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反思

2024-04-18

《青山处处埋忠骨》反思(精选13篇)

篇1:《青山处处埋忠骨》反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课例片段教学反思

教师自评:本片段教学紧紧抓住毛泽东的“丧子之痛”为线索,引领孩子自主、深入地感悟毛泽东丧子后极度痛苦的心情以及其对儿子毛岸英的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从而感受到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本片段集中了最能表现主席作为平凡父亲极至悲痛的关键句段,引导学生通过抓数量词、抓具有反差性的关键词以及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的方法体会主席的悲痛之情。最后通过“以读促悟”法再现了主席交织矛盾于心中的两种想法,让学生感受到他“父亲与领袖共存”的崇高境界。(林珊)

学生反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好几次都被毛主席的悲伤所感动,特别是看到老师播放毛主席与儿子数次分离又相聚的影片时,情不自禁地流泪了,我既为他们往日的重逢开心又是为他们最后的分离悲伤。那一刻,我明白了毛主席很爱自己的儿子。老师让我们数次朗读描写主席悲痛以及心理矛盾的句子,在朗读中,我再次感受到他作为父亲的爱与作为领袖的无私伟大。(陈忆霖)

同行点评:课例线索清晰,采用“情境教学法”、“以读促悟法”缩短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时空距离,让学生很好地走进主席作为父亲的情感世界,学生自主感悟,教师在关键句上点拨,关注描写人物的方法,三次对比朗读的设计尤为出彩。(陈铭)

敏锐的目光,抓住有效信息

篇2:《青山处处埋忠骨》反思

1、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

如语言描写: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动作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还如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哀,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身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篇3:《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略读课文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建构, 学会阅读。根据学生对本组前两篇课文的学习, 凭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 可围绕课文的重难点, 采取“启动———互动———自动”教学方式, 创设学习情境,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了解伟人和普通人一样, 既有丧子之痛, 又有着不同于普通人的宽广胸怀,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了解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 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3.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重点:体会毛主席常人的情怀和伟大的胸怀。

教学难点:理解细节描写对反映人物情感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搜集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 导入新课

1. 谈话引入新课。

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 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领袖, 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 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这节课, 让我们一起走进领袖的内心, 去感受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那深沉、博大的父爱情怀。 (板书课题, 读课题。)

2. 展示资料, 交流感受。

师: (课件展示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我们怎能忘记在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牺牲的几十万中华儿女?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 也有毛泽东同志深爱的长子———毛岸英。请同学们将预习时搜集的相关资料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组内交流。)

3. 指名班上交流。

(设计意图:大量的资料展示, 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 走进文本,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揭示课题, 初读课文

1. 理解课题意思。

2. 各自轻声读课文, 遇到生字, 借助括号里的拼音读准字音, 遇到生词, 查查字典、词典。

3. 读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充分感受诗句在文中的大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课题,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

三、自主阅读, 交流感悟

1. 文中讲到了三封电报, 请同学们用“~~~”标出每封电服的内容。

2. 电报导入, 情感铺垫。

(1) (出示第一封电报) 体会悲痛———惊闻噩耗。

自由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画出文中描写毛泽东心情悲痛的句子。

(2) 交流读后感受, 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

俗话说:哀莫大于老年丧子, 一位寄予儿子巨大期望的父亲, 在得知儿子牺牲的消息后, 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 从收到这封电报起, 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 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2) “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 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体会要点:岸英从小颠沛流离, 在父亲身边的时间很少。慈父毛泽东此时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 老来痛失爱子, 使他悲痛欲绝。)

3. (了解第二封、第三封电报内容) 体会矛盾——艰难抉择。

(1) 当彭老总请求将遗体运回国, 朝鲜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 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1)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 强忍着心中的悲痛, 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 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 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

(体会要点:作为一国的领袖、国家的主席, 他强忍悲痛, 一切从大局出发, 理智地处理了自己的情感。)

(3)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瞬间, 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4) 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 右手指指写字台, 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体会要点:毛岸英是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中的一位, 毛主席在做最后的决定时, 心中又流露出对亲人的无比眷恋。)

(2) 指名朗读描写毛泽东内心活动的部分。作为父亲的毛泽东与作为主席的毛泽东相互说服。主席选择了把儿子留在朝鲜。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 当毛主席在记录稿上签字时, 他是什么心情?你是从哪里看出的?

(1) 第二天早上, 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 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2)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体会要点:“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铮铮语言表达了毛主席宽阔的胸怀和深深的慈父之情。)

(设计意图:以三封电报为引子, 抓住描写毛主席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的句子, 体会毛泽东不仅是一个平凡的、慈祥的、普普通通的父亲, 更是一位胸怀宽阔、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伟大领袖。)

四、深化感悟, 领悟写法

师:毛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 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 之前, 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相继献出了生命, 此时, 这位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 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 他黯然神伤, 他泪水涟涟, 但他毅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 他的爱似山一样厚重, 他的情如海一样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再一次体会毛主席那凡人情感中的伟人风范吧!

1.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 我们体会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 超人的胸怀。那么, 本课在反映人物的情感世界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呢?

(引导学生举例说明。)

(1) 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描写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如, 语言描写: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 我当然很悲痛, 可是, 战争嘛, 总是要死人的, 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 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 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 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动作描写: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 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 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 强忍着心中的悲痛, 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 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人物性格特点:“那一次次的分离, 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 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设计意图:通过进一步阅读、分析, 体会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 感知毛主席的常人之父、伟人胸襟, 学习其写法上的特点, 进一步感悟其感动人心的人物形象, 学习更多的细节描写方法。)

五、作业设计

1. 朗读课文。

2. 将文章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并读一读。如, 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

篇4:钱兴:青山有幸埋忠骨

当前,全国各地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怀集县诗洞镇钱兴故居已成为该县党员、干部瞻仰参观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基地。近日,笔者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前往钱兴故居,与前来瞻仰钱兴故居的党员、干部一起,到钱兴烈士纪念碑参观并鞠躬致敬,在钱兴故居参观学习钱兴的生平斗争史展览,聆听钱兴亲属讲述烈士的生平斗争历史,深切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

钱兴故居在老区诗洞镇安华村委会凤南自然村。这个偏远的小山村与封开县交界处,有一座高山名曰七星岩顶,海拔1270多米,主峰常年云雾缭绕。相传朔望有灯七盏,光照岩谷,故曰七星岩顶。又传此山多白石,远望白如雪,因而又称白崖山。凤南村地处七星岩顶的东北面山脚下,村子不大,几十来户人家,一条小溪环绕着宁静的小村庄,自西向东缓缓而流。潺潺溪水终年不息,仿佛在不停地向人们诉说着过去凤南村民的苦难,讲述着解放后的翻天覆地巨变,又像是追诉着凤南儿女的一曲曲英雄颂歌……

笔者曾多次到过钱兴故居采访,这次印象最深的是故居已修缮一新。2004年5月,钱兴故居被怀集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县委、县政府再次拨专款对故居进行修缮,使之成为传统教育的专用场所。我们走进村子,只见岭南建筑风格民居的门楼上方挂着“钱兴烈士故居”的牌匾,粤式青砖泥砖混合墙旧民居的两进厅堂和左右厢房,成为钱兴事迹展览室和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宣传阵地,过去潮湿的地面现在都铺上了防潮的瓷砖。厅堂正中央摆放着钱兴的铜像,墙壁上挂着钱兴及其夫人邹冰的遗像,另有两副诗词尤其引人注目。一副是他的同学、战友曾生的诗词:“南国多豪杰,钱兴是英雄。救亡擎旗手,解放作先锋。绥江埋忠骨,千古令人崇。”另一副是他夫人邹冰在钱兴烈士故居揭幕时的感赋:“故居幕揭,九五重阳节。报国忍教生死别,何惧龙潭虎穴!青山有幸埋忠,觅来未识西东。凭此数椽屋瓦,起愚立懦垂风。”看到这些怀念钱兴的诗句,让我们对烈士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这些厅堂和厢房,过去是钱兴侄子和侄孙居住的地方,现在他们都已迁居到相邻故居的一幢新建钢筋水泥楼居住了。钱兴侄儿钱培佳告诉我们,为了腾出这些房屋作钱兴生平事迹展览室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方便人们瞻仰参观,政府支持了一部分资金让他们建起了水泥楼居住。

記得2008年寻访钱兴故居,从诗洞墟镇进来的道路坎坷不平,汽车开不进去,搭乘摩托车还得用尼龙薄膜袋包裹着双脚在泥浆里跋涉,仅仅几公里的村道竟花去近一个钟头的时间。现在水泥路一直修到钱兴故居门口,汽车可以开到故居门前的地坪了。

钱兴是著名的革命者,生前曾任中共厦门市工委书记、广西省工委书记、中共粤桂湘边区工委副书记兼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副政委等职务,是中共在西江地区牺牲职务最高的领导干部之一。至今他已经牺牲66年了,村里男女老少大多都没见过他,年长的即使见过也记忆不深了,但他们从父辈那里听说钱兴的革命故事。

谈到钱兴的生平,80多岁的钱培佳感慨地说:“钱兴做事很谨慎,每次回来都不住家里,而是跑到穷人家里睡。抽的烟头也不丢地上,而是扔到火盆里烧了,不给敌人留下蛛丝马迹。”

他还说:“1947年,钱兴还回来过一次。他召集族老开会,说将来解放了,大家都有田耕,都有屋住,还劝家里人拿出部分田分给那些没有田的人耕种。”

听着钱兴亲属不停地讲述和回忆钱兴的生平故事,我们脑海中不时浮现出这个革命者的高大形象。读中学的时候,我们曾听老师讲过钱兴的故事,知道他是一位很了不起的革命者。而真正了解钱兴的生平历史,是近些年多次寻访钱兴故居和学习党史时才知道的。

钱兴出生于1909年6月23日。父亲叫钱恒华,是个做小买卖的生意人。母亲姓谢,诗洞堡人氏,生有四子,钱兴排行第二。钱恒华和谢氏一生勤俭持家,收入虽不算高,但在当时还算得上是个大户人家,生活殷实。在钱兴最小的弟弟出世后不久,父亲因病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此后,兄弟四人相依为命,由母亲一手抚养成人。

钱兴的乳名叫阿树。7岁那年,他在堂伯、叔父们的帮助下,幸运地走进了村中的私塾读书。他聪明伶俐,记忆力好,对《四书》、《五经》、《三字经》过目不忘。13岁那年,他进入设在诗洞墟的新式学校读小学,老师为他取了个学名——钱发年。1927年,年满18岁的钱发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县立怀集中学。他的班主任兼国语课教师名叫梁一柱,思想进步,向往革命。梁一柱发现钱发年勤奋好学、为人正直,便向他讲解中国积贫积弱、饱受外国列强欺凌的历史,解释“革命”二字之含义。在梁一柱的启发和教导下,钱发年渐渐受到革命熏陶,脑海里萌生追求进步的思想。为了表示“毕生为复兴中华而奋斗”的抱负,他毅然将学名“发年”改为单字“兴”。

1929年春,梁一柱不幸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杀害,钱兴发誓继承恩师的革命遗志,早日参加革命,完成老师的未竟事业!

1930年初中毕业后,钱兴到广州中山大学附中读书。1933年,钱兴入读中山大学法学院政治系。1936年秋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不久,他即担任中共中大支部书记。1937年4月,他到福建厦门任中共厦门市工委书记。1937年冬,他任广西省工委书记。后来,他任中共粤桂湘边区工委副书记兼边纵队副政委。1938年5月,厦门沦陷。钱兴夫妇随工委领导机关秘密转移至福建南部的漳州。这时,党中央把闽粤边区特委改为漳州中心县委,钱兴被任命为县委宣传部部长。在闽南开展革命斗争期间,钱兴把自己打扮成农民,将头发剪得短短的,有时还特地将600多度的近视眼镜摘下,穿寨过户,挨家挨户发动群众参加革命。他还负责漳州中心县委机关报——《前哨报》的编辑出版工作,向群众宣传共产党的抗战政策,报道八路军、新四军对日本侵略者英勇作战的消息,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破坏全民抗战的言行,使群众深受教育和鼓舞。1942年12月,钱兴接到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书记方方签署的调令,到广西去重建中共广西省工委。广西省工委在秘密中恢复重建后,钱兴任书记。从此,他领导广西党组织和革命群众开展武装斗争。

1942年5月,中共南方工委组织部部长郭潜叛变革命,供出“南委”所属的各地党组织的部分情况。7月9日,广西工委交通员梁耀宝被捕,供出了他所知道的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的有关情况,钱兴被国民党反动派“通缉”。万分危急情形之下,钱兴不顾个人安危,从容不迫地坚守领导岗位,沉着指挥幸免于难的同志撤退,为广西保存了大批革命“火种”。后来,钱兴夫妇在桂林师范学校进步学生的护送下,化装成商人,离开白色恐怖的桂林去了灵川县。此后,钱兴转辗桂林、平乐、梧州、玉林和桂东及桂东北地区开展革命斗争工作。

在国民党特务大肆搜捕中共党员的时候,钱兴坚决执行党中央“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白区工作方针,隐蔽在平乐、八步较为偏僻的白沙井和燕塘乡牛垌,扮成从广东新会逃避“小日本”而来的难民,在山坡上开垦荒地种菜,与当地群众上山割草,烧石灰卖,把挣到的钱开粥店办联络站,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斗争。1945年夏天,钱兴将广西省工委由钟山县英家转移到昭平县黄姚中学,把29名党员转移到该校,以教师职业作掩护,暗中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党的组织。解放后,昭平县黄瑶古镇景区里矗立起一座钱兴铜像,还设有几间钱兴革命斗争史的展览馆,供人们瞻仰。钱兴在广西领导和坚持革命斗争的事迹,一直被广西人民广为传颂。

期间,钱兴对家乡怀集的革命斗争也给予极大的关注。1942年春,他派遣曾任中共南宁市委书记的林鹤逸(福建人)到怀集组建中共怀集县委会。1944年春,他派卢蒙坚去怀集,成立中共怀集县特别支部,领导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8月,钱兴在陈岱枫(又名陈枫,怀集桥头镇人,党员)的陪同下回到怀集,指示怀集特委书记黄江密切注意广西游击斗争的走向,暗中掌握地方土豪动向和民间武装等有关情况,作好武装斗争准备,伺机组织和领导怀集的武装起义。

1947年7月底,中共粤桂湘边区工委在广宁县四雍(今赤坑、坑口两镇)寮炭岗村召开第一次干部扩大会议,成立中共粤桂湘边区工委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梁嘉任边区工委书记兼边纵队政委(代理司令),钱兴任边区工委副书记兼边纵队副政委,具体负责边区党组织及兼管桂东、桂北的工作。1947年8月15日晚,怀南起义爆发,革命武装不费一枪一弹、不伤一人就顺利攻下诗洞、永固两个区(乡)公所。12月,在詩洞镇六龙坑成立了怀集县第一个苏维埃红色政权——广德怀边六龙坑乡人民政府。至次年初春,怀南革命武装斗争得到长足发展,形成以六龙坑游击根据地为主,以南仁坑、永固、桥头等地为配合的怀南游击区。

1948年7月20日,钱兴亲临现场指挥了扶罗口伏击战,共毙伤敌人24人,俘敌5人,缴获轻机枪两挺,各类长短枪130多支,子弹1万多发,还有物资和重要文件一批,使边区纵队的武器装备及时得到补充,既提高了士气、振奋了军心,又打乱了敌人的“清剿”部署,为我军的反“围剿”斗争赢得了时间和物质的准备。

9月中旬,“粤西桂东联剿指挥部”出动作战武装2500余人,在当地反动政府的配合下,分东、南、北三个方向朝广宁四雍革命根据地涌来。粤桂湘边区工委和边纵队指挥部接到情报后,马上召开紧急军事会议,研究对策。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工委决定由梁嘉率领主力部队主动撤出,留下部分兵力与敌周旋。钱兴自告奋勇申请留下,肩负起掩护大部队转移及坚持四雍斗争之重任,率领三个小分队打退敌人一次又一次的疯狂进攻,全力掩护主力部队冲出敌人的包围圈。

11月中旬的一天,钱兴和怀东队小队长吴凡(解放后曾担任怀集县副县长)往怀集方向突围。俩人抄山路急行军到达坳仔乡仕儒村旁的山头时,夜幕降临,天又下起毛毛细雨。这时,又累又饿的他们摸进了一间用竹子和茅草搭建成的土法造纸厂,对屋里的一个中年男人佯说是放竹筏的工人,想借个地方做饭和烘衣服。吃过晚饭后,中年男人说要回家喂猪走了。晚上十时左右,正当钱兴、吴凡靠在火堆旁烘衣服的时候,造纸厂被坳仔乡的自卫队包围了。两人见事不妙便冲了出去,朝不同方向突围。年仅39岁的钱兴在这次突围战斗中不幸牺牲了,至今还没找到他的忠骸。真是“青山有幸埋忠骨”!

篇5: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以理解诗句在课文中的含义来学习课文。由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为铺垫,了解诗句在文中指代什么事情为由头,给课文铺垫了厚实的情感基础,而后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通过研读描写毛泽东行动和神态的句子,体会其深含的丧子之痛;通过研读描写毛泽东语言和心理的句子,练笔表达,内化语言,升华情感,领会诗句蕴含着伟人痛苦抉择的心路历程。从而,深刻感悟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的常人情感和作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超人胸怀。

本课教学主要以读为主,“读──议──悟”结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促成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会学习的能力。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议议、写写等学习方法。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议、写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掌握写人方法。

篇6: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反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主席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教学这篇课文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朗读感悟,了解一代伟人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他的内心世界。

这虽然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有些语句的含义比较深刻,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总体感知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在这一环节上学生大多归纳为“毛岸英牺牲了。”我借此纠正了学生在概括主要内容上的偏颇――主要写了谁,他怎么了,因为什么?然后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句的理解感悟组织学生交流:从课文中你感悟到了什么?为什么有此感悟?你是从哪些词句当中感悟到的?为了使自读课文和谈论交流更有实效,课前我要求学生查阅与本文相关的资料,开展课外阅读。最后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因为有感情的朗读,是指导学生感受毛泽东情感世界的重要方法。许多感受,有的学生不一定能说出来,但可能通过读能表达出来,在读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毛泽东的情感,在读中升华学生自己的认识。

纵观整堂课,我觉得学生的感悟还是比较到位的,可学生的朗读还欠加强指导。让学生在朗朗的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去感受情思美感,所以组织好朗读教学也是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教学中学生集体感情朗读的时间欠充分,应给足时间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去自由地感受作品。其次,通过细节描写来突出毛泽东鲜明的性格特点,展示他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这是本文在表现手法上的基本特点。文章当中有很多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描写,可在体会情感中没有涉及到描写人物的方法,我觉得在体会情感和了解写作方法有一个自然的融合就更好了,做到读写结合更好,这也是今后教学值得重视的地方。

篇7:《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反思

一、课中播放《英雄儿女》,音乐渲染气氛,让学生感受中华儿女的英勇气概。

二、在课堂上通过讲解时代背景,把学生带入抗美援朝的时代,观看毛岸英的照片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这样一个年轻人牺牲了多么可惜,从而体会毛主席的悲痛心情。

三、通过细节描写来突出毛泽东鲜明的性格特点,展示他凡人的情感和伟人的胸怀,这是本文在表现手法上的一大特点。课上要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自己深有感触的地方,然后写下感受,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让学生通过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毛主席的情感变化。并且将之与作文指导联系起来,让作文教学更具实效性。

篇8:《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国安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这篇课文选材具有鲜明的特色。作者颇具匠心地截取了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一个片段,反映出人物的崇高境界。文章抓住了毛泽东得知丧子后的心情和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崇高的精神境界,读后让人肃然起敬。由于受到年龄和经历的限制,要感受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对学生而言有诸多困难。因此,本课的教学要以读为主,在读一读,议一议,想一想,说一说的过程中让学生交流自己深受感动的地方,要抓住一些细节描写,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朗读,在读中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进一步感受毛泽东的内心情感,在朗读中升华学生对毛泽东的认识。从而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同时,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走进伟人,揭示课题

1.认识伟人。(出示不同时期的毛泽东画像及毛泽东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领袖,是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是诗人、书法家,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是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委员会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2.揭示课题。作为伟人、领袖的毛泽东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不过,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认识伟人毛泽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急于学习课文的欲望,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二、阅读提示,明确目标

1.齐读阅读提示,边读边想: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弄清哪些问题?

2.明确学习目标。(1)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2)把自己深受感动或特别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然后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是让学生在自学前,梳理出学习目标,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

三、循导自学,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笔勾画出不理解的生词。

2.思考问题。学生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自学反馈。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课件出示)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拟定(nǐyǐ)奔赴(fùpù)

踌躇(chúzhù)殉职(xùn xún)

(3)读词语、读诗句。(课件出示)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4)解释词语。(课件出示)勋鉴:给有功德之人看。殉职:因公务而牺牲。踌躇:犹豫不决的样子。拟定:起草制定。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5)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国安葬的抉择过程。)

4.结合收集的资料简要谈谈抗美援朝战争和对毛岸英的了解,为学习课文做铺垫。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读课文,做到有的放矢,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阅读课文的能力。

四、个性阅读,走进内心

1.默读课文,勾画语句。想一想,你从课文中感受到了什么?请写一写批注。

2.集体研讨,感悟情怀。(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感受毛泽东常人的情感世界和超人的博大情怀)

(1)惊闻噩耗,体悟凡人悲痛。①回答问题。俗话说:哀莫大于老年丧子,毛主席在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②引导思考。接到长子毛岸英牺牲的电报,作为父亲的毛泽东他为什么整天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毛主席当时无比悲痛的心情。)③课件出示:“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引导:这是什么描写?(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了什么?(表现了毛主席此时正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④归纳小结。毛泽东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强忍丧子之痛,缓缓地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他们的牺牲是光荣的。岸英是一个普通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这是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献出的第六位亲人。(课件出示毛泽东一家为中国革命牺牲的六位亲人的图片及简介:1929年,妹妹毛泽建牺牲,时年24岁;1930年,夫人兼战友杨开慧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时年29岁;1935年,弟弟毛泽覃牺牲,时年30岁;1943年,弟弟毛泽民牺牲,时年47岁;1946年,侄子毛楚雄牺牲,时年19岁;1950年,儿子毛岸英牺牲,时年28岁。)这就是“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的原因。

(2)艰难抉择,凸显伟人风范。(课件出示:“彭老总来电,说岸英是主席的长子,请求破格将遗体运回国。”“金日成首相来电,向主席表示慰问,他说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他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①引导:当“彭老总请求将遗体运回国”“金日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这是对主席哪方面的描写?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这是对主席神态、动作的描写,写出了毛主席对爱子无限的思念,也表明了毛主席此时也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这时,主席最想做的就是……(课件出示:“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然而,这种想法很快就被打消了。因为他想到……(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学生齐读)②交流:你是怎样理解毛主席这些想法的?③小结:彭总司令要求将岸英的遗体运回祖国,这是对领袖的爱戴和体贴;而朝鲜首相金日成则要求将岸英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作为一国的领袖、国家的主席,毛主席把牺牲的儿子埋在国内是无可厚非的。但他想到的是很多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相见,我又怎能特殊呢?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④过渡:当毛主席要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来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学生以多种方式读这一段)从毛主席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能体会出什么?(毛泽东收到了两封意愿截然不同的电报,经过痛苦的抉择,主席决定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当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由毛泽东签字时,他又迟疑了,“黯然的目光”,这是经历过悲痛后的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另一方面表现出毛泽东不愿让自己的悲痛“感染”身边的同志,故意支开了秘书。而一签字,就意味着毛泽东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啊!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泽东是伟人,也是凡人)⑤感悟:当毛主席在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此处引用的诗句是什么意思?主席为什么要引用这句诗?这显示出主席怎样的胸怀?(这句诗出自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之一,“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⑥练笔。课件出示: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引导:这一夜对主席注定是一个难眠之夜,从这个句子里,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主席这一夜在床上还会想些什么。拿起手中的笔,连起来写一段话。(学生写话后交流。)

3.归纳小结。(课件出示“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学生齐读)这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单列一段作为文章的结尾。透过这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辗转反侧,仿佛听到了漫漫长夜,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是啊,老来丧子谁不哀痛!读着这句话,我们的心里忽地一沉,此时收笔,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震撼: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课件出示: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依托文本,引导学生通过默读、交流、朗读、研读、想象、练笔等方式走进文本,感悟伟人的品质,走进伟人的心中,深刻理解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五、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拓展延伸。(1)出示资料1:12年后,岸英的妻子思齐第一次赴朝鲜为岸英扫墓时,此时主席已近七十,七十的老人这样说:“思齐,到了那,要告诉岸英,你也是代表我去给他扫墓的。告诉他,我们去晚了。告诉他,我无法去看他,请他原谅。告诉他,爸爸想他,爱他……”(学生齐读)(2)出示资料2:二十年后,主席走完了人生最后的历程。身边的工作人员在整理主席遗物时却意外发现平时对个人生活物品基本不上心的主席的衣橱里叠得整整齐齐的一叠衣物。那是两件棉衣、一双袜子、一顶军帽和一条毛巾。原来这是岸英的遗物……(学生齐读)

2.归纳总结。毛泽东是一个平凡的父亲,因为他深深爱着他的儿子,他是一个伟大的父亲,因为他的心里装着的是千千万万的人民。让我们记住这样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记住“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课件出示诗句,学生齐读。)

3.感情朗读。毛泽东,是父亲,他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毛泽东又是主席,他深爱着自己的国家。悲痛中,矛盾中,他选择了国家。这是一个平凡的毛泽东,这是一位伟大的主席。让我们带着对烈士毛岸英的歌咏,带着对他父亲的理解,带着对主席的钦佩,再来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去体会毛主席他那凡人情感中的伟人风范吧!

篇9:《青山处处埋忠骨》语文教学反思

2、只有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才有活力,无论是在备课中,还是在课堂上,都必须注意以学生为主,只有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是成功有效的课堂,本课以学生汇报收集材料开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了解到很多相关的知识,对后面的感悟作了良好的铺垫。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也很有积极性,要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主席流泪的情景,不仅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思维,而且使学生置身其中去感受那份真情,感人肺腑。

本课,我要由衷地感谢去进修校宋香莲老师和魏玲老师给我很多帮助,尤其是魏玲老师深入课堂,作具体的指导,使我深受启发,受益非浅。

通过这一节课,使我了解了很多语文课应当侧重和注意的东西,开阔了我的思路,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今后我会更加努力,锻炼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争取再进一步。

篇10: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学情分析

五年级大多数的孩子都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一些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表述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

1.学习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坚强、无私的伟人胸怀。

3.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难点: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课前准备:

培训小组长:小组长掌控全组 整体协调。课前让组员充分预习课文,完成好导学案,做到心有准备。()课前组长了解本组学情,以便在讨论环节有的放矢,在展示环节有目的的分配任务。课中组长把展示、点评机会让给b c层同学展示,自己应准备补充、质疑、拓展。最重要一点是 组长要做好组员讨论时的记录,不浪费时间,随笔记录,以做到高效。并要统一组员的意见,形成一个答案,体现小组合作。课后监督组员修改导学案,质疑自己仍不会的问题,上报语文科研小组。

1.提前走进教室,书写好学习目标、课题,投影课件,提示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教材,导学案,双色笔,铅笔,练习本,把桌子上收拾干净)2.画好评价表 3.下发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清代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之一》中有这样一句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读过这句诗吗?什么意思。同桌间交流,指导朗读。(理解革命者血洒疆场,无怨无悔的气

概,读出无畏无惧的豪情)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具有如此豪情与气概的人——毛泽东。

二、出示学习目标,解读学习目标。男生读、女生读。

三、导学案反馈。(提前放在大屏幕上),发扬优点,改进不足。(查然后知不足)

四、自主纠错。(一分钟)

一、概括课文内容: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的爱子()在()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主席(),这时彭总请求把岸英的遗体(),而朝鲜的首相今日成却要求把岸英(),最后主席还是作出了把儿子的遗体埋在(),电文稿上写着()表达了主席()精神。

五、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勾画出描写毛泽东的语句,并分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将你最感动的地方写在下面)。

2.朗读课文,勾画出描写毛泽东的语句,并分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将你最感动的地方写在下面)

六、合作学习交流。围绕探究案交流、质疑。

七、展示、点评、质疑

(一)1.体会悲痛――惊闻噩耗

朗读课文,勾画出描写毛泽东的语句,并分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将你最感动的地方写在下面)

俗话说:哀莫过丧子,一位对于儿子寄予巨大期望的父亲,却得知儿子牺牲的消息,默读课文。从文中哪些句子体会到毛泽东的心情悲痛。用“――”划出。A、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 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B、“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C、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D、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稿放在上面。E、电文稿下是一片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过渡:一直顽强的伟大开国领袖,泪如泉涌,如此地悲痛。你用几个词来总体说一说他此时此刻的心情。(悲痛欲绝、痛不欲生)课件出示这些句子。

(应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表情描写)再朗读这部分。

过渡:一个六十岁的老人,已经为中国人民先后失去五位亲人;曾经有过9个孩子,为了人民解放事业此时只剩2儿3女的毛泽东,作为父亲此时又失去一个儿子,这个打击是怎能承受得住的呢?然而他是父亲,也是主席,此时他面对一个抉择,什么抉择?

(二)体会矛盾―――艰难抉择。(学习七、八、九自然段)

1、指两名学生分别读写毛泽东心里的部分。此时毛泽东的心情是怎样的?

2、作为父亲的毛泽东与作为主席的毛泽东相互说服。主席选择了把儿子留在朝鲜。你从哪 里看出来的?

3、分析、体会“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出示探究二拓展:假如你是毛泽东的秘书,当你看到“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时,你会想什么?你会如何安慰主席呢?

主席失去儿子彻夜痛哭,如果我在主席身边,我一定痛着主席的痛,我会对主席说:主席我们都是您的孩子,岸英不在了,但岸英死得其所,牺牲的伟大,您还有千千万万个孩子在看着你呢。

四、总结全文。

1、毛泽东,是父亲,他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毛泽东是父亲又主席,他深爱着自己的儿子,深爱着自己的国家。悲痛中,矛盾中,他选择了国家。这是一个平凡的毛泽东,这是一位伟 大的主席。

2、让我们带着对烈士毛岸英的歌咏,带着对这位父亲的理解,带着对主席的钦佩,再来读

这一句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教学时我努力引领学生走入情境,尽力做到让孩子门们身临其境地去感悟,比如:我在课前播放抗美援朝战争的录像,并讲解时代背景,把学生带入抗美援朝的时代。课堂上观看毛岸英的照片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这样一个年轻人牺牲了多么可惜,从而体会毛主席的悲痛心情。播放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人数,联系主席的决定,体会到一个博大胸怀的主席。

篇11:《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

师:同学们,这一组的前面两篇文章,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伟大领袖的风采。但是伟大的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位伟人的内心,去感受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齐读课题——(生读)青山处处埋忠骨(课件出示课题)

二、自主阅读,粗知大意

1.检查生字词的认读理解

出示:勋鉴 拟订 奔赴 殉职 踌躇 黯然 尊重

抗美援朝 葬在朝鲜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前,老师布置大家预习了课文,看大屏幕,这些生字词,谁会读。(生读,根据读的情况正音。)(读得很棒,声音洪亮,字正腔圆)

师:通过预习,词语的意思有不理解的吗?

预设:勋鉴。(给用功德之人看)

是的,文中是给谁看的?(是的,这个词啊,咱们平常人得慎用,它是指给身居高位、有功勋业绩的人审查,批阅的意思。)

师:真棒!(根据情况提问)还有哪些词,你现在还不理解的? 师:很好!我们再读一读这些词语,相信这次会读得更棒?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词语预习的不错。知道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谁能用简短的语言说一说?也可以借助上面的词语来概括。同桌之间可以先交流一下。师:好的。谁来说?请你

(预设)生:抗美援朝战争中,毛主席得知爱子毛岸英殉职后,悲痛万分。踌躇再三,他决定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爱子葬在朝鲜。

师:你的概括能力很强,语言简洁,内容完整。掌声送给你。

师: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除了语言要简洁,学会用关键词来概括,是把握文章大意的好法宝。

三、个性阅读,自主感悟

(一)体会“常人的爱子情怀”

师:通过查阅资料,谁想分享一下抗美援朝战争?老师喜欢看到你们举起的小手。

生交流抗美援朝资料。

(出示课件,借助课件师简介抗美援朝)

师:陈老师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搜集到的资料。

1950年6月,美国政府纠集了15个仆从国的军队,公然发动了朝鲜战争,并把战火烧到了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当时我们成立不久的新中国的安全。

同年10月8日,党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定,无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战争历时三年,中朝军队杀敌无数,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但是,志愿军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约有12万志愿军长眠在异国的土地上,其中就有毛泽东同志心爱的长子——毛岸英。

1.默读思考:自读课文四到七自然段,找出让你感动的句子,把你的感受批注 在文中。

师:出示电报:同学们,一封由司令员彭德怀发来的电报,犹如晴天霹雳。使得整日牵挂朝鲜战事的毛主席在忧国中又添了家痛。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四到七自然段,找出描写毛泽东得知爱子牺牲后无比悲痛的句子。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写出他此时的悲痛?把你的体会写在句子的旁边。

2.交流反馈:

师:同学们,课文自始至终都贯穿着毛泽东的情感,从接到第一封电报开始,你感受到了吗?谁来读一读你在好到的第一处描写。

预设一:出示:(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生谈感受:通过“整整一天”、“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热好几次”、“原封不动”等关键词句体会主席失去爱子万分悲痛的心情。)

师:你能抓住关键词,体会出毛泽东此时的悲痛,带着你的体会读出悲痛。

(还是这两个句子,谁有不同的体会?)

这两句话写了毛泽东得知爱子牺牲后,做了什么?

师:是啊,你关注到了他的动作——吸烟。(板书:动作)他这是在借吸烟来麻醉自己的悲痛啊!作者就是抓住了对毛泽东的动作,并借助其他细节描写,写出他的悲痛。用我们的读,读出他此时的悲痛。

你们真会读书,就这样说,还找到了哪个句子,也让你体会到了毛泽东此时的悲痛? 预设二:出示:“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生谈感受:作者抓住人物心理的细致描写来表现主席的心情悲痛。)师:这句话又是通过什么描写,写出悲痛!(板书:心理活动描写)

师:是的,你关注到了这是对主席的心理活动描写。也写出了主席此时的悲痛。谁也找到了另外的语句写悲痛?

预设三:“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师:这句话是对主席的什么描写?(板书:语言、神态、动作)

说的真好,这里又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写出了主席此时的悲痛。

预设三:出示:“主席仰起头仰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生谈感受:通过“仰望着天花板”、“强忍”、“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等词语感受到主席内心的悲痛欲绝。)

3.探究写法:(教师点拨总结: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来反映人物内心情感的写作方法。)

师:同学们,情感是看不到的东西,作者写毛泽东内心的悲痛,就是借助写毛泽东的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来反映毛泽东此时内心的悲痛的,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好好借鉴!

4.细读“回忆”部分。

师:陈老师还关注到这样一段文字。

出示:岸英是他最心爱的长子,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在国外的大学毕业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师:男生读。

师:明明是写丧子之痛,却为何要用这样的语句写美好的回忆?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1)播放主席与儿子重逢的视频。(老师很想你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看了视频的感受。)师:看了这个视频,你笑了,你想说什么?(这是多么美好的回忆啊)师:你皱眉了,为什么,?(现实多么残酷啊)

(2)体会作者以喜写悲的写作方法。

明明是写诀别之痛,却又为何写这重逢之喜?(我感觉到主席回忆了这些,内心更加悲痛了。)

师:是啊,越是回忆这重逢的喜悦,主席此时的内心就越是悲痛。“以喜写悲悲更悲。” 师:同学们,通过这写描写,我们读出了毛泽东作为一个常人深深的爱子情感。这份伟大的爱,真让人感动啊!(板书:常人的爱子情感)

(二)体会“伟人的博大胸襟”

师:爱子牺牲了,作为父亲,毛泽东无比悲痛;作为主席,他还将面临艰难的抉择。1.出示:二三两份电报

彭老总来电——岸英是主席的长子,请求破格将遗体运回国。

朝鲜金日成首相来电——岸英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要把岸英葬在朝鲜。

师:这是两封截然相反的电文,一封是彭老总发来的,要求把遗体运回国;一封是朝鲜金如成首相发来的,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

此时的主席已经是悲痛万分,还要面临这么艰难的抉择?真是进退两难啊。

2.文本对话,体会矛盾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主席,面对两封截然相反的电文,会怎么决定?先不着急着回答,用上课文第七自然段的内容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你决定的理由。

预设一:把岸英运回国。

预设二:将岸英葬在朝鲜。

师:是啊,此时的主席,他考虑更多的是谁?

师:你真会读书!他是站在了其他无数牺牲的战士的立场,站在朝鲜人民的立场想问题的啊!

师:这正是主席作为伟人的博大胸怀啊!(板书:伟人的博大胸怀!)3.配乐引读,体会情感

师:用我们的读,再次去感受悲痛的父亲作为主席这样一个伟人的博大胸怀吧!(课件播放音乐)

师:老师当那个无比悲痛的父亲,你们当那位有着博大胸怀的主席。

师:主席想到自己因为工作忙,岸英奔赴朝鲜时竟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他想:“儿子活着不能想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

生: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

师:岸英可是我的长子啊,我最心爱的长子。“儿子活着不能想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可是我不能这么自私啊!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

生:“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孩子的遗容吗?”

师:此时的主席肝肠寸断,他又想:“儿子活着不能想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但是,他是为了朝鲜人民的事业牺牲的呀!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

生:“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师:孩子们,这是多么痛彻心扉的抉择啊!

毛主席在悲痛之余还能做出如此明智的决定,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啊!4.诵读诗句,升化感悟

师:踌躇一番,主席在电文稿下写下了这样一句诗句(生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板书:何须马革裹尸还)

师:忠骨,忠臣的遗骨,这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最高的评价,这是一位领袖对一个烈士的最高奖赏。“何须”是什么意思?(不需要,不必)

师:不需要什么?不必要做什么?(用马革裹着尸体运会家乡)

师:好一个何须啊,在主席的心中,这是一次放手,这更是一种博大的胸怀啊!写下这样的诗句,意味着什么呢?(岸英将葬在异国)

师:这一写,就意味着父子从此天上人间,阴阳两隔,这真是落笔千钧啊!让我们带着深深地敬意,再读一读毛泽东的批示吧!——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四、领悟写法,课堂练笔

师:同学们,文中并没有写主席提笔签字的画面,现在请你们(出示课件)

学习课文抓住主席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想象一下,这那个凄凉的夜晚,主席心里想了什么?做了什么?把主席深夜写批示的场景写下来。

1.总结全文,领悟写法 2.巧用文本,课堂练笔

小练笔:夜深了,凄凉的月光照进毛主席的卧室里,主席 他艰难地拿起了钢笔,在电文稿上写下“ ”。3.生生互评,交流练笔

(随机抽取三个孩子的写作,展示。从抓住人物的基本方法,写出主席怎样等方面进行点评。)

五、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今天的课文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主席常人的爱子情感和伟人的博大胸怀。同时收获了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描写来反应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方法。这可谓收获颇丰啊!

课下,如果你们想进一步走进这位为人,我们还可以去读一读有关他的相关文章,书籍,看一看有关他的影视作品。这里有两道课外作业,请大家二选一,完成其中的一道。

下课,同学们辛苦了,再见!1.读一篇关于毛泽东的文章或一本书籍。推荐篇目:《历史巨人毛泽东》 2.观看一部关于毛泽东的影视作品。《恰同学少年》、《毛岸英》

板书设计:

何 青

篇12: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

1、认识8个生字,理解“殉职、勋鉴、踌躇”等词语的意思。

2、自主阅读课文,抓住对x的细节描写,初步领悟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x作为常人的慈父情怀和作为伟人的博大胸怀。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搜集毛岸英烈士的资料。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对x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描写,感受x作为常人的慈父情怀和作为伟人的博大胸怀,初步领悟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x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师生一起阅读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导入:我们怎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牺牲了的几十万中华儿女?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同志深爱的长子――毛岸英。

二、自主阅读、读通全文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查查字典、词典。

2、反馈自学情况、

指名读字词:拟定、殉职、奔赴、踌躇、黯然、功勋、

理解“殉职、勋鉴、踌躇”等词语的意思。

3、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个性阅读,自主感知

1、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画下来多读几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文中。

2、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

四、学习方法,布置写作练笔,领悟写法。

五、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篇13: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2.自学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教学重点

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2.搜集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导入新课

1.师生一起阅读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2.导入:我们怎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牺牲了的几十万中华儿女?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毛泽东同志深爱的长子--毛岸英。

二、自主阅读。读通全文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查查字典、词典。

2.反馈自学情况。

读字词:拟定、殉职、奔赴、踌躇、黯然、功勋。

读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3.在四人小组内分段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互相帮助,纠正出现的问题。

4.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个性阅读,自主感知

1.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画下来多读几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文中。

2.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

a.毛主席在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2)“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体会要点: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毛泽东此时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

b.当“彭老总请求将遗体运回国”“金日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

(体会要点:作为一国的领袖、国家的主席,他强忍悲痛,一切从大局出发,理智地处理了自己的情感。)

c.当毛主席要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来的?

(1)”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2)”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体会要点:毛岸英是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中的一位,毛主席在做最后的决定时,心底又流露出对亲人的无比眷恋。)

d.当毛主席在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2)”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体会要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铮铮的言语下,是毛主席那宽阔的胸怀和那深深的慈父之情。)

四、感情朗读、深化感悟

师:毛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泪水涟涟。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去体会毛主席他那凡人情感中的伟人风范吧!

五、布置作业,领悟写法

上一篇:四年级圣诞晚会的策划书下一篇:三星手机促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