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观后感500字

2024-04-29

博物馆观后感500字(精选13篇)

篇1:博物馆观后感500字

今天下午,学校组织我们来到了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参观。地质博物馆坐落在郑东新区,建筑也是别具一格。

刚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屹立在门中央的母子龙,汝阳黄河巨龙的仿真模型。那逼真的神态与动作,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母亲对孩子的疼爱。

馆内有地球厅,恐龙厅等多个厅组成。首先我们参观的是地球厅。在这里,我了解,认识到了由于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岩石、陨石。地球厅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广阔无垠的宇宙和地球的相关知识。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恐龙厅,在这里,我们仿佛就像来到了数亿年前的侏罗纪时代。在恐龙厅里,陈列着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恐龙化石与模型。最令我记忆尤新的是可爱的小恐龙破壳而出的复原雕像。小恐龙破壳而出的情景好像还历历在目呢!

之后观看的展厅,最令我难忘的就是矿物厅了。大厅里摆放着数以千计美轮美奂的矿物晶体,等一些矿物标本,如宝石、荧石、方解石……其中有两样矿物令我记忆犹新。1:方解石,透亮的方解石像美丽的珊瑚,像鲜红的玛瑙,像洁白的无暇的翡翠,像……颜色也是五光十色。2:紫水晶晶洞,把一个约4.5分米的岩洞簇满了,令人赞叹不已,眼花缭乱,它是那么的美丽、耀眼。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了解更多的地质知识,了解了已经灭亡的“霸主”“恐龙”,还看到了许多耀眼、善良、美丽的矿物石。而且通过观看模拟自然环境突发事件,了解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篇2:博物馆观后感500字

我们走进大门看到各种各样的老式飞机、大炮……整整齐齐的排列着,目不暇接,让我大开眼见。鱼雷也有各种型号,例如沉—5型水雷亦称“水底雷”,布设后潜沉水底。雷体装有超声、水压联合引信,当舰船通过时,产生的声场和水压场而引爆水雷等等,我从来也没有想过水雷也会有这么多类型,但最吸引我的还是导弹和军舰,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红旗—61号导弹,这是我国研制的中低空巡航式航空导弹。具有全天后作战能力,装备在舰首尾,可同时攻击不同方向的空中目标。随后,我们步行来到了军舰,走在甲板上我第一次感受到军舰原来是这个样子,桅杆、舱室、舰炮、缆绳,海军锚、螺旋浆,看着它被摩擦过的痕迹,看着随着岁月的侵蚀而日渐斑驳的船体不禁让我想起了它以前驰骋在大海上威严、雄伟的样子。

由于时间和天气原因,我们不得不提前回家。回家后我和哥哥说:“今天我们参观了海军博物馆!”哥哥听了以后非常高兴,因为,他曾经是一名海军战士。哥哥随后又兴奋的给我讲了许多,让我真正的懂得了到正是因为军人的奉献和牺牲,才保卫了祖国,保卫了祖国的万里海疆,正是因为国家的独立和日益强盛,才会有今天幸福安宁的日子,正是因为人民的努力和勤奋,才会让我们的明天更加美好。

篇3:博物馆观后感500字

关键词:全数字摄影测量;1:500地形图;测量精度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人们对地形图的准确性、现实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形势下,积极探究全数字摄影测量1:500地形图的精度满足对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利用数字摄影测量影像制作1:500地形图的作业方法要求

利用数字摄影测量影像制作地形图具有如下特点:①可处理多种影像数据。该技术一方面能处理航空影像、SPOT影像,另一方面還能有效处理近景影像,且彩色、黑白影像均可处理。②自动化程度比较高,主要包括DEM自动拼接技术、无缝镶嵌技术、线划要素提取技术等。③摄影测量成果整体精度高,且精度比较均匀。与像素级精度标准相比,高程精度能达到1/6000左右的航高。④成果输出多样化。全数字摄影测量结果的可加工性比较强,在具体工作中,可结合实际需求,进行多元化结果输出。与此同时,还能利用多种软件进行专题图设计以及系列图编绘。在具体编图过程中,只需进行综合取舍或改变比例尺,不会降低数字精度。但是,该测量技术的最大缺陷就是很难对地物复杂部位、隐蔽地形等进行准确的数据采集,例如,对于杂乱无章的居民区、阴影遮盖部位等,数据采集质量普遍不高。特别地,1:500地形图数据测量更是施测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加强作业配合,多环节入手,共同提高测绘精度。

二、全数字摄影测量1:500地形图的精度满足

1.地形图测绘的质量控制

首先,严格按照ISO9000标准进行地形图质量管理,从质量计划、人员管理到产品验证,均应形成规范文件,促使质量管理不断科学化与规范化,有效控制产品的全部环节。同时,将ISO9000标准与1:500地形图测绘质量相结合,出台完善的质量控制对策,全面提升测图质量。其次,高质量的规划与控制。严格按照测绘时限、范围,制定完善的质量计划与施测方案,合理配置设备、资源,并出台各项控制措施,多方面入手,保证测绘质量目标。与此同时,严格控制每道工序,确保施测的全过程都处在受控环境下。再次,加强成果检查。质管部门应不定期抽查修改后的成果,尽可能减少测绘成果问题。若发现问题,应提出修改方案与限期整改要求,并针对测量质量通病制定预防对策,全面提升测绘质量。另外,注重工程监理。合理引入工程监理方,从而对测绘过程进行全面的跟踪管理,更好地指导、监督、检查测绘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障测绘质量。

2.数字摄影测量质量控制

数字摄影测量质量控制,可从如下方面入手:①布设片控制点。于航向及旁向六片或五片重叠的范围内布设点位,从而提高控制点的共用性。保证控制点与边缘之间超过1.5cm,与各类标志之间的距离超过1米。最好将控制点布局在中线位置,超过方位距离4.5米。②精度要求。像片控制点与最近控制点的中误差必须小于25cm,高程中误差也应低于0.1米。③片控制点判刺。若为野外控制点,则以判点为主,刺点为辅。图上0.1mm的判断精度,其点位目标必须在明显地物上,通常选择地物折角顶点、细小线状地物交点,不能将阴影、弧形地物作为点位目标。若基准面、控制点两者不在同一平面,必须量注比高,量注至0.1m且点位周围不等高,并标注比高量注的具体位置。③航摄设计。合理选择比例尺,若为1:500成图比例,摄影比例尺应在1:2000-1:3500范围内选择,在地物情况、航摄条件许可情况下,应尽可能选择大的比例尺,从而提高测图精度。与此同时,注意摄影时间的选择,根据季节、时间以及航测区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最佳时机,大幅度降低外在因素对摄影的影响,以保证航片能显示地面细部。结合摄区地理位置、地面照度、季节、光谱特性、景物反差等因素,选择感光度、反差系数等相适应的胶片。另外,还应全面提高飞行质量,严格按照规定进行航测控制,确保像片的重叠度、倾斜角、弯曲度、旋转角等都符合相关质量标准。

3.立体采集

首先,加强人员培训。在施测开始之前,必须对参与测量的检查人员、作业人员、技术管理人员进行全面的岗前培训,统一业务口径,加强技术文件学习,使其熟练掌握不同工序的技术要求、作业方法以及软件使用方式。与此同时,加大对设计书、相关规定标准的学习力度,使其熟练掌握技术标准与技术要求,从而达到统一标准、统一操作程度、统一工作方法的目的。其次,提高数据采集精度。立体模型是全数字摄影测量的基础,通过该技术可实现全要素、全方位的数据采集。笔者建议,可将测量区域进行空三加密,通过这一方式全面提高立体模型精度。在具体测量作业开始之前,必须要求作业人员全面检查立体模型的各项精度指标,保证各项工作万无一失。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每位作业人员均应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与高度的责任心,准确、快速地进行数据采集,尽可能降低个人因素导致的精度问题,全面提升数据采集质量。再次,采用空三加密。不管是何种方式的布点,笔者建议均应对测量区域进行整体加密,不建议使用单模型定向方式。虽然采用空三加密的方式会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是这种方式能够很好地保证测量的精确度与整体性。

结语:综上所述,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作为一门新兴技术,近年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得到了迅猛发展,其未来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今后,我们一定要在全数字摄影测量地形图的精度控制方面做足功夫,以全面提升测绘技术水平,促进我国测绘事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力.数字摄影测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2012(13).

[2]张祖勋.数字摄影测量的发展与展望[J].地理信息世界,2013(12).

[3]姜仁华.浅议地籍测量与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异同[J].房地产导刊,2014(16).

[4]陈阿绒.提高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质量的几点体会[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3).

篇4:博物馆观后感500字

走进占地面积680平方米,建筑面积11600平方米的博物馆,沿着“历史沿革”,“览尽民俗风情”观赏“石狗奇观”,疑视“历代陶瓷”,品位“古代今书画”及“纪念雷州改革开放60周年美术、书法、摄影等,一个个专题展示让人目不暇接。同学们赞不绝口,古代雷州改革是民族聚居地,自古以来的民族文化互相融和发展,形成特色的雷州文化。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楼的古代石狗展厅。这些石狗千姿百态,有的咧嘴含笑,有的憨态叮掏,有的面目狰狞,有的鼻大耳肥。这些石狗或坐、或蹲、或伏。石狗体形、重量各异,大的超过2米,小的仅有10厘米,最重的有1吨左右,而一般的石狗跟家庭饲养的狗一样大小。据雷州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最大的石狗是雷州城北门的大石狗,连座约高2.5米,年代较早的石狗是南北朝时期古合州后改雷州治旧址附近的”石狗坡”的石狗,距今约有1400多年。有人估算,仅雷州市境内现存的石狗就约有25万

过了2、3个小时,我和同学们就把博物馆参观完了。博物馆里陈列的物品可真多呀,其中有的是捐赠的,有的是什么地方出土的,还有的是借展的等,看得我目不瑕接,眼花缭乱。

篇5:参观博物馆观后感500字

来到“仿古慈善街”,这里的古代慈善街道数不胜数,有专门收养老弱病残的福田院,有从事医疗慈善的机构“惠民药局”,较早的家族义庄“范氏义庄”,收养弃婴的“育婴堂”,免费摆渡的“义渡局”等。

向前走了几步,看到模拟区,这里再现了汶川大地震的场景。天崩地裂,这感受是汶川百姓一辈子也抹不去的记忆。灾难面前,中华儿女手拉手、心连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人们向灾区捐赠物资,让更多的人帮助灾民、官兵。

篇6:参观广东博物馆观后感500字

博物馆可真大啊!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展厅,首先,在弟弟的“争取“下,我们来到了“恐龙世界”。“恐龙世界”里有许多恐龙的骨架和模型。我们看见了三角龙、长颈龙、霸王龙等等。这里,由我来向大家介绍一种吧:李氏蜀龙。李氏蜀龙属于稍稍原始的细腿类恐龙。头骨高长适中,牙齿勺状,窄长。颈区较短,脊椎构造简单,后肢明显长于前肢,四足行走。主要生活在河畔湖滨地带,以柔嫩多汁的植物为食,

第二站是“梦回大唐”。这里介绍了唐代的各种古董,从衣饰到器皿,从绘画到书法,有精美的唐三彩,还有我最喜欢的唐代妇女化妆顺序。嘻嘻,谁让我是一个爱美的女生呢!第一步:敷铅粉;第二步:抹胭脂;第三步:画黛眉;第四步:贴花钿;第五步:点面靥。画完可真漂亮啊。

接下来我们去了热门的埃及展。刚进去我就感到了非常恐怖,里面灯特别暗,阴森森的。也有许多古董展示,但是多是以神灵啊,金字塔啊,木乃伊什么的为主。我和弟弟吓得匆匆往出口走,也没细看。快到出口的时候,灯倒是亮了许多,我放缓脚步,看见了一副奇怪的金字塔图:图里共分五层,最底层的是渔民、仆人和农民;第四层是手艺人、工匠和士兵;第三层是书吏、普通贵族和普通祭祀;第二层是高级祭祀和贵族;顶层那高高在上的是法老。爸爸告诉我说这是阶级,妈妈告诉我说我们是手艺人。还好我不是在埃及,不然我就只能排在第四层啦。

篇7:科学博物馆极地另类博物馆(下)

人类在挑战极地的历史中,留下了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从早期的探险到现代的科考,从无端的破坏到悉心的保护,人类最终意识到,极地是人类家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融入其中才是最好的选择。

位于特罗姆瑟市港湾一座不起眼的红色小房子,就是唯一位于北极圈内的极地博物馆。博物馆所展示的,就是一部人类和极地关系变迁的历史。

实际上,位于高纬度地区的建筑都不可能有太大的体量,原因在于恶劣的气候让建筑的建设周期比一般地区要长很多。所以,虽然极地博物馆极负盛名,但外表看起来似乎是一座稍大一些的民居,没有任何特别之处。

然而步入其中,会对博物馆的陈设感到惊讶,有限的空间被运用得非常合理,丝毫不会有狭小的感觉。在极地,室内空间的合理运用非常重要,所体现的不仅仅是艺术的感触,还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极地博物馆根据功能大致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空间。

第一部分是原居民的生活场景。狩猎、驯养、屠宰、出海等不同的劳作都能够按实物的尺寸展示模型,让原居民的生活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在极地研究中,原居民的生活和文化艺术传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一点在博物馆的陈列中也可以感受到。

第二部分是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大型船舶当然不可能在这里展出(挪威有专门的探险船博物馆,以后会写到),但各个历史时期的探险工具模型在这里都能找到,包括早期的热气球和现代的无人驾驶飞机。

第三部分是极地家居还原场景。这里展示的是一个典型的阁楼,让人特别注意到的是空间的多维运用,墙壁和天花板都是被合理利用的区域。

第四部分是临时展厅。笔者碰到的是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探险家、科学家兼文化传播使者南森先生(Mr. Fridtjof Nansen)的画展。南森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写实风格让观者身临极地探险之境,叹服!

当然,和其他博物馆一样,极地博物馆也少不了一个纪念品销售区,同样设在出口处。即便在这里,也有将空间调配到极致的效果。

现代艺术画廊:返璞归真的极地现代艺术

在谈论现代艺术时,人们往往会想到怪异、惊悚、张狂、赤裸裸和血淋淋。笔者曾经写到纽约现代艺术馆(MOMA)从地狱和天堂向人间的回归,在北极圈城市特罗姆瑟,笔者有同样的感觉。

在特罗姆瑟唯一主干道的西端,与极地研究所隔街相望的一栋古典复兴风格的二层建筑,这栋建于1894年的建筑是特罗姆瑟艺术家协会所在地。这栋建筑同时也作为现代艺术画廊向公共开放。当然,这也是北极圈内最大的现代艺术馆,承载着极地现代艺术传播和展示的使命。

在街道傍,当你看到一座安详端坐的萨米妇女雕像,你就能感应到,附近应该有相应的艺术公共空间吧。你感觉对了,这里就是特罗姆瑟现代艺术画廊。萨米人是挪威北极土著的主要民族,萨米文化也是挪威人极力保护和挽救的传统文化。这尊在路边的萨米妇女雕像,会让你觉得她正在等待一辆过路的公共汽车,并且气定神闲,与环境高度协调,融为一体。

进入画廊,扑面而来的是自然亲和的气息。

悬挂在大厅顶部的,是一条用纯棉布缝制的巨大链条。质感和外形的反差让笔者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或者可以称之为“温暖的枷锁”?外部视觉和内心触感之间的极端冲突让现代装置的特性用最原始、最简洁、最直观的形式酣畅地表达出来,丝毫没有感官上的刺激和突兀。

布置在展厅的,大多数是当地年轻艺术家的装置作品,有手工拼搭的木头汽车旅馆,有手工编织的大吊床,有原木制作的回环装置。这些装置艺术品无论视觉的冲击还是内心的震撼都不算强烈,但韵味十足,耐得住细细品味。

有两件作品的陈列方式和视觉效果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应该多费些笔墨。

首先是一套空中和地面联动的“蜗居”装置。散落在地面的书本、随意堆放的枕头、麻绳和未经打磨的木棍接成的软梯、像木箱一样的空中住所、贴在墙上的便条……这一切都显得漫不经心,但却又显得井然有序,视觉落差和感应落差都显得中庸平和,看似平淡无奇,却非常经得起考究。

另外是一套更加简化的装置,一个由无数张纸卡叠放在一起的一个巨大的圆,在展厅空旷的中央与墙壁上零落的画作构成一对对矛盾——方与圆、天与地、实与虚、光与影、浅与深、简与繁、远与近……这些永恒的矛盾一直隐藏在我们意识的深处,似乎只有在这一刻,在这个展厅,在这套装置面前,才完全被释放出来。

现代艺术走向何处?从特罗姆瑟现代艺术画廊走出来,似乎有了些许答案。

篇8:参观广东博物馆观后感500字

走上右边通向二楼的楼梯,向右转就看到潮州木雕馆,里面陈列着一些小巧玲珑的木雕,它有着各种各样的类型如:浮雕、沉雕、根雕等……放木雕的旁边有一张教你怎样雕木雕的方法,这个展厅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古代时一个有钱人的大厅,大厅里散放着柔和的光芒,大厅里还放着一些家具,这个大厅里最好看的是一个供神的神台,神台上涂着一层金漆,使得神台闪闪发亮。

博物馆的第四层,有一个海洋馆,走近海洋馆,绕过贴满水滴贴纸的玻璃板,就能看到整个海洋馆都被蓝色光芒笼罩起来了,为什么整个海洋馆都被蓝色光芒笼罩起来的呢?因为设计这个海洋馆的设计师在海洋馆的天花板上装置里一些蓝色的灯,使人们在海洋馆里游览时,就会觉得自己好像游进了大海里参观游览,这个馆里有许多海洋动物的标本悬挂在天花板上,这些分别有:鲸鱼、鲨鱼、虎鲸等的一些海洋动物。海洋馆里还有一些美丽的贝壳,真好看!

在这个海洋馆的旁边有一个宝石馆,宝石馆里有许多精美的宝石,走进宝石馆,你会看到,展示在你眼前的是一个黑漆漆的展厅,成列在你眼前的是一个个玻璃柜,玻璃柜里放着许多闪亮的宝石,这些宝石在黑漆漆的展厅里显得十分引人注目,

这些宝石分别有:软玉、翡翠、海蓝宝石、尖晶石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宝石,真漂亮。

篇9:参观工业博物馆观后感500字

我们下大巴后,从东边步入,放眼望去,馆区建筑完全由工业建筑搭建的风格,与传统博物馆相比,是风格明显,别具风格,匠心独运。

一走进去,有令人眼前一亮感觉,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摆在空外空地上的蒸汽机车“柳钢58壹号”,绿皮内燃机车。如此近距离观看沧桑的蒸汽机车,完全可以感受到当年蒸汽时代的繁华,这辆机车复杂的结构,黑色与红色的搭配,如此坚硬而又各种奇形怪状的金属部件,让人画龙点睛一眼就能看出:1958年以前柳州重工业制造能力的强悍,要知道那时还是人人民公社“大跃进”及小高炉“全民大炼钢铁”的年代;其次是锈迹斑斑的馆名,柳州工业博物馆,由于几个金属大字置于室外,长期风吹雨打,长满了铁锈,但是我却是那么喜欢,锈色而又沧桑的感觉;还有轮子都比人高的的轮式装载机,三轮压路机,溢流染色机,柳钢锅炉,煅压机等置于馆区周围,外景充满了工业的气息。

篇10:博物馆观后感500字

今天天气尚好,感觉身体比前几天也舒服了许多。上午去海边溜溜,回来顺便进博物馆看看。

博物馆创建于1965年,位于崂山区的新馆是全面开放的,占地105亩,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地上3层,地下一层。

我到的时候大约10点左右,展厅里只有稀稀可数的几位参观者。今天是休息日,平常肯定会更少。

一层的大厅稀稀疏疏的陈列着几块石头,恕我不才,没看出价值何在。纪念品工艺店一个顾客也没有,艺术沙龙里有三两人围着一副字在看,倒是观众休息区的沙发上,坐着不少的老人和小孩。二层的几个展厅里陈列着一些出土的钱币和兵器,三层是瓷器的展厅。地下一层没去,不知干什么的。

我几乎是每个展厅都看了一遍,看看表用了不足半个小时。

博物馆我参观的不多,上海博物馆我去过几次。就建筑面积而言,比青岛的大不了多少,也是分四层,但藏品之多,之丰富、之精致简直是不可同日而语。在里面逛一天都不会觉着无聊。

篇11:博物馆的虚构和虚构的博物馆

摘自奥尔罕·帕慕克《纯真博物馆》

正如现在的每一次旅行,我再次来到伊斯坦布尔的原因确实是与“博物馆”有关。在这里,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美术馆的馆长和策展人们齐集,在一个原奥斯曼帝国银行总部的奢华建筑中举行三天的会议,对“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艺术收藏和展览相关的哲学、道德及实践议题进行讨论”。在嘉宾发言、咖啡小憩、饭后社交的间隙,我不禁自嘲地想这个会议与其叫“超越危机的美术馆”,不如大胆一点叫“博物馆如何拯救世界?”这种英雄式的、盲目的使命感,跟小说《纯真博物馆》中帕慕克笔下的凯末尔对芙颂的迷恋如出一辙,甘愿为称之为“爱”的不可描述之物从其所属的外部世界中退出,向内部的执迷崩塌。

从一个实用主义的角度看,博物馆确实是我去过和即将要去的每一个城市的坐标,那些google地图上的小红点,往往是我对一个城市的记忆和想象;如果一个地方缺少博物馆,我就会用小说来填充,阅读当中的那些畅快无比或不堪忍受的片段,一旦与某种曾经有过的视觉记忆相结合,就可以放大或强化不曾拥有过的经验:例如在《2666》最长的章节“罪行”当中,你身陷那些没完没了地被谋杀的墨西哥女工和她们无法被记住的名字,失去了理解作者意图的耐心,此时,从某个展览的录像作品中看过的墨西哥边境小城漫山遍野的废弃汽车的场景,就会在一瞬间混杂着血腥的尘土气息扑面而来。这大概是虚构/想象(fiction)与博物馆可能建立的第一层关系:对经验和感知的无尽欲望。

如果说城市的历史往往被保存在博物馆当中,它们代表的往往是一种无人称的官方记忆。从这层意义上说,一个城市有帕慕克这样的作者是幸运的。他不仅在其自传性著作《伊斯坦布尔》中直呼其名,在《我的名字叫红》中用一个悬念故事的载体细致地书写土耳其细密画的传统,更将《新人生》中已经显露出来的,用貌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物品书写土耳其历史的执着在《纯真博物馆》中发扬光大。由于当代艺术及其臭名昭著的概念,我们已经不再为貌似毫无审美价值的日常用品以大规模的姿态进驻博物馆的事实感到惊讶,它们大多数带着某种使命而来,却并非它们本身。在帕慕克的纯真博物馆里,我们不会看到杜尚式的大胆宣言,他是真心要为物品立传,在他的精心陈列下,这些物品就像个恋人一样絮絮低语,唯一的问题是,经年日久,这种低语也可能成了忆苦思甜式的牢骚。在去往纯真博物馆之前的晚上,我们在市中心一家有土耳其传统民间音乐演奏的餐厅预订了位置,邻桌的二三十个年轻人似乎正在为一位女孩庆祝生日。餐厅的价格与一般餐厅比起来偏高,但餐单的选择之少却有点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邻桌的年轻人到此似乎完全不是为食物而来,我在欣赏音乐之余只见他们不断地添加雷基酒,兴之所至,便随着音乐和酒意随心起舞。雷基酒闻起来有股浓烈的茴香味,喝的时候往往要兑水或加冰,这种原本透明、兑水之后变成白色的液体对土耳其人来说似乎有着神奇的魔力。凯末尔在小说中后部分就几乎到了手不离酒的地步,有趣的是帕慕克也没有把他当做一个酒精中毒者来写(在西方小说,尤其是畅销书当中,创伤化的主角往往就被刻画为酒精中毒者,对戒酒的描写就是主角自愿或非自愿的身心康复过程);而在博物馆里,展柜中更是隔三差五地就正儿八经地陈列着一杯雷基酒,据说雷基酒的后劲很足,“是爱神为恋人所调制的,只有真心为对方付出,一心想着所爱的人才能品尝出它所隐藏的凄美底蕴。”

事实上,不停地喝着雷基酒的凯末尔在《纯真博物馆》中简直是过分清醒,他以编年史一样的、全知全能的古典口吻叙述着自己和芙颂的故事,像无数个全景摄像头一样无时无刻、巨细无遗地记录下芙颂的一举一动及其周遭的一切,甚至到了干扰读者想象力和阅读乐趣的地步。尽管帕慕克部分牺牲掉了这个人物的可信性和亲和力,却为20世纪70年代土耳其世俗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绘制了一幅极其生动的画卷:从土耳其到刚刚崛起的本土电影工业,到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后以文化西化和消费主义为代表的现代化进程,再到土耳其内战及保守派隐约的历史背景,无不被这些摄像头揽入镜中。帕慕克为小说的每一个章节都精心布置了一个展柜,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文本叙事和视觉叙事之间的差异之处,对于一些相对纪实性的章节,比如“一些讨厌的人类学事实”这一章,文本谈到的是那一时期土耳其报纸上刊登失去贞操的未婚女孩们被黑条蒙住双眼的照片的保守习俗,展柜当中就只要展出收集而来的报纸页面便已经能呈现足够的关联;而另一些比较情绪化和抽象的章节,例如“秋愁”中讲述凯末尔与未婚妻栖居海边雅丽多月却完全无望摆脱对芙颂的思念和愁绪,这也是凯末尔越发转向内心执迷的转折点,展柜的陈列就犹如一幅立体的超现实主义油画,那种绵长而又强烈的绝望被凝结在博斯普鲁斯海峡黑色的海面上。

将过去和回忆凝结于物品之上的执迷有一种精神病理学上的症状,即所谓的“囤积狂”,尽管并未被临床医学正式诊断为疾病,但这种不停收集物品的强迫性行为有时可能会导致对自身或他人的伤害,这一点容易让人联想到“珍宝柜”与殖民主义的关系。“囤积狂”的形象在西方的大众媒体,尤其是电视节目中时有出现,我就在加拿大的电视台上看到过解救囤积狂的真人秀,而美剧中的“囤积狂”案例往往被赋予一定的科学分析,例如囤积者物品堆放的方式总是体现着某种时间或事件分类线索,他一心要维护的是那些无法回溯的过去,即使腐烂、发霉、变质,仍然以物质化的方式,层叠在他个人的生活版图上。在《纯真博物馆》的最后一章,凯末尔跑遍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遍寻伊斯坦布尔各个角落喜欢收集物品的每一位“同好”,目的就是要为他逝去的爱人芙颂建一座博物馆。除了作者帕慕克,叙述者凯末尔之外,故事的真正中心芙颂,却是最为暖昧、神秘的一角。芙颂的故事仿佛是一桩事先张扬的死亡事件,只有在两人于凯末尔的迈哈迈特公寓偷情的时候,芙颂才被赋予清晰、独立地讲述自己意愿的机会(例如她向凯末尔首先表明爱意的勇敢时刻),而在她婚后、凯末尔频繁到访她家的8年里,她都是一个不透明、压抑的、个体意志和需求不明的女性形象。尽管凯末尔(又或者说是帕慕克)在故事叙述中始终表达出对土耳其女性受压抑地位的同情,但是他对芙颂时刻追随的目光,却往往停留在对她的美貌和细微情绪的描述和享用之上,即便是偶尔观察到芙颂的不满和怨恨,也只是停留在何时能拥有她的白日梦之上,从未深入思虑她不快乐的真正原因。这一切越发令芙颂最后的车祸谜团重重——作为铺垫,帕慕克在不同的地方两次提及希区柯克的《后窗》,与其说《后窗》的故事与小说有任何关联之处,不如说帕慕克是要令芙颂的死成为一种难以解释的“麦格芬”,芙颂似乎用自杀这一悲剧仪式决绝地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的向往其实远胜于对长相厮守的完美爱情的信服。这里不禁让人疑惑是否凯末尔“收藏”芙颂的欲望最终导致了她的死亡,又或者说帕慕克在小说中设定了一个虽生犹死的芙颂,是为了让她在真实的博物馆中重生。在相对漫长的西方博物馆史中,物的死亡,物的失语正是人类中心叙事的首要条件,只有物不予回话,人类才能为其设定新的秩序。

nlc202309012044

凯末尔在小说里面反复地说着:“当你们若干年后走进这座博物馆的时候,你会看到……”确实,当我经过帕慕克反复提及的贝伊奥鲁区,穿过繁华的伊斯提克拉尔大街,手持一本《纯真博物馆》的英文版(根据博物馆的网站介绍,带上小说的观众可以获得一张免费门票),进入这栋红色建筑的时候,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满墙的4213个烟头。这些烟头被按照其“收集”日期一个个整齐地钉在墙上,旁边播放着两帧小幅录像,镜头特写着一个女人手,涂着红色甲油的纤长手指间夹着燃烧的香烟……这时候我的“观看”和“阅读”可以被分为几个部分:它的情感部分,来自于我的性别意识和经验,即所谓女性观众的敏感和纤细神经,她们对理想爱情的不灭幻想,她们倾向于相信虚构故事的天真本色等等等等;它的美感部分,来自于我的职业和日常训练,一种对于视觉构图和完整的作品性的膜拜;它的逻辑推论,比如“红色甲油”,来自于我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它的意义,即“这些烟头是凯末尔在8年中不断访问芙颂家的时候一个个偷来的,是他对芙颂的爱的表现”,来自于我的阅读和记忆;对它的收集者的认知,我很清楚是作家帕慕克而不是小说的主角凯末尔,来自于我对所谓创作主体的清醒。凯末尔的烟头和帕慕克的烟头是不一样的,凯末尔的烟头上有芙颂的唇印和气息,每一个烟头被掐灭的形状代表着芙颂灭烟时不同的状态和心情;帕慕克的烟头是作者式的,我们忍不住要追究其创造性天赋的瞬间,分析其方法。这个袖珍的博物馆在方方面面都与那些我熟悉的、常规的博物馆相异其趣,而正是关于“谁是作者”这一点,特别是在博物馆的阁楼里陈列的各个不同语言版本的《纯真博物馆》和帕慕克的写作手稿,令这个想象的博物馆又重新回到了权威博物馆叙事的桎梏里,它始终提醒着我们讲故事的唯一主体。

关于作者和叙述者的关系和位置安插,很多小说家都费尽心思。在艾柯的新小说《布拉格公墓》中,他甚至不惜令主角成为一个健忘症患者,竭尽全力追寻自己已经忘记的另一个身份。从这一点上说,帕慕克将自己的作者身份嵌入到凯末尔和芙颂的爱情故事中的方式可谓稳妥传统,第一次以远房亲友的角色出现在凯末尔和茜贝尔的订婚晚宴上,第二次则在小说的最末一章,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记述自己印证凯末尔故事的片段和在订婚晚宴中与芙颂的共舞。这种叙事安排很难止住观众在参观博物馆时提出“这些物品是由谁,如何收集并布置起来”的发问,在这里,“虚构/想象(fiction)”和“历史(history)”虽然发生了交叉,它们的界线却被保留了下来。“虚构/想象处理的并非全部是事实,它是一种叙述性或有一定信息量的作品,内容主要是想象的或理论的一一也就是说,由作者创造的。虚构/想象与非虚构/想象相对,后者仅仅处理事实性的(或者说被认为是事实的)事件、描述和观察等等(例如,传记和历史)”。这甚至让人想到了策展作为学科与艺术史之间的分野,策展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在处理事实信息,而是在构建一种想象或理论的成果,艺术史虽然发展至今,却仍然深深扎根于所谓“事实”,这两者在本体论上的差别注定了它们多少有点水火不容。

以定义将虚构/想象定义为传记和历史的反面,那些富有经验的观众或者读者,应该同样对这样的定义或界线了然于心,因此他们不会真的将纯真博物馆所在的红色小楼当作芙颂曾经住过的房子,也难以在看到4213个烟头之后长久地保留那种浪漫主义的感动和幻想,如果他们试图在烟头上寻找芙颂的唇印,可能也纯粹是出于猎奇;当然,正如帕慕克所说“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幸福”,而幸福的指标就是要相信这是凯末尔的博物馆而不是帕慕克的博物馆,我想能享此福的观众大概为数甚少。在现实生活中,将想象与现实加以区分的能力是现代社会判断一个人是否精神健全的基本条件,而在稍为复杂的叙事圈套里,对两者加以区分除了依赖常识和理智,还要加入了知识的系统。对任何一种知识的认定都同时蒙蔽了另外一种感知的可能,它是我们施加于自身的规训。前不久开幕的本届台北双年展的主题是“现代怪兽:想象的死而复生”,引用王德威的著作将现代性的历史比喻为怪兽,策展人安森-法兰克为展览所写的前言中写道:“然而,我们所谓的想象/虚构不仅显现在那些以想象杜撰的怪物上,也在我们所说的故事以及特定的画面,我们以这些画面与周遭环境互动,并赋予这个环境意义,而这个环境只有一小部分是传统意义上的‘虚构’一一亦即假的或编造的。精确而言,虚构或想象的事物栖于某个现实的中心。必须透过作为形象的虚构,我们才能认知和认识事物。我们在世界上所能思考和做的一切都取决于虚构,而最重要的是,它决定了我们对可能的事物的视野。”

重新回到博物馆的叙述,也就是所谓的博物馆史,我们可能会发现将这种历史同时也看作是一种虚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激进。如果你读一读下面这段由瓦尔特-本雅明于201]年在纽约为他在时代美术馆的讲座撰写的文字,你或许会认同我的想法:“要找到答案,我们首先需要回溯到五百多年前的罗马。其时朱利安诺·德拉·罗韦雷刚刚就任教宗,称儒略二世,他将一座名为阿波罗的雕像带往自己的任地,安置在又名贝尔德韦里宫的梵蒂冈花园里。公元1506年的一天,教皇听到消息说有人挖掘出一座不同寻常的雕像,他立即派遣朱利亚诺·达-桑迦洛和米开朗基罗赶赴现场。桑迦洛马上辨认出雕像刻画的人物是祭司拉奥孔和他的儿子们,他们的悲剧见于普林尼记载的关于古老的特洛伊的传说。不久之后,梵蒂冈花园里又多了好几座雕塑,它们被安置在围墙上特意修建的龛洞内,其中有斜倚的尼罗河和台伯河,还有阿波罗、拉奥孔、维纳斯、克里奥帕特拉和赫拉克勒斯残像。忽然之间,一种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出现在基督教的心脏地带,它将为此后几个世纪的西方文明带来不可估量的深远冲击。来自遥远过往的雕塑残迹在田园诗般的梵蒂冈花园(后来得名罗马贝尔德韦里宫)汇聚到一起,标志着“古代”的诞生。同时,作为一种区别于基督教的新世界观的代表,这一新生事物亦宣告了“现代性”的发端。由此一来,在这座充满胜景的奇妙花园中,就有了这么一段古代和现代性愉快共处的时间,仿佛是彼此携手从基督教的世界中逃逸而出。这些雕塑在此之前都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几乎湮没无闻。现在它们被汇集一处,作为“审美对象”呈现在世人眼前,仅仅是其“优美”便足以博得倾倒和赞叹。至于它们一开始时是为了什么目的而制作的,曾扮演过怎样的角色,其“内在叙事”又是什么,都变得无关紧要。用今天的话来说,我们可以将这些雕塑视作是最早的现成品艺术,实际上也是最早的艺术品,而贝尔德韦里宫的古物陈列室则是最早的美术馆,就那个短暂的时期而言,它甚至可被视作最早的现代美术馆。

篇12:《博物馆奇幻梦》读后感500字

这本书非常吸引人,我拿起以后就一口气看完了。因为,作者把他充分的想象力都用在故事的编写上,故事精彩至极,将博物馆里每一类的动物都拟人化了。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第八章“人类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是唯一一章写到人的故事,写了人类从古到今的进化历程,从智人到直立人,再到南猿和地猿。这里也有很多好词好句,比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还有“我的这把时光隧道的钥匙,意外将这些沉睡数千万年的宝贝激活。”

这本书不仅充满了各种想象,还融会贯通了许多生物学知识。在结束语里,我了解到,原来作者廖尧禹就是一个9岁的孩子,他用了一年半的时间,请教了很多老师和科学家,才完成了这本书的写作。他跟现在的我一样年龄,却有着更加丰富的想象力和毅力,更精彩的文笔,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习他这种能力,从多读童话作品,从身边事物发挥想象开始。

篇13:博物馆观后感500字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参观了国家博物馆。国家博物馆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这次我们参观的展览是“古代中国”。

我从小就喜欢历史,这次参观是我期待已久的。在参观前我从网上查了很多资料,“古代中国”这个展览是以王朝为线索的,从远古时代到近代文明,完整记录了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博物馆里参观的人很多,“古代中国”这个展览整整分为八个部分,我看到了石器时代的北京人头骨化石和古朴的图腾,商周时期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陶器,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和战国七雄,秦汉时期的强盛和文明,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后,中华文明迎来了隋唐的鼎盛繁华,无不让我作为中国人感到骄傲。其后的宋元明清,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慢慢落伍了,这个展览好像是一幅历史长卷,记载着华夏文明从诞生发展到繁荣衰落,对比博物馆楼上的“复兴之路”的展览,正体现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

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化和科技,到我们这一代人,正承担着民族复兴的伟大责任。我希望经过我们的努力奋斗,中华民族会重新崛起于世界的东方。

参观首都博物馆的优秀观后感精选500字2

首都博物馆观后感最引人注目的是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它们千奇百态,温润透彻,令人赏心悦目。而各种玉璋、玉制诗洗、翡翠雕龙带钩和李莲英戴的翡翠扳指以及从他墓中掘出的大量金、银、玉器也反映了皇室的奢华和清朝晚期的腐朽衰败。

最后一站是“元代青花瓷展览”。周杰伦的一首绝美的《青花瓷》把人们对瓷的喜爱演绎得淋漓尽致。置身于这色彩纷呈,灵巧秀逸,精致独特的瓷海中,仿佛隔着千年的烟雨,望着“袅袅的炊烟”,体验到古人淡雅的情思及对美的追求。

首都博物馆收藏的这样一批极具文化和艺术欣赏价值的历史文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文化传统,道德观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化身。然而令人痛心的是中华文化的逐渐势微、凋落已是不可争议的事实。在展览中,参观人数最少的当数字、画展了。中华的书法、字画不再受到关注,由此联想到没落的中医,凋零的戏曲,传统节日的迷失以及西洋节日的盛起。国家在革命之后就没有形成一种文化体系,而导致现有状况。尽管近年来不断出现“祭祖大典”,“孔子祭典”之类活动,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而已……所以我们不但要懂得珍惜深厚的历史文化,更应该竭力将其发扬光大,让它走出记忆,活在当下,重新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参观首都博物馆的优秀观后感精选500字3

参观首都博物馆新馆给了我这个机会。首都博物馆新馆坐落于西长安街延长线白云路的西侧,外观雄伟,气势磅礴。进入之后,按照导览图一一参观,不知不觉沉醉于祖国首都的一草一木,一鼎一印之中。

通过参观首都博物馆,我对首都的认识在以下四方面得到了提升:

一为博。首都地大物博自是早就知道,但仅限于一个模糊的概念。这次系统详细的参观了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古代书法艺术精品展、馆藏京剧文物展、书房珍玩精品展等各项展览,不禁感慨祖国首都的文化底蕴之博,物产资源之博,艺术内涵之博。首都以她博大的胸怀,包容和养育着生活在这里的万人民百姓。

二为史。北京是古城,历史悠久。曾有多个朝代以此为都,北京的历史中填充着无数色彩缤纷的故事。承载着朝廷权威的皇家玉玺,记录着世代变迁的竹简,刻画着沧海桑田的铁器铜器,象征着雍容华贵的玉器古玩,还有留着战争疤痕的民间遗物,每一件都在给我们讲述着自己说不完的经历和史实。

三为情。老北京的民俗和风土人情是闻名世界的。展厅中模仿的婚庆场面洋溢着热闹喜庆,也洋溢着纯朴的民风民情;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从头到尾透着诚恳和热情;还有日渐稀少的老北京四合院的风情,街坊邻里们谈笑风生,互相帮助,谁家有事,一声招呼,一个院落携手共济,不是亲情而胜似亲情,让我们现代人无比羡慕那美好的和谐。真正老北京的民情是淳厚的、温和的、谦逊的,这是需要我们现在去重温,去寻找和拾回的。

四为美。名胜古迹之美,现代建筑之美,自然风光之美,北京的美无处不在。活灵活现的皮影儿和面人儿,独特的传统服饰和民间剪纸,享誉世界的京剧文化,神秘高雅的篆刻和书法,首都北京的文化艺术之美更是魅力无穷。再看从博物馆本身的建筑设计,到展区展品的设置,无处不在的贴心服务,到细心品味的参观人群和天真活泼、认真参观学习的孩子们,也展示了我们首都北京的精神文明之美。

参观首都博物馆的优秀观后感精选500字4

11月24日,我们四年级全体师生参观了首都博物馆。博物馆总共分为5层,分为东区西区。

我们观看了“古代绘画艺术精品展厅”,这里陈列的是明清绘画作品。顺着二层的螺旋结构我们来到了三层的“明清书法艺术精品展”,以收藏或流传于北京的明、清时期的名家墨书精品为主线,展示北京书法艺术的特色。四层有“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以反映燕国青铜器文化面貌为主线,从铸造技术、造型、纹饰诸方面展示北京最早的青铜艺术。四层还有“京剧文物展”,有那些漂亮的脸谱,戏服,听戏的茶楼,坐在小桌旁看着前面的大屏幕正在上演的戏剧,能真实亲切感受到当时来茶楼休闲的人,那种自在享受的心情。

四层还有 “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它分宋辽金、元、明、清四个展厅,以宋辽金至明清时期北京地区重要遗址、墓葬、窑藏出土文物为主。该展览充分展示了北京各个历史时期出土及传世瓷器精品,反映了我国古代陶瓷发展史各阶段发展轨迹,集中体现了中华瑰宝----中国古代瓷器艺术的历史风貌。

五层是“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分为新石器至南北朝时期、隋唐至辽金时期、元明清时期三大部分。本展览从展现北京玉器文化的角度出发,反映了北京地区的玉器发展史和艺术特色。我非常喜欢青白玉,看上去非常的纯净,有些可以说是晶莹剔透,看了就让人喜欢。五层还有“老北京民俗展”,在这个展厅随处可见用小泥人模仿当时婚庆热闹喜庆的场面,透露出当时纯朴的民风民情。除了这些还记得有剪纸展,风筝展,北京小吃展,服饰展。

通过此次参观,孩子们大大开阔了眼界,首都博物馆留给我们的是太多惊奇,太多的震撼,真让人难忘啊!

参观首都博物馆的优秀观后感精选500字5

就要过年了!

什么是“年”?为什么过年?怎么过年?这个牛年要怎么过?你知道我是怎么过得吗?我来说一说!

为了让我了解更多的有关“年”的事情,爸爸妈妈决定除夕时带我去首都博物馆参观,体验一次“博物馆里过大年”。我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非常高兴,一路上兴奋不已,问这问那……

刚到博物馆门口,我就感受到了牛年将至的气息:巨大的彩图悬挂在空中,两排身穿彩衣、手捧金元宝的小牛笑容可掬地迎接着人们。

在博物馆五层的一个展室中,我知道了有关“年”的传说,以及人们为什么过年时要放爆竹,原来是为了驱逐“年”这个怪兽。我还了解到了很多有关过年的风俗:从熬腊八粥开始,到糖瓜祭灶、扫房土,从置办年货到准备年夜饭,一直到守岁熬夜和初一大拜年,以及正月十五闹元宵,那讲究可多了去了。虽然我们现在不再是完全按照以前的做法做了,但是我们会记着这些风俗的。

在一楼的展室中,我还看到了许许多多的民间手工作品。如:精致的小风筝、惟妙惟肖的毛猴、面人、做工精巧的鬃人、让人看了就眼馋的葡萄常、以假乱真的绢人……看得我眼花缭乱。尤其是那两朵盛开的黄菊花,如果不说的话,还真难看出是布做的,多有意思啊!我太佩服这些能工巧匠了!

时间过得真快,因为要赶着回家去吃年夜饭,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首都博物馆。

牛年的除夕过得与往年都不一样,我是真正体验了一次“博物馆里过大年”,感觉还真不同,以后你们也来试试怎么样?

参观首都博物馆的优秀观后感精选500字6

今天我和妈妈去了首都博物馆,我好开心哦!

经过上次去自然博物馆的教训,这回我特地带上了《语文暑假实践手册》。进了博物馆,我们就先去看青铜器,因为手册上面有关于青铜器的作业。一边观赏着美丽的青铜器,我注意到了古代的钱。大家猜猜是什么?你保准想不到,是贝壳!以前贝壳就是钱!谁家贝壳多,谁家就有钱。我想,要是现在贝壳是钱的话,哈哈哈……我们家有好几罐呢!那我就发财了!不过想得美,嘿嘿!古人的装饰品有些也是用青铜做的。我还看到了古人戴在指甲上的指甲套,原来他们指甲长了就带它保护一下。我还看了玉器,其中有玛瑙做的棋子,好漂亮!有红色的,有白色的,还有透明的,我最喜欢透明的了,看上去很光滑,非常纯洁。

接着我们又去看了佛像展。好多好多的佛像,有的佛像比人还大,有的却比指甲还小,真的是长见识了!我还看到了涅盘的佛,佛在灵柩上,飘在半空中,升上了天空,好神奇啊!

我们有些累了,就稍作休息。我们刚到首都博物馆的时候,看到那里有卖莲蓬的。恰好我昨天一直吵着想吃莲子,妈妈就给我买了一个玩儿。这是我第一次吃新鲜的莲子,可是我感觉太苦了,比中药还苦!我说,莲子好难吃啊!我嚼了嚼就吐了。妈妈说,里面还有莲子心呢!唉,真是的……妈妈帮我把莲子心剥掉了。嗯,真的是好香啊!一股香气就从我的舌尖渗到了我的肺腑里面。太好吃了!我一连又吃了几个。

最后我们去了书店,看了好多书,就和妈妈出来了。

上一篇:建筑师定位下一篇: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扭扭虫跳舞》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