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名著阅读中考

2024-05-22

朝花夕拾名著阅读中考(通用9篇)

篇1:朝花夕拾名著阅读中考

1.散文 阿长与〈山海经〉 藤野先生

2.民间的百姓喜欢无常,主要在于因为他爽直,爱发议论,有人情。

3.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对无常的喜欢,其本意并非是表达童年时的美好回忆,而是表达对现实中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 同时,文章深刻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对黑暗社会的绝望,对人世不平的愤慨,只能在冥冥中寻求寄托,寻求“公正的裁决”。

文段二

1.朝花夕拾 猫

2.目的是将“正人君子们”与“虫蛆和鸷禽猛兽”作对比,将“正人君子们”虚伪、丑恶的灵魂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3.作者是对“正人君子们”辛辣的嘲骂,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

篇2:朝花夕拾名著阅读中考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二、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朝花夕拾》是《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忆散文集,共10篇。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目前,我们学过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

《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噑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的可怜。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 哭竹生笋、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橘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上述7篇作品,记述鲁迅儿童时期在故乡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当时的人情世态和社会风貌,是了解少年鲁迅的可贵篇章。后面的《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作品,记述鲁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留下了青年鲁迅在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沉重的脚印。

《琐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

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三、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

篇3:中考名著阅读的备考策略

一、明要求, 知考点

“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 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 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版) 》 对7~9 年级课外阅读量提出的具体要求, 也是教师教学和中考命题的依据。

名著阅读主要考查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古今中外名著的阅读情况。梳理近年广西各地的名著阅读中考题不难发现, 名著阅读的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对文学常识的考查

这类积累题可以给出作品中的一段文字, 问这段文字出自哪部作品, 或者问这段文字中的人物是谁;还可以考查作品的作者叫什么名字, 是哪个朝代、哪个国家的, 该作者还有哪些作品等。

【例1】 (2015 年来宾市语文中考题) 名著阅读。

黛玉因晴雯不开门一事错怪宝玉, 心中怨气无处发泄。次日, 黛玉又看到花落, 勾起伤春愁思, 就把残花落瓣掩埋起来, 一首 《葬花吟》 道尽了她内心的酸楚。

以上这段文字出自名著 《___》, 作者是_____。

(二) 对故事内容或情节的考查

这类题要求考生围绕一个主要人物, 弄清相关的主要内容或情节, 着重考查考生对名著情节的把握能力。

【例2】 (2014 年梧州市语文中考题) 名著阅读。

次日, 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 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___、关羽、张飞虽然异姓, 既结为兄弟, 则同心协力, 救困扶危, 上报国家, 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 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 实鉴此心;背义忘恩, 天人共戮!”誓毕, 拜玄德为兄, 关羽次之, 张飞为弟。祭罢天地, 复宰牛设酒, 聚乡中勇士, 得三百余人, 就桃园中痛饮一醉。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段的故事情节____。

(三) 对人物及人物性格特点的考查

这类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作品中人物的认识和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能力。

【例3】 (2014 年北海市语文中考题) 名著阅读。

他原本是八十万禁军教头, 只因得罪当道权臣, 被陷害发配沧州。随后又因看管的草料场被人纵火, 万般无奈之下, 手刃仇敌, 于风雪之夜投奔梁山。

语段中的“他”是 《水浒传》 中的人物:____, 他具有______的性格特征。

(四) 对思想主题 (寓意) 、艺术特色的考查

这类题着重考查考生对作品思想主题 (寓意) 、写作艺术的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

【例4】 (2013 年百色市语文中考题) 名著阅读。

冬天, 蚂蚁翻晒受潮的粮食, 一只饥饿的蝉向他乞讨。蚂蚁对蝉说:“你为什么不在夏天储存点粮食呢?”蝉回答说:“那时我在唱悦耳的歌曲, 没有工夫。”蚂蚁笑着说:“如果你夏天唱歌, 冬天就去跳舞吧!”

以上故事的寓意:_______。

(五) 对阅读体验与评价的考查

这类题着重考查考生阅读作品后, 能说出自己的认识和体验, 能联系作品的内容、思想感情以及相关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例5】 (2015 年贵港市语文中考题) 在下列名著中任选一部你熟悉的文学作品, 仿照画线句子的句式, 续写一句话, 谈谈你对这一文学作品的认识。

作品: 《红楼梦》 《三国演义》 《水浒传》

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 语言生动而又形象鲜明, 读《西游记》, 我们从“大闹天宫”的故事中了解到孙悟空的神通广大、英勇无畏;读 《儒林外史》, 我们从“范进中举”的故事中看到了范进的醉心功名, 利欲熏心;读______, _____。这些性格鲜明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以, 在指导名著阅读备考时, 教师应认真研究和落实这些要求, 让考生明确考查要求和考查要点, 才能在中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探题型, 知规律

在备考过程中, 要引导考生了解中考名著阅读题的题型, 探究题型的特点、命题走向和命题规律, 让考生做到心中有数。

(一) 选择题

【例6】 (2015 年柳州市语文中考题) 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水浒传》 给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例如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三调芭蕉扇, 等等。

B. 《西游记》 中, 孙悟空面对妖怪有时也会遇到麻烦。例如青牛怪有一个白森森的“金刚琢”, 能把金箍棒一古脑儿套去, 让孙悟空不得不另行设法。

C.斯威夫特的 《格列佛游记》 用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幻想的离奇情节, 深刻剖析了当时英国社会现实。

D.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塑造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 是一个在革命和建设中产生出来的青年英雄形象。

这种题型干扰项的设置迷惑性很大, 考生要避免作品的名称、朝代以及作品中的人物或故事张冠李戴。例6 中A项就出现了张冠李戴的现象, 三调芭蕉扇是 《西游记》 中的故事, 并非出自 《水浒传》, 故答案选A项。

(二) 填空题

【例7】 (2015 年桂林市语文中考题) 课外阅读积累。

操曰:“夫英雄者, 胸怀大志, 腹有良谋, 有包藏宇宙之机, 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 后自指, 曰:“天下英雄惟君与操耳!”

以上片段出自____情节, 玄德即______, 与他有关的歇后语很多, 比如:_______——有借无还。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作家作品的基本信息的掌握, 如名著的作者及生活的朝代、国别, 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或主要故事情节以及牵涉的歇后语。例7 的片段出自 《三国演义》 煮酒论英雄情节, 玄德即刘备, 歇后语是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三) 图表题

【例8】 (2013 年河池市语文中考题) 走进名著。根据表中提示填空。

这种题型要求考生根据提供的图表, 写出相关故事情节的出处和主人公。解答这类考题, 应当对图表信息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把握题干要求后再填写, 还要注意语言的概括性与简洁性。

(四) 表述题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名著的体验感悟和欣赏评价能力, 包括: (1) 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评价, (2) 谈阅读作品的感受, (3) 说说喜欢或推荐作品的原因, (4) 简述情节, 等等。

【例9】 (2015 年崇左市语文中考题) 从初中课本推荐的名著阅读中选出一位励志人物, 概述其主要事迹和品格。

人物:_______。主要事迹和品格:______。

三、重梳理, 强记忆

这里要求考生在认真阅读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 所规定的文学名著的基础上, 要重视对各部名著的相关知识如作家简介、创作背景、故事梗概、人物形象、主要人物精彩片段、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梳理、归纳、整理, 形成知识网络, 然后强化记忆。

四、重训练, 明方法

(一) 认真审题, 看清要求

答题前, 考生一定要认真阅读题目, 看清要求。是要求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还是简述故事情节, 是要求分析人物形象还是归纳写作特色, 是要求谈阅读体验还是对作品进行欣赏评价, 等等, 这些一定要审视清楚, 方可下笔。

(二) 找准角度, 判断清楚

即审清题目后, 就要注意找准答题的角度。是从创作背景入手还是从故事情节入手, 是从人物性格特点入手还是从写作方法入手, 要判断清楚, 找准答题角度。

(三) 理清思路, 规范答题

篇4:2016年中考名著阅读试题简析

一、考查比重加大。名著考查比重的加大不仅表现在题量上,还表现在分值上。不少省市中考名著阅读试题题量和分值明显提高(分值在6分以上)。如北京市题名著阅读成为一个独立板块,3道题共10分;浙江绍兴市题分值6分,还增加了5分的附加题,总分值达到11分。

二、考查范围扩大。中考名著阅读考查范围主要以“课标”推荐的名著为主,国内名著考查较多的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和《骆驼祥子》,国外名著出现比较频繁的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格列佛游记》《鲁滨孙漂流记》《名人传》。有的省市名著阅读试题还涉及《家》《朝花夕拾》《傅雷家书》《汤姆·索亚历险记》等。这就要求考生的阅读面更广。

三、题型创新。主要表现是试题综合性更强,如:山东青岛市名著阅读题。把名著阅读和语言运用结合起来;北京市名著阅读题把名著阅读和读图写话结合起来;河北省、江苏南京市、浙江衢州市等地的名著阅读题。把名著阅读和现代文阅读结合起来。

四、考查层次提高。往年中考对名著阅读的考查,内容过于浅显,有的局限于文学常识层面,考查作品名称、作者姓名及国别(朝代)、主要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等识记性内容。今年中考,不少省市的名著阅读试题出现了一些检验考生个性阅读体验与感悟,以及体现考生对作品的感知力、想象力、审美力、批判力的试题。如:浙江杭州市名著阅读题,让考生结合自己阅读的名著中的人物,来印证观点“厄运能磨炼一个人”;浙江绍兴市名著阅读题,提供一组画面,让考生为名著《城南旧事》选择一幅最合适的封面画,并简述理由。这些考题,重点让考生展示自己的阅读个性和评价能力,注重考查考生对名著的品评分析、阅读感悟,不仅要求考生熟悉名著,而且要求对名著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及写作方法等进行思考,并做出自己的判断,考查的能力涉及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欣赏评价等,考查层次提高。

篇5:朝花夕拾名著阅读中考

《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1、作者:鲁迅中国现代作家,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笔名鲁迅。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

2、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全书收录了《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等十篇文章。不少文章包含着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相关练习:

1、《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请简介一下其中的一篇(课内学过的除外)的主要内容:

示例:《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

2、《朝花夕拾》共收10篇回忆散文,被选为课文的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请再写出另外一篇的篇名《》。《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

篇6:朝花夕拾名著阅读中考

一.书名解析:

这是鲁迅回忆童年往事的散文集,“朝”是早上的意思,“夕”是晚上的意思,早上的花晚上来捡,就是成年时回忆往事。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三.作品简介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一本散文集。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1928年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观念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塾师寿镜吾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的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四.目录

《小引》 《狗·猫·鼠》《阿长和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

《范爱农》《后记》

五.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篇7:朝花夕拾名著阅读(推荐)

——(《朝花夕拾》导读)

2、藤野先生——《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教授,严谨、正直、热情,没有民族偏

一、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 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后来又发表了许多短篇小说,后来收入《呐喊》《彷徨》两部短篇小说集。与此同时,鲁迅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大字。

二、作品简介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唯一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收入散文十篇。全书由《小引》《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 组成。这十篇散文勾勒了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是一幅世态图和风俗画,有现实的战斗性和深邃的思想性,蕴含着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执著态度。

三、内容概要

《朝花夕拾》记述了童年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七篇作品,记述了鲁迅儿童时期在故乡的生活片断,展现了当时的人情世态和社会风貌。

《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作品,记述了鲁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留下了青年鲁迅在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沉重的足迹,还反映了海外生活和革命运动的片断。

四、人物形象

1、长妈妈——《阿长与〈山海经〉》,虽然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但是她善良、朴实,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

见,关心弱国子民,朴素而又伟大。

3、范爱农——《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有着倔强耿直的性格,愤世嫉俗,可惜环境对他不利,辛亥革命后备受打击迫害,不为社会所容,内心痛苦、悲凉。

4、衍太太——《父亲的病》《琐记》,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女人。

五、艺术特色(推荐理由)

1、选择那些难以忘怀的生活片段加以生动地描述,选择富有个性的情节和细节刻画人物性格,使作品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在写作手法上,把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有机的融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

3、语言清新、朴实,亲切感人。

六、当堂演练。

1、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是他1918年为《到三味书屋》选自他的回忆性散文集《》。

2、《朝花夕拾》是我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在1926年写的一部集,共篇。记述了作者童年生活和,回忆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3、根据课内外名著,补全下面的对联。上联:《朝 花 夕 拾》 忆 亲 人 师 长 下联:

4、《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集,这部作品中的十篇文章你最喜欢哪一篇?请说明你喜欢的理由。我最喜欢:

篇8:朝花夕拾名著阅读中考

一、“架空分析”现象扫视

中考对名著考查的“架空分析”, 大致有以下两种情形:

(一) 将作品中鲜活的人物形象制成干瘪的“木乃伊”

这是近几年来出现的最多的一种考查方式, 其表现是:撇开作品具体内容, 让考生抽象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社会意义等。经过这样一番条条框框评价折腾后, 遂将作品中鲜活的人物形象变成了一具具干瘪的“木乃伊”。如:

根据要求作答

(1) 请写出保尔·柯察金和鲁滨逊共同的优点。

(2) 请概括孙悟空被玉皇大帝封为“齐天大圣”后到偷吃仙丹之前的故事情节要点。

(福建省龙岩市中考题)

此题第 (1) 小题就是从宏观视野出发, 让考生来比较分析两部文学名著中的主要人物的共同优点, 是一道典型的架空分析题, 就是让语文教师回答也有难度, 更何况初中生。第 (2) 小题也有点架空分析的意味, 但是涉及到作品的具体内容, 重在检验考生的阅读实践, 有其合理性。

参考答案: (1) 有远大目标 (理想) ;能持之以恒;有顽强拼搏精神。 (答到两点即可) (2) 要点:拜访众仙;管理蟠桃园;偷吃蟠桃;定住七仙女;欺骗赤脚大仙;偷吃仙酒等。

再比如下面这道名著阅读题:

在这个白光里, 每一个颜色都刺目, 每一个声响都难听, 每一种气味都混含着由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街上仿佛已没了人, 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 空旷而没有一点凉气, 白花花的令人害怕。他不知怎么是好了, 低着头, 拉着车, 极慢的往前走, 没有主意, 没有目的, 昏昏沉沉的, 身上挂着一层粘汗, 发着馊臭的味儿。走了会儿, 脚心和鞋袜粘在一块, 好像踩着块湿泥, 非常的难过。本来不想再喝水, 可是见了井不由的又过去灌了一气, 不为解渴, 似乎专为享受井水那点凉气, 由口腔到胃中, 忽然凉了一下, 身上的毛孔猛的一收缩, 打个冷战, 非常舒服。喝完, 他连连的打嗝, 水要往上漾!

(1) 以上文段节选自______ (作者) 的小说《》。

(2) 请结合小说内容对文中“他”的性格作简要的分析。 (山东省滨州市中考题)

此题第 (1) 小题是考查文学常识。第 (2) 小题是一道典型的人物架空分析题, 出示的一点阅读材料, 仅仅是为了引出祥子这个人物, 对人物性格的分析没有任何帮助。命题者的开阔视野与阅读实践行为格格不入。

参考答案: (1) 老舍、《骆驼祥子》。 (2) 示例:他 (祥子) 自尊好强, 吃苦耐劳, 有自己的梦想, 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无情的社会现实最终将他变成了麻木、狡猾、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下面一题更是“架空分析”题的代表作:

名著阅读学习小组在阅读《西游记》后, 有位同学对书中主要人物这样评价:“悟空可颂, 悟净可敬, 悟能可气, 唐僧可憎。”针对这一评价, 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假设你也参加了讨论, 请你在“悟能”和“唐僧”中任选一人, 结合原著内容, 以“我同意……”或“我不同意……”开头, 谈谈你的看法。

(福建省福州市中考题)

此题首先给出的人物评价, 就是人为架空的结论, 不但站不住脚, 而且带着明显的偏见 (只要逆向反问, 就不攻自破) 。这一个性评价倒无所谓, 问题的关键是, 考生必须编造谎言来证明这个被架空的结论, 把人物中丰富的个性完全掩埋了。虽属于开放性试题, 但是有点“老虎吃天, 无从下口”的感觉, 很难回答。

参考示例: (1) 我不同意“唐僧可憎”的观点。唐僧为了从西天取回真经, 不畏千难万险, 不为财色迷惑, 富有献身精神。他对徒弟要求严格, 对自己从不懈怠。处处以“慈悲为怀”, 一路播撒着善良的种子。他那普度众生的崇高信念、坚韧不拔的意志、执著追求的精神, 无不令人肃然起敬。 (2) 我同意“悟能可气”的观点。猪八戒自私自利、好吃懒做, 每当遇到困难, 总爱嚷嚷着散伙。他还特别好进谗言, 搬弄是非。在“三打白骨精”这一节中, 他挑唆不明真相的唐僧念紧箍咒, 赶走了孙悟空。这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 真是可气可恨。

来看下面一题:

“身无半亩, 心忧天下;读破万卷, 神交古人”, 这是清代爱国名将左宗棠书塾的一副对联。我们知道, 读破万卷, 首推名著经典;神交古人, 当交心灵品格。中外名著所礼赞的圣哲先贤, 所塑造的艺术形象, 有许多都值得我们“神交”。请从下面推荐的4人中任选其一, 先填写作品名称及作者, 再用一句话概述你愿与之“神交”的理由。

贝多芬保尔·柯察金诸葛亮鲁智深

(1) 我选______, 出自作品:《______》, 作者:______

(2) 理由:______

(山东省临沂市中考题)

按说, 此题要求考生与一位名著人物进行“神交”, 说出理由, 很有创意。但是从命题者所给出的参考示例来看, 都是些条条框框、骨架式的提炼, 并没有真正把“神交”的精髓把握准, 只是把几个鲜活的人物制作成了干瘪的“木乃伊”, 供阅卷者参考。试想一下, 考生不这样回答, 能得到阅卷者的认可吗?这种预设的结论与考生在考场上生成的结论是大相径庭的。

参考答案:“理由”示例:贝多芬:隐忍苦难, 抗争命运, 创造欢乐, 给人们以安慰、勇气和力量。保尔·柯察金:具有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具有巨大的人格魅力。诸葛亮:智慧超群, 忠君爱国。鲁智深:行侠仗义, 除暴安良。

(二) 将作品中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进行简单化、概念化处理

这种架空分析现象的表现是撇开具体内容, 让考生介绍作品的性质特点、思想内容、艺术特色、阅读感受、社会意义等。考生只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对原著进行简单化、概念化处理。还有将类似内容出成一个小的简答题。如:

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你从保尔·柯察金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体验。

(广东省佛山市中考题)

佛山市的中考名著阅读做法, 紧随广东省中考, 直接从作品中选择出两段阅读材料, 进行微观考查, 但没有落实好。这是其中第3个问题, 其实已经可以看作一道小作文题了, 游离了所给的阅读材料本身, 而转向整部作品, 走向了架空分析的路子。

再比如:

走进《名人传》。

“我的体能和智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增无已……我的青春, 是的, 我感到我的青春才刚刚开始。我已经隐隐约约看到目标在前, 虽然尚不清楚, 但正在一天天地接近……啊!如果我能摆脱这种疾病, 我一定能拥抱整个世界!……不, 我不能忍受下去。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它永远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啊, 如果能活上千百次那就太好了!”

(1) 上面语段中, “我”是______, “这种疾病”是指______。

(2) 在《名人传》序中, 罗曼·罗兰大声疾呼:“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请结合作品说说你从中呼吸到的“英雄们的气息”。

(安徽省芜湖市中考题)

此题给出的简短阅读材料只是一个引子, 目的是回答第 (1) 小题, 属于文学常识范畴。第 (2) 小题要求结合整部作品答出对英雄的感受, 已经进入了抽象架空分析的行列中。

参考答案: (1) 贝多芬, 耳聋 (失聪) 。 (2) 示例1:《名人传》记述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三位艺术大师坎坷的生活和艰辛的创造, 展现了他们伟大的心灵。人生难免会遇到磨难, 生活也并非充满鲜花和欢乐, 汲取他们的勇气做我们的养料吧, 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克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示例2:面对挫折与苦难, 贝多芬凭借坚强不屈的精神, 扼住命运的咽喉, 实现了征服与超越;米开朗琪罗敢于直面内心深处无止境的痛苦, 创造出伟大的作品;托尔斯泰以其博大而深沉的爱, 抚慰着大众的心灵。 (能结合作品答出对英雄的感受即可)

看下面的例子:

写一段话介绍《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繁星春水》中的其中一部, 要求至少用到以下备选词语中的两个。

备选词语:大气磅礴清纯自然曲折跌宕生动逼真栩栩如生情真意切行云流水百折不挠

(贵州省安顺市中考题)

这是一道典型的为了应付考试而设计的架空分析题, 引导考生去空谈作品, 是骨架中的骨架题。命题者不懂得名著阅读的根本目的, 这种考题是一种误导, 即使考生不去阅读原著, 也会编造谎言。

参考答案:《水浒》是一幅描写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壮丽画卷。小说大气磅礴, 故事情节曲折跌宕,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真不愧为一部优秀的古典长篇小说。

二、架空分析现象的原因剖析

1.把名著阅读当成阅读口号来宣传

名著阅读很难落实到位, 没有多少人真正去阅读原著。教者大多照本宣科, 直接把课本中对名著的简介内容介绍给学生。命题者的思想大多也是如此。如上面所列举的各地试题, 所给出的条条框框答案, 大多出自课本, 只是打着名著阅读的幌子, 让考生去重新复述一遍罢了。

2.把名著阅读本身当成语文知识点来看待

多数地方考查名著阅读, 不放在阅读中, 而是放在积累与运用部分, 个别的以综合性学习的形式出现。这样做, 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名著阅读的目的———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审美观、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塑造灵魂等, 而是把名著当成一个知识点来看待, 如考查文学常识、作品中主要人物名字、流传很广的故事名称 (概述故事内容还是好的) 等。如果纯粹为了考试而阅读名著, 并不是真正的阅读。只有广东省近几年来直接从名著中选具体内容, 放在阅读行列进行考查, 值得肯定和推广借鉴。但从全国各地的试题来看, 没有得到多大的响应。就是广东本省的地市, 也学走了样, 如上面提到的佛山市中考题, 让人真正感觉到了名著阅读的艰难处境。

3.把名著阅读结果当成文学史来评价

综观各地的名著阅读试题, 过多地用文学史的理念来指导考试, 认为名著考查, 就必然要涉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着怎样的社会现实意义, 等等。初中仍然是阅读名著的初始阶段, 是感性认识的深入, 还没有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和文学史的联系不应过密。新课标对初中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建议是:“可着重考查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 “可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 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4.把名著改编的影视剧当成原著来阅读

篇9:名著阅读中考常见题型解析与演练

从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对名著的考查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

【题型例说】

一、直接填空型

这类考题,直接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要求考生针对作者简介、作品名称、主要人物和情节等名著“要素”进行填空。从近几年的命题情况看,此类填空题已由过去的固定常识向作品具体内容过渡,旨在引导考生真正去阅读文学名著。

四川省凉山州 名著阅读

小说《 》中,主人公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 以及 等地,文中利里浦特小人国选拔官员的方法是比赛 。

[解题策略]解答此类题,一是熟记名著常识,如作家姓名、代表作品、名著题目、主题思想等;二是要真正去阅读一遍作品,边读边做笔记,做到对名著中的重要情节、主要人物特征了如指掌;三是可适当做一些与该名著有关的专项练习,查遗补漏;四是要做好整理和积累,有时甚至要强行记忆;五是书写时千万不能写错别字,最好是给出参考答案后立即检查。

[参考答案]格列佛游记、飞岛国、慧骃国(马国)、跳绳(在绳上跳舞)

二、选择判断型

这类题目,一般就是给出四个与名著有关的选项,然后要求考生从中选出表述有误或表达完全正确的一项。这种题型,由于可以同时涉及四部名著,兼顾文学常识、作品主题、主要情节、人物性格、艺术手法等众多知识点,考查的范围非常广,所以近年来备受命题者青睐。

广西省柳州市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是一个很不幸又渴望幸福的劳动妇女,她心地善良,为人质朴,热心为孩子解决疑难。

B.《格列佛游记》通过描写主人公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慧骃国等地的遭遇和见闻,讽刺了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政治。

C.《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生动鲜明、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如光明磊落、有胆有识的武松,疾恶如仇、粗中有细的鲁达,天真坦诚、毫无心计的李逵。

D.《汤姆·索亚历险记》通过描写汤姆、乔和蓓姬三个小“海盗”在杰克孙岛生活的片断,表现了孩子们沉着勇敢的精神。

[解题策略]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初中阶段指定的文学名著,掌握相关知识;其次,要能根据题目要求,对所给出的选项逐一进行判断,如果有一时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利用“排除法”帮助自己找出答案。比如选出错误的一项,只要能确信其中某一选项出错,那其他的选项就不必一一追根究底。

[参考答案]D(不是“蓓姬”,而是“哈克贝利·费恩”)。

三、片段阅读型

这类题目,就是从文学名著中精选一个片段,然后设计出相应的考题,或要求考生据此填充相关文学常识;或要求考生指出人物名称,说出人物绰号,分析人物形象;或要求考生概述故事情节,归纳艺术特色……由于此类考题可以设计成各种形式,而且有时可以从一部作品向另一部作品拓展,考查考生的多种能力,所以在各地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

湖北省仙桃市等地 名著阅读

透过玻璃窗上的霜花可以看见,染坊的屋顶在燃烧……

外祖父、格里戈里、舅舅的叫喊声,大火燃烧的破裂声,震耳欲聋。外祖母的行动令人心惊胆战,她头顶着一只空袋子,身上裹着盖马用的被子,冲进烈火之中,不停地喊道:“快抢出硫酸盐,笨蛋们!硫酸盐会爆炸的……”

“格里戈里,拦住她!”外祖父发疯地狂叫着,“哎呀,这下她非死不可……”但是外祖母突然出现了,全身冒着烟,摇着头,弯着腰,用伸直的双手抱着水桶大小的一瓶硫酸盐。

……

外祖母一把把瓶子塞进雪堆里,冲向大门。

她在院子里来回奔忙,哪儿有事就及时赶到哪儿,去指挥所有的人,查看每一个地方。

(1)选文出自苏联作家 的作品《 》。

(2)选文表现了外祖母什么性格?

(3)选文描写了救火的场景,你能概括《水浒传》中与“火”有关的一个故事吗?

[解题策略]解答此类题目,第一步是要对所给的名著片段仔细进行阅读,对片段出处、主要内容、涉及人物及性格特征作出初步的判断。第二步是根据具体题目,调动自己的积累,运用相关技巧进行分析。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题目需要就所给片段进行分析,有些则要结合整部作品进行分析,比如本题中第(2)题就是要考生分析这一片段所表现出的外祖母的性格,千万不能搞错。第三步,用准确的语言给出答案。

[参考答案](1)高尔基、童年;(2)勇敢、能干 、镇定;(3)示例:火烧草料场、火烧翠云楼、火烧祝家庄。

四、图画阅读题

这类题目,就是先给出一幅或一组与名著相关的图画,比如漫画、连环画、插图等,然后据图设计相应的题目,要求考生在读图后进行解答。

北京市 阅读下面的连环画,完成填空。

1.在乡村酒店饮了几杯酒,林冲觉得身上暖和了,便买了一葫芦酒和一些牛肉,冒着风雪,飞也似的向草料场奔去。

2.林冲来到草料场,只见两间草房已被大雪压倒,这时天色已黑,林冲想到买酒时路上见到的古庙,便想去那里暂宿一夜。

3.林冲来到古庙,只见墙壁破败不堪,他用一块石头顶住门,然后坐下来,慢慢饮酒吃肉。忽然,听得外面噼里啪啦地爆响。

4.林冲从门缝向外观看,只见草料场起了大火。他拿了花枪,正要出去救火,忽听门外有人说话,便伏在门边倾听。

5.林冲听出原来是高太尉派陆谦、富安和差拨来陷害他,不由得心头怒火万丈,大喝一声,冲出门外。

6.三人见是林冲,慌忙逃走,林冲紧赶几步,一枪刺倒差拨,又一枪结果了富安,翻过身来,抓住陆谦丢在地上,直取他的性命。

上面连环画的内容取材于古典小说《 》,连环画讲述 的情节,反映出林冲由当初隐忍到现在反抗的思想性格转变。后来,林冲毅然投奔了梁山。他的这段经历体现了这部古典小说 的主题。

[解题策略]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读懂图画,了解图画内容出自哪一部名著,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是什么;然后再根据后面的考题进行具体分析,给出答案。由于此类题目所给的图画一般以人物为主,人物特征鲜明,很容易就能判断出人物名及相关故事情节,所以解答起来并不难。但同学们平时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书中的插图,以及主要人物的标志性物件等。

[参考答案]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官逼民反。五、拓展延伸型

此类题目,就是由名著内容出发,要求考生去解答一些语言运用方面的能力题,比如替名著写推介语、根据故事情节拟写对联等。

福建省福州市 从《水浒传》中任选一人物,概述与其相关的某一故事情节,并根据故事情节对出下联。(宽对即可)

故事情节:

上联:疾恶如仇,悟空三打白骨精。

下联: 。

[解题策略]解答此类题目,一是要对名著本身非常熟悉,比如作家创作情况、重要情节、主要人物等要了熟于心;二是要掌握相应的语言运用能力,比如补写对联,你就要知道对联撰写常识;三是按照题目要求准确进行表达。

[参考答案]示例:(故事情节)杨志等人押送生辰纲来到黄泥冈,停车休息。吴用巧设妙计,用药酒放倒杨志一行人,智取了生辰纲。(下联)足智多谋,吴用智取生辰纲。

【模拟演练】

1.名著填空。

①《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 的三部曲之一,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潜艇的故事,潜艇的主人是 。

②《名人传》叙述了德国音乐家 、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 、俄国作家 三位名人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崇高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2.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昆虫记》既是一部优秀的科普作品,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被誉为“昆虫的史诗”,作者是法国作家法布尔。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B.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写了众多的小人物,他对这些小人物分外宽厚,笔锋也不像小说那样犀利,如长妈妈做了一点好事,他就用诗一样的语言进行赞美。

C.《骆驼祥子》的主人公祥子来到北平后,当上了人力车夫。他省吃俭用地拼了五年,买了第一辆车。

D.《水浒传》采用了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四十回以前先讲述单个英雄人物的故事,此后逐步发展到水泊梁山大聚义,七十回之后则写他们归顺朝廷、走向失败。这使小说环环相扣,头绪众多却线索分明。

3.阅读下列名著片段,完成题目。

保尔缓缓地摘下帽子。悲愤,极度的悲愤充满了他的心。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保尔怀着这样的思想离开了烈士公墓。

①这个片段出自长篇小说《 》,作者是 。

②请为这部长篇小说写一段推介语。

4.鲁达是古典名著《水浒传》中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梁山英雄,他的故事家喻户晓,右图就是其中一个精彩的场面,请仔细观察,回答以下问题。

①这段故事名为《 》。

上一篇:暑假的酸甜苦辣下一篇:员工保密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