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规划 文档范文

2024-04-13

防震减灾规划 文档范文(通用9篇)

篇1:防震减灾规划 文档范文

古池社区防震减灾工作五年规划

(2006年—2010年)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防震减灾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理念。以《防震减灾法》为依据,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防震减灾同经济建设一起抓,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地震灾害管理机制,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全社会力量,不断提高综合防震减灾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基本目标和任务

防震减灾“十一五”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必须实行预测、预防、救助全方位的综合管理,必须形成全社会共同抗御地震灾害的局面。

“十一五”期间,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期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精神,制定出和平区防震减灾工作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一)突出重点,全面提高区域综合防御能力

1、按照《地震监测管理条例》的要求,结合市地震局现代化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和统一规划及部局,积极推进我区社区地震观测网建设。

2、严格执行把抗震防御纳入基本建设程序的规定,积极配合市地震局抓好区域内重点工程、生命线工程、工程场地地震安全评估工作,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要100%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抗震设防。

(二)健全防震应急工作体系,全面提高本级政府地震应急管理决策水平。发挥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对地震应急工作领导和协调作用。

1、进一步加强地震应急工作,继续完善区、街及社区居委会三级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和修订,提高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

2、加强我区防震应急成员单位及人员密集场所地震应急预案及疏导方案制定和修订,并加强应急培训,适时组织相关单位地震应急演习,检验反应能力,使各单位地震应急预案更加科学、实用,增强综合防御能力。

3、提高地震应急与救援能力。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完善保障体系。当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全区各级应急预案全面启动,指挥系统全面运转,1小时内首批救援力量抵达震灾现场实施救援行动。

4、加强法制建设,依法进行防震减灾社会管理。依法建立有效的责任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明确和强化政府防震减灾社会管理的责任,加强各级政府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管理。通过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的实施,做好公共设施的抗震设防、居住环境的地震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震后恢复重建等各项工作。

(三)切实加强群测群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制定加强群测群防工作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三网”建设,即推进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和地震知识宣传网建设。

1、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制定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计划,建设和完善宣传网络,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将中学生防震减灾读本纳入中学生课堂活动中,逐步建立一所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以社区教师为师资队伍,要把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普及纳入文明社区活动中。

2、增强防震减灾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抗御地震灾害的局面。强化政府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增强公众的预防意识,加强经常性教育工作及网络建设,实施提升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工程。结合科技周、宣传周、纪念日充分利用现代化宣传教育手段集中进行防震知识宣传,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全面提高公众对地震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救互救技能,提高科学有效的应对地震突发灾害能力。

3、坚持“主动、慎重、科学、有效”的方针和“服务大局、把握分寸,讲究实际、因地制宜”的宣传原则,以震灾预防为重点,适度、稳妥地开展好防震减灾宣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主渠道的作用。充分利用宣传周、纪念日、国内外有影响的地震事件,采用集中宣传和经常性宣传相结合的方法,使防震减灾宣传工作保持合理的力度。

(四)健全应急救援机制

1、完善地震应急反应机制。

完善地震应急预案管理体系和预案备案制度,及时修订地震应急检查工作制度。适时组织开展不同形式和规模的地震应急演练,提高地震应急的实战能力。配合市地震局建设动态化、定量化、可视化、数据全面、功能完善的市、区两级地震应急基础资料数据系统,以提高我区的地震灾情快速获取能力,为政府应急指挥、救援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健全地震救援救助机制。

加强地震灾害救援队伍和社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逐步建立起社会应急救援网络系统。

努力争取将地震救援救助纳入政府工作计划,积极与规划、建设部门进行协调,争取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到城市广场、绿地、公园建设的规划中,设置必要的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难场所。构建和完善救灾物资储备机制,合理建设救灾物资储备网络,满足救灾需要。

(五)加强防震减灾法制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全面落实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法制建设轨道,进一步健全完善法规体制,提高执法队伍素质,深化防震减灾执法监督,完善防震减灾法制工作机制。

1、搞好配套法规建设,完善防震减灾法规体系,加强立法调研,加快立法工作进度,依法加强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形成以《防震减灾法》为核心的法规体系。

2、加大执法力度,依法规范行为。

以《行政许可法》《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和“实施办法”为依据,强化防震减灾执法责任,加强防震减灾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的力度,保证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得到全面执行,违法行为得到及时纠正。加强执法内部监督,规范执法行为,加强复议、听证工作,完善执法机制,在法律规范下搞防震减灾各项建设。

3、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

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增强法制观念和执法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及执法水平。

(六)加强学术研究,培养人才,优化队伍,推动防震减灾建设。

防震减灾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需要持续不断地培养和建设一支优秀、稳定的科技队伍。围绕新时期提高防震减灾科研学术和创新能力,加大复合人才培养力度。通过深化改革、保障措施、结构调整、提高防震减灾建设技术含量,提高人员素质,优化队伍结构,适应现代化防震减灾工作的要求。

1、深化防震减灾学术研究,探索防震减灾工作新思路。深入开展新时期防震减灾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形成方法科学,技术先进和城市公共应急的防震减灾科技理论体系,为建设现代化防震减灾体系提供决策依据。同时,深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防震减灾建设工作思路和管理方式研究,使防震减灾工作与经济建设相协调,更好地为和平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更好地为城市经济建设服务。

2、加强人才培养,优化队伍结构

采取各种形式培养专业队伍、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突出抓好地震专业人才和技术,信息化管理等人才的培养和选配工作,形成技术骨干力量。有计划地加强综合复合人才的教育培养,提高科学化知识层次,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建立和保持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较高、有创新能力并与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稳定的人才队伍。

三、保障措施

(一)政策支持,法制保障 通过政策支持和法制保障,实现防震减灾科技的可持续性发展。加强法制监督,保证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全面贯彻,有效实施。推进依法行政,为促进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健全机制,争取经费,加大投入。

逐步建立和完善稳定的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探索建立社会震灾保障制度。逐步建立政府财政投入、社会捐增、地震保险相结合的多种资金渠道共同支撑的救灾和恢复重建投入机制。

(三)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防震减灾建设持续发展。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推动防震减灾建设全面发展。

(四)加强领导和协调,健全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抓好重点、难点工作。促进防震减灾整体工作上水平,加强机关建设,充分发挥地震工作职能。

篇2:防震减灾规划 文档范文

刘家镇中心小学位于榆五公路旁,建校50几年来,我校始终坚持依法治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全面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现有教职工40人,其中专任教师30人,高级教师25人,学校占地12600平方米,建筑面积5200多平方米,现有8个教学班和三个幼儿班,在校生340人。

一、建立、健全创建工作组织领导机构,完善有关制度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后,我校果断采取措施,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制定了三步走宣传教育活动思路:第一步成立相关领导组织机构,完善相关制度;第二步,大力营造创建活动的氛围,使教师、学生及家长人人知晓活动意义,并且经历活动过程,在创建中,学到相关的防震减灾的知识;第三步,做好活动总结,强化学生对防震减灾知识技能的掌握,做好学校防震减灾工作:

1、成立了以校长李永军为组长的防震减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每月研究一次创建活动,及时总结前阶段创建活动的得失,并讨论布置下阶段的工作,使创建活动做到有领导、有具体项目、有检查回顾,确保创建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2、制定了一系列创建活动制度,制定了创建活动宣传方案和防震方案、应急预案,让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工作在学校有章可循、有序可循。

二、认真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

1、时间上,我们要求每班每周必须有一天的晨会时间专门用于防震减灾知识教育,每月的中队活动中必须要有一次防震减灾的观摩活动,如果遇到学校 1

统一组织的相关教育活动,各班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参与时间。

2、阵地上,我们充分利用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校园电视台、广播站、橱窗、板报、图书阅览室等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

3、人员上,学校及时请专家为教师进行培训,从而让所有参加活动的教师尽可能多的掌握相关知识,以便于在学生当中开展教育活动。注重对家长、人力资源的挖掘,通过发放《告家长书》和开家长会的形式,让活动的开展被家长知晓,并得到家长的支持。

三、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系列活动

1、学校搜集一些地震后的图片或视频影片组织学生观看,并要求学生写观后感,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技能。

2、我们还利用广播站开展知识讲座、学生活动心得交流等,让学生时时感受到防震减灾就在自己身边。

3、图书阅览室把与防震减灾相关的图书资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学校专门剔出几块橱窗,长期用于防震减灾的宣传,让学生们能看到地震知识画报、防范地震方法和措施等。我们还组织学生制作防震减灾知识卡片在集市上向人们发放,从而扩大了我们的宣传教育面,努力做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

4、积极开展相关知识竞赛活动,帮助学生梳理活动所得。我校通过开展知识竞赛、手抄报竞赛等活动,及时帮助学生梳理在各项活动当中获得的防震减灾知识,让防震减灾在学生们的心中扎根,并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竞赛。

5、摆放地震科普知识展板,举行防震减灾知识竞赛。

6、以邀请专家举行防震减灾科普讲座、手抄报比赛等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

7、在玉树发生大地震后,我校还组织了疏散演练活动,组织学校340多名师生进行防震演习。

8、我校还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参观。此外,还利用媒体影视手段对广大学生进行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

9、每年的5.12防灾减灾日,开展系列宣传教育活动。

四、主要工作成绩

经过学校对防震知识的宣传和应急预案的具体落实,全体师生和周边群众都有了较强的防震减灾意识,了解当地震发生时如何进行自救、互救工作,尽量避免和减少人身、财产的损失。我校的防震工作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支持,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好评。但还有许多不足,希望上级领导给予更多的支持,以便我们把工作做得更好,争取在以后的防震减灾工作中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篇3:台州市城区道路网络抗震减灾规划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 交通网络系统已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是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震后抢险、救灾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通常强烈地震会使受灾城市区域内的交通系统受到严重破坏。路面喷砂冒水、桥梁损坏、街道路基路面断裂, 道路被两侧建筑坍塌的瓦砾阻塞而无法通行, 以及次生灾害蔓延造成阻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会使交通瘫痪, 给抢险救灾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中, 由于道路破坏, 交通中断, 救灾人员与物资无法在第一时间到达灾区现场, 大量的被困群众因错过抢救机会而丧失了宝贵生命。由此可见, 研究城市交通网络震害特点及连通性和可靠性, 找出网络系统存在的薄弱环节, 对于指导震害预测、抗震设计、灾场的控制和降低震害损失是至关重要的。

1 交通系统网络可靠性分析方法

按照生命线交通系统的定义, 公路、铁路、航空、航海、长途汽车站等, 均包括在交通系统网络之中。从抗震减灾角度考虑, 据有关部门统计, 目前公路运输要占交通运输总量的50%左右。由于我国是一个以公路、铁路为主要运输手段的国家, 对城市来说, 道路、桥梁所占的地位相对更重要一些。因此, 城市交通系统网络的抗震减灾重点应放在道路、桥梁方面。

大量研究工作表明, 对于交通系统网络的功能评价, 可以归结为网络中任意两点之间的连通性评价问题。用系统模拟的思想评价网络中的连通性, 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下述方法来解决:首先把城市交通系统作为一个平面网络, 分析评价每一路段通行的可靠性, 然后采用Monte Carlo随机模拟技术以及模糊数学的网络连通性分析方法, 确定网络中任意两点间的连通概率;连通概率越高, 其可靠性越好。按道路的基本特点分析, 城市区域内的道路可简单地分为具有桥梁的路段和无桥梁的路段2种类型。

1.1 具有桥梁路段的可靠性分析

对具有桥梁的路段来说, 相当于路段单元和桥梁单元的串联, 路段和桥梁这两者其中有一个受到破坏, 则这个路段实际就是遭到了破坏。因此, 其通行概率Ptr等于路段单元的通行概率Pr和桥梁单元通行概率Pb之积, 即:

考虑到道路网络系统的特点, 根据网络可靠性分析需要, 及对震害资料的研究, 我们将其破坏程度分为3个等级。根据交通系统单元震害等级的划分标准及路段单元通行概率。

1.2 无桥梁路段的可靠性分析

对于此类路段来说, 整个路段通行概率Ptr等于路段单元通行概率Pr, 即:

1.3 道路可靠性计算

城市道路交通在地震时的可靠度研究, 需要考虑2个方面的因素来确定其路段的通行概率:一个因素是道路路基路面和桥梁的抗震能力, 另一个因素是路两侧建筑掉落瓦砾阻塞量B与瓦砾阻塞量界限值Bc的比较。前一个因素是道路、桥梁结构本身存在的问题, 后一个因素是外界的影响。在发生地震后, 考虑道路两侧建筑物倒塌瓦砾堆的土方量对道路通行流量的影响因素等, 道路如能达到并维持7m~14m的有效宽度, 而且在地震烈度不太大的情况下, 在计算道路通行概率时可不考虑路面工程的影响。一般来说, 建筑物严重破坏或倒塌时才产生瓦砾。故以严重破坏面积百分比的二分之一与倒塌面积百分比之和, 表示城市交通系统某类建筑物震害矩阵。根据震害矩阵及某类建筑物的某层建筑面积与对应的高度, 即可得出该类建筑物落入道路范围内的总阻塞量, 其次再考虑场地条件, 按下式可得出道路路段的通行概率。

式中:B——建筑物破坏所造成的瓦砾阻塞量;

Bc———瓦砾阻塞量的界限值, 可根据经验给出;

μ———单位公里长道路发生多少次来表示的震害发生概率;

l———道路路段的长度。

1.4 桥梁单元通行概率

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法, 对应基本可靠、中等可靠、严重不可靠震害度的临界值, 分别为1.5、3.0、4.5;然后采用下式:

其中, Xijk=0预测桥的j项目中无k类因素

Xijk=1预测桥的j项目中有k类因素

A———第i座桥梁的实际震害度

Wjk———第j项目中第k类因素的加权系数

W0———计算系数

1.5 Monte Carlo随机模拟技术

求解网络系统连通概率, 采用Monte Carlo随机模拟技术, 它是一种通过随机变量的统计试验及随机模拟求解问题的数值法。对大型复杂的网络, 特别是对概率图的可靠性来说, 这种方法具有计算简便、模拟过程灵活、模拟试验花费的时间与网络的规模成正比等特点。数值解的误差随模拟次数的增加, 可限制在工程允许范围之内。用Monte Carlo随机模拟技术求解网络可靠性问题时, 可分为以下3个步骤: (1) 确定网络各条边的破坏概率; (2) 根据边的破坏概率分布, 抽取每条边破坏状态的随机子样, 模拟出一个破坏状态, 然后进行网络系统的连通性检验, 记录各汇点在此模拟中的状态; (3) 统计各汇点各状态的发生频率, 以它作为各种状态发生概率的近似值, 并用数理统计法求解各种统计量。

Monte Carlo随机模拟技术是以事件发生的频率近似概率。只有当模拟趋于无限大时, 频率才等于概率, 这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此, 模拟时既要考虑模拟次数的有限性, 又要考虑数值的精度。计算经验表明, 模拟数在3000次时, 基本可以满足工程要求。

2 台州市道路网络可靠性分析

2.1 概况

台州市是全国经济发展前列城市之一。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求, 市政府决定大力加快市政工程建设, 重点发展、改造交通事业。目前, 台州市城区主要分成三区:黄岩城区、路桥城区、经济开发区, 已形成较完善的道路网络, 道路等级比较高, 从图1台州市交通网络中可以看到, 整个网络由1条环路 (大环线) , 9条纵路 (机场路、东环大道、东兆路、中心大道、台州大道、青田路、印山路、环城路、泰隆路) , 10条横路 (中山路、枫南路、市府大道、东海大道、路桥大道、新安街、文化路、迎宾大道、新世纪大道、青年路) 构成内外交通互补的道路网络系统。把图1作为交通网络分析的力学模型。模型内共有59个节点, 43个单元, 其中包括6座桥梁, 节点7为源点 (黄岩消防大队位置) 。

2.2 计算结果

在本计算中, 仅以消防队为例, 对交通系统网络模型进行分析。目的是评价消防队与各条道路的联系, 从中可以找出震后道路连通的薄弱环节, 为台州市防灾规划提供理论依据。计算结果见表1~表2。

按照第2节所述, 根据路段单元的通行概率计算结果, 然后采用Monte Carlo随机模拟技术, 即可确定网络节点与消防队的连通概率。图2为3个烈度下网络各节点连通可靠性对比情况。分析结果表明, 在Ⅷ度地震烈度时, 台州现有交通网络大部分连通性良好, 处于基本可靠连通状态。在Ⅸ度地震作用时, 网络的连通性有所下降, 模拟结果有较大变化。根据这种情况, 说明需要调整消防队的位置, 而且, 在震前对有些路段进行拓宽, 如印山路、枫南路、青年路。有些路段交通网络连通性不好, 如东环大道、东兆路、台州大道、青田路、印山路、环城路、泰隆路, 中山路、枫南路、路桥大道、新安街、文化路等都潜伏着交通阻塞的危险, 需在震前拓宽改造。这样, 地震时才能保证消防队顺利进入受灾区, 以便更有效地控制灾情的蔓延, 尽可能地减少受灾损失。

3 结语

本文以交通系统中的单元破坏状态和节点可靠性分析为基础, 利用精度较高的Monte Carlo随机模拟技术, 对台州市交通系统进行网络可靠性分析, 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3.1 从图2交通网络系统的模拟曲线可以看出, 当遭遇Ⅹ度地震时, 路网节点的可靠度迅速下降, 有些路段交通网络连通性不好, 如东环大道、东兆路、台州大道、青田路、印山路、环城路、泰隆路, 中山路、枫南路、路桥大道、新安街、文化路等都潜伏着交通阻塞的危险.应改善道路交通条件, 拓宽较窄路段, 以提高路段的通行概率。

3.2 根据国家抗震局的检测, 整个台州地区的地震烈度均小于Ⅵ度, 对应的大震烈度均为Ⅶ度强, 历史上最大地震烈度约为Ⅷ度, 在此大震烈度条件下, 计算分析证明台州市城区网络内桥梁均具有足够的抗震安全性。

3.3 网络可靠度分析结果显然优于震害预测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

[1]朱美珍.公路桥梁震害预测[A].第三届全国地震工程会议论文集[C].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0.1797~1802.

[2]王海超, 党素华, 赵洪涛.城市公路网络系统最佳可行流及其可靠性[C].北京:第五届全国地震工程会议, 1998.342~346.

[3]赵成刚, 冯启民.生命线地震工程[M].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4.

[4]黄龙生, 姜淑珍.公路桥区域性震害预测[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1995, 15 (4) :114~117.

[5]姜淑珍, 李倩, 柳春光.泰安市交通系统抗震可靠性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5, 25 (6) :189~193.

篇4:关于城镇防震减灾规划的探讨

关键词:防震减灾; 规划探讨

中图分类号:TU8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165-001

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份,承担着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职能,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目前的地震科学水平和国家经济力量的现状下,能否有效地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不仅是发展中城市建设的需要,也是农村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处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农村,更应当积极做好防震减灾的震前防御和平时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一般用三个准则来度量一个地区对地震的安全性:①一次地震中人员伤亡的数量;②一次地震中经济损失的多少;③震后为了恢复社会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所必须的时间长短。由此可以看出,一个地区的防震减灾能力主要取决于该地区所具有的减少或免除地震作用下破坏程度的能力。

目前,我国城市的减灾设防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城市化进程加快、重大工程建设和农村小城镇的发展,使得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其面对突发震灾的易损性也愈显突出。但对于相对落后的城镇来说,抗震设防减灾工作发展就比较缓慢。

某些城镇经济发展快,但规划跟不上建设的速度,尤其是抗震减灾方面的规划。由于没有充分估计到经济发展的速度,导致先前制定的规划滞后,形成“规划批准之时,就是落伍之时”的状况。大多数小城镇的镇区规模、人口规模和经济指标等都远远突破了原先规划的预期。城镇建设中懂抗震规划、懂抗震设计的人太少,不把规划当回事,不注重城镇建设中设计人员的培训和自我规划意识的提高,重经济、轻规划,重短期利益、轻长远发展。抗震设防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直接影响到城镇的总体规划,只有做好发展规划,才能带动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编制和实施城镇抗震防灾规划对保障城镇抗震安全和提高城镇综合抗震防灾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与城镇总体规划保持协调一致、采取现状和发展并重的规划理念是当前我国城镇建设与发展对抗震防灾规划提出的时代要求,以人为本、平灾结合、加强防灾规划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是當前防灾规划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应服从于总体规划的要求。其编制期限应与总体规划相一致。城镇总体规划是发展的蓝图,处于统率的地位,防震减灾规划要以其为依据进行研究和编制,防灾规划的总体目标、规划范围、规划期限必须服从于城镇规划的总体目标、性质、期限和范围。城镇的规划布局要通过城镇的减灾策略、设防水准与防御目标来进行落实修正。

城镇发展中城镇规划、城镇建设占有很大比重,尽可能加大其安全系数,保证城镇免遭地震破坏至关重要。在编制城镇建设规划时,首先要对城镇的地震地质背景,如地震活动性、活动性断层进行调查,对地震安全性进行分析、分区,然后把对各类建筑物、生命线工程进行震害预测的结果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依据。新建城镇和新建工程要避开地质构造薄弱地带(断裂带),其整体规划要符合防震和抗震要求,具有防震和抗震功能。对于已建成的建筑物、构筑物以及重点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危旧房屋,要按照抗震设防的要求进行具体评价和鉴定,并根据鉴定和评价的结果进行加固、维修和设防。要按人口密度、经济发展分布状况和建筑构造,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改造和建设。城镇各区功能作用分工明确,形成多个功能齐全的分中心。重大工程和可能产生次生灾害的工程,必须进行专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预测未来地震的影响,选择安全的场地,进行建设,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城镇防震减灾工程规划的编制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以人为本,平灾结合、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规划。

位于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0.05g)地区的城镇防灾减灾工程规划应包括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抗震防灾规划中的抗震设防标准、建设用地评价与要求、抗震防灾措施应根据小城镇的防御目标、抗震设防烈度和国家现行标准确定,并作为强制性要求。

城镇抗震防灾应达到以下基本防御目标:

(1)当遭受多遇地震(“小震”,即50年超越概率为63.5%)影响时,城镇功能正常,建设工程一般不发生破坏;(2)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中震”,即50年超越概率为10%)影响时,生命线系统和重要设施基本正常,一般建设工程可能发生破坏但基本不影响小城镇整体功能,重要工矿企业能很快恢复生产或经营;(3)当遭受罕遇地震(“大震”,即50年超越概率为2~3%)影响时,小城镇功能基本不瘫痪,要害系统、生命线系统和重要工程设施不遭受严重破坏,无重大人员伤亡,不发生严重的次生灾害。

城镇防震减灾工程规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1)防震减灾现状分析和灾害影响环境综合评价及防灾能力评价;(2)防震规划目标、防震标准;(3)防震减灾设施规划;(4)防止地震次生灾害,以及灾害应急、灾后自救互救与重建的对策与措施;(5)防震减灾指挥系统。

除此之外,尚应包括以下内容:

(1)基础设施和重要工程的灾害估计;(2)建筑工程易损性分析和破坏程度估计;(3)工程设施建设的防灾要求;(4)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和设防要求,防灾备用率;(5)重要建筑、超高建筑、人员密集的教育、文化、体育等设施的布局、间距和外部通道的防灾要求,以及按照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鉴定与加固的要求;(6)建成区特别是建筑密集或高易损性地区、高危害建筑类型的改造与加固要求;(7)场地灾害影响评价及对策;(8)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包括场地适宜性分区,提出用地布局要求,制定土地利用防灾规划。

篇5:防震减灾规划 文档范文

为贯彻落实好县政府办《关于做好 “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周”有关工作的通知》的通知精神,汲取世界各地地震灾害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依法加强学校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现就我校实际做好第二个“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周”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宣传防震减灾知识,传播科学防震减灾信息,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运用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手段,在校园内进一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有效地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努力构建和谐平安的校园。

二、“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周”主题: 弘扬防震减灾文化,提高防震减灾意识。

三、活动时间:

2012年5月7日——2011年5月13日

四、活动目标

以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XX省防震减灾条例》和吸取近年来国内外地震灾害经验教训为契机,宣传普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促进社会师生建立科学的防震减灾科学意识和观念,提高师生对各种地震谣传事件的鉴别能力,帮助全校师生掌握防震避险、自救互救的方法和防止次生灾害的措施,进一步提高师生应对突发地震灾害的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活动内容:

1、积极宣传“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周”工作的重要意义

防震减灾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涉及公民的切身利益。国内外地震灾害表明,掌握了防震减灾知识、具有防震减灾意识的公民,能够正确应对地震事件,能起到减灾的良好效果。地震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预防和减少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在全校师生中广泛深入地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周”活动,进行宣传教育和演练,对于不断提升师生防震减

灾素质,提高师生应对突发地震等灾害的能力,减少突发性灾害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系列活动,把宣传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宣传周期间,学校要集中开展各类防灾减灾宣传活动。通过国旗下讲话、黑板报、广播站等宣传阵地,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教育、宣传防震减灾政策法规,营造防震减灾舆论氛围。

3、开展防震减灾教育活动

宣传周期间,各班要普遍开展一次防震减灾专题教育活动。一是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在教育的安排上,要求在地理课、物理课、班会课、活动课等教学中落实防震减灾知识内容,并确保教学时量。在教育的内容上,突出知识性和常识性。二是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宣传主题活动,提高学生防震减灾素养。可结合各班实际具体组织开展“七个一”系列活动:每名学生学习一篇防震减灾知识宣传资料、看一部防震减灾知识专题片、召开一次防震减灾主题班会、出好一期防震减灾主题黑板报、写一篇防震减灾知识学习心得周记、组织开展一次防震减灾知识竞赛、组织一次学生防震减灾问卷调查等。

4、开展一次防震减灾疏散演练活动

5月10日下午17时整,紧急疏散演练信号发出后,全体师生按照预定方案、路线,迅速、安全、有序地疏散到预定的空旷场地等安全地带。

演练期间各年级要加强对师生进行安全演练教育,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员工和团队组织的作用,教育学生严格遵守演练纪律,共同配合做好演练的安全保障工作,切实保证演练工作顺利进行,取得实效。

5、扩大社会参与和影响

鼓励学生积极向社会、家庭成员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参与社区、家庭地震应急避险和疏散演练。促进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紧密结合,提升学生应急避险技能和应对地震灾害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

XX中学

篇6:防震减灾规划 文档范文

防雷减灾专项措施

一、目的

为确保发生雷击时各项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特编制本防雷减灾专项措施。

二、适用范围

本防雷减灾专项措施适用于广州市轨道交通二、八号线延长线工程二号线【石壁站】土建工程施工现场范围内可能出现的雷击事故或紧急情况的救援与处理。

三、方案制定依据

根据《广州地铁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规定》、总公司《关于做好防雷减灾工作的通知》及市建委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施工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措施。

四、应急准备 1.防雷应急领导小组

项目经理部防雷应急领导小组由项目经理雷跃民任组长 , 项目总工程师张志超任副组长,各部、室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建立以各施工队人员为主的防雷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应急办公室设在项目部安质部。

应急办公室:安质部(020-84771200)组 长 : 雷跃民(***)副组长 : 张志超(***)成 员 :聂永福、田凤瑞、赵平、邢冬艳、齐延华 2.主要职责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强化工作职责,完善各项应急预案的制定和

—1— 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 广轨交通 [石壁站] 项目部管理文件

各项措施的落实。

(2)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防雷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组织、指导全员防雷安全常识的普及教育,广泛开展防雷安全和有关技能训练,不断提高广大职工的防范意识和防雷基本技能。

(3)认真搞好各项物资保障,严格按预案要求积极筹储,落实避雷器材、抢救设备等物资落实,强化管理,使之保持良好战备状态。

(4)一旦灾情发生时,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组织各方面力量全面进行救护工作,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5)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保证和促进工地安全稳定。

五、防雷减灾的基本对策 一)、高度重视防雷减灾工作

各部室、各领导干部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和对员工生命财产安全极端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防雷减灾工作重要性和当前雷电灾害多发的严峻形势,消除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强化各级防雷意识,把防雷安全列入安全生产的重要内容,按照防雷减灾工作的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进一步加强领导,严格落实防雷减灾责任制,做到任务逐级分解,责任层层落实,努力减少雷电灾害和损失。健全雷击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对因防护措施不到位或灾害应急处置不得力造成重大事故和对不按规定安装防雷装置、拒不接受防雷图纸审核、竣工验收监督、防雷防静电检测导致雷击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的,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切实做好雷电天气预报工作

—2— 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 广轨交通 [石壁站] 项目部管理文件

要充分利用电视、电话、广播、互联网、手机短信息等手段,及时发布雷电灾害预警信息,为工地员工做好防雷减灾工作提供信息支持,为工地员工增强防雷意识、采取避险措施提供帮助。

三)、认真落实防雷安全措施

加强防雷电设备设施建设。炸药等易燃易爆场所、广播电视、通信设施、计算机信息系统和施工现场、食堂等人口聚集场所以及其他易遭雷击的建筑物和设施按照相关专业防雷设计规范选用和安装防雷装置,特别是架空输电线等电力设施,卫星地面站等通信设施要严格落实防雷安全措施,确保电力供应和通信畅通。

认真执行防雷设备设施定期检测制度,防雷重点部位主动申报防雷装置的定期安全检测,对产品质量不合格、安装不规范的,及时整改。严格防雷工程的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防雷工程设计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技术规范,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施工结束后进行竣工验收,并主动接受气象部门的监督,未经验收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四)、进一步加强防雷减灾管理

防雷减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做好相关工作。根据气象部门防雷减灾工作指导,依法履行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职责,做好防雷工程专业资质认定、防雷装置检测资质认定、严格防雷工程的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等工作。建设、安监等部门加强建设项目的防雷工程质量管理,严格规范防雷设施设计、施工、监理等各个环节。加大对生产和流通环节的监管力度,要经常组织开展防雷安全工作检查,及时发现隐患,做好督促整改落实工作。

五)、全力做好雷电灾害应急处置

雷电灾害突发性强,对电力、交通、通信等行业影响重大,切实加强雷

—3— 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 广轨交通 [石壁站] 项目部管理文件

电灾害应急处置工作。遭受雷电灾害后相关人员及时向当应急领导小组报告灾情,做好雷电灾害的调查、鉴定和上报工作。雷电灾害发生后,应急领导小组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在最短时间内做到组织领导到位、技术指导到位、物资资金到位、救援人员到位,确保高效妥善处置灾情。

六、广泛组织防雷减灾知识宣传

各部室、各领导干部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等防雷减灾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针对当前雷电灾害危害程度高、社会影响大的情况,结合典型案例,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体,在员工间广泛开展防雷减灾知识和常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做到人人皆知,增强员工的自救互救能力。提高全体人员的防雷减灾意识,有效减少雷电灾害的影响和损失。

1、雷电灾害的扑救措施

雷电灾害一旦发生,在灾害起初及时采取正确的扑救措施。l)迅速告知防雷应急领导小组。

2)向周围人员发出警报以便召集人员抢救和组织人员疏散。雷电灾害的扑救要快,要准,集中力量,防止灾害扩大,组织人员疏散。发生雷电灾害,指挥部门接到警报立即组织抢救,抢救人员立即奔赴现场,组织扑救首先要迅速了解现场基本情况,判断灾情,确定具体扑救方法。扑救要快,但必须要准,准而快才是有效的快。扑救要统一指挥,将灾害控制在小范围,防止扩展蔓延。

七、应急行动、领导小组依法发布有关消息和警报,全面组织各项了雷电灾害救护工作。各有关组织随时准备执行应急任务。、组织有关人员对所属建筑全面检查、封堵、关闭危险场所,停止各项室外大型活动。

—4— 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 广轨交通 [石壁站] 项目部管理文件、加强对易燃易爆品、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管理,加强对大型锅炉、供电输电、机房机库等重要设备、场所的防护,保证防雷减灾顺利进行。、加强对广大职工的宣传教育,做好职工的思想稳定工作。5、加强各类值班值勤,保持通讯畅通,及时掌握工地情况,全力维护正常施工和生活秩序。6、按预案落实各项物资准备。

八、雷电灾害后有关行动、领导小组得悉雷电事故紧急情况后立即赶赴本级指挥所,各种救护队伍迅速集合待命。、各级领导小组在上级统一组织指挥下 , 迅速组织本级抢险救灾。(1)迅速发出紧急警报,组织仍滞留在各种建筑物内的所有人员撤离。(2)迅速关闭、切断输电、燃气、供水系统(应急照明系统除外)和各种明火,防止滋生其他灾害。

(3)迅速开展以抢救人员为主要内容的现场救护工作,及时将受伤人员转移并送至附近抢救站抢救。

(4)加强对重要设备、重要物品和历史文物的救护和保护,加强工地值班值勤和巡逻 , 防止各类犯罪活动。3、积极做好广大职工的思想宣传工作,迅速恢复正常秩序,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4、迅速了解和掌握工地受灾情况,及时汇总上报。

九、其他、为能在事故发生后,迅速准确、有条不紊地预案救急,尽可能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平时必须做好救援的准备工作,落实岗位责任制和各项制。2、在应急、行动中,各部、室要密切配合,服从指挥,确保政令畅通和

—5— 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 广轨交通 [石壁站] 项目部管理文件

各项工作的落实。、必备的应急器材指定专人保管,并定期检查保养,使其处于良好状态。、定期组织救援训练和学习,提高指挥和救援能力。5、各部、室应根据本预案,认真切实落实各项组织措施。

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 广轨交通【石壁站】项目经理部

二零零六年七月三十日

篇7:防震减灾广播稿[范文]

A:敬爱的老师们!B:亲爱的同学们!

A:大家早上好!红领巾广播开始了,欢迎您的收听,我是播音员()。

B:我是播音员()。

A:10月2日是国际防灾减灾日,所以本期红领巾广播的主题是“防灾减灾,从我做起”。

B:生命,如流水一般,没有轮回,不可逆转;生命,如鲜花一般,都曾有过灿烂,有过辉煌;生命,如清茶一般,苦涩过后,醇厚甘美,回味悠远。

A:生命脆弱得就像一张薄薄的纸,禁不起一点点的风吹雨打。生命是短暂的,只属于我们一次,一旦失去就永远失去了,因此我们要珍爱生命,让我们用有限的生命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吧!

B:2008年的5月12日,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那天下午2点28分,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灾害。强大的地震波震动全川,摇撼全国。顷刻间,昔日秀美的家园变成了废墟,曾经鲜活的生命骤然消失。

A:8级大地震,强度之大,波及面之广前所未有。许多地方都被夷为平地。地震到来之时,正是学校上课的时间,有近几十所中小学校在强大的地震前瞬间倒塌、摧毁,许多学生和老师失去了生命。

B: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在青海玉树又发生7.1级地震。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再次发生7.0级地震。

A:破坏性地震会给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危害和损失,尤其是强烈的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据联合国统计,本世纪以来,全世界因地震死亡人数达260万,占全球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死亡总和的58%。从某种意义上说,地震是群灾之首。

B:我国地震灾害频度高,强度大,成灾率高,这是造成我国地震灾害特别严重的原因。同时,我国民众防灾意识不高,同一震级的地震,造成伤亡的人数可多达数倍。另外,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基础设施,抗震性能较差。

A:当前,人类还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也远未达到准确预报地震的水平。但是,人类也不能在地震灾害面前无所作为,面对地震等自然灾害,我们该怎样呢?

B:我们要学会沉着应付突发地震。

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一般有感地震和远震不必外逃,因为这种情况震害都比较轻,对人身安全不会造成威胁。地震时暂时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是较为安全的。另外也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空间较小的厨房、卫生间等处去暂避一时。因为这些地方跨度小而刚度大,加之有些管道支撑,抗震性能较好。

室内避震不管躲在哪里,一定要注意避开墙体的薄弱部位,如门窗附近等。躲过主震后,应迅速撤至户外。撤离时注意保护头部,最好用枕头、被子、书包等柔软物体护住头部。

当你感到地震时,要注意避免接近玻璃窗,最好把被子、挎包或枕头顶在头上,选择落下物、倒塌物少的场所,屈身蹲在排椅、课桌或坚实的家俱下,等待地震平息后,再有秩序地撤离到空旷处,若房屋受损造成危房,不要急于返回取东西,以免接着可能发生的余震造成房屋倒塌被压埋。撤离时,最好不使用电梯,以访因停电困于电梯内或发生其他意外事故

A:地震时如果你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你一定不要惊慌,要沉着,要相信会有人来救你,最好能做到以下几点:

(1)有坚定的生存毅力,消除恐惧心理,相信能脱离险地。(2)不能脱险时,应设法将手脚挣脱出来,消除压在身上的物体,尽快捂住口鼻,防止烟尘窒息,等待求援。

(3)保持头脑清醒,不可大声呼救,用石块或铁具等敲击物体来外界联系,保存体力,延长生命。

(4)想方设法支撑可能坠落的重物,若无力自救脱险时,应尽量减少体力消耗,等待救援。虽然我们现在无法避免地震的发生,但我们可通过掌握预防和减少地震灾害的知识本领使损失降至最低。

篇8:防震减灾规划 文档范文

城市绿地, 尤其是以公共绿地为代表的集中绿地, 由于具有较大规模、相对完善的设施和内部建筑密度较低的特性, 能够有效发挥应急避险的功能, 可作为应急避险的良好场所。当城市灾害 (如地震、火灾等) 发生时, 公共绿地可以成为应急躲避、伤病急救、人员再疏散的场所, 而且其相对开阔的空间特性也可以形成一道屏障, 防止灾害的进一步恶化。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仇保兴同志曾在全国园林绿化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减灾绿地[1]”, 就是在灾害发生的初期, 能迅速将建筑内的人员转移到减灾绿地中, 为第二步将人员转移到安置点, 提供重要铺垫。因而, 针对不同的灾害, 研究不同的减灾方案, 强化城市减灾绿地建设, 特别是社区减灾绿地建设,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 城市中主要发生的灾害, 一是地震、火山、洪水、海啸等自然地质灾害, 二是火灾、噪音、风沙尘、水土流失、化工品泄漏或爆炸造成毒气弥散等人为灾害, 三是由于设计与管理不善引起的火灾、爆炸、有害气体、液体的泄漏, 设备故障引起的灾害, 以及自然灾害后发生的次生灾害等混合型灾害。由此可见, 在城市绿地规划建设中, 应充分考虑日常功能与应急避险功能的重叠, 既要在平时满足生态、景观、文化、游憩的功能需要, 又要在灾害发生的非常时期能够充分发挥应急避难尤为关键。让一直在身边呵护人们生活的城市绿地, 在危难之时都能拯救生命, 成为真正的“诺亚方舟”。

2 上饶市城市减灾避险绿地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1 存在的问题

上饶市乃至全省、全国许多城市, 都有绿地分布不均、应急避险设施不完善、功能有待提高等共性存在。大多数绿地在规划和建设中, 没有考虑其应急避险功能, 绿地中没有配备适于避险救灾的设施。如2008年汶川地震中, 成都市民涌入公园绿地躲避, 如厕、饮水成为最大问题。就上饶市来看, 除有和其他城市共同的特点外, 在城市减灾绿地的实施建设上, 集中表现出如下问题:

2.1.1 城市建设快速推进, 建成区规模不断扩大, 减灾绿地跟不上城市建设发展的步子。

上饶市非农业人口由2006年的22.6万人提高到了2010年的33.35万人, 城市绿地特别是减灾绿地跟不上城市建设发展的步子。过去我们的城市建设首先强调的建筑和人口的合理安排, 城市绿地只是配套设施, 被动适应城市建设。现在新城区在城市规划时只重视减灾公园等安置点建设, 没有统筹安排全局的绿地减灾系统规划, 尤其是社区减灾绿地规划建设呈较弱现象。按照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和建城[2008]171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 国家园林城市公园绿地应急避险场所实施率标准是大于或等于70%, 而防灾公园规划中己建成的公园和广场绿地11处, 已实施公园、广场绿地应急避险场所6处, 离标准和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2.1.2 老城区人口高度集中, 可供防灾避险的绿地不足。

上饶千百年历史变迁给水南、带湖区、老火车站等老城区聚集相当人气, 建筑密度较高, 社区公园、广场绿地也较稀少, 一旦发生地震和其他灾害, 将会发生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1.3 涉及减灾绿地建设的法制不完善。

目前, 上饶同许多设区市一样, 还没出台相关减灾绿地建设法规和行政规范文件。现执行只能依据《国家防震减灾规划》 (2006-2020年) 、建城[2008]171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等文件。对地方来说, 操作性、全面性和针对性等方面不够强。经济发达的省市, 随着地方经济实力, 开始注重各自的绿地减灾系统规划建设, 如北京的《北京中心城区地震及其他灾害应急避难场所 (室外) 规划纲要》。

2.2 原因分析

2.2.1 减灾绿地建设尚未得到足够重视。

过去强调的城市绿化是城市建设工程的配套项目, 绿化建设只是个配角。而且公共绿地时有占用或挪作他用、小区内绿地随意改成停车场、城区内大树未经报批而砍伐等等现象。

2.2.2 工作和思想上存在麻痹及防患意识不强。

江西省整体虽处于六级以下地震烈度带, 但是, 2005年九江都昌就发生了5.7级地震。城市如火灾、洪水、有毒气体等各种灾害就有可能会发生, 暂时不发生并不代表以后不发生。

2.2.3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与布局不合理, 防灾公园等防灾避险绿地建设滞后。

老城区没地方建设绿地或绿地面积不足, 减灾绿地的建设得不到渗入, 新城区虽规划了绿地公园建设, 但灾害发生时减灾功能不能完全发挥。如:带湖片区新建的紫阳公园500m周围的桃花源、中航城、紫阳华庭、永隆城市广场还属于在建工程, 不但发挥减灾效能需要较长一段时间, 而且未考虑到这一批小区全部入住了, 减灾公园面积不够的问题, 再如行政新区的市民公园周围500m内有市政府、凤凰安置小区、在建的公园道一号小区等。

3 对城市减灾绿地规划建设的几点建议

保证城市减灾绿地的规划建设, 不仅是园林工作者的责任, 同时也是每位城市建设工作者的职责。为更好地搞好城市减灾绿地规划建设, 发挥防灾避险绿地功能作用, 建议如下:

3.1 根据城市绿地系统, 研究适合当地的绿地减灾系统

在城市规划时, 要全面考虑城市减灾绿地的布局, 尤其是合理安排好社区减灾绿地的布局, 使每个社区距减灾安置点在500m范围内, 确保社区的居民能就近步行转移到减灾安置点。精心组织好各减灾公园、社区减灾绿地及配套设施建设工作, 力求全面覆盖城区和社区。以下为日本减灾公园的建设要求, 提供参考。

3.2 减灾绿地建设与设施配置

(1) 针对不同的灾害特点, 选择配置不同的树种, 在工业园区内, 以种植吸收有毒气体的树种为主, 兼顾种植防火植物;在社区绿化中, 以种植防火性植物为主, 兼顾植物的多样性和生态型;在减灾公园特别邻近高楼建筑的四周, 以种植足够宽的乔木和绿篱, 使之成为缓冲带, 减轻公园绿地的受灾程度, 确保安全。

(2) 减灾绿地确保有多个出口通道, 且通道宽度足够宽, 能确保各种救灾车辆通过。

(3) 合理划分减灾公园的各功能区域。并对各功能区域挂指示牌, 在进入口挂景区全景图;在公园危险区域挂安全警示牌, 在减灾场所入口挂应急避难指示牌和其他标识牌。在各公园里建设独立广播系统、通讯系统、发电照明系统等独立系统, 同时在公园地下要建设有独立的饮用水和污水排放系统, 确保各公园在灾害发生时能各自独立指挥运行。

(4) 充分发挥好城市绿地及社区绿地系统功能。协调社区其他减灾设施, 发挥最大减灾功能。

3.3 强化减灾绿地日常管理

3.3.1 注重灾害科普和平时演练。

平时在减灾公园和社区普及各类灾害科普, 利用各类道具表现各种灾害表现形式, 宣传各种灾害发生特点。邀请消防、卫生、公安、地震等各部门举行各种演习, 邀请群众参与演习。

3.3.2加强减灾机构管理和物质储备管理。建立上饶市、信州区、各社区单位为主体的三级联动减灾机构, 形成覆盖全市的减灾机构管理;针对不同灾害, 制定不同减灾方案。加强减灾物质储备, 确保所需要的饮用水、食物、毯子等的各种物质储备。

3.3.3 加强对建成社区绿地督察, 减少绿地被占用。

加强对全市的绿地督察, 特别是社区绿地的督察管理, 防止公共绿地被占用和挪用, 及小区内绿地被改造成停车位、修建成其他建筑。

摘要: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建筑和人口密度高度集中, 一旦发生重大灾害, 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会受到严重威胁。而今, 城市绿地在防御城市灾害中的作用逐步受到重视, 提高城市绿地的应急避险功能, 上升为城市绿化工作的内容之一。本文将以上饶市为例, 对减灾绿地规划建设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城市,减灾绿地,规划建设

参考文献

[1]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仇保兴同志在全国城市园林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Z].2006, 8, 17

[2]上饶市经济社会统计年鉴[Z].2007, 2010

篇9:加强我国城乡综合减灾规划的建议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突发的地震灾害袭击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里氏8 O级的大地震不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还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建筑带来毁灭性破坏。随着“黄金救援时间”的流逝,正展开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极限搜救,在法律框架下行动的中国政府抗击强震迅速有力。这些法律法规是:2006年1月公布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2007年1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8年5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等,这次救灾行动也是实施这些法律法规的一次联合实战演练。面对汶川地震巨灾的继续扩大,国外媒体机构都对中国应急机制及应急速度高度赞扬,但作为城市科技工作者,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不仅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思维、灾难分担和保险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城市、尤其是农村的巨灾之损、设防能力、防灾规划与防灾标准都是尚未解决的问题。

2007年4月13日发布《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于2007年11月1日实施。无疑使之与国家地震局的《国家地震应急预案》等法规融为一体。但我们认为,城市地震灾害损失并不一定随城市文明和科技进步同步减轻,相反城市地震灾害损失却呈递增趋势。据美国国土安全部分析,由于美国地震易发区人口密度大为增加,如再次发生1906年旧金山那样的地震,死亡者至少数万人以上,财产损失至少几百亿美元,其综合损失指数会比1906年高出几十倍。因此,城乡建设安全重在强化设防及防灾规划,所有目标及努力重在做到最大限度地减轻损失。从立足中国城乡安全减灾建设的高度出发,必须为灾区设计“震不倒”的中小学,“震不跨”的医院及生命线设施,现结合“5·12”四川汶川大震,特提出如下研究建议与思考:

建议1:有重点的启动全国城乡综合减灾规划编制

国家标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虽强调它适用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于或等于0.05g(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也说明总体抗震要求应与城市总体布局中的减灾策略和对策相适应,但并未明确如何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市防灾规划之中。我们认为《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仅仅是城乡减灾的单项防灾规划,面对安全发展系统的城乡建设,面对国务院批复的《国家“十一五”综合减灾规划》,必须从国家及城乡总体高度确立编制城乡综合减灾规划。

具体建议:要选择重点,突破单一灾种防灾规划的局限性,着重解决城乡综合减灾的共性问题,用综合减灾规划协调联动,协调应急预案,协调综合减灾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等;2004年12月7日《北京城市防灾减灾综合规划研究》经过北京规划委员会评审,它作为一个“亮点”成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30年)修编中的重要成果,因此可供城乡综合减灾规划借鉴。

建议2:确立城乡安全发展的系统观,开展城乡巨灾综合管理与技术对策研究

城乡建设的安全系统首先对安全能力及脆落性评价有要求,它要求各级政府面对不测事件要体现出现代政府公共安全行政的战略性思维,具备应对社会危机的规范行为。衡量其能力,重在培育政府的危机承受力。强调综合减灾管理的系统观,旨在获得从“预警”到“控制”能力,从“识别”到“减少”脆弱性,从单灾种的“特殊”到全灾种的“普遍”预防,从“个体”防护到汇聚成“社会”的力量等。强调对城乡巨灾综合技术的对策研究尤其要汲取并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日本作为多震国度,其经验之处在于将防止巨灾与城市化战略非常充分地联系在一起。日本在其早期的城市化防灾进程中,也是将重点置于建筑本身上,大量惨痛的教训让他们痛悟到研究防灾技术十分重要但必须透彻了解城市化建设中地质结构不能有“硬伤”(地震和活断层分布),这就要求城乡安全减灾科技工作者要从城市的地理、历史、地质构造等综合要素出发,研究真正适宜城市安全的建设项目选址,这是站在系统观上看城乡安全发展的薪新技术与管理新理念;

建议3:中小学(含托幼)、医院要成为城乡建设“特别保护区”

2008年10月8日是“国际减灾日”、联合国早在2008年3月便确定了“防灾减灾重点在医院及弱势群体”的主题。但从目前灾区反馈的受损严重的情况看,中小学及医院的建筑尤其明显:都江堰市中医医院病房楼垮塌;都江堰市聚源中学教学楼垮塌,24班的千余学生被埋在四层楼的废墟下;梁平县文化镇小学教学楼垮塌;都江堰向峨乡中学主教学楼垮塌;北川县北川中学六至七层主教学楼塌陷i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发生整体垮塌……

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执行主任强调,医疗体系受损会再次造成毁灭性灾难。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冲垮了印尼整个国家医疗系统,影响了数以百万计的受益人。亚齐省北部61%的医疗设施被毁,大约7%的医务人员和30%的助产士丧生。它进一步强调:建造一所安全的和不安全的医院,在投资上没有很大区别,但直接导致的生与死的社会结果却完全不同。为此联合国要求:(1)确保医疗设施的抗灾能力,保护病人和医务人员的生命;(2)在突发事件中和灾难后最需要的时候,确保医疗设施和服务能够持续有效地工作;(3)提高医务人员及相关机构的抗风险能力,包括应急管理能力等。

这里不追问为什么四川汶川大震中学校及医院损毁严重,而特别希望降半旗哀悼时,首先要从四川每个灾区的校园或医院开始,国家要做出特别规定:中小学(含幼托)、医院等建设项目要成为该城乡的“特别保护区”,其硬件设施建设要真正落实“安全第一”的原则,其具体措施是必须保证国家甲级设计的施工单位去完成,绝不可因资金短缺压价而放任不管,在此基础上还要重审相关设计标准的安全项目,最大限度地落实联合国“国际减灾日”的目标要求:

建议4:开展农村住宅抗震防灾设防的可行性研究

中国超过80%的5级以上地震发生在农村,由于经济的制约,长期以来广大农村民居基本不设防。2006年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令,印发了《关于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意见的通知》。截止到2006年底,已有23个省(市)组织了该工程,20个省(区、市)编制了农居地震安全工程的设计图集。但“5.12”四川汶川大震所暴露出的数十万间倒塌房屋看,平安农居极不乐观。由汶川大震房屋倒塌严重,唤起长久淡漠的房屋抗震意识;由汶川大震农居的极高坍塌率,联想到在异型建筑充斥城乡的当下,我们的城市的防震安全就一定有保障?

“5.12”大震已造成灾区数十万间房屋损坏,虽也有现存建筑物,但从防止余震及次生灾害人手,必须加快对受损各类建筑的风险评估,这不仅是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要求,更是恢复重建工作的基础支

持。民政部在《灾区民房恢复重建管理工作规范》中要求,依据统筹规划、科学指导、协调发展的原则,切实指导灾区恢复重建工作。按现有情况看,住房城乡建设部要依据其在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上的综合优势,在“大安全观”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参与到城乡建筑受灾风险的评估中,不仅为救灾,更要为大力推进的城乡防灾减灾综合规划奠定技术与数据基础;全国大中城市真正编制城市综合减灾规划的廖廖,因此按2007年10月实施的“国家十一五综合减灾规划”要求有较大差距。从“5.12”大震的考验看,更暴露出我国城乡防灾规划上的漏洞。为此建议:

其一,借“5.12”大震,应最大限度地要求各省(市)在原有城市总体规划基础上,编研城乡综合减灾规划,其中一定要包括农村新村与新农村建设的防灾对策。

其二,借“5.12”大震垮塌的绝大多数是民房的事例,启动我国农村住宅设防实施对策研究等项目,从多维的经济性,从农村应急管理的迫切性、从农村生命线系统建设的欠完备性,建立“平安农村”的模式,切不可因为资金不落实,再让农村不设防局面延续下去。

建议5:“奥运工程”及“世博工程”的综合安全建设风险应再评审

四川汶川当地的设防烈度为六度、七度,8.0级浅源地震在当地造成的破坏力相当于烈度11度或以上,已经远远超过当地设防水平。现在某些城市一般按7度设计的建筑,如果没有特别考虑,面对9度以上的毁灭性地震,必倒无疑。

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即,2010年上海世博建设正进入关键时期,因此面对每一次“灾事”,正确的态度是要从错综复杂的发展中找到对我们有用的要素,发现我们自身安全建设中的弱项,我们是不是必须考虑到一旦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特大城市发生,哪怕是震级略低于四川汶川的地震,我们的城市如何能够保障安全,这是一个极其严峻且极待回答的问题。而在日本东京,它的所有防灾准备都面对于东京,如果一旦发生8级以上巨震,东京会怎样?城市能否应对不测?这才是我们应学习的城市最大威胁状态分析的安全应急建设模式。北京的安全奥运建设尽管已很完美,但仍要如临深履薄。我建议针对2008年北京安全奥运建设的现状,必须强化安全减灾的综合管理;强化安保与防灾减灾一体化的应急管理模式;加强志愿者安全文化素质教育为先的灾难心理教育;启动舆论与宣传手段,介绍北京有效的安保措施,讲述发生在历届奥运会上的不测;从“安全奥运”场馆建设上更应再作一次“拉网式”的事故隐患排查及演练等。

建议6:城乡建设界应将防灾减灾继续教育制度化,并筹建“国家防灾抗灾技术学习馆”

国务院已确定5月19日~21日为全国哀悼日,这是全民自觉接受防灾教育的好时机,要抓住机遇,做到深刻彻悟:大地震作为人类灾难的极致,即使在不能成功预测时,也要使那些悲剧不那么惨烈;大地震属地域性灾难,如何防止并减弱它的社会振荡及影响,是城乡建设界必须关注的焦点;大地震虽已蒙上了历史的尘埃,今日反思,是否要深入究其震害及房屋倒塌的内在机理;大地震给今人的顿悟是如何高举“科学减灾”的旗帜,客观地对灾情发生从预报、预警、防范、救援到抢险、恢复作一个全过程的分析;大地震使我们深感,人是渺小的,但在与灾害的抗争中,人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能有所为。在这场较量中,人性如建筑一般经历了破碎与再组合。灾害虽可抹掉一切城市的痕迹,但人类及其人性的力量最终会获得对防震抗灾有科学理性的全新认知。

发达国家尤其是日本、美国不仅强化国民的防灾自护文化教育,在学历及学科中也突出城市防灾工程学科的建设。据统计国外可至少有百余所院校开设工程防灾减灾专业,因此城市防灾规划设计是能够落到实处的,在国外能见到许多内容详实的城市防灾减灾规划设计图纸,相对中国,我们尚属“空白”。所以建议要在注册制管理中补上防灾减灾的继续教育课程,更要有针对性地充实各类注册制课程的防灾减灾强化教育的内容。

上一篇:呼拉圈团体操解说词下一篇:女学生自我介绍有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