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井冈山》观后感

2024-04-29

《走进井冈山》观后感(通用9篇)

篇1:《走进井冈山》观后感

《走进井冈山》观后感

在观看完《走进井冈山》之后,我陷入深沉的回味与思考之中:在当年的黑暗中,“毛委员”就是井冈山人民和红军将士们心中的“北斗星”;也是大多数革命的有识之士的“北斗星”。而“心中想念毛泽东”的,不只是井冈山人民发自肺腑的一片心声,也是全国劳苦大众的心声。

我怀着对毛主席的深切怀念,认真地看完了《走进井冈山》。随着剧情的发展,我越来越为再现荧屏上领袖的风采所折服,也越来越为这动人的歌声所感染。虽然,我早就知道井冈山的革命战斗史和我军的发展史。然而,通过电视剧《井冈山》全景式、纪实性的形象而生动的描叙,不仅使我更细腻、更深切地了解了井冈山的革命历史。而且,也更加细腻和深切地感受到了毛泽东当年领导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开辟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唯一可行的道路。毛泽东以他过人的胆识、才略和睿智,最终建立和完善了我军的体制,同时也转变了中国革命的危机。毛泽东能成为全中国人民的领袖,也完全是历史的必然。所以,“心中想念毛泽东”,也正是我们有良心人应有的心声。

当年,随着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相继失利,只有毛泽东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他不仅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英明论断。而且积极倡导并实践建立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正是在这种正确思想的指导下,才有了井冈山这一红色根据地,才有了“红军”这一党领导下的第一支新型的人民武装。中国革命之火从此有了渐成“燎原”之势,从胜利走向胜利,最终推翻蒋家王朝,成为全面夺取政权的“星星之火”。毛泽东是坚持马列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人;也是马列主义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在剧中,当武装起义失利后,在没有中央指示和支持的情况下,毛泽东要对部队进行改编,并带上井冈山,就要与余洒度、苏先俊进行斗争;上了井冈山又要与占山为王的“绿林”首领袁文才和王佐进行斗争;“智取”了袁、王二人,在井冈山立稳脚跟后,又要与会师后部队内部的旧式军官陈浩、袁崇全等变节和宗派分子斗争,最主要的是要与不切实际的湖南省委和中央特派员斗争。井冈山先后三次粉碎敌人数倍于我的“围剿”和进攻,接连取得五斗江、草市坳和龙源口的胜利。毛泽东这位“从不拿枪”的“教书匠”,正是决定“红军”和井冈山根据地前途和命运的真正的“常胜将军”,他不愧是世界公认的战略家和军事家。

红军是人民的军队。所以,毛泽东对红军的改编和建设,都以不损害根据地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原则。剧中有多个情节向我们展示了军民一家亲的感人场面。譬如:毛泽东发现曾士峨等鞭打俘虏,便语重心长地教育他说:“俘虏也是穷苦农民出身,不可虐待。不仅不能虐待,不愿意留下的,还要发给路费。”而所有这些以民本为主导的新型措施,都为红军赢得根据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进驻井冈山和发展队伍创造了条件。红军与地方人民群众的心连心,是红军作为新型人民军队区别于其前身和国民党军队的显著标志。如果说毛泽东在三湾改编中提出的“支部建在连上”、成立士兵委员会等重要建军原则,为红军的人民性奠定了坚实基础的话。那么,在以后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他又先后创造性所提出的“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和“三大任务”新的建军原则,更为我军在开展对敌作战中,取得根据地人民的同情与支持提供了有力保障。

井冈山的道路,是一条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看起来非常地简单,非常地清晰,可在当时,除了毛泽东,没人了解她的真谛,没人知道她的意义。作为“朱毛红军”,在所有人看来,是因为生存到井冈山的,只有毛泽东为其赋予了不同的生存意义,即如何建党、如何建军、如何夺取胜利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指明了方向。

当前,我们国家正处在实行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这显然是一项需要积极探索的伟大事业,也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只要我们能够发扬井冈山精神,沉着应战,百折不挠,凝心聚力,我们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推进我们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大业就一定能实现。

《走进井冈山》观后感 弹药销毁一室 李国松

通过观看《走进井冈山》,我了解了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有那么多优秀的青年牺牲了,最后活下来的,凤毛麟角。也有一些人感到无望,叛变了革命,不得善终。如此弱小的队伍,鱼龙混杂,面对外部强大的敌人,面对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面对党内严峻的斗争,竟然能生存和发展起来,真是一个奇迹。井冈山的道路,是一条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看起来非常地简单,非常地清晰,可在当时,除了毛泽东,没人了解她的真谛,没人知道她的意义。作为“朱毛红军”,在所有人看来,是因为生存到井冈山的,只有毛泽东为其赋予了不同的生存意义,即如何建党、如何建军、如何夺取胜利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指明了方向。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和法宝。井冈山精神,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问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井冈山精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一个蕴涵丰富的巨大精神宝库。我们要认真学习井冈山精神、大力发扬井冈山精神,使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放射出新的光芒。

井冈山斗争时期,新生的革命队伍处于十分强大的白色反动势力四面包围和反复围剿之中,生存和斗争环境非常险恶。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根据地军民同敌人斗争到底?是共产主义的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是工农红军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团队、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信念,没有精神支柱,势必走向沉沦。我们弘扬井冈山精神,就要像革命前辈那样具有坚定的信念。

井冈山斗争时期,根据地军民面对敌人军事上的疯狂“围剿”和经济上的严密封锁,发扬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唱着“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粉碎了敌人妄图把红军饿死、困死在井冈山的阴谋。今天,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幸福安康,但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能丢。

做前人没做过的事,走别人未走过的路,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这是井冈山精神永褒生命力的法宝,也是传承井冈山精神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人在曲折和逆境面前,不灰心、不气馁,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国内外形势,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创新之路。这条道路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开拓进取的成功范例,这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党的根本路线,这是由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斗争经验时曾写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红色政权发生和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要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一刻也不脱离群众,这就是井冈山斗争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井冈山精神的内容之一。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只有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政治上代表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

我在被剧情感染的同时,又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也正是在挫折、逆境、危机乃至血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找到了领路人,也正是在寻求真理,修正错误的探索中更加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又一次感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带给我的心灵震撼。的确,看红剧能陶冶情操,振奋精神,能使人勿忘历史,犹珍今朝,“前史不忘,后世之师”,热爱生活,保持激情,立足当下不只是口号,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用好每一天,每一刻。井冈山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集中体现了我们民族精神的精华。作为21世纪的热血青年,不仅要继承井冈山精神,更重要的是要大力宣传井冈山精神,让年轻的一代都能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让伟大的井冈山精神世代相传,让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放射出新的光芒,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篇2:《走进井冈山》观后感

发布时间:2007-11-24来源:梅州日报

□钟利文

在省委党校中青班学习期间,体验式教学的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接受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育培训。因此,我有幸走进了这所隶属中组部的国家级干部学院,零距离、全方位、立体式地感悟了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和魅力,品读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篇之作。

随着体验式教学课程的安排和主讲老师的介绍,我们渐渐被带入了战火纷飞、红米饭南瓜汤的战争年代,我们用心触摸那段光荣而厚重的革命斗争历史时,当年“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的燃烧岁月仿佛就在眼前。

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我们进行了一次党员主题活动,当聆听着黄仲芳教授讲述的井冈山红军师长张子清那段足可以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事迹的时候,当踏上这片先烈们用鲜血染红的土地的时候,当面对长眠在这里的四万多名英烈忠魂的时候,我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许多同学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默默追思:他们倒下的是身躯,留下的却是不朽的精神啊!

“八角楼的灯光是黎明的曙光,我们的毛委员在灯下写文章”。在苍茫幻觉中,我仿佛看到了毛主席在房中亮着油灯才思泉涌、奋笔疾书、忧国忧民、日夜操劳的身影。抚摸着老人家当年用过的简陋的桌椅板凳、蓑衣斗笠,聆听着年代久远的红军歌曲,思考着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为什么在艰苦卓绝、风雨如晦的岁月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信中国革命必定胜利,对中国革命做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判断?为什么红军在白色恐怖的包围中,仍然保持着英雄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顽强的革命意志,一次又一次地粉碎敌人的进攻?刘浩林老师一堂生动的讲解,解开了我心中的“千千结”。

在大井朱毛旧居前的广场上,我坐在那海罗杉树下“读书石”上,久久不肯起来,想沾沾灵气,找寻读书的感觉。它或许是世界上最简朴的学习场所,但也是人世间最博大的知识宝库。因为70多年前,毛泽东经常坐在这块石头上读书、看报、批阅文件。这块“读书石”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娓娓向人们讲述毛泽东争分夺秒、刻苦学习、勤于思考的感人往事。

在小井红军烈士墓前,在哀乐声中,我们默哀、献上表达我们哀思的小白花,那一刻,我觉得自身的委屈和苦恼与长眠在这里的英灵相比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啊!我当时噙着眼泪走在排头,心里知道绕墓道一圈走过的小路,将会把我的人生引向共产党人的无悔之路。讲解员的介绍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了山间一座小小的坟冢,这里就是当时小井红军医院的书记、红军女战士曾志同志的魂归之处。24168305.DOC

小井红军医院旧址的墙上挂着曾志年轻时的照片,让人无法相信这样一个年轻美丽文静的柔弱女子竟在动荡岁月、医疗设备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肩负着如此重任。解放后她在广东工作时,找到了当年托付给井冈山百姓抚养的儿子,但并没有把儿子带进城里,而是把他留在了养育他的井冈山,以报答井冈山的养育之恩。青山有幸埋忠骨,她生前立下遗嘱,要在百年之后“魂归井冈”,陪伴和她一起出生入死的老战友。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站在黄洋界哨口的最高峰,面对井冈群峰,我很难把眼前五彩斑斓的秀丽景色和当年浴血拼搏的战场联系起来。可是就在我眼前的这个地方,当年红军战士为保卫红色根据地和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战斗,以不足1个营的兵力击溃了敌军4个团的进攻,成功地上演了一出军民联合、巧妙布阵、以少胜多的活剧,那种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的精神,那种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精神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

“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红色的历史与壮丽的山河交相辉映,构成井冈山得天独厚的风景。井冈山是一座英雄的山,井冈山是一部壮丽的史诗。朱德委员长称之为“天下第一山”。不可否认,今天的井冈山风光是秀美壮观的:五指峰、松涛、云海、龙潭、飞瀑……到处是现代化的盘山公路,百姓安居乐业,正是毛主席词句“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的真实写照。今天井冈山的美丽,是革命先烈们用生命保卫下来的;今天井冈山的青翠,是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浇灌出来的;今天井冈山的精神是革命先烈们用信念支撑起来的。

一次井冈行,一生井冈情。在井冈山干部学院的教育培训虽然是短暂的,但受益终生,历史的教诲和现实的责任,使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它给我的不仅仅是一张结业证,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洗礼,情感的震撼,党性的提升。唤醒了胸中的一股豪情,经历了一场重塑自我的人生之路,领悟了一种永恒的“井冈山精神”。

篇3:《走进最理想的教育》读后感

读着朱永新教授的书才发现了自己的懒散,也终于找出自己失败的原因。作为教师,一辈子都不能缺乏这三种东西:理想激情、挑战创新、坚持不懈。不管教了多少年的书,如果缺少了这些,那么一个人永远只能是个教书匠,而不可能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所以他也根本享受不到教书育人的过程快乐,有的只是抱怨、无奈。

曾经以为自己是个有爱心、负责任的好教师,自己所储备的知识足够应付现在的学生,于是慢慢地就学会了按部就班在不断的轮回中传递着知识,以为是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其实是在茫然中丢失了曾经的理想。《走近最理想的教育》让我明白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有不断追求的目标,即要有远大的理想,不能止步于眼前。一个人如果没有了梦想,也就没有了前进的激情,教育、生命也因此失去了意义。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教师,更需要给自己树立一个高层次的目标,只有确定了方向,才能不断地增强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不会在烦琐的教学生活中迷失自己,进而止步不前。

曾经对于教学也有过与众不同的认识与想法,可能是由于懒惰,也可能是因为没有自信,从没有真正发出过自己的声音,更没有主动积极去争取过。有时想想都汗颜:常常教育学生要勇敢去尝试,去发现,可自己呢?连去撞击的勇气都没有。总是在人云亦云地重复着或者言不由衷地附和着,慢慢地连去挑战的想法都没了,更何谈行动。朱永新教授的书告诉我,有些人教一年书然后就是一辈子的重复,而有些人教五年就是实实在在的五年,这两类人的成就完全是不一样的,前者就是由于缺乏探索与创新,没有做教育的有心人。不能收敛起教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去记录自己的教育感受与思考,探索与创新就失去了土壤。

其实作为教师,每一个人都期望有自己的特色、风格,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成功。综观教育界的优秀代表,他们有一个共同点——赢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上。教育是以培养人的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为目标,任重道远,不可能短期有收益,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拥有耐心,能忍受寂寞,执著地坚守自己的目标,才能得到最后的收获。试看朱永新教授如果没有几十年如一日地钻研古典教育书籍,能有今日让人频频点头的教育言论吗?如果没有他对自己目标的坚持与信仰,能有今天令人耳目一新的实验教育吗?还有李镇西老师、魏书生老师的成功无不是坚持不懈的最好例证。一位教师的坚韧、刚强的行动也正是对学生最好的“身教”。因为一个成功的教师,人格魅力是最好的教学资源。

篇4:井冈山观后感

观看电视剧《井冈山》,知道把井冈山比喻成“中国革命的摇篮”当之无愧。井冈山是革命根据地,井冈山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井冈山为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开辟了新的道路。当年,随着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的失败,毛泽东被逼上井冈山,通过复杂的斗争,终与“绿林”头目袁文才和王佐成为志同道合的革命者。毛泽东在井冈山站稳脚跟后,又陆续把朱德和彭德怀引上山,共同开辟革命道路。曾多次粉碎敌人的“围剿”和进攻,接连取得五斗江、草市坳和龙源口的胜利。虽然几次遭到失败,虽然有时“朱毛”意见有分歧,虽然中央“特派员”不给力,但毛泽东意志坚定,毫不动摇。遇到挫折,毛泽东总是对身边的人说:“失利是暂时的,付出一些代价也是必需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冈山精神永远不会丢。”毛主席爱井冈山人民,井冈山人民也爱他;毛主席心里装着井冈山人民,井冈山人民心里也有他。井冈山人民明白:有了毛主席,中国革命就有希望,中国革命就能成功!

观看电视剧《井冈山》,听毛泽东有感而发的诗词《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听毛泽东有感而发的“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也自然想起毛泽东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其中的三十八年,是从一九二七年九月毛泽东上井冈山算起。二九年初毛泽东带兵下山,至此时已离开井冈山三十六年。一九六五年五月二十二日,毛泽东乘车重上井冈山,并在山上住了八天。这三十八年,从毛泽东个人以及中国革命的历史看,该是多么的漫长啊!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词和语录不仅令国人称颂,就连他的敌人蒋介石也佩服不已。他对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的“……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蒋介石反复吟诵,禁不住对身边的人说:“如果毛泽东用他那湖南口音背出来定会更有气势。”我酷爱背毛泽东诗词,会背诵三四十首,现在看有关毛泽东的电视,听毛泽东吟诵他的诗词,倍感亲切舒服,对毛泽东主席更加敬仰,更加怀念!

篇5:《井冈山》观后感

红色电影观后感:《井冈山》观后感

公司组织全员看了一部电影《井冈山》,感触非常深。《井冈山》这部电影讲述的是老革命家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开辟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与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不屈斗争的故事。

看了以后我非常有感触,老一辈们为了解救劳苦大众,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就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作为新时代的儿女,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的付出,不应该忘记那艰苦的岁月。我们今天可以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而在那时,有多少和我们同龄的孩子却挑起了革命的重担,补习自己的生命,为我们换来了幸福的今天。我作为新中国的一员要继承革命前辈的遗志,争取成为一名更优秀的公民,为人民献出自己的一切!

篇6:井冈山观后感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无机1111班

陈宪祥 20111401306

一幅完整表现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历史长卷;

一段革命先驱面临生死存亡力挽狂澜的风雨历程;

一代伟人铁骨柔肠里鲜为人知的非常情怀;

一曲汇集历史山谷回声的英雄赞歌;

这短短四句话里面浓缩了多少观看者的感受。《井岗山》是一部反应我党早期革命题材电视剧,但我是第一次看,毕竟,在这个时期能认真地去看一部革命片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我有幸看观看了这部电视剧,我看到了我党我军早期的创业史,为民族独立解放事业的奋斗历程。

影片讲述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早期共产党员在国难当头、内忧外患的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创建第一个根据地--井岗山根据地的故事。它以长镜头、曲折的故事情节,感人的奋斗形式向世人展示了在那段红色岁月当中伟人的风貌。无数英雄儿女义无返顾地投身到民族解放事业中来,并为此抛头颅洒热血,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尽管这次观看的只有三、四两集,但是却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在井冈山根据地建立时期中的毛泽东思想。

通过这部剧,我更多地了解到我军从无到有,从弱小壮大的一个发展历程。这个历程是多么牵动人心啊!那是一个多么风雨飘摇的日子,从踏上井岗山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我军与人民群众的渔水之情,就注定了我军是从人民的摇篮中成长起来的一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人民军队。也标志着,历经岁月更迭的华夏大地上将燃起一只红色火炬。这只火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剧中,毛泽东在那样残酷的环境的领导才能,丰富学识,人格魅力不禁使人佩服和感慨。邓小平说过:“没有毛主席,我们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的确如此,在敌强我弱,中央一次次错误的决策导致我军败战连连,红军思想情绪极度低落的情况下,毛泽东力挽狂澜,使我军多次从危机中突出重围,从而解救了红军的命运,在井冈山中树立了巨大的威信。所以大家的亲切的叫他“毛委员”。当时有一首歌谣《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至今听起来仍然十分的亲切舒服。在当时由于大家的思想认识有限,很多同志未能正确的估计当时的革命形势,所以经常是意见不统一而导致团结被破坏。更有甚者,一部分官兵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对于出现一些败战就承担不起责任与考验。对此,毛泽东多次和官兵们通宵达旦地开会研究军事,研究政治而毫不疲惫,真的,一个重要的政治或军事会议有时候就是从晚饭后开始开,一开就是到凌晨天亮还没有结束。在那样的特定环境下,许多同志未能正确认识革命的正确道路,在讨论时你一句我一句,谁也说服不了谁,争吵顶撞现象时有发生,由于毛泽东的丰富学识和优秀的演讲能力,再加上平时带领大家在实践中所取得的胜利,都给大伙指出正确的革命思路和前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大伙在那样险恶的革命环境中保持思想一致,团结一致对敌。在电视的镜头中看着这些动人画面,我的眼睛湿润了,为毛泽东的气魄气度,为毛泽东在处境不利时的坚韧,为大家对毛泽东丰富军事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敬佩。还有为大家对毛泽东的爱戴。为什么大家都爱戴毛泽东呢?是因为他是天才吗?或许有一点吧,但我认为最根本的还是毛泽东的人格魅力。在井冈山时,毛泽东和蔼可亲,艰苦朴素的亲民形象给井冈山人们带来深刻的印象。他警戒和教育红军“不拿群众一根红薯”,无论是平时与老百姓的对话还是在行动中都丝毫

没有摆架子的感觉,和大家相处的感觉都是老熟人的感觉,正因为如此,无论在官兵还是老百姓的眼中,毛泽东都是值得爱戴的人物。还有一点,就是只要他认为是对的事情,他从来不轻易屈服,他只服从真理,但不惧怕权威。多次中央的不当,甚至完全错误的指示,只有毛泽东一个人坚决的反对,也正因为他的执着,坚持自己正确的军事主张,红军才多次转危为安。在那个年代,能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迷信教条,能独立思考并有有独到的见解的人只有毛泽东了。

“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想念毛泽东,黑夜时想你有方向,困难时想你有力量„„”歌曲红军想念毛泽东,我能切身感受到红军战士战无不胜,坚韧不拨和浴血奋战的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来源和高度的核心凝聚力。因为所有人为着一个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去奋斗。正如歌曲当中所唱的那样:抬头望见北头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迷路时想你有方向,黑夜里想你有方向,困难时想你有力量,胜利时想你心里明„„历史已经证明,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与实践中已经证明,时势造英雄,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无可争论的伟大领袖,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党的早期领导人,以个人的无私的共产主义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影响和号召起了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革命的先锋队。从红军的身上我似乎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打败眼前的敌人,他们靠的不是运气,不是精兵强将。靠的是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精神,靠的是为人民大众谋利、反抗一切不合理,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靠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的支持,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红军的发展也同时向世人昭示了一个道理:不自由,毋宁死!它不仅是西方人所有的信条,它同样也是全天下所有人所共有的特性——为民族自由而不懈奋斗!让我们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在新的历史时代中,奋发有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并为社会进步而贡献出自己的毕生精力。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无机1111班

陈宪祥 20111401306

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

他是战士,又是统帅;

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不曾开过一枪;

他缔造人民共和国,自己不当元帅。

《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讲述了毛主席一生中的战斗经历,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传奇经历,毛主席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全中国人民的新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在充满荆棘的革命路上走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看过《走近毛泽东》,我深切地感到毛泽东同志的人格魅力,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最伟大的作品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毕生的愿望就是建设一个富强的中国;他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他同时又是一位有着理想主义情怀的伟大诗人,他的诗作流露出一位革命家的广阔胸怀,他的愿望和爱好反映出一位诗人的性格。

毛泽东是一代伟人,他拥有渊博的才学,这与他青年时期的刻苦学习是分不开的。如今我们的学习条件已经很好了,所以我们更应该加倍努力,把握哈每分每秒,做时间的主人,利用现在的大好光阴,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正像一首诗词那样说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存光阴。我们要真这宝贵的时间,不能虚度光阴。因为时间就像汩汩流淌的河水,是可以流出去却无法流回来的。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这句话时间都在提醒我们要刻苦学习,只有学得很扎实,将来才可以像毛泽东一样为祖国献出自己应尽的力量,这样祖国就能更加昌盛。

篇7:井冈山地形与井冈山斗争

关键词井冈山山区地形根据地革命斗争胜利

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建立了众多的革命根据地。这些根据地多在几个省或县交界处的多山和交通不便的区域。贫瘠落后的山区相对于平原,显现了很多弊端,但山区对于红军却有其自身“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笔者从井冈山的地形地貌对井冈山斗争的影响为例来作阐述,敬请大家不吝指正。

一、建立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选择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湘赣边秋收起义失败后为保存工农革命力量、一次次面临决择后的结果。

1927年9月9日,为贯彻湖南省委以长沙为中心,在宁乡、醴陵、浏阳、平江、安源等地发起暴动计划,以毛泽东任书记的前敌委员会率领起义部队分兵三路向长沙进击。一路因临时收编的国民党溃败部队反戈,起义队伍损失惨重,退回修水。另外二路起义队伍也因麻痹轻敌而失利。毛泽东所在的第三团退至浏阳上坪。此次暴动,浏阳等城市都没打下来,打长沙更是毫无希望。赶快摆脱强敌,是毛泽东唯一想法。附近的文家市地处湘赣边界,进退自如。所以在部队退至上坪的当晚,毛泽东果断地作出了秋收起义部队放弃攻打长沙,改向文家市集结的决定。尚有1500余人的起义部队在文家市共同商讨下一步计划,毛泽东决定退到湘南汝城,占据湘粤大道,以策应贺龙、叶挺的部队北出广东。起义部队在假道湘赣边界退往汝城的芦溪更田与敌军遭遇,损失不小。退至莲花后,接到江西省委写有要起义部队开往赣西宁冈、那里有党的武装的密信。在讨论和研究之后,毛泽东再次主张退往湘南,转向井冈山。在永新三湾进行了著名的“支部建在连上”的改编后,在宁冈北陲门户—古城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作出在罗霄山脉中段“工农武装割据”和团结袁文才、王佐地方武装的方针。起义部队得到袁文才的大力帮助在茅萍安了家。稍作休整后,为扩大影响、熟悉地形民情,工农革命军主力沿酃县、遂川两县游击。在遂川西部的大汾遭到地主武装肖家壁的袭击,因准备不足,匆忙应战,部队被截成两股,毛泽东率领一部向大井转移。在王佐的接应下,毛泽东率领部队抵达井冈山中心区茨坪。从此开始了井冈山上的艰苦斗争。

1927年底,红军攻下油米之地的茶陵县。1928年1月4日,部队占领井冈山南侧的遂川县城。遂川是赣西南连接赣南、粤北的要地,由此引起江西省政府主席朱培德的恐慌,第一次派兵来“进剿”。毛泽东率部击败来犯的江西第二十七师七十九团,占领宁冈县县城-新城。1928年2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已经初具规模,拥有茶陵、遂川、宁冈、永新、莲花等县。因湖南省委的干扰,3月湘南行动失败。这时,毛泽东才真正认识到根据地的重要。在与朱德部队会师后,开始了井冈山根据地的建设时期。5月,在宁冈茅坪建立了毛泽东任主席的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统辖各县红色政权。在军事上,打退湘粤赣三省军阀的三次会剿,开展土地革命和政权建设,使根据地稳步发展。6月、7月,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割据区域拥有宁冈、永新、莲花三县全部,吉安、安福各一小部分,还有遂川北部,都县东南部,面积达七千余万平方公里,人口六十五万。

井冈山被选定为最终的落脚点和革命力量新的发展点,这反映了毛泽东等人能够审时度势,能够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认识不断变化的客观事物,修正自己前面的错误想法,作出了正确的抉择。

二、井冈山地形与井冈山斗争

具有天然可凭借的屏障,让失利后的湘赣边秋收起义工农革命军在战略上占据有利地势。

井冈山位于江西西南部,是指与湖南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的广大地区。当时沟通着井冈山与外界的交通的是一条商道。它是由很久很久以前众多土籍客籍群众、一些行商小贩在横亘湘赣两省的大山中,劈山开田,斩荆凿路,踏踩出一条南抵广东,北达长江,纵贯罗霄山脉的商道。商道断断续续,鲜为人知。例如从酃县、遂川、宁冈、永新到大小五井,均须翻山越岭,经过极险峻的悬崖峭壁中间的一条崎岖小路蜿蜒而上。这些上山的小路各有险要隘口,经军只需在哨口布置较少的兵力即可打退敌人的进攻。井冈山斗争时期的“五大哨口”就是由此而来的。1928年8月30日的黄洋界保卫战,是凭借天险、以少胜多的战例。1929年1月底,湘赣两省敌军对井冈山的第三次“会剿”,出人意料的是红军只坚持了三天即被敌军攻破。王佐后来调查得知实情:由于一个经常捉石蛙的人熟悉周边地形,带领敌军从山泉小道绕过哨口到达背面,彭德怀只得率领红五军退出。另一方面井冈山山深林密,敌军的大部队无法展开,恶劣的自然条件限制了国民党政府所能投入的兵力,也拖缓了国民党军队在山区中的进攻速度和深度。

山区环境恶劣,经济实力自然也匮乏,不能长期供养大批的军队,在历代统治时期都是统治力薄弱的地方。军队和地盘是国民党政客们凭籍的资本,山区常常成为被忽视的区域。当毛泽东最早在井冈山一带活动时,朱培德为应付其它军事势力的可能入侵,部队主要集中在赣北,以南昌为中心的几条主干道一带驻守。1927年11月江西国民党军队是这样的部署:第三军八师在万载(近长沙),七、九师在修水(接近湖北、湖南二省),第九军的二十七师在樟树,二十八师在抚州。只是当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连继攻克茶陵和遂川后,才使江西国民党军队的震惊,在1928年初派出一个营的兵力进占宁冈新城。后来明白到井冈山不再是绿林武装的聚集地,而是中共的休养生息之所,于是采取几省约定的大规模“会剿”。由于是不同省的军队集中“会剿”,国民党的军队不能完全形成有效统一的指挥,进攻的步调不一致常令进攻计划落空。同时,江西湖南二省二派系国民党军队战斗力存在差异,这又为工农红军可以选择避开强敌,击溃弱敌(江西国民党军),从而冲出包围圈。

三、井冈山革命胜利

斗争暂时失败后,乡村普遍遭到国民党残酷的清洗。受过巨大损失和摧残的群众,斗争情绪低落,甚至苟安。工农红军只能被迫离开熟悉的乡村,到异地开展游击,寻找到一个新的立足点。所以,可以说当时中国工农红军在开始走出一条创建乡村割据的道路时,是在生存的境遇下他们被迫的选择。

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写道:“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地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种并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例如四川、贵州、云南及北方各省,……所以广州产生过三天的城市民众政权,而海陆丰、湘东、湘南、湘赣边界、湖北的黄安等地都有过农民的割据。”经过大革命后国民党的疯狂屠杀后,山区显然比平原地区所受到的冲击要小得多。大革命失败后,井冈山地区的土豪劣绅勾结国民党军队,收缴了附近各县农民自卫军的枪支。然而袁文才、王佐两部却始终各自保存着60支枪,在山高林密、地形险要的井冈山地区坚持斗争。毛泽东率领部队,来到井冈山后,正是在袁、王的大力帮助下能够顺利地稳定下来,袁文才、王佐在建设和保卫井冈山根据地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由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武装与地方党组织、农民武装团结起来,才能较快地建立起中国第一块革命根据地。

四、开辟新的根据地

至于后来的朱毛“舍弃”井冈山,重新开辟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那是因为毛泽东看到在赣南闽西有一个比湘赣边界大得多的天地,有至少20多个县,地形、经济、民众基础,地方党组织等条件都优于井冈山,是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的好地方。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

[2]肖小华:毛泽东引兵井冈山过程的研究概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7期

篇8:井冈山观后感

从《井冈山》我们可以看出当年红军是如此的英勇、如此的坚韧不拔,但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革命的不容易。当年随着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相继失利,为了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毛泽东当机立断将部队带上了井冈山。然而上井冈山并不容易,由于当时大家的思想认识有限,很多同志未能正确估计当时的革命形式,从而造成各人之间的矛盾,但最终还是服从了指令。

当毛泽东终于在井冈山站稳脚跟后,毛泽东就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以农村包围城市为中国的革命作战策略,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毛泽东以这种想法将部队带上了井冈山,成就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精神。

“雄伟的井冈山,八一军旗红。开天辟地第一回,人民有了子弟兵。从无到有靠谁人?伟大的共产党,伟大的毛泽东。”听着这气势磅礴的歌曲,真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对中国革命胜利信心倍增。在艰苦的井冈山岁月里,他们共甘共苦,浴血奋战,为中国革命做贡献。

篇9:井冈山红色之旅观后感

2010年11月25日下午4:00整,我们南昌大学软件学院东软党支部一行9人踏上了前往井冈山革命圣地学习的征程,经过6个小时奔波,我们终于到了井冈山的茨坪。经过一晚上的休息,第二天我们便开始了我们的井冈山红色之旅。

第二天上午,我们首先去了大井。它位于茨坪西北面七公里处,革命历史参观点有毛泽东旧居,红军医务所旧址等。1927年10月下旬,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首先就到达这里。他领导红军深入群众,向群众宣传革命真理,组织、武装群众,帮助群众进行生产劳动,解决实际困难。在这里还设立了红军医务所,免费给当地群众看病、治疗。

在那里,我们看到了共产党员体验田,两棵神树以及毛泽东、彭德怀等同志的旧居,另外还有毛主席坐在上面读书的一块石头,被后人称为“读书石”。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他老人家是多么的爱学习,就像他自己说过的:活到老,学到老!这些很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我们这些在校的大学生。现在不像以前了,什么都要靠自觉。所以,我们要时刻谨记他老人家说过的这句话,这样我们才能承担起建设国家,实现共产主义的重任。

参观了大井之后,我们继续向黄洋界前进。黄洋界位于距茨坪西北面十七公里,是人文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景区。黄洋界山顶海拔1343米,这里峰峦叠嶂,地势险峻,气象万千,时常弥漫着茫茫的云雾,好像汪洋大海一望无际,故又名汪洋界。一九二八年八月三十日,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的哨口工事、红军营房以及毛泽东、朱德和红军战士从宁冈挑粮走过的小路及路边的荷树。一九六五年五月,毛泽东在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写道:“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在那里,虽然它的海拔不是很高,但是如果你从上面俯视的话,看到下面的茫茫一片,山与村落、河流混杂在一起,你仍然会有“一览众山小”的感慨,难怪毛主席会发出那样的感慨。

当然,我们也没有忘记学习。在展馆里,我们看到了黄洋界保卫战的简介,感受到了当时战况的激烈,还有当时环境的艰苦。这些都使我们对革命先烈倍感崇敬。作为学生党员,我们立志要学习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怕吃苦,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接下来,我们9个人又去了龙江书院还有会师广场。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等同志率领的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分部队和湘南暴动农军来到龙市,与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这就是著名的“井冈山会师”。当时,朱德、陈毅率领的部队是4月25日到达龙市。4月28日,指挥部队担任掩护任务的毛泽东也回到了龙市,他听说朱德等人住在龙江书院,立即带领几名干部赶来,在书院的门口和朱德同志第二次会见。接着大家一道登上书院的最高层文星阁,进行了亲切的交谈。毛泽东向大家介绍了井冈山根据地的主要情况,朱德谈了湘南暴动和部队转移上山的经过。在亲切的气氛中,大家商谈了两军会师后的有关事项,并定下5月4日召开军民庆祝大会。

还有令人兴奋的是,在书院里,我们看到了双管37毫米高射机关炮以及1988年由南京军区94616部队赠送给井冈山会师纪念馆的米格—15战斗机。这架战斗机曾在1953年抗美援朝战场上击落击伤多架敌机,立有显著战功。面对着这些真实的战争武器,我们深深地感觉到了战争的气息,也想到了虽然当时的条件艰苦,但是我们还是凭借着小米加步枪打赢了日本帝国主义以及国民党的飞机加大炮,我不禁感慨我们党的伟大。

上午在三个地方学习了之后,我们都有些累了。中午休息了片刻,下午便继续我们的红色之旅。

首先我们去了龙潭,我们要先下山才能到达目的地。虽然下山比上山容易,不过我们明显地感觉到腿发软,都有些疲倦了。到达了目的地之后,我们在那里呆了一段时间后,就开始往回走,不过接下来也是最困难的,那就是上山。经过半个小时的跋涉,我们终于到了出发点,而我们每个人也都筋疲力尽了。不过这次爬山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这锻炼了我们党员的意志,让我们学会吃苦,同时也增强了我们的身体素质。现在的我们生活条件都非常优越,也没有吃过什么苦,所以说这样的经历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我们才能接过前辈们交给我们的重担。

从龙潭下来,我们便向小井红军医院前进。

小井红军医院全采用木质结构,建筑面积为92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共有32间病房。医院在1929年元月第三次反围剿中被国民党军队烧毁。1967年井冈山人民按历史原貌修复了小井红军医院。1987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修复后的红军医院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我们看到连战场后方的条件也是很艰苦的时候,我们的心头再一次为之一颤,但我们淡定了许多。因为我们明白再怎么愤恨都没有什么用,重要的是现在的我们要努力,肩负起前辈们交给我们的使命,我们明白也学到了许多。

第一天的学习之旅到此也就结束了,一天的见闻,使我们收获了许多。于是,我们养精蓄锐,准备第二天继续前进。

第二天,我们的第一站就是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它是中国遗址性革命史类博物馆,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而建立,位于江西省井冈山上的茨坪。1959年建成开放,该馆馆藏文物近3000件,其中原件860件,复制品2000多件。珍贵文物有当年毛泽东撰写《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以及他用过的油灯、砚台和朱德在井冈山挑粮用过的扁担等,反映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历史。

上午9点整,讲解正式开始,我们也随着讲解人员的指引参观了场馆。我们看到了许多战争时遗留下来的物品以及逼真的雕塑,尤其是那座毛泽东与朱德挑粮上山时在大树下与当地农民亲密谈话的雕塑给了我深刻的印象。看着毛主席的神情,我仿佛看到了他坚信中国最终会被我们党解放并且蓬勃发展的信念。是啊,就是他老人家的这种信念,才使得他在战场上运筹帷幄,并深得老百姓的爱戴。当时我就向他老人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感谢他给予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我还看到了那些曾经令人振奋的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铁人精神、雷锋精神、九八抗洪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以及载人航天精神,正是这些精神的存在才使我们国家的发展如此迅速。

下一站就是茨坪毛泽东旧居。它坐落于井冈山市中心——茨坪东山脚下。1927年10月下旬,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抵达井冈山茨坪后,房东李利昌便腾出此屋的一半给秋收起义部队居住。从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毛泽东同志便常在这房屋的右后间居住和工作。在这里,他代表井冈山前委起草了《井冈山前委对中央的报告》即《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从理论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崭新思想。

在那里,我们看到了一位编草鞋的老人,他的技艺是如此的娴熟,我们都看得眼花缭乱。现在我们的社会发展的是如此之快,不可能有人再穿草鞋了,但是革命的精神我们不能丢掉,我们也要忆苦思甜。当我们在那里休息的时候有个人便买了一双草鞋,并当场穿上了它,我猜他是想感受当时的艰苦吧。

在革命斗争期间,必定有死亡。为了缅怀那些逝去的革命战士,我们到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是茨坪中心景区新辟的主要革命人文景观。它位于茨坪北面的北岩峰上。陵园于1987年始建,同年10月建成并开放参观游览。1997年10月,由邓小平题字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落成剪彩。

在大厅,沿墙摆放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来此追悼英杰的各界人士所敬献的花圈。整个大厅庄严肃穆,让我感到了丝丝寒意透骨。一路走去,看到雕塑园、纪念碑还有碑林,种种这些,让我对革命烈士产生了崇高的敬意。

下午,我们在万老师的同学的带领下,参观了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成立,负责对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和军队干部进行中共党史、党建理论、革命传统教育和基本国情教育的国家级培训基地。学院为国家财政全额拨款的中央直属事业单位,由中央组织部管理,日常事务由江西省委负责。

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务委员会负责制。理事会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等30多个单位组成,理事会秘书处设在中组部干教局。学院设办公厅、教务部、培训部、教学科研部(案例发展中心)、对外交流与培训开发部、人力资源部(机关党委)6个内设机构,事业编制为135名。

至此,我们的井冈山红色之旅也结束了。我们每个人经过两天的参观,虽然有些疲劳,但是重要的是我们学到了好多,也有万千感慨于心中。

走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吧,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开辟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它证明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它告诉人们只要代表人民的利益,革命的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的。

通过这次的参观学习,我认识到要珍惜这次学院为我们提供的思想政治学习和党性锻炼的机会。接受艰苦环境的锻炼,使自己在思想上、政治上得到全面的锻炼,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要发扬光大井冈山精神,作为学生党员,我觉得有必要将这次的红色之旅的体会和感受,好好的作一次思想回顾,使自己从中接受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使自己真正领悟井冈山精神,并化为动力到今后的工作生活中。

上一篇:三月教师国旗下讲话下一篇:z组织员谈话提纲及答案