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我的长征有感

2024-04-09

观我的长征有感(通用8篇)

篇1:观我的长征有感

我的长征观后感

我又一次服下了一瓶鹤顶红,和过去的二十年里所经历的一样。

希望没有患上毒品依赖症。

Long march的故事竟然在20xx年的影片里依旧以这样大场面展示,依然用残忍的血肉横飞博人同情。显然,关于拍摄和讲故事技巧已无需多言,因为这是批量生产,一条破败的流水线上欢快的工作而已。

在两天之内看纪录片《幼儿园》和《我的长征》,无疑是场精神拉扯。解毒而后又被迫去服下毒药,庆幸对毒药到了麻木程度。

“跟着走”作为反复出现的一句扮演着真理角色的语句,暗示不需要独立的思考只需要做一个小丑或是玩偶就行。主角王瑞则是未成年人,在尚未有辨别能力的时候就加入了一个要为之牺牲一切却只是为了不明确最终胜利的秘密组织。大多数的呼喊和情绪来自与敌人斗争或是胜利或是失败(当然很少会有这样的镜头)的结果之后,也即是说:只有在斗争当中才认识到自己还是有情感的。那么可不可以推论,“斗争情操”是情感的来源和乐趣的可能所在?仇恨和嗜血的习惯在long march中养成,同时也蔓延至今。

而王瑞的破格加入组织和至今每个儿童幼年戴上绿领巾红领巾,参加“少年儿童先锋队”这样一个极具战争符号意义的组织时,实则没有任何区别。曾经渴望早日加入,甚至以丧失自己选择权利、独立思考为荣。

《幼儿园》里所看到的仇恨教育的起点根本不需要花多大功夫去探究和追溯,看完《我的长征》系列电影一切就已经明了,或者完整些说,就是:在被迫长期服用精神鹤顶红以后这是自然的结果。

观我的长征有感

伴随着稍微轻轻摇曳的红烛,电影结束了,猛然发展坐在屏幕前的自己,已经泪眼婆娑。 湘江之战,是一切的开始,面对敌人的狂轰滥炸主人公王瑞惊慌失措,无助地寻找着父亲,他是胆小的,是茫然的。当他问父亲要去哪里时,父亲毫不犹豫地告诉他“跟着走”,战火无情,夺走了王瑞父亲的生命,年幼的他第一次感受到死别的痛苦。丧父之痛没有没有打垮他,反而让他变得坚强,当他把父亲埋入黄土之时,他便不再是那个遇到困难只会求助别人的孩子,这件事也马上得到了证明,四渡赤水,在为首长送年糕的途中,那个曾经胆小的孩子独自杀了六个敌人。可以说这是他质的飞跃。四渡赤水后,当他问连长去哪里时,如出一辙地得到了这样的回答“跟着走“遵义会议后的四渡赤水只是前奏,正如毛主席的诗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入凉山,红军里来了一位彝族小伙达尔火,在他的帮助下红军成功地取得了当地人民的信任。敌人并没有放过逃到凉山里面的红军,袭击了红军的医疗队,王瑞的姐姐惨死敌手,死不瞑目!怒火中烧的王瑞操起大刀,发疯似地跑到了战俘面前,他要手刃这些人,为姐姐报仇!然而理智阻止了他,作为一的红军他不能破坏铁的纪律,一把钢刀猛地插入泥土,他学会了忍耐。红军也是人,也有情,一位彝族姑娘与达尔火倾心相恋,“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如若在组织与你之间只能得其一,那么,我愿负你。有谁能知一去便是今生永别。 飞强渡江,夺泸定,这是故事的高潮。大渡水急,泸定天险,一个鬼见犹愁,一个自古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红军要求在一天之内过大渡河,这本事不可能完成的,更有甚敌人死守泸定,泸定桥只有铁索,桥下是奔涌的激流,渡河,夺泸定,似乎都不可能完成。只着草鞋,踏进江中,日夜兼程,硬生生走出泥丸!泸定一战,殊死拼搏,前面的战士倒下,那么就踏着他血的脚印继续前进,多少人失足落入江中,被奔涌的大江吞噬,多少人舍生忘死,在枪林弹雨中奔跑,嚎叫,高举军旗,高喊前进!奔涌的江呀,你难道就没有为这群拼搏的年轻人泣血么?你见证了这悲壮的历史,你也一定记住了那些英雄的名字!你是否记住了这样的画面,奋勇杀敌的王瑞姐夫,跌入大江,被浪涛吞没;中弹身亡达尔火致死都紧紧握住党旗。王瑞再次在在战争中失去亲人,战友。记得他的眼神,死一般的沉静,如一潭死水毫无情绪那是绝望。经历了那么多生离死别如何不被麻木。那时毛主席是这样感叹的感叹:“有红军这样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还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呢?”大渡桥横铁索寒,如何不寒,那上面浸满了烈士们的鲜血!

我的长征观后感范文

今天,在老师的带领下,我观看了《我的长征》这部电影。看到那一幕幕悲壮,惨烈的镜头,我使劲咬住嘴唇才没有哭出声来。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名叫王瑞的老人的长征故事,从中,我学到了许多长征精神,如:坚持不懈,不畏艰险,团结一致,不怕牺牲,互助互爱,严守纪律等等,其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不怕牺牲的精神了。这是在电影中“飞夺泸定桥“中体现出来的。

泸定桥是红军长征中的重要要塞,敌人想阻止我军北上,便将桥上的木板全部抽掉,只剩下了十三根铁索,桥下水流湍急,桥的另一头敌人火炮密集,让人看了就心惊胆战。可是,红军战士是不会被任何困难给吓倒的!大部队决定,先让七个人冲到对岸攻克敌人,然后,大部队再在后面铺桥。这七个人中就有王瑞的姐夫。他们七人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小心翼翼地向对岸攀爬过去,可是敌人的火炮是在是太密集了,王瑞的姐夫不幸中枪了,掉进了湍急的河流之中,壮烈牺牲了。但是,他并没有白白牺牲,大部队成功地过了河,占领了泸定桥。王瑞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之中坚定不移的干革命,终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虽然现在的世界不再混乱,变的十分和平,但这种坚持不懈,不畏艰险,团结一致,不怕牺牲,互爱互助的精神我们不仅要流传下去并且用到学习当中,遇到困难勇往直前直到成功为止。

让我们继续发扬长征精神吧!

篇2:观我的长征有感

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2周年,在校长和老师的组织下,各班集体观看了《我的长征》这部令人受益匪浅的影片。

这部电影非常精彩,让我们收获了许多道理。《我的长征》讲述的是王瑞老人重访长征故地,回忆年轻跟随红军长征的故事。少年红军王瑞一家四口都参加了长征,湘江之战中王瑞的父亲被惨烈的炮火夺取了生命,王瑞被毛主席救起,父亲的死给他内心留下了阴影,但王瑞很快坚强起来。在后来的战争中他失去姐姐、姐夫和最敬重的连长,王瑞悲痛至极,咋黑暗和伤心中毛主席把他扶了起来,并不断抚慰和激励王瑞,让他继续坚定自己的信念向前行进。他跟着红军战士们和毛主席经历了艰难困苦,战胜了许多的敌人,打了很多场胜仗,最后长征胜利了。

七十年后,王瑞老人重走长征故地,长征之路让他深深地陷入一段悲伤的回忆中。

电影里红军战士们勇敢抗争的场面震撼了我,但令我记忆犹心的是长征中每一个人对信念的坚定和对长征精神的追求。在影片中一场场浴血的奋战,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一名名战友相继倒下,红军战士们共同吃苦,拼搏奋战到底,永不言弃,不怕牺牲。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看完后,我浮想联翩。我想,老一辈的军人可真伟大啊!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幸福付出了生命。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和祖国有用的人。虽然长征胜利了,但这条路还没有走完,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的精神,让祖国繁荣昌盛。

观我的长征有感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飞机上,眼眶泛着泪花,“我最幸福的回忆是我的长征,我最痛苦的回忆也是我的长征。”我们随着他的思绪回到了那烽火连天的岁月。

硝烟弥漫,到处都是黑压压的,红军们伤亡惨重,到处都是一片惨不忍睹的景象。房子是缺砖少瓦的,树木被炸得冒着浓烟,大地上生灵涂炭。在敌人飞机大炮的威胁下,红军只能紧急转移,而就在过湘江时,主人公王瑞认识了爱兵如子,平易近人且纪律严明的毛主席。

就在认识毛主席的同时,王瑞也失去了父亲。在一次会议时,王瑞给毛主席送面条,和蔼可亲的毛主席没有“领情”,而是厉声喊道:“不吃!”然后狠狠把门关上,当时的王瑞一脸茫然,可他并不知道,毛主席与他的关系在更进一步。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毛主席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可面对妻子的苦苦哀求,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将自己的女儿托付给老乡抚养,因为他知道这是最好的办法。王瑞的亲人,战友一个接一个地牺牲了,而就是这样的牺牲,换来了一场场的战争的胜利,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两万五千里长征,这是一个多么伟大,悲壮的历史壮举啊!

长征我没有经历,但在那90分钟,我明白了革命的艰辛,明白了团结有爱,明白了坚持不懈,明白了……

我的长征观后感悟

由于参见党课学习,晚上组织看这部电影。本来我很不屑,以为是什么老掉牙的影片,结果看着看着还有那么点意思。既然是讲长征的故事,自然少不了对红军和党的赞美,这我就不多说了。在这里我想说的是主人公瑞伢子的遭遇,在那个时代,像他这样的一无所有者更加一无所有的事。

像现在这个社会,人人都有饭吃有衣穿是不会发生革命的,除非是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煽动暴动分裂等等。但这些不足以动摇社会的根本,社会依然会向维持在和平的状态。只有在社会动荡,人人食不果腹,社会资源控制在极少数人手里,并且继续压榨剥削另外一些人的时候,这个社会才会发生革命。革命的理由其实很简单:“活下去”,不革命既死,还不如革命还有一丝生存的机会。

瑞伢子家里被逼死了5个人,剩下的父亲、姐姐、姐夫还有他参加了红军,在那个时代大多数参军的人都是这种情况,可能他的情况更惨一些。不过更惨的还在后边,他的父亲、姐姐、姐夫在战斗中一个一个的全都死了,这是他还不到16岁,还有他的连长为了救他也牺牲了,他的彝族的战友也在飞夺泸定桥的战役中战死了。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虽然电影有它的戏剧性,但电影中的人还是让人感动的,因为同情因为感同身受。想想一个一无所有的人因为活不去了参军打仗,为了有口饭吃,为了为亲人们报仇。但是战争是残酷的,它又把他的亲人一个个的从他身边夺走,这也太残忍了!这一切都加在了一个孩子身上,本来他是一无所有,但是他还有父亲可以依靠,有姐姐关心他,有姐夫照顾他,因为有亲人的温暖他还是很幸福的。可所有的亲人都离他而去以后,他真的从一无所有成了真正的一无所有。

篇3:观我的长征有感

关键词:旅游资源,“我的长征”,开发

2005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国家旅游局将该年旅游的发展重点定在红色旅游。桂林作为风景游览胜地和历史文化名城已经闻名中外。“我的长征”广西段旅游资源的开发作为一个崭新的品牌,将继续有机的融合到大桂林的旅游圈中,为桂林的旅游发展乃至经济的腾飞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开发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地理优势

“我的长征”广西段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以1934年11月中央红军长征途经广西的线路为基础,沿途除了爬山涉水等与大自然的抗争,还要躲避国民党几十万重兵的前堵后追,在桂林北部的兴安、全州、灌阳一带国民党军构成的“铁三角“防务区经历了惨烈的湘江战役,红军以伤亡五万之众的代价强渡湘江成功而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红军当年如何行军、打仗以胜利地越过了生死存亡的封锁线的历史,一直以来吸引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乃至世界人民,并且这种追溯革命历史的热情在逐渐升温。

红军长征途经的兴安县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开凿灵渠,沟通湘漓二水之后,桂林便成为“南连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兴安因灵渠的修建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的十大名镇之一,目前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旅游市场,旅游产业发展迅速。

二、开发现状与市场供求关系

红色旅游是一门新兴的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并为我国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据统计,2004年全国20个红色旅游景区旅游总收入达2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26%,同年广西百色的旅游人数为251万人次,旅游收入9亿元。可见红色旅游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而桂林北部以红军长征为历史为背景的旅游资源一直没有得到系统开发。

1. 市场的需求分析

旅游作为一门产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市场的供求关系。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的经营毫无意义。近年来在追溯红军这段历史背景下的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已经蓬勃开展,主要集中在兴安县境内的一些红军长征的历史旧址、遗留物、纪念碑与纪念馆等,民间近年来已经举行了多次自发性的重游长征路的纪念或旅游活动,包括国内和海外的旅游爱好者和学者。目前桂林还没有对该线路进行系统旅游开发,但巨大的市场需求早已经形成。

2. 市场的开发投入探讨

既然巨大的市场的需求已经形成,我们的市场供应(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依据目前的市场需求有序地展开。要对该项目进行投资,完成系统旅游设施的建设需要一个过程,首先把“我的长征“的品牌打出来,这本身就是一个具有自我挑战性的广告词;充分利用线路上已有的旅游资源,按照投资的情况在线路上逐渐增加设施,在其它形式的旅游经过该地区的时候就可以提前宣传,加上电视节目的宣传扩大影响,带动更多的客源,在“我的长征”初期开发就形成了强大的广告效应,而且每次“重游”时都因增加的设施而具有新鲜感。到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后,再把整条线路上的旅游项目进行整合共同建设旅游市场。这样可以形成稳定、递增的市场需求,从现在开始就能分步奏地进行该项目的市场运作。

三、开发的价值与预期经济效益展望

投资是为了产出,产出最终是为了实现价值和霍等预期的经济效益。可以说这一新兴项目有着巨大的社会文化历史价值和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

1. 开发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

通过“我的长征”来重新认识自我,树立个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据采访参加“我的长征”活动的二十多位志愿者,通过亲身经历,谈到有何感想时,大多数人认为一两句话难以概括,达成的共识是思想得到了升华,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此外,“我的长征”还弘扬了红军长征精神,广泛地进行了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这必定为我国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发挥持久的、意义深远的作用。

2. 开发的预期经济效益展望与分析

作为旅游产业,获得经济效益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要有庞大的、稳定的游客资源。根据沿线设施的功能不同,提供的旅游日程不同,可以吸引不同的游客来消费。例如广大的学生群体可以参加周末的乘车游,主要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虽然经济效益不是主要的,但社会文化价值是巨大的;可以把“我的长征”沿线办成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形成一个永不枯竭的游客资源;具有一定的支付能力和时间充裕的年轻群体,适合野外拓展、体育旅游、徒步游和民族风情游等;面向全国甚至海外,组建旅游团或横向联系其他的旅游团,在其它形式旅游的同时可以选择性的参与部分或全部的线路旅游,一举两得,这是实现经济效益的重要渠道。

四.开发项目的建设与现有旅游资源的整合

首先经过考证,得出确切的当年红军长征线路。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旅游线路畅通;将所经地区的长征遗址、博物馆等和民族风情游、漂流、温泉和旅游扶贫等项目有机地融合到“我的长征”中。整合的方式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探讨。

开发项目的设置我们应该大胆创新,除了旅游必备的服务设施外,在此引进了体育旅游中的拓展项目是其中的一个亮点,使“我的长征”真正具有挑战性,满足游客的新鲜感和自我挑战的需求。也就是模仿当年红军长征经过的情况、根据地理位置和自然景物的不同,分别设置拓展项目,让游客在亲身的经历中体验当年长征时的艰难困苦和险象环生。根据年龄、支付能力、旅游时间的长短不同设置合理的项目,满足不同的消费群体。

五、开发的战略部署

1. 开发前的广告与宣传

2006年4月,经过严格的选拔,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活动“我的长征”出现在新闻联播,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一年来已经家喻户晓,这是一个很好的可利用的广告资源。我区共有三位参加“我的长征”活动的志愿者,可以邀请他们到各学校、单位、社区进行讲座,在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获得巨大的广告效应。在线路沿途利用当年红军长征的历史照片和“我的长征”活动志愿者的照片、影像资料等加强广告效应。这也是一个吸引投资的重要手段。与各个旅行社特别是在线路上有业务的加强联系与合作,做辅助的宣传。

2. 开发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在项目的设置与建设时,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新颖性、实用性和可持续发展,征求各方面的积极性建议,建设与环保相结合,不能只要旅游不要“红色”。山西省左权县政府为了商业目的,不顾村民反对,强行租用良田开建“八路军总部广场”,使62户村民不得不离开时代耕种的土地。我们不能再重蹈覆辙,因此项目的建设要考虑到生态环保问题,否则“红色旅游”将逐渐退色而失去其存在的社会价值。

3. 开发的招商引资、经营与管理模式探讨

通过广告宣传吸引投资,首先是政府或是旅游部门投资、然后积极地吸收社会各界的投资,合作的方式可以是入股或投标的方式,要多渠道地开发,在操作中进一步完善。这是一项长期的项目,资金越充足,经济效益就越明显,发展就越快。

加强宏观管理,整体规划合理布局,资源共享。设施建设投入使用后,管理权可以交给当地政府或旅游部门,既可以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又可以吸引当地的投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利润按照投资或入股的比例进行合理分配。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加强“我的长征”的导游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学习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知识和搜集当年红军长征途经当地的故事,特别是鲜为人知故事,要经过严格的培训。

六、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的差异是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旅游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其实质是感受、体验一种有别于自己母文化的文化,这样就体现了两种文化或亚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长征线路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加强周边省区的联系,因为长征历时两年多,经过数个省区,开发的最后结果是每个长征途经的省区都拥有自己的“长征”品牌,然后将途经的所有“长征”旅游资源整合,形成合作经营,共同盈利,环环相扣的“一条龙”服务形式。为各个省区的乃至全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廖国一:广西红色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5,(9)

[2]李广宏:桂林特色旅游产品开发的探讨[J].特区经济.2006,(11)

[3]覃蔚峰:八桂红潮涌动[M].广西党史

[4]谢涛:“红色旅游”不能只要旅游不要“红色”[N].山西商报.2005,24,4

[5]孟峰年:“丝绸之路”甘肃段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研究[J].甘肃农业.2006,(11)

篇4:我的戈壁,我的长征

6月14日(第一天)

骆驼与峡谷(42.5公里)

地形关键词:峡谷、河流、河床、戈壁

第一天的赛段名为“骆驼与峡谷”全长42.5公里,开赛不久韦超就遇到第一个难关:穿越湍急的溪流。溪水中暗藏着大大小小的石块,崎岖不平,VAsQuE为韦超配备的Velocity VST越野跑鞋能在长途奔跑中提供更佳的支撑保护性VelocityVsT越野跑鞋的速干功能帮助韦超在上岸后短时间内摆脱湿漉漉跑步的尴尬。

由于是第一次参加这种赛事韦超不免有些兴奋,他在前半部分路程中一直保持领先,跑过半程后在个土坎处,由于习惯了往常的无负重式跳跃韦超在跳下时不慎拉伤了膝盖外侧副韧带,他不得不放慢速度,最终第三个冲过终点线。

6月15日(第二天)

戈壁中的火星(41.1公里)

地形关键词:峡谷、河床、丹霞地貌、

今天的赛段名为“戈壁中的火星”,全长41.1公里。选手们首先经过一小段砂砾路然后进入一片如同火星地貌般红色世界,接着登上高原穿过峡谷后抵达麦田怀抱中的栏杆村营地。经过昨晚对膝盖伤处的冷敷处理,韦超得到恢复,Velocity专利的VsT减震技术在有效吸收来自脚跟撞击地面时产生的冲击力的同时保持脚步稳定性。这帮助韦超在本赛段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实力,赢得本赛段冠军。在赛段终点,现场所有的中国人都为这成绩欢欣鼓舞。

此赛段的实测地面温度达到45度以上,在烈日下走动几分钟都会让人汗流浃背昏昏欲睡。韦超和其他选手们要在高温的环境下完成41.1公里的赛程。在这样的环境下跑步,高度吸湿透气功能服装OUTDOOR RESEARCH SWFT TEE对韦超的帮助不小。轻量聚酯Trans Action面料控湿快干,同时具有UPF 30+抗紫外线能力,无接缝剪裁能减少长时间跑步时摩擦皮肤的不适感。韦超惊奇地发现,很多选手都选择了和他一样的OUTDOOR RESEARCH SUN RUNNER遮阳帽,这款帽子几乎成为戈壁长征赛事的标准装备。

6月16日(第三天)

戈壁绿洲(38.4公里)

地形关键词:山丘、河床、河谷

第三赛段名为“戈壁绿洲”,从栏杆村营地到希普顿拱顶营地全长38.4公里。选手们出发后在弯曲的河道和干涸的河床里穿行,接下来的路线全部都是在高高低低的山丘和干涸的河谷间奔跑。韦超的脚居然没有任何磨伤和水泡,VASQUE的Velocity VST越野跑鞋再次显示出强大的功能,以超强的避震体系,在跑步中为足部提供有效的缓冲。TPU骨架和一体式SEBS凝胶在每次脚跟撞击地面时和谐地动作,使韦超的奔跑更加轻松,更加游刃有余。地势逐渐升高,进入岩石峡谷,韦超也感觉很吃力,他不断地给自己鼓劲最终冲过了赛段终点。

6月17日(第四天)

天堂阶梯(41.2公里)

地形关键词:希普顿拱顶、峡谷、戈壁

第四赛段名为“天堂阶梯”这一赛段的最大看点是曾在2004年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全球十大探险圣地之一的希普顿拱顶。通往希普顿拱顶的狭长峡谷需要经过五段垂直的简易木梯攀爬,最后还要攀登30度的山坡才能最终看到世界最高的自然拱顶。狂风从拱顶的孔洞中袭来此处的温度接近零度选手们都不敢停留太长时间,匆匆拍照后就开始下山。在每次爬升和下降中都必须用意志力控制身体继续坚持下去。韦超显示出一个极限耐力跑高手的素质,他的双腿始终保持不停向前的节奏。Velocity VST越野跑鞋符合人体工学的TPU骨架为脚跟的自然运动提供了完整平台,为韦超在奔跑时的每步提供了强有力的弹性支持。

6月18日和19日(第五一六天)

绝地长征(78.7公里)

地形关键词:戈壁、盐碱地、昆仑山

6月18日,戈壁长征迎来名为“绝地长征”的第五赛段从黑孜苇乡营地至乌帕尔乡四十眼泉营地全长78.7公里是本次赛事中距离最长,难度最大的赛段。选手们一大早就离开营地,广阔的戈壁滩,坚硬的盐碱地布满石头和荆棘的小径是这个赛段的主基调。

路线先是在峡谷里逐渐上升,走出山口后是一段无边无际的戈壁滩。雄伟的公格尔九别雪山就在远方。这是整个赛段里最蔚为壮观的时刻,至少有三十公里的赛段都是与巍峨的西昆仑山比肩而邻。

盐碱地非常坚硬,还有像刀锋似的片状砾石除了蜥蜴以外,连狼和黄羊也不愿意在这里奔跑。在这样的路面上跑步对鞋和跑步者的技术要求非常严格。本赛段再次印证了韦超的实力还有VASQUE的Velocity VST越野跑鞋的高耐磨粘性橡胶外底又一次帮助韦超完成了粗糙路面的严酷挑战。艰苦的79公里赛段,韦超只花了9小时37分,第四个抵达赛段终点,在总成绩排行榜上韦超排名第四。

6月20日(第七天)

最后的老城(10公里)

地形关键词: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

篇5:观我的1919有感

一九一九,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

一九一九,中国人第一次向列强说:“不”。

一九一九,有太多的中国人走向了绝望的边缘,也有太多的中国人走出了抗议的第一步。1919年的中国连国家最起码的尊严都不能维护,伤得起吗?伤不起呀!国家尊严被百般蹂躏,万般践踏,国家主权被别国作为“互惠互利”的砝码,国将不国。哪个国家的民众能忍受这般辱弄,惯于隐忍的中国百姓最后也忍无可忍,可是他们也只能在国内闹一闹,骂政府无能,骂外交官不给力,隔靴挠痒而已!但这对于开启民智,刺激政府还是蛮奏效的。其实当时各种失败,其最根源的原因就一个字;“弱”。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国在经济、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上源源落后于西方大国。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任人宰割。耻辱的历史使我们悲愤,耻辱的历史更应该使我们铭记责任、吸取教训。

今天,世界正处于总体和平的大环境之下,但是各国之间的竞争并没有因此而减弱,它以新的形式在新的领域,展开着更为激烈的斗争,经济侵略、文化侵略也带给了我们心得威胁。而我们是青年的一代,先辈的努力使我们有了安定舒适的生活,我们应该无愧于我们所享有的幸福和安定生活的富足不该使我们丧失斗志和迷失起码的信仰。

篇6:观我的兄弟叫顺溜有感

我喜欢军人,从小就有军旅梦,一直被军人的精神所震撼感染。暑假,是我的找寻自我的时刻,我可以看我梦寐以求的电视,做我平时不能做的事!其中之一,就是我圆了我的军旅梦,观看了我久违的《我的兄弟叫顺溜》。

他的名字叫顺溜,是一名勇敢大无畏的战士,还是众人羡慕的“神枪手”。

他的样子很普通,不帅,小小的眼睛,笑起来眯成一条缝,矮矮的鼻子,但是嘴巴特别大。黝黑的皮肤诠释者一个农民子弟兵的淳朴与憨厚。

烈日炎炎的午后,顺溜和两个士兵在树林的草丛里昏昏欲睡,远处传来了马蹄声,警觉的他们立刻做好战斗准备,但始终无法看清骑在马上的人的模样,为了以示警戒,顺溜发出了第一枪,子弹准确的打在了那人的帽子,谁曾想,被打中的竟然是陈司令。事后,陈司令找到了刘排长,说“老刘,你的小兵在树林里差点把我的脑袋打开花。把你的小兵给我叫进来”。

“刚才谁打的?”陈司令质问道。

“是我。”顺溜果断的回答。

“你叫什么名字?”“顺溜”两人一问一答的交流

着。

陈排长迎上前,“顺溜可是我们的神枪手哦!”刘司令一听便要求当面验证。两人相距150多米,刘司令让顺溜命中他手上的火柴盒。话音刚落,只听“砰”的一声,火柴盒早已开膛破肚。大家连连叫好......刘司令并不责备顺溜反而很欣赏他,他说“我要是也有几个这样的兵多好啊!”不如我给你改个名字吧,“顺溜”不好听,不如就叫“陈二雷”吧!顺溜欣然答应。

篇7:观我的法兰西岁月有感

在毛概实践课上,老师让我们观看了《我的法兰西岁月》这部影片,这还是我第一次看这部影片,所以看了之后有了很多的感想,也有种深深地触动。很多镜头是那么的唯美,而且是以美丽浪漫的法国作为故事的发生地。以前都不会特意去看这类型的电影,以前在我心中一直都觉得这种题材的电影都是枯燥无味的,但是看了这部影片之后让我的看法有了大大的改观。

从这部影片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最初一代共产党人在为共产主义视野奋斗中所表现出的那种青春的浪漫激情。他们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而是怀着崇高的理想信念,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从艰难坎坷中思考世界。他们心中无时不刻不怀着报效祖国的决心,无时无刻不想着如何救中国。他们既是一群理想主义者,又是一群现实主义者。他们身上,特别是邓小平和周恩来这两位革命的先驱,我看到了我们所缺少的很多东西。比如吃苦耐劳的精神、永不服输的信念、敢于斗争的勇气。是这些支撑着他们度过了那一段艰难的时期。同时,我深深为邓小平和周恩来的深厚情谊所倾倒。在法国共同奋斗4年,互相激励,结下了深情厚谊。后来周恩来回国,将革命的火炬交给邓小平,这更是一种信任的体现。

篇8:我的汉字长征

初到中国

话说1952年,我高中毕业,之后的九年时间里,我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学习不同的科目:艺术史、历史、语言学。瑞典实行免费的大学教育,如果你愿意,甚至可以做一辈子的大学生。

后来,我在希腊住了几年,在德国和意大利学习音乐,那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鲁特琴。当我28岁时,才开始在斯德哥尔摩的一所高中安顿下来教历史。我喜欢教书,但又不甘心这么早就安定下来。那个时候,我已经对欧洲文化非常熟悉了——花了12年学习德语、英语、法语和拉丁语,意大利语也不错。但我渴望体验并了解世界上其他的伟大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也许我可以学一下汉语?

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教授是我学习汉语以及决定去中国的关键人物。在20世纪50年代末,七十多岁高龄的他已经退休,但依然每个周一的晚上开一堂两小时的讲座。这对我来说太合适了:我白天教书,晚上听课。在课上我学会了如何使用字典来翻译他发给我们的课本——孔孟重要典籍的影印本。

高本汉每教一个汉字都会把字的来源和已知原型告诉我们。他讲授的汉字,个个有史有据、鲜活生动、易于理解。在汉语言研究领域,几十年来他一直是权威,但他对汉字的热爱依然不减当初。带着这股无法抑制的热情,他在黑板前侃侃而谈,直到粉笔灰像龙卷风一样环绕着他。他的博学,他对汉字的热爱强烈地吸引了我,他的课让我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汉字越来越着迷。我和我的第一任丈夫决定一起到中国去学习现代汉语。

然而在当时,要获得留学签证很不容易。起初,驻瑞典的中国大使馆官员态度非常消极。他们首先会问:是谁派你们去的?哪个组织?哪个政党?我们解释说我们完全是个人想去,我们已经攒足了在中国生活一年的费用。我们跟任何组织或政党都没有关系。但文化参赞明确指出:中国大学不接受外国学生的个人入学申请。

无奈之下,我们开始搜集包括高本汉在内的重要学者的推荐信,甚至还获得了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六世的许可书。一年多后,北京大学发来了入学通知书。1961年1月2日,我们离开瑞典,开始了我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两年时光。因为在学期中入学,没有适合我们的初学者课程,所以我们免费获得了一位专门教我们的老师。她是位严厉的中年妇女,用的教学方法就像是我们瑞典几百年前的方法。

起初的学习艰难乏味。每天20个汉字,一周学六天。每天第一节课总是先做家庭作业小测,然后过一遍要新学的汉字,从来不介绍任何汉字结构,或者此字在甲骨文或金文中的古老字形。只是重复、重复、再重复。每周的最后一天则是总复习,把本周所有学过的汉字全部温习一遍。

渐渐地,我们得开始用学过的汉字写短文。多亏了我们还带着高本汉的《古汉语字典》,才能独立地对汉字进行分析,这也成是我们理解和记忆汉字的唯一方式。

我们学习的课本和句子都是政治挂帅,比如“美帝国主义是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 ” “ 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人民公社好!”。 几个月后我们再也无法忍受,就跑去问老师能不能找些不带“色彩”的读物,比如成语故事等。她一开始很生气——也许只是装出生气的样子来,不过还是去和上级领导讨论了这个“问题”。最终,领导同意她将政治性教材换成精彩的传统故事,如“东郭先生和狼”“牛郎织女”和“曹冲称象”。

我们长舒一口气,老师很显然也轻松了。她慢慢地变得友好开放起来,甚至邀请我们到她家做客。我们在那里喝茶、吃糕点,更令我们大吃一惊的是,她和她先生居然合演了一段京剧,她扮演旦角,这跟我们熟悉的她是多么不同啊!

1961年来到中国是我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而那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点。后来我回想起这两年,发现它就像是人体的黄金点,或者一幅中国的山水画,画在金丝绸卷上的墨笔画。我从没认为在那期间我所学习或者经历的会有什么“用处”。

那时,我开始怀着最浓厚的兴趣观察我周围的世界。每样东西,每一个细节都那么重要。作为一个外国人,我可能会发现一些中国人看不到的东西。我越是认真地观察,我就理解得越多,我对汉字的理解也更深。

我在北京的第一个冬天,“大跃进”刚刚失败,随后一连几年食品很少。秋天连大白菜都很缺乏,每一片叶子都要捡起来,晒干使用。我们宿舍外的树刚刚落叶,有几周就挂满了白菜叶,好像给死人披麻戴孝。我来自另一种文化,人们已经忘记晒干菜的方法,因此这种景象是不可理解的。

当春天来了,树木复苏了,长出了新的叶子。然后在树丛中、树枝上,到处是人。平时在路上悠闲散步的大学生们不见了,他们像山羊一样采集树叶。我向老师抱怨说:“这是一种破坏行为!没有人能制止他们吗?他们在破坏树木!” 我的老师平静地说:“你要知道,他们半个冬天没吃到任何绿色的东西……”

我不再抱怨了。那时候我突然用另外的眼光来看待华北平原上的树木。它们是人类生命的一部分,而不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它们被过多地索取。人们无法想象自由的参天大树,那种形象一定很特别。而“木”字,对我来说,没有任何叶子,只有干和枝,在冬天的天空下树黑乎乎地站着,没有任何美感,一种单调但真实的形象。这个形象一直与我第一次看到中国的树与一个“木”字立着的形象相连。

1961年的冬天和来年都是那样绝望的年份,经过了半个世纪的革命和政治运动,这个国家发现自己处在真空之中。一个崭新的、现代化的、平等的社会突然成为非常遥远的梦想,所有的一切都陷入停滞。

数百万的人吃不饱肚子,许多人就此消亡。所有的希望都被舍弃。封闭、绝望,这就是我初来乍到时看到的中国。但在这个表象之下,古老的中国文化依然不屈不挠地残存着。

除了学习汉语,我很幸运能在北京古琴协会这样的地方学习古琴,而且是这里唯一的一名学生。成立于1954年的这个协会很快就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关闭了,但那里的环境和人改变了我的一生。那里的音乐学者和音乐家有着很深的文化造诣。他们对古琴音乐的诚挚热爱、无私奉献以及不懈努力让我印象深刻,让我心潮涌动,想要学习他们,像他们那样生活。他们是我遇到的最不同寻常的博学者,无论我有什么样的问题,无论是关于汉字、诗歌、瓷器、哲学、建筑还是音乐,他们都能给我一个答案。

这也是十年后,当我开始教授汉语时,我为什么会想给我的学生带来我在古琴协会所经历的东西的原因,我想让他们从各方各面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丰富,让汉字与中国古老辉煌的文化相依相衬。

在瑞典教汉语

1962年的冬天,我因为个人原因不得不离开中国——我丈夫已经受够了这里。而那时我对中国文化和音乐的理解才刚渐入佳境,还有那么多没有学习和体验的东西,这让我觉得很不爽。但是生活有时并不会给我们留有选择的余地。那时如果我能预见到1972年之后我能够一年一次甚至几次地回到中国,就会坦然地离开了。

1964年回到瑞典后,我重拾教书旧业。有一天,我听到教务室里传来一阵笑声:“有18名学生提出申请,说课程里应该包括汉语!他们疯了吧!怎么可能?不说别的,上哪儿去找个老师去?”我的兴趣一下就起来了,说我可以试试。毕竟,我在瑞典和中国的大学里学习过汉语。这么着,汉语课得到批准开课。

这是个额外的课程,每个周一下午从3:30上到5:00。大伙在工作了一整天之后还得上课,开始时觉得挺辛苦,但是到五点钟下课的时候,我们又都觉得充实而且精神。当这个学期在6月份结束时,我给文化部写了一封信,我的学生们也都签了名。我们在信里介绍了我们学校开设的汉语课,同时也征询意见,看是否可以考虑将汉语列为第三语言(或者我们叫C类语言)。在瑞典,英语是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上的。四年以后,学生可以选择法语、德语或者西班牙语。再过四年,学生可以再选择一门外语,这时候,他们已经长到15、16岁了。

信是6月中旬发出的。当时,我以为大伙都已经去休假了,而接下来的秋季要举行选举,所以我以为文化部的回复估计得到11月了,而且很有可能是个“不行”。但是,有时候,生活就那么奇妙。两个星期之后,我就收到回复:秋季那个学期开学后就开始吧。

我很是吃惊。我没有任何课本或教材,更何况,我压根不知道怎么教汉语。如果是教中国历史,我可以如鱼得水地完成,但这是汉语啊!所以我就开始自己做课本教材。我买了一台复印机,把我在北京用过的课本章节和一本美国出版的课本里的笔画笔顺图解等都复印了下来。秋天开学了,我进到学校的七个一年级班里给他们挨个讲:你看,这是木、日、月、女……然后,我告诉他们说校长已经同意我们增开汉语课了,谁想学都可以从原来的语言课转过来。23名学生报了名。就这样,瑞典的教育系统里从此里有了汉语教学,我对《汉字王国》的探索也从此开始了万里长征第一步。

刚开始的时候确实好事多磨。虽然,我有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教授历史和教授外语的方法完全不同。我唯一认定的是,我绝不要用像北大教授汉语那样的办法。

所以我主要借鉴了高本汉当时让我们对汉语产生兴趣的办法:让汉字活起来。最初,吸引我的就是这些字简直太美太生动,所以我也想让我的学生这样对汉语着迷起来。当我用自己编创的“课本”要开讲下一课时,我一般都会先从生字开始,给学生们讲这些字最初在甲骨或青铜上的样子。

当我第一次到中国的时候,正是中国大量50年代考古发现被出版成册的时候。去之前我在瑞典是学美术史的,很多的课程都和考古相关,所以很自然地,我也就开始研读这些新的考古发现。譬如关于邯郸、安阳、半坡遗址等详尽的报告都不贵,所以我就把能找到的都买了下来。这些书在我教汉语时帮上了大忙。书里的那些照片恰恰是我讲生字的历史时给学生提供的最佳背景资料。我在这些书里找到极其精细的图画和照片来说明那些考古发现,而这些图片让人对一些汉字的形状来历一目了然。譬如,鱼、夫、目、面、耳、齿——这些书整本整本都是这样的图片。有了这些图片,我的学生们不仅学得快记得牢,他们也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而且学得兴致勃勃。

正如我在《汉字王国》的前言里写道:“我发现我的学生的反应和我过去完全一样——我对汉字的结构和早期的形式讲授得越多,他们越容易理解和记住这些汉字。当我同时也讲解这些文字所来自的那个世界,讲述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他们的房子、车辆、衣服以及他们使用的工具,讲述产生这些文字的自然场景——乡野、山河、动物与植物时,效果就特别好。”

为了让他们能记得更牢,我开始将课本里我们见到的生词都整理出来,这个词汇表很快就堆得老长。这时候,我意识到,对于普通的瑞典公众、受过教育希望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公众来讲,这些词汇或许可以结集成一本相当有趣的书呢。

重返中国

1972年冬,当我再次申请去中国的签证时,一切都很顺利。这次我和我的学生们一起去的。我们花了一周的时间通过西伯利亚铁路进入中国,并在中国呆了一个月。每天从早到晚,我们密集地参观学校、医院、工厂、托儿所、村庄。也许是因为瑞典驻华使馆的文化参赞帮助我们安排了这次行程,所以一路绿灯。

我们从北京出发,之后去了南京、上海和苏州。在苏州文庙旁的一所中学里,我们听了几节课,和学生们一起午餐,还采访了校长。那些日子很精彩。我们见到的一切都井井有条,有一种平静正在蔓延,我们见到的所有人都非常自然和蔼。

这些学生是幸运的,他们的中国之行得到了教育部的奖学金资助,自己只需要支付很小的一部分。在我第一次来中国的时候,外国人相当少见,几乎是让人感到危险,大多数人对老外敬而远之。我去找民族音乐学院想咨询古琴的事时,接待我的人一开始似乎显得惊慌失措。因为在当时的中国,一般外国人是不能和某个单位直接联系的,更别说登门造访、咨询了,各种琐碎的官僚程序繁杂无比,而当时多亏我对这些都一无所知。而我的学生在周一到周六的学习之外,可以自由地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们在中国的学习之余,经常骑着自行车逛北京,出入各色胡同,和老百姓聊天,在小饭馆里吃饭。北外每周还组织各种短途参观——去学校、工厂、人民公社等各种地方。他们对中国的爱也愈来愈深,不仅仅对汉字,而且是对一切与中国相关的东西。这些经历对学生们很重要,他们中有些人后来成为教授,在瑞典的不同大学里教汉语,也有的人投身瑞中外交事业,还有一些在为驻华的瑞典公司工作。

回到瑞典之后,学生们就他们在中国的所闻所见举办了一个小型展览,我也发表了关于中国教育系统的文章,还接受了电视采访。这些带给我很大的影响,我决定从那以后,每年都和我的学生一起去中国,以便学习更多、了解更多。但这个心愿还是花了点时间才实现,在1979年之后我们才成行。

1979年之后,我几乎每年都去中国拜访学者或去观摩新的考古现场。我跑到山东去看中国现存最老的房子,去黄河边上的大河村遗址看新石器时代村庄的遗迹,去安阳边上的小屯村看正在进行挖掘的巨墓,去西安的半坡,当然,也去苏州的丝绸厂了解丝绸的生产工艺,观看剥茧抽丝的奇妙过程。

我去过嵩山的嵩阳书院寻找中国最古老的树,也去到西安向北或延安周围,参观那里壮美的窑洞,也在那里见识到了绝无仅有的剪纸艺术。在延安剪纸中,鸟是一种最通常的题材,我见到的最多的形式是两只相对的鸟儿,这是剪纸的一种自然结果:把纸叠成两层,一次能剪出两只鸟儿。金文中的“雔”字看起来就像与剪纸有着古老的血缘关系。还有一天,我在大街上看到一只狗,长得就像甲骨文里的“犬”字,“犬”简直就是按它的模子创造的!在一条关于灭火器的广告里,那个“火”字也很明显被设计成了甲骨文的样子。这些线索无处不在!古老的形状和古老的图画在今天就如同三千多年前一样活生生地存在着。奇妙无比!所有这些都让我对汉字理解获得了信息和灵感。

当我在开始动笔写《汉字王国》时,我本想写一本关于汉字象形起源的简明、通俗的书,但是我很快就发现许多传统的解释已经过时了,大多是因为最近几十年的许多考古新发现,还没有人从语言学的角度去修正。考古在中国是一门年轻的科学,人们在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进行第一批正规的发掘工作。但是随后几十年的内战和外敌入侵使这项工作基本停顿下来,到50年代才恢复。我对汉字的解释是首次根据那个时候以来发现的大量考古资料来讨论汉字的核心部分。我找到了像夏鼐这样有着传奇色彩的考古学家来咨询甲骨文的不同方面以及早期中国人类的问题。80年代初期,我见过夏鼐教授几次,当时他已经很有一把年纪了,但是他很和蔼,细致入微地回答我所有的问题。我问了他很多关于墙的问题。我参观过诸如长城,老北京的城墙,南京和西安的城墙,还有在郑州的一种特殊的墙,这正是他的研究领域,在那里能看到外层石头剥落后的墙是如何被建造的。这对于我写关于表示“屋顶与房子”的汉字的解释时非常有帮助。夏鼐教授不仅让我了解了建筑本身,还帮助我了解了汉字的结构和来源。

我还拜见了中国科学院的几位建筑史学者,就“宗”字进行探讨。“宗”字是由表示屋顶的“宀”和表示“预兆”的“示”组成。对于“示”字的解释不一,唯一能确切的是,有对各种自然现象观察和对凶吉预示有关的“示”字,其活动都发生在高大的祖庙或附近。我一直考虑这个字所具有的不同字形。在甲骨文里它的样子很接近窑洞的圆形,蜂房式的屋顶,而在金文里我们经常看到这个字更像与墙明显分开的房子——很像考古学家复原的祭祀大厅。

我就这个字的不同写法是否反映不同的屋顶与中国文字专家进行讨论时,他们坚决否定这个想法,认为不同是暂时的,因为不同的人都有自己的笔体,是“误笔”。可是1984年夏天我在北京拜见的那几位建筑史学者,他们认为两种不同的房子样式并存了很久,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半地穴式的房子越来越少,安阳排房式的大房子越来越普遍,这种发展也表现在文字上,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系统研究能说明这一点的材料。我能相信谁说的呢?只有把这些观点都记录下来,留给读者去思考。

当我拜见学者或者其他人时,无论是在博物馆、村庄、考古现场还是别的地方,我总是开门见山地表示我对汉字有莫大兴趣,说我正试图写一本关于汉字的书,以此给我的瑞典同胞解释汉字的来龙去脉以及中国古老的文化,然后我再向他们提问。我这个不请自来而且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老外刚开始让大家不免有些诧异,但大家对我都是礼遇有加,极其友善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更会带着我多转一转,让我了解到许多我之前根本不懂的东西。没有人好像真的因此感到不可思议,更多的是为我的兴趣感到高兴。

汉字长征

20世纪60年代初期到70年代的中国,供给情况很糟糕。但是在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的博物馆里、考古挖掘现场以及很多其他场合下的人们再次润物细无声地活跃起来,变得乐意与那些对他们的工作以及老派的话题,比如汉字感兴趣的外国人见面交流。虽然在那个时候鲜有人问津这样的兴趣或工作,他们依然对自己的工作充满骄傲,我的出现更令他们欣喜,所以他们全力帮我。

80年代之后,西方的食品都在中国出现了。过去,我们西方的面包在中国从来没有,除了与外国人有关的少数人可能偶有机会品尝到。那时,城市里有了在模具里烤的面包,公园里的食品摊像卖糖果一样把它们卖给在寺庙和假山之间游玩的饥肠辘辘的游客。他们就直接吃,就像我们西方人吃一包炸土豆或爆米花一样。我常常看见人们在街上拿着一大块面包,边走边吃。现在你可能看不见那种场景了,但是30年前,因为从来没见过或尝过,任何洋玩意都很吸引人。

当我开始研究汉字时,没有中国人,也没有其他外国人做着和我一样的工作,我也不认为有那个可能。因为在上个世纪的许多地方,甚至至今,中国和西方学生、学者专注于一到两门不同的科目,比如专攻艺术史、历史或者语言学等等,但却无法打破这些科目的边界。而我自己,积攒了一大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艺术、历史、音乐、语言等等,还在全世界体验并研究了很多不同的文化,当我开始关于汉字的长征时,所有这些知识都已经深深扎根在我的心中。因此我的视野更宽广,它帮助我用不同的方式来观察汉字、活在中国文化里的汉字。

所以,我在欧洲学习不同学科的十年,还在世界周游的十年,以及写书的十五年,成就了我对汉字的长征。而今,我们经常谈及跨学科研究,我在中国所做的正是跨学科研究。但很遗憾,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考古学、语言学和其他人文学科在中国已经淡出关心的焦点。所有的目光都投向经济,学生都蜂拥而去投奔如计算机科学、大众传媒等这样新的领域了。

当我的书最终成型出版时,我已经57岁了,那是1989年。

上一篇:托班健康教案:炒豆豆下一篇:郑庄村普法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