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养晦与锋芒毕露

2024-04-24

韬光养晦与锋芒毕露(精选5篇)

篇1:韬光养晦与锋芒毕露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阐述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其中除了看到李密的孝道之外,也能看到他的对进退拿捏的尺度。下面就一起来欣赏这篇《进一步锋芒,退一步韬光》作文吧!

时代在日新月异的变迁,每分每秒都有新鲜的词汇诞生,旧词被赋予崭新的含义。进步是人们都喜欢的,与之相反,退步便让人觉得面目可憎。但许多时候,退一步正是人们所迫切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品质。

俗语有云:“强扭的瓜不甜。”揠苗助长最终却功亏一篑的例子屡见不鲜。“生当作人杰”的项羽垓下之战大败,自觉愧对江东父老,面对乌江不渡,自刎于江畔;“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屈原感伤国家危难却难尽绵薄之力,纵身一跃化为汨罗江难平的波涛……显然,当面对无可奈何的境地时,这些曾经挥斥方遒的精英并不愿意掩去自身的灼灼锋芒,放不下清高的心气,只愿进而救国平天下,而不甘退一步厚积薄发。他们处处都在逼自己一把,终于,不愿退变成了无路可退,曾经的凌云壮志在满心自以为是的悲痛里输给了以死解脱。这样看来,处处强迫自己“进一步不掩锋芒”确是有些操之过急了,往往会适得其反,与预期背道而驰。

李斯特曾说;“人的最高尚行为除了传播真理外,便是公开放弃,选择退后。”退步并不意味着懦弱。“生而不同,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面临仕途的坎坷,选择了“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洒脱;渴望“挽雕弓,射天狼”的东坡,连遭贬谪,义无反顾的选择“遗世独立,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些文人骚客面对坎坷,未做过多挣扎便归于平静,这并不是懦弱。相反,他们恰恰是最懂得精置自己的人。精置,是积攒能量后的沉默,是爆发前的暂时冷却。褚人获《坚瓢集》有“退红”一则,《老学庵笔记》云:“唐有一种色,谓之‘退红’”,王建《牡丹》诗云:“粉光深紫腻,肉色退红娇。”,《花间集·乐府》记载:“床上小熏笼,韶州新褪红,盖退红如今之粉红。”,“绍兴末,缣帛有似皂而淡者,谓之不肯红”。最后,“不肯红”这三个字着实令人惊喜。“不肯红”是一种不急于向外界表现自己的成熟,是爆发前的暂时冷却,是一种甘于退后一步韬光养晦,厚积薄发的人生态度。

甘于退后,敛去一身锋芒,用等待去沉淀一种令人心惊的力量。退后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退后是为了有朝一日更好的前进,退后是一种对自己的放过与宽容。也许,只有学会后退一步,才会有机会觅得一方天空海阔。

文|周雅雯

荐|刘海琴

公众号:高考作文

篇2:八面玲珑与韬光养晦

先说贵人拔擢,无疑非徐阶莫属。张居正自己也以为然:“不肖受知于老师也,天下莫不闻;老师以家国大事托于不肖也,天下亦莫不闻。”徐阶搬倒严嵩(根源还是在于人主明世宗抛弃了严嵩,为人主所喜好可能是臣属最终能升天的铁律)之后,张居正就乘上了飞向权力中枢的直升飞机,“阶代嵩首辅,倾心委居正” 。1562年,严嵩势力隳涂之时,张居正不过是右春坊右中允(春坊是负责太子奏请、启笺及讲读之事务),监管国子监司业(国立大学副校长,其时校长称祭酒,为后来的权人高拱)。1566年,长期斋蘸的明世宗死于丹药。徐阶就遗诏“引与共谋”。明穆宗元年,张居正与郭朴、高拱一起入阁。自此,张居正终于进入了权力中枢。不过几年光景,他提阶换补就告捷。

次说张居正的隐忍和韬晦。饱读圣贤书的张居正自然是知道“文谏死”的道理,况且,前有杨继盛血淋淋的前车之鉴。这让张居正明白,要有所作为,必须等候明主出世。他也自然明白,他张居正生是朱老板的人,死是朱老板的鬼,“创业”是万万不可触摸的高压线,还乡做做员外心有不甘。“达”就是要等待而不是寻找一位明主,信任(信而不赖,我们以后就会发现,张居正是成也信赖,败也信赖)他,重用他,他张居正必然感恩戴德,叩谢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苍天在上,褒贬沉浮人物,真是深不可测。

张当时与高拱在国子监共事时,二人“相期以相业”—高拱给明穆宗当了九年侍读,深得器重。如果说高拱是睚眦小人,张居正是决然知晓的;而张居正竟然能与这样的人“苟富贵,勿相忘”,实在是深谋远虑,即使算不上阿附准权贵,也算得上是战略投资了。后来,高拱把徐阶挑下马,最终登上觊觎已久的首辅之座后,得志猖狂(这最终害了高拱),为人盛气凌人,同列多无法忍受,惟有张居正恭慎从事。直到高拱讽刺张居正收受了徐阶之子嗣三万金馈赠,才“指天誓,辞甚苦”。二人从此(心知肚明但非公开地)交恶。高拱也逐渐动手罗织罪名,打算逼迫张居正去职还乡。张居正道:“自检平生,不敢有一事负国家,不敢有一念负于天下贤士大夫;至于去就,有命存焉,惟静以俟之而已。”这也许能部分解释高拱在清君侧,驱逐掌印太监冯保的高冯之争时,为什么未能充分动员张居正吧。

高拱之所以能最终战胜徐阶,关键的因素在于徐阶有图新政的愿望—这也是为什么高拱等人说徐阶“徐公谤先帝,可斩也”,但是明穆宗并不是他们所期待的明君。明穆宗因为徐阶的“多有劝谏”而生厌烦。徐阶既然托付“家国之事”于居正,并嘱咐儿子“谨事居正”,那么他也必然会将自己的为官心得、沉浮教训授予张江陵(张居正属湖广江陵人,又称张江陵)。张文忠公(张居正谥号“文忠”)后来对权重者(尤其是权力的源头,权力的给付者—皇太后们)的如履薄冰到了惟诺的地步。不过,在明白真正的老板之后博取老板的欢心似乎本来就是臣属“犬马之劳”之分内之事;明主与庸公的区别在于,前者以天下苍生的福祉为喜怒之源,而后者要么是贪于声色,要么是渴求叩问鬼神,祈求长生不老罢了。

篇3:锋芒与温润的交融——玉具剑

玉具剑,顾名思义,是以良玉美石装饰的一类古剑。玉具剑的较早记载可以在战国、秦汉时期的史料中找到,汉代刘向在《说苑•反质篇》中写道“经侯往适魏太子,左带羽玉具剑,右带环佩”,说明战国时期可能已有玉具剑之名;而《汉书•匈奴传》亦载有:“单于正月朝天子于甘泉宫,汉宠以殊礼,位在诸侯王上,赞谒称臣而不名。赐以冠带衣裳,黄金玺盭绶,玉具剑,佩刀,弓一张、矢四发,棨戟十……”可见玉具剑在西汉乃礼法重器。

一套完整的玉具剑,通常包括四件玉饰,即,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璏、玉剑珌。玉剑首和玉剑格是固定于剑身之上的玉饰,体型较小;而玉剑璏和玉剑珌是装饰在剑鞘之上的玉饰,常穿绳用以悬挂、佩系,体型相对较大。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成果来看,玉剑饰的出土集中在战国秦汉时期,东汉以后则渐趋减少。成套出现的玉具剑极为罕见,以湖南长沙地区为例,目前已发掘的数千座战国秦汉时期墓葬中,仅蓉园的一座东汉墓出土有一套完整的玉剑饰。后代偶有对单件玉剑饰的仿制,但大多已失去原有的礼法功能,仅为贵族或文人的案头玩物。

玉具剑的四件玉饰各具特色。玉剑首是装饰在剑把顶端的玉饰,正视以圆饼形为多,侧视略呈倒梯形或喇叭形,顶面常饰有蝌蚪纹、谷纹、勾连云纹等等。湖南省博物馆藏有秦代出土的一件玉剑首,玉质灰白色,体扁圆,有深色铜绿沁,剑首正面以两圈阴线将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弧凸,上阴刻四朵勾连云纹,加以阴刻网格纹,外区饰有凸起的蝌蚪纹,蝌蚪纹以阴线勾轮廓,背面正中为阴刻圆形凹槽,可嵌入剑。另有西汉出土的一件玉剑首,玉质黄白色,器做圆饼形,正面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饰勾连云纹,外区饰凸起的蝌蚪纹,背面有圆槽,与三小孔相连。长沙蓉园东汉墓出土的一件玉剑首,玉质呈黄白色,局部受沁有褐色斑块。器作圆饼形,正面内区稍凸,阴刻卷云纹,外区和底面底部光素无纹,底面中间刻一圈凹槽,可能用以固定于剑茎。

玉剑格是镶嵌于剑把与剑身交接处的玉饰,正视略呈长方形,中部有脊,侧视呈菱形断面,穿孔有长方形、菱形、椭圆形等,表面常饰勾连云纹、兽面纹、高浮雕螭虎纹等等。玉剑格的出土较少,战国时期出土的玉剑格多素面无纹。两汉墓葬则常见有以勾连云纹与蟠螭纹装饰的玉剑格。长沙五里牌出土有新莽时期玉剑格一件,玉质青黄色,局部有铜锈,格中有穿,穿上部为长方形,下部为菱形,嵌于铜剑上,穿上嵌饰金箔,一面饰浮雕螭虎纹,另一面饰兽面、勾连云纹。蓉园东汉墓出土的一件玉剑格,玉质黄白色,局部受沁有褐色斑块,侧视呈菱形,中心有椭圆型穿孔,以纳剑柄,正面浮雕一四足卷尾的螭虎,头已断缺,背面浅刻兽面纹。

玉剑璏一般嵌于剑鞘的上半部,正视为长方形,顶面微拱,两端或出檐下卷,底面有长方形穿孔,用于穿戴佩系,表面常饰有蝌蚪纹、谷纹、兽面纹、螭虎纹等等。玉剑璏的出土相对较多,形式也较为丰富。湖南省博物馆藏有左家塘出土的秦代谷纹玉剑璏一件,玉色灰白,局部有黄色沁蚀和粘附的铁锈,俯视呈长方形,玉剑璏面有阴刻线一周,内饰以勾连谷纹,侧视上部呈拱形,两端均向下内卷,下部一端有长方形穿孔。长沙仰天湖出土有战国蝌蚪纹玉剑璏一件,青色和田玉,加工精美,两端斜削,下端不内卷,下面有凹弧面,便于与剑鞘面之弧度相合,正面和上端饰蝌蚪纹和环勾纹。长沙小林子冲西汉墓出土的一件螭虎纹玉剑璏,玉质青白色,受沁有青褐色斑块,表面高浮雕一只雄健蜷曲的螭虎,侧视上部微拱,两端皆出檐向下卷曲,背面有长方形銎。而蓉园东汉墓出土的玉剑璏,玉质黄白色,局部受沁有褐色斑块,正面周饰阴线弦纹一圈,圈内浮雕一雄健卷曲的螭虎,其首尾悬于器表之外,运用了圆雕和透雕的技法,身躯上阴刻线条装饰,图案突破了长方形画面,具有较强的装饰艺术效果,两端出檐向下卷曲,背面光素无纹,有长方形銎。

玉剑珌为装饰于剑鞘底部的玉饰。正视一般呈长方形或梯形,侧视呈橄榄形断面,顶部常有穿孔一至三个。表面常饰勾连谷纹、云雷纹、高浮雕螭虎纹,等等。长沙仰天湖出土有战国时期玉剑珌一件,玉质为青色芙蓉石,有灰白色沁,部分透明,上宽下窄,横断面作梭形,上面中央有一个圆孔,以供剑鞘尾之榫头插入。桐梓坡战国墓出土饰有云雷纹、谷纹的玉剑珌一件,玉质黄白色,受沁有褐色斑块,器略呈梯形,一角稍缺,上端侧面有三个小孔,两面阴刻兽面纹、勾连云纹。蓉园东汉墓出土的一件螭虎纹玉剑珌,玉质已严重受沁为鸡骨白色,珌身上窄下宽略呈梯形,正面为阴刻兽面纹,珌上浮雕出廓螭虎纹,身躯以阴线刻勾连轮廓,螭虎曲身,一腿压住绞丝纹尾,珌在兽面纹旁有一管钻的圆圈,螭虎眼睛亦为较深管钻,与常见阴刻线勾画眼睛不同,这种圆形管钻痕在汉玉上常见,螭虎背面为变形云纹,上端中央有三小孔,两侧小孔斜向中心,三孔相通,以接剑鞘。

从总体上来看,玉剑饰的纹饰在秦汉以后有渐趋繁复的倾向,素面、谷纹、蝌蚪纹、云雷纹装饰的玉剑饰,在战国墓中出现较多,这一时期的玉雕技法以器表的阴线刻为主;而饰有兽面纹和螭虎纹的玉剑饰,则主要集中在两汉时期墓葬中。为了配合兽面纹和螭虎纹的表现,汉代玉剑饰运用的玉雕技法也更为丰富,蓉园东汉墓出土的玉剑璏和玉剑珌,便灵活运用了透雕和圆雕的技法,玉剑珌上螭虎的眼睛,更是由汉玉中较常见的管钻技法磨制而成。不同的装饰纹样与雕刻技法,彰显出不同时期的审美取向甚至文化潮流,一块掌心大的玉剑饰,不仅仅装点了匣中的宝剑,亦承载着宝剑主人的精神诉求。

我们通常依据玉器的功能,将古玉分为礼玉、饰玉、葬玉三大类,而玉剑饰的特殊之处,正在于它通过不同的存在形式,同时实现着玉器的多重功能。玉剑饰最容易被认同的角色,即为饰玉,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璏、玉剑珌,以各自独特的器形和纹饰,装点着可能已经失去实用功能的兵器。而在正史文献中,饰有玉饰的玉具剑,又常常成为身份与等级的象征,或为天子之赏,或为贵族之佩,因而又浸染了一定的“礼法”色彩。此外,从玉剑饰进入墓葬的那一刻起,它便部分地承担起“葬玉”的功能,陪伴墓主人履行更多生前未尽之职。由此,一件雕饰精美的玉剑饰,便同时具备了玉器的多重属性,若能以之为出发点探究其生产制作的整个历史环境,那么一件大不盈尺的玉剑饰,亦能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文化影像。

篇4:美国版“韬光养晦”

其实历史上美国也曾经不那么热衷于“约架”,而奉行“韬光养晦”战略。我们熟知的美国最早的国际战略遗产,乃是发轫于首任总统华盛顿遗训的“孤立主义”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要义,就是在欧洲老大陆列强推进的全球战略竞争中,保持中立的立场,埋头于国内发展以及全球贸易。

然而,美国想在复杂的国际战略博弈中完全置身事外,毕竟是不可能的,进入18世纪后,美国开始思考更宏大和全面的战略政策,这一思考在以“门罗主义”为代表的政策理念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詹姆士·门罗是美国第五任总统,他执政的时代,就美国外部环境而言,正是英国在北美的影响力受到极大削弱的时代,人们目睹了拿破仑帝国的崛起和英国秩序所遭遇的致命挑战,感觉到大不列颠帝国正从全球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转向防守和维护既有霸权成果。与此同时,新权力崛起的热浪已自地下隐隐传来。美国在巩固了独立的成果之后,的确面临以何种姿态参与未来国际事务的问题,因此,孤立主义的战略思维就显得不够,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1823年,门罗总统宣布了《门罗宣言》。

《门罗宣言》所代表的门罗主义,与立足于外交中立的孤立主义有很大区别。门罗主义的思想要点是:美国将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或它们之间的战争;美国承认并且不干涉欧洲列强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和保护国;但欧洲列强不得再在南、北美洲开拓殖民地;欧洲任何列强控制或压迫南北美洲国家的企图都将被视为对美国的敌对行为(当成约架?)。可以说,这一思想与孤立主义并非矛盾,实际上,这只是美国孤立主义战略的美洲扩大版而已。

门罗主义显示了孤立主义内在包含的进攻性战略含义,显示出美国在崛起序幕时代对国际权力的战略意识觉醒。问题是,这一思想虽然在19世纪初提出,但美国当时并没有推行这一政策的充分的国家力量。在门罗主义提出约30年后,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内战,北方的胜利最后奠定了国家统一的基础,此后美国进入了疯狂地兴业殖产的经济大发展时代。到1890年,美国经济规模已远超原来领先的英国和德国,成为世界经济的超级领头羊。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这场在战略上为控制加勒比海而进行的战争使美国跻身列强行列,也使门罗主义成为国际政治的新现实。于是,视野和目标更宏大的国际战略思维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那就是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美西战争后直到一战前,美国在军事上主要的作为是,确保控制新旧大陆连接孔道加勒比海三角地区,同时向亚太和远东伸展自身的力量触须。这一阶段可视为门罗主义实践的深化阶段,虽然政策总体富于战术上的进攻性,但战略还是防御性的,美国对全球战略竞争总体上还是保持着较超然的态度。

从基本概念的分析可知,美国在立国后相当长时期内,一直奉行比较富于防御色彩的国家战略,对于当时主导的国际秩序是持尊重态度的,但与此同时,却对捍卫重大与核心的国家利益毫无保留,以坚定明确的决心和全力以赴的意志表明维护自身利益的立场。换言之,不主动约架,但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其国际战略虽然总体上是防御性的,却寓攻于守,将贸易经济与外交力量作为推行政策的首要工具,而军事力量则仅只是作为最后的支撑砝码。

实际上,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的参战才第一次显示了其影响全球政治的力量,而美国完全陷入全球政治的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就是门罗主义提出超过一个世纪以后才成为现实,至此,美国版的韬光养晦战略算是寿终正寝,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赵楚

篇5:韬光养晦昭襄王

在将近200年割据争雄的残酷争斗中,这个国家产生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领导人,秦献公、秦孝公、惠文王,秦国从疲弱一步步走向强大。当张仪“连横”之后告退离开秦国时,已经对接班惠文王的秦武王说得再清楚不过了:“挟持天子,掌握天下版图,这是帝王大业!”武王也不负祖望,在任内使秦国的实力真正插进了中原。

可惜武王只“闪位”三年。而他恰恰身后无子,国中贵族便迎回武王的同父异母弟弟、当时还在燕国做人质的嬴稷,立为秦昭襄王。这位昭襄王,在位56年,堪与康熙、乾隆比肩。为君一任,他的遭遇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韬光养晦,由家族成员以最佳组合最优成本实现扩张;后一阶段,顺时势而动,为秦国的辉煌夯实了根基。

本篇我们先来讲述他前一阶段的经历。韬晦不等于无为,反而往往是智慧的反映。在将近40年里,正因为秦家族成员同心协力,相互包容,拱卫国势,才使秦国的好运再一次降临。

武力扶正的君王

嬴稷继位并不容易。

当时一些大臣和惠文后、武王后都拥立公子壮继位;而嬴稷则有自己母亲、楚国贵族出身的宣太后和她异父弟弟魏冉的支持。于是,一场争夺君位的厮杀不可避免。由于魏冉手握重兵,且先下手为强,把惠文后、公子壮和那些与昭襄王不和的兄弟及大臣杀了个干净,武王后也被赶出宫廷,17岁的嬴稷才在舅舅的兵戈下取得了君位。

拥立之功自古显赫。自然,魏冉以将军名义卫戍国都咸阳,并与宣太后一起总揽大权,推行封君制。他自己受封于穰(今河南邓县),称穰侯。二十多年后又在进攻山东时获得了富庶的城市陶邑(今山东定陶)。家族成员也都先后封得了陕西、河南一带的战略重地和富庶发达地区。据说魏冉晚年回陶邑时,辎重千乘,宝器珍怪,多于王室。

面对后党族人把持朝政,历史上多有把前期的昭襄王描述为一个傀儡。但是如果我们看看这个家族在这段历史中的作为,便可知,昭襄王是一个大智者。

争气的家族力量

首先,宣太后和魏冉在掌握了宫廷实际权力后,并没有一味地迷滥于权位和权术。

武王曾改秦国相制,分左、右国相。昭襄王上台后,右国相仍为秦惠文王的弟弟、三朝名将樗里疾。他在宫廷王位之争时选择了中立,也不碍宣太后一党的事儿。因而宣太后、魏冉对这位重臣一直以礼相待。魏冉也自愧不如,没有觊觎相国之位。

七年后,樗里疾去世,魏冉仍然没有设法去拨弄相权,而是出于秦赵结盟的需要,将相位给了赵武灵王派到秦国出使的楼缓。再五年后,赵武灵王死于萧墙之乱,秦相才由魏冉代任。

史料上,日后也没有魏冉与昭襄王之间明争暗斗的迹象。显然,昭襄王很明白这位舅舅在这个阶段的重要作用。而魏冉、宣太后也更清楚,拥立嬴稷获胜,就意味着他们自身要担当起延续秦国既定方略的使命。有了大目标,凡事考虑就会掂量孰轻孰重。

接下来,宣太后、魏冉也的确创下了更大业绩,在辅王治国,推进秦国“东益地,弱诸侯”的艰难过程中,奉献了他们的全部才华和能力。

宣太后是从楚国嫁到秦国的,但或许楚国虽为大国,可旧贵族的暮气让她嗤之以鼻,而作为秦惠文王的妃子,耳濡目染,她的脑海中早已形成鲜明比对。在掌握了秦国朝廷大权后,秦楚很快在黄棘会盟,然后秦国调头去整治近邻魏韩,于是齐、魏、韩以楚背叛抗秦盟约而联合攻楚。楚王即刻以太子为人质向秦求救,秦出兵相援,才击退了三国联军。随后楚怀王又听信小儿子劝说,前往秦国结盟,反遭扣留,因受割地胁迫,最终死在了秦国。当楚怀王的灵柩被送回楚国时,楚人悲痛而羞耻。随后在一片刀光剑影之后,慑于秦国的实力,新君楚襄王只好再以结亲来修好秦国。至此,雄霸一方的楚国已逐步成为了秦国的掌中玩物。

魏冉本就是秦国一代名将,帮助姐姐扶正昭襄王,他五次为相,每次出任后都掀起了新一轮对东方诸国的进攻。他长期掌握秦国军权,高级将领大多由魏冉推荐或一手提拔。比如:惠文王时期的司马错、武王时期的任鄙,在宣太后夺位和秦对外战争中都一次次发挥重要作用。年轻将领白起,更是魏冉独具慧眼一手栽培出来的。白起后来率领秦军几乎与所有东方国家交过手,历经大战无数,杀敌如麻,以致如今燕赵之地仍有一道菜叫“白起肉”以泄愤恨。

包容的心胸与力量

公元前270年,昭襄王发现了魏国人范睢。范睢告诉他:“我在东方只听说齐国有孟尝君,不知道有齐王;只听说秦国有王太后、穰侯魏冉,不知道有秦王。”并献计“远交近攻”之策。从此,秦王以范睢为客卿,与他商议军事。这时昭襄王已经在位37年。又过了五年,宣太后去世,魏冉便离开了都城咸阳,甥舅就此分手。昭襄王终其一生,也没有对前期被认为一手遮天的后党进行“清算”。

昭襄王并非傀儡或孬种。他和魏冉,心中各有分寸,可谓默契相处。昭襄王从母亲和舅舅那里学到了很多,也得到了很多。宣太后当然在骨子里是爱护儿子的,她和魏冉也就乐于渐渐把权力交还昭襄王。可以设想,如果一场宫廷夺位之争后,演变成外戚跋扈、君王记恨、帝后各树党羽,为了权力互用心机甚至火拼,秦国的强盛就必成泡影。昭襄王前期,正是秦国走向强盛的又一关键时刻,而家族成员同心协力、相互包容,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是楚国、赵国、齐国,所谓一时的大国都很稀缺的战略心胸。

我们今天能够看到,但凡成功的家族企业,一定是有一个合理的机制来维护彼此的信任和包容。而同心协力,高度的责任感,是家族企业最大的核心竞争力。管理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韬光养晦与锋芒毕露】相关文章:

韬光养晦成语解析04-17

上一篇:《材料的压缩与扩展》备课参考(选修备课资料)下一篇:求职礼仪的心得体会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