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中 刘晓璐——听课收获

2024-04-23

83中 刘晓璐——听课收获(通用2篇)

篇1:83中 刘晓璐——听课收获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沈阳市83中 刘晓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句话出自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也是此次一中语文基地学习自己收获的一句话。我想陈珉老师在本节课的最后送给大家这句话,是想给学生一种意识和一种态度:观察事物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充满热爱,才能有感而发。那么,之所以用这句话作为题目,我想对于自己今后的学习和教学工作,我更需要这样一种意识和态度。

这学期,有幸参加了在沈阳市第一中学举办的第四期语文学科基地培训活动,对于正在语文教学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这样的观摩学习使我产生了很大的思想震动,当然收获也很多。今天聆听了一中高三两位老师的常态课,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堂让我对高中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刻地了解,每一节课都让我有所收获。这次听课对我来说是次提高,也是促进。我谨将自己的所得所获所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

一、选择教学素材(选题)很重要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的教学素材对于教师课堂形式的展开和课堂效果的提高至关重要。如何选择精当的例题作为教学素材,两位老师给予了最好的诠释。正如陈珉老师所说:“选题是个艰苦的过程”,我想这个过程需要的是“时间”,靠时间的累积和岁月的沉淀,不断的实践、淘汰、保留,最后成为适合教学的精当例题,这其中的艰辛恐怕只有选题人自己才能体会吧。两位老师选的题具有典型性和全面性,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准确地抓住知识的关键点,老师更能够游刃有余,将知识要点传达给学生,条分缕析,足以见得两位老师“备课”的功底。

二、学生的思维在流动

听课中,我看到了学生们眼光深邃,充满力量。这样的课堂怎能不高效?内心的“羡慕”之情油然而生。羡慕能有这样的学生,羡慕这样的课堂。首先,每一个学生都是有任务的学习,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努力思考,解决问题。其次,学生讨论充分,扎实的基本功使得在短时间内就能够解决问题,理解能力强。再次,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够及时提出疑议,表达自己的看法,能说、敢说,会说,表达能力强。学生内在思维的流动通过外在的参与和表达呈现出来,我想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三、课堂本色显朴实

两位老师气定神闲,游刃有余。朴实自然的课堂形式,言简意赅的问题预设,扎实清晰的要点讲解,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还原了课堂本色。

听了陈珉老师的诗歌鉴赏课,我想到用这样三个词来形容他的课堂:“流畅”、“实用”、“有收获”。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陈老师首先从整体上把诗歌的知识体系呈现出来,脉络清晰。并结合近3—5年高考试题,分别从本质、考题、命题、考纲和学生等5个角度切入,导入不突兀,引人入境。让学生把握诗歌考察角度,并抓住了学生的最大困惑,即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何快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复习时能够有的放矢。其次,陈老师教学功底扎实,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让人为之赞叹,带领学生深入其境,引领学生体会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再次,陈老师在知识的讲解上注重知识的迁移和扩展,举例讲解,举一反三。讲解时结合课本知识,让学生迁移已有的知识储备,解决新问题。渔父与屈原的一段对话,信手拈来,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彰显出陈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人文底蕴。陈老师在讲解第8首诗的时候,特意叫起了平时不爱举手的学生,这样一个细微之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看出陈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注重细节,关注每一个学生,并且了解每一个学生。这样的一个提问,我想,会给那名学生带来莫大的自信和鼓励。最后一点是板书设计新颖、清晰,字如其人,帅气。以情感为中心,影射出由标题、作者、注释、情语这4个显性信息和事物、意象、典故、题材这4个隐性信息构成的8个方面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一目了然,记忆犹新。

而听了张宇庚老师的文言翻译课,我想到的是用这样三个词来形容他的课堂“扎实”、“幽默”、“不拘小节”。

“面对高考,我们最主要的任务是拿分!”张老师如是说。那么,要怎样拿分?张老师提到了“饭”与“药”的关系。什么是“饭”?“饭”就是功底,高

一、高二的学生需要的是“饭”;那什么是“药”?“药”就是技巧,高三的学生更需要的是技巧。如此形象的比喻、诙谐的语言,向学生道明了语文学习中扎实功底的重要性和运用技巧的辅助性。在张老师的课堂上,我发现他非常擅长并注重语言的运用,极其幽默、风趣。学生们非常喜欢这样活泼的授课方式,整个课堂欢乐愉悦,让我们听课老师也陶醉其中、乐在其中,很轻松。张老师在课前成语练习环节,注重对学生扎实基本功的培养,通过分析文言文出题的固定模式,引入本节课教学目标,衔接自然、流畅。讲解过程中,充分与学生互动,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举例经典,注重知识迁移与拓展,经验丰富。张老师在讲到“字义可以从字形总结”这个技巧时,我也有同感,这是一个对于学生来说很受用的猜词义方法,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记得在讲《项脊轩志》一课时,讲到“诸父异爨”时,学生认为“爨”字很难写,并且不知道它的意思,我在讲解时说了一句话:“一个铜做的锅放在灶台上,而灶台里用大火烧着木头。”从字形角度来解释这个字,学生兴趣浓厚,记忆深刻,过目不忘,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而今天听张老师讲“教”这个字,更是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重新的认识:“老师应该教技能,提供一种生活技能,让学生能够生存。”我想,这才是教师的使命所在吧。

最后,用一句话来形容两位老师精彩的课堂:朴素的美、扎实的美、简约的美!

总之,这次听课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更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语文教学的多彩变化。以人为镜,能够体察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听课已经结束了,但是我的工作还在继续,我的努力不能停止。通过听课,学习两位老师的长处;通过听课,反思自己,才能不断进步。而今,“如何守住我们的语文课堂?怎样与学生建立交流,让学生参与进来?怎样把语文课上的有意思、有意义、有价值?”包涛老师的这些活仍如在耳畔,记忆犹新。我想,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时刻思考的问题。

篇2:在听课中收获在评比中成长

关键词:听课,收获,成长

在前段时间, 我非常荣幸的担任了我市首届优质课暨省优质课选拔大赛的评委, 与其说是当评委, 倒不如说是一名学习者。通过到兄弟学校听课, 有收获的喜悦, 有评委间交流的提升, 也有对课堂教学的反思。现将本次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感与大家一道分享。

怀揣着沉甸甸的收获回来, 我的心仍在那充满温情、充满睿智、充满灵动的课堂中陶醉。九天的时间, 实实在在的听了五十五节课。从每一节课中都感怀着不同的启迪和心动。下面, 我将从两方面与大家分享我的收获。

1 总体听课的体会

时下, “课程改革”成为教育界出现频率非常高的“流行字眼”。对我们教师而言, 课程改革是一个宏观的大背景, 而课堂教学则是我们身体力行去解读其内涵的微观世界。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我市各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呈现出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鲜明特征。五十五位教师的授课也体现了“课程改革”后的异彩纷呈。既有大方向上的共识性, 又有“我的课堂我做主”的独具匠心。五十五节中职文化课使我受益匪浅, 下面我就从评课的六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1.1 教学目标。

绝大多数讲课教师能将教学目标的设立一改往日的“假大空”,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既具有科学性又不乏实效性的具体目标。尤其明显的是能够将重心由原来的知识目标逐渐迁移到技能目标上来, 这一点, 从根本上说是完全符合职业教育领域的需求的。如果还只停留在侧重知识目标的完成, 那就还是普教的授课思维, 难以适应中职教学改革的需要。

1.2 教学内容。

教材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物化成果。新版教材更加注重了文化课的实用性, 以及它作为基础工具学科为专业课服务的理念。大多数参赛教师通过解读“课程改革”的内涵, 注意了这一点, 因此在课程的选取以及授课的切入点方面和最终要达到的技能目标方面, 都进行了认真设计。多数的参赛教师能将本学科巧妙地结合专业课和生活常识方面的知识, 让学生不再感到中职文化课没有用, 而是实用、有趣, 从而激发他们对文化课知识的渴望。比如一位参赛的数学老师, 在讲《角的概念》一课, 当她讲到正角、负角和零角时, 引入了用扳子旋螺母的例子和车床的车刀车零件旋转角度的问题以及时钟如何调快或慢的问题。还有一位数学教师在讲《指数函数的应用举例》一课时, 每一个例子都离不开生活和生产实际应用。她以第六次人口普查为话题, 引导学生体验人口增长率和负增长率, 最终总结出指数函数的表达式及其性质。在练习环节, 她又以房价的增长率以及她学校购进的尼康DTM302全站仪, 使用折旧问题为例, 自然引导学生应用指数函数的表达式。同时, 又渗透德育教育———告诉学生要爱护身边的实训设备。

1.3 教学程序。

很多教师教学设计独具匠心, 思路非常清晰, 课堂结构非常严谨, 时间安排也很合理。设计理念立意深远,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重在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 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 学有所获。注意知识讲授的同时, 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师生共同创设的学习环境中平等交流, 共同探究, 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 符合中职学生的学习心理。

1.4 教与学的方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亲切的态度是种子, 老师是阳光, 学生是土壤。”要想让你开垦的土地硕果累累, 就一定要营造一个平等和谐, 融洽温馨的课堂氛围。有了好的氛围, 就要对不同的授课内容采用不同而有效的教学方法。要将有效教学的思想贯彻你课堂的始终。教学方法实用有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实现你的教学目标。否则, 设计思路再新颖, 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那也不能算是一堂好课, 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我听过这样一堂体育课:教师讲的内容本来是很新颖, 同学又乐于参与的, 可是教师没有运用灵活而有效的教法, 教态和语音一直是很沉闷的, 一群活泼好动的学生也就“配合”着“死气沉沉”, 有趣的内容并没有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谈不上良好学习方法的形成, 乃至于学生练习时频频摔跤, 险些受伤。教法运用得当, 才真正能使学生乐学, 即使教师的教法略显稚嫩, 但能激发学生兴趣, 乐于做课堂的主人, 也不失为一种成功。

1.5 教学基本功。

应该说绝大多数参赛教师有着扎实的基本功, 教态亲切自然, 语言生动活泼, 板书规范美观, 能熟练应用多媒体教学, 对教学突发事件有较强的应变和调控能力。有些老师在课堂上的激情朗诵、对角色的倾心演绎, 甚至与学生一道大声歌唱、尽情的舞蹈等都体现了大家的基本功底与才能。比如说某些教师就有非常良好的台风, 很压台, 并且语音语调总是不徐不急, 非常引人入胜。但遗憾的是, 也有一些参赛教师板书随意性强, 语言不严密, 组织教学不到位, 课件操作有失误, 教案不规范且有错别字等等, 这些严重影响了授课效果。

1.6 教学效果。

五十五位参赛教师多数都能完成教学目标, 整堂课的信息量适度, 训练量适中, 很符合中职学生认知水平。但是并非所有教师都能注意教学实际是双边活动———任凭你教师讲得再好, 设计再完美, 调动不起学生, 学生不买账, 那么教学效果又怎样体现呢?不客气的说, 这样的设计是徒劳的。有这样一种说法, 大家不妨和我一起琢磨其中的道理:在课堂上流汗的不应是教师, 应该是学生。

2 我校的特点

在“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的指引下, 我校的教学已具有自己的一些鲜明的特点。本次优质课活动则更体现了“课程改革”在文化课领域的革新。很多老师都听了我校其中四位老师的课, 她们的课都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她们有着扎实的基本功, 很高的个人素质, 在教学方法上又都有各自独到之处, 都能将技能的培养作为主要的目标去完成。我校语文老师的《雷雨》人物分析的生动透彻, 语言功底深厚, 饱含感情与学生分角色朗读又体现了她的艺术表现力;英语老师良好的教态、多样的课堂活动体现了她新颖的设计理念;还有一位数学老师虽然年轻, 但却是“身经百战”的老兵, 在各级各类的比赛中她成长迅速, 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风格;而另一位英语老师更是沉着老练, 她的课堂活泼中不失沉稳, 游戏中不忘落实, 达到了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同时, 这也是她自己在教学方法上取得的一次重大突破。

在今年的说课大赛中, 我也有幸担任了评委。聆听选手说课的同时, 我亦仔细琢磨我校的每位选手的优势与不足。无论是优质课还是说课的评比中, 我都感觉我们学校老师的个人素质很高, 可塑性很强, 也富有创新精神, 我们的课件制作水平要明显高于其他学校的整体水平, 教案设计美观规范, 将音乐引入到非艺术课堂是我校的一个特色, 每节课后的教师寄语则更是体现了我校老师对学生润物无声的爱, 这些具有我校特色的先进经验都需要我们继续保持和发扬。但是, 我们也要在师能底蕴方面进一步加强自己, 丰富自己, 让自己的课更加有内涵;在工作中要注重研究 (教材、教法、学生等) , 不要光为了完成某个教学任务而教学, 要把有效教学思想贯穿于你的整个教学中。目前, 我校的文化课普遍存在“为专业课服务”理念渗透不够的现象, 这更是我们在教研活动时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还有一些教师主动参与意识不够强烈, 要知道“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纵使你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 读了上百遍, 也不及你参与一次教学活动得来的真实、有效。所以建议大家今后要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学活动。

3 结论

上一篇:画小草教案下一篇:白毛女剧本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