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设计系

2024-05-05

城市规划与设计系(通用11篇)

篇1:城市规划与设计系

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一、学科发展历史及现状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源于1958年创建的“城市与居民区绿化”专业,创始人陈植教授是我国杰出的造园学家和现代造园学的奠基人,与陈俊愉院士、陈从周教授一起并称为“中国园林三陈”。他为我国现代造园学构筑了基本框架,也为我校园林专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5年,在徐大陆教授、郦湛若教授、刘旭云教授等老一辈园林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硕士点在我校设立,拉开了我校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更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序幕。

二、学术队伍情况

高学历、年轻化是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硕士学科教学队伍的特点。本学科现有专职教师21人,具有教授职称者1人,副教授职称者1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人员15人,占总人数的71%。45岁以下教师18人,占总人数的86%。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系统。

目前本学科下设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研究、园林历史与理论研究、城市人居环境理论研究三个研究方向。

1.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研究:本方向重点研究城市绿地与城市环境的复杂关系,致力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以及园林建筑、工程设计理论与实践。长期以来承担多项部省级项目研究任务,研究成果达国内先进水平,并在城市建设中应用,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我国城市和园林建设作出了贡献。

2.园林历史与理论研究:本研究方向从园林发展历史入手,探讨与总结中西方园林发展的脉搏,园林思想形式与风格的演变过程;追踪当今国内外园林理论的最新动态,研究园林行业中的重点与热点内容,研究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

3.城市人居环境理论研究:本研究方向从城市总体规划入手,以城市规划理论为核心,结合经济学、社会学、环境学、生态学、区域学等学科,采用综合分析方法,剖析城市问题,探讨了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三、科学研究情况

本学科自2001年4月以来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有江苏省扬州市、宿迁市、盐城市、山东省临沂市、枣庄市、兖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浙江省下渚湖湿地公园、山东泰安天平湖水上公园、江苏金坛市顾龙山公园、愚池公园规划研究,安徽师范大学新校区景观规划研究等课题百余项,近三年内拥有科研经费1530余万元,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平均科研经费12万元/年·人。目前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有居住区景观绿化模式研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方法研究、河北省遵化市、迁西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江苏省徐州市云龙湖风景区总体规划研究等42项课题,其中部省级7项,承担的科研项目的经费合计826万元。5年来本学科来共发表论文82篇,出版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著14部。这些成果的取得极大地促进了学科的发展,提升了学科地位,丰富了教学内容,对学科梯队的成长及复合型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发挥了重大作用。

四、人才培养

5年来本学科共招收硕士生122人,已授予硕士学位41人,目前在学硕士研究生97人。2003年至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来源50%主要以地市级项目为主,20%以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部省级项目和其他项目占30%。本学科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

五、工作条件

本学科近三年在投入229万元用于购买仪器设备的基础上,又分期、分批投入近50万

元改善工作条件,满足研究生教学的需要。现共有园林景观VR实验室、园林工程及建筑、园林设计等5个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环境优越的专业实验室,总面积720多平方米,万元以上实验仪器设备40余台。本学科中外文藏书合计26 万多册,拥有中外文期刊86种。工作条件的不断提高,为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城市规划设计系

城市规划设计系成立于1996年。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现有专职教师10人,教师以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日本九州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及本校毕业生组成的高质量教学研究队伍,其中博士4人,博士生5人,硕士1人;高级以上职称2人,中级及以下职称8人。城市规划设计系注重教学质量和教育模式的创新研究,积极广泛参与各类城市规划与设计项目,曾主持、参与各类教学改革项目11项,规划设计项目81项,获各类教学、规划与设计奖17人次,出版专著7部,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

本系设有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研究方向主要涉及城市空间发展理论、城镇规划设计技术与新农村规划建设等问题。包括:(1)城镇总体规划,特别是中小城市的发展与规划研究;(2)城市设计,尤其是环境景观设计的研究;(3)居住区规划及其环境设计研究;(4)拓展新农村规划建设关注领域,特别是历史文化名村、景中村(风景区中的村庄)的保存与改造研究;(5)人居环境研究,关注城镇环境更新、修复与治理领域。

城市规划设计系主任:唐晓岚

城市规划设计系支部书记兼系副主任:崔志华

城市规划设计系师资力量:张磊、方程、李志明、梁会明、刘伟、申世广、殷 洁、张帆

篇2:城市规划与设计系

a.前景效益之一:由于西部拥有优良的旅游资源察赋条件,随着西部

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条胜的根本改善,旅游业将具有投资少,收

效决,积累率高的特点。而且若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管理,对生态环

境的破坏也是极其有限的。

b,前景效益之二:,JV丈有计划的规划和建设,改善当地环境生态

小气候,建立符合绿色建筑体系的人居环境。c.前景效益之三:度

假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及经营可以提供相

当数量的农村贫困人口就1-}脱贫和发展的机会。根据国际经验,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勃过巨人员,全社会就能增加5个彭倒卫机

会。尤其在西部贫困地区分布较广,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发展旅游

业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一条脱贫之路,摆脱以往部分地区因贫困而

破坏生态,越破坏越穷的恶性循环,促进社会经济的良胜发展。d.前景效益之四: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运输业这个长期以来束缚西

部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将得到根本改善。b.国家将安排大量的财政拨款与银行贷款指标投入西部大开发中,重点扶持西部地区电站、电讯、环保、水不J等基石出设施建设。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将为当地旅游度假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e.前景效益之五: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对于当地的建设和经济发展有先导作用。f.前景效益之六二有利于促进当地与外界的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人员等多方面的交流,提高地方知名度,促进以旅游度假地的资源优势引发当地经济发展所必须的各种要素,由经济发达的客源地向旅游地逐渐渗透,从而促进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前景效益之七:为当地人民和游客提供渝悦身心、审美休闲的场所,引导和满足人民消费想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方面发展。h.前景效益之八:旅游度假区内及其周围区域有丰富的自然原始土地资源。旅游度假区及其所依赖的较大范围的风景旅游区和自然保护区的设立洲吏旅游地建立起“仁地银行”。可以起到保护大片原始空地,降低过高的建设发展密度的作用。i.前景效益之九:可促进当地自然环境遗产二和地方民族文化的保育。

篇3: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

1 解析城市空间

1.1 空间:

城市空间是空间的一种, 空间一词用于建筑是近百年的事情, 后来对城市进行设计, 空间便移植入城市中, 成为城市空间。

1.2 空间概念:

一直以来, 西方建筑师这样教授我们什么是空间:这是一种图底关系。把房子当作实体, 周围环境作底, 我们只看得见房子;如果把房子当作底, 房子周围的形状就出现了, 这便是空间。

1.3 城市空间:

城市中的空间, 即城市中的人们所体会到的包罗万象的感受。简言之, 就是城市中及各建筑物之间的可被人们领会的所有的空间。人在任何时候都在领会城市, 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的构成:研究城市空间, 必然要对其分解, 以期得到它的构成要素。既然城市空间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 必然得从人的知觉、心理、行为角度加以分析。

本原问题即第一性问题, 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研究城市空间的本原, 也就是探讨城市空间从哪里来的, 是什么东西决定城市空间的问题, 从而知道城市设计者的任务, 知道设计师应该设计的是什么。

城市空间就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那种包罗万象的感受, 城市设计者就应千方百计的创造城市所能提供出各种感受。什么决定这种感受呢?根据什么来设计呢?城市空间感受的根源是什么呢?城市与社会生活;与经济、工程技术;与思想意识;与运动;与时间等都有密切联系。各种因素都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变化。究其共性, 这些全都是“人的行动”———人在城市中的行为运动决定了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感受, 人们在城市中的行动方式的变化决定了城市空间的变化, “人的行动”即城市空间的本质。

2 空间发展的研究与城市规划学

城市规划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 其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 (或土地利用) 提供空间结构。这种规划也称“实体环境规划”。但在研究对象上, 城市规划需要满足城市综合发展的需要与人们对生活的要求, 它涉及城市的外观形式、性质与分工、产业发展与布局、社会发展与设施、规模投资及城市各部分的组成、管理、政策等。而空间应该是更为基础的理论, 它与城市规划的结合, 是从一个侧面研究城市的形态。

从广度来说, 以往的认为由产业布局的点状规划到交通布局的线状发展再到以创造更好的环境、改善居住与工作条件为目标的面状规划的三次时间并没有解决城市发展的社会病症, 应该探索更整体与立体的规划, 即在国土范围内建立“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的整体割据和发展模式。特别应注重城乡空间一体化的发展, 处理好城市与乡村的作用和关系, 强调在大城市地区和城市密集地区建立一种共同发展的秩序, 从而促使区域的整体良性发展。

2.1 空间意识与行为模式

文化观念与理想空间: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构成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准则, 由此而形成社会空间, 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普遍的事实。

2.2 人为环境与空间建构

建成环境与空间的肌理:建成环境, 指城市中非自然因素形成的人造环境, 是由城市中已建成的城墙、街道、桥梁、建筑物、构筑物等构成。除一些特殊因素外, 大部分的城市空间发展都与建成环境有关, 城市是一个连续生长和不断更新的有机体。

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和不同地点、功能的城市, 其建成环境能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由此形成不同的空间肌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 城市空间的肌理不断有新的变化。现代中国城市形成了新的空间肌理特征, 具有了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等功能划分, 每个区内的建筑密度、高度、体量、布局方式等也都有所差异, 形成了整体的不均质、粗犷的空间肌理, 并在不同的空间层次上都有新的变化。这说明空间肌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与社会、生产、生活和技术相适应。

3 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3.1 场地设计

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 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基础上, 组织场地中各组成要素 (建筑物、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工程系统) 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 尤其是建筑物 (对于室内空间的要求是建设目的中最主要的部分, 这使建筑物成为一个项目最主要的内容, 建筑是场地设计中的核心内容) 与其它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这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 (道路、广场、停车场等) 、绿化景园设施 (绿化、景园小品等) 、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 (工程管线) 的详细设计。

(1) 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一是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二也是主要的, 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 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 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这些要求一般包括: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 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方面的控制以及对交通入口的方位规定等。它们会对场地设计尤其是布局形态的确定构成决定性影响。

(2) 对用地性质的规划: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上, 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这一项目只能在某一允许区域内选择基地地块;对用地进行开发的场地设计, 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该地只能做一定性质的使用。

(3) 对用地范围的控制:规划是有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的。

(4) 对用地强度的控制:是通过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实现的。对容积率、建筑覆盖率最大值及绿化覆盖率最小值来限定, 可将基地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畴之内。

(5) 对建筑用地范围的控制:由建筑范围控制线来限定。即基地允许建造建筑物的区域。城规中一般都要求建筑范围控制线从红线退后一定距离。规划中对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 在场地设计中也应同时予以满足。其中, 区划法和土地细分法是真正的法规, 设计指导原则只是一种引导性的控制手段。

3.2 我国城市规划的误区

历史上由于种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 我国的规划设计与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的设计之间一直难以区分, 这种现象造成我国的控规地从美学和视觉效果出发, 缺乏对土地经济体制的全面认识。在控规立法上, 应该注意两个原则:a.对用地的控制要符合土地建设开发的经济规律。b.一切对地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应该在立法中有明确的规定。

(1) 结合环境。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 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 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 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

(2) 造型。有自己的风格, 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 不变中起变化。这方面板材效果良好, 直接、明了、轻巧。

(3) 理性。承传历史文脉, 用抽象化的手法引用或延续历史的痕迹。

最重要的是把视线集中在人的视觉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思考。视线所能及范围内着重考虑:高层建筑顶部以及多层不上人屋顶等视线不能及处简洁处理, 体现一定秩序, 满足可能的俯瞰效果, 并从墙面倾斜、局部层高处理等来控制人的视线和控制小环境, 比如:曲面玻璃, 将天空反射向地面、局部低层或镂空引进阳光等。

篇4:绿色城市规划与设计重点

关键词:绿色城市;生态可持续;以人为本

长期以来,中国城市发展过于粗放,导致资源浪费极其严重,恶化了居民的居住环境。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讲,绿色城市发展道路是不得不走的。但是,绿色城市规划设计牵扯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人、社会、自然如何在同一平台下自由发展,如何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才是绿色城市理论的核心。因此,推行绿色城市模式,需要在社会上获得全方位的支持,公民要理解绿色城市的核心概念,这样才能使得城市规划实行时获得理想效果。

一、绿色城市对经济、环境、生态的重要作用

(一)明确绿色城市的定义

绿色城市,简单来说就是城市管理者为实现城市竞争力的提升,通过制定一系列的长远规划,并坚持贯彻实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采取的城市发展模式。

(二)提高居民对绿色城市的概念认识

绿色城市一个很重要的支点在于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而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中国居民历经三十多年的经济变革,深受环境污染的侵害,对于改善环境污染的诉求是极为强烈的。政府应加大宣传攻势,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公民对于绿色城市的概念认识也会不断提高。

(三)全民参与,社会各界共同推动绿色城市的建筑与发展

绿色城市依据以往至今城市发展的基本要求,结合本城市的实际情况,了解本城市的特点之后进行设计与规划。绿色城市的一个首要目的就是要改善居住环境,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这在规划设计中要摆在突出位置。因此,在城市的规划中要广泛收集民意,听取社会各界对于绿色城市的看法,对各类意见及建议进行总结与归纳,不断在实践中摸索,找出适合本城市发展的道路。

二、绿色城市相关规划设计的落脚点

(一)注重人的理念,重视人的开发

城市的主要功能大体有三种,首先是居住功能,其次是商业功能,再次是军事功能。在绿色城市的规划中,人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了解人的需求,重视人的存在。所以,规划的制定要结合过往城市建设的经验,着重分析人的愿景。随着城市绿地的不断减少,人与城市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减少城市污染,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就要重视人的因素。合理、科学的制定相关城市规划政策能够有效促进人的居住体验、人的出行、人的娱乐,从而提升人的幸福指数,提高城市规划的建设质量。

(二)坚持绿色出行,支持环保企业的发展

现代化交通工具有力的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城市居民的外出提供了诸多便利。但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传统出行方式给环境带来的巨大侵害。另外,传统的建筑模式,也带来了庞大的建筑垃圾,我们距离低碳经济越来越远。所以,我们倡导低碳出行,绿色出行,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我们的空气质量。我们支持环保企业的发展,不仅仅是环保企业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环保企业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

同时,改变对于建筑垃圾的处理方式,发展绿色科技,对建筑垃圾进行废物利用,能源再生。政府应加大对环保的资金投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环保领域。政府应对改善环境起到重大作用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奖励。同时,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举行大型环保活动。另外,对大型污染企业要下定决心,该关闭的关闭,该罚的罚。不能因为其贡献着财政收入而令其恣意妄为。

(三)注重平衡性、可行性的基本要求

最近十年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城市人口激增,打破了城市生态平衡,城市人口超过了城市的环境承载能力,给城市带来了诸多问题。所以,控制好城市规模,掌握好城市与人口的平衡性,成为规划中非常重要的节点。在设计中,一方面要利用好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对居民的生活空间进行合理设计,另一方面,要合理利用城市用地,减少城市用地不必要的浪费。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对各类地标性建筑严格控制审批。但同时也要考虑到人文因素,保护好城市古建筑,做到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的结合,提升城市的人文性。

(四)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

在实行绿色城市时,要严格按照计划的基本原则。绿色城市的建设是一件系统性的长期工程,必须严格按照规划中的纲要进行。合理规划整个城市的空间结构,充分尊重居民意见,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居住需求,尊重居民的多重选择。在居民楼设计阶段,建立咨询评估机构,及时的听取民意。树立绿色住宅的基本理念,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空间,减少人为因素对居民居住环境的破坏。

注重社会、居民两者之间的协调性,使绿色、健康的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在系统性的规划中,坚持科学、民主的原则,最大限度的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时,增强城市的竞争力,调整产业结构及布局,使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远离城市,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形成绿色城市、绿色出行的良性循环。

(五)选择多样化的植物种植与节能策略

合理的绿色植物栽植能够减轻热岛效应对城市的影响,减少城市高能耗,节能减排。在传统的植物种类中取其精华,挑选适合本城市种植的植物,形成具有本城市独具特色的植物景观,此举对于改善城市居住环境是极为重要的。同时,也要不断引入新的植物种类,从多渠道打造城市的绿色环境。

同时,政府应当注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节能减排产业是新兴的、具有良好前景的产业模式,政府应在此构建着力点,为城市发展铸造新的引擎。

三、树立牢固的创新意识,在实践摸索中不断前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拥有先进的城市管理模式,城市的管理者若不坚持实施,那最后,再好的政策也只是虚谈。所以,城市的管理要具有连贯性、系统性、可持续性。朝令夕改只会劳民伤财,招致更大的发展隐患。在具体工作中,政府在不断吸取经验教训的同時,更要建立不同城市间互助的交流平台,敢于将自己的不足说出来,敢于将自己的痛处说出来。推进工作也不能操之过急,要分门别类一步一步推行,切不可遇到阻力便退缩。

对于城市管理的农村部分,政府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城市与农村的良性循环。同时,绿色城市的推行更需要在政治制度上进行创新改革,对于家长式管理要坚决抵制,发挥民主评议制度,为绿色城市的推行提供政治理论上的支持。深化改革,在改革中不断创新,才能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绿色城市模式。

结语

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城市的全方位发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才是绿色城市规划制定的目的。城市的发展关乎人类的命运,城市的发展追求的不是速度,而是在有规划、可控的条件下实现长远发展。历史反复告诫人类,不合理的、不科学的发展最终会招致自然的报复。绿色城市的实践需要长期进行摸索,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我们制定规划进行长期的指导,为城市与自然达到双赢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许德毅.绿色建筑和绿色城市的关系解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150-152.

[2]赵峥,张亮亮.绿色城市:研究进展与经验借鉴[J].城市观察,2013,26(4):161-168.

[3]曾坚,左长安.基于可持续性与和谐理念的绿色城市设计理论[J].建筑学报,2006,(12):10-13.

篇5:城市规划与设计简历表格

城市规划与设计简历表格以下由大学生个人简历网为您提供的城市园林设计与管理个人简历模板可作为参考,同时还有更多相关文章如这篇技术经济及管理个人简历范文为模板更详细内容请继续望下阅读本文!

 基本信息    个人相片
姓 名:   性 别:
 
 
民 族: 汉族 出生年月: 1991年3月17日
证件号码:   婚姻状况: 未婚
身 高: 173cm 体 重: 60kg
户 籍: 广东湛江 现所在地: 广东广州
毕业学校: 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 学 历: 专科
专业名称: 工程造价与管理 毕业年份:  
工作年限:   职 称:  
 
求职意向  
职位性质: 全 职
职位类别: 建筑工程-工程造价师/预结算

 

建筑工程-城市规划与设计

房地产-房地产开发/策划主管/专员

 

职位名称: 预算员 ; 规划设计员 ;
工作地区: 广东湛江 ; 广东深圳 ; 广东广州
待遇要求: 2300元/月 需要提供住房
到职时间: 一周内
 
技能专长  
语言能力: 英语 B级 ; 普通话 一般
计算机能力: 证书 初级 ;
 
教育培训  
教育经历:
时间 所在学校 学历
培训经历:
时间 培训机构 证书
 
工作经历  
 
所在公司: 广州筑正建设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时间范围: 5月 - 201月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 建筑、房地产、物业管理、装潢
担任职位: 监理员
工作描述: 工作经历:在公司担任施工现场监理员,负责公司的资料、工程上的`质量、进度、造价的管理;在校期间:-在学校的图书馆做兼职; 20 荣获英语B级
离职原因: 目标与兴趣
 
其他信息  
自我介绍:  
发展方向: 我对造价管理,规划设计比较感兴趣,因为数字和图纸能够让我感到兴奋,从而我要去追求自己的目标而奋斗。
其他要求:  
 
联系方式  
   

篇6:城市规划与设计个人简历

个人概况

姓 名:

出生年月:1986年9月

毕业院校: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学    历:无

联系电话:

性 别:男

政治面貌:团员

专 业:建筑工程

手    机:

电子邮件:

教育经历

1994年7月至7月于甘肃省陇西县向阳小学就读小学

207月至7月于甘肃省陇西县文峰中学就读初中

207月至7月于甘肃省陇西县文峰中学就读高中

207月至207月于河南省平顶山市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就读大学

在校奖励情况与实践经验

在校期间获得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荣誉称号,

 

城市规划与设计个人简历

 

7月至209月与北京振远保安公司担任某大队班长,就业期间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其他工作人员严格要求,以及合理的解决人员之间的矛盾,全心全意为小区的人身财产安全尽心尽责!

年10月至1月,于平顶山市某娱乐中心担任服务员,就职期间从不偷懒,对每一位顾客热情服务,做到客人满意我的职责!

207月至年8月,于平顶山市佳田集团鑫田贸易有限公司担任业务员,就职期间能吃苦耐劳,不怕苦不怕累,能够将货物及时的发放到各大超市,能让顾客第一时间吃上新鲜的伊力酸奶!

2008年8月至11月,于甘肃省陇西县陇兴建筑监理公司担任监理员,就职期间认真做好每天的监理日记和专业工程师交代的各种事物,并且严格要求施工人员按照图纸规范,认真细致的做好在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出现错误立即从新作业,出现较大问题时,能够第一时间通知专业工程师进行补救!

技能水平

熟练掌握了建筑施工,工程测量,建筑结构,工程计价等专业知识,在实际中得到了应用,能够使用水准仪,经纬仪,旋转仪,计算机等算取建筑工程费用,依照图纸进行定位和放线,能发现图纸中的设计缺陷,分析力学性能以及观察出在施工工程中问题等。

自我评价

本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思想品德端正,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思考问题敏捷,对待突发事件不慌乱并及时应对,待人和善!

本人在工程设计,工程测量及工程计价方面有浓厚的兴趣!

本人能够很好的胜任贵公司的职务!

求职意向

篇7:城市规划管理与设计个人简历

姓名:XXX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87年10月

身高:162cm

籍贯:湖北

居住地:武汉市

民族:汉

政治面貌:团员

求职类型:应届毕业生

毕业院校: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专业:城市规划管理与设计

移动电话:

E_Mail:

QQ/MSN:

☆ 工作经历

7-8月 暑假英语授课

12-1月 武昌花卉市场实习

5月份 在武汉植物园,和各大公园实习半个月

☆ 技能水平

高级花卉工 熟悉AutoCAD potoshop 3Dmax软件

☆主修课程

CAD POTOSHOP 3D 园林城市设计规划与管理 园林苗圃 园林树木 园林工程 园林工程项目管理 插花艺术 盆景学 摄影 园林经济管理 花卉学 园林概预算

☆ 自我评价

具有良好的手绘能力,熟悉AutoCAD potoshop 3Dmax软件,自信开朗大方,工作负责,有良好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 求职意向

篇8:论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城市,规划

引言

21世纪以来, 国家经济快速的增长, 城市的规划建设工作也进入了新的阶段。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促进其环境保护意识逐渐的加强, 城市规划过程中的生态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人们生活的过程中,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主要环境, 其不但要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 还要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因此, 在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要立足环境保护, 做好生态城市的规划工作, 做好城市的生态规划,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 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具体体现

1.1 生态化环境

要想做好城市的规划设计, 首先要做好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生态城市规划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环境与城市发展两者间的相互矛盾问题。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时, 要平衡两者间的关系, 在最大程度上确保城市环境不遭到破坏的前提下, 实现城市的和谐发展。因此, 要全面的考虑将自然景观与城市中的生态环境设施有机的融合,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 合理的进行土地资源配置, 完善城市绿色生态系统建设, 增大城市的绿地覆盖面积, 将城市的大气污染等问题进行合理的治理。另外, 要做好固定废弃物的回收工作, 促进其实现再利用, 帮助人类同自然共同和谐发展。

1.2 生态化社会

在进行城市的规划设计工作时, 还需要增强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实现生态化社会的建设。加强对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生态建设, 培养居民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促进其采用正确的生产生活模式, 把环保意识以及生态城市规划理念逐渐培养成居民自身的潜意识行为。另外, 完善城市的服务保证体系, 促进现代化城市的服务效果的提高, 减少城乡之间的差距, 从而帮助城市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自然、和谐, 大大的促进社会的生态城市规划的进行。

1.3 生态化经济

在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其生态建设不但能够确保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还能确保城市经济稳定的增长, 促进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 以保护社会的生态资源, 实现自然资源重复的利用。生态化经济还能够促进了城市绿色生态农业加速发展, 加强清洁能源的推广, 以降低工业污染, 有效的保护自然资源。

2 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面临的困难

就目前而言, 我国城市的规划建设工作, 局限于诸多外部的因素及环境, 导致在城市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结构体系建设等诸多方面均有着诸多纰漏。在城市的周围, 分布着诸多大型的企业, 在这些企业日常生产的过程中, 不但会耗费大量的能源, 甚至还排放出多种工业废料, 造成城市受到严重的污染。所以, 要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发展进行严格的监管, 才可以做好城市的生态规划工作, 加强其生态管理水平。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 我国的环境污染越发严重, 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 水土流失、物种灭绝、水污染、泥石流以及噪声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频发, 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此类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口增长、城市工业化、城市大量开发等原因导致的。我国属于人口大国, 如果想要进行全面的人口控制是不可实现的, 因此城市的生态规划建设受到了限制。此外, 城市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过度开发、乱砍滥伐等现象得不到控制, 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且, 因为目前我国的城市工业化发展水平处于较低的地位, 且加工工业较多, 耗费大量资金的同时还造成了极大的环境污染, 特别是有些企业为了利益, 盲目的破坏自然资源, 加剧了环境的恶化。

3 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对策

3.1 加大自然生态资源的利用

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 而大自然经过长期的发展, 能够进行很好的自我修复, 因此, 在进行现代城市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的这一优势。在生态城市规划的过程中, 要将目前已有的自然条件进行合理的利用, 减少资源的浪费, 就能够在节约自然资源的同时降低污染物的产生, 实现节约型生态城市的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中, 要将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要素进行合理的保留, 将原材料进行加工实现再利用, 从而实现原有生态资源的保护。此外, 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 采用人工的方式完善资源的利用, 帮助此类资源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

3.2 合理的研究, 科学的进行规划

城市的规划设计工作, 不但影响着城市未来的发展及建设的思路, 其还是城市后期的建设工作的基础, 是建设活动的主要核心。所以, 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是, 一定要对其可行性进行充分的分析, 结合新时代的特征, 以生态环境保护优先为原则, 做好现代化的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在进行实际的规划时, 不但要对城市的经济效益、生态环境等进行综合全面的考虑, 还要对此类内容进行合理的研究, 科学的进行规划工作。

3.3 保留好自然景观

城市的自然景观包含多方面的内容, 主要有河流、山川、林地等, 此外, 还有文明古迹等历史文化。此类自然景观,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同自然环境已经形成了共同生存发展的平衡状态, 所以在城市生态规划设计时要对自然景观进行保留。值得一提的是, 城市生态规划设计还要做好原有的自然景观同城市新景观互相融合的设计工作, 保证其自然景观同城市发展设计能够有机的结合, 在城市化建设的同时加强人文景观的渗透, 保证人类的生态文明不会遭到破坏。

3.4 整体规划, 各要素共同的发展

在现代城市的规划建设中,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目的主要在于创造出一个以建筑与园林为主, 其他自然景观互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城市化的自然生态体系。在进行建筑的生态规划设计时, 要对其平面及空间的规划设计采取高度的重视, 特别要做好城市主要街道两边的建筑群规划设计, 保证其不会影响到正常的交通。此外, 要重视高层、超高层的建筑设计, 控制其数量的同时要加强低层生态建筑的设计。而对于园林景观设计, 需要对城市的广场、公园等公共景观的设计进行重点的规划, 将生态文明同历史文化有机的结合, 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另外, 对于工业园区的建设, 要尽量进行生态化的建设规划, 加强循环经济的发展, 重点发展城市旅游业等生态产业的建设。

3.5 加强城市生态化交通的建设

目前, 随着经济的发展, 汽车的使用量加大, 全球的汽车拥有量每年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中国也不例外。因此, 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造成了城市生态的极大压力。在进行现代城市规划的过程中, 做好生态城市规划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生态化交通建设。要想做好生态化交通的建设, 就要大力的发展公共交通,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实现城市公共交通的全面发展。在对城市的交通进行生态化规划的过程中, 选择出行方式时要以绿色、环保、节能的交通工具为首选, 并完善公共交通的发展专项计划, 做好城市公共交通的管理工作, 增强居民对于公共交通的满意程度, 加强其使用公共交通的积极性。

4 结束语

由上可知, 随着经济的快速进步, 我国的环境污染现象越发严重,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促进了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城市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要配合时代的发展目标, 特别是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 要做好生态城市设计规划工作, 有机地结合城市生态及环境的特点, 形成城市的系统生态规划设计, 促进城市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常蓓蓓, 王天一.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 (46) :69.

[2]王波, 成受明, 程新良, 等.基于人地和谐与生态优先理想的城市设计---以龙泉驿中心城区和皇冠湖为例[J].城市规划, 2010, 34 (6) :93~96.

[3]陈剑.略论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中的生态环境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0:78~80.

篇9:城市规划与设计系

关键词: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原则;要点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0-73-1

1 人性化原则

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体现以人为本。人是构成城市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是城市的主体。人们的习惯、行为、性格、爱好都对空间选择具有一定的作用,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人群的不同需求,反映各种不同理念,为广大市民提供最佳服务。好的道路景观设计要处处为人着想,从宏观到微观充分满足使用者的需求,这样才能吸引人,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2 尊重历史的原则

对于传统和现代的东西,我们不能照抄和翻版,现在中国很多城市街路绿化盲目模仿与借鉴其他城市的风格与经验,导致如今中国大多数城市街路看起来没有风格,都是一个类型,体现不了当地的特色,这就需要探寻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要求的内容、形式与风格,塑造新的形式,创造新的形象。

3 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

道路景观设计主要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为目的,各种设施、设备及相关配置均应符合人性化,以最大程度地成为适合、适宜地设计,发挥景观的最大效能。经济原则是指合理地利用费用、空间。在费用上,合理花费,使用当地现有材料,因地制宜,比如植物可以使用当地、当季植物,这样价格会便宜许多。另外,对于不同品质、不同价格的建材多加比较、衡量。合理而充分地利用空间,可以考虑选择能节省空间的材料,如立体绿化的藤蔓植物或用草地,以充分利用空间。景观设计的美多偏重于视觉上的美观。具体设计时往往会优先考虑社会性、群众性以及经济实用性而后再论及美。这种美有时又是抽象的,对美的感受因人而异。景观设计方式应在统一中求变化,且表现出设计的独特风格。

在如今高度密集型的时代,信息以及物流传递的速度使适应现代潮流的大城市中心和一般城市中心之间的时空距离缩短了,因而全国各地一些现代化城市和城镇正失去自身的个性,看上去都很相似,有一种城市建设标准化的趋势。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尽量保留城市10年以上的大树,重点保护30年以上有历史的老房子,重新开发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景区,让这些城市的痕迹得到保护并保留。

4 道路设施的设计

快速路的立交桥和匝道会产生大量的“失落空间”。利用这些空间可以在城市有限的绿化空间内配以相应的乔木、灌木栽植与快速路自身的线型交织在一起,形成大尺度景观的和谐。做成高密度的植物群落,可以降低机动车对城市产生的噪声污染,尾气污染,热岛效应。

现在有些城市为了加速机动车的发展取消了非机动车行车专用路线,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一方面提倡节能减排,一方面取消非机动车的使用,这本身就是矛盾的。

对于公路建设项目而言,重要的是充分考虑道路沿线景观和视觉效果。保护原始景观,尊重河流、小溪及自然排水系统,充分认识到边界、护栏、树木形成的线条,尊重历史形成的小路,认识远山的景观、山脉、河流、湖泊、海洋及地平线。保护原始地貌,创造良好的视野。

道路设施的配置及设计尽量搭配清晰可辨识度并且位置明显的交通标志,可以配合景观起到醒目的作用。

一板二带的植物配植。这是最常见的绿化类型。中间为机动车道,两侧种植行道树(各栽一行乔木)。一板二带在城市内三级街道居多,和生活区接近,为了美化市容,净化环境,增强防护效益,一板二带的植物配置应考虑行人和行车的遮阴要求,还要不影响交通和路灯照明,这类街道一般人、车混用。由于街道狭窄,光线不足,要选择半耐阴树种,以形成和谐相称的绿色通道。在两株乔木间,可适当配置耐阴花木或宿根花卉,不经常通机动车的街道可设置花径,以丰富道路景观。住宅小区的街道两侧,可选用开花或叶色富于变化的亚乔木,为街道增色。城市小巷最好栽植落叶树种,以免在葱郁的树冠覆盖下,冬天得不到阳光照射,一般只宜在南北向街道上适当配置常绿树种。临街围墙和围栅要适当栽植些爬藤植物。

二板三带的绿化植物配置。二板三带就是除在街道两侧人行道上配置人行道绿带外,中间用一条绿化带分隔,把车道分成上下行驶的两条车道,这种形式仅在市区二级街道,机动车流量不太大的情况下适用。在二板三带绿化的条件下,一般路面都比较宽,且人行道一般是在两侧绿带中,因此边带绿化多根据路面宽度栽植1~2行乔木,两行树间有2~3m的人行道。如南北走向道路边带靠近马路一侧可选择观花、观果或观叶的亚乔木,靠近两边建筑物的一侧可栽植高大阴浓的乔木。这样,有较强的层次感。在亚乔木间(即靠近路边的一颗树间)可栽花灌木或剪形的灌木,外侧一行可间栽常绿针叶树,以增强冬季的防护效果。东西向马路南侧,要尽量选项择较耐阴的树种。为了不影响南侧靠近边一行树的生长,两行树木应插空交错栽植。为了美化市容,丰富街景,上层林冠乔木树种要栽得疏些,尽量配置成乔、灌、草复合形式,在绿化带较宽的条件下,尽量配植绿篱,显得街道绿化规整,有层次,对消减噪声、滞尘和吸收有害气体均为有利。中间分车绿带,尽量栽植叶大阴浓的树种。要尽量选择树形整齐的,如桧柏、云杉、冷杉等,间栽灌木、剪形灌木或花丛,以免影响交通视线,减小噪声和吸滞灰尘,还要适当配置绿篱,例如:行道树有黄槐、厚皮香;灌木有女贞球、女贞、叶子花、紫薇、竹子、塔柏、花柏、鹅掌木、黄金叶、天竹葵。

篇10: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研究生

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科其前身可追溯到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造园研究室,创始人陈植教授是我国现代造园学的奠基人,其所著《造园学概论》、《中国造园史》、《园冶注释》等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的经典论著。在教育部学位中心全国第二轮第二批学科评估工作中,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硕士点参加本次建筑学一级学科评估,取得名列第十的佳绩。学科具有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高学历、年轻化是城市规划与设计学科教学队伍的特点。现有教师24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8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11人,所有教师均具有硕士学位。

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

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理论方向以生态学为理念,3S技术为手段,研究自然与城市和谐共生、具有城市本土特色的绿地系统规划模式,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城镇绿地空间结构与生态功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等8项科研项目,发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特色浅析”等论文13篇,出版“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等专著5部。

2、景观建筑设计与理论方向着眼于园林建筑与景观环境的关系,致力于景观建筑设计与理论的系统研究,对园林建筑、生态建筑和绿色建筑等进行长期的设计探索,并力争在景观建筑与工程的生态环境研究和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上寻求突破。已发表“现代木质建筑在中国发展前景分析”等论文7篇,出版“建筑技术与设备”等专著3部。

3、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方向从城市总体规划入手,以城市规划理论为核心,结合经济学、社会学、环境学、生态学、区域学等学科,采用综合分析方法,剖析本学科问题,探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方法。已发表“主题与表达”等论文23篇,出版“农业观光园规划与经营”等专著4部。

4、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方向从园林发展历史入手,探讨与总结中西方园林发展的脉搏,园林思想形式与风格的演变过程;研究园林行业中的重点与热点内容。已发表“城市园林发展的社会学分析”等论文6篇,出版“中国造园史”等专著8部。

篇11:城市设计与规划英文作文

Applied Program: URP

As a member of the third generation after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 grew up as a witness of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as a result of its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I consider myself more fortunate than people of my previous generations because today China is experiencing dynamic development and facing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brought by its accession into the WTO and deepening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 was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to study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n a diversified cultural environment early in my undergraduate study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fter I started working, I felt more deeply in the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projects I undertook tha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boosted material expansion and accelerated the inherent instability in urban life. Endless segmentation has been seen in an extensive range in rapidly emerging residential areas and community construction. This is no doubt the result of the serious lack of scientific planning in urban expansion in China.

As a young man of the largest developing country in the world, I’m more oriented to observation and reflections everyday. I long for opportunities to learn more about western societies and study in an environment that is disparate with China in beliefs and habits because in the mirrors of differences, I will be probably more capable of reflecting on the culture and beliefs of my own nation.

It is because of the above reasons that I’m applying for pursuit of further studies in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URP) in the University of XX. I hope I will be able to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ideas and methodologies of the XX in the field I’m so interested in and combine them with the actual circumstances of China to change the inappropriate practices and concepts in urban planning in China. With the marriage between more internationalized cultures and Chinese traditions, I hope I will be able to find a balance between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modern trend in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I think I already have a clear motif and I have also equipped myself with all the qualities required for successful study and research at your university.

I’m proud to say that I have built for myself a sound specialize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hrough my four years of study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in XX University. With an average GPA of 83 in four years, I ranked the third in all 100 students of the major. I received Scholarship for Excellent Students many times and I was honored an Excellent Graduate in . I was a top student in the courses of Economics, Management, Statistics, etc. At the same time, I read extensively after class and I studied a full set of curricula offered by XX Business School. I had the notion that economic business is but business competition-based independent practice using pure economic theories or models. But with my deepening of study, I found it is a discipline that incorporates profound philosophical ideas,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a wide range of natural sciences. This certainly echoes a well-known saying in XX Business School: doing business is like being a man.

Moreover, I have shown competent research ability in the two specialized academic papers I published. In writing my graduation thesis entitled XX, I investigated thirty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foreign-invested enterprise and conducted 500 tests and data analysis. Based on a study on th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models in XX and XX enterprises, I have summarized the peculiarities and discrepancies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hrough comparisons. The 25,000-word thesis analyzed moot points including the autonomous power of talents and psychological con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cultural operation models. The thesis received a high score of 95 from the assessment panel and was published in XX, a core national academic journal. My another thesis entitled XX, which discussed the role of personnel tests and evaluation 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a market economy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screening, promotion, training, optimal allocation of personnel and salary package design and pointed out the wrong concepts in personnel evaluation in China and proposed solutions, was published in a top provincial-level journal.

A theory will find its life only in practice. I accumulated more experience in my specialized field of interest in every internship and assignment. During my internship at the Bureau of Forestry of XX City of XX Province from June to September , I collected data and produced statistics on the livestock husbandry and aquiculture of the entire city and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2003- five-year livestock husbandry and aquiculture planning program of XX City. In my internship in the Construction Committee of XX City of XX Province from February to May 2003, I took part in the planning project for a 200,000-square meter XX Residential District. I was specifically responsible for statistical calculation on compliance with national standards of noise control, compliance with national standards in mosquito and fly density and garbage bagging, classification and designated disposal, occurrence of criminal cases, etc. The residential district was honored a “National Leading Residential District” because of its outstanding planning. During this period, I also took part in many other public projects and construction administration. Since my graduation in July 2003, I have been working as a manager of marketing in XX Metal Industry Ltd Company. I successfully fulfilled my responsibility for the processing and selling of 400 tons of refined copper imported from XX and XX. I was also responsible for some personnel management work at the company.

Based on my large amount of observation and deepened reflections on a wide variety of issues in practice, I think that China has many wrong concepts and rooms for improvement in URP, e.g. mismatch between autonomous administration of residential areas and government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lack of attention o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n urban-rural connection areas and the unrestrained expansion and irrationality in residential space and communities in urban development planning. While China has its own peculiar circumstances compared with western countries because of its historic and cultural reasons, the learning of more advanced ideas and technologies in the field of urban planning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olving the above problems.

The University of XX has a long esteem in URP and it is known widely for its strong faculty. The URP Program is nearly-sufficient with its own planning library and exclusive computer laboratory. I especially extol its efforts to conduct and disseminate research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urban society to plan for more equitable and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I’m equally interested in areas of land use planning, land management, planning process theory, regional planning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fter studying at your university, I will return to China and make more contributions to the prosperous development of China in first decades in the new millennium. I confidently believe that I will become an expert in URP and will have a much more successful career in this field with the amalgamation of the western and oriental cultures deep within me through studying at your university.

范文二:

Program: Urban Designing and Planning

It is only natural that I have grown up with an intense interest in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after all, China has a five thousand year old history of architectural achievements such as the Great Wall and the Forbidden City. Therefore, when I ranked second in the county on the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 I chose to pursue architecture as my undergraduate specialty at Southeast University. As an undergraduate, I developed a solid founda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field. My favorite course was architectural designing, where I was able to express myself and my originality through my drafts and models. More importantly, the designing process helped me to understand all aspects of architecture, from the inside to the outside of individual buildings and how those buildings interact with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I graduated with honors and worked in the Nan Ning designing institute under the government’s Ministry of Light Industry.

During my three years there, I developed an even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architectur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environment while I was engaged in a series of designing plans for bids and practical engineering designing. I also participated in a designing contest in Guangxi province, working around the clock, where I was honored to be awarded the second prize for my nearly perfect design at the Design Competition for Residential Areas of Nan Ning City.

My work experience taught me that in today’s world, a new perspective is necessary in architecture that stresses totality and an overall systematic outlook in the building of cities. I studied very hard and was accepted into the postgraduate program in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 Tsinghua University, one of the most prestigious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ere I realized that I was more interested in general urban space rather than the individual buildings themselves, which has led me to conduct research on my dissertation with the working title of “Research on the Open Space Along Streets”. Professional designing of urban living space must be able to meet the demands of city life while simultaneously harmonizing itself with the surrounding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 Particularly in China, we must strive to combine the elements of nature, society and the economy to create living space that maintains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while allowing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 am currently researching the effect of the widening of space between buildings and streets in Beijing as result of the growing transportation needs of the city and road construction. Useable land in cities is shrinking and we must consider how to systematically create proper green and open space along streets, which is the thesis that I intend to verify in my dissertation.

This leads to the main motivation for pursuing my Ph.D. to learn more systematic and advanced theoretical theories as well as more practical means of implementation from the more developed countries of the west, which have already undergone tremendous development and redevelopment of cities. In China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with the increasing encroachment of commercialization, the cities have been poorly planned with serious damage to historical areas with few proper public spaces. China’s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s increasing at an astronomic rate, now at 40% compared with 80% for most developed Western countries. I plan to earn my Ph.D. and return to China to do everything that I can to ensure that I can serve society by creating beautiful and harmonious working and living environments for people in our cities.

Three faculty members that I would like to work with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include Dr. Marina Alberti, Dr. Kristina Hill and Dr. Robert Mugerauer. Dr. Alberti can help me further my research into urban ecology and impact assessment, while Dr. Hill could also help me with urban ecology as well as GIS mapping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land use. Dr. Mugerauer would be extremely helpful in guiding me further into the study of sustainability and 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in built and natural environments, values,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in design and planning, and theory and current research methods, all of which are areas that will help to develop my utmost potential as an urban planner and designer in China.

My intended course of study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will follow the path that will best prepare me for my career as an urban planner in China. For the first year, I will probably take Urban Form, Urban Ecology, American Urban History, Urban Spatial Analysis, Land Use and Transportation Models, Land Use Planning,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nd Environmental Planning, which I believe will fulfill my core curriculum requirements. My primary research interests while at your university will lie in finding the ways and means of current domestic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ing to integrate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with ecological thinking according to the natural local conditions. I would like to find more ways to make the plans and designs more practical while simultaneously making the residences more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In this way, I can help to make urban areas in China more sustainable, with more greenery, more fresh air, and more closely related with nature.

In the future, I plan to seek a senior teaching position to help develop future urban planners in China. In addition, I would like to join an institute of urban planning in Beijing for at least two reasons. First, China’s rapid economic growth will continue to promote the rate of urbanization. Good urban planners will be a necessity to ensure that urban growth is well planned and controlled. Secondly, Beijing will be the host city of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Massive construction projects for the necessary sports facilities will provide great opportunities for urban designing and planning.

上一篇:特色小镇建设开发下一篇:古诗词朗诵表演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