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电阻的测量教案

2024-05-01

第3节电阻的测量教案(共8篇)

篇1:第3节电阻的测量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方法; 2.学会用伏安法测电阻;

3.加深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的理解;

2.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用伏安法测电阻;

2.加深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的理解。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知识回顾】

1.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公式是______及推导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2.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各是什么?及其注意事项。3.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及使用方法是什么? 【互动探究】

欧姆定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测量电阻的方法,要测量一个未知电阻的阻值,我们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用什么仪器来测量?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1.实验原理:

2.实验方案:通过__________表测量出__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_表测量出___________,利用公式______________,就可以计算出电阻。3.设计出实验电路图:

4.为了减小误差,要多次测量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你设计方案中如何能方便的进行多次测量?

(提示:为了减小误差,需要多次测量,在你设计的方案中,需要增加一个________仪器,通过它,就可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进行多次测量,通过讨论找到最优的方案)

5.实验所需的器材有:电源、若干导线、开关、电阻。6.根据你设计的电路图,用铅笔芯代替导线将下面的实物连接成完整的电路【当堂检测】

1.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连接时开关应_________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调到___________位置。

2.闭合开关后,调节_____________,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记下三组对应的电压值和电流值,填入表格中(请设计出表格)

3.为减小误差,我们应多次测量,求平均值R,思考下面问题:

1.怎样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呢? 2.你测的这三次的电阻分别是多少?当电压值和电流值变化时,测得的电阻值有没有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呢?

【拓展延伸】

1.在上述实验中,如果将定值电阻换成小灯泡,用同样的方法测小灯泡的电阻。根据下表数据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表中数据,算出每次的小灯泡的电阻值;

(2)从你计算出的小灯泡的电阻值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你能分析出其中的原因吗?(3)如果将定值电阻换成小灯泡后,还能不能多次计算再取平均值?说说你的理由。2.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滑动变阻器不能起到的作用是()A.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B.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 C.改变被测电阻的阻值 D.保护电路

3.如左图所示的电路,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滑片放在_______端闭合开关,当滑片向左移动时,电流表的示数__________-(变大/变小/不变),电压表的示数__________(变大/变小/不变)。

4.如右上中图所示,电源电压为6伏特,R1=R2=30欧姆,当开关K断开时,电流表的读数是______安培;当开关K闭合时,电流表的读数是______安培。5.如右上图所示的电路中,两个相同的小灯泡L1与L2串联,当开关闭合时,一盏灯亮,一盏灯不亮,且电压表有示数,则电路发生的故障是()

A.灯L1短路 B.灯L2短路 C.灯L1断路 D.灯L2断路

6.如下左图所示的电路中,R为定值电阻。闭合开关后,当滑片P在某两点之间滑动时,电流表的示数变化范围是0.5~1.5A,电压表的示数变化范围是3~6V。小丽通过推算,得出四个结论:①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变化范围为2~12Ω;②定值电阻R的阻值为3Ω;③实验中R两端的电压变化范围为2V~4.5V;请你对小丽的结论进行评估,结论是()

A.只有①正确 B.只有①②正确 C.①②③都正确 D.①②都正确

7.如上中图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恒定.断开S1S3,闭合S2,两电表均有示数;再断,开S2,如图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恒定.断开S1,S3,闭合S2,两电表均有示数;再断开S2,闭合S1S3,此时两电表的示数与前者相比(),A.两表示数均变大 B.两表示数均变小

C.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示数变小 D.电流表示数变小,电压表示数变大 8.小敏与小宇想测定电阻Rx的阻值.供选择的器材有:一个电源(电压不变.电压数值未知),一个已知电阻R0,电压表(最大量程大于电源电压),单刀双掷开关.小敏与小宇分别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电路图。

(1)为了测出Rx的阻值,应选择图_______(甲/乙)的电路图,如果选用另一张电路图,在实验中会出现______________的现象。

(2)小敏与小宇最终达成了一致,选用了正确的电路图进行测定电阻Rx阻值的实验。(a)先将单刀双掷开关打到“1”上,记下电压表的示数为U1;

(b)再将单刀双掷开关打到“2”上,记下电压表的示数为U2;请写出用测量的物理量计算Rx的表达式为Rx=____________。

篇2:第3节电阻的测量教案

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的原理; 2.进一步掌握电压表、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及规则;

3.通过使用滑动变阻器,进一步理解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巩固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过程方法:

1.通过测量小灯泡的电阻,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

2.通过学生根据实验课题选择仪器、设计实验、制订实验操作方案等,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操作、结论的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周密、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共同完成的操作及实验过程中,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利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小灯泡的电阻 学习难点: 自行设计科学的、完整的实验操作方案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大家回忆一下欧姆定律的内容,欧姆定律的表达式是怎样的?这三个量中如果已知两个是否可以求得第三个?

欧姆定律I=U/R的变形公式有几个?

一个是U=IR,一个是R=U/I,对于后者,可不可以说导体的电阻R与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而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呢?也就是说,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越高,导体的电阻R就会越大;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导体的电阻就会越小?

学生回答

〖师〗电阻是物质本身的性质,是由导体本身的因素决定的,和导体两端是否有电压,电压多高,以及导体中是否有电流,电流的大小都没有关系。电阻只与本身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和温度有关。所以对于变形公式R=U/I,不能单纯从数学的角度理解。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伏安法测电阻

【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想知道某种灯泡的电阻是多大,该怎么办呢? 【设计方案】

我们只要能测出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利用欧姆定律的公式变形可得出灯泡的电阻值。

1.如何能测出灯泡的电压值? 2.如何能测出灯泡的电流值?

3.欲使灯泡连接在电路中,应该再加一些什么器材?

4.要多测几次,观察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阻值是否相等,如何才改变其电压值?接入什么器材好?

与学生一起讨论以上问题,让学生回答电路的设计应该是怎样的,最后确定实验电路如下图。

【注意事项】

①注意观察电流表、电压表的指针是否指在“0”刻线处,如果不在,还要注意先调零; ②在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要始终处于断开状态;

③如果使用的导线芯是多股细铜线,连接时要将其顺时针缠绕在接线柱上,这样拧接线柱时会越旋越紧。

④合上开关前,滑片应该在滑动变阻器阻值最大的位置上,以防止电路中电流突然过大。

⑤读数时,眼睛正对刻线,确保读数正确。【进行实验】 将数值填入表格内。

【评估与交流】:

你能从这些数值中看出还有什么规律吗?

篇3:第3节电阻的测量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2.对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这种科学方法有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使学生对测量性探究方法,从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到得出结果,分析实验误差有初步认识和感受.

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数据记录、处理的体验,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体验,使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3.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念.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原理和方法。难点:使学生通过实验能对密度的物理意义加深理解。

中 考 撷 要:如何设计实验来测量物质的密度是最近几年中考的热点.解题思路则是如何测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题中一般会因缺少量筒而无法直接测出体积,此时往往要利用水来间 接测出液体的体积,这是一种“等效替代”的思维方法,在设计实验时要注意可操作性和最优 化原则.因为自主设计的实验方法可能有很多种,我们应该选择哪些最简单同时实验误差又小的实验方案。

3.教学用具

量筒、天平、常见物体(如大小不同的铁块、木块等),多媒体设备

4.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启动课堂

一、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

问:要测这铁块的密度,需要测哪些量?用什么器材测量?记录哪些量?怎样求出铁块的密度?

二、再出示一块任意形状的石块和装在小碗的盐水

问: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的密度和小碗里的盐水?用刻度尺不行,那么用什么仪器来测定形状不规则的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出示量筒,指出液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

实验探究

探究一: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交流与提示: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探究二: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交流与提示: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探究三: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交流与提示:(1)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烹块的体积。

(2)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实验: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和盐水的密度

引导学生看课本实验的“目的”,对照实验的器材将桌面上的用具对照检查。学生介绍:量筒和量杯,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学生观察量筒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学生观察图7-

6、图7-7量筒或量杯使用时怎样放?怎样读出液体和体积?看样测固体的体积?

1.学生分组实验:测石块的密度 2.学生分组实验:测盐水的密度

把两组学生的实验数据填入黑板的表格内。分析数据是否合理。

交流结果,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相同。

知识梳理

1.目的: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原理:据密度公式:

3.器材:天平和砝码,量筒,烧杯(2个)石块,细线,水,盐水。4.步骤:参书本 技能迁移

某同学要测定某种液体的密度,现有一架托盘天平(带有一盒砝码)、一个小烧杯和适量的水。(1)写出简要的实验步骤;(2)根据实验中测得的物理量(用字母符号表示)写出液体密度的表达式。

闯关点拨:要测定液体的密度,就要测出液体的质量和体积。本题液体的质量可以用天平测量,由于没有量筒,液体体积不能直接测量,可运用“替代间接测量法”测出水的质量,根据密度公式算出水的体积。实验时,让液体的液面与水面相平,这时液体的体积就等于水的体积。综合训练

鄂西山区的原始森林是否存在野人,一直是个谜。然而在神农架发现的类似人的神奇大脚印为野人的存在提供了新的证据。如图10-21所示,请在下列可供选择的仪器中选择适当的器材测出图中野人脚印的面积。

可供器材:刻度尺、坐标纸、天平、厚薄均匀的匀质薄铝板、剪刀、铅笔、小石块。要求写出必要的步骤及表达式。

作业

篇4:第3节电阻的测量教案

1.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一步加深对电功率概念的理解。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巩固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操作技能。3.通过实验、比较,进一步理解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

2.教学重点/难点

1.会测定小灯泡的功率。2.对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理解。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上一章的第五节已经测量过小灯泡的电阻。还记得是怎么测的吗? [生]利用电流表测出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再利用电压表测出了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然后利用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算出了小灯泡的电阻。

[生]为了测量更准确,还利用变阻器进行了多次测量,然后求平均值。

[师]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我们在上节课刚学过了电功率,谁来说说? [生]电功率是表示用电器消耗电能快慢的物理量,用电器在1 s内消耗的电能叫用电器的电功率。

[师]电功率能测吗?怎么测? [生]可以利用电能表和钟表测。

[生]也可以利用公式P=IU测出电压和电流,计算出电功率。[师]如果我们要测“小灯泡”的电功率,用哪种方法呢? [生]小灯泡不能接在家庭电路上,应该用第二种办法测。

二、进行新课

[想想议议]

[师]同学们能设计一个方案来测出小灯泡的功率吗?

(同学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动手经验,并且急着参与,会非常肯定地回答:能)[师]大家一定还记得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叫(同学们一起说)额定功率。如果不是在额定电压下叫什么功率,你想要测量的是什么功率,明白了吗?

[投影]测量要求

分别测量以下三种情况下的实际功率。(1)使小灯泡在额定电压下发光。

(2)使小灯泡两端电压是额定电压的1.2倍,并观察小灯泡亮度。(3)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低于额定电压,并观察小灯泡亮度。[师]同学们现在可以设计实验,并做好记录。

(学生经过以前的探究活动,已能了解实验活动的基本程序,所以,不必过多讨论,用投影提醒学生即可)

[投影] [设计实验] 1.实验原理: 2.实验电路:

3.实验器材:(注明使用器材规格)4.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教师巡视,及时指导,设计完成后,可以进行实验)[进行实验] 1.实验操作步骤: 2.实验现象观察: 3.实验数据记录: 4.实验中存在什么问题:

(教师提醒学生做第(2)个实验时,需小心调节滑动变阻器,以免实际电压超过额定电压,因电压过大而烧坏灯泡.在同学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巡视,及时指导)

[分析和论证] [评估]

[交流](实验报告)

实验结束,选择2~3组同学利用投影和大家交流。(要求同学配合投影上台讲解)[投影] 实验报告

[题目]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实验目的]测量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工作时的电功率。

[实验原理]根据公式P=UI,测出灯两端电压和通过灯泡电流,计算出小灯泡的电功率。

[实验电路]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设计如下电路。

[说明]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分别测出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和其两端电压,因为要测量不同电压下的功率,所以电路中要接入滑动变阻器,用来改变小灯泡两端电压。

[实验器材]:1.小灯泡:额定电压________,4.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___________Ω,允许通过最大电流___________A。5.电源___________V;6.开关;7.导线

[说明]电源的选择应考虑小灯泡的额定电压,选择大于小灯泡额定电压的1.2倍,但不能过大。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实验步骤]

1.按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

2.合上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为额定电压,观察小灯泡发光情况,记录电流表、电压表示数。

3.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为额定电压值的1.2倍,观察灯泡发光情况,记录电流表、电压表示数。

4.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低于额定电压,观察并做记录。5.断开开关,整理实验器材。[说明]

1.按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时注意:(1)连接过程中开关应始终处于断开状态。

(2)根据小灯泡的额定电压值,估计电路中电流、电压的最大值,选择合适的量程,并注意正负接线柱的连接及滑动变阻器正确接法。

(3)连接好以后,每个同样检查一遍,保证电路连接正确。2.合上开关前,应检查滑动变阻器滑片是否在最大值的位置上,若不是,要弄清楚什么位置是最大位置并调整。

3.调节滑动变阻器的过程中,要首先明白向什么方向可以使变阻器阻值变大或变小,怎么调能使小灯泡两端电压变大或变小。

[实验结论]

由公式P=IU计算小灯泡的功率。(将计算结果填入表中,通过分析和比较得出)[结论]

(1)不同电压下,小灯泡的功率不同.实际电压越大,小灯泡功率越大。(2)小灯泡的亮度由小灯泡的实际功率决定,实际功率越大,小灯泡越亮。[评估]

能想到问题,我们都考虑,基本上没有什么错误。

[师]我们这组同学非常自信。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互相交流,谈谈你在设计实验及实验过程中有什么新的感想,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我们组认为实验中最容易出错的就是滑动变阻器,阻值最大的位置一错,滑动变阻器阻值就从你想的最大成为实际的最小。合上开关就容易使电表偏转过激。

[生]电流表、电压表的接线也很重要,如果接反了,表针“反打”也会损坏电表的。[生]实际接线前可以先将实物按电路图中的位置摆放好,然后再连接,这样接起来不容易连接错,检查也容易。

[生]实验过程中,滑动变阻器开始在阻值最大的位置,调节的时候阻值从大到小,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会从小变到大。测量时为什么不先测低于额定电压时的功率,依次测量等于额定电压和高于额定电压的功率,以免变阻器阻值一会儿变大,一会儿变小,还容易错?

[生]在不是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用电器的功率不是额定功率,该叫什么呢? [师]同学们非常认真,非常棒.谁能来解释刚才那几个同学的两个问题呢? [生](同学讨论)不是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时就叫实际电压和实际功率就可以。[生]我们认为先从低于额定电压开始测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先测额定电压更好,这样在观察小灯泡亮度时有明显的区分,容易观察。

……

[师]不知道那组同学对他们的解释满不满意,下去以后可以参照以前实验继续探讨。[生]老师,我们发现今天测“小灯泡功率”的实验装置与上一章测“小灯泡电阻”时的装置一模一样。

[师](教师表现很在意)是吗?还有什么?

[生]测量的内容也一样,都是灯泡两端电压和通过小灯泡的电流。[生]实验过程中的要求和注意的问题也基本一样…… [师]有不一样吗?

[生]两次测量的目的不同,上次是要测电阻,这次是要测功率。[生]从今天的测量数据也可以算出小灯泡电阻。[师]可以的话,大家算一下电阻。

[生]三次测量算出的电阻值基本相同,但有小的差别,将三次测量的值加起来算平均值就知道小灯泡的电阻了。

[师]大家都求出电阻了吗?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电阻可以求平均值,今天测的功率不能求平均值。

[生]上次多次测量是为了求平均值减小误差,这次是为了比较在不同电压下小灯泡的功率和发光情况。

[师]同学们分析的非常好,请同学们比较计算电阻的公式R=和计算电功率的公式:P=IU,式中的电流和电压相同吗?

[生]如果是同一次测量,就是同一个电流值和电压值。

[师]大家将式中的电流替换电压或用电压替换电流,看有什么结果。学生板演: P=IU=I2R=(R==)[师]同学们看变形出来的公式,有什么发现吗?

[生]额定电压下的功率就是额定功率,电灯铭牌上一般标的都有,就可以利用它们直接求小灯泡的电阻。

[生]如果知道小灯泡不是在额定电压下,而是在实际电压下工作时的实际功率。……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你手中的小灯泡上的额定值,求出小灯泡的电阻,再求出实际电压下电流值和功率值,和你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如有误差,分析原因。(也可留在课后完成)

哪组同学认为你们的实验非常有特色,可以展示给大家,共同交流。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实验,同学们进一步加深了对电功率的理解,巩固了电流表、电压表的操作技能,锻炼了设计实验的能力,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更充分交流,在相互交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甚至是错误,在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知识。

板书

篇5:第3节电阻的测量教案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3.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过程,进一步体会科学探究方法;

2、体会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规律的思路,学习用图象研究物理问题;

3、通过实验、分析和探索的过程,提高根据实验数据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收集、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揭示物理规律,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经历完整的实验探究,认识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教学难点:

1、运用控制变量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结论;

2、运用数学一次函数图象分析出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式。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将电源、开关、定值电阻组成串联电路,如下图所示。

问题:如何改变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 学生回答:

1、可以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压;

2、可以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阻。电流与电压和电阻有什么定量关系呢?

进行新课

提出问题:电流与电压、电阻有什么关系? 根据提示:

1、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2、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做出猜想或假设。

二、猜想或假设:

1、导体中的电流可能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2、导体中的电流可能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三、设计实验:

【提出问题】

(1)前面学过的哪个实验与该实验相似?(2)这些实验中应用了哪种研究问题的方法?(3)再这个实验中怎样应用控制变量法的?(学生思考)回答:

(1)该实验与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应用的是同一种方法,都是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的;

(2)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应该控制电阻不变,通过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来观察电流的变化情况;

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应该控制电压不变,通过改变电阻,来观察电流的变化情况。限于时间的原因,这节课只进行第一个实验的操作探究。【提出问题】

(1)如何控制电阻不变?(2)如何得知电流的变化情况?

(3)如何改变电压,并观察到变化的情况?(学生思考)回答:

(1)为控制电阻不变,可以使用定值电阻;

(2)利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分别测量流过定值电阻的电流及其两端的电压。

(3)电压的改变方法有两种:一是改变电池的个数;二是使用滑动变阻器进行调节。通过学生对这三个问题的讨论,明确实验需要的基本测量工具,并设计实验电路图。师生互动:师生共同讨论,对各组设计方案的优缺点进行评估,确定实验的最佳方案。

3、实验电路图:(课件展示)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是如何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呢?

答: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P的位置,从而使定值电阻R两端的电压发生成倍的变化。

四、进行实验:

实验时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课件展示)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置于阻值最大处。(2)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要正确,采用试触法选择合适的量程。(3)改变电压时,要使电压发生成倍的变化。(4)通电时间不要太长,测量次数不少于三次。(5)改变定值电阻,再次进行实验。(6)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及时记录数据。

五、分析和讨论:

下面这是教师在某一小组,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实验,设计表格并记录的实验数据。

【提出问题】

电流与电压这两个物理量,哪个量随哪个量变化?

分析表一(或表二),可得出什么结论?你是怎么分析出来的? 这个结论是建立在控制哪个物理量不变的基础上得出的?

那我们能不能说成是“当导体的电阻不变时,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正比”呢?为什么?

进一步分析实验数据,分析表一和表二的同一列,可得出什么结论?你是怎样分析出来的?这个结论是建立在控制哪个物理量不变的基础是那个得出的?

电流和电阻这两个物理量,哪个量随哪个量在变化?

那我们能不能说成是“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时,导体的电阻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呢?为什么?

【分析并逐层概括】

电流是由于电压产生的,电流随着电压变。

分析表一(或表二),发现每当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某一倍数变化时,导体中的电流也成相同倍数变化。于是可得“当导体的电阻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建立在控制电阻不变的基础上得出的。

“当导体的电阻不变时,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正比”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电压是电路中产生电流的原因,应该是电流随着电压的变化而变化的”;

分析表一和表二的同一列,由于导体两端的电压相同,电阻在成倍增大时,而导体中的电流却在成倍减小。于是可得结论“当导体的电阻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这个结论是建立在控制电压不变的基础上得出的。

电阻是导体本身的性质,与电流的大小无关,只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所以是电流随着电阻变。

“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时,导体的电阻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电流是随着电阻的变化而变化的”

总结:(课件展示)当导体的电阻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当导体的电阻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学生活动: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验数据,在课本25页的图7.1—1用描点法画出U—I图象。

(课件展示)U—I图象

问题:当导体两端没有加电压时,即U=0时,通过该导体的电流是多少? 答:通过导体的电流也为0.所以,在U—I图象中,还有(0、0)这个点,描点连线。【提出问题】

通过描点、连线后,得到的是一条什么线? 这两条经过原点的直线与数学上所学过的哪种函数图象相同 函数中的y、x分别对应图象中的哪个物理量?

请同学们利用所学过的函数知识,来确定出图象中的直线的函数表达式? 总结:(课件展示)I=U/R

六、评估:

要求学生在探究报告反思自己的探究活动一些问题,如:

(1)实验设计方案是不是最优的,还可能会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2)操作中有没有什么失误,读数时会不会有失误。(3)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的。

(4)探究中是不是还有哪些问题还不清楚,哪些问题弄明白了。

七、交流:

要求学生课后进行交流,交流时,可以相互交换各自的探究报告,也可以口头表述自己在探究与他人不同的意见,同时还应听取他人正确的意见。交流时,不应只是交流探究结论,交流的重点应放在探究的过程中。

如:为什么我的猜想和别人不一样? 为什么我的方法与你不一样?

篇6:第3节 河流 教案

一、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河流和湖泊》一节的课标要求是“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在把握课标,分析和处理教材时,我把本节的教学内容概括三个部分:

(1)、在地图上找出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河流和湖泊以及内流区的主要河湖。

(2)、内、外流区的划分,内、外流区河流的水文特征。(3)、外流区内部南方和北方河流的差异。

2、教学活动设计:

针对课程标准的不同要求,根据本节三部分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活动1:在中国河流的空白图上,用彩色笔勾画出我国主要内、外流河,勾画出内、外流区的界线。设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会运用地图查找相关的地理事物,动手填绘地图,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并为学生运用地图探究内、外流区河流特征做好铺垫。为了区别河流、流域和水系的概念,我用树叶的叶脉做比喻,既形象又直观,同时也体现出不同学科之间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树叶,既能引起学生兴趣,也是学生对学习资料及素材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

活动2:分组探讨内、外流区河流的主要特征,并分角色扮演内、外流区河流。设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读图、,运用教材当中和师生共同准备的相关资料,自主探究内、外流区河流的特征,通过探究活动掌握运用比较法分析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的方法。

活动3: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外流区内南方和北方河流的差异。设计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利用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能力。通过南、北方河流特征,鼓励学生去探索它们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有利和不利,突出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个基本理念。同时。培养学生对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发生、防御有正确认识,并能提出保护和改善的措施。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绘图知道我国主要河湖的分布,并能勾 出内外流区的界限;结合地形图理解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 地形区和所属气候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会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

运用生活实例探究河流的开发与利用,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去看待河流 的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生对河流及其周围的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2、南北方河流特征的比较。

(三)、教学难点:

运用生活实例,探究河流的开发与利用。

(四)、课

型:新授课。

(五)、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

2、学生收集资料;

3、多媒体课件制作;

4、补充课程资源。

(六)、【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众多的河湖】

1、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用歌曲《长江之歌》烘托课堂气氛,展开祖国地图,用生动的语言导入:“同学们,听到这激昂的乐曲,站在祖国地图前,看到流淌在祖国大地上的条条动脉和一颗颗明珠,你们会想到什么”,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资料导入:大屏幕展示资料,学生阅读资料。教师提出问题:“从资料当中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自己得出我国河湖众多的结论,并举例说出河流和湖泊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2、探究新课:

(1)、内流区与外流区的概念:

〔过渡〕:“我国的河流和湖泊分布在哪儿呢?”

教师在教学挂图上示范,教给学生在地图上勾画河流和湖泊的方法。学生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笔在手中的空白地图上勾画出我国主要的外流河和内流河,初步学会运用地图认识我国内、外流区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并能依据河流的流动方向,区分内、外流河,概括出内、外流区的概念。

学生展示自己所绘地图,互相交流,评选出绘得最好的、最科学的地图。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2)、水系和流域的概念:

教师提出问题:长江和长江流域是一回事吗? 学生观察课前收集到的树叶,教师用形象的比喻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联系以前所学过的生物知识,找出树叶叶脉和流域、水系的共同点,理解流域、水系的概念。

(3)、小反馈:学生根据内、外流区的特征区别内流湖和外流湖,巩固所学的内、外流区的知识。

(4)、内流区和外流区河流的水文特征:

〔过渡〕:内流区和外流区的河流各有什么特征呢? 教师创设问题的情境,大屏幕展示分组讨论的主要内容: ①、内、外流河的数量、长度、水量; ②、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③、河流的水量与气候的关系。教师提供给学生相关的资料:

①、松花江、黄河、长江、珠江四条河流长度、流经的地形区及注入的海洋; ②、松花江、黄河、长江、珠江四条河流的流量曲线图。

学生运用资料分组讨论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教师参与到学生讨论当中。学生分角色扮演内流区河流和外流区河流,分别讲述内流河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交流讨论成果。(5)、外流区内部南方和北方河流特征的比较: 教师提供给学生资料:

①、东部河流的汛期和枯水期比较表; ②、、西江、黄河的流量曲线图。

教师提出问题:观察这两个图表,从中能发现什么地理问题,找到什么地理规律,并分析这个规律与什么有关。

学生运用资料,通过观察南北方河流的水量、汛期起止日期、汛期水量与总水量的百分比、流量曲线图,对比分析外流区内南方河流与北方河流的不同特征。

学生依据南方和北方河流的不同特点去探讨这种不同可能会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师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学生讲述自己的见闻,自己展示收集到的图片、资料,用生活实例说明河流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例如:近期重庆万州区的洪水灾害、北方河流冬、春季枯水给北方地区带来的旱灾等。

师生共同探讨如何利用南方和北方河流的这种特点,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6)、京杭运河: 教师展示京杭运河图。

学生联系所学过的历史知识介绍京杭运河以及它对人类的贡献。(7)、家乡的河: 师生交流:共同欣赏阜新细河美景,学生描述细河的变化及这种变化带给阜新人民生活的变化,增强学生爱我家乡、保护家乡的环境保护意识。

3、课内小结:学生总结本节主要内容,师生共同交流学习心得。

4、课内反馈:

智力大比拼

1、辩别真伪:

(1)、我国最大的湖泊是青海湖,最长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

(2)、我国的外流河大多分布在东南部季风区内。

(3)、内流河沿途多沙漠、戈壁,所以很多河道成为季节性河流。(4)、黑龙江冬季没有结冰现象。2、选对朋友:

(1)、下列河流中属于内流河是:

()A、塔里木河 B、长江 C、黄河 D、淮河

(2)、下列河湖中全部属于外流区的是:

()A、黑龙江 青海湖 辽河

B、辽河 长江 珠江 C、弱水 塔里木河 青海湖 D、淮河 珠江 塔里木河

阜新地区水系图

3、观察阜新地区水系图回答:

(1)、阜新地区主要有哪些河流?(2)、细河属于内流河还是外流河?

4、资料分析:

资料1:辽河全长1345千米,流域面积21.96平方千米。千百年来,辽河以其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众多的北方少数民族以及当今重要的东北工农业基地,成为科尔沁草原及辽东半岛的母亲河。但令人遗憾的是,如今的辽河河水连年断流,地下水严重超采。辽河已成“沙河”,过去牧草繁茂的草场已经被风沙吞噬,生态严重恶化。

资料2:2000年以来,辽河流域遇到了持续干旱,降水量偏少,径流量明显减少,出现了连续枯水年,造成河水干枯。

资料3:造成辽河断流及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是辽河中上游截流工程过多,水资源开发利用严重“透支”。

读资料,试分析:

(1)、造成辽河水干枯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辽河水干枯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哪些变化?(3)、我们在开发利用河流的时候应注意哪些问题?

第二课时

【黄河的治理】

1、引导学生阅读黄河流域水系图及景观图片,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对应上、中、下游不同河段的景观图片,了解黄河流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2、结合活动题

使学生了解黄河的忧患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不同河段产生的环境问题各是什么?

3、在学生对黄河不同河段的问题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分不同河段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产生环境问题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分别是什么? 了解中游河段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含量大的特点时,4、引导学生阅读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通过阅读图中的数据,可以使学生对黄河中游地区泥沙含量非常多有一个感性认识。

5、阅读中国地形图、相关的气候类型图、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及教材中提供的黄土高原地区地表景观图,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反映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地表植被等状况的录像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6、通过分析,明确造成黄河中游泥沙含量大的人为因素是什么,自然因素是什么。由中游地区的泥沙含量大,联系不同河段水流速度的变化,结合教材提供的地上河示意图、历史上黄河下游泛滥范围图,说明中游地区的环境问题对下游地区产生什么影响?造成的隐患是什么?

7、对于上游地区的荒漠化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这个地区的气候类型分布图及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可以收集一些上游地区植被破坏的录像带或景观图片、幻灯片等,依次说明这里荒漠化严重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8、解释凌汛的成因,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生凌汛的河段,其河流流向与不产生凌汛的河段河流流向有什么不同?由此说明引起凌汛发生的自然因素是什么?通过分析应使学生明确产生凌汛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

9、在学生了解黄河不同河段的忧患后,指导学生阅读关于“根治黄河”的阅读材料,完成活动题2,通过阅读和解题,使学生明确针对不同问题应该采取不同措施,鼓励学生充分开展发散思维,为解决黄河的问题献计献策。

第三课时

【长江的开发】

1、了解长江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应该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

2、引导学生阅读长江流域水系图及景观图片,以及中国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明确长江的发源地,上、中、下游的划分,以及流经的省区、地形区及主要气候区,3、在此基础上,分析长江的哪些河段水能资源比较丰富,哪些河段有利于航行。在分析水能资源丰富的河段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长江干流剖面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可以指导学生观察长江流域水系图,分析水电站的分布与地形地势之间的关系。

4、了解长江水运状况,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长江航运图,说明哪些河段航运能力比较强,结合地形地势、气候、河道等因素,分析航运能力强的原因。结合荆江河道治理工程示意图,说明哪些河段航运受到限制,限制的因素是什么。指导学生完成活动题

5、讨论解答此题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给与学生讨论的时间,特别应该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想。

6、分析长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可以从阅读材料、洞庭湖面积和容积变化示意图入手,通过学生阅读“平垸行洪导长江”的资料和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导致洪涝灾害出现的原因之一就是围湖造田,减弱了湖泊对河流水量的调蓄能力。对于发生洪涝灾害的其他原因,7、可以通过讨论、解答活动题2加以了解。在解答此题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气候特征对洪涝的影响,上、中游地区植被的破坏为什么容易形成洪涝灾害,长江水系干支流的分布特点对洪涝灾害出现的影响等,通过分析,应使学生对于河流发生洪涝灾害的因素有一定了解,并能够初步明确其中的因果关系。“长江流域三次特大洪水比较”的资料,应该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使学生对于洪涝灾害造成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和意识。课堂小结

我国是世界上河湖众多的国家,主要河湖及分布、长江、黄河概况,以及对人类的作用都是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巩固练习

说出长江、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主要的水电站。板书设计:

第三节

河流与湖泊

一、众多的河湖

1、外流区与内流区

2、河湖名称及分布

二、黄河的治理

1、黄河概况

2、地上河成因

3、黄河的治理

三、长江的开发

1、长江的概况

2、水能资源

3、长江的治理 作业 必作题

绘黄河图 选作题

篇7:第3节 垃圾分类教案

教学时间:2016年11月22日 教学班级:二(1)班——二(5)班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垃圾的危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环保意识。

2、通过讨论生活垃圾的危害性,引出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通过了解废物利用的好处,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难点:

1.了解生活垃圾的危害,学会垃圾分类方法。2.认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环保意识。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思考

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会有许多垃圾,垃圾的分类收集以及再生(回收)无疑是全民环保的一大举措,但你指导日常垃圾应日和分类吗?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垃圾分类的作用。

1、学生自读相关段落。

2、汇报交流:变废为宝、制成农田用肥或绿化用肥、无机垃圾填埋处理、焚烧发电。

(二)认识垃圾分类的好处

1、减少占地。

2、减少环境污染。

3、变废为宝

(三)动一动,给垃圾分类。

1、可回收:废纸、塑料、玻璃、金属物、布料。

2、不可回收: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等。

(四)生活中的一次性用品

1、一次性用品的优点;

2、一次性用品的误区:不节约才是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

3、结合实际交流如何做到家庭环保。

(五)学生自学资料袋内的知识

三、实践园地

节约用纸,禁用一次性筷子,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篇8:第3节_安全用电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欧姆定律和电功率知识理解安全用电的道理. 2.了解常见的触电事故和安全用电原则.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网上收集资料,了解安全用电的原则,并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自觉地执行和宣传安全用电.

2.通过了解避雷针的发明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影响电流的因素;防雷的重要性;两种类型的触电和触电的急救.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提出问题: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出示图片:高压危险的标志.

提出问题:为什么电压越高越危险?该如何避免这种危险?

二、新课教学 1.电压越高越危险

提出问题:在哪些地方可以看到“高压危险”的标志? 学生回答:变压器上;电塔上;路边的电线杆上;配电房外有……

提出问题:为何电压越高越危险?多高的电压才算是“高压”?多低的电压才算是“安全电压”?

组织学生根据欧姆定律分析:“为何电压越高越危险”?

学生交流讨论:根据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一般而言,导体的电阻是不变的,所以电压越大时,流过该导体的电流就会越大.所以电压越高越危险.

教师讲述:平时我们习惯把1 kV以上的电压叫高压,1kV以下的叫低压,但这样的区分并不表明它对人体没有危险!要想知道多大才是安全的电压,这就要了解人体对电流的反应特征了. 投影下表:

电流对人体的作用特征

教师指出:上表不是直接从实验得来的,而是从触电事故的统计资料分析得来的.

提出问题:同学们还记得人体的安全电压是多少吗? 学生回答:不高于36 V.出示题目;人的双手之间干燥时的电阻是1 000 Ω~5 000 Ω,潮湿时是200 Ω~800 Ω,如果在双手间加36 V的电压,计算一下此时的电流分别是多大? 学生开始计算,教师巡视,并投影个别学生的计算结果.

教师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计算结果,对照上表的数据以及作用特征,看看能发现什么问题?

学生比较数据,讨论后回答:当双手干燥时,所接的电压36 V已经是最大的电压了,因为此时的电流已经是7.2 mA了,已经快不能摆脱电极了,若电压再升高,则电流就会更大,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36V已经是最大电压了.倘若此时双手是潮湿的,那人体流过的电流将更大,此时的36 V电压并非是绝对安全的电压了.

教师讲述:根据欧姆定律我们不难发现:对于阻值不变的电阻而言,电压越高,流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大;对于电压不变的电阻而言,阻值越小,电流也就越大;电流越大就越容易产生危险. 板书:电压越危险 2.常见的触电事故

提出问题:在用电过程中,最害怕的是什么?有没有见过或听过有人触电?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 学生看书,讨论(1)什么叫触电?

(2)家庭电路中触电的类型和触电的原因?(3)有哪些情况可能引起触电?(4)有人触电时,如何急救? 教师讲述:几种类型的触电.

a.发生触电事故的原因:人体触电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有较大的电流通过人体. b.常见触电方式:单线触电和双线触电,它们共同特点是人体直接或间接接触了火线;另外还有高压电弧触电和跨步电压触电.

c.触电急救:触电后应马上使人脱离电源,然后进行现场急救. 3.安全用电原则 总结安全用电的原则. 4.注意防雷

播放课件中关于雷电的视频资料. 介绍雷电的危害及保护.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次课,你有怎样的收获?

四、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的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练习.

板书

一、电压越高越危险 经验表明,只有不高于36 V的电压才是安全的.

二、常见的触电事故

触电的两种方式:单线触电和双线触电

三、安全用电原则

四、注意防雷

上一篇:聚散皆是缘,是非总关情散文下一篇:晋城道德模范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