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律处分条例心得

2024-04-17

纪律处分条例心得(精选10篇)

篇1:纪律处分条例心得

学习党委中心组第四次学习内容和于场长讲话心得

四方山农场小学

杨利

近日,我对党委中心组第四次学习内容和农场于场长的讲话进行了全面的学习。8月26日,中共中央印发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这是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对条例的第二次修订。对我们广大党员同志来说,《条例》的修订使我们在党性修养上得到了又一次提高。

通过学习,我充分认识到,党的十九大把纪律建设纳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在党章中充实完善了纪律建设相关内容,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用严明的纪律管党治党的坚定决心。新修订的《条例》,是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具体要求,也是从严从实贯彻党章要求、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我们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当下,我党强调将政治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重要位置,但思想、组织、纪律、作风建设也要全面推进,制度的篱笆要扎紧。作为一名农场的领导干部,我要以身作则,贯彻落实于场长在讲话中提出的六点要求,自觉遵守《条例》中规定的内容,绝不触碰“红线”。

第一,要勤于学习,增强政治敏感性。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思想境界,筑牢思想防线。作为党员干部,要适应工作的需要,高度重视政治学习、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把握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努力培养学习的习惯,增强自身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

第二,要时常自醒,自警自励。要正确看待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明白要时刻把握好自己,在工作取得了成绩的时候,不要头脑发胀,不要把自己凌驾于组织之上,要时刻提醒自己,用党的纪律约束自己。

第三,要规范行为,作好表率。廉洁自律是一个党员、一个干部应该具备的思想品德修养,也是基本的行为要求。既要以身作则、作好表率,又要规范行为、认真负责,切实抓好本职工作;既要管好自己,又要管好自己家属和身边的人,用法律和纪律约束自己的行为。

总之,通过最近的学习,我深刻明白在严格的党纪约束下,自己应该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广大党员干部该如何贯彻落实党的纪律建设,自身的党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真是受益匪浅。

篇2:纪律处分条例心得

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加强纪律和规矩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新修订的《准则》和《条例》,主旨更加鲜明,内容更加科学,指向更加清晰,要求更加具体,实现了党内法规建设的与时俱进。一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既充分汲取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我们党一贯的管党治党思想体系和优良传统一脉相承,又着眼新的历史条件,充分吸收党的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新形势下从严治党规律、执政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实现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从理论到实践的一次重大突破。二是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统一。既坚持问题导向,直指现阶段管党治党、特别是纪律规矩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除弊革新、正本清源,又充分体现了纪法分开要求,实现了与其他党内法规制度相协调、与国家法律相衔接。三是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既言简意赅、内涵深刻,又务实管用、具有极强的可执行性。《准则》树立的“高线”看得见、够得着,《条例》划定的“底线”清晰明确、一目了然,为党员干部树立了“航标灯”、筑起了“防波堤”、拉起了“警戒线”,为各级党组织履行管党治党责任提供了重要制度遵循。中央同时颁布的《准则》和《条例》,一个重在立德,一个重在立规;一个标注“道德高地”,一个开列“负面清单”;一个注重自我提升,一个注重惩戒约束,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体现了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整体思考和系统谋划,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明制度于前,重威刑于后”。党内法规制度生命力在于落实,约束力在于执行,威慑力在于从严。贯彻执行法规制度,根本和关键就是做到真刀真枪、实管严管。必须把从严贯彻执行《准则》和《条例》作为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具体体现和具体行动,切实扛在肩上,着力落到实处,让铁纪发力、禁令得行、规矩生威。必须突出责任落实。各级党委要切实担负主体责任,把贯彻执行《准则》和《条例》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常态长效工作,着力形成自觉尊崇、严格执行、坚决捍卫《准则》和《条例》的浓厚氛围。纪委要切实担负监督责任,强化执纪监督,严肃查处各种违反《准则》和《条例》行为。党组织负责同志要切实担负领导责任,既要挂帅、又要出征,当好《准则》和《条例》的自觉践行者、有力维护者。要强化考核问责,对工作不重视和贯彻不坚决的严肃追究责任,形成《准则》和《条例》贯彻执行的强大推动力。

必须突出执纪刚性。坚持铁的标准,对违规违纪的现象和行为,发现就抓,露头就打,严肃查处,绝不留“暗门”、开“天窗”,做到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党纪面前人人平等、遵守党纪没有特权、执行党纪没有例外,绝不搞下不为例、有情可原、法不责众,让《准则》和《条例》有力度、有权威、有实效。必须突出重点环节。立足当前治党管党实际、干部队伍实际,把落实纪律要求与深化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继续整治“四风”、落实“八项规定”、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把政治纪律突出出来。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对党员干部铁的要求,必须挺在最前面。要把关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要求从严从实落下去,以最严标准强化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做到对以同志为的党中央绝对忠诚。必须突出抓早抓小。强化《准则》和《条例》宣传教育,要求在先、警示在先、预防在先,有效增强党员干部纪律意识。加大日常管理力度,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就要及时予以提醒告诫、批评教育,使其悬崖勒马,不致 “疽痈”缠身。必须突出持之以恒。要坚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的态度,做到坚持抓、始终抓、常态抓。要结合党建工作形势任务要求,切实把《准则》和《条例》融入到作风建设之中、干部管理之中、党风廉政建设之中,让党纪的力量在从严治党中得到充分释放。

篇3:高校纪律处分的法律问题探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遵守法律、法规,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法律对高校自主办学, 自主设定管理制度确有规定, 但内容不明确, 权限不清晰, 这种模糊性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的深入和学生法治意识的提高弊端不断显露, 由此带来的权力与权利的冲撞愈演愈烈。2005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管理规定》规定了纪律处分的种类、情形、程序等。《管理规定》效力层次远低于法律、法规, 从深层次分析, 《管理规定》的一些内容直接与法律的精神、规定相违背, 例如, 开除学籍的处分, 确实与《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受教育权相冲突。这也是近些年学生诉学校的主要诉讼理由。

一、高校纪律处分权力与学生权利冲突的主要表现

(一) 程序缺乏

田某案中, 校方未将处分决定及时通知到田某本人, 田某也没有行使到申辩的权利, 连校方各部门之间都未做到统一, 学生处、教务处、财务处等未能对该处分做到信息共享、反应一致。这种处分程序的缺失在各大高校中普遍存在, 已经严重侵犯了学生本人的权利。

(二) 纪律处分的随意性

学校制定处分规定时, 大多遵循按照学校传统管理制度, 或者在管理者管理理念的框架内制定。如“凡考试作弊者, 一律按退学处理”, 这种处分规定的过程往往夹杂更多的人治理念。在处分规定实施过程中, 往往存在严打严抓现象, 学生顶风违纪, 处分边不可避免。在公民权利越来越受到尊重, 以及法治理念不断深入的今天, 纪律处分从制定到实施中的随意性, 已经违背了高校管理的初衷, 纪律处分的目的毕竟是以教育为主, 惩罚为辅。

二、学校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一) 历史原因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教”、“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等师生关系理念反应在教育活动中, 通常表现为老师的威严、以及老师与学生的纵向关系, 老师在师生关系中更多的扮演的长辈的角色, 而不是平等的关系, 学生忤逆老师的命令是为我国的教育传统所不耻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扩招以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深入, 老师、学校与学生的关系, 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管理与被管理者、教育与被教育者, 服务、平等、权利等是应有之义。

(二) 法治观念

中国的法治传统重视“治”, 缺乏权利的观念, 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下, 公民的个人权利经常要服从集体的利益与秩序。高校管理者在制定管理高校管理规定时, 追求秩序、稳定、高效, 在这种管理理念的引导下, 势必会忽视甚至触犯到公民的个人权利。

三、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正确行使纪律处分权力的建议

(一) 严格的程序

“与程序的结果有厉害关系的人, 都可以参与程序并得到主张自己的权利和证据并提出反驳对方的主张和证据的权利”。 (1) 公开是公正的前提, 高校应将纪律处分的决定于事前、事中、事后公开于受处分者, 这保证学生充分参与处分决定。证据是处分的依据, 学校在作出一项处分时, 能具有充足的证据。依法收集充足的证据之后, 方可下达处分决定, 同时注意, 收集证据的过程中, 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给予学生申辩、质证的权利。

(二) 保障学生的基本权利, 依法行使纪律处分的权力

“高校校规具有预先设定性、一定的权威性与强制性, 但其毕竟不同于法的范畴, 不具有法的全部特征, 只有在合法的前提下, 可被认为是对法律规范的一种补充或完善”。 (2) 在法治社会中, 公民的各项权利都应得到法律的保护, 一个国家的各个层面的管理者都应遵循法治理念的要求, 依法治国, 依法管理。高校的管理者更应当如此, 合法、合理行使全力, 保障学生权利, 遵循教育规律, 尊重学生人格, 最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摘要:高校纪律处分是高校在管理学生过程中通常使用的手段, 《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对高校行使此种权力有明确规定。然而, 近些年, 高校与学生因纪律处分的纠纷屡见不鲜。随着依法治国的深入, 依法治校也是应有之义。如何在法律的框架内, 正确把握高校的管理权限, 合法、有效的行使管理职责, 有理有据的对学生进行纪律处分, 这是高校管理者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高校管理,纪律处分,学生权利

注释

11 陈瑞华.通过法律程序正义—萨默斯程序价值理论评析[A].北大法律评论[C].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8.1.

篇4:纪律处分条例心得

关键词:新《准则》;《条例》;党内法规

新《准则》、《条例》2015年10月18日中央印发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两套法规一正一反,相互联系,对于它们的修订也是对我党党内法规的进一步完善。

一、对党内法规体系的完善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明,党内法规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在过去的实践中,我们党逐步探索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党内法规体系,它以党章为核心,尊重和维护党章的权威,一系列规范党组织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准则、条例、规则、规定、办法、细则等法规规范为基础性主干性。这套党内法规体系,对于实现我们党的历史使命,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国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有的法规内容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今天的要求了。

如原来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以下称老准则),是在199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在2010年正式颁布,至今已经有了五年的时间跨度。老准则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适用的对象过窄,它仅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规范,没有涵盖全体党员;第二,缺乏正面倡导。老准则提出“八个禁止”“52个不准”,全是负面清单,而且许多条款与纪律处分条例相重复。这对于党内法规位阶仅次于党章之下的“准则”来说是不准确的;第三,廉洁的主题不够突出。老准则的有些内容,与廉洁主题没有直接关联。

原来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称老条例)是在1997年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的基础上,于2003年正式颁布的,到今年已经有12年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点:第一,对违反党章、损害党章权威的违纪行为,缺乏必要和严肃的责任追究;第二,纪法不分,近半数条款与国家刑法相重复,把本来适用于全体公民的法律规范作为我们党组织和党员的纪律标准,降低了对党组织和党员的要求。

新《准则》《条例》共同修订,为广大党员划出了需要遵循的基本行为标准,它们不仅对违纪党员的惩处,同时也是对党员权利的一种保障。如新《准则》化繁为简,突出重点,针砭时弊,将老准则的“8个禁止,52个不准”全部移入新《条例》中,实质是执政党的道德宣言和高标准,着眼于易学、易记,针对廉洁自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方案,对党员及领导干部从政提出正面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光靠纪律是守不住的,必须立根固本,树立高尚的精神追求,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努力解决好“不想腐”的问题。新《条例》作为一把“戒尺”,将老条例中与国家法律重复或雷同的部分去除,突出纪法分开,纪在法前,注意纪律与法律的衔接,为广大党员构筑了一条行为底线。

这种修订使党内法规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划清了“准则”和“条例”两个不同位阶的界限与内容。“准则”是高线,需要踮起脚来才能够得着,其实现实生活中很少有,而“条例”是底线,大多数党员是处在二者之间的“中间地带”,可以以之为标准来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找到了界限才有自由,成为“自由人”。

二、划清了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法规的界限

在我国规范体系的话语系统中,耳熟能详的提法是“党纪国法”,而党的纪律从属于纪律系统,其与法律系统有明显的不同。所以,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依法治国的语境下采用了“党内法规”的提法,这种提法会带来一种疑虑,即国法之外还有党法。所以必须要明确国法与“党法”的界限。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法规一样从根本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是党的意志与人民意志的统一,这就决定了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在根本上的一致性。但是,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调整对象和强制力是不同的:党内法规调整的是党组织和党员的行为,是由党纪作保证的;国家法律法规调整的是一般的社会关系,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保证的。国家法律法规必须体现执政党的意志,体现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一些政策、法规和制度经过合法程序可以上升为国家法律,上升为国家意志。我们党又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遵纪守法。

新《准则》《条例》的修订坚持了“纪法分开”的原则,将老准则中52个“不准”其中43個全部移入新《条例》,4个与法律一样,已经去除,还有5个有涉法内容的,排除其涉法内容,其余移入新《条例》中。新《条例》根据习总书记在中纪委五次全会上的讲话将原来的10类违纪行为改为6类,分别为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群众纪律、廉洁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鉴于习总书记提到的财经纪律是属于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内容,所以新《条例》中没有涉及,而且,廉洁纪律针对的都是不涉法的以权谋私行为,而涉法的都已删除。

篇5:学习党章纪律处分条例心得

2017年党的十九大修订了《党章》,10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全面实施,这是距离上一次2016年1月1日的修订实施,时间距离不到三年,条例中诸多新增或修订的纪律“高压线”,更明确、更清晰、更细化,体现了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和对全党8900万党员的关系爱护。通过认真学习了2017年新修订的《党章》和2018年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要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认识

篇6:关于纪律处分条例学习心得

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一经公布,国网绩溪县供电公司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多举措认真学习贯彻,推进党规党纪落到实处。

一是突出抓好重点,开展集中学习。该公司党委把学习贯彻这两部党内法规作为切实担当和落实好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重要抓手,迅速下发学习贯彻的通知,并向公司全体党员人手一册发放了法规读本。该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召开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集中学习讨论,各基层党组织以“三会一课”的形式进行集中学习,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发挥表率作用。

二是加强宣传报道,营造学习氛围。该公司党委将学习贯彻《准则》和《条例》纳入宣传工作重要内容,认真制定学习宣贯方案,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网站、橱窗、支部学习园地、微信群等各种宣传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宣传活动,营造守纪律讲规矩的浓厚氛围。

篇7:关于纪律处分条例学习心得

市纪委副书记王金福认为,旧《准则》针对廉洁从政行为规定了52个不准,新《准则》则旨在告诉广大党员“要”做什么、“该”做什么,不再是“不准”做什么。这一道德“高线”并非脱离实际、高不可攀,而是一个实事求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高标准”。新修订的《准则》坚持正面倡导,“重在立德”;新修订的《条例》开列负面清单,“重在立规”。这里一边为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看得见、摸得着的“高线”,一边划出了党组织和党员不可触碰的“底线”,把从严治党实践成果转化为全党一体遵守的纪律和道德要求,是对党章规定的具体化。

市纪委研究室主任邓登勇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纪律,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大反腐惩处力度,强化巡视监督,切实解决好管党治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丰富的实践为党内法规制度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条例》把党章对纪律的要求整合为六大纪律,并开列负面清单,重在立规、划定“底线”,目的是用更加明确的制度要求惩戒违纪者。党内法规是从严治党的“戒尺”,新的《准则》和《条例》与时俱进,增添了新内涵,完善了相应法规体系,必将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制度保证。

篇8:纪律处分条例心得

(一) 分类更加科学

《党纪条例》素有党内“刑法”之称, 原因之一是旧《条例》在很多方面与《刑法》有剪不断的联系。这使得原本应该充满党纪特色的旧《条例》变得“刑事化”意味非常浓重。新《条例》紧紧围绕《党章》, 采取更为科学的分类标准, 将旧《条例》规定的十类违纪行为拆分、打乱、添加, 最终重新整合为六类违纪行为, 并将政治纪律和规矩摆在第一位, 划清党纪和国法的界限, 充分突显了党纪特色。

(二) 准确引导与纪律处分相结合

新《条例》摆正了《党纪条例》的位置, 实行统一标准, 明确了其作为惩治与处分规则的功能。也同时修改《准则》, 二者双管齐下, 组合出击。新《条例》开列“负面清单”, 划出党员和党员干部不能越过的“最低线”, 而新《准则》则专注于“正面引导”, 提出“高标准”。

(三) 吸收了从严治党的成功经验

从1987年十三大提出将“从严治党”方针二十年来, 党内各项规范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此次修改基本上做到了三个方面:第一, 初步实现了将“从严治党”固化为成文规范的阶段性胜利;第二, 兑现了“纪在法前, 纪严于法”的承诺;第三, 从事后严惩转向事前预防与事后严惩并重。

二、具体规范设计更加科学

任何延续至今的成熟规则都经历过一个“从无到有, 从有到优”的过程, 党纪亦是如此。此次修改后的新《条例》力求达到“从有到优”的新高度。

(一) 立法技术运用趋于娴熟

相较于十二年前旧《条例》制定时略显仓促而在立法技术方面无暇细细雕琢的生涩, 此次的新《条例》明显娴熟了很多。这不仅外化为缜密的逻辑, 也表现为精确的遣词造句和更为科学的表达方式。不论是归类合并还是拆分列举, 新《条例》在外观上都力求做到有层次, 有条理、简明且规范。

(二) 妥善处理党纪和国法的衔接问题

国法高于党纪, 党纪严于国法, 二者既泾渭分明又不可分割。区分二者是为“此”, 连接二者是为“彼”, “故此”亦不能“失彼”。此次修改不仅明确区分了党纪和国法的界线, 将属于国法的内容移除, 而且也细致地处理了二者之间相互衔接的问题。新《条例》第27—32条高度概括地规定了对违法犯罪党员的纪律处分规则, 不仅明确区分了党纪和国法, 避免了分条列举可能带来的疏漏, 而且架起了党纪和国法之间无形地桥梁, 起到了局部纲领性的作用。

(三) 坚持问题导向, 追究领导责任

首先, 作为一份“负面清单”, 新《条例》坚持以现阶段突出的问题为导向。在党内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的行为等规定显示新《条例》将很大一部分笔墨着在了现阶段党的治理工作中出现的尖锐问题上。其次, 新《条例》也更加强调追究领导责任。所谓追究领导责任实际上是由旧《条例》中的追究失职、渎职责任演化而来。新《条例》不但涵盖了追究主要领导者失职、渎职的情形, 还将重要领导责任也囊括在内。此外, 那些惯于粉饰太平, 为官不为的领导人员同样是党纪处分的对象。

三、条例实施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一) “违反有关规定”的表述需要适当明确和细化

出于立法技术的考虑, 新《条例》部分内容采用援引相关规定的方式, 因而出现了近三十处“违反有关规定”的表述。其行文方式相比而言比较简洁, 亦起到了纲领性的作用。并且, 随着党内法规制度的建设, 其设计方式能为将来可能出台的新规定或者修改相关的规定留出空间。但是, 过于纲领性也存在不能忽视的弊端。《条例》之所以被称为党内“刑法”, 就是因为其自身有很强的独立性与适用性, 相较于其他的规范文件更为明确具体。过于纲领性必然会导致《党纪》自身的独立性和适用性降低, 需要其他规范文件加以辅助。纲领性越强, 涉及到的其他文件就越多, 适用起来就越复杂且繁琐。这显然与构建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第一步—清理党内冗杂、混乱的党纪党规是相悖的。因此, 这种援引相关规定的方式还需要适当提高其指向性的。

(二) 条例与原有规范的衔接和清理亟待进行

修改《条例》必定牵一发而动全身。清理因新《条例》出台而无法继续适用的解释、规定、文件, 厘清新《条例》与仍然有效的解释和规定之间的衔接关系, 针对一些存适用情形复杂的条款作出解释等, 在新《条例》发布后必须成为重中之重。

(三) 内容的应急性与稳定性关系的平衡

党纪“作为一种行为规范, 其内容是抽象的、概括的、定型的, 制定出来之后有一定的稳定性”, 这句话从不同角度解读, 可以得出不同结论。从“利”看, 成文规范高度概括, 有固定的模式, 这有利于适用者适用, 有利于执行者执行, 也有利于遵守者遵守。但从“弊”讲, 随着时间推移, 稳定的规范必然显现滞后性和僵化性。新《条例》的问题导向明显, 规定了许多现阶段突出问题, 这对当前而言能迅速扫除大量积聚的恶习、不良作风和腐败现象等。但是, 以问题为导向的规范在除却其速效和强针对性外, 对新出现的或者此消彼长的问题诚然力有不及。基于这样的矛盾, 在新《条例》出台并正式实施取得阶段性成效后, 规则制定者大抵仍需要不断探索如何使其内容既实现应急性, 同时又保障长效性。

摘要:修改后的新《党纪处分条例》性质及功能定位更加精准, 内容更加全面、具体, 立法技术的运用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可谓“脱胎换骨”。本文拟对修改前后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及《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进行比较, 并分析新《党纪处分条例》还存在哪些值得推敲的问题。

关键词:负面清单,最低线,从严治党

参考文献

篇9:对学生纪律处分的思考

一、批评的哲学基础

1.批评与表扬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一对矛盾,其存在的前提是学生个体的内部品质特征。这种内在品质也同样表现为对立统一,即优点与缺点的对立统一。从理论上看,任何一个学生的个体品质,不可能全部是优点,或全部是缺点,而是既存在优点,又存在缺点,两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因此,任何夸大一点而否认另一点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但是,从动态上看,优缺点并非一成不变。这就告诉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应积极运用外在手段;作用于学生个体内在品质,不断扩张优点的量,不断缩减缺点的量,从而达到教育目的。这种外在的教育手段,我认为,就是我们日常教育工作中经常使用的批评和表扬。

因此,批评与表扬是有共同点,都是为达到教育目的行使教育手段。它们的不同点在于:表扬是优点的扩张和提升,批评是缺点的缩减和消退。如果说表扬是以正方向作用于学生个体的力,那么,批评就是一种负作用的力,但却是不可缺少的一种力的形式。

2.如果我们深入研究学校的教育工作规律,可以发现:学校的校规校纪,学生的错误行为,学校对学生错误行为的批评教育,三者之间构成了前后相互联系的严密的逻辑关系。①校规校纪是根据法律、政策和道德等社会规范,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而制定的用于约束学生行为的规则和纪律。相对于形成过程而言,它表现为静态的结果,相对于学生而言,却表现为预先的规定。从唯物辩证法来看,校规校纪相当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第一个阶段,即“肯定”阶段。②学生个体内在品质中的缺点部分,往往外化为学生的错误行为。所谓错误行为,即学生故意或过失违反校规破坏校纪的行为,是对校规校纪的否定,属于否定之否定规律中的第二个阶段,即第一次否定。③如果说学生的错误行为是对校规校纪的否定,那么,批评则是对学生错误行为的否定,是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是对校规校纪的肯定。因此,批评的依据是校规校纪,批评的对象是学生的错误行为。但是,批评不是对学生错误行为的简单否定,也不是对校规校纪的简单肯定,而是通过否定之否从而达到更高层次上教育学生的目的。

3.学生的内在缺点,不是一次就可完全克服的,内在缺点往往外化为错误行为,错误行为因而反复出现。批评是对错误行为的否定,也是对内缺点的缩减,从而为优点的扩张创造了更多更大的空间。这个过程循环往复,体现了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和必要性。这个过程呈螺旋式的上升,波浪式的前进。从局部的量变到全局性的量变,从量变到质变。当缺点的量缩减到一定程度,当优点的量超过了缺点的量,那么,质变已经到来,从教育者的角度看,“差生”已经转化了,不再是所谓的“差生”了。

二、处分的原则

批评与处分的关系是种属关系,批评包括处分,处分从属于批评。所谓处分,是指根据校规校纪,以学校的名义对学生的错误行为所作出的较为严厉的书面批评。这里所说的处分是学校内部的纪律处分,既不同于刑法上的处罚和行政法上的行政处分,也不同于道德上的谴责,可以说,学校的纪律处分,其强制性程度介于上述两者之间,这决定了处分的原则必须坚持以教育为主,处罚为辅。

作为该原则的具体化,在进行处分时,应做到:

1.相适应原则

(1)程度相适应。学校的纪律处分一般分为:通报批评、警告,严重警告,记过、记大过等几个等级,其严厉程度依次排列,后面的比前面严厉。对学生的错误行为予以何种处分,应视错误行为的严重程度,并结合学生的主观心态作出最后决定。(2)范围相适应。学生的错误行为所造成的影响,一般有两种,其一在班级范围内,其二越出了本班范围,在年段甚至全校造成了影响。造成了多大范围的影响,就应在多大范围内予以消除,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在班级范围内造成影响,只应在班级范围内予以消除,不应扩大;在学校范围内造成影响的,应在学校范围内予以消除,不应缩小。

2.公开性原则

(1)过程公开。从发现事件的真相,教育谈话,到作出处分决定,都应有班主任、家长、学生在场,使各方参与处分行为的全过程,确保公平公正,使班主任、家长、学生能够亲身体会教育的力量,并认同接受处分的结果。(2)结果公开。有的结果要在班级范围内予以公开,有的结果应在学校范围内予以公开,但是,无论哪种情况,都应向该学生所在村居委员会予以公开,其目的在于取得社区的帮助,共同教育好学生。

三、处分的机制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要从人治转化为法治,要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对学生的处分,也应该依法进行。在从事班主任工作和政教工作的过程中,以上述原则为指导,我总结归纳了一整套处分程序。现概括如下:

1.发动

处分的发动包括两种方式:第一种是主动发动,这种发动方式主要适用于造成全校性重大影响的错误行为。由学校负责德育工作的职能部门——政教处具体落实。第二种是被动发动,即由班主任提出要求,对该班的学生予以某种处分,该种发动方式仅适用于在该班范围内造成影响的错误行为,如班主任没有提出要求,则政教处不主动介入。

2.谈话

谈话的功能有两个:第一,发现功能,就是通过谈话发现事件的真相;第二,教育功能,就是通过谈话教育学生端正态度,认识错误。上述两个功能有着严格的逻辑关系,前后不能颠倒。发现功能是教育功能的前提条件,不明事实真相而进行教育,必然导致无的放矢。教育功能是发现功能的必然结果,是发现功能的落脚点,在发现功能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教育,为最后改正错误做好思想上的准备。

在具体操作上,应注意:第一,如果一事件有两个以上学生参与的,谈话应分别进行;第二,每一次谈话,应做到父母至少有一方在场。这样,有助于上述两功能在最大限度上得到发挥。

3.处理

这是一个处分程序中的中心环节,具体包括:(1)提出处理意见。在谈话的基础上,尤其是在学生认识错误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处分决定。然而,处分决定的作出必须十分慎重,因此要事先向班主任家长作说明,要非常明确。向学生指出:处分的对象是学生的错误行为,而非其本人;是学生过去的错误行为,而非现在和将来的错误行为。(2)制作材料。在实践中,我制作了《学生处分情况登记表》。其中除了学生的有关信息以外,还包括三项内容:①事件的简单经过;②处分结果和宽限期;③各方签名。宽限期是根据学生的错误行为的严重程度而确定,如较为严重,则宽限期较长,反之较短,一般为1个月以上5月个月以下为宜,如在宽限期内该学生没有犯类似错误,该处分即予以撤销,若犯类似错误,如情节较轻,则延长宽限期,如情节较重,则保留档案至毕业前,在毕业时视情况再作处理。规定宽限期的意义在于:给予学生改正错误的时间和机会,同时也限定了时间和机会。④各方签名。学生、家长、班主任、政教主任同时在场,先后签名,并盖学校政教处印章和学校印章,然后,由家长带给该生所在的村居委员会,由村居委员会负责人签名盖章。签名盖章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使处分行为更具严肃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可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⑤公布处分,材料归档。材料一式四份,家长、班主任、村居委员会、学校政教处各留一份。政教处拟定处分意见,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处分结果。

4.撤销

学校的处分是为了促使学生纠正错误,而一旦学生已经改正了错误,就应及时撤销处分。(1)提出要求,当宽限期届满时,由学生本人提出撤销处分的书面申请。(2)征求意见。由政教处向班主任、家长了解学生的表现情况,并向该学生所在班级作书面问卷调查。(3)作出决定。如该学生自处分以来表现良好,并且班主任、家长、同学反映良好,政教处应作出撤销处分的决定。(4)撤销处分。在什么范围内公布处分结果,也应相应地在什么范围内予以撤销处分,并通知学生所在村居委员会。同时,原存档的处分材料一并予以销毁。

总之,纪律处分是一个必要和严肃的过程,应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探讨和完善,才能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其教育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黄良藏.中小学教育管理研究.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

[2] 毛泽东.矛盾论.

[3] 纪大海.德育新视点.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篇10:纪律处分条例心得

1.躬身践行《条例》要求 争做合格党员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是关于党的纪律和纪律处分方面的一部重要的党内法规,它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有力武器,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条件,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对于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2016年1月1日修订实施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在加强党的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再一次修订无疑将进一步扎紧制度笼子,与时俱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入。

学习《条例》关键在于正确理解和把握《条例》精神实质,重点在于规范和约束我们的行为。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增强组织纪律观念,自觉做到遵守党的纪律不动摇,执行党的纪律不走样,时刻用党的纪律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规范我们的一言一行。

在学习上要用正确的理论武装我们的头脑,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在工作上要兢兢业业,积极向上,不求名利,坚持一切为人民谋利益的思想;在生活上要甘为清贫,自觉拼弃贪图享受、唯金钱至上论,自觉抵制腐败歪风邪气。

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学习先锋模范典型事迹,自觉维护党的良好形象和威信,自觉遵守党纪法规,绝不能把自己混为普通老百姓。要认识到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为民造福,用不好也能为自己造“罪”。要从严自律,管住自己,当前市场经济的趋利性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价值观不断充斥人们的思想,越是在这种形势下,越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越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越要从方方面面严格要求自己,稍有不慎,就可能犯错误、栽跟头。“常在河边走,难得不湿鞋”,就是要时时刻刻谨小慎微。要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在大事上一定要泾渭分明,小节上时刻从严把握,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脑子里要有明确的界限。要自觉增强党性观念,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开拓创新,认真学习党纪、条规,认真贯彻落实党在新时期的系列路线、政策和方针,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努力为党的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2.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心得体会

这几天,我按照学校党支部的安排,认真阅读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通过阅读、学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充分认识廉政建设的重要意义。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党,如果不坚决反对和有效预防腐败,听任腐败现象在党内滋长蔓延,就不能取得政权,即使取得政权后也不可能保

持政权稳定。如果不能坚持不懈地做好反腐倡廉、拒腐防变工作,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党的十六大以来对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颁布了一系列的法规、条例,这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反腐倡廉工作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要求,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根本举措,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增强拒腐防变意识。搞好政治理论学习,是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拒腐防变意识的基础和前提。党员干部是反腐倡廉教育工作的重点。作为一名党员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大会议的精神实质,深入、系统地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主动接受从政道德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党纪条规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不断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打牢思想基础,筑严思想防线,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切实做到勤政为民、廉洁从政。

3.《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心得体会

当我背起书包,蹦蹦跳跳的走进学校,坐在课堂上听老

师讲课时,我就被告知:上课要遵守纪律,不能来回跑、也不能和其他同学随意说话,有事情要举手报告老师,待老师同意后才能行动。

其实也就是从孩提年代起,我就知道了有“纪律”这么一词,那时候启蒙老师就在很多种场合下,教育我们要遵守纪律,保持整体的团结和遵守纪律的重要性。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就懂得:纪律是约束,纪律是规矩,纪律是保证、纪律也是一种自觉行动。老辈人都说:没有纪律难以成方圆,没有了纪律也就没有了秩序。所以讲纪律讲规矩在我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方方面面里,就成了一种潜移默化的行动准则。

从我举起右手,面对党旗宣誓时:“......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由此可以看出“纪律”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有力武器和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条件,更是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保证。纪律对于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先决保障。

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从诞生之日虽然只有几十个人的一个组织,在嘉兴南湖上开会讨论党的建设时就重视纪律建设,历次《党章》中都对党的纪律作出了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发展到今天是一个有近8700多万党员的大党和新中国的执政党,如果没有严明的纪律作保证就会失去战斗力;成为一盘散沙

没有凝聚力;历代党的总负责人都不遗余力地强调党的纪律建设,谆谆告诫全党要坚守纪律,做到守纪律讲规矩。因为只有纪律严明了,才能朝气蓬勃,才能无往而不胜。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的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面临着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的双重考验,从党内来讲,需要认真解决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在这样的形势下,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更为重要。

在《中共中央关于印发<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通知》中讲到:《条例》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结合,围绕党纪戒尺要求,开列负面清单,重在立规,是对党章规定的具体化,划出了党组织和党员不可触碰的底线,对于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切实维护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的权威性、严肃性,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条例》是关于党的纪律和纪律处分方面的一部重要的党内法规。我认真学习后,从内心深处感到,《条例》的颁布实施是党内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进一步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有了《党章》做保障,有了《条例》做基础,有了纪律做根本,我就相信,我们党的领导

就会更加伟大、更加坚强、更加有力;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就有了希望,我们的梦想就一定能实现。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有了新的进展。适应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 和反腐败工作的需要,既要从严治标,又要着力治本,逐步加大治本力度,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使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做到回归自然、回归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的纪律和纪律处分方面的法规。

我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我认为学习和遵守《条例》,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宽严相济,力求做到宽要宽得恰当、严要严得适度,使规定更具有现实可行性。也要明白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哪些是坚决不做的。始终保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有授权必须为”的信条,把自己置身于群众的监督之中,把自己的一言一行进行规范,为党的事业和群众的利益维护好。

4.新修《条例》进一步扎紧制度笼子

8月26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近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正式公布。

这是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对《条例》的第二次修订。

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把坚决维护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根本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全党令行禁止。

新修订条例的颁布和实施,将会保证我们党始终坚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维护党的章程、严肃党的纪律,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发挥重要作用。修订后的《条例》发生了较大幅度的变化:从原来的3编、15章、178条、24000余字缩减为3编、11章、133条、17000余字;把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中的纪律和要求,整合为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去除与国家法律重复的内容,实现纪法分开;把政治纪律细化、具体化,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要求转化为纪律规范,体现作风建设最新成果,使党的纪律成为管党治党的尺子和全体党员的行为底线。

在党的纪律中,政治纪律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发现的管党治党的所有问题,从本质上看都是政治问题,都是“四个意识”不强的问题,对党不忠诚不老实的问题。此次修订《条例》,紧紧围绕党中央和总书记关于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

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突出出来,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巩固党执政的政治基础。新《条例》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管党治党的突出问题和监督执纪中发现的新型违纪行为,举一反

三、以案明纪,扎紧制度篱笆,促使广大党员懂法纪、明规矩、知敬畏、存戒惧,筑牢不可触碰的底线。

上一篇:挑战杯书写要求下一篇:儿时的笔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