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落日齐己,落日的意思,落日赏析

2024-04-23

落日,落日齐己,落日的意思,落日赏析(精选19篇)

篇1:落日,落日齐己,落日的意思,落日赏析

落日,落日齐己,落日的意思,落日赏析 -诗词大全

落日

作者:齐己  朝代:唐  体裁:五律   晚照背高台,残钟残角催。能销几度落,已是半生来。

吹叶阴风发,漫空暝色回。因思古人事,更变尽尘埃。

篇2:落日,落日齐己,落日的意思,落日赏析

边城落日

作者:骆宾王  朝代:唐  体裁:五排   紫塞流沙北,黄图灞水东。一朝辞俎豆,万里逐沙蓬。

候月恒持满,寻源屡凿空。野昏边气合,烽迥戍烟通。

膂力风尘倦,疆场岁月穷。河流控积石,山路远崆峒。

壮志凌苍兕,精诚贯白虹。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

篇3:《永遇乐·落日熔金》赏析

永遇乐

落日熔金, 暮云合璧, 人在何处?染柳烟浓, 吹梅笛怨, 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 融和天气, 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 香车宝马, 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 闺门多暇, 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 拈金雪柳, 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 风鬟霜鬓, 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

这首《永遇乐》是在描述作者自己晚年在临安的一段生活。它具体写于哪一年, 已不可考,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 这个时期宋金双方已暂停交战, 南宋首都临安出现一片歌舞升平的所谓的繁荣景象。遇到逢年过节的日里, 人们又可以热热闹闹地游乐了。这首词虽写元夕, 却一反常调, 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 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 十分深沉地反映了作者在历尽沧桑以后的晚年的寂寞悲凉心境。

词的上片是在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哀苦心情。

开篇写景:“落日熔金, 暮云合璧。”日落了, 一团金红亮丽的火球倏忽而逝, 晚霞的余晖铺满了天边。暮色苍茫, 逐渐笼盖了四野。如此良辰美景, 正是过节的好天气。意境开阔, 色彩绚丽, 铺垫出喜庆热烈的节庆气氛。

然而“人在何处”, 意境陡转。人们都知道, 这样晴朗的元宵, 正是看灯的好机会, 可以痛痛快快玩它一个晚上了。可是, 她却别有心事。看了这天色, 突然涌出了“我如今是在什么地方呵”的询问。点出了自己如今的处境:“独在异乡为异客”, 四处飘零家何在?这处境和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的反差。“人在何处”这一问, 是一个饱经丧乱的人在似曾相似的美景前产生的迷惘与痛苦。这真是情怀惨淡的一问, 是曾经在繁华世界度过多少个热闹元宵, 而今却痛感“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天涯沦落人特有的问, 更是国破家亡之后一个孤独的弱女子满怀哀怨愁苦的问。

“染柳烟浓, 吹梅笛怨, 春意知几许?”三句, 又转笔写初春之景:初春柳叶才刚出芽, 因为天气较暖, 傍晚雾气低笼, 柳便似罩在浓烟之中;此时梅花已开残了, 听见外面有人吹起笛子, 因想起古代羌笛有《梅花落》曲, 但由于自己心情忧郁, 所以听起来笛声凄怨。虽然春色很浓, 她心里却浮起又一个疑问:“春意知几许?”言下之意:不管有多少春意, 自己还能去欣赏吗?

“元宵佳节, 融和天气, 次第岂无风雨?”这三句好像是一组的对话。“元宵佳节, 融和天气”, 是邀请诗人外出的人说的:“元宵佳节, 还碰上的好天气, 到外面玩玩吧!”可诗人却用一句似有理似无理的话来回答:“天气太暖了, 暖得不正常, 难道不会忽然来一场风雨吗?”但这句话正好反映了她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巨劫之后心怀世事难料、横祸随来的疑惧心理。

“来相召, 香车宝马, 谢他酒朋诗侣。”词人的晚景虽然凄凉, 但由于她的才名家世, 临安城中还是有一些贵家妇女乘着香车宝马邀她去参加元宵的诗酒盛会。“香车宝马”如实写出这些朋友的身份。她的朋友, 她称之为“酒朋诗侣”, 她们并不粗俗;以“香车宝马”相迎, 又知必是富贵人家的内眷。只因心绪落寞, 她都婉言推辞了。这几句看似平淡, 却恰好透露出词人饱经忧患后近乎漠然的心理状态, “热闹是他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

人在何处?春意知几许?次第岂无风雨?连发三问, 三问皆是极度反衬之下的迸发, 有惶惑, 有苦情, 有自闭, 可以看出词人心态起伏波折极大。冬日临安天气晴好, 阳光灿烂, 应是极不容易, 换做常人早就出门晒太阳了, 但词人颠沛多年, 心态孤寂, 纵是风和日丽的初春时节也难振作精神, 反而连发三个悲情之问。当然也会有谢绝好友相邀共庆元宵之举。怅望远去的宝马香车, 勾起的往日记忆涌上了心头。

下片自然展开回忆:“中州盛日, 闺门多暇, 记得偏重三五。”由上片的写今转为忆昔。中州, 本指今河南之地, 这里专指汴京;三五, 指正月十五元宵节。遥想当年汴京繁盛的时代, 自己有的是闲暇游乐的时间, 而最重视的是元宵佳节。宋代不论官方民间, 对元宵节都很重视, 是一年一度的灯节。李清照在汴京过了许多年元宵节, 印象当然是抹不掉的。

如今虽然在临安, 却还“忆得当年全盛时”, 自己年纪还轻, 兴致极好, “铺翠冠儿, 捻金雪柳, 簇带争济楚”, 认真热闹过一番。这天晚上, 同闺中女伴们戴上嵌插着翠鸟羽毛的时兴帽子, 和金线撚丝所制的雪柳, 插戴得齐齐整整, 前去游乐。这几句集中写当年的着意穿戴打扮, 既切合青春少女的特点, 充分体现那时候无忧无虑的游赏兴致, 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汴京的繁华热闹。以上六句忆昔, 语调轻松欢快, 多用当时俗语, 宛然少女心声。

“如今憔悴, 风鬟霜鬓, 怕见夜间出去。”从记忆中又回到现实里来。今昔对比, 禁不住心情又凄凉又生怯。“风鬟霜鬓”四字原出唐人小说《柳毅传》, 形容落难的龙女在风吹雨打之下头发纷披散乱。李清照在词里换了一个字, 改为“风鬟霜鬓”, 借此说明自己年纪老了, 头上出现白发, 加上又懒得打扮, 因而也就“怕见夜间出去”。历尽国破家倾、夫亡亲逝之痛, 词人不但由簇带济楚的少女变为形容憔悴、蓬头霜鬓的老妇, 而且心也老了, 对外面的热闹繁华提不起兴致, 懒得夜间出去。“盛日”与“如今”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 从侧面反映了金兵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词人天壤之别的生活境遇, 以及它们在词人心灵上投下的巨大阴影。

“不如向、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结尾处好象很平淡, 却又横生波澜, 在平淡中却包含了多少人生的感慨!诗人的满腹辛酸, 一腔凄怨, 通过这平淡而几近委屈的一句, 以人之欢声笑语, 衬我之落寞零落, 反而显得更加沉重了。诗人一方面担心面对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盛衰之慨, 加深内心的痛苦;另一方面却又怀恋着往昔的元宵盛况, 想观赏今夕的繁华中重温旧梦, 给沉重的心灵一点慰藉。这种矛盾心理, 看来似乎透露出她对生活还有所追恋的向往, 但骨子里却蕴含着无限的孤寂悲凉。诗人面对现实的繁华热闹, 她却只能隔帘笑语声中聊温旧梦, 这是何等的悲凉!

篇4:自己的落日

天变冷了,一瞬间的事。

若宁走出图书馆,打个寒战。

打电话给邹其,他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很喧杂的声音,听不清他在讲什么,他随便讲了两句,说有事就挂机了。

又是一个周末,若宁现在很害怕周末。两天的时间,不知如何打发。自己租的小房子里,四面徒壁,那种感觉,不是孤单可以形容的。

在这个城市里读大学时,感觉天空很大,可以装下很多人的梦。可是真正决定在这个城市住下来时,却有一种熟悉的陌生:熙熙攘攘的车流,人来人往,脚步匆匆,也许自己和他们一样,脸上没有任何笑容,为了生计奔波着,有时和熟人偶遇,相视的微笑短暂而模糊。一切仿佛不真实。

大学毕业了,一眨眼的工夫,那个穿着紫色裙子的小女孩一去不复返了。身后是大把的阳光与青春。挥霍得干干净净,一点也不吝啬。

图书馆的工作很是清闲,不过耳朵似乎很少有清闲的时候。在那儿的工作人员,很多都是关系户,岁数也不小了,这家长那家短的,也是一种氛围。若宁心里觉得清闲,这样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考研。上次,输了,输得很不甘心。上海,那种国际化的味道,离她越来越远。很多人都问过她,为什么想去那儿?她总是淡然一笑:“去那可以变得漂亮一点。”这似乎不成为一个正当的理由。可是她无从解释,她不是一个贪慕虚荣的人。

也许,她只是想出去走走,然后在校园里再呆上三年,那里让她迷恋。

邹其是她的大学同学,在一起已经三年了,她依稀记得当初那个傻小子,总喜欢穿一件白衬衫,笑起来牙比她的还白,而且总喜欢抱着她说:“我们的目标是什么?”然后自问自答:“没有蛀牙!”

是邹其的什么吸引了若宁,她也没想清楚。很自然在一起了。似乎也没有热恋,没有高潮,这让若宁很迷惑,她的内心其实渴望一段激情,让她全力以赴的动力。

很快毕业了,两人都留在同一个城市,这个沿海城市还是让许多人向往的,但若宁不喜欢。

邹其找到工作,是TCL的分公司,上司挺赏识他的,他的形象,他的口才,他的风度,以前在学校里也是出名的。离开学校后,他似乎把它们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工作忙了,没有那么多时间陪若宁了。他需要她的理解,他说,距离,是个好东西吗?若宁不知道。

下班了。以前这屋子邹其常来,总会不经意地带来她爱吃的巧克力,她喜欢的小玩意。给她点惊喜,邹其说想她的笑容,很灿烂,很迷人。

两人在一起,那日子慢慢悠悠,是享受。

邹其会做菜,符合若宁的口味。淡淡的,但很到位。而且看上去很美,是视觉上的舒服。若宁在一旁看着,有点发愣。有个男人为你做菜,然后一直叫你吃多点,吃胖点,别瘦得像排骨。若宁就有一种想和他结婚的冲动。她也以为她这辈子就和这男人一直天长地久了,绚烂归于静美。

邹其越来越忙了,有时一周都不过来一次。他说为了他们的将来,他就要这么努力。他和她说话,也很少以前的调情,以前的耐心,好像她就是他的,永远也不会消失。她有点难受,晚上一个人时,打电话给他,又是忙音。她一个人蜷曲在沙发上,盖着毯子,这是邹其买的,淡蓝色的,柔美极了。她有点晕眩,可还是有一种感觉卡在心里,随时都会爆发出来。

打开电脑,打开QQ,虽然她还没有寂寞到很绝望的地步,但她需要发泄,毕竟,的确寂寞。

他还在。他很多时候都在。三年的网友,感情很难说得清,但彼此都很真诚,也许是因为距离。

她上大学时,无助时,又不想太多人知道时,很依赖他。他给她的感觉,像远方的大哥,给她无尽的宠爱。他给她的感觉和邹其的不一样。

他的短信来了,在黑夜里,她一个激灵。有种不易觉察的暧昧在缓缓地散开。

什么时候他也学会了贫嘴了?印象中他是那种敏于行、讷于言的人。记得刚在网上认识他时,若宁问什么他就答什么,很像征婚相亲的样式。若宁和邹其吵架时,跑去上网,都是去找他,他也傻傻地安慰,可是口拙得让她吐血。她冷静了,摆摆手,我下了。回见。一路潇洒,一路的冷酷。

现在似乎也习惯了每晚他的短信的陪伴,那声音给她很多的慰藉。她也慢慢发现他在自己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他的短信很暖,暖到心里。女人的心原先是柔软的,让他轻轻拨弄,变得更加柔韧,柔到心里,欲罢不能。

她知道他很喜欢她,尽管他从没说出口。他很执著。她喜欢说他孩子气。他生气地说:“又说我幼稚,不和你理辩,以后你见到我,你就知道了。”

可是,有机会吗?一个在地图的最下边,一个在地图的最上边。哈尔滨,一个应该很美的城市吧,尤其在冬天。她从小到大就看过一次雪,那飘雪的季节逝去好久了,是一个没做醒的梦。12岁吧,那时很喜欢雪。她还特意准备了一个罐子,装了很多雪水,和隔壁的妞妞一起埋在门前的大树下。不久,她搬家走了,那梦也远去了。

若宁开玩笑说,我去找你玩吧,我在电视上看到那个冰雕,我想坐那个滑滑梯,从上面一直滑下来,听见很多人的尖叫,一定很好玩的。我想玩。

他说:“过来吧。我带你去。”

然后是很长很长的沉默。有点沉闷。这好像不是邀请一个普通的朋友。

若宁在权衡着,她也不知道。她突然想和他在一起,她想见他。

他的短信似乎很有挑逗性。

但她喜欢,她抓不住自己的心。

他姓刘,她曾笑着说,他女儿以后取名叫“刘三姐”。他匆忙纠正道:“以后我儿子叫刘忙,我女儿叫刘感。你要努力,我想要龙凤胎,你快去锻炼身体,这个任务是很艰巨的。”

她啼笑皆非。

她也渐渐习惯了在他的晚安中入睡,可以睡得很香,安稳。

若宁有一次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发给他一条短信,她觉得说出口有点不好意思。

“你以后会给我买冰淇淋吃吗?

你会每天都回家睡觉吗?

你会把手臂伸出来给我当枕头吗?”

他没回答,顾左右而言其他。若宁心里失望,真的有种淡淡的无奈。

电话来了,是他的。若宁接了,一开始还是那招牌式的傻笑:“看了都脸红了。”

她再忍不住,哧的一声笑了。“我会的,放心吧。”电话那头很认真地说。

邹其来了,提出了分手。他似乎有点愧疚,他以为会碰到她的眼泪,她的不出声的流泪。可是她却出奇的安静,安静得让他感觉有点恐慌。邹其没有说对不起之类的字眼,他知道她的性格,有时傲慢得让人却步。

没有理由,没有太多的告别,一起去吃个饭,如往常一样。图书馆的老师还在热情地开玩笑:“哟,邹其,好久没看见你了。最近忙吧。又来接若宁下班呀?”她仍然笑着,像春天的花。倒是邹其有点尴尬。

还是朋友,以后要好好照顾好自己。邹其说。

若宁依在窗口,恬淡的脸,微风,细细的。以后?谁又能知道以后?

他打来了电话。

“我以后不会让你离开我的,我要你和我天天在一起,以后要好好吃饭,养好身体。听到没有?别让我担心。对了,咖啡少喝点,对神经不好。多喝茶也好嘛,像我一样苗条,你羡慕吧?!”

篇5:落日,落日齐己,落日的意思,落日赏析

作者:谢I 朝代:南北 昧旦多纷喧,

日晏未遑舍。

落日余清阴,

高枕东窗下。

寒槐渐如束,

秋菊行当把。

借问此何时,

凉风怀朔马。

已伤归暮客,

复思离居者。

情嗜幸非多,

案牍偏为寡。

既乏琅邪政,

篇6:落日怅望原文翻译及赏析

落日怅望原文翻译及赏析1

落日怅望

朝代:唐代

作者:马戴

原文: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版本一)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一何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色隐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版本二)

翻译:

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也片时可达。思考为何停留在这里,离家很久还没有回去。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后。徘徊水边却不敢临流照影,害怕因为自己的容颜不复平昔而心惊。

赏析:

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唐诗别裁》)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而不显得衰飒;所谓“格”,主要地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说就是:情景分写。情与景,是抒情诗的主要内涵;情景交融,是许多优秀诗作的重要艺术手段。然而此诗用情景分写之法,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诗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这绝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诗人“怅望”所见,而且这种景物又是触发诗人情思的契机和媒介:“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原来,诗人久客异地,他的乡关之思早已深深地郁积在胸中了。因此,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水。

前面写情之后,颈联又变换笔墨写景,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到远,层次分明。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入”字写出夕照的逐渐暗淡,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不仅如此,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客中久滞,渐老岁华;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渐老,其所以“临水不敢照”者,怕一见一生悲,又增怅闷耳。“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尾联充溢着一种惆怅落寞的心绪,以此收束,留下了袅袅余音。

情景分写确是此诗谋篇布局上的一个特点。这种写法,对于这首诗来说,有特殊的艺术效果。细细玩味,可以发现此诗是颇见匠心的。全篇是写“落日怅望”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若不管格律,诗句稍颠倒次序可作:“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如此前半景后半情,也是通常写法,但显得稍平,没有上述那种层层递进、曲达其意的好处。而“宿鸟归飞急”引起归心似箭,紧接“辞家久未还”云云,既很自然,而又有速(千里片时)与迟(久留滞)对比,所以是“起得超脱,接得浑劲”(见《瀛奎律髓》纪批)。如改成前半景后半情格局(如上述),则又失去这层好处。

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指出:“诗有情有景,且以律诗浅言之,四句两联,必须情景互换,方不复沓。”他所说的“情景互换”,就是“情景分写”。当然,这种分写绝不是分割,而是彼此独立而又互相映衬,共同构成诗的永不凋敝的美。马戴这一首望乡之曲就是这样,它的乐音越过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遥遥传来,至今仍然能挑响读者心中的弦索。

落日怅望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翻译:

片片孤云和那归林鸟儿,顷刻间已是飞驰千余里。

想起了我长久离开家园,滞留在异乡只能空叹息。

斜阳余辉洒落高大树木,秋山上的落日好似火烧。

临水却不敢看我的倒影,是因为害怕容颜已变改。

注释:

片:片刻,片字是“时”字的.修饰语。

念:想。

何:多么。

滞:滞留,淹留。

微阳:斜阳。微,指日光微弱。

乔木:树千高大、主干与分枝有明显区别的木本植物,如松、柏、杨、白桦等树皆是。

惊:因面容改变而吃惊。

平昔:平素,往昔。

颜:面色,容颜。

赏析:

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唐诗别裁》)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而不显得衰飒;所谓“格”,主要地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说就是:情景分写。情与景,是抒情诗的主要内涵;情景交融,是许多优秀诗作的重要艺术手段。然而此诗用情景分写之法,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诗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这绝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诗人“怅望”所见,而且这种景物又是触发诗人情思的契机和媒介:“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原来,诗人久客异地,他的乡关之思早已深深地郁积在胸中了。因此,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水。

前面写情之后,颈联又变换笔墨写景,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到远,层次分明。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入”字写出夕照的逐渐暗淡,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不仅如此,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客中久滞,渐老岁华;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渐老,其所以“临水不敢照”者,怕一见一生悲,又增怅闷耳。“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尾联充溢着一种惆怅落寞的心绪,以此收束,留下了袅袅余音。

情景分写确是此诗谋篇布局上的一个特点。这种写法,对于这首诗来说,有特殊的艺术效果。细细玩味,可以发现此诗是颇见匠心的。全篇是写“落日怅望”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若不管格律,诗句稍颠倒次序可作:“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如此前半景后半情,也是通常写法,但显得稍平,没有上述那种层层递进、曲达其意的好处。而“宿鸟归飞急”引起归心似箭,紧接“辞家久未还”云云,既很自然,而又有速(千里片时)与迟(久留滞)对比,所以是“起得超脱,接得浑劲”(见《瀛奎律髓》纪批)。如改成前半景后半情格局(如上述),则又失去这层好处。

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篇7:落日,落日齐己,落日的意思,落日赏析

水调歌头

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

辛弃疾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鹘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本词作于孝宗淳熙五年(1178)。小题目中指出是在扬州舟中和韵之作。杨炎正(字济翁)与他同过镇江时,曾作《水调歌头》(登多景楼),其中有这样几句:“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写出有心报国但又不被重用的苦闷。辛弃疾的和词,是船到扬州时写成,两人的心情是一致的。

上片是回忆。先写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完颜亮大举南侵;再写南宋军队在采石水陆并进,击退敌人。江上楼船来回游弋,防卫十分严密。然后写残酷贪婪的完颜亮,妄想一举灭宋,“立马吴山第一峰”。遭到阻击后,他在进退维谷的.情势下被杀。那时辛弃疾刚到南方,年少气盛,看见这种胜利的场面,认为恢复有望,因而十分兴奋。

篇8:《落日》的细节之美

细节描写, 是文学色彩浓厚的文章的灵魂所在, 优秀的文章所以能出彩、打动读者, 细节描写功不可没。读《落日》, 品细节, 余味无穷。

标题, 立片言以居要, 美在虚实相映, 内涵丰富

《落日》再现的是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低下“高贵的头颅”签字投降的场景。曾以“旭日东升”自诩的“大‘日’本帝国”的外相重光葵“低首顺眉”签字的一刻, 不是让人想到“日落西山”之喻吗?况且, 曾经令人望而生厌的“太阳旗”萎顿坠落, 不是大快人心吗?在强大的正义面前, 日本军国主义就像深秋的落日, 了无生气。作者代表国人深深地透出嘲讽之意, 标题选择“日”这一意象, 创造出虚实结合的空间, 寓虚境于实境, 匠心独运, 了无斧凿。

背景材料, 动人春色不需多, 美在衬托, 深化主题

在“签字之前”一节中, 有这样一个细节:“将领室门外的玻璃柜内如同装饰着织锦画一般, 装着一面陈旧的美国国旗。这面旗还是92年前, 首次来通商的美将佩里携至日本的, 曾经在日本上空飘扬过。”看似游离主旨, 因为它在交代一面国旗的来历, 实则是使新闻具有了时间和空间上的纵深感, 增强了穿透力。1853年, 美国将军佩里率舰队登陆日本, 逼迫日本打开国门, 同意开放通商, 在日本领土上空飘扬起了美国国旗。92年后, 让这面国旗出现在日本签字投降仪式上, 既可以使相隔近一个世纪的二项重大历史事件勾连起来, 昭示它们的主角、性质高度吻合, 还可以显现胜利者发自内心的喜悦和自豪感, 又与“落日”相对应, 从而起到了揭示主题, 深化主题的作用。

时间, 一泓海水杯中泻, 美在串联情节, 引发联想

在《落日》中, 时间词语多次出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 事件一步步向前发展, 情节一层层向前推进。既反映了朱启平先生作为记者的职业敏感性, 也折射出签字过程中的每一个场景都该载入史册, 提醒世人不能忘记这一段历史。

“七点多钟, 随同记者团……登上‘密苏里’号”, “8点多钟, 记者们都依照预告规定的位置站好了”, “8点半, 乐声大起, 一位军官宣布, 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到”, “8时50分, 乐声又响彻上空, 盟军最高统帅麦克可瑟将军到”, “9时整”, 麦克阿瑟和尼米兹·海尔赛走出将领指挥室, “全体签字毕, 一看表是9点18分”。

撷取这些表明时间和事件的语句, 可以发现:时间越来越精确, 它像一根无形的线, 将事件全过程有机串连起来, 显得紧凑连贯, 条理井然。

该文中, 还有一段关于时间的文字, 读来动人心魄, 启人心智。

“……看表是九点十八分。我猛然一震, 九·一八!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 随即侵占东北;一九三三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 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 到站时间也正好是九点十八分。现在十四年过去了, 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 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

一个偶然的时间, 竟与中华民族的灾难时刻联系起来了!或许是巧合, 或许是刻意安排, 但作者调动了主观情绪, 巧妙发挥联想, 引人无限遐思。作者抑制不住内心澎湃的激情而呼曰:“天网恢恢, 天理昭彰, 其此之谓欤!”

人物, 东边日出西边雨, 美在对比强烈, 感情鲜明

这是一次作为战败者的日本向联合国签订投降书的仪式, 双方代表自然是冰火两重天的心理感受。朱启平先生用敏锐的职业目光捕捉到了这个镜头, 用细腻的笔触从神态、外貌、动作等方面进行了对比, 透露出了极为鲜明的感情倾向。

1.飘扬的“笑声”与“寂然”的对比。签字之前, “军衣洁白, 折痕犹在, 满脸笑容的水兵”和“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在黎明中尽显喜悦;8点半钟时, “密苏里”号的主人海尔赛将军在乐队不断奏出欢快乐曲中“笑吟吟地站在出入口, 和登舰的高级将领一个个握手寒暄”, “上层甲板上的美国高级将领, 他们满脸笑容, 说说笑笑”;8点半, 乐声大起, 中国代表率先走至上层甲板, “一时间, 中国话、英国话、发音语调略有不同的美国英语以及法国语、荷兰语、俄国语, 起伏交流, 笑声不绝”。当重光葵和梅津美治郎签字完毕后, “军舰上传来了一阵欢快的笑声, 原来是几个毛头小伙子, 其中一个正伸臂点着下面的梅津又说又笑”。历经战火洗礼后, 胜利者怎能不畅快而自豪地笑呢?他们的欢笑与这时欢快、轻松的场景是合拍的。然而, 当日本代表团11人登上甲板时, 却是“乐声寂然”, “全舰静悄悄一无声息, 只有高悬的旗帜传来被海风吹拂的微微的猎猎声”。是啊, 看着“当年在我们的国土上不可一世, 曾几何时, 现在在这里重逢了”的“中国人民的熟人”, 我们只需用鄙夷的微笑、轻蔑的眼神相迎足矣!

2.外貌、动作、神态的对比第一个登上主甲板的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身穿一身洁净的哔叽军服, 左胸上两行勋绶, 向在场迎接的美国军官举手还礼”, 而时任日本外相重光葵则是“臂上挂着手杖, 一条真腿一条假腿, 走起路来一跷一拐”, 何况, 重光葵的这条腿是在上海虹口阅兵时, 被朝鲜义士尹奉吉投掷的炸弹炸断的!肢体不全的侵略者与盛装而来的胜利者相比, 多么猥琐, 嘲讽味多么浓重!

再看重光葵和梅津美治郎签字的动作描写:“挣扎上前行近签字桌, 除帽放在桌上, 斜身入椅, 倚杖椅边, 除手套, 执投降书看了约一分钟, 才从衣袋里取出一支自来水笔, 在两份投降书上分别签了字。梅津美治郎随即也签了字。他签字时没有入座, 右手除手套, 立着欠身执笔签字。”虽然由于文体的限制, 朱启平先生没有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写出侵略者的心情, 但我们不难依据一系列动作细节描写作出合理推测。我看了几幅展现签字情景和日本代表团走下“密苏里”号情景的黑白照片, 侵略者的眼里、脸上分明写满了失意、沮丧, 与后面盟国代表签字时“安闲”“严肃”“欢愉”“威武”构成了鲜明的反差!

篇9:黄河边上的落日

暑假眼看着过去一半了,在家里呆着无聊,想出去走走。傍晚时分,父亲陪着我和弟弟来到了黄河滩看日落。

一路上,我们看见太阳火红火红的,像被火烧了一样,但太阳光却是非常柔和、温柔、娇羞的,像雨水般泼洒下来,浇灌着黄河滩的一切,此时的阳光褪尽午后的火辣。我们沐浴着这柔和的阳光,似乎沐浴在春日和煦的风中,惬意极了!

到黄河滩时,太阳已经呈现出桑葚那种大红,红得博大,红得让人佩服!黄河滩的土地已经从原来的火红变成了芒果的嫩黄,而太阳还是那么火红。

7:17的时候,太阳开始慢慢地落下,滩上的河水已经变成了红色,太阳旁边还稀稀疏疏地分布着一些云朵,它们在阳光的照耀下也变得闪耀起来,天空中已经出现了三种颜色:红、白、蓝。

7:27的时候,太阳已经落下去了一半,土地已经从原来的嫩黄变成了暗淡色,水中嬉戏的人们越来越少了,但人们的雅兴仍然存在。天空已经从原来的红、白、蓝,变成了红、白、蓝、黄。看!一群羊在那里悠闲地吃着由黄河水培育出来的绿草,它们是那么的欢快……

7:37的时候,太阳已经落下去了,旁边的彩霞已经变成了黄红色,把黄昏的天空点缀得分外美丽,美得让人羡慕,美得让人惊讶!这时羊群已经慢腾腾地开始过河,它们成群结队,不一会儿就淌过了这河水。

当周围的暮色逐渐吞没天空的时候,趁头顶还有些暗蓝的光,我们一起合了照。坐在车里,回头看看西边的天空,那里还残留了一丝落日的余晖,第一次感觉到了落日的壮美!如果有时间,我还要再看一次。

山西省永济市电机初中159班

篇10:落日,落日齐己,落日的意思,落日赏析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的作者是苏轼,也题作《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被选入《全宋词》。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既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又其中灌注了一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充分体现了苏词雄奇奔放的特色。

宋词名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就是出自《水调歌头·》这首词。

篇11:落日,落日齐己,落日的意思,落日赏析

次第:这里是转眼的意思。

香车宝马:这里指贵族妇女所乘坐的、雕镂工致装饰华美的车驾。

中州:即中土、中原。这里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三五:十五日。此处指元宵节。

铺翠冠儿:以翠羽装饰的帽子。

雪柳:以素绢和银纸做成的头饰(详见《岁时广记》卷十一)。此二句所列举约均为北宋元宵节妇女时髦的妆饰品。

簇带:簇,聚集之意。带即戴,加在头上谓之戴。

篇12:水调歌头·落日塞垣路原文及赏析

原文:

落日塞垣路,风劲戛貂裘。翩翩数骑闲猎,深入黑山头。极目平沙千里,惟见雕弓白羽,铁面骏骅骝。隐隐望青冢,特地起闲愁。

汉天子,方鼎盛,四百州。玉颜皓齿,深锁三十六宫秋。堂有经纶贤相,边有纵横谋将,不减翠蛾羞。戎虏和乐也,圣主永无忧。

注释:

①塞垣:边防城池。戛(jiá荚):敲击。

②翩翩:轻快地来往奔驰。黑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西北。

③极目:放眼,一眼望不到边。雕弓:古代雕、雕相通,雕弓,可以解释为射雕的弓,也可以说是雕刻过花纹的弓,这里与白羽并列恐为后者。白羽:尾部缠有白色羽毛的箭。铁面:战马所带铁制面具,用以保护马的头部。骏(jùn俊):对好马的美称。骅骝,周穆王的八骏之一,这里代指强壮快速的骏马。

④青冢(zhǒng肿):汉王昭君墓。冢:隆起的坟墓。塞外千里白沙,相形之下,山、水、草,显得特别墨绿,所以长有青草的王昭君墓称青冢,山称黑山。特地:特别。

⑤汉天子:指汉元帝,是他遣王昭君嫁给匈奴。方鼎(dǐng顶)盛:正当富强兴盛的时候。四百州:汉代州的范围很大,全国才只有十几个州。宋代府下设州,范围小得多,最多时全国也不到300个州,这里作者是用宋代政区概念来说明汉元帝时领地的广阔。

⑥玉颜:美玉一样的容貌。皓齿:洁白的牙齿。玉颜皓齿代指美丽的宫女们。深锁三十六宫秋:被关在深宫里度过凄凉的春秋。汉有36所离宫别馆。秋是凄凉冷寞的象征。

⑦堂:古代宫廷,前为堂,后为室。堂即庙堂朝堂,引申为朝廷。经纶:整理丝缕,引申为处理国家大事。贤相:品德好、才能强的宰相。边:边防前线。纵横谋将:智勇双全的将军。翠娥:黛眉,指王昭君。羞:蒙受远嫁匈奴的耻辱。

⑧戎:古代对西北方面的少数民族统称为戎。这里指匈奴。虏:对敌人的蔑称。圣主:对皇帝美化的称呼。这两句是说,王昭君远嫁匈奴的羞辱,换来的是敌人的`欢乐和皇帝的宽心。

赏析:

词的上片主要描写边地骑兵驰骋射猎的雄壮场面。古人每以“猎”指称战事,“闲猎”实际就是进行军事操练。落日、劲风渲染出紧张的战斗氛围.平沙千里提供了辽阔的习武场景,弓箭骏马烘托出骑士的讽爽英姿。循此理路当展开对国力军威的铺陈,高扬英雄主义的风采。不料“隐隐”以下折人了由昭君的青冢引起的“闲愁”,其实此“愁”不但非“闲”,相反是对国运的深长忧思。下片即是其所思的内容.在堂皇的颂词下蕴含着辛辣的讽刺。皇帝贵为天子,统有天下,后官佳丽,供其享用;庙堂有治国的贤相,边疆有善谋的良将:没想到国家的安定却要靠小女子的和亲换来。“不减”一句将此前的堂堂国威全部扫却,其犀利简直使大宋君臣无地自容。结尾二句又复归歌功颂德之词,极尽椰榆挖苦,矛头直指皇帝。回观上片所写的骑射场景,可知它只是词人的想象之境,现实的情况

是君王纵乐、文恬武嬉,边备废弛,只能以割地赔款来求得苟安于一时。有鉴于此,词人才会以下计大段的讽刺感慨系之,以与上片的理想之境构成强烈对比。

篇13:《三亚落日》文本解读

一、诗的语言

作者在描写三亚落日时, 给人们的感觉是充满诗意的。首先, 课文伊始, 作者就以“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夕阳滑落的景象美妙绝伦”一句话统领全文, 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其次, 作者并没有就三亚落日的情景进行细致的描述, 而是把读者的思绪很快引向了蓝天、白云、沙滩等景物, 如“挺拔俊秀的椰子树, 不时在海风中摇曳着碧玉般的树冠……”。在作者的构思下, 这些周围的景致让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都痒痒的, 会不由得发出感叹:“此景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见?”最后, 在这种情形下, 文章的主角———落日, 才悠然登场, 它既像一个调皮的孩童, 又如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 更像是一位敏捷的跳水员。诗一样的语言与诗一样的美景交织在一起, 美轮美奂, 使读者觉得既像在朗读一首美妙的诗歌, 又像在优美的文字中沐浴, 荡涤着人们心底的烦闷, 净化着人们的心灵。

二、画的意境

单独看落日, 或许并不会让你觉得有多美, 但是, 当落日与周围的景致融为一体时, 你自然会被这美景所陶醉。在这篇课文中, 课文一开始就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蓝天、白云、海鸥、沙滩、椰树……在这美妙的背景的衬托下, “活跃了一天的太阳, 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 这种亮点不仅点亮了世界, 而且使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活泼与灵动。随着落日的变化, 沙滩上的游客仿佛被这美妙的场景感染了, 我们仿佛看到了游人们在落日之前漫步在美丽的沙滩, 与海浪嬉戏, 与细沙逗乐, 在椰子树下尽情地享受着那海风的清凉, 那夕阳映射下的惬意, 这一切是那么美好, 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妙的画卷。这种意境令每一位游客沉醉, 使读者久久不能忘怀!

三、美的享受

在学习过程中, 如果人们只关注内容, 而不能真正去领会作者在文本所要流露出的心声, 那么这样的学习与生活脱节, 也很难真正起到对学生耳濡目染或者情感熏陶之类的作用。因此, 在对这篇课文的学习中, 除了感受文本语言流露出的诗意美、意境美之外,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 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 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在这一课中, 表现美的地方有许多:如三亚的天美、水美、树美、土美等等,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尽情美读的基础上获得一些美的享受。再如, 文本中还有一些用词比较讲究, 如“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只见它慢慢地下沉, 刚一挨到海面, 又平稳地停住了”。在教学时, 教师就可以抓住“收敛”“悬”“下沉”“挨”“停住”这些表示动作的字或词引导学生仔细品味, 从而使学生在品味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作者的用词之讲究, 受得美的熏陶。

篇14:外星落日的别样浪漫

每天傍晚,两个在天空中永远相距不远的太阳相继在耀眼的光辉中落入地平线。尽管想象两颗朦胧的红色恒星降至地平线以下并非难事,但天文学家仍然无法确定这些恒星是否确实是红色的。在系外行星上,“一些落日实际上和地球上的不完全相同”。巴黎天体物理学研究所的天文学家保罗·安东尼·威尔逊表示:“它们的颜色会非常不同。”

当然,天文学家无法亲见这些落日——大多数时候甚至不能直接看到这些行星。他们会等待一个时刻:当恒星微微变暗,行星“凌越”或者直接从恒星前面经过并遮挡住恒星的小部分光线时,借机观察这些行星。但并不是所有撞到行星圆盘的光线都会被阻挡, 实际上,一些光线会穿过行星最高层的大气层。“我们收集穿透大气层的光线,并将其解析成不同的颜色。” 威尔逊说,“我们注意到,当我们看这些系外行星的大气层时,会发现一些颜色缺失了。”

这些缺失的颜色都有对应的化学物质,从我们熟悉的水蒸气到比较陌生的气态金属——这些物质大量存在于系外行星的上层大气中。这些化学物质可以吸收恒星特定颜色或波长的光。因此,在这个对天文学来说很常见的反直觉联系中,任何缺失的星光都代表行星大气层中存在某种化学物质,而可见的星光则代表行星大气层中缺乏某种化学物质。

它给我们最明显的暗示是我们能够据此检测到特定的分子,如氧气,这可以表明一个行星是适合居住的——甚至可能已经有人居住了。不过,我们发现的第一颗凌越恒星的系外行星HD 209458b肯定不是这样的情况。它是一颗气态行星,质量约与木星相当,轨道半径只有水星的1/8,所以炽热难当。

这颗行星发现于1999年,在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天文学家用哈勃空间望远镜多次观察它,希望发现透过其外层大气的光线。果然,除了一部分特定的可以被钠吸收的波长之外,星光仍然可以被看到。每当行星凌越其恒星时,这些橙色色调都明显减少,在恒星的光谱里形成谱线。为什么会这样呢?可能是因为行星的大气层中存在大量的钠原子,钠原子吸收了特定波长的星光所致。

12年来,光谱中缺失的谱线使得行星的大气层非常引人注目。之后,埃克塞特大学的行星科学家弗雷德里克·彭特使这颗行星的大气层更直观地为更多世人所知。他利用建模来展示在富含钠的天空中日落会是什么样的景象——那看起来真的很不一样。

高悬在这颗星球天空中的星星看起来是白色的,就像我们正午的太阳一样。但是当它开始下沉时,阳光穿透的大气越来越多,钠吸收的红色光和橙色光也越来越多,但恒星中的蓝色光和绿色光会被放行。蓝色波长散射得更多(像它们在地球上一样),因此恒星最初看上去是蓝色的。而当它开始下降时,蓝色光散射得如此厉害,以至于分散开去(这也和在地球上一样),恒星就会变成明亮的绿色。

因此 ,如果我们在HD 209458b上看日落的话,恒星在坠入地平线之前会由蓝色变为绿色。不过,由于这颗行星是气态的,根本没有地面可供人们站在上面观看日落,在彭特的日落模型中,观察者是位于其外层大气层中的空间站里。

当天文学家观察另一颗炽热的“木星”HD 189733b凌越恒星时,他们期望看到类似于HD 209458b的结果,即失踪的谱线会对应行星大气层中的化学物质。所以当HD 189733b没有显示出任何谱线缺失时,他们非常惊讶。难道是大气层中没有什么物质多到足以吸收掉特定颜色的光?还是因为只有一个厚厚的、高海拔的云层均衡地吸收并散射所有颜色的光?天文学家认为是后者。

因此, 在行星HD 189733b上没有单一的元素吸收特定颜色的光。日落时,硅酸盐尘埃会散射掉蓝色光,只留下一颗红星落于HD 189733b朦胧的地行星HD 209458b上的落日行星HD 189733b上的日落与地球上的场景极为相似平线下,与地球上的日落场景非常类似。

即使是在地球上,日落也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如果你有机会在一个清晰的角度观察远处地平线上的日落,那就密切关注一下太阳的圆盘慢慢下沉。在太阳的上边缘消失在地平线上、夜晚来临之前的一瞬间,可能会迅速地闪现出一抹生动的绿色。要看到这种景象,你需要清楚地看到远处的地平线, 不能有阴霾, 并且还要有极大的耐心和极好的运气。

出现绿色闪光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光线进入一个新的媒介时会发生折射,而蓝光比红光折射得更为严重,因此落日的底部边缘是红色的,而顶部是蓝色的。所以感官上红色太阳先于蓝色太阳落下。第二,因为蓝色光线很容易分散在我们的大气层中,因此你看到的最后的光不是蓝色的而是绿色——与行星HD 209458b的情景相似。

篇15:落日,落日齐己,落日的意思,落日赏析

————《三亚落日》教案

指教:丹徒区荣炳中心小学 杜华风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神奇。

教学过程:

一、由诗句导入

1、看图,看到落日,你想到了哪些诗句。

交流并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2、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文字,走进三亚,欣赏三亚落日。(齐读课

题)感受南国落日别样的风情。

二、欣赏三亚落日图片,感受落日的美。

你觉得三亚落日怎样? 板书:美妙绝伦 理解意思。

三、浏览课文,初步感知作者的写作方法。

作者如何用文字来表现这达到极致的美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三、四自然段,思考:在作者眼中,三亚落日像什么?出示:三亚落日一会儿像——,一会儿像————,一会儿像——————。

交流并板书孩童大红灯笼跳水员

作者用的是什么方法来表现落日的美?板书:打比方

四、自读感悟

1、你喜欢什么样的落日呢?画出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写一写

阅读感受。并出示读书方法。(课件)

读书之道

朗读——用你的朗读表现出落日之美。

想象——边读边想象落日色彩美、形态美。

品味——写出自己的独到体会来,可以品 一个词的妙用,妙意,也可以品语言的传神,还可以品想象的奇妙以及作者情感的表露。

2、学生自学并小组交流。

五、阅读交流:你喜欢怎样的落日?把有关句子读给同学听,并说说喜欢的理

由。

相机交流

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于是,天和海都被它的笑颜感染了,金红一色,热烈一片。

1、个性朗读。

2、想象落日的色彩美。抓住关键词语体会:红扑扑、赤朱丹彤、金红一色。

3、想象落日的动态美。抓住关键词体会:歪着、抖落、溅出

4、辨析作者修辞的妙处,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5、指导朗读

夕阳也渐渐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兴许是悬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刚一挨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它似乎借助了大海的支撑,再一次任性地在这张硕大无朋的床面上顽皮地蹦跳。

1、方法同上。

2、引导学生感受夕阳滑落的动态美,用先……接着……然后……说说滑落过程。

3、注重词语辨析练习。

出示:夕阳也渐渐收敛(收起)了光芒,变得温和(柔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浮、挂)在海与天的边缘。兴许是悬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刚一挨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它似乎借助了大海的支撑,再一次任性地在这张硕大无朋的床面上顽皮地蹦跳。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方法同一。侧重比喻的妙用。

加强朗读。

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小结学法。

五|练笔

为三亚落日写广告词。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3、4自然段。

2、课外阅读巴金的《海上日出》。

教后反思:

《三亚落日》是一篇写景短文。作者运用活泼、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本文语言清新、词汇丰富,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对三亚落日的深深喜爱和赞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情感熏陶、背诵积累的好教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语句,想像体悟。主要抓住太阳的色彩美、动态美来帮助学生理解日落的三个过程: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像一个动作优美的跳水。我先让学生浏览三、四自然段,初步感受写作方法,然后自主让学生自学喜欢的语句,并写写阅读感受。交流时,引导学生朗读,想象,品味,感受落日之美。在帮扶的过程中学习如何欣赏写景的美文。同时,高年级语文教学,课堂上要要从语文的角度,把听说读写落到实处。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品析作者词语的妙用,感受语言文

篇16:落日的美丽作文

傍晚,渐渐西斜的太阳慢慢收敛那刺眼的光芒,带着满天柔和的光晕接近远处的山。

那熟悉的河流早已波光粼粼、闪烁不定,昆虫们也开始奏起傍晚的前奏,靠岸的垂柳也不能不为这美丽的风光而献出自己那优美的舞姿,散漫在街道的小孩脸上洋溢着那无暇的笑容,本来如峰峦般的云层也被嵌上了一层金边,让人感到大气磅礴,那傲然挺立的梅花使岸边散发出一袅袅清香,此时此刻我坐在英国的巴士里欣赏着美丽的风景,心中无比惬意。

夕阳的阳光渐渐西下,漂浮在天空的云彩,颜色更是亮丽的缤纷,绛紫、橘黄、银灰、赤红、深褐……让人称奇。叫绝的还是那五色缤纷的颜色会不断进行深浅变化、流动。我心想就是最高级的.灯光师也难以制造出这样的效果。一块块云彩如一块块画布在五颜六色的天空的衬托下是那么的美丽,这犹如仙境般的风光让我流连忘返。

篇17:美丽的落日作文

太阳快落山时,天没有之前那么亮了,那时可以算是下午,也可以算是傍晚。太阳是红的,映得天边的云彩好像着了火似的。这让我想起了那片课文《火烧云》。那片课文也是描写落日的,把落日写的格外美。傍晚时分,不仅是太阳是红的,云是红的,房子也是红色的,就连人脸上也映得变成了红色。那时候,太阳好像是找了另一份工作——染色。

我在欣赏落日时,见过这种情况:天的这边还在“着火”,一片通红,而另一边却渐变成了夜晚,都变成了紫黑色。我喜欢把这种情况叫做“天空渐变色”。这种风景,我不知道算是落日,还是算月出。也许两者都存在吧。

当听完这么多落日的美丽之后,一定有人会反驳:“彩虹也漂亮。”没错,彩虹是很漂亮,但是彩虹只是自己一个漂亮,落日却可以把很多东西都照的很漂亮。

我以前喜欢彩虹,现在更喜欢落日。彩虹的出现,需要很难做到的条件:空气中要有水珠,要有合适的角度。落日不同,只要你愿意,只要是傍晚,无论你在哪里都能看到。

篇18:《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音形义。

2.培养学生迅速筛选提炼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明确落日的幻觉产生的原因及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2.分析重点语段,学科整合,训练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探究分析的科学精神。体会本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明确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道理。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描写与说明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产生落日幻觉的原因,掌握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入梦———走进幻觉般的落日之美

1.分享故事: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跟同学们分享一个故事———“猴子捞月亮”。猴子看到井水中有个月亮,于是就产生了想把月亮捞上来的想法,可是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是徒劳,月亮还是在水中。就在猴子疲惫又无奈的时候,他不禁抬头看了看天空,却发现月亮其实一直都挂在天上。在这个故事里,猴子看到的井水中的月亮只是一个由物理现象产生的幻觉。生活中类似的幻觉现象还有很多,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落日的幻觉》,去探寻日落时种种幻觉景观背后的科学奥秘吧。

2.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幻灯片展示字词,学生自查核对。

二、寻梦———寻找梦境般的落日之美

1.文中对“幻觉”的描写主要出现在哪个自然段?请大家快速地找出来,读一读。并标注出来作者着重描述了几个有关“幻觉”的现象。(快速浏览并找到相应段落,生齐读课文,梳理现象的同时体会本段语言的优美。)

2.文章这一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作者又是怎样把它写得如此优美的?(赏析说明文的语言)

生答:描写的表达方式。

师归纳原因:词汇优美(躺、缩身一变、镶)、修辞手法、画面感强、想象合理。

三、解梦———解读落日幻觉之谜

1.整体感知课文,根据4-7段提炼有关幻觉及成因的重点信息语句,完成填表练习。(请学生自己对照课后表格填报,找到之后相互讨论一下)

2.牛刀小试:课文没有交代“落日变大”的原因,你能试试吗?

生:参照物不同

(展示姚明和几位身高1.8米以上的篮球运动员合影,问问学生姚明是和几位小朋友站在一起吗?)

3.根据教师示范,朗读所填表格:

“看到_____的现象,原因是_____。”(朗读表格也是对重点知识的巩固与加深)

4.作者在写作这篇文章时先用描写的表达方式为我们描绘了落日时的情景,再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为我们解释了一些落日幻觉产生的原因,这样的写作顺序是什么呢?(引导学生回顾说明文的三种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四、赏梦———赏析落日梦境般的幻觉之美

1.学习效果测验:看图片,判断图片中出现的是落日中的哪一种幻觉?(展示落日幻觉的五种现象对应的图片,巩固所学的重点知识,激趣的同时引起学生思考)

2.你能举几个让人产生幻觉的实例吗?

猴子捞月———光的反射海市蜃楼———光的折射

镜花水月———光的反射立竿见影———光的直线传播

对影成三人———光的直线传播与反射

(展示几张我国沿海城市———东莞出现的海市蜃楼的图片,再次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五、课堂小结

学习了本文,我们认识到眼见也不一定为实,所以我们要学会以科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一切,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幻觉所迷惑。在思考中体验科学的快乐,在探索中享受真理的幸福!

六、作业(略)

摘要:<正>《落日的幻觉》是一篇集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于一体的科普说明文。文章的第二自然段用生动优美的说明文语言为我们展示了落日的五种幻觉现象,接着笔锋一转在四至七自然段又分别为我们介绍了造成这五种幻觉现象的本质原因。从而告诉我们,认清事物必须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篇19:悲壮而无奈的落日

(书虫)

落日

许淇

落日其实是未来世纪的建筑。是宏伟结构的戏剧的第四幕。

它删去了尾声。让交响戛然而止。

寂静的音乐圣殿般辉煌!

落日其实是在下沉、下沉,海面上冰山似的下沉;它将会潜藏更多的缄默;它发放最后的因而也是最强烈的热量,没有到下沉的时候,它决不会如此贪恋于世界。

它是多彩的,瑰红、霞紫、白桦叶的青铜;以及时间的灵感在岩壁上厚积的无法即刻完成的斑驳。

它正在沉入黑暗。黑暗紧紧地攥着它,像地母的脐带连住胎儿。它并没意识到抛物线的下坠,恰恰相反,它只有上升的感觉,如胎儿之初生。那黑暗也许是光明的无极。

它以为在上升,以为大地托举朝日之冉冉,而这正是它的悲剧,壮丽的悲剧。

落日将壮丽的色彩赋予它光照的一切。

[赏析]

落日,是垂暮的象征,是终结的代名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多少人为此感叹、伤感。而许淇说:

“落日其实是未来世纪的建筑。”

这就赋予落日新的意象,给人以想象与向往。这确是一种全新的感觉,读之,让人在惊诧之余,不能不为诗人独特的诗思所折服。

作为一位1937年出生的老诗人,许淇当然能感觉到“落日其实是在下沉、下沉”,但也正因如此,落日才“如此依恋于世界”,在告别这个世界之前,“发放最后的因而也是最强烈的热量”。

落日的悲壮表现在它虽然“有上升的感觉”,“而这正是它的悲剧”,它最终将无奈地“冰山似的下沉”。

许淇是诗人,也是画家。他的散文诗给人浓烈的色彩感和线条感,甚至音乐感,诗的绘画美和音乐美在这章散文诗里也得到很好的体现。

“交响戛然而止,寂静的音乐圣殿般辉煌”。这是诗中的音乐。

“它是多彩的,瑰红、霞紫、白桦叶的青铜;以及时间的灵感在岩壁上厚积的无法即刻完成的斑驳”。这是诗中的色彩。

“像地母的脐带连住胎儿”“抛物线的下坠”。这是诗中的线条。

许淇说过:“老夫耄矣!还有什么想头。”英雄暮年,也有感慨,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落日,落日齐己,落日的意思,落日赏析】相关文章:

落日的幻觉教案04-07

落日的美作文05-28

描写落日的句子05-30

水调歌头·落日塞垣路原文及赏析05-12

《落日》教案06-01

描写长江落日的诗句05-22

描写落日景象的句子05-08

三亚落日的教学反思05-14

三亚落日教案05-11

《三亚落日》教案05-11

上一篇:一年级评语大全专题下一篇:写答辩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