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2023-03-15

第一篇: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小学数学说课稿:北师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扇形统计图》说课稿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扇形统计图》是北师版小学数学新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历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认识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这一节课是在以往知识的基础上的深化。本节内容和以后经历数据统计的过程,认识复式统计图有很大的联系,因此在小学阶段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现代公共媒体已经大量使用统计图表表示信息,能看懂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数学素养。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让学生会看图表、会分析图表中的数据并进行必要的推断。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能力目标: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来源与生活。

三、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四、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学生用计算器。

五、教法、学法:[page]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本节课我致力与做好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引导学生复习旧知,引入新知——探索交流,获取新知——拓展延伸三个环节获取新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代社会更需要会学习的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由现实生活的饮食引入:课前和学生进行谈话,说说你家里一天主要吃些什么,并对学生进行健康饮食的教育,让学生知道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

2、课件出示小丽一家三口一天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并让学生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表中的数据。学生独立制作条形统计图,后展示,学生评价。

3、引入新知。

让学生观察表格数据,要求算出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后让学生思考: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类食物的摄入量,能看出每一类食物的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吗?由此引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是:扇形统计图。

(这一环节由生活中最平常的饮食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通过引入新知,激发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扇形统计图。

课件呈现扇形统计图,让学生说说你看到的扇形统计图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叫扇形统计图?让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是用扇形面积的大小(占圆面积的百分之几)来表示各类数量的多少(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对扇形统计图有个初步的了解)

2、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后与同学交流,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再加以概括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从扇形统计图中能够清楚地看到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并与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作对比。[page]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并且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即时练习。

在学生了解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后,课件呈现课后的“说一说”。让学生读一读统计图中的各类信息,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这一环节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拓展延伸。

1、课件呈现课后的“试一试”。

(1)一年级与五年级学生作息时间的分配有哪些不同?

(2)根据统计图用计算器算出他们每天上课、自习、校内外活动、三餐及洗漱、睡眠的时间。

2、课件呈现本班同学某次测验的分数段,让学生说说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加深对扇形统计图的理解,再次体会数学与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总结评价:

说说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你认为这节课哪位同学表现最好

第二篇:小学数学说课稿: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范文

一、教学内容分析:《长方体的认识》是五年级下册第28—29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时对长方体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始,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生现状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但他们的空间想象还不够丰富,本节课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学会运用教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演示等,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教具进行直观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教具准备:长方体实物、长方体框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因此,在引入之前,首先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出示几个长方体、正方体实物巧妙的引出立体图形的概念,揭示课题。(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这样可使学生的认识由平面过渡到立体。)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整体观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有什么发现?平平的。(板书:面)

(2)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感觉?感觉很直,是一条线段。

师指出: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板书:棱)

(3)再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感觉?感到它很尖,很扎手。

师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4)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正方体,指出正方体的面、棱、顶点。

2、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具体特征。[page]

这一部分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通过操作,运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等形式出现,然后交流汇报,逐步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动手中发现,在讨论中明理,在合作中体验成功。)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出示一个长方体框架,先放手让学生自学,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汇报。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

4、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立体图

先让学生把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放在桌上不动,变换着角度去观察,最多能看到几个面?然后动手画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立体图,同时指出,看不到的部分要画成虚线。

(设计意图:从直观形象入手,强化感知过程,清晰学生的表象,有效地建立空间观念,发展想象力,突破难点。)

(三)拓展应用,实践创新:

1、基本练习:

①几有几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的立体图形都是长方体。( )

②长方体的6个面一定都是长方形。( )

③相交于三个项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宽、高。( )

2、看图想象。

先给出长方体的一组长、宽、高,根据要求想象。

3、挑战尝试。你能切一刀,把一个六面体变成长方体吗?(设计意图:这个练习题的设计,既练习了重点、难点之处,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

[附板书]

长方体的认识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第三篇: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说课稿

分数的意义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分数的意义》,我将从以下七个板块来进行说课,分别是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作业设计。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这节课是五年级下册《校园科技周——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信息窗1《船模试航,航模放飞》P9-13。学生在已经学习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之后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假分数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单位“1”的含义和分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获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单位“1”与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

二、说学情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对学生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对单位“1”的理解。学生更喜欢学习较为直观,形象的知识,所以在对学生教学时,需要将抽象的知识与形象的场景相结合,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三、 教法、学法: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与此同时,我将结合实际,合理选择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激活学生的原有认知,促进方法迁移。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

1、 整体设计

我将这节课整体分为以下四大环节:

1、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2、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3、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4、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2、 环节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我将创设船模,航模小组活动的情境。用多媒体展示船模,航模小组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观察。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习教学的生动场景,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直观、具体的感性材料,调动起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热情,为学生理解、总结概念奠定基础。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一)初步感知:出示情境图1“船模试航”。

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请学生回答自己观察的结果,如果一个学生说不完整,再请另一个学生补充。教师引导学生提出:5只航模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的航模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画有5只船模的题卡分一分。

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或者用多媒体展示学生题卡,之后全班交流。教师结合课件演示,适时引领:把5只船模看作一个整体,此处有意识地先出示5只船,在用圆圈将五只船圈起来,直观的显示这是一个整体;平均分成5份,这处,教师在有意识的用虚线将每艘船都隔开,表达出这是分成了五份;1份占这个整体的1/5,这里我们可以将其中一只船变色,这样让学生理解一份的概念。

在学习1/5的基础上,老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两个同学分得的航模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3个同学呢? 请多个同学试着回答。

【设计意图】初步让学生建立单位“1”的思想,在动手画一画和多媒体演示的过程中,体会单位“1”的思想。

(二) 深入探究:出示情境图2“航模放飞”

【提问】同学们,航模要放飞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你观察这幅图,根据图中的这些信息,你又能提出哪些与分数有关的问题?

请不同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如:一小队每组放飞的飞机架数占本小队飞机总数的几分之几?二小队呢?

学生小组交流学习,并请同学说说自己学习的结果。

预设:学生先利用4个飞机模型动手摆一摆,可能会出现1/

2、2/4两个答案。全班进行交流、辩析、补充,得出结论。

教师适时引领:每份是2架飞机,为什么说是占这个整体的1/2呢?抓住这一矛盾,组织学生利用模型再摆一摆,分一分,充分理解把4架飞机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占这个整体的1/2。

课件演示将4架飞机平均分的过程,这里同航模小组演示相同,展示四架飞机,再用一个圆圈将四架飞机圈起来表示一个整体,用虚线讲四架飞机平均分,再将一组飞机变色,并板书结论。

在解决4架飞机的问题之后,让学生根据4架飞机的探究方法,自行独立的解决6架飞机的问题。请同学说说自己的结果,全班交流时,适时点拨:“每份是2架飞机,为什么占总数的1/3呢?”。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探究学生逐步理解单位“1“的思想,培养学生自探索新知,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观察比较

【提问】请同学们观察我们所得到的 分数,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引导学生质疑:两个小队每组放飞的都是2架飞机,为什么表示出来的分数却不一样呢?

让学生先小组讨论,在请不同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检查一下学生对于整体“1”思想的理解。

通过对两个小队飞机放飞情况的比较,得到: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不一样,表示出来的分数也不一样。所以同样是2架飞机,表示出的分数一个是1/2,一个是1/3。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整体“1”这一新知识时,容易造成混淆,这样对比,更有利于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通过前面分、画、摆,让学生对单位“1”有了一定的理解。让学生自己举例子,学生可能会想出,将我们班的同学们看做一个整体,每个小组用分数表示出来。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单位“1”,让学生自己尝试总结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最后再让学生阅读课本,自学分数单位这一内容,发挥学生自学的能力。 【设计意图】概念的形成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经过多次的比较、分析与综合。让学生自己举例子,充分让学生理解概念,引导学生总结概念,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通过各种手段,加深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课上练习我将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是基础题,【自主练习1】是让学生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自主练习2】是让学生根据分数,给图形涂色。这两道题是让学生巩固单位“1”,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其次是综合体,【自主练习5】这道题是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在生活用应用单位“1”的知识;

最后是提高题,【自主练习9】加上题目要求,让人明白是什么题这道题是对学生单位“1”理解的提高练习,充分检查学生对于单位“1”的理解。

五、总结反思,深化认知。

我将引导学生分三个层次回顾总结知识。 知识层面:理解了单位“1”的概念,分数的意义。 能力层面:学会了用归纳的方法总结概念。

情感层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看到生活中分数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很有趣。

六、 板书设计:

七、 作业设计:

我将分两个层次来布置作业:

基础作业,【自主练习

4、6】这两道题是对所学新知识的巩固,适合全体学生来完成;

提高作业,【自主练习8,10】这两道题是对所学知识的拓展与提高,针对学余余力或者感兴趣的同学,其他学生可以视自身情况选作。

第四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说课稿体积与容积

体积与容积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体积与容积》 说教材,对教材进行分析: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物体大小的感知能力,也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时,本课的学习也为以后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做好了铺垫,也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

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童话故事和具体的实践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概念。

2、在操作,交流中,感知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在童话故事和操作活动中,感受数学生活及语文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情况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难点是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说教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由于学生空间想象力的水平有限,教学要更加注重丰富学生对知识的感知。本节课将采用演示与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更加形象,深刻地指导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 说教学准备,教具。课件,两个相同的水杯,两个大小不一的土豆,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杯。学具:24个小正方体。

说教学过程。为了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设计了如下的几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新课开始前,用多媒体展示《乌鸦喝水》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石子占了空间,把水“挤”上来了。向学生提出问题,“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哦,原来是乌鸦放进了小石子。那么,乌鸦为什么要放入小石子呢?原来是小石子占据了空间,使得水面上升了。通过这两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对问题核心的思考和理解上来。和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分析和交流,原来是石子占空间。板书关键词:占空间

环节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此环节,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活动,来达成教学目标 活动一:比一比。

出示两个相同的量杯,倒入等量的水,分别将两个大小不一的土豆放入量杯中,让学生们认真观察变化,提出问题:“同学们看看有什么变化?”(杯子中的水升高了);“那么水面为什么会升高?”(放入了土豆);“它们之间还有什么不同?”(水面升高的高度不同);“为什么水面升高的高度不同?”(土豆一个大,一个小)。让学生明白物体都占又有空间,占所占空间有大有小,板书体积的概念。

活动二:找一找。

找出身边,哪些物体占的空间大,哪些物体占的空间小,联系实际活动,唤起学生对日常所见事物的表象和感受,同时提出水,空气是否有体积?最后通过瓶子装水,吹气球来说明水和空气是有体积的,为揭示容积的概念做好铺垫。

活动三:想一想。

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杯,将其中一个水杯倒满,然后倒入另一个水杯。可能出现溢出和未装满两种情况。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水杯大一个水杯小),通过提醒学生思考,能够容纳物体积的容器才具有容积,容器的容积也有大有小,从而进一步揭示容积的概念。

活动四:试一试。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用小正方体分别搭成不同体积的长方体,让同学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为后面学习计算长方体体积作了铺垫。

活动五:练一练。

要求学生用24块小正方体搭成体积相同形状不同的长方体,从中让学生感受物体形状与体积间的关系,提出问题,“长方体的形状不同,体积变化了吗?”通过学生的讨论,总结意见。板书:形状改变,体积未变。

环节三:反馈练习,应用新知

在这个环节里,要求学生完成课本42页,练一练的第3题,在此期间,我将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对于个别同学存在的题,将个别辅导;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将调解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最优化,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环节四:总结反思,整理新知

要求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忆和总结,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体积 与容积的概念。若有不完整或有歧义的地方,再予以补充。板书课题

环节五:当堂练习,巩固新知

要求学生在课堂独立完成,课本42页的第4题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说课内容,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

第五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说课稿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方体的体积》。 说教材:

《长方体的体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基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时,本课的学习,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也为学习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打下基础 。 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3、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重难点: 根据学生已掌握知识和拟定的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是:理解计算体积的意义,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说教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由于学生空间想象力和思维的局限性,教学要更加注重丰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本课将采用演示与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说教学准备: 教具:等长等宽不等高的长方体a,等长等高不等宽的长方体b,等宽等高不等长的长方体c。

学具:24块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我设下了如下几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新课开始前,出示3个小正方体,拼在一起,排成一排。提出问题:“这是一个什么形状?”。(长方体);“他们体积是多少呢?”(3立方厘米);“同学们怎么知道体积是3立方厘米的呢?”(1+1+1=3)。对,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今天的新课。板书课题,长方体的体积。

环节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此环节,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活动,来实施课堂教学。 活动一,想一想

分别出示三组长方体a,b,c。分别提出问题,哪个长方体体积大呢?它们的长宽高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呢?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总结结论。(长宽相等,高越大,体积越大;长高相等,宽越大,体积越大;宽高相等,长越大,体积越大)。让同学们体会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 活动二,摆一摆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用小正方体分别摆出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分别记录下来它的长宽高及小正方体数量。让学生体会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小正方体的数量关系,以及小正方体个数与体积的关系。让学生体会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就是计算长方体当中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活动三,议一议

在前面的学习当中,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提出问题,长方体的体积该怎么计算呢?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慢慢发现长方体的计算方法。通过学生讨论,总结出长方体的计算方法。板书,长方体体积V=长x宽x高。 活动四,试一试

让学生摆出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体和3厘米的正方体。分别记录下数据。提醒学生,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引导学生总结推导正方体的体积公式。通过讨论,总结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V=棱长×棱长×棱长=a×a×a=a。并板书,计算公式。 活动五,想一想

长方形的面积S=长x宽。长方体的体积V=长x宽x高。提出问题,“长方体的体积还能怎么计算啊?”。通过学生的讨论,总结出结论。长方体体积V=底面积x高。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懂得更加灵活的运用知识。

3环节三:反馈练习,应用新知

在这个环节里,要求学生完成课本47页,试一试的第3题,在此期间,我将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对于个别同学存在的题,将个别辅导;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将调整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最优化,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环节四:总结反思,整理新知

要求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忆和总结,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体积的计算方法。若有不完整或有歧义的地方,再予以补充。 环节五:当堂练习,巩固新知

要求学生在课堂独立完成,课本48页的第2题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V=长x宽x高 长方体的体积V=底面积x高

正方体的体积V=棱长×棱长×棱长=a×a×a=a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说课内容,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

3

上一篇:五年级人音版音乐教案下一篇:五年级人教版语文试题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