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工业1313发展规划

2024-05-21

成都工业1313发展规划(共3篇)

篇1:成都工业1313发展规划

《成都工业“1313”发展战略(2014-2017)实施计划》 到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0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实现20000亿元(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达到万亿,汽车、石化、节能环保、食品、轻工成为千亿级产业。

发展战略

1个体系——构建“层次分明、优势突出、生态高效”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3个层级——形成“突出发展、加快发展、优化发展”3个层级 13个产业——重点推进13个产业发展

●突出发展:电子信息、轨道交通、汽车、石化产业

●加快发展: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 ●优化发展:冶金、食品,建材、轻工产业

优化工业空间布局

成都将以产业为纽带,突破地域限制,推动区域联动发展,通过构建市、县、镇三级工业布局体系,形成“大园区承载大产业”、“小园区发展特色产业”的新格局。

市级层面

成都高新区:将突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一区多园”发展格局;

成都经开区:将统筹规划77平方公里区域,分步实施拓区,并以经开区为核心,推动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和金堂县“一区四园”一体发展,着力打造汽车、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集聚区;

天府新区直管区:将积极发展总部经济,联动双流县、新津县等连片发展,打造工业总部、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聚区。

区(市)县层面

指导编制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产城一体规划,完善园区和镇(乡)工业点产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

乡镇层面

结合城镇化发展需要,选择10-15个乡镇先行试点发展工业,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存量用地,因地制宜地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手工等传统特色产业

重点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将以构建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体系为核心,按照现代电子制造业、高端软件服务业和互联网产业3个方向,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和电子器件、智能终端、网络通信、信息安全、智能家居等11个产业集群。在智能终端产业集群中,明确发展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和穿戴式产品等移动智能终端,以及电视、电脑、手机三屏互动终端产品。

汽车产业——在促进现有整车企业充分释放产能的同时,将大力引进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整车企业及新车型,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到

2017年,力争乘用车产量达到100万辆以上,整车平均单车价值提高到13万元以上。

航空航天产业——飞机整车制造成重点发展方向,通过研制生产销售喷气公务机,建立喷气公务机研发、制造、总装、销售、服务完整产业链,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构建以中高端无人机为重点满足军民和外贸等各方需求的产品体系,着重发展多个型号无人机,带动无人机产品系列的发展。

喷气公务机整机组装与研制——将联合中航工业集团公司与国外知名喷气公务机制造商合作,开展喷气公务机组装,逐步过渡到结构大部件和系统制造;联合中航工业与国外合作商共同研发适应市场需求的喷气公务机,开展公务机研发、设计、制造、总装、试飞、取证、交付和服务。

四川大学非公经济研究所所长李济琛教授:毫无疑问,13个产业中,大多数是新兴产业。这些产业规划,将促使整个成都经济发展的产业转型升级。其中,民营经济的机会最大,这13个领域,是民营经济的新方向。

成都移动互联网协会秘书长张正刚: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建立新的要素保证体系。新的产业计划,需要“定制”发展。未来属于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企业在抓住发展机遇的同时,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找准自己的定位。自身有优良的技术和盈利模式,优良的政策引导会打开更多空间。

篇2:成都工业1313发展规划

“以中心城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与高新技术产业、二圈层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三圈层重点发展传统优势产业为次第,我市将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强力构造我市工业梯度发展的新格局!”记者昨日从市经委获悉,根据我市工业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市经委在经过前期深入调研之后,下一步全市工业发展将按照产业梯度发展规律和“一区一主业”发展要求,进一步明确中心城区和二三圈层之间的产业分工和配套协作关系,努力形成加工制造环节和生产环节相关联的新格局。

全域成都工业谋求梯度空间布局

今年初,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坚持以“全域成都”的理念规划和推进成都试验区建设,加快建设“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城市发展目标和定位,全面加速推进成都的国际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工业增速屡创新高,效益增速快于增加值增速,规模以上工业综合效益指数、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市经委作为全市主管工业经济发展的政府职能部门,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工业集中发展区为载体、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为抓手、生产要素为保障、完善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为核心,强力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而全市各个区(市)县则以工业集中发展区为强有力的发展载体,按照全市工业发展空间布局“一区一主业”的规划,大力促进各区域内的工业快速发展。

来自市经委的数据显示:1—10月,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51亿元,增长24.9%,增幅高于全国10.5、全省5.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208.9亿元,增长46%,增幅高于全省24.8个百分点;完成工业投资740.87亿元,增长25.6%;综合效益指数达235.5%。

“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就是要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工业产业之间的协作配套!”市经委主任何礼接受采访时称:根据我市工业发展具体情况和规划要求,下一步,全市工业系统将按照产业梯度发展规律和“一区一主业”要求,进一步明晰中心城区和二三圈层之间产业分工和配套协作关系,努力形成加工制造环节和生产环节相关联,中心城区总部经济、高新技术产业与二圈层现代制造业、三圈层传统优势产业梯度发展的新格局。

产业发展三个圈层形成关联传动

据市经委主任何礼介绍称,根据下一步全市工业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结构分析,中心城区将大力培育和引进管理、研发、采购、投资、结算、物流等区域性总部,努力打造6大工业总部聚集区。

具体包括:以电子信息、光电光伏、汽车电子、生物医药企业总部为主的高新区总部聚集区,辐射带动经开区汽车、双流光伏、新津硅材料等制造业发展。以机电企业总部为主的成华总部聚集区,辐射带动都江堰机电、新都精密机械、郫县精密机电等制造业发展;以轻工企业总部为主的武侯总部聚集区,辐射带动金堂和崇州的制鞋业、新都和崇州的家具制造业,以及蒲江食品饮料、郫县川菜工业、邛崃名优白酒等三圈层农副产品加工等制造业发展;以航空企业总部为主的青羊总部聚集区,辐射带动新都民用航空发动机生产企业,双流整机维修服务、附属配套产品、客货飞机改装企业的聚集发展;以工业设计、创意企业总部为主的锦江总部聚集区,辐射带动蒲江寿安现代印务业发展;以装备制造企业总部为主的金牛总部聚集区,辐射带动经开区工程机械和新津路桥机械成套设备、青白江石化设备、金堂发电成套设备等制造企业的聚集发展。中心城区实现以产品制造为主向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价值链高端为主转变,辐射带动二三圈层产业发展。

同时,高新区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光电显示、生物医药制造业,青羊区大力发展民用航空制造业。

以双流、崇州等为代表的二三圈层发展,则在“全域成都”的理念下形成传动发展,形成聚合效应。据市经委主任何礼介绍称:二圈层按照“一区一主业”规划,大力发展汽车、光伏、冶金建材等现代制造业及相应的物流、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业。三圈层积极承接加工工业转移,搞好与中心城区高新技术产业、二圈层现代制造业的协作配套,大力发展食品饮料、家具、制鞋等传统优势产业和资源性特色产业,带动相关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

可持续发展全市工业产业结构空间布局日趋优化

以全域成都理念,来促进、规范全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优化调整全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布局,由原来的116个调整为21个;到中心城区与三圈层形成的“飞地工业”经济,如青羊-蒲江、锦江-金堂对流形成的飞地工业经济;到规划确定“一区一主业”,一个区(市)县的工业集中发展区,重点支持发展一个产业,对于新招商引资来的不符合本区域发展规划的企业,则实行全市流转;到我市根据工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包括电子信息、汽车等在内的10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强力推进工业产业集群发展;再到如今提出的一、二、三圈层区(市)县产业梯度发展,形成关联发展的新格局——我市工业发展已经走上一条集中集群集约发展的快车道!

■2004年以前,全市共有116个工业园区,平均每个区(县)有近10个。这些工业园区缺乏统一布局,由于力量分散,没有足够的财力配套等,普遍呈现散、乱、差的特点。2004年,出台《成都市工业发展布局规划纲要(2003年—2020年)》,根据各地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逐步将116个园区整合为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实现错位发展。

■2006年,青羊和蒲江、锦江和金堂、成华和大邑、武侯和崇州“工业对接”——在全市工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我市工业创新提出了建设城区工业以异地发展的“飞地工业”。与此同时,金堂和锦江两地政府和九龙集团采取“2+1”方式共同开发建设九龙服装工业园,崇州积极承接武侯鞋业转移,建设中国女鞋之都——崇州生产基地。通过城乡产业的互动,构筑强大的产业支撑,有力地促进了“三个集中”,推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全域统筹,一区一主业。2008年2月1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发展的试行意见》及《成都市重大工业招商引资项目统筹流转试行办法》正式下发。根据两个文件的规定:一个工业集中发展区重点支持发展一个产业,进一步调整优化全市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布局,严格执行工业集中发展区空间布局规划,严禁擅自改变工业用地用途,凡是新建工业企业必须进入工业集中发展区,鼓励引导工业集中发展区外的企业按照产业定位迁入相应的工业集中发展区。对于不符合本区域发展的招商引资项目,则在全市范围内进行统筹、流转!

■到2017年,全部重点产业集群将实现增加值556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达1.9万亿元,其中主营业务收入上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将达到7个,汽车产业有望成为我市首个千亿产业集群——2008年9月22日,成都市经委对外正式发布关于成都市重点产业集群规划的具体内容。根据规划,在这些重点产业集群规划实施后,将极大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我市工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将得到极大提升,成都将成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制造业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基地,有力地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根据我市工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市经委在深入调研之后提出了全市工业产业发展的梯度空间布局:努力形成加工制造环节和生产服务环节相关联,中心城区总部经济、高新技术产业与二圈层现代制造业、三圈层传统优势产业梯度发展的新格局。

区县承载 全市工业合理布局快速发展

努力形成加工制造环节和生产环节相关联,中心城区总部经济、高新技术产业与二圈层现代制造业、三圈层传统优势产业梯度发展的新格局——这其中,作为全市工业发展的最主要承载,全市各个区(市)县工业集中发展区,则根据各自的产业特色,关联发展、传动发展,以产业集群实现强势突破,强力推动着全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心城区的引领作用

2008年11月,作为全年地产界极具标志性与前瞻性的盛事,“2008中国地产经济增长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成都青羊工业总部基地,再度问鼎获得“2008中国总部经济杰出贡献奖”——“这是对我们整个工业总部经济发展的‘青羊模式’的充分肯定”,11月19日,成都青羊工业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潘继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评说两次获得“中

国总部经济杰出贡献奖”的意义。

据介绍,青羊工业集中发展区东区规划占地2.01平方公里,2005年5月开工建设。三年时间里,政府用400万元财政投入撬动市场主体近14.4亿元的建设投资,引进了包括新加坡凯德置信等世界500强在内的99家企业入驻,吸引企业投资近64亿元。园区投资强度达到每亩480万元,税收强度达每亩100万元。

“其创新一个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市场主体办园区,政企联手、市场运作!”记者了解到,青羊工业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是由青羊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成都置信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四川合信实业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而成。整个工业区的开发由青羊发展公司全面负责,按照市场运作方式,对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产业发展、农民安置等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投资、统一开发、统一建设、统一招商、统一管理。目前,园区规模和开发收益初步显现,并与多家金融机构建立了良好借贷关系,进入了良性发展阶段。为进一步提升公司竞争力,目前公司正积极进行上市准备,预计在2010年左右上市。

“价值共创、利益均沾,则是整个园区成功运作的原因之一。”据了解,青羊区在推进工业集中发展中,注意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两种优势。根据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工业园区所处的位置,将园区定位为高附加值产业,着力聚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以信息化提升工业化,着力打造以工业企业总部基地为核心,既实现了错位经营、差异化发展,又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实现了产业能级全面提升和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成功实现了政府、企业“双赢”。其中政府盈利主要体现在分红收益、资产收益、税收收益三个方面,2007年青羊区政府已获得分红收益1600万元,实现税收1亿元;预计2010年总部基地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分红收益、资产收益、税收收益分别为4亿元、3.2亿元、10亿元。

在位于三环路边上的成华区的总部基地内,“总投资5亿元,占地40亩,修建矿业集团办公、营销及结算总部”、“总投资5亿元,占地37亩,修建气雾制品研发大楼”„„一批批投资上亿元项目纷至沓来,抢摊成华,入驻龙潭工业区。据龙潭寺工业区管委会工作人员介绍称,早在2007年,成华区就将工业区发展方向定位为总部基地(企业研发、销售、结算、办公中心),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和高科技、高附加值、高端品牌工业,形成产业梯度,实现错位发展,并力争5年内引进总部项目300个、实现投资300亿、税收50亿,把工业区建设成为服务四川、辐射西南、影响全国、吸引世界的工业总部基地。截至目前,已经有包括上海裕都、二重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100余家总部项目入驻园区。

同样,高新区的电子信息、光电光伏、汽车电子、生物医药企业总部聚集区,武侯的轻工企业总部聚集区,青羊的航空企业总部聚集区,锦江的工业设计、创意企业总部聚集区,金牛的装备制造企业总部聚集区„„均在各自的发展领域中,起到了十分积极的发展带动作用——中心城区实现以产品制造为主向研发、品牌、市场营销、标准制定等价值链高端为主转变,辐射带动二三圈层产业发展。

“传动”的二三圈层发展聚合效应

作为二圈层发展较快的区县之一,1—10月,双流县实现全口径工业增加值116.5亿元,同比增长25.2%,其中,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5.49亿元,同比增长30%;工业集中度65%。19个重大产业化项目实际完成投资28.7亿元,完成全年计划投资的145%,项目达产后将新增销售收入171.34亿元,其中,投产达产项目9个。总投资27.46亿元,2008年计划投资9.06亿元,1—10月完成投资10.5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15%,项目达产后将新增年销售收入54.76亿元;加快建设项目7个。总投资83.71亿元,2008年计划投资10.05亿元,1—10月完成投资18.3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82%。

按照“一区一主业”的产业定位,双流将重点发展光伏光电及机电产业。作为这其中的重点项目之一,天威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的光伏产业项目,总投资54亿元,一期投资17亿元,建多晶硅切片、单晶硅切片、多晶硅电池及电池组件生产线,1—10月完成投资9.6亿元,年产60MW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线于8月28日产品下线,年产200MW太阳能多晶硅切片于10月23日产品下线。另外:四川飞阳科技有限公司一期于10月22日试生产;四川中科倍特尔有限公司特种光学项目于10月27日试生产„„

光伏光电产业这个产业带上,与双流县毗邻的新津县,两者则形成了产业的传动——新津县重点发展硅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构成了双流光伏光电产业的上游产业。

来自新津县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1月,新津工业集中发展区已经聚集工业企业达到216户。工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尤其是突出工业重大产业化项目“聚核”效应,新津县按照全市“一区一主业”的规划要求,成功引进了投资27亿元的天威硅业3000吨/年多晶硅项目,投资26亿元的中蓝晨光新材料基地项目等。该县工业集中发展区管委会工作人员接受采访时称:特别是在今年10月新引进的投资超过百亿、销售超过百亿的中国化工集团西部基地项目,其重要原因就是“新津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主的化工产业集群迅速发展壮大,并与周边形成了产业链发展态势!”

根据我市光电光伏产业发展规划,我市将形成“一园、两基地”的产业空间布局,其中,双流光伏产业园以天威新能源为龙头,阿波罗太阳能,碧晶科技,超磊实业等为重点企业,大力发展光伏产业链中下游,重点项目是太阳能级多晶硅的铸锭切片、电池片和电池组件等。而新津的硅材料基地,以天威硅业为龙头,重点是光伏产业链上游高纯多晶硅材料的提纯和制备。

塔吊林立,崇州工业集中发展区内地一片繁忙景象。对于三圈层来说,崇州今年工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可谓奇迹。

来自崇州工业集中发展区的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新引进项目99个,协议总投资110亿元,占地8200亩。其中,1—3亿元的项目11个,4亿元的项目4个,4—10亿元的重大产业化项目5个。

截至目前,崇州工业集中发展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01亿元,同比增长286.8%,完成目标值的106.85%;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完成5.41亿元,同比增长116.4%,完成目标值的108.2%,工业投资完成23.6亿元,同比增长372%,完成目标值的109.43%;新增7家规模以上企业,规模企业数达到24家,工业集中度预计达到45%,同比增长5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6亿元,同比增长20%;完成入库税金7400万元,同比增长34.55%,完成目标值的127.58%。

“平均下来,我们3.7天引进一个项目,2.7天开工一个项目,并争取10天开工一个项目”,崇州市委副书记、崇州工业集中发展区管委会书记、主任肖压西接受采访时称:“这主要原因在于:找准园区发展的产业定位,主动承接中心城区和二圈层发展的产业转移,主动承接东部沿海区域的产业转移!”

11月5日,在崇州工业集中发展区内,作为目前我市最大规模板式家具的生产厂家,成都全友家私有限公司,正在开足马力生产。“一期占地700亩地,已经全部修建完毕,根据公司发展规划,目前又征地2000亩,明年起开始修建全友家具产业园二期工程,预计整个投资将超过30亿元!”业内人士分析,按照目前全友发展速度,预计在3-5年之内,其产值将超过百亿大关。

“这和以前的分散发展模式不一样,我们把所有的家具企业实行集中集群发展,包括原辅料供应、市场、模具生产以及物流等,均相对集中,形成产业规模发展”,管委会副主任黄来远介绍,不仅家具产业如此,制鞋产业更是如此!

篇3:成都工业1313发展规划

2011年春天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我驱车前往成都(东郊)工业文明博物馆,在GPS上搜索到,该博物馆位于成都东二环外的磨石桥附近,到了门口却发现牌子换成了“国际影像艺术基地”。巨幅海报告诉我,这里正在展出法国著名摄影师马克·吕布的作品。

由于到得太早,大门还没开。终于,在七拐八弯、上楼下楼之后,我找到一处半开的玻璃门,溜了进去。

在一个角落里,我看到一组布满灰尘的雕像:身穿蓝制服的工人仨俩一组,分别围着一台机器琢磨、摆弄。这应该是名为“比学赶帮带”的雕像群,重现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车床生产车间工人技术大比拼的场景 。我站在这些“工人”身旁,仔细端详他们手中的活计,恍惚间似乎听到了他们的呼吸,感受到他们的一丝不苟。

在另一个角落里,我发现了原来布置为“劳模之家”的场景,不过,如今“劳”字已经脱落,而墙角堆满了老式收音机、电视机。尚存的标签显示,制造商为成都无线电一厂。

随后,一名工作人员发现了我,试图将我“驱逐”出馆。我却从她口中得知,成都工业文明博物馆已成为历史名词,其去年就被一家文化公司接管,业务包括承办摄影展、房地产展会等商业活动。本为纪念而诞生的博物馆,却成为了被纪念的对象,这似乎有些讽刺。但也可以理解:这片原来被称之为“东郊”的地区,现在已经成为市区的一部分,周围的楼盘房价日益攀升,这么一片近74亩的地方,仅用来接纳寥寥可数的游客,实属“罪过”。

据资料记载,成都(东郊)工业文明博物馆落成于2005年的最后一天。是在原电子部715厂即原四川宏明无线电器材厂(今四川宏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旧厂房基础上改建而成。这一点有些类似北京的798——如今在国内外艺术界享有一席之地的798艺术区,正是利用原电子部798厂即北京第三无线电器材厂的旧厂房改建而成。现在难以追究,成都当年把715厂打造成“工业文明博物馆”,是否受到了北京798的启迪,但很显然,前者并无后者的运气。

这个业已消逝的工业文明博物馆,折射出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路径。

在馆中,就曾陈列一台“夜明珠”牌汽车。时至今日,许多成都市民仍对“夜明珠”汽车记忆犹新:尽管这种汽车当时是由面包车的“内脏”加上小轿车外壳拼凑而成,但它算得上是“成都造”的第一个汽车品牌。据说,曾掷出“轿车就是四个轮子加上两排沙发”豪言的李书福,当年也曾前往参观“夜明珠”。在那个物资相对缺乏的年代,这种简陋的汽车也打开了市场,不仅跻身蓉城首批出租车的行列,甚至远销广东、辽宁。

然而,创造该品牌的一家民营企业——天驹汽车公司随后亦未能在市场竞争中胜出,近日更传出消息,该企业因破产而遭清算。而在此之前,一名车主将其拥有的一台“夜明珠”二代捐赠给工业博物馆,这辆车成为了成都民营制造业“折腾过”的有力凭证。

工作人员又在赶我走了,我不得不匆匆转身离开——博物馆门口已经聚集了一些观众,迫不及待地等着买票参观马克·吕布摄影展。我在她回来驱逐我之前,迅速“瞻仰”了马克·吕布的部分作品。尽管此前通过《生活》杂志等媒介看到过他的大作,但真正站在一幅幅真实的照片面前,我才感受到他那严肃写实却富有艺术感染力带来的冲击。

上一篇:落后国家下一篇:2016年下半年贵州注册监理工程师合同管理:变更管理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