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成语故事邯郸学步

2024-05-02

经典成语故事邯郸学步(共11篇)

篇1:经典成语故事邯郸学步

【出处】

1、庄周《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2、昔有学步于邯郸者①,曾未得其仿佛②,又复失其故步③,遂匍匐而归耳④《汉书》。

【释读】邯郸:地名,战国时赵国都城,今河北省邯郸市,邯郸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成语典故之都和中国散文之城、太极之乡。国务院批准具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和市区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邯郸市位于河北省的最南端,东临山东聊城,南邻河南安阳,西邻河北峰峰,北临河北沙河。

步:行走,走路。 比喻模仿不成,反把自己原有的长处失去了。

从前有个人在邯郸学习怎样走路,结果不但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而且忘了以前自己是怎样走的,于是只好爬着回家去。

【故事】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篇2:经典成语故事邯郸学步

邯郸作为我国古代五大名都之一,不仅在历史上占据着辉煌的一页,而且,在文化方面也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在人们日常所用的成语当中,相当一部分产生于以邯郸为中心的赵国。据不完全统计,同赵国及邯郸历史相联系的成语典故多达百余条。因此,邯郸有“成语之乡”的美称。

1、胡服骑射

典自《史记·赵世家》。赵武灵王是赵国的一位奋发有为的国君,他为了抵御北方胡人的侵略,实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改革的中心内容是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为此,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习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而能西退胡人,北灭中山,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胡服骑射”这个典故告诉人们不要固步自封,应学习别人的长处,勇于改革。相传,邯郸市西的插箭岭就是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训练士卒的场所。

2、“完壁归赵

典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代,秦昭王欺骗赵国说,愿用15座城池换取赵国的和氏璧。赵惠文王不敢拒绝,但又怕上秦国的当,这是赵国大臣蔺相如自愿请命带保玉到秦国完成换城任务。临行时他对赵王说:“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完壁归赵 ”。随后蔺相如到秦国献了璧,但见秦王没有换城之意,就凭自己的机智和勇敢,把和氏璧从秦王手里要回,派人送往赵国,并入宫指责秦王不讲信义,秦王知璧已经回赵,便无可奈何,只好送蔺相如回国。

现在,人们用“完壁归赵”比喻把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原主。

3、邯郸学步

典自《庄子·秋水》。说的是战国时代,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到赵国都城邯郸去,看到邯郸人走路的姿态很美,就跟着学起来,结果不但没有学好,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去的故事。

这个成语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4、黄梁美梦

出自唐代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该书写的是有位叫卢生的秀才进京赶考途径邯郸,在附近一个村庄住店,遇见道人吕翁。卢生自叹穷困,吕翁就给一个枕头,卢生枕着枕头入睡后,梦到自己娶了一位高贵美丽的妻子,并进京考中了进士,当了宰相,儿子也成了名门贵族,真是子孙满堂,福禄双全,一直活到80多岁才寿终正寝,可是一梦醒来,店主做的黄米饭还没熟呢!“黄梁美梦”这个成语便由此而生,卢生经过的村从此得名黄梁梦村。

现在人们利用这个成语比喻虚幻梦想一场空。

5、负荆请罪

见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蔺相如因多次为国争誉立功,被封为上卿,位于大将廉颇之上。廉颇心中不服,扬言如见到蔺就要羞辱他。蔺相如为顾全大局,多次退让躲避廉颇,致使廉颇深受感动,于是廉颇便光着上身,身背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从此两人结为生死之交,赵国亦将相和睦,国势大振。这个成语表示完全承认自己的错误,请求对方惩罚。邯郸市内至今仍保留着蔺相如回避廉颇的“回车巷”遗址。

现在,人们用“完壁归赵”比喻把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原主。

邯郸成语典故

6、破釜沉舟

典自《史记·项羽本记》。敌军围赵王于巨鹿,项羽前峰初战少荆。项羽率大军渡过漳河后,沉船破釜。持三日粮进军,义无反顾,以示一往直前,决不后退的决心。

7、奇货可居

典自《史记·吕不韦列传》。投机商吕不韦于赵孝成王时在邯郸遇到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公子异人,认为他可以作为自己搞政治投机的资本,便说“奇货可居”。于是他先在经济上支持异人,并把与自己早已暗中同居、身怀有孕的赵姬让给异人为妻。接着又买通秦昭王的太子安国君宠爱的华阳夫人,使华阳夫人认异人为儿子,后又帮助异人回国。秦昭王死后,安国君继位,不久国君又逝世,立异人为秦庄襄王,赵姬所生之子政为太子,即后来的秦始皇,吕不韦也因此当了秦国的丞相。

这个成语比喻挟持某种独特的技能或成就作为资本,以博取 名利地位。

8、毛遂自荐

典自《史记·平原君列传》。毛遂是战国时赵国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当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到楚国求救时,毛遂以囊锥自喻,说让自己处于囊中,早已脱颖而出了,并自荐同往。后来平原君与楚王谈判没有结果,毛遂上前展露才华,陈述利害,威言并加,使楚王答应派兵救赵。

9、纸上谈兵

见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年轻时熟读兵法,善于谈兵,连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赵王中秦王反间计,让他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赵括只知根据兵书作战,不知灵活处理,后被秦军射死,部下40万人全部被俘。

以后人们用纸上谈兵比喻只会高谈阔论而无真本事,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10、犹豫不决

典自一则战国故事。长平战役结束后,秦军乘胜包围了赵都邯郸城。魏国的安厘王差他的将军晋鄙去解围。由于惧怕秦军,晋鄙走到汤阴就按兵不进了。魏王又派了个客籍将军辛垣衍,化装从小路偷偷地进入邯郸城,通过平原君向赵王传达魏王的意见说:“秦国所以要急迫地围困赵国,是因为以前和齐闵王争僭皇帝的称号,后来秦国取消了皇帝的称号,实因齐国的缘故,本心是不愿取消的。现在齐国更加虚弱了,天下只有秦国实力最强。我看秦王不一定是贪图贵国的邯郸,他的意思是想求做皇帝呢。赵国如果真能派使者去秦国,尊秦昭王为皇帝,他一定高兴,把军队撤回去了。”平原君听了,很是犹豫,一时拿不定主意。这时候,鲁仲连正巧在赵国游历,碰上了秦军围困邯郸。他听到魏国的将军要叫赵国尊奉秦王做皇帝的消息,就急忙来见平原君,问道:“这件事怎么样了?”平原君焦躁地说“咳,我还敢说什么事呢!百万大军折损在国外;现在邯郸也给人包围了,魏王派了客将军辛垣衍来,要叫赵国去尊奉秦王做皇帝,这个人还在这里没走。我还敢说什么事呢!”鲁仲连责备平原君说:“我起初以为您是天下的贤公子呢,我到现在才知道您并不是天下的贤公子!那个魏国来的客人辛垣衍在哪儿?我请求代替您斥责他,把他打发回去。”平原君答:“让我把他召来见见先生吧。”

人们常用“犹豫不决”来比喻遇事拿不定主意,下不了决心,也指不决断的人或事。

篇3:经典成语故事邯郸学步

邯郸是闻名遐迩的成语之乡, 在邯郸的历史上有很多成语典故和美丽传说。它们形象生动、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完璧归赵”、“毛遂自荐”、“邯郸学步”、“胡服骑射”、“黄粱美梦”等都和邯郸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将在旅游语境下对邯郸成语的英译进行探讨, 期望达到传递邯郸成语文化的效果。

1 旅游语篇中邯郸成语的特点

旅游翻译是一种对外宣传、推介旅游资源、开拓旅游市场、吸引外国游客的促销广告。译文不仅要考虑书面的表达, 更要考虑到口头传译的效果;不仅要考虑文化内容的译介, 更要研究读者的接受心理。译文要体现出呼唤功能、信息功能、描述功能。本文的讨论对象是源于邯郸或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典故, 这些典故和旅游景点的历史相得益彰, 具有很强的呼唤和信息功能。这些成语信息量大, 很难用简短的译文将其解释清楚, 此外还具有故事性强、历史感真切等特点。

2 旅游语境下邯郸成语的英译原则和策略

翻译策略的选择离不开具体的语境, 由于旅游行业的特点, 旅游文本的目的往往是让读者在较短的篇幅和时间内了解旅游信息, 因而译文应该首先突出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在重视表达原文意义的同时, 译文应该呈现邯郸成语文化的特点。金惠康认为世界各地文化都有各自的独特文化现象和内容, 相对于其他文化而言, 就成了文化专项。邯郸成语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专项词汇, 本文认为邯郸成语英译应该遵循以我为主、阐明内涵的基本原则, 兼顾汉语文化信息的传播和译文的可接受性。为了避免源语文化在目标语中的缺失所导致的信息不对称, 译者应该采取以下原则和策略。

2.1 异化为主, 归化为辅

在邯郸成语英译中, 如果译者认同中国文化, 想要英语读者体会更多的汉语文化和异域风情, 使读者无限接近原文作者, 异化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如果译者追求英文的流畅, 想要消除成语文化给英文读者带来的障碍, 那么归化策略无疑更胜一筹。在翻译过程中, 归化和异化实质上反映出源语和目标语文化对文化身份和话语权力的争夺。刘宓庆认为文化翻译的社会功能决定文化翻译应以丰富译语文化为原则。旅游是了解、体会文化差异的跨文化交流活动, 根据邯郸成语的特点和其在旅游中的语用功能, 译者应该以异化为主, 兼顾归化。

2.2 文化等值原则

在看到文化之间的差异时, 译者更应该看到文化之间的大同之处。无论采用什么翻译策略, 翻译的基本目的都是要传递信息促进文化交流。虽然异化可以很好地彰显邯郸成语文化魅力, 但英汉文化圈之间存在交集, 译者应该充分利用英汉文化的相通之处。总的来说英汉民族对世界的基本认识是相通的, 有众多异曲同工之处。汉语中有“全心全意”, 英语中有“heart and soul”;汉语用“水底捞月”来形容根本做不到的事情, 英语则用“fish in the air” (空中捞鱼) 来形容做徒劳无益之事;在翻译邯郸成语时, 译者应多留意中英文化的共享区, 并将其有效地运用到翻译实践中。

3 邯郸成语英译方法

邯郸成语历史悠久, 内涵丰富, 下面对一些流传较广、使用频率较高的邯郸成语的英译方法进行探讨。

3.1 直译

有些邯郸成语典故表达的喻意很容易理解, 中英读者都可以从其表面语义理解它的内涵意义, 对这类成语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士为知己者死, 女为悦己者容”可以直译为:A gentleman will die for his bosom friend, while a lady will doll herself up for the man who loves her;“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可直译成When a snipe and a clam grapple, it is the fisherman who profits;“唇亡齿寒”With lips gone, the teeth will feel freezing cold。这三则成语的英文译文在心理认知和文化认同两方面都很容易引起译文读者的共鸣, 其寓意不言自白。

3.2 直译形象加注

很多邯郸成语本身就是历史故事的简要概括。在现代汉语中, 这类成语的本意在人们心中已经留下深深的印记, 人们往往使用它们的喻意来形容某类现象。在旅游语境中这些形象应该保留还是舍去呢?由于邯郸成语文化的唯一性, 有时直译形象难以引起目标语读者的共鸣, 译者可以把喻意作为注释放在译文后面。这种翻译方法既保留了丰富多彩的源语文化色彩, 又加深了译语读者对原文的理解, 兼顾了源语文化在译语中的构建和译文的流畅。本文将以下在邯郸旅游中常见的成语作为例证:

毛遂自荐Maosui recommended himself for significant tasks (volunteering one’s service) .

完璧归赵Returning the jade intact to the state of Zhao (f ulf illing one’s task or ret ur n precious items to the owner successfully) .

邯郸学步Imitating the walking manner of Handan people (imitating another without success and losing what used to be one’s own ability and individuality) .

负荆请罪Bearing rods to ask for punishment (asking for punishment and forgiveness with sincerity) .

以上译文并没有包含成语故事的全部要素, 在旅游语境下译者或涉外导游可以向外国游客简要介绍故事的背景、主人公、经过和结局。以邯郸学步为例, 这条成语源于《庄子·秋水》, 比喻盲目崇拜别人的长处, 反而丧失自己固有的技能。这个典故讲的是一位燕国寿陵少年听说邯郸人走路姿势优美, 便来到邯郸学习当地人走路, 他不仅没有学会邯郸人的步法, 反而把自己原来的步法也忘记了, 最后只能爬回寿陵。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参照这一典故写出了“寿陵失本步, 笑煞邯郸人”的名句。在旅游语境中, 译者可进一步解释这条成语:邯郸学步Imitating the walking manner of Handan people, this allusion is derived from a historical story which happened in the War States periods of China.A young man in the Yan State learned that the walking manner of Handan people was graceful and delicate, so he came to Handan to imitate the local people, however, he found disappointedly that the walking ways of Handan people themselves vary greatly from each other, finally he learned nothing and worse still, forgot how to walk in his own way he had no choice but crawled back to his own country.This allusion means imitating another without success and losing what used to be one’s own ability and individuality.

3.3直译兼顾意译

直译和意译互为补充, 翻译邯郸成语时, 意译是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 在直译形象的基础上, 意译成语内涵有利于实现文化等值的效果。惊弓之鸟源于《战国策·楚策》, 讲的是赵国使臣魏加借用惊弓之鸟游说春申君的故事。它比喻受过惊吓, 从而变得过分胆小怕事。为了让外国游客在游玩时较快理解其喻意, 译者可采用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法。惊弓之鸟可直译成A bird that is startled by the sound of bow string, 英文中用the scalded dog (cat) fears cold water (被烫伤的狗或猫连冷水都怕) 表达同样的喻意, 惊弓之鸟的译文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 即A bird that is startled by the sound of bow string (the scalded dog fears cold water) 。黄粱美梦比喻一场空梦, 英文用live in a fool’s paradise表示生活在虚幻短暂的梦境。黄粱美梦可以译为Golden millet dream (living in a fool’s paradise) 。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可以翻译成Man are not saints, how can they free from errors (To err is human, to forgive divine) 。

3.4意译

有些邯郸成语承载的文化形象并非邯郸旅游文化的焦点, 在旅游语境下, 译者可以淡化这些成语中的人或事件, 直接翻译出这些成语的实际意义。例如, 三寸之舌A silver tongue, 价值连城being invaluable, 纸上谈兵Excelling at chatting in vain and lacking of practicing experience, 背水一战Fighting to win or die。

4结语

在旅游语境下探讨邯郸成语的英译, 应该遵循“以我为主”的大原则, 突出旅游文本的信息和召唤功能, 根据邯郸成语特点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对隐藏在源语中的文化符号和信息进行有效的传递, 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2]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篇4:邯郸:枕成语,梦哲言

茫然回车巷

当游迹散落在河北邯郸时,我不禁喟然长叹,这座西倚太行山脉,东挽冀中平原,与晋鲁豫三省临界的城市,真的很像正在萌发新绿的千年古树,遒劲的枝干引人感悟,久远的年轮难以辨认,稀疏的枝条尚需培育。这也难怪,7000余年前的磁山文化,2000余年前的战国烽烟与当今相距太遥远,历史的跑车扬起的烟尘在漫长岁月里早已把辙迹覆盖,后人在新路转向处总会感到视觉迷茫。古城邯郸,你究竟是在追寻旧梦,还是在跟进时尚?

古邯郸人,其心胸和行止,或开阔、或狭隘、或慷慨激昂、或暗流涌动,无不令后人感到震撼。阳光的一面,至今依然被诵为美谈。赵国的平原君,曾经果敢任用了个性十分张扬的毛遂,这位平日默默无闻的门客也很争气,在楚王面前一番慷慨陈词便使江山转危为安;赵武灵王曾力排众议,在当朝,勇开胡服骑射之先河,最终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即便是邯郸普通的百姓也在行走时显露出特有的风度,引得外地人偷学他们行走的美姿。古邯郸也曾留下了历史的阴影,那个晚风阴冷的黄昏,曹氏兄弟相残的七步诗;那个秋叶飘零的清晨,赵氏孤儿留下了悲壮史;那个斜阳无力的黄昏,美男兰陵王自毁容貌的哀叹;那个凄冷的深夜,美女罗敷弹筝拒暴的凄婉……试问邯郸,我到底该怎样评说你的风雨沧桑?

记得那年,我漫步穿行着邯郸的闹市,好不容易地找到了那条融入忠君爱国、襟怀气量、和谐共处、自我担当内涵的回车巷。这条仅有2米宽、70余米长的窄巷里空无一人,完璧归赵的大贤是否还稳坐车中,笑对突如其来的恩怨?赵国两位政要的车灯到底消失在那个方向?深浅不一的车辙是否还依稀尚存?负荆请罪的脚步声究竟有多么沉重?我在小巷中往返走了数遍,还是没有搜寻到梦中的那条回车巷。

平心而论,近年,邯郸市政府相关部门已然高度关注回车巷的历史文化风貌,在巷的一端修建了小型广场,巷内数家建筑的顶部也都铺饰了琉璃瓦,巷口设置了二层牌楼和典故石碣,整体格局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可让探访者纠结的是,回车巷两侧的商铺,竟然是近年流行的铝合金大门,一家醒目的奶酪广告和与之相应的产品营销点在巷中显得不伦不类。这倒让我想起了那年在京郊看戏的情景。

戏台上的那位古装演员在唱念做打上无可挑剔,只是他上场时匆忙,未来得及把手表摘下,故此在高扬水袖时露出了晶亮亮的欧米伽,引得台下嘲讽连连、一阵哄笑。看来细小的情节,有时能关联大格局,就像当年蔺相如一个不起眼的回车动作,能使一国的将相同心同德、和睦共事,继而国运昌盛一样。

我正自茫然间,悠扬高亢的河北梆子唱腔由远而近。一位耄耋老人颤巍巍地从巷口走入,细细听来,唱词竟是清举人英棨的那首《蔺相如宅》,唱段的后几句尤为铿锵:“有胆怀璧竟完归,有识回车能屈抑。强秦不敢问连城,老将负荆亦屏息。上全国体下全交,卓哉相如能兼得。”好词好韵!静静的回车巷猛地回荡起一抹厚重的古韵。

其实,在刚刚踏入邯郸界的时候,我已然获知,考古人员几经对回车巷勘验,已然证实,邯郸在战国时期的地面早已湮没在地下4-6米处。也就是说,今日的回车巷,其面貌早已“旧貌换新颜”。幸好史册有载,明代以来这里一直留有“蔺相如回车巷”的石碣,乐于怀旧的邯郸人一直把它当作《将相和》的真实见证。尘埃能深掩历史的残骸,却不能阻隔后人的视点,这或许就是文化的魅力所在。

一条短窄、冷清的僻巷渐渐映入了夕辉,巷口两侧的大路车流渐多。老人对我说,这条巷很窄,很少有做生意的人推车让行,原因是谁也不愿意给对方让路,谁也不愿意为此回车。

感思学步桥

邯郸学步桥的那段趣谈,尽管已被国人传扬了数千年,可有谁真能在桥头自省?我曾探其桥名的文化滥觞,原来出自《庄子·秋水》篇:“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学行于邯郸欤?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遥想那位燕国寿陵郡的少年也实在有些弱智,听说“邯郸步”走势优美,便不远千里来学,结果美步没学成,自己行路的姿势也忘个干净,最后只好匍匐而回。唐代李白与好友谈及此事时,也曾笑称“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而今看来,庄子的那番告诫和李白的那句讥嘲像是有些多虑,君不见而今学步者多混迹于撰稿人之列,面对原创人的心血结晶,或抄或剽、或仿或改,巧妙避开寿陵少年学步的拙态,据他人之文思为己有,窃他人之名句入己册。倘若古人有知,真不知该作何慨叹!

黎明,学步桥的广场很得人气,三三俩俩的晨练者在变化着太极剑式。邯郸人在战国时期是“美行”者,看今日的武姿也非同他比。放眼看,古桥的拱券渐渐染上粉嫩的霞色,柳丝轻轻撩拨着绿缎般的沁河,桥柱的石狮如梦方醒,桥北石坊的楹联内涵丰厚,学步桥真的是一幅格调清新的笔墨丹青。

飞架古城南北的学步桥,虽谈不上雄伟壮观,却也曾为京畿之门户,史册里称此桥为“三辅锁阴”。若翻开《广府志》,一页页文字把桥史铺展得十分详尽。其实这座桥本来无名,最初是一座极普通、极简易的木质桥,往返的多是当地民众和往来客商。每遇秋水暴涨,惊涛骇浪便把形单影只的木桥冲垮,古城南北瞬间便成为水泽天堑。

明朝万历年间,仲秋的一个清晨,沁河岸边伫立着刚刚上任的邯郸知县王曰善。他双眉紧锁,望着奔涌的秋潮和两岸咫尺天涯的百姓,猛地一顿足,布置了一个爱心工程。3日后,石桥起伏的叮凿声与砸夯的号子歌便响彻沁河两岸。

明代的学步桥,其架构既科学又具艺术性。为减轻桥本身的自重,适应汛期的洪水流量,在4个桥墩上附设了4个小拱券,两侧有栏板和望柱,栏板上雕有人物走兽,石柱上雕有石狮石猴。可叹那座石桥终究经不住300余年的风雨剥蚀,早已不似当年健朗。只有王知县的大名,一直清晰地印在邯郸人心中。

邯郸是中国杨氏太极拳发祥地。故此,学步桥广场练太极拳的花甲老人为数不少。我有些冒失地问着其中的一位老人:“您知道邯郸步究竟什么样子?”老人抚髯微笑:“大概就像现今模特的猫步吧!”话音刚落,就溅起一片笑声。

春去春来,花开花落,古邯郸步确实远去了。然而,两句古诗却一直萦回在我的耳边,使我屡屡在写作时自省自诫。那就是:南宋那位一生不仕却在韵节上独步词坛的姜尧章曾面对学步桥叹曰:“论文要得文中天,邯郸学步终不然。”

篇5:邯郸学步成语寓言故事

邯郸学步成语寓言故事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

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

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成语“邯郸学步”就是从这个故事概括出来的。它往往用来讽刺那种在学习上只知生硬地摹仿,而不是去借鉴创新,结果非但学不到人家的长处,反而把自己的长处也丢掉了的人。

【汉字】邯郸学步

【拼音】hán dān xué bù

【基本释义】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 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贬义词

【出处】《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近义词】西颦东效 寿陵失步 东施效颦 邯郸匍匐 衣冠优孟 寿陵匍匐

篇6:邯郸学步成语

这个年轻人风尘仆仆来到邯郸后,上街一看,邯郸人走路果然不一般,一抬腿一伸手,都有高雅的风度,他就连忙跟着行人学起来。

哪知道,看起来很容易的事,做起来却难了。这个小伙子学了一段时间,总觉得越学越别扭,走起来很不自然。他想,这也许是自己按***惯走惯了,要改起来不容易,只有彻底抛弃老步法,才能学到新姿式。于是,他又决心从头学起,每迈出一步的长短,一摆手,一扭腰,都要按邯郸人的尺寸计算着去做。虽然他硬是比着邯郸人的样子,亦步亦趋地努力学习,但结果并不美妙,他不仅没有学会新的走路的姿式,反而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样子也都忘了。最后,当他要离开赵国回到燕国的时候,连路也不会走了,只好爬着回去。

篇7:邯郸学步的故事

战国时候,燕国有个青年人,他听说赵国都城邯郸的人特别有风度,他们走起路来,不紧不慢,又潇洒又优雅,那姿势特别好看。于是这位燕国青年决定要去赵国学邯郸人走路的姿势。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带上盘缠,跋涉千里,专程赶到邯郸一心要学邯郸人走路的样子。

他来到大街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看得他都发了呆,不知该怎样迈开步子。这时,迎面走来一个人,年龄和这位燕国青年相仿,那走路的样子实在令人羡慕。于是等那人走过,燕国青年便跟在他后面摹仿,那人迈左脚,燕国青年也迈左脚,那人迈右脚,燕国青年也迈右脚,稍一不留心,他就搞乱了左右,搞得他十分紧张,哪还顾得了什么姿势。眼看那人越走越远,燕国青年渐渐跟不上了,他只好又回到原地。接着他又盯住了一个年纪稍大的人,他又跟在别人身后一步一趋地学走路,引得街上的人都停下脚步观看,有的人还捂着嘴笑。几天下来,他累得腰酸腿疼,但学去学来总是学不像。

燕国青年心想,学不好的原因肯定是自己原来走惯了的老姿势和步法,于是,他下决心丢掉自己原来的习惯走法,从头开始学习走路,一定要把邯郸人的步法学到手。

可是,一连过了好几个月,燕国青年越学越差劲,不仅连邯郸人的走法没学会,而且还把自己原来是怎么走路的也全忘了。眼看带来的盘缠已经花光,自己一无所获,他十分沮丧,于是只好回家了。可是他又忘了自己原来是怎样走路的,竟然迈不开步子了。无奈,燕国青年只好在地上爬着回去,那样子好不狼狈。

看起来,生搬硬套的学习方法是不可取的,不但没学到别人的,反而连自己原有的也给丢了,真是大可不必。

“邯郸学步”这个成语出处:《庄子·秋水》,原文:“且子独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行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译文:

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邯郸人走路很好看,就赶去邯郸跟人家学习步法。可是,他不仅没有掌握邯郸人走路的独特技能,而且忘记了自己原来走路的步法,结果只好爬着回家了。

简析:

这位寿陵少年的学习热情是可嘉的,但他不是根据自己的原有条件,取人之长,因时制宜,而是生搬硬套,亦步亦趋,所以结果是失败。学习别人的长处,固然十分重要,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学习的方法一定要对头,要实事求是。

篇8:经典成语故事邯郸学步

关键词:黄粱梦,嬗变

从《杨林》到《邯郸记》, “黄粱梦”题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杨林》是志怪传奇小说, 沈既济的《枕中记》则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马致远的《邯郸道省悟黄粱梦》更多地具有宗教色彩, 汤显祖的《邯郸记》的描写则更为细致具体, 宛如现实人生。

一、《杨林》

“黄粱梦”这一故事源起最早可追溯至《焦湖祝枕事》。《焦湖祝枕事》在《太平广记》中题作《杨林》。有一单父县人杨林为商人, 到庙中祈祷, 庙巫送枕给他。杨林在梦中娶了赵太尉女, 生了六个孩子, 都做了秘书郎。数十年间不想回去, 突然梦醒发现还在枕畔, 怆然良久。这个故事情节非常简单, 但已基本形成“黄粱梦”这一故事基本框架:入梦, 梦中达成现实生活中无法完成的心愿, 梦醒后怆然醒悟。

二、《枕中记》

作为唐传奇代表作的《枕中记》对《杨林》这个故事有继承, 有发展, 基本故事框架未有大的改动, 有些地方有所发展。《杨林》里的杨林一生一帆风顺, 无任何起伏, 但《枕中记》里卢生的命运有两次波折, 一次是被贬为端州刺史, 还有一次是被诬勾结边将图谋不轨而下狱。相较于《杨林》里的波澜不惊, 《枕中记》的故事有起伏, 更有吸引力。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 《枕中记》的主角由《杨林》的商人变为了书生。商人在我国古代地位历来不高, 素有“士农工商”的说法, 商人地位居末。《枕中记》主角人物身份地位的变化, 确定了未能“货与帝王家”的书生作为以后“黄粱梦”故事主角的传统。此后这一故事便将书生追求功名利禄醒后方知世事不过一场空梦的情节作为故事发展的主线。

三、《邯郸道省悟黄粱梦》

从《枕中记》到《邯郸记》, 中间不可忽略的是元杂剧《黄粱梦》 (全名为《邯郸道省悟黄粱梦》, 下文皆以《黄粱梦》称之) 。元朝神仙道化剧盛行, 马致远与人合作的《黄粱梦》正是神仙道化剧的代表作品。

《黄粱梦》除了在结构形式方面继承了《枕中记》以外, 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更为深广。《枕中记》里卢生仕途上的种种波折皆因奸人所害, 但《黄粱梦》里不同, 吕洞宾是自作自受。吕洞宾奉旨统领三军收捕吴元济, 却是收了珍珠黄金未打仗就回。也正因此被其妻高太尉女密告, 发配到沙门岛。这一情节不仅仅揭露元朝官场贪污受贿的黑暗, 也揭露了本当是清高的读书人被金钱所腐化。吕洞宾事发后后悔, 早知有今日, 那钱是半分也不会要。《黄粱梦》里也省略了那重要器物——枕头, 设计的是吕洞宾忽然入梦忽然醒来的情节。《杨林》和《枕中记》的度脱之人——庙祝和吕翁都只是剧中联系梦境与现实的中间人, 但是《黄粱梦》不同, 度脱之人钟离权化身为高太尉、院公、樵夫以及邦老等多个角色更积极参与故事。马致远虽有“万花丛中马神仙”之称, 但并不以道教徒的身份来宣扬道义, 而是从一个苦闷清高的读书人的立场来鄙薄功名富贵, 宣扬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虚构出一个空寂飘然的桃花源般的空灵世界与黑暗现实相对抗。

四、《邯郸记》

《邯郸记》问世的万历二十九年 (1601) , 正是汤显祖被朝廷以“负才而轻佻”的“浮躁”之名解除官职之时。他本已弃官归里, 本来就不属于吏部考察范围, 却被安上莫须有的罪名和获得罢职的处分。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问黄粱其未熟, 写卢生于正眠。盖唯贫病交连, 故亦啸歌难续。”可见, 《邯郸梦》是在作者生活十分困窘的境况下写成的。生活条件的清贫, 官场的不如意, 这种种因素交织促使汤显祖下笔写出《邯郸记》, 以泄胸中不平之气。

通过卢生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 汤显祖表达了物欲, 即功名富贵对人的侵蚀。若要从这种欲望中解脱出来, 需借仙佛之力。《邯郸梦记题词》里说, 剧本之所以大写“神仙之道”, 是因为作者另有“不意之忧, 难言之事”, “回首神仙, 盖亦英雄之大致矣”。后来又云:“‘二梦记’殊觉恍惚。惟此恍惚, 令人怅然, 无此一路, 则秦皇汉武为驻足之地矣。”可见汤显祖向仙佛寻求寄托, 实际上也是受社会责任感的驱使。在那黑暗的晚明王朝, 汤显祖所原有的建功立业的理想已无指望, 遂寻求新的救世学说。《邯郸记》里《合仙》那一出, 对现世人生的欲望 (酒色财气) 采取了否定态度。卢生去了那仙境, 意在象征超脱名利束缚, 超脱世俗烦恼。这一出世之路, 也是在当时那种社会境况下有责任感的文人所能做的最大挣扎与反抗。汤显祖对人生社会的矛盾看法, 都体现在了卢生身上。先是将卢生那跌宕起伏的一生放在梦境里加以表现, 再以梦醒后的合仙否定其现世生活。

结论

从《杨林》到《邯郸记》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太平广记》里的《杨林》还是志怪传奇小说, 既没能铺陈故事情节也没有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 但为后世提供了这一故事的基本框架和情节走向。沈既济的《枕中记》则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而且其主角地位由商人到书生的变化反映了故事内蕴的变化, 与唐朝的科举制度也有一定的关联。马致远的《黄粱梦》更多地具有宗教色彩, 由钟离权来度脱吕洞宾, 这两人是后世我们所熟知的八仙中的两名, 与之前或者之后的神仙度凡人的情节都不同, 这部戏有着浓郁的宗教色彩。

篇9:经典成语故事邯郸学步

“送欢笑”惠民演出走进拉萨

8月18日至22日,中国文联、中国曲协文艺志愿服务团“送欢笑”走进西藏拉萨。19日,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前光在拉萨会见了西藏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副主席、区党委宣传部部长姜杰,慰问了中国曲协顾问土登。

20日,文艺志愿服务团前往姜昆黄小勇希望小学进行慰问演出并将姜昆主席捐赠的手风琴赠送给学校师生。20日晚,“送欢笑”专场慰问演出在区政协礼堂举行。相声表演艺术家牛群与西藏电视台拉姆次仁担任主持人,奇志、柴京云、柴京海、李进军、苗阜、刘佳妹等表演艺术家用奔放的激情和精彩的表演为西藏各族干部群众送去丰富的精神文化大餐。(曲讯)

第七届全国少儿曲艺展演成功举办

8月9日至12日,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曲协主办,福建省文联协办,福建省曲协承办的第七届全国少儿曲艺展演在福州市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小演员现场展示了相声、评书、快板书、山东快书、四川金钱板、福州评话、苏州评弹、河南坠子、粤曲等各具特色的曲种,展演作品题材广泛、充满童真童趣,受到评委老师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11日上午,“当代少儿曲艺教育与发展研讨会”举行,中国曲协副主席王汝刚、中国煤矿文工团青年相声演员应宁、台北曲艺团团长叶怡均、四川扁月亮少儿语言表演影视培训基地校长范杨等与会者作了发言,共同探讨少儿曲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路径。12日下午,曲艺名家新秀“送欢笑”走进福清融侨·冠捷科技专场演出举行,本次少儿曲艺展演中的优秀节目展示受到观众喜爱。(露琪亚)

中国曲协督查浙江省中国曲艺之乡建设工作

8月11日至15日,中国曲协督查组赴浙江省,通过实地考察、观看展演、召开座谈会等方式,督查绍兴市柯桥区、义乌市、瑞安市等三个中国曲艺之乡建设发展情况,并慰问当地民间曲艺工作者。(曲讯)

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长治赛区圆满落幕

8月24日至25日,由中国曲协、山西省文联、长治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长治市委宣传部承办,山西省曲协协办的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长治赛区比赛在长治市举行。最终,潞安大鼓《一个都不许死》、山东琴书《曹鼐不可》、河南坠子《乔派往事》、长子鼓书《起乳名儿》、沁州三弦书《花馍情》、陕北说书《情系寿峰山》、陕北说书《咱是说书唱曲的人》获节目奖提名;张守振创作的河南坠子《赔媳妇》、张保忱、胡化山、苏本栋创作的山东琴书《马春华回城》获文学奖提名;李玉萍、杨菲、杨惠乔、盛、陈梅生、刘引红 6人获得表演奖提名;陈宇含、王舜、时唯3人获得新人奖提名。获得赛区各奖项提名的演员、作品和作者都将直接进入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的终评。26日,长治分赛区汇报演出暨中国曲艺牡丹奖“送欢笑到基层”走进长治专场演出在潞州剧院举行,有关领导观看了演出。(曲讯)

大型情景曲艺剧《望红台》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

8月16日,永远的长征——大型情景曲艺剧《望红台》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中国曲协、四川省文联、四川省曲协、巴中市人民政府、巴州区人民政府的领导和《望红台》剧组部分创演人员、部分在京艺术家和年轻的曲艺工作者及20余家新闻媒体出席了发布会。

大型情景曲艺剧《望红台》在创意上,选取红军长征路上的一个点——苦水台,通过苦水台变成甜水台再变成望红台的历史演绎,艺术地反映出红军到来之前的苦难、红军到来的甘甜、红军离开之后的守望,从而彰显共产党是人民主心骨的大主题。《望红台》预计将于九月底搬上舞台。(红莉)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曲艺家走进贵州、四川主题实践活动开展

中国曲协于8月22日至9月4日在贵州、四川两地组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引导曲艺家和曲艺工作者在体味感受红军长征精神的同时,采访采风、打磨作品,增强修养,通过座谈交流、曲艺培训、精准扶贫和学习教育、慰问演出等形式不断推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走向深入。(曲讯)

篇10:邯郸学步成语解析及谜语

一、邯郸学步成语谜语

最盲目赶时髦的人 …… 打一成语

二、邯郸学步成语解析

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三、邯郸学步成语造句

1.邯郸学步,生搬硬套,是学不会真正的东西的。

2.不管学什么,都不能邯郸学步,生搬硬套。

3.学习外国经验,不能邯郸学步,连我们自己成功的经验都丢了。

4.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要邯郸学步,否则绝不会办成事情!

5.读英语是绝对不能马虎大意,更不能邯郸学步,否则就会将口型和发音搞错,连英语句子的本意都会弄得颠三倒四。

6.我们做人做事不能邯郸学步,而要设法标新立异的学习真才,否则,只能让我们后退,不能让我们进步。

7.米米总爱邯郸学步,看到别人报兴趣班也缠着爸爸妈妈给自己报,一下学钢琴,一下学围棋。结果,学到最后什么都只会一半是个半瓢水。

8.据统计,出自邯郸的成语上百条。比如大家熟悉的“邯郸学步”、“胡服骑射”等,我们只要用心收集,会发现有许多有趣的故事。

9.晓明写得一手好字,可他总觉得自己还有不足,就邯郸学步,一会儿模仿楷书、一会儿模仿仿宋,一会儿模仿隶书,结果最后写出来的字成了个“四不像”。

10.我们学什么东西都不能邯郸学步,生搬硬套,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不然将会一事无成,自讨苦吃。

11.只有缺乏自信的人,才会去一味的邯郸学步,我们可不能学这种东施效颦的行为。比如:班上有部分同学玩“超级追星”,模仿明星的一言一行,他们那邯郸学步的样子非常滑稽,只能惹人发笑。

12.我们不能盲目学习,就像邯郸学步那样,我们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学习。比如:小朋友总爱邯郸学步,一会儿模仿电视机里的大力士抱西瓜,一会儿学习超人飞,结果把自己给砸了或摔了,这就是邯郸学步的结果。

13.装出来的稳健成熟大有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假与无奈。

14.我们不能像邯郸学步那样,学了这个忘了那个。比如:写作文更不能邯郸学步,要有自己的特色。可老师说我懂得邯郸学步的道理,做得全是邯郸学步的事,说得我脸红。

15.明明在写作时常常邯郸学步,后来连自己原有的写作风格也“丢”了,写出来的作文不纶不类的。

16.后来,人们用“邯郸学步”或“学步邯郸”这句成语,比喻只知道盲目地模仿别人,结果连自己原来的技能也丢掉了。

17.三、可以去邯郸学步,但决不可寿陵失步。

18.学步桥是古城邯郸十大景观之一,是邯郸宝贵的历史遗产,特别是“邯郸学步”这个典故,更是家喻户晓。现在学步桥已经建成了一个带状公园,更成了人们早晚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19.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应立足于本国的特点,结合实际,有所去取,切忌采用邯郸学步那种生硬模仿的方法。

20.有一次,我在家里画画,画的是一架战斗机,弟弟也想画,就模仿我画的,结果只能是邯郸学步,一点也不像。

21.梦梦听了关于小精灵的故事后,也幻想自己成了个飞来飞去的小精灵,一会从沙发跳到椅子上,一会又从冰箱上窜到电视旁,“咚!”的一声,梦梦因为邯郸学步而摔了个鼻青脸肿。

22.做任何事,我们都要有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和铁杵磨针的毅力,切忌邯郸学步,否则只能一无所成。

篇11:成语邯郸梦的故事

【注音】hán dān mèng

【出处】中年许国邯郸梦,晚岁还家圹埌游。 宋·王安石《中年》诗

【解释】邯郸:古赵国都城。比喻虚幻不能实现的梦想。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不能实现的梦想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黄粱梦、黄粱一梦

【押韵词】穷通皆命、及时应令、统一口径、死生有命、逞强好胜、修短有命、邪不敌正、请先入瓮、发号出令、习久成性、......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从前有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卢生,在邯郸一个客店遇见道士吕翁。吕翁送他一个枕头,这时店主正开始做黄粱饭,卢生小睡一会,在梦中他中进士做宰相娶美妻,儿孙满堂,生活美满。梦醒后,主人的黄粱饭都还没做熟

【成语例举】

上一篇:新生军训阶段心得下一篇:解析一代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