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混结构概述

2024-05-23

砖混结构概述(精选8篇)

篇1:砖混结构概述

砖混结构概述

砖混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柱等采用砖或者砌块砌筑,横向承重的梁、楼板、屋面板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也就是说砖混结构是以小部分钢筋混凝土及大部分砖墙承重的结构。砖混结构是混合结构的一种,是采用砖墙来承重,钢筋混凝土梁柱板等构件构成的混合结构体系。适合开间进深较小,房间面积小,多层或低层的建筑,对于承重墙体不能改动,而框架结构则对墙体大部可以改动。

篇2:砖混结构概述

1.此类结构为竖向力和水平抗侧力主要靠砖墙,在结构体系把握上应以水平力体系为主。

2.单层.刚性、刚弹性、弹性三种方案对照规范要求做,不多说。

3.多层.要设计为刚性方案,即使有梁有柱只要符合砖房刚性方案要求,就可按砖混结构对待,但要明确这种梁柱墙混布的结构,在小震作用下结构仍以剪切变形为主,一要墙的布置满足刚性房屋的要求,二要满足抗震规范要求,三要在以刚性房屋剪切变形为主的出发点上考虑侧向刚度均匀,都能以剪切变形。举一个常见例子,一个一层为两开间一道横墙的房子,下部门市,上部办公,在一层横向是没问题的,纵向因门市从外开门,对致有可能只有柱而没了墙,因而纵向地震时,由于纵向不满足刚性房屋要求,或称纵向结构开门一边不是以剪切变形,地震时刚度中心和结构质量中心偏心过大,引起结构扭转破坏。说这个的目的是要如果你做的是砖混结构,就要从全局以砖房抗侧看结构布局。

4.要明确有柱的砖混,在小震作用下,柱是基本不受力的,在大震时,砖房开裂,柱承担的是以砖房开裂刚度与柱刚度之和而分配来的地震力,这时结构侧向刚度已大降,结构不再是纯剪切变形了。

篇3:砖混结构的设计总结

1) 我们在拿到建筑专业的条件图后, 不要急于上机绘图。这里说的意思是, 首先要理解透彻建筑图的意图, 平立剖的关系, 尤其是住宅楼, 大都有地下室或半地下室的, 如此一来就有地下室的部分隔墙是不上下贯通的。这些隔墙的处理方法有两种:一是利用这些隔墙 (主要是240厚的墙) 让这些墙作为地下室顶板的承重墙;二是不利用这些隔墙承重, 墙顶设梁, 墙后砌。这种处理方法还有一个必须要注意的地方:一般的地下室的层高较低 (通常为2.2米) 如果墙较长且墙中又有门洞, 这时候要控制墙顶梁的高度不宜大于350mm。

2) 目前住宅楼的建筑设计中普遍设置了阁楼层, 阁楼层根据使用功能一般分为两种:一是用来居住使用的, 二是用来仓储储藏使用的。两种不同的使用功能决定了结构设计时不同的结构处理方式:即是以阁楼层为本还是以阁楼层的下一层为本。如果阁楼层用来居住, 那么结构处理时尽量要按正常的楼层来处理不要影响居住的功能。下面分三个部分来说明此情况下的结构处理:一是板, 按正常情况, 屋顶露台的板顶标高就是建筑标高的, 没有必要减建筑做法的。而室内的板顶标高是要减建筑做法的, 如此造成下层室内顶板不平, 故建议屋顶露台的板顶标高同室内的一样, 统一减去建筑做法, 这样的好处还有就是利于钢筋的拉通, 方便施工。再一个建议就是板内钢筋要双层双向拉通, 板厚适当加厚, 板配筋率适当提高;二是梁, 主要是指抬无根墙体的梁, 此梁的设计应当按托梁的设计和构造更为合理。不应该按简单的简支梁设计, 当梁上的墙体有门窗洞口时建议梁的箍筋全长加密;三是构造柱, 主要是指不是从基础延顺上来的构造柱, 是由于无根墙体的存在而设置的构造柱, 此构造柱的截面和配筋建议加大, 另外此构造柱建议向下延伸一层向上要锚入屋面的圈梁内。

3) 确定结构方案。大的方案当然是砌体结构了。确定基础方案的前提是正确读懂和理解地质勘察报告, 一定要根据建筑专业的总图来确定建筑正负零的绝对标高和地质报告中绝对标高的相对关系这样才能和理的确定基础的埋深和基础的处理情况。

4) 至于上部结构部分主要是根据甲方和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定以下部分:一是, 楼板采用现浇板还是预制板, 若是现浇板的话钢筋采用什么强度等级的钢筋, 若是预制板的话采用国标还是省标的预制板;二是板、梁、构造柱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根据结构耐久性的要求和目前的经济情况, 建议采用C25等级的混凝土。

2 结构设计

2.1 结构平面图

当建筑地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区时, 直接设计即可, 但要注意受压和局部受压的问题, 必要时进行人工复核。对于局部受压的防御措施是要按规定对梁下设梁垫以及设置构造柱等措施。如果时间不是很紧张的话建议还是输入建模较好。另外当建筑地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及以上时我的观点是必须要输入软件建模计算的, 在结构平面图的绘制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如下:

1) 如果结构是对称的或单元式的结构, 要利用对称的或单元的画法来节省笔墨提高效率。

2) 上下左右对称的尺寸标柱可以省略对称边的标注来节省笔墨提高篇幅的利用效率。

3) 板的厚度结合建筑平面的开间和进深确定一个统一的厚度, 局部不适处局部加厚或减薄, 这样有利于保持经济性并可提高效率。还需要注意的是管道井或通风井搁置在楼板上时的板局部受压需验算。板上隔墙下未设梁时板底须附加钢筋, 并要提高板的配筋率。板上预留洞口须注明尺寸, 须要附加钢筋的设附加钢筋, 须要设洞口梁的要设梁。板的阳角须按构造规定设附加钢筋。挑板钢筋的锚固长度要满足, 当伸入相邻板内时要注意伸入长度应大于等于1.5倍的悬挑长度。

4) 梁及圈梁。梁的定位, 尤其是厨房, 卫生间的梁定位时的原则是:梁边与门窗边外齐, 即梁尽量处在厨房、卫生间的室内, 不要露在与厨房、卫生间相邻的房间内。普通房间的梁布置时尽量避免梁穿过房间。圈梁的设置要满足抗震规范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当圈梁下的洞口较大或圈梁上的荷载较大时应注意验算圈梁是否满足要求。当有错层且错层高度小于等于500时可以加大圈梁截面和一设置。

5) 柱及构造柱。必要时砌体结构里面是可以设置单独的受力柱的, 此柱的截面和配筋应符合砼规范的要求, 有抗震设防要求时并应满足抗震规范的要求与此柱相连的梁的构造和配筋也要满足相关的要求。构造柱的设置要根据抗震规范的要求设置, 需要注意的是内墙的阳角, 局部小墙垛, 较大的集中力处, 局部受压不够需加强处, 局部墙体的高长比超过相应烈度的房屋的高宽比限值时墙体的两端, 大洞口的两侧 (多孔砖为≥2100的洞口) , 大房间的内外墙交接处等等这些部位也要设置构造柱。需要注意的是当构造柱上的集中荷载较大时应注意验算构造柱能否满足要求, 否则要予以加强。

6) 挑梁。挑梁钢筋要比计算值适当放大。挑梁伸入墙体的拖梁长度应满足构造要求, 并要分析计算满足抗倾覆的要求。如果非是必要的话挑梁尽量做成等截面, 不然会给施工造成麻烦, 至于挑梁的底筋, 当挑梁悬挑大, 荷载大, 挠度大时应适当加大底筋。

7) 过梁。过梁可以按标准图来选用, 在设计图中应交待清楚选用的方法和标准图的具体图号。当门窗洞口较大或过梁上荷载较大或过梁范围内有集中力时应验算过梁是否满足要求, 否则, 应予以加强。

2.2 屋顶 (面) 结构图

当建筑是平屋顶时注意事项同上所述。当建筑是坡屋面时, 结构的处理方式有两种:梁板式及折板式, 梁板式适用于建筑平面不规整, 板跨度较大, 屋面坡度及屋脊线转折复杂的坡屋面, 反之, 则适用折板式。两种形式的板均为偏心受拉构件。板配筋时应有部分或全部的板负筋拉通以抵抗拉力。板厚基于构造需要一般不宜小于120厚。

2.3 大样详图

大样详图的绘制可以在建筑详图的基础上直接绘制, 前提是建筑详图的准确无误, 也可以在以前做过的详图的基础上来局部改进绘制。在标高和外形尺寸上一定要和建筑专业协调一致。需要提醒的是建筑标高和结构标高的关系要搞清楚, 该减的减, 不该减的就不要减。

2.4 楼梯

楼梯梯板要注意挠度的控制, 梯梁要注意的是梁下净高要满足建筑的要求, 梯梁的位置尽量使上下楼层的位置统一。局部不合适处可以采用折板楼梯。折板楼梯钢筋在内折角处要断开分别锚固防止局部的应力集中。

2.5 基础

基础要注意混凝土的标号选择应符合结构耐久性的要求。 (通常情况下可采用C25) 基础的配筋应满足最小配筋率的要求。条基交接部位的钢筋设置应有详图或选用标准图。条基交叉处的基底面积不可重复利用, 应注意调整基础宽度。

摘要:砖混结构的设计计算性不是很强, 主要的是概念设计和构造设计, 结合我的实践经验, 从砖混结构的特点提出几点建议, 供大家参考。

篇4:浅谈砖混结构的结构设计

[关键词] 砖混结构 准备工作 结构设计 专业配合

砖混结构的设计计算性不是很强,主要是概念设计和构造设计,本文结合砖混结构的特点从设计者容易忽略的角度和提高效率的角度出发,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1.1在拿到建筑专业的条件图后,不要急于上机绘图。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里说的意思是,首先要理解透彻建筑图的意图,平立剖的关系。尤其是住宅楼,大都有地下室或半地下室的,如此一来就有地下室的部分隔墙是不上下贯通的。这些隔墙的处理方法有两种:一是利用这些隔墙(主要是240厚的墙)让这些墙作为地下室顶板的承重墙。(注意:此方法的适用条件是地基条件良好,土质硬且均匀,并要考虑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影响)二是不利用这些隔墙承重,墙顶设梁,墙后砌。(此方法的适用条件与第一种方法的适用条件相反)这种处理方法还有一个必须要注意的地方:一般地下室的层高较低(通常为2.2米)如果墙较长且墙中又有门洞,这时候要控制墙顶梁的高度不宜大于350mm,否则会造成门洞高度的不足。

1.2目前住宅楼的建筑设计中普遍设置了阁楼层,阁楼层根据使用功能一般分为两种:一是用来居住使用的,二是用来仓储储藏使用的。两种不同的使用功能决定了结构设计时不同的结构处理方式:即是以阁楼层为本还是以阁楼层的下一层为本。如果阁楼层用来居住,那么结构处理时尽量要按正常的楼层来处理不要影响居住的功能。反之,则要尽量把阁楼层的下一层按正常的楼层处理,不利居住的处理尽量放在阁楼层。由于阁楼层的设置,通长情况下建筑的设计中会出现部分的屋顶露台。这样就会使部分墙体不上升到屋面,而部分上升到屋面的墙体无根,必须要以梁来抬的。下面分三个部分来说明此情况下的结构处理:一是板,按正常情况,屋顶露台的板顶标高就是建筑标高的,没有必要减建筑做法的。而室内的板顶标高是要减建筑做法的,如此造成下层室内顶板不平,故建议屋顶露台的板顶标高同室内的一样,统一减去建筑做法,这样的好处还有就是利于钢筋的拉通,方便施工。再一个建议就是板内钢筋要双层双向拉通,板厚适当加厚,板配筋率适当提高。(原因就是此层上下的刚度有变化及此层板应当认为是无根墙体的嵌固端)二是梁,主要是指抬无根墙体的梁,此梁的设计应当按托梁的设计和构造更为合理。不应该按简单的简支梁设计,当梁上的墙体有门窗洞口时建议梁的箍筋全长加密。三是构造柱,主要是指不是从基础延顺上来的构造柱,是由于无根墙体的存在而设置的构造柱,此构造柱的截面和配筋建议加大,另外此构造柱建议向下延伸一层向上要锚入屋面的圈梁内。能清楚这些关系对于下一步的设计是有益无害的。

1.3确定结构方案。大的方案当然是砌体结构了。这里说一下基础的方案,确定基础方案的前提是正确读懂和理解地质勘察报告。提醒一点是一定要根据建筑专业的总图来确定建筑正负零的绝对标高和地质报告中绝对标高的相对关系这样才能合理的确定基础的埋深和基础的处理情况。还有就是要根据甲方的要求和当地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基础的形式,以免造成按常规设计后又更改设计的情况。

2.结构设计

2.1结构平面图。在绘制结构平面布置图前有个问题需要说明一下。就是要不要输入结构软件进行建模的问题。当建筑地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区时,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可以不用进行截面抗震验算但应符合有关的抗震措施要求。那么对于砌体结构来讲如果时间不是很充足的话应该可以不用在软件中建模的,直接设计即可,但要注意受压和局部受压的问题。必要时进行人工复核。(注:据经验6度区,7层高,层高为2900,承重墙左右的开间大于3900及以上时墙体的厚度应为370厚。)对于局部受压的防御措施是要按规定对梁下设梁垫以及设置构造柱等措施。如果时间不是很紧张的话建议还是输入建模较好,有一个便利就是可以利用软件来进行荷载导算。另外当建筑地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及以上时,我的观点是必须要输入软件建模计算的,(这也是为施工图审查作的必要准备)绘制结构平面图时如果没有建模的话就可以直接在建筑的条件图上来绘制结构图了,这一步必不可少的是删除建筑图中对结构来讲没有用的部分,简单快捷的方法是利用软件的图层功能,直接冻结相关的层。然后再建立新的结构图层:圈梁层,构造柱层,梁层,文字层,板钢筋层等等。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绘图效率,方便在不同结构平面图间的拷贝移动和删除。(认真仔细的做好一层的结构平面图,然后直接拷贝到二层及以上各层,再对局部不同的地方进行局部的修改设计这样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方式)如果是输入软件计算的话,就要尽量的保证输入数据的正确无误,这样就可以直接利用软件模板图了。局部的不准确处再局部调整,这也是提高效率的方法之一。(软件一般都是对构件进行分层的,这样就省却了自己建层的步骤)在结构平面图的绘制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如下:

1)如果结构是对称的或单元式的结构,要利用对称的或单元的画法来节省笔墨提高效率。

2)上下左右对称的尺寸标注可以省略对称边的标注来节省笔墨提高篇幅的利用效率。

3)板的厚度结合建筑平面的开间和进深确定一个统一的厚度,局部不适处局部加厚或减薄。这样有利于保持经济性并可提高效率。(据常规经验板跨度≤4.5米时,板底钢筋不会超过φ10。)还需要注意的是管道井或通风井搁置在楼板上时的板局部受压需验算。板上隔墙下未设梁时板底须附加钢筋,并要提高板的配筋率。板上预留洞口须注明尺寸,需要附加钢筋的设附加钢筋,需要设洞口梁的要设梁。板的阳角须按构造规定设附加钢筋。挑板钢筋的锚固长度要满足,当伸入相邻板内时要注意伸入长度应大于等于1.5倍的悬挑长度。(并要以计算为准)

4)梁及圈梁。梁的定位,尤其是厨房,卫生间的梁定位时的原则是:梁边与门窗边外齐,即梁尽量处在厨房,卫生间的室内,不要露在与厨房,卫生间相邻的房间内。普通房间的梁布置时尽量避免梁穿过房间,梁的高度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尽量做小,保证梁下有足够的净空(即预留业主装修的空间)还有就是如前所述的阁楼层的抬墙梁,如果不影响阁楼层的使用则尽量的使梁上反(即梁底标高平板底标高)这样的好处是板下空间平整美观,但要注意的是此时要注意梁的抗剪钢筋是否足够。圈梁的设置要满足抗震规范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当圈梁下的洞口较大或圈梁上的荷载较大时应注意验算圈梁是否满足要求。否则应另外加强。当有错层且错层高度小于等于500时可以加大圈梁截面和一设置。反之,要分别设置圈梁。

5)柱及构造柱。必要时砌体结构里面是可以设置单独的受力柱的,此柱的截面和配筋应符合砼规范的要求,有抗震设防要求时并应满足抗震规范的要求。与此柱相连的梁的构造和配筋也要满足相关的要求。构造柱的设置要根据抗震规范的要求设置(不可漏设亦不要多设)需要注意的是内墙的阳角,局部小墙垛,较大的集中力处,局部受压不够需加强处,局部墙体的高长比超过相应烈度的房屋的高宽比限值时墙体的两端,大洞口的两侧,(多孔砖为≥2100的洞口)大房间的内外墙交接处等等这些部位也要设置构造柱。需要注意的是当构造柱上的集中荷载较大时应注意验算构造柱能否满足要求,否则要予以加强。

6)挑梁。挑梁钢筋要比计算值适当的放大。挑梁伸入墙体的拖梁长度应满足构造要求,并要分析计算满足抗倾覆的要求。如果不是必要的话挑梁尽量做成等截面不然给施工造成麻烦,至于挑梁的底筋,当挑梁悬挑大,荷载大,挠度大时应适当的加大底筋(有研究表明底筋对减小挑梁的挠度有一定的贡献) 。

7)过梁。过梁可以按标准图来选用,在设计图中应交待清楚选用的方法和标准图的具体图号。当门窗洞口较大或过梁上荷载较大或过梁范围内有集中力时应验算过梁是否满足要求,否则,应予以加强。

8)雨篷。当雨篷悬挑长度≤1500时可以采用板式,建议做成变截面的形式可以减轻结构自重。反之,建议采用梁式雨篷。两种形式都要考虑有积水荷载的可能,并要考虑施工荷载。雨篷要核对建筑标高以和建筑相协调。尤其要注意的是雨篷的倾覆问题。必须采取措施保证满足设计要求。对于雨篷梁则要注意抗扭的问题,设置足够的抗扭箍筋和纵筋。另外雨篷梁的纵筋尽量伸入其两侧的构造柱内,否则要保证雨篷梁有足够的搁置长度。

2.2屋顶(面)结构图。当建筑是平屋顶时注意事项同上所述。当建筑是坡屋面时,结构的处理方式有两种:梁板式及折板式。梁板式适用于建筑平面不规整,板跨度较大,屋面坡度及屋脊线转折复杂的坡屋面。反之,则适用折板式。两种形式的板均为偏心受拉构件。板配筋时应有部分或全部的板负筋拉通以抵抗拉力。板厚基于构造需要一般不宜小于120厚。此外梁板的折角处钢筋的布置应有大样示意图。至于坡屋面板的平面画法,建议采用剖面示意图加大样详图的表示方法(实践证明此方法便于施工人员正确理解图纸)。正确绘图和设计的关键是设计人员真正的心知肚明,结构设计者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概念,正确理解建筑图纸和意图。设计的图纸方能让施工人员明白。由于屋面的起坡会造成阁楼层的部分墙体超高,应结合门窗顶设置圈梁来降低墙的计算高度。

2.3大样详图。大样详图的绘制可以在建筑详图的基础上直接绘制,前提是建筑详图的准确无误。也可以在以前做过的详图的基础上来局部改进绘制。要注意的是在保持建筑外形的前提下尽量的使结构受力合理和施工方便。在标高和外形尺寸上一定要和建筑专业协调一致。需要提醒的是建筑标高和结构标高的关系要搞清楚。该减的减,不该减的就不要减。

2.4楼梯。楼梯梯板要注意挠度的控制,梯梁要注意的是梁下净高要满足建筑的要求,梯梁的位置尽量使上下楼层的位置统一。局部不合适处可以采用折板楼梯。折板楼梯钢筋在内折角处要断开分别锚固防止局部的应力集中。阁楼层处的楼梯由于有分户墙的存在要设置抬墙梁。注意梁下的净空要求,并要注意梯板宽度的问题。首段梯板的基础应注意基础的沉降问题,必要时应设梯梁。

2.5基础。基础要注意混凝土的标号选择应符合结构耐久性的要求。(通常情况下可采用C25)基础的配筋应满足最小配筋率的要求(施工图审查中心重点审查部位)。条基交接部位的钢筋设置应有详图或选用标准图。条基交叉处的基底面积不可重复利用,应注意调整基础宽度。局部墙体中有局部的较大荷载时也要调整基础的宽度(因软件计算的是墙下的平均轴力)。基础图中的构造柱,当定位不明确时应给与准确定位。

3.与其它各专业的配合

3.1 在开始施工图设计前建议要开各专业碰头协调会,明确各专业需要注意和配合的地方。统一做法和标准。确定原则性的方案,使各专业的条件图真正成为条件图。避免在出图时再调整方案的重复浪费工作。

1)建筑专业。确定大致的建筑做法,确定墙厚和承重墙及非承重墙。明确楼板预留洞的尺寸和位置。明确需要预留,预埋件的标高和位置。明确悬挑构件的详细尺寸。明确窗的类型是普通窗,飘窗还是落地窗。楼梯间的窗是否贯穿楼层还是分楼层上下设置。

2)电气专业。明确墙体电表及开关的预留洞。当削弱墙体时应采取措施予以加强。明确屋面避雷带及引下线的做法。明确竖向管线预留预埋的位置。明确预埋电线套管的大小及位置和走向。

3)设备专业。明确厕所,厨房现浇板预留洞尺寸位置。明确暖气管道穿墙穿楼板预留洞尺寸和位置。明确给水立管管道的位置。明确给排水管的埋深和标高。

4.结论

篇5:砖混结构墙体问题

砖混结构墙体问题 楼梯间的墙体水平支撑较弱,顶层墙体较高,在8度和9度时,顶层楼梯间横墙和外墙宜沿墙高每隔500设2φ6的通长筋,9度时,在休息平台处宜增设一钢筋带。顶层,为防止墙体裂缝,可采取如下措施:保温层聚苯板由45加厚。为防止聚苯板在施工时被踩薄,可用水泥聚苯板代替普通聚苯板。圈梁加高,纵筋直径加大。架设隔热层,不采用现浇板带加预制板(为了解决挑檐抗倾覆)的方式。顶部山墙全部、纵墙端部(宽度为建筑宽度B/4范围)在过梁以上范围加钢筋网片。构造柱至洞口的墙长度小于300时,应全部做成混凝土的,否则难以砌筑。小截面的墙(<600)如窗间墙应做成混凝土的。否则无法砌墙或受压强度不够。注意:在砖混结构中(尤其是3层及以下),可以取消部分横墙,改为轻隔墙,以减轻自重和地震力,减小基础开挖,也方便以后的房间自由分隔,不必每道墙均为砖墙。多层砌体房屋的局部尺寸限值过严,一般工程难以满足,在增设构造柱后可放宽。

篇6:砖混结构房屋墙体裂缝

本文分析了墙体裂缝的产生原因,阐述了裂缝宽度的标准问题,并提出了在设计、施工中相应采取的防治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砖混结构;墙体;混凝土楼面;裂缝;分析;防治;措施

一、砖混结构房屋墙体裂缝的现状

近年来墙体裂缝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普遍问题,裂缝的形式、部位等大同小异,引起裂缝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现在一般讨论的是温度应力、地基不均匀沉降、局部承载力不足、设计施工等原因引起的墙体裂缝。

在一般民用建筑中,砖混结构房屋因其造价相对较低,且具有较好的隔热、隔音性能,仍被广泛采用。

但其砌体强度较小,结构自重大,砂浆和砖石之间的粘结力较差,抗拉、抗弯和抗剪强度较低,砌体易于开裂。

砌体裂缝不仅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而且较普遍,轻微者影响建筑物美观,造成渗漏水,严重者降低建筑结构的承载力、刚度、稳定和整体性、耐久性,甚至还会导致整体倒塌的重大质量事故。

但此类裂缝还是屡屡出现,因此如何采取措施有效地减少或防止裂缝的发生,是摆在工程设计人员面前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温度变化引起墙体开裂的原因

当温度变化时,由于材料热胀冷缩,房屋各部分构件将产生各自不同的变形,引起彼此制约而产生应力。

因屋面混凝土与墙体的线膨胀系数不一致,屋面变形较大;当屋盖和墙体之间构造处理不当,会使墙体受拉,当其剪力和拉应力大于砌体的抗剪抗拉强度时,墙体便被拉裂。

这类裂缝普遍是在建筑物的顶层两端内外纵墙上,有时仅一端有,轻微者仅在两端1~2个开间内出现,严重者会发展至房屋两端1/3纵长范围内,并由顶层向下几层发展。

此类型缝对那种刚性屋面平屋顶、未设变形缝、隔热层的房屋,更易发生。

温差裂缝的轻重程度与屋顶保温情况、室内外温差和施工质量有关,如砌体砂浆标号太低,在以往的设计中只考虑砌体的抗压强度,砂浆标号越到上层越低。

另外,当房屋越高,温度变化时变形越大,墙体开裂情况越严重。

三、如何预防温度变化引起的墙体开裂

为了防止温度变化引起墙体开裂,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下列措施:

1.适当调整温度伸缩缝间距。

设计规范《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中对有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楼盖规定每50米设一道伸缩缝,无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规定每40米设一道伸缩缝,这个规定是从整体结构考虑的,但对温差较大且温度变化频繁地区和严寒地区的房屋及构筑物不适用,特别对于冬天有严寒,夏天有酷暑的地区,伸缩缝的最大间距除应满足《砌体结构设计规范》中的规定外,伸缩缝的间距不宜大于30m。

2.当房屋的屋盖和楼板不在同一标高时,应在错层处纵横墙相交点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设双道圈梁与构造柱相连,以帮助墙体抵抗拉剪应力。

3.适当加大屋面层圈梁和房屋四角构造柱的配筋提高顶层砌体的.砂浆标号。

4.当有女儿墙时,女儿墙的抗风构造柱应与楼层的构造柱上下连通。

5.在建筑物的两端的1~2个开间内或总长1/4范围内的屋面板底设置滑动支座,让其自由伸缩。

6.做好屋面保温隔热层,这是最关键的一点。

建议采用种植屋面和储水屋面,或者使屋面做成太阳能集热器,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或其他能量,这样既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又能取得非常理想的隔热效果。

四、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墙体开裂的原因

砖混结构房屋墙体开裂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建筑工程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建筑物横向不规则变形,当建筑物的主体刚度较差,基础不足以调整因沉降差而产生应力时,便会使砖砌体的薄弱部位产生不同程度的拉应力和剪应力,当砌体的抗拉抗剪强度不足以抵抗变形应力时,墙体便会产生裂逢,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一般在建筑物下部,由下往上发展,水平及竖缝。

当某一端下沉过大时,则在某端形成沉降端高的斜裂缝。

当纵横墙交点处沉降过大,则在窗台下角形成上宽下窄的竖缝,有时还有沿窗台下角的水平缝。

当外纵墙呈凹凸形时,由于一侧的不均匀沉降,还可导致在此处产生水平推力而组成力偶,从而导致此交接处的竖缝。

引起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1.房屋建于土质差别较大的地基上;

2.建筑物基础深浅不一;

3.房屋相邻部分的高度、荷重、结构刚度差别较大及基础处理不当造成不均匀沉降;

4.建于软弱土质上,如在淤泥、淤泥质土、杂填土上,即使上部结构均匀,但由于压缩模量较小,强度较低,变形较大,因荷载差异也会引起不均匀沉降;

5.建筑物平面形状复杂,立面变化过大,长度过大,也会产生不均匀沉降。

五、如何预防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结合地基基础的具体情况,做好以下预防措施:

1.当房屋建于土质差别较大的地基上,或房屋相邻部分的高度、荷重、结构刚度、地基基础的处理方法等有显著差别时,应在差异部位设置沉降缝,将其划分成刚度较好、长度变化较小的几个单元,可以减少因基础不均匀沉降在样体内引起的应力,避免墙体裂缝。

规范规定《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沉降缝宽度一般应大于5厘米,为避免上部结构在地基沉降后相互顶撞,房屋较高时应加宽,最大可达12厘米以上。

2.加强门窗洞口外的刚度,将门窗洞口上的钢筋混凝土过梁与内墙钢筋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连续过梁,以增强房屋整体刚度。

3.尽量避免用软弱土层做持力层,若无法避免,可调整上部结构刚度,或采用筏式基础,以减少建筑的沉降。

4.房屋的纵墙宜贯通,横墙的间距不宜过大,小于建筑宽度的1.5倍左右。

5.对于地基持力层不均匀的建筑物,应根据实际情况,将局部基础适当加深或加宽,或局部设计成板带基础,降低基底应力,尽量达到地基均匀沉降。

6.在施工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对地基土的扰动,做好排水处理,完工后建筑物四周做好散水坡及排水地沟,避免地表水浸泡基础而引起局部下沉。

7.设计时严格按规范设置构造柱和圈梁,必要时可增加圈梁道数,以增加上部结构的刚度,当建筑物屋层较高且大时,在窗顶增设一道圈梁,效果更好。

结束语

在房屋建设中,除施工时严格按设计和规范操作外,设计人员还应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当地的地质条件和气候特征等做好设计工作,严把设计关,就一定能够降低和防止砖混结构墙体开裂的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篇7:底框-砖混结构设计总结

一、分析建筑条件,准备初步工作:

1.底框部分:

(1)根据建筑条件图布置框架柱轴网,由抗震概念设计,尽量不要出现单根柱而不能形成一榀框架的情况,柱距一般为6米;

(2)柱截面初步设计;单层商铺部分的框架柱截面设为350X350,底框部分的框架柱设为400X400;

(3)根据柱轴网确定剪力墙的分布(长度和距离);

(4)剪力墙一般分布在楼梯间处,与电信专业协调,预留电表箱位置;

(5)剪力墙往往矮而长,变形能力差,多为剪切破坏,宜开竖缝保证高宽比大于1.5;

(6)根据底层店面部分的墙厚确定框架梁、柱偏心;

(7)根据框架柱的设置和柱距,确定框架梁的高度和宽度(一般上面有出承重墙的框架梁宽度不小于350,其它墙梁宽度不小于300,高度不小于净跨的1/5);(框架结构梁截面尺寸控制办法:计算时用TAT,看计算结果配筋图内的配筋率图;要求全截面配筋率1.5-1.7之间)

(8)其框架和抗震墙的抗震等级,6、7度可分别按三、二级采用;

2.砖混部分:

(1)根据纵横墙的布置及可能会有的屋面构架,确定构造柱的位置和种类,(最外围的构造柱直接升到女儿墙,门窗洞口处的构造柱尺寸最好与门洞处的短墙吻合)

(2)根据户型布置设置梁,包括其宽度和高度(其位置应把楼板分成规则的矩形,在阳台较大窗洞处或门窗连续设置处应设置过梁,且其高度加上门窗的高度应等于楼层高度);

(3)根据户型布置确定板厚,一般取短向跨度的1/35,但是最好不要小于100,客厅不小于120,否则影响使用;阳台、厨卫一般为90,屋面板厚120,楼梯梯板厚度为板跨的1/28,且平台梁高度与其下的窗高之和要等于建筑标高;

(4)根据墙体外立面的腰线做法,确定外围圈梁的高度和做法;

(5)根据总体要求,设置不同的结构标准层与荷载标准层;

(6)阳台处的挑梁高度为挑出长度的1/3-1/6;

二、输入计算模型,进行程序计算:

1.底框部分:

(1)SAT-8计算底框时不能考虑风荷载。若在“底框结构空间分析方法”中选取“有限元整体算法”可计算风荷载,但结果偏小建议不使用;

(2)上部承受墙荷载的墙梁宽度不于300;

(3)过渡层如果开洞大于800,需要设边梁;

(4)抗震墙厚度不小于净高的1/20,且宜开设洞口形成若干墙段,其高宽比不宜小于2;

(5)注意:梁和柱的偏心,应根据建筑要求与砌体外墙平齐,且上部的砌体抗震墙与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墙应对齐或基本对齐;

(6)注意:剪力墙材料为混凝土及其强度等级;

(7)材料等级:整个工程钢筋等级应统一为II级或III级,楼板、梁为C30混凝土,柱为C25混凝土,剪力墙为C30混凝土;

(8)在SATWE中进入底框模型后选取荷载时,选取上部砖混荷载的标准组

合来计算配筋,这样可以不用单独建立砖混的计算模型

(9)在模型中,应输入底层的砖墙,并计算出二层砖混结构与底框结构的抗侧刚度之比,为保证房屋的整体抗震性能较好,最好在1.3-1.8之间(1.5左右),以此确定剪力墙的是否开洞和增减长度;

(10)通过JCCAD得出综合模型中的柱底内力设计值简图,用柱底内力除以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确定框架柱下应该设置的桩数,并由此确定承台类型(单桩、两桩等);

(11)对于小墙垛的强度和梁端支承处砌体的局压的计算应予以重视;

(12)一般不考虑墙梁荷载折减,否则应在设计说明中提出对施工及使用的要求;

(13)SAT-8计算底框时不能进行柱双偏压验算。但是当纵横向尺寸接近及角柱可根据经验调整柱配筋,或用高层版TAT进行双偏压验算;

(14)当平面布置较规则时(无柱列错位情况)SAT-8计算结果与采用PK计算无显著差别。

2.砖混部分:

(1)门窗洞口的输入必须尽量准确,门上方设置过梁,上方有梁的门窗洞口,其墙可不用输入,墙上不应设转角窗;

(2)构造柱先不输入,待进行初次计算后得出哪些地方需要加构造柱(打出计算书),再加入所需构造柱,直到满足抗震计算要求;

(3)该部分的梁用SATWE中的“有限元整体算法”计算;门洞过梁的配筋应以列表的形式表示;

(4)建筑材料:一层为MU10烧结粘土砖,M7.5混合砂浆(室外地坪以下为M7.5水泥砂浆),二层以上为MU10烧结粘土砖,M5.0混合砂浆(底框结构时,二层改为M7.5混合砂浆),一层以上板柱与梁、圈梁和屋顶构架可以用C20混凝土;轻质隔墙一般采用3KN/m2的加气混凝土砌块;

(5)修改部分楼板的板厚和部分构件的材料,以符合要求;

(6)计算基础时,板的活荷载可以折减,计算梁、板时,不折减;坡屋面的面荷载要用水平投影的值;

(7)阁楼层的高度=起坡处的高度+成坡部分高度的一半;

(8)准确把握总体信息,分清自然层与结构、荷载标准层的对应关系,进行总体装配;

(9)阳台如果有分户隔墙,最好不要按照承重的砖混结构考虑,应考虑层层设置挑梁,上面输入墙荷载。

三、根据电算结果,绘制施工图:

1.基础部分:(如果纯砖混建筑采用桩基础,那么计算时仍应按照底框模型来计算,但程序中的中梁刚度放大系数不应取2,应该取1,总体信息中的底框层数注意修改为2)

(一)承台:

(1)根据柱底内力设计值简图确定柱与墙下所需桩数,一般有单桩(配筋按照构造要求)、两桩、三桩、四桩、五桩等,需要通过计算配筋;

(2)柱下所需桩数及桩之间的间距(一般为4d),确定承台尺寸:a.承台厚度不小于300;且应比基础梁高度大200为宜;

b.承台宽度不应小于500,边桩中心至承台边缘的距离不宜小于桩的直径或边长,且桩的外边缘至承台边的距离不小于150;

(3)承台配筋,对于矩形承台应按双向均匀通长配置,直径不宜小于Ф10,间距不宜大于200,三桩承台,钢筋应按三向板带均匀布置,且最里面的三根钢筋围成的三角形应在柱截面范围内;单柱单桩的承台按构造配筋,根据重庆市规范,应设置[email=Ф12@100]Ф12@100[/email]的封闭箍;

(4)承台主筋除满足计算要求外,还应符合最小配筋率要求,主筋直径不宜小于Ф12,箍筋不宜小于Ф8;

(5)承台受弯计算中,在得出X、Y方向柱边的弯矩后,除以0.9*fy*Ho,可得出配筋面积;

(6)当承台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柱或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时,尚应验算柱下或桩上承台的局部受压承载力;

(二)基础梁:

(1)由承台和剪力墙的分布情况布置基础联系梁,单桩承台宜在互相垂直的方向上设置,两桩承台宜在其短向设置;

(2)宽度不应小于250,且应根据上部的承重情况加宽(当承受剪力墙时,应每边多出剪力墙50,当承受设缝时,宽度应宽出每片墙外边各50),高度可取承台中心距的1/10~1/15;

(3)基础梁设计,荷载取基础基本组合,配筋计算可以用JCCAD中的计算结果,也可以以桩为支点按照连续梁模型用设计值进行计算(可简化为简支),上下纵筋直径不小于2Ф12,并应按受拉要求锚入梁内;

(4)桩顶进入基础梁内长度为50,桩的主筋锚入到基础梁长度不小于30d;

(5)梁顶面宜与承台位于同一标高;梁顶面一般比一层室内地面低50cm;

(6)要注意突出部分(如楼梯入口处的门楼、立面上的构架等)下面也要设置基础梁,有的需要打桩;

(7)基础拉梁高度取跨长的1/20,然后取柱子竖向力的1/10作为地梁的轴力,以计算地梁的纵筋;

2.底框部分:

(一)梁:

(1)对生成的框架梁(墙托梁)配筋结果,需要根据这部分内容在规范中的要求进行调整;(需对照规范逐条校对);

(2)依据配筋验算图自行配筋。不管是否按墙梁计算,必须满足托墙梁的构造要求。对非托墙梁可放松腰筋配置。因墙梁为拉杆受力,面筋拉通不宜小于2Ф18;梁上、下筋放大系数1.05

(3)住宅部分的框架梁按照墙梁处理,编号均为KZL-X,箍筋间距均为100;

(4)宽度大于350的梁,均采用4肢箍,且上下纵筋至少4根贯通;

(5)由于卫生间降板400,且板厚120,故其周围的梁截面应取到550;

(6)对于高度h大于500的框架梁,应设置不少于2Ф14的腰筋,间距不应大于200,且根据框架梁计算结果确定并标出是构造需要(G)(构造要求腰筋总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hw的0.2%)还是抗扭计算需要(N);如计算需配受扭筋则扭筋间距≤200:梁高400-450不少于2根(双边); 梁高500-650不少于4根(双边); 梁高700-850不少于6根(双边); 梁高900-1050不少于8根(双边);

(6)框架梁跨中截面纵向受力钢筋总配筋率不应小于0.6%;

(7)框架梁每跨底部的纵向受力钢筋应通长配置;

(8)单独表示的梁要有标高,一般是建筑标高-0.030=结构标高;

(9)主次梁交接处、梁有集中力处应附加箍筋和吊筋,优先采用附加箍筋;

(10)加大过渡层及屋面圈梁配筋;

(11)截面往往由箍筋配置情况控制。查看配筋验算简图时,注意箍筋面积不超过2.2([email=D12@100]D12@100[/email]);若纵筋面积较大,实际配筋率可能超过2%时,宜增大梁截面重新计算,将箍筋直径控制在12以内;

(12)应加强支座处的配筋,特别是框架梁为墙梁支座时;

(13)如梁太密集,可以分画为横向梁和纵向梁两张图,(二)柱:

(1)最好按照计算书中的数值自行配筋,以免自动生成时出现一些错误;

(2)框架柱和剪力墙要根据轴压比的大小进行多次调试,如果轴压比小于0.5,就应减小截面,或者沿纵横两个方向截面高度不同,以求使截面优化,应尽量接近规范要求的0.9,且截面尺寸尽量接近;

(3)框架柱箍筋不小于Ф8,且应在支座处加密;

(4)框架柱受力钢筋不小于3根HRB400的18;

(5)楼梯间处的柱子要注意偏位,以满足净空要求;

(三)墙:

(1)对于剪力墙,要求其抗侧向刚度与上部二层的抗侧向刚度之比符合规范要求;

(2)抗震墙周边设置梁(暗梁)和边框柱(暗柱),梁宽度不宜小于墙厚的1.5倍,截面高度不小于墙厚的2.5倍,边框柱的截面高度不宜小于墙厚的2倍;

(3)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25%,并采用双排布置,拉筋间距不应大于600,直径不小于Ф8;

(8)抗震墙的边缘构件包括暗柱(沿全高加密箍筋)、暗梁,设置在墙的边框位置和开洞周围,具体配筋见规范;

(9)尽量加强过渡层的构造措施,如能接受,可采取措施加大过渡层纵墙来抵抗平面外弯矩的能力;

(四)板:

(1)应采用双层双向通长配筋,且每方向配筋率不应低于0.25%;

(2)长宽比满足:

6、7度时不宜超过4,8度时不宜超过3,9度时不宜超过2.5,否则须验算楼板平面内的抗弯承载力及其变形对整个结构的影响;

(3)不宜开设大洞口,楼梯、电梯间的周围应设置抗震墙围成的筒体,且必须严格按照抗震墙的设计及施工要求进行设计及施工;

(4)其外侧边缘应设置边缘拉梁予以加强,拉梁可利用纵向框架梁或底部外纵墙,拉梁负筋至少应有50%且不低于0.25%配筋率的钢筋贯通梁全长。

3.砖混部分:

(1)关于构造柱:

1)编号要清楚,凡有涉及该编号构造柱的图纸中必须要画其配筋大样,且标明起始标高;

2)构造柱纵筋不小于4Ф14,箍筋间距不大于200;八度超过五层采用4Ф14, 即纵筋加大一级;还应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P76的要求,对角柱、边柱从严要求;

3)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较大洞口(内纵墙、横墙>=2m,外纵墙>=2.4m)两侧应设构造柱;特别要注意:(《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7.3.2.5条)房屋高度和层数接近限值时,纵、横墙内构造柱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a.横墙内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层高的二倍;下部1/3楼层的构造柱间距适当减小;

b.当外纵墙开间大于3.9m时,应另设加强措施。内纵墙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

4.2m。(规范的7.3.2.5的“接近”是指达到《抗规》第7.1.2条表中限制的层数或差一层。)

(2)根据各层板配筋简图人工配筋或调整自动生成的钢筋(面积、规格、间距等),板厚与标高不同的板,板底钢筋和上部负筋必须断开;

(3)当有I、II级钢筋混用时,应注意:板的钢筋面积按照I级钢筋计算;

(4)板上下的钢筋间距宜相等,或互为倍数,直径级差均取一级,楼板的最小配筋率(ρmin=As/h)应按照规范取用;

(5)负筋不宜过细,一面被踩塌,较大直径的钢筋不宜过疏,否则易开裂;

(6)阳台部分需要清楚表示截面大样,其下面的拖梁和边梁需要根据计算结果配筋,其大样要注意与总体图协调(如墙体和构造柱的有无等);

(7)屋顶构架的梁、板配筋均可按构造配置,支撑构架的柱子从屋顶起,注意其与下部构造柱的衔接问题;

(8)屋面属于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区域,配筋间距宜取150~200,在板的未配筋表面布置温度钢筋,其上、下表面沿纵、横两个方向的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1%,常采用拉通一半配筋面积、不足另加的配筋方法;

(9)跨度小于2米的板钢筋只需说明双层双向可用双层双向

[email=Ф8@200]Ф8@200[/email],坡屋顶由于梁数量较多,故均为小面积板,可用双层双向[email=Ф8@150]Ф8@150[/email];

(10)一些细部尺寸在“楼板模板配筋图”中已经表示的,在“梁平面整体配筋图”中可不再表示;

(11)板中的各种负筋,由于板的计算跨度唯一,故负筋伸入板内的长度应相等,且应准确标出负筋端部到墙边或梁边的距离;

(12)现浇挑板阳角加辐射状附加筋;

(13)配筋计算时,可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将板上筋乘以0.8~0.9的系数,板下筋乘以1.1~1.2的系数。但是,按弹性计算的双向板钢筋是板某几处的最大值,不必再人为放大,支承在外墙上的负筋不宜过大(一般板厚≥150时,采用[email=10@200]10@200[/email],否则用

[email=8@200]8@200[/email];非矩形板宜减少支座配筋,增大跨中配筋;轻质隔墙下只有在垂直单向板长边且不可能移位的位置,下面才加粗钢筋以形成暗梁;

(14)楼板计算时,砖混结构房间外墙(包括楼梯间墙)不应按固接计算,楼板边支座应按铰接计算;

(15)雨蓬和阳台的竖板现浇时,最小厚度应为80,否则难以施工;竖筋应放在板中部,当做双排筋时,高度若小于900,则最小板厚为100,否则为120;

(16)挑板钢筋应留有余地,并应采用大直径钢筋,防止踩弯,应将挑板支座的负筋伸过全跨;

(17)应注明施工质量控制等级;

(18)多层砌体结构在抗震设防地区,楼板面有高差时,其高差不应超过一个梁高(当错层楼盖高差不大于1/4层高且不大于700mm);超过时,应将错层当两个楼层计入房屋的总层数中。当错层楼盖高差不大于1/4层高且不大于700mm,错层交界的墙体,除两侧楼盖处圈梁照常设置外,还应沿墙长每隔不

大于2m增设一根墙中构造柱;

(19)关于挑梁:

1)阳台挑梁有时与墙中的烟道矛盾;

2)顶层挑梁有时为两层板荷载,不能选用标准层的挑梁;

3)挑梁外露与墙内部分标高不同时应注意梁在折角处的宽度及钢筋锚固;

4)严格控制挑梁埋入砌体的长度:即挑梁埋入砌体长度l1与挑出长度l之比宜大于1.2,当挑梁上无砌体时,l1/l之比宜大于2;

(20)圈梁兼过梁时,过梁部分的钢筋应按计算另行增配;(第7.1.5.4条)

(21)砌体结构的大梁,应根据《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第6.2.5条设计。即:当梁跨度大于或等于下列数值时,其支承处宜加设壁柱,或采用其他加强措施:a.对240mm厚的砖墙为6m,对180mm厚的砖墙为4.8m;

b.对砌块、料石墙为4.8m;

(22)凸窗台板抗倾覆要计算足够;

(23)坡地上多层砌体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计算的要求:高度、层数应从低处算起;

(24)跃层住宅六层上跃层的楼梯,一般放在客厅的楼板上,而一般情况下其下又不允许加梁,可以在楼梯下加暗梁(板)的方法解决。即:

a.如果楼梯与厅的现浇板短向平行,可以认为现浇板的一部分也是楼梯的一部分,钢筋叠加。但要注意叠加后的钢筋间距不要过小。

b.如果楼梯与厅现浇板长向平行,则于板短向在楼梯下加暗梁或板下附加筋。暗梁宽度或板下附加筋放置宽度为局部荷载下的有效分布宽度(荷载规范附录二)。

(25)纵墙抗震验算不过时,可将内纵墙改为140厚的钢筋混凝土墙,造价虽略增高,但可在建筑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使用面积;

(26)楼梯间墙体水平支撑较弱,顶层墙体较高,在8、9度时,顶层楼梯间横墙和外墙宜沿墙高设2φ8@500的通长筋,9度时,休息平台处宜增设一钢筋带;

篇8:普通砖混结构设计总结

主要是设计依据、抗震等级、人防等级、地基情况及承载力、防潮做法、活荷载值、材料等级、施工中的注意事项、选用详图、通用详图或节点, 以及在施工图中未画出而通过说明来表达的信息。如:正负零以下应采用水泥砂浆, 以上采用混合砂浆。

2 各层的结构布置图

2.1 现浇板的配筋 (板上、下钢筋, 板厚尺寸) 。

尽量用二级钢包括直径φ10的二级钢。钢筋宜大直径大间距, 但间距不大于200, 间距尽量用200。 (一般跨度小于6.6米的板的裂缝均可满足要求) 。跨度小于2米的板上部钢筋不必断开, 钢筋也可不画, 仅说明钢筋为双向双排φ8@200。板上下钢筋间距宜相等, 直径可不同, 但钢筋直径类型也不宜过多。顶层及考虑抗裂时板上筋可不断, 或50%连通, 较大处附加钢筋。一般砖混结构的过街楼处板应现浇, 并且钢筋双向双排布置。板配筋相同时, 仅标出板号即可。一般可将板的下部筋相同和部分上部筋相同的板编为一个板号, 将不相同的上部筋画在图上。当板的形状不同但配筋相同时也可编为一个板号。宜全楼统一编号。当考虑穿电线管时, 板厚≥120, 不采用薄板加垫层的做法。电的管井电线引出处的板因电线管过多有可能要加大板厚。宜尽量用大跨度板, 不在房间内 (尤其是住宅) 加次梁。说明分布筋为φ6@250, 温度影响较大处可为φ8@200。板顶标高不同时, 板的上筋应断开或倾斜通过。现浇挑板阳角加辐射状附加筋 (包括内墙上的阳角) 。现浇挑板阴角的板下应加斜筋。顶层应建议甲方采用现浇楼板, 以利防水, 并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及方便装饰性挑沿的稳定。外露的挑沿、雨罩、挑廊应每隔10~15米设一10mm的缝, 钢筋不断。尽量采用现浇板, 不采用予制板加整浇层方案。卫生间做法可为70厚+10高差 (取消垫层) 。8米以下的板均可以采用非预应力板。L、T或十字形建筑平面的阴角处附近的板应现浇并加厚, 并双向双排配筋, 附加45度的4根16的抗拉筋。现浇板的配筋建议采用PMCAD软件自动生成, 一可加快速度, 二来尽量减小笔误。自动生成楼板配筋时建议不对钢筋编号, 因工程较大时可能编出上百个钢筋号, 查找困难, 如果要编号, 编号不应出房间。配筋计算时, 可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 将板上筋乘以0.8~0.9的折减系数, 将板下筋乘以1.1~1.2的放大系数。值得注意的是, 按弹性计算的双向板钢筋是板某几处的最大值, 按此配筋是偏于保守的, 不必再人为放大。支承在外墙上的板的负筋不宜过大, 否则将对砖墙产生过大的附加弯距。一般:板厚>150时采用φ10@200;否则用φ8@200。PMCAD生成的板配筋图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单向板是按塑性计算的, 而双向板按弹性计算, 宜改成一种计算方法。 (2) 当厚板与薄板相接时, 薄板支座按固定端考虑是适当的, 但厚板就不合适, 宜减小厚板支座配筋, 增大跨中配筋。 (3) 非矩形板宜减小支座配筋, 增大跨中配筋。 (4) 房间边数过多或凹形板应采用有限元程序验算其配筋。PMCAD生成板配筋图。板一般可按塑性计算, 尤其是基础底板和人防结构。但结构自防水、不允许出现裂缝和对防水要求严格的建筑, 如坡、平屋顶、橱厕、配电间等应采用弹性计算。室内轻隔墙下一般不应加粗钢筋, 一是轻隔墙有可能移位, 二是板整体受力, 应整体提高板的配筋。只有垂直单向板长边的不可能移位的隔墙, 如厕所与其他房间的隔墙下才可以加粗钢筋。坡屋顶板为偏拉构件, 应双向双排配筋。

2.2 圈梁、构造柱布置及其剖面详图。

圈梁要浇圈闭合拉通, 穿过中间走廊, 并隔一定距离将截面加强。注意圈粱 (包括地基圈梁) 在外墙楼梯、入口等处可能被截断, 应在相应位置附加一道并满足搭接长度。坡屋顶为双层圈梁。单层空旷房屋层高超过4米宜在窗顶处增加一道圈梁。说明圈梁、构造柱纵筋的搭接及锚固长度。构造柱箍筋在上下端应加密。说明构造柱生根何处, 当地面为刚性地面时, 应将构造柱伸至基底。较大洞口两侧宜加构造柱 (2.4米以上) 。构造柱与下层相同的, 可不标构造柱编号, 但应在图中说明。圈梁、构造柱纵筋宜采用一级钢筋。为减少圈梁受温度变化的影响, 和清水砖墙的立面效果, 360外墙圈梁的外侧宜有120砖墙。设置构造柱后必须设置圈梁或暗圈梁。设置圈梁不一定设构造柱。斜交砖墙的交接处应增设构造柱, 且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层高。

2.3 过梁布置。

核算圈梁下的高度是否足够放预制过梁, 如果不够, 则应圈梁兼过梁或圈梁局部加高。尽量采用过梁与圈梁整浇方式。此法方便施工并对抗震有利。当过梁与柱或构造柱相接时, 柱应甩筋, 过梁现浇。过梁配筋不得过小, 以考虑地震时过梁上墙体出现裂缝不能形成拱的作用。当有大梁压在过梁上时, 过梁一般用较大截面, 兼梁垫用。过梁支承长度改360, 并应验算过梁下砌体的局部承压。360墙可用一120矩形过梁加一120带挑沿过梁。现浇过梁荷载取值参见《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J3-88》。

2.4 雨蓬、阳台、挑檐布置和其剖面详图。

注意:雨棚和阳台的竖板现浇时, 最小厚度应为80, 否则难以施工。竖筋应放在板中部。当做双排筋时, 高度<900, 最小板厚100;高度>900时, 最小板厚120。阳台的竖板应尽量预制, 与挑板的预埋件焊接。雨棚和阳台上有斜的装饰板时, 板的钢筋放斜板的上面, 并通过水平挑板的下部锚入墙体圈梁 (即挑板双层布筋) 。两侧的封板可采用泰柏板封堵, 钢筋与泰柏板的钢丝焊接, 不必采用混凝土结构。阳台的门联窗处窗台应使用轻体材料砌筑, 方便以后装修时凿掉。挑板挑出长度大于2米时宜配置板下构造筋。挑板内跨板上筋长度应大于等于挑板出挑长度, 尤其是挑板端部有集中荷载时。内挑板端部宜加小竖沿, 防止清扫时灰尘落下。当顶层阳台的雨搭为无组织排水时, 雨搭出挑长度应大于其下阳台出挑长度100。挑板配筋应有余地, 并应采用大直径钢筋, 防止踩弯。挑板内跨板跨度较小, 跨中可能出现负弯距, 应将挑板支座的负筋伸过全跨。

2.5 楼梯布置。

采用X型斜线表示楼梯间, 并注明楼梯间另详。尽量用板式楼梯, 方便设计及施工, 也较美观。

2.6 板顶标高。可在图名下说明大多数的板厚及板顶标高, 厨厕及其它特殊处在其房间上另外标明。

2.7 梁布置及其下的梁垫布置。也可在梁支座处将梁加宽至500来代替梁垫。

2.8 板上开洞 (厨、厕、电气及设备) 洞口尺

寸及其附加筋, 附加筋不必一定锚入板支座, 从洞边锚入即可。板上开洞的附加筋, 如果洞口处板仅有正弯距, 可只在板下加筋;否则应在板上下均加附加筋。留筋后浇的板宜用虚线表示其范围, 并注明用提高一级的膨胀混凝土浇筑。未浇筑前应采取有效支承措施。住宅跃层楼梯在楼板上所开大洞, 周边不宜加梁, 应采用有限元程序计算板的内力和配筋。板适当加厚, 洞边加暗梁。

3 基础平面图及详图

3.1 在墙下条基宽度较宽 (大于2米, 部分

地区可能更窄) 或地基不均匀及地基较软时宜采用柔性基础。应考虑节点处基础底面积双向重复使用的不利因素, 适当加宽基础。

3.2 当基础上留洞、首层开大洞的洞口宽

度大于洞底至基底高度时, 如要考虑洞口范围内地基的承载力, 洞口下基础应做暗梁。或将基础局部降低。

3.3 素混凝土基础下不必做垫层, 但其内

有暗梁时应注明底部钢筋保护层厚为70, 或做垫层。地下水位较高时或冬季施工时, 不得做灰土基础。刚性基础一般300厚。

3.4 建筑地段较好, 基础埋深大于3米时, 应建议甲方做地下室。

地下室底板, 当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时, 可不再外伸。地下室内墙可采用砖墙, 外墙宜用混凝土墙。每隔30~40米设一后浇带, 并注明两个月后用微膨胀混凝土浇注。不应设局部地下室, 且地下室应有相同的埋深。地下室顶板应考虑施工时材料堆积荷载。

3.5 地面以下墙体如被管沟消弱较多, 应考虑抗震的不利影响, 地下墙体宜加厚。

3.6 抗震缝、伸缩缝在地面以下可不设缝。但沉降缝两侧墙体基础一定要分开。

3.7 新建建筑物基础不宜深于周围已有基础。

上一篇:文艺汇演晚会活动赞助策划书下一篇:保险公司员工培训心得体会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