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丽霞《二泉映月》说课稿

2024-04-27

贺丽霞《二泉映月》说课稿(精选4篇)

篇1:贺丽霞《二泉映月》说课稿

《二泉映月》说课稿

泽州县凤城小学 贺丽霞

一、说教材

《二泉映月》作为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紧紧扣住了“有志者事竟成”这个单元主题,以生动优美的语言,高雅深远的意境,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酷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

二、说教学目标

出于以上考虑,结合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三个维度,将教学目标说明如下: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二泉映月》的琴声变化和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2、感受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

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教学难点:

从阿炳的故事中得到启示,学习他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三、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生活有所体验与感悟,思想 也开始向成熟发展,正是培养他们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期。同时他们也具有一些学习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

四、说教法和学法

依据语文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结合我校“快乐二四”的教学模式,教学中张老师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朗读品味、想象体验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学法上,通过自主朗读、想象说话、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

此外,张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张老师的教学过程从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一)发现一道风景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第1、2自然段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教学伊始,张老师用自己精心提炼的如小诗般的八个词语复习导入,这八个词语形象生动,“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情趣、韵味都尽在其中。在复习、美读中,学生感受到了阿炳心中二泉的美丽,正如他们所汇报的二泉也成了他们心中的一首诗、一幅画了,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体验一段人生

接着张老师巧妙地提问“这如诗如画的风景,对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黑暗”。简单交流之后张老师有意 给学生制造审美“落差”进行过渡,“是啊,因为他什么都看不见。在他的眼前有的只是黑暗,除了黑暗,还是黑暗。”在学生开始走进阿炳内心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进入第二个环节——体验一段人生。

为了突破这个重点张老师分两个板块:首先是文字中的浸润:课文哪些地方写了阿炳的坎坷经历?简单交流过程中,阿炳的“坎坷”在学生心中有了“附着点”。此时顺势进入第二个板块:场景中的感染。阿炳的生活年代毕竟久远,丰富的情感世界学生理解起来也是有困难的,于是张老师出示《阿炳曲集》资料补充介绍阿炳的坎坷经历。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新课标中也指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所以张老师启发学生进行阿炳坎坷画面的想象说话,让时光倒流70年。两个板块让学生感同身受,似乎他们就是雨雪交加中,沿街乞讨的阿炳,就是一贫如洗,病倒在床上的阿炳。并且张老师紧紧围绕“渐渐的、渐渐的„„”这句话,一唱三叹,这样学生心头上的“坎坷”越发浓郁。趁着这股被激发的情感激流,张老师让学生分男女生深情朗读,学生心头的“坎坷”仿佛也随着淙淙的流水声幻化成了 “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就这样,《二泉映月》的创作过程在学生头脑中由抽象变得具体清晰了,曲子也适时而放,学生屏息凝听,潜心感受,逐渐深入了阿炳的内心深处。

(三)、理解一首曲子

随着音乐的结束,张老师带领学生——理解一首曲子。即第5自然段。这一自然段集中体现了语言与音乐的交融、情感与情境的辉映,是全课感情朗读的重难点。学生的情感虽然已经集聚到了急需释放的程度,但毕竟对乐曲内涵的理解还很肤浅。因此张老师精心设计了两个问题,引导学生鉴赏乐曲。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所以张老师充分发挥星园的作用,让学生合作探究乐曲的开始、高潮和尾声,以及本段的写作特点。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于是在学生读懂的基础上,在曲子再次响起的情境下,张老师用深情的语言引导学生在音乐中想象,在朗读中感悟,让学生融入阿炳的内心,真真切切成为他的知音。

(四)领悟一种精神

阿炳的精神如何感受?在前面情感积淀的基础上,张老师以课文最后一句话“《二泉映月》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为切入点,补充介绍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跪下来的资料,通过思考“小泽征尔跪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出早已感受到的与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精神,实现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随着又一次油然而生的敬佩之意,阿炳在学生心中变得高大,变得圣洁!

(五)、链接一篇文章

言虽尽,而意未完,也为了落实语文主题学习中学一课带一串,使教学内容密度大,容量高的目标,张老师链接了一篇相关文章《月光曲》,并要求学生学习课文中“琴声”+“心声”的描写方法,也写出自己的感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推荐一本名著 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者应该通过一篇课文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学习探索空间。张老师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的魅力,推荐学生课外赏读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

六、说板书设计

张老师的板书像一份微型教案,以爱心为起点,将曲子中“琴声”即“心声”的内涵,阿炳与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对音乐热爱的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清晰直观,简洁明了。

七、说教学效果

最后简单说一下教学效果。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的课堂活动,基本上完成了本课时的教学任务,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

学完这篇课文,相信盲人艺术家阿炳已经穿越时空,矗立在孩子的心中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也走下圣坛,走向了孩子的心中!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篇2:贺丽霞《二泉映月》说课稿

《二泉映月》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九课。本文记述了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过程以及对《二泉映月》乐曲内容的介绍,展示了阿炳的苦难生活,赞扬了阿炳通过乐曲表达出的对光明,未来的向往以及对命运的抗争。《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我运用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美,情感的美,乐曲的美。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揣摩文章的能力,能够体会到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所以在课前我已经布置学生预习了本节课的生字、生词。

三、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依据学情,结合教材实际,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的详细,哪些地方写的简略。

能力目标:用心倾听,感悟《二泉映月》的乐曲意境,反复品读,了解阿炳的苦难生活。

情感目标:体味阿炳通过乐曲表达出的光明,未来的向往以及对命运的抗争的不屈精神。

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以上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体会最后两个自然段,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则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本课教学,我试图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及图片展示,音乐感染让学生自主感悟,品评诵读,从而有所思,所想。

五、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初读、检查预习,再读、理解文章,拓展升华情感,布置作业四个教学环节。

(一)初读,检查预习

1、叶圣陶先生在谈到阅读教学的任务时明确指出,把握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线索,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为了让学生理清文章线索,检查《二泉映月》的大概内容,并播放《二泉映月》让学生精心听,从这首曲子中能听到什么?

2、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并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指点指导“月光如水”“静影沉璧”等,从而使学生理解字意,能够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引导学生体会字词的美。

(二)、再读,理解文章

语文课标中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同情等感受。《二泉映月》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体会,感悟,在此设计中,我注重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让他们自己体悟,揣摩,因此,我从以下3点来引导学生学习:

1、抓段落,谈感悟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出示课件“阿炳为什么能创造出这样动人的音乐呢?”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并找出带有“听”的句子,接着让学生交流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按照段落顺序,采取启发教学法,出示课件引导学生依次品读2,3,4,5段,按照由扶到放的顺序来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引导来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来理解课文,谈出自己的见解。

2、创情景,谈感悟

为了让学生深入体味阿炳生活的苦难,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阿炳怎样卖艺度日的,课件配《二泉映月》出示四个场景分别为:大雪纷飞的冬天,骄阳似火的夏天,生病高烧时,倾盆大雨时,双目失明的阿炳是如何卖艺的?通过这情景感染,学生会不知不觉的展开想象,再现了当时阿炳的苦难生活,通过用心感受使学生再次交流感悟,从而从多个角度来引导学生思考,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3、抓品读,促感悟

这是一篇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文章,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读出本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伴着《二泉映月》让学生展示自我,感受这首曲子的深层含义,进一步的让学生感悟这篇课文内容。

经过上述三点的引导,层层推进,使教学有条不紊,以问促读,以问启思,放手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给学生读书,思考,议论的权利,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三)、拓展,升华情感

语言过渡:阿炳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是音乐带给了他光明,是音乐带给他安定的幸福,是音乐安抚他孤寂的心灵。《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声誉,享有怎样的声誉呢?接着出示课件补充材料:1978年小泽征尔认为该怎么样听《二泉映月》?学生很容易回答跪着听,从而深入启发学生,小泽征尔跪得是对命运的抗争,对光明向往这种不屈的精神,经过这一番的渲染使学生情感再次升华,鼓励学生向阿炳学习,勇敢的面对苦难。

(四)、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为了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我布置了家庭作业:

1、用“月光如水”,“静影沉璧”造句。

篇3:语文《二泉映月》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十册第9课《二泉映月》第二课时,课文既浓缩了阿炳苦难的一生,也形象地阐释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文情皆美,适宜朗读感悟。在教学中,我结合信息技术,以情感为纽带,从阅读二泉映月的景色入手,在如银的月光中走过阿炳十多年的坎坷经历,走进阿炳的内心,走向《二泉映月》。为此我预设了如下三维目标。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体会阿炳坎坷的人生经历与《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因为学生对阿炳其人其事了解甚少,课文呈现的又只是文字符号,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基于学科、教材及学生特点,我借助电子白板的交互、大容量的优势,创设情境,实现视、听等多感官的联合,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结合活动单导学模式,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

这是本课的教学流程:

为了让学生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熏陶,我将电子白板与语文教学作了如下有机整合:

整合一、音乐先声夺人,形成阅读期待

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非常单一,教学内容也仅是一些枯燥的文字和板书、插图,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而在本课上课伊始,我便“先声夺人”——利用媒体呈现《二泉映月》的音乐和画面,创设一个基于课文的情境,让学生尽快地走进课文,形成一种阅读期待。

整合二、媒体展示音像,理解乐曲内涵

语言文字是单一的,可是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二泉映月》所表达的意境和内涵相当丰富,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我将图文影音俱全的课件资源与文本、想象等进行有效整合,在活动二的学习中插入《二泉映月》影片片段以及“夏天卖艺”、“冬天卖艺”、“生病卖艺”的相关图片,利用电子白板的播放、拖动等功能,带领学生试着走进七十年前阿炳“卖艺度日”的艰难岁月。提高了视觉效果,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充分地体现了互动课堂的`特点。

整合三、配乐深情朗读,走进阿炳内心

没有信息技术加入的阅读教学是空洞的,教学效果也是不太令人满意的。而信息技术的参予可以为朗读平添色彩,让朗读更具艺术美感。为了深刻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与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真正地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我利用电子白板的圈画功能,引导学生圈画有关乐曲旋律变化的词句,接着反复朗读,反复涵咏,揣摩意蕴,配乐朗读,深入感悟语言的文字美和乐曲的意境美。

在开发教学资源时,我精心筛选了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针对性强的信息,与文本资源整合制作了白板课件,激活了形象思维,丰富了语言积累,拓展了交流空间。让学生的课堂学习得以延伸,真正实现了课内外的链接,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涉及内容的宽泛性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这对比较突出的矛盾。

篇4:贺丽霞《二泉映月》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语文第十册《二泉映月》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十册第9课《二泉映月》第二课时,课文既浓缩了阿炳苦难的一生,也形象地阐释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文情皆美,适宜朗读感悟。在教学中,我结合信息技术,以情感为纽带,从阅读二泉映月的景色入手,在如银的月光中走过阿炳十多年的坎坷经历,走进阿炳的内心,走向《二泉映月》。为此我预设了如下三维目标。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体会阿炳坎坷的人生经历与《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因为学生对阿炳其人其事了解甚少,课文呈现的又只是文字符号,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基于学科、教材及学生特点,我借助电子白板的交互、大容量的优势,创设情境,实现视、听等多感官的联合,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结合活动单导学模式,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

这是本课的教学流程。

为了让学生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熏陶,我将电子白板与语文教学作了如下有机整合:

整合一、音乐先声夺人,形成阅读期待

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非常单一,教学内容也仅是一些枯燥的文字和板书、插图,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而在本课上课伊始,我便“先声夺人”——利用媒体呈现《二泉映月》的音乐和画面,创设一个基于课文的情境,让学生尽快地走进课文,形成一种阅读期待。

整合二、媒体展示音像,理解乐曲内涵

语言文字是单一的,可是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二泉映月》所表达的意境和内涵相当丰富,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我将图文影音俱全的课件资源与文本、想象等进行有效整合,在活动二的学习中插入《二泉映月》影片片段以及“夏天卖艺”、“冬天卖艺”、“生病卖艺”的相关图片,利用电子白板的播放、拖动等功能,带领学生试着走进七十年前阿炳“卖艺度日”的艰难岁月。提高了视觉效果,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充分地体现了互动课堂的特点。

整合三、配乐深情朗读,走进阿炳内心

没有信息技术加入的`阅读教学是空洞的,教学效果也是不太令人满意的。而信息技术的参予可以为朗读平添色彩,让朗读更具艺术美感。为了深刻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与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真正地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我利用电子白板的圈画功能,引导学生圈画有关乐曲旋律变化的词句,接着反复朗读,反复涵咏,揣摩意蕴,配乐朗读,深入感悟语言的文字美和乐曲的意境美。

在开发教学资源时,我精心筛选了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针对性强的信息,与文本资源整合制作了白板课件,激活了形象思维,丰富了语言积累,拓展了交流空间。让学生的课堂学习得以延伸,真正实现了课内外的链接,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涉及内容的宽泛性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这对比较突出的矛盾。

上一篇:全球网络流行个性签名下一篇:赵文娟任务及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