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的诗词

2024-05-24

元旦的诗词(通用9篇)

篇1:元旦的诗词

1.元旦,好比一个美丽的东西

元旦一来到

我们的脸上

便有了最灿烂的笑容

我们穿上新衣服

显得多麽神气

元旦,好比一个特别的节日

省吃俭用的爸爸妈妈

给你买来许多好吃的零食

还有许多好玩的玩具

都给你买过来

让你感到很惊奇

同时也让你感到了家庭的温馨

元旦节是美丽的

也是快乐的

2.

悦目赏心,神州昌盛山花福

吟诗作对,岁序更新景物华焰火耀长空,色彩斑斓欢度除夕度

金龙腾大地,人声鼎沸喜迎吉祥年岁月峥嵘须搏拼

年华潇洒莫蹉跎点点梅花乐淑气

声声欢唱祝平安

风月焕新,海角天涯皆溢彩

山河铺锦,疆南地北总宜春舞志士,激雄心,歌来红日千门晓

除邪氛,张正气,攀上碧桃四海春举国江山俱似画

满天春色最宜人白粉围墙客疑问

红墙瓦屋燕迷归

3.

鞭炮声响

家家户户合家欢

齐聚一起享安康

我虔诚地希望

在新的一年里

家庭幸福

心想事成

除旧迎新

我们应当

把过去一年里不愉快的事忘掉

就让它成为历史

面对新的一年

我们必须

脚踏实地

戒骄戒躁

为自己的理想努力拼搏

创造新的辉煌

坚信

只要付出了

就必定有收获

新年到

就请你我

许下第一个愿望

在以后的日子里

坚贞不瑜地为之奋斗

一千零一个愿望

愿我们在新一年的天空中

自由翱翔!~

篇2:元旦的诗词

田家元旦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守 岁

(唐)杜甫

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

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

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

新年作

(唐)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元日田家

(唐)薛逢

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出门儿妇去,乌龙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元 旦

(五代南唐)成彦雄

戴星先捧祝尧觞,镜里堪惊两鬓霜。

好是灯前偷失笑,屠苏应不得先尝。

元 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值雪

(宋)孔武仲

东皇点缀一何工,飞下琪花顷刻中。

变尽楼台成夜月,不容车马竞春风。

崎岖广市黄泥污,冷淡群山彩日红。

野叟相逢应更喜,从来盈尺瑞年丰。

已酉元旦

(宋)陆游

夜雨解残雪,朝阳开积阴。

桃符呵笔写,椒酒过花斜。

岁 旦

(宋)宋伯仁

居间无贺客,早起只如常。

桃版随人换,梅花隔岁香。

春风回笑语,云气卜丰穰。

柏酒何劳劝,心平寿自长。

元旦在鹤林偶作

(宋)白玉蟾

东风吹散柳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

从此阳春应有脚,百花富贵草精神。

元旦试笔(选一)

(明)陈献章

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遗草茅知。

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

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

辛未元日书事

(明)陶益

迎春喜是新元日,试笔惭非白雪才。

柏叶未随杯斝动,梅花先傍砚池开。

从官猎猎扬鞭过,舞伎翩翩拥索来。

绮陌尘香游冶客,尽情檀板按歌台。

辛未元日戏笔

(明)张萱

年开节软净朝晖,衡泌栖迟可乐饥。

简竹盈车青未刷,笔花入梦玉常霏。

二三小妇陈椒颂,六七孙孩挽荔衣。

共说春光迟五日,后园桃李已芳菲。

丁卯元日

(清)钱谦益

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

奉母犹欣餐有肉,占年更喜梦维鱼。

钩帘欲连新巢燕,涤砚还疏旧著书。

旋了比邻鸡黍局,并无尘事到吾庐。

辛未元日作(其三)

(清)屈大均

儿女雍和满内庭,綵衣嬉戏即仙灵。

秦家弄玉馀双月,窦氏联珠且五星。

瑶草先春含雪艳,银花不夜吐烟馨。

桃汤献罢催桃叶,天姥扶将下幔亭。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辛未元旦

刘凤梧

隔岁琼瑶种满城,新年犹见雪光明。

初醒东阁梅花梦,忍听西邻爆竹声。

容易抛为游子泪,最难忘是故园情。

四郊烽火迷春色,举世何人说弭兵。

玉楼春·元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浣溪沙·辛未元夕再和

冯幵

广陌娇云转夕阴。梦回清恨压孤衾。小明帘户峭寒侵。

火树阑珊花外市,酒杯恼乱病中心。暗尘笼夜月沈沈。

安平乐慢·辛未元日,和万俟词隐

夏孙桐

剩雪檐梅,新烟院柳,屠苏一盏生香。朝正仗杳,赐酺欢停,云际苑树空望。九陌喧阗,见尘摊宫制,采侣蛮妆。映掩棘驼旁。依然不负韶光。

篇3:了解诗词结构对解读诗词的作用

一、对诗的结构的把握

诗有自己的构成模式:起承转合。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 是旧时诗文惯用的行文方法, 后泛指文章作法。下面我以《师说》为例讲述什么是起承转合。“起”是文章的开头, 一般紧承题目, 如《师说》的第一句:“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便是起, 它紧扣题目的“师”字来谈。“承”是承接, 一般是承接前文做更进一步的解释。《师说》第二段:“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这一段就具体讲述了老师存在的原因和必要性。“转”是宕开一笔转述其他, 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师说》的第三段叙述了当今社会关于从师的风气问题, 不再是单纯对老师的定义进行阐释, 而是关注了更广阔的社会现象, 这就是宕开一笔, 看似与上文疏远了, 实际是加深了文章的内涵。“合”是结尾, 一般扣住题目和开头, 就是和前文合。师说的第四段就是“合”, 从第三段对社会现象的叙述转到呼应前文关于“师”的论述: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在许多的诗歌中也存在起承转合的写法。

例如:

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 (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 鸣弦暂辍弹。闻潮 (起)

府中连骑出, 江上待潮观。观潮 (承)

照日秋空通, 浮天渤解宽。背景 (转)

惊涛来似雪, 一座凛生寒。潮景 (合)

第一联“起”, 交代事件的发生, 呼应了题目的“望潮”:潮水袭来, 发出轰隆隆的声音。第二联“承”, 承接第一联继续交代潮水来临后人们的举动“连骑出”“待观潮”, 气势豪壮。第三联“转”, 不再写壮阔的潮水和盛大的观潮景象, 转而写这一场面的宏大的背景:秋高日明, 钱塘宽阔。烘托了潮水的汹涌, 这一联看似和观潮没什么关系, 但是恰恰是这个宏大的背景丰富了观潮的画面感, 强化了诗歌的豪迈基调。最后一联“合”, 发出观潮的议论, 呼应标题中的“望潮作”:惊涛来似雪, 一座凛生寒。学生如果知道起承转合的结构模式就不难理解诗歌的写作思路, 也就会更好的读懂内容, 尤其是更能明白看似和其他几联不太关联的第三联的存在作用。

如同诗歌的起承转合一样有一些词也是有自己的固定写作模式的。那就是起、结和过片。

二、词的起、结和过片

(1) “起”。起就是词的开篇, 从什么入手写起。

“起”通常有景起、情起、事起三类, 并以景起为多。

景起。即由景入情以景衬情。如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情起。则往往直抒胸臆, 如《满江红》:“怒发冲冠, 凭栏处、潇潇雨歇。”

事起。常采用回忆方式, 构成今昔对比的格局。

辛弃疾的《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锦襜突骑渡江初。”追忆其青年时期起义抗金、率骑南归的军事生涯, 下片则以“追往事, 叹今吾”承转, 写今天罢官赋闲的处境, 从而形成今昔强烈的对比。

(2) 结, 就是词的结尾。

结通常分景结情结两种。

景结, 如清真词“断肠院落, 一帘风絮”。

情结, 如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3) 过片。过片就是文章的过渡之处。

过片处的基本要求是:上片的结处如奔马收缰, 既要勒住, 又要为下片留有余地。下片的起处则须起新意, 辟新境, 并和上片保持血脉联系。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上片赋赤壁壮观, 下片缅怀英哲和自我抒情。上片结处“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江山”句束上, “豪杰”句启下。在起、结和过片中过片对我们理解诗词更为重要。

下面的这一道题就充分体现了词的过片的作用。

霜天晓角梅 (范成大)

晚晴风歇, 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 云来去, 数枝雪。

胜绝, 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 知人倚、画楼月。

题目问:词的上片写了怎样的景?

如果学生能够掌握词的下片前两句是词的过片句,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答这道题就非常容易了。下片的前两句是:“胜绝, 愁亦绝。”其中的“胜绝”是总结上文的, 交代了上片的景是极美的, 所以上片是写了极美的景。

篇4:基于古诗词特质的诗词教学

一、古诗词教学的内容

一般而言,古诗词有4个基本特质:意境美、情感美、建筑美、音韵美。

意境一般是指通过诗词中的物象营造一种境界,寄托一种情感,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全诗只有28个字,却将10种物象巧妙地组合成了一幅凄美的图画,反映出天涯游子孤寂痛楚的情感。

无“情”不成诗,诗词是作者的情感寄托,如陶渊明的《饮酒》就是借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

建筑美在古诗词中多指古诗词的结构、样式、表现手法等,如《诗经》的复沓章法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音韵指的是诗歌语音的音乐性,主要由平仄、押韵、节奏三个要素构成。和谐的音韵能够使诗歌产生一种悦耳动听的音乐效果,而这种音乐效果又能够令诗歌的情感抒发更强烈,形象刻画更鲜明,艺术感染力更强。

弄清楚了古诗词的基本特质,我们也就明白了古诗词教学内容的指向,即带领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意境美、情感美、建筑美和音韵美。

二、基于古诗词特质的教学对策

美学家朱光潜认为:“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出一种诗的境界。”他强调的是经由“直觉”进入诗的境界(即“意境”),因此,“入境”是学习古诗词的核心。这种“入境”的丰盈感受,实际上是诗意在读者心灵深处的恣意绽放。因此,要领略诗意,获得审美感受,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鉴于此,教师教学古诗词应遵循古诗词的特质,按照“诵读—入境—涵咏”的路径设计教学,从而达到有效鉴赏的目的。

(一)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基石

古诗词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的灵性风韵,非吟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因此,要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意境,教师必须加强诵读指导。

诵读古诗词的方法很多,主要有4种。第一,辅以动作的激情朗读。著名特级教师程翔在教学《将进酒》时,抓住作者的感情线索指导学生朗读,要求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特别是在示范朗读和分析品味时,以自己的肢体动作语言将学生带入了诗歌的意境中,使学生进入情境的同时,体会到了无穷的趣味。第二,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第三,添加词语的对比朗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古诗词蕴含的情感,教师可以添加一些语气助词,让学生在比较诵读中更好地理解文意。比如,一位老师在执教陶渊明的《饮酒》时,针对陶渊明诗歌语气平淡的特点,设计了语气词加减法。学生在读“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时,在句末加上语气助词“哪”,变成“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哪)”,读出了诗人心中的感慨。第四,跨越时空的情境吟诵。吟诵这种读书方法在课堂上越来越少,而掌握吟诵技巧的老师就更少,吟诵的目的是再现情境,体会古诗词的韵味,多吟诵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古诗词的意境。

(二)入境是古诗词教学的核心

“入境”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借助意象和想象,但意境又具有整体性,因此,在引导学生“入境”时,教师要注意作品的完整性。下面,笔者介绍几种“入境”的教学方法。

1.意象联想法。教师抓住诗词中的意象,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反复揣摩体味,这是顺利进入古诗词意境的关键。

一位教师在执教《春望》时,从题目入手,提出了一个贯穿全课的问题:在长安城无边的春色中,诗人望见了什么?望不见什么?在授课过程中,他还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诗,然后思考:沦陷后的长安,杜甫望见了什么?请用诗句回答。最后,这位教师还设计了一个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围绕“破”“春”“深”这3个字展开想象,以杜甫的身份,用“在这无边的春色中,我望见 ”的句式描述想象到的画面。在学生“入境”的基础上,教师再指导朗读,同时让学生思考:你读出了诗人此刻内心的什么感受?

这种通过意象展开联想、想象的方法,是最原始、最实用的“入境”之法,在此基础上的品析会更深入、更深刻。

2.一线穿珠法。一线穿珠法是指教学切入点的选择对古诗词的整体性鉴赏起着关键作用,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饮酒(其五)》一文时,教师可以利用诗中“而无车马喧”中的“无”和“此中有真意”中的“有”,进行由“有”到“无”的教学设计。

问题1:诗人的生活中有什么?(由“象”入“境”)

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思考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什么?作者的生活中有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在陶渊明的现实生活中有草庐、菊花、篱笆、庐山、飞鸟等自然之景)

师:请同学们根据诗中的这些景物发挥想象,你会想到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意象,发挥想象,由“象”入“境”,感受诗人眼中的景物)

问题2:诗人心中有什么?(由“境”会“意”)

师:诗人说“此中有真意”的“此中”到底有何“真意”?从刚才所见的“诗意图”,你知道诗人心中有什么吗?(引导学生思考:陶渊明心中有对和平安宁、官场清廉、回归自然生活的向往,他心中的这份真意,是一种高洁傲岸的人生志趣,是在田园生活中寻求内心的自由)

问题3:诗人心中的“无”(由“意”悟“美”)

师:在陶渊明的精神世界里有如此丰富的“真意”,是因为他有所放弃,有许多个“无”,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精神世界有哪些“无”?请用“无”组词,用这个词语概括诗人心中的“无”。(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陶渊明的无求、无争、无拘、无悔、无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结:回归田园之后的陶渊明面对向往的生活,面对眼前的美景,进入了一种“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的精神世界,这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偏是“无我”,而在“无我”的背后却站立着一个本真意义上的“真我”)

教师的这一教学设计,从陶渊明恬淡平和的性格出发,抓住诗中“有”“无”这对反义词设计主问题,由“诗中有什么”到“诗人心中有什么”再到“诗人心中无什么”,引导学生由“象”入“境”,由“境”会“意”,再由“意”悟“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诗歌的审美境界和诗人的“悠然”形象。整节课主线明晰,环环相扣。该教学设计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它直指作品核心,凸显作品的核心价值。

nlc202309090526

3.比较对照法。“青春语文”代表人物王君老师在执教《望江南》《武陵春》两首词时,将两首词整合在一起,设计了一节以“问君能有几多愁”为主题的诗词比照阅读鉴赏课,笔者取一教学片段为例进行说明。

师:请同学们朗读这两首词,讨论这两首词中的女子哪一个更忧愁?请紧扣关键句印证自己的想法。

生1:我认为《望江南》中的女子更忧愁,因为她都“肠断白萍洲”了。

生2:我觉得李清照的愁连船都载不动了,这才是最重的忧愁。

生3:李清照最愁,因为《望江南》中的女子还“梳洗罢”,可李清照却“倦梳头”,一个女子连梳妆打扮都不想了,可见她一定非常愁闷。

生4:我还是觉得《望江南》中的女子更忧愁,她“独倚望江楼”,一个人在那里等呀等,看了一帆又一帆,从早上一直等到“斜晖脉脉”的傍晚,等了一整天,最后还是失望。

生5:李清照已经绝望了,《望江南》中的女子是正在绝望,我认为已经绝望比正在绝望更愁。

……

师:两位女子都忧愁,但愁的对象不同,愁的形式也不同,愁的深度更不同,甚至连表达的形式也不同。现在,请同学们朗诵课文,品味两首词在描绘“忧愁”所用的方法上有什么妙处。

王君老师巧妙地将两首描写“女子愁”的词整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学生通过比较,对两首词的意境、情感有了深刻的体会,因此,运用对比阅读的策略,有利于整合资源,避免古诗词教学的浅薄平庸。

(三)涵咏是古诗词教学的根本

涵咏是品味的过程,即教师引导学生对古诗词的意象进行整体反复的体味,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审美韵味的把握。诵读、入境是学习古诗词的有效路径,涵咏则是学习古诗词的最终目的。如何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涵咏呢?其实,诵读品味、入境体味都是有效的做法,但在引导学生涵咏时,我们还可以采用下面几种策略。

1.诗画结合。古诗词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意境美,因此,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将古诗词中抽象的文字转换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这是学习古诗词的有效路径。

例如,李煜的《相见欢》,每一句都是一幅画。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孤独的词人独自登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如钩冷月图”“桐荫深锁图”跃然纸上;末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作者对愁的体验与感受,是一幅写意的“扰人离愁图”。词中的每一句都是一幅画,几幅画组合在一起,呈现出了一片意境朦胧且浸染着哀愁的画面。

假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带领学生进入词的意境,由词入画,那么对作者的情感把握就水到渠成了。

学习古诗词是一个透过意象进入意境,进而还原诗人审美体验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由诗到画、由画入诗的过程。由画入诗,其实就是在由诗到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评画面之美,此时教师再补充与诗词相关的资料,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角度理解诗意,从而达到与作者情相融、心相通的境界。

比如,学生在想象《相见欢》上阕画面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追问:为什么诗人眼中之景如此凄清?然后再补充背景资料,学生就会明白,这是因为作者的心境使然,最后带着这种心境,站在诗人的角度把他的所见所感描摹出来。如此一来,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就非常深刻了。诗意是“意象”和“情趣”的结晶,也是“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境界,因此,学习古诗词,教师要引导学生再现诗中之画,带着想象中的画面,融入作者的情感,以诗人之心走进古诗词。

2.适时链接。有的学生生活阅历浅,缺少对古诗词时代背景知识的认知,出现“知其意却难以体验其情”的现象,此时教师为学生提供课外链接支援,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意。

以学习《武陵春》为例,当学生谈到“物是人非事事休”时,学生能够说出包含了丈夫之死等带来的愁苦,但难以体会文中表达的心头之痛。此时,教师可以引入词人《金石录后序》中描述婚姻生活的“猜书赌茶”的片段:“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这个链接让学生领会到了词人高雅的情趣和当时无拘无束的生活,对比往昔,学生就会明白“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所蕴藏的苍凉和刻骨之痛。

3.激疑探究。学贵有疑,思源于疑。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设置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以此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达到涵咏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登岳阳楼》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都不能由于他自己或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以这个标准观之,杜甫能否称得上伟大?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围绕问题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最后集思广益。在这样的激疑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意,涵咏诗理。

4.拓展阅读。在拓展延伸环节,教师可以选取表现方法与题材相似或不同的作品,让学生进行对比,加深对主题思想和表达方法的再认识。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比较分析,能够完成知识与能力的建构,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比如,在教学《武陵春》时,王君老师将它与《望江南》进行比较阅读鉴赏,我们也可以拿它与《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进行对比阅读,引导学生感受词人经受的人世沧桑。

正本清源,依据古诗词的特质来教学古诗词,能够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意,有利于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那些融合在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也会内化为学生的人生信念。

(余志明,江苏省初中语文特级教师,语文学科带头人,泰州市语文教育学会理事会成员,泰州市、泰兴市教师职称评审专家组成员,崇尚唯美的大语文教育观,致力课堂教学改革,为市内外同行开设公开课和专题讲座20多次。)

(责编欧孔群)

篇5:元旦的现代诗词

昨天一切

似乎还在眼前桌面上

有是遗憾

有是欣慰

都将封存在记忆箱柜

新年伊始

又是一张洁白宣纸

书写祝福、梦想、期盼

每一笔每一划

不可任意涂鸦

而是注入心血

从二零一一年第一缕曙光

第一轮旭日第一个早晨开始

迈出你自信

而稳健步履

新年伊始

从零开始

零后面有无穷大希冀

幸福痛苦、成败得失

光明暗淡、哭和笑

篇6:迎接元旦新年的诗词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元旦试笔(选一)——(明)陈献章

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遗草茅知。

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

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

元日(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守岁》

唐·杜甫

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

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

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

《元旦》

唐·成文斡

戴星先捧祝尧觞,镜里堪惊两鬓霜。

好是灯前偷失笑,屠苏应不得先尝。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凤城新年辞》

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丁卯元日》

清·钱谦益

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

奉母犹欣餐有肉,占年更喜梦维鱼。

钩帘欲连新巢燕,涤砚还疏旧着书。

旋了比邻鸡黍局,并无尘事到吾庐。

《田家元旦》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元旦试笔(选一)》

明·陈献章

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遗草茅知。

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

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

《屠苏酒》

元末明初·瞿佑

紫俯仙人授宝方,新正先许少年尝。

八神奉命调金鼎,一气回春满降囊。

金液夜六千尺井,春风晓入九霞觞。

篇7:于元旦的古诗词

1、《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鉴赏:

描写除夕夜晚的热闹情景,表达作者脱离官场后心情的愉悦

孔尚任写这首《甲午元旦》的时候已经六十六岁了,在家乡曲阜简居。《甲午元旦》诗分两大段,前四句写除夕,围炉守岁,饮酒消夜。第三句过渡,借分赠。买春钱”暗示旧年已去,新岁已来。后四句转入写元旦。点爆竹,换桃符,听乐曲.拜新年。字里行间,跃动着孔尚任一颗赤诚的童心。《甲午元旦》全诗反映出他脱离官场后心情的`恬静和愉悦。

2、《元旦》

唐·成文斡

戴星先捧祝尧觞,镜里堪惊两鬓霜。

好是灯前偷失笑,屠苏应不得先尝。

3、《田家元旦》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译文】

昨天夜里北斗星的斗柄转向了东方,今天早晨一年又开始了。我已经四十岁了,虽然没有官职但仍担心农事。靠近在种满桑树的田野里耕作的农夫,扛着锄头和牧童一起劳作。农家人推测今年的收成,都说这一年是丰收年。

此诗是描写作者要赴长安应试那年元旦的情况。说自己年已四十尚未有功名奉禄,还在鹿门山隐居,整日跟随老农和牧童去劳动,据占卜今年气象好,都说是丰收年,暗祝自己今年去应试也该遇上好运。

4、《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译文

不要求见面只是希望通过拜贴来问候,因此我的屋中早上堆满了各种名贵的拜贴。

我也随潮流向他人投送拜贴,人们只会嫌弃简慢,而不会嫌弃这其实只是空虚的礼节。

5、《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6、《凤城新年辞》

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7、《丁卯元日》

清·钱谦益

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

奉母犹欣餐有肉,占年更喜梦维鱼。

钩帘欲连新巢燕,涤砚还疏旧着书。

旋了比邻鸡黍局,并无尘事到吾庐。

8、《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9、《元日·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10、《杜位宅守岁》

作者:杜甫

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

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

篇8:基于古典诗词特质的诗词教学策略

古典诗词具有意境美、情感美、建筑美、音韵美四种基本特质, 因此, 古诗词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带领学生去鉴赏这四美。而读者鉴赏诗歌是一个透过意象进入意境以还原诗人审美体验的过程, 所以, 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的有效路径应该是诵读———入境———涵泳。

一、诵读———古诗词教学的基石

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中, 诗是与音乐最近的文体, 严格地说, 诗是用来读而不是用来看的。古诗词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 非吟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因此, 要想引导学生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 就必须加强诵读的指导。

古诗词诵读指导的目的是:读准节奏、读出音韵、读出意境, 最终读出情感。这与诗歌的四个特质是吻合的。

1.辅以动作的激情朗读

著名特级教师程翔老师在教《将进酒》时, 紧紧抓住作者的感情线索来指导朗读, 而且不吝示范, 务求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特别是在示范朗读和分析品味时, 那完全沉浸在诗歌意境中的夸张的肢体动作语言, 将学生完全带入到了诗歌的意境中去了。因此, 在古诗词诵读时, 授课者澎湃的激情、入情入境的指导, 令人在享受课堂的同时, 也品到了学习诗词的无穷趣味。

2.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

现在, 真正敢于示范朗读的教师并不太多, 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我认为最主要的一个原因还是对文本的理解、感情的把握不够。我总以为教师凭借自己的理解范读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 总比播放多媒体录音好。因为教师的现场情绪感染力是非常强大的。

3.添加语词的对比朗读

有时候,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味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可以添加一些语气词, 让学生诵读比较, 这种方法非常形象。比如一位老师在执教陶渊明的 《饮酒》一诗时, 针对陶渊明诗歌语气平淡的特点, 就巧妙地设计了语气词加减法:让学生在读“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时, 在句末先加上语气词“哪”字, 读成“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哪) ”, 借助语气词, 惟妙惟肖地传达出诗人心中的感慨, 然后再让学生不加语气词来读。这一设计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和感觉, 效果也就一下子出来了。

4.跨越时空的情境吟诵

吟诵是一种传承了千年的读书方法, 但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 吟诵这种读书方法在课堂上基本消失, 能掌握吟诵技巧的老师少之又少, 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利用多媒体来播放。关于吟诵, 一定要想好运用的目的, 否则就有可能画蛇添足。吟诵的主要目的是再现情境, 体味古诗词的韵味, 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营造的意境。

二、入境———古诗词教学的核心

“入境”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借助意象和想象。而意境又是具有整体性的, 因此, 在引导学生入境时, 要特别注意作品的整体性。下面介绍几种入境的方法。

1.意象联想法

抓住意象,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反复揣摩体味, 这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词意境的关键。

例如一位老师在进行 《春望》一诗的教学设计时, 从诗的题目中入手, 找到了一个切入点, 提出了一个贯穿全课的主问题:在长安城无边的春色中, 诗人望见了什么?望不见什么?

具体授课时, 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请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诗。然后思考:在沦陷了的长安, 杜甫望见了什么?用诗句回答。

接着, 设计了一个想象活动:要求学生围绕“破”“春”“深”三个字展开想象, 以杜甫的身份, 用“在这无边的春色中, 我望见_______”的句式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在此入境的基础上, 再指导学生朗读, 并让学生思考:你读出了诗人此刻内心的什么感受?

这种通过意象展开联想想象的方法, 是最原始也是最实用的入境之法, 在此基础之上的品析也就更显得深入深刻。

2.一线穿珠法

一线穿珠法, 强调的是切入口的选择和诗词的整体性鉴赏原则, 这个切入口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例如一位老师在进行《饮酒 (其五) 》的教学设计时 (1) , 巧妙地利用诗中“而无车马喧”中的“无”字和“此中有真意”中的“有”字, 进行由“有”到“无”的教学设计。

问题一:诗人的生活中有什么? (由“象”入“境”)

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明白:在陶渊明的现实生活中有草庐、菊花、篱笆、庐山、飞鸟等自然之景。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意象, 充分发挥想象, 开始由“象”入境, 去感受诗人眼中的景物。

问题二:诗人的心中有什么? (由“境”会“意”)

这个环节, 旨在引导学生明白:陶渊明的心里有对和平安宁、官场清廉、回归自然、无拘无束的生活的向往。他心中的这份真意, 是一种高洁傲岸的人生志趣, 是一种回归大自然的人生理想。他于朴实的田园生活中去寻求内心的自由。

问题三:诗人的心中无什么? (由“意”悟“美”)

通过讨论, 学生明白了陶渊明无求、无争、无拘、无悔、无虑,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提升归纳:回归田园之后的陶渊明面对着他所向往的生活, 面对眼前的美景, 精神已经进入了一种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的状态, 这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偏是“无我”。而在他“无我”的背后却站立着一个本真意义上的“真我”。

上述教学设计, 从陶渊明恬淡、平和的思想性格出发, 巧妙抓住诗中“有”“无”这对反义词来设计主问题, 由“诗中有什么”到“诗人心中有什么”, 再到“诗人心中无什么”, 引导学生由“象”入“境”, 由“境”会“意”, 再由“意”悟“美”,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诗歌的审美境界和诗人的“悠然”形象, 整节课主线明晰, 环环相扣, 渐入佳境。

这个设计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其能直指作品核心, 凸显作品的核心价值, 从而找到进入作品的突破口。

3.比较对照法

青春语文的代表人物王君老师在执教《望江南》和《武陵春》两首词时, 巧妙地将两首词整合在一起, 设计了一节以“问君能有几多愁” (2) 为主题的诗词比照阅读鉴赏课。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两首词, 然后讨论一下:你觉得这两首词中的女子哪个更愁?请紧扣原词中的关键词句来印证自己的想法。

(学生讨论交流, 结合诗句发表各自见解)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 教师总结:两位女子都愁, 但愁的对象不一样, 愁的形式不一样, 愁的深度也不一样, 连表达的形式也不一样。请同学们再动情地朗诵一遍, 品味一下两首词在具体描绘愁时的艺术方法各有什么妙处。

王君老师的这节课妙就妙在将两首描写“女子愁”的词整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 通过比较, 学生对两首词的意境有了非常深刻的体味, 对两首词的情感有了非常深刻的评析。因此, 运用对比阅读的策略, 可以促成资源的整合, 避免古典诗词教学的浅薄平庸。

三、涵咏———古诗词教学的根本

涵咏其实就是一个品味的过程, 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意象进行整体的反复的感受和体味, 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审美韵味的把握。诵读、入境是古诗词鉴赏的路径, 涵咏则是诗词鉴赏的最终目的。

如何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涵咏, 诵读品味是一法, 入境体味也是一法, 但在引导学生涵咏的过程中, 我们还可以采用以下一些策略。

1.诗画结合

古诗词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意境美, 所以, 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 把诗歌内容由抽象的文字转换成具体可感的画面, 这是古诗词品鉴的必由之路, 也是古诗词品鉴的诗意之所在, 很难想象那种把古诗词教学当成古诗词阅读解析的行为是一种怎样的行为。

例如李煜的《相见欢》这首词, 可以说每一句都是一幅画面。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 独自登上西楼。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孤身凭栏图”。“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 缺月如钩。俯视庭院, 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 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一幅“如钩冷月图”和一幅“桐荫深锁图”跃然纸上。“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用丝喻愁, 新颖而别致。末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 可谓是一幅写意的“扰人离愁图”。每句诗里都包含着一幅画面, 几幅画面摹画了一幅意境朦胧、浸染着哀愁的图画。

如果我们的老师在鉴赏这首词时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 带领学生走进作者营造的那个特定意境里, 由诗入画, 那么, 对这首词的情感的把握就水到渠成了。

读者鉴赏诗歌是一个透过意象进入意境以还原诗人审美体验的过程, 也就是由诗到画, 由画入诗的过程。由画入诗, 其实就是在由诗到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妙语品评画面之美, 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要营造这样的画面。此时, 老师再适时地补充一些相关资料, 引导学生从诗人的角度去理解诗意诗情。这个过程就是让学生用诗人的眼看景, 用诗人的心表情, 从而达到与诗人情相融, 心相通的境界。

比如, 在学生想象《相见欢》上阕画面的基础上, 老师可以追问:为什么诗人眼中的景是如此凄清?此时, 老师适时补充背景资料, 让学生明白是因为心境使之然, 然后让学生带着这种心境再来看诗歌画面, 用第一人称的形式进行再一次想象, 站在诗人的角度把他的所见所感描摹出来。经过这个环节, 学生对诗意诗情的理解就非常深入了。

诗意就是“意象”和“情趣”的结晶, 诗意就是“超以象外, 得其环中”的境界。因此, 赏析古诗词, 就要引导学生再现诗中之画, 然后, 带着想象的画面, 融入作者的情感, 以诗人之身心再走进诗词, 进而理解诗情。一句话, 诗的终点, 就在诗的源头。

2.适时链接

古诗词教学中, 学生有时会因为生活阅历浅、时代背景知识缺乏而出现知其意难体验其情的隔膜, 此时, 给学生提供及时合适的链接支援, 会有助于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例如:有一位老师在讲《武陵春》时, 当学生谈到“物是人非事事休”时, 学生能说出其中包含着丈夫之死等带来的愁苦, 但由于生活阅历浅, 难以体验到句中体现出来的心头之痛。于是, 老师适时引入了词人《金石录后序》中描述婚姻生活中“猜书赌茶”的一个片段:

余性偶强记, 每饭罢, 坐归来堂烹茶, 指堆积书史, 言某事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 以中否角胜负, 为饮茶先后。中, 即举杯大笑, 至茶倾覆怀中, 反不得饮而起。

这一链接让学生领略到了词人高雅的情趣和当时无拘无束的欢乐生活。对比往昔, 学生深深感受到了“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中所蕴藏的无限苍凉与刻骨之痛。这样的资料链接, 使学生不仅能知“愁”, 还能真正设身处地地感“愁”, 从而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感受, 达到了涵咏的目的。

3.激疑探究

学贵有疑, 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设置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 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品质, 进而达到涵咏的境界。

比如在教《登岳阳楼》一诗时, 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

别林斯基曾经说过:“任何一个诗人都不能由于他自己或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 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 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 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以这个标准观之, 杜甫能否称得上伟大?

一石激起千层浪, 教师针对以上问题“适时点拨, 相机诱导”,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主动探索, 主动发现, 最后互相补充, 集思广益。这样的激疑探究, 真正让学生在诵读古诗词的同时, 理解了诗意, 涵咏了诗理。

4.拓展阅读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在古诗词教学拓展延伸环节, 可以选取表现方法与题材相同或不同的作品, 通过通向印证或逆向对比, 加深对古诗词主题思想和表现方法的再认识。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对古诗词进行比较分析能帮助学生完成知识与能力的建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

比如在教《武陵春》时, 王君老师将它与《望江南》进行通向比照阅读鉴赏, 我们也可以与《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进行逆向对比阅读, 从而引导学生感受词人经受的人世沧桑。

正本清源, 按照古诗词的特质教学古诗词, 一定能让我们的诗歌鉴赏课堂充满诗意, 一定能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 如果这样, 那些融合在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一定会内化为学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

注释

11肖毅.《“有”“无”之间品“悠然”——我教〈饮酒 (其五) 〉》.《语文教学通讯》2013年第4期。

篇9:基于古典诗词特质的诗词教学策略

古典诗词具有意境美、情感美、建筑美、音韵美四种基本特质,因此,古诗词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带领学生去鉴赏这四美。而读者鉴赏诗歌是一个透过意象进入意境以还原诗人审美体验的过程,所以,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的有效路径应该是诵读——入境——涵泳。

一、诵读——古诗词教学的基石

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中,诗是与音乐最近的文体,严格地说,诗是用来读而不是用来看的。古诗词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非吟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因此,要想引导学生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就必须加强诵读的指导。

古诗词诵读指导的目的是:读准节奏、读出音韵、读出意境,最终读出情感。这与诗歌的四个特质是吻合的。

1.辅以动作的激情朗读

著名特级教师程翔老师在教《将进酒》时,紧紧抓住作者的感情线索来指导朗读,而且不吝示范,务求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特别是在示范朗读和分析品味时,那完全沉浸在诗歌意境中的夸张的肢体动作语言,将学生完全带入到了诗歌的意境中去了。因此,在古诗词诵读时,授课者澎湃的激情、入情入境的指导,令人在享受课堂的同时,也品到了学习诗词的无穷趣味。

2.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

现在,真正敢于示范朗读的教师并不太多,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最主要的一个原因还是对文本的理解、感情的把握不够。我总以为教师凭借自己的理解范读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总比播放多媒体录音好。因为教师的现场情绪感染力是非常强大的。

3.添加语词的对比朗读

有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味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可以添加一些语气词,让学生诵读比较,这种方法非常形象。比如一位老师在执教陶渊明的《饮酒》一诗时,针对陶渊明诗歌语气平淡的特点,就巧妙地设计了语气词加减法:让学生在读“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时,在句末先加上语气词“哪”字,读成“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哪)”,借助语气词,惟妙惟肖地传达出诗人心中的感慨,然后再让学生不加语气词来读。这一设计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和感觉,效果也就一下子出来了。

4.跨越时空的情境吟诵

吟诵是一种传承了千年的读书方法,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吟诵这种读书方法在课堂上基本消失,能掌握吟诵技巧的老师少之又少,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利用多媒体来播放。关于吟诵,一定要想好运用的目的,否则就有可能画蛇添足。吟诵的主要目的是再现情境,体味古诗词的韵味,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营造的意境。

二、入境——古诗词教学的核心

“入境”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借助意象和想象。而意境又是具有整体性的,因此,在引导学生入境时,要特别注意作品的整体性。下面介绍几种入境的方法。

1.意象联想法

抓住意象,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反复揣摩体味,这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词意境的关键。

例如一位老师在进行《春望》一诗的教学设计时,从诗的题目中入手,找到了一个切入点,提出了一个贯穿全课的主问题:在长安城无边的春色中,诗人望见了什么?望不见什么?

具体授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请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诗。然后思考:在沦陷了的长安,杜甫望见了什么?用诗句回答。

接着,设计了一个想象活动:要求学生围绕“破”“春”“深”三个字展开想象,以杜甫的身份,用“在这无边的春色中,我望见 ”的句式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在此入境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朗读,并让学生思考:你读出了诗人此刻内心的什么感受?

这种通过意象展开联想想象的方法,是最原始也是最实用的入境之法,在此基础之上的品析也就更显得深入深刻。

2.一线穿珠法

一线穿珠法,强调的是切入口的选择和诗词的整体性鉴赏原则,这个切入口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例如一位老师在进行《饮酒(其五)》的教学设计时①,巧妙地利用诗中“而无车马喧”中的“无”字和“此中有真意”中的“有”字,进行由“有”到“无”的教学设计。

问题一:诗人的生活中有什么?(由“象”入“境”)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明白:在陶渊明的现实生活中有草庐、菊花、篱笆、庐山、飞鸟等自然之景。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意象,充分发挥想象,开始由“象”入境,去感受诗人眼中的景物。

问题二:诗人的心中有什么?(由“境”会“意”)

这个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明白:陶渊明的心里有对和平安寧、官场清廉、回归自然、无拘无束的生活的向往。他心中的这份真意,是一种高洁傲岸的人生志趣,是一种回归大自然的人生理想。他于朴实的田园生活中去寻求内心的自由。

问题三:诗人的心中无什么?(由“意”悟“美”)

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陶渊明无求、无争、无拘、无悔、无虑,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提升归纳:回归田园之后的陶渊明面对着他所向往的生活,面对眼前的美景,精神已经进入了一种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的状态,这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偏是“无我”。而在他“无我”的背后却站立着一个本真意义上的“真我”。

上述教学设计,从陶渊明恬淡、平和的思想性格出发,巧妙抓住诗中“有”“无”这对反义词来设计主问题,由“诗中有什么”到“诗人心中有什么”,再到“诗人心中无什么”,引导学生由“象”入“境”,由“境”会“意”,再由“意”悟“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诗歌的审美境界和诗人的“悠然”形象,整节课主线明晰,环环相扣,渐入佳境。

这个设计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其能直指作品核心,凸显作品的核心价值,从而找到进入作品的突破口。

3.比较对照法

青春语文的代表人物王君老师在执教《望江南》和《武陵春》两首词时,巧妙地将两首词整合在一起,设计了一节以“问君能有几多愁”②为主题的诗词比照阅读鉴赏课。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两首词,然后讨论一下:你觉得这两首词中的女子哪个更愁?请紧扣原词中的关键词句来印证自己的想法。

(学生讨论交流,结合诗句发表各自见解)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两位女子都愁,但愁的对象不一样,愁的形式不一样,愁的深度也不一样,连表达的形式也不一样。请同学们再动情地朗诵一遍,品味一下两首词在具体描绘愁时的艺术方法各有什么妙处。

王君老师的这节课妙就妙在将两首描写“女子愁”的词整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比较,学生对两首词的意境有了非常深刻的体味,对两首词的情感有了非常深刻的评析。因此,运用对比阅读的策略,可以促成资源的整合,避免古典诗词教学的浅薄平庸。

三、涵咏——古诗词教学的根本

涵咏其实就是一个品味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意象进行整体的反复的感受和体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审美韵味的把握。诵读、入境是古诗词鉴赏的路径,涵咏则是诗词鉴赏的最终目的。

如何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涵咏,诵读品味是一法,入境体味也是一法,但在引导学生涵咏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采用以下一些策略。

1.诗画结合

古诗词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意境美,所以,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把诗歌内容由抽象的文字转换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这是古诗词品鉴的必由之路,也是古诗词品鉴的诗意之所在,很难想象那种把古诗词教学当成古诗词阅读解析的行为是一种怎样的行为。

例如李煜的《相见欢》这首词,可以说每一句都是一幅画面。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孤身凭栏图”。“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一幅“如钩冷月图”和一幅“桐荫深锁图”跃然纸上。“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末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可谓是一幅写意的“扰人离愁图”。每句诗里都包含着一幅画面,几幅画面摹画了一幅意境朦胧、浸染着哀愁的图画。

如果我们的老师在鉴赏这首词时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带领学生走进作者营造的那个特定意境里,由诗入画,那么,对这首词的情感的把握就水到渠成了。

读者鉴赏诗歌是一个透过意象进入意境以还原诗人审美体验的过程,也就是由诗到画,由画入诗的过程。由画入诗,其实就是在由诗到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妙语品评画面之美,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要营造这样的画面。此时,老师再适时地补充一些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从诗人的角度去理解诗意诗情。这个过程就是让学生用诗人的眼看景,用诗人的心表情,从而达到与诗人情相融,心相通的境界。

比如,在学生想象《相见欢》上阕画面的基础上,老师可以追问:为什么诗人眼中的景是如此凄清?此时,老师适时补充背景资料,让学生明白是因为心境使之然,然后让学生带着这种心境再来看诗歌画面,用第一人称的形式进行再一次想象,站在诗人的角度把他的所见所感描摹出来。经过这个环节,学生对诗意诗情的理解就非常深入了。

诗意就是“意象”和“情趣”的结晶,诗意就是“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境界。因此,赏析古诗词,就要引导学生再现诗中之画,然后,带着想象的画面,融入作者的情感,以诗人之身心再走进诗词,进而理解诗情。一句话,诗的终点,就在诗的源头。

2.适时链接

古诗词教学中,学生有时会因为生活阅历浅、时代背景知识缺乏而出现知其意难体验其情的隔膜,此时,给学生提供及时合适的链接支援,会有助于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例如:有一位老师在讲《武陵春》时,当学生谈到“物是人非事事休”时,学生能说出其中包含着丈夫之死等带来的愁苦,但由于生活阅历浅,难以体验到句中体现出来的心头之痛。于是,老师适时引入了词人《金石录后序》中描述婚姻生活中“猜书赌茶”的一个片段: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这一链接让学生领略到了词人高雅的情趣和当时无拘无束的欢乐生活。对比往昔,学生深深感受到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中所蕴藏的无限苍凉与刻骨之痛。这样的资料链接,使学生不仅能知“愁”,还能真正设身处地地感“愁”,从而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感受,达到了涵咏的目的。

3.激疑探究

学贵有疑,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设置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品质,进而达到涵咏的境界。

比如在教《登岳阳楼》一诗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

别林斯基曾经说过:“任何一个诗人都不能由于他自己或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以这个标准观之,杜甫能否称得上伟大?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针对以上问题“适时点拨,相机诱导”,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最后互相补充,集思广益。这样的激疑探究,真正讓学生在诵读古诗词的同时,理解了诗意,涵咏了诗理。

4.拓展阅读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古诗词教学拓展延伸环节,可以选取表现方法与题材相同或不同的作品,通过通向印证或逆向对比,加深对古诗词主题思想和表现方法的再认识。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对古诗词进行比较分析能帮助学生完成知识与能力的建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

比如在教《武陵春》时,王君老师将它与《望江南》进行通向比照阅读鉴赏,我们也可以与《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进行逆向对比阅读,从而引导学生感受词人经受的人世沧桑。

正本清源,按照古诗词的特质教学古诗词,一定能让我们的诗歌鉴赏课堂充满诗意,一定能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如果这样,那些融合在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一定会内化为学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

注释:

①肖毅.《“有”“无”之间品“悠然”——我教〈饮酒(其五)〉》.《语文教学通讯》2013年第4期。

②王君.《问君能有几多愁》.《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10期。

上一篇:财务会计二综训报告下一篇:中职学生顶岗实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