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畴县“五环”模式打造基层党建工作新品牌

2024-05-02

西畴县“五环”模式打造基层党建工作新品牌(精选4篇)

篇1:西畴县“五环”模式打造基层党建工作新品牌

西畴县“五环”模式打造基层党建工作新品牌

近年来,西畴县不断总结基层党建工作经验,逐步探索出了以抓“责任奖惩、基础牢固、城乡联动、示范带动、中心融合”为主要环节的基层党建工作模式,打造了新时期县域党建工作新品牌,收到良好效果。

抓责任奖惩,拔高“起”点。为把党建“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建立健全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和县委对下属党委、党委对总支、总支对支部党建目标考核三级党建工作责任机制,以书记抓全盘、班子联系挂的方式,形成了“靠责任制管责任人、以责任人带一班人”的党建工作格局。同时,通过签订党建目标管理责任书,建立考核评比奖惩激励机制,把党建工作责任目标的完成情况作为工作实绩评定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增强各级党组织负责人抓好党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抓基础牢固,强化“支”点。以“有钱办事、有人干事、有场议事、有章理事”为目标,制定出台《西畴县村级组织工作经费管理使用暂行办法》,将党建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投入均不低于200万元,且逐年提高。以村“两委”换届选举为契机,主动将致富能人、回乡知识青年和复退伍军人等纳入培养选拔视野,通过“选、派、挂”等渠道,将一大批机关干部、专业技术人才、大学生村官充实到基层。五年来,共选派各类人员689人(次)赴村开展工作。以项目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大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力度。五年来,—1—

共筹集资金600多万元建设45个村(社区)活动场所。

抓城乡联动,畅通“结”点。按照“城乡统筹、分类指导、互动提升、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出台了加强各个行业和领域党建工作的意见,提出具体目标和措施,加强业务指导和经验交流推广,实现齐头并进,百花齐放。大力开展以“一联三帮”、“五帮”等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活动,建立对口挂钩帮扶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工作互助,初步建立了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双向开放、有机融合的共建共促机制。机关单位党组织从人员、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给予帮扶,积极帮助基层党组织规范管理、提升能力、带领群众加快发展。截至目前,已建立城乡党组织“1+1”对子110对,投入帮扶人员3500余人次,资金176万余元,帮助引进发展种养殖产业项目12个。

抓示范带动,培塑“亮”点。充分运用“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方法,结合“农村党建示范走廊”和创先争优“十百千”工程的实施,按照“硬件完善、软件规范、特色鲜明、成效明显、经验可鉴”的创建标准,稳步建设打造党建工作新亮点。近五年来,全县先后有18个基层党组织、47名党员被省、州党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成为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争相学习的榜样,不断引领掀起创先争优的热潮。随着典型示范感召作用的扩大,党组织的吸引力不断提升,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截止2010年底,全县基层党组织发展到1131个,党员达到10201名,分别比2005年增长19.2%和23.3%。

抓中心融合,找准“切”点。坚持把党建工作放在推动科 —2—

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大局中来谋划和推进,做到“发展重点在哪里,党建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使西畴步入了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时期。如县发改局紧紧围绕落实全县“十二五”发展目标和国家、省、州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党员骨干表率带头作用,组织编报项目规划176个,总投资达367亿元。柏林乡种草养牛协会党支部,增强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协调服务和党员的引领示范作用,带领群众种植牧草2560亩,饲养商品牛1500余头,扩大产业规模。

—3—

篇2:四开放打造基层党建新模式

对政府开放,让支部党建底气十足

新湖中心税务所把“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基层党支部创建目标,与地方政府中心工作相结合,紧紧围绕中心搞党建,让党建活动指向明确,底气十足。

一是积极参与地方党委政府党建活动。按照德城区政府组织的“互学共建”和“红色双引擎服务群众”活动,把支部党建自觉纳入到地方党委政府党建的大盘子中,与德城区优秀党支部城隍庙社区党支部对接共建,扎实开展了“红色双引擎服务中心”活动,自觉接受地方党委政府对党建活动的指导。

二是开展“地税工作您评议”活动,积极主动报请党委政府评议支部工作。每季度形成党支部工作报告,报请党委政府从8个方面对工作评议打分。

三是主动上报支部工作制度。支部先后建立健全了支部学习会议制度、交心谈心制度、党务工作经验交流制度等十余项制度,并汇编成册,包括党支部工作手册、书记工作手册、党支部工作流程图册等,主动呈报地方党委政府,保证党建工作规范运行的同时,自觉接受监督。

对社会开放,让支部党建朝气十足

坚持党建活动全方位向社会开放,以外力促内力、提动力、出活力,使党建工作生气勃勃充满朝气。

一是坚持创新开放服务新载体,构建以服务、监督、宣传功能为一体的“我的党支部”新媒体服务平台,實现党群之间有效互动。

积极探索“互联网+服务型基层党支部”工作新路径,“我的党支部”平台由手机微信公众号、党建智慧平台组成,主要功能为“党建教育宣传+服务干部职工+对纳税人精准服务”,架起党建工作对社会开放的“新桥梁”,强化社会各界特别是纳税人与党支部的互动。

二是坚持全方位开放联系服务制度,创造性地开展“点题服务”、“一亮三带”活动,让党建工作充满活力。

“点题服务”是指“纳税人点出服务题目——党支部负责协调分析——党员干部专人专职负责具体落实——最后由点题人监督评议”的四步工作模式,以问题为导向,摸排纳税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掌握税源结构及征管现状,为企业排忧解难,涵养税源。

“一亮三带”:“一亮”就是党员通过佩戴党徽和设立标识向纳税人主动亮身份;“三带”就是党员要带头干好工作、带头学习、带头清廉,进一步增强了党性意识、责任意识和宗旨意识。

三是坚持学习交流对外开放。党支部设立了共享课堂同时开展税企共建、与政府对接,将开放式的党课与企业党支部、纳税人代表、办事处党支部对接,共同学习交流,互相促进提高。

四是坚持支部会议向社会开放。党支部会、问题分析会、述职述评会召开时,邀请纳税人代表等到场旁听监督。

对同事开放,让支部党建正气十足

坚持把“一二三四”党支部工作法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向非党员干部职工开放,通过规范化监督、制度化管理,树立干事创业的正气。

一是监督管理制度向非党员干部职工开放。党支部设立了谈心室,按照”五必谈一必访”的要求与“点题服务”相结合开展个性化谈心,收集意见建议,解决思想问题,帮助解决党员干部及其他职工的困难。

二是学习交流制度向非党员干部职工开放。按照学习制度,采取“人人都是学员、人人都是老师”,轮流备课上课,既有党建知识,又有业务总结,建立共享笔记,全员一册,每周集中学习后要轮流写心得,促进共同提高。

三是以活动提升开放参与度。通过“今天我是支部书记”、“今天我是纪检监察员”等换位体验活动,增强了每一名干部职工的党建知识水平,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

四是工作品牌建设增加包容性。严格按照要求维护好党建智慧栏目和要求,根据个人工作全员进行总结提炼,由宣传委员把关后上报,平均每季度发表图文信息30余篇。

五是人人都有“责任清单”。支部每个人责任清单上墙,做有目标、干有方向、赶有杆;非党员干部职工结合岗位职责通过个人规划列明责任清单,按时限节点对照考评。

对家人开放,让支部党建清气十足

新湖中心所把党建工作向干部职工家庭成员开放,邀请家人弥补八小时外监督空白,树立廉洁正气。

一是坚持邀请家人参与“风险防控”。支部以执法360软件考核指标为参考,将廉政风险与业务执法风险相结合,归集了七大岗位的31个风险点,并制定了对应的35条防控措施,编制成册发放到每名干部职工以及家庭成员,实现了全时空监督。

二是开展“党建与亲人共建”活动。通过书信和“我的党支部”微信公众号及短信、微信群等互联网平台与党员干部家人实现互动。同时,还开展了“给家人一句廉洁寄语”活动,由家人给干部职工写一条廉洁寄语,并张贴在办公桌醒目位置。

三是实施典型及业绩家庭通报制度。党支部每个季度向家人通报干部职工工作绩效成绩,收集家人对党支部工作的建议,并对支部工作进行评议;积极树立先进典型,对“一亮三带”等活动涌现出来的先锋模范进行内部通报表彰之外,还向家庭进行通报,极大地树立干部职工的荣誉感。

“开放式”党建工作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党支部的党建水平,使新湖中心税务所党支部真正发挥了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得到了各级领导、纳税人以及其他社会各界的好评,成为基层党建一面靓丽的旗帜。

篇3:西畴县“五环”模式打造基层党建工作新品牌

迎难而上打响改革第一枪

军队物资集中采购改革之初,不少部门对此心存疑虑,空军物资采购站决定以办公用品作为改革的突破口。2002年夏,采购站官兵满怀热情筹备招标工作,可最终却只邀请到28家供应商参加竞标。但是招标活动还是如期进行,通过严格地评标,最终有14项投标方案中标,11家投标商成为首批空军机关办公用品定点供应商。

之后的一年,采购站积极与机关部队沟通,了解用户需求;主动走访供应商,摸清市场行情;举办供需见面会,组织新品展示和上门维修服务,靠技能、靠服务、靠质量赢得了用户的好评和供应商的支持。空军四大部机关当年定点采购量达到1600万元,成为全军第一家开展定点采购工作的大单位。

2003年空军机关办公用品定点采购招标前,一些大企业主动要求参与竞标,并承诺提供最好的质量、最优的价格和最完善的服务。北京军区空军机关也申请“跟标”,享受采购站确定的办公用品招标价格与服务。最终有60多家知名企业、行业供货商参与竞标,31家企业取得定点供应商资格。

完善机制 “多关口”把控采购全程

市场是多变的。每个行业每个领域都有其固有的特性,而采购工作操作性强、规范性要求高,必须要形成一套科学完善的机制,才能以采购之“不变”应市场之“万变”。

一是严把市场调研关。采购站受领采购任务后,迅速组建调研小组,通过查询产品库、网上查询、市场实地调研、咨询专家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物资的类别、型号、性能、价格以及市场和供应商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二是严把文书制作关。遵循科学、公正的原则制作招标文件、谈判文件等采购文书,做到内容完备、要素齐全、要求明确,技术复杂的采购项目坚持技术专家论证。三是严把标的保密关。在采购结果公布前,对采购标的信息、投标或谈判文件等进行密封保存,禁止工作人员向供应商及无关人员透露标的情况。四是严把评审小组组建关和采购评审关。严格按照评标委员会和谈判小组组建规定抽组成立评审小组,要求评委按照规定的评审方法、标准和评审工作守则进行独立评审,杜绝外界对评审工作的干扰,努力做到公正严谨。五是严把合同执行关。严格按照法律法规、采购文件和采购评审结果拟制合同条款,采用履约保证金、定期跟踪项目执行情况等手段督促合同履行,将供应物资质量、售后服务水平和其他履约情况记录在案,对违约供应商按合同条款追究相关责任,确保合同条款落到实处。

拓展手段“电子化”提升采购效能

市场是发展的。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采购站认识到要提升采购效率,促进廉政建设,推行电子化采购势在必行。从2008年初开始,该站按照统一规划、分步推进、试用结合的原则,投资100余万元,建成了包括电子评标室、网上竞价室、网络控制室在内的网络信息中心,自主开发了电子采购管理系统,依托局域网能够实现电子评标、网上竞价、办公用品定点采购验收单管理和无纸化办公。

2008年下半年,油料化验器材采购项目成为采购站电子化采购的第一次尝试。多家供应商以数字代号通过网络竞价平台公开、多次、相互竞价,电子竞价系统自动选择最低价成交,仅用1天时间就确定了27类850件(套)器材的6家成交供应商,总成交金额1564万元,节约资金104万元。

目前,采购站电子化采购比例超过年采购总量的40%,并按照总后勤部、空军采购网络建设的要求,积极开展评审专家库和空军物资供应商库建设,计划与业务机关和空军机关事业部门进行网络对接,实现采购计划网上下达、电子文书网上审批、采购全程远程监督。

内外交叉构建“五环相扣”的监督机制

采购站始终把中心业务工作和廉政建设工作作为“双行线”,坚持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构建了“五环相扣”的监督机制。

一是自律机制。打铁先要自身硬,为加强采购人员准则建设,采购站明确了采购工作“五不准纪律”,即不准违反办事程序、不准私自与供应商接触、不准接受供应商的礼金与礼物、不准安排亲友到供应商处打工或从事其他业务、不准参加供应商安排的与业务无关的活动。二是防范机制。为防止腐败现象发生,在采购全过程布好了“四道防线”:合同审核防不细,采购人员防不廉,验收标准防不严,价格审核防不实。三是监控机制。充分发挥站纪委监控职能,制定《采购工作纪委监督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了纪委在采购中的监督行为,全程跟进采购一线实施监督;采购活动现场邀请空军机关纪检部门代表或委托公证机构进行监督公证。四是公示机制。除法规禁止公开的信息外,采购公告、招标(谈判)文件、中标公告等信息全部公示,设立投诉举报电话,接受事业部门和广大供应商的外部监督。五是追究机制。实行廉政问题一票否决制,有效督促采购人员规范业务操作,加强自我约束。

“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回首风雨兼程的十年,采购站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经历了市场的洗礼,体会了改革的阵痛,收获了前进的喜悦。展望未来,他们将继续努力,以更规范的采购、更先进的手段、更优质的服务,为空军高飞远航提供强有力的物资保障。

篇4:西畴县“五环”模式打造基层党建工作新品牌

一、紧跟社会发展,创新职业教育模式

萍乡的职业教育是从上世纪8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当时针对全市农村实行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为满足农民脱贫致富的愿望,各职业学校紧随农村经济改革步伐,坚持立足农业、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办学宗旨,采用“边学习、边实践、边成才,人毕业、树挂果、家致富”的办学模式,为全市农村培养了一大批致富能手。该模式被原国家教委誉为农村职业教育的一大创举。90年代,学校根据农业生产向专业化、科技化和集约化转型的新特点,采用“学校+公司+农户,教学、生产、经营成一体”的办学模式,为全市农村培养了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业的新型农民,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进入21世纪后,如何创新职业教育模式,使职业教育既能更好地为萍乡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助推萍乡城市转型,又能满足千万农民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求,成为了萍乡教育行政部门以及职业教育工作者经常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与此同时,萍乡市委、市政府根据萍乡是一个老工业城市,又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及时提出了加快城市经济转型,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的发展战略,把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城市转型整体规划之中,将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城区职业教育全方位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农村职业教育积极探索“超市化”办学新模式,即职业学校把所有開办的专业作为超市中的柜台,下放到各个专业或系的教师集体承包,由教师包招生、包教学、包管理、包就业,同时紧密对接市场需要,实现把学校办活、办大、办强和办出高水平的新目标,使学校成为服务“三农”的人才培养场所、生产示范基地和科技推广中心,为农村改革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二、提升教学质量,增强职业教育竞争力

为了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使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一个掌握熟练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为此,萍乡市在职业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和教育:二是加强精品专业建设,要求各学校始终把质量作为立校之本,把教学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推进课程体系建设,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模拟仿真教学等国际国内先进的教学方法,构建“有用、有效、有吸引力”的课堂;三是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多元的人才观,按照合格加特长的培养思路,积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平台:四是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加大改革的力度。

同时,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提升学生的竞争力。通过与企业合作,企业补贴学费,提供实训设备和场地,着力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如湘东职专与某酒店合作办学,采取“工学交替”的方式,使该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既能够在学校里学到理论知识,又能在酒店进行实践,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学员。其中,有的已经成长为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萍乡花炮职业学校与某印刷公司达成校企合作协议,公司为学校提供良好的教学设施及专业技术人员的师资,学生学习采用“以工助学”的形式,即在教室学习一个月的理论知识,在车间实训一个月操作技能,交替进行。此外,引导、鼓励行业组织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并积极创办相关职业学校。2009年,江西省大富集团与上海赢腾网络有限公司融资近2亿元兴办萍乡大富汽车工程学校,依托大富汽车城,以及萍乡市汽車装配制造业、销售服务业的优质资源,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開设机械制造及汽车维修专业,致力于实现职业教育与汽车产业的无缝对接,着力培养汽车类专业人才,目前已有在校生近千人。

通过提升办学质量和创新办学模式,萍乡的职业教育已成功走出了一条办人民满意职业教育的特色品牌之路,职业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2011年,萍乡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以江西省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项目学校。2012年5月,萍乡市工业学校是江西省唯一一所入选“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典型院校案例评选”学校。2010年,萍乡市武功山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被评为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先进集体,2012年被评为全省师德师风建设示范校,现在又被列为第三批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性建设学校申报学校。

三、优化资源配置,铸造职业教育品牌

萍乡卫校利用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中多人兼任市卫生局及市内各大医院领导职务的优势,加强与医院的合作交流,精心打造护理专业这个品牌。通过院校合作,首先是拓宽了学校教职工的视野,引进新的办学理念,探索新的办学模式,促进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開展,活跃学校的学术氛围:其次是利用医院的人才优势,聘请医学博士指导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缓解了学校专任教师不足、教学任务过重的压力:再次是安排学校教师到医院临床进修,为培养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第四是把各医院相关科室作为专业教学基地,实现了学校与医院的资源共享,为学校加强专业及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该校2006年1月经教育部评估认定为国家级重点学校,2010年12月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近3年来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中央护理教育实训基地、中德合作江西省职业教育促进就业综合项目学校,并在全省护理技能操作比赛中获团体总分第一名等多项荣誉和称号。

在职业院校积极探索学校专业发展的同时,萍乡职业教育工作者通过深入调研,发现职业院校存在规模小、办学力量分散等发展瓶颈问题。为此,萍乡市教育管理部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有序整合,做大做强职业院校,形成了一批品牌职业学校。2008年芦溪县将原宣风职业中专和大安职业中专两所省级重点职业中专合并成为武功山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并成立了萍乡电瓷职业学校,2009年晋升为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8年,湘东区将东桥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等三所学校合并成立湘东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并成立了萍乡陶瓷职业学校,同年被评为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9,萍乡市技校等三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整合组建萍乡市工业学校,2011年被评为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四、对接产业发展,拓展职业教育前景

萍乡是老工业城市,又是资源枯竭型城市,2007年市委、市政府提出经济转型,实施科教兴市和兴工強市的战略,职业教育在经济转型战略中如何为萍乡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成为市委、市政府思考的问题。在一番调研、研讨之后,萍乡市决定整合全市职业教育资源,于2008年1月29日在全省设区市率先成立了“萍乡市职业教育集团”,走“对接”之路。全市有萍乡经济技术開发区、芦溪工业园、湘东工业园三个园区和三个产业基地,通过积极抓好专业对接、实习实训对接、学生就业对接、岗位培训与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对接,開展“菜单式”教学、“超市化”运作、“订单式”培养,实现了职业教育与园区企业互惠互利的双赢局面。湘东职专与湘东的陶瓷产业基地对接:武功山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对接传统电瓷产业,与芦溪县强联电瓷集团公司、萍乡市宝天奴服饰有限公司对接:上栗花炮职业学校与上栗县传统产业花炮对接,莲花职校和芦溪县职教中心分别与县农业产业化支柱产业苗木产业对接:萍乡大富汽车工程学校的专业设置紧密联系市场需求,与萍乡市富海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萍乡市民生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比亚迪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等单位对接等。企业提供专业教师、实习场地,学校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全部到企业就业,实现学校和企业“无缝对接”。

与此同时,抓住萍乡经济開发区跻身国家级经济技术開发区的契机,在园区内建设一个占地5000亩的省级职业教育园区,引导扶持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萍乡市工业学校、萍乡市卫生学校、萍乡大富汽车工程学校等职业院校入园办学,并在园区内建设一个职业教育公共实习实训基地,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城市转型、提高职业教育与工业园区无缝对接的能力,进一步促进全市职业教育院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和水平。通过走全市职业教育资源集约化、办学模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产学研全程一体化、办学效益最大化的发展路子,力争到“十二五”末萍乡市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比现在翻一番,达到10万人的规模。

上一篇:2018福建厦门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十三下一篇:五洲花园大酒店安全管理机构图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