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教案

2024-04-22

李凭箜篌引教案(共6篇)

篇1:李凭箜篌引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案

主备人:王芳丽

参与备课人:高二语文组全体成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反复研读文本,深入分析此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比较阅读《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

3、情感目标:体会音乐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教学难点:比较阅读《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自主学习法。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的有关于写音乐的诗歌?明确:白居易《琵琶行》 问:谁能背诵出其中的一些描写音乐名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补充:白居易《琵琶行》

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被称为“摹写声音至文”。(板书:李凭箜篌引)二.走近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生于福昌昌谷(今河南宜阳)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少年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最后因抑郁而死,年仅27岁。正是因为这样的身世,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

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三.解题

李凭:唐朝著名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超过了盛唐著名歌手李龟年。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箜篌:又名

“坎侯”、“空 侯”,是我国古代的弹拨乐器。箜篌酷似一只顾盼生姿的大凤凰。四.鉴赏诗歌

㈠诵读全诗,划分层次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鲛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1(1—4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

2(5、6句)正面描写乐声,各具特色。3(7—14句)描写音响效果,侧面烘托技艺高超。㈡鉴赏、背诵 Ⅰ、赏析第一节:(1—4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 ⒈吴丝蜀桐张高秋

问:开篇“吴丝蜀桐”写出了箜篌构造的精良,其意义仅在于此吗? 明确: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一箭双雕。“高秋”一语,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张”字不仅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

⒉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这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⒊李凭中国弹箜篌。

问:诗人是如何安排李凭出场的?这样表达有何妙处?

明确: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第二课时

Ⅱ、赏析第二节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问:这四句是乐曲发展的第二个段落。这两句正面描写乐声,分别运用什么方法?表现了乐声的什么特色? 明确:前句以声写声,后句以形写声。有密有疏,有悲有欢。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正面写乐声,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而“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昆山”,昆仑山,自古以来就被叫做“玉山”或“群玉之山”,用“昆山玉碎”来相容乐声,表现乐声极其激昂,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居住在昆仑山。“昆山玉碎”后,栖居其上的凤凰的叫声自然是凄厉婉转,忧伤的情绪在其中绵延。——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以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悲惨,又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似乎比“凤凰叫”还要和缓。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笑”具有诉诸听觉的属性,还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两句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以声类声”不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 “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

“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另外,“石破天惊逗秋雨”也兼具“以声类声”“以形类声”两种属性。“秋雨”密密匝匝地坠落声,可以摹状乐声的急促,同时,“秋雨”也可以唤起连绵不绝的忧郁形象。李贺诗中的通感往往是复合通感,既有视觉感受,也有听觉感受,同时还有动感,“碎”“叫”“泣”“笑”“逗”等语汇都有很强的动感。Ⅲ、赏析第三节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鲛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⒈赏析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写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回到了音乐的主体情绪。“十二门”代指长安,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诗人用“融”这个充满暖意的字来极力渲染音乐不可抗拒的感化力和渗透力。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冷光”和“高秋”不谋而合,都散发出清寒之气,音乐的境界和自然界和谐一体。

这句诗给人以清空之感,整个长安城仿佛只有箜篌的美妙旋律在回荡。下句承接“十二门”所营造的时空感来写。李凭的演奏感动了“紫皇”。“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人间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巧妙地写出清冷的乐声从人间传到天界。此时,整个宇宙仿佛也只有箜篌的旋律存在。首句的“高秋”和这里的“十二门”“紫皇”等意象营造出无限广袤的宇宙时空,仿佛万物皆空,箜篌的乐声包容了整个世界。

⒉第四联“紫皇”一语双关,兼指当时的皇帝和天帝。联系下文,其意义仅在于此吗? 明确:这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⒊第五联中哪一个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 明确:“逗”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两句诗的情境承接“紫皇”,在天界展开。清冷的音乐情绪发展到极致,达到整个乐曲的高潮。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秋雨”又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乐曲就在这种惊天动地的凄冷情绪中结束了。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曲终人寂,诗意本该完结,但是诗人又在“梦幻”中展开了一片神奇的天地。⒋六联中诗人用“老”和“瘦”两个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何妙处? 妙处=手法+作用

明确:诗人运用反衬的手法,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演奏结束了,诗人还没从音乐的境界中走出来,神志还徘徊于凄迷的仙境幻觉中。整个演奏过程像一场梦,李凭不是在人间演奏,而是在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5.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这两句是从哪个角度描写音乐的?

月宫中的吴刚听到乐曲声也忘记了砍树,倚在桂树上凝神倾听,不知困倦;桂树下的玉兔听到乐曲声也浑然入境,全然觉察不到寒露打湿了全身。诗人回味整个演奏过程,美妙的乐曲使人宛在仙境,进而想象出仙界神灵的痴迷状态,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的美妙。侧面烘托。《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要点提示:

(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像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五.总结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六.比较阅读 分组讨论:

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参考答案:

⑴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

《听颖师弹琴》前十句运用形象的比喻摹写琴声的起落变化,并且描摹出音乐所表现的意境,是直接描写;后八句用抒情的方式表达听琴的感受,是侧面烘托。⑵风格迥异: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前十句写琴声,后八句写诗人听乐的感受,至于琴声引发了怎样的人生体验,并未直言,因而此诗风格悲怆含蓄。七.作业 背诵全诗。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李凭箜篌引 李贺

1(1—4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

2(5、6句)正面描写乐声,各具特色。

3(7—14句)描写音响效果,侧面烘托技艺高超。

篇2:李凭箜篌引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充分感受诗歌创造的想象瑰丽的审美境界,提高审美感受能力。

3、体会作者对声音的艺术描写,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意象鉴赏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

2、学习诗歌侧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比较阅读《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养成对同题材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的习惯。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感悟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清人方扶南说:“白香山江上琵琶(《琵琶行》),韩退之颖琴师(《听颖师弹琴》),李长吉李凭箜篌(《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说这首诗足以泣鬼,主要是因为诗人构思的奇特。这首诗奇特在什么时候地方?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诗人李贺和他的诗。

二.知人论世

不少学者常用“太白仙才,长吉鬼才”来形容唐朝的李白和李贺。李白人称诗仙,李贺人称诗鬼,这两个人能相提并论是因为他们的诗风相同,都是浪漫主义,运用大量的夸张和想象营造一个神秘莫测,变幻诡谲的艺术境界。

李贺,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能考进士,所以韩愈就非常生气,讽刺说如果一个人的父亲叫仁,那么儿子连人都不能做了吗?但是中国的小人想来很多,想方设法打击你,说如果一个人连父亲都不孝敬,他还会看重皇权吗?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李贺特立独行,追求不落俗套,他的诗句很少用别人已经用过的词语,从“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就可以领略他天马行空般的思维了。虽然27岁就告别尘世,人生短暂,李贺却用自己最大的激情谱写了艺术领域里的一朵朵奇葩,完成了,就走了。诗风:新奇瑰丽、凄艳诡谲。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三、题解

历来写乐曲的诗,大都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致力于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

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箜篌:从西域传来的大型弦乐,有大箜篌、小箜篌、竖箜篌、卧箜篌四种。李凭善弹的是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三弦,弹时如琵琶竖抱在怀,用两手齐奏。

引:文体,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四、朗读

五.课堂活动

1.我们先替李凭设计一张演奏会海报,画面上应有什么?

时间:高秋 地点:中国 乐器:箜篌(吴丝蜀桐)演奏者:李凭

2.参加这场演奏会的除了诗人,还有哪些听众?他们的身份?他们听李凭演奏时的神态?(1)江娥,就是湘妃,传说中的湘水女神。在斑竹林中悲啼洒泪。

(2)素女,又称“素娥”是神话中的月宫仙子,善于鼓瑟。皎洁的面庞也起了愁容。(3)紫皇,天神紫皇,天上最尊贵的神。被音乐打动。(4)女娲,神话中的创世纪女神,远古时代,天裂地塌,灾凶四起,女娲采炼五色石修补苍天,又消除其他祸患,才使得剧烈动荡的宇宙安定下来。女娲听得入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斜。

(5)神妪,成夫人。神仙婆婆,好音乐,能弹箜篌。虚心向李凭学习箜篌技艺。(6)老鱼、瘦蛟,潜在神秘深山的幽涧中。随音乐在水波中上下跳跃作舞。(7)吴质,吴刚,月宫中神仙,整天伐桂。倚着桂树,久久立在那竟忘了睡眠。(8)寒兔,月宫中嫦娥的宠物。蹲伏在一旁,任凭露水斜飞滴在身上,也不肯离开。(9)云,空山中凝聚着,低垂着,不肯流走。仿佛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

(10)十二门的百姓。十二门:借指长安,当时的京城长安四面,每面有三个门,所以说是十二门。唐代的都城长安方圆70多里。

六.文本解读

第一乐段音乐特点:清澈、明朗、缓慢、呜咽、凝重、低沉、凄凉、哀怨

吴丝蜀桐张高秋:高秋: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有秋高气爽之意,天空明亮透澈,自然看起来格外高远。既点明了演奏的时间,又写出了演奏的环境。张高秋:不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更易引起联想:音乐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霄——像礼花一样,起于弦上一点然后发散到长空去。

从乐器的精良入诗有什么作用?

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好马配好鞍。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欲言音乐之美,先说乐器之精。李白喝酒→金樽;屈原衣服→峨冠博带;文房四宝→湖笔、徽墨、端砚、宣纸;关羽兵器→青龙偃月刀;吕布→方天画戟;杨志→流星碎岩刀),写物亦即写人,侧面烘托,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空山凝云颓不流: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飘散在寂寞山间的闲云都为之动容,凄然停步仿佛在俯首谛听。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江娥啼竹素女愁:点出了音乐表情:“愁”。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对竹挥泪,为舜的去世而悲痛欲绝。泪尽,继之以血,将湘江之竹尽染绯红;两句从侧面写乐声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李凭中国弹箜篌:面对这样出神入化的音乐,人们不禁要问,这是谁呀? 诗人是如何安排李凭出场的?这样表达有何妙处?

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设下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欲擒故纵。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别具一格。

第二乐段音乐特点:清脆、和缓、惨淡、轻快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乐声有密有疏,有悲有欢)

昆山玉碎:清脆而铿锵,唤起山崩地裂、压倒一切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激昂壮观。(昆山也叫“玉山”,山高则玉寒,玉寒则质坚,质坚则声灵。正面写乐声,以声写声。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短促激烈。)

凤凰叫:舒缓而悠扬,那箜篌时而又一弦独响,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嘹亮清脆。形容乐声的幽怨多变。(凤凰:其声若箫,凄厉婉转,似“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以形写声。

芙蓉泣露:惨淡,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悲抑。

香兰笑:乐声欢快清丽,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

十二门前融冷光: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音乐具有不可抗拒的感化力和渗透力——整个长安城仿佛只有箜篌的美妙旋律在回荡。(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写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箜篌的乐声仿佛包容了整个无限广袤的宇宙时空,仿佛万物皆空。

二十三丝动紫皇:紫皇,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箜篌上的那二十三根丝弦弹奏出的妙音,连天上的玉皇大帝和人间的皇帝都为之感动。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间扩大到仙府。侧面描写

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第三个乐段高亢激越、哀愁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那高亢的声响竟传到天上,震破了女娲所补的苍天(想象);结果五色石破天惊破,引秋雨倾泻。乐曲经过进一步铺垫,即要奇峰突起。不知何时,风云变幻。狂风、闪电、雷声一齐出现,排山倒海,哗啦啦,下起滂沱秋雨。“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一个“逗”字,把一首悲戚的乐曲描写得惊天动地。

第四个乐段:乐曲的终了,由快渐慢,由强转弱,断断续续,悠悠远远,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而止。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就是誉之为仙乐了。“老”和“瘦”两个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何妙处?(妙处=手法+作用)

明确:诗人运用反衬的手法,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鱼之愈老,活动意识愈淡,蛟乃龙之健者,而今 瘦了,想见是大病之中或者之后,而今这沉稳的老鱼和不爱动的瘦蛟居然追风逐浪、翩然起舞,可见音乐己使之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舞蹈完成,乐曲结束。但是,月宫中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还倚着桂树,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寒露侵蚀,一直在倾听、倾听。曲已终而意犹未尽。是从侧面渲染(《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白居易《琵琶行》“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乐曲的美妙。同时想象丰富,动静结合。

曲终人寂,诗意本该完结,但是诗人又在“梦幻”中展开了一片神奇的天地。第二课时

七.艺术技巧

(1)

5、6句(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正面描写乐声。(2)7—14句,描写音响效果,侧面烘托技艺高超。(3)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

(4)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像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节奏富于变化,说明演奏者驾驭乐曲的水平高超,速度时快时慢,感情要时而高兴时而忧伤。优秀的演员无一不是高手。

八、比较鉴赏

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让我们回顾《琵琶行》中以声喻声的形象化描写——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的声势;小弦切切如私语——轻幽的音韵;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而和谐;间关萤语花底滑——悠扬而明快;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而冷涩;银瓶乍破水浆进——突发而激烈;

铁骑突出刀枪鸣——清脆而尖锐;四弦一声如裂帛——刚劲而激越。技法:《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

《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听颖师弹琴》前十句运用形象的比喻摹写琴声的起落变化,并且描摹出音乐所表现的意境,是直接描写;后八句用抒情的方式表达听琴的感受,是侧面烘托。

风格: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前十句写琴声,后八句写诗人听乐的感受,至于琴声引发了怎样的人生体验,并未直言,因而此诗风格悲怆含蓄。

九、音乐的无穷魅力:

孔夫子,有一次一不小心听到了韶地的音乐,“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对食物很挑剔,不像弟子颜回,一碗看水泡饭就不亦快哉了,孔子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是一个美食家,并不是肉的滋味都忘记了,而是忘不了这种音乐,这是一种魔力。

尼采曾说过:没有音乐,生活就是一个错误。音乐比文学更直接,比绘画更形象,直接可以和人的心灵相通。《二泉映月》多少人潸然泪下;《命运》多少人找到自我;《献给爱丽丝》明白了爱情的真谛。据说在舒缓的乐曲中,母鸡可以提高产量,病人可以康复,小孩可以安静。

对优美音乐的描写与赞叹——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声震林木,响遏行云;瓠巴鼓瑟,而鸟舞鱼跃;座上美人心尽死,尊前旅客泪难收。音乐作为声音的艺术,发于器,入于耳,来无影,去无踪,很难进行描摹刻画。《明湖居听书》(刘鹗):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十.小结

篇3:浅谈对《李凭箜篌引》的赏析

关键词:李凭箜篌引,赏析

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 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

这首诗是李贺作于元和六年至元和八年之间, 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担任奉礼郎一职。李凭作为箜篌演奏者在当时相当出名, 有“天子一日一回见, 王侯将相立马引”之说, 他的技艺相当精湛, 身价相当高, 受到很多文人的赞赏, 当时有杨巨源和顾况两位诗人都曾写过诗歌对李凭的演奏技艺进行赞赏, 但是在众多的诗歌中李贺的这首诗最为出色, 堪称古典诗歌中一绝唱。

一、首段 (前四句) 简明扼要

这四句先声夺人, 用生动明了的语言简单的描述出箜篌弹奏的时间、地点、人物, 并且音乐的精妙之处也简约的描述出来。“高秋”即表明了演奏的时间是在深秋, 也表明了演奏的当天天气晴朗, “张”字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演奏动作, 同时也能表明箜篌音乐的情绪饱满, 直冲云霄。空山凝云颓不流一句就紧接上句, 通过拟人的手法生动的描述出音乐效果, “颓”字不仅很好的描述出白云在听到音乐那一刹那的情态, 同时与“张”字相呼应:音乐情绪饱满, 刚劲有力, 白云则被夺魂魄。接下来的两句就很好的描述出音乐所要表达的感情, “江娥啼竹素女愁”就点名了音乐所赋予的感情“愁”, 幽怨惆怅的音乐极富感染力, 使得湘夫人想起了舜的去世, 天上鼓瑟的仙女都满面愁容[1]。吴丝蜀铜不仅表现出箜篌精良的构造, 也乘机展现出演奏者技艺之高超, 音乐之优美, 写物写人又写乐;后两句乐声的描写中, 诗人刻意避免了对音乐主体的描述, 而是选用空山、白云、江娥、素女来反衬音乐感染力之强, 亦幻亦真, 极富表现力;这四句诗人打破以往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顺序, 而是先琴后声, 这样的精心安排突出了乐声之优美, 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二、第二段 (后四句) 感情细腻婉转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很好的诠释了音乐的时而高转震人心弦, 时而婉约百转千回。玉碎气势磅礴, 凤凰哀鸣凄厉婉约;“芙蓉泣露”承接者上一句, 以露珠在残荷上的翻滚滑落表明了音乐声音之悲切, 以香兰的微笑表明了音乐情景转为欢快。音乐开篇天崩地裂之势, 转为如泣如诉的哀怨情愁, 紧接着道出点点的悲凉进而转变为清丽明朗, 整个过程自然缓和, 毫不突兀[2]。“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则由细微的描写转为广袤无垠的宇宙, 诗人用“融”很好的表明了音乐的渲染力和不可抗拒的感化力, 清冷的乐声使整个京城都沉浸在寒光之中, 同时“冷光”与前面的“深秋”相呼应, 音境和环境融为一体。在对音乐详细的描述中, 诗人没有采用直观的描写手法。借助自然界中的事物来表现音乐的乐感和情绪;诗人选用的是美玉、凤凰、芙蓉、香兰等美好的事物, 以视觉的感受像人们传递着音乐的美好, 从事物的不断变换我们可以体会到音乐的层次感, 由强间弱, 有悲至喜, 乐曲流畅自然。在之后, 诗人又采用了空间转换的方法, 将音乐的虚无飘渺, 强劲的穿透力不动声色的表述出来, 虽然有很大转折, 但是一切都很自然, 这也是箜篌音乐所要表达的。

三、第三段 (最后六句) 感情深化、余音缭绕

最后一段是诗人感情的升华, 诗人紧承上句的天界进行展开, 把音乐的凄凉发挥到极致, 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 五彩石都被这高昂的音乐所震撼, 引发了一场铺天盖地的秋雨。乐曲就在这惊天动地的悲情中结束了, 但是诗人还是无法从音乐中走出来, 在梦境中又将音乐的余音缭绕完美的演绎出来。在中间的音乐描写中, 在这一段中诗人采用的都是神话中的形象, 虽然语气夸张, 却赋予了音乐以浪漫主义色彩, 表达的却是音乐真正的情感。尤其是一个“逗”字, 把音乐的气势磅礴和强大的震撼力表现的淋漓尽致。老鱼和瘦蛟本是行动艰难, 但是却随着音乐而舞动, 更加突出音乐的生动和感染力。这写脱离现实的神话故事, 却被诗人用来描写音乐, 这就是诗人感情升华之所在。

四、总体赏析

首先, 从整体的感受上来说, 全诗是以音乐乐章的变化为主线, 开篇气势磅礴, 中间百转千回, 最后又惊天动地, 落笔余音缭绕, 整个过程自然流畅, 但是在全篇中我们看不到很明显的描写音乐的语句, 诗人没有采用“缓、急、稳”等常规的描写方式, 而是通过“张、颓、笑、冷、逗”等生动形象的词语把感情付诸与具体的事物上, 间接的反映出音乐的高昂磅礴却又忧愁婉转;其次, 诗人把一条时间线和气候线隐喻诗中, 以虚写实, 境和创作手法上更注重表现意境和内涵, 注重“天人合一”。中国钢琴主调作品大部分是采用“民族化”的旋律风格创作的, 其主要特点是以五声音阶为骨干的七声音阶旋律和三音列旋律相结合, 调式上许多采用了民族调式, 在作品旋律中多次使用转调, 而且融进了一些地区的音乐因素, 使作品大量体现了主调钢琴音乐的民族化。

在表面看来, 整首诗都是描写的“凤凰、昆山玉、吴刚、玉兔”还有“高秋、冷光”这些景物, 提及箜篌的只有“李凭中国谈箜篌”这么简单的一句, 但是细细品味这首诗, 我们却能够体会到箜篌音乐的高昂婉转, 黯然惆怅, 活泼轻快;最后, 这首诗在艺术风格上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李贺不善于写实, 便采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构造出一副完美的画面, 产生一种令人炫目的艺术效果, 魅力独特。全诗描写生动形象, 没有运用任何叙事的方法就能够将演奏如此精妙的表现出来, 神奇的美、独特的美、婉转的美就是这首诗最鲜明的特点, 堪称以诗喻乐的又一绝唱!

参考文献

[1]魏家骏.呕心沥血的苦吟之诗一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J].名作欣赏.2004 (8)

篇4:李凭箜篌引教案

关键词:《李凭箜篌引》;《箜篌引》;筝曲意境

《箜篌引》这首近现代筝曲作品中的佳作,取材于李贺《李凭箜篌引》中诗意。《李凭箜篌引》是唐代音乐诗篇中“拟声之至文”,李贺在诗中对李凭箜篌弹奏进行了大胆的想象,把箜篌音乐的神奇色彩描写的淋淋尽致、栩栩如生,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是同时代音乐描绘诗篇之最。

1 李贺与《李凭箜篌引》

李贺,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人。他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他勤奋苦吟、少为诗章,很早时就显示出了他诗人才华。早岁即工诗,与韩愈相知。却在赴京参加考试时,被他人攻击为不避父讳不得应考。遇见这样的沉重打击,李贺心中愤慨万千。元和六年,他在京任九品奉礼郎,官微俸薄,心中常有不平之气。元和八年,辞官回乡。元和十一年,他迫于生计,往潞州访张彻,终因体弱多病、仕途失志,同年病卒,时年27岁。不平凡的经历造就了这位不平凡的诗人,也形成了李贺独特的诗歌风格。他所创诗词想象奇特、词采奇丽,也因命运坎坷,常在诗词作品中感慨生命短促,宣泄怀才不遇的愤慨。

《李凭箜篌引》为唐代一篇描写音乐的传世之作。李贺在诗中用华丽的辞藻热情歌颂了乐工李凭对箜篌演奏的高超技艺。全诗如下:“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①这首诗大概创作于元和六年至元和八年间,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华丽的词藻来描述箜篌声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清朝的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认为,此诗堪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齐名,三首诗“皆摹写声音之至文。韩足以惊人,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2 筝曲《箜篌引》分析

《箜篌引》根据唐诗《李凭箜篌引》做内容,运用筝曲音乐把诗篇中箜篌演奏的奇色瑰丽描写的淋淋尽致。此筝曲的创作突破了传统五声调式,采用非传统五声音阶定弦。这种调式的突破更有利表现乐曲题材和现代作曲的风格。在曲式结构上,筝曲采用唐代大曲的题材。由“较自由的散板”、“幻想般地慢板”、“轻盈的快板”、“激动宏伟的广板”四个部分组成,与诗歌结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演奏技巧上,筝曲打破传统演奏技法,糅合了现代演奏技艺,很好展现了现代筝曲的艺术风格。这些演奏技法主要表现在右手指序的变化、对其他乐器演奏技法的借鉴、左手技法的解放发展以及一些非常规的掌击琴弦、握掌击板、煞弦、扫弦、拍弦等演奏技法而形成的新音色元素。这些演奏技巧的突破都较好表达了乐曲意境及所要展现的情感色彩。

3 筝曲《箜篌引》的意境表达

中国古典文论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艺术价值。何谓“意境”呢?在《辞海》中“意境”一词的解释:“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往往能使情与景、意与境相交融,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產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②古筝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古筝曲常运用丰富的旋律,给人以意境幽远、寓意深邃的感觉。古筝动人的魅力是音色,古筝的灵魂是韵律,古筝的意境则是人的情感心声。

筝曲的散序(引子)部分运用起伏多变的节奏和虚实相间的旋律与织体,意在表现“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的幻想境界。想象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清晨,清冷的晨雾还未消散,在长安城的一处高台上静静地坐卧着一只箜篌。这段旋律在弹奏时节奏可稍自由,呈现出梦幻般意境。右手轮指及左手和弦把情绪步步逼紧,最后在敲击煞弦中戛然而止,音乐连贯,一气呵成。

此曲慢板非常有特色,主旋律在这部分尽情展开,情感细腻丰富。主题呈现在音域上高低音的交替反复,收放自如、对比强烈。几处带滑音的摇指极富韵味,像是晨露在荷花上滚动般,把情感表现带入到了极致。这段音乐要突出主题“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结合诗句想象箜篌众弦齐鸣,似乎看到昆山之玉相击而碎,声声刺耳、直入人心。刹那间,又一弦独响,一只凤凰正引颈高飞、声声喧鸣。紧接一阵连音弹拨,仿佛绚丽多彩的兰花在争相绽放。

快板部分采用鲜活明快的舞蹈型节奏,既有婆娑之翩翩舞步,又有天高地阔之激情,象征着“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的奇妙瑰丽。开始一小段富有弹性和动力的节奏性拍击琴弦,为下面旋律展开做了铺垫。音乐基本上是几小节旋律音型的反复、变奏及扩展,左右手交替的十六分音符演奏,波浪式的旋律颇具有弹性,似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清晰效果,又有舞蹈步伐般的轻盈。音乐在这时完美呈现,想象声音传入神山,令那神妪感动不已,水中的老鱼和瘦蛟也都按捺不住凌波跳跃、欢快起舞。主旋律三次变奏使情绪渐渐进入高潮,主题的扩展部又加入了左手扫弦,突出了它的重音,当乐曲逐渐的进入高潮,情感也随之完全的释放,最后在煞弦中结束,颇显气势和震撼力。

乐曲最后一部分达到了全曲的最高潮。开始以双手八度平行齐奏进入,呈现出音乐的流动性。接下来的快速点指段落是技巧段,左手快速的点指加以右手的小撮,清晰有力的点奏以及后面的主题音乐的再现,再配以大幅度强有力的刮奏和扫弦,表现出了浑然开阔的豪情。在乐曲尾声有规律的扫弦和加强力度快速弹奏的共同作用下,一段比一段的情绪高涨,音乐达到最高潮,终在双手强有力的上下刮奏中结束。

4 结语

器乐演奏的最高境界便是要淋漓尽致地表现其音乐意境。但音乐是一种抽象艺术,看不见也摸不着,这就需要演奏者调动丰富的联想,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深刻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在对美的探索和追求中提高自身演奏技巧,努力塑造出栩栩如生的音乐形象,演绎如临其境的音乐,掌握古筝艺术的真谛,使作品得到真正的艺术升华。

注释:①王全.全唐诗(卷3901)[M].中华书局,1960.

②引自夏征农《辞海》.中华书局,1999:2453.

参考文献:

[1]王全.全唐诗(卷3901)[M].中华书局,1960.

[2] 李小菊.诗意春秋伴入眠:唐诗背后的故事[M].山西教育出版,2008.

[3] 陈四海.中国古代音乐史[M].陕西旅游出版社,2000.

[4] 程璐璐.当代筝曲创新理念之探微[J].人民音乐,2007(4).

[5] 王建民.从古筝的定弦谈筝曲创新[J].中国音乐,1999(04).

[6] 何玉.李贺《李凭箜篌引》的音乐美学思想探析[J].中国音乐,2006(6).

[7] 佘艳.筝乐欣赏应注意形式与意境的结合[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5).

篇5:李凭箜篌引教案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积极思考,踊跃展示,达到对文本内容的准确理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情投入课堂每一分钟,通过文字,感受古典音乐的魅力,快乐学习。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诗歌中描写音乐的手法。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的唐朝也是音乐的唐朝,诗与音乐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其中有三桩姻缘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它们就是被清人方扶南称为“摹写声音的至文”的三首诗: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中唐诗人李贺的这篇浪漫主义珍品《李凭箜篌引》。

二、相关链接

1、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

他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而卒,年仅27岁。

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2、题解

箜篌(见注解)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3、歌、行、引

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没有严格区别,其特点是格式节奏上没有严格要求,也不讲究平仄,字数五七言为主,可参差不齐,可变韵。亦称古诗、古风。“行”“引”都是歌行体的一种,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代表性的常见作品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李凭箜篌引》等。

三、品读《李凭箜篌引》

1、朗读课文,参照课文解释,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也可同学间互相探讨。

2、全诗可以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张”字不仅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二、三两句写乐声。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第二段:“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这四句是乐曲发展的第二个段落。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音乐时而清脆激越如昆山上的玉石碎裂,时而空灵哀婉如凤凰的叫声。时而凄伤哀怨像带露的芙蓉花在哭泣,时而明朗欢快好象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两句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写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整个长安城仿佛只有箜篌的美妙旋律在回荡。

下句承接“十二门”所营造的时空感来写。李凭的演奏感动了“紫皇”。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此时,整个宇宙仿佛也只有箜篌的旋律存在。

首句的“高秋”和这里的“十二门”“紫皇”等意象营造出无限广袤的宇宙时空,仿佛万物皆空,箜篌的乐声包容了整个世界。

第三段:“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两句诗的情境承接“紫皇”,在天界展开。清冷的音乐情绪发展到极致,达到整个乐曲的高潮。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演奏结束了,诗人还没从音乐的境界中走出来,神志还徘徊于凄迷的仙境幻觉中。整个演奏过程像一场梦,李凭不是在人间演奏,而是在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月宫中的吴刚听到乐曲声也忘记了砍树,倚在桂树上凝神倾听,不知困倦;桂树下的玉兔听到乐曲声也浑然入境,全然觉察不到寒露打湿了全身。

这首诗用瑰丽的辞采、天上人间的想象来描摹听乐的感受,把一首悲戚的乐曲描写得惊天动地。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

四、问题思考

问:历来写乐曲的诗,大都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致力于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要点提示:(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

(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像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五、比较阅读

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1、《琵琶行》片段中是通过什么角度描写声音的?

明确:正面描写中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侧面描写中是通过环境烘托表现音乐美妙

诗人是这样选择意象凸现音乐特征的。意象:急雨/私语/珍珠落盘/莺语/泉流/瓶破浆迸/铁骑刀枪/裂帛(旋律变化:繁密的声势→清幽的音韵→清脆而和谐→悠扬而明快→低沉而冷涩→突发而激烈→清脆而尖锐→刚劲而激越。意象组合呈现出琴声的起伏变化,由徐缓而激越,而低沉,而休停,而快捷收束,戛然才止。雕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也是流动的雕塑。音乐形象看不见,诗人们却能用如此丰富的意象完美地再现乐声,把抽象听觉转化为可视之物象(即具象)。

2、《听颖师弹琴》中是通过什么角度描写声音的?

明确:正面描写中主要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侧面描写中通过描写听众感受表现乐声美妙

诗中的琴音忽高忽低,起伏缓急,忽远忽近,难以捉摸。思路明晰,既有正面摹写,又有听琴感受;选取的画面有“起坐”不安,有“推手止之”、“泪雨滂沱”、“冰炭置肠”。大喜大悲,冷暖刺激实叫人无法承受。这种情绪上的强烈震荡,无法用语言形容,但韩愈能凭真切的感知,生动的文字描摹得穷形尽相。

3、总结归纳:

比较鉴赏三首诗在描写音乐方面的异同。提示:描写音乐的手法有——

直接描写:摹拟声音:运用拟声词来描绘声音的写法

以声写声:即用彼事物的声音来比附此事 物声音的写法

以形写声:即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把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易于感受的视觉形象来表现的写法。

运用修辞„„

侧面烘托:不对声音作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描写其它事物对声音的感受或反应来表现声音的写法。

或写感受,或写景物,或写效果。参考答案:

(1)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

《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

《听颖师弹琴》前十句运用形象的比喻摹写琴声的起落变化,并且描摹出音乐所表现的意境,是直接描写;后八句用抒情的方式表达听琴的感受,是侧面烘托。

(2)风格迥异: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前十句写琴声,后八句写诗人听乐的感受,至于琴声引发了怎样的人生体验,并未直言,因而此诗风格悲怆含蓄。

六、作业:(选做)

1、试着体会李白《听蜀僧氵睿弹琴》的音乐形象和个人独到感受,运用学习的描写音乐的手法写200字的赏析文字。

附:李白《听蜀僧氵睿弹琴》

蜀僧抱绿绮, 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 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绿绮”本是琴名,汉代司马相如有一琴,名叫绿绮,这里用来泛指名贵的琴。

2、按要求扩展下面的语句。

要求:以“琴声”为重点,扩展为字数在70字左右的一段话,使之具体、生动。

琴声吸引了许多路人驻足倾听。课 后 反思、体 会

篇6:《李凭箜篌引》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案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清朝方扶南有过这样一段评价:“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我们已经领略过,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看看这篇文章是怎样“泣鬼”的。

二、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他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而卒,年仅27岁。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三、解题

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四、朗读(略)

五、作品阅读赏析

1、方扶南誉之为“摹写声音之至文”,那么本首诗中那些诗句是在摹写音乐?

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2、这些诗句是如何摹写音乐的呢?写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 ⑴

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

上一篇:旧店中学教育教学质量检测评价方案下一篇:官德考试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