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事迹展解读

2024-05-14

二十四孝事迹展解读(共8篇)

篇1:二十四孝事迹展解读

二十四孝事迹展

张竹清 52岁 退休工人

推荐方:朋友张女士

获选理由:“守护生病的母亲”,这是一个简单明白的承诺,张竹清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几乎放弃了自己的家庭。两年来,他顾不上关心自己的妻子女儿,全身心地照顾病痛缠身的母亲。他不一定是女儿眼中的好爸爸,却是母亲心里的好儿子。

事迹:两年前,张竹清办理了退休手续,从自己的家中搬来与行动不便的母亲伏凤英同住。为了治疗母亲的病,他花光了工作30多年的积蓄。一天一天过去,伏凤英老人的腿越来越不灵便,可老人并不害怕站不起来的那一天,她说:“因为我有一个孝顺的儿子,他会照顾我。” 刘嬉玲 53岁 退休工人

推荐方:朋友

获选理由:母亲瘫痪20年,刘嬉玲贴心地陪护着母亲,周到的照顾让母亲从未生过褥疮。母亲感言:“我有世上最孝顺的孩子。”

事迹:老人中风瘫痪后,老人的房间也成了刘嬉玲的房间,照顾母亲是她的生活重心。老人醒着时,刘嬉玲就为老人讲故事逗乐。老人瘫痪在床7年,体重一直保持在50多公斤,正常的三餐要吃一中碗的饭。老人一颗牙也没了,刘嬉玲就用剪刀把做好的菜剪碎和饭拌在一起喂给老人。汪 霞 10岁 学生

推荐方:父亲病友

获选理由:父亲在工地上发生意外住进医院后,10岁的小女儿毅然承担起照顾昏迷父亲的重任。她超出同龄孩子的勇敢与对父亲真挚的爱令人感动。

事迹:小小年纪的汪霞一个人在病床边死心塌地照顾爸爸,甚至放弃了学业。病房里,她帮爸爸做雾化、擦洗身子,喂爸爸吃流质食物,小汪霞每天重复做着这些事。夜晚,为了帮父亲揩痰,小汪霞要起来五六次。小汪霞说:“我长大了一定会对爸爸好,他走不动了,我会买东西给他吃!” 师必学 72岁 医师

推荐方:青云街社区居委会

获选理由:尽管他现在也已步入暮年,可他始终不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30多年来一直精心照顾着年迈的母亲,这种老养老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事迹:师必学的母亲99岁,师必学也已年过7旬。有人私下劝过他:“何必自己受苦,把老人送到福利院也是一样。”对此,师必学从不认同。他说:“俗话说,‘羊有跪乳之恩’,为老人做个全职保姆,亲历亲为,心里踏实些。”师必学把母亲当成家里的“宝”好好照顾着,甚至吃饭时都是先喂母亲吃饱后自己才吃。许宝华 51岁 退休工人

推荐方:北门社区居委会

推荐词:几十年如一日,一刻不离地照顾母亲,从没惹老人生过气。

事迹:母亲年纪大了,身边随时都需要人照顾,于是在1998年下岗后,许宝华就搬过来和母亲一起住,也把老公和儿子也带回了“娘家”。许宝华和丈夫靠打工为生,经济远远称不上宽裕,但这丝毫不影响这个家庭的温暖和谐。现在,许宝华每周都不忘带母亲去社区医院测血压,半个月测一次血糖。每天早上,还会带着母亲去翠湖、圆通寺散步。林淑珍 71岁 退休干部

推荐方:社区居委会

获选理由:14年来,她悉心照顾患老年痴呆症的婆婆,从未骂过婆婆,她是中国孝顺儿媳的典型。

事迹:今年71岁的林淑珍14年来精心照料着如今已94岁高龄的婆婆王金秀。她每天早上6点准时起床,给婆婆倒掉便桶,做好早点,打好洗脸水,给婆婆穿好衣服,扶婆婆下床吃饭。尽管婆婆时常把大小便弄在衣服裤子上,她也从没有嫌弃过,或有过一句怨言,把婆婆收拾得干干净净。王加能 36岁 公务员

自荐

获选理由:无论身在何方,他时刻心系母亲,母亲的快乐是他最大的慰藉。这份孝心平凡、真实。

事迹:从学校毕业,刚被分配到呈贡的部队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回老家把母亲接到身边,把母亲安置在家属宿舍。每天到午饭、晚饭时间,王加能都会抽空从军营到家属宿舍,为母亲做饭,陪母亲聊天。

去年,母亲生了场重病,3天之内失明,王加能一边带着母亲求医问药,一边在极短的时间内筹钱买了一套二手房,让母亲能和家人住到一起。他现在的愿望是:拥有稳定的生活,陪着母亲慢慢变老。吴明霞 37岁 公司职员

推荐方:同事陈先生

获选理由:她每天除了要照顾自己年过七旬的父亲、前夫的母亲、现在丈夫的母亲外,儿子和丈夫也离不开她的关怀。她给予家人无微不至的关爱,使家庭充满了无限温馨。

事迹:当她刚为人母,沉浸在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时,丈夫却因一场车祸离开了她,但内心同样经受着痛苦折磨的她始终坚强地安慰着婆婆,鼓励婆婆坚强地生活。经历了家庭变故后,吴明霞为了让儿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接纳了现在的丈夫,重新组建起另一个幸福的家庭。不论对两个婆婆,还是现在的继母,都关爱备至。她对家人无微不至的关爱,使这个家充满了无限温馨。沈桦秀 53岁 退休职工

推荐方:母亲

获选理由:从10岁起,她就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照顾家中的老人。从外婆、父亲,直到现在的母亲,从来没有间断过,而且做到无微不至、毫无怨言。

事迹:母亲身体不好,1967年后就连年生病动手术,有时甚至不能走动,就连喝水都要人喂,全部由女儿照顾。沈桦秀为了母亲,连自己的丈夫和孩子都顾不上。

“女儿以前帮我们照顾外婆,后来照顾她父亲,现在又是我。她对长辈的照顾总是无微不至,而且从无怨言,我应该跟她说声谢谢!”母亲对女儿也充满感激。

周普仙 51岁 退休工人

推荐方:母亲

获选理由:照顾一个瘫痪病人需要耐心。但照顾一个瘫痪病人30年如一日,则非常人能及。30年中,周普仙对母亲无微不至地照顾,这份持久的爱值得称道!

事迹:周普仙还是个20岁的姑娘时,由于父亲过世早,照顾母亲的重担全压在她这个独生女儿肩上。30多年来,给母亲穿衣服、洗澡、剪指甲、喂饭、倒便盆,周普仙每一件事情都亲历亲为,在她的悉心照料下,老母亲卧病在床30多年,从来没长过疮,浑身上下随时都干干净净。

病床上的母亲周玉芝这样感叹,“我从头到脚都被她照顾得周周到到,这么多年了,她从不嫌我,生了这样一个好女儿,是我上辈子修来的福。” 张凤琼(张家姐弟代表)51岁 退休工人 推荐方:母亲

获选理由:张家5姐弟的孝心支持着母亲与命运和病魔抗争了24年。她们的孝顺和点滴关爱,也给母亲生活中增添了不少幸福的颜色。

事迹:从老伴1981年因病猝然离世起,张家姐弟们的母亲黄秀英老人的身体就垮了。接二连三的病痛折磨让黄秀英几近绝望,是孩子们忍住泪水,以最贴心的照顾把母亲从崩溃的边缘拉了回来。现在,老人已80高龄,虽然无法自由行动,但精神不错。老人现在居住在二姐张凤琼家中,每天早上,张凤琼都会把老人抱到轮椅上,推到阳台,因为那里有孩子们为老人种下的五颜六色的花朵,那也是被儿女们孝心包围的老人幸福生活的颜色。

陈劲松 39岁 会计

推荐方:母亲

获选理由:她在生活中细心照顾母亲,母亲的心愿她尽力满足,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儿子也学会了孝敬老人。

事迹:陈劲松用实际行动孝敬着母亲,母亲喜欢书法、诗词、篆刻,她就开车接送母亲上老年大学。为了让母亲有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她就亲手布置书房。在母亲70岁生日那天,她还专门买了国内的名砚送给母亲。平时经常花钱给母亲买衣服,一买就是成百上千元,女儿的心里总想着母亲。13岁的儿子也在她言传身教下,学会了孝敬老人。张 毅 29岁 驾驶员

推荐方:女友

获选理由:为了照顾患绝症的病母,他把和女友的约会的地方选在母亲病房,谈恋爱也是在母亲病房,就为在老人剩下的日子多陪陪她,为她减轻些病痛带来的折磨。孝顺儿子的关爱让母亲的生命多延续了3年。

事迹:张毅认识女友纪梅是在母亲因患癌症已住院3年的时候。两人相爱后几乎没有单独相处的时间,张毅工作外的所有时间都陪在母亲身边。为了让母亲24小时身边都有人照顾,张毅向单位申请上夜班,与父亲轮班守护母亲。2002年5月份母亲李宝玉被确诊为子宫癌晚期,医生说只能再活3个月。从那时起,张毅就认为,除了多陪在母亲身边,为她减轻些压力,让她感受到温暖,别的已做不了什么。母亲很喜欢旅游,生病后不能出远门,但只要身体稍好,张毅就会带着她去农家乐坐坐,吃吃农家菜,散散心。这样细心体贴的照顾一直持续到2005年年底他母亲去世。马丽辉 46岁 市卫生局公务员

推荐方:婆婆王琳

获选理由:儿媳对公公婆婆的照顾体贴入微,她的细致与贴心在当今社会非常难得。

事迹:2004年10月13日,与王琳相守52年的老伴过世后,坚强的王奶奶打点好行囊,打算搬到老年公寓去住。让王奶奶没想到的是,老伴去世当天夜里,儿子和媳妇就从原本三室两厅的房子里搬来和她同住,从那时起,儿子和媳妇代替父亲,给了母亲家的温暖,这一住就是两年。杨英咏 15岁 学生

推荐方:市民

获选理由:人生百道,孝为先。当“老养老”的孝顺被我们传颂时,阳光少年杨英咏用稚嫩的肩膀撑起家庭,他坚韧不拔的精神与毅力感动了整个中国。

事迹:杨英咏的妈妈涂焕英患严重的眼疾,由于涂焕英本来就患有内风湿疾病,她失明后,家庭就只能靠丈夫一个人来维持。2003年9月,丈夫以出门打工为由,不顾妻儿挽留一走了之,从此杳无音信。12岁的杨英咏没有向现实低头,他找来几块木板,做了一个擦皮鞋的小木箱,每逢周末,便背着鞋箱上街给人擦皮鞋。平日里他就到垃圾箱捡一些别人扔弃的塑料瓶等废品,卖给废品收购站,贴补家用。

从12岁那年开始,杨英咏每天早早地起床,先给妈妈准备好饭菜后再去上学,一日三餐,他都亲手端到妈妈手中。晚上回家后,还要为妈妈擦身子、洗脚。涂焕英病重的日子,他背着她上医院,把作业搬到了病房。涂焕英经常淌着泪说,“我全靠这个娃娃了,没有他我根本就无法活下去。”

杨英咏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全国人民深受感动与震撼,很多市民纷纷为杨英咏一家捐款捐物。杨英咏时刻铭记着母亲的教导,唯有好好读书,才能回报给予他关爱的社会和那些好心人。杨敏克 51岁 工厂干部 推荐方:家人

获选理由:“我能给外婆更好的生活。”20年前,杨敏克用这句话说服父母,把外婆接到自己家中居住,20年过去了,她用行动履行了当初的承诺,她是一个言而有信的孝儿。

事迹:杨敏克精心地给外婆营造了一个晚年生活的安乐窝,90平方米的家中,阳光最好、空气最通畅的房间留给沈庆华老人。照顾一个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小脚老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连洗澡这样的小事,也需要无比的耐心和细心。20年里,杨敏克没有缺少过家人支持和帮助,孝顺让一家人更团结、更亲密。代替父母履行赡养外婆的责任,在她看来,不需要任何理由。雷 鹰 35岁 警察

推荐方:昆明市公安局五华分局

获选理由:女儿、妻子、母亲、警察、派出所所长,这些都是她要扮演的角色。她付出了太多的努力,将这些角色都一一扮演好,在父母眼中,她是一个爱岗敬老的好女儿。

事迹:在父母眼中,雷鹰是一个乖巧的女儿。她刚刚报名到文山参军,母亲就患上美尼尔氏综合症,经常会出现头晕的症状,她便为了妈妈自学医术。平日,雷鹰总不忘给父母打上几个电话,出门在外仍对父母嘘寒问暖。打开家里的衣柜,印花的、刺绣的、绿色、棕色、黑色的,女儿为老人买的各种款式和面料的衣服挂得满满当当。每次出差或是逛街,看到好看的衣服,不论多贵她都会给老人买。周末休息,她还会带着全家去逛公园,只要知道哪里有好吃的、好玩的,也会抽空带着父母去,有好东西首先想到的还是父母。

她也是一个极富爱心的好警察,从不吝惜自己的爱心,曾经资助受骗母女。过去在看守所工作时,她也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化服刑人员。周敏锐 39岁 工人 推荐方:前女友

获选理由:抛开自己的婚姻大事,不想连累别人,全心全意照顾母亲的孝顺儿子。

事迹:周敏锐60多岁的母亲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几乎瘫在床上,是周敏锐一直坚持着,把母亲和家里的事安排得很好。在母亲生病这些年,他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从未有异味。妈妈睡觉的床单和被单也是白白净净,一点污渍都没有。每天周敏瑞除了忙工作之外,就是全心全意照顾母亲的生活、饮食,一个月还要花上几百块钱带母亲看病。至今,周敏锐都没有时间顾及自己的婚姻大事,朋友给他介绍女朋友,他怕连累别人,都婉言谢绝,35岁还没有结婚。马逢俊 43岁 警察

推荐方:市公安局禁毒支队

获选理由:身为一名出生入死的缉毒警察,虽然他不能常在父母身边嘘寒问暖,但他工作尽心尽职,获得了无数荣誉,成了父母心中最孝顺的好孩子。

事迹:儿子的荣誉证书父亲用塑料薄膜包了一层又一层,小心地收藏好,“孩子受过嘉奖8次,评为优秀公务员2次,荣获三等功三次……”掰着指头说儿子的成绩时,父亲眼里满是骄傲。“就算他不经常回家,但我们能理解,尽孝的方式不止一种,家庭观念在他心中从不淡薄。”

儿子出差一定会给父母打个电话,报个平安,让老两口不要记挂,而老人每次都会给儿子同样的祝福,还要嘱咐,千万别给我们买东西了。父亲说:“人民警察的工作需要的就是牺牲小家顾大家,只要他工作尽心尽职,就是我最孝顺的好孩子。” 杨树华 56岁 退休警察 推荐方:妻子

获选理由:当得知陕西农村的老丈母无人赡养时,他主动向妻子提出把年过八旬的老人接到昆明颐养天年,并承诺为老人养老送终。两年多来,他用无微不至的照顾让尝尽人情冷暖的老人重新展露笑容,重拾对亲情的信任。

事迹:2004年,杨树华和妻子李群英把老丈母从陕西老家接到昆明。在女婿家,多年来被亲生儿子互相推诿、虐待的老人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老人耳朵不好,杨树华耐心地用各种手势和她沟通。每天很早,他便为老人买来热腾腾的包子馒头,老人在杨家连碗都没洗过一个。杨树华自己一件衣服穿了10多年,可给老丈母买东西从来都大方,知道老人靠女婿生活心里不安,他从来都不告诉老人各种营养品的真实价格。

夫妻俩细心的照顾让老人身体没出现过大毛病。有空的时候,杨树华还带着老人去翠湖游玩,让老人一点点熟悉这座城市。慢慢地,老人已经习惯了女婿的搀扶,并时常念叨,“我女婿好,比儿子都好!” 栾婉华 47岁 社区主任 推荐方:社区居民

获选理由:栾婉华是社区主任,她除了把日常工作做到位外,还把社区里的所有老人都当自己亲爹娘来照顾。社区居民都说,有太多要感谢她的话,因此想借这次推她参选孝顺儿女的活动,让所有昆明人都知道她的事迹,并向她学习。

事迹:在碧鸡社区,只要向居民们问起47岁的栾婉华,所有人都会告诉你,这名普通的中年妇女是社区居委会主任,同时照顾着社区内286名老人。对于这些老人来说,栾主任就是他们的女儿。

在社区工作的2年时间里,栾婉华把所有的老人当作了自己的爹娘,在她付出辛劳的同时,她还收获着老人们的爱戴和社区居民的尊重。在看到本报举行的评选昆明十大孝顺儿女活动后,社区8名老人联名推荐了这位不是亲生却胜似亲生女儿、给予社区老人们太多关爱的居委会主任。张羽云 57岁 退休医师

推荐方:朋友

获选理由:她把别人给予过的帮助记在心底,再努力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甚至认养了一位98岁的流浪汉,带给老人一个无忧无虑的幸福晚年。

事迹:当得知有一位年过九旬的老人高益双在塘双路露宿街头长达4年,靠好心人的施舍和捡垃圾度日时,善良的张羽云把这个流浪老汉认为干爹,并把老人送到了养老院。光阴飞转,老人在万福园养老院颐养天年快一年了。张羽云每月为老人花费700元左右,其中包括每月给敬老院的500元开支、给老人100元的零花钱,还有买去的营养品。除了金钱,张羽云给老人更多的是亲情的付出,只要有空,她就去看望老人,有时还会带上子女和小孙女。

李树鹃 42岁 个体经营者

推荐方:村民

获选理由:别人孝顺的是父母双亲,李树鹃孝顺的可是70多个没有血缘关系的花甲老人!6年的时间里,她每年的重阳节都会在自己的饭店里为当地老人们庆祝节日,或为行动不方便的老人送礼上门,道一声节日问候。

事迹:从2000年起到现在,每逢敬老节李树鹃都会组织邻村的花甲老人到自己开的饭店过节。如果下雨,她会按惯例把备好的礼物给老人送上门,为老人送上一声节日的慰问。她还说:“大家尽心孝敬老人,才能带动更多的年轻人树立孝顺美德。”

另外,李树鹃还资助了当地多名贫困学生圆上学梦,受助者中现在年龄最大的已经是云南大学大四的学生了;此外,她还自己出钱购买石料为当地村民铺路等。赵 勇 23岁 军人

推荐方:某武警部队

获选理由:在部队里赵勇是一个好兵,在生活中赵勇是一个尊老、敬老、爱老的好孩子。除部队外,赵勇的孝顺事迹还在当地村民中传开,军民都乐于传颂他尊老敬老的故事。

事迹:驻守宜良县汤池镇某地的武警战士赵勇,在2001年春天一次返回的部队的途中,偶然遇见摔伤的60多岁孤寡老人李清秀。从此,赵勇对李奶奶开始了漫长的救助。为了更好地接济这位老奶奶,让她安度晚年,小赵戒烟、向战友借钱,无微不至地照顾老人。

篇2:二十四孝事迹展解读

孝心教育是我校开展的德育特色教育,“孝心”是为人立身之本;“孝心”是巩固家庭亲情关系之本;“孝心”是人类延续之本;“孝心”是发展个人和国家亲和关系之本;“孝心”是构建和谐社会之本。

无论是一句温馨的问候,还是与父母坦诚的沟通;无论是一张小小的祝福卡,还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无论是给父母说声对不起,还是犯错误后的道歉;无论是一张优秀的试卷,还是一本干净的作业。无论是一束鲜花,还是一杯热开水;无论是耐心的倾听,还是虚心的接受意见;无论是做家务,还是去打工体验生活;无论是给父母捶捶背,还是给父母打一盆洗脚水;无论是过年时给父母深深的鞠躬,还是向父母说一声“我爱你们”;无论是有节制的玩耍,还是合理安排寒假的学习和生活„„这些看似平常的事情,确实对含辛茹苦的父母最大的安慰。

我现在开展孝心教育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家乡教育,亲身感受到家乡的美丽和富饶,树立为家乡做贡献的志向。

目录

第一单元:孝心给长辈

-1-扇枕温衾„„„„„„„„„„„„„„„„„„„„„„3-2-拾葚异器„„„„„„„„„„„„„„„„„„„„„„4-3-涌泉跃鲤„„„„„„„„„„„„„„„„„„„„„„5-4-闻雷泣墓„„„„„„„„„„„„„„„„„„„„„„6-5-乳姑不怠„„„„„„„„„„„„„„„„„„„„„„7-6-卧冰求鲤„„„„„„„„„„„„„„„„„„„„„„8-7-恣蚊饱血„„„„„„„„„„„„„„„„„„„„„„9-8-扼虎救父„„„„„„„„„„„„„„„„„„„„„„10-9-哭竹生笋„„„„„„„„„„„„„„„„„„„„„„11-10-尝粪忧心„„„„„„„„„„„„„„„„„„„„„„12-11-弃官寻母„„„„„„„„„„„„„„„„„„„„„„13-12-涤亲溺器„„„„„„„„„„„„„„„„„„„„„„14 第二单元 走进易县

-13-美丽的易县„„„„„„„„„„„„„„„„„„„„„15 第一单元:孝心给长辈

第一课 扇枕温衾(qin)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

译文: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时母亲去世,他对父亲十分孝顺。炎热的夏季,他用扇子给父亲把枕头凉席扇凉;寒冷的冬天,他用身

黄香少年时就精通经典,文采非常好,在京师广泛流传一句话叫做“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时他任职魏郡太守,魏郡遭受到水灾时,黄香尽自己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书籍《九宫赋》、《天子冠颂》。

思考:九岁的黄香是如何对待父亲的? 做一做:模仿黄香,看谁能做到。

第二课 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是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译文:蔡顺,汉代汝南人,少年时父亲去世,对母亲及其孝顺。当时正在王莽战乱时期,又遇到饥荒,柴米非常贵,母子俩只能是用桑葚来充饥。一天,他们恰巧遇到赤眉军,该军士兵大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母亲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赤眉军很可怜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大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来表示敬意。

思考:赤眉军是如何对待尽孝的蔡顺的?

第三课 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接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译文: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作为自己的妻子。夫妻俩人孝顺父母,他家距离长江有六七里路,庞氏常常到江边去取婆婆喜欢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俩就常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一个人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为风大,庞氏取水回来晚了,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把她赶出家门。庞氏临时住在邻居家里,一天到晚辛苦的纺纱织布,把所得到的积蓄托邻居送回家里孝

敬婆婆。之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赶出家门的事,让姜诗把她接回来了。庞氏回家这一天,院子里忽然喷涌出泉水,味道和长江水一样,每天还有两天鲤鱼跳出来。从此,庞氏就用这些孝敬婆婆,不用走很远去江边了。

思考:姜诗的妻子庞氏是如何孝敬老人的? 做一做:善于发现母亲对待长辈的孝心。

闻雷泣墓

王裒(pou),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lu)莪(e)》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母亲。

译文: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人,学识渊博,能力非凡。他的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后,他隐居起来,教书来生活,一辈子都不面向西边坐,表示永远不做晋朝的臣子。他的母亲在世时特别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刮风下雨,听到雷声时,他就跑到母亲的坟前,跪下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的时候,每次读到《蓼(lu)莪(e)》篇,他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母亲。

思考:父母过世后,王裒做了些什么?

做一做:阅读一篇思念父母的文章。

第五课 乳姑不怠

崔山南,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译文:崔山南,唐代博陵人,做官到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纪已高,牙齿掉了,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洗漱后,都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这样持续了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咐的一样,孝敬祖母唐夫人。

思考:古人尽孝的做法如何传承下来?

第六课 卧冰求鲤

王祥,琅(lang)琊(la)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伺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译文:王祥,琅(lang)琊(la)人,亲生母亲早年就去世了,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生病了,他悉心伺候,继母想吃活鲤鱼,正是天寒地冻的时候,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吃后,果然病好了。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来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思考:从王祥的做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做一做:做一份尽孝的计划。

第七课 恣(zi)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译文: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心入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光着身子坐在父亲床前,任凭蚊虫叮咬也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思考:吴猛的孝心与做法,你有什么看法?

做一做:用自己的智慧为父母做一些事情。

第八课 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力气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

译文: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跟随父亲到田里割稻子,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后叼走了,杨香手无寸铁,为了救父亲,全然不急忙跳上前去,用尽全身力气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思考:杨香舍己救夫的故事,让你想到了什么?

做一做:寻找一些孝敬父母的故事。

第九课 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译文: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亲去世,母亲年纪大,生病非常严重,医生嘱咐用鲜竹笋做汤。正是严冬季节,没有鲜笋,孟宗没有什么办法,独自一个人跑到竹林里,扶着竹子哭泣。过了一会儿,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看见地上长出几个嫩笋。孟宗非常高兴,采回来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好了。后来他官至司空。

思考:为了母亲的病能够得到治疗,孟宗怎么做的?

第十课 尝粪忧心

庾(yu)黔(qian)娄,南齐高士,任孱(chan)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的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译文:庾黔娄,南齐高士,任职孱(chan)陵县令。到任不到十天,忽然感觉心里惊慌出虚汗,预感这家里有事,就立马辞去了官职返回到家乡。回到家里,才知道父亲已经病重两天了。医生嘱咐说:“要想知道病情的轻重,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就行了,味道苦就是好的。”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道甜,心里十分担心,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用自己的身体代替父亲去死,黔娄安葬了父亲以后,并守制了三年。

思考:庾黔娄是如何尽孝心的?

做一做:写一篇自己爱父母的作文。

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译文: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亲生母亲刘氏被嫡母嫉妒,不得不改嫁给别人,五十年中母子互相没有消息。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堂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四处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发誓不见到母亲永远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堂,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思考:为了寻找生母,朱寿昌放弃了什么?

做一做:采访一下长辈,他们是如何看待“孝”的?

第十二课 涤亲溺(niao)器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译文:黄庭坚,北宋分宁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然身居高位,但侍奉母亲却竭尽孝心和诚意,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思考: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是如何尽孝的?

做一做:讨论一下,我们小学生,在新时代中如何把孝的内涵理解好,做好并传承下去。第二单元 走进易县

第十三课 美丽的易县

易县在中国河北省中部偏西,是保定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太行山东麓,拒马河和易水的上游,因易水得名。易县,古称易州,她西倚太行山脉,东临冀中平原,位于河北省中西部,保定市西北部。易县距北京120公里,天津160 公里,保定60公里,处于京津保金三角地带,区位十分优越。县境总面积为2534平方公里,总人口56万,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易县是河北省环京津都市圈35个县份之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全国首批14个千年古县之一,是河北省文化名城、河北省唯一一个上榜的全国50个最美小城之一,是国家级森林公园(易州森林公园),是国家林业局颁布的中国绿色名县。

易县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神奇的大自然为易县创造了众多的秀丽河山,悠久的历史为易县留下了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自然景观与文物古迹于县内星罗棋布。仅国家、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多达58处,其中清西陵、燕下都、紫荆关、老子道德经幢、荆轲塔、北福地史前遗址、战国丛葬墓群、双塔庵双塔8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主要旅游景点有:清西陵、狼牙山、燕下都、荆轲塔、易水湖(保定南湖)、紫荆关、道德经幢、龙湖、洪崖山、云蒙山、满族风情村、战国文化城等。

篇3:古代二十四孝故事:百里负米

【故事】仲由是春秋时期鲁国人, 字子路, 孔子的得意弟子。 他性格直率勇敢, 非常孝敬父母。 因为从小家境贫寒, 为人非常节俭, 经常吃野菜度日。 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 但怕父母营养不够, 身体不好, 很是担心。 家里没有米, 为了让父母吃到米, 他必须走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 再背着米赶回家里, 奉养双亲。

百里之外是非常远的路程, 也许现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两次。 可是一年四季长期如此, 就极其不易。 然而仲由却甘之如饴。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 不论寒风烈日, 都不辞辛劳地跑到百里之外买米, 再背回家。

后来, 他父母双双过世, 他南下到了楚国。 楚王聘他当官, 对他很是礼遇, 俸禄非常优厚。 每天吃的是山珍海味, 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 过着富足的生活。 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而感到欢喜, 反而时常感叹, 哀伤父母早早过世。他是多么希望父母仍然在世, 和他一起过这样的好生活呀!可是, 即使他想再负米往返百里之外奉养双亲, 都永远不可能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当父母在世时, 即使我们没有丰厚的供给, 事事也要以父母为先, 处处以父母为主, 时时想着父母, 这才是真正的孝行。

篇4:新二十四孝

观点一:孝本来没有绝对标准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问题迫在眉睫。而在家庭养老仍为主流的情况下,子女孝顺与否,确实事关老年人的晚年幸福。“新24孝”的出台,说明大家意识到着力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只是诸如“教父母学会上网”、“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支持单身父母再婚”、“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等这样简单的内容,有多大意义,引起不少人的质疑。

这“24孝”可能也是根据一些社会现象总结而来,有一定针对性,但要说这些就代表了“孝”,则未必准确。看看这新24孝的内容,并没有比春节晚会上传唱的歌曲《常回家看看》走出多远。实际上,“孝”本来没有什么绝对标准,子女孝顺与否,父母冷暖自知。硬生生地总结出什么标准,初衷再好,折射出的都是一种惯性的行政思维模式,社会效果可想而知。

老龄化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关心,首先需要解决的,不是水过地皮湿的简单号召,不是急于发布口号,或编唱什么歌曲和童谣,而是脚踏实地地一步步从净化社会风气、重铸社会道德,修补孝道伦理出发。说到底,一个社会的“孝道”,应该是民间自发培育而成。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实实在在为老年人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实事来引导,比如解决老年人的“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的问题。多建一些公立的养老院,多关注孤残老人的心理救助,比发布“孝”的行动标准意义大多了。

观点二:尽孝何必“标准化操作”

毋庸讳言,随着标准化操作概念的推广,新“24孝”不仅其内涵无限丰富,所涵盖的范围也日渐宽广,乃至于我们时时为标准所困、为操作所累。与工作中的标准化操作不同,生活中原本应展现公众丰富多彩的一面,然而在标准化的束缚中,我们就像是同一种形象的简单复制粘贴,生活也变得索然寡味。当尽孝也要对照标准逐一完成的时候,令人情何以堪!

标准化操作强调的是服从,用在工作中自然无可指摘,然而用在日常生活中,却不免变换了味道。包括尽孝在内,伦理道德需要的是发自内心的认可与遵从,倘若没有了这样的精神内核,无论形式再怎么丰富,都不免只留下一具形式主义的躯壳。令人遗憾的是,社会管理者似乎越来越青睐于通过标准化定义塑造躯壳——教人从内心深处接受道德感召无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相比之下,制定行为标准又是多么的简单易行。只是不知道,忽略了心灵感召的标准,究竟能有多少实践意义?这种避重就轻的行为,又何异于买椟还珠?

观点三:倡导尽孝更要有制度保障

新“24孝”行动标准发布的最大意义在于,其将“孝敬”细化为简单易行、便于操作的实际行动,并切实强调了“孝道不是责任,而是机会”的含义。原因很简单,尽孝首先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认同,一种不会等到“机会成熟才去尽孝”的情感表达,一种力所能及、从容自然的行动付出。新“24孝”行动标准的发布,若能让更多人理解“孝敬”的含义,并能促使更多人用自己的方式去切实践行,相信更多的人、更多的家庭能因此受益,更加温馨和睦。

然而简单分析不难发现,广义上尽孝的完成,从来都不是单向度的。比如说,在新“24孝”行动标准里,对为数不少的“漂一族”而言,“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这样原本不是很复杂的事,很多人做起来却不轻松。在分析“工薪阶层为什么难于常回家看看”这个问题时候,有报道便总结出“请假太难让回家没有时间”、“买票太难让回家难度加大”、“生活压力让回家成本变高”等原因。当很多人的尽孝变得“力所不能及”的时候,强调制度保障,也就显得大有必要了。

所以,每一个“上有父母”的人完成尽孝,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与环境条件作为基本的支撑。比如说,我们的养老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如果足够完善健全,每一个人对父母现在的养老、对自己未来的养老,便少去很多“前路茫茫”、“心里没底”的忧惧和担心;再比如,每位职工的休假权如果都能得到根本的保障、针对每位工薪阶层的收入分配改革都能尽早落地——进一步说,每位工薪阶层如果都能生活得更为体面、更有尊严,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有时间、有能力去完成比新“24孝”行动标准更高、更全方位的尽孝。

编后语:

篇5:新二十四孝三

今天是重阳节,祝福天下所有的老人健康快乐,《新24孝》的专题,讲述儿女与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老人需要的是什么,你能付出什么?

记录篇

听父母讲往事

父亲开始怀旧的时候,正好是我的青春期。

很多年后看到这句话:当一个人开始怀旧时,他已经老了。

现在想来,或许是了吧。那时候,父亲已经快50岁,额头上的皱纹越发深刻,鬓角也泛了白。每天早上的晨跑也缩短了距离,下午的饭桌上,开始用几杯小酒消磨时间……

当时却全然不觉,只是每每他端起酒杯开口说“那时候”,我定然会果断地爬起来找借口溜了,常常是手里抓着半个馒头——很不习惯那样的他,明明是个性很内敛的人,忽然就变得絮叨起来。而那个青春期的我,一门心思都放在外面日新月异的“花花世界”。

后来考了大学离开家,终于不用再听他那种怀旧的开端,故此,好多年后也不知晓他的“那时候”都说给了谁听,又都是些怎样的故事。

终于可以坐下来耐心听他回忆往事的时候,属于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病床上,他被病痛侵袭到无法入眠的夜晚,我守在他身边,轻轻给他扇扇子,他便缓缓开口。我听清楚了,他说他小时候,大约五六岁的样子,祖母摸着他的`脑袋说,他以后会离家很远,后来果然走了很远……又说,当年第一次和外公见面,感觉外公很威严,为此这么多年,一直都不由自主地让着母亲、护着母亲……还说,去当兵时,一个字都不认识,当了两年,就可以写文件了……

没有什么头绪,也没有衔接,想到哪里说到哪里,琐碎、恍惚……那是我所不知道的他的时光,我也第一次知道了,除了父亲,他还曾经是个顽皮的孩童、倔强的少年和孤独的青年……

于是我看着他,祈求上帝可以再多给我一些时间,让我陪着他,在那些幽然的黄昏听他诉说往事,

资料

他又是多么想说给我听,以一个老去的父亲对孩子的亲近和依赖。

可是现在,我只能在他坟前,倒上两杯酒,对他说:“爸,来,说给我听啊。”

和父母一起出席重要活动

带父母一起参加三姑六婆的聚会,显示出你们家是一个团结的集体,会让你的父母在亲戚朋友面前倍儿有面子,如果你在众人面前表现得温良恭顺,二老就更爽了。想想那些带着名犬逛街的人,他们享受的荣光,跟你父母这时的感觉完全一样。

给父母拍照

儿子放暑假,我带着他和父母一起去了趟香格里拉。8月是滇西北的雨季,蓝天白云成为奢侈品,可是我们参观松赞林寺的那一天,老天爷很给面子地出了太阳,金碧辉煌的寺庙在阳光和蓝天下格外耀眼。

一边走,我一边帮父母拍照,母亲总是很郑重地放下手里的袋子,整理好衣衫,又拢拢头发,末了,看一眼父亲,又埋怨说:“你看你,头发乱糟糟,也不整理一下!”要么就说:“眼睛看镜头嘛!你老是看天做什么?”

我一边笑,一边为他们拍了很多照片。高原紫外线强烈,即使并非日日晴朗,他们在镜头里的脸庞还是一天比一天黑,笑容也一天比一天灿烂。

半个月后回到家里,收拾行李打扫房间什么的,也就把相机存储卡里的照片给忘记了——自从有了数码相机,大家似乎都是这样,反正照片就在那里,不会像胶卷一样过期曝光,因此也不着急拿出来看。其间也回过几次娘家,父母也没主动问起过。

直到昨天,星期六,我终于在回娘家之前想起了照片的事,并且把照片拷到了U盘上,给父母带过去。

当我把照片拷到弟弟的电脑上,给父母一张张展示时,他们脸上的高兴与一丝丝羞涩令我惭愧——原来他们是那么期待这些照片,也许我之前每次回来他们都翘首以盼,可是担心我不方便或有别的原因,所以总没有主动问过我,直到我把照片拷来,才能见到父母这么开心的笑容。

篇6:读《二十四孝》有感

读《二十四孝》有感

暑假我阅读一本《二十四孝》,这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妈妈告诉我这本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有些地方是不值得学习的。比如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妈妈说古时候有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听完妈妈的话我对“孝”字有了新的认识.。

篇7:读《二十四孝》有感

这篇故事发生在北宋年间,主人公是一位著名的文学、书法家——黄庭坚。虽然官当的很大,但每天晚上,他都会为母亲涤洗马桶,常年如此,从不间断。我从这里被他那“孝”的精神感动了,我想:平常北宋时官当的`很大的人只要吩咐下人去做就行了。可他却自己亲自为母亲涤洗马桶。。。想一下现在的我们,爸爸妈妈让我们干一些活都不肯,这可真是天壤之别啊!记得有一次,我正在玩我心爱的电脑,不希望有任何人来打扰我,可就在这一时候,妈妈跑过来对我说:“儿子,下去给我倒垃圾。”我假装没有听见,继续玩。妈妈只好自己下去倒垃圾,上来时还不小心摔了一交呢。

还有一次,我正在认真的做作业,妈妈因脚疼不能洗衣服,妈妈让我帮她洗衣服,我答应了,随便弄了几下就完工了………。

篇8:二十四孝事迹展解读

孝道思想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一直处于“百善孝为先”的首要地位, 对国人性格心理和道德规范以及整个中国历史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 传统中国文化可称为孝道文化, 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上的社会。由于历代儒学之士皆大力宣扬孝道观念, 关于孝道的论述比比皆是, 再加上封建统治者屡屡推行“以孝治天下”, 孝道政治大行其道, 以至于曾国藩曾说“读尽天下书, 无非是一个‘孝’字”;著名学者黎鸣也在《中国人性分析报告》中指出, 中国人最主要的生活习俗是孝敬父母, “孝”是唯一显示中国人的精神的真诚之处, 中国就是靠“孝”支撑了两千多年的文明。从《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古代启蒙书籍中的孝道教化, 到岳父、文天祥、邓世昌等众多仁人志士的“精忠报国”, 再到皇帝儒士集注《孝经》、选官任贤“举孝廉”、严刑厉法惩“不孝”等等, 孝道思想几乎渗透到整个封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影响到其中的每个成员。

几千年来, 孝道思想在塑造国民性格、维系家庭和谐和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而对孝道思想影响最为重大和深远的, 当首推秦汉之际由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 (清代纪昀《四库全书总目》) 编纂而成的《孝经》和元代郭居敬撰辑的《二十四孝》。从古至今, 只要人们讨论起孝子孝心、孝行孝道, 大抵都会对《孝经》中的“夫孝, 天之经也, 地之义也, 民之行也”、“夫孝, 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等至理名言推崇备至, 还会对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枕温衾”、孟宗“哭竹生笋”等《二十四孝》中的孝子孝行赞叹不已。《孝经》被看作是“孔子述作, 垂范将来”的经典, 是我国古代孝道思想的总纲, 在唐代即被尊为儒家经书, 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其所宣扬的“忠孝”思想形成了我国传统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和基本道德规范, 被人们冠之以“人伦的至理”。《二十四孝》则是对《孝经》经义配以案例进行阐发的民间读本, 是对普通民众进行孝道教育的普及性教材, 其产生后还被后人配以图画诗歌、刻为石刻铭文、编成说唱材料而在民间广泛流传, 所选孝子也被誉为“几千年孝道的典型人物”。

《孝经》在形式上是孔子和曾子师生二人的对话经整理而成, 在内容上则以“孝”为中心集中阐述了儒家的孝道观念, 认为“孝”是天规民行、天经地义之事:“夫孝, 天之经也, 地之义也, 民之行也”;认为“孝”是诸德之本:“夫孝, 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 “人之行, 莫大于孝”;还认为“不孝”是最大的罪过:“五刑之属三千, 而罪莫大于不孝”。《孝经》还移孝作忠, 认为“忠”是“孝”的升华, 首次把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君子之事亲孝, 故忠可移于君”, “夫孝, 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总之, 庶民用“孝”可以修身理家, 统治者用“孝”可以“治国平天下”, “孝”甚至无所不能:“孝悌之至, 通于神明, 光于四海, 无所不通”。《孝经》主张把“孝”贯穿于人生的始终, “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 孝之始也。立身行道, 扬名于后世, 以显父母, 孝之终也”, 并提出了“居则致其敬, 养则致其乐, 病则致其忧, 丧则致其哀, 祭则致其严”等五个方面行孝的具体要求。此外, 《孝经》还详细规定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不同等级的人行孝的不同内容。综而观之, “孝”既鲜明地体现了儒家“敬而已矣”的“礼”, 又突出地体现了其“亲亲”和“爱人”思想的“仁”, 确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最高道德准则。事实上, 儒家正是把“孝”作为“修身齐家”的基础, 并以孝劝忠, 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最高政治目的——封建“忠孝一体”的思想即出于此, 孝道政治化也从此开始。

由于儒家的孝道观迎合了普通百姓“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父慈子孝”、“家和业兴”等人生需要, “以孝治天下”又适应了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稳定统治的需要, 所以在历代儒家学者和封建帝王的倡导推动之下, 孝悌观念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社会道德原则, 几千年来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并合力促成了在民间更具影响力的《二十四孝》的产生。《二十四孝》集中了从唐尧时期到北宋年代的二十四个孝子竭诚孝亲的典型故事, 包括虞舜“孝感动天”、汉文帝“亲尝汤药”、曾参“啮指心痛”、闵损“单衣顺母”等等。这些孝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有男有女、有老有少, 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 他们不仅都是《孝经》经义的忠实实践者, 而且多数的帝王、卿大夫和儒学弟子还是“孝”的“传道士”和“卫道士”, 为社会各类成员树立了孝行榜样, 成为历代孝道教化的典范。

《孝经》与《二十四孝》是理论与实践、根源与果实的关系:《孝经》是《二十四孝》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根据, 《二十四孝》则是《孝经》的具体实践和成功范例。尽管《孝经》和《二十四孝》中有很多糟粕, 充斥着因果报应、天赐神助、蒙昧愚蠢等封建迷信的色彩和荒诞残暴的内容, 但其中也确有精华之处, 也有很多可信、可敬甚至可学的地方, 尤其是“忠孝一体”的国家观念和竭心尽力为父母排忧解难的真情实意, 已浸透入历代中国人的血脉之中, 成为孜孜以求、建功立业者的精神支柱和广大老百姓津津乐道、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孝经》与《二十四孝》在中国封建社会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具体而深刻地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观和伦理内涵, 成为中国古代“孝道”的集大成者和经典案例。

新近发布的《二十四孝》是对《孝经》和古《二十四孝》的扬弃, 是在古《二十四孝》基础上的创新。新《二十四孝》的内容集中体现在“居则致其敬, 养则致其乐”两个方面, 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孝道思想中最关键的因素和最合理的内核, 又摒弃了夹杂其中的糟粕成分和政治化倾向, 更加科学合理和富有人性化。新《二十四孝》语言平易, 标准具体, 与时俱进, 非常贴近现代人的生活, 如“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支持单身父母再婚”等内容, 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 儒家孝道思想最基本和核心的涵义就是“善事父母”, 最重要的就是子女能发自内心地关爱父母, 对其“敬”爱有加;不仅要在物质上赡养亲人, 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抚慰亲人, 使其“乐”享天年。孔子曾强调说:“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乎?”此言正指明了行孝的关键所在,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似乎更有针对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绝大多数人已丰衣足食, 供养父母的吃、穿、用等物品也基本不成问题, 但不能“善事父母”、对父母予以尊重并使其心情愉快的问题则在不少人身上相当突出。究其主要原因, 一方面是这些人对中国传统的孝道思想学习的不好、继承的不够, 没有弄清楚行孝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也与缺少新时期行孝的范式有关, 不知道该如何行孝——总不至于再全拿古《二十四孝》的模式去行孝, 况且也无仿效的“条件”和可能了。诚然, 随着社会的变革、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文化事业的昌明, 我们现在的物质条件、社会关系、生活方式、科技文化以及道德观念等都已与封建时代大为不同, 新时期的孝道观念和行孝方式也必须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新时期要求父母与子女在政治、法律和人格上相互平等、独立, 行孝不只强调子女应对父母关爱、遵从父母的决定, 还更多提倡互尊互爱, 对父母也不能像庚黔娄 (尝粪忧心) 、郭巨 (埋儿奉母) 一样丧失人格、侵犯人权。绝大多数人也不会再去相信虞舜 (孝感动天) 、董永 (卖身葬父) 等惊天动地的神话故事, 也不用像仲由 (百里负米) 、吴猛 (恣蚊饱血) 那样艰难痛苦地生活, 更不会效仿王祥“卧冰求鲤”、丁兰“刻木事亲”等迷信愚昧的荒诞之举;取而代之的是注重“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等日常小事。还有“移孝作忠”的“忠君”思想也被扬弃为忠于人民、报效祖国之志。因此, 新《二十四孝》是一脉相承传统孝道思想的合理内核并应运而生的, 且简洁易懂、简便易行。由于现代社会生活的繁杂忙碌和人们各自修养与处境的不同, 新《二十四孝》倡导的孝行标准并非人人都能全部做到, 它只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 其积极意义就在于引导和提示人们, 无论怎样都要多多关爱自己的父母, 设身处地地为父母着想, 使他们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颐养天年, 不一定非要拘泥于各种条条框框之中。这也正是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的传统孝道思想的关键因所在。

总之, 孝道思想是中华文明的一支奇葩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它不仅带给人们情感的寄托和终极的关怀, 也促进了中国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更塑造了中华民族爱国爱家、孝亲敬老、广施博爱、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要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家的孝道思想,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使尊老孝亲、博爱互助的优良传统在当今时代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吴崇恕, 李守义.《二十四孝》与《孝经》的关系及其扬弃[J].孝感学院学报, 2004, 24 (4) :10-13.

[2]兰辉耀.《孝经》的孝道思想探析[J].孝感学院学报, 2012, 32 (1) :12-16.

上一篇:春之颂作文600字下一篇:食品安全法培训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