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上《狮子和鹿》教案、教学反思

2024-05-12

部编版语文三上《狮子和鹿》教案、教学反思(精选12篇)

篇1:部编版语文三上《狮子和鹿》教案、教学反思

14、蜜蜂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试、验、证”等10年生字。会写“论、试、验”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等20年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③理解课文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①教师引述。上堂课我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奇妙,这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想探究一下昆虫世界的奥秘吗?

②板书课题。今天要探究的对象是蜜蜂。对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吗?

③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同桌互读,纠正错误。③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a.出示生字卡片或课件,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

b.交流是怎么认识生字的,肯定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c.指名多人次多形式地分段朗读课文,激发学生朗读兴趣。④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细读感悟,经历探究 ①学习第一自然段。

a.读一读。谁愿意把第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听。b.想一想。知道“我”想做个什么试验吗?

c.说一说。假如是你,你想怎样做这个试验?(可板书“试验”两字)②学习第二自然段。

a.读一读。下面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作者是怎样试验的,请读第二自然段。b.画一画。画出能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语或句子。c.写一写。请若干学生把画出的语句写到黑板上。d.议一议。

◆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句有没有全部找出?

◆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

e.猜一猜。假如我们没读过下面自然段的内容,你觉得这些蜜蜂能找到家吗?理由是什么? f.讲一讲。先指名学生复述这一自然段内容,然后同桌互述。

课堂练习①学习生字。

a.出示要写的生字:论、试、验、袋、证、概、阻,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b.书写后,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评议学生写的字。②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2、理解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

3、通过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①听写上堂课所学的生字新词。

②说说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是怎么做的。要求不漏述试验的重要内容。③试验结果怎样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精读课文,探究结果

①激励学生多遍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a.自由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b.指名读。你喜欢读哪一自然段,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c.教师激励:觉得自己能读得和他一样好的或比他更好的,可以站起来再读。

②感知主要内容。说说蜜蜂回家的只数和时间。

③讨论辨别。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

④再读再思,深入理解。

a.两次回来的蜜蜂情况有什么不同? b.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来的蜜蜂,中途中会遭遇到什么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可先让学生充分想象,再请多人次说)

c.其他同学评点他们的想象是否有道理。

d.教师深入引导:从蜜蜂回来时遭遇到的不同情况,你有没有感受到蜜蜂有着很强的辩认方向的能力?说说理由。

赏读片断,表达感情 ①教师引导。小蜜蜂真了不起!你们觉得小女儿告诉爸爸说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再想一想,当作者介绍“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时,口气又是怎样的?

②学生自读体会。

③指名学生多人次表演或表现性地分别朗读相关的两段,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

再思导疑,再激兴趣

①诱导生疑:读了第三、四、五自然段以后,同学们对蜜蜂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是不是又产生了一些疑问?

②学生发问。(主要目的就是要诱发学生提出疑问,把兴趣拓展到课外的生活实践中去。)

③教师引读。我们来看看作者法布尔是怎么说的,好吗?

④学生多形式地朗读,或指名读,或小组读。⑤教师再引。

a.对于法布尔所说,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交流吗?

b.学到这儿,同学们也许又产生了更多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到书籍中,到生活中,用我们的实践和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指导写字

①出示要写的生字:测、括、确、误、途、超,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②学生组词书写书,用实物投影展示,评议优点或不足。

拓展活动

分工合作,搜集有关昆虫奥秘的资料,设计一张手抄报。板书:

14、蜜蜂

辨认方向

能力强?!

遇到问题

实验求证

得出结论

教学反思:

《蜜蜂》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蜂窝里捉上20只蜜蜂,都在背上做上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随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最后得出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如何通过生本教学模式达成教学目的是我首要考虑的问题。

首先,我总结了近期在生本教学探讨中出现的问题:

1、学生预习不充分,大部分孩子只是停留在生字词的预习上,只有少数同学能按老师的要求读通课文并收集相关的资料。

2、小组合作学习只能停留在文章表面,不能细致深入地加以体会。

3、小组合作,每个小组优等生只有一两人,如何在他们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

4、小组合作,展示的时间过长,在规定的时间内很难达成教学目标。

接着,我确定了教学思路:小组分工细化,讨论的问题开放化。有了思路,教学过程的落实就有了风向标。在第一课时第一回合的小组学习中,让小组长组织组员互相检查本组同学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并对小组进行了细化分工。如一号学生指给二号认,其他听;接着二号指给三号认,其他听 ……认读时,把不会认的字做好标记,并负责教会不会认的同学,做到人人过关,再进行展示。虽然字词预习效果好,也用了8分钟的时间。第二回合的小组学习,我让组长组织检查读通读顺课文,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开口读书。然后进行展示,评价,再读。由于目标难度不大,学生积极性很高,参与面广,很易达成目标。但较费时间,读—评—读来回几个回合,二十多分钟就过去了。第三回合,我让学生小组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孩子们七嘴八舌,兴致勃勃。接着小组展示。四个小组都发了言:“这篇课文写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这篇课文写蜜蜂离家二里多路都能飞回家。”“这篇课文写作者带着蜜蜂走了二里多路,放飞蜜蜂。蜜蜂也能飞回家。” “这篇课文写蜜蜂有辨认方向的本能。”从四个小组的发言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都动了脑筋。接着小组主持人进一步问:“请问下面还有补充的或有不同意见吗?”下面一片沉默。我想如果再来一组展示,情况也会大同小异。怎么办?我只好运用师本的优势,问了一句:“谁能把他们的发言连起来说一说?”一语道破天机,有几个孩子举手,其中一位把课文的内容能大概总结出来。第一课时,也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此时已拖堂几分钟。

反思这节课:学生真正动起来了,平时不专心的同学能倾听别的同学发言了;平时不爱动脑的同学,虽然发言不一定正确,但也在思考了;平时不爱发言的孩子,虽然上台有些紧张,声音有些小,但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也能登台展示了。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课堂吗?从学生的角度看,这第一课时完全达成了目标,这是好的开始。但单位时间内效率有待提高,以保证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这节课也使我产生了些许疑惑:当学生出现问题或冷堂时,教师该如何指点才能真正体现生本呢?在今后的生本教学过程中,我还要不断地努力探索。

篇2:部编版语文三上《狮子和鹿》教案、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生活,2、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

3、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难点:并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学过程

①事例导入,引出话题。a.课件展示事例。

◆要剪一圆纸板,通常先在纸板上画出一个相应直径的圆,再用剪刀仔细剪下,花费时间较长。有同学想到用圆规画圆,把贺规的笔尖改装为小刀片,则成为一个很好的切圆片专用工具。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具的“缺点”往往是大家主攻的目标,但在不同使用场合,有些缺点有可能成为“优点”。德国一工厂生产的一种纸因严重化水无法使用,按常规只能打浆返工。有个工程师考虑到化水原因是吸水性太强,能否专门用这种纸来吸水呢?经过进一步“扩大缺点”制成了专用吸水纸,并申请了国家专利,增加了工厂收益。像这种“缺点逆用法”就是逆向思维的成果。

◆一般的门锁锁舌有斜口,这样关门比较方便,但如果朝门缝中塞入硬片等却容易把门撬开,防盗功能差,有个同学发明了“简易防盗锁”把门框上锁孔内侧焊个斜片,而锁舌却改成方形,这样从结构上与原锁反转,关门照样方便,但由外往里撬门,由于锁舌是方形的就不易被撬开了,从而使防盗性能大大增加。

b.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小窍门的资料。

c.教师小结,引出话题。在日常生活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想出办法解决问题。我们同学在生活中可能也会遇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比如,夜里要开灯,摸来摸去找不到开关;擦高楼上的玻璃,又麻烦又不安全……。大家仔细想一想,你曾遇到过哪些不便之处?在小组里把问题提出来,请组长做好记录。选一个大家感兴趣的,讨论可以怎样改进,然后推举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大家在讨论时要畅所欲言,尽量从不同角度想办法。最后我们要评选出“最佳提问奖”、“最佳办法奖”和“最佳表达奖”获得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小组。

②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了解每组学生的合作情况,随机给予点拨指导。

③全班交流,师生互动。

在学生表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话通顺、连贯。说的同学要大方自然,口齿清楚。听的同学要专心致志,能提出自己没听清楚的地方。④评选出“最佳提问奖”、“最佳办法奖”和“最佳表达奖”获得者,颁发奖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引导学生在读读、认认、背背中发现反义词现象,积累语言。

3、通过连连认认的方法,认识“谎、笛”等8个生字。教学重难点:发现反义词现象,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我的发现

①教师和学生玩“对相反词”游戏。教师说:“我说黑。”学生回答:“我说白。”……

②教师出示小黑板:傲慢—谦虚 懦弱—勇敢 丑陋—美丽 愚蠢—聪明

③学生小声读一读,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④同座讨论从这两行词语中发现了什么。(发现上下两个词意思是相反的。)⑤延伸拓展。请学生再说一些意思相反的词。读读背背

①教师出示写有“读读背背”的小黑板,明确题目要求,看谁能很快地背下这些句子。

②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背背这些句子。同座可以互相读读背背,也可以“对口令”似的读读背背,如,一个人背“千里之行”,另一个背“始于足下”。

③全班交流学习成果,学习可以自由选择汇报形式,可以独自背,可以与人合作背。

④集体读、背。连连认认

①教师板书学生已经认识的字:竹、说、海、木、书、怒、女、子。请学生读一读,组组词。

②教师板书拼音,请学生读读词。③教师板书生字,让学生边看边猜一猜这些字可以和生字中的哪个字连成词呢?

④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这些词语,再找一找合适的字,连一连线。同座可以互相帮助。

⑤全班交流。请学生上黑板连一连线,再请学生做小老师带大家读读词语。

⑥教师出示生字,用多种形式请学生认读。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读成语故事

3、联系本组教材的专题,使学生懂得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处理问题。

教学重难点:懂得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处理问题。教学过程

①教师有声有色地讲成语故事《刻舟求剑》。②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这个故事。③请学生自己画画简笔画来想一想:那个人最后能不能捞到宝剑?为什么? ④全班交流。先读一读这个故事,再说一说从这个故事中想到了什么。⑤学生练习讲个成语故事。

⑥教师鼓励学生讲讲自己知道的别的成语故事,课后还可以去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

教学反思:

“动脑筋解决问题”要注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口语交际的要求,听的方面,在低年级“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认真听,可以提问,可以补充”。说的方面,提出“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尽量说得生动一些”“讲的时候要有感情,使听的人受到感染”等要求。

第二部是习作,本次习作是编一个童话故事,自由习作。教材十分重视习作后的交流、展示和评改。

第三部分我的发现:根据年龄特点,逐步拓展“我的发现”的内容,有以前单纯地发现识字方法,拓展到发现词和句的一些规律,认识一些些语言现象。日积月累:这一部分包括“读读背背”“连连认认”两项内容。“读读背背”编排了四个八个字组成的成语。“连连认认”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生字连词,认识8个生字。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是寓言故事,丰富了学生的积累,继承中华优秀文化。教学中以学生自主 三年级学生大多十岁左右,正处于孩童想象力最丰富的时刻。童话是他们孜孜不倦追求,勇于想象,勇于创新是孩子们的热爱。本单元课文正好满足了他们渴求新奇的愿望,园地七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也正合胃口。口语交际动脑筋这一块,内容丰富,并且有足够的创作空间,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只有从学生情况出发设计教学,才能真正做到“教为学”服务。

1、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旺盛,喜欢新鲜事物,又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和知识积累,加上各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度不一, 所以,教学中宜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学习兴趣。

2、而在成语学习方面,经过之前的持续学习,有一定的成语储备量,学生已经知道成语有多种形式,也初步具备了发现成语规律的能力,喜欢积累,因此学习的兴致比较高。

3、学生经过两年的字词学习,已经掌握了较好的认字方法,可顺利地拓展形近字,以增强系统识字能力。以上这去思考,学习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语文园地”除了帮助学生对所学的语文

一、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情境

都成了有情感有智慧的精灵。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组织教学也就抓住了教学成功的关键。创设情境的做法尤为适用。上面片断一的教学就是创设了“大森林游戏”识字、积累词语的教学任务。

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延伸拓展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字、词、句的规律,并进必要的延伸。如上述片断二“比比写写”的教学“快点动脑想一想,还有没有这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拓展性训练。在第一次的教学中,我发现在衔接我会认和成语教学之间存在问题,过度语的使用不合理。在听取科组老师的意见以后,我认真修改了教案。认真斟酌了自己的过渡语。经过两次的教学我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是比较满意的,但是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往往出现不如意的情况,在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时,我注重从事物中找优点并集合一起,却忽略了从人与人的相处中也要学学别人的优点做到取长补短。

篇3:部编版语文三上《狮子和鹿》教案、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②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 楚 孤 帆 亦 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③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②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liànyàn 空蒙kōngméng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 相宜xiāngyí

③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④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板书:

21、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李白

(唐)

苏轼

(宋)

天然美

热爱大自然

教学反思:

就古诗学习而言,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的朗读。如在第一首诗中引情入境,激情朗读,大体可分五步:第一,自读自学诗文,初步想象景象;第二,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感知瀑布的气势;第三,学生边理解边想象边朗读,依据诗句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读出气势;第四,欣赏有关庐山瀑布景象的录像片,诗画结合,引导学生融入意境;第五,结合图像及理解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的朗诵。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还要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李白、苏轼两位诗人的资料。课后,收集两位诗人的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篇4:部编版语文三上《狮子和鹿》教案、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锤、堵、获”3个字。会写“育、瓶”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成功、实验”等1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③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为什么要做这项实验?什么人在做呢?又是怎么做的呢?为什么实验能取得成功呢?

初读感知 ①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②学生再读课文,用笔画出不容易读准、读好的词句,然后反复练读,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精读感悟

①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刚才提出的问题,你有哪些已经解决了? ②组织学生交流已经解决的问题。主要交流以下三个问题: 识字写字

①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这些生字。②指导观察要求会写的字。③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锤、堵、获”3个字。会写“育、瓶”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成功、实验”等1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做人要谦让,要有先人后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体会到做人要谦让,要有先人后己的精神。

教学过程: 继续精读感悟

①这篇课文你还有哪些问题已经理解了?

②重点引导讨论“实验为什么能取得成功”这个问题。a.4人小组讨论。

组长负责整理本组的意见,代表小组进行全班交流。b.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要抓住重点语句,如:一个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谈自己的看法。通过交流认识到,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一是小女孩具有舍己为人的精神,关键的时刻首先想到的是别人的安危;二是三个学生有合作精神。互相配合得很好。

③让学生再质疑,再释疑。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①学生先试着自己读一读。注意体会不同人物不同的语气。②小组内合作读一读。

③各小组毛遂自荐来读,其他小组进行评议。拓展活动

请你写几句话来赞美一下课文中的这位小女孩。写好后和同学交流,也可贴在班级的黑板报上。

板书:

30、一次成功的实验

井口小

有次序

→ 获得成功

有了危险

应该让别人先出去

教学反思:

《一次成功的实验》讲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学让三个小学生做“逃生”游戏。这个实验已经做过多次都没有成功,而这一次却获得成功。教育家的实验目的其实是对学生品行的考查,三个小学生尤其是小女孩,经受住了考验。从她与教育家质朴的对话中,让我们感受到她那临危不乱,处事果断,先人后己高尚品质。

这篇文章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不仅贴近小学生的生活,还给学生以启迪。课堂中,我一开始就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明白当时孩子们所处的环境是多么的危险,通过课文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三个学生只有尽快离开这口“井”才是最安全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读“教育家拿起茶杯向“井”里灌水,他一边灌,一边喊:‘险!快上来!一……二……’”,当学生读得比较慢的时候,在生生评价时,就会很明显地看出读的同学在快慢上没有掌握好。而当第二位同学读的时候,又把“危险!快上来!一……二……”读的太快。这时,其他同学就不同意了,这么快三个人根本来不及把三个小铅锤提出来。联系上下文后,就知道事实上不是这样的,不然小女孩的话也来不及讲了。又因为课文中用的是省略号。所以到最后同学读的时候是既紧张又在一、二那慢一些。而在读一个小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时,也是一样,很多学生都进入到了那个危险的情景中去了。因此,当一位同学读得比较慢时,很多同学都认为不对,应该要快一点。原因是时间很紧张,容不得想太多。

从句子词语中体会人物的心理和精神品质,通过朗读来体会文章所要体会出的主旨。我在课堂上注意让学生反复朗读,但没有分角色朗读,如果分角色朗读更能体现出当时的情况紧急,更能体现小女孩的精神品质。

篇5:部编版语文三上《狮子和鹿》教案、教学反思

《听听,秋的声音》是一篇现代诗,这篇课文语言精练优美,且富有韵味,很适合学生阅读,但由于是诗歌,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了解诗歌的含义还有些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1.享受秋天,引入课题。

2.读读秋的声音,感受诗情。

3.说一说,秋的声音。

4.写写,秋的声音,积淀语言。

5.布置作业。抓住仿写诗歌,积淀语言这一点,放开手脚,引导激发学生的体验、感悟。但由于前面朗读感悟的时间较多,学生的想象没有放开手脚,所以仿写诗歌这一环节,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我的本意是使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发展,有效地将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人文素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诗歌的同时激发了作诗的兴趣,发展了他们的听、说、读、思、演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几点不足:

1.给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若在读的效度上再加点功夫,比如:读第一节时,学生读出黄叶飘飞,读出依依惜别;读第二节时,学生读出“振动翅膀”的原因,读的层次性会更加明显。

2.诗歌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浓缩成一股精炼的美,富有无穷的想象,读着读着,只觉满齿余香。如何学生体会诗歌在遣词造句的凝练,是我们都值得探究的话题,当然,可能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难了一点!《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现代诗,略读课文。作者抓住秋天里特有的大自然的声响,用精练优美、富有韵味的语言,巧妙的赞美了秋天,会使每个读者体会到秋天的独特风情。在本课的教学中,重点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情朗读诗歌,从而想象秋天的美好景象,感受作者喜爱秋天的感情。同时,让学生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简单的习作练习。

这首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每个小节也很有规律,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便可发现并掌握诗歌的特点,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言文字的兴趣,我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想象秋天还有哪些特有的声音,并用诗歌的形式来表现,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互相借鉴交流,并把小组内的发言加以组合,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完成之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通过小组代表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们体验到了展示自我后被同学、老师肯定的喜悦,同时也感受到了合作学习带来的快乐!

在这次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重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所有学生体验了做诗人的感觉。同时,能够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基本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纬度。

篇6:部编版语文三上《狮子和鹿》教案、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处、稍”。

2.能根据要求独立阅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3.学习蚂蚁队长坚守原则的品质和领导才能。教学重、难点:

1.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习蚂蚁队长坚守原则的品质和领导才能。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观察过蚂蚁搬食物吗?很远很远的地方,一只小蚂蚁找到了一块食物,它匆匆忙忙地跑回去,一会儿就带来了浩浩荡荡的一大队蚂蚁。它们是怎么搬运食物的呢?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见到的或了解到的情景。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一块奶酪》,看看小蚂蚁们在蚂蚁队长的带领下搬运食物时,遇到了什么事情吧。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正确流利、同学爱听。

4.检查朗读,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汇报时可自定齐读人数,也可以选一名同学代表本组朗读,听后其他同学随机评价。

5.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队长带领小蚂蚁搬奶酪的故事。)

三、细读课文,品味探究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小组讨论提示:

(1)想一想,蚂蚁队长集合的时候,定了什么规矩?

(2)在搬运奶酪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意外?蚂蚁队长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小蚂蚁们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呢?

(3)最后,那块掉了的奶酪渣怎么处理的?

(4)思考,蚂蚁队长为什么命令年龄最小的蚂蚁吃掉奶酪渣?

(5)蚂蚁队长命令年龄最小的蚂蚁吃掉奶酪渣子后,为什么大家干活劲头比刚才更足了?

(6)你喜欢这位蚂蚁队长吗?理由是什么? 2.学生汇报,答疑解难。

四、深入画面,分角色表演

1.自由组合,7—8人为一组练习分角色表演。

提示:练习的时候,注意认真研究文本,注意蚂蚁队长的心理变化过程,演好蚂蚁队长和小蚂蚁的神态表情。2.请两组同学汇报表演。3.点评。

五、拓展延伸

1.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事情呢?想一想,然后说一说吧。2.回家后把《一块奶酪》这个童话故事讲给父母听。3.课外搜集有趣的童话故事,读一读。板书设计: 一块奶酪

篇7:部编版语文三上《狮子和鹿》教案、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认真地抄录在摘抄本上。

2.积累含近义词的四字词语,并能用它们说句子。

3.学会读好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方法。

4.能根据兴趣小组的特点,使用有个性的词语为其取名字。

5.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中描绘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读好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方法。

2.掌握含近义词且描写人物的四字词语,并举一反三。

3.通过朗读想象古诗意境,体会诗意。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有新鲜感的词句,知道要主动积累这样的词句。

2.能初步了解“摇头晃脑、面红耳赤”等成语的结构特点。(重点)

3.能根据语义表达的需要,读出恰当的重音。(重点)

一、交流平台

1.回顾本单元我们学过的课文,同学们都积累了哪些有新鲜感的词句呢?指名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2.指名读“交流平台”中的两个句子,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3.教师指名说阅读体会。

4.师小结:阅读是丰富我们精神世界的良方,而我们读到的好词好句就是改变我们精神世界的良药。巧妙的用词、精彩的描写、深刻的道理……都可以是我们积累的内容。同学们一定要用一双慧眼,去发现书中的精妙之处哟。

二、字词句运用

1.课件出示:

摇头晃脑

披头散发

张牙舞爪

提心吊胆

面红耳赤

手忙脚乱

眼疾手快

口干舌燥

(1)学生自由读成语。(指名读成语,教师相机正音)

(2)学生开火车读成语。

2.观察画横线的字,想一想:这些成语有什么特点?画横线的字之间是什么关系?(近义词)

师小结:这八个成语都含有身体部位名称,都和人有关,每个词语中画横线的两个字都是一组近义词。第一排的四个词是第一、三两字为一组近义词,第二排的四个词是第二、四两字为一组近义词。

3.课件出示练习题,进行词语巩固练习。

三、朗读有方

1.师:同学们,我们读课文的时候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得有感情。可是,怎样朗读才是有感情呢?怎样朗读才能更好地表达句子的意思呢?请同学们朗读“词句段运用”中的三个句子,看看谁读得更好。

2.学生自由读句子,想一想这几句话分别说了什么意思。

3.指名读句子,并说说自己对句子的理解。

4.教师指导学生找出每一句话中突出句子意思的词语。(“真的”“一点儿”“就要”“挨打”这些词语都需要读得重一些,这样句子的意思也就明白了。)

5.师小结:我们把在表达感情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读得重一些,这样的朗读方法叫重(zhòng)读。重音一般是把声音加强并配合音节的延长来表现的,有时为了突出某些词语还要一字一顿地读。但在表达幸福、温暖、欣慰、体贴的情怀时,往往要把重音轻读,即读得要比其他语句轻柔。

6.出示另一组句子,学生练习。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根据兴趣小组的特点,使用有个性的词语为其取名字。

2.朗读、背诵古诗《所见》。(难点)

一、给兴趣小组命名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名字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老师这里有一组兴趣小组的名字,请同学们读一读,说说你的发现。

1.教师出示已有的小组名称:

篮球侠巧手剪纸组鲲鹏航模队探索者小队黑白棋社

2.小组成员在小组内讨论自己的发现。

3.指名说说自己的发现。

4.师小结:当我们在为自己的兴趣小组取名字时,可以抓住所选小组的活动特点,加入一些富有个性的词语,体现出小组的特点。

5.学生自己设计小组名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选出一个最好的在班级中展示,让设计者说说自己的创意思路。

6.分小组展示本组设计的小组名称,全班评选出“最优小组命名奖”。

二、日积月累

1.释题:(出示诗题)“见”是什么意思?(看见)“所见”就是?——所看见的景象。是谁看见呢?前面加上诗人的名字,就是对题目完整的解释了。请一个同学把题目的意思完整地说一遍。(教师配乐范读全诗。)

2.品读第一、二句。

观察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一幅图?(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

(1)课件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想象:牧童高兴得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优美动听,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回荡。)

(2)这可真是一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刻的心情呢?

(3)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

3.品读第三、四句。

师过渡:作者袁枚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听到那悦耳的歌声,正欣赏着,突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

(1)课件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①想象牧童会干什么?(停止了唱歌,准备抓蝉。)

②牧童怎么知道树上有蝉?(通过“鸣蝉”可知,牧童听到了蝉的叫声。)

③读到这里,你觉得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小孩?(活泼、顽皮、机敏……)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谁能把这有趣的一幕读出来呢?(个人读、小组读)

4.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

[教学板书]

语文园地一

积累好句

积累含有近义词及人体器官的四字词语

学会朗读(重读)

学会给兴趣小组命名

积累古诗《所见》

[教学反思]

篇8:部编版语文三上《狮子和鹿》教案、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听故事的技巧和观察画面的能力。

2、借助绘本阅读,在观察、想象、表演中,让学生享受阅读的情趣。

3、以故事的形式引领孩子们丰富的情感世界,让他们体会到要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

4、以读写绘的方式引领学生续编故事或创编故事。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就让你们来猜一个。(胡萝卜)那在生活中胡萝卜有什么用呀?对啊,其实这胡萝卜啊,不仅好看好吃,他的身上还藏着好听的故事呢!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这样一本书,这个好听的故事可就藏在书里呢?

二、观察插图:

1、看插图,你看到了谁在干什么?你觉得他看上去是一位怎样的老先生?这位老先生就是故事的主人公胡萝卜先生。这个故事的题目就是——《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作者是王一梅阿姨。

2、看了这个漂亮的插图,你能来猜猜会写些什么吗?

三、共读故事,随机设疑:

(一)片段一 胡萝卜先生长着一把浓密的胡子,每天早晨他都要精心梳理他心爱的胡子。(课件)你瞧,这一大早的,胡萝卜先生就在那里对着镜子,细心地梳理着自己的胡子。可见,胡萝卜先生对他的胡子是非常的——喜爱,他简直就是把胡子当做了自己的——心肝宝贝。

(二)片段二

1、一天,胡萝卜先生匆匆忙忙地拿着一片果酱面包就上街去了。他一边走一边吃,一不小心,长胡子蘸到了甜甜的果酱,这时候,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他的胡子——飞快地长了起来。

2、胡萝卜先生拖着他的长胡子一步一步往前走,长胡子被风吹到了身体后面。

3、呀,哪些小动物们看见了啊?他们都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惊奇、有趣、奇怪……)

4、多有意思的胡子啊!胡萝卜先生就拖着它走啊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指名说)

(三)片段三

1、一个男孩站在街口放风筝,因为风筝的线太短了,他的风筝怎么也飞不过屋顶。男孩使劲地拉啊,拽啊,风筝还是没有飞起来,他的心里可着急了。他会怎么说呢?

2、当胡萝卜先生经过的时候,男孩看见了风里飘动的长胡子,高兴地说——(引读):“我可以用它来做放风筝的长线了。”男孩剪了一段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用来放风筝。风筝一下子就越过了屋顶。望着越飞越高的风筝,男孩的心情怎么样呀?他又会怎么说?(指名)。

3、那胡萝卜先生呢?当他发现男孩用自己的胡子作了风筝线,他会怎么样?为什么?

4、看得出来我们小朋友和胡萝卜先生一样善良、乐于助人的人。是呀,看到男孩这么开心,胡萝卜先生也因为自己帮助了男孩而感到非常快乐!

过渡:我们继续往下看吧!(引读)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越来越长,他继续往前走。

胡萝卜先生刚刚给男孩带来了快乐,自己也非常快乐啊,让我们快乐地读读。

(四)片段四

1、当他走过鸟太太的树下,鸟太太正在发愁呢?(看图)你知道鸟太太为什么发愁吗?

原来鸟太太的宝宝们尿裤子了,他正找不到绳子晾宝宝的尿布呢!当鸟太太看见胡萝卜先生风里飘动的长胡子,高兴地说:“可以用它来晾宝宝的尿布呀。”鸟太太剪了一段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系在两根树枝的中间,晾起了一长串鸟宝宝的尿布。

你瞧,鸟太太和鸟宝宝笑得多开心啊,再也不用担心没有干净舒适的尿布了。胡萝卜先生看见鸟太太和鸟宝宝们笑得那么开心,他也高兴地笑了。

过渡: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越来越长,他继续往前走。

3、又发生什么事了啊?(看图指名说)

(出示句式):谁能用上老师给你的帮助说说?(自由说——指名说)看着一摇一摆走了的鸭子先生,胡萝卜先生快乐极了。

过渡: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越来越长,他继续往前走。

4、他的长胡子飘在后面,不知不觉被许多人剪下,派上了许多用处。孩子们,赶快来找找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在哪?它又帮助了谁干什么?(课件)

过渡: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越来越长,他继续往前走。

四、整体回味,感悟主题

1、设疑感悟:

(1)是呀,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真是太棒了,不仅帮助了自己,更帮助了别人。(课件)让我们再来想想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都帮助了谁?

(2)难怪,胡萝卜先生说——(我的胡子真是太棒了!)(3)可是孩子们,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胡萝卜先生可爱他的胡子了,他把自己的胡子当做了心肝宝贝呢!那为什么当他发现自己的胡子一次又一次被别人用掉的时候,他不仅不生气反而觉得很快乐呢?(指名说)(4)你们说得真棒!胡萝卜先生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了别人,让别人感到快乐的同时,自己也觉得非常快乐,这就是——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课件)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2、创编故事,绘写结合: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还会继续长,他还会继续往前走,一路上,他的胡子还可以帮助谁,用来做什么呢?拿起你的笔来画一画,并写上几句话。

3、交流绘写作业。

4、来,王一梅阿姨的这本书让我们学到了很多,那你还想读读他其他的作品吗?

篇9:部编版语文三上《狮子和鹿》教案、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会向别人表示感谢,能安慰别人。

2、能看图写一件由图想到的事,或是写一件生活中的真实的事。

3、学会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相结合的方法理解词语。

4、积累古诗《过故人庄》和成语故事《杏林春满》。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胜似亲人》看图作文。

难点:恰当地表达感谢和安慰别人。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感谢和安慰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感谢和安慰。

教学目的:

1、感受人间真情,倡导助人为乐的社会风尚;

2、通过模拟现场场景,分角色对话,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3、学会用恰当的语言感谢和安慰别人。

教学重难点:恰当地表达感谢和安慰别人。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唤起真情,激情导入 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时时暖人心。这一单元,我们围绕“爱”这个主题学习了几篇描写人间真情的课文。这节课,让我们也来化作爱的天使,来学会感谢,学会安慰!【课件出示:课题】大家齐读课题。

二、模拟情景: 请看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广告片【课件出示:公益广告片】边看边想【课件出示:你看到了什么?你最想说什么?】 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孩子应该感谢母亲,感谢母爱,哪怕是一个细微的动作,一句不经意的话,或者是一个眼神,应该说都是对母亲最大的安慰。我们对自己的父母也要有献出爱心的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话题——【课件出示:感谢和安慰!】

三、模拟表演: 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也许也有困难,得到过别人的帮助.请大家回忆一下【课件出示: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你需要感谢的人? 你想对他说些什么感谢的话?】同桌互相合作,摹拟一下当时的情景,互相说说.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上台把感谢的过程向大家展示一下.刚才几位同学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帮助过的人的感谢.我们感谢的方式可以用掌声表示,可以用语言表示。我们的掌声是热烈的,发自内心的,我们的话语也是真心实意的,所以我们在感谢别人时,话语要做到真心实意【课件出示:真心实意】是发自我们的内心.【课件出示:发自内心】

四、学会安慰 现在,我们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发现了一件麻烦事情,希望得到在坐的同学的帮助,愿不愿意? 前几天, 心理辅导老师收集到了同学们许许多多的烦恼有些烦恼老师能够解决,但有许多烦恼需要同学们来帮助解决。【课件出示】

谁愿意帮助她一下? 刚才两位同学对他进行了安慰。现在,老师也给她讲两句话.【课件出示】 这位同学的烦恼是我们很多同学都有的烦恼.也就是家长给我们加重了学习负担,但是同学们回家给家长讲清楚,合理的安排,适当地阅读课外书,让家长给我们自由,自己保证完成学习任务。大家都知道神舟六号遨游太空的事吧!【课件出示:天地对话】看看两位遨游太空的英雄的妻子与两位英雄进行的天地对话,请同学们认真看,看看他们都讲了些什么? 你从中看到了些什么? 同学们,安慰别人需要我们用真心实意,鼓励和同情的话,从这两位阿姨的话中我们得到了启发,以后同学们在安慰别人时应该注意向这两位阿姨学习.同学们,我们只要留心身边的事情,就会发现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需要安慰的人,或者说你受到别人帮助时要学会感谢别人.你觉得在你身边谁最需要安慰呢?

五、结束语:在以后的生活中老师也希望我们的同学能够【课件出示:学会感恩!献出自己的爱心,对需要帮助的人进行安慰。】这就是老师最大的安慰。

六、板书设计: 真心实意 感谢和安慰

鼓励、同情 话语得体

第二课时

看图习作:胜似亲人 教学内容:看图习作:胜似亲人

教学目标:

1、观察插图,理解图意,引起合理想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

2、组织语言,尝试表达所想所感,习作内容具体,句子通顺。

3、感受情感表达的方法,受到互帮互助的人际常情教育。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发挥想象,尝试习作 教学难点:理解图意,进行合理想象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渗透写作知识。

1、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美丽的图片。【出示课件:图片】【出示课件:图上画了些什么?】

2、学生交流。

3、渗透写作知识: 一位小朋友根据这幅图还写了一篇文章,就是看图写画。【出示课件:例文】 谁愿意把这篇文章读一读?【出示课件:文章写了什么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 【出示课件:有顺序观察】 【出示课件:作者描绘的哪些是图上看到的?还有哪些是图上看不见的?】

4、小结。

二、审题

1、出示写作要求:【出示课件】 齐读。

2、【出示课件:这次作文类型是什么?题材是什么?有什么要求?】

三、看图想象,激活画面

1、指导看图:【出示课件:图片】 你看到了什么人?给小姑娘取一个你喜欢的名字吧。【出示课件:小姑娘与老奶奶是什么关系呢?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2、理解题目:【出示课件:题目】 “胜”的意思是什么?“胜似亲人”呢?(就是不是亲人,却比亲人还亲。)

3、理解图意: 仔细观察画面【出示课件:老奶奶正在干什么?老奶奶为什么要搂抱、抚摸小姑娘呢?】请仔细观察画面,好好想一想,【出示课件:事情可能发生在什么时候?】 小姑娘是怎样帮助老奶奶洗衣服的呢?老奶奶又是怎么感谢她的呢?请你再次看图,仔细想一想,把小姑娘洗衣服的过程想清楚,然后跟小组里的同学讨论一下。【课件出示:想一想,小姑娘是怎样帮老奶奶洗衣服的呢?老奶奶是怎样感谢她的。】

4、小组讨论,师巡视。

5、指名反馈 【课件出示】

6、提出要求,试写片段: 同学们都能根据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小姑娘帮助老奶奶洗衣服的过程想得很具体。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能让每位同学将自己的想法,在这里一一交流,那么赶紧把它写下来吧!下面请拿出笔和作文纸,写一写小姑娘帮老奶奶洗衣服的过程。写的时候要注意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注意人物的动作,表情,对话描写。赶快动笔吧,看谁写的又快又好!【课件出示要求】

7、片段讲评: 【课件出示:作品】 赶快来看一下这位同学写了些什么!(注意起因、经过、人物的动作、表情、对话有没有写清楚。)生评,提修改建议,师评。

三、画外联想,丰富内容

1、图前想象 课上到这里,老师有一个问题不明白了,老奶奶为什么是孤身一人呢?她没有亲人照顾吗? 老奶奶身边没有亲人,生活遇到了困难,乐于助人的小姑娘平常还可能会帮她做些什么事情呢? 嗯,小姑娘对于老奶奶来说【课件出示: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老师觉得可以把这些内容放在我们习作的最前面,也就是刚刚写的片段的前面,作为故事的起因。【课件出示】

2、图后想象 这么一位美丽、善良的小姑娘,用她的爱心让老奶奶得到了比亲人还好的照顾,人们是这样评价她的做法的?你能大胆、合理地猜测一下吗? 说的真不错,我们可以把它放在习作的后面,作为故事的结尾。【课件出示】

3、习作题目 这么感人的一个故事,我们可以用【课件出示:胜似亲人】来做题目,除此之外,你认为还可以取什么题目?

4、如果不想写这幅图,你可以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亲身经历过的其它有关爱心奉献的事情。

四、范文赏析。【课件出示】

五、快乐任务: 老师让你们回去把这篇故事完成好,有信心吗?

第三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成语故事

教学内容: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1、学习“我的发现”——学会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意思。

2、积累古诗。

3、阅读成语故事,了解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知道“杏林春满”的典故。教学重、难点: 读背积累词语、古诗、成语故事。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课件出示:我的发现】 【课件出示:学习伙伴的话】

1、读学习伙伴的话。你发现了吗?发现了什么?

2.小组内展示,再个性展示。

3.总结:【课件出示: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理解词语,但要了解这个词语的具体含义还应该把它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去,即联系上下文理解。】

4、延伸拓展。让学生再说几个字进行练习。

二、【课件出示:日积月累】 【课件出示:古诗】(1)读古诗,自读──指名读──齐读(小组齐读)(2)说说诗句大意,想象画面。(3)自读尝试背诵。(4)、在小组里检查背诵;进行背诵竞赛。

三、成语故事。【课件出示】

1、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这个故事。

2、读题、解题、字词质疑。

3、把这个故事讲给同学和老师听听。

4、谁来说说“杏林春满”“誉满杏林”的意思?——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用“杏林春满”或“誉满杏林”等成语来赞扬医生的高明医术和高尚医德。

5、你还能说出几个关于成语的来历的故事吗?

四、知识拓展延伸

1、学生练习讲个成语故事。

2、鼓励学生讲讲自己知道的别的成语故事,课后还可以去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

篇10:部编版语文三上《狮子和鹿》教案、教学反思

一、课前准备:

1、读三遍课文,给生字注音。

2、抄写本课4个字的词或词组12个和3句优美句。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3.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用优美音乐的火烧云图片供学生欣赏,并向学生解释火烧云的特点及形成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知课文内容,引导主动参与。1.师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火烧云的?

2.生:是按照火烧云上来了──烧起来了──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的。3.师: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火烧云上来时的情景。

4.师:火烧云上来了,在霞光的照耀下,大地呈现出绚丽的景象。不过,更壮观的景象还在后面呢!

5.学生自由快速读第三自然段,看谁能说出天空中的火烧云都有哪些颜色。6.指名说出天空中有哪些颜色。

7.师:除了这些颜色外,你还能想像出有哪些颜色? 8.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此段并试着背诵。

9.师:火烧云不仅颜色多,变化快,而且它的形状也是千变万化,让我们也一起去看一看吧!

10.让学生说出天空中火烧云的样子,并试着表演出来。

11.模仿作者的写法,让学生把天空中的火烧云还像什么写下来,并表演出来。

(三)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四)想想说说,课外延伸。

1.师: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一定被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变化深深地吸引了吧,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2.布置学生课外收集一些有关大自然美丽、神奇的图片,让学生做个有心人,发现自然界的美,懂得欣赏美并保护这些美。

板书:火烧云上来了──烧起来了──下去了

教学反思:

学完本课,收获还是不少,虽然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但它接近学生的生活,孩子们比较熟悉云霞的出现。鉴于此种情况,在授课间,我应用了学生比较熟悉的朝霞和晚霞引入课题“火烧云”。结合图面与孩子们所见过的云霞变化去适当的释题。我设计了语言,引发自然界的奇丽。比如:清晨的太阳出来或者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天边的云彩通常是通红的一片,像火烧的一样,人们把这种云叫做火烧云。不过怎样去理解课文内容,针对本课语言的特色倒是不必要,只要认真地读,从读中感悟语言的优美。从语言中体会作者的文笔之妙,生动、具体、形象、优美,从色美、形美的火烧云变化中去感悟作者的观察力度,从而增强积累与反馈,学习作者观察方法与想象能力,以致于一种学习能力。从学生作业情况看,学习效果很不错,如果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方向,那本人有如下反思:

一、走进文本背景

由于本课是自然界的一种奇丽的景象,因为自然的奇丽,也引发无数的作家,诗人去描绘它们,赞美它们,书写它们。火烧云就是其中之一,因此,让学生通过资料了解课文背景还是有必要的。比如,作者萧红的生平,文学成就,主要作品,炎烧云的成因。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混合成的。这些颜色的光的波长不一样,红色光波最长,橙色光波其次,紫色光波最短。空气的分子和空气里飘浮着无数细小的灰尘和水滴,它们都能够把太阳的各色光线分散开来,这叫做散射作用。太阳光中的光波长越短的,像紫色光就很容易被散射开来;波长越长的像红色,橙色光就容易散射。(资料)

二、议议主题 倾吐感悟 本课是写景的散文,学生应该掌握作者的思路结构。本文作者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了火烧云的奇妙景色,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表达作者对自然景观的喜爱与赞美!只要用好手中的笔,准会涂抹出一幅幅多彩斑斓的美丽画卷,使人置身于其中,仿佛让人走进神秘般的童话世界,如醉如痴。罗丹说:“美到处都有的,但只有真诚和富有情感的人才能发现它。”也就是只要我们睁大好奇的眼,就会发现;美就在身边。

三、阅读感悟 妙笔生花

本文多处运用了排比,想象,合理的想象使文章生动优美。在写作中,想象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写作文时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与写作方法。一篇文章,加上合理的想象就会更加生动,形象,所表达的事物也更为具体,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会更加鲜明,深刻。《火烧云》这篇课文,作者大胆合理地运用了想象。比如:把火烧云的形状想象成马、狗、狮子等活灵活现的动物,读起来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表。那么,怎样在写作中有效地发挥想象的功能呢?这是本人必须要在本文中渗透的一种习作实践。这个环节,我准备了下水习作,将自己在飞机上所见的云描写了一段:我从未见过的美!云,白得有些深厚,像被刚弹过的棉团,铺满了天空;顺着瞧,就是一床巨被,斜着看,又像一个巨湖的底,云被与天幕紧紧相依;时而弧形成180度,平视向前,一望无际的云棉厚厚的,就是天山上的白雪,是平毯似的,要是你能感觉云在流动;一会儿就成了连绵起伏的白色小丘,一座连一座,又随着小丘的断开,刹时又是万马奔腾,那跑在最前面的马正昂首长嘶,几秒钟后又不是马了,又是一只长嘶的羊,在它的肚皮下好像有一只小羊在吮吸奶水哩!瞧,天又开口了,远处的云层突然高涨,像黄河冲击的巨浪,太美了!……

接下来让学生写写“早晨的雾”“夜晚的天空”“秋天的田野”等素材。在学生习作的点评中,引导学生首先要知道人的想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得来源于人的知识和经验,多参加社会实践,写作素材本身就源于生活之中,然后想象的内容要合乎情理,要与现实事物有密切联系。这样想象的事物才会鲜明,生动。例如:写秋天的枫叶时,会想象到燃烧的火;写草地会想象到绿色的地毯,写春天的花儿,会想象到可爱的小姑娘等。

四、综合训练 学习领先

本文在写作上,作者就是从整体入手,然后,采用了不同的结构方式,积累有关气象谚语,与云有关的诗句,词语。如:“鱼鳞天,不雨也风颠”“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有雨山戴帽,无雨去拦腰”“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与云有关的词语:(略)

篇11:《狮子和鹿》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一则著名寓言叫《盲人摸象》,说的是几个盲人摸象时由于摸不到象的全部而得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结果。表层寓意讪笑那些一知半解便自以为是的浅薄之徒;中层寓意是讽刺那些不知佛法的广博精深而诩得道的臣民;深层寓意是告诫人们要克服主观片面性,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同学对表层寓意的理解是比较容易的,经过启发后对中层寓意也能理解。我们如能借这类寓言,逐层诱导同学不时深入地探索其深层寓意,经常训练,并且把这种训练同其他内容的教学、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同学从哲学的深度考虑问题,其功用就远不止语文一门学科,也远不止小学一段时期。

《刻舟求剑》:表层寓意是讽刺那些思想闭塞而又刚愎自用的蠢人;中层寓意是讪笑那些顽固守旧、反对革新的国君和贵族;深层寓意则是告诫人们要懂得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哲理。

对于小同学而言,这些寓言的表层寓意并不难理解,但其深层寓意的理解就很困难。这当然是正常的。实际上,勉强叫同学去背那些哲学概念也没有必要。关键是,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怎样设法引导同学由形象思维逐步学会笼统思维,由经验思维逐步学会理论思维,在长期训练中逐步养成深入考虑的好习惯,并且把那些作为人类几千年思维结晶的哲理逐步融入自身的日常思维之中。

二、利用寓言寓意的多面性,培养同学的发散思维能力

著名寓言《猴子和鳄鱼》,写鳄鱼的妻子病重,要吃猴心,于是鳄鱼谎称对岸有茂密的花果,愿意背猴子渡水去采摘,把猴子骗到水中央才说出本意;猴子急中生智,谎称“心挂在树上要回去取”,鳄鱼只好背它回去取心,刚靠岸猴子便跳到树上去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这则寓言有四个寓意:骗人者反而受骗;要防止得而复失;不可贪欲迷误;邪不胜正。

一则优秀的寓言,往往就像这样令人回味无穷。实际上,实际生活自身就是复杂的,寓言不过是实际生活的折射。现代社会愈益复杂,我们应该充沛利用寓言,切实引导同学从多种角度、多种途径去考虑问题,去认识生活、认识社会,使同学越学越聪明。

三、利用寓言形象的可塑性,培养同学的发明性思维能力

寓言《买椟还珠》,原本就可从买方、卖方两面进行理解,可以引导同学进行发散性思维。而这个故事自身讲的是个买卖问题,可否引导同学联系当前市场经济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考虑呢 ?譬如说,现代商品生产极讲究包装,那么生产厂家能否学“楚人”包装珍珠那样去包装自身的产品呢?由此动身,至少可以引出三个相关的问题:

1、商品的装璜要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审美效应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2、包装是艺术,但包装后的商品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品。

3、我国劳动人民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懂得了商品包装的`辩证法,对楚人卖珠的嘲讽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假如能经常引导同学这样去考虑,毫无疑问,同学将会经常乐意去“发现”。

当然,“发现”也好,“想象”也好,“发明”也好,都不是胡思乱想,不能脱离寓言的基本内容而“离题万里”。

四、利用寓言作品的多样性,培养同学的整合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狼的寓言有四篇:《一只狼》、《狼和小羊》、《会摇尾巴的狼》、《东郭先生和狼》。这四篇的寓意,分开看,大不相同。但假如让小同学归纳一下狼的特性,(残暴凶恶而又不乏狡猾),这就是简单的辐合思维训练。

复杂一点的如《买椟还珠》、《南辕北辙》、《我要的是葫芦》、《掩耳盗铃》,分开看,四篇寓意似乎大相径庭;但合起来看却可以说明一个一起的道理:目的和手段(或途径)必需统一,否则将一事无成。这是从较深的层次上进行辐合思维训练的资料。

篇12:部编版语文三上期中知识点

1、对子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秋月白,晚霞红,水绕对云横。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2、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3、蔬菜水果的儿歌

正月菠菜才吐绿,二月栽下羊角葱;

三月韭菜长得旺,四月竹笋雨后生;

五月黄瓜大街卖,六月葫芦弯似弓;

七月茄子头朝下,八月辣椒个个红;

九月柿子红似火,十月箩卜上秤称;

冬月白菜家家有,腊月蒜苗正泛青。

4、会填

匆匆地离开

悄悄地说话

轻轻地抚摸

甜甜地笑了

快活地歌唱

拼命地工作

好奇地盯着

认真地写字

5、八字成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名人名言:

①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列宁)

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泽东)

③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④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宋庆龄)

⑤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北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夜书所见》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写景的古诗名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王安石)

孔子的名言:

温故而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过的知识,再常常地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指做学问态度要端正,也指做人要诚实。

有关祖国风光的谚语: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峨眉天下秀,三峡天下雄。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学好语文则必须养成的十大习惯

一、熟读、背诵的习惯。

二、阅读优秀课外读物的习惯。

三、推敲语言文学的习惯。

四、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

五、记曰记的习惯。

六、规范地书写的习惯。

七、专注地听人说话的习惯。

八、说普通话、说话文明得体的习惯。

九、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

十、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语文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培养学习兴趣

首先,我们要培养初中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个培养过程,古人分为三个阶段:知之、好之、乐之。先说“知之”:走进语文,不抵触,不反感,不因对以前的老师、教材和考试的印象而迁怒语文;

能如此,方可初尝语文的甘霖。再说“好之”:日日操习,用心投入,不懈怠,不放弃,不因外界干扰、其他学科和考试分数而离开语文;能如此,方可欣赏语文的漫天红霞。

运用想象和联想

想象和联想伴随着初中语文学习的始终,听说读写都离不开想象和联想。比如:再看课文《背影》的过程中可以联想到现实生活中自已亲人的背影,再现课文的内容和情景。

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的把语言文字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结合起来。这样的锻炼会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如果把它运用到写作中,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达到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

注意课内积累

课内积累是指如何学习课文并从中获得语文知识。语文课本是一个很好的材料库,它上面的课文多是选自古今中外名家作品,很经典也很新颖,有一定的高度,学习语文课本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主途径。

上一篇:校安全工作活动方案下一篇:《儿童戏剧创编与表演》教材目录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