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九年级语文名著导读水 浒 传教案

2024-05-24

部编本九年级语文名著导读水 浒 传教案(精选3篇)

篇1:部编本九年级语文名著导读水 浒 传教案

论教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抓住中心观点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我提问,通过文本的解读,自我解答,提高问题探讨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思考教养的真谛,做一个有教养的人。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众多事例的比较、分析,得出自己的观点的。难点

理解教养的本质,并从中懂得怎样做一个有教养的人。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

有关作者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养”很具体,因为它总是体现在言谈举止的细节中;“教养”也很深刻,因为它折射出一个人对自己、他人乃至对社会和自然的态度。教养是表现在个人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尤指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水准。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谈教养》的文章,领会作者对教养的看法和认识,以及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

二、作者简介

利哈乔夫(1906~1999),苏联学者,作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从1946~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谈“教养”问题的?

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3.作者认为“教养”的本质是什么? 教养的本质是尊重。

四、课文精读

1.文章一开始就提出“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有什么作用?

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2.作者认为有教养的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1)一个有教养的人,是关心家庭、亲人的人。

(2)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3)一个有教养的人,待人处事绝不会自吹自擂。

3.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家里。对此,你怎么看? 赞同作者的看法。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就是“教养”的具体体现,我们对待家人的态度可以折射出一个人对待他人的态度。

4.作者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先从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谈起,再得出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做。在对众多事例的比较、分析中,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

5.作者是怎样论述“风度”的?

作者先批驳“优雅风度”即矫揉造作、附庸风雅的错误观点,然后阐述自己对“优雅风度”的理解,接着列举生活中的例子,有针对性地告诉人们,日常生活中,尊重别人的感受就是优雅风度的体现,是有教养的重要表现。

6.作者认为“优雅风度”的表现是什么?“优雅”与“有教养”是怎样的关系? “优雅”表现为: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凭借自己的举止表现你的素质,展示自我修养。

“优雅”是“有教养”的重要表现形式: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7.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1)举例论证:作者在论证“教养”与“风度”时列举了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告诉人们什么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

(2)正反对比论证:作者列举生活中的反面例子,然后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使论点更加鲜明。

8.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做呢?

在公交车上,看到行动不方便者,应该主动让座,而不应假装没看见;与人发生冲突,不应“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而是“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与人争论,不应“出口成脏”,而是“出口成章”„„

五、文章脉络 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引入论题——教养。

第二部分(第2~12自然段):讨论有无教养的表现。

第三部分(第13~17自然段):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第四部分(第18自然段):归结教养的本质——尊重。

六、文章主旨

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深入浅出,富有现实意义:希望我们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七、写作特点

1.由现象到本质,针对性强。

2.行文方式活泼、灵动,思路清晰。3.论证严密,层层推进。

八、板书设计

无教养的表现

↓有教养的表现谈教养

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

↓教养的本质——尊重教学反思

课文运用大量生动的事例,加上精辟的观点和格言式的句子,告诉了我们教养的真谛,启发我们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在教学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采取合作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探讨问题,真正感受到求知的快乐,做学习的主人。

篇2:部编本九年级语文名著导读水 浒 传教案

2.体会演讲词的文体特点。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2.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地论述自己的观点。3.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培养自己的敬业精神和乐业态度。重点

指导学生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难点

真切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实质。教学方法 1.诵读法。2.研讨探究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苏格拉底曾讲过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启迪的不仅是当时的古希腊人,也应该引起我们对生活态度、处事原则的深层思考。“态度”是一切事物能否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我们的学习也是这样。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演讲词——《敬业与乐业》,让我们在感知先哲的思想风采中,对照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领悟人生价值。

二、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并称“康梁”。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开辟了近代文学理论探索和文学创作的新局面。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三、整体感知

《敬业与乐业》是一篇说理深刻、结构层次清晰的文章,听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思考下列问题。

多媒体出示问题组:

1.这是一篇什么文章?属于什么文体?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在文章的哪部分提出来的? 3.作者在文章中先后谈了哪几个问题?

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全班交流,学生互相评论补充,明确问题要点:

1.这是一篇演说词,属于议论文。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它是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提出来的。

3.作者先后谈了“有业之必要”“要敬业”“要乐业”三个问题。

四、课文精读 1.学生自读课文第1~7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演讲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样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古籍中的语句的原意混同,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中心论点: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找出来,试做具体的分析说明。

一是举例论证,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例子,说明有业的必要性。一是道理论证,引用儒门和佛门的话,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

(3)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地论证“敬业的重要性”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先解释什么是敬。引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解释“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接着,用设问句提出“业有什么可敬的?为什么要敬业”;最后用设问句“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过渡并引导,再次回到“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是敬”。

在这部分中,作者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引用朱子的话解释什么是敬,是道理论证;举拉黄包车和当大总统的例子,举佝偻丈人承蜩的例子,论证忠实才能做到敬业;引用曾文正的话、孔子的话和庄子的话,都是为了强调一个道理:“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2.这一节课,我们的学习目的主要是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怎样层层深入地论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方法,了解演讲词的文体特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靠自己的力量疏通了文意,理清了文章思路,还感受了演讲词的写作特色和语言特色。这堂课我们结合“学习”是我们学生的“职业”这个实际,看大家能否谈得更真切、更精彩。

二、巩固理解

1.学生自读课文第8~9自然段,并思考。

(1)这两段论述“乐业”的重要。思考:作者举了怎样的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

(2)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3)文中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四人小组讨论交流,由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发言,全班交流。最后明确答案要点:

(1)作者在第8自然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实例,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

接着,作者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

(2)作者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3)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2.研读并理解:

(1)这是一篇演说词,它的语言有什么特点?(2)如何理解“业”在文中的意义? 通过讨论,能够认识到:

(1)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进行论述,结合演讲场所的情境,与听众进行交流,有时直抒胸臆。文中虽引用大量经典格言,但作者能用通俗口语进行解释。在论述过程中,语言轻松幽默,如话家常。

(2)“业”在文中,不局限于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局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指学生的学习。

3.探究并拓展:梁启超是几十年前的学者,他在这篇演说词中的观点,是针对那个时代的职业观展开的。你认为这些观点在现代社会中落伍吗?你赞同这些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

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发言时注意内容的逻辑性、观点的鲜明性。其余同学注意倾听,可以在发言后及时补充,并加以恰当的点评。

三、探究升华

课文中,作者认为任何职业不分高下,是劝告那些“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的人们,要脚踏实地、勤恳敬业,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进而体会职业的乐趣和人生的价值。从现实的个人生活幸福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安身立命(儒家),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平和(佛家)。

拿破仑的名言“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则是为了激励人们树立远大抱负,努力挖掘自身潜能,勇于向命运发出挑战。拿破仑的话当然也有问题,在一支部队里,元帅只能有一个,士兵却需要千千万,如果每一个士兵都不安心做士兵,都怀揣着元帅梦,那么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就大为可疑了。毕竟,社会所提供的“元帅”职位是少之又少的,如果大多数“士兵”想当“元帅”又当不了士兵,人生岂不尽是一场失败?

如果说,梁启超教导人们要忠于本职、不可好高骛远,体现了隐忍而自敛的中国人生哲学,那么,拿破仑鼓励士兵要争当元帅,则是典型的西方个人本位的进取型、外向型人生观。

四、文章脉络

一、开篇提出演讲主旨“敬业与乐业”是人类

:(第1自然段)生活的不二法门

有业:做人之本(第2~5自然段)

敬业:主一无适便是敬

二、从三个方面分述敬业与乐业 (第2~8自然段):(第6~7自然段)乐业:生活的更高境界

(第8自然段)

三、结尾总结全篇(第9自然段):责任心、趣味应是人类合理的生活

五、文章主旨

本文针对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指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六、写作特点

(1)道理论证的运用。

这篇演讲稿引用了大量材料。儒家的《礼记》《论语》及朱熹、曾国藩等人的话,道家的《老子》《庄子》,佛家的百丈禅师的话,都被作者拿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2)多用口语,体现演讲的特色。

①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例如:对“主一无适便是敬”的解释是,“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②语言通俗。例如:“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

③结合演讲时的具体情境,注意和现场听众交流。例如讲演最后,“我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3)清晰的写作思路。

开篇提出“敬业乐业”的主旨;然后分别论述“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全文,思路清晰、流畅,使人一目了然。

七、板书设计 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提出论点: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有业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什么是“敬”业

敬业 为什么要敬业与如何做到敬业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乐业 列举反面现象,进行批驳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为什么要乐业 教学反思

篇3:部编本九年级语文名著导读水 浒 传教案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下列词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2分)(4)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酬答诗人,借酒振作的心志。(5)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戍边将士们既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国立业的复杂

心理。A.星宿./住宿. 省.亲/省.份 日薄.西山/薄.利多销 B.朴.刀/仆.人 懦.夫/儒.家 心无旁骛./趋之若鹜. C.解.数/押解. 咀嚼./倒嚼. 哄.堂大笑/一哄.而起 D.绸.缎/惆.怅 恣睢./关雎. 孜孜不倦./胜券.

在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惘然 马前卒 丰功伟绩 取意成仁 撩逗 候车室 千均之力 根深蒂固 烦燥 座谈会 天伦之作 鸠占鹊巢 灌溉 流水账 形销骨立 日星隐曜 3.古诗文默写(8分)

(1)______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____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和听觉生动表现战斗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名著阅读(4分)

下面是小说《水浒传》中两个回目,任选一个....,简述其主要情节。①武松醉打蒋门神 ②宋公明私放晁天王

5.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4分)

书信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交际、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___○1____。一般书信主要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家书类书信,朋友或同事之间的问候类书信、规劝类书信等,___○

2_____。专用书信主要有表扬信、感谢信、邀请信、介绍信等,这类书信多用于单位与单位之间。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共8分)

材料一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材料二

(1)根据你的理解,简要概括材料一的主要信息。(2分)

(2)材料二是中国环境保护标志,请用简明的语言写出该标志的构成要素,并任选一个要素说说它的寓意。(3分)

(3)小明的父亲为爷爷的九十大寿准备了很多烟花爆竹。小明劝阻父亲不要放烟花,以免造成环境污染。可父亲说:“爷爷九十岁生日值得庆贺,为此设宴请客,多放烟花表示孝道。”如果你是小明,请从孝道和环保的角度劝阻父亲(50字以内,语言得体)(3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7---10题(共16分)

遥远的土豆花

①土豆是东北人的看家菜,在北大荒,菜地里种得最多的就是土豆。在半人高的萋萋荒草面前,土豆花越发显得微不足道。刚来北大荒的那几年,我并没有注意过土豆花,甚至以为土豆是不开花的。

②我第一次看到并认识土豆花,是来北大荒三年后的那个夏天,那时候,我在队上的小学校里当老师。有一天我发现一个女孩好多天没有来上课,心里很是惦记。一问,学生七嘴八舌嚷嚷起来:她爸不让她上学了!

③在当地,家里孩子多,生活困难,一般就不让女孩子上学,留在家帮忙干活。那时候,我的心里充满了自以为是的悲天悯人的感情和年轻人涌动的激情,于是我去了这个女孩子的家。

④她是老李头的大女儿,上学晚,那一年她十三四岁。她家在菜地最边上,荒原上开出的一片地,盖起了茅草房。她正在菜地里帮爸爸干活,看见我,高声叫着“肖老师”,从菜地里跑了过来。

⑤老李头不善言辞,但很有耐心地听我把劝他女儿继续上学的话砸姜磨蒜地说完,而后翻来覆去地只是说:“我也是没有办法呀,家里孩子多,她妈妈又有病。我也是没有办法呀!”她的女儿眼巴巴地望着我,又望着他。一肚子话都倒干净了,我不知道再说什么好。在沉重的生活面前,同情心显示不出一点份量。

⑥老李头的女儿送我,我不敢回头看她。走出菜地的时候,她安慰我说:“没关系的,肖老师,在菜地里干活也挺好的。您看,这些土豆开花挺好看的!”

⑦我这才发现,她身后的那片土豆正在开花。我也才发现,她头上的那顶破草帽上围着一圈手编的花环。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土豆花,那么的小,小得让人注意不到,淡蓝色的小花,一串串一朵朵簇拥在一起,确实挺好看的,但在阳光的炙烤下,像褪色了一样,有些暗淡。

⑧不知为什么,从那时候起,土豆花就在我的心里有了一种忧郁的感觉,让我总也忘记不了。⑨后来我从北大荒调回北京。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前年夏天,我有机会回到原来的生产队,一眼就看见了队上那片土豆地的土豆正在开花。我向人打听老李头和他的女儿。队上的老人告诉我:老李头还在,但他女儿已经死了。我非常惊讶。他们告诉我,她活活地给气死了。她的两个女儿都不争气,老早就退学,一个早早嫁人,一个跟着队上一个男孩跑了,再也没有回来。

⑩我去看望老李头,他已经病瘫在炕上,痴呆呆地望着我,一直念叨,当初要是听了肖老师的话,让孩子上学就好了,孩子就不会死了!

○11在土豆地里,我请人帮我拍张照片留念。淡蓝色的、细小的土豆花,生长在这片辽阔得几乎到了天边的荒原上的土豆花,多少年来就是这样默默地花开花落,关心它们,或者偶尔想起它们的人会有多少呢?

○12后来,我看到了东北作家迟子建的短篇小说《亲亲土豆》,才知道原来还真有人对不起眼的土豆花情有独钟。在小说中,种了一辈子土豆的男主人公肯定地说:“谁说土豆花没有香味?它那股香味才特别呢,一般时候闻不到,一旦闻到就让人忘不掉。”

○13看到这里,我突然想到老李头的女儿,她闻得到土豆花的香气吗?她一定闻得到的。

7.请结合本文内容概括“我”对土豆花认识的变化过程。(4分)(1)刚来到北大荒的那几年,没注意过土豆花,以为土豆是不开花的。(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后来读到迟子建的小说,知道土豆花有人关注,有特别的花香。

8.本文刻画人物栩栩如生。请以第⑤段为例,分别从词语运用、描写方法的角度加以赏析。(4分)

9.本文结尾提到迟子建的小说有什么作用?(4分)

10.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标题“遥远的土豆花”的理解。(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1----14(共12分)

非凡皆自“愚处”起

① 有位画家用4年工夫画出一幅作品,引起轰动。一位青年人向他请教:

“我能一天画一幅画,可卖出它却要一年的时间。”画家对青年说:“你可以试着换一下,用一年时间去画一幅画,看能不能在一天内卖出去。”

②好作品出自反复打磨,凡事亦需拼一番笨功夫。习武之人常说“入门

先站三年桩”,如果不能打牢站桩的功底,到头来学到的不过是花拳绣腿。做人做事莫不如此,稳扎稳打、耐心付出,成功才会有可能。如果急于求成,偷懒耍滑,到头来只会一无所成。由此可见,非凡皆自“愚处”起。

③不少古人“尚拙”,更在“拙”处建功。清人曾国藩学习上讲求“读

书立志,须以困勉之功”,其行事风格被同僚讥笑为“迁拙”。然而在他看来,“凡奇谋至计,总在平实处”。客观说来,“笨拙”的好处在于,不投机取巧,虚心以待事,耐心以经事,遇到困难和矛盾只知扛过去,而决不会绕着走、躲着跑。如此“笨拙”,反而更能打牢基础,踏踏实实,一步一个

脚印走下去。

④想起一位大学老师的话:“今天的问题,不是知识不够多,而是知识太多;不是不够聪明,而是过于聪明,缺少从愚处做起的踏实精神。”细细想来,但凡各个领域的名家大师,哪个不是靠着守愚尚拙的精神成功的?于敏院士为研究氢弹,甘愿隐姓埋名28年;一代代航天人创造中国载人航天的奇迹,秘诀在于“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⑤不可否认,时代瞬息万变,机遇稍纵即逝,我们确实需要创新求变、弯道超越。也不是说我们凡事只能使“笨劲”,不能用“巧力”。但必须懂得,走捷径并不等于投机取巧。捷径的获取,靠的是日积月累的能力,而不是挖空心思的妄想;捷径的完成,靠的是持续不断的拼搏奋斗,而不是一劳永逸、一步登天。很多人“一举成名”的背后,是“十年寒窗”的苦功。天底下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也没有天上掉馅饼的机会,真正的终南捷径,其实只有苦干这一条。

⑥华罗庚在诗中写道:“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硬要把“伪聪明”当做真聪明,不过是真愚夫的做法。做事情,总还是要拿出那么一点“愚劲”、那么几分“拙气”。1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12.请简要概括选文第③段论证思路。(3分)

13.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14.下面哪一则材料适合作为第④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3分

材料一:文学家苏轼屡遭贬谪,仕途受到了很大的挫折。在这期间他写过一首《洗儿戏作》:“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材料二: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为研制防疟疾的药方,从包括各种植物、动物、矿物在内的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中整理出640种,再从中进行100多个样本的筛选,最终获得青蒿素样本。

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18题(共10分)

(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鱼我所欲也》)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告子①曰:“性犹湍水②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③无分于东西。无分子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 水之就(4)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天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5);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选自《孟子.告子上》)【注释】①告子:生平不详,大约做过墨子的学生,较孟于年长。②湍 水:急流的水。③信:诚,真。④就:趋向。⑤颡 :额头。

1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二者不可得.兼 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同舍生.皆披绮绣 C.万钟于我何加.焉/既加.冠 D.是亦不可以已.乎/死而后已.

16.把语段

(一)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7.语段

(一)中提到每个人都有“本心”,请结合语段内容具体说说“本心”在不同人身上丧失与否的具体表现。(3分)

18.语段

(一)和语段

(二)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点?(3 分)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9--20 题(共4分)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9.请简要分析“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在诗中的作用。(2分)

20.“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任选角度赏析其妙处。(2分)

四、作文(50分)21.任选一题作文(50分)(1)题目:________无价,请珍重

要求:○1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是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3 文中不得出现真是的人名、校名、地名。

(2)阅读下面三则材料,然后作文。

○1一花不成春,独木不成林。○2如果你想走得远,请和大家一起走。○3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松松进洞里。

要求: ○1根据材料寓意作文,题目自拟。○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3 文中不得出现真是的人名、校名、地名。

九年级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应用(28分)1.C(2分)2.D(2分)

3.(1)鸡声茅店月(2)云归而岩穴暝(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3)示例:爸爸,我不赞成放那么过烟花。其实,表示孝道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帮爷爷实现他的愿望,在生活和身体上多关心爷爷,或在爷爷生日那天种一棵纪念树等,放烟花爆竹既不能为爷爷带来任何好处,还污染环境,影响邻居……(3分)(4)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5)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每空1分,共8分)

4.○1武松被发配至孟州牢城营,结识了施恩。为了帮施恩从蒋门神手中夺回快活林酒店,武松一路喝酒,装醉来到酒店,痛打蒋门神,夺回来快活林。(4分)○2晁盖等七人劫了生辰纲,不料事情败露,官府派何观察前去捉捕。押司宋江得知此事,先把何观察稳住,借禀告知县之机,快马赶到晁盖处告之此事,后又急忙赶回,劝知县晚上再去捉人,以给晁盖等人撤退争取时间。都头朱仝、雷横一直佩服晁盖的为人,朱仝故意拖慢追捕的速度,使得晁盖得意安然脱身。(4分)

5.(1)书信分为一般书信和专用书信两大类(2)这类书信多用于个人和个人之间(意思对即可每问2分,共4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6(1)坚持良好的生态文明,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建设美丽中国非常重要的内容。(信息里同时体现“生态文明” “环境保护”“美丽中国”这三个要义,给满分;如果只体现一个或两个要义给1分,共2分)(2)构成要素由地球、太阳、山、水、橄榄枝以及字母ZHB构成。(1分)橄榄枝代表和平、安宁,又代表植物和生态环境。地球、太阳、山、水是全人类赖于生存的环境,人们要共同保护它。山和水借用中国象形文字并使之图案化,具有中国特色。ZHB为“中国环境保护”的缩写,表示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任选一要素说明即可)(2分)(共3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7---10题(共16分)

7.(2)来北大荒三年后的那个夏天,第一次看到并认识土豆花,认为它好看但颜色有些暗淡。(3)前几年夏天,回到北大荒,再次看到土豆花,感慨它无人关心、挂念。(4分)

8.词语运用示例:“砸姜磨蒜”形容说话细碎、反复,用口语化、生活化的质朴语言,写出了“我”苦口婆心劝老李头继续让女儿上学的情景。描写方法示例:老李头女儿“眼巴巴”的神态,以及“望着我,又望着他”的动作细节,传神地写出了她渴望上学的心理。(4分)

9、○

1细腻地表达了作者欣慰、赞美和祝福之情。○2加深了对土豆花的认识,由花及人,收束全文。(4分)

10.○

1“遥远”既指距离之远,也指时间之久。○2“土豆花”即指土豆开的花,也指像老李头女儿一样微不足道的人。○

3“遥远的土豆花”,既表达了“我”的深深怀念,也蕴含着“我”的淡淡的忧伤、遗憾和期盼。(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1----14(共12分)11.非凡皆自“愚处”起(3分)

12.首先提出本段观点:不少古人“尚拙”,更在“拙”处建功。接着列举了曾国藩的事例论证本段观点。最后,论述了“笨拙”的好处。(古人“尚拙”的原因)(3分)13.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引用华罗庚的话论证了“做事情总还是要拿出那么一点‘愚劲’、那么几分‘拙气’”,进而论证了本文中心论点,使论证有说服力。(3分)

14.材料二适合作为第四段的论据。材料二屠呦呦踏实整理、筛选样本,最终得青蒿素的例子,论证了第四段“但凡各个领域的名家大师,哪个不是靠着守愚尚拙的精神成功的?”(3分)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18题(共10分)

15.D(2分)16.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丧”1分,大意1分,共2分)(2分)

17.○1将“一箪食,一豆羹”“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是不丧失“本心”的表现。○

2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这是丧失“本心”的表现。(一点1.5分 共3分)18.都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语段

(一)将“生”和“义”比作“鱼”和“熊掌”;语段

(二)将“人性”比作“水性”。(论证方法1分,分析2分 共3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9--20 题(共4分)

19.○1“东风”“百花残”点名离别的季节是在暮春,渲染离别气氛;○2烘托人物凄楚的心情,奠定全诗伤感的基调。

上一篇:xx年思想汇报的范文下一篇:拔萝卜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