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育人,立德树人

2024-04-26

以爱育人,立德树人(共8篇)

篇1:以爱育人,立德树人

以爱育人,立德树人

——学《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心得体会

近日,我深入学习了《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感受颇深。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深刻阐述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的重要性,尤其是他对事业观和理想的讲话发人深省,让人受益匪浅。对于我这样一名身处基层的普通教师来说,这一番讲话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人生航向。

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倡导尊师重教,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为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人力资源保证。同时,习近平同志在今年教师节之际在上海会见优秀教师的会上说道:“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关键所在。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呕心沥血、默默耕耘,为推动上海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努力让教师成为社会上受人敬重、令人向往的职业。希望广大教师不辜负党和国家的殷切希望,以人民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学识水平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全社会的尊重。”

习总书记的讲话使我深受鼓舞,我们正值青年,应当树立崇高的信仰。一个有信仰的人是纯粹的,执着的,坚韧的。青年是一个国家乃至民族的希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的责任重大。当前新形势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让我们面临巨大的挑战和考验,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基层教师,因为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我们需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格自律,不断提升,树立队伍形象。作为一名党员,我们要保持对党和事业的忠诚,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国家和学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引路人。我作为一名教师,深感自豪,又觉得责任重大。我认为,教师的素质重在师德,师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热爱教育事业是师德的灵魂。

教师的职业是光荣的,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但更多的是艰苦和责任,教书育人需要付出感情、时间、经历乃至全部心血,如果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这是做不到的,也是做不好的。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树立崇高的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理想,这样才能担当培养人才、造就人才的重任。天降大任于教师,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才能担此大任。因此,做好教师工作,必先具备奉献教育事业的热情。

二、热爱学生是师德的表现

教师只有把心“掏”给学生,才能获得学生的“芳心”,才能教好学生,这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热爱学生就是关心、爱护、包容、尊重学生,让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下学习、成长。热爱学生是教育实践中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手段,它表现的教师对祖国、对人民、对党的爱,刻画的教师的独立人格。热爱学生,既是教师爱岗敬业的核心,又是高尚师德的具体表现。

爱是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教师不仅仅要爱那些优生,更要爱那些缺点较多的学生,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教师这里享受爱的琼浆,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从而更加自爱、自尊、自强和自信。如果你的爱能让学生真真切切的体会到,当他们看到你的诚心诚意,他们就会很自然的对你产生欢迎倾向,积极的回应你的爱的付出,从而在教学上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爱是教师取得良好教育成果的极其重要的隐性前提。

三、学无止境是师德的重要内涵

我们常说,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今天的教师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对今天的老师来讲,教师在教给学生一杯水的同时你必须要有一眼泉,而且是一眼活的泉水。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科技发展一日千里,这不仅会使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思想、观念、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的变化。教师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必须了解科技发展动态,必须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现代教育技术,以适应信息化教育带来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引领学生不断开拓创新,发展自己。

四、为人师表是师德的行为准则

法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卢梭,在他的自传体小说《爱弥儿》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重任以前,你自己是否造就成了一个人?你自己是否是人心中的模范?他的这句话就是说,在我们敢于担当培养别人教育之前能否扪心自问,你自己是否是一个大写的人字。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也在告诉我们:教师,你的职业、你的学识、你的人品,直接决定你的事业的成败;直接决定你教育对象的成败。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道德的化身、自身行为的楷模。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事业的忠诚,他们一教书育人为崇高职责,以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的正直去构筑学生的正直,以自己的纯洁去渲染学生的纯洁,以自己的人性美去塑造学生的人性美。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无小节,节节是楷模。”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用积极的态度带领学生积极健康成长。

五、善于合作创新是师德的时代精神

教育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师工作需要竞争,更需要合作与创新。学生的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绝不是一个教师的劳动成果,“竞争”促进了教育事业的繁荣。又为教育事业增光添彩,“合作”则减少了教育过程中的内耗,形成去取向一致的教育力量,“创新”点燃了当代学生心灵中积极向上的火花,是教育事业永不枯竭的力量泉源。

总之,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为祖国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有新时代必须具备的新思想、新观念,有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我们应该积极响应习近平同志的热烈号召,秉持严格的师道,自尊自励,刻苦钻研,养成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恪守严谨笃学的良好学风,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言传道、以行垂范,用真理、真言、真行教化学生,用真情、真心、真诚感化学生。要坚守崇高的师德。每一位教师都要有当好人民教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要练就高超的师艺,秉持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努力成为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好教师。

篇2:以爱育人,立德树人

三中 李淑芳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师规,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科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对师德师风的学习。自古就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但“育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内容,现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要求老师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其中在业务素质上,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要求老师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师德师风应注入新内涵、新时代的师德师风应注入新的内涵:一是视野和思维不能仅仅着眼于学生的现在,要像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第二,不能用过去的社会意识形态来教育现在的学生。

从我们的民族传统上讲,当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诚信、守礼,这也是人的品德的形成。受教育者要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还是品德。教师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他的性格、品德包括价值观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

我觉得新时代的师德师风应该是与传统的标准揉在一起的。我们教师的选择标准应该是平易近人、严中带慈、公平待人、勤奋好学。严厉并不是苛刻,老师也是有七情六欲的,但不能把学生当作发泄的对象,这不是教育学生。我觉得传统中的师德师风与新时期的师德师风都应该是一样的,但现在存在的区别在于:师生关系的变化。以前的学生对教师要绝对服从,但现在则要求教师对学生也应尊重,这是个进步。因此,新时代的教师在关爱和严格要求学生上要提出新的标准。通过“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学习,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个人的事,应该是学校所有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强调素质不等于忽视品德。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早就说过,人者,德为先。未学文而先学文德,未学武而先重武德,学好文武,不光是光宗耀祖,最主要的是报效国民。一个人的品德好坏往往能决定他行事结果的正与负,一个邪恶的天才所造成的灾难,总要好几代人才能扭转过来。如今法治和文明是全球的大趋势,而我们的制度又还不很健全,我们不能再满不在乎于品德素质的培养。自由发展不等于要忽视个性素质。什么是个性素质?就是良好的个性。良好个性体现何在?那就是,合理地进取,合理地忍让,适当时敢于竞争,关键时能顾全大局。其实成功人士们都有很好的个性,他们那很不错的人缘就是最起码的证明。但如今的学生们已越来越不会接受批评,受了点委屈后就要死要活或喊打喊杀,不能不引起大人们的注意。

素质教育不等于要一味地苛求全面发展。能够全面发展,固然更好,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全面发展,而不全面的人未必就不是人才。世上本无十全十美的人和事,我们也就不必苛求人人都全面发展。我们的社会不光需要学者,还需要专家;既需要全才,也需要专才。事实上想面面俱到的话,到头来一面都难到。要是当年清华大学也只招收全科合格的考生的话,中国肯定会少了个历史学家吴晗;要是美国的公司录用员工时一律要本科毕业生的话,现在也就不一定有比尔.盖茨了。也许有的人会担心,不多学一点,以后在工作中碰到来自其他方面的难题时怎么办?这好办,先使专长得到发挥后,即便将后的工作中会遇上其他方面的难题,补起课来也会效率很高,因为这时候的学习是急迫的,有目的的,出于需要,故而兴趣也大。孔子早就说过,要“因材施教”,他的门生们也确实都各有所长。咱们的当代人怎么就糊涂了呢?

篇3:立德树人:学科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一、学科育人的可能性

教学是否具有教育性直接决定了学科育人的可能性。“教育性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由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他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 ‘无教育的教学’一样。”[1]因此,他强调教育与教学的统一,并把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我国著名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要认真分析本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它除了该学科领域所涉及的知识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外,还应该包括服务于学生丰富对所处的、变化着的世界认识;为他们在这个世界中形成、实现自己的意愿,提供不同的路径和独特的视角;学习该学科发现问题和思维的策略、特有的运算符号和逻辑;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升独特的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现能力。[2]因此,学科的育人价值不仅在于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丰富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丰富学生精神世界,为学生的成长打开一扇窗户。

二、学科育人的问题性

(一)分离论

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大生产的到来,在工业化生产的过程中,知识越来越凸显其应有的价值与地位,从而形成了知识本位主义。随着教育功能的复杂化和教育研究的精致化,道德逐渐从教育中被分离出来,并被作为独立的内容。[3]教学的育人功能逐渐被边缘化,并从教学中逐步剥离出来,走向了教育与教学的二元对立,集中表现为学校成为专门负责教育学生的机构设置,并日益变得庞大起来。教师逐步沦为知识传播的工具。“只负责教书,不负责育人”成为当下大多数教师现实课堂生活的真实写照。

(二)分数论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成为了当下师生学校生活的真实写照。师生“围绕分数转”越来越偏离教学的本真。因为分数,我们的教学变得简单、直接,甚至粗暴;因为分数,我们的教学更多注重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失去了对“人”的关怀与关照。教育价值难寻踪影,教学的道德本性丧失得淋漓尽致。

(三)说教式

说教式的育人指在我们的学科育人中也关注学科教学的思想性,但这种关注往往成为课堂的鸡肋。采取说教与贴签方式,课堂缺乏学科育人的润物细无声与和风细雨。这种简单直接的灌输方式违背了学生德性成长和学科育人的基本规律,学生缺乏应有体验与生成,感受不到学科育人的价值与魅力。因此,过多的说教不仅达不到育人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三、实践策略

(一)教育统摄教学,挖掘知识之美

实施教育性教学,让教学回归教育,从分离走向整合,重新定位知识的功能与价值,挖掘知识的育人价值,让所教的知识产生美感。

1.挖掘知识的德性价值,发挥知识的育人功能

知识作为一种精神的粮食,能够提供充分营养,从而滋润学生的心灵。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这一命题,认为知识与道德是统一的,人的一切品德如果没有知识,都可能是恶的,主张用知识照料人的心魄,改善人的灵魂。知识不仅是人类认识活动的结晶,而且是人类道德理想、精神品质的体现。学习知识能够克服无知与偏见,纯正人的内心世界。教育意味着教学,教学意味着知识,教育教学与知识有着天然的有机联系,教育具有知识性,知识具有教育性都是教育与知识关系的应有之意。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科的学习资源找到知识与道德的内在统一性,把知识转化为道德,发挥知识的育人功能。

2.感悟知识之美,唤醒审美意识

美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愉悦的体验,是主体对客体所需的一种满足。苏霍姆林斯基说:“美能磨练人性。一个人从童年时期就受到美的教育,读过一些好书,那么,很难相信他会变成一个冷酷无情,卑鄙庸俗,贪婪无耻之徒。”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同样,知识不仅仅是知识,知识中蕴含着内在美的价值。知识能够陶冶价值,知识能够帮助我们去发现美,欣赏美和追求美,而美育也离不开知识。“知识不仅是认知的媒介,更是精神态度、价值伦理的载体,传导着人类千百年来对世界的认识,也运载着人类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 审美情怀和价值追求。”[4]学习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占有”,而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促进自我个体精神的成长。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形成能力,磨练人性,唤醒美的意识,从而改变气质、丰富精神、提高素养。

(二)构建生命课堂,追求有生命的质量

教育的道德性不仅表现在教育内容的价值上, 而且表现在教育过程本身也具有道德的价值,即学生知识获得也应该具有道德性。“让教学成为有道德事业”[5]从教育的理想转变为现实的可能,追求有生命的质量。

1.建构生命课堂,构建“五学”课堂

生命既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又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因生命而发生,生命因教育而精彩。学校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也是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基于对生命的尊重,在对传统知识课堂的超越下,学校提出了生命课堂的课堂建设理念。把课堂看作是师生生命旅途中一段美好的旅程,通过师生对知识体验与感悟,激活师生生命的潜能,怒放生命的力量,从而提高师生生命的质量。学校通过探索与实践构建起“任务驱动、问题引领;自主学习、交流展示;质疑问难、合作探究;精选精练、巩固提升”生命课堂的教学模式。这样,课堂教学生态得到彻底的改善,课堂呈现出“学生当堂自学、互学、展学、评学与教师导学”崭新的“五学” 课堂形态,师生课堂生命的潜能得到释放,质量得到提升。

2.转变教学方式,提升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 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的本质,应当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 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教与学都必须是道德的,教师应该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有效的教学模式,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和影响力。因此,必须摒弃灌输式、题海训练等短期看似行之有效教育实践,课堂从“以教为本”转变为“以学为本”,从传统的“授———受” 式教学方式中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科学的学科学习方法指导下,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拓展自己在课堂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培养学生认真读书、 自学预习、积极思考、善于交流、敢于质疑、认真倾听、独立完成,反思归纳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彰显其有道德的学习价值。让优良的学习品质成为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统整学科育人功能,遵循学科育人的独特 价值,发挥应有的育人功能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指出:“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同时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意见》为新时期学科育人指明了方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明了路径。通过统筹避免了学科间的相互割裂,各自为阵,从而形成合力,发挥学科育人的优势。

篇4:以爱育爱 立德树人

一、明确方向,提升理念,营造全员育人氛围

注重引导,确定目标。学校创办以来,始终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德育工作的第一位。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学德育大纲》的要求,明确了让学生成材、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办学目标。学校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创建省市级德育先进学校,具体目标分别是:保持在校师生犯罪零纪录;校园常规管理井然有序;各级德育竞赛榜上有名;创建书香校园、平安校园、绿色校园;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开展德育系列化研究。以上各类目标的确定,有效促进了德育工作开展,达到校以育人为本、师以敬业为乐、生以成材为志,形成了“学校——年级——班级——个人”为一体的教育目标体系。

领导重视,层级管理。学校始终把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摆上重要日程。健全德育领导组织,由校长任组长,组织成立了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即校长负责学校全面工作,分管领导分别蹲年级、包学科、挂班级,完善了以“德育校长—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为主体的德育工作体系,加强德育的管理,落实德育活动的开展;以“业务校长—教导处—教研组—学科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德育体系,使德育工作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以“党支部—工会、团委—学生会—团支部、班委会” 为主体的自我教育体系,使学生成为德育活动的主体,内化其行为;以“学校—家庭—共建共育单位—社会力量”参与的德育教育体系,使学校德育工作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帮助。上述管理体系的逐步完善,有效促进了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加强学习,提升素质。学校每学年依据市教育局的要求和教师思想现状制定《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教师师德师风培训方案》,通过集训、分组讨论、自学等形式,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学习时事政治、教育法规、教育案例等,开展校情教育,激发教师关心国家大事,献身教育事业的热情。还选送大批骨干教师到北京十一学校学习课改经验,选派领导教师到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甚至国外培训学习前沿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管理经验。通过这些培训学习,加强教师的理论知识储备,拓宽教师的视野,树立起教育工作者正确的价值观,有力地服务了教育教学。

二、文化熏陶,活动引领,孕育师生爱的品格

环境熏陶,文化浸润。学校确立了“爱与感恩”为核心的德育特色教育。学校在入校的路口制作了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幅壁画,校园的设计与布局无处不渗透思源文化。校园里静静流淌着自然与文化之美:错落有致的楼宇,笔直宽阔的道路,婀娜多姿的树木,葱绿宜人的花圃草坪,绚丽多彩的鲜花……全校师生还共同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学校建筑物的命名蕴含深意,如“砺学楼”“博雅堂”“艺馨楼”“籍汇阁”“知辛阁”等;教学楼走廊悬挂着以“铭爱”“感恩”“兢业”“志学”“象贤”为主题的名人轶事,以打造文化长廊;每个班级围绕“爱与感恩”,自行制定班训、个性签名,设计学习园地、板报专栏。

活动引领,管理督评。以推行“生活体验式”德育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学校依托“四个专题”,组织好“六个仪式”,着力培养学生“十个良好习惯”,做亮“4610德育活动”特色品牌。学校确立以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公民意识、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要内容,以爱心教育、感恩行动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十个良好习惯为抓手的工作思路,开创了一系列以爱育爱的主题教育活动。如春季学期开办了首届体艺节,开展“三爱三节”“学雷锋,献爱心”“感恩父母,与孝同行”“诚信明礼,爱心帮困”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秋季学期开展了“爱校爱家,关爱新生”“养爱心,育爱德”“校园之星评选”等活动。每月一主题,每周一活动,每月开展星级评比,使德育主题内化为学生的言行,落到实处。各班级还利用晨会、夕会、班会、电视课堂、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广泛开展活动,进行德育教育和德育渗透。

合力育人,塑造品格。学校定期开家长会,成立家长学校,鼓励家长参与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开通“校讯通”平台,开办学校网站,设立校长信箱、校园声讯台,鼓励家长积极献言献策。学校定期通过告家长书、家校互访等形式对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进行指导,实现了家校德育价值取向一致,进一步提高了德育实效。学校要求教师跟踪走访学困生、留守生、身体心理特异等特殊学生,并建立健全各类档案。

学校每期请本市公安、法院、食品安全、青少年教育专家对学生进行安全与法纪教育;请知名中青年专家进校演讲,对学生进行感恩励志教育;与本市博物馆、烈士陵园、共青团市委、开发区派出所建立共建关系,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这所大学校,获取更多的教育机会。学校每期组织少先队员、共青团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向革命烈士献花、祭扫烈士陵园、到光荣院慰问孤寡老人;开展“健康饮食、绿色消费”社会调查,弘扬革命传统文化;举办“砥砺自己、健康成长”主题征文演讲,开展“爱心帮困、春蕾助学”志愿捐款等活动。接地气的活动内容,生动新颖的活动形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特长,锻炼了学生的意志,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取得了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重视安全,关注生命,为师生发展提供保障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始终把创建平安校园工作作为日常工作重中之重,常抓不懈。学校不断完善各项安全规章制度,注重岗位责任制的落实,强化安全管理,坚持依法治校,促使校园安全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学校成立了“平安校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创建“平安校园”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并把“平安校园”建设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

学校不断健全完善安全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做到岗位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开学初,学校校长与各分管领导、各处室、各年级组、各部门、各班级、全体教师层层签订了安全工作责任状。学校制订了各类应急预案,建立了岗位负责制,将安全工作责任到人、责任到事,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学校每学期都要以防溺水、防交通事故等为重点内容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学校坚持每周开展一次安全隐患排查,年级组每周开展一次管制刀具等危险物品的清理。学校心理咨询室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每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和生命安全教育课,保证课时、内容、授课教师落实到位。

四、重视科研,打造特色,为学校发展提供动力

建校伊始,学校校长肖宗应就提出要走“科研兴校,特色强校”之路,明确指出德育要进行系列化的专题研究,要形成自己的育人特色。发展两年以来,学校在德育系列化研究和星级德育评价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

每学年学校都要修订德育工作计划,每个月确立一个德育主题,各年级侧重点不同:起始年级重抓行为养成、亲子关系与家庭文化建设;八年级重抓心理疏导与心理健康、健康人格教育;毕业年级重点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培养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以及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学校开办了电视课堂,每周通过系列节目渗透月教育专题。

学校从三个层面开展了星级德育评价:校级层面,通过向市教育局申报星级德育示范学校,健全机制,搭建平台,提供保障,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晋升更高级别的星级德育示范学校;班级层面,积极推行班级管理量化评比,分七大方面量化考核,每月评出星级班级,每学期评选出不同级别的星级班集体;学生层面,每月进行一次综合评价,各班评出星级学生,每学期向学校推选出学习之星、文明之星、进步之星、劳动之星等若干名。每学年度学校开展一次“感动思源十大人物”评选,学校集中举行颁奖仪式。本学期,根据麻城市委《“十孝百善”美德麻城系列评选活动实施方案》以及市教育局《“十佳百星美德少年”评选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学校在学生中广泛宣传,层层推选,树立典型,以引起强烈的反响。

学校在以“思慧还源,言诚志爱”为核心理念的统领下,构想出“志德、志雅、志学、志爱”这个基本框架,由此构建校本德育的基本思路,组建专班编纂德育读本,并作为学校在新一轮课改实验中推行的校本德育教材。

学校被评为麻城市首轮三星级德育示范学校;学校承担了麻城市教育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610德育读本》(初中版)的编审任务;学校先后被授予“麻城市德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作者单位: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

篇5:立德树人 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

党和国家比以往更加重视教育,我们做为一名教师,要把“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放在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我们人民教师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但这是无比光荣的责任和使命。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应做到德才兼备,教书育人,并且要坚持努力向德艺双馨的方向发展。当一名人民教师是多少毕业生的梦想,教师不仅担负着教书育人,更担负着学生的管理。是学生的榜样,是学生关注的对象,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主力军。

一、更新德育理念教书育人

德育理念是指人们经过长期蕴蓄而形成的关于德育发展的一种科学性、理想性、精神性、持续性、规范性的价值追求,是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我国社会在改革开放的浪潮洗涤下,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新的时代中已有新的表现方式。现在来到学校读书的学生厌学情绪比较重,纪律性不强,自控能力不强,行为表现差,有的学生自卑心理严重,有的学生则目空一切,且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多以自我为中心,但他们接受新事物比较快,而且热心集体活动„„这些学生的特点与过去有了很多不同。因此,德育工作者应改革传统德育思路及模式,与时俱进,树立崭新的德育理念,把“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理念现代化。尽管现在学生的缺点《或不足》方面较为突出,学校更有责任关心、关注、关爱他们,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注重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尊重所有的受教育主体,分类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道德水平发展需要。把立德树人与学生的潜能挖掘、个性发展结合起来,使德育工作真正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而成为促进学生改造自我、谋求发展、成长成才的原动力。只有坚持树立“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工作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核心,以学生为目的,以学生为根本,把学生作为学校德育的动力主体,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学校德育工作才能更具有时代性。二。立德树人,身正为范

立德,就是树立人民教师良好的德行,为人师表,做人楷模。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具备怎样的道德品质,不仅仅是教师个人修养的问题,而且关系到熏陶和培育出怎样的人的问题。作为教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只有拥有一颗对工作的无限热爱之心,你才能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业职责,才会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潜心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将自己智慧与汗水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让他们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在教育教学中,勇于实践,善于从教学实际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积累经验,及时总结,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才能使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对于教育事业而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应时时事事不性急、不气馁,力求耐心细致地教育和帮助孩子们,让每个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以德正身堪为人师才称其职。”身正,就是教师本身要道德、言行、品行规范。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板书笔迹等。因此,可以说教师道德素质更为重要。让我们真诚地对待祖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地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做一个具有高尚师德师风和文化素养的合格的人民教师。

三、立德树人,强化德育工作

学校新时期的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这是教育的显著特点,而当代教育则更加突出立德树人。教育者深深地懂得自己面临的学生普遍有如下特点:行为不规范、思想过分开放或过分压抑、文化基础较差、成功感很少、自尊心受损、自暴自弃较多等等,要把他们培养成一个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既不能靠单一的文化知识传授,也不能靠单一的技能培训,因为他们是应试教育的直接“失败者”。鉴于上述原因,如何看待学生如何培养学生已成为教育者必须深思的重要课题,只有更加主动地研究德育工作,只有找准突破口,只有将德育与学生的潜能挖掘、职业成长和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使德育真正深入学生的心灵。只有真爱学生,因人而异,去关爱他们,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去撞击出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的火花,才能激发学生学知识、练技能的热情,才能使学生在学校成长成才。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应在立德树人上下功夫,捕获学生心灵,循序渐进,进而使其自觉生发出改造自我、谋求发展的动力,使学生真正自尊自立自强。可以说,立德树人就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人格,这在学校尤为重要,这也是由当代学校学生特点决定的,因而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是教育的根本和灵魂。只有抓住这个根本和灵魂,学校才能培养出更多这样合格的人才。

四、立德树人,创新育人

学校应在以教为中心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功能。首先,思想品德教学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应利用教材内容加大德育教育力度。例如,在讲授思想品德课时,要强调诚实守信意识的作用;在讲授课文时要联系生活实际来进行教学,教育学生正确对待金钱,强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谋不义之财;在讲授人生观时,教育学生应立志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其次,除思品外,其他学科也应该渗透德育的理性内容,这也是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比如,语文课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又如其他学科教学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国情、爱国主义、职业道德等相关知识。各学科教师都应树立德育意识,在进行学科知识教育的同时,注意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们的德育教育,多方面影响学生的德育发展。再次,课堂教育教师不仅讲授知识,还应适当创新教学方法,适当增加教学活动内容,增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空间,以便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各门课程的兴趣。多渠道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五、增强德育效能教书育人

篇6:以爱育人,立德树人

东白中心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几年来,我校始终把加强“立德树人”工作作为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充分认识新形势下“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把此项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并狠抓落实。

根据《临清市教育局“立德树人”工作实施方案》我校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宣传发动,并结合本校实际,制订了东白中心小学“育人之道,立德为本”专项教育活动,现对我校开展 “育人之道、立德为本”专项教育活动作以下阶段性工作小结: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制定领导小组 组

长:赵荣霞

副组长:林国栋

刘清涛

员:郭广霞

郭春红

郭孟虎

陈 甲

二、组织与开展

我校以“立德树人”为主题,积极开展了各色活动,具体如下: 二月份:“小学生承诺”签名、宣读活动 三月份:学雷锋、做好事、争先进活动 四月份:“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 五月份:“争做文明小学生”活动

六月份:评选“孝心少年”、“十佳少年”活动 七、八月份:“服务社会”教育活动 九月份:“遵纪守法教育”活动

十月份:“关爱生命、创建平安校园”活动

十一月份:“树立学习信心,培养刻苦学习习惯”活动 十二月份:“体育节、艺术节”展示活动

三、总结与收获

根据方案,明确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通过开展大量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活动教育贴近实际,务求实效。活动的开展要坚持贴近小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所组织活动的趣味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努力满足当代小学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尽可能多的小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并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

四、问题与努力方向

在本学期开展活动的过程中由于条件限制,学生的参与率还没有达到最高,由于经验的欠缺,部分活动只有热闹的形式,但是效果却一般。在下学期的活动中应该更注重学生的参与率,更注重活动的设计。多组织学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并从中总结经验。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

篇7:践行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心得体会

一、新时代迫切需要高水平的高等教育

5月2日习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作为高校的教师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深刻认识新时代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对教师的期望,自觉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二、高校的根本任务和根本标准明确了办学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站在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多次就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出重要指示。5月2日习总书记在同北大师生座谈时强调:“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了高校的根本任务,同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我们要以此为遵循,将其落细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把办学重心、教师职业的重心放在学生的教育培养上,深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更大贡献。

三、“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将开启我国高等教育新 篇章

长期以来,一些高校为了追求快速发展,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追求科研经费、学位授权学科、重点学科数和大学的排名,通过重奖科研的考核评价来鼓励教师发表SCI论文,争取各类人才头衔、重点科研平台和科技成果奖等等,导致大学大部分教师把精力和时间重点放在与自己利益高度关联的科研考核指标上,甚至还出现教师采取一些违反学术规范的手段来达到目的的现象。对本科生的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和精力投入,学生轻轻松松就能毕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不高,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这些高校没有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相去甚远。面对高等教育存在理念滞后、投入不到位、评价标准和政策机制的导向等问题,高等教育战线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6月21日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提出了“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他指出,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是纲举目张的教育。高等教育战线要树立“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不重视本科教育的校长不是合格的校长”“不参与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的理念,坚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高校领导注意力要首先在本科聚焦,教师精力要首先在本科集中,学校资源要首先在本科配置,教学条件要首先在本科使用,教学方法和激励机制要首先在本科创新,核心竞争力和教学质量要首先在本科显现,发展战略和办学理念要首先在本科实践,核心价值体系要首先在本科确立。

陈宝生部长强调,要推进“四个回归”,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一是回归常识。要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改变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二是回归本分。要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坚持以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实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三是回归初心。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四是回归梦想。要推动办学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

“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战线主动纠偏的自觉行动,彰显高等教育的自觉自信自强,将开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 篇章,加快推进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

四、课堂教学质量是争创一流本科的重要基础

争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必须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落到实处。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教学质量是争创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基础,在去年审核评估中,专家指出我校课堂教学方面存在高职称教师的授课率不高、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多数教师仍然是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师生课堂互动少、课堂气氛沉闷、合班上课人数多(小班上课课程门次数只有40%左右),作业少且有不批改的现象、考核方式单调、学生课业负担轻读书少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我校争创一流本科教育的进程,急需加快整改。

陈宝生部长就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提出“要着力推动课堂革命。我们要改革传统的教与学形态,高校教师要把育人水平高超、现代技术方法娴熟作为自我素质要求的一把标尺,广泛开展探究式、个性化、参与式教学,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把沉默单向的课堂变成碰撞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让学生主动地“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提出问题来”。把推动“课堂革命”作为高校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四川大学以课堂改革为突破口,率先开展“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开展了一系列一流本科教育的实践,成效显著,非常值得我们学校借鉴。结合我校实际,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教授要给本科生上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搞好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牢固树立“不参与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的理念,通过制订《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管理办法》,作出规定:教授、副教授一年内未给本科生授课,当年教学工作考核为不合格,连续两年未给本科生上课,不再受聘为教授、副教授岗位。通过制度约束,确保高职称专任教师全部给本科生上课。

2.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加大激励力度推动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通过公开课、辅导报告、教学沙龙等开展多种活动加强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促进教学能力提升。鼓励教师以学生知识习得、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为导向,注重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基于问题、案例、项目或任务的研究型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3.有效运用教育技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等特征,利用学校与文华在线共建的课程信息化建设平台,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教师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衔接好线上线下学习环节,采用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运用好网上数字化课程教学平台,推广泛在式课堂。

4.完善学业考核评价标准。完善并实施科学的学业考核评价方案,由结果性评价为主转变为过程性评价为主。促进评价形式多样化,做好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的过程评价记录。考核方式、考试题型设计要不断创新,鼓励探索使用非标准化答案试题,评价标准宽严相济。

5.小班化教学促师生互动。逐年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通过绩效分配改革激励教师采用小班化教学,根据学校发展需要,逐年改造一定数量的教室适应小班化教学需要,设计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突出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变传统的师生交流为多向交流,促进教学相长,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生态。

篇8:以爱育人,立德树人

一、立德树人是当前教育的根本任务

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它的提出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 是对“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

立德树人的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 中国古代具有 “三不朽”之说, 即“立德、立功、立言”, 以“立德”为最高要求, 人首先要立德, 立德是修身之根本、价值之基石, 其主要体现了人们追求的人生崇高目标和理想。现代人对立德树人的理解为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正是对传统思想的传承和延伸。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欲树人先立德, 树人要以立德为基础, 立德要促进树人的发展。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达到社会培养人才的目标, 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健康成长的人。

二、中学校园乒乓球活动文化的育人功能

1.乒乓球校园文化知识的传授,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其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乒乓球起源于英国。它的英语官方名称是 “Table tennis”, 意思即“桌上网球”, 是一种世界流行的球类体育项目, 也是我国的国球。乒乓球运动是一项以技巧性为主、身体体能素质为辅的技能型项目, 全国校园基本都开展乒乓球活动, 世界乒坛比赛冠军中国基本包揽。 乒乓球知识包括: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历史及现状;打好乒乓球应掌握的基本技术与战术;最新的乒乓球比赛规则及裁判法等。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乒乓球活动的开展, 使学生掌握乒乓球的知识、技能。

校园乒乓球活动的开展, 使学生通过学习和练习乒乓球, 了解乒乓球运动技能的魅力, 提高学生对这项活动的兴趣, 因为乒乓球运动的本身也有很多的好处。现在的人们称乒乓球运动是“聪明人的运动”, 据心理学家测试, 我国部分省市优秀少儿乒乓球运动员的智力水平、操作能力均优于普通学生, 自信心、独立性和思维敏捷性较强。乒乓球运动集健身性、竞技性、娱乐性于一体, 具有很好的健身价值。校园乒乓球活动的开展, 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掌握一项运动技能, 养成锻炼的习惯, 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2.开展乒乓球校园文化活动, 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校开展乒乓球运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助于身体素质的发育;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速度、耐力、灵敏性和弹跳力等身体素质。其次, 乒乓球运动能改善人们的机能状况, 促进人体技能的发展, 提高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学生进行乒乓球运动在发展身体素质的同时, 还有助于心肺功能的提高、呼吸系统的进一步发育、身高体重的增长, 使身体各个系统的发育朝着健康的方向前进。

乒乓球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改善中学生的情绪状态, 中学生处在当前复杂的社会中, 在学习紧张的校园里也会出现郁闷、紧张、焦虑等心情不好的反应, 乒乓球活动则可以转移中学生心情不好的烦恼焦虑, 使中学生从焦虑和紧张中摆脱出来。中学生课业负担沉重, 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紧张减少。

乒乓球活动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在乒乓球比赛中要不断克服困难, 如对手的乒乓球水平较高、比赛环境陌生、比赛的紧张心理、担心受伤、渴望战胜对手、 怕输想赢的心理等。乒乓球活动可以使中学生在练习和比赛中淬炼自己的意志品质, 培养中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坚强意志品质。

乒乓球运动还可以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 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 中学生持续紧张的学习压力极易造成身心疲劳和神经衰弱, 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则可以使他们身心得到放松。

3.开展乒乓球校园文化, 提高青少年的团队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

集体精神和团结协作的意识在当代社会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品质, 对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乒乓球文化在发展学生集体精神和团结协作品质的同时, 也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首先, 乒乓球活动需要人与人之间协作、交流, 进而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其次, 乒乓球运动有多变性, 在乒乓球赛中需要球员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 才能更好地处理球赛中的突发事件。再次, 乒乓球运动是一项团体活动, 需要发挥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因此, 在中小学校园中开展乒乓球活动,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组织管理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在社会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处事态度、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主要体现在中学生对人、对事的能力。中学生正值长思想、育能力的关键时期, 对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乒乓球运动是一项团体运动, 只有团体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相互信任才能取得胜利。

4.开展乒乓球校园文化活动, 树立“立德树人”理念

“立德树人”教育精神的提出为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注入新鲜血液与全新动力。所谓“立德树人”教育精神, 它的内涵是:现代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是应试教育主导, 智育占领重要的位置, 要突破“应试教育, 智育为主”的枷锁, 在重视智育的校园提倡“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培养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其次, 对中学生的教育不能局限在校园, 要做到以体育乒乓球文化推动学生的德育发展。

“德育为先”对中学生的生活行为提出了严格要求, 思想上重视, 行为上约束, 从各个方面体现出德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乒乓球校园文化包括乒乓球的技能教学、乒乓球的比赛规则、乒乓球社团的组织和管理, 这些乒乓球校园制度文化对学校师生具有极大的约束力。通过学校制定的一系列乒乓球活动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还可以形成一种正常的学校秩序;另一方面, 通过文化活动营造出来的环境和氛围及其对人的辐射作用, 软性约束校园人的行为。

三、中学校园乒乓球活动文化的构建途径

1.乒乓球校园文化的建设

乒乓活动文化在我校的推广与建设由来已久, 积累经验的同时也取得了育人成效。场馆的设施完备, 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练习技能的基地;校园的乒乓球板报宣传、乒乓球知识、技战术知识、乒乓球奥运冠军介绍、乒乓球比赛规则、乒乓球社团的建立、乒乓球的校园比赛开展, 都促进乒乓球校园文化的发展, 形成一个积极向上且良好的氛围。参加乒乓球运动的学生增多, 集体荣誉和团队意识增强, 使乒乓球的育人功能更加凸显。

2.体育课堂乒乓球教学和课外乒乓球体育锻炼相结合

乒乓球教学和课外乒乓球练习相结合, 能够使学生把在体育课堂中学习到的技战术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 在乒乓球实战中, 学生能够提高兴趣和收获成功的喜悦。乒乓球文化的传播将体育教学中学习到的乒乓球技战术运用到课外活动及各种比赛中, 运用到学生的大课间活动中, 运用到课外乒乓球练习中, 提高中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有利于学生形成锻炼习惯、有利于终身体育的养成。

3.利用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学习乒乓球技术

体育教师传授的知识是有限的,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乒乓球的体育知识储备, 成为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网络大容量的乒乓球知识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可在学校的网站上登载乒乓球运动健身方面的常识、乒乓球技战术、乒乓球的心理训练知识供学生学习。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提出学生在乒乓球技能学习中的问题, 让学生通过网络查询答案, 学生也可以自己就体育锻炼中的一些问题在网上进行查询。

现代信息技术进入体育课堂, 多媒体平台可以播放一些奥运冠军的乒乓球比赛视频, 通过乒乓球技术慢放, 让学生学习乒乓球技术, 完成乒乓球技能的习得。 这样就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精神, 收获成功后变得自信, 喜欢和同学分享成功的快乐。

四、结论和建议

(1) 乒乓球的育人功能是多方面的, 在立德树人的视域下, 让体育文化、乒乓球文化回归教育的本质, 育人是目的, 学习技能是手段, 培养兴趣是关键。

(2) 乒乓球的育人功能构建途径使乒乓球校园文化满足学生的需求, 适合学生的发展, 一切为了学生。

(3) 乒乓球校园文化、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一直被社会忽视, 体育不仅可以健体, 而且可以育人。在应试教育的今天, 让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合格公民的路还任重道远。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校园文化在当今立德树人的实践中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校园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探讨体育学科乒乓球教学的育人功能, 将体育教育乒乓球教学的行为统一到育人目标。从“立德树人”的角度研究乒乓球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确定中学乒乓球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和途径, 为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学校园,乒乓球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建构途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教基二, 2014 (4号) .

[2]田慧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 2015 (1) .

[3]蓝鹏斌.体育锻炼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探讨[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3 (6) .

[4]马书越.长春市高中生身体素质与人格类型关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8 (105) .

[5]宋淑英.浅谈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 2010 (7) .

[6]徐国斌.立德树人视野下研究生导师育人作用发挥机制的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4 (9) .

[7]董文莉.三位一体, 立德树人——试论乒乓活动文化的育人功能与构建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1) .

上一篇:致铁饼运动员加油稿下一篇:濂江中学安全教育月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