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我我的自画像

2024-04-23

人与自我我的自画像(共18篇)

篇1:人与自我我的自画像

我叫牛国丞,今年九岁了。虽然我个子高,可却有些瘦,像个小竹竿似的。我的眉毛像弯弯的月亮,眼睛圆圆的,短短的鼻子下面,是像红樱桃一样的小嘴巴。乌黑发亮的头发下,是又长又圆的耳朵。最厉害的是,无论多小的声音我都能听见,所以大家都叫我“顺风耳”。还有更厉害的,我的眼的余光能看到左右的东西呢!

我比较喜欢安静,常常一个人玩乐高,看书。漫画书和故事书是我的最爱,每天晚上我都看个不停。看,我是不是一个“小书虫”呢?

公众号:邓州市小桔灯作文

篇2:人与自我我的自画像

我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孩子。有一天,我的同桌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做,我连忙走过去,我看了看题目,一下子我就想出了方法。我耐心地教他方法,可是他还是不会,我讲了一遍又一遍,一直到他听懂了为止。在我的帮助下,他的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作为好朋友,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我还是一个爱养动物的孩子。有一天,外婆送给我一条小泥鳅,它的身体是棕色的,而且还滑滑的,它的尾巴扁扁的,像一把小扇子。我把它放进了荷花池里,每天早晚都给它喂食,我小心地把食物放进荷花池,但还是惊动了它,它吓得四处乱窜。看着它一天天长大,我也很开心!

这就是我,一个乐于助人,爱养动物的孩子,你愿意和我交朋友吗?

作者:港湾小学 三年级 王蔚然 指导老师 顿中祥

篇3:自画像中自我意识与艺术创作

自画像好比是一种绘画语言, 它是从肖像画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特有绘画形态。自画像萌芽阶段, 从古代一直延续到中世纪, 西方绘画都充满了宗教色彩, 艺术家处于社会底层人员, 为教会服务和工作。文艺复兴时期, 艺术家的自我意识和社会地位的逐渐提升, 从社会底层的手工匠人到知识分子的角色转变。

文艺复兴的第一位画家, 乔托, 有意识地在画面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并且在画面上绘入了自己的形象。这样的自画像凸显了艺术家独立的创作意识, 并保存了有价值的文献。他的成就被意大利佛罗伦萨人所认可, 从此, 艺术家的社会地位开始提高, 由手工匠人演变成主导艺术史的艺术家。从此, 文艺复兴期间, 很多艺术家开始以不同风格的自画像让世人认知。

二、自我意识的体现

通过杰出的有代表性画家的作品来分析自画像, 并且这些画家在运用绘画语言上, 社会背景上, 身心经历上都有所不同, 因此也呈现出各式各样的自画像。自画像从发展到逐步走向成熟经历了三个世纪之久。自画像也从不成熟逐渐被大多艺术家采用的绘画形式。随着画家这一职业被认可, 自画像的形式也以多种多样的的形式出现, 画面上的自身形象也不拘泥于写实, 开始被美化和标榜。与此同时, 也充分表现了艺术家的自我意识也是在不断地增强的。自画像成为被广大画家所接受的独特肖像画形式。

1. 达芬奇——写实艺术的自画像

最早达芬奇的把自己的画像独立起来, 把自己画成一个独立思考的哲人形象, 紧绷的嘴角表现了一种忍受命运熬煎的精神。达芬奇说:“画家要追求的不仅是人的外貌, 还要追求其内在的精神”, 达芬奇的自画像作品, 那深邃的目光仿佛在审视着观众, 这就是我, 我就是这样的人。宽阔的额头是智慧的象征。绘画严谨, 甚至对每一条线条都画得非常考究。

2. 伦勃朗——描述人生的自画像

在伦勃朗的全部肖像画中, 自画像要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数量之多在历史上所有油画家中, 几乎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就现藏世界各地博物馆的他的自画像看, 据不完全统计有90幅左右, 其中60幅是油画, 20幅是铜版画, 10幅是素描的自画像。按他后来的境遇以及他变卖家产等情况看, 很可能还有私人收藏的自画像作品。有一位理论家计算过, 他每年平均画两幅自画像, 那么, 总数要达到百来幅以上。他的自画像不仅数量多, 艺术质量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提高。尤其是在他的后半生, 生活的现实使他能更深刻地认识自己。他的自画像有鲜明的自我意识体现。画家很精心描绘脸部的内在气质, 从中可以发现一种潜在内心世界的语言。1660年的《自画像》, 是画家失去妻子之后, 家产变卖只能在前妻所生的儿子掌管的“美术品处理公司”里以一个搬运工身份维持生计时期完成的一幅杰作。画中画家缠着头巾, 发福的身材, 没有任何奢华的衣着打扮, 这样寒酸不修边幅的他与三十岁之前的充满自信的自画像完全不同的这幅画, 就是他当时的真实形象。画家简约的大笔触去雕琢他内心中的情感, 表情非常严肃, 正是他承受着生活中日益增加的压力的直接反映。

3. 毕加索——抽象语言的自画像

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的最后一幅自画像是在91岁的他去世前9个月完成的。在这幅蜡笔画中, 毕加索创造了一个让人畏惧的自己:一双因惶恐而睁是我得大大的眼睛, 紧紧闭着的嘴唇, 冷绿色憔悴的脸庞衬托着鲜明凸出的颧骨。这是毕加索对其他自身内心的鲜活刻画, 那是一个冷冷的凝视着死亡深渊并带着悔恨思考自己生活的男人的形象。画面抽象的描绘, 反而让画面更加生动。

4. 梵高——感性夸张的自画像

荷兰画家梵高是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梵高之所以绘画, 是因为他渴望抗拒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 就像别人说话、写作一样是为了倾诉, 为了表达自己的内心。梵高的绘画是一种他独特方式的表达, 他的自画像是对自己的审视和观察, 在自画像中的诉说, 与其说是给观众的, 不如说更多是画给画家自己。梵高的自画像中眼神坚定, 半侧着脸, 流动的线条参杂着用笔触点出来的色彩变化, 审视镜中的自己画下自己的表情和模样, 就像是在用画笔认识自己, 宣泄自己。

5. 弗里达——隐喻情感的自画像

1926年她创作第一幅自画像开始, 她学会了如何在镜中观察自身, 学会了如何表现自己的跃动、炽热、无畏和脆弱。在这种热烈的绘画中坦白, 她诉说着她的爱情、痛苦、疾病、无法生育以及对丈夫持久不变的激情。她的丈夫里维拉说, “弗里达是艺术史上的一个特例。她是一个敞开心扉, 将情感的生物学真实展现在人们面前的艺术家……”画家经过一种简便的移花接木, 把镜子的外框被偷换成画布的边缘, 镜中的弗里达也就转嫁到了自画像的画布上。每一张自画像, 她锐利的眼神就像是一把金刚石钻头要彻彻底底地穿透我们的身体, 穿透我们的心, 使我们注意到, 她的欲求有一种奇特的紧迫感。

三、自画像在中国蓬勃发展

1. 徐悲鸿——学院创始

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 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搏的艺术修养。他的自画像是素描、色粉、油画多种形式出现的, 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 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他对自己的神态捕捉也是比较到位的, 眼神坚定且生动, 描绘了鲜明的画家正直, 执着、热爱绘画的特点。

2. 潘玉良——内心曲折

潘玉良是我国旅法最早最著名的女画家。潘玉良在法国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回到祖国, 然而直到她去世, 这个心愿也未能完成。所幸她的画作最终回归了祖国, 从某种意义上说她的画魂回来了。潘玉良是中国现代女性艺术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显示出女性艺术独立的美学品格和精神指向。她的《自画像》表达洋溢着生活激情、充满人生哲学, 也表现她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坎坷的生活境遇, 病痛缠身, 人世沧桑都没有磨灭她绘画激情, 她的自画像就是她生活的写照, 画面上的画家表情沉重, 又有些无奈, 又仿佛从她的眼神里读出一些对生活的期待。

3. 刘曼文——内心世界

《平淡人生》可以称之为刘曼文为自己画的肖像系列, 她通过主观的观察和思考, 用个人方式作出对生活的诠释。她的家庭成员就是画的主题。这一系列也表现着画家的心路历程, 具有自传性的色彩。它属于画家心理和感情的自画像, 也是现实生活的自画像。更确切地说, 画家是透过生活处境来衡量人的感情质量及其真实程度。

4. 申玲——大胆直白

作为职业画家的申玲对油画材料有一种特殊的敏感和近乎天才般的自由支配能力, 油画所特有的表现力在她的自画像创作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画家擅长用强烈的色彩, 大胆把自身形象和人体的热烈和人心的愉悦相结合, 用纯粹的色彩进行淋漓的传达。

总结

画家的自画像不仅仅是一张画像, 他是艺术家对人生、世界的疑问, 是人类自身的自我审视。艺术的生活胜过艺术的本身。而以艺术的方式去生活, 推进人民自由民主的意志, 以艺术的方式消解对物欲的贪婪, 以优秀的文化精神改造民族精神, 才是艺术家的真正使命。通过艺术的展示活动交流内心的躁动与创伤, 情感的迷失, 也增强了人类之间的了解, 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欣赏的高境界, 这样的交流平台, 也使人类社会更加和谐。艺术史上艺术家留下的作品形式多样, 其中自画像是一个比较独特的门类, 特别之处:是表现的对象以及表现的内容, 在以往的艺术史研究中我们忽视了对艺术家的研究而过多的关注作品, 这也是我们艺术研究中的一个遗憾和空缺。研究艺术家的自画像这也使那些逝去的伟大的灵魂得到安慰。生命需要关注, 他们在我们长久的关注中永生, 关注也就意味着存在, 我想这也是那些故去的艺术大师的愿望。对艺术家自画像的研究也是一种今人与古人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

篇4:我的自我画像

我个子不高,总爱扎两根羊角辫儿。苹果脸上嵌着一对水汪汪的大眼睛,显得很精神。鼻梁高高的,一張小嘴说起话来声音尖尖的、脆脆的。嘴唇红红的,像抹了口红似的。我春天爱穿一身牛仔服,夏天爱穿妈妈给我买的一套粉红色的连衣裙,秋天爱穿那套蓝白相间的海鸥式的校服,冬天爱穿一件白色的羽绒服。

我活泼聪明,又很爱学习。我最喜欢看书,每看到一本好书,就一定缠着爸爸把它买下来。可是,我看书时不注意保护眼睛,总是趁妈妈不注意时躺在床上看书。我从书中收获了知识,但也付出了代价——戴上了近视眼镜。

自画像画完了,看一看,我正露出喜悦的神情呢!

【指导老师:马彩琴】

启明星

如何给自己画像,让别人了解自己呢?一、先要选择观察自己的方法。可以观察自己的照片,也可以观察镜子里的自己,找出自己的鲜明特点。本文采用“照镜子”的方法,开头交代自己的外貌特点——漂亮,第二自然段从苹果脸、大眼睛、小嘴、穿着等方面具体介绍,全方位展示自己的外貌特點。二、让大家从更深处了解自己,比如爱好、优点、缺点等。本文第三自然段介绍了“我”最大的爱好——看书,由此引出“代价”——近视,让大家全面了解自己。我们也可以听听身边熟悉的人对自己的评价,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自己。

篇5:有关自我介绍的作文:我的自画像

我兴趣爱好广泛,朗诵、主持、唱歌,样样都能露一手。在一次青少年宫举办的朗诵大赛活动中,我光荣担任小主持,并参加了朗诵大赛。我的一首“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演绎得慷慨激昂、深情并茂,把在座的评委和观众深深地打动了,还夺得了冠军,拿到了许多丰厚的奖品。

除此之外,我尤爱看书。每当看书的时候,我总会念念有词:“哦,我的好朋友——亲爱的书!你又来陪我了!”有一回,我正津津有味地看着《保卫延安》,不知不觉,自己就融入到这些精彩生动的小故事里面,忘记了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读着读着,我时而紧张,时而轻松;时而激动,时而悲伤。仿佛这样的战争就在我眼前:战士们那坚定的步伐和一张张冷静的面孔,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我如一只书虫,尽情地在书海里遨游,连妈妈叫我都充耳不闻。

这就是我,一个乐观向上,独一无二,爱看书的女孩,你们愿意和我成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吗?那就请你来我们长兴二小302班吧,我在这里等你!

篇6:人与自我我的自画像

我叫王海博,这个名字是我爸爸给我取的。关于我名字的含义,爸爸妈妈希望我心胸气度像海洋一样宽广,同时拥有博大精深的知识。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不让爸爸感到失望。

我对着镜子中的我,看到了一张瓜子脸,弯弯的眉毛下面有一双不大不小的眼晴,我的眼晴是双眼皮。还有一个小翘鼻,鼻子上面有两颗小小的痣,一张小嘴巴里长着两颗大门牙,笑起来,脸蛋两边各有一个小酒窝。我还是个“表情弟”,可以做各种各样的搞怪表情哦!

想起在我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有意义的事。现在不要看我是个勇敢的男孩,但是以前我胆子很小呢!有一次,爸爸带我去登山,那时候我害怕极了,可是爸爸对我说:“不要害怕,坚持就是胜利!”最后我鼓起勇气,和爸爸一起登上了山的顶端。那个时候,我知道做任何事不要轻意退缩,要勇往直前。

篇7:人与自我我的自画像

我有一张鹅蛋脸,乌黑的头发我的眉毛弯弯的,就如同两个弯弯的小月牙;我有一双大大的眼睛,亮亮的,里面像装了一双晶莹透亮的“黑宝石;我的鼻梁高高的,看上去十分光滑,可以闻到任何味道:我的耳朵如同一个“雷达”,什么声音都可以听见,十分灵敏:下面是我的樱桃小嘴,我平时说话可甜了,大人们都夸我,“嘴真甜!”。

我的爱好十分广泛,有书法、体育、美术、科学等,其中,我最爱体育,所以我会在客厅跑步、跳神、跳跃、跳远、做俯卧撑……各种体育技术,并为自己记录时间。

我在家中有个雅号:"书虫",我别的本事没有,就是爱看书,我最爱看的书,就是杨鹏写的小布老虏丛书系列产品《装在口袋里的爸爸》,虽然我已经看完这一系列的每一本书,但是我还会把这12本“宝贝"捧在手中,回顾这经典中的经典。我想,这一定是一种享受,一种幸福。

篇8:灵魂的自我检视——席勒的自画像

在这个画家群体中, 克里姆特与席勒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伟大的画家。克里姆特是20世纪著名的装饰主义艺术家, 他主要以装饰象征主义风格为主。埃贡·席勒则是早期受到克里姆特的影响, 后来由于性格与内心意象与克里姆特相异, 进而对艺术也产生了不同的感悟与认知, 使得席勒的艺术风格更具有自身的个性化特征。

在席勒的绘画中最具有表现主义特征的是他的自画像。自画像彰显了席勒的个性化特征, 是他诠释自我的最佳手段, 是席勒在关注自我、表述自我、检视自我中捕捉到的心灵深处的个性情怀。

席勒在自画像方面的成就显然要高于同时代的其他画家老, 他的自画像繁多而且独特, 在当时乃至现代都是独树一帜。席勒的老师克里姆特从未画过自己, 他对自己的形象不感兴趣, 而且从未想过这个主题。而席勒却在认识克里姆特不久以后就确立了自画像创作题材, 自画像成为了他创作生涯中的重要题材。由于席勒的性格、家庭背景及社会的影响, “从席勒的画中, 可看出这种‘自我分裂’的潜意识, 一个自我, 裂变出各种不同的我, 就如同一人分饰多角一样。”因此席勒会在自画像中画出各种不同的自我, 自画像成为席勒创作的重要题材, 成为了他一种自我宣泄的方式。

在席勒童年的时候, 父亲就已经去世, 这对席勒的打击很大, 由于缺少父爱, 与母亲的关系又很冷淡, 使得席勒更加的关心自己, 他更希望多了解自己, 更想要走进自己的内心深处, 因此席勒留下了许多自画像, 他常画自己全部或部分的裸体, 是一种检视自我和发泄的方式。他的这些自画像并不是那么生动, 但是却很形象的表现了他自己, 表现了他的内心。他的自画像都是强烈的变形, 包括扭曲的身体和面部痛苦的表情, 从这些画中很自然的流露出席勒内心的苦闷和孤独。席勒以各种神经质、癫狂、扭曲、病态的姿势和动作坦然地表现内心世界, 画家毫不顾忌当时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约束, 毫无拘束地闯入伦理的禁区, 仿佛他的世界充满了愤怒与苦恼, 他的精神已经崩溃涣散, 而且已经到了难以挽回的地步, 画家毫不犹豫地承认这一状态, 并将其夸张地表现出来, 用充满节奏的线条, 简约艳丽的色彩, 夸张而又准确且充满韵律的结构, 将内心世界毫无保留地直白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席勒的传记家这样描述过他:“他仿佛来自不可知大陆的怪人, 如同从冥府回来的人, 带着一项神秘的使命来到人间, 同时他又充满了痛苦和恐惧, 完全不知道谁来解救他。”席勒通过各种自画像对自己进行分析与研究, 进而探索自己的内在情感, 他将自己的内心深处与灵魂赤裸裸的描绘在画面上, 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极度不满、愤怒与不安。

1910年《站立的裸男》是以裸体表现诱惑性的暗示, 这一表现形式与克里姆特及分离派其他画家却有所不同。在这幅画中, 瘦骨嶙峋的身体, 扭曲的动作, 古怪的表情, 头发像被电击过一样竖立着, 并且用白色明显的将身体的轮廓勾勒出来, 与背景区分开来, 更突出整体的人物形象。席勒面对镜子做出各种不寻常的表情与动作, 并将这些描绘在画中, 即便是眼神也充满愤怒与鄙视。1910年的一幅自画像《画着镜前裸体模特的自画像》, 就很明显的说明了席勒对镜子的很好的运用。也正是这幅画宣告了女性裸体将成为他的另一个绘画主题。席勒敢于表现人性中隐藏的东西, 真实的展现自我, 并通过画中的自我大胆的宣泄着自己的不满与愤怒。

席勒一系列的自画像, 表现出那种内在的痛苦与愤怒。他的裸体自画像画出了自己瘦弱的身体, 皮肤也处于脆弱而病态的边缘, 脸上是痛苦挣扎的表情, 做着各种扭曲夸张的动作, 毛发战栗杂乱, 看起来既张狂又脆弱, 像是受到伤害的野兽。《拉扯脸颊的自画像》表现的则是他充满困惑的拉扯着自己的脸颊。这些自画像充满了宗教殉道者的忧伤与痛苦, 有一种孤独及愤怒的情绪, 这正是画家想要表达的, 也正是他当时的状态。

席勒是用自己的生命在作画, 他有的是流动的、富有生命的线条与艳丽的色彩。他的肖像画没有传统的美, 没有绚丽的表现手法, 使观看者一眼就能明白画中人物的心理世界, 即使整个画面让人感觉“丑”, 他还是会直白的反映模特的心理, 不管是愤怒、伤心甚至是绝望, 那既是模特的心理, 也是席勒自己孤独的体现。他不仅将模特想要表达的情感通过眼神表达出来, 更主观的将画中模特的身体扭曲变形, 让模特更直观的面对人生, 面对大众, 同时也让自己的愤怒与苦闷通过模特表达出来。他甚至用植物与风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他将自己的情绪强加于植物, 让植物来说出他的不满, 说明这个社会充满了颓废与死亡。

席勒的自画像是他最重要的题材, 也是他最具个性化之处。在席勒十几年的艺术生涯中, 他画了一百多幅自画像。他的自画像没有一幅是美的, 他刻意将自己丑化, 将自己所有的不满与苦闷通过自画像毫无保留的发泄出来。他所有题材想要表达的情感在他的自画像中都可以找到。解读了席勒的自画像, 就等于解读了席勒。除了自画像, 席勒所有的绘画题材都与克里姆特相同, 但是在相同的题材下席勒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个性化风格。他不在乎绘画的形式, 只是将想要表达的画面主题, 以最直白的方式表现出来, 哪怕当时的人们以至于现在的人都无法接受, 可是他却并不在乎。他的画中充满激情, 充满生命力, 而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死亡, 一种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活生生的死亡。

可惜的是天不永年, 年仅28岁的席勒1918年因瘟疫病逝于奥地利维也纳, 像流星一样转瞬即逝。

参考文献

篇9:我的自画像

镜子里的我头发短短的,皮肤有点儿黑,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还有一张樱桃小嘴,显得很可爱。我在班里身高属于中等,以前大家都说我很瘦,我就告诉他们:“你说我瘦,我呀,五十几斤呢,我的大杨哥哥才四十斤呢。”不过,我现在吃得多了,长胖了,他们就不再说我瘦了,爸爸老说我夜里偷吃东西的。

我以前比较内向,见了不认识的人就害怕。爸爸和大学同学聚会时带我一起去,礼堂里有许多陌生的阿姨和叔叔,我心里就有点儿害怕。爸爸告诉我那都是他大学的同学,我才好一点。我一进去,他们就让我跳舞,吓得我躲到了爸爸的背后。不过,现在已经好多了。 上次音乐考试,老师让我们一个一个地上讲台唱歌,轮到我了,我站在讲台上,放声唱了起来,结果大家都说我唱得好,我开心地走下了讲台。

爸爸妈妈都说我喜欢臭美。我经常在镜子前面东照照,西照照,妈妈说我是个小妖精,爸爸听到了,就问:“家里哪里来的妖精呀?”我就蹦到爸爸面前嘿嘿地笑。我很喜欢穿裙子,我的衣橱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裙子,有花边裙、海军衫、彩花裙等。有一次,吃完早饭,我在衣橱里东翻翻,西找找,拿了一条灰色牛仔裤穿上,感觉不错。又拿起一件粉色的长袖,这件不好看;旁边那件黄色斑纹的短袖,上面有墨汁,太丑了;那件彩色格子的短袖,太花了,不配。我还在挑着,就听爸爸吼道:“你挑衣服要多长时间啊,上学要迟到了!”我赶紧挑了一件上面是白色的、下面是黑白相间的格子花边短袖,迅速穿好,匆匆忙忙上学去了。

我喜欢百灵鸟和夜莺,因为它们的样子很可爱,能在空中飞,而且叫声清脆、好听。也喜欢小白兔,因为它蹦蹦跳跳的,很活泼,很可爱。还喜欢小鸡,它毛绒绒的,小小的,很可爱。有一次,同学问我属什么,我就学小羊“咩咩”地叫了几声。

怎么样,我可爱吧?你愿意和我交朋友吗?

(指导教师 余向军)

[教师评语]

篇10:我的自我画像

单位:靖江市新港城幼儿园

姓名:朱霞娟

邮编:21451

3【课题(学科和年级)】

大班美术:我的自我画像

【教材简解】 进入大班的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最初阶段,而自我意识正是自信心、自制力、自我评价能力等重要的心理品质形成的基础。对于即将进入小学的大班幼儿来说,非常需要能够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从而充满自信的去迎接以学习为主要活动的人生新阶段。此次美术活动是引导幼儿从外形入手、知道自己是区别与任何人的独特个体,形成独立意识,进而尝试用各种方式来表现自己在外形方面的独特性,借助社会评价来完善自己的角色形象,锻炼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幼儿的动手能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得到快乐。

【目标预设】 1.会照着镜子,能大胆向同伴介绍自己五官特别的地方,如:我有一双大大的双眼皮眼睛。

2.能大胆作画,能画出自己的主要特点。

3.新表现与众不同的自我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重点、难点】

难点:引导幼儿发现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能用语言描述,并能用绘画的方式表现。

重点: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体验创新表现与众不同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设计理念】

快乐绘画,快乐体验。

【设计思路】

对于大班幼儿而言,渴望成功,渴望自我实现,这正是这个年龄阶段的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每个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都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和个性,如何引导幼儿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从而充满自信地面对生活,这就成了产生《我的自我画像》这个活动的出发点。【教学过程】

一、游戏《猜猜我是谁》导入课题

师: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做猜猜我是谁,老师请几个小朋友同时藏在屏风的后面,每次都由其中一位小朋友说一句话,小朋友就要猜出他是谁。

(游戏是幼儿的主体,声音无所不在,无所不有,对于幼儿来说,本班幼儿的声音经过平时的学习和生活再熟悉不过了,但在游戏中来寻找幼儿熟悉的声音又另有一番的奇妙)

二、不一样的我1.照镜子。

师:我们的声音不一样,我们的样子一样吗?现在请到镜子前照一照,看一看。

2.比较自己与别人在五官上的不同。

你有什么地方和别人不一样?

引导幼儿用:“我有一双XX的眼睛,或我有一张XX的嘴巴„„和别人不一样。”描述

三、请幼儿拿画板,在镜子面前画自己,能画出脸上细微部分。

鼓励幼儿大胆画,画出自己面部有特点之处:如:大大的双眼皮眼睛、童花头、有山峰的嘴唇等。

篇11:人与自我我的自画像

我长得很不同于其他同学,你肯定一眼就能认出我来。

我的身材,至少比他们胖一圈,像一个已经怀孕一个月的孕妇。有时,当我坐下来,有些肉就没处放了。怎么办?凸出来。每当这时,从近处乍一看,像戴了几个实心的、正好符合我身材的“肉圈”。不幸的是,被妈妈看见了,她果然又开始拿我的肚子开玩笑:“默子涵,赶紧去游泳吧!这个年头都自带‘游泳圈’了,你肯定不会呛着半口水的!”除了肚子,手也很厚实。不信,你先捏捏自己的手背,是不是只有一层皮?那再来捏捏我的吧!那个肉啊,就像平地隆起的小山包,又像是一小块发面馒头,软乎乎的。

除了胖,个子也比其他人高一截,像一个顶天立地的金刚。

我的性格很乐观,总能把一些不好的事变成好事。

就像我很胖,但我总想,胖点儿有福,说明家中富有。像什么孤儿,瘦骨伶仃的,哪像我这样肥头大耳?并且你看,哪个首长不大腹便便的?说明我以后还有当首长的前途!还有人说我年纪小小就戴上眼镜了,但我想,戴眼镜总有一种气概,并且你看看那些科学家,是不是几乎都戴着眼镜?说明我以后又有可能当科学家!

我很爱吃饭。现在吃饭的计量单位不再是“碗”或“盘”了,而是——“盆”。每天吃饭,都能让我妈心惊胆颤:“默子涵,少吃点儿吧!别撑着你啦!”我同时还很爱看书,你经常能看见我抱着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如果你仔细观察我一会儿,你就知道我有多沉迷了:有时语句一环套一环,我便迫不及待地往后翻几页;有时结果很悲惨,我就会唉声叹气;还有时,描写小动物可爱了,我会“哇!哇!”地叫几声……总之,不管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间,都能沉醉于其中。

篇12:人与自我我的自画像

我的下巴尖尖的,尖得像刀子头,可以戳伤别人。玩电子游戏时,绿豆大的眼睛立马放射出光芒,睁得圆溜溜的。我高高的鼻子可尖了,一闻到香味,鼻子就像个定位器,能马上准确定位出食物的所在地。

我喜欢穿蓝白黄相间的衣服,虽然这样会使人感觉有些混乱,乱糟糟的。可我自己看了很舒服。我喜欢玩《我的世界》这款游戏,在这里面有四个特别点:建造房屋,挖掘矿产,杀掉野怪,取出宝物。一玩起这个游戏,我就噼里啪啦地按起了键盘,在里面东跑跑西跑跑,挖挖矿石,杀杀怪物,心情像过山车一样,时高时低。暑假里的一天,我的朋友来我家玩,他在我的存档里做了一个炸弹,把我的村庄给炸坏了,我就当场就哭得稀里哗啦。

篇13:人与自我我的自画像

一、民国时期——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相互观看

这里展出的民国时期的女性艺术以自画像为主。在西方艺术史上,最早的肖像画是圣像画,画的是神,后来是有地位的人,通常是男人,到艺术家个性觉醒的时期才开始普遍性地画自画像,通常是男艺术家,然后女艺术家才开始画自画像,她们开始画的时候大多是比照艺术史上的男艺术家的已经创造的某些既定模式来画自己的作品。因此,她们的自画像未必是完全自足和自信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女艺术家开始画自画像,郁风、徐建白,潘玉良、邱堤的作品风格各异,有的偏写实主义,有的偏表现主义,但是其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通过画面中摆出的姿势和表情,可以看出她们都很在意观看者的眼光,也就是说她们看我们的同时,也很关注我们,或者说观众是如何看她们的。

二、50年代至1970年代的“铁姑娘”形象:被塑造,被观看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女性艺术家自画像并不多见,女性形象的一个比较显著的变化是,她们显得更加自信和坚定。比如萧淑芳的自画像。萧淑芳女士年轻时是一位非常美丽时尚的摩登女郎,她在30年代初,滑冰和作画的照片曾经登载在当时的《良友》杂志的封面上。而从1959年萧淑芳的自画像上,可以看出她的个人形象有了很大改变。她的个人形象从柔美变得刚毅了。50年代时萧淑芳的自画像显示了新时代的时尚,不过这种时尚不由女性自主,而是时代提出的要求。新时代对女性形象的要求可以从当时男性艺术家对女性的塑造表现出来,比如刘继卤表现新中国女性的作品就反映了新时代的审美趣味和对女性形象的规范。而50年代萧淑芳的自画像是符合当时社会的审美眼光的,从她个人20年来的形象差异可以看到社会政治对女性形象的塑造。

新中国实行的男女平等政策,使女性地位得到空前的提升。“妇女能顶半边天”这个口号落实到艺术界,实际上隐形地提出了“为什么没有伟大艺术家”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1971年,当琳达·诺克林的论文发表“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时,在西方艺术界曾引起轩然大波。她从性别角度,挑战了西方艺术史以男性为中心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法则规范,重新审视了女性艺术家在西方艺术史上的地位。[1]诺克林的贡献不仅仅在于把女艺术家添加进现存的西方艺术典范之中,而且探讨了女性艺术家长期以来被遮蔽和被边缘化的内在原因。她指出,艺术机构和教育体系没有给予女性平等和公正的机会,因此阻碍了她们的发展。与诺克林的理论在西方同时出现的是表达方式格外激烈的女性主义艺术运动。与西方六七十年代的情况不同,新中国的女性得到了相对平等的教育和工作机会。从一张50年代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女艺术家的集体照中可以看到,这个时期雕塑系女教师和女雕塑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人数。雕塑系所要求的技术难度和体力劳动强度都较大,原本是艺术学院中女性最少的地方,但那时仍有这么多女性,可见当时女艺术家之多。她们符合当时社会所提出的“铁姑娘”形象。不过,尽管在新中国时期的女性形象更自信了,她们的社会地位与过去相比确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提升,但是这个时期也是集体主义时期,女性的个人意识、自我意识、性别意识受到了极大的压抑,与真正意义的社会平等还有很大差距。男女平等的要求不是女性艺术家的自主行为,而是国家政策,女性在这个时期获得的是一种被动的、被平等化的经历。女性形象呈现为被观看的集体模式,而观看者的眼光显然是男性化的。

三、80年代至90年代个性苏醒时期:自我观看

80年代女艺术家的自画像又多起来,这是一个个性觉醒的时期,女性意识到自己的个性和性别需求。她们用作品勾画属于自己的世界。从80年代和90年代一系列女艺术家的作品可以看到一种自主性,她们沉浸在自我世界里,并不在意观看者的眼光,甚至拒绝被观看。比如喻红的《红绿相间的肖像》和《目击成长系列》、申玲的《照镜子》和《读圣经的女孩》、阎萍的《母与子》系列等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女主角的目光并不与观众交流,女画家们以自我为中心,自己观察自己,以自己的生活为主题,似乎完全生活在他者的眼光之外。这个时期中国的女性艺术应该说超越了那个仅仅要求机会平等的阶段。正如80年代格里塞尔达·波洛克(Griselda Pollock)所主张的:有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其实并不重要,女艺术家也许永远不会和米开朗基罗一样,因为对艺术的评判标准是不一样的。波洛克深化了诺克林的理论,她注意到:女性地位在艺术史乃至整个历史上与男性不平等的根源在于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体制。[2]

90年代末,中国女艺术家似乎注意到观看的权力问题。在刘曼文的《平淡人生》中,观众可以看到一个男性观看者的目光。画面上的女性的脸部被面膜遮住,她的身后有一个男性摄影机。从这个画面可以看到男性权利体系对于女性的集体凝视。劳拉·莫维的曾经运用精神分析理论探讨过凝视(gaze)在性别关系中的作用,这样一个画面似乎明确揭示了视觉再现中潜藏的某种权利模式:作为男性凝视的对象,女性身体和形象似乎难以摆脱被窥探和监控的命运。[3]

四、全球化时代:拒绝被观看

21世纪是一个物质化、商品化、全球化时代。许多女性艺术家有意、无意地表现了对拜物主义作品反讽和批判。夏俊娜的《盛装》、熊莉均的《快乐周末》、姜杰的《娱乐》等形象都表现了肤浅的快感和诱惑,而与之相反的是叶南的如鬼魅般的“黑色女孩”形象,它们从截然相反的角度揭示了女性在拜物主义社会环境中可能被娱乐、受伤害的身心体验。林天苗的《第6号》用野性的毛发、无器官、反美感的裸露肢体表现了对拜物主义时代的拒绝。

全球化时代差异逐渐减少,男性、女性、东西方的差异不再明显,女性主义的目标也不再是仅仅停留在男女平等上,而是表现在对强权反抗上。实际上,女性主义所探讨的问题从来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它是和性别、种族、阶级等等社会文化联系在一起的。女性主义不只是一个口号、一个视点,它是和反对强权、反压抑的斗争联系在一起的。女性主义研究和艺术实践的目的不是为了跟男性争高下、争权利,而是为了揭示问题、了解差异性、争取人与人之间更大程度的平等、自由和相互尊重。女性主义研究给我们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审视这个社会和人性自身的一些问题。它让我们反省在我们的历史上、在我们的社会中,哪些人、哪些事、哪些问题被忽略、被遮蔽了,为什么被遮蔽了,这种反省和批评能够使我们的社会更和谐、文化更丰富、人性更完善。

参考文献

[1]Linda Nochlin,‘Why Have There Been No Great Women Artists?' first published in Art News,vol.69,no.9,January 1971,reprinted in Women, Art,and Power and Other Essays,Thames&Hudson,London,and Harper&Row,New York,1988,P147-176.

[2]Laura Mulvey,“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 Screen Vol.16 no.3 pp.6-18.

篇14:我的自画像

我很爱动脑筋。妈妈常常说我的小脑瓜不愿休息,她不知道,我还有那么多事都不明白呢,我就要多问一些为什么啊!每当老师提出了问题,我就会认真思考,一想出来就赶紧举手发言。没事时,我就喜欢琢磨家里的东西,前阵子,家里的MP4还被我发现了一种连爸妈都不会的新用法……

我非常喜欢劳动。作为班上的劳动委员,我经常和值日同学一起劳动,搞好教室保洁,有时还能得到学校的加分。在家里,自己的事情我尽量自己做,还经常和妈妈一起做家务,妈妈炒菜我来洗,妈妈拖地我打扫……不仅如此,我还学着电视里讲的,在花盆里种了几棵菜秧,我把它们照顾得很好。

当然,我更是一个爱学习的孩子。不管上什么课,我都能认真听讲,老师布置的作业,我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独立完成。每天,我都要看一会儿课外书,或者用MP4接上音箱,听上几个故事,看书和听故事让我增长了不少课外知识。我经常会把自己感兴趣的事跟爸爸妈妈一起分享,前段时间,由我口述、妈妈记录的作文《第一次拔牙》还发表了呢!

今后,我一定会做得更好,要做老师的好学生,爸爸妈妈的好宝贝,同学的好伙伴、好朋友!

(指导教师 王慈香)

篇15:人与自我我的自画像

我最喜欢画国画,有几次竟痴迷的连妈妈来接了都不知道。我画的国画栩栩如生,花都能引来蝴蝶,树能招来猴子。

我也是一个爱好古诗词的女孩,许多古诗词老师没教,我就能一字不漏很流利的背出来,有些还会唱哩!

有一次,我正津津有味地看着《作文世界》。这时,楼上的爸爸叫道:“葭,上来吃饭了。”但我还是沉溺在书的海洋里,根本没听到,继续啃我的“精神食粮”,直到把书看完,才晃晃悠悠的上楼,“啊?饭菜呢?”站在饭桌旁的一下字惊呆了。原来爸爸妈妈吃完饭后,就把饭菜收拾掉了。爸爸看着我笑呵呵地手说:“你这小书虫也有倒霉的时候呀!”

篇16:人与自我的探索

中国综合实践活动网公益网络研修第七期公告

一、研修主题

海峡对话:台湾生活类课程设计与实施。

二、主题背景

2008年开始,我们多次邀请台湾李坤崇教授及其团队来大陆讲学、交流和 作观摩课,使我们对台湾综合活动课程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获得很多启示,拓宽了视野。本期,我们以施红朱老师(台湾高雄市龙华国中综合活动老师,台湾中小学体验式心理教育研究员)在今年6月份即墨“2014年第二期全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教师研修班” 所作《征服心中的北极·勇者地图》为例,对台湾生活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进行研讨。

三、研讨内容 核心问题

体验式心理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 实践问题

1.体验式心理教育课程经验分享

施红朱老师结合课例介绍经验。

2.体验式心理教育设计与实施策略

结合施红朱老师的课例、教案进行自由研讨。

四、研讨规则

鉴于群研讨参与人数多、发言即时、刷屏快等特点,为保证研讨质量,在有限的研讨时间内使每一位参与者比较从容地交流,请大家共同遵守以下要求: 1.研讨前,要根据研讨主题提前准备相关的研讨内容,或介绍经验、做法,或发表观点、思考,或提出问题请专家、同行解惑。

2.根据主持人安排的研讨步骤参与研讨,围绕研讨问题突出重点,不要跑题。3.不占用公共交流空间,打招呼、寒暄、调侃、发牢骚、扯闲篇等要私聊。4.注重研讨实效,发言简洁明了,引用材料篇幅不要过大,以方便大家阅。

五、研修专家

专家团队:施红朱、席毕龙、严

凯、赵晓阳、朱小平、刘

娜、孙公刚

邢雪梅

主持人:席毕龙 统筹策划:冯京广

六、研修时间

2014年12月30日,晚19点至21点。

七、研修平台

篇17:人与自我我的自画像

罗家伦

(1897-1969)1928-1930年任清华大学校长,1932-1941任中央大学校长。本文选自罗家伦《新

人生观》,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我所提出的“荣誉”就是指英文的“Honour”或德文的“Ehrlichkeit”。这两个外国字,本都含有人格的意义,在中文方面,很难找到适当的译名,我现在译作“荣誉”。

人生的目的不仅是为生活,而且还要荣誉的生存。荣誉是人格光辉的表现,也是整个人生不可分解的一部分。没有荣誉心的人,就谈不上人格;漆黑黯淡地过一世,这种生存有何意义?

西洋人很重视荣誉;他们把荣誉看得比生命还更重要。假如你说某人无荣誉,他一定认为这是对于他最大的侮辱。为了荣誉问题而实行决斗,也是常见的事。这种决斗办法的对不对,是另一问题,但他们对于荣誉的尊重,却不可小看。英国人对于身兼枢密大臣的内阁阁员,称作“The Right Honourable”,不是恭维他是最高贵的,而是恭维他是最荣誉的。美国西点(West Point)陆军军官学校的校训是三个字,就是“国家,责任,荣誉”(Country,Duty,Honour);这是他们在军人精神教育上对于荣誉的重视。欧美许多学校的考试,还有所谓“荣誉制度”(Honour System):就是教员于出题以后,立刻退出教室,并不监考;他只在黑板上写一个大字,就是“Honour”(荣誉)。于是学生懔然于荣誉的观念,不敢作弊。万一有人作弊,不但学校立刻把他开除,而且这个人从此不齿于同学。(最近西点学生同时是全美冠军足球队队员九十人,因考试抄袭而全体开除,任何人不能挽回,就是一例。1951年9月9日补注。)

荣誉的观念,在中国社会,却太不发达了。为唤起一般人对于荣誉的认识和尊重起见,所以我特别提出这“荣誉与爱荣誉”的问题来讨论。

说到荣誉,往往就要联想到“名誉”。但是荣誉和名誉不同,荣誉不就是名誉。“名誉”在英文里面,是另一个字,即“Reputation”。名誉是外加的,而荣誉,却是内足的。更明白一点说,名誉只是外界的称许,而荣誉则内部发出来的光荣——也可说是光辉——与外界所加上的名誉相合而成的。所以荣誉具有内心的价值,较名誉还要可贵。西洋虽有名誉为第二生命的话,但荣誉却简直是第一生命,或是第一生命的一部分。不过,名誉和荣誉也有关联。人是社会的动物,多少都需要外界的刺激,外界的鼓励,外界的承认,人格外能自发的向上,自觉的求进步;所以人大都是要名誉的。“三代以下,惟恐不好名,”好名誉不一定就是坏事。苏联就常常采取以名誉来鼓励人努力工作的方法。所以他选择工作最努力的工人为“工人英雄”;用这工人的名字去名工厂,去名制度。对于到北极探险的人,也常常加以“英雄”的徽号;这都是用名誉来奖励人奋发有为的证据。这并没有害,而且有益。中国的老子曾经问过一句话:“名誉身孰亲?”我想许多西洋人的回答一定是“名亲!”

荣誉不是名誉,更不是“虚荣”。虚荣在英文里面是“VaniAty”,也可译为浮名。虚荣乃求他人一时之好尚,或是庸俗的称颂,而即沾沾自喜,以为满足的。虚荣的表现,就是好

炫耀,好夸大,藉此以博得他人对自己的称赞。譬如女子常喜穿华美鲜艳的衣服,以引人的注意;男子则好出风头,往往做了一次什么会的主席,便自以为了不得,自以为是这小世界里的“小英雄”。这都是虚荣在作祟。虚荣是从错觉(Illusion)来的。错觉是虚荣的粮食,虚荣全靠他培养大的。所以错觉一旦幻灭,虚荣也就随之消散。荣誉则不然。他不是求之于外的,而是求之于内的,所以他可以自持,可以永久。西洋人说虚荣是女性的——但他不是优美的女性,是堕落的女性。男子何曾不好虚荣,不过女人较甚一点。普通女子都欢喜别人恭维她,捧她。如果男子要向女子求婚,最好多称赞她几声“安琪儿”或是“天仙化人”,那她便很容易落到情网里去了!这种虚荣,岂能和荣誉相提并论?

荣誉不但和“名誉”、“虚荣”不同,而且和“野心”不同。“野心”在英文为“Ambition”,它可说是一种男性的虚荣。男子大都好求自己政治的名誉、权力、地位、官阶,以作个人自私的满足。这种野心有时也能推动人去做有益的事,但动机仍是自私,所以很容易发生不良的结果。有些人野心一旦发作,便往往不问自己的能力如何,竟为所欲为,以求侥幸的成功。“小人行险以侥幸”,其结果鲜有不将自己的荣誉甚至身体埋葬于野心的灰烬之中。如果说野心是荣誉,那它只是堕落的荣誉。

至于所谓“门第”、“头衔”、“豪富”,那是更说不上荣誉了。这些都可叫做“荣宠”,而决不是“荣誉”。不过也有一种荣宠,是靠自己努力的成绩换来的,不可一概厚非。譬如外国有些科学家,对于科学有重大贡献,政府特赐他一个荣誉的头衔,如德国大学教授得“政府枢密顾问”的头衔一样。

这确是一种比较高贵的荣宠,虽然不是真正的荣誉。

荣誉既不是名誉,又不是虚荣,更不是野心或荣宠,那么真正的荣誉是什么呢?我以为真正的荣誉,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必须能维持生命的庄严。“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有荣誉心的人,必定有不可侮的身体,不可侮的精神,不可侮的行为——简单说有不可侮的生命。他的生命是完整的,不容稍有玷污。所谓“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他的理想的生命,是崇高、伟大、正直、坚强,所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他的生命是高贵的,庄严的,所谓“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所以别人尊重他,而不敢轻视他;爱敬他,而不敢亵渎他。

第二必须能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是人生最不容易做到的。“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所以有荣誉心的人,对于标准以下的事,是绝对不干的。至于那一切欺骗、狭小、鄙吝、偷懒,和其他种种“挖墙脚”的事,他更是不屑干的。这正是孟子所谓“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大人的对面是小人,是小丈夫,是贱丈夫。有荣誉心的人,是以“大人”自许的。

第三必须是自足的,也是求诸己的。外界的称许,如系实至名归,也所不辞;譬如以科学上重大的贡献而得诺贝尔奖金的人,若是他配得的话,当然可以安心接受,何用推却?但凡事应该求诸自己,尽其在我,不必分心去猎取流俗的恭维。流俗的恭维,不但靠不住,而且在有荣誉心的人看来,反为一种侮辱。名画家的画,并不在乎有多少外行的人赞美,而贵乎能得一个真正内行的人来批评。所谓“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就是这个道理。即使内行的人也不称许,自己仍可得到安慰,因为自己的天才得到发挥,在自己的努力中,就有乐趣存在。古今中外,许多大艺术家,都是死后得名的。科学家也是如此。大科学家开

普勒(Kepler)在他一部名著《Weltharmonik》序上说道:“你的宽恕我引以自娱,你的忿怒我也忍受;此地我的骰子掷下来,我写成这本书给人读,是同时的人读或后代的人读,我管他干么?几千年以后有人来读,我也可以等,上帝也等六千年以后才有人来臆度他的工作。”这种特立独行的精神,也可说是一种孤寂的骄傲,但是这决不是骄傲。翻开一部科学史来看,古今多少科学家,在生前享国际大名的,除了牛顿和爱因斯坦以外,还有几人呢?造化弄人,奇怪得很,生前最不求虚名者,往往死后最能得名。如果自己对人类真有贡献,即使名不可得,又有何妨?世间真正的价值,常埋藏在无名者之中。许多汲汲求名的人,实在可以休矣。第四必须自尊而能尊人。真正有荣誉心的人,不但爱自己的荣誉,而且也爱他人的荣誉。荣誉不是傲慢,乃是自尊而能尊人。“子以国士待我,我亦以国士报之。”其实毁灭了他人的荣誉,自己的荣誉,也就建设不起来。在侏儒国里,就算自己是长子,又有什么意思?要做长子,就要到长子国里去做,不要在侏儒国里做!有荣誉心的人,一定能尊人,能下人。他承认人的能力,赞叹人的特长,尊敬人善处,能适当的自尊,也能适当的低头,上谄下骄的事,绝不在他的行动意识里面。

总而言之,荣誉就是人格,是人格最光荣的完成!

爱荣誉乃是一种意志的倾向,行为的动态,是要以忠诚纯洁的行为,去得到依于德性合于美感的承认的,德国的哲学家包尔森(Friedrich Paulsen)说:“我们不能想象没有强烈的对荣誉之爱,而伟大的事业可以表现。”社会的向上靠此,人类的改善靠此,历史的转变也靠此。

我们今日不但要提倡个人的荣誉心,和对于荣誉的强度的爱,而且要提倡集体荣誉观念,集体的荣誉观念,就是个人对团体的荣誉之爱。譬如一个家庭,凡是家庭的各分子,都要努力保持一家的“家风”或“家声”,不能做有辱门楣的事。又如一个商店,不肯卖坏东西,诚恐坏了他的牌子,也是出于爱护集体荣誉的观念。再如一个学校,无论是教职员或学生,人人都应该知道学校荣誉的重要,不能随便塌学校的台。实验室里未成熟或不正确的报告,不可轻易发表;因为这对于个人的责任的关系还小,对于整个学校的荣誉却太大了。不独以“长胜军”或“铁军”著称的军队,全部队的长官和兵士,要爱惜他本部队历史之光荣;凡是国家军队,谁不应该勇猛奋发,维护国家军队的光荣。扩而大之,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不没落和毁灭,必须由构成他的分子,共同努力维持和增进他集体的荣誉!人生是需要有荣誉的。不荣誉的人生,是黑漆漆的,无声无臭的。有荣誉的人生,是高贵向上的;无荣誉的人生,是卑污低下的。禽兽才只要生存,不要荣誉,也无荣誉的观念。人应该是理智感情和品格发展到最高程度的动物;人不只要生存,而且要荣誉。荣誉也可说是人类的专有品。所以英国的诗人拜伦(Lord Byrom)有两句诗道:“情愿把光荣加冕在一天,不情愿无声无臭的过一世!”

篇18:人与自我我的自画像

本次展览共展出从民国到当代76位女性艺术家的一百五十余件作品,以“自我画像”为主题词,对20世纪中国女性美术加以梳理和展示。具体以20世纪20年代成长起来的第一代现代女性艺术家的美术创作为时间上限,以21世纪近十年女性美术创作为时间下限,横跨近一个世纪。所谓“自我画像”,既指狭义的、画家以自己为摹写对象的自画像,也指广义的、蕴含艺术家自我叙述意向的美术作品,包括绘画、雕塑和部分综合材料在内。从某种意义上说,自我画像的表达方式构成20世纪中国女性美术创作的一种基本形态,伴随着中国女性艺术从诞生、走向成熟到自我身份转换、媒材更新的全过程。

本次展览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民国时期:浮出历史水面的中国现代女性美术”,通过艺术家作品的展示,梳理女性觉醒与自我画像的关系,追踪这种表达方式如何催生“五四”之后一代女艺术家的自我感。下篇为“共和国60年的女性画像:‘个人’的沉寂隐匿与缤纷呈现”,从图式衍变的角度,对共和国60年女性自我画像的历程做勾勒,呈现出这60年间一代代女性艺术家自我探求的足迹,以及不同代际间关联、超越的情形。

2010年12月17日下午,“观看:自我与世界——20世纪中国女性艺术的图像衍变”学术研讨会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会议厅举行。陈履生、尹吉男、李军、李建群、邵亦杨、徐虹、王红媛、杨联芬、舒可文、陈诗红等女性主义艺术研究专家、学者参与研讨。

上一篇:《谎言西西里》电影拍摄幕后花絮下一篇:关于美容院促销的策划方案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