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的诗句古诗

2024-04-26

立春的诗句古诗(精选14篇)

篇1:立春的诗句古诗

立春的古诗诗句

立春时节诗歌赏析|二月立春的句子

金阁妆新杏,琼筵弄绮梅。

人间都未识,天上忽先开。

蝶绕香丝住,蜂怜艳粉回。

今年春色早,应为剪刀催。

泥牛鞭散六街尘,生菜挑来叶叶春。

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

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

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

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澹荡春光满晓空,逍遥御辇入离宫。

山河眺望云天外,台榭参差烟雾中。

庭际花飞锦绣合,枝间鸟啭管弦同。

即此欢娱齐镐宴,唯应率舞乐薰风。

青帝东来日驭迟,暖烟轻逐晓风吹。

罽袍公子樽前觉,锦帐佳人梦里知。

雪圃乍开红菜甲,彩幡新翦绿杨丝。

殷勤为作宜春曲,题向花笺帖绣楣。

春度春归无限春,今朝方始觉成人。

从今克己应犹及,颜与梅花俱自新。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

年是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

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熏梅染柳,更没些闲。

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

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

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独饮对辛盘,愁上眉弯。

楼窗今夜且休关。

立春的句子大全|写立春的古诗

前度落红流到海,燕子衔还。

书贴更簪欢,旧例都删。

到时风雪满千山。

年去年来常不老,春比人顽。

嫩日催青出冻荄,小风吹白落疏梅。

残冬未放春交割,早有黄蜂紫蝶来。

曾见青旗上苑回,瑞幡仙萼翦刀催。

朝来独曝茅檐日,且暖蓬心一寸灰。

谁怜旧日青钱选,不立春风玉笋班。

传得黄州新句法,老夫端欲把降幡。

江山也似随春动,花柳真成触眼新。

清浊尽须归瓮蚁,吉凶更莫问波臣。

眇然今日望欧梅,已发黄州首更回。

试问淮南风月生,新年桃李为谁开。

日出风和宿醉醒,山家乐事满余龄。

年丰腊雪经三白,地暖春郊已遍青。

菜细簇花宜薄饼,酒香浮螘泻长瓶。

湖村好景吟难尽,乞与侯家作画屏。

霏微腊雪不沾尘,收拾阳和作早春。

一坐尽倾归盛德,四时难得是佳辰。

鬓边彩胜年年好,樽下歌声日日新。

一笑难逢时易失,杯行到手莫辞频。

夕望春风至,还经闰月迟。

梅花丈人行,柳色少年时。

爱酒常无伴,吟诗近得师。

离骚变风雅,当效楚臣为。

东风吹竹屋,无数落梅花。

冻雀栖檐角,饥乌啄草芽。

家乡劳夜梦,客路又春华。

莫讶狂夫醉,西楼酒可赊。

犹残一日腊,并见两年春。

物以终为始,人从故得新。

迎阳朝翦彩,守岁夜倾银。

恩赐随嘉节,无功只自尘。

日朋添收帙,湖山引杖藜。

剩周花甲子,多醉玉东西。

草木沾云露,峰峦近壁奎。

新春行乐处,南北共花溪。

有喜何须药,无尘即是仙。

壶中春日月,聊数八千年。

暖日黄金柳,光风白玉梅。

门阑开寿域,人物满春台。

彩胜金旛梦里,茶槽药杵声中。

索莫两年春事,小窗卧听东风。

随意旛花剪缀新,杯盘草草簇芳辛。

还欣好景平生事,赢得旬余分外春。

晓雪才过天气清,喧阗钲鼓喜迎春。

世间多少虚名事,彩仗驱牛又一新。

冰丝玉缕簇青红,已逗花梢一信风。

梦到谢池新雪尽,暖烟含雨绿匆匆。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全盛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立春偶成古诗读音|立春偶成古诗翻译

下直遇春日,垂鞭出禁闱。

两人携手语,十里看山归。

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

风光向晚好,车马近南稀。

机尽笑相顾,不惊鸥鹭飞。

边声日夜合,朔风惊复来。

龙山不可望,千里一裴回。

捐扇破谁执,素纨轻欲裁。

非时妒桃李,自是舞阳台。

神皋福地三秦邑,玉台金阙九仙家。

寒光犹恋甘泉树,淑景偏临建始花。

彩蝶黄莺未歌舞,梅香柳色已矜夸。

迎春正启流霞席,暂嘱曦轮勿遽斜。

密叶因裁吐,新花逐翦舒。

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

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

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

二日立春人七日,盘蔬饼饵逐时新。

年方吉郑犹为少,家比刘韩未是贫。

乡园节岁应堪重,亲故欢游莫厌频。

试作循潮封眼想,何由得见洛阳春?

早闻年欲至,剪彩学芳辰。

缀绿奇能似,裁红巧逼真。

花从箧里发,叶向手中春。

不与时光竞,何名天上人。

銮辂青旗下帝台,东郊上苑望春来。

黄莺未解林间啭,红蕊先从殿里开。

画阁条风初变柳,银塘曲水半含苔。

欣逢睿藻光韶律,更促霞觞畏景催。

乘时迎气正璇衡,灞浐烟氛向晚清。

剪绮裁红妙春色,宫梅殿柳识天情。

瑶筐彩燕先呈端,金缕晨鸡未学鸣。

圣泽阳和宜宴乐,年年捧日向东城。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

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

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

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金阁妆新杏,琼筵弄绮梅。

人间都未识,天上忽先开。

蝶绕香丝住,蜂怜艳粉回。

今年春色早,应为剪刀催。

浪迹终年客,惊心此地春。

风前独去马,泽畔耦耕人。

老大交情重,悲凉外物亲。

子云今在宅,应见柳条新。

灞涘长安恒近日,殷正腊月早迎新。

池鱼戏叶仍含冻,宫女裁花已作春。

向苑云疑承翠幄,入林风若起青苹。

年年斗柄东无限,愿挹琼觞寿北辰。

金舆翠辇迎嘉节,御苑仙宫待献春。

淑气初衔梅色浅,条风半拂柳墙新。

天杯庆寿齐南岳,圣藻光辉动北辰。

稍觉披香歌吹近,龙骖日暮下城闉。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篇2:立春的诗句古诗

(唐)上官婉儿

密叶因裁吐,新花逐翦舒。

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

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

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

客中立春

(唐)曹松

玉烛传佳节,阳和应此辰。

土牛呈岁稔,彩燕表年春。

腊尽星回次,寒余月建寅。

梅花将柳色,偏思越乡人。

立春日

(唐)陆龟蒙

去年花落时,题做送春诗。

自为重相见,应无今日悲。

道孤逢识寡,身病买名迟。

一夜东风起,开帘不敢窥。

立春日晨起对积雪

(唐)张九龄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

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

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

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描写立春的古诗句

奉和春日幸望春宫(一作立春内出彩花应制)

(唐 ) 崔湜

澹荡春光满晓空,逍遥御辇入离宫。

山河眺望云天外,台榭参差烟雾中。

庭际花飞锦绣合,枝间鸟啭管弦同。

即此欢娱齐镐宴,唯应率舞乐薰风。

奉和立春内出彩花树应制

(唐)武平一

銮辂青旂下帝台,东郊上苑望春来。

黄莺未解林间啭,红蕊先从殿里开。

画阁条风初变柳,银塘曲水半含苔。

欣逢睿藻光韶律,更促霞觞畏景催。

立春日宁州行营因赋朔风吹飞雪

(唐)李益

边声日夜合,朔风惊复来。

龙山不可望,千里一裴回。

捐扇破谁执,素纨轻欲裁。

非时妒桃李,自是舞阳台。

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

(唐)崔日用

乘时迎气正璇衡,灞浐烟氛向晚清。

剪绮裁红妙春色,宫梅殿柳识天情。

瑶筐彩燕先呈端,金缕晨鸡未学鸣。

篇3:难忘的“立春”

我们班开展的是剪“春” 字活动,我高兴得不得了,因为剪纸正是我的爱好。 老师建议我们剪出五个形状、大小、颜色不同的“春”字。

我先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剪成正方形, 再折成一个三角形,接着再画半个“春”字, 而这个“春”字还可以将横或竖想象成树叶、 爱心或是气球、花朵,任何形状任你剪, 准能剪出一个富有想象力的 “春”字。

星期一早上, 我带着五个不同的“春”字:有两个挂的,三个单张的,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学校。 只见同学们把自己的“春”字放在桌子上小心翼翼地摆弄着, 像欣赏自己的宝贝似的。 有的甚至跑到别人桌前炫耀一番自己的“春”字,看他那神气的样子, 我不由得探过头去看哇! 只见他的“春”字是粉红色立体的, 上面还挂着一个红灯笼呢! 真是创意十足! 我也按捺不住地跑到同学们桌前去欣赏他们的作品, 有的是火红色书法体的 “春”,底色是灰黑色; 有的是用绿色水彩笔 写在海绵 纸上的 “春 ”,底色是浅绿 ,四周还有八朵彩色的花, 这很有春天的味道;还有的是黄色的底 “春 ”字下面的日字演化成一枚铜钱,太有创意了。

不一会儿, 老师让同学们将有些 “春” 字贴在展板上,还有些挂在日光灯、电风扇上。 挂好后我发现教室都变了样, 只见挂在日光灯和电风扇上的“春”,一个个高低不一,各式各样,像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坡, 一阵风吹来,它们一个个转呀转呀,有的幅度比较大, 竟像是在灯上荡秋千。 摇呀摇,同学们看到满教室的“春”,不禁兴奋地跳起来拍打那些 “春”,一个个竟像是发疯似的。 在我看来, 剪得最精致的还是那个红色彩纸的“春”。 原料工具很简单,就是一张彩纸、手工刀、铅笔。 先在中间画一个圆,在里面剪出一个“春”,将日想象成钱币或碗之类的 , 再在边上刻出六七朵小花或精美图案,最后,在长方形下方剪出一些较精的条条,这样,这个“春”字就完成了。

这个立春是我过得最有意义的一次, 因为它让我学会了一样新的剪纸内容———剪“春”字。

点评:

篇4:立春的由来与习俗

古代有“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我国古代将立春的15天分为三个时间段,从立春当天开始,以后五日,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而后的五天里,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天,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上。 正因为立春意味着春天的开始,也意味着农忙的开始,因而也就流传下来许多关于立春的习俗。

祭祀

中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民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天子要在立春日亲率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后世历代统治者在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在立春这一天举行祭祀活动的历史悠久,至少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当时,祭祀的句芒亦称芒神,是主管农事的春神。据文献记载,周朝迎接立春的仪式相当隆重,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要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8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那么,为什么要到东郊去迎春呢?这是因为迎春活动祭拜的句芒神居住在东方。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比如,宋代的《梦粱录》中就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这就证明,迎春活动已经从郊野进入宫廷,成为官吏之间的互拜。

到了清代,迎春仪式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据《燕京岁时记》记载:

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

清人所著的《清嘉录》则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仪虽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岁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规模。

打春牛

传说,神农氏尝百草、分五谷,开始了农业。三皇五帝都很重视农业,到周朝的时候,务农的事被提到朝议上,一面制历,一面责令地方官办每年举行一次迎春的仪式。农为百业之本,春为一岁之首,迎春仪式当然要隆重了。立春前一日,由两名艺人顶冠饰带,一称春官,一称春吏。他们沿街高喊:“春来了!”俗称“报春”。无论士、农、工、商,见春官都要作揖行礼。报春人遇到摊贩商店,可以随便拿取货物、食品,店主笑脸相迎。这一天,各地要举行隆重的迎春活动:前为是鼓乐仪仗队担任导引;中间是长官率领的所有僚属,官吏们都要洗澡,穿素服,不坐轿子,不骑马,步行到郊外;后面是农民队伍,都执农具。来到城东郊,迎接先期制作好的芒神与春牛。到芒神前,先行二跪六叩首礼。执事者举壶爵,斟酒授长官,长官接酒酹地后,再行二跪六叩首礼,然后到春牛前作揖。礼毕,与来时一样热闹,将芒神、春牛迎回城内。

第二天立春时分,地方长官率僚属、农民鞭春。阴阳官先要举行一定的传统仪规。地方官主持迎春仪程,即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然后执彩鞭击打春牛三匝,礼毕回署,众农民要将春牛打烂。打春牛意思是打去春牛的懒惰,迎来一年的丰收。人们还认为,土牛打得越碎越好,以示人们对春天的热爱。随后,人们欢笑着抢土牛的土块带回家撒入牲圈,象征槽头兴旺。

打春牛最初是打土牛,过了许多年,土牛又换成了纸牛。这种纸糊的牛里面装上五谷,被当作“春牛”,在迎春会上让人们举鞭狠打,牛被打倒,纸被打破,里面的五谷流出来,这象征着打出一年的五谷丰登。

现在,城里已很少举行鞭春活动,但一些农村却仍有打春牛的风俗。妇女们抱着小孩绕春牛转三圈,旧说可以不患病症,今已成为娱乐。立春日当天,村里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分土而回,洒在各自的农田里。吕梁地区盛行用春牛土在门上写“宜春”二字。晋东南地区习惯用春牛土涂耕牛角,传说可以避免牛瘟。

送春

立春当日,民间艺人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谓之“送春”。主人要给“送春”者以报酬,实质上是一种佳节售货活动,然而却是皆大欢喜。也有的地方是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俗称“春牛图”。

咬春

咬春又名吃春,即在初春时节,吃一些象征春意的新鲜菜蔬之类的食品,以迎接新春的到来。据说,咬春以后,整个春天不会犯困。咬春的食物多以白萝卜为主,以荠菜为最佳,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在老北京,这一日从一大清早,就有人挑着担子在胡同里吆喝:“萝卜赛梨……”那时候,再穷的人家也要买个萝卜给孩子咬咬春。今天的人们发现了更多“春味”,只要有“咬”这个动作,人们都要吃一吃,只要是性属辛甘的食品,人们都要补一补,有荤有素,有中有洋,组成了现代咬春宴。

春饼是咬春宴上必不可少的立春食物,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北方人称其为“春卷”。据传,在东晋时期就有,那时叫“春盘”。当时,每到立春这一天,人们就将面粉制成的薄饼摊在盘中,加上精美蔬菜食用,故称“春盘”。那时,不仅立春这一天食用,春游时人们也带上“春盘”。到了唐宋时期,这种风气更为盛行。著名诗人杜甫“春日春盘细生菜”和陆游“春日春盘节物新”的诗句,都真实地反映了唐宋时期人们这一生活习俗。

从宋朝到明清时期,吃春饼之风日盛,且有了皇帝在立春日向百官赏赐春饼的记载。明《燕都游览志》载:“凡立春日,(皇帝)于午门赐百官春饼。”到了清代,伴春饼而食的菜馅更为丰富。现在,人们备上小菜或各式炒菜,吃春饼时随意夹入饼内,味道和样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戴春幡

春幡也称“春幡胜”、“幡胜”。古代立春之日,人们将帛、绢或纸剪成长条状小幡,戴在头上,以示迎春。此俗起于汉朝,至唐宋时期,春幡的制作更为精巧。春幡主要由女性佩戴,男性几乎不佩戴。女性立春佩戴春幡的习俗最迟始于汉末魏晋时期,从此历代沿袭,形成了风味十足的立春文化。女子立春所戴春幡,最早的形态应该是自然生长的花朵,后来人口繁密,都市形成之后才以布帛为之,甚至有的以彩纸充任,但它决不是一般性的装饰物。立春节时,女性们佩戴春幡首先是作为避邪之物,具有避凶、求吉利的寓意。

在有些地方,女孩子还剪彩为燕,称为“春鸡”;贴羽为蝶,称为“春蛾”;缠绒为杖,称为“春杆”。将其戴在头上,争奇斗艳。现在陕西长安、关中一带的农村还流行着立春日佩戴“春鸡”的习俗,因为,他们认为燕子是报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晋东南地区的女孩子们喜欢交换这些头戴,以此来盼望大家都能大吉大利。有些地方还习惯用绢制作小娃娃,名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有些农村地区讲究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平安吉祥。

贴宜春对联、宜春字画

春天到了,人们将迎春的意愿转化为在自家门框上贴上用红纸书写的对联和贴在窗户上的字画,这种对联和字画流露出了人们迎春的喜悦。如对联有“一门欢笑春风暖,四季祥和淑景新”,或“瑞雪丰年,八方献瑞”、“春风得意,六合同春”,屋内墙上也贴满“迎春”、“宜春”以及“福”字。整个院子里一片红彤彤的景象,显得春意浓浓,也象征着吉祥如意。还有人在门楣上张贴一段祝愿之词,表示迎春的意愿。有些会绘画的人,常给门楣上画一幅《腊梅图》。也有的人用红纸剪刻出雄鸡形状贴在门上,因鸡与“吉”谐音,有吉祥如意之意。

立春与农事

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升高,日照时间变长,降雨增多,这时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立春过后,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就要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有些地方仍然很冷,“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也时有出现。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

由于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表明春季从这一天开始,故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关于立春与天气、农事之间关系的民谚较多。立春节气也是受农民欢迎的节气,因为它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带来了希望。农谚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春之计在立春”、“立春一过雨水来,农田活计早安排”、“立春三天暖洋洋,百草发芽春水漾”,这是提醒人们,春天来了,地里农活就要开始了,需要做个计划、安排,抓紧春耕准备,做好越冬作物的田间管理。

立春日天气与年景有关,以为立春宜晴不宜阴,晴则兆丰,阴则兆灾。有民谣说:“立春清明又和暖,农人鼓腹皆翘天。倘若风阴与昏暗,五谷不登人不安。”又有“晴则诸事吉,阴则万事愁”、“立春晴一天,农夫好种田”、“立春三日晴,今年好收成”、“立春阴,一春阴,立春晴,一春晴,阴阴晴晴到清明”、“立春有雨连清明”等说法。对于一年中有两个立春日的年份,有“一年两个春,黄牛贵似金”、“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的农谚。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象征着春天的开始,同时也是一年农事的开始,因而人们对立春寄予了很多的期盼,盼望着来年能五谷丰登、平安吉祥。

(本刊编辑部孟艳霞整理)

篇5:立春的诗句

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

年是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

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熏梅染柳,更没些闲。

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

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

篇6:描写立春的诗句

(唐)崔日用

乘时迎气正璇衡,灞浐烟氛向晚清。

剪绮裁红妙春色,宫梅殿柳识天情。

瑶筐彩燕先呈端,金缕晨鸡未学鸣。

圣泽阳和宜宴乐,年年捧日向东城。

立春日晨起对积雪

(唐)张九龄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

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立春日宁州行营因赋朔风吹飞雪

(唐)李益

边声日夜合,朔风惊复来。龙山不可望,千里一裴回。

捐扇破谁执,素纨轻欲裁。非时妒桃李,自是舞阳台。

立春

(唐) 杜甫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篇7:赞美立春的诗句

《立春》――宋:宋庠

曾见青旗上苑回,瑞幡仙萼翦刀催。

朝来独曝茅檐日,且暖蓬心一寸灰。

篇8:评影片《立春》里人物的命运史

《立春》给我的表层象征意义好像是, 冬天过去, 春天降临, 带来色彩, 带来希望, 鸟儿歌唱, 人也歌唱, 唱出梦想, 唱出人生。《立春》中的几个小人物的生活好像也是这样。

开篇听到一段优美动听的女高音之时, 女主角王彩玲也接着出场。她是一个执着的女高音歌唱家, 对事业、对爱情都执着如一。“我一贫如洗, 又不好看, 老天爷就给了我一副好嗓子, 除了这, 我是个废物。”她是这样评价自己, 王彩玲是一个不甘平庸的人, 她渴望到北京的大剧院里一展歌喉, 和常人不同的是, 如果这个目标最终没有实现, 那么, 她的生活就完全没有意义了, 与废物没什么两样。是的, 一副好嗓子却也吸引了不少人。最先被吸引的是大老粗周瑜, 之后是黄四宝, 胡金泉, 以及慕名而来“求助”的高贝贝, 还有那个小小的侍应生, 当然, 还有作为观众的我。“我一定能唱到巴黎歌剧院去!”这是王彩玲的宣言, 事实上, 她为了实现这一个很难实现的愿望, 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她找人办北京户口, “只要能把我办到北京, 我砸锅卖铁都行。”多么执着的决心。王彩玲希望能进北京, 一次次往北京跑, 她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看着城楼想象自己何时能成为这个城市中的一员。为了听歌剧, 在戏院门口等待, 为的是能从“黄牛”手中买到开演二十分钟后再也卖不起价的便宜票。

一个执着于自己理想的艺术家, 对爱情也是如此。当遇上了和她同样执着于艺术的黄四宝, 王彩玲心动了。为了他, 她可以放弃去北京, 愿意帮他弄北京户口, 幻想着有一天能和他一同去巴黎。可是, 在黄四宝眼中, 王彩玲只是一个知己, 一个在这个城市唯一懂他的人, 知己而已, 并没有爱情。当他在学校操场上大叫着:“你让我感觉, 你强奸了我!”时, 王彩玲才明白过来, 并且打算为她的爱情殉葬。在与死亡擦肩而过后, 面对周瑜的表白, 王彩玲却对他说:“我宁吃仙桃一口, 也不要烂杏一筐。”胡金泉希望能和王彩玲假结婚, 王彩玲问:“是因为这样别人就不会说我们不正常了?”“你这样让我很为难, 真的, 我自己都快淹死了, 你和世俗生活水火不容, 但我不是, 我就是不甘平庸, 有一天我实在坚持不了了, 一咬牙随便找个人嫁了, 也就算了, 我不是神。”是的, 谁不渴望爱情呢?王彩玲也渴望爱情, 渴望婚姻。只是她知道自己要什么, 不要什么。她执着于她所需要的, 对于不需要的她不接受。王彩玲的生活, 让观众感受到了真实, 她没有矫情, 只是表现出“立春”时给人们心灵带来的些微变化。

其实, 影片中执着生活着的又何止是王彩玲呢?黄四宝, 是个失意的美术考生, 连续考了五年, 希望上北京, 可是, 他无论怎么努力总是得不到命运女神的垂青, 唯一赏识他的只是嗓音美面容丑的王彩玲, 当他自己感觉被王彩玲强奸的时候, 便离开了这个小城市, 也离开了自己梦想的跑道, 他在生活中驱使自己努力与命运赛跑。

胡金泉, 是除了王彩玲之外, 刻画得最深刻的人物。他的错位不仅是性别的, 更是精神的。他不该在性别规范那么严格的小城市执着于有着过多女性标记的舞蹈, 甚至是道德层面的, 他选择了一个极端的方式拔出这个城市其他人喉咙中的鱼刺, “我这根鱼刺终于从别人的嗓子里拔出来了, 他们踏实了, 我也踏实了”。可是, 说完这句话, 出来一个镜头, 他立着脚尖转身回头之后, 却是一脸的落寞, 他在“强暴”学生之后, 很镇定的捋了捋头发, 放起音乐跳起舞, 那是一种自我释放, 他借以释放自己的才能, 看上去是那样的舒畅, 在他心里, 似乎从没有这样释放过, 这里, 显现的则是一种不甘于生活的落寞。

高贝贝是剧中除了周瑜、黄四宝之外的另外一个骗子。周瑜骗的是黄四宝, 黄四宝骗的是王彩玲以外的人, 而高贝贝却是唯一欺骗王彩玲的人。不过, 这当然是王彩玲最开始编造谎言的咎由自取, 虽然, 她的谎言并不曾伤害任何人。高贝贝凭着自己的谎言博取王彩玲和别人的同情, 也拿到了歌唱比赛的第二名, 并当众宣布自己是一个癌症患者, 她最后跪在王彩玲面前说“这个世界唱得好的太多了, 不用点特殊手段根本出不了名, 而我们还是小地方的, 我知道我会有报应的。”她知道她做的不对, 利用了别人的同情心, 可她却还是毅然的做了这个决定,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对艺术, 对人生的执着呢?《立春》给观众带来的感动也在这里, 它非常真实地表现了失败艺术家的生活状况和苦闷, 而且, 这些情感, 这些故事, 这些人在现实生活中又都是真实的存在。

王彩玲这一形象具有鲜明的典型性。她代表着众多的同类人, 以及艺术追梦人的狂热、失意和执着。他们倾其所有却与梦想失之交臂, 他们孤注一掷却始终得不到命运的垂青甚至怜悯, 这一切只是因为他们的错位。这些艺术殉道者, 为普通大众带来高雅的艺术享受, 但他们的可悲在于不明白大众的审美需求与之差距究竟有多大, 阳春白雪下那些不懂艺术的观者于他们有时甚至是不可调和的, 以至于他们一再地遭受冷遇甚至嘲讽。他们一次次执着地踏上开往北京艺术殿堂的列车, 却只能一次次在艺术殿堂外当一名过客。这是一群落寞的理想主义者, 艺术上失败的弱势群体。

王彩玲引用了契科夫《三姐妹》中的话, “那姐妹三人住在远离莫斯科的一个小地方, 老想去莫斯科就是去不了, 我忘了是姐妹三个中的哪一个了, 她懂六国语言, 她说住在这种小地方, 一个人懂六国语言就跟六指一样, 是个累赘。”是的, 如果王彩玲生活在北京, 也许就是首席女高音;如果四宝有了关系, 也许就是美院的高材生;如果胡金泉是个女人, 至少不会以监狱来成全自己的“踏实”;如果高贝贝有钱, 就不需要请王彩玲直接参加歌唱比赛。

这一切, 都只是如果, 可是生活中并没有那么多如果。所以, 我们对于艺术, 对于理想的执着是不是应该调整一下?就像影片最后王彩玲领养了王小凡站在天安门前, 也许她追逐梦想的步伐暂时停了下来, 但是, 她仍然还在想象着自己着了盛装出现在舞台中央。王彩玲的生存与精神处境, 又何尝不是我们自己的现实与精神的矛盾冲突呢?

篇9:立春后的养生食品

红枣等养脾甜食 我国古代名医孙思邈说过:“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说春季宜少吃酸的,多吃甜的。中医认为春季为肝气旺盛之时,多食酸味食品会使肝气过盛而损害脾胃,所以应少食酸味食品。而人们在春天里的户外活动较之冬天增多,体力消耗较大,需要的热量增多。但此时脾胃偏弱,胃肠的消化能力较差,不适合多吃油腻的肉食,因此,热量可适当由甜食供应,红枣正是春季养脾佳品。

蜂蜜 中医认为,蜂蜜味甘,入脾胃二经,能补中益气、润肠通便。春季气候多变,天气乍暖还寒,人容易感冒。由于蜂蜜含有多种矿物质、维生素,还有清肺解毒的功能,故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是春季最理想的滋补品。每天取1~2匙蜂蜜,以一杯温开水冲服或加牛奶服用,对身体有滋补作用。

春芽 春日食春芽。孔子说“不时,不食”,意思是不是这个季节的(东西)就不吃。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也说要“食岁谷”,就是要吃时令食物。春天里所有的植物都生发出鲜绿的嫩芽,可以食用的春芽有很多,如香椿、蒜苗、豆苗、莴苣等,大家不妨多吃些。

韭菜 春天气候冷暖不一,需要保养阳气。韭菜含有挥发油、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有健胃、提神、强肾补阳等功效。春韭为韭菜中的佼佼者,味道尤为鲜美。春韭吃法多样,既可佐肉、蛋、虾、墨鱼等,又可做蒸包、水饺的馅料。炒绿豆芽或豆腐干时加些春韭,格外芳香可口。

春笋 被誉为“素食第一品”的春笋作为美味佳肴,自古以来备受人们喜爱。文人墨客和美食家有“尝鲜无不道春笋”之说。春笋笋体肥厚,美味爽口,营养丰富,可荤可素。做法不同,风味也各异,炒、炖、煮、煨皆成佳肴。地方名菜春笋均占一席之地,如上海的“枸杞春笋”,南京的“春笋白拌鸡”,浙江的“南肉春笋”。

樱桃 素有“春果第一枝”的美誉,目前在我国各地都有栽培。樱桃果实肉厚,味美多汁,色泽鲜艳,营养丰富,其铁的含量尤为突出,超过柑橘、梨和苹果20倍以上,居水果首位。樱桃性温,味甘微酸,具有补中益气、调中益颜、健脾开胃的功效。春食樱桃可发汗、益气、祛风及透疹。需注意的是,樱桃性热,不可多食,阴虚火旺者应忌食或少食。但这些人吃不了樱桃,草莓却是很不错的选择。

菠菜 菠菜是一年四季都有的蔬菜,但以春季为佳。“春菠”根红叶绿,鲜嫩异常,最为可口,对解毒、防春燥颇有益处。中医也认为菠菜性甘凉,能养血、止血、敛阴、润燥。因菠菜含草酸较多,有碍钙和铁的吸收,吃时宜先用沸水焯后再炒。

葱、姜、蒜 不仅是调味佳品,还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有增进食欲、助春阳、杀菌防病的功效。春季是葱和蒜在一年中营养最丰富,也是最嫩、最香、最好吃的时候,此时食之可预防春季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北方人春天爱吃的小葱炒鸡蛋或小葱蘸酱,都是很有营养和顺应节气的最佳吃法。

此外,春季对于需要滋补调养的人,可以用西洋参、龙眼肉、党参、黄芪等炖鸡或瘦肉等,但易过敏的人在春季一定要忌服“发物”,如虾、蟹、咸菜等食物。

总的说来,春天要多吃大自然在春天贡献给我们的食物,那味道和春天一样,清淡而甘甜。

篇10:描写立春的唯美诗句

2、午睡渐多浓似酒,韶华已入东君手。——周邦彦《蝶恋花》

3、一庭春色恼人来,满地落花红几片。——魏承班《玉楼春》

4、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韩愈《感春五首》

5、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6、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7、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杜甫《清明二首》

8、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9、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10、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李商隐《无题四首》

11、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杨巨源《城东早春》

12、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温庭范《题望苑驿》

13、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赵嘏《喜张沨及第》

14、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李山甫《寒食二首》

1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刘禹锡《大林寺桃花》

16、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17、年年老向江城寺,不觉春风换柳条。——韩滉《晦日呈诸判官》

18、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半。——杨巨源《城东早春》

19、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篇11:立春的古诗句

池鱼戏叶仍含冻,宫女裁花已作春。

向苑云疑承翠幄,入林风若起青苹。

篇12:节气立春的古诗

节气是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关于节气立春的古诗,我们来看看。

《立春日晨起对积雪》诗人为唐:张九龄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

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

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

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立春内出彩花应制》诗人为唐:崔湜

澹荡春光满晓空,逍遥御辇入离宫。

山河眺望云天外,台榭参差烟雾中。

庭际花飞锦绣合,枝间鸟啭管弦同。

即此欢娱齐镐宴,唯应率舞乐薰风。

《立春》诗人为唐:韦庄

青帝东来日驭迟,暖烟轻逐晓风吹。

罽袍公子樽前觉,锦帐佳人梦里知。

雪圃乍开红菜甲,彩幡新翦绿杨丝。

殷勤为作宜春曲,题向花笺帖绣楣。

《人日立春》诗人为唐:卢仝

春度春归无限春,今朝方始觉成人。

从今克己应犹及,颜与梅花俱自新。

《汉宫春立春》诗人为宋: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

年是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

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熏梅染柳,更没些闲。

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

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

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卖花声立春》诗人为清:黄景仁

独饮对辛盘,愁上眉弯。

楼窗今夜且休关。

前度落红流到海,燕子衔还。

书贴更簪欢,旧例都删。

到时风雪满千山。

年去年来常不老,春比人顽。

《腊里立春蜂蝶辈出》诗人为宋:杨万里

嫩日催青出冻荄,小风吹白落疏梅。

残冬未放春交割,早有黄蜂紫蝶来。

《立春》诗人为宋:宋庠

曾见青旗上苑回,瑞幡仙萼翦刀催。

朝来独曝茅檐日,且暖蓬心一寸灰。

《次韵文潜立春日三绝句》诗人为宋:黄庭坚

其一

谁怜旧日青钱选,不立春风玉笋班。

传得黄州新句法,老夫端欲把降幡。

其二

江山也似随春动,花柳真成触眼新。

清浊尽须归瓮蚁,吉凶更莫问波臣。

其三

眇然今日望欧梅,已发黄州首更回。

试问淮南风月生,新年桃李为谁开。

《立春日》诗人为宋:陆游

日出风和宿醉醒,山家乐事满余龄。

年丰腊雪经三白,地暖春郊已遍青。

菜细簇花宜薄饼,酒香浮螘泻长瓶。

湖村好景吟难尽,乞与侯家作画屏。

《立春致语口号》诗人为宋:陈师道

霏微腊雪不沾尘,收拾阳和作早春。

一坐尽倾归盛德,四时难得是佳辰。

鬓边彩胜年年好,樽下歌声日日新。

一笑难逢时易失,杯行到手莫辞频。

《立春后二首》诗人为宋:戴复古

其一

夕望春风至,还经闰月迟。

梅花丈人行,柳色少年时。

爱酒常无伴,吟诗近得师。

离骚变风雅,当效楚臣为。

其二

东风吹竹屋,无数落梅花。

冻雀栖檐角,饥乌啄草芽。

家乡劳夜梦,客路又春华。

莫讶狂夫醉,西楼酒可赊。

《次韵冲卿除日立春》诗人为宋:王安石

犹残一日腊,并见两年春。

物以终为始,人从故得新。

迎阳朝翦彩,守岁夜倾银。

恩赐随嘉节,无功只自尘。

《代门生作立春书门贴子诗四首》诗人为宋:范成大

其一

日朋添收帙,湖山引杖藜。

剩周花甲子,多醉玉东西。

其二

草木沾云露,峰峦近壁奎。

新春行乐处,南北共花溪。

其三

有喜何须药,无尘即是仙。

壶中春日月,聊数八千年。

其四

暖日黄金柳,光风白玉梅。

门阑开寿域,人物满春台。

《立春》诗人为宋:范成大

彩胜金幡梦里,茶槽药杵声中。

篇13:立春的诗句古诗

关键词:主体,幻象,欲望,秋芸,王彩玲

《人鬼情》被戴锦华称为“中国新时期以来唯一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女性电影”[1]。影片中的秋芸是一个“宁守孤独也要独立人格的女性”[2], “其拒绝成为男性的‘视觉奇观’之女性意识十分浓烈”[3]。《立春》亦被学者进行了女性主义的解读, 讲述了王彩玲这样“一个女人的抗争”[4]。应当承认, 无论是扮钟馗的秋芸还是唱歌剧的王彩玲, 她们都渴望借艺术实现人生突围, 达成人生梦想。然而, 笔者通过对比分析她们或相同或不同的反抗路径, 发现的却是她们在此过程中暴露出来的或有意或无意的“对自我欲望的填补”和“对他者欲望的沉陷”, 而这两种欲望趋向无一例外都根植于当下主流意识形态文化本身。换言之, 在她们看似坚忍的反抗背后, 隐藏的却是他者的欲望甚至是男性的欲望, 所谓的女性抗争只不过是她们主体的幻象。

对自我欲望的填补

缺失是欲望形成的核心。当永恒的缺失形成个体的情结, 却又在现实世界中一再无法得以满足时, 为保证内心的平衡, 个体必然去寻找宣泄的渠道。在影片中, 秋芸和王彩玲各自到底缺失了什么呢?

幼年的秋芸看《钟馗嫁妹》看得流下眼泪。“男人的保护是女人幸福的保证”, 这是隐含在《钟馗嫁妹》中的男权意识对秋芸的询唤。无疑, 秋芸的泪水正是对这一询唤的回应。正如布尔迪厄所指出的那样:“男性统治……的作用是将女人置于一种永久的身体不安全状态, 或更确切地说, 一种永久性的象征性依赖状态。”[5]秋芸从小就接受了这种询唤, 并且一生都渴望自己能获得男性强有力的保护, 亲生父母的抛弃、二娃哥的背叛, 使得她在现实生活当中, 这种欲望注定无法被满足。同事的造谣中伤与卑鄙伎俩已将秋芸推向崩溃的边缘, 张老师的黯然离去再次让秋芸体会到爱与保护的匮乏———这个已是四个孩子父亲的男人在流言蜚语中连自己都保护不了, 何谈保护秋芸。秋芸婚后的生活并不顺遂, 丈夫嗜赌, 日夜不归。“嫁个好男人”的愿望到这里被现实击得粉碎。欲望之无法满足也就使得匮乏成为永恒。当秋芸无法从他者那里获得爱与保护的时候, 只有让自己创造出一个钟馗, 才能填补现实世界中的缺失。因此, 她“想演一个最好最好的男人” (秋芸语) 。扮演钟馗反射的正是秋芸内心被压抑的欲望, 或者说舞台上的钟馗是秋芸内心缺失的投射。因此, “把自己嫁给舞台”成为秋芸最后的宣泄渠道。自幼便接受了男权文化询唤的秋芸, 只有通过扮演钟馗才能象征性地填补那个缺失的“孔洞”。但秋芸怎能既是钟馗又是钟妹呢?事实上电影开始时, 钟馗形象与秋芸形象的错综交融、互映互换, 已经意味深长地表现了这样一种主体矛盾。因此, 与其说秋芸“之所以将整个生命倾注于舞台上‘鬼情’的建构……是一种试图逃离女性命运与女性悲剧的绝望的挣扎”[6], 不如说这种“鬼情”的建构折射出的是秋芸在现实中匮乏的欲望。

再来看《立春》。一如希腊神话中爱上自己的那喀索斯, 王彩玲常常沉醉在自己的音乐里, 常常在弹奏与演唱时充满爱恋和欣赏地望着镜中的自己。弗洛伊德指出, 自恋是由于欲望受到文明的压抑而转为关注自身, 自恋恰恰是欲望的伪装。王彩玲一没有家庭背景, 父亲还是个瘫痪病人, 缺乏物质资本;二没有美貌, 甚至可说是丑陋, 故而缺乏外形资本;三没有得到过良好的系统化的科班训练, 因此缺乏专业资本。所有的这些客观因素都导致王彩玲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 因此王彩玲选择了通过一系列的心造幻象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在欲望形成的过程中, 语言的作用恰在于将内心的欲望以转喻的方式表达出来。王彩玲不断地说“我就是暂时在这, 很快就要调到北京去了”、“中央歌剧院正调我呢, 他们请我去看托斯卡”……只有在这个心造的幻象中, 王彩玲才能无限地接近自我欲望。片中的黄四宝跟王彩玲一样有艺术追求, 一样向往北京。从这个角度看, 王彩玲爱上黄四宝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她自恋的表现, 而“和黄四宝结合”则具有实现欲望的身体隐喻功能。

简言之, 由于无法在现实世界中获得如钟馗般的保护与爱, 秋芸选择了通过舞台自己去创造一个钟馗;由于身处小城, 缺乏艺术资源和精神共鸣, 王彩玲便选择了不断编造自己将“调到北京”的谎言, 并通过与同样有“北京梦”的黄四宝的肉体结合来隐喻性地填补自己的欲望。然而, 舞台终归属于虚拟世界, 无法和现实世界达成对接;谎言终归属于虚构文本, 难以和现实文本形成重合。更何况它们早已被男性文化入侵、占领并收编, 散发着一阵阵强烈的男性气息。《人鬼情》中,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秋芸想继续扮演钟馗, 但是角色选择却遭到了好友的质疑:“要能演个俊棒武生, 多讨好?女演男, 哪有演鬼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女性的形象要求已经延伸到了艺术舞台。女性不但在现实生活中被定义、被塑造, 哪怕抹上了油彩、穿上了戏服、登上了舞台, 也要服从于传统的视觉期待。可见, 男性霸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规定女性, 也在虚拟空间中规定女性。如从这个角度分析, 秋芸坚定地选择钟馗似乎就是在与男性视觉期待作斗争, 但实质却并非如此。“文化大革命”十年后再次扮演钟馗其实是秋芸填补自我欲望的延续, 因为正是通过扮演钟馗, 她才得以一遍遍重复男性给予女性的保护, 这便涉及对男性欲望的不自知的沉陷了。

向他者欲望的沉陷

表面上看, 满足虚幻的自我欲望是个体潜意识的需要, 而实质上则是出于他者的承认或集体的认同。拉康认为, 他者像镜子一样将个体的欲望反射出来。换句话说, 只有在他者的身上, 个体才能看到自我欲望是否得到他人的承认, 这种承认就是个体寻找的满足方式。然而通过文本细读, 我们发现, 秋芸和王彩玲都有意或无意地沉陷于男性他者的欲望之中。

如前所述, 秋芸童年时便在《钟馗嫁妹》的询唤声中意识到“男人的保护是女人幸福的保证”。生父走后, 她便把这种受保护的欲望指向了养父。养父是秋芸幼年时唯一可依靠的人。似乎是作为一种获得保护的交换, 秋芸无意识地遵从着养父的旨意:养父害怕秋芸唱戏会走上邪路, 秋芸便决意扮演男角儿;养父一心希望秋芸能成角儿, 秋芸就刻苦努力地练, 并尊重了父亲的意见回到了省城。扮演男角儿的秋芸的确是成功的, 但这还不足以让她完全投入其中, 她毕竟是个女人, 有一个女人对于美的追求和遐想。让她进一步沉陷于他者欲望的人是张老师。街头的那次救援或多或少让秋芸体会到了作为一位女性被保护的感觉。正是化妆室里张老师那次意味深长的劝服才让秋芸更加坚定了扮演钟馗的选择。成长为艺术家, 这是张老师赋予秋芸的欲望。当然, 除张老师外, 观众和艺术界对她扮演的钟馗角色的认可无疑也对她的选择起到了强化作用。可事实上, 包括张老师和养父在内, 大家最认可的还是秋芸的表演, 看到的只是她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的价值, 而从未进入过她的内心。秋芸潜意识中的最大欲望并不在于成为一个艺术家, 她的最大欲望从儿时看《钟馗嫁妹》开始就已经被询唤出来, 那就是得到女人该有的保护, 获得女人该有的幸福。可是, 从生父开始, 她就始终未能完整地收获到这种幸福。秋芸所做的不过是通过艺术努力渐渐沉陷于养父和张老师的欲望之中。因此, 在秋芸的人生中包含着双重的男权浸染:一是既有文化对其观念的塑造———男人保护女人;二是现实生活对她选择的干预———尊重养父与张老师的决定。这就使得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 无论是心理上还是行动上, 秋芸的思想与抉择从来不真正属于女性立场, 她的艰难奋斗过程不过是向他者欲望不断沉陷的过程。

《立春》中的王彩玲, 表面上看是为自我的欲望在努力, 但事实上, 她的欲望不过是基于诸多有欲望的人的欲望。由于北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中心地位, “去北京”便具有某种“文化寓言”的意味。去北京, 是黄四宝的欲望, 也是那个酒吧男服务生的欲望, 是很多很多人的欲望, 这种集体性的对北京的欲望磁场, 使得王彩玲也把去北京当做自己的欲望, 并通过编织谎言和心造幻象来趋近这个欲望。

高贝贝的出现使王彩玲的幻象面临着解体的危机。在高贝贝的欲望世界里, 王彩玲“在北京深造过”、“认识不少专家”, “快调进中央歌剧院了”, 因此是个能为她走关系、寻路子的人。当高贝贝闯入王彩玲的幻象世界, 并要求来分享这个其实并不真实的幻象时, 王彩玲发现那个原本自给自足的幻象世界已然随着闯入者的到来不攻自破。她唱得太好了, 王彩玲发现自己根本教不了她。但面对一个被医生宣判了死刑的女孩的哀求, 王彩玲最终做出了让步。也就是在这一刻, 王彩玲“北京梦”的主体幻象, 顷刻间被高贝贝的欲望所改造。

王彩玲决定向高贝贝的“欲望”做出努力:她把原本要办北京户口的一万二千元钱都给了贝贝。而当她知道, 这一切不过是高贝贝一手策划的骗局的时候, 王彩玲发现她向高贝贝欲望靠近的过程恰恰是拆毁自我幻象的过程。在这个女孩的面前, 她不复是那个“在北京深造过”、“认识不少专家”、“快调进中央歌剧院了”的王彩玲, 而不过是个惨淡的受骗者。而高贝贝想要实现的欲望是谁的欲望呢?是她男朋友的欲望。重症即将辞世的男朋友希望高贝贝能登上国家级的舞台并获奖, 因为这也是对他教学成果的一大检验。因此, 在这里, 王彩玲既是成功的又是可怜的, 同时更是毫无预期地沉陷在了男性的欲望中, 成了男性欲望的合谋者。

此外, 影片中丑陋的王彩玲在视觉形象上是反男性欲望的, 但在和黄四宝的一夜情后激起了她对男性欲望的关注。换言之, 当王彩玲的自恋情结通过与黄四宝肉体结合的方式得以暂时性的满足时, 蛰伏其后的男性欲望则开始走向前台实施它的功能:王彩玲系起了色彩鲜亮的丝巾、抹起了红唇, 并不无陶醉地凝视着镜中的自己。这次的对镜凝视与之前她自弹自唱时的对镜凝视大为不同, 这次她凝视的不复是自己的欲望, 而是男性的欲望。镜中, 除了王彩玲还有仍沉睡着的黄四宝, 床边是她细心准备的早餐。化妆与准备早餐是王彩玲主动迎合男性欲望的尝试, 尽管这次迎合是失败的。

故事的最后, 秋芸和王彩玲通过无性 (嫁给舞台) 或拒绝男性 (收养孩子) 的方式完成着生命的继续, 看起来这似乎标志着新一重性别反抗的到来, 但秋芸和王彩玲们的自我从来都不独独取决于自我。既然“我”注定是深陷于文化, 并被文化构造和颠覆的分裂欠缺的主体, 那么“我”就终归无法逃脱当下的男性主导的文化, “我”之分裂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向这种文化的无意的投降。换言之, 女性的反抗最终无法逃脱现实文化中的男性话语, 其结果要么像秋芸那样借由扮演男性来达到“双性同体”, 实现幸福的给予者和幸福的获得者的虚拟统一;要么像王彩玲那样放弃原有的自我幻象, 与兔唇女孩王小凡一道走进平凡人生。

结语

电影中的欲望辩证法揭示了自我欲望与他人欲望的纠缠, 通过分析秋芸与王彩玲的内部欲望, 我们发现, 秋芸的钟馗梦和王彩玲的北京梦, 都是在追寻他者的欲望, 甚至是男性的欲望, 她们坚忍的抗争依然笼罩着男性权力的阴影。一言以蔽之, 她们的主体身份是永恒的缺位。

参考文献

[1]戴锦华.不可见的女性: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与女性的电影[J].当代电影, 1994 (4) .[1]戴锦华.不可见的女性: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与女性的电影[J].当代电影, 1994 (4) .

[2]郭秉刚.略论中国女性电影的可能性[J].电影文学, 1996 (1) .[2]郭秉刚.略论中国女性电影的可能性[J].电影文学, 1996 (1) .

[3]倪骏.当代中国女性导演及其电影研究 (节选) [J].戏剧, 2003 (3) :127.[3]倪骏.当代中国女性导演及其电影研究 (节选) [J].戏剧, 2003 (3) :127.

[4]李霞.一个女人的抗争——《立春》中女主人公形象分析[J].电影文学, 2008 (15) .[4]李霞.一个女人的抗争——《立春》中女主人公形象分析[J].电影文学, 2008 (15) .

[5]皮埃尔·布尔迪厄.男性统治[M].刘晖, 译.深圳:海天出版社, 2002:90.[5]皮埃尔·布尔迪厄.男性统治[M].刘晖, 译.深圳:海天出版社, 2002:90.

篇14:论电影《立春》中声乐艺术的作用

关键词:《立春》  声乐演唱  王彩玲  电影画面  故事情节

电影是一种融合了绘画、音乐、文学、舞蹈、雕塑等艺术形式的综合性视听艺术,在电影艺术中音乐发挥着营造场景氛围、表现人物性格、表达情感变化、升华电影主题的重要作用。因而,在电影创作中,应根据故事情节、思想主题、电影画面、影片风格等选择电影音乐,通过电影音乐推进剧情发展,突出电影的思想主题,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提升影片的艺术魅力。电影《立春》以上世纪90年代的北方小城为故事背景,以女主人公王彩玲的音乐理想和艺术追求为线索,展现了女主人公王彩玲在爱情、事业、生活上所面临的种种挫折挫折,表现了王彩玲对音乐艺术的不懈追求,片中歌曲与画面浑然一体,弥漫着浓浓的艺术气息。

一  以声乐艺术推动电影的剧情发展

主人公王彩玲是一位普通的小学音乐教师,她相貌并不出众,满脸疙瘩,一张嘴就露出几个大龅牙,走起路来有点罗圈腿,但王彩玲却有着超常的音乐天赋,能够唱出清新脱俗的天籁之音。只可惜,王彩玲生活于在偏僻、落后的县城,在这个偏僻的小城里没有人能够欣赏歌剧这种高雅艺术,许多人都认为那是一种浪费力气且毫无意义的艺术,这无疑为王彩玲的音乐追求蒙上了一层阴影。影片开头,导演将电影画面定格于文艺青年周瑜专心聆听王彩玲演唱的表情上,用音乐讲述王彩玲的音乐理想与人生故事。然后,王彩玲演唱了声乐歌曲《暮春》,《暮春》是舒伯特的音乐作品,该曲旋律优美动听,语言质朴无华,节奏自然流畅,犹如奥地利民歌般质朴自然,优美的音乐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盎然的勃勃生机,整首乐曲散发着亲切、唯美的浪漫主义气息。显然,乐曲《暮春》与王彩玲的音乐理想、人生追求完全一致,导演借这首歌曲交代了主人公王彩玲的身份、职业、特长和爱好,阐释了影片的思想主题,推动了剧情的深入发展,表达了王彩玲对美好春天的憧憬和向往。随后,在轻松欢快的音乐伴奏中,电影画面切换到了王彩玲的声乐课堂之上,头戴纱巾的王彩玲带领学生演唱歌曲《暮春》,清新、悠扬的歌声中夹杂着少许世俗气息,形象表达了王彩玲的内心喜悦和生活追求,使王彩玲深深陶醉于美妙的歌声之中。

此后,街道边的喇叭上也唱起了歌曲《暮春》,“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里还没啥春天的迹象……”,平静安详的音乐层层铺开,优雅动听的女高音传遍整个小城,飘荡于山花烂漫、绿树成荫的春天里,犹如清晨的太阳在灰蒙蒙的小城透射出点点阳光,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春天的留恋与向往。但是,王彩玲那朝气蓬勃的歌声并未掩映陈旧、保守、灰暗、萧瑟的小城,人们仍麻木、呆板地骑着自行车,毫无生机地行进于上班的路上,這种视觉与听觉的强烈反差暗示了王彩玲与固步自封的小县城格格不入,为王彩玲的悲剧生活埋下了伏笔。

二  以声乐艺术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电影《立春》围绕着女主角王彩玲的音乐梦想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了王彩玲在追求艺术梦想中的心酸与痛楚。片中,王彩玲是一位有梦想、有上进心的女孩,虽然在追求音乐梦想的过程中屡屡碰壁,但是这些困难和挫折并未阻挡王彩玲追求梦想的步伐,她常固执地认为,只要坚持不懈,就可以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只有实现音乐梦想,才能使自己的生活更有价值和意义。但是,由于相貌丑陋、体型不佳,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王彩玲接二连三地遭到了面试官的拒绝,这使王彩玲的梦想变得支离破碎。特别是在北京的日子里,现实总是冷冰冰地摧毁着王彩玲的梦想,这令她非常难过,甚至可以用度日如年来形容。

片中,导演用声乐歌曲《献身艺术,献身爱情》表现了王彩玲在追求艺术梦想中的心理变化和内心痛楚。歌曲《献身艺术,献身爱情》是作曲家普契尼的代表作《托斯卡》中的一段,普契尼运用曲调悲伤缠绵的咏叹调,表现了女主人公托斯卡对爱情的执着、对艺术的追求、对命运的无奈。因而,该曲是意大利歌剧中最优秀的咏叹调。歌曲《献身艺术,献身爱情》的思想主题、音乐形象等与王彩玲的艺术梦想、进京学习却屡遭拒绝的人生经历非常相似,王彩玲有着崇高的音乐理想和不懈的艺术追求,但在现实生活中屡屡碰壁,不得不面对世人的冷漠、欺骗与讥讽。歌曲《献身艺术,献身爱情》首先出现于王彩玲教周瑜唱歌的场景中:在学校的琴房中,王彩玲深情地演唱了歌曲《献身艺术,献身爱情》,演唱中王彩玲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将自己的生命完全融入歌声之中,将歌剧《托斯卡》的主人公托斯卡的咏叹调变成了自己的咏叹调,变成了对命运和生活的质问,让观众在音乐中走进了王彩玲孤独、伤感、无奈的内心世界。

歌曲《献身艺术,献身爱情》第二次出现于王彩玲到中央歌剧院面试时的片段,王彩玲到中央歌剧院毛遂自荐,但她的请求却屡遭拒绝,歌剧院领导拂手而去,这时王彩玲跪地唱起了《献身艺术,献身爱情》,“上帝,为何对我如此绝情与残忍”,高亢而忧伤的歌声与曲中托斯卡的悲痛欲绝的情感融于一体,也与电影画面融于一体,唱出了王彩玲的独孤、无助、绝望的心声,也将王彩玲的内心痛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大大深化了电影的悲剧意蕴,带给观众极大的心灵震撼。从这段声乐歌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单纯、善良的女孩内心的压抑、痛苦与不幸,感受到王彩玲坚韧不拔的意志与强大的内心世界。影片最后,王彩玲在大礼堂内演唱了歌曲《献身艺术,献身爱情》,最终圆了王彩玲的梦想,也带给人们无尽的生活遐想。

乐曲《阳关三叠》是根据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古典声乐歌曲,乐曲以伤感的情调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在经过历代音乐家和文人的努力之后,该曲成了一首较为成熟的长短句多段声乐作品。在电影《立春》中,导演巧妙地运用了乐曲《阳春三叠》,生动展现了王彩玲的生活现状与内心世界,刻画了王彩玲内心的孤独、无奈与凄苦,在音乐与电影画面的完美结合中升华了影片的思想主题。以王彩玲报考中央歌剧院而言,她明知会多次碰壁,但是却抱着飞蛾扑火的决心,勇敢地走上了为艺术献身的道路,当王彩玲来到中央歌剧院之后,她在领导办公室门口唱出了“马儿将要带着你离开……我们何时能再次开怀畅饮”,这种悲伤的情感生动表现了王彩玲的无奈和凄凉。

三  以声乐艺术表现电影角色冲突

电影《立春》成功塑造了相貌平平却拥有音乐天赋的女性形象——王彩玲,在这个人物形象塑造中音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王彩玲的一生始终与音乐密切联系,音乐是王彩玲的人生梦想,也是她生活的全部,更是她的人生和命运的表达方式。影片中,导演运用了《乘着歌声的翅膀》、《月亮颂》等声乐歌曲,通过这些声乐歌曲诠释了王彩玲对命运的不甘、绝望和无奈,成功塑造了王彩玲的艺术形象。

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是作曲家门德尔松的作品,孟德尔松擅长浪漫、抒情的音乐创作,其作品多以华丽和优雅著称于世。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是孟德尔松献给未婚妻塞西尔·让勒诺的一首歌曲,该曲旋律清新优美,节奏富有动感,描绘了宁静的月夜、美丽的百花、亲爱的人们、幸福的梦想,勾勒出了舟行水上的温馨画面,展现出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每当听到这首歌曲时人会不自觉地哼起“乘着歌声的翅膀……憧憬幸福的梦”的浪漫诗句。在影片《立春》中,导演巧妙运用这首浪漫的抒情歌曲,表现了世人对高雅艺术的无知和对另类生活的冷漠。比如,在县城的老式电影院门前,人们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露天文艺活动,在演出活动中,民族大秧歌获得了观众的青睐,并赢得了阵阵掌声,而舞蹈老师胡金泉的芭蕾舞蹈并未得到观众认可,换来了一片哄堂大笑。望着狼狈不堪的胡金泉,王彩玲心中满怀同情,等到王彩玲演唱声乐歌曲《乘着个歌声的翅膀》时,台下观众早已散去,只剩王彩玲站在露天舞台上唱独角戏。此时,天空中缓缓飘起了雪花,清凉的歌声与宁静的天空形成了强烈反差,巧妙的音画对比展现了王彩玲孤独、寂寥的内心世界。显然,《乘着歌声的翅膀》中饱含春天暖意与现实社会的寒冬凄凉有着巨大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了主人公另类的生存状态,揭示了人生理想与现实生活的巨大反差,表现了生活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乐曲《月亮颂》是作曲家德沃夏克的歌剧《水仙女》的乐曲,作曲家以高雅的旋律、明快的节奏、纯真的情感、唯美的诗意,描写了水仙女鲁萨尔对恋人深情怀念,她恳请月亮告诉她恋人的去处,让月亮代她传言“告诉他,在梦中想念我”,“告诉他,我在这里等待他”。整首歌曲旋律悠長、低沉哀怨、如凄如诉,生动展现了鲁萨尔为爱情献身的高贵品质。在电影《立春》中,导演借用了《月亮颂》的音乐旋律、情感表达、音乐形象、思想主题等,以此表现王彩玲所面临的内心冲突。王彩玲有着崇高的音乐理想,身上也散发着真诚与善良的艺术气息,她将“中央歌剧院”当成自己的童话世界,勇敢地追求这个不属于自己的生活梦想,但是她的理想却屡屡破灭。在王彩玲进京无望、爱情理想破灭时,王彩玲选择了到歌厅当啤酒销售员,破旧的歌厅、媚俗的音乐、暧昧的色彩、杂乱的音响与王彩玲对高雅艺术的追求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时《月亮颂》成了王彩玲内心情感的艺术再现,歌曲中充满乞求的音乐情感生动表现了王彩玲无助心态,凸显了王彩玲对高雅艺术的渴望。影片结尾,导演让王彩玲圆了自己的梦想,并用“立春”两字昭示了影片的深刻含义——春天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非常美好,还在于它带给你希望和未来。

电影《立春》中,声乐艺术发挥着塑造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深化影片主题等多重功效,四首声乐作品的反复运用表现了主人公孤独、无奈的内心世界,提升了影片的艺术品位,深化了影片的思想主题,实现了电影音乐与电影画面的完美结合,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同时,导演也借助声乐歌曲表现了王彩玲在追求梦想中遇到的重重艰难险阻,展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强烈的冲突和碰撞,带给观众无尽的遐想与沉思。

参考文献:

[1] 韦桂喜:《从〈立春〉谈声乐艺术对影视主题的演绎》,《电影文学》,2012年第23期。

[2] 赵品:《嘶哑的歌喉 心酸的浪漫——试析电影〈立春〉中歌曲的作用》,《戏剧文学》,2010年第8期。

[3] 孙辉:《被双重边缘化的高雅艺术:感悟电影〈立春〉中的坚强歌者王彩玲》,《电影文学》,2012年第3期。

[4] 刘宁、孙晓丹:《弹奏情感的美妙旋律——浅析歌剧音乐在〈立春〉中的作用》,《电影文学》,2008年第15期。

[5] 曲永新:《以电影〈立春〉为例探微电影音乐中声乐的艺术魅力》,《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6] 薛涛:《“声情并茂”“以情怡心”——谈歌唱中的语言和情感》,《黄河之声》,2009年第3期。

上一篇:2024年心理咨询师考试案例分析题解答技巧下一篇:生产厂长助理的岗位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