治党提出的又一重要部署。问责条例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制度,是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又一利器,为防止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权力脱缰”加上了一把锁。

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就要靠严明的纪律和规矩。总书记指出,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要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纪律执行的主体是全体党员,问责条例贯彻党章,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维护党的纪律、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开展问责,就是要倒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始终将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让领导干部在用权时多一份敬畏和担当,不能再拿纪律和规矩不当回事,也不能再游离于管党治党责任之外了,切实做到发现苗头及时提醒,违反纪律立即处理,严格以纪律为标尺管住全体党员特别是80多万名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真正把纪律立起来、严起来、执行到位。

将制度执行抓严抓实。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问责条例作为管党治党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只有落地才能见效。如果仅仅停留在有了制度规范,而不去狠抓重抓执行,管党治党的责任依然难以真正归位到位。要狠抓制度执行,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使制度真正成为硬约束而不是“软皮筋”。各级各地党组织,特别是组织、纪检、宣传、统战、zd等党的工作部门,要克服“老好人”思想,以担当精神抓好问责条例的贯彻落实,要严字当头、实字打底,抓严管严、抓实抓好,坚持“一碗水端平”,杜绝特殊化和“破窗效应”,尤其是对于那些在执行制度方面失职失责的,要敢于碰硬、敢于亮剑,坚决做到执纪必严、失责必究,让党纪党规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让有责必问成为常态。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无数事实证明,只有通过层层筑牢防线、层层压实责任,将监督管理的网织得越来越密,让管党治党真正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才能最大程度阻止党员干部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避免违规违纪违法的各类悲剧反复上演。各级党组织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层层压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失责就必须被问责。少数地方单位的领导干部缺乏担当精神,对于班子成员和下属职工的监督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失之于松,满足于你好我好大家好,而实际上是你不好,我不好,大家不好。问责条例的审议通过,将从根本上打破这一“僵局”,这也是倒逼解决“为官不为”、“为官乱为”以及腐败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失职失责造成严重后果、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损害党执政的政治基础的都要严肃追究责任,既追究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又追究领导责任,从而倒逼各级党组织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担当责任,在党忧党,为党尽职、为民尽责。

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党内问责由规定升格为条例,层级更高,覆盖更广,权威性也更强,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器,必将为全面从严治党再加制度砝码。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只有让问责条例的各项要求落地生根,才能真正发挥好重器的重磅作用以及“利器”的利剑作用。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以及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担当精神抓好落实,让问责条例真正发挥治党、管权、治吏的积极作用。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心得体会:要“问”更要“责” 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8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问责条例》的通过代表了党中央“从严治党”的决心,是党中央对严肃党风党纪的进一步提升,是党中央为广大党员干部划定的一道政治红线。

从去年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到今年通过的《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从对党员要求进行自我行为规范和对违纪行为划定界限到今年释放出的强烈的“失责必问,问责必严”信号都表明着党中央对于当前广大党员在生活中、工作上的高标准严要求,随着《问责条例》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通过,接下来各级党组织必将组织党员对《问责条例》进行学习理解贯彻,在实施《问责条例》过程中,各级党组织应当做到“问”更应做到“责”。

《问责条例》落点在“问”。要在“问”字上,做到能问、勤问、敢问。完善监督制度,以制度为基准保障广大党员干部问的权利和义务。在责任问题上要充分发挥制度作用,对领导干部要能问工作问题、勤问经济问题、敢问敏感问题,要鼓励党员干部直面询问、善于接受询问。将“问”在党员干部的生活工作中作为常态化机制。

《问责条例》重点在“责”。“问”能保证对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但只问不责在实施过程中会导致《问责条例》缺乏足够约束力,较难形成有效的约束制度同时在对广大党员干部中间也难以形成心理威慑。因此,《问责条例》要“问”更要“责”。要完善已有的问责制度,量化问责标准,保证问责有章可循,有例可依;要加强问责延续性,对已达处理期的同志要加强考核管理,保证达到条例入心,不再触犯的效果。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心得体会:强化问责贵在鞭策问效

中共中央政治局28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会议指出,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忠诚干净担当是党对领导干部提出的政治要求。问责条例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利器。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堪称是问责制度的顶层设计。其重要性与必要性不必赘述,对问责条例的施行,公众充满期待。“问责”是在责任认定的基础上的纠偏与处罚,我们一再强调党员干部与公职人员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而问责是最有力的保障与最有效的促进。不追究责任,责任就是空的,相关制度规范就会沦为“稻草人”。问责机制日趋完善,必须严格执行不走样,方能成为“杀手锏”。

问责条例来源于实践的提炼,“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再在执行与践行中不断完善„„这是制度创新与实践的循序渐进。问责条例,既是“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的体现,又是“严是爱、松是害”的反映。问责条例的鞭策动力与衍生力量在于,从严厉问责、规范问责入手,消除党员干部“乱作为”“不愿为”或“不敢为”的思想藩篱,朝着“有作为”“必有为”“大作为”的方向迈进。

问责是手段,问效是目的。或者讲,强化问责贵在助力问效。“问效”不仅是进一步的监管行为,更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核心。“监管的重点,要放在办事效率和办事结果上。”这才是关键所在。包括问责制在内的党内制度建设,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保障,“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同时,也是确保“权为民所用”,不仅对权力要有敬畏之心,更要让权力对权利产生敬畏,增强权力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

问效也是检验问责的重要标准。具体来讲,问效,首先要追问机关效率与效能。目前,机关的“庸懒散奢”行为,尚有其存在的制度土壤。对此,必须在制度革新上下功夫,在提高效率上出实招,在优化效能上动脑筋,无疑及时到位的问责可以起到推动作用。其次是追问办事效果。“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工作最高标准”,不能局限于“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改观,更要让群众少跑腿办成事,及时有效的问责拉近官民之间身体与心灵距离的“一线牵”。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心得体会:强化执行让问责条例落地生根

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8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会议指出,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忠诚干净担当是党对领导干部提出的政治要求。我们党95年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是各级党组织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担当责任,做到在党忧党,为党尽职、为民尽责。只要各级领导干部心系使命、扛起责任,就没有过不去的坎。要唤醒责任意识,激发担当精神,永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今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纪念日,在95年的光辉岁月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跨越道道险阻,将曾经一穷二白的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文明的国度,让人民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始终坚持从严治党,从而拥有一支纪律严明、思想过硬、作风优良的干部队伍,让人民有信心、国家有希望、民族有未来。

能否拥有一支深受群众信赖的干部队伍,不仅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虽然从总体上讲,建党95年来,绝大多数广大党员干部都能够克己奉公、一心为民,始终怀揣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来开展工作,但是仍有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政治立场有所动摇,在开展工作时急功近利、患得患失。特别是近些年来,一些党员干部受不良习气的影响,放松了世界观改造,不仅贪图享乐安逸,甚至还沾染上了腐败习气,工作上更是消极应付,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败坏了党风、疏远了党群关系,党的队伍建设因此面临新的挑战。

当下,我国已经全面进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时期,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不行,这是由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实际决定的。因此,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我们更需要通过从严治党来提升党的战斗力,更好地为来百姓服务。而在建党95周年纪念日来临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无疑释放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为了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从严治党的强烈信号。

篇6:问责建议书范文

问责条例的出现,是为了处罚社会上的不练风气。下面我为大家带来2016。供大家参考。

问责条例:让失责必问成为常态

党的 95 周年生日到来前夕,中央放出加强制度建设大招,祭出全面从严治党利器。6 月 28 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问责”和“问责条例”,很快成为各类媒体、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门词汇。

“问责”就是追究责任。在政,就是追究政府官员责任;在党,就是追究党的干部的责任。据报道,《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贯彻党章,坚持问题导向,问责焦点更为集中,即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维护党的纪律、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这 5 方面,开展问责。问责情形有 3 条标准,即对于失职失责造成严重后果、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损害党执政的政治基础的,都要严肃追究责任。问责包括 3种责任,既追究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又追究领导责任。

有许多人可能已注意到,尽管早在 2009 年,中办、国办就印发了《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但以来,在中央领导讲话和党的文件中,有关问责的话题,出现更为频繁。2013 年 1 月,在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就提出,“有权就有责,权责要对等。无论是党委还是纪委或其

他相关职能部门,都要对承担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进行签字背书,做到守土有责。出了问题,就要追究责任。决不允许出现底下问题成串、为官麻木不仁的现象”。2013 年 11 月,《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13-2017 年)》明确提出:“适时修订《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进一步明确问责情形、规范问责方式。”今年以来,“问责”热度进一步提升。在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坚持有责必问,问责必严”。王岐山同志更提出,“要把问责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

中央为什么如此重视“问责”?这与成立 95 年的大党今天所担负的重大责任和所面临的从严治党难题息息相关。一方面,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艰巨,另一方面,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党的观念淡薄、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等问题,仍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有的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管党治党不严、责任担当缺失,搞好人主义、一团和气。尤其是近年来,在反腐败大背景下,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不作为、不担当、不负责,且有逐渐蔓延之势。对此必须对症下药、标本兼治,特别亟需从加强制度建设入手以治本。出台问责条例,就是治本的一个重要举措。

问责,隐含着权责对等原则,这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以往,我们习惯于官员出了大事才追究责任,甚至只要不触犯党纪国法,即使出事一般也不直接承担责任。官员权力很大,责任却不很明确。2003 年“非典”以后,问责才慢慢开始运用和法制化,尤其在行政问责方面。但党内问责法规体系建设仍显滞后。2009 年“暂行规定”权威性系统性不足,比如被问责官员如何复出不明确,屡受诟病,问责效果受到质疑。因此 2013 年“规划纲要

”提出要进行修订,包括“抓紧制定严格做好被问责干部工作安排的有关规定,严格被问责干部复出条件、程序和职务安排等,保证问责制度与党纪政纪处分、法律责任追究制度有效衔接。”

问责条例的出台,使问责制从“暂行规定”上升到了“条例”的权威高度,使权责对等原则得到了党内法规的严格规范。它将促使人们由更严肃的事后追责,进一步重视和关注更明确的事前明责,从而有效地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纵向压给各级党组织,横向分解到组织、宣传、统战、政法等党的工作部门。更重要的是,它告诫和警示全党,党中央对问责是动真格的。党内法规有刚性,党的领导干部不担当、不负责就要被追责,失责必问将成为常态。这就抓住了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直指压力传导不下去这个突出问题,以问责倒逼落实,推动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

“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认真贯彻问责条例,就能将从严治党的整体责任,转化为各级党组织的具体责任;把中央的担当精神,转化为各级党的领导干部的担当行动,使“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成为党的干部的自觉意识。点击进入:中国共产党员问责条例全文(完整版)点击进入:党员学习中国共产党员问责条例心得点击进入:最新中国共产党员问责条例解读点击进入:2016 修订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的意义

上一篇:给后进生多一点关爱下一篇:班超投笔从戎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