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再忍耐一下

2024-04-29

书摘:再忍耐一下(精选4篇)

篇1:书摘:再忍耐一下

1.猥琐的身体只能附着猥琐的灵魂。

2.作为大将,要吃朝霞和彩云,强劲健体,内心哭泣,脸上微笑。

3.如果严冬来临,多么勇猛的勇士都无法抵挡,多么高明的谋士都无法逃脱。如果说有抵抗和逃脱的可能性。完全是当事者心像扭曲所致。那种扭曲的心像是迷惑的根源,迷惑必然带来失败。

4.既存在因人的后天努力而改变的命运,也确实存在着由命运主宰的人生

5.„武‟这个字,写作„止戈‟。

6.愚蠢乃是一宗大罪。

7.树木和花草不论怎么艰难,有什么要求,都会存在心里。而当春天来临,即使环境不好,它们也仍然尽力发芽添绿。

8.黄金本身虽华贵,可是执着于黄金的人,心中却不免卑俗。

9.有理的东西,并不能给人带来福泽。

10.有时,要据理力争,针锋相对;有时,要礼让三分;有时,无谋之谋反而比费尽心机更有利。更重要的是,把握住自己的方向,坚持下去,就定能感化。

11.想进美味时,其实都是在身疲心倦之时,想用美食之念,均在犹豫不决时而生。

12.真正的力量来自正义,若不以匡扶正道为根本,所有的行动都会成为不轨之谋。也许能骗的了别人,却骗不了自己。

13.如心存斗志,也会激起对方的斗志;如大发脾气,对方也不会冷静,所以必须向对手示好。一旦坦诚相待,对方就不会有戒心,就能听你说话。

14.害人之心会引发害人之心,杀气唤起杀气,斗心激起斗心。

15.表现出弱势者,一定有真正的弱点。弱者必败——世事无一例外。

16.萝卜岂能装成大树?萝卜便是萝卜,若想成为顶梁柱,那就太过妄想了,自有适宜的生存之道。

17.如同太阳朝升夕沉,人一生也有昼夜,若因愚昧而无法明了理法,碰到阴晦之时,就会败亡。

18.人与人之间,若不能一见如故,就不能相交一身。

19.碰到困难时,要心中无物,这样,道理就会显现,便能心领神会,“无”便是可通神明之心。

20.„有‟„无‟相对,但因为它超越了最初的无,因此也非一般的相对,一般的相对,是敌对,是争斗,最多只能破邪显正,结果会留下怨恨,越是将有无相对,怨恨就愈深。

21.人一旦进入冬季,心里就会骚动,如能悟出这一点,而一直保持平静尚可,否则就会遭遇不幸。

22.没有信仰的人生,如梦如露。

23.人都想爱憎分明的活着,都想完全信赖他人,但又在不断怀疑他人。在这个世上,可将信赖与憎恨分明白的人,根本没有。

24.世上既无一尘不染之人,也无穷凶极恶之徒。对人怀半信半疑之心,则既无需防范,也不会疏忽,若错也不会大错。

25.真正值得褒奖之人,在这世间并不多见。随意褒扬人,就是对他人盲目追从,是对人的侮辱。

26.值得信赖的,只有“今朝”。但人们总把“今朝”错当成“永远”,在短暂的微笑,哭泣,甚是诅咒之后,迎来死亡。

27.世上会有凡事不为自己打算的人吗?最重要的是珍惜自己,否则,便是虚伪,便是自欺欺人。在这个世上,最为宝贵,最可珍爱的就是自己,故,千万不要小肚鸡肠辱没自己的珍贵。

28.人一旦执著于贪欲,无尽的痛苦必会终生相伴。无论执著之象是城池,金银,领地,还是亲情,均毫无二致。

29.愚蠢的女人且不论,哪怕是寻常的女子,也能一眼看穿男子。而在聪明女人眼里,男子就完全如懵懂无知的婴儿。

30.人与能吠之犬有相同的弱点。愈是困难重重,愈是喜好虚张声势,但在这一切背后,只有可悲与没落。

31.固执令人陷入绝望的深渊。

32.人各有所长。看不到这一点,以己之长比人之短,只会让自己对人鄙薄,轻视。

33.小人闲居为不善。

34.命数不会眷顾一个无所事事之人,特意为他开辟一条出人头地的道路。

35.同样的话,不必说两遍。若人专心倾听,只要稍加提醒,便会欣然接受;若人不能接受,说上万遍也是多余,只会招人憎恶。

36.世间许多人无路可走,否则,他们何苦铤而走险为匪为盗?对于偷盗,若是一味防之堵之责之骂之,均无济于事。只有为他们寻到一份活计,让他们可以生存下去,方能说服他们,让其知偷盗乃是一“恶”。

37.武士的一生乃是忍耐的较量。恐惧时要告诉自己不惧,疼痛时也要对人展颜欢笑。要是对人发牢骚,在人前流泪,不会招怜,只会遭恨。

38.人一生如负重致远,不可急躁。以不自在为寻常事,则不觉不足。心生欲望时,当思先前困窘之日。

39.忍耐乃长久根本,愤怒是人生大敌。只知胜而不知败,自害其身。常思己过,勿怪人非。凡是过犹不及。

40.人不能不讲情义,但也不能被情义左右。同样人不能无志,但若志向离世太远,便会一事无成。

41.“礼”乃是秩序的基石。

42.能够让人说出自己的想法,知其好,知其恶,方是真智者所为,除此之外,实无甚智者。

43.世间和个人乃是一体,私心经过磨练,就能成为天地之心。

44.人与人之间,互生憎恨万万不可,但对于那些玩弄权术,野性万丈之人,却绝不可宽大待之。

45.人不会一成不变。静静等对方成长,这便是神佛一般的心思。

46.喜怒不形于色的冷淡,其实来自于慎重劳苦的“忍耐”。

47.信奉可使人安心,也会致人盲目。盲目的信奉会沦为迷信,终将给信奉者带来痛苦。

48.人生并无善恶,之用眼睛去判断,必铸成大错。说谁人为善,谁人为恶,心底必有偏见,以为令自己满意者便是善人,令自己不满者便是恶人。

49.去掉偏见,人就变成一张白纸。这张白纸被放到什么地方,自身欲望的多少,都会给它染上不同的颜色。人若贫困时自暴自弃,可能变成强梁夜盗;在女人堆里厮混,必会沉溺酒色;怀才不遇者易生谋反之心;有力量者若有可乘之机,可会引起大乱。

50.人重在后天的培养,与先天无甚干系。

51.若觉得身边坏人多,就是你的错!你应认为,是白纸被玷污了才是。

52.神佛不会施恩于无缘之人。所为缘分,便是我们的赎罪之心。

53.赎罪,认错,若非如此,人便不能称之为人。若为了达到目的一味追逐,这样的人非人,乃是鬼!鬼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诸种模样出现,其事只能称为“鬼业”,必不能长久。

54.不论如何老迈,临死之前失去理智,乃是修炼的不够。

55.石舟斋兵法的极致正是:若人本身无破绽,对其施何种阴谋和妖术都不能得逞。

56.人既无晚年也无后世,有的总是眼前危机,只有在危机之中,人生才弥显珍贵。

57.幼稚者非用眼睛看事,而是用情感判断,从喜欢者中寻找良处,对厌恨者吹毛求疵。然而世上百人中,总有九十稚嫩,他们总是遇事哭成一团,争成一处,不辨东西南北。

58.人生不可自主者,唯生与死。

59.人间发生莫大的不幸时,总有些奇怪的小丑身居高位。

60.万事有因果,善恶各有报。

61.若人常在心中为公私而苦,那么这一生只能是不断牺牲。愈是想遵守法度,维护秩序,人生便愈苦。原本美好的人生便会变成苦海。

62.心中无慈悲之正直,实乃冷酷。

63.若无铁的忍耐,便会落进无间地狱,所谓无间地狱,皆有任性之人造成。

篇2:地球还能再忍耐多久?

上映仅一周, 这部好莱坞大片不仅全面刮起票房风暴, 更是引发了人们对于“地球末日”的担忧与探讨。尽管2012年不会真成为世界末日, 但人类却必须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反思: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善待地球、环境, 阻止灾难, 更好地生活?

《2012》掀起灾难片热潮

“看完电影后, 我选了个很有品位的西餐厅去吃饭, 在那种安逸的环境中回味《2012》的剧情, 想着自己要做的一些事情, 无论哪天是末日, 我要做到在我活的每一秒里, 热爱生活, 爱身边的每一个人。”一名四川籍的网友留言说。

这一描述代表了不少观众的观后感触。

以“世界末日”为背景的好莱坞大片《2012》, 讲述了2012年12月21日, 全人类经历了灾难和逃亡后, 一部分人和动物在“诺亚方舟”上活下来的故事, 由此掀起了一股讨论“灾难与地球末日”的狂潮。

影片强烈的视觉震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很多人走出影院大门都会看看地面, 生怕巨大的沟壑正在延伸过来。

事实上, 远超普通观众想象的现代电影技术在给予人们强烈视觉冲击的同时, 电影中的灾难场面和人们面对灾难的种种反应也给观众带来许多启示。

众多网友纷纷在各种网络平台留言发帖, 表示“好久没有看到这么震撼的电影了”, “惊心动魄”, “地震那段泪流满面”。也有不少网友感叹“在死亡面前, 亲情的力量是强大的。我们该好好珍惜现在, 或许有一天我们连再见都来不及说就永远分开了”, “祝福人类, 祝福地球, 祝福家人, 我们能一直在一起。”

近几年, 很少有电影能像《2012》那样引发如此大的反响。一边是担忧的声音, 害怕里面的情节引发恐慌、令人绝望;一边是赞扬的声音, 这场灾难片给人类再次敲响警钟, 关爱地球、保护环境。

庆幸, 这只是电影!

票房火爆的同时, 《2012》引发的争议也在持续升温, 而且真有观众开始担心电影里“地球在2012年毁灭”的假象会不会成为现实, 甚至患上了“《2012》综合症”, 恐惧得睡不着觉, 担心一旦睡着世界末日就到来了。

人们的担忧不只来源于电影画面, 现实生活中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也让人们意识到, 如果我们还要肆无忌惮地透支地球的“忍耐”, 大自然的惩罚不是不可能降临的。

在过去的十年里, 各种自然灾难如巴基斯坦地震、印度洋海啸、北美飓风、中国四川地震等, 一次次向人类发出警告。各种“极端”天气的发生几率也越来越高, “百年一遇”、“60年一遇”的记录似乎都在近几年被集中刷新了。

只不过在电影《2012》里, 自然灾难被进一步演绎到了极致:洛杉矶遭遇10.5级大地震, 黄石国家公园变成超级火山口, 拉斯维加斯被有毒火山灰摧毁, 白宫被大海啸带来的航空母舰砸碎, 喜马拉雅山脉被滔天海啸淹没, 还有龙卷风、各种极端冷热气候……很多人走出电影院时, 都长舒一口气, “幸好, 这只是电影!”

篇3:教学,再深究一下

一、发散之后再深究——回归语言

课堂上,笔者注意到教师注重了教学手段的开放性,如善于运用比较、想象、拓展等方法来打开学生的思维,但发散之后一定耍回归文本,回归语言,与本语言建立起一种内在的联系!“语言”,永远是语文教育必须关注的核心词汇。因而,教师不仅要把发散当做一种目的,还应视为深入走进文本、走进语言的一种手段。只有将目的与手段相结合,才能做到发展思维与习得语言等多利兼得。

例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教师针对“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一句进行了这样的训练:

师:“抽出”是什么意思?

生:“抽出”就是“长出”。

师:能将“抽出”换成“长出”吗?

生:不能。因为这句中有“长出”了,再写“长出”就前后重复了。

师:“长出”不行,还可换成什么词呢?

生:可以换成“钻出”。

师:对,我同意!

这一案例中,教师用换词的方法来引领学生品味语言、走进文本情境之中,但换词之后,笔者觉得差了那么一点点——应再进一步追问:“既然‘抽出’可以换成‘钻出’,那么课文为什么偏用‘抽出’呢?”——这实际就走入了深层,走进了近义词的细微比较,走进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准确用词的揣摩。比较二者之区别,“钻出…抽出”,都有“破土而出”“崭露头角”之义,但“抽出”给人的感觉似乎速度更快、力量更强。如果是嫩芽、小草,用“钻出”更合适;而树木的枝条因其硬朗,更需生命力的无限蕴藏,因此用“抽出”更合适。树木“抽出”枝条的一瞬,带给我们的是春的力量与勃勃生机。当理解了“一树”的抽枝展叶之后,再想那“几百里树海连成一片”,我们的眼前就会呈现出一个个的慢镜头——万条齐萌的充满着无限生机的春的绿色生命交响曲。由此,品味一个“抽”字,感悟到的却是整个小兴安岭春天的勃勃生机。这样处理换词比较,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而且让学生深入理解了文本的内容,感受到了课文语言的魅力。

二、问题生成再深究——引爆思维

课堂上,笔者发现有这样的现象:当学生发言出现错误后,教师对此置之不理,又另找学生发言以获得正确答案。这时候,答错的同学似乎对错因并不是很清楚,只得恍恍旁观。这样处理,不仅容易挫伤答错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让全体学生错失了一次训练良机!实际上,我钔只要抓住错误资源,深究一下,洞明事理,就可点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

例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教师针对描写海水颜色成因的句子“因为海底有高耸的山崖,有低陷的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也就不同了”设计了这样的训练:请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生1:因为海底有高耸的山崖,有低陷的峡谷,所以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也就不同了。

师:(感觉不对)谁再说说?

生2:因为海底有高耸的山崖,有低陷的峡谷,海水有深有浅,所以从海面看,色彩也就不同了。

教师重复了生2的发言,表示同意这一答案。接着教学进入了下一环节。

此时笔者观察了生l,从老师对生2发言的重复中,他似乎感觉到自己被否定,但好像并不太明白错在哪里,于是悄悄坐在了座位上。

教师为什么不能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资源”深究一下呢?究其原因,应该是与教师备课预设不足有关。这个句子实际上是个二重因果关系复句。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是“视野的落点”不同:有的立足局部,发现了小分句之间的因果关系;有的站在整个复句表达的意义上,进行因果关系的层次切分。而教师寻求的答案是后者。其实生l的答案是有一定道理的,只是教师预设不足。针对此句,教师应预设出学生可能做出的三种因果关系答案。

第一,“因为海底有高耸的山崖,有低陷的峡谷,所以海水有深有浅”。深与浅,是从海面向下距离的大小。因为海底不是“平”的,导致海底到海面距离的长短不一,因此“海水有深有浅”。由此看,“海底有高耸的山崖,有低陷的峡谷”就成为“海水有深有浅”的原因。

第二,“因为海水有深有浅,所以从海面看,色彩也就不同了”。这一因果关系似乎是人们认知领域的常识,但备课时教师还需深究:“为什么海水的深浅会决定海面上海水的颜色?”资料显示:水分子对于可见光中各种波长不同的光线(指红、橙、黄、绿、青、蓝、紫)散射作用(指光束在媒质中前进时,部分光线偏离原来方向而分散传播的现象)的强弱不同,对于波长短的光(如绿、青、蓝等)的散射作用远比波长长的光(如红、橙、黄色)的散射作用强(紫光波长最短,散射和反射应当最强烈,可为什么海水不带紫色呢?——实验表明,人眼对紫光很不敏感,因此对海水反射的紫光“视而不见”)。再加上散射作用的强弱与光程的长短也有关。在水层较浅时,可见光中各种波长的光几乎都能透过,散射作用也不显著。因此,水是无色透明的。当水较深时,由于散射作用显著,水就显出浅蓝绿色。水中溶有空气越多越偏绿色。水更深时会出现深蓝色甚至黑色。海水较深时显蓝色,就是这个缘故。

由此我们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海底高耸的山崖平口低陷的峡谷会影响海面上海水的色彩呢?”究其原因,一是海底的高山峡谷会影响太阳光的光程以及由此形成的海水对光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二是影响海水色彩的原因还有很多,如海水中的悬浮物质、海洋生物、海水本身的深度以及云层的特点等等,由此导致海面上海水色彩的不同。

当然,以上成因涉及物理学知识,课堂上没有必要给学生们深讲,只需在学生们对这个问题提出质疑后,有备而来地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的经验给予解决。如,你可以看看一碗水的颜色与一桶水的颜色,哪一个颜色深?通过比较,学生对海水的深浅影响海水的颜色就会形成简单的知识迁移。

第三,“因为海底有高耸的山崖,有低陷的峡谷,海水有深有浅,所以从海面看,色彩也就不同了”。也就是学生能发现“海底有高耸的山崖,有低陷的峡谷,海水有深有浅”都是“从海面看,海水色彩不同”的原因(但根本原因在前者)。要理解这一点,学生首先要在头脑中将文字转化成形象:其次理解三个小分句之间的“传递”关系“(因)海底有高耸的山崖,有低陷的峡谷——(果)海水有深有浅(因)——(呆)从海面看,色彩也就不同了”:还要有水的深浅与水的颜色有关的生活经验支撑;最后,要能站在整体的高度,思考这个句子要表达的主要意思(联系上下文思考,这一自然段先写了“西沙群岛一带,海水显出种种色彩”,后半句当然重在谠明海水显出种种色彩的成因了)。具备四者,才可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深刻揭示出这一句作者要表达的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由此看,完成这一因果关系的练习并非易事。

由以上分析,教师设计的“请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含有丰富的思维训练含量,学生不能立即回答准确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这又恰是进行思维训练的好时机。教师若能及时抓住课堂的生成资源——将生l的答案抛出来,让大家去讨论、修改,就可揭示句子中暗含的多层因果关系。最终,让学生思考“这句话”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时,就可拨云见日,获得明朗的认识。这样,就能使全体学生思维的整体性、逻辑性和深刻性得到有效训练,使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得到完美整合。

三、浅尝辄止再深究——触动心灵

“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语)在课堂上,笔者看到教师有“精彩环节”的设计,但这样的环节常常因操作过程设计得粗糙,使教学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并在浅尝辄止中流为走马观花的摆设。其实,我们只需在原有的设计上再深究一下,就可在层层剥茧中抵达学生心灵的圣地。

我们来看教师教学《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近尾声时设计的一个课堂训练:

师:展开想象说一说:如果没有野草、湖水和野花,锡林郭勒大草原将是什么样子?

生:如果没有野草、湖水和野花,锡林郭勒大草原也就没有了欢腾的世界。

师:所以我们应该怎样做?

生:我们应该保护环境。

教师设计的这一想象训练实际是个“逆向思维”训练,是在学生刚刚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不仅广阔美丽,而且还是个欢腾的世界”的基础上的“逆向撕碎”。这一设计实际具有悲剧的意味,正像鲁迅所说:“悲剧是拿美好的事物撕碎了给人看。”通过撕碎,人们的心灵会受到震撼,从而更加珍爱现有的美好。

笔者感觉这样的语文课上得太抽象、太理性化了。学生的想象世界并没有打开,学生的形象世界、情感世界还没有触摸刭自然界的生物链、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匆匆结束,不免让人惋惜!那么怎样“再深入一步”呢?笔者认为,应让学生的心灵有个“撕碎的过程”,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的心灵有层层的”触痛感”,这样,“珍爱草原、爱惜环境”就会由口头的宣誓转化为心灵的呼唤。我们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这样深化:

师:因气候干旱、过度放牧等多种原因,我国草原如今退化的草场面积已占总数的1/3。其中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的退化草场竞占一半以上。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不妨展开想象:如果锡林郭勒大草原没有了“野草”(教师将板书上的“野草”擦去),想想草原会有什么变化?

生:草丛间的野花也就消失了。(教师将板书上的“野花”擦去)

生:湖水也将不再清亮,沙尘会将其逐渐掩埋。(教师将板书上的“湖水”擦去)

生:没有了草原,牧民就失去了家园。(教师将板书上的“人”擦去)

生:没有了牧民,草原上就不会有奔腾如云的骏马,不会有蹦蹦跳跳撒欢的小马驹。

生:草原上也不会有成群的牛羊。

生:如果草原变成了荒漠,雄鹰和百灵鸟也不爱光顾。(教师将板书上的“动物”擦去)

师:同学们,看一看(指着板书),如果草原上没有了野草,还剩下了什么?描述一下,这时的草原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

生:天空不再湛蓝,而是阴云暗淡;黄沙伴着石粒飞舞,偶有路过的飞鸟发出一两声凄凉的鸣叫……

师(总结):是啊,如果没有了青青的野草,锡林郭勒大草原将不再有广阔美丽的景象(擦去板书“广阔美丽”),也将不再是一个欢腾的世界(擦去板书“欢腾的世界”),那么锡林郭勒大草原也将不再是一个草原(擦去板书上的课题)。

现实中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呢?留待大家课下继续想象。(教师在板书上写下“……”)

笔者认为,这个课堂训练如果这样设计,就会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学生的反思和心灵的觉悟,使他们用自己的心去亲近那一片绿绿的一望无垠的青草地…

篇4:坚持,再坚持一下

今年中秋节,我有幸参加了在云南福贡高黎贡山举办的“攀月祈福”登山活动。那天下午,当我们冒雨用时6个半小时终于爬上石月亮山顶时,我忍不住对着那轮“石月亮”高喊“我们成功了!我终于爬上来了!”

9月初接到邀请,我就抱定了“今年中秋节,石月亮山顶见!”为了这次登顶,我事先做了不少准备,想尽了一切可能。不过真正要去做时却发现,如果不坚定,竟有那么多可能诱使自己随时改变主意。

前一天晚上,当组织者再次确认准备登山者名单时,我没半点犹豫就踊跃地加入到登山者行列。只是,看着有人临时放弃,入睡前我几次问自己“我真的能行吗?”

石月亮山海拔较高,气温变化较大。那天早晨,我们上山时还风和日丽,可没多久就细雨绵绵,后来竟下起了中雨。一开始,大家还结伴同行,爬着爬着快的就不见了踪影,慢的又落在了后头,很长一段路程,我竟前后见不到人。别说,独自走在被雨水冲洗过的玉米地和树林中,我那时心里还真有些惶惶的。

雨越下越大,看着有些人决定简单午餐后稍事休息就返回山下了,我内心激烈地纠结着。下山,此次许下的目标还差很远;继续上山,据说不仅还有大半的路程,而且路况越来越不好走。我穿着雨披站在雨中正犹豫着,代雪峰老师叫我说“一定要上去,你跟着我走!”于是,我俩上路继续向石月亮挺近。

62岁的代雪峰老师喜欢徒步旅行,曾用双脚丈量了许多名山大川、原始森林、戈壁沙漠……有他在,我心里踏实了很多。一路上,每当我快吃不消了,他就对我说:“你要想,每走一步,离山顶的距离就少了一步……”听着他的话,看着他的劲头,我大声给自己鼓劲“坚持,再坚持一下!我一定能行的!”

最后,我们终于到达了山顶!站在石月亮下,我竟一时忘了一路上攀爬的艰辛,身上似乎有一种力量在燃烧。我重复着巴斯德那句名言——“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

是啊,只有坚持才能成功!

英国首相丘吉尔十分推崇面对逆境坚持到底。1940年,德国轰炸伦敦后,整个英国都沉浸在怀疑、忧郁的情绪中。1941年10月29日,丘吉尔出席剑桥大学的毕业典礼并做了他一生最精彩的那场演讲。在这短短的几分钟里,丘吉尔只不断重复着一句相同的话:“坚持到底,永不放弃!坚持到底,永不放弃!……”

在民族危亡关头,在整个民族都感到迷茫的时刻,丘吉尔用这种方式告诉人民:夺取胜利没有什么困难,战胜敌人也没有困难,需要做的,只是坚持。

你一定听过那个发生在2400年前的古希腊故事吧。

有一天,苏格拉底给学生上课,他说:“同学们,我们今天不讲课,只要求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动作,把手往前摆动300下,然后再往后摆动300下,看看谁能每天坚持。”过了几天,他请坚持下来的同学举手,结果90%以上的人举起了手。过了一个月,只有70%多的人坚持。一年后,就只有一个人了,这个人就是柏拉图。

据说,柏拉图在成为哲学家之前,大部分时间显得平淡无奇,所不同的仅仅是在那些人们看似平淡、枯燥的重复中,柏拉图能认准目标,始终坚持。

爱迪生为找做灯丝的材料,做了5000多次实验都失败了。有人对他说:“看来我们要用电灯照亮黑暗真是难了,你已经失败了5000多次!”爱迪生说:“不对!我不是失败了5000多次,而是知道了这5000多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我还要继续下去!”经过10000多次实验,爱迪生终于“造”出钨丝,给人间带来了光明。

作为普通人,许多时候我们也需要“坚持,再坚持!”

或许,你正在兴致勃勃地做着你喜欢的事情,却突然间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时候,一切都不再如你所想。你会怎样呢?放弃吗?也许此时,无数个逃离的念头想要征服你,怎样才能不被这些念头所打败呢?只有坚持,再坚持一下!

上一篇:中班语言优质教案《爱吃水果的毛毛虫》下一篇:申请一级注册建筑师和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注册须知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