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教案

2024-05-26

《端午节》教案(精选12篇)

篇1:《端午节》教案

端午节安全教案-小学端午节教案

教案《端午节》

综合活动《端午节》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进一步了解端午节的传说及节日中的习俗,同时激发幼儿

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2、让幼儿尝试自己动手制作粽子。

活动准备:

1、有关屈原的故事传说;赛龙舟和包粽子的视频。

2、包粽子的各种材料。

活动过程:

1、出示粽子,引出“端午节的传说”。

提问:这是什么?你们吃过粽子吗?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幼

儿自由谈论。为什么大家在这段时间里都要包粽子、吃粽子呢?

介绍端午节的传说。

2、与幼儿一起观看视频,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1)提问:在端午节,人们会进行哪些活动?

(2)观看视频,让幼儿知道端午节除了划龙舟、包粽子还有其它的风俗习惯。

(3)小结:端午节是中国人特有的节日。

3、包粽子感受节日气氛

观看包粽子的录像过程,讨论:包粽子需要些什么?粽子是怎么包出来的?

尝试自己动手包粽子。端午节的由来教案..《端午节的由来》教学设计

执教:洪江市沙湾中心小学

一兵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第3—6自然段内容。

2、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屈原为了楚国的安危,为了百姓的疾苦,宁愿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

教学准备: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你们知道,这些图片画的是什么吗?这些图片与我国什么传统节日有关系? 根椐学生回答板书:30 端午节的由来

二、检查复习。

完成导学案的“课前热身”习题。

1.看拼音写词语。

qū yuán

ài dài

chuán sòng

wū xiàn

zòng zi

wú zhōng shēng yǒu

()

()

()()

()

()

2.多音字组词。

Shâáng()

强ãàng()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出示自学提示

2、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3、自主探究,完成导学案。

一、学习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1、根椐课文内容填空。

农历月日是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有、、、等。

2、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的爱国诗人,端午节已有年的历史。

二、学习第二部分 ○

学习第三自然段。从书上找到有关句子,然后填到横线上。

1、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2、屈原为什么受到朝廷中有些权贵的诬陷和楚王的疏远?

3、权贵们是如何对待屈原的?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叫“想方设法”、“无中生有”

想方设法:。

无中生有:

-。

6、欣赏屈原的爱国诗歌。

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为什么要跳江?

答:。

2、出示文中插图,问:屈原在江边伫立,万分悲愤,他的心中在想什么呢?

3、你从屈原身上学到了什么?

答:

三、学习第三部分。○

1、屈原投江后,当时的百姓是怎么做的?后来,人们又是怎么做的?

2、比较句子,说说哪一组写得好。楚国的百姓知道后,放声大哭,他们涌到屈原投江的地方想去救他。楚国的百姓知道后,放声大哭,他们像潮水一样涌到屈原投江的地方,想去救他。那怎么办呢?大家想出了一个办法。

那怎么办呢?大家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3、小组讨论、交流,订正答案。

四、教师检查小组完成情况,小组展示讨论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五、复述课文:请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

1、看板书,在学习小组内复述。

2、指名复述。

六、拓展延伸:你知道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七、总结提升,朗读课文。

1、学完这课以后,你有什么收获?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名子孙,你懂得了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八、课后检测。

附:

3910舟山沈家门小学端午节教案

题:

端 午 节

授课课教师: 李 昌 华

单位:舟山市沈家门小学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相关知识。

技能目标

1、能熟练应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

2、能对查找到的资料进行分类下载和管理。

情感目标

1、感受民族节日的浓郁文化气息。

2、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资料的搜集及分类下载;

2、主题性应用;

3、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任务驱动法;设疑教学法;竞赛游戏法;

2、自主探究;主动合作;分层教学。

四、教学过程

教 学 设 计 说 明

《端午节》这节课是浙江省《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下第三单元中的一课,第三单元主要是学习网上资料的应用,所以我给这节课设计的三维目标是:知识目标:了解端午节的相关知识。技能目标:①、能熟练应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②、能对查找到的资料进行分类下载和管理。情感目标:①、感受民族节日的浓郁文化气息。②、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根据这个三维目标,我主要设计了三个大环节,一是“走进端午”,这个环节通过龙舟赛的形式组织教学,学生在搜索过程中了解了更多的端午知识,也能更熟练的应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小组龙舟赛的进行,不仅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探究的欲望,更使小组主动合作学习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在课堂中我还强调操作熟练的学生可以找更多的端午节资料,体现了分层教学的理念。设计的第二个大环节是“整理端午”,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会分类建文件夹和分类下

载保存网上查找到的知识,建文件夹和下载保存资料这两项技能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但没有分类建文件夹的学习习惯,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先设计了一个“端午知识分类安家”的情境,通过对小王和小明安家的对比图,让学生从中体会出要养成会分类建文件夹这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分类建文件夹和下载保存网上的资料同样采用小组龙舟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积极探究和小组主动合作学习。第三个大环节是“走出端午”,这个环节是拓展应用环节,是对搜索资料、分类下载保存资料这两个技能的应用。我没有拘泥于课本给定的节日,我是通过“看图猜节日”这个游戏自然引入,在丰富多彩的节日中挑选一个学生最喜欢的,选择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搜索、分类下载保存。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体现,最后让学生小组交流自己找到的知识并向全班同学和在坐老师介绍,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了更多的节日知识,也为下节课《介绍端午节》做好了铺垫。

整堂课我以端午节的知识为主线,以小组龙舟赛为组织形式,充分调动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在技能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我还给学生准备了“帮助动画”,便于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各个教学环节之间我以游戏互动、设疑引领等方式,使得整个学习过程主题明确、步骤清晰、节奏明快。

个 人 简 介

我是来自浙江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小学的李昌华,从1996年分配至今,一直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是学校的一名专职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作为信息技术教研组长的我,能积极带头,认真钻研教材,积极备好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反思好每一堂课,在课堂中积极探索各种教学方式和方法,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比武竞赛,获得了优异成绩。1994年至1996年连续三次获市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一等奖,2001年省录像课评比三等奖,我还多次承担市区公开课任务。在上好课的同时,我还积极带头研究新课改,不断总结经验,2002年一篇教学案例《电脑小报设计》获省一等奖,xx年一篇教学案例《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意外”收获》获省二等奖,一篇论文《学习型网站的实践与研究》获省三等奖。还有多篇论文在市、区获奖。在提高自己的同时,我还非常注重对学生信息技术动手能力训练及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组织学生参加了各级各类的信息技术方面的比赛,并对学生进行了多次辅导,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连续3次辅导学生参加由省教育厅、少工委等5家单位主办的浙江省少年儿童电脑作品现场设计大赛,连续3次都获省一等奖。崎岭中心小学端午节安全教育教案

崎岭中心小学端午节安全教育教案

三班

一、主题来源:

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

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系长命缕等庆祝活动。这些活 动都适合中班的小学生来开展,既能锻炼和发展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增进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同时,端午节又有着一个有名的来历,让小学生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发他们初步的民族自豪感。为此,我结合一年 一度的端午佳节,开展相关的主题教学活动。

二、主题目标:

1、知道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乐于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乐于参与一些节日准备和庆祝活动。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产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三、环境创设:

1、科学区:投放艾草和菖蒲。陈列不同造型的香袋。

2、美工区:放置制作长命缕和纸粽子的材料。

3、阅读区:张贴有关端午节的字

条,让小学生认读。

4、表演区:提供扎头的布条和纸棒,供小学生表演赛龙舟。

四、家长工作:

1、和孩子一起收集有关端午节风俗的图片、资料,向孩子讲述端午节的风俗。

2、带孩子购买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咸鸭蛋等过节物品。

3、和孩子一起观看有关节日庆祝活动的报道。

4、参加班级的包粽子活动。

五、活动安排:

活动一

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目标: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兴趣,对屈原产生崇敬之情。

小学生表现:

当我在给孩子讲《屈原》的故事时,他们都听得非常的认真,睁着大眼睛满

脸一副敬佩的样子。当听到屈原投江的 情景时,都不约而同地发出“啊”的惊叹声和遗憾声。有的孩子还争着要把自己从家长处听到的关于端午节的来历

和风俗说出来。

活动二

艾草和菖蒲

目标:

观察艾草和菖蒲的外形,了解它们在端午节期间的特殊用途。

小学生表现:

班上有四个小学生特地让家长去市场购买艾草和菖蒲,我把它挂在教室内外。孩子们感到很新鲜,他们以前看到过,但是却叫不出名,更不知道它的实际含义是什么,所以都纷纷问我。我向他们解释和介绍了艾草和菖蒲的名称和 端午节用来辟邪的用意。对于辟邪孩子们都不太懂,但他们知道这肯定是一种挺厉害的东西,就象一把剑一样。关 于名称,有一个小学生问我:哪一样是艾草?哪一样是菖蒲?我当时一下子蒙住了,的确课前我没仔细去查过资料,于是我就请小朋友帮忙去问问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小朋友们乐意地接受了任

务,下午当大人来接孩子时,他们都 急着询问,但当时家长们也都被问住了。

活动三

粽子香袋

目标:

1、感受粽子香袋的美。

2、在探索中学习叠制锥体技能。

3、养成做事细心的习惯。

小学生表现:

生:“瞧!我包的粽子大吧。”

生:“我包的粽子可结实了。”

生:“我们的粽子五颜六色的真漂亮,啊呜!咬一口。”

„„

生:“哇!老师把我们纸做的粽子串起来了,好漂亮啊!”

生:“这个是我做的。”

生:“我的也有的,好几个呢!”

生:“我们的教室真漂亮啊!别的班级肯定没这么漂亮。”

家长反映:

当家长来接孩子时,他们走进教室就发现了悬挂在梁上的一串串粽子香袋,都说很漂亮,的家长 饶有兴趣地凑近摸摸。孩子们也非常积极地拉着大人参观自己的作品,一脸的自豪感。家长们都说班级的环境非常漂亮,非常美。辰光小学端午节假日安全教案

端午节假日安全教案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生活在幸福、温暖的家庭里,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关心、爱护,似乎并不存在什么危险。但是,家庭生活中仍然有许多事情需要备加注意和小心对待。

二、安全注意事项:

1、用电安全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中用电的地方越来越多了。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用电常识。

①认识了解电源总开关,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关断电源。

②不用湿手触摸电器,不用湿布擦拭电器。

③不随便接触电源和带电电器;不私自接电源,使用电炉;注意防火、防爆。

*发生火灾怎么办

①要打火警电话119报警,报警时要向消防部门讲清着火的地点,还要讲清什么物品着火,火势怎么样。

②一旦身受火灾的威胁,千万不要惊慌,要冷静,想办法离开火场。

③逃生时,尽量采取保护措施,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用湿衣物包裹身体。

④不随意点火,不带火种上山。

2、交通安全

①在道路上行走,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道路,要靠路边行走。

②不在路上玩耍,打闹。

③在没有交通民警指挥的路段,要学会避让机动车辆,不与机动车辆争道抢行。

④穿越马路时,要遵守交通规则,做到“绿灯行,红灯停”。

3、防溺水安全

①不私自下水游泳;

②不准私自到无安全设施,无安全防护的水域游玩活动;

③由于已经处于夏季,假期间经常有雷雨、暴雨,同学们不要

在雷雨时躲避于树下、电线杆下或其他容易引发雷电击伤的地方。

④要注意行走安全,不抄近道,不走水库边、池塘边、壕沟边 的泥泞小道,不撑伞单手骑自行车,防止摔倒掉入路沟、池塘等事故发生。雷电暴雨、台风来临时,不要外出。

4、外出安全

外出必须有家长或成年人的陪同,注意交通安全。乘车时要文明

礼让,尊老爱幼。不乘坐拖拉机、农用车等非载客的运输交通工具;

乘坐公共汽车时禁止把头、手伸出窗外,禁止尝试驾驶一切机动车。

5、食品安全

夏季天气热,要防止中暑;要注意饮食卫生,不买无生产厂家、无生产日期、无卫生许可的“三无”产品,不吃过期和霉烂变质的食物。粽子是端午节必吃的食品,近年来粽子的品种,质量,口味都提到了改善,但同学在食用的时候也不要过量,不要给自己的肠胃增加负担,以致影响自己的健康。

小结:

同学们,我们需要一个健康的身心,所以就要求我们过一种有节制、有秩序的生活。希望同学们快乐成长,健康成长。祝大家过一个健康,安全,愉快的端午节!2016、6、18

安全隐患排查:

篇2:《端午节》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安全教案端午节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大班安全教案端午节教案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受传统节日气氛,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节日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2、帮助幼儿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

3、让幼儿了解节日的由来,感受节日欢乐的气氛,一起欢度节日。

4、在活动中增长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爱好和对大自然的爱。

5、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培养幼儿初步的审美能力。

活动准备:

1、视频(端午节儿歌)

2、图片(粽子、龙舟、香囊等)

3、实物:粽子、香囊

活动过程:

一导入播放视频

1、问题导入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

幼:端午节

师:那小朋友们知道端午节我们都要做什么事情来庆祝呢?

幼:赛龙舟、包粽子、吃粽子、做香包师:哇小朋友们都知道端午节要做这么多事?那你们知不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包粽子赛龙舟呢?

2、教师讲述端午节的来历。

3教师再次提问:好了,小朋友们,听完了这个故事,你们现在知道我们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谁呀?

幼:屈原

二、给挂图选字活动。(巩固上面学的端午节知识)

1、师:在黑板上挂有关端午节的图片,请小朋友选字贴在图片的下面。

2、幼:选字活动

三、看视频,学儿歌。(再次巩固有关端午节知识)

师:教读《端午节儿歌》

五月五,端午到

赛龙舟,真热闹

吃粽子,带香包

蚊虫不来身边闹

幼:跟着老师和视频一起学习《端午节儿歌》

大班安全教案端午节教案2

活动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名称、来历和有关习俗,知道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2、通过编彩带、做香囊、画彩蛋等有趣的活动,体验端午节特有的习俗。

3、感受中国民间节日特有的韵味。

4、通过讨论,激发过节日的情感,知道要愉快、合理地过节。

5、让幼儿知道节日的时间。

活动准备:

1、flash故事《端午节的传说》、《端午节的习俗》

2、编彩带、做香囊、画彩蛋等活动的相关材料。

活动过程:

(一)了解端午节的名称及时间。

1、出示粽子实物,引发幼儿兴趣。

师: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什么?你们吃过粽子吗?什么节日的时候我们会吃粽子呢?

教师小结:五月五,是端午。端午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

(二)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1、观看端午节的.故事。

师: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故事吗?

2、提问帮助理解。

师:刚才故事里说了什么?

教师小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还要吃粽子呢。吃粽子,忆屈原。

(三)集体感知端午节吃粽子和划龙舟这两种主要习俗。

1、从幼儿自身经验来感知吃粽子的风俗。

从粽子的味道、形状、粽叶等方面让幼儿体验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

教师小结:看来粽子的味道不同,形状和颜色也有很多种呢。

2、玩赛龙舟游戏,体验端午赛龙舟的快乐。

师:端午节除了吃粽子人们还要进行一项很热闹的活动。

幼儿玩赛龙舟游戏,并分享游戏的感受。

教师小结:看来呀赛龙舟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给大家带来快乐呢!

(四)自主探索,通过编彩带、做香囊、画彩蛋等有趣的活动,了解端午节的其他一些习俗。

1、提供实物、录像等,幼儿分组探索端午节的常见习俗。

2、幼儿交流探索结果。

教师小结:这些活动不仅是为了纪念屈原,还有着人们希望一家团聚,生活美满的心愿呢!

(五)结束活动,儿歌总结。

1、教师念儿歌总结。

2、去教室里继续寻找端午节的其他活动。

活动延伸:

美工区:用彩色纸折粽子,尝试编蛋网兜。

生活区:继续学习包粽子,编彩带、做香囊、画彩蛋等有趣的活动。

语言区:讲讲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习惯与传统故事。

大班安全教案端午节教案3

设计思考

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设计并组织有关端午节的主题教育,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丰富以下主要经验:

①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

②端午节有吃五黄、挂五端以驱毒避虫的习俗。“五黄”指黄豆做的粽子、咸鸭蛋黄、雄黄酒、黄鱼和黄瓜;“五端”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

③端午节有赛龙舟的习俗。

④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

⑤端午节有许多传说、故事、儿歌,如:有关屈原的传说等。

活动目标

(1)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进一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如:赛龙舟、挂五端、吃五黄、佩香包等。

(2)积极参与调查、交流、制作、讨论等活动,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节日的经验与感受,不断丰富主题教育环境。

(3)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体验与同伴及弟弟、妹妹们齐心协力迎接挑战的快乐。

(4)通过参加节日环境创设,感受参与节日庆祝活动的乐趣。

(5)体验节日的快乐氛围。

主题活动实施概况

1、我知道的端午节

语言、社会

集体

2、包粽子

艺术

集体

3、自制香包

艺术

分组

4、折纸粽

艺术

分组区域

5、热闹的赛龙舟

语言、社会

集体

6、龙舟竞赛

健康、社会

集体

7、一起过端午

综合大带小活动

环境创设

(1)园内大厅布置“赛龙舟”的场景;

(2)班级中陈列幼儿收集的与端午节有关的物品,悬挂艾草、粽子、鸭蛋、香包等;

(3)各班以端午节为主题更换主题墙饰,展示幼儿参与端午节活动的全过程及在活动过程中的发现、收获与体验:①中、大班可以以“我的调查”、“我的发现”等为标题展示幼儿端午节活动进展情况,如:有关端午的问题以及对端午的传说与习俗方面的调查资料等;②小班则可以以“我们在端午节里”为题展出幼儿的活动情况;

(4)区域中提供与主题相关的操作材料,如:①图书角:提供有关端午节的图书、图片,供幼儿欣赏、阅读;②体育角:提供“赛龙舟”游戏所需的竹竿、彩条、纸棍、小旗等,供幼儿游戏;③动手区:中、大班提供纸、线等材料供幼儿尝试包粽子、缝香包、编鸭蛋网,小班提供油泥让幼儿尝试自制绿豆糕、鸭蛋。

篇3:端午节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 , 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起源说法众多, 其中以纪念屈原的说法影响最为广泛。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大夫, 伟大的爱国诗人。公元前278年, 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 心如刀割, 于五月初五, 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 抱石投汨罗江自尽, 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死后, 楚国百姓异常悲痛, 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 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 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 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 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 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 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 外缠彩丝, 发展成棕子。

以后, 在每年的五月初五, 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以此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篇4:漫话端午节

端午节每个名称都有它的来历。

天中节 在吴自牧写的《梦梁录》里说道“五月五日天中节”。

浴兰令节 在《梦梁录》中曾记述:“仲夏一日,禁中宰执以下公服罗衫。五日重五节,又曰浴兰令节。”

女儿节 相传汉朝时有位著名的孝女名叫曹娥,在她14岁时,因父溺死于今日浙江省境内的一条江中,尸体沉没于江底,她沿江号哭七日,在极其悲痛的情况下,于农历五月初五日投江而死,其尸负父尸而出。当地人为了永远纪念她,教育人们尊老爱幼,继承和发扬这一美德,便把此江命名為曹娥江,并立碑纪之,把曹娥死的这天,定为女儿节。

端阳节 据《月令广义》载:“五月初五端阳节。”由于“午”时,正值烈日当空,阳光灿烂,故名为“端阳”。

蒲节 《幼学句解》称“端午是为蒲节”。昔日端午节用菖蒲泛酒以辟毒,故云蒲节。

千秋节 在洪迈《容斋随笔》卷一述:“唐玄宗八月五日生,以其日为千秋节。”另据宋璟《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云:“月惟仲秋,日在端午。然则凡月之五日,皆可称端午也。”

午节 按照农历以地支纪月的方式:正月为寅月,二月为卯月,三月为辰月,四月为巳月,五月为午月……因为节日是处在五月,故称“午节”。

重五、重午 端午节这天,正逢月日均为五,“午”与“五”既同音又通用,所以称“重五”或“重午”。

端午、端五 “端”是开始,也可以说是初的意思,“午”是五的顺号,“五”与“午”既同音又通用。所谓端午,也就是初五。《风土记》有云:“仲夏端午,初也。”

在我国民俗中,端午节这一天,人们总习惯吃粽子、饮黄酒、佩戴香包,用艾叶熏房子、插柳、插艾;临河傍水的地方,还举行龙舟竞渡等活动。在这每项活动中,又都有它的含义。

吃粽子、饮黄酒、赛龙舟的习俗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屈原是楚国的三闾大夫,他为了挽救国家,多次向楚王提出改革内政外交的意见,楚王不但不听,反撤了他的职,并赶他出京城。后来,秦国攻破楚国京城,屈原觉得自己的一切希望都破灭了,于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跳进了今日湖南省境内的汨罗江,以身报国。当地人闻讯后,争先恐后划着船去抢救,但迟了一步。人们敬仰和怀念他,便把他投江这天,定为端午节。2 000多年来年年纪念,代代相传,绵绵不息。据传,屈原投江以后,沿江群众把米、粽子和黄酒投洒在江里,一方面祭祀他,一方面喂鱼和蛟龙,希望他们吃米或粽子,不要伤害屈原的尸体。端午节赛龙舟,也是屈原投江后沿袭下来的,意在表达和重现当时人们抢救屈原的情景。

端午节的清晨人们习惯拿上镰刀到野外割艾、割柳条,回来插在自己房檐下或门窗上,有人说,此风俗是为了蒙蔽天官,让他们误认为凡间疾病横行,门上和窗口都长满了野树,便不再打发病魔下凡。

端午节除纪念屈原、曹娥外,还有几种说法。第一说,认为端午节是庆祝唐玄宗李隆基的生日。第二说,认为端午节是龙的生日,来源于吴越一带人民原来举行图腾祭的节日。第三说,认为端午节是纪念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的。第四说,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第五说,认为端午节南、北方意义不同,南方纪念屈原,北方则是踏青春游的节日。第六说,认为端午节的许多习俗都是为了镇妖避邪。第七说,认为端午节是在纪念沔阳的四位劫富济贫的豪杰。

篇5:端午节教案

学习朗诵童谣,感受童谣表现的端午划龙舟的民俗风情和热闹的节庆气氛。

感受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组合节奏,尝试配上打击乐表现划龙舟的欢乐情景。

活动重点

学习朗诵童谣。

活动难点

学习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组合节奏。

难点剖析

两种节奏型的结合让孩子们对节奏有些混淆。

活动过程

一、讲讲端午节及划龙舟

提问:哪一天是端午节?端午节有哪些习俗?那一项活动最热闹?

人们是怎么划龙舟的?

人们在划龙舟时,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二、欣赏童谣

1、欣赏童谣并讨论

2、感受童谣的节奏

3、学习打节奏

三、学习朗诵童谣

1、配上节奏朗诵童谣

2、游戏:划龙舟、赛龙舟

活动反思

篇6:端午节教案

1、学习课文第3—6自然段内容。

2、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屈原为了楚国的安危,为了百姓的疾苦,宁愿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

教学准备: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

教师:你们知道,这些图片画的是什么吗?这些图片与我国什么传统节日有关系? 根椐学生回答板书:30 端午节的由来

二、检查复习。

完成导学案的“课前热身”习题。

1. 看拼音写词语。

qū yuán ài dài chuán sòng wū xiàn zòng zi wú zhōng shēng yǒu

( ) ( ) ( ) ( ) ( ) ( )

2. 多音字组词。

Sháng( )

盛 强àng( )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出示自学提示

1

2、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3、自主探究,完成导学案。

一、学习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

1、根椐课文内容填空。

(1)农历( )月( )日是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有( )、

( )、( )、( )等。

2、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的爱国诗人( ),端午节已有( )年的历史。

二、学习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 ○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从书上找到有关句子,然后填到横线上。

1、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2、屈原为什么受到朝廷中有些权贵的诬陷和楚王的疏远?(在文中画出相应的句子)

3、权贵们是如何对待屈原的?(在文中画出相应的句子)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叫“想方设法”、“无中生有”

想方设法: 。

无中生有: - 。

6、欣赏屈原的爱国诗歌。(见课件)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 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为什么要跳江?

答: 。

2、 出示文中插图,问:屈原在江边伫立,万分悲愤,他的`心中在想什么呢?

3、 你从屈原身上学到了什么?

答:

三、学习第三部分。( 第5--6自然段) ○

1、屈原投江后,当时的百姓是怎么做的?后来,人们又是怎么做的?

2、比较句子,说说哪一组写得好。

2

楚国的百姓知道后,放声大哭,他们涌到屈原投江的地方想去救他。

楚国的百姓知道后,放声大哭,他们像潮水一样涌到屈原投江的地方,想去救他。

那怎么办呢?大家想出了一个办法。

那怎么办呢?大家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

3、小组讨论、交流,订正答案。

四、教师检查小组完成情况,小组展示讨论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五、复述课文:请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

1、看板书,在学习小组内复述。

2、指名复述。

六、拓展延伸:你知道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七、总结提升,朗读课文。

1、学完这课以后,你有什么收获?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名子孙,你懂得了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篇7:端午节教案

1.认知目标: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 和来历。

2.能力目标:活动中能大胆表达自己意见。

3.情感目标:喜欢和老师、小朋友一起玩玩、尝尝,共享 节日的快乐。重难点:

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活动准备:

粽子、艾蒿、荷包、五彩线、端午节图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端午的由来。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端午节)你们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那我们一起来听听端午节的由来,好吗?

二、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谈谈端午的习俗。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班的门上挂的是什么呀?(菖蒲)那为什么要挂艾蒿呢?(因为端午节要到了,挂艾蒿是端午节的习俗)小朋友们,你们知不知道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呢?

(1)挂艾叶菖蒲:艾草和菖蒲中都含有一种叫芳香油的东西,可以用来杀虫防病虫害,它的香气可以起到净化环境、驱虫祛瘟的作用。

(2)赛龙舟:屈原投湖自杀的时候呢,有许多人划船去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可是却没有能够把屈原就上来,后来每年五月五日就用划龙舟来纪念这件事。

吃粽子:屈原死了之后,人们怕河里的鱼虾把他的尸体吃掉,就将糯米包在粽叶中,投到河里喂鱼。

(3)佩香包:端午节的时候小朋友们都要戴上香包,驱邪之意,香包里面放了很多想香料,闻起来香香的,香包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颜色,可以挂在脖子上,也可以带在手腕上,好看极了!

(4)五彩绳:在端午节人们编各种彩色的带子挂在手上,很好看又有吉祥的意思。

三、学习儿歌《五月五》。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端午节的儿歌--《五月五》。五月五,是端阳,插艾蒿,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四、吃粽子

(1)观察粽子的外形和颜色。

师:今天老师也为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的粽子,请你拿一个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小结:粽子的形状真有趣!

(2)认识粽叶。

师:粽子的形状真有趣,我们来闻一闻,香吗?你们知道这阵清香,来自哪儿?是从粽子外面的这片叶子上散发出来的,它叫粽叶。

(3)幼儿品尝。

师:你们吃过粽子吗?你吃过哪些粽子?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很多的粽子,我们来吃吃看,跟你吃过的一样吗?

(4)幼儿讲述粽子的馅及它的味道。

小结:原来粽子的品种这么丰富啊!活动延伸:

篇8:韩式端午节

我和韩国的朋友从首尔驾车出发,三个多小时后就到了江陵市区。端午祭的主要活动都在端午场举行,端午场是沿河两岸搭建的舞台和帐篷,绵延一公里左右。

朋友告诉我,端午祭的祭祀仪式,从四月初五的“谨酿神酒”开始,到活动结束后“送神”,要历时一个月之久。主要的祭祀活动,则集中在五月初四到初七,初五被称为“上日”,意思为神的日子。

祭祀仪式分“儒教式祭仪”和“巫俗祭仪”两种。儒教式祭仪以政府官员或有名望的人奉读祝祷词的形式进行,祝祭的内容主要是为民祈福。我们到达的时候,正好赶上儒祭之后的“巫俗祭仪”。“巫俗祭仪”内容丰富多彩,其中的“官奴假面具”最具特色,据说它是韩国现存的唯一一种无声假面具表演,而且只能在江陵端午祭中才能观赏到。

我们刚好赶上了“官奴假面具”表演。只见演员们穿着演出服戴着面具,通过生动传神的肢体语言,向观众诉说着一对贵族夫妻的爱情故事。我正沉浸在引人入胜的剧情里,穿着白衣、戴着黑色尖帽子、拿着扇子的演员走过来,伸手拉我上台与他一起表演。我随着演员的手势,和着乐师的节拍,笨拙地跳起了滑稽的舞步,惹来观众善意的笑声。表演的结局是欢天喜地大团圆,演员卸下面具谢幕的时候,我发现所有的演员都是女的。

除了“官奴假面具”表演,端午场还有城隍祭祀、四物农乐表演、跆拳道表演、摔跤比赛、荡秋千……在临时搭建的市场里,我们还买了一些手工制品。看完了假面具表演,我们就在各个表演场所和摊点之间马不停蹄地穿梭,不久就觉得饥肠辘辘。端午场里吃饭的地方不少,有韩国料理也有中式面馆和西餐厅。我们找了一家韩国料理用餐,饭食很是美味,价格却有些贵。

天色渐晚,我们启程回首尔。回首端午场,我觉得和我们的庙会有些相似。江陵的端午祭,除了与我们的端午节是同一个时间,节日习俗却与我们的赛龙舟、吃粽子大相径庭。

然而,不论是韩式端午节还是中式端午节,都是民众通过一些民俗活动来传承文化,感受生活乐趣的方式,都值得保护和弘扬。

篇9:端午节教案

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组织本次端午节的节日教育活动,是为

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

情感,丰富以下主要经验:

1、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2、端午节有赛龙舟的习设计思路:

俗。

3、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氛围。

2、喜欢和老师、小朋友一起玩玩、尝尝,共享节日的快乐。活动准备:粽叶、糯米、棉线、熟粽子。活动过程:

一、出示实物“粽子”,知道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激发活动兴趣。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好吃的东西?(粽子)粽子

是什么样子的?闻起来有什么味道?

二、品尝粽子,并讲述。

1、认识粽叶。粽子的形状真有趣,我们来闻一闻,香吗?你们知道这阵清香来自哪儿?

是从粽子外面的这片叶子上散发出来的,它叫粽叶。

2、幼儿品尝。你们吃过粽子吗?你吃过哪些粽子?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很多的粽

子,我们来吃吃看,跟你吃过的一样吗?

3、幼儿讲述粽子的味道。

三、了解粽子的制作过程。

1、知道材料的名称,了解其用途。教师:你们知道包粽子除了粽叶还需要哪些材料呢?怎么包?

2、观察老师包粽子的过程。

四、故事欣赏

1、你们知道端午节这一天为什么吃粽子吗?我们一起来听一段故事,听完

你就知道为什么?

2、幼儿欣赏故事内容。

五、教师总结

篇10:端午节教案

设计背景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和小朋友的交谈中发现,小朋友只知道到了“端午节”要吃粽子,而对“端午节”的来历及独特的风俗习惯比较模糊。《纲要》要求“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端午节”活动正是进行这方面教育的好教材。因此,我结合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 设计了 “快乐的端午节”的教育活动 活动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名称、来历和有关习俗,知道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2、学习童谣,尝试两两玩童谣的乐趣

3、体验中国民间节日特有的韵味,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产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活动准备:

flash故事《端午节的传说》、PPT《端午节的习俗》 活动过程:

一、、出示粽子,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1、(播放课件一)导入课题:这是什么?(粽子)你们吃过粽子吗?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肉粽、红枣粽、豆沙粽.....)

2、教师小结:在中国有一个专门吃粽子的节日叫“端午节”,五月五,端午节。

3、“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观看一个端午节的古老传说”(播放flash故事《端午节的传说》)提问:①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②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③屈原死后,老百姓是怎么做的?(把糯米包在粽叶里投入江中喂鱼虾,鱼虾吃饱了就不会伤害屈原,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的包粽子)

二、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端午节是我们中国特有的节日,除了包粽子还有很多很多有趣的风俗习惯呢,来,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吧。

1、(播放课件二)咸鸭蛋:看,这是什么?你吃过咸鸭蛋吗?味道怎样?(香香的,油油的)

2、(播放课件三):看,奶奶在干什么?(挂艾草)为什么要在门口挂艾草?(可以驱赶蚊虫)

3、(播放课件四)香包:这是什么?端午节时小朋友身上为什么要挂香包?(保平安、保健康、辟邪)

4、(播放课件五)赛龙舟:这么热闹,人们在干什么?(划龙舟比赛来陪伴孤独的屈原)

教师小结:原来端午节里人们会进行许多有趣的活动,如挂艾草、戴香包、吃咸蛋、赛龙舟、吃粽子等等。

三、(播放课件六)学习童谣

1、老师把端午节的风俗习惯编了一首好听的童谣,名字叫《话端午》,请你们来听一听,(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小香包胸前挂,编个网放咸蛋,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喜洋洋。)

2、幼儿跟师读一读

3、分角色朗读:男生读前半句,女生读后半句童谣

4、老师示范玩童谣游戏一遍,最后“石头剪刀布”决胜负

5、幼儿两两面对面玩拍手童谣,5、请若干幼儿演示童谣游戏

四、幼儿共同分享、品尝粽子,体验吃粽子过端午的快乐 教师小结:

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是我国特有的节日,我为我的国家感到自豪。活动反思:

篇11:《端午节》教案

相关背景:

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饮雄黄酒:

雄黄本属矿物, 含有三硫化砷成分,与酒混合。即成雄黄酒,用以驱虫解五毒,小儿涂于头额。耳鼻,手足心。 并洒墙壁问, 以法诸毒。流传民间之《白蛇传》故事,即是以雄黄酒解蛇虺诸毒,而现白蛇原形。此种习佰,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

为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 穿新衣, 在中午一时左右, 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人群,手抱花草, 非常快乐。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老年人称为“游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头就不会获得吉利。

赛龙舟:

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篇12:端午节“起源”

传统文化认为,人类是大自然所化生。《易传·文言》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要相互适应,相互协调。

“节”是天地时气的交合之处,是“天”“地”日月的节奏,那么,也应当是“人”的节奏,是连通自然节律与人生节律的“节点”。大自然有阴阳,人也要讲究阴阳的消长平衡。按“天人相应”的精神,人体也应适应大自然的节律。

中国传统节日便在这“天人协调”的主导观念中氤氲化育而成。

邻近夏至,白昼在一年中达到最长。这日阳气最旺,阳极会伤身,需要避毒。《礼记·月令》说:“仲夏,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仲夏天气日益湿热,又值汛期,百虫和细菌繁殖快,疫病易生,人们需要一个全民的迎夏“卫生防疫节”——端午节。

在古代物质条件下,端午节时,人们会洒扫庭院、铲除虫菌孳生地,用雄黄水、雄黄酒消毒,佩戴防疫健体的各种香囊荷包,集各种药材备用,烧药草汤洗浴……

富有民俗特征的还有“艾虎”和“蒲剑”。艾,入中药可以祛寒湿,干艾搓成绳点燃可以驱蚊蝇,艾绒做成炙条可以治病。将艾叶剪为虎形,或将艾叶贴在虎形彩纸上,就叫“艾虎”,人们佩戴或张挂,祈以避邪驱瘴。蒲,即菖蒲,含挥发性芳香油,叶子中间有脊线,状如宝剑,用菖蒲作剑,或插或贴于门楣。“蒲剑”可以散发芳香,清除污浊空气,还可通窍醒脑,驱赶飞虫。这些都是利用自然资源防疫防病。

注入屈子精魂

中华传统节日的规律为“因天人相应而立,孕人文精神而丰”。

传统节日节俗虽可溯源至原始社会部落某些遗风,例如,清明节前寒食是先民换季改火的遗风,端午节的龙舟与水网地区先民(如吴越族群)对龙图腾的崇拜和祭祀有关。然而,风俗一旦形成,便有其自身的生命流程,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环境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后人往往模糊了先民的意图,据自己的时代意识和地域特征,作出合乎己身的解说。

因地域有异,各地区“解说”往往与本地先贤挂钩。如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包粽子”,楚人挂上屈原,吴人挂上伍子胥,越人挂上越王勾践或孝女曹娥,湘西和桂林等地挂上伏波将军马援……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在节日习俗中得以传扬。

经过历代的选择,纪念屈原之说越来越突出,甚至被说成是端午节“起源”。纵然不是“起源”,但中国人民选择屈原仍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屈原是中华民族的一位伟大诗人,以自身高洁的人格谱写了伟大诗篇:“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不仅“太息”,而且“掩涕”,爱得深沉!这就是爱国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求真理,矢志不移,求索不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高洁的人格,不与卑鄙者同流合污,不受恶浊世风习染,坚守节操,宁死不污,身殉理想,九死不悔。

这样的诗句千年传颂,融入在节日的习俗中,参与铸造着中华儿女的民族性格。

既是诗人节又是体育日

屈原精神成了端午节的“节魂”,因此,端午节又称为“诗人节”。端午节前后,报刊、网络等媒体涌现出许多好诗歌。为继承端午节的优良传统,发扬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举办各种层次、各种规模的“端午诗歌朗诵会”“端午诗歌大赛”,既合传统又合时宜。

端午之另一项重要习俗——划龙舟,由远古龙图腾而来,又演绎出追悼屈原的文化意义,在水网区域形成盛大的娱乐竞技活动。代表各乡、村、单位的龙舟间开展竞赛,成千上万的群众沿水呐喊助威……群众的热情得到极大调动,集体荣誉感得到极大激发,齐心协力、奋勇争先、拼搏向上的昂扬精神得到彰显。

端午节逐步成为了“龙舟节”“民俗体育节”。

上一篇:建筑施工企业用工劳动合同下一篇:关于一个拥抱600字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