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 我们一起背靠背随笔

2024-04-13

那些年 我们一起背靠背随笔(共18篇)

篇1:那些年 我们一起背靠背随笔

一个人走在寂静的街头,孤独无助之感阵阵袭来,就像山洪暴发般瞬间摧毁我的坚强。终于,两行眼泪无声地从我脸上掉落,渗入大地,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多渴望此刻有人陪在我身边,即使什么都不说,静静地走着、坐着、等着,也是好的。这一刻,我才真正理解我和小妍两个女孩之间那份弥足珍贵的友情,往昔那段如歌般美好的回忆涌上心头。

那些年,我们一起背靠背,在树下仰望。阳光透过叶与叶的间隙投射下来,在我们稚嫩的脸上洒下斑驳的光影。我用手背把阳光挡住,发现了阳光下的影子。我对她说:“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影子,可是我们总是很忙碌,对身边的影子视而不见,宁愿把自己淹没在嘈杂的人海中,独自品尝喧嚣之后的落寞。”小妍笑笑,对我说:“你不会落寞的`,因为有我!”我定定地望着她坚定的眼神,深信不疑。是啊,不管岁月如何流逝,因为有你,我不畏惧。背靠背的我们,沉浸在我们编织的美好的童话故事里,静谧而安逸。

那些年,我們一起背靠背,在山顶上眺望。橘红的晚霞笼罩着天空,柔和的光芒在天际描绘出五彩缤纷的图画,仿佛带领我们进入艺术的殿堂。我告诉小妍,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出色的旅行家,领略美丽的风景;小妍告诉我,她的愿望是成为一名优秀的舞蹈家,舞在花开的春季,舞出人生的精彩。背靠背的我们,陶醉在我们展望的美好未来里,激动而兴奋。

篇2:那些年 我们一起背靠背随笔

-------------------对不起·我还爱你

(怀恋那在我生命中出现过的路人,谢谢你陪我一起走过的日子)

我发现我越来越喜欢孤独,不喜欢说话,不喜欢喧闹的环境,不喜欢与人沟通。喜欢一个人静静的抽着烟,听着那些原本不喜欢的音乐,回忆着那些被至今还仍还残留在记忆中的时光。我有时候会想,这么多年,我到底拥有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在我的记忆里有这样一个女孩,我曾一直认为她是我最好的归属,那时的我毅然放弃了那片我原本认为属于我最好的归属的大山,去一个陌生的城市迎接她的归来,想着会一起组成我们最美的,理想上的家。慢慢才发现在不断的时光消逝中我们本来就没有的家一不小心被我扼杀在了刚组建的萌芽状态。我曾固执的认为她是属于我的人生,后来发现她的确是属于我的人生,但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回忆罢了。只是不管怎样,无论如何,我都是爱她的。现在,我在我们相遇的那个小县城一个人飘荡在一起走过的而现在除了我却是无人的街头角落,看看那些被陌生所遗忘的熟悉,寻找一个被叫做曾经的代名词--回忆。

这些年我走过很多的地方,拉萨,山南,深圳,成都,东莞,贵州的每一个市县,我始终没有能找到一个属于我心灵归属的角落。在不断的辗转中,在一直想寻找一个新的自己。也一直在想,我寻找的那一个归属是不是早已在我一不小心丢失的那些时光中错过,是不是早已被自己自我遗弃在那些假装坚强与无所谓的虚伪背后。或许现在的我在现实里只是在一味追寻被我扼杀的回忆罢了。

我只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我一直努力追求的只是那些悲伤落幕后给自己找一个不伤心的理由罢了。或许我真的就像那个人说的那样就我是一个多愁善感却假装着很坚强的人。很久以前我仍相信我是冷血的,我不为任何而剥去我那层冰冷的外壳。累了,一个人静静的抽支烟,安慰我无限空虚的心。双眼透过香烟烟雾看那原本模糊的世界更加模糊,那样或许才是这个世界最真实的一面吧,最少在我的意识里是这样的。

现在的我更喜欢沉默了,沉默久了就会让自己心痛的回忆,回忆着就莫名其妙的就心情极差,就会一支一支的点着躺在烟盒里的香烟,用烟雾遮蔽那些该死的回忆,让自己有机会从悲伤中逃逸出来。我有时候会忍不住对自己说一句,该放下了吧。是时候放下了,可惜是那么的不争气,却始终做不到。或许那是前世造下的孽,今生是要来偿还的。

篇3:那些年,我们一起品味唐诗的乡愁

一、问世间乡愁为何物?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是李白初别故土的思乡情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杜甫被俘押解到长安后的思家之泪;“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是白居易漂泊在外的思乡吟唱。徜徉于溢彩的唐诗华章中,手指间亦有了淡淡的油墨香气,更平添了那份已在心中发芽的乡愁!

明月高悬,思亲怀乡。大家是否发现,在我们身边,很多孩子学会背诵的第一首唐诗就是被称作中国第一思乡诗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每当听着孩子清脆的童声,就会让人想起李白流浪的一生,他用一生在怀乡,最终还是客死他乡。在这首诗中,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深秋之夜,一轮满月挂在天边,月光透过窗户,照在诗人的床前,那么皎洁,以至诗人疑是“地上霜”。一个“霜”字,不仅写出了月色之白,更给人以清冷孤寂之感。接着诗人不禁一“举”头,一“低”头,由“望”而“思”,细致的动作逼真地写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诗人仰望着玉盘的皎洁,月影的婆娑,思绪联翩:今夜的月儿多圆啊,可人呢?怎能团圆!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用叙述的语气,用明月意象,写远客思乡之情,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离开故土、远离亲人的游子,满怀着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可以说,这时的乡愁主要是个人性的、地方性的,一旦克服了距离的阻隔,亲情的诉求便得到了心理满足。

杜子美这位饱受苦难而在苦难中愈发真诚伟大的诗人,人生的苦难淘尽了他生命的铅华,他的乡愁是这样的凄美,人们会随着他的诗韵一起颠簸流浪,一起伤心落泪,唏嘘感叹之后,便觉得他的乡愁竟然这般美好!《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直接抒发思乡之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亮,思亲怀乡之情便不言而喻了。

芦笛孤雁,触景生情。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戍边将士长年在边关要塞,更觉寂寞。在这样的氛围中,忽然不知从何处传来芦笛声,婉转悲切,如泣如诉。这袅袅之音,深深地触动了将士们的怀乡之情。“一夜”可见思绪持续时间之长;“尽望”点出感染范围之大。同样,李白也写过“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诗句,都以芦笛声为诱因,表现深切的思乡之情,悲凉哀怨,感人至深。

韦应物《闻雁》: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远飞的大雁常常引起游子对故土的怀恋,本诗作者被贬滁州,在秋雨之夜、归思正深之际,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触景生情,心中的思乡之痛较之常人又深了一层。

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传递?“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远在他乡的诗人,常常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直教游子生死相许

诗人笔下的故乡,常散发出似近实远,既亲且疏的想象魅力。当一个文人骚客津津乐道于家乡可歌可记的人事时,其所贯注的不只是斯人斯土的写实心愿,更是一种今非昔比的异乡情调,由过去寻找现在,就回忆(幻想)敷衍现实。漂泊异地,遇见老乡,必然要打听:家人是否平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但有这样的一位诗人,他并不问这些,而只是问绮窗前的寒梅开了没有: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

那个家园,那份亲情,那种无穷无尽的乡愁,早已在千年的吟唱中升华为精神与灵魂的家园,诗人的情感不正与中国文化内心深处的梦境一脉相通吗?热爱家乡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表现在热爱家乡的山水、土地、风物、人情,以至一草一木。你看,诗人问家乡寒梅时是那么仔细——“绮窗前”,那么关切——“著花未?”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梅花常是高尚圣洁的象征,诗中的寒梅显然是代表故乡的,故乡在诗人心目中是何等的美好啊!诗歌从小处着眼,表面看来,似一杯淡水,其实于平淡处,含有浓郁的诗情,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强烈眷恋。

依然是王维,也曾通过思念故乡的具体情景来表现自己的乡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是呀!佳节,本是家人亲友团聚的日子,但诗人却“独”在“异”乡,因而“倍思亲”。诗人思念什么呢?诗中构想了这样一幅图景:在这重阳佳节,家里的兄弟都登高去了,可就在他们挨个插遍茱萸的时候,遗憾地发现还少了一个人。兄弟们也许一下子安静下来,手执多出的一棵茱萸念叨着远行的我呢。这里,由“遍插”到“少一人”,自然引起了情思。诗人通过想象出来的情景,曲折地表现自己的乡愁,显得婉约动人。

于细微处见真情,诗人往往会抓住典型的细节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如岑参的《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张籍的《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离开故乡,已是路途漫漫,但诗人仍频频回首,遥望故乡。这种眷恋与不舍化作点点泪珠,沾湿衣襟。关山难越,锦书难寄,此时,要是遇到赶往故乡去的人,那会叫人多么欣喜啊!不承想,竟真遇上回长安的使者!诗人马上转忧为喜,这不是一个绝好的带信的机会吗?但诗人随即又发愁了,因为是在路上偶遇,没有纸笔,写不成信啊!匆匆相见,又立即分手,千言万语,不容细谈,无奈何,只好捎个平安的口信吧。朴素自然的诗句,饱含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

三、乡愁缠绵恋故国

乡愁可以覆盖个人、亲人、故乡、家园而至于国家,它是对故乡的怀念,是乡恋,是亲情与故园情,是家国情的召唤,也可演化成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一个方面,是弥合国家创伤、共创统一的凝聚力,是我国几千年来文学创作的主题之一。

由杜甫《江汉》诗中的“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一句,我们可以看到饱经沧桑的诗人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自己客中的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诗人表面上写片云孤月,实际上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边,他的一片忠心却像孤月一样皎洁。再如“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是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的强烈憎恨,是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说自己“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本是一片忠贞爱国之心,却招来贬谪之祸。尽管如此,可他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全诗大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

诚如冰心在《往事》中所写:“乡愁麻痹到全身,我揉着头发,发上揉到了乡愁,我捏着指尖,指上捏着乡愁。”(《中国现代文学史》)在唐代浩如烟海的伟大诗人中,个个都将游子的那种“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长相思·在长安》)的思乡之苦和“仰首欲攀低首拜”的爱国情愫,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一个民族所以能够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以其科学的物质文明,同时必然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精神维系自身的存在,并对整个世界文明有所贡献。唐诗中的乡愁情结正是蕴涵着这种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维系着我们民族生存的东西。

“此情可待成追忆”,诉尽所有离人的不尽乡愁!就让我们在张九龄《望月怀远》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体味如美酒般醇香的乡愁。

参考文献

[1].萧涤非等著《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篇4:那些年,我们一起……

那年9月,新学期刚开始,像所有初一新生那样,我们对新生活充满好奇,心里又有些胆怯,不安地坐在教室里等待老师的到来。

你没话找话,和我聊起了小说、漫画。我们很快发现彼此喜欢的东西都差不多,性格也相近,自然而然就成了朋友。

不久学校要举办一场秋季校运会,爱运动的你对我说:“我想跑步。”

“好呀,我陪你。”我笑笑说。

天很蓝,跑道很长。风迎面吹来,把我们的头发弄得有些乱。你在我前面轻快地跑着。跑了一会儿,我说:“我们歇歇好吗?我累了。”你没搭理,抬头望了望天,继续跑。我也学你那样仰望天空,看见太阳从云层中透出光芒,灿烂夺目,于是,也跟着继续跑。

“我又不是植物,为什么看见太阳就不觉得累了啊?跟着你一直跑,简直疯了!”我问。

“因为那是光。”你答。

也许我们本是飞蛾一样的存在,渺小,倔强,心中那道理想之光指引我们勇往直前。

那些年,我们一起玩过的“桌游”

期中考前一天的午自修,周围的人都在复习,背单词或者默写化学方程式,我却晕乎乎的,什么书都看不进去。

“嘿,玩盘五子棋吧?”你捅捅我。

我赶紧回答:“好呀好呀!”

到底是忌惮老师的,不敢那么明目张胆地玩。于是,架起很多课本,只为挡住那画了棋格的本子。

“喂,这装备也太垃圾了吧!”我不禁埋怨。

“没办法,手动五子棋嘛……哈,你又输了!”一眨眼,我面前已有五颗棋子连成一排了。“不行不行,再来一盘!”

“不来了,还要考试呢,别玩疯了!”说着,你装模作样地捧起了你最讨厌的英语课本。

太奇怪了,只玩了这么一会儿,心中的焦虑竟然都不见了。

谢谢你,还有你的手动五子棋。

那些年,我们一起出过的板报

“啪”的一声,课桌上瞬间堆满了板报书。

“走啦走啦!出黑板报,别告诉我你忘了!”我一抬眼就看见你叉着腰站在桌子旁,颇有将军的架势。

“是,遵命。”我起身径直走向讲台去拿粉笔。

新出的这一期是中考特刊,写标题的时候,我心里觉得有那么点怪。

“你说,中考真那么重要?”我用力地描着“考”字的轮廓,手有些发酸。

“也许吧。”你站在椅子上涂花边,声音从我头顶上落下来。

“那会很恐怖吗?不能上网,不能看漫画,天天熬夜做作业?”

“不会的。至少,我们可以偷偷干。趁出黑板报的间歇看漫画怎么样?”你心虚地提议。

“你说的哦。”我看看你。

突然,你抓起我的手。“你干什么?”我凄厉的吼叫声传遍校园。

“画手印画呀。”你丝毫不理会我的愤怒,把我的手紧紧地摁在黑板上。

后来,你的手也被我涂满颜色。黑板上留下了我们五颜六色的手印。

中考再重要,也没有快乐生活重要。

那些年,我们一起谈过的梦想

“喂,怎么了?被老师叫去办公室挨骂了?”你看我趴在桌上就过来问。

“没,但他问我,以后想干什么。”我懒懒地说。

“那你怎么说?”

“我说想做个漫画家,竟被语文老师揶揄‘这也算理想’。”

然后你就笑了,说:“我也想做个漫画家!自己画自己看!以后儿子女儿就可以省下好多买漫画书的钱用来买零食了!”

看着豪情万丈的你,我当即决定:“以后我们一起画吧!”

有时,我甚至怀疑,我们一起度过那么多美好时光,一起走过那么多艰难的路,彼此是那样依赖,以后是否还能独自存在?

《云图》里说:“人的生命始终是与他人相连的,从子宫到坟墓。”

我真觉得是这样。

真好。

篇5: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

这里是我们曾经哭过笑过苦过痛过奋斗过的地方,是我们心中最神圣的一片芳草地,这里是我们的母校。

6月的太阳正高高悬在头顶,缕缕晨曦打在每个人的心上,拨开了心弦。曾经一起走过的四个春夏,四个秋冬里烙下了我们在一起时的岁月。曾经夕阳下几度的奔跑,照亮了前进的方向。曾经……还有无数个曾经的曾经,都在今天要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因为――要毕业了。

心中泛起了无数个记忆小泡泡,那都是我这四年来最珍贵的回忆。最大最亮的泡泡是在运动会上,那里有我挥洒下的汗水和艰辛。60米、100米只是短暂的冲刺,但在我的记忆里,却是一场场漫长而又惊心动魄的考验。从开始到结束,总会有一颗悬着的心伴着我。起点有同学们加油、鼓励的眼神,终点有老师期望、等待的目光。我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冲向终点,努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冲向终点。因为起点有同学推动的力量,终点有老师迎接的怀抱,我在一条阳光路上奔跑。跑道也记载着这段闪闪发光的过去。

还有一个满满的粉红色泡泡,那里充满了粉溢的关爱。那就是在之前一次练习跳绳上,因为当天肚子痛,跳起来十分吃力,一不小心就会摔跤。就在刚一起脚的时候,我忽然一失神,绳子打在我的脚上,我吃痛的蹲下身来,立即有一群同学将我围住,问我有没有受伤,问我伤在哪里。当我说自己肚子有些痛时,立马有同学说教室有午时茶,这就给我去泡。过了一会儿,我接过一杯热腾腾的午时茶,一股暖流涌进我的心田,不知是茶热还是情热。我想应该是自己感动的那份热切吧!这就诞生了一个粉满满的记忆泡。

在更遥远的脑海里,还有一颗不太亮但又有快乐味道的记忆泡。那是在金老师生日的时候形成的。金老师有一个非常吉利的生日,那就是在圣诞节的前一天――平安夜。我喜欢这个迎接圣诞老人的节日,因为充满了幸福。金老师特地请我们吃蛋糕,那种味道我还记着,是有快乐、幸福、温馨伴着的甜蜜味道。全班上下充满了融洽,都洋溢着快乐。我十分怀念这种味道,因为是金老师陪我们一起度过的岁月里,最最快乐满足的一天。我把它记在脑海里,留作念想,并为它添上了快乐的味道。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转眼间,四年过去了,虽然记下了无数个记忆泡,但是我还是很怀念着呢!记录下我整个童年的小学生活,它留给我的念想实在太多、太多了……

再见,敬爱的老师,您哺育了我们,用知识来充填我们空白的大脑,永远感谢您为我们找到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也谢谢您教会我们该如何去打开它,往后的生活会更精彩,我也会活得更有滋有味,因为有老师您教我的知识与经验,我学会了怎样生活。

再见,亲爱的同学们,辛酸苦辣只是一场平平淡淡的梦,但是我们之间建立了四年的友情是不会改变的吧!我想也是,因为……大家心中都有彼此。愿这份友谊天长地久,能够伴随我们左右,一直到老,这将是我们人生转折点上一到五彩缤纷的大门,永远敞开着……

篇6: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作文

心,有千千结,它乱麻一团,让人愁肠百结,又像是一座迷宫,内心总觉得找不到出口。

那些年,我们一起玩过的游戏——千千结。我觉得这个游戏就像我们的人生。当我们53位同学和老师手拉手围成一个圈时,我感到无比温暖,可这个时光总是很短暂,我们都要松开手,告别那六年的时光,开始各奔东西,走上自己的路;不久后,当我们想起美好的小学时光,又不禁停住匆匆地脚步,找到彼此的手,虽说我们穿梭在人群中,但目标专一,不松手,用心去寻找“失散多年”的朋友,我相信最终还是会有完美结局的。

记得刚开始玩时,不愿意与男生拉手,但老师说:“心中纯洁,这算什么?”事后想想,感觉挺惭愧得,也许这也是我心中的一个结,今天我会将它解开,不会留下遗憾!都说要团结、智慧就能成功的完成这场游戏,我认为这必然重要,但这并不是基础,就像老师说得那样,抹去心中的灰尘,用那颗清甜纯洁的心去面对,才能让你我更友好。而团结、智慧是纯洁的提升,俗话说:“一棵树,成不了树林。”是的,如果这个集体团结,有多好啊,能让环境更美好,绿色洋溢在世界的每个角落……

这是小学的最后一年,分别的意思也越来越重,我们也只能把泪洒落在那一本本同学录上。当和朋友站在一起时,总舍不得分开,发现自己希望可以就这样万世千秋地站下去,但又害怕永远到不了彼岸……望着他们,我问自己:“我们还能再见面吗?”可总是触碰不到彼此的答案。

篇7: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作文

装满回忆的瓶子,瞬间打碎,回忆遍地都是,其中最显眼的是我们的友谊!

朋友,你是否还记得我们曾一起走过的点点滴滴!我们曾在初春的嫩青里,一道去郊外踏青;在酷夏的闷热里,一起去小溪边乘凉,或在清澈的湖水中划船;在秋日的凉风中,一起登上高山,高歌一曲,借以拂去心中的苦闷;在冷冬的黑夜里,围着火炉,倾吐肺腑之言!

犹记得那年冬天,我要转学了,可我不想让你为我伤心,就没有说,选择了默默地离开。也许,我们的缘分还未尽,没想到,你也转学了,而且上帝又把你我安排到了一起!就在报到的那天,我们居然在新学校的楼梯口相遇,我们深深地拥抱,不禁喜极而泣!

从此以后,我们的友谊之墙变得更加坚不可摧!我们虽不在同一个班级,但是除了上课,我们几乎是形影不离!吃饭时,我们总会在约定的地点等待对方,一起去吃饭;活动时,我们会一同做游戏;睡觉时,我们会一同进入梦乡;想家时,我们会互相安慰!

就这样,我们一同度过了那些离家的岁月!

时光将冲淡回忆,但是我们永远不能忽略,永远不能忘记,那些关于青春的记忆!

那些年,朋友,我们一起面对坎坷,面对恐惧,面对困难,也曾一起分享过成功的喜悦以及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篇8:那些年,我们一起写过的作文

在“真情作文”的实践中, 我总结了以下几条促发情感体验的方法。

一、引写过程

教师在这一部分通常要耗费很多时间与精力, 收效却甚微。主要原因是作文教学多采用单一的“教师指导”的形式, 套用一些固定的模式, 选用一些习惯性的事例,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限制在一个特定的框架之中。我认为, 教师应充分揣摩学生的喜好, 作文教学中的写前指导也应如此。对于这些学生而言, “读图”是接受新知的一种途径, 他们大部分人对图像的敏感度远高于文字, 特别是传统的纸质文字。因此, 在写前指导中, 可用“图像法”。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选用视听媒体创设情景, 强化学生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青春·承当”这个话题的作文训练, 学生很容易写得大而空洞。于是我安排他们看视频。一个是谢霆锋在香港科技大学的一场全英文演讲视频, 另一个是韩寒在2012湖南卫视成人礼“18岁的选择”上的一段发言视频。有了这些偶像的现身说法, 学生们再动笔写“青春·承当”的话题作文, 调动自己内心深处对责任的认识, 很多文章显示出青春的激情与思考。

这样安排写前指导, 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 运用多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 调动了学生的感官, 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除此, 还可以用“实物法”。相较于凭空想象, 任何人在任何年纪都更容易对可把握的实物做相关联想。例如, 学生初入高中时, 没过多久就碰到了“教师节”。这个时候抓住节日契机, 让他们写作回忆教师或小学、初中生活的文章, 是最恰当不过的。但若提笔就写, 也还是会产生无病呻吟、来个千人一面的教师形象。所以, 我提前让学生带一张小学或初中拍摄的校园相关主题的照片, 先在教室的展示栏里公开展示, 在随后的作文中要求他们根据照片中的内容, 联系目前体会, 想想是不是有种长大了的感觉, 写写自我发现。结果很明显, 这次作文批阅中, 我发现带了个人一寸照充数的学生写出的文字远不及精心挑选过往照片并认真描摹、回忆的学生的作文来得情真意切。因为后者把握了良好的情感寄托物, 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在照片所呈现的内容中得到了充分触发, 通过文字得到了抒发。

二、训练过程

现今, 高中写作学习的全部活动几乎都指向“高考”, 因为要追求“实效”, 所以一般所说的作文训练就成了考场作文训练。但面对高一、高二的学生, 我试图找寻一种相对宽松的写作形式。

一次与家长不经意的交流, 让我得知某女生很喜欢写歌词, 她把自己写的歌词发到词曲网上, 在那里找到了很多的支持者, 甚至还有人根据她创作的歌词谱了曲进行演唱。这让她信心大增, 闲暇时写的歌词积累了厚厚的一大本。在她的感染下, 同寝室的成员也纷纷加入这一创作队伍, 一起完成了她们的“室歌”。这件事给我很大的启发, 为什么不能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其中, 或者扩大到全班, 成为作文训练的一种形式呢?学生在作文表达中往往有表达不够凝练、不够精致的问题, 而好的歌词往往是高度精练的, 不失为一种可行的语言锤炼。而学生又极其热衷于流行音乐, 这样一来也是“投其所好”, 写作的热情很大程度上被激发了出来。既然能写“室歌”, 那么“班歌”“校歌”又有何不可呢?一次次的切磋、一次次的修改, 学生都乐此不疲。因为这样做, 使学生的文章有了更大的阅读群, 满足了学生的创作期待。

我们不能排除传统的作文训练方式, 这其中有很多可取之处, 十分有必要, 章法、谋篇布局能力必须加强。但我们也不能墨守成规, 作文训练可以采取更多更新的方式。

三、评价过程

一般的评价主要指作文完成后, 教师批阅、讲评的过程, 通常的程序有问题讲析、佳作展示、病文修改等。近些年, 也有不少人提出了更多样的评价方式, 如学生自主批改、学生小组互批、学生自读展示等, 这些做法的共同点是:解放了教师。但教师真正被解放了吗?学生真能客观地评价作文吗?他们的写作积极性被调动了吗?下次写作文时他们更有兴趣了吗?

我的看法是, 评价的大权仍应掌握在教师手中, 教师也要加入“被评价”的队伍。换言之, 教师要常写“下水”作文。教师可以与学生分享自己的各种创作, 细谈码字的过程, 比如构思的彷徨、选材的纠结、灵感骤至的喜悦, 还有几经修改的执著。长期熏陶, 学生或许就会敬畏写作、钟爱写作, 用写作去丰富自己的人生。当然, 所分享的教师作品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命体验, 例如阅读体会。我曾让学生评析我的一篇《爱是永恒的避风港》, 这是为《娃娃乐园》主编的绘本《玛格丽特》写的导读体会。绘本作者在书中为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在这大自然中, 我们人类何尝不像这其中的一只蝶、一棵树、一滴水、一朵云?我在文中写道:“任何的一个人, 相对于自然宇宙而言都是天生的渺小、软弱。为什么故事中的雏菊玛格丽特找到百合花先生后就不再忧虑害怕了呢?不是那百合花相较于雏菊玛格丽特有多强大、多伟岸, 他同样没有坚硬的铠甲保护, 他同样有可能遭遇厄运。因为同样柔弱的他们找到了彼此, 也就找到了心灵最温馨的避风港, 因为可以共同面对, 所以不再有风雨, 不再有伤害。”学生读后不由自主地鼓掌, 这绝不是逢迎, 而是一种情感共鸣。课后, 有学生继续饶有兴致地和我大谈人生, 并要借阅《玛格丽特》一书, 这是一种相当自觉的行为, 当作文有兴趣之后, 学生会借助更多的阅读提高自己。

教师还应当帮助学生修改文章, 努力为他们创造发表文章的机会, 一旦能成为铅字, 那就意味着一种更大的认同和更广的流传。作为作文评价的较高目标, 这样无疑给学生极大激励, 并长久维持浓厚的写作兴趣。

谈了诸多开启情感体验、激发写作兴趣的方法, 我也在反思一个问题:我们要求学生写作的题目是不是值得一写?作文命题艺术的高下是不是也决定了学生表达欲望的多少?试想, 不能钻进学生心底的作文命题, 怎么可能让学生有写作的兴趣呢?我们要求学生写作不落俗套, 那么我们的制题也要不落窠臼才好。

“好”题目并无标准, 但一定要有语文味, 能把握时代潮流、贴近生活真实、对学生有积极导向的题目就是好题目。有一次期中考试, 一位女生的作文没有发挥好, 基础题也做得马马虎虎, 总分不尽如人意。在其后的一次个人半学期情况分析的随笔中, 她洋洋洒洒、大书特书, 对阻碍她“发挥”的作文题提出了批评。那次的作文题提供了一个林书豪永不言弃、奋力拼搏获得成功的事例, 要求学生以此作文。而那位女学生认为, 这样的题目早就被写滥了, 毫无新意可言, 让她没有写下去的兴致。细细想来, 这样的立意确实有点“老掉牙”了。相反, 下面这个题目就要高明很多:“马克思在论述希腊艺术时曾经说过:‘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 否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 儿童的天真不使成人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儿童的真实再现出来吗?’对马克思的这段论述你有怎样的理解?对天真你有怎样的认识?请以‘天真’为题作文。”这样带有挑战性的题目, 或许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他们在作文中很自然地想到了好玩的金岳霖、佯狂的竹林七贤、浪漫的徐志摩……不少水平较高的学生更挖掘了“天真”背后的苦味与苍凉。

篇9:那些年,我们一起穿越

那么,就让我们马上开始,一起在动漫和电影中穿越……

抽屉里的时光机

哆啦A梦是于2112年9月3日由机械猫工厂集体生产出来的,经训练后的机械猫,会卖给人类作宠物或仆人。由于生产过程中出错,哆啦A梦比同类少了一粒螺丝,而沦为次品机械猫。而后哆啦A梦进入机械人学校读书,虽然哆啦A梦的成绩奇差(和大雄一样!),但是幸好通过了考试,得以在百货公司以特价出售。

后来哆啦A梦被买去当大雄的曾孙(当时还是婴儿的小雄)的保姆(因为小雄家不是很有钱,所以只能买特价品……)。小雄眼见曾祖父一生悲惨,子孙活于贫困中(因为大雄的懒惰),便吩咐哆啦A梦坐时光机到了20世纪大雄的家,希望可以改变大雄的命运,让大雄的后代能有更好的生活。时光机于是第一次登场了。

时光机(亦称航时机)就在大雄写字台的抽屉里,它长2.2米,高1.26米,宽1.6米,重538千克。这是只供一人乘坐的交通工具,所以只有一个座位。要搭载多人的话,其他的人必须站在坐席的后边。在时光机的红色座位前,有一个表盘。上面有三根指针。以哆啦A梦像为指针的那根是用来调节时间的;画有铜锣烧的第二根是用来调节空间的,也就是用来到达指定地点的;第三根是用来刹车的,如果下航时机前不拉起刹车,时光机就会无止境地行驶下去。时光机功能强大,使用方便,即使是大雄也能轻松地驾驶,是动漫界一款经久耐用的时间机器。

不过,稍稍美中不足的是,时光机四周没有护栏,行驶起来摇摇晃晃的,搭乘时如不慎从时光机上掉下,将会落入未知的时代。

篇10: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作文

心,有千千结,它乱麻一团,让人愁肠百结,又像是一座迷宫,内心总觉得找不到出口。

那些年,我们一起玩过的游戏——千千结。我觉得这个游戏就像我们的人生。当我们53位同学和老师手拉手围成一个圈时,我感到无比温暖,可这个时光总是很短暂,我们都要松开手,告别那六年的时光,开始各奔东西,走上自己的路;不久后,当我们想起美好的小学时光,又不禁停住匆匆地脚步,找到彼此的手,虽说我们穿梭在人群中,但目标专一,不松手,用心去寻找“失散多年”的朋友,我相信最终还是会有完美结局的。

记得刚开始玩时,不愿意与男生拉手,但老师说:“心中纯洁,这算什么?”事后想想,感觉挺惭愧得,也许这也是我心中的一个结,今天我会将它解开,不会留下遗憾!都说要团结、智慧就能成功的完成这场游戏,我认为这必然重要,但这并不是基础,就像老师说得那样,抹去心中的灰尘,用那颗清甜纯洁的心去面对,才能让你我更友好。而团结、智慧是纯洁的提升,俗话说:“一棵树,成不了树林。”是的,如果这个集体团结,有多好啊,能让环境更美好,绿色洋溢在世界的每个角落……

这是小学的最后一年,分别的意思也越来越重,我们也只能把泪洒落在那一本本同学录上。当和朋友站在一起时,总舍不得分开,发现自己希望可以就这样万世千秋地站下去,但又害怕永远到不了彼岸……望着他们,我问自己:“我们还能再见面吗?”可总是触碰不到彼此的答案。

篇11: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作文

记得那时,十四、五岁时的花季,正值青春年少,当然,年少的我们,总会变得轻狂。从校里到校外,到处招摇过市也许说不上,但是成天嘻戏打闹,不务正业……这,就是我们那些年一起走过的日子,也许说那些年一起混过的日子更为恰当吧!

岁月如白驹过隙,眨眼,两年过去了,生活还是生活,并没有给我们的人生画上浓重的一笑。随着年龄的增长,那颗稚嫩的心也日趋成熟了起来。我终于还是明白了一个道理,年少轻狂,已不属于我们,于是……

如果,我一个人孤单的走着,我并不感觉到寂寞和孤独,因为我觉得自己活得很充实,我感觉到自己的每一天都过得很快,因为,我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着,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努力着,从前的我,总是时时自嘲,我没那么伟大,别跟我谈理想,现在想想那时的无知,总是会一笑而过,当然,心境不同了,我现在有理想了,我会为它而努力拼搏着。

我没那么伟大过渡到了理想,而拼搏,我想这需要一个很大的转折。

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那是一起蹲在厕所里抽烟,那是在一起喝着两三块钱劣质的啤酒,那是一时的豪言壮语,那是属于青春的年少轻狂,最终的结果,它注定只会成为一片过眼烟云,慢慢的淡了……

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它的结果注定就是这样。

现在,我还是孤单地走着,我想我的努力会成功的,而我也认为我一定会成功,经历过折翅的鹰,它的翅膀愈合了,它还会继续犯错吗?

朋友,再见面时,你还是你,而我,已不是曾经的那个我了。

我们的道不同。注定不会走在一条路上。

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

如今,我一个人走过……

篇12: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时光作文

那些年,我们一起踏过的地方。那里有我们的足迹,有我们的欢笑。手,落在美丽的鲜花上,花骨朵儿在手中绽放,花香儿在手中散发。那稚嫩的容颜像手上的花儿一样绽放,那笑声,像歌曲一样动听。我们一起踏在乡间的小路上,看着路上的故事,嗅着空气中的芬芳。——旅游,多么美好的事!

那些年,我们一起听过的流行曲。现在想起来是多么的幼稚,但我想,在当时,必定有许多的快乐吧。童稚的歌声在教室里荡漾,快乐在我们心里迴唱。我们一起拍着手,打着节奏,为清淡的歌声添上了一点色彩。

那些年,我们一起跳过的舞蹈。欢快的音乐,活力的舞步,为生活增添了许多动感。我们跳着,唱着,为笑声增添了几分动听的节奏。童年就是那么活泼。

那些年,我们一起写过的同学录。秀气的字,蹦跳在脑袋里,跳跃在纸张上。我们一笔一划地在纸张上写下自己的个人信息,以及对他人的印象。可笔却久久停留在那一栏,那字中的快乐,换成了即将离别的不舍。笔尖一直跃动着这些时光,刻画出一幅幅幸福的景象,一种种不舍的心境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泡沫剧,明星;一起走过的校道;一起做过的运动;一起考过的试

?那些年,我们一起度过的种种都雕刻在我的心里。

篇13:那些年 我们一起背靠背随笔

电影《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过的》是改编自导演九把刀的同名自传体小说, 讲述了少年柯景腾与一班同窗好友因共同暗恋班花沈佳宜而发生的许许多多与青春有关的有笑有泪的故事。

1994年, 16岁的柯景腾开始了他懵懂的青春, 他平日总抱着玩世不恭的态度, 甚至他在被老师安排坐到沈佳宜前面时, 他用一种轻蔑的语气说道:“我敢跟你赌, 十年后, 我连log是什么都不知道, 照样活得很好”。柯景腾眼中的沈佳宜不过是那种只会读书的女生, 但是青春从这“座位前, 座位后”真正开始。柯景腾以为自己处处想要看到沈佳宜出糗。然而, 当沈佳宜没有带课本时, 柯景腾却鬼使神差的成为了沈佳宜的保护者, 他宁愿自己选择举着椅子被罚跳十圈。因此, 沈佳宜对柯景腾第一次产生不一样的感觉, 为了感谢他, 沈佳宜为柯景腾出“爱心考卷”, 要求柯景腾留校上晚自习。也正因为沈佳宜的督促与帮助, 柯景腾甚至觉得学习成为了一件非常热血的事情。虽然最后在月考与沈佳宜的打赌中, 他还是没能超过她, 沈佳宜依然束起了马尾辫。此时, 观众已然解读出了柯景腾与沈佳宜两人之间萌生的暧昧情愫。这种青春的美好情怀让人憧憬, 令人着迷。

但是, 电影《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让观众看到了青春成长过程中的隐隐作痛, 那种隐藏在美好、懵懂爱情之下的殇——没有牵手, 没有初吻, 有情人未成眷属却依旧刻骨铭心的爱恋。19岁的柯景腾以为通过自己举办的自由格斗比赛就可以证明自己, 在沈佳宜的眼中, 这场比赛却是一场幼稚至极的作秀。柯景腾只是想告诉她, 自己希望成为一个厉害的人, 让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他, 而有一点点不一样。柯景腾不明白, 沈佳宜一直等待柯景腾的告白, 想告诉他, 自己在许愿灯上写下:“好, 在一起”。沈佳宜亦不明白, 柯景腾的世界仅仅是要拥有沈佳宜的心。一场别过, 一场聚首。1999年, 台湾发生九二一大地震, 柯景腾不顾一切的奔向远方, 为的就是联系上沈佳宜。那一瞬间, 他才明白, 原来沈佳宜是他全部的青春, 失去她便失去了所有青春的记忆。

电影《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并没有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结局。但影片的结尾, 柯景腾出现在沈佳宜的婚礼上, 他对自己说:“当你真正喜欢一个人的时候, 原本以为自己绝对不会想去祝福她, 但当她站在你的面前时, 才知道原来自己是从心底希望她是幸福的。”只是最后, 柯景腾以惊世骇俗的方式争取到了沈佳宜的吻, 激情荡漾、春潮涌动、真情流露、无懈可击。

电影《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描绘柯景腾与沈佳宜美好而又略带忧伤的青春本身的同时, 更映射出那些由回溯与感伤构建起的社会情感, 包含了台湾浓郁的人情味, 引发了观众怀旧情绪的集体爆发。显然, 影片用其清新温婉的语调述说着青春的执着、无奈与遗憾, 带给观众的除了眼睛湿润, 还有时过境迁对青春未尽的微笑告别。

著名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记忆不光是过去时间在我们脑里打下的印记;它是一个看护人, 守护着那些对我们最深切的希望和最深切的恐惧、有意义的时刻。” (2) 当社会不断进步向前发展, 人们在精神生活的缺失显现出来, 人们希望自由地在过去中选择一个时期, 似乎所有人们经历过的过往都是美好的, 然而现实毁灭了人们原本的情感渴求, 使得一度对感情世界要求满足的人们深感失落。诚然, 现实与过往是无法相平衡比较的。也正因为这样, “青春”与“初恋”成为了人们几乎共通的公众回忆。

一直以来, 台湾青春电影所特有的清新感深深触动着人们对青春的深远记忆。电影《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以平面化、无深度的后现代特征, 纯粹的对个体成长进行着描述。然而影片并没有拍摄成为一部时间流水账电影, 因为在110分钟渐渐行进的青春展映中, 导演让观众仿佛看到了自己同样的年少无谓。青春电影带给观众的总有些许失落与惆怅。因为我们可以看到, 在现实的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既存在着抗争又在忍受着委曲求全, 面对生活境遇的绝望, 又需鼓起勇气的坚持继续。生活在奔波劳顿的疲惫之下, 人们多是隐藏着心中不愿放弃的梦想。

毫无疑问, 在感情世界里总会有那么一些故事, 当人们想起时总会激动不已, 抑或黯然忧伤。就好像曾经有过的一种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最深的土壤中, 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它在某个特定的瞬间, 突然触动到人们心底最深处的情感, 如昙花一现, 怒放盛开, 那一刻的绚丽足以唤起人们尘封已久的温暖记忆。电影《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便是这样一部作品, 它虽与《九降风》《最遥远的距离》等青春电影风格类似。但在忧伤之余给了我们真实的感动。导演试图用细节托起整部影片, 唤起观众对美好青春的共鸣:有过校园生活的人都熟悉, 青春的爱情最经不起折腾, 柯景腾与沈佳宜分合兜转, 那纯洁懵懂的爱情伴随着学业的转变而时悲时喜。尽管在单纯朦胧的青春生活中友情遮蔽了爱情的亮点, 但影片不断展现出来的细节和所透露出来的初恋情怀, 无疑对观众有着强烈的冲击。

其实, 影片中柯景腾与沈佳宜的“初恋”是无法与那些肌肤之亲的感情生活相提并论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柯景腾从未拥有过沈佳宜, 便也无法言及失去, 所以留下的只是有些酸涩甘甜的美好回忆。这样的感情就像是没有一点杂质的蒸馏水令人向往, 却又因为没有深入对方世界而留下幸福的伤痛与遗憾。然而谁又能够否认, 柯景腾恰是因为这种“未曾走进”的方式而永恒地拥有着沈佳宜呢?

真诚的影像足以使人们暂时逃离了现代都市人紧张单调的生活, 电影《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就这样带着其特有的某些羞涩又有着浓厚青春的气息, 为观众提供了一次释放心理压力和追寻美好记忆的机会, 更将观众的思维定格在那段青春岁月, 很美很温暖。

参考文献

[1]吴丽芬“海角派青春电影”对台湾本土文化生态的救赎以《海角七号》为例[J]东南传播, 2009年第5期

篇14: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

我是相信缘分的人,我相信我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上天精心安排的,每一个出现在我生命里的人都是有意义的,他们有的教会我如何坦然面对流言蜚语,有的教会我怎样与人相处,有的教会我怎样承担责任,怎样学会忍耐,真心待人……

这三年,我收获了友谊,收获了荣誉,收获了许许多多我曾经没有的情感,我喜欢你们每一个人,我透过你们看见了世界的美好,我开始懂得付出就是一种收获,我感悟到了快乐的含义,让我觉得这几年过的无怨无悔。

这三年,我们一起走过。和你们在一起的日子里,不管是快乐、悲伤、烦恼、忐忑、骄傲、挫败,我都用内心接受,不抗拒,并珍藏。

感谢你们的存在,感谢你们陪我走过了这一段豆蔻年华,有了你们,才有了我的故事。你们都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不久的将来,即使我们各奔东西,我也会轻轻的在心中祝福你们一切安好。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有你们的日子,从不孤单。

篇15:作文 那些年,我们一起听风声

听,风声又在耳边惘然什么?’

谁也不会想到。承诺还是在风中被风吹散了。吹散地毫不留情,支离破碎。所谓的永远,到头来都是骗人的术语。所谓的不分开都是说说而已。我,惘然了。不是因为你的不在,而是觉得自己太傻,被虚伪的风声所蒙蔽。麦田里,留下的是寂寞的身影。我还认真地听风声划过,听它诉说你的不忍离去。你要记得,假如有一天你寂寞了,请再听听风声吧!相信风声还是能替我把快乐寄给你的。而我寂寞了,也会听听那风声,听那我们曾经承诺的永远。

那些年,我们一起听风声,听风声惘然我们的别离。

篇16:那些年,我们一起摆好的茶几

前后桌的校园爱情,真的很酸,包括前面一些场景我也似曾相识,不过这不影响我被触动,因为我也在那里似曾相识,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的朋友,就好像,我们一起演的那出戏,不过,有点小悲剧而已。

当他俩写孔明灯的时候,我就知道,柯景腾这丫的要悲剧了,结果果然悲剧,如果当初让那个女生说出来,兴许新郎就是他。不过这个青春啊,总是不停的悲剧,然后漠然的放手。我看了一个朋友的读后感的题目,又想了想当年的天气,我丫的当时就震惊了,我想说,司令,你跟柯景腾一样悲剧了!

08年,我初中,奥运会开得正欢,周杰伦的烟花易冷充斥整个网络,贾君鹏正火透半边天,这就是那些年的开头,读后感《那些年,我们一起摆好的茶几》。

最后结婚的时候,我有点不甘心的,柯景腾就这么认了?我想,当他放手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青春。

他说:“男孩总是悲剧的,因为同年龄的女孩总比男孩成熟,而这份成熟是苦涩的”

没错,你们说呢?成熟就是苦涩的,尤其是这种,好像每一个男孩都是缺心眼,脑残,大笨蛋。直到男孩学会了放弃,学会了从容,才开始走向青春。但每一次都告诉自己,自己是最冷静的,到了喜欢的女孩前,啥也说不出来。这就是悲剧,一群杯具在一起,就是那些年我们摆好的茶几。

男孩是傻,但有种坚持会让我们感动,女孩成熟,但成熟的背后只有默默的叹息。既然这样了,为什么不去傻一回?

这篇东西是不算读后感的读后感,其实很无聊的,我们看了神马电影,有感触,发誓好好活着,然后继续跑在平常人生的跑道上,看不看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就是,我们想起了自己曾经的冒险。

下雪了,但这是春天。

有些时候,青春苦涩,有些时候,错过的景色就是杯具,有些时候,一个选择也许就会不一样,有些时候,只能自己哭着看着自己。

不过,那都不是我,我们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天空,有着别人不知道的苦涩。

篇17:那些年我们一起军训的日子

那时正是炎炎夏日,那时你我并不相识,那时我们来到陌生的环境开始了军训生活,还记得吗?在火辣的阳光下挥汗如雨的我们,还记得吗?在军训场上活力四射的我们,还记得吗?教官那一张张笑脸,还记得吗?送走教官时的依依不舍。

转眼间,已经过去多年,那时的我们已然分离,那时的教官也已经脱下军服回到家乡,但每每想起军训的日子总是很怀念,还记得军训时那一张张坚韧的脸庞。

记得那时的那时教官教我们的第一个内容是站军姿,看着教官做示范感觉很简单,但当我们自己做动作时才感觉不是那么一回事,站一分两分钟还可以,但一站就是半个多小时,那时感觉时间过的好慢啊,教官在旁边给我们讲着他在部队训练的事,那时我们才知道教官们经常一站就是一两个小时,或许是不服输;或许是想告诉教官我们也可以,我们每个人都咬着牙没有和教官说休息,在休息时看着教官的笑脸忽然有种上当的感觉,看看手表才知道我们竟然一站就是一个多小时,教官告诉我们坚持到最后就是胜利。可是教官没有陪我们到最后。还记得教官饿着肚子给我们训练,在其他教官口中我们知道了教官因为我们训练的不好被他们大队长罚站了一中午的军姿,在他们来得时候在车上才休息了一会,当天下午我们都很努力,我们都不想教官因为我们在受罚。但后来教官因为训的不严还是被换了下来。记得当天下午我们在一起说着笑着,教官还给我们打了一套拳,说第二天交我们,等第二天我们没有等到他,也没有学到那套拳,教官和我们在一起那么久,最后也没有看到我们的阅兵式,后来有的时候还是能看到教官出来买东西,和教官说说话,教官记得我们每一个人的名字,感觉好温暖。

军训,让我学会什么?

通过迈正步,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性;通过了每天有规律的作息,我懂得了合理管理时间;通过了各种各样的竞赛,我懂得了团结协作。可我更学会了活在当下,珍惜所有。如果等到失去以后再去追悔错过的美好,早已为时已晚。

耳边回荡的依然是嘹亮的军歌,却多了一份对自我的自信;上空依然是火红的朝阳,却多了一份对未来的希望……

生物制药1301

篇18:那些年 我们一起背靠背随笔

许鞍华, 一个永远与“香港电影”紧密关联的名字, 如今已经成功地成为一个符号化的人物。她以“女性”、“人文关怀”与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题材, 使她的电影创作之路获得了不少的肯定与成就。但近些年我们能感觉到, 许鞍华渐渐的不知道她究竟想要什么, “三烂一好”的拍片规律为自己遗留了一路的流言蜚语。她似乎迈上了一条将商业片部分文艺化、文艺片缠着商业片的纠结之路, 这路走的稀里糊涂、模模糊糊, 始终找不到方向。

本文所嗤鼻的, 是许鞍华部分伪艺术片作品, 这些披着艺术片的羊皮实则是狼的商业片, 是她事业永远的绊脚石, 也是热爱她电影的观众心中永远的痛。作为后辈, 作者希望站在公平的基础上分析、批判, 更希望在百年之后, 她留下的是一片赞扬与美名而非愈发显见的批判, 徒留遗憾。

二、许鞍华的艺术敏感度

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出现与七十年代后期香港电视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许鞍华在返港后在电视台工作了大约四年的时间, 先后拍摄了《奇趣录》、《C.I.D.》、《北斗星》、《龙虎豹》、《狮子山下》、《I.C.A.C.》等系列剧集, 这些段时间电视台的训练, 不光为她此后的电影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更培养了一种导演必不可少的能力, 即对特别电影题材的敏感。

首先, 纵观在香港新浪潮中许鞍华导演的电影, 不论是影像风格还是故事母体, 无一不体现了这种敏感。《疯劫》的故事本体是一个真实生活的凶杀案, 它不光讲述了一个扑朔迷离的案件, 更表现了一个破碎的家庭、几颗受伤的心灵, 以及不安的社会, 这是对真实生活题材的敏锐;而《胡越的故事》, 则以男人为核心, 描写了当时陆续前往香港的越南难民的精神状态, 更流露出某种对香港移民身份的忧虑, 表达了对当时香港政治寄寓甚深;《投奔怒海》就更不用提, 主体已经从本国飞往异乡, 用异乡的民族情节激励本国国民, 反映当下某种政治权利的漏洞。许鞍华就是用对这种对政治的敏感度一次又一次的在香港金像奖及海外各大奖项中肯定了自己。

而在这之后, 《玉观音》、《倾城之恋》、《书剑恩仇录》、《男人四十》等影片的层出不穷让观众从一开始的大跌眼镜变成了习惯失望, 许鞍华对题材的敏感好像达到了饱和状态, 偶尔挤出空地拍出佳作, 却也不能否认她对历史的关注有些许跳节。此时, 她创作的电影在观众眼里就好像“狼来了”的故事, 大喊着:“艺术片来了!现实主义来了!好片来了!”, 结果, 次次都是骗人的。观众伤心了, 不再寄予希望了, 《女人四十》、《桃姐》又跳出来了!这自然让观众理所当然的猜想了:许鞍华的创作模式就是这样, 赚三部电影的钱, 拍一部好电影, 或者会想, 许鞍华已经枯竭了, 敏感度随着年龄的成长逐渐消失了。而这样的猜想其实上对许鞍华是不公平的, 她为了《半生缘》的一个弄堂景等了14年等到香港回归[1], 为了《书剑恩仇录》里的风沙将剧组拉到大漠吃了一年沙子[2], 可观众哪会再去深思放羊童照看羊时的不易呢?最终吃亏的, 还是许鞍华自己。

我们不得不承认新浪潮时期她对历史、事件的敏感度是值得肯定的, 许鞍华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与对电影的灵性, 她对题材的直觉判断直接领导了一场运动, 堪称伟大。但纵观她的电影之路, 我们难免不会为她当年成功之后的选择想到“投机取巧”四个字。放弃历史、选择女性, 的确, “女性”与“现实主义”的主题完全可以继续创作, 如今的《桃姐》也算成功之作, 但这条路早已不是她当年想奋斗的最终目标了, 失去了对艺术本心的坚持, 放弃了大历史大背景的深度创造, 许鞍华好像无论做什么都会让我们失望了。那是什么原因才导致了今天的结果?是性格中温、起点太高?或惧怕批判、来钱太慢?这就需要下一个问题继续分析了。不管怎样, 许鞍华终究不再是我们以前熟悉的那个许鞍华了。

三、在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中的徘徊

总结许鞍华新浪潮时期的电影, 可以说是文艺与商业并不相搏、平民与历史融为一体。但如果总结许鞍华新浪潮后的电影, 忽略优点只谈缺点, 那就是类型过多盲目拍摄, 瞻前顾后不温不火。而本文想探索的, 就是许鞍华产生如此结果的原因, 在这一点上, 我想拿贾樟柯与许鞍华进行对比。

贾樟柯, 一個自認為是“來自中國基層的民間導演”, 个人认为是中国内地最难得的第六代导演, 他追求對現實表像的穿透力, 強調紀實, 喜歡用紀錄片的拍攝方法結合弱化剪1的長鏡頭來反映處於底層的邊緣群體的生存狀態。在过去的10年当中, 他对艺术片的执着让我们感动, 他让观众看到了社会的变革、城市的变迁以及弱势群体在社会大时代转型下的真实生活状态等等。

(一) 缺少的坚持

如果客观的分析许鞍华的电影类型, 我们可以说, 她一直都游走于艺术片与商业片之间, 亦文亦商、泾渭难分。在零八年《收获》杂志的采访中她曾承认, 面对一般甚至一些有问题的剧本, 在资金、合约等各方面的压力下她会承接拍摄[3], 而这则造成了她的作品层次不齐、品质不一的结果。许鞍华自己的解释是, 她这样为的是以后可以有机会、有资金继续将电影拍下去, 她并不在乎别人对她的看法。那好, 我们暂且接受她的这一说法, 来看看大陆的导演是如何看待与处理资金、合约的压力的。

贾樟柯曾说:“媒体想象我们这帮拍艺术片的人很尴尬, 其实我们很舒服。没有我、王小帅、张杨这些人, 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市场上还有面子吗?我觉得中国电影市场该是从抢银子转到要面子的时代了。”[4]

显而易见, 一个是将电影作为人生理想而造, 一个虽最初目标如此, 却向权利不断妥协。许鞍华多年的左顾右盼让观众察觉到她所缺少的是一份坚持, 这也是贾樟柯成功的原因。而这份坚持是被什么东西逐渐打消的呢?资金、合约?我看还是为了票房。

(二) 不是暴利才叫票房

许鞍华说:“如果整个市场都是艺术片的话, 那整个市场上的钱都要拿去“养活”这么多拍艺术片的团队, 这样长期下来, 市场运作会变得停滞不清, 而且有些拍艺术片的导演耗费时间太久, 不但会饿死班底, 还会饿死老板。所以艺术片在市场上应该被放在一个“贵精不贵多”的位置, 才能保证市场的雅俗共赏。”[5]

其实许鞍华说的是有道理的, 的确, 电影市场应该合理的分配, 无论商业片还是艺术片, 在整个华语市场多是必不可少的, 艺术片“精”、“雅”, 商业片“俗”。可为什么许鞍华要选择做那个“俗”而非“精”、“雅”呢?

在当今电影市场, 商业片产生的暴利是人人都垂涎的 (当然不排除个别煤老板随便投几个亿只为捧红自己的女朋友这种事件) , 大部分商业片制作周期短, 市场卖座, 资金回收快, 而艺术片筹备时间长、赚钱少, 更使得商业片暴利越发诱人, 于是, 这些暴利与假象如滔滔洪水, 淹没了许多像许鞍华、张艺谋这种以最初的艺术激情获得成功, 却妥协于权利世俗之下的人才。步步为营不代表就能名利双收, 相反, 踏踏实实才可能得到意外之喜。如此看来, 许鞍华不是没有了坚持, 而是更改了坚持的方向。而这个方向却使她离她期待的目标越走越远了。

(三) 妥协, 因为自己不能坚持本心

也许是因为许鞍华当初建立的起点太高了, 所以期望与批判的声音才如此之大。如果我们望向过去, “妥协”对于像谢晋这种老一辈的艺术家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接受命运、溶于社会又被社会所同化, 这是那个大时代下唯一可生存的选择。而生在如今这种赞美反抗、扬名后世的社会下, 为什么要选择妥协于当下、被淡忘于未来呢?也许他们自命就是平凡人, 也许, 自命就愿意活在当下、享受当下吧。

在这届金像奖的颁奖典礼上, 许鞍华凭借《桃姐》拿到了最佳导演的奖项, 这部片子让她名利双收, 扬名四海。也许是因为步入老年, 也可能是因为回归理想, 不论怎样, 她这次还是让影迷们心酸的看到了希望, 让捶胸顿足了这么久的我们终于可以摸着自己的心房慰藉自己的说:“她回来了, 她终于还是回来了。”只望她如今万事都已想明, 不要再跌入“三烂一好”的轮回, 不要在将来再将我们推入痛泣的低谷才好。

摘要: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 香港电影界涌进了许多鲜活的血液, 他们大多都从国外归来, 带着法国“新浪潮”的影响与理想, 开始在香港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开疆拓土。许鞍华, 就是他们之中最重要的弄潮儿之一。本文对比论述的是许鞍华导演在新浪潮时期内到后新浪潮时期之间的转变, 侧重点主要放在了她面对商业电影的态度与面对自身的艺术追求的态度、她对电影题材的敏感度等问题上, 而非局限于单一某部电影。

关键词:许鞍华,商业电影,艺术电影

注释

1[1]、广保威编:《许鞍华说许鞍华》, 1998年12月, 香港艺术发展局资助出版, 第77页。

2[2]、广保威编:《许鞍华说许鞍华》, 1998年12月, 香港艺术发展局资助出版, 第35页。

3[3]、王樽:《许鞍华:新浪潮的进行时》, 《收获》, 2008年第一期。

4[4]、聂晶:《贾樟柯不忧新片票房:我是中国电影的国际面子》, 《重庆晨报》, 2010年07月03日。

上一篇:帮忙做家务的日记下一篇:新道条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