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经费申请

2024-04-08

法院经费申请(共6篇)

篇1:法院经费申请

积极面对法院经费保障 切实加强经费保障能力

作者:程晓敏 发布时间:2010-11-18 17:08:09

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机关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司法经费是司法机关用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发展、打击犯罪、保护公民权利的专用经费。司法经费是做好司法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笔者认为,要解决法院机关的经费保障问题,归根结底,还是需要建立一种中央财政统筹政法经费,地方人大、财政进行监督的体制。

近年来,司法保障体制改革问题日渐受到政党、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各地纷纷开展的经费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为完善现行经费体制提供了经验素材。199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财政部关于政法机关不再从事经商活动和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后财政经费保障的若干意见》,确立了政法机关“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的经费保障体制。2006年,党中央做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的决定》,进一步完善了现行保障体制下法院、检察院(以下简称司法部门)经费保障的政策措施, 2009年,中央对政法经费保障十分重视,已明确将现行的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为“明确责任、分类负担、收支脱钩、全额保障”的体制。10余年来,这一系列的保障体制为司法部门履行审判、检察职能所需经费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法院经费保障体制的历史

(一)法院经费保障体制的萌芽

1984年的《民事诉讼收费办法(试行)》终止了诉讼无偿时代,1996年财政部、最高法院公布《人民法院诉讼费用暂行管理办法》明确在诉讼费领域内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1999年以财政部为主发布新《人民法院诉讼费用暂行管理办法》规定诉讼收费属于财政性资金,2007年国务院制定的《诉讼费用交纳办法》要求诉讼收费“全额上缴财政,纳入预算管理”。笔者认为,上述规范性文件只是关于诉讼费管理方面的规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经费保障规范。

(二)法院经费保障体制的转折

2002年,财政部、最高法院公布实施的《人民法院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法院收入由三块构成,即财政预算拨款、预算外资金、其它合法收入。该规定是人民法院发展史上第一个明确规范收入来源的文件,是法院经费保障体制发展的转折点,标志着法院经费保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现行法院经费保障体制“分级管理,分级负担”就是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目前,法院经费保障由单一渠道向多元复合方向发展,对地方财政的绝对依赖性逐步降低,但以地方财政为中心的基础性地位却未能撼动。

(三)法院经费保障体制的发展

2009年,中央提出深入推进司法保障体制改革,建立司法保障的长效机制,改革现行的“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的体制为“明确责任、分类负担、收支脱钩、全额保障”的新体制,加大了中央、省级、地方财政的共同责任,为人民法院经费保障、物质装备建设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

二、法院经费保障的现状

(一)经费大幅度增加,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我市两级法院2008经费总收入为8283万元,经费支出总额为8452万元。2009经费总收入为13672万元,经费支出总额为11442万元,分别增长了65%,35%。经费的快速增长,有效地保障了法院部门履行职能的需要,促进了法院工作的发展。

(二)各级政府及其财政部门为司法部门经费保障给予大力支持

从中央财政看,一是制定并不断完善了司法经费保障的政策措施。2005年以来,财政部相继与高法院、高检院制定了《关于制定基层法院、检察院公用经费保障标准的意见》、《中央政法补助专款管理办法》和(中央补助人民法院办案专款管理办法》,重新修订了《人民法院财务管理办法》。二是逐年增加中央政法补助专款,加大对地方法院部门的支持力度。中央财政补助我市两级法院的专款规模由2008的1656.8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2365万元,增长了43%,并实行因素分配和项目管理等办法规范和加强专款管理,有力地支持了地方法院部门办案、装备建设和基础设施的维修维护。三是加强了对地方财政部门法院经费保障工作的指导。先后多次召开政法财务管理工作专题会议,加强调研指导,明确工作要求,推动中央关于法院经费保障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

(三)各级财政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尽力保障法院各项经费 1.人员经费全额保障。对法院部门人员经费基本上按国家有关政策和规范后的津贴补贴全部纳入年初预算,不留工资性缺口,并实行了工资直达。

2.公用经费最低保障。根据已经制定基层法院公用经费保障标准,将公用经费全额纳入预算,3.项目经费优先保障。按照轻重缓急、统筹兼顾的原则,结合本地财力,对司法部门申报的项目尽力予以安排,加大了司法部门装备和重点项目建设的投入。

三、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公用经费保障标准落实中存在的问题 1.已经出台的基层法院公用经费保障标准偏低

福建省财政厅、高级人民法院制定的基层公用经费保障标准最高的为人均2.2万元,明显低于实际支出水平。2009年中院人均公用经费实际支出4万元,基层法院人均公用经费实际支出3万元。2.保障标准没有全部落实到位

我市两级法院除个别基层法院有落实公用经费保障标准外,大部分基层法院未严格落实到位。如:

新罗法院:享受类别为一类,2009年公用经费的预算按年人均3000元、小车经费按每辆年1.2万元的定额核定。诉讼费收入100%回拨、罚没收入80%回拨。未执行年人均2.2万元公用经费及个案300元业务经费的保障标准。

永定法院:享受类别为一类,2009年公用经费的预算按年人均2.2万元省定最高标准核定,业务费按每件300元标准核定。诉讼费收入100%回拨、罚没收入80%回拨。

上杭法院:享受类别为一类,2009年公用经费的预算按年人均2.2万元、工勤人员按每人每年0.2万元核定、业务费按每件300元核定。诉讼费上缴财政不回拨,罚没收入90%回拨。

连城法院:享受类别为三类,2009年公用经费的预算按年人均1.4万元省定最低标准、业务费按每件300元标准核定。诉讼费收入95%回拨,罚没收入80%回拨。

武平法院: 享受类别为四类,2009年公用经费的预算按年人均1500元核定。诉讼费、罚没款收入大于财政核定的年初预留办案费及行政性支出安排数才有返拨。诉讼费收入52%回拨、罚没收入60%回拨。

长汀法院: 享受类别为一类,2009年公用经费预算按年人均2.1万元保障标准执行,诉讼费、罚没收入不回拨。漳平法院:享受类别为二类,2009年预算未执行年人均1.8万元公用经费及个案300元业务经费的保障标准。公用经费按年人均0.25万元的定额核定,年终据经费的实际支出情况进行追加。诉讼费收入100%返拨、罚没收入80%回拨。

(二)“明脱暗挂”问题仍然突出

财政预算的安排直接与法院收取的诉讼费挂钩,法院多收,财政多安排,法院少收,财政少安排,这一状况已经制约了司法工作的规范化建设。

(三)公用经费被其他支出挤占

我市两级法院2008受理案件21259件,审结20935件;2009受理案件29187件,审结25725件。由于案件数的不断增多,法院需要聘用一些书记员、后勤人员、人民陪审员来辅助完成法院工作。我市两级法院临时聘用人员由2008年193人增加到2009年的232人,增长20%,这部分人员占法院工作人员的30%。由于财政部门没有核定这部分人员的人员经费标准,也没核定这部分人员的公用经费,因此,按在编人员核定的公用经费预算,要用相当多的一部分来弥补这部分人员的人员和公用支出。

(四)死刑复核程序改革带来的问题

《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提出,改革和完善死刑复核程序,落实有关法律的规定和中央关于司法体制改革的部署,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死刑核准权,并制定死刑复核程序的司法解释。当前,我国仍处于刑事犯罪案件高发、人民内部矛盾凸现、对敌斗争复杂的时期,刑事案件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仍处于增长态势。出台这一改革政策,无疑导致司法成本不断增加,建设具备执行死刑条件的标准化刑场,上、下级法院业务交流,人员、专用车辆的配备等等,都给法院经费的保障提出极大的挑战。

(五)法院基本建设欠债情况严重

地方法院的“两庭”建设经费吃紧。由于债务负担沉重,基层法院领导要用很多的精力去奔波协调,严重影响对业务工作的领导和对队伍的管理。

(六)待遇偏低影响法官队伍稳定

欠发达、不发达地区基层法院人均月工资仅1000余元,使得法官的物质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审判工作任务重、强度大、风险高、要求严,与法官收入低之间的对比突出,法院队伍的工作热情备受影响,加之地区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大,贫困地区法院的人才加速向律师行业和一些经费保障水平较好的地区流失,人才外流、断档、空缺的现象极为严重,队伍难以稳定。

四、解决经费保障问题的建议

(一)建立明晰科学的经费测算制度

建立明晰科学的经费测算制度是独立司法预算方案的基础,根据《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规定:法院经费划分为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业务装备经费和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四大类,因此应当分别设定四大类经费测算机制。

1、合理确定人员经费。统一规范法院工作人员工资、津补贴,平衡缩小全国法院收入差距,将临时人员、人民陪审员纳入测算范围,列入财政预算,避免挤占公用经费。

2、科学核定人员经费标准,建立法官“专薪”保障体制,享受法官的专门薪金。

3、科学测定公用经费。笔者建议以人均办案数和案件复杂程度为基础,科学测定一、二、三类地区公用经费标准,并适时调整保障标准。同时,应将社会发展过程中新产生费用纳入公用经费保障范围,如科技法庭网络租赁、维护费等。

4、科学安排装备经费。笔者建议,业务装备经费实行级差管理,将业务装备按基本需要、特别需要和信息化需要分为一、二、三级,业务装备经费首先满足全国一级装备购置,一级装备完成后再安排二级装备采购,依此类推,以平衡各地各级法院装备水平。

5、适度预算建设经费。基础设施建设经费预算,应当在纵向、横向平衡的基础上,重点把握规划设计、功能设施适度超前和建筑规模、投资规模严格标准原则,防止扩大规模或重复建设。

(二)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2007年因诉讼费收费办法改革实施后,法院诉讼费收入大幅度下降,为确保人民法院依法履行审判职能的需要,中央财政设立了中央补助人民法院办案专款,2009年司法体制改革,中央财政又设立了中央和省级转移支付资金。中央财政对贫困地区的办案经费、装备费和基建费给予特别补助,大大缓解了法院经费保障困难。

(三)实行司法经费财政单列

今后一个时期,根据司法机关的性质和履行职责的要求,司法机关经费体制改革伴随着国家财政体制的改革,应实行司法经费财政单列,经费由中央财政负担,由最高人民法院根据全国各级审判机关的实际需要拟制财政预算,由全国人大审议、批准司法机关预算计划,从中央财政统一拨归最高人民法院,由最高人民法院下拨和监督使用,以充分保证办公办案的需要,防止司法工作受地方经济利益和财政状况的限制,防止司法机关在经费问题上受制于地方的弊端。

(四)积极化解法院基本建设债务

鉴于目前法院的基本建设债务沉重,自身难以化解。笔者认为,无论实行何种管理模式,为顺利实现司法经费保障体制改划,应尽快妥善解决法院基础设施建设历史债务问题,建议中央比照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的模式,力争在两到三年的时间内基本化解债务。

(五)坚持“科学量化,勤俭节约”的法院经费开支原则 为此必需建立一整套监督制约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范资金使用风险。统一会计、审计、监察制度,一是对诉讼费用抽查监督,从收费、退费及上缴国库等情况实施定期监察;二是对建设项目跟踪监督,从招投标、施工、验收各个工作环节开展全程监察;三是对采购项目适时监督,从政府采购、自行采购或招待科目实行随机监察。

综上,法院经费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涉及到现行的法律法规、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政管理体制等一系列因素,尤其是涉及我国司法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因此需要统筹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最终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和法制建设实际需要的经费保障体制。

浅议法院经费保障现状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1-03-08 09:04:34

目前我国法院系统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各级政府财政拨款和地方财政一定比例的诉讼费返还。这种严重依赖地方财政的法院经费保障体制是造成法院难以真正独立行使审判权的最主要体制性缺陷之一。改革现行法院经费保障体制,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司法预算制度是当前司法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本文以我院为例,谈谈对法院经费保障现状及改革的思考。

一、当前我院经费保障基本状况及存在问题

(一)我院经费保障状况

我院现有干警124名,下设6个乡镇法庭。由于经济发展迅速,民商事案件也逐年增多,给法院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近年来我院每年审、执结案件都在3000件以上。

我院经费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县级财政拨款。按照“收支两条线”的规定,我院收取的诉讼费全额上缴财政,由县财政按每位干警每年16000元的标准拨付法院办公经费。但实际上,县财政在安排法院年初经费预算时,仍存在“以收定支”、“收支挂钩”现象,如果诉讼费收入达不到预算数字,则办公经费就不能足额拨付。2007年新《诉讼费用交纳办法》实施以来,我院诉讼费收入同比下降50%,而退还当事人诉讼费却急剧增多,占到办公经费的20%左右,使得其它公用经费支出情况更加紧张。而且向财政申请拨付经费不但手续繁杂,还和县财政形势密切相关,如果财政经济困难,则法院办公经费根本得不到保障。我县的财政是典型的工业财政,2008年以前工业形势较好,财政收入位于全市前列,但今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县财政资金异常紧张,为此县财政出台了一系列应急措施:首先保证人员工资;其次是人均500元的办公经费;再其次是政策性支出(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市低保、农村低保等);最后才保证业务费支出。由于2009年第一季度县财政收入大幅下降,保证人员工资已有困难,我院收取的诉讼费已全额上交国库,但办公办案经费不能及时拨付,由此造成办案人员手中积压大量的差旅费和其他办公、办案经费无法开支,严重影响了法院正常办公。二是省市政法专款。但这部分款项拨付弹性较大,并不是按照基层法院办案经费缺口实际情况予以统筹安排,同一地区的基层法院得到的专款数额也都不尽相同。如我院去年只拨付了60余万元,而有的基层法院拨款近200万元,拨款的不平衡性使得我院办案经费保障工作陷入困境。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法院办公、办案装备落后。我院共有车辆19辆,6个乡镇法庭除了双龙法庭和城郊法庭各有一辆办案车辆外,其他4个法庭都没有车辆,下乡办案靠租车和坐班车。按照省、市两级法院要求,2009年下半年基层法院要实现诉讼文书上网,同时建成局域网和智能化审判庭,实行全国法院系统的联网。而我院没有计算机网络设备和通讯设备,各庭科室均只有一台电脑,有的庭需要七八人共用一台电脑,完成这项工作十分困难。要添置这些硬件设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我院目前连正常的办公经费都难以保障,根本无力购置,严重影响了信息化建设步伐。

二是两庭建设落后。人民法庭是人民法院行使国家审判权,依法审理各类案件的法定场所,是检察官、当事人、律师和其他诉讼参与人进行诉讼活动,以及公民旁听案件审理、接受法制教育的公共设施,是保障审判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场所。我院下辖的6个法庭,办公业务用房总面积合计为956平方米,根本不能满足办公所需。其中丁河法庭和米坪法庭进行了标准化建设,虽然上级法院和县财政拨付了一部分款项,但至今仍欠款200余万元。其它法庭均是90年代建成的,现已年久失修,急需款项重建或维修。

二、现行经费保障体制对法院工作的影响

(一)对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形成制约

经费缺乏已成为困扰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一个难题。我国宪法规定:审判权由人民法院行使,不受任何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但在现行体制下,司法机关的人、财、物都掌握在同级政府手中,财政拨款是否及时充足,直接影响法院的审判工作,使地方政府有条件对法院的审判工作进行干预、干扰,司法机关往往只有与当地党政机关合作才能正常开展工作,司法权处处受制于行政权,导致司法不公,当遇到跨地区的纠纷时,只能维护本地区利益,形成地方保护主义。只有完善经费保障制度使法院工作不受制于经费紧缺问题,法院才能够独立行使审判权,公正地实现其司法职能。

(二)使法院在社会上的公信力受到损害

办公办案经费不能保障,造成了法院和法官追逐利益的倾向日趋严重,法院和法官将自身本应神圣的地位和形象逐渐淡忘,功利化和庸俗化的形象逐渐显现。如法院通过开发案源多结案多收取诉讼费以补贴经费不足,以及与地方打成一片以寻求经费支持等,会造成司法保护不平等、正义得不到实现的隐患,致使司法形象和司法权威受到严重损害。以我县为例,由于我县是山区县,辖区面积广,交通不便,经济条件落后,案件标的小,诉讼费收入少,县财政对法院办案经费的保障同诉讼费收入多少挂钩,造成我院所属的乡镇法庭经费极度紧张。导致乡镇法庭有案不敢立,立了案又不敢去传唤当事人,该调查的案件因无经费而无法调查,使当事人对法院意见很大,对乡镇法庭意见更大。如一个不涉及财产的离婚案件,诉讼费为50元,当事人居住地离法庭所在地为30公里,传唤一次当事人需耗油10升,折合人民币约为60元,再送一次判决书,即支出120元,庭里要倒贴70元,还不算调查案件所需支出,距离更远,支出就更多,而一个执行案件没有三五次根本不能执结,因此现在就出现了宁愿少收或不收诉讼费也不愿多办案的现象,使法院的公信力受到极大影响。

(三)影响法官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一是法官待遇低,留不住人才。不少年富力强、经验丰富、学历较高的法官辞职转而做律师代理案件,如法院立一个离婚案件诉讼费为50元,而律师的代理费可能为2000元左右,远远高于一名法官当月的工资,使得一些法官的心理极不平衡,对法官队伍的稳定产生极大冲击和影响。特别是新《诉讼费用交纳办法》实施后,涌进法院的案件数量不断增加,法官资源越发显得匮乏,受理案件数量和审判力量的差距进一步加大。自2002年以来我院就有4名年轻法官在考过司法考试或研究生毕业后辞职或调入其他单位,如果经费保障再不到位,致使办案法官待遇得不到保障,我院将很可能出现更为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二是法官正常的福利待遇得不到落实,包括干警的差旅费无法及时解决,严重影响了办案和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积极性。在低工资低待遇的状况下,有的法官经不起考验失去抵御外界金钱诱惑的意志,置党风廉政建设于不顾,徇私枉法以至走上犯罪道路。如果法官能享受较高的待遇,所谓的“人情案”、“金钱案”、“权力案”等司法腐败现象都将大幅度减少直至消失,法官也必将会更珍惜自己所在的位置。三是培训经费难以落实。从2003年以来省法院加大了法院系统法官的培训力度,我院的培训费开支剧增,目前的财政预算对这部分支出考虑很少,造成培训人员的培训费积压严重,已达15万元之多。各庭科室为了节省经费,每次培训都是尽量不去或少去人,使培训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也使得法官队伍素质的提高成为空话。

三、对法院经费保障体制改革的建议

(一)建立独立的司法预算制度,实行国家单列财政拨款。经费保障机制必须进行改革,改变当前法院经费单纯依靠地方财政拨款的做法,实行全国法院系统的经费由国家计划单列,财政统一拨款,并立法保障司法经费,建立独立的司法预算制度。这样做有利于保证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地方政府干涉;有利于保障法院有充足的办案经费,保证审判职能的实现,防止司法腐败的产生,维护司法公正;有利于保障法官们享有应有的物质待遇和福利待遇,提高法官们的社会地位,纠正少数干警的不正之风;有利于保证拨给的经费能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笔者通过对当前法院经费保障体制设立的一些建议进行对比,认为较为科学也较为可行的做法是:将经费预算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最高法院在各个法院年初预算的基础上,编制全国法院系统(包括普通法院和专门法院)全年的开支预算,由各个法院每年所需的建设资金、人员经费(含人员工资)组成。这部分的开支预算,年初由最高法院交国务院主管部门审核,单列入国家预算,报经全国人大批准,国务院主管部门保证按预算拨款。另一部分由办案经费构成,由于办案经费是随案件的多少而增减变动,与当地的物价水平直接相联系,因此这部分经费由各级法院根据实际情况逐月按需向同级财政提出,由同级财政核实后,报省级财政部门予以保证。这样,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各个法院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经费得以充足的保障,又能体现其灵活性,使资金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二)建立健全经费保障监督机制。要保障经费使用的公正、透明、廉洁,首先要解决监督管理机制上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要实行上级监督下级,如纪检监察人员的配备由上级法院指派、由上级法院任命和领导,这样才能彻底解决以往监督不力的问题。人民法院的经费监督工作主要体现在:一是对法院经费保障工作实行监督;二是对法院重点项目要实行跟踪监督,从各项招投标、施工、验收整个工作环节实行监察。通过监督,切实保障人民法院经费保障制度得以落实,为人民法院的司法公正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三)人民法院要建立科学的经费管理机制

一是要科学预算公用经费,将日常公用经费、业务经费的预算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结合,科学合理确地定标准。要合理规划和配置资源,提高现有设施、装备利用率,避免重复购置等不必要的浪费和消耗。二是要坚持节俭办事的原则,树立成本意识,量入为出,厉行节约,杜绝浪费。三是要严肃财经纪律,努力降低办公办案成本,切实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篇2:法院经费申请

内容提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的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高度,作出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要求和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加强对行政收费的规范管理,改革和完善司法、执法财政保障体制”为改革和完善现行人民法院经费保障体制规定了原则,指明了方向。人民法院经费主要划分为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业务装备经费和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四大类,它是人民法院用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发展,打击犯罪,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专用经费,是做好审判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其形成保障体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但是,随着人民法院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变化,办公、办案经费不足,现有的经费保障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为此,笔者认为,从经费的来源和经费的利用两个方面来改革和完善现有的法院经费保障体制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司法体制改革;法院经费;保障体制;来源;利用。

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国家审判权,承担着惩罚犯罪,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秩序,保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保障社会主义经济顺利进行的艰巨任务,而没有充分的物质作保障,人民法院的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职能的实现,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本。可见,物质保障是法院实现审判职能的前提条件。因此,维护法院审判活动正常运行的经费保障十分重要,只有切实抓好这方面的工作,确保经费到位,才能促使审判工作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现行人民法院经费保障体制与人民法院面临的日益繁重复杂的司法任务还不相适应,不能充分保障人民法院各项职能的充分发挥,亟待改革完善。

一、法院经费保障体制概述

(一)法院经费的概念 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经费是指(机关、学校)等经常支出的费用。”1可以说,这里的“经费”是从狭义的角度定义的,它只指机关和学校两个部门的经常费用支出。后《新编现代汉语词典》扩大了该词的定义:“国家的经常费用;也指(机关、厂矿)等经常支出的费用。”2包括了两层含义,既指国家,又指机关、厂矿的经常性费用支出。由此,我们可以给法院经费界定一个概念:法院经费是指法院经常支出的费用,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业务装备经费和基础设施建设经费。

(二)法院经费保障体制的历史沿革

自1949年建国始至1984年之前,我国曾经历了一个长达30余年的诉讼无偿时代。1984年8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依据《民事诉讼法(试行)》颁布了第一个《民事诉讼收费办法(试行)》,1985年9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财政部印发《关于法院业务费开支范围的规定的通知》(法(司)发[1985]23号),用以规范法院内部的财务管理。1989年6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代替了《民事诉讼收费办法(试行)》。为了配合《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的实施,最高人民法院联合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加强诉讼费用管理的暂行规定》(法(司)发[1989]25号),应当说法院诉讼费用管理是法院经费保障体制的重要内容。1996年1月16日,财政部、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发布《人民法院诉讼费用暂行管理办法》(财(文)字[1996]4号),自1996年1月1日起实行。《关于加强诉讼费用管理的暂行规定》同时废止。《人民法院诉讼费用暂行管理办法》标志着我国法院经费保障体制进入新的阶段,它开始在诉讼费用领域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取的诉讼费用扣除该案必要的办案经费支出后,应按期将结余及时上交同级财政专户。由财政部门按核定的数额拨付,并与预算内资金结合使用。1999年7月22日,财政部、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发布《人民法院诉讼费用暂行管理办法》(财(公)字[1999]406号),自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原《人民法院诉讼费用暂行管理办法》(财(文)字[1996]4号)和《关于最高人民法院集中部分诉讼费用的实施办法》(法字[1996]81号)同时废止,标志着我国法院经费管理体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该办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法院依法收取的诉讼费用,属于国家财政性资金,诉讼收费制度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司法制度。在诉讼费用的收取、管理和使用、监督和检查方面都有新的进展,“收支两条线”制度进一步落实。财政部、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11月28日发布《人民法院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财(行)字[2001]276号),该办法从2002年1月1日起施行。它规定我国法院的支出主要由三大块构成:第一,基本支出,包括机关经费支出、外事经费支出和业务经费支出,其中机关经费支出包括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两部分。第二,项目支出,其范围按照财政部门规定的项目计划予以确认,其中申报、审核、实施、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按财政部门的有关项目管理办法执行。第三,自筹基本建设支出,包括法院业务用房、人民法庭建设支出。法院的支出是由收入来支付的,人民法院的收入也由三块构成,即财政预算拨款收入、预算外资金收入以及其他合法收入。至此,人民法院的收入主要由诉讼费收入和财政拨款构成。2006年12月8日,国务院第159次常务会议通过了《诉讼费用交纳办法》,12月9日公布,于2007年4月1日起施行。新的诉讼费收费办法,对法院诉讼费用的范围和标准进一步细化,大幅减少了收费项目,降低了收费标准。该办法规定,诉讼费用的交纳和收取应当公示。同时取消了法院对诉讼费的管理权,改由价格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诉讼费用进行管理和监督,明确案件受理费、申请费全额上缴财政,纳入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三)法院经费保障体制的重要性

1、物质决定意识。

法院经费作为法院各个部门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础,从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其制定各项计划决定等意识举措。从古到今,充分的物质保障始终是一切活动的根本,物质保障也是法院实现各项职能的前提条件。因此,法院经费保障体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独立审判,是行使审判权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而要实现独立的审判,离不开充足的经费保障。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又是万万不能的。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充分的经费保障作为经济基础,法院的各项工作怎么开展?干警的吃饭问题怎么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将接踵而来。

3、有利于正确处理好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管理在现代社会各机关和企事业组织中的作用毋庸置疑,经费管理是管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环节。经费管理得好,才便于协调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便于系统的正常、有序地运转。一个缺乏经费管理机关或企事业组织,就好比是失去指挥和控制的一台机器,与其他物品没有多大的不同。

二、法院经费保障体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法院经费保障体制的现状

按照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和财权与事权相配套的原则,各级人民法院的经费,主要是由同级财政予以拨款,中央、省级财政予以专款补助。各级财政根据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安排法院预算,一般是在保障人员经费的基础上,对日常公用经费按人员核定数额,法院自身收取的诉讼费作为补助经费。目前,我国财政对于法院收取的诉讼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即法院收缴的诉讼费作为行政性收入全额上缴国库,财政再根据财力状况与法院部门预算核定的标准,以行政事业性补助的方式拨给法院使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但在全国范围内,由于现行法院经费保障体制存在失无性缺陷,使得中央三令五申的“收支两条线”的规定缺乏保障机制,多年来难以真正落实,收支挂钩、以收定支、明脱暗挂的现象在许多地方仍司空见惯。长此以往,难免导致一些法院机关受利益驱使,为钱办案、越权办案,滋生腐败,有损公正。

(二)法院经费保障体制存在的问题

1、经费短缺

当前,由于各级地方人民法院的经费保障水平取决于本地区的经济状况,地区差异很大,经费保障无法落实,对法院工作产生严重影响,这主要表现在:

(1)对干警利益和法院队伍建设的直接影响。法院干警的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给,有的长期拖欠国家规定发给法院干警的政策性津贴和补贴,有的长期拖欠干警的差旅费,严重影响了干警的工作信心和积极性,同时,也无法吸引到优秀人才进入法院系统,影响到法院干警整体素质的提高,不利于法院队伍的稳定和建设。

(2)对司法权威的影响。法院的人员经费、办公、办案经费得不到保障,干警不能安心法院工作,办公场所简陋,办案装备落后,不能保障法院工作的廉洁和高效,影响法院“公正与效益”的工作主题落到实处,进而影响到司法权威。

(3)对社会的影响。法院经费无法保障让法院的正常运转受到严峻的考验,许多基层人民法院由于长期拖欠水电费、邮电费,曾出现被停水、停电和停电话等严重影响正常办公、办案的现象。法院的“两庭”建设欠债,长期得不到清偿,债权人上门追讨债务,债权人到处上访,甚至起诉法院的情形也时有发生,这既损害了法院的形象,又给社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2、审判权受制于地方行政权。

审判权是一种国家权力,就人民法院行使国家审判权的性质看,无论哪一级的法院都是国家的法院,而不是某某地方的法院。它捍卫和执行的是国家统一的法律。但是在现行经费保障体制下,关系到法院的审判工作能否正常运转的基础设施、物质装备条件以及法院干警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其调控权都掌握在同级地方政府手中。在这种权力格局下,国家审判权不可避免地受制于地方行政权。因此,法院往往更多地从发展和保护本地经济利益出发去执行法律,而不是着眼于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和司法公正,其结果必然是司法上的地方保护主义。这种司法地方化的现象最终导致法院作为司法机关没能通过案件对社会起到法律指引作用,而“沦落”为一个纯粹意义上的纠纷解决机关。在当地政府眼里,这种纠纷解决机关与其他机关相比,只是程序性比较强而已。

3、法官不独立。

“司法独立原则,即司法权独立行使原则,是指司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司法权。”3这里的司法独立,不仅仅是指司法权的独立,作为行使司法权的法官的独立显得尤为重要。在目前法院经费保障体制下,法院的经费受地方财政的牵制,法官的工资、福利等事关基本需要的问题均受地方利益的左右。汉密乐顿曾经说过:“最有助于维护法官独立者,除使法官职务固定外,莫过于使其薪俸固定。”问题是我们如何设计司法体制,确保法官的独立。当然,需特别说明的是这里的法官独立是在党的领导下的法官独立,我国的司法体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司法体制。笔者认为,确保法官独立,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经济独立。法官的工资、福利、各项补贴和津贴由国家财政单列预算,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再在国务院下设直属机构——司法经费保障总局负责管理,地方设司法经费保障局负责管理,其行为由同级人大常委会和专门的监察部门予以监督。(2)政治独立。首先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其次要确保法官政治独立的关键在于减少行政权的干预,法官的定级、晋升、调动由党委和政法委统一行使。

4、法院基本建设欠帐多。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以前,法院基本建设及其偿还欠帐的经费来源除了依靠上级财政和法院拨付的专项补助经费以外,大部门是依靠法院收取的诉讼费来解决。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以后,各地财政只能保障法院最基本的支出,根本没有余钱解决法院基本建设及偿还欠帐的问题。因此,要切实做到“收支两条线”,一方面,必须尽快实行法院独立预算体制,使法院经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各级财政部门应按制定的标准安排各级人民法院公用费用预算,不得以收定支,也不得根据支出预算向各级人民法院下达收费收入指标。遇有重大案件等特殊情况,原制定的标准内经费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时,各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规定程序向财政部门申请追加预算。另一方面,人民法院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收取诉讼费用和其他罚没收入,不得超项目和标准,也不得违规随意减免,做到应收尽收。最后,将人民法院基本建设所欠债务纳入政府投资项目清欠范围之内,对债务经过审计后在财政预算中逐年安排予以解决。

5、管理制度不严,监督机制不力。

人民法院在过去诉讼费的管理上曾出现个别法院挪用诉讼费搞“两庭”建设,动用诉讼费借贷给私人搞创收等等,造成了经费紧张的情况。在诉讼费实行“收支两条线”后截留诉讼费,不按规定上缴财政,这些都是我们在管理制度上把关不严,抓得不牢造成的。与此同时,监督机制没有及时跟上。法院的监督工作是自己监督为主,监督人员是本单位的,在行使监督权时,存在着包庇纵容、怕得罪人的现象。另外,在经费管理上,法院作为党政机关的一个工作部门,没有被看成是一个特殊的行业,经费管理以当地财政供给为主,法院自身想管理好诉讼费都很难。除此之外,法院工作部门在使用本来就吃紧的经费问题上存在着浪费现象,动辄就下馆子、住豪华宾馆,拿着钱到处挥霍。久而久之,只能坐吃山空。

6、干警工资待遇低、福利差,腐败丛生。

从整个法院系统来看,由于经费来源于地方,受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相当数量的法院特别是基层法院和老少边穷地区的法院,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工资和相关津贴补贴,一些基层法院机关甚至拖欠干警工资。个别县法院一年多发不出工资,只得派人到外地打工发工资。有些干警对于收入低感到心理不平衡,不惜以身试法,利用手中的权力吃、拿、卡、要,收受贿赂、挪用钱财,有的甚至在办案中施以“钓鱼”行为,从中捞取好处。在不少经济落后地区的基层法院机关,每个月连几百元都难以保障。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人是经不起诱惑的,从而铤而走险。

三、改革和完善法院经费保障体制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经费的来源和经费的利用两个方面来改革和完善我国现行的法院经费保障体制。

(一)从经费的来源方面,改革和完善现有的法院经费保障体制 我国现行法院经费保障体制实行的是“分级管理,分级负责”,最高人民法院的经费由财政部保障,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经费由同级地方财政来保障。然而,这种经费保障体制存在诸多弊端。为此,从当前和长远的角度出发,理论界对改革和完善经费保障体制有两个方案:

[方案一]最高人民法院编制本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经费预算,报全国人大批准后,由财政部按预算拨款;同时,在最高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进行诉讼的当事人将诉讼费用全额交纳中央国库,财政部按全国人大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专门人民法院的经费预算,结合预算内资金全额划拨。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经费由省级人大确定预算,省级财政执行预算、统一拨付,由省高级人民法院统筹、分配;同时,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将诉讼费用、办案中追缴的赃款等收入统一由省级财政管理,集中于省级国库,省级财政部门按省级人大通过的全省法院预算结合预算内资金全额划拨,由省高级人民法院按照本省各级人民法院的收支计划统筹、核拨,用于补助全省各级法院的办案经费。

[方案二]全国法院经费由最高人民法院报全国人大确定预算,财政部统一预算、统一拨付,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管理。司法机关经费的垂直管理体制是司法性质和特色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必要保证,也是理顺司法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世界各发达国家司法机关经费管理体制大都采取垂直管理方式。美国于1939年设立联邦法院司法行政管理局,制定并向国会提出联邦法院预算,审核并分配各联邦法院的经费。美国联邦各级人民法院的经费都由联邦政府拨给,由联邦最高法院统一分配使用。日本早在1947年的《裁判所法》中就规定:“裁判所的经费是独立的,应计国家预算。”德国联邦司法部负责管理联邦法院、检察院的经费。联邦各法院和检察院提出经费预算送司法部,由司法部审查,商财政部综合平衡后,报请联邦议会批准。俄罗斯宪法第124条规定:法院的经费只能来自联邦预算,应能保障按照联邦法律充分而独立地进行审判。荷兰于2002年正式成立司法委员会,负责提出法院预算并将经费分配至各级法院,各级法院向司法委员会、司法委员会向司法部报告经费使用情况。

可见,为了使法院摆脱地方的束缚,就必须切断在司法资源的供给上资源提供者对法院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因此,司法经费应当单列,由最高人民法院按照全国各级法院的具体预算统筹、分配。同时,各级法院将诉讼费、办案中追缴的赃款等收入全额上缴中央国库,由国家财政部按全国人大通过的全国法院经费预算划拨,由最高人民法院按照各级人民法院的收支计划统筹、核拨和监督使用,用于补助各级法院的办案经费,防止法院在经费上受制于地方。

两个方案相比较[方案二]充分体现了单一制国家司法统一的原则,更彻底地避免了地方法院对地方财政的过度依赖,以及由此造成的难以杜绝的地方保护。但在中央财力暂时无法保障所有法院经费支出的情况下,[方案一]则更符合实际情况,[方案二]改革变了上下级法院之间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鉴于前两套方案都存在相应的问题,笔者提出不成熟的第三套方案:即最高人民法院编制本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经费预算,报全国人大批准后,由财政部按预算拨款;同时,在最高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进行诉讼的当事人将诉讼费用全额上缴中央国库,财政部按全国人大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专门人民法院的经费预算案结合预算内资金全额划拨。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经费由省级人大确定预算,省级财政执行预算,统一拨付。同时,将诉讼费用和罚没的赃款上缴省级国库,省级财政部门按省级人大通过的全省(自治区、直辖市)法院预算并结合预算内资金全额划拨。中央和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补助经费,用来弥补基层人民法院和老少边穷地区人民法院的经费不足。这样做,既保证了法院经费的充足,又减少了对地方财政的依赖。

(二)从经费的利用方面,改革和完善现有的法院经费保障体制

1、由国务院会同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人民法院经费管理办法》,规范利用好法院经费

当前,在利用法院经费的问题上,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1)擅自挪用诉讼费搞“两庭”建设,动用诉讼费借贷给私人搞创收。在过去没有实行“收支两条线”之前,当事人交纳的诉讼费归入法院的收入当中,由法院自行支配。为了提高全体干警的工作积极性,某些法院想方设法给本单位创造收入。更有甚者,将诉讼费用来进行各项硬件设施建设,造成入不敷出;有的将诉讼费借贷给私人,待期限到连本带息一起收回。殊不知,竹篮打水一场空。

(2)大肆挥霍经费,吃喝玩乐。

饱暖思淫欲。有了钱,我们的一些干警便经不起外界的绣惑,开始追求享乐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以致沉湎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无法自拨。

(3)虚假报销现象比较严重

为最大程度地满足自己的私欲,各级法院中某些干警出差回单位后报销相关的费用时,总是多报销或者谎报销,以捞取更多的“收入”。这样,本来就吃紧的经费更是捉襟见肘。为此,由国务院会同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相关的《人民法院经费管理办法》,规范法院经费管理,才能从源头上遏制住浪费经费、违法使用经费的行为,并对这些行为施以法律上的惩戒。

2、在国务院内部增设直属机构——国家司法经费保障总局,各地方设置相应的司法经费保障局,实行垂直管理。同时,由同级人大常委会和专门的监察机关对其行为予以监督。这样一来,可以:(1)实现法院经费的规范管理,保障了经费的充足。只有专门的机构来管理专门的经费,并辅之以相关的监督,才能真正做到专款专用,有的放矢。

(2)摆脱地方行政权的干预,保障了经费的独立。专设一个机构来管理相关的经费,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地方财政的依赖,避免了人民法院成为“地方的法院”。

(3)有利于建立法院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从当前和长远来看,建立专门的机构,配套以相关的监督来管理好法院经费,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是实行经费保障的长久之策。

四、结束语

在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的浪潮中,深入研究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问题,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建设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需要。孙子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只有一个强大的法院经费保障体制作后盾,人民法院的各项工作才有了开展的可能,才能最终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著:《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98页。

2、中国版本图书馆著:《新编现代汉语词典》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93页。

篇3:法院经费申请

1.这种情况是不是适用《房屋登记办法释义》对第12条的单方登记规定的解释, 经过国家公权力确认的物权变动可以单方申请?

2.登记部门是否可以先行受理, 然后向另外两位不愿申请登记的所有权人发出告知书或者征询异议等形式的书面文书通知其来办理申请登记?是否告知如在规定时限内不来申请或者未提出异议的将根据法院判决的份额给予登记?

3.如果登记部门按照3个申请人的申请办理了登记, 并依据法院判决将另外两人的产权份额一并记载于登记簿, 会面对怎样的法律风险?

4.如果确实不能受理申请, 杨某还有什么法律救济途径可以来保护自己的权利?

金绍达:这几个问题可做以下解答。

一、这种情况并不适用于《房屋登记办法》第12条的单方登记规定。

《房屋登记办法》第12条所说的单方申请是指在提出登记申请时不需要另一方 (如本例中的某区管委会) 的协助。《房屋登记办法释义》对此所作的解释和这一条的规定是相一致的, 经过国家公权力确认的物权当然可以由单方申请。而本例是共有人之一不愿申请 (共有人就在这“单方”的范围之内) 。《房屋登记办法释义》在对第13条 (共有房屋登记的申请) 进行解释时, 也明确了现行的规定不包括由其他共有人“代位申请”。

二、登记机构向另外两位不愿申请登记的所有权人发出告知书或者征询异议等形式的书面文书既没有效力也没有法律依据, 所以不需要发这类书面文书。

三、如果登记部门按照部分申请人的申请办理了登记, 并依据法院判决将另外两人的产权份额一并记载于登记簿, 虽然在实体上并无错误, 但程序并不合法。就算是这样为杨某登记了, 对她并没有任何帮助。因为她不需登记就已经取得了权利。

四、对杨某来讲, 一审判决在上诉期内无人上诉, 人民法院的判决书就已经生效。按《物权法》第28条的规定, 杨某就已经是享有该套房屋60%的份额的所有权人。是否进行物权登记, 对此并无丝毫影响。因此, 本例可以用以下方法处理。

1.最简便的方法是由法院出具协助执行通知书, 让登记机构协助执行。这时登记机构无须按正常的登记程序, 而是凭人民法院生效的法律文书直接登记为杨某及其共有人所有 (包括未申请登记的两个共有人) , 权属证书可以只发给杨某及其两个子女。

篇4:法院经费申请

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民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若干问题的意见》,这份于2015年1月1日起实施的《意见》根据民法通则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列举了人民法院可以判决撤销监护人资格的7种严重情形—性侵害、出卖、遗弃、虐待、暴力伤害未成年人,严重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将未成年人置于无人监管和照看的状态,导致未成年人面临死亡或者严重伤害危险,经教育不改的;拒不履行监护职责长达六个月以上,导致未成年人流离失所或者生活无着的;有吸毒、赌博、长期酗酒等恶习无法正确履行监护职责或者因服刑等原因无法履行监护职责,且拒绝将监护职责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给他人,致使未成年人处于困境或者危险状态的;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经公安机关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等部门三次以上批评教育拒不改正,严重影响未成年人正常生活和学习的;教唆、利用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情节恶劣的;有其他严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行为的。

“前6项都是非常具体的,最后一项兜底条款,如果严重程度相当前六项规定也可以撤销监护人资格。”胡云腾说。

在未成年人权益受到监护人侵害时,谁可以提出撤销监护人资格申请?《意见》中也明确了四类人员和单位具有诉讼主体资格:未成年人的其他监护人,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未成年人住所地的村(居)民委员会,未成年人父、母所在单位;民政部门及其设立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共青团、妇联、关工委、学校等团体和单位。

篇5:论法院经费保障制度发展与协调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论谈法院经费保障制度

论法院经费保障制度

作者

吴旭萍

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在实现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法院肩负着行使审判权的神圣使命。

独立审判,又是行使审判权的一项重要组成部份,而要实现独立审判,离不开充足的经费保障。孙子兵法云:“大军未动,粮草先行”,从古到今,充分的物质保障始终是进行一切活动的根本,物质保障也是法院实现审判职能的前提条件。

我国法院系统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依靠各级政府财政的拨款及法院自身收入的诉讼费作为补助经费。目前我国财政对于法院收入的诉讼费,实行“收支两条线”,即法院收缴的诉讼费全额上缴给财政专户,财政统筹后再以预算外资金的形式,根据其经济实力与法院的开支预算报告决定拨款数额的多少。

因此,不同地区的法院得到的财政拨款是各不相同的,也因此形成了有的法院经费相对有余,有的法院经费缺口很大。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的法院,诉讼费收入多,经费相对较充足,基础设施建设,硬、软件建设相对也较先进。

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法院,诉讼费收入少,财政困难,得到的经费也相对不足,人员经费尚无法保证,更何况办案经费和建设资金?而经费缺乏,已成为困扰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一个难题。在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社会经济正在起着翻天覆地的变革,各类案件剧增,法院的审判业务日趋繁重,现有的经费保障制度已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笔者认为,在当前强调司法改革的进程中,经费保障机制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应改变这种法院经费单纯依靠地方财政拨款的做法,应当实行全国法院系统的经费由国家计划单列,财政统一拨款,并立法保障司法经费,建立独立的司法预算制度。理由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独立的司法预算制度,实行国家单列财政拨款,有其历史渊源和借鉴。

1985年8月召开的第七届联合国预防犯罪和罪犯待遇大会通过了《关于司法机关独立的基本原则》(下称“基本原则”),“基本原则”第七条规定“向司法机关提供充足的资源,以合之得以适当地履行职责,是每一会员国的义务”,在基本原则的有效执行程序解释中,“向司法机关履行职能提供充足的资源”包括根据承办案件数量任免足够人数的法官,为法院配备必要的支助人员和设备,以及向法官提供适当的人身安全、报酬和津贴。在国外,大多数国家都将法院经费独立出来,单独列入国家预算。

日本早在1947年的《裁判所法》中规定“裁判所的经费是独立的,应计入国家预算内”;美国于1939年设立了联邦法院行政管理局,专门担任联邦司法系统的行政管理职责,由它制定并向国会提出联邦法院预算,审核并分配各联邦法院的经费,借鉴外国的有益经验,针对我国的司法经费财政管理体制中的弊端,我们应该改革这种体制,建立独立的司法预算体制。

二、建立独立的司法预算制度,实行国家单列财政拨款,有利于保证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地方政府干涉支配。

我国宪法规定:审判权由人民法院行使,不受任何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但在现行体制下,司法机关的人、财、物,都掌握在同级政府手中,司法机关往往只有与当地党政机关合作才能正常开展工作,司法权处处受制于行政权,导致司法不公,当遇到跨在区的纠纷时,只能维护本地区利益,形成地方保护主义。

由此可见,如果不对这种体制进行改革,司法独立、司法公正只能是一纸空谈!只有在经费保障制度上能保证法院工作的需要,不存在物质利益的干扰,法院才能够独立行使审判权,公正地实现其司法职能。

三、建立独立的司法预算制度,实行国家单列财政拨款,有利于保障法院有充足的办案经费,保证审判职能的实现,防止司法腐败的产生,维护司法公正。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类案件不断增长,但地方政府安排给法院的经费增长率却不能与案件增长率成正比。

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有些法院为了解决经费困难,干警的住房、福利、办公用房紧张等问题,千方百计搞“创收”,或是向当事人、律师、企业单位拉赞助,或是私设收费项目,或是提高收费标准等等。司法腐败,成为妨碍司法公正的最直接敌人,成为最危险的社会公害。在九届二次全国人大会议上,代表们反应最强烈的问题之一也是司法腐败。

因此,在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特别是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后,再实行人、财、物保障依赖于地方政府的体制,已很难适应社会的客观需求,只有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独立的司法预算制度,实行国家单列财政拨款,才能保证司法机关拥有充足的办案经费,保证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维护司法公正。

四、建立独立的司法预算制度,实行国家单列财政拨款,有利于保障法官们享有应有的物质待遇和福利待遇,提高法官们的社会地位,纠正少数干警的不正之风。

在西方国家,法官的社会地位比一般公务员高,待遇与福利也比普通公务员优厚,一些国家甚至将法官的工资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

而在我国,法官的工资结构与普通公务员相同,虽然《法官法》规定了“法官的工资制度和工资标准,根据审判工作特点由国家另行规定,法官实行定期增资制度,法官享受国家规定的审判津贴、地区津贴、其它津贴以及保险和福利待遇”。

可见我国对于提高法官的待遇福利是重视的,法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掌握着对别人财产的裁判权,甚至是对个别人的生杀大权,但同时法官也是一个人,他(她)们在人群中,一样需要生活,一样有种种需求,如果法官能享受较高的待遇,所谓的“人情案”、“金钱案”、“权力案”等司法腐败现象都将大幅度减少直至消失,法官也必将会更珍惜自己所在的位置。只是,要执行这一条法律,如果没有充足的经费保障,还是无法落实。因此,建立独立的司法预算制度,实行国家单列财政拨款,保障法官享有优厚的待遇,对于抵制司法腐败,将是一项积极有效的措施。

五、建立独立的司法预算制度,实行国家单列财政拨款,有利于保证拨给的经费能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当前,许多法院都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办公现代化建设等更新换代的问题,而进行一切活动,都需要庞大的经费,前文中已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单纯依赖于地方政府拨款的种种不妥,如果能够实行国家单列拨款,由最高法院统一计划。

那样,在资金的利用率方面必定能得到大大提高,从财务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节省许多不必要的环节,使资金得到最有效的利用,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建立独立的司法预算制度,实行国家单列财政拨款,具体应当如何实行?纵观我国至今为止,对于法院经费最主要来源之一的诉讼费的收支管理,其管理办法几经变更,大体上有三种模式。

一种是完全自收自支,法院收缴的诉讼费一概不上缴给其他部门,留作办案经费,在这种制度下,地方财政对于法院需负担的经费较少,但因此失去了宏观调控,有的法院因此而擅自用诉讼费滥发奖金,提高福利标准,造成了不平衡现象,犯了错误;

一种是按比例上缴,即基层法院留下一定比例的诉讼费作为办案经费,余下的再按一定的比例分别上缴地方财政和上级法院,在这种制度下,法院能够及时地得到办案经费,但是有的法院为了多留经费,隐瞒诉讼费的真实收入,或是多设收费项目,或是提高收费标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还有一种是目前实行的“收支两条线”,即法院收取的诉讼费全额上缴财政,由财政统筹后,再以“业务补助经费”拨给法院。

财政在统筹时,将法院上缴的诉讼费按比例分成,大部分回拨给基层法院,再将一定比例的诉讼费作为统筹基金,分配给较不发达的基层法院,这样,在办案经费分配上,满足了发达地区法院的需求,又兼顾了不发达地区的法院。

实行“收支两条线”,使监督部门能够发挥监督的作用,根除了法院在收费上存在的种种问题。

但是,实行“收支两条线”,最大的缺点就是把经费的主动权完全地交到财政部门手中,财政拨款是否及时,是否充足,会直接影响着法院的审判工作,使地方政府有条件对法院的审判工作进行干预、干扰,影响了法院司

法独立。

因此,实行“收支两条线”,虽然在目前经济变革日新月异的时期对于把有限的资金统筹安排,改善法院的基础建设和硬、软件建设起到一定作用,但在不久后的将来,会成为司法改革进程的一种阻碍。

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对“收支两条线”进一步进行完善,在“收支”的“支”上,建立起独立的司法预算制度,并立法给予保障,即将经费预算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最高法院编制全国法院系统(包括普通法院和专门法院)全年的开支预算,而这个收支预算,则建立在各个法院年初预算的基础上,由各个法院每年所需的建设资金、人员经费组成。

这部分的开支预算,在年初由最高法院交国务院主管部门审核,单列入国家预算,报经全国人大批准,国务院主管部门保证按预算拨款。

另一部分由办案经费构成,由于办案经费是随案件的多少而增减变动,属于不可预计因素,因此这部分经费由各级法院根据实际情况逐月按需向同级财政提出,同级财政用法院上缴的诉讼费形成专项经费。

专款专用,限时拨给法院使用。专款的年终结余用于统筹,保证下一的经费。

这样,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各个法院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经费得以充足的保障,又能体现其灵活性,使资金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也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独立的司法预算保障制度,才能真正实现法院司法独立与司法公正,真正实现“法治”。

参考书目:

《依法治国与司法改革》 中国法制出版社 信春鹰、李林

《司法公正的价值内涵与制度保障》 严军兴

《论司法公正的实现》 刘作翔、雷贵章

《人大法律评论》 2000年卷第一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民事诉讼收费考》 方流芳

篇6:法院经费申请

康水琴

为适应新形势下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和财政改革的要求,进一步加强财务工作,规范财务管理,提高经费保障能力,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切实保障以人民法院审判执行为中心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海南区法院根据最高法院法发【2012】21号文件精神,加强经费保障和财务管理长效工作机制建设。

一、提高认识,摆正财务工作的重要位置。将财务工作纳入党组重要议程,完善经费保障和财务管理各项制度。通过明确的管理制度和财经纪律,使全院干警深入认识经费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摆正财务工作在法院整体建设中的位置。

二、明确财务机构职责。海南区法院设有财务室,隶属办公室管理,人民法庭的财务活动一并由法院财务室管理。财务室按照管理权责,认真履行预算管理、收支管理、资产管理、财务核算以及其他相关财务职责。

三、合理配备财务人员。根据财务岗位职责要求及人员编制和业务工作量情况,配备专职财务人员1名,具备大学本科学历,并具有会计从业资格。今后随着财务业务量的加大将相应及时增加人员,选配人员主要通过招录财经专业本科学历的大学生为主、辅之以选调个别业务骨干等办法解决。

四、落实经费保障政策。深入推进经费保障体制改革,主动会同有关部门完善各项经费保障制度。法院党组高度重视经费保 1

障工作,积极向上级法院、区委区政府、区财政局汇报办案、经费开支情况,力求争取财政等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着力解决办案经费少、建设项目资金缺少等问题。

五、完善财务规章制度。认真研究国家经费保障和财务管理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要求,准确把握人民法院业务需求和事业发展特点,结合本院实际制定《财务管理制度》、《专项经费开支管理办法》、《固定资产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努力实现人民法院经费保障和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化。

六、加强财务教育培训。安排财务人员参加财务业务学习,积极为参加财务业务学习创造条件,在学习机会、学习时间及学习经费方面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如参加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和上级主管部门以及财政等有关部门组织的业务交流等。

上一篇:六一国旗下讲话稿小学精彩下一篇:美术课程培训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